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刘禹锡10篇

望洞庭刘禹锡篇1

秋夜的洞庭湖宁静微凉.万物似乎闭上了双眼.湖面上有几叶小舟,舟上除了几盏发出微弱光线的小渔灯以外,什么也没了,让人觉得寂然.天空中那牙弯月与湖水相依相伴,银色的月光轻轻泻在这一片湖面上.光影淅淅沥沥的,像宝石的碎片,让这可爱的洞庭湖像一面无暇的铜镜,照得人的心也变得澄清纯洁.可是造化的使者---风,它并没有如往常一般来到,可能是想让洞庭湖睡一会儿,静一会儿.

但洞庭湖却呼唤着:"让我再去为那些湖畔的朋友们,进行一次洗礼吧!"于是他睁开那清凉的双眼,神圣地望着四周:一片青翠茂盛的树林,遮掩着那片绿草如丝的绵绵土地.秋虫呢喃着,微微地醉了.洞庭湖徐徐漫过堤岸,润泽了土地.他回头一看,湖水中的君山与以前相比越发俊朗.山上有千年古柏,万年青松,这些树枝上似乎还有洞庭湖对它们第一次洗礼时留下的水珠,晶莹剔透.远远望去,月光洒落在叶片上,静静的,静静的,君山像一个大青螺屹立于洞庭湖之上.喔,不,是屹立于白银盘上.

最终,洞庭湖,倦了,困了,他微笑着入睡了.那个笑,淡淡的,淡淡的,消失了......

望洞庭刘禹锡篇2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七、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 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 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望洞庭刘禹锡篇3

2、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章丞相》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唐刘禹锡《望洞庭》

6、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7、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8、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9、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释惠标《咏水》

10、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雍陶《题君山》

11、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1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13、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张宁

1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1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16、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韩愈《登岳阳楼》

17、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

18、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望洞庭刘禹锡篇4

2、原文:《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翻译:

望洞庭刘禹锡篇5

 

【关键词】刘禹锡  贬谪诗  骚怨  继承  超越

屈原忠君爱国,竭忠尽智却遭谗被逐,其《离骚》中所表现的凄恻的怨愁、沉痛的忧伤和极度的愤懑,奠定了贬谪文学的主题。屈骚的 影响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所说,是“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刘禹锡的人生遭际和内在品格与屈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使得他对屈原骚怨精神的理解深深地浸透在作品中,但刘禹锡毕竟生活在屈原千年之后的唐朝,处于封建社会 的鼎盛时期,特殊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又培养了刘禹锡不同于屈原的精神境界,因此,刘禹锡在继承发扬屈骚怨愤精神的同时,又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超越,从而形成了他旷达与自适的独特风格。 

怨刺与忧伤——对骚怨精神的继承 

怨刺  屈原一生致力于其美***理想,“虽九死而犹未悔”,但其理想与楚国黑暗的现实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其人生遭受了重大挫折,因此内心郁积着一股深沉的怨愤之情:“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离骚》)字里行间饱含着悲伤怨愤,蕴藏着满腔的爱国激情,“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哀怨起骚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怨”是屈原作品中一个深刻的主题,也是其作品情感内容的渊薮,但他的“怨”并非是普通意义上人生多难的哀叹,而是其美***理想破灭之后的无可申诉与痛苦挣扎,其背后是一个伟大灵魂的孤独无依。 

刘禹锡与屈原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学阮公体三首》其一),因不堪面对日渐衰落的国势,永贞元年,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的 ***治 革新运动,只惜革新不久失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旋再贬为朗州司马。从此踏上了“一辞御苑青云去,十见蛮江白芷生”(《酬朗州崔员外与任十兄侍御同过鄙人旧居见怀之什》)的漫漫贬谪之路。“饱霜孤竹声偏切,带火焦桐韵本悲。”(《答杨八敬宣绝句》)这一时期,诗人为时所弃,空怀凌云之志,独处僻壤,难与同道过从。诚如“饱霜孤竹”,但“竹”虽孤而有节,斫以为笛,吹奏的是“声偏切”的繁音促响。这一串串发自诗人内心最深处的激切悲壮、刻骨铭心的音符回荡在巴山楚水原始蛮荒中,激荡着忧怨愤切的骚怨情怀。 

刘禹锡的怨愤之情在其谪居朗州时期表现得最为集中和鲜明。朗州地方的偏远,俚曲的委曲低回,深山林间的半夜猿啼,这一切使得诗人心中固有的那种忧怨委曲之情愈加浓郁和难以抑止,于是发出了“高莫高兮九阍,远莫远兮故国”(《楚望赋》)的感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量移的无期,郁积于心中的哀怨也愈加强烈:“莫高者天,莫睿者泉,推以极数,无逾九年。伊我之谪,至于极数,长沙之悲,三倍其时……”(《谪九年赋》)语调之苍凉,幽怨之深重,让人不忍卒读。

