生活感触篇1
一次直抵心灵的感触
曾经参加一个心理工作坊,老师让每人蒙上眼睛,从布袋中取一块石头,在音乐的陪伴下用触摸、闻等方式来感触石头的颜色、形状、纹理。然后,通过语言向大家描述所感触到的石头。
那是我第一次通过这种方式去感知一块石头,身体似乎更敏感,心更澄明。在我的描述中,我想象着石头曾经在某条河里静躺,任水流从身上抚过,拿起来闻一闻,舔了舔,“它有流水的味道”。
“嗯,流水的味道!”老师重复我的话,也许他初次听到这样的形容,但那确实是心里淌出的语言。
感触何以如此直抵心灵,让身心沉醉于那一刻?向更深处追溯,我们能够探到它所包含的生命意义。
触摸对一个生物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人类也一样,拥抱与触摸对人的身心健康与发育是不可或缺的,是我们必需的食物之一。从小就缺乏父母或其他亲人拥抱、触摸与的人,肯定会损害他的身心健康。
触摸的重点是身体肌肤,而“感”既包括生理的眼耳鼻舌身五大感官与心理的感觉,也包括心灵的感情与感悟。从佛法六食说来看,感与触相连,不仅包含了触食,还包含了色食、声食、香食、味食与法食。眼睛以美色、美景与美人等所有为食物;耳朵以动听的音乐、好听的声音为食物;鼻子则以清新芬芳的香味为食物;身体肌肤则以温和、柔软与富有爱心的触摸为食物;心灵则是以文化、教育、思想与理念为食物。人类的眼、耳、鼻、舌、身与意(心灵)都应该“吃喝”相应的六种食物――色食、声食、香食、味食、触食与法食,这就是佛法中的六食说。
一次用感官、用心感触的过程,就如同身心由内而外地“吃饱喝足”,处于满满的幸福状态,自然让人久久难忘。这应该就是《高科技•高感触》一书所提及的高感触状态吧。
高感触与高科技
“高感触”一词出自《高科技•高感触》一书,作者并没有对high touch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列举了很多属于高感触的事例来说明什么是高感触――艺术、宗教、另类医疗、感动的眼泪、儿童的笑脸、爱、香味等;同时《高科技•高感触》也列举了高科技的典型代表――电脑、网络、电信、电视等。
高感触与高科技是一个相对而统一的概念,我们把电脑、网络、电信与机器等属于工业文明范畴的一切都可以归结为高科技;反之,我们把一切远离电脑、网络、电信与机器而强调身体、心灵、自然、意义与价值的属于人文与自然范畴的东西都称为高感触。
坐上按摩椅,打开电源开关,让机器为你进行按摩,这是高科技;躺在按摩床上,没有任何仪器,让按摩师为你进行按摩,这就是高感触。在开心网上,通过点击鼠标播种、浇水、捉虫、养鸡、养猪、养牛与养兔子是高科技;在郊区与乡村,“真***实弹”地种植瓜果蔬菜与养殖猪狗牛羊,这就是高感触。收发短信与邮件属于高科技;四目相对,心有灵犀一点通是高感触
高感触着眼于人的身体与心灵、自然万物;是温馨的感性与灵性;它追求人性的意义、情感、身体的感受、心灵的价值与爱;让人们放松、自由、敏锐与健康;在高感触中最主要的关系是人际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植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过可触可感的生活
在这一系列界定中,我看到这也是作为一本健康类刊物所追寻和努力的。我们需要回归自己的身体、心灵与感受,重视人性、温情、感性、灵性与意义的价值;回归自然,重视感触与精神的力量。
我们曾探访单元楼的居住者们,也寻访老北京四合院的住户们,寻找渐远渐淡的亲密、温馨邻里关系,那曾是我们最频繁与亲密的人际关系之一,为的是在低头抬头、相隔甚近的接触中,邻里间得到愉悦、满足。我们也试***用细心关注自身感受、启动内心爱的力量等方式建议正处更年期的母亲们,从容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求得母子间松弛健康的关系,家庭温馨融洽的氛围。我们建议用养花种草、读书出游、手工制作的方式调节忙碌紧张的生活,建议通过瑜伽、太极、SPA、按摩等方式养生保健,我们更倡导用心用情感烹调营养美味,捕捉淡淡香草、一席清风带来的身心愉悦与震颤。回顾以往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意欲通过各种方式增加生活触感,以获得身心灵的通达与健康吗?
当我开始关注这个话题,并时时留意感触生活中那些有着高触感的事物时,一切有了变化。从前走路目不斜视,埋头往前;现在开始留意路边草地上撒欢的小狗,回家路上广场中跳舞的人群,竟然被一个3岁小家伙像模像样地领舞吸引着,看了近四十分钟。从前上班抄近路越快到单位越好;现在故意绕远路,只为在国槐树荫下走一程,看槐花落满地,有一种悠悠然的情绪在心里荡漾。从前握着表睡到最后一刻,再争分夺秒赶上班;现在宁可早起半小时,为的是到楼下小花园里闻薄荷清香,盼兰花开,从构树层层叶间望蓝天,并且上了瘾。
而生活在苏州的自由职业者张丽媛也有着自己感受高触感的方式,来寻找环境与身心的平衡。张丽媛住在小日晖桥畔的一栋高楼里,她的房间位于第22层,通过高大敞亮的落地窗几乎看不见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只能看到鳞次栉比的楼房与马路。与很多现代都市年轻人一样,屏幕在张丽媛的生活与工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电脑屏幕、手机屏幕与数码相机屏幕,她利用这些屏幕来做设计、画***、听歌、拍照、联系朋友、搜索、阅读、发***、写文章除了这些属于高科技的屏幕,她还有一只小猫,在她与屏幕打交道的时候,这只小猫咪就不停地出入在屏幕的内外,猫咪就成了张丽媛生活空间中的灵动之物,给她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快乐、安慰、情趣、活力与灵感。张丽媛的这只猫咪就是高感触,她的生活不能只有屏幕――高科技,还要有一只猫,有了它就能达成高感触与高科技的均衡。
张丽媛式的“屏幕+猫咪”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个特别的个案。我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无论休闲还是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对着电脑屏幕,时间一长,我能亲身感受到我的身体、心理与灵魂正在逐渐变得麻木、烦躁与机械,自从我们家来了两只小白猫,它们就改变了这种枯燥乏味的“高科技”生活,给我带来了情趣、安慰与灵动。
假如你有电脑,给你的电脑配一只小猫;
生活感触篇2
~~~~~~~~~
我从小就很喜欢一节一节的青竹,而学校就有一小片竹林,当放了假我踏上竹林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喜欢竹笋的女孩.
她就住在我家附近,而我们从没说过话,这次在竹林遇上了她,她却指着我的脚说:"小竹.”
我很奇怪,低头看看自己的脚,抬起脚,原来我踩到了刚破土而出的竹笋,我急忙后退了几步.
“怎么称呼你?”她竟然和我搭上了茬.
“不知道,随便吧........”
“叫你小竹吧,我很喜欢竹笋,这样称呼你似乎更顺口一些啊!”
“好的 !”
~~~~~~~~~
我们才刚刚认识,她却把我当作了多年的老朋友,在交谈中,我知道了:她原名本是伊千千,后来因为喜欢竹缠着妈妈改名为伊竹.她笑着说:”我想当一名歌星,这样好的名字当了歌星就不用起艺名了.
她还和我同校,但比我大了一个年级,并且成绩是倒数第一,我就有些不太相信
了.她长的虽算不上特别美丽.但我觉的可以用“水灵”来形容:水汪汪的眼睛,小巧的鼻子,她说她原来是樱桃小嘴,结果被爸妈给掐大了.她还说她要留级了,不过她很乐观,竟认为:留级说不定我能当尖子生呢!我听了便说:那我们会不会分一班?她皱着眉头告诉我:我不能上春芽小学了,我爸把我转到了春苗.
