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哲学10篇

人生的哲学篇1

一、善之准在生

哲学家尝谓:“以常识非哲学,疑若可笑,实则哲学之穿凿迷障,正当以常识正之耳。”[6]719面对在中西方哲学中自来便成立说绕不开之根本话题的“善”,刘先生却举重若轻地以一“生”字准之。初看来,似乎题不对义,也无奇特深刻之感。然而,这位“神童”加“天才”的旷世奇才从来出手不凡,他的“常识”是通达“神奇”而为言的。他虽一边言“夫平常神奇者,相对之词,宇宙固如是,即平常,即神奇,本无分别,特以人间所见有常有罕,遂以较罕者为奇耳”[6]737,可也不得不承认“此固非深探人生而推本宇宙无以言之也”[5]263。刘咸炘先生说:凡人之所以学问思辨者,无非求善,而天下之难辨者,则无过于善。善者价值之词,价值必有标准。审天下之所谓善不善者,固不以生为标准。杀人为不善,以其伤人之生也;***欲为不善,以其戕己之生也。或谓全己之生非善,全人之生乃为善,则试问全人之生何以为善?岂非以人皆欲全其生乎?其他所谓善不善,莫不如此。故善否乃定于生否,生即善,不生即不善也。夫如是,则人既生矣,即既善矣,何乎斤斤然讲道术乎?斤斤然讲道术者,求善其生也。既曰求善其生,则是生有善有不善矣。与生即善不生即不善之言毋乃太相谬乎?曰:非相谬也。凡所谓生之不善者,浅见者以为生耳,实善不生也。杀人者人必杀之,欲全己生而终害己生也。***人自以为尽生人之乐,而不知漏脯救饥,暂饱而终死也。是故生有尽不尽而以久为善,善之准在生而尤在久生,久即善,不久即不善。[6]638由此,刘咸炘先生认为,善的根本义准在生,而生的根本保障也正在于善。一方面,“善否乃定于生否,生即善,不生即不善”,与此同时,斤斤然讲求道术的根本目的亦在于明白真正的生唯有依赖决定生否的善作为根本标准。刘咸炘先生进而谓:“善否乃定于生否,完成其生即是善性,即人所以生。”[6]679《易传》谓“生生之谓易”,又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此种“生生之德”即《中庸》所谓“苟不固聪明圣智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之“天德”,或许也正是《卫灵公篇》中孔子告诉子路的“由!知德者鲜矣”所指之“德”。在刘咸炘先生看来,此“德”或“天德”无疑为至诚纯善之道体,因此,人以纯善而成全其生,通达天人一贯并非玄幻。天道之德乃生乃善,因此说“善之准在生”,“善否乃定于生否”。此也正证成“生即善”,故刘咸炘先生谓:“儒者所证得者,止此生生之机。”[6]790不仅如此,刘咸炘先生还引证西方学者亦有相同之见。如他说:“法人戴森柏作《自然道德》一书,作善之定义曰:所谓善,乃足资保全与扩大生命之任何事物,乃谓促助个人与其所隶社群和谐伸张之任何事物。”[6]682此外,刘先生还认为除却高深之哲人,就是像斯宾塞这般主进化论者,也不得不以“最高之行为,乃引致最长最广最圆满之人生者也”[6]682为准,也不得不以人生为善准。因此,刘咸炘先生指出:“以完成生之本身为善之本,非新说也,乃古今中外深达之贤哲所同主。”