才高遭嫉,志洁被诬,是历代被贬谪者的共同感受。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却因群小毁谤而连遭祸谴,因此,他在辞赋中用了大量的言辞对奸人进行斥骂:“惟夫***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惟此***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离骚》)。同样,刘禹锡认为其贤者失路、命途偃蹇之部分原因也是小人谤毁所致,于是在诗文中作不平之鸣,用寓言的形式,借物陈情,对朝廷权贵们的任意诬蔑和无由处罚进行尖锐又深隐的讥刺与批判。这类作品主要创作于朗州时期,如作品《聚蚊谣》、《百舌吟》、《昏镜词》、《有獭吟》、《鹈鴂吟》、《飞鸢操》等等,而以《聚蚊谣》最富批判力和战斗性。在诗中,他把那些宦官、权臣和趋炎附势之徒直接比喻为本性贪婪凶残、卑劣渺小的蚊虫,以表达自己对它们的极端痛恨和鄙夷。蚊的“声如雷”、“嘈然啖起”、“喧腾鼓舞”、“利嘴向人”, 自然 让人想起永贞革新失败后官宦们肆意中伤谗害革新派时的得意忘形的小人嘴脸。刘禹锡曾说:“骇机一发,浮谤如川”、“虽欲周防,亦难曲施。加以吠声者多,辩实者寡,飞语一发,胪言四驰。”对那种群言汹汹的无由指责,作者在此做了正面的回击,并警告它们:“清商一曲来秋日,羞尔微形饲丹鸟。”虽焰高一时,但终将被歼灭。

在《百舌吟》中,刘禹锡把“笙簧百转”、“舌端万变”的“百舌”喻为钻营投机者。诗中揭露其“摇动繁英坠红雨”的凶恶,“迎风弄影如自矜”的轻薄。诗人蔑视百舌“天生羽族尔何微”,充满信心地指出其害人的伎俩只能得逞一时 : “南方朱鸟一朝见 ,索漠无言蒿下飞。” 表现了诗人“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咏史二首》其一)的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 . 

忧伤  贬谪文学中的忧伤主题,首先表现为忧国思归的理想。屈原在作品中反复申说:“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离骚》)“哀见君而不再得”,“哀州土之平乐兮, 悲江介之遗风。”(《哀郢》) 每念故国,不忘欲返。同样,刘禹锡贬谪时期的作品中,也无处不在地表达着流放者的归思眷恋之情。“就日秦京远,临风楚奏烦。南登无灞岸,旦夕上高原”(《武陵抒怀》)“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采菱行》)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九日登高》)“潘岳岁寒思,屈平憔悴颜。殷勤忘归路,无雨即登山。”(《谪居悼往二首》)这种忧君思国的感情与屈原那种望君门而九重的哀怨心情又有什么区别呢?他们身在江湖,却都心怀魏阙这是屈、刘共同的***治愿望和***治品格。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诗歌当中运用了诸多香草美人的特殊意象,以披香戴芳、饮露餐英来比喻道德的自修和品德的高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这些意象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使我们如睹其崇高圣洁之丰姿,如闻其道德之芳香。刘禹锡继承了屈原的这一意象传统,借助草木禽鸟等意象抒发感情,曲折委婉,深微动人,如对群小们的批判和讽刺。此外,刘禹锡也一再使用诸如伤禽、哀猿、悲鸟、孤雁等意象来表达其“拘囚之思”:“鸷禽毛羽摧 ,不见翔云姿。”( 《和董庶中散调词赠尹果毅》) “山城少人江水碧 ,断雁哀猿风雨夕。”( 《泰娘歌》)来寄寓心中的那种因生命陡降而产生的巨大失落感和郁积着的哀怨痛苦。

 

对巴山楚水间 历史 人物与 自然 风物的自觉关注,通过咏物怀古的方式来寄托和表现愁情,是刘禹锡创作中骚怨特色的重要 内容 。千年前的楚地上漂泊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三闾大夫孤独的身影,千年后在他“行吟”的地方拘笼着的是命运多舛、无罪见弃的刘禹锡的落魄形迹,同是忠君爱国、拯时救物,同是时乖命蹇、无罪见弃,同是才高被嫉、远谪遐荒,惊人相似的遭遇,同病相怜的情感使刘禹锡内心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对前贤的认同和归依感。“北渚吊灵均”(《游桃源一百韵》),“灵均何年歌已矣 , 哀谣振楫从此起。……曲终人散空愁暮 , 招屈亭前水东注。”(《竞渡曲》)在一片孤独的情思中 , 深蕴着对屈原的怀念。此外,刘禹锡还多次运用屈赋中的物象:“逐客无印绶,楚江多芷兰”(《送韦秀才道冲赴制举》) 、“楚水多兰若 , 何人事撷芳”(《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这些高洁意象反映出一种身处逆境、***不移的人品节操和精神境界 ,表达了他与屈原一脉相承的刚劲志节。

对屈原骚怨精神的继承更主要的体现在对巴楚文化及风物本身的体验和认同上,他对外物的感知有鲜明的哀怨色彩,“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送春词》)将芳菲可人的春景渲染得何等凄丽,“夜泊湘川逐客心,月明猿苦血沾襟。湘妃泪竹痕犹在,从此因君染更深”(《酬端州吴大夫泊湘川见寄一绝》),月下的斑竹、啼血的哀猿及湘妃的清泪把诗人心中的那种忧伤,渲染到极限,读之令人潸然泪下。不仅如此,即使那些描写南地风情的诗篇,后面也往往拖着一条哀怨的尾巴。《竞渡曲》描绘热闹欢快的竞渡场面后,写道:“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采菱行》以轻盈的笔触写了秋月平湖、菱歌泛夜的场景,但在欢歌笑语、轻松明快之后诗人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逐客身份,结尾写道:“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至于那些咏古怀古之作,他把沉重的历史沧桑感和自身的生命悲剧感叹相融合在一起,同样令人黯然神伤。