“唉 !”我们同时谈了口气.
~~~~~~~~~
就在我们认识的第三天,她从家里慌张的跑出来,拼命的敲着我家的大门,我开门后,她塞给我一个精致的首饰盒,并留下一句话:别把我这位喜欢竹笋的女孩忘记.便慌慌张张的跑了.
我打开了首饰盒,里面是一根比盒子还精致的水晶竹笋项链,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她不会是........我一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她家跑去,一边喊着伊竹,一边敲门,而开门的是一位陌生的姐姐,我急忙问:伊竹在不在?那陌生的姐姐却问我;你是小竹吗?我说是,她从桌上拿了一封信给我,并说:伊竹搬到春苗居了,刚走,这是她让我给你的信.回到家,我拆开信,在一张印着竹子的纸上,写着伊竹前所未有工整的字体。
信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生活感触篇3
关键词:触觉设计 材料肌理 触觉反馈 情感化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如今正在向着感性消费的方向发展。毕竟,20世纪的产品太重于理性,“形式追随功能”,“功能第一”,“少就是多”,产品在追求功能满足人们基本使用要求的同时,却忽略了对人情感上的关照。在21世纪里,应该多加重视人类感官作用的原始特点。由于一切工业产品几乎都要与使用者发生接触,所以,对于与使用者接触的感官作用的重视尤为重要。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已越来越注重触觉设计。触觉设计是以人的触觉特性出发进行的设计,是为适应和服务于人的触觉感官,使人产生良好的触觉体验,从而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设计。
1、触觉设计的必要性
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获得的客观事物形状与色彩、声音、气味、味道等。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震动等方面的感觉。触觉感受是与生俱来的本能需求之一,触觉的作用在人的一生中也是最需求。
在科技发达的社会中,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人们都在和各种产品发生接触。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触觉设计是消费者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共同的需求,针对消费者生理和心理需求设计的具有良好触觉体验的产品,能让人爱不释手,并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继而留下美好的回忆。
2、触觉设计基本要素分析
在进行产品触觉设计的过程中应主要考虑的是产品的材料、肌理以及结构和造型等要素。
2.1 肌理材料
材料,是产品设计基本的要素,不同的材料带给人不同的触觉感受。例如钢坚硬沉重,铝华丽轻快,玻璃光滑明亮,陶瓷精致高雅,木材朴实自然,皮革柔软浪漫,塑料温和轻盈,尼龙柔和温暖等等。针对材料的不同感觉特性,不同个性和风格的产品应选择相对合适的材料。材料选择的恰当与否往往成为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材料的选择上,不仅要以材料本身的特性,如力学特性,光、电、磁特性,表面特性,加工特性,经济特性等来作评定,还应从所选材料与人情感关系的远近即感觉特性作为尺度来评价。
所谓肌理,是指造型材料的表面组织结构,形态和纹理等所传递的审美体验。肌理触觉效果体现在材料表面的高低起伏,使人产生或粗糙或光滑等半立体形态感觉。不同的肌理效果带给人不同的触觉感受,或给人光滑、柔软、光洁、娇嫩等快适感,或给人粗糙、刺硬、干涩等厌憎感。产品的肌理设计要针对产品本身的性质,对其表面肌理进行特殊处理,追求产品与人的协调,体现人性化。
在现代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中,合理运用各种材料的触觉质感,不仅能提高产品在使用上的使用功能,例如更加适合持握或具有防滑的功能等,而且通过不同肌理、质地材料的组合,丰富了产品的造型语言,同时也给用户带来更多舒适的感官体验。
2.2 造型结构
在考虑产品结构和造型设计时,应用人体工程学、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性和技能进行研究,通过对产品结构和造型的变化,使产品符合人体特征,让人产生良好的触觉体验。例如改进剪刀的设计(如右***),这样可以避免因长时间使用工具而引起手指麻木与刺痛感,并减小局部压力强度。又如经典的可口可乐瓶设计,科学优美的曲线瓶身设计非常适合抓握,突出的肌理效果,增加了瓶与手的摩擦,使抓握更加稳固。
造型中的整体性、秩序性、韵律感、尺寸比例等能体验出触觉美感,造型是产品设计一大重要的要素,关于触觉设计,在考虑造型美观的同时,改变产品与手接触部位与产品整体的比例关系来达到方便持握的目的,可以使产品设计更加值得回味。
3、产品设计的触觉设计
针对触觉的设计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看,例如接触方式、人群差异、触觉反馈,触觉的情感化、触觉和听觉及视觉的联系等方面。
3.1 接触方式
根据人体结构的特点,大致把与人体接触的产品分为手持式产品的接触、与人头部及五官接触的产品和与人身体其它部位接触的产品。
3.1.1 手持式的基本接触方式
手持式产品种类繁多,既有一般生活用品,又有作业工具。其触觉设计应该体现在手感好,抓握方便、自然、舒适、省力,给人稳定和安全感,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有手持式操纵装置的产品的设计主要应体现以下原则:①手对操纵部分的抓、握、触、摇、拉、扭等动作舒适、省力;②便于用力定位和动作控制;③能向使用者提供触觉反馈。只有遵循以上设计原则,操纵者才能进行安全、可靠、愉快的操纵,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3.1.2 其他部位的接触方式
人的头部和五官对外界的刺激比较敏感,对外力的抵抗能力也较弱,所以产品的接触表面宜轻、柔、软,体现出温柔、舒适。与人头部和五官接触的大部分产品为人器官的延伸,应完美地和人融为一体,成为人的一部分。例如眼镜、耳机、头盔等产品的设计应该是轻巧的,不能让与产品接触的部位有挤、压、卡等不适感。
与人体其它部位接触的产品主要体现在对人躯体的接触。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所接触的产品很多都与人的躯体发生关系,如:家居卫浴产品、作业装置、交通工具、休闲用品等等,其触觉感受不仅体现在方便、舒适等生理感受方面,更应该体现在能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得到感情上的依托和慰藉。
3.2 心理需求
人们购买商品时都有这样的习惯,即不仅要看一看,而且还要摸一摸,亲身感受―下。如果一件商品,即使有优美的造型,漂亮的色彩,但在触觉上给人一种粗糙、尖刺、不舒服的感觉,人们往往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快,打消购买的欲望。可见,适当的触觉感受能增强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同样,具有良好触觉感受的产品能在消费者使用的过程中给他们以安全、稳重的感觉,提升其操作的信心。
具有良好触觉设计的产品,能让人感到舒适、安全和方便,而缺乏触觉考虑的产品则易使人致伤或长期使用时引起疾患等。我们经常能听到人们谈论某些产品“握着很舒服,佩戴很轻便,坐着很舒适”等,就体现了产品对人生理上的关心。
此外,人们还希望从对产品的触觉体验中,得到尊重和关怀。人们想要得到的是富有人情味和亲和力的产品,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单调的、不友善的、缺乏人性关怀的产品。芬兰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说:“技术的功能主义只有同时扩展到心理学领域才是正确的,这是通往人情化建筑的唯一道路,同样,产品的触觉设计也只有充分考虑人的心理感受,才能真正从心理为人们所接受。他设计出的湖泊线条玻璃器皿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3.3 生理差异
从年龄层次上说,一般老人和儿童的触觉感受较其他人不一样。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触觉中的摸觉和压觉的感受也变得不那么敏感,很多生活方面会有很多不便,活动也不再灵活、敏捷。这就决定了老年人手机的设计必须具备屏幕大,按键大,声音大,求救方便等一些特点。