二、人生鹄的

刘咸炘先生曾说:“明乎人居宇宙,以本身言,必有所守;以对他言,必有所事也。诸动物只全其生,以物养物,是谓事物。人之稍上者,更全其情,以心交心,是谓事人。其最上者,更全其性,尽性合天,是谓事天。此三者为算数然,后数该前而最高也。事天以全归为终。《老子》亦言治人、事天、全而归之,而以归根复命为宗,与《礼》之以反本复始为大义同也。”[6]643在刘咸炘先生看来,人不仅具人身,人还具有人性。因此,除了物欲感官、功名利禄的追求外,人生难道不应该有更加超拔的高尚追求吗?人生从来就不只是建立在唯物之上的无限感官欲望与冲动,除却物质性,人还本具神性。孟子即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固也”(《孟子•尽心上》)之说。人得天地之神性灵秀而生,故而本来就不是与天道判隔为二的,人不仅可存心养性事天,尽心知性知天,更应该性修返德与天为合。而且,在刘咸炘先生看来,这才是人之为人生命本身最为根本、最为终极之价值意义所在。人有物质感官的“小体”,也有神性灵秀的“大体”,如果只从“小体”追求物欲与功利,过一天算一天,到死一切完结,这是人最大的遗憾与不幸!而人的至高生命则在于从其“大体”,进而参赞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尽性合天的终极价值。“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最看不起‘小人’———自甘堕落的人,这小人只是一个完人的小数点,瞬即萎缩消失,只有真正的人———真人、致人、完人、圣人,才是道德人格中最值珍贵的理想,他们共同追求的,正是要摄取宇宙的生命来实现自我的生命,更而推广其自我的生命活力,去增进宇宙的生命,在这样的生命之流中,宇宙与人生才能交相和谐、共同创进,然后直至无穷,止于至善!这就是中国民族最可贵的生命精神!”[7]172由刘咸炘先生之所见,可以说,“老子说得好:‘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所以中国的思想家永远要回到自然,在宇宙生母的怀抱中,我们才会走向正途,完成生命的价值”[7]111。所以刘咸炘先生才说:“今有一恒言曰:凡人生观必本于其宇宙观。盖凡言人道者,无非求合于大自然而已。吾华先圣之道不过曰尽人以合天。”[6]641因此,刘咸炘先生说:“圣人知宇宙之相续相联,故其言人道曰:上事天地父母,而下传子孙。全其所得于天地父母之性命,而与天地父母同为久大,是谓大孝。此即人生之目的意义。……盖相联同续在于一仁,所谓生生之机也。仁之本著于亲子间之爱敬。亲子者,相续之要,相联之始也。往者来也,以此相续;远者近也,由此而推。故圣人于是焉立教,顺自然也。”[6]642总之,刘咸炘先生将“人”与“天地父母”及“子孙”融通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之中,将之纳入天道之“生生之德”的相续相联之“生生之机”之中。人此生不再是手段与工具,而是要在全其所得天地父母之性命并上事天地父母而下传子孙之高明薄厚的恢弘造化中,以成就人生所谓“最长最广最圆满之人生”正途。刘咸炘先生认为,盖于天地父母为孝子,于子孙为贤亲,于本身即完人。事天地父母即全其生,成己成他,同时一事,本不可以目的手段分。自延其生,即以延天地父母之生。[6]643-644唯有如此,方才可能在上达天德中尽人以合天,实现人生之终极意义。

人生的哲学篇2

一、“舍得”的人生哲学观念

《当代汉语词典》中就“舍得”一词,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马克思哲学大辞典》中明确表述人生哲学是以人生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其内容包括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人生的理想和道路等。

古今中外,有不少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学家以思考人生哲学为其探讨的问题,诸如西方的孟德斯***、叔本华、康德,东方的孔孟之道的儒家学派、老子的道家学派、墨家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家及其周易之说无不涉及人生普遍规律的探寻,人生意义的求取,人生价值的甄选,由此萌生出不同的学术派别,如幸福主义人生哲学、理想主义人生哲学、功利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实用主义人生哲学等。其中,“舍得”的人生哲学实质上不是纯粹的哲学,而是沿用哲学的思考方式研究人生的问题,哲学中的绝对与相对、偶然与必然、因果关系等均可解释人生的“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有得,敢舍敢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以舍为得。这看似饶口令的词句包含着“舍得”人生哲学的大智慧。舍和得,互为因果,其间关系既有绝对定数,又有相对运动变化,既有偶然中的必然,又不乏必然中的偶然。

关于“舍得”的人生哲学本文由收集整理观较为经典的论述,时至今日仍闪现理性的思想光辉。儒家学派第二代传人孟子在恩师孔子的“杀身成仁”思想基础上,提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为确保“舍得”之间的人生实践,倡导“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而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其中,“不敢为天下先”即“夫唯不争,故无尤。”反之亦然,“名与身孰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提倡“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耗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这既是老子倡扬的基本人生态度,也堪称对“舍得”人生哲学的经典注解。而墨子则己施爱与己被爱来阐释“舍得”的人生哲学,“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夭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面对物欲的满足与精神的给养,法家的韩非子则提出“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曼理皓齿,说(悦)情而损精。故去甚去泰,身乃无害。”来警示后人对“舍得”的抉择。

二、“舍得”的正误甄选

“舍得”是否存在正误呢?当代年轻人提到“舍得”大多注重到“舍”与“得”之间的关系,而往往疏忽“舍得”自身也存在证伪。时下一些媒体节目为博取收视率,屡屡有年轻的红男绿女们发表骇人的“舍得”宣言:“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我闻到了钱的味道。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穷过才知钱的重要性。”“除非你多金,否则别理我”。语出惊人,引发当代年轻人关于“舍得”的正误甄选。世间事物分为阴阳两面,有其正面必有其反面,“舍得”的甄选亦有正误两分,而非单向度地以舍求得,最是关键的是为了得到而舍弃,是否知道舍弃后的得到是什么,最怕是不知道自己舍弃的是什么且不明白得到的是什么。