旷达与自适——对骚怨精神的超越 

千百年来,以封建文人为载体的贬谪文学一直在演绎着同一个主题——骚怨。屈原的“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自不必说,西汉贾谊贬为长沙太傅,追怀伤悼,为寿不长;南朝江淹贬官吴兴三年,畏惧忧戚,泣下沾襟;初唐名相张九龄罢为荆州长史,有瘴疠之叹、拘囚之思;平日豪气万丈的李白,一旦长流夜郎,也“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韩愈更是一贬而准备就死,凄楚地嘱咐侄孙“好收吾骨瘴江边”;柳宗元出为永州司马,悲苦填膺,无所寄托,于是“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 而刘禹锡在心头负载忧怨的同时,又能不被忧怨所拘笼,在万死投荒、量移无望的情况下,却以豪迈健劲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贬谪文学沉湎于幽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贬谪诗歌昂扬、光明的新路经。 

旷达  屈原所处的黑暗的历史现实与他的爱国理想的冲突构成了其悲剧生命。诗人在现实的挣扎中感到苦闷、孤独、愤懑以至强烈的失望,但仍持节不屈,在诗篇中反复申说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格操守以及至死不悔的决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纤尘不染的人格注定了他不可能随波逐流,更不可能与世俗的丑恶同流合污。以芳洁自守的屈原最终选择投身汨罗、自我毁灭向整个污浊不堪的 社会 作了最后也是最有力的抗争,从而完成了他的悲剧命运,千载而下,犹为世人所感叹。

在贬谪遐荒的漫漫二十三年里,刘禹锡难免有过感伤和忧郁,但他从不降心辱志,而是能在思索中积极振起,并对现实人生和 ***治 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故志复还,宝心再起,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瞠视。”(《砥石赋》)借赞美经过砥砺重为利刃的佩刀,表达他百折不挠的劲节和待时而起的雄心。“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鞕长句》)借咏赞竹鞕表达自己坚贞、正直的耿介个性,寄托重返长安的迫切愿望。“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学阮公体三首》其一)、“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其二)的坚强不屈;“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的通脱自适;“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九首》其八)、“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盼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 , 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的圆融豁达 ,无不表现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诗人在贬谪生活中更多的 学习 了屈原“苏世***” 、“横而不流”、“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刚强精神,有的是和屈原一样的对美好理想的执着与坚守,摒弃的是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的是在专制***治压抑下自我意识的日渐觉醒和在历史残暴中自我保存能力的日趋增强,放弃的是像屈原一样执著于现实 , 在剧烈的情感波涛中苦苦挣扎的倔强。正因为如此 , 刘禹锡也才终于没有像屈原那样以身殉国、以死殉志 , 而是顽强地活着,斗争着,精神境界也因此变得更加得辽阔。

自适   在被流放的日子里,屈原忍辱含垢,有志难伸,其眷恋君王、报效故国、拯物济世的热望与愤世嫉俗、傲岸不屈的精神如两条绳索紧紧缠绕着他,美***理想不能实现,存君兴国的抱负不能施展,空留下无边的痛苦和深广的忧愤使其始终无法摆脱。同样,在贬谪的岁月里,刘禹锡也有过悲伤与怨愤。但他有悲而不哀,有怨而无悔。他所寄情的山水风物是明丽清新的。纵目洞庭,他看到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著名的《秋词二首》写得天朗气清,远胜春光,打破了千古悲秋的主题,凸现了诗人爽劲豪健的心境、奋发向上的精神。他眼里的民俗多是新奇可爱的。武陵人的端午竞渡,采菱御客,阳山祭神,在他的笔下,都被描绘得有声有色,充满欢快的气氛。“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踏歌行》四首)写得情趣昂然,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竹枝词”原本是流行于巴蜀一带的民歌,在演唱时“幽怨恻怛,若有所深悲者”,很适合表达悲苦哀怨之情,容易勾起被贬谪者心中的失落之怨、乡关之愁。如白居易就曾写过《竹枝词》:“《竹枝》何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元稹也有《竹枝词》曰:“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呜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刘禹锡共有《竹枝词》十一首,虽有感于屈原《九歌》精神而作,但与《九歌》在 内容 上倾向于 ***治 抒情不同,刘禹锡在《竹枝词》中主要是表现巴蜀一带 自然 风物和方俗民风,前者如:“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等,在诗人的笔下简直成了一副副意境幽深闲远的山水画卷。对当地方俗的描写则更多,这里有幽怨彷徨的蜀女情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有结伴出游踏青的纤腰少女:“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有高歌不歇的往来人群:“桥东桥西好杨柳,人去人来唱歌行”;也有别处少见的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与屈原那种借用神鬼以抒发***治怀抱的写法不同,他是直接取材于地方上的现实生活,因而显得更真实,也更具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可以说,正是贬地风土人情的真纯美抚慰了刘禹锡那颗受伤的心灵,而心灵得到抚慰的诗人,便更从容地发现了当地乡俗中的那份天然朴素的生态美。这是屈原的《九歌》所不具备的。可以说,这是刘禹锡对屈原骚怨精神苦发怨吟的一种超越。