对于性别来说,通常女性手部的触觉感受比男性手部的触觉感受更为敏感,因为,纤细手指的感知神经末梢更密集,进而才对物体的感觉感知更敏感。
有障碍人群中对触觉感受最依赖的就是盲人,他们在识别周围的事物时会用手去触摸,用手去感知事物的温度、材料及粗糙程度,以便了解周围环境和事物。盲人的触觉会比正常人更发达,科学上叫感觉补偿。在这类特殊的人群当中,触觉就会比其他感官获取外界信息的量大。所以对于,盲人的产品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领域。
3.4 触觉反馈
人们的每次操作都必须得到立即的、明显的反馈,否则,不清楚自己的操作是否执行,而产生误解或者产生使用挫折感。任何人在触摸到物体的时候都会对人有一个触觉感受上的信息反馈,利用触觉信息的反馈来传达给使用者在完成操作后,产品是否如自己预想的那样在工作。例如笔记本电脑打开的时候需要手来扳动的小卡槽的设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电脑关闭盖上盖子的时候,会发出“咔”的一个小的声音反馈,告诉人们,笔记本已经关闭,不会产生不安全感。
此外,触觉反馈的一个方面一一时间间隔也是需要考虑的,例如IPad的翻页设计,过快的话,眼睛的反应不舒服,过快,给人感觉产品不高端。
另外,对于痛觉的考虑,也是产品设计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之一。虽然不需要刻意的设计出不会产生疼痛的产品,也是不可忽略的。
3.5 触觉情感化体验
产品设计触觉的情感化是让人们充分的体验触觉,不仅让使用者的手和他的每一寸皮肤都体验到触觉,更让使用者的心灵得到完美的触觉体验。日用产品与完美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件日用产品都有它独特的功能,对于数以千计的选择,消费者会选择什么样的产品,重要就是情感、自豪感和成就感。
回忆反应了我们的生活经历,使我们想起家人和颇有,经验和成就。我们喜欢漂亮的产品,是视觉上的愉悦感,也可以是触觉上的舒适感。在我们的日用产品中营造积极的触觉感受,不仅给使用者带来使用上的方便和舒适,而且可以唤起我们被呵护被关怀的情感联系。
如今的人们正在为自己的感官体验而付钱一一为听音乐付钱,为闻香水付钱,为看电影付钱。这些都说明人们的需求正在由物质向精神转变。体验设计的关键因素就是增加产品的感官体验。
另外,有一个微观的触觉感受――“触”景生情。这里的“触”有视觉的“触”,例如看见火车轨会让人想起远方的一些事物;也有触觉的“触”,如,触摸到枯萎老树的沧桑树皮,会让人想到生活历经苦难仍然需要奋斗等等。
3.6 触觉和视觉及听觉的联系
缤纷的色彩、优美的声音、诱人的芬芳…一抓住产品最容易被感知的部分,充分利用感官特征来设计产品,将会使产品更富有吸引力。因为,体验本身就是最真实的,融入体验的产品带来的不仅仅是功能上的满足,更多是心理上的愉悦。
有效的增加感官刺激能使人们体验更加鲜明,产品更容易被感知,从而促进产品与人之间的交互与交流。利用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五种刺激能够产生美的享受、兴奋和满足,激发顾客的购买欲,增加产品价值并有效区产品。
3.7 虚拟触觉的延伸
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产品的发展成为一种趋势,虚拟触觉也在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随着家庭影院的普及,体感操作的方式是通过数据线的链接到大屏幕,将人体的操作动作与游戏的的进程向吻合,达到娱乐的目的,已经在慢慢的被人们所接受。
生活感触篇4
2008年12月19日,北京市一位姓黄的市民在河北省燕郊与两名福建籍同乡,一起购买了9只活鸭子。清洗了鸭子的内脏,并将其中3只鸭子分别送给其父亲、叔叔和一位朋友。12月24日,黄女士出现重感冒症状,12月27日症状加重后入院***,后经救治无效,于2009年1月5日7时20分死亡。
当天,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事医学科学院对患者标本进行检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患者标本进行复核检测,结果显示禽流感病毒(H5N1)核酸阳性。卫生部人禽流感防控专家组判定该病例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确诊病例。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共有116人曾与死者有过接触,其中包括死者的14位亲属和邻居、102名医务人员。一名与死者接触过的护士曾出现发热症状,但目前已经康复。
卫生部发言:这是偶发病例,不必过于恐慌
据了解,每年冬春季节,是禽流感相对高发的时期。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北京这起病例属偶发,大家不必恐慌,但需注意尽量减少与家禽,特别是病死家禽的接触,这是减少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最有效的防控措施。
目前,禽流感还是禽类的疾病,无证据表明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一个人是否会感染禽流感,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是否接触到禽流感病毒;二是此人是否对禽流感病毒有易感性。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接触到禽流感病毒的人都会被传染上。在临床上,医生们会依据病人病情、有无禽类接触史,综合判断他们是否感染上禽流感病毒,并最终通过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诊。
预防重点 一是避免接触禽类,不要擅自去家禽市场购买病死禽或活禽,最好不要自己宰杀;二是注意个人卫生,不吃小摊的食物,饭前便后洗手。
主要症状人患上禽流感后,潜伏期一般在7天以内,早期症状与其他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咳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有些患者可见眼结膜炎,体温多持续在39℃以上。个别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烦躁、谵妄。
专家建议 病人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应该及时就医,一旦被怀疑为禽流感病毒感染,应马上住院隔离并报告***情,防止病情恶化和传染扩散。至于人禽流感病例的病死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发现时间早晚,患者的年龄、体质、是否有基础病等多种因素。
禽流感小常识问答
1.有供人类使用的预防禽流感***苗吗?
直至目前为止,未有预防人禽流感的***苗投入使用。
2. 流感***苗可以预防禽流感吗?
流感***苗不能预防禽流感,但有助减低因感染流感而引致并发症及住院的可能性。建议老年人及长期患心脏或呼吸疾病的病人注射流感***苗。
3. 市民应如何预防受禽流感感染?
避免接触家禽及其他禽鸟。染病禽鸟的粪便可能带有禽流感病毒,应尽量避免接触。接触过禽鸟或禽鸟粪便,要立刻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如家中饲养禽鸟,应避免和他们紧密接触,处理他们的粪便时应戴上手套。接触它们或他们的粪便后,必须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预防禽流感的最好方法,是增强自己的抵抗力,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并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切勿吸烟。不要去人烟稠密和空气流通欠佳的地方。
如出现感冒症状要看医生,留在家中休息。戴上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4. 进食家禽和禽鸟蛋要注意什么?
蛋要彻底煮熟,直至蛋黄及蛋白都凝固才可进食。不要把生蛋混和酱料来蘸着食物吃。家禽必须彻底煮熟才可食用,要保证家禽的内部要达到70℃以上,并持续煮至少5分钟。如家禽在烹煮后仍有粉红色肉汁流出,或骨髓仍呈鲜红色,应重新烹煮至完全熟透。
5. 选购活鸡活鸭时要注意什么呢?