“舍得”的人生哲学并非一味地舍与得,有些底线永远是不能逾越的,诸如道德底线、法律底线等,一旦逾越,此“舍得”就非彼“舍得”,实则伪舍得,正误之间的选择需要真正意义上的舍得。学术造假事件屡见不鲜,尤以井冈山大学教师短短两年,疯狂炮制70篇sci论文,被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予以揭发,现出冰山一脚,震惊学界。逾越学术道德底线之时,舍弃是人之为人的起码尊严,暂时得到的是虚弱不堪的名和利。这样的“舍得”很难苟同是正确的“舍得”,功利主义的阴霾欲盖弥彰地离合着真正的“舍得”。无独有偶,时下在当代年轻人中出现了零工资就业现象,这是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紧迫信息,也是千***万马就业大***中个体的无奈舍弃,可另一方面却凸显出对劳动力价值的漠视和对劳动法的背离。中国青年报曾评论零工资就业现象是对劳动力社会价值的践踏,暴露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不守道德、不守法则。如此舍弃道德、舍弃法则的舍真正能得到工作吗?这一点需要我们当代年轻人好好思虑。“舍得”是什么?它是承担、是忍耐、是痛苦、是喜悦,是人生的智慧,更是我们对生活的现实哲学选择。人生如棋局,落子无悔,人生之难莫过于对舍与得的选择,而影响我们选择的最大障碍莫过于名利与世俗。名利影响我们的判断力,世俗言论扰乱我们的价值观。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无可厚非地会有太多的欲望。当我们用理智与道德去控制欲望,驾驭欲望的时候,欲望就会成为我们前进的一种动力。但当欲望脱缰而出无法掌控的时候,欲望又常常使我们对人生的舍与得难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过之。于是便有了太多太多的人生悲剧。有人越是想要获得,却越是获得不了;有人终于获得了,却大受其害。有人发觉自己得到了很多很多的时候,懵然回首却发现自己失去的太多。

三、“舍得”的心语

转贴于

一位出色的雕塑家完成了一座完美的雕像,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像的?”雕塑家答道:“其实,这座雕像原本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舍得“是一种人生哲学。舍是一种态度,一种本领,更是一种境界。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舍在前,得在后,也就是说“舍”与“得”虽是反意却是一物的两面。舍与得是对等的,一个人只有施与才能获得,不管是哪一种方式的施与。能舍方能得。可其间有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真正的舍得,是舍弃假、恶、丑或导致假、恶、丑的事物,最终获得的是真、善、美,真“舍得”才是人生哲学的真意,才是精神的给养,境界的升华。

人生的哲学篇3

关键词:哲学;人生;关系;启迪

“如果说人是哲学的奥秘,那么哲学就是人的隐喻。”哲学思想好比一个人的灵魂。黑格尔曾说:“一个国家没有哲学就像壮观的庙里没有神像一样,空空荡荡徒有其表,没有可使人敬仰的东西。”有了哲学,就如黑夜中行走时被照亮了路;没有哲学,仿佛一叶孤舟茫然地漂泊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不知所向。哲学与人生融会在一起,给人以启迪。

一、对“哲学”的解读

1.“哲学”一词的由来

什么是哲学?哲学(philosophy),即智慧之学,它是由距今两千五百年的古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演变而来的。Philosophia一词是由philos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philos由动词philein演变而来,是philein的形容词形式,philein的含义是“爱”“追求”,而sophia指“智慧”,philosophia按其本义而言,指“爱智慧”。这就是“哲学”的原始意义。在英语、俄语、德语等语言中,这个词音译为“菲罗索菲”。有观点认为,毕达哥拉斯是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人。据蓬托斯的赫拉克利特在《论无生物》中记载,当毕达哥拉斯在同西库翁或弗里阿西亚的僭主勒翁交谈时,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爱智慧)这个词语,并且把自己称作philosophos(爱智者)。毕达哥拉斯还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1]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也有观点认为“爱智慧”这个词语始自苏格拉底,在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哲学叫作智慧学。

2.“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

人们常常会将“哲学是什么”和“什么是哲学”理解为同一个意思,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哲学是什么”,指的是对历史上的“哲学”一词的含义进行追问,这个问题暗中包含着“哲学”是即成的事物。[2]这种事物在刚开始萌芽时就是只知其身而不知其名,后来经过冗长的成长变化,渐渐茁壮起来,然后人们认为是时候赋予它名称了,所以叫它“哲学”。因此,“哲学是什么”是在追问在“哲学”产生的这个历史进程中,包括“哲学”这个概念产生之后,发展到今天的“哲学”它是什么样的,即“哲学”它实际上是什么。[3]“什么是哲学”,它追问的是什么样的学问能够被称作“哲学”,是在追问“哲学”它应该是什么样的。[4]在哲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会通过一件件事情去逐渐领悟“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并对理解“哲学”这个词的概念以及对它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有一定的感悟。虽然,通过我们不断的学习与领悟,我们对“哲学”的定义会不断发生变化,但这种理解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它逐渐成为哲学研究者的一种信念。这种对哲学的不断理解,就是学者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的回答。虽然,对“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永无止境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探讨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人们使自己不断地作为人而成为人。