刘禹锡正道直行,“忧国不谋身”,但却大半生“落魄不自聊”,偃蹇寡和,堙厄感郁,一寓诸文,便自然流露深沉的悲伤意绪和强烈的孤愤情怀。同时,他又能不沉溺于困厄的泥潭,而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豁达乐观的情怀,豪劲坚忍的气质,通脱圆融的态度,超然自适的心灵,来面对多舛的命运,克服忧患,自我拯救,从而看到了生命中更多的美丽,开创了贬谪诗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刘禹锡这一诗歌风貌的底蕴,正是一种源于苦难现实并对现实苦难有所超越的精神,它体现了诗人对自己的***治理想的执着追求、生命力的坚韧不屈,从而也展现了 历史 重压下人性的顽强。 

参考 文献 : 

1、《楚辞要论》褚斌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屈赋 研究 论衡》赵沛林著 天津 教育 出版社 1993年版 

3、《〈文心雕龙〉译注——周振甫译注别集 》(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望洞庭刘禹锡篇6

八百一十四年农历十二月的一天,大雪纷飞,时断时续。吃罢早饭,柳宗元披上风衣,在表弟卢遵的陪同下,蹒跚踏雪,来到潇水河畔,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舒展一下羸弱的躯肢。他回望四周苍茫的大地,不觉念起自己于八百零七年写的《江雪》,此时:千山依旧鸟绝,万径依旧踪灭,孤舟依旧横渡,忧愁依旧如铁。

近几年来,每隔几天时间,他都要带上属弟宗直、宗一和表弟卢遵等人来到潇水西岸,向下游远眺:那是他来时曾经停舟绕行凝视的地方,何时能够顺水而下,过洞庭,达中原呢?他不敢自问,也不敢自答。

一阵寒风袭来,夹带着江面的冷气,份外袭人。柳宗元不免打了一个寒颤,却仍然没有要走的意思。正在这时,仆人举着双手,一面奔走,一面“老爷”、“老爷”地喊,正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原来是朗州窦员外转来了刘禹锡的信,他快速地浏览了一遍,沉思了好一会儿,突然直转身子,说出一个字“走”!由于走得太急,转的幅度太大,风衣抖落在雪地上,卢遵弯下腰拾起大衣,给表哥披上,正不知往哪里走时,只听柳宗元又说出一个短促有力的字,“回”!卢遵和仆人跟在柳宗元身后,几乎是一路小跑着回了家。

不久,大家就弄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是朝廷上下对这些自始至终没有一点赦免机会的罪臣们也产生了些许怜悯之心,想想人才难得,已下令将这些被贬的官员尤其是“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的柳宗元、刘禹锡等五人征召回朝,准备起用。刘禹锡正催柳宗元弛行赶路呢。

几兄弟自是高兴,仿佛哑巴开口,个个谈锋甚健,早有仆人摆上酒菜,弟兄四人举箸推杯,多有祝愿,一直到亥时初刻方睡。

柳宗元却怎么也睡不着。十年了才收到征召回朝的消息,恍惚之间感觉还在做梦。他再次拿起刘禹锡的来信细读了一遍,读着读着,几行热泪滑过脸颊,淌过信笺,抖落到地上。终于可以会逢亲友了,终于可以省亲祭祖了,终于可以“殷勤入故园”了……他抑制不住起伏的心情,起身披衣,手书《朗州窦常员外寄刘二十八诗见促行骑走笔酬赠》:

投荒垂一纪,新诏下荆扉。疑比庄周梦,情如苏武归

能再次回到阔别近十年的中原,尽忠朝廷,柳宗元真有苏武凯旋归汉的感觉啊!

他其实几乎是一夜没睡着。

(二)

八百一十五年正月,柳宗元吃罢亲友的送别宴奉诏回京。不半日,便来到驿站。尽管故乡在望,尽管脱离“系囚”生活,他却夜不能寐,心事浮沉,想到前途未卜、命运难料,他真怕相送诸公乐极生悲,再惹事非。忙给他们赋诗《离觞不醉至驿却寄相送诸公》告诫:

无限居人送独醒,可怜寂寞到长亭。荆州不遇高阳侣,一夜春寒满下厅。

不几天,舟至衡山,天气晴朗,气温升高,大家都觉得有点累,也有点困,逐决定在驿站小住一晚。休息片刻后,柳宗元看时间倘早,决定到周围走走。他边走边看,竟惊喜地发现驿道两边的树枝抽出了新芽,不觉想起仍留在永州的宗直、宗一、卢遵等人。他们似乎也应该早点起身了!他这样想着,立即要来纸笔,给诸弟书寄《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