应尽量避免接触鸡鸭和鸡粪,切勿用口吹鸡鸭的尾部。接触鸡鸭后,应彻底清洁双手。
生活感触篇5
关键词:书籍;封面;触觉
书籍是人们生活中接触和使用频率极高的一种设计形态,对于书籍的设计也经历着不息的变化,封面作为书籍的外表和标志,起到保护书籍内页和美化书籍
外在形态的作用,一直是书籍装帧艺术设计的重点。
书籍装帧设计包含了书籍所需的材料与工艺总和。它是书籍装帧设计者以感情与思想进行创作表现,把握和反映书籍内容的特殊方式。书籍的终极目的是用于阅读,但只把书籍印刷、装订成册还远远不够。能够赋予书籍以美观,传达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才是书籍装帧设计的终极目的。由于书籍装帧艺术包涵着艺术与技术、生理与心理、美感与功能等的相互联系和高度融合。
墨香纸润,开卷有益,书籍是人类瑰丽的文明。当代国内书籍设计水平显著提高,书籍设计审美意识大为觉醒,掀起了蓬勃高涨的各种概念运动,书籍设计的关注点势将转向视触觉的结合之美上。日本著名设计家杉浦康平提出:好的书籍是将信息视、听、触、嗅、昧五感活性化的宇宙。其中材料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完美结合是书籍审美的重点所在。书籍是生命里温情的慰藉,书籍给予人的审美感受在于阅读、触摸、听声、闻香、品味,书籍的审美是所有感觉的连续的享受。书籍的触觉设计已经发掘出一些手段,不过仍然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尽管,书籍的触觉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触觉设计的研究相比书籍的视觉设计来说相当缺乏,随着书籍在形态上的进步和创新,随着书籍审美意识的提高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在视触觉上去深入探讨书籍之美是有意义的。
一、触觉与设计的关系
触觉跟设计是紧密联系的,当一个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他不会满足于眼睛所接受的信息,而需要与商品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要用自己所有的信息接收器去涉取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信息和判断该产品优劣的重要资料。因此这一阶段是产品跟人的实质性接触。在这一重要的过程中人的感觉器官做着积极的工作,这一特点必须要求产品在这一阶段用设计元素征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在设计领域不乏有借助触觉进行的设计。在造型设计中,应用触觉的原理开发的仿触觉设计和利用触觉进行的人性化设计。
二、封面设计和触觉
封面设计师的想象不是纯艺术的幻想,而是把想象利用科学技术使唤之转化为对人有用的实际产品。这就需要把想象先加以视觉化,这种把想象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就是运用封面设计专业的特殊绘画语言。把想象表现在***纸上的过程。所以,封面设计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绘画基础和一定的空间立体想象力。封面设计师只有精良的表现技术,才能在给***中得心应手。封面设计表现的表达能力是每一位封面设计者应具备的本领。
封面是读者对书籍的第一接触,封面是信息的第一传递者,在以视觉为基础的同时,触觉进行着手的阅读,在视觉传递的同时记忆触觉,并在心理上扩散视觉带来的感受,引起以往触觉经验的心理影响。
三、封面材质、肌理与触觉
(一)纸类与肌理触觉
纸张的发明就是为了记录文字的,这种材质发明至今,与书籍的关系最密切,时间也最长久,在人类书籍历史上也是最为重要的,封面装帧用的各种特种纸隐含着变化无穷的肌理,在触觉上,这些肌理的凹凸、纹理的走向、纹理间隔的大小、纸张的软硬度都会产生不一样的心理感受,既传统又富于变化一直是纸张在书籍封面设计中深受青睐的原因。
(二)布类与肌理触觉
封面的布类装帧包括各种棉、麻、丝织物和人造纤维的纺织物,质地大体可以分粗糙、光润和无光泽几类。织物作为衣物的材料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历经时间的磨砺,已经牢牢的深入人们的观念中。当生活中如此熟悉的触觉在书籍的封面出现时,那种悠远原始的生活产物的信息,那种织物背后所蕴涵的
女性意味都是使读者在触摸的瞬间感动的原因。
(三)皮革类与肌理触觉
封面的皮类材质主要分真皮和人造革,皮是人类最早拿来作为防寒的用的衣物,它具有结实耐用和透气柔软的特性,不同动物的皮的象征性使人类后来一向视它为贵重物品,因为与人类的物质本质相同,动物皮的原始与舒适是人类渴望与追求拥有的,用于书籍的封面也是满足这一原始渴望的最好材质,当皮质的触觉传递到大脑,会有其他任何材质所不能达到的天然和谐的亲切感。
(四)混合材料与肌理触觉
封面装帧中的混合材料就是在上述的几类材料中选择几种,或再加上某些特殊材料的混合使用。混合材料运用材料质感的反差,在触觉上的差异心理的对比要比单一触觉感受强烈,当这种反差与各个材质自身特性结合后,心理往往会对这类触觉体验产生如同视觉上悖谬的相同影响,只是更隐蔽和产生的心理感染力更大。
四、触觉设计在封面设计中的未来
随着书籍在门类、内容、风格的上的细化,各种因素在封面上的体现要求信息传达的途径更广泛,更直接,感觉作为人类活动表现的第一要素变的越来越明显。书籍装帧作为一门艺术,它的审美和欣赏的作用在加强,封面不再只是保护内容的美丽摆设。重视触觉作为重要的感觉途径,在封面设计中应该被研究并加以设计的重要方面,封面各种材质肌理的运用和彼此间的和谐,都是为了让书籍传递感觉信息能够由触觉在视觉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影响,使触觉体验丰富视觉印象,并在想象和记忆中构建每一位读者与书籍的世界,深入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任何单一追求视觉或触觉审美,或是只追求触觉上的新奇和复杂,不考虑与内容的结合与封面其他因素的整体协调,都可能导致感觉信息传递的不成功或错位,只能使触觉的设计成为摆设而不是沟通读者的信息桥梁。只有协调封面视觉和触觉等多方面因素与书籍内容主题之间的关系,做到以“感”动人,才能存设计时开拓设计观念,领悟书籍封面设计的新概念,做出具有传递感觉信息的新作品。
参考文献
[1]王珏,毛德宝.书籍设计与印刷工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中国最美的书(2006-2009) [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0.
[3]李淑琴,吴华堂.书籍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生活感触篇6
【关键词】感觉和感情;感受和感触;真善美原则;引导对策
最近几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各种新概念作文的辅导书,参考书,范文书等等庞杂地应用而生,因而就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文练习而言,学生总能从手头的“资料书”中找到“参照”例文。加之,应考时,出于功利的目的,出现的“拼凑式”作文,“矫情式”作文,“虚套式”作文,“编造式”作文,已成了学生屡试不爽的法宝,而真正出于学生自身真情实感的作文已然是凤毛麟角了。有人认为,学生的生活经历简单,属于自己的空间狭小,情感的触及还很薄弱,因而无法强求孩子们写富有真情的事。其实不然,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如今,随着物质基础的丰厚,父母一味对孩子的给予,使学生们缺失了一种感恩的心,一丝体验的情。
有一则案例称:重庆一名16岁的高中女生,因为觉得父亲没本事赚到钱,太“窝囊”,竟然残忍地在父亲的手臂上砍了三刀,然后离家出走了。但她的父亲却不计较孩子的过激行为而四处奔波寻找出走的女儿。这虽说是则偏激的个例,但也突出地反映了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包容和理解长辈的辛劳是普遍的事实!他们把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当做是理所当然,并不感恩,而且还容易产生不满和怨恨的情绪。这种浮躁的情绪,在学生的作文内容中也时有反映。
学生在作文中缺失一种真情实感,并不等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乏成长的感觉,因为每个人的感觉应该是基本的存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坚信孩子们感觉是敏锐的这一点。而“感情是感觉的进一步升华。由感觉转化为感情,是迈向感受的关键性一步”[1]。也就是说,先有感觉而后才有感情,感受。“然而,如果有感无情或多感少情,则感受必定不深刻。多情才能善感;情深,感受才深。所谓感受,可以理解为生活的信号打在作者心灵上所引起的颤动。即‘心灵的颤音’。其核心就是一个‘情’字。”[1]所以,在学生的写作练习中引导他们对周围人事的感受,激发他们学会“感恩”,对于当今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幼教专家曹华曾经说过:“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所以说,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能只提要求,只做写作技法上的点拨,而应在作文材料的“话题”下,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点滴,做个人独特的感触。“由于感受侧重于表现自我的感情世界,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借助于客观事物来表现人人皆无,唯我独有的感触。一个人的感触愈独特,愈深刻,文章的个性就愈鲜明。……丰富的感情必须与独特的感触统一起来”。[1]
鉴于以上的因素,笔者在作文指导中,特别是在“命题”后,注重指导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使他们有联系,有想像,有感受。具体方法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分享故事,感触真爱
许多故事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教育性。在某个“话题”或“标题”下,可以依照其所指向的内涵,联系相关的故事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可以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感人的故事,典型的生活事件讲出来,供同学们感触,只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案例或故事,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才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当然,教师也可以就一些感恩教育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升华其寓含的情感。如历年来《感动中国》中的人物的事迹可做正面的引导,让学生懂得,要写出健康而丰富的感情,必须符合“真、善、美”的原则。
“所谓真,指在含有真情的事件上,作者直抒胸臆,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文章便情真意切,特别感人。
善的感情不能离开正义,不能离***家命运,人民疾苦、社会进步等等,背离了这些就是不善的。
美的感情是指美的感受中具有感情意义的内容。例如敬仰、羡慕、欣喜等等。文章中只有充分表现了这些审美的感情,才能深深感人。”[2]
2 换位思考,感触亲情
有人说:“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在某个“话题”或“标题”下,我们总可以让学生在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身上找寻到亲情的痕迹。联系父母在生活中对自己所做过的一切,让学生换位思考,就容易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点点滴滴的恩情,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也易激起学生为有这样一个可敬可亲的父母而骄傲、自豪的深切感触,产生写作中的真情来。因为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学生对他们的感受是最直接的,最丰富的。当他们在内心深处真正读懂了父母,就易产生一种亢奋状态,对父母会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事。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只有作者先被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人事所感动了,才能拿形之于笔墨的言语去感染读者,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生活感触篇7
毛毛和他的小毛毯
毛毛3岁了,妈妈决定送他去上幼儿园,让他接受多元而专业的教育,自己也可以趁着年轻再回职场打拼。
但之前近3年的时间,母子两个就没有分开过(还不包括毛毛在妈妈肚子里的时间哦)。毛毛依赖妈妈惯了,突然间与妈妈分离,跟陌生的老师、同学过集体生活,他显得紧张又焦虑。据老师说,虽然毛毛跟妈妈分开时会哭闹,但妈妈一离开,毛毛就会收起眼泪,好奇地观察小朋友。老师建议妈妈,让毛毛带个布娃娃来幼儿园,布娃娃能给他勇气。但是,毛毛对布娃娃没有兴趣,倒是对出生时就用的小毛毯一直恋恋不舍。妈妈征得老师的同意,让毛毛每天带他心爱的小毛毯来幼儿园。从此,难分难舍的哭闹场面不再上演了,可妈妈心里开始打鼓:以后上学怎么办?毛毛总不能一直带着小毯子吧!
毛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触觉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当毛毛抱着小毛毯的时候,触摸到的不仅有小毛毯的温暖,更有妈妈的关心和爱,他感到安全,感到妈妈就和小毛毯一样陪在他身边,不会离开他。妈妈的想法也很实际,以后上学外出都要抱着小毛毯,岂不让人笑话!
身心交流的界面――触觉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包覆在人的身体表面,是身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有感觉的一层“膜”。中文、英文、拉丁文等各国的语言中,身体触觉与内心感觉经常是互通的,如:“感觉的冷与热 感情的热情与冷漠;扎手 棘手”、“touched 被碰触的,也有被感动的意思”。事实上,人际沟通时的“无声胜有声”,除了可以用眼神传递信号之外,同样可以藉由触觉(抚摸、轻拍、拥抱……)传达情意,而且触觉似乎更直接、更快速、更具深度。
国外专家研究表明,8周大的胎儿即对嘴部的碰触产生反应;触觉既是胎儿期最早开始发展的感觉神经系统,也是最后一种从死者身体失去的知觉。因此,触觉对生命而言有着自始至终的深刻意义。
研究佐证:触觉促成长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尼尔(Neal)博士研究发现,触觉对宝宝的成长有着神奇的作用。
尼尔博士将医院保温箱内的早产儿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早产儿,将他们放在摇篮内每天摇半小时,每天抚摸其皮肤、按摩其四肢15分钟,反复做3次。
10天之后,与用传统方式照顾的对照组早产儿相比较,实验组的早产儿体重增加多出47个百分点。
一个月后,实验组的早产儿哭得比较少、睡得比较好,在体重增加、神经肌肉运动反应成熟度、注视与倾听的视听反应以及心智发展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早产儿为佳,平均提早6天出院。
8个月后,追踪两组宝宝的发展,仍然是实验组早产儿身高比较长、体重比较重、头围比较大、身体疾病发生比较少。
触觉满足与身心健康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称,1岁以内的婴儿获得欲望满足的主要途径是口腔(吸吮、吃喝等),此阶段称为“口欲期”。口腔触觉的满足,是宝宝正常的生理表现――饥饿、疲困时要吸吮,也是一种心理的表现――孤独、恐惧时想吸吮。如果硬生生阻止婴儿吸吮,或放任已超过1岁的幼儿一直停滞在原始口欲的满足,而未引导提升,可能在其今后的人生中留下痕迹,如:形成咬指甲、啃笔、贪吃、抽烟、喝酒、服禁药等不良习惯。
研究证实,透过吸吮、抚摸、按摩等触觉的滋养,能刺激分泌生长激素,增加血清素(俗称“快乐荷尔蒙”)的活性,进而降低肾上腺皮质素(俗称“压力荷尔蒙”)的浓度。所以说,触觉刺激对身心健康帮助极大,但最好能依年龄提升满足触觉的方法。
研究佐证:触觉剥夺有害健康
动物研究及人类发展观察证实,触觉刺激不足,会导致大脑各部分(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的生长激素分泌大为减少。触觉被剥夺或受忽略的动物,其脑部神经元的死亡数量是正常状况下的2倍。
国外研究人员在研究触觉对人的影响时发现,生活在孤儿院的宝宝,因照顾者人手不足,他们获得的触觉感受,在质与量两方面都远低于有家人抚慰和拥抱的宝宝。这些孤儿长大后,为人处事的能力较差,并有害怕陌生环境的现象;当遭遇挫折时,他们的反应不是过于强烈,就是过于迟钝,这两种反应皆不利于其适应新的环境。
面对触觉依赖宝宝,父母怎么办?
凡事皆有度,适当的触觉刺激,能满足宝宝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要,但是,如果三四岁的宝宝,无论走到哪里,都离不开自己的小毯子或布娃娃,就属于触觉依赖现象了。面对已形成触觉依赖的宝宝,父母该怎么做呢?