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

第二天继续前行。柳宗元一路走,一路忆,一路想。十年的贬谪生活不堪回首,他深深知道仕途惊惧难当。此番回京,形势并不乐观:当权者大都是他抨击过的***敌,他们会轻易放过自己吗?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事压力,自己又怎么能轻松自如地违背心愿,曲意逢迎权贵之徒呢?他在《诏追赴都回寄零陵亲故》中这样记叙自己的心情:

每忆行鳞游尺泽,翻愁弱羽上丹霄;岸傍古堠应无数,次弟行看别路遥。

他真没想到:自己一路北上,并没有极目北望;相反,却是一路回望。看来,只有永州的亲朋好友才能理解自己此时此刻的况味心情啦。

又行几日,柳宗元来到汨罗江畔,换乘舟船,继续前行。他不由想到投江自尽的屈原,庆幸自己当初被贬永州的时候,并没有像屈原那样悲痛绝望,否则怎么能有今日“起复为人”的机会呢?他对皇上是充满了希望的,相信自己迟早会重返朝庭。而此时的汨罗江面,不时吹来阵阵春风,吹起层层波澜,似乎要延误柳宗元的归期,阻碍和耽误他为国尽忠效力呢,弄得他好不着急。他将此番心情写进《汨罗遇风》一诗中: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三)

八百一十五年农历二月中旬,经过一个多月的舟车劳顿,柳宗元终于回到长安东郊饯别行人的灞桥。睹物思人,柳宗元不由想起自己当年被贬出京的情景。如今终于回来了,他边走边看,仿佛觉得驿路两旁的鲜花都像在迎接自己。来到旅馆,放下行囊,来不及休息,便将此番心情写进《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上亭》: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他期待着有机会时与韩泰、朝晔、陈谏、刘禹锡等人切磋,与宗直、宗一、卢遵等人分享。

安顿之后,他及时去拜见宰相韦贯之、御史中丞斐度、京兆尹许孟容等人,又一一拜访户部侍郎崔群、兵部侍郎中知制诰李建、右补阙萧俛等人,还抽空采办三牲和冥币去柳家墓园清扫祖坟,重祭祖先。而十多年未再谋面的故交旧友更是格外热情,整天迎来送往,猜拳划枚,诗酒唱和,好不自在。

最得意的要数刘二十八。一天午后,他酒足饭饱,便摇头晃脑地来到长安城里著名道观“玄都观”游玩。一路上无数行人扬起的尘埃迎面扑来,大家都说是看花归来。他进去一看,也没什么大的变化,只不过有一千多株桃树,之前都没见过,“想必都是在我刘禹锡被贬之后才混进玄都观的吧!”他这么一想,立马就有了写诗的灵感,《元和十年,自朗州承诏回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脱口而出: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他暗自窃喜:诗中“桃树新栽”,想必人们都知道是在讥讽那些反对永贞革新而飞黄腾达的骄横新贵吧?他甚至还觉得这比他年少时写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还要精彩、还要精练、还要老到。他逢人吟唱传阅,奉求眷抄相赠,一时竞传遍都城长安。

这可急坏了俱文珍、韦篡、严绶等人,他们一直在观望:这些不知高低、不识好歹的家伙,不但没有乞怜告诲之意,竟然影射讥讽起老夫们来了?这还了得?赶忙抄录下来,向唐宪宗告密献计,皇上强压怒火,保持着少有的克制。

所有这些,俱文珍集团做得天衣无缝,柳宗元等人并不知情。依然迎来送往,狂饮豪歌。

宪宗皇帝本来就对当年王叔文集团极力反对自己当太子、差点不能接班当皇上而长期放不下胸中块垒;此次解除对“八司马”不准量移之禁,发出诏回柳宗元等五人的诏令,只是感觉到宰相韦贯之、御史中丞斐度所奏极是:中央朝廷与藩镇割据势力的矛盾日益突出,朝廷内部确需采取一些增强团结的措施来缓和矛盾。

宪宗皇上被彻底激怒了。八百一十五年农历三月十四日,他颁布诏令:柳宗元任柳州剌史,韩泰任漳州剌史,韩晔任汀州剌史,陈谏任封州剌史,刘禹锡任播州剌史。

消息传开,刘禹锡惊慌失措,一筹莫展:播州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偏僻、太荒凉了,全部居民不够五百户,全部人口不过二千多;自己上有八十多岁的***亲,年迈体弱;而播州路途崎岖,***随同前行,行程颠沛,必将九死一生。

消息传来,柳宗元脑海里又浮现出***亲刚到永州半年就去世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他以戴罪之身,冒着被放逐甚至被杀头的危险,立即给朝廷上书表示:播州不是人住的地方,刘禹锡的母亲年迈体弱,没有母子一同前往播州的道理,我愿意用自己的柳州跟刘禹锡的播州调换。

与此同时,柳宗元得知好友御史中丞斐度正在皇上面前为刘禹锡求情,他试探着向给唐宪宗奏道:“刘禹锡诚然有罪,但是他的母亲年事已高,让年迈的母亲与儿子作生死离别,这太让人伤心了!”宪宗没有想到斐度会出来说情,更不愿让众大臣看到自己被柳宗元这样一个戴罪的官员牵着鼻子走,很气愤地说:“作为人子,就应当让自己的言行保持谨慎,不该给亲人留人祸患,这就是他该受的惩罚的地方!”斐度心有顾虑,仍在做着最后的努力,他动情地向宪宗皇帝奏道:“陛下现在正在皇太后跟前尽孝,恐怕也应该对刘禹锡有所怜悯。”宪宗皇帝终于被感动了,他沉思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地说:“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责备刘禹锡而已,并没有打算让他母亲跟着伤心”。