紧张、焦虑时――需要触觉刺激
有的宝宝时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到哪里都离不开自己的小毯子或布娃娃,如果大人硬是要一视同仁,不准他抱小毯子或布娃娃,恐怕会造成宝宝的退缩行为,拒绝接受外界的人和事物。宝宝也有可能因压力太大,变得爱哭、爱耍赖,要抱、躺地上,尿湿裤子,说话口吃,出现攻击行为(咬人、打人……)等。
正确的做法:
暂时允许他抱着小毯子或布娃娃,毕竟身心健康比形象好重要多了。更积极的回应之道是:给宝宝做按摩,在充分的血清素的作用下,帮助宝宝面对新情境,轻松克服挑战。抗压能力提升后,反应就不会像当初那么激烈,适应能力也就提高了。
悠然自在时――提升触觉通路
有的宝宝喜欢抱小毯子或布娃娃倒不是因为紧张,主要是为了满足身体的触觉需求。但是,宝宝逐渐长大了,应该进一步开发手的触觉和动作能力,爸爸妈妈应该为其提供相应的动手材料。
正确的做法:
和宝宝一起玩插棒游戏,将几何积木放入同样形状的洞内(几何积木洞盒、几何积木洞板),组合螺丝钉与螺帽,穿珠、穿洞洞板等活动。通过这些触觉动作的操作过程,既满足手掌的触觉刺激,还能逐渐提升宝宝的精细动作协调能力,以及视知觉判断能力,帮助宝宝摆脱依赖身体触觉满足的幼稚期。
能力提升后――增加满足身心需要的方法
当宝宝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之后,满足其身心需要的方法可以是原始的触觉(抚摸)、嗅觉(嗅毯子)、味觉(吃喝),也可以是前庭觉、本体运动觉、听觉、视觉。
正确的做法:
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运动、舞蹈、听音乐、唱歌、阅读、绘画、听故事和交谈等,这些活动能不断促进宝宝的身心成长,如:长得高,身体壮;动作更协调,可做更复杂的事;素质提升;人际关系技巧好等。
结语:
通过长期的教学与实践发现,大部分感觉统合存在障碍的幼儿,比较爱哭、睡眠浅、睡眠时间少、日夜颠倒,令照顾者身心俱疲,而触觉***对于这些幼儿具有神奇的效果。作为父母,你们或许缺少专业的知识和手法,但只要在宝宝需要时给他拥抱和抚摸,满足他的需要;在发现宝宝存在触觉依赖时,及时改变策略,提升他的触觉需求水平和能力。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宝宝自会放下小毛毯和布娃娃。
专家简介:
生活感触篇8
在21世纪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新工艺材料也迅猛发展,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接受程度和审美品位也日益提高,消费者不再只满足于单一视觉冲击带来的刺激,人们对于看不到却能感受到的变化更为敏感和好奇。材料对于这种独特体验首当其冲,材料是造型主体物质基础,材料也是满足功能需求、体现结构的基本要素,视觉和触觉带来的直接体验和冲击都实现于材料,产品造型通过被触摸或诱发每个人各自的想象等方式形成同时性理解或整合性认识;而产品造型的核心是材质的本身与生活方式的交接,对于器物来说,如何将材料开发方面和视触觉感知融合,思考材料本身的特性,并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挥它的优良面,形成有感性体验的特殊质感美,并让它与当下的生活方式融合。
材料的质感
材料的感觉特性,亦称质感,是一种心理感受,建立在生理基础之上,是人的感觉器官对于材料的综合印象;按照材料的构成特性分为:自然质感和人为质感。
自然质感是产品的材料本身的质感,是材料的成分、物理特性、化学特性、表面肌理等的集合。自然质感是材料天然真实性的价值体现,自然质感常常会带给人们自然纯朴、纹理别致、轻松舒适等感觉;对于当下压力丛生的现代生活来说,质朴醇厚的自然气息十分重要,人们有时并不追求形式工艺复杂的设计,所以木材、羊毛、亚麻布、陶器等自然质感的使用在日常设计中也很常见。
人为质感是有目的的对于材料进行技术性和艺术性加工处理,使得其具有材料自身非固有的表面特征。人为质感突出了人为的工艺性,强调工艺美感和技术创造性。现代社会的高科技发展下,通过电镀、表面涂覆、蚀刻、喷砂、切削、抛光等不同的表面处理工艺,人为质感的运用实践在设计中可以获得材料的不同表面特性,即大量的同材异质和异材同质。
材料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
原研哉说:“设计是对感觉的敏感而细微的处理”。人体是一个积极的接受感官刺激的容器,通过视觉和触觉等方面的刺激,使人和物质发生关系。而材料感觉特性可按照人的感觉分为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在人体感受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的并列体验下,才能完整的感受到产品的体验和温度。
材料的触觉质感通过手和皮肤接触材料而感知到材料表面特性,根据材料表面特性对触觉的刺激性分为舒适触感和厌恶触感。人们对于精加工的金属表面、精致细腻的陶瓷釉面等易于接受,从而产生细腻、光洁、柔滑等感受。而对凹凸不平的平面、曲面产生粗糙、脏乱等不快心理,造成反感甚至厌恶,从而影响人们的认知心理。这也证明了触觉质感对人的心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设计中直接影响人的审美心理。在当下的日常生活设计中,运用各种材料的触觉质感设计,不仅能在产品造型实现摩擦易把握、使用方便等功能性,也能通过不同肌理、材质的组合,丰富产品的造型风格,带给人们更多感知的新体验。
材料的视觉质感是相对于材料的触觉质感而言的。由于长期的触觉经验的累积,我们无需触摸就会根据以往的触觉体验得到感知定论。由于视觉质感是经验转化的间接感受,对于已经熟悉的材料,可以根据以往的触觉经验通过视觉印象判断该材料的材质,从而形成材料的视觉质感。所以视觉质感相对于触觉质感就具有间接性、经验性、直觉性、遥测性以及不真实性。在设计中,就有利用这种原理制作的材料,比如在陶瓷器物上镀金、纸上印制木纹、布纹等,在视觉质感中制造了假象的触觉质感,视觉质感是触觉质感的补充和综合应用。
触觉质感并不只局限在表面的材料上,材料的温度感、厚度、重量、柔软程度、肌理等都能准确传达材料的加工程度和本身的触觉质感,加之融入视觉质感的设计,那么它的组合样式和设计方式将无穷多,所以在材料中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的结合交叉实现,给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全新的感知体验。
材料和视触觉质感统一的感性设计效果
材料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和谐统一加强感性体验和情感共鸣。在材料的体现上,触觉质感带来指尖上的温度和体验,触觉质感上的变化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新鲜感,结合视觉质感带来的刺激和吸引,通过视觉质感产生一种触觉上的体验,给使用者构建了一个可被感知的“叙事性的情境”,实现设计者和使用者的情感交流,形成一个新的记忆。
例如玻璃材质在容器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优良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以及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比较耐用又能回收再利用的特性,使其被广泛地运用。玻璃材质的视觉美感主要体现在它具有透明性、色彩性、柔和性和折射反光性。而玻璃材质的触觉质感主要体现在触手冰凉、光滑细腻、轻重等感觉差异,产生高贵、干净、细腻、光洁、精致湿润等心理感受。
在玻璃容器中,材料和视触觉质感紧密结合统一的当属香水容器造型设计。譬如娇兰珍爱熠动淡香水Insolence香水瓶仿佛由光线雕琢而成,玻璃材质与其捕捉的光芒呈现出一片澄澈。瓶身、瓶颈和瓶盖组成三个相连的半球体,香水瓶仿佛是一枚陀螺,又像是正在旋转的舞裙,或一朵盛开的鲜花;玻璃的触觉质感干净,接受到光线后呈透明体,常以反映周围的景物来削弱自身的特性,给人以轻盈、明快、水晶般晶莹剔透的感觉;在视觉质感上通过重复、渐变等手法塑造出层叠的造型,花朵般绽放,在材料的视觉质感和触觉质感的同步设计下,花朵静态设计呼之欲出,完整呈现女性感性魅力。
书籍设计中烫透纸的开发也是材料视触觉质感完美结合的结果,原研哉在设计长野冬季奥运会的印刷宣传品设计时想要通过特殊的纸张质感唤起人们对踏雪的记忆,在与纸品制造商的共同研发之下生产出经过烫印处理后呈现透明感的特种纸,压凹和烫透的表现技法,使文字部分能凹陷下去,而且凹下去的部分呈现冰一般的半透明效果,灵感来自于蓬松的白色雪地上,踏雪的记忆,柔软的素材让观众在触摸到这种“冰雪纸”的时候能够唤起他们脑中曾经有过的记忆,创新的表现了冬季奥运会的主题。
材料和视触觉质感反转的冲击设计效果