八百一十五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唐宪宗重颁诏令,将刘禹锡改派为连州剌史。

(四)

八百一十五年农历三月二十七日,柳宗元带着满身的疲惫和落寞的惆怅,沿着十一年前被贬南下、一个月前奉诏进京的旧路,穿秦岭,过夏口,渡汨罗,与刘禹锡相互扶持,百般慰藉,一路同行来到衡州。想到自己必须遵皇命溯湘江西进舟行至柳州,刘禹锡也须改陆路去连州,两人在湘江岸边相拥而泣,依依惜别。柳宗元触景生情,手书《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相赠: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柳宗元再一次深刻认识到朝廷对自己的敌意之深,压迫之重,也更加感到前途的渺茫。

刘禹锡也为自己命途多蹇、事业无成而深至感慨,以《再授连州至衡阳酬赠别》相答: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这感情深挚痛切的答诗,在柳子心中又激起了诗情的波涛。他将自己的满腔愁怨寄托在《重别梦得》诗中: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日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收到柳宗元的第二首赠诗,刘禹锡的心也为之一震。回首往日情怀,仿佛就在昨天。他拿起颤抖的笔,给柳宗元回寄一首《重答柳柳州》: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

收到刘禹锡的赠诗,柳宗元再度陷入沉思,他又给刘禹锡寄上《三赠刘员外》: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今日临歧别,何年待汝归?

柳宗元溯江西上,孤舟飘零,且慢且行,且思且吟,且走且停,越发看破世事,也倍感老之将至。江水依然如旧,今朝却又遭贬,柳宗元看到长流的江水,真不知归期何日了。于是,一首《再上湘江》涌上心头: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

就这样,柳宗元拖着消瘦而衰病之身,满怀悲伤而失望之情,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于八百一十五年农历六月二十七日来到柳州。

望洞庭刘禹锡篇7

今天一只小蜗牛爬到厨房窗台的白色调色盘里,我想它是要在这里做窝吗?

我小心翼翼地把调色盘拿到房间,放在桌子上。它静静地趴在盘子中间,乍一望去,不由得令我想到刘禹锡的一句诗:白银盘里一青螺。

蜗牛每天背着它的小房子慢吞吞地爬来爬去。它的螺旋形的小房子像棕色的棒棒糖,又像棕色的毛线团。摸一摸它的小房子,硬硬的,糙糙的,像一枚圆形的小石子。

蜗牛浑身上下湿湿的,凉凉的,软软的,粘粘的。它的眼睛有点与众不同,是长在触角上的,像蝴蝶的触角,又像伸长的手臂。爬行的时候,它的眼睛不停地挥舞着,好像两盏探照灯。蜗牛的脖子伸得很长,尾巴也拖得尖尖长长的。爬过的地方都留下湿湿的、粘粘的液体,很像是它的小便。背上的房子随着身体摇摇摆摆,仿佛毛线团在滚动。

当我用手轻轻碰它的眼睛时,它会把眼睛慢慢地缩进触角,再把触角缩进脑袋里,一会儿发现没有危险,就又伸展开了。要是拿着小房子把它拎起来,它会把整个身体都缩到房子里。不过这只小蜗牛好像勇敢又好奇,很快又伸展出来探头探脑的继续爬。如果把它的壳翻过来,它就使劲挣扎,努力翻身继续爬。

它这样不停地爬呀爬,好像急着去办事。是不是急着去上学?它沿着调色盘一格一格地爬,好像迷路了。哦,孤单的小蜗牛,让我把你送回家吧!

我把它带到公园潮湿的草丛里,希望它以后不再迷路,而且有更多伙伴,生活更快乐!

辅导过程,妈妈辅导用括号

迷路的小蜗牛

(题目也是费了点心思的,原本是“一只小蜗牛”后来写到它不停地爬,是不是迷路了,就想着改成“一只小蜗牛迷路了”,最后又确定了“迷路的小蜗牛”)

今天一只小蜗牛爬到厨房窗台的白色调色盘里,我想它是要在这里做窝吗?(开门见山,是她熟悉的结构模式了,我只是问怎样开门见山啊,她便有了这句,我引导她还可怎样开头,她执意喜欢这句。罢了!)