材料的视触觉质感反差设计效果带来全新的心理体验和好奇新鲜感。有时反视觉的触觉质感和反触觉的视觉质感传达,可以形成新的感性设计。例如,展示的产品视觉上呈现非常坚硬锐利,但是实际上触摸接触会非常柔软。相反我们以为会很粗糙凹凸的表面,实际触摸的时候可能非常光滑。当下很多设计的表面处理跟我们所想象的和触摸之后感受到的一致,通常视觉质感和触觉质感相辅助完成整个过程。但是视触觉质感的反转的刺激效果说明,我们所看到的或接触到的和想象完全不一致的时候,会体验到全新的感受。
材料视触觉质感的反差刺激在家居设计中经常见到,设计师Daniel Libeskind认为设计是建筑的微缩版,即物品使用的小型的空间可看做建筑中的周边景观,而使用产品的个人则可看成是建筑中的人口密度。他为moroso品牌打造的gemma系列沙发便是他以上见解的实际表达,用3D塑型打造的非对称锐利边缘组成,这种锐利同时又被衬垫的柔软抵消。 这件坐具主要想要表达对比这一概念,使用者看到这款沙发多面体边缘锐利的外观后,直观感受可能会预判沙发的触感也如其外形一样坚硬,然而实际使用却发现沙发触感十分柔软,即视觉直观感觉判断和实际触感之间的强烈对比。这款沙发在2015米兰设计周上首次亮相,它不规则多面体的外形既让人联想到珍贵宝石的切割形态,又让人想到典型的15世纪挂毯***案。
结论
生活感触篇9
书籍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伙伴,古人云:“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书。”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即通常所说的婴幼儿期,丰富的书籍能带来愉悦的精神体验。美国学者怀特这样说:“***画书是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最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画书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儿童时代的感受,也将影响他长大成人以后的想象力。”
与成人阅读不同,婴幼儿由于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更多感官的参与,他们在阅读时边看,边听,边触摸,通过实际感知去了解读物。在感知的过程中,触觉是婴幼儿最早感知世界的方式。
婴幼儿思维特点
1. 婴幼儿的感知运动
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把0-2周岁阶段婴幼儿的认知发展活动称为感知运动期。在这一阶段,婴幼儿通过他们的感官体验:看、听、触摸来获取对客观世界与自我的认知。如婴幼儿通过口唇吮吸母***时感觉快乐,因此他们喜欢吮吸大拇指带来相似的感觉;婴幼儿通过眼睛总是看到亲人望向自己微笑的脸庞,因此他们更喜欢看人脸***形或拟人化的小动物;婴幼儿出生后被母亲抱进怀里体验到皮肤温暖的触感,因此被拥抱时他们会有强烈的安全感。由此可见,直接的感官体验是帮助婴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
2. 婴幼儿的思维特点
直观行动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是婴幼儿特别是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征。
直观行动思维意指婴幼儿是在行动来完成对客体的感知,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当动作结束,思维随之停止。简单说来即婴幼儿在活动中思考,思维离不开触摸、摆弄物体的运动。因此给婴幼儿多种动作训练能有效的锻炼他们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则指婴幼儿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考。婴幼儿缺乏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形象生动的具象性形象更能吸引他们。如“交通规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 “红灯停,绿灯行”这样具体到行动的概念更容易被婴幼儿接受和掌握。
婴幼儿书籍设计中插***的表现方式和书籍的形态有助于婴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有研究者发现,“幼儿在阅读***画书时,将头脑中获得的信息片断连缀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依靠的是画面呈现的形象或由成人生动的语言(讲故事)引起幼儿头脑中已有的事物形象,即表象,并对这些形象进行加工。”
婴幼儿触觉发育
触觉是一种复杂而有趣的感觉系统。它从胚胎中最早发展出来,在身体中分布最广、信息最多。我们身体表面的皮肤通过触觉刺激都可感知冷与热、轻与重、粗糙与光滑的体验。
触觉也是婴幼儿最早发展的能力之一,是之最早与世界接触、交流的一种途径。新生婴儿最开始通过触觉探索认识周边事物,进而配合其它感官构建他们存在的世界。0-2周岁的婴幼儿大脑处于快速发展的生长期,从触觉系统中得到的丰富刺激与信息对今后大脑的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戴维斯在《语言交际手段》一书中说:“初生婴儿靠触觉知道自己身体在外部世界的位置。他们如果想挪动一下自己的身体,那么,首先就靠触觉为自己指明方向。通过触觉,知道什么地方硬,什么地方软,什么地方冷,什么地方热,什么地方粗糙,什么地方光滑。随后,婴儿就很快地学会视觉和触觉联合行动。”婴儿从出生到爬行期喜欢用手到处探索,随着触摸不同形状与质感的物品,皮肤的敏锐度得到极大加强。从爬行期进入学步阶段后,婴幼儿开始学习把触觉与其它感官相互联系协调使用,由触觉发起的多感官综合运用使得大脑得到进一步发育。而随着智能水平的发展,幼儿会花更多时间去探究周围的世界,在触觉感官上表现为通过不断触摸逐渐对事物有更高级的认知,如粗糙的沙子可以用来堆城堡,在光滑的地面行走容易滑倒。同时精细动作技能不断在实践中获得提高。婴幼儿书籍中的触感体验
1. 材质的触感
材质是书籍内容的载体,合理的材质选择可使书籍从触觉到视觉达到完美统一。而婴幼儿书籍设计由于阅读者的特殊性必须具备安全环保,耐撕耐咬,防水等特点,因此在材质选择上存在一定局限性。
纸张是婴幼儿书籍普遍采用的材质,通常以纸张覆膜,即在较厚纸张上覆塑料薄膜来制作。此种覆膜书触感光滑,坚韧,难以损坏,俗称“撕不烂”***书。
洗澡书是婴幼儿在洗澡时玩耍的玩具书籍,一般采用EVA材料即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制作,这种材质制作的书籍触感类似软性塑料,十分光洁,柔软,耐水性极强。
棉布也是婴儿书籍的常用材质,***案与文字在棉布上印刷制成布书。棉布相较于纸张触感柔和,布料独有的纹路肌理使触觉层次更加丰富并与生活纺织用品发生联想,婴幼儿在翻阅布书时触摸布料从而代入生活体验,联系到衣物与寝具用品,能在实际操作中锻炼思维能力。而布书形式多样,出了常见书籍形态外,布书可制作成游戏垫、床围等形态,让婴幼儿通过全身皮肤去接触各种材质进行良好的触觉刺激。
2. 局部触感应用
客观环境的刺激能促进婴幼儿感官结构的完善与功能的成熟,皮肤尤其是手部皮肤是触觉系统首先感应到的部位,因此婴幼儿书籍中采用局部触感应用制作而成的触摸书现今被广泛应用为婴幼儿感官功能训练的早教书籍。
基于婴幼儿的直观行动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婴幼儿书籍在设计时常需要使用不同材质配合相应文字内容,如动物类书籍中的动物***形部分置入仿真触感动物皮毛,日常用品类***形部分置入对应形态的软或硬、凹或凸感的不同材质等,让婴幼儿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实际的触摸行为更直观的感知书籍内容,从而提升形象思维能力并有效的转化成学***验。
3. 书籍形态触感
婴幼儿由于精细动作技能尚未发育完全,具有一定厚度的纸板书更易于他们翻阅。纸板书通常采用胶版纸和硬卡纸制作,内页厚度达到两毫米,边角作圆弧形切割。此种婴幼儿书籍具有触感厚实,圆润,表面光洁的特点。
洞洞书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婴幼儿抠洞的爱好。经研究婴幼儿到了七个月以后普遍会发生喜好抠洞的行为,抠突起的螺丝钉、猫眼,扣眼等成为他们热衷的游戏。此种行为预示婴幼儿细小动作敏感期的到来,经过特别设计的洞洞书可通过手指触摸等动作训练婴幼儿小肌肉运动,不同形状层层叠叠的开洞设计给婴幼儿带来丰富的触感体验。
结语
人的思维活动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之上,不断有效的感官刺激训练对提高大脑信息存储和提取能力有很大帮助。幼儿教育学家蒙特梭利认为,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触觉练习是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的重要训练方式。
在婴幼儿书籍设计中充分运用触觉设计能通过真实触觉体验促使婴幼儿在脑中构建正确的事物形态;能通过一次次的触摸行为刺激提高感官感知力,让感觉更加细腻;还能增加婴幼儿阅读趣味性,调动其思维积极性。由此可见,触感体验在婴幼儿书籍感官设计中具有相当重要性。
生活感触篇1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婴幼儿的健康保健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健康聪明从零岁开始,我们的护理模式和目标也不断地向关爱和人性化发展。婴儿水疗是指在特定水质(仿羊水)、水温和专业医疗设备及医护人员指导下,让宝宝在仿羊水中自主的安全运动。目前研究认为,婴儿水疗有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增强婴儿免***力和应激力,增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婴儿的哭闹,增加睡眠等作用。我院自2008年2月至今,对在我院产科正常分娩的足月产儿80例实施新生儿水疗及抚触疗法,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0例均为我院产科分娩的足月正常出生的足月正常产婴儿,胎龄均为37~40周,体重2500~4000g,出生1minApgar评分均为10分,无窒息史,无存在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无新生儿溶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及各种感染等。
均实行母婴同室,母***喂养,按需哺***。母亲无合并其他疾病,营养好,***汁分泌充足,新生儿能吃到足够的母***。
1.2实施方法按四川省生殖协会印发的“新生儿水疗保健培训讲义”及相关文献介绍的新生儿水疗操作要求进行水疗配合抚触[1]:于新生儿出生后24h给予每天1次15~20min的水疗。设定室温28℃,水温39℃~40℃,水深以新生儿足底不能触及为准。选择合格的专为婴幼儿设计生产的游泳圈和游泳池,并加入模拟母体羊水性质的溶质,起到平衡渗透压,营养新生儿皮肤,保持皮肤pH值的稳定及消毒作用。水疗时,常规为新生儿脐带贴上防水脐贴,以防感染。水疗后,由专业护理人员为新生儿进行抚触5~10min。
2护理
2.1水疗抚触前的准备工作水疗及抚触前半小时停止进食,将室温控制在38℃左右,出生10天内的新生儿脐部应贴防水护脐贴。检查游泳圈的安全性,套上后检查下颌部是否垫托在颈部,入水前让新生儿先适应水中的温度与环境,然后将新生儿逐渐缓慢的放入水中。为防止交叉感染,游泳池内用专用一次性塑料袋,并做到1人1池水。
2.2加强与新生儿之间的交流待婴儿水疗完毕将游泳圈拆下,用消毒浴巾擦干全身,注意保暖,取下护脐贴后要进行脐部消毒。然后用润肤油擦于手掌进行抚触,抚触过程中播放轻柔的音乐,并用柔和的语言与宝宝说话。可让父母共同参与,一起当新生儿的教练,但全过程需有专业人员监护。
2.3加强水疗及抚触的知识宣教对婴儿的母亲进行水疗知识的培训与指导,出院时进行母亲水疗的知识考核,出院后由母亲继续每日1~2次的水疗。医务人员第30天随访,检查水疗的情况,母子沟通形式记录是否完整并鼓励母亲每日2次水疗。
3讨论
21世纪医学模式已发生转变,除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聪明的智慧,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即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均健康。婴儿水疗基于对新生儿以及婴儿生理、心理的研究,提倡婴儿父母、医护人员对婴儿施行早期水疗,方法简单,投资小,不需要过高的条件,只要爱心和耐心,无疑将会促进我国婴儿身心的发展水平,对正常婴儿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早期智力的开发,提高人口素质,而这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及目前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医学—社会—心理方面转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3.1水疗与抚触的机制水疗时迷走神经兴奋,全身及双腿运动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同时抚触(尤其是腹部运动)加速肠蠕动从而加快胎粪排出和胎便转黄的时间,有利于新生儿肠道尽早排除糟粕,吸收更多初***,弥补新生儿消化道不发达和消化腺机能不完善的缺陷,尽快恢复新生儿出生后由于吸吮能力弱,进食量少,胎粪、尿液排出,汗液分泌,以及由呼吸和皮肤排出的肉眼看不到的水分丧失等原因造成的体重下降。新生儿在水中协调运动,由水波、水压带来的循环系统和骨骼肌系统兴奋,使机体耗氧量增加,促进代谢,增强食欲;水疗时由于其迷走神经兴奋,从而使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增加新生儿哺***量,能缩短生理性体重减轻的恢复时间[2]。同时,水疗刺激新生儿体内生长激素水平升高,还能加深呼吸,增大肺活量,促进体内新陈代谢,使新生儿较全面地吸收营养,促进体重的正常增长和身体发育。水疗对新生儿在宫内长时间的被动姿势给予纠正并辅助活动,同时配合抚触不仅仅是皮肤的接触,也是视觉、听觉、触觉、动觉、平衡觉的综合信息传递,可以使新生儿的胎便早排,促进食物消化吸收,使生理性体重下降迅速恢复,这无疑对促进婴儿生长发育有较大益处,值得推广。
3.2水疗与抚触可以促进婴幼儿行为与潜能的发展早期良好的育儿刺激,对脑的结构和功能发育在生理、生化方面均有重要影响。游泳水疗及抚触如同“体育早教”,可促进新生儿智能和体能的发育。观察中发现,新生儿水疗及抚触后,其睡眠特别安稳、充足,也为神经中枢的良性发育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新生儿游泳作为对婴儿的一项综合的不添加额外药物或***的手段,能使新生儿得到最自然的活动,使出生正常的新生儿尽快适应陌生的外界环境,消除不良情绪,在行为神经发育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新生儿更健康、更安全的成长[3]。根据胚胎学基本原理,皮肤是最大的感觉器官,是神经系统的外在感受器,这种触觉感受器可以将所有感受到的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对这些冲动进行分析、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4],从而可以刺激神经及其他系统的发育。
3.3水疗可以促进母子间的情感交流社交能力、自知能力属于情感智力,即情商。情商在孩子一生的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高智商不一定成功。研究表明,成功与否,20%取决于IQ(智商),80%取决于EQ(情商),EQ高有快乐积极的人生观,成功几率大大提高。早期婴儿水疗,密切的亲情交流,亲子互动是孩子情商发育的最关键要素,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5]。因此,现在有一个科学的说法:皮肤是感觉器官,也是情商器官、社交器官,从另一方面说出了水疗的重要性。
4体会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新生儿水疗及抚触是通过特定的水温、水质让温和良好的水刺激皮肤,通过感觉器官传导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使胃肠道的激素分泌增多,食欲增加。同时让婴儿在水中自由的活动可增加内脏和肌肉的活动强度,有利于食物的充分吸收,也能促使胎便的及时排空,对宝宝的生理性黄疸有改善及***的作用。另外,水疗与抚触符合新生儿的生理需要,具有安全感,得到身心的抚慰,减少烦恼与哭闹。有利于正常睡眠的建立,并使生长激素的生成和释放增加。这样新生儿的生理性体重下降会有所减少或不明显。在活动过程中父母通过目光、语言、双手的肢体交流增进了亲子感情,增加宝宝的亲情交流,孩子在新生儿期就有良好的应答反应,并有益于孩子情商与智商的发育。
【参考文献】
1詹莉.CCSOS同步感觉组合k-6激新生儿、婴儿智能开发游泳水疗法.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7.
2赵金瑞.抚触及游泳对新生儿发育的影响.护理研究,2004,18(7):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