我小心翼翼地把调色盘拿到房间,放在桌子上。它静静地趴在盘子中间,乍一望去,不由得令我想到刘禹锡的一句诗: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里的后面一句是第二遍修改时加上去的,通篇完成了,我问她,你看这情景想到什么诗句没?因为是前不久读过的诗,她马上想到了,可是忘了诗人是谁,还特意去书上查了一下,呵呵!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蜗牛每天背着它的小房子慢吞吞地爬来爬去。它的螺旋形的小房子像棕色的棒棒糖,又像棕色的毛线团。摸一摸它的小房子,硬硬的,糙糙的,像一枚圆形的小石子。

(房子是我引导的前提下想到的,她本用走来走去,我建议改成了爬来爬去。螺旋形也是二稿补上去的,壳像什么,费了许多劲凑了出来,启发了好久呵呵。)

蜗牛浑身上下湿湿的,凉凉的,软软的,粘粘的。它的眼睛有点与众不同,是长在触角上的,像蝴蝶的触角,又像伸长的手臂。爬行的时候,它的眼睛不停地挥舞着,好像两盏探照灯。蜗牛的脖子伸得很长,尾巴也拖得尖尖长长的。爬过的地方都留下湿湿的、粘粘的液体,很像是它的小便。背上的房子随着身体摇摇摆摆,仿佛毛线团在滚动。

(这段写得相对顺利许多,可能渐入佳境了吧,身体的对称词用得很好,她说眼睛是长在触角上的,我恍然大悟,不知她从何而知?意法的运用,她说像虫子的触角,我建议用蝴蝶的触角。最后一句,房子的动联系到前面毛线团,我觉得极好。当然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

当我用手轻轻碰它的眼睛时,它会把眼睛慢慢地缩进触角,再把触角缩进脑袋里,一会儿发现没有危险,就又伸展开了。要是拿着小房子把它拎起来,它会把整个身体都缩到房子里。不过这只小蜗牛好像勇敢又好奇,很快又伸展出来探头探脑的继续爬。如果把它的壳翻过来,它就使劲挣扎,努力翻身继续爬。

(我们是一边观察一边说我一边记录的,记好了读一读,润色一下,修改一下。小蜗牛也实在给面子,很配合,就那样不停爬,孩子的灵光就这样一闪再闪,时而有想得不到位的不恰当的,我就鼓励她,还可以怎么说呢,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好呢?最后蜗牛乏了,我们也写得差不多了,它贴在调色盘里休憩的时候,恰巧刘禹锡的诗句就被孩子逮着了。)

它这样不停地爬呀爬,好像急着去办事。是不是急着去上学?它沿着调色盘一格一格地爬,好像迷路了。哦,孤单的小蜗牛,让我把你送回家吧!

(因为它一直爬,孩子说它是不是急着去上学,后来又提到了找不到家—迷路了。于是孩子的爱心来了,想送它回去了。我问蜗牛迷路了你感觉怎样呢,她说伤心,担心,心疼。然后用孤单的蜗牛---我本来以为可怜的蜗牛,不过尊重了孩子的想法。)

我把它带到公园潮湿的草丛里,希望它以后不再迷路,而且有更多伙伴,生活更快乐!

望洞庭刘禹锡篇8

月光如轻纱一般笼着大地,周围的一切显得异常清幽、空灵。诗人想到自己曾多次观赏过的洞庭湖,“今夜,我何不凭栏遥望,看看这月光下的洞庭湖会是什么模样?”诗人心底暗道。

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竟这般澄彻空明,与秋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更显得宁静、和谐。迷迷??鞯暮?妫??淳?ナ玫耐?狄话悖??艘园材?⑽萝爸?小?/p>

诗人不禁纳闷:这往日的浩浩荡荡、浊浪排空,怎么一点儿影子都寻不着了呢?“哎呀!我怎么这么糊涂。风平浪自静吗!”诗人拍着脑门叫道。

望洞庭刘禹锡篇9

2、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宋·王观《送鲍浩然之浙东》

3、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清·吴梅村《圆圆曲》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唐·白居易《琵琶行》

5、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

望洞庭刘禹锡篇10

1、洞庭湖: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三大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其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用诗歌《望洞庭》描写其平静和美丽。 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湖区内有岳阳楼等名胜。

2、益阳奥林匹克公园:益阳奥林匹克公园地处益阳市中心城区,距长沙市区67公里,属湖南“百景”之一。国家4A级景区。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体育运动主题公园。是中国羽毛球队益阳训练基地。人文景观集中、体育功能突出、生态环境优美、区域配套便利。

3、桃花江竹海:桃花江竹海是“中国竹子之乡”桃江县的一颗璀璨的绿宝石,是独具竹乡特色的景观,已纳入湖南省和全国“竹子之旅”旅游线。距县城桃花江镇仅 1.5 公里,东与桃江另一旅游景点美人窝度假村相连,南以桃益一级公路为界,西与桃灰公路相邻,北与原桃益公路相镶,总面积 761.2 公顷。

4、安化茶马古道风景区:安化茶马古道风景区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境内,是一处融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风景区。素以南方最后一支马帮和最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存著称于世,故被称为“高山之城,茶马遗风”

(来源:文章屋网 )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望洞庭刘禹锡10篇

学习

刘伟感动中国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刘伟感动中国10篇,内容包括刘伟感动中国事迹是哪年的,刘伟感动中国。山东莱芜莱城区&&实验小学三年级:亓铭萱3.5

学习

我的初恋交给了母亲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初恋交给了母亲10篇,内容包括初恋交给母亲,我的初恋是父亲短文。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算得上中国电影史上经典之作。影片曾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也推出了国际巨星章子怡等电影明星。最为巧妙的是,电影《我

学习

生活点滴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生活点滴10篇,内容包括生活点滴回忆100篇,生活点滴篇。或许在这一整条路上我们一直都在面临着不一样的成长,我们会看到那些风餐露宿的人们最终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们即便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也能够找到一种近乎于梦想一

学习

怎么写工作总结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怎么写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每周的工作总结十篇,城管工作总结十篇。2、强调科学性。总结经验不能就事论事,跟着感觉走。而要就事论理,辩证分析,力求得出科学结论,这样才能促进工作的转化。3、表述上叙议结合,有评有论。工作总结

学习

歌颂教师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歌颂教师10篇,内容包括歌颂教师美文推荐,歌颂教师的歌。

学习

广告数据分析报告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广告数据分析报告,内容包括广告数据分析报告,云南抖音广告投放数据分析。2.iOS系统主流版本是iOS5.0、iOS4.3,分别占比59.40%和24.65%,iOS系统版本升级速度较快;3.目前主流的移动终端屏幕分辨率是320*480、480*800,分别占比40.3

学习

全部歌曲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全部歌曲10篇,内容包括歌曲精选10首,完整的歌曲二十首。1.艺术歌曲整体速度的把握在所有歌曲面前,适当的演奏速度是好作品的标记,所以,演奏的速度是演奏的关键。歌曲是缓慢的,演奏的速度就必须是缓慢的,只有在速度和旋律上高度统

学习

长方体的认识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长方体的认识10篇,内容包括长方体的认识内容要点,长方体的认识知识清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

学习

初中英语教学法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英语教学法,内容包括初中英语教学攻略大全,初中英语教学法十大常用方法。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教师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

学习

管理自己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管理自己10篇,内容包括管理自己的100个方法,管理自己的知识大全。也正因为责任如此重大,工作如此繁杂,创业者才更要学会自我管理,才不至于把自己变成新时代的“焦郁碌”――焦虑、郁闷、忙碌。国内知名的领导力学者刘澜将管理

学习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10篇,内容包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美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全文。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位老奶奶在患白血病即将不久于人世时,将自己的儿女唤到跟前,一一叙说曾经捐助过她的人,教导孩子们一定要按着账单找到那些恩人

学习

现代故事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故事10篇,内容包括现代爱情故事,讲述现代故事汇总大全。窗外的雪还在不停地下着,房顶,车辆,柏树······一切都被染上了一抹白色,我随手扔下肩上的背包,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怎么样,下雪了,没摔着吧。”妈妈坐在沙发的另一

学习

高二英语教学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高二英语教学总结,内容包括高二下学期英语教学总结,高一英语教学总结范文集锦6篇。首先,我分析了文科班学生实际情况:普遍英语底子差,基础薄,学习惰性大。所以针对这个实际情况,决定采取坚持“夯实基础,狠抓双基,改进学法,激发兴趣,

学习

古诗忆江南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古诗忆江南10篇,内容包括忆江南古诗全文,忆江南古诗朗诵。

学习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洞庭湖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君山与洞庭湖相互映衬的诗句,关于洞庭湖的诗句100句。2、学会本课生字。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学习

碧螺春:洞庭山水蕴香草

阅读(20)

刘禹锡的一句“遥望洞庭山水翠”,让湖南洞庭湖如诗如画的美景被传诵千年,相比之下,位于江苏太湖之滨的洞庭山则显得更加秀外慧中了。洞庭山不仅以其旖旎的风光让人流连忘返,还为纷至沓来的游人们热情地奉上一杯杯飘香的碧螺春茶。春色满湖关

学习

旋风耀洞庭佳能EOS7D

阅读(15)

东洞庭湖部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重要的湿地,每年有十万多只的候鸟前来越冬。每当深秋渐至,不同种群鸟儿便陆续飞来,漫步水中的东方白鹳,游弋浅湾的鸭群,穿梭泥滩的鹬,亮翅岸边的鸬鹚,还有隐没草丛的小白额雁,与田野上觅食的灰鹤,和空中巡

学习

洞庭湖水位变化对水质影响分析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洞庭湖水位变化对水质影响分析,内容包括洞庭湖水质深度分析,洞庭湖水位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的剧烈演变引起了洞庭湖水位的相应变化,并带来了显著的生态环境效应。为了揭示洞庭湖水位变化与水质变化的内在

学习

益阳:雪峰映洞庭

阅读(19)

益阳,便是大自然在画边的―处点睛之笔。益阳,是资水的女儿,是一个拥有1.2万平方公里,470万人口的地级市,到省会长沙仅半个小时的车程,是长沙通往著名景区张家界的必经地。如果说张家界是一幅恢宏大气的山水国画,那么,镶嵌在湘中偏北的婉约小城―

学习

关于秦代洞庭\苍梧两郡的悬想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秦代洞庭\苍梧两郡的悬想,内容包括洞庭苍梧是什么地方,洞庭苍梧。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一事这样记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而对于三十六郡的名称并未一一

学习

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三题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三题,内容包括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原文,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以下简称《二赋》)自题:“始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其犹子德麟得之以饷予

学习

遥望洞庭山水色范文精选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遥望洞庭山水色范文精选,内容包括望洞庭素材,遥望洞庭山水翠的下一句是什么呢。遥望洞庭山水色篇1望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