二、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1.哲学是最关切人生的学问

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人自己,关注人的发展,这使西方哲学为人类初步练就了探究人自身奥秘的最恰当的方法,即通过不断的诘问,暴露人们思想中的矛盾,从而逐步地去接近和发现真理。所以西方哲学是从认识自我开始的。海德格尔有句名言:“怎样开始,就怎样持存。”由苏格拉底开启的这一思想定向,不仅决定了西方哲学的开端,也预示了这种思想传统的未来。[5]如果说西方的哲学是关切人生的学问,那么中国的哲学它本身就是人生哲学。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曾引用了金岳霖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把伦理、哲学、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了。”[6]他认为,学习哲学并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哲学。不难看出,中国的传统哲学始终将人生问题放在全部思想的核心地位。我们再将目光转向把人类的自由***当作终极目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在于它要“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7]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那么,什么是世界观呢?“世界观的‘世’,是‘在世之在’的‘世’;世界观的‘界’,是‘人在途中’的‘界’,世界观的‘观’,是‘人’的目光,而非‘神’的目光。”[8]只有这样理解世界观,才能表达人和世界的真实关系,也才能将哲学的真实的本质全面地展现——作为世界观的哲学就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9]

2.哲学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

哲学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主要有两个含义。第一,哲学无论是在寻求终极的存在的过程中,还是在追问终极的知识的过程中,抑或是在探究终极的价值的过程中,它在本质上都是为人本身的存在寻找生命的安定和支柱。第二,它并不否认其他学科门类,比如说,文学、艺术、宗教、历史、科学等对人的研究;相反,它把其他的学科对人的研究看作是反思自身的对象,并在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之间努力达成对话和相互理解,从而使人对自身有更加全面的理解与把握。[10]在这里,我们说的“哲学”是广义的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并不是一件稀罕东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许多不能不干的事情,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睡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着这流行的大化跑,人身子跑着,心里想着,这个‘跑’就是人生,这‘想’就是哲学。”[11]由此看来,不管哲学是什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形态,它都是在追问人自身的存在。所以说,哲学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

3.哲学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

哲学作为本质意义上的人学,并不是客观地描述人的特性,而是系统地反思人生。当代中国哲学家方东美先生曾说:“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12]这句话是说哲学或许没有什么真功实效,但它能使人的生命活动变得有意义。冯友兰先生说过,人的生活是“有觉解的底生活”。这种“觉解”是超越自然、功力、道德的境界,达到一种天地的境界。[13]人之所以要追问或“觉解”人生的意义,是因为人是有“意义”的存在物。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在一代一代地复制自己,而人在一代一代地发展自己。[14]动物是一种生存的生命活动,而人是一种生活的生命活动。[15]生活与生存的不同之处在于:生活有意义,而生存无意义。所以,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意识、有思想,人的生命活动是自觉到了的生命活动,因而是有意义的生命活动。而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去探究人生的意义。哲学引导人们不断加深对人生的“觉解”,使人们感悟到生命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不断为人的存在寻找标准和原则。因此,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学问。

三、哲学对人生的启迪

墨子认为,通过本质、原理、用途这三表检验真理,即“三表法”。换句话说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验证真理的正确与否,使真理成为不朽的存在。能够证明真理正确性的,也只有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才会总结出规律,才能论证出实践的价值。庄子哲学认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他认为人既要适应自然,又要适应社会。一个人如果想要改变世界,首先要适应这个世界,要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才有资本去发挥自身的价值。只有适应了世界,才有得以在世界上继续生存的条件,这是生存的基础。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6]这里的“俭”是简单朴实、实事求是的作风。他主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节俭,把“俭”看作基本德行之一。他还主张“上善若水”,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7]东方人生哲学认为:应修身养性,求得自己道德的完整,将个人复归于自然,即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8]人要通过不断的修行,剔除内心的欲望与杂念,达到心外无物的境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哲人们通过真理告诉我们:哲学是人生路上的灯塔,通过对哲学一步一步的理解与感悟,我们的人生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有了更加坚定的脚步,以及更加无畏的勇气。哲学照亮了我们人生的道路,使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不再孤单。没有哲学的人生是乏味的,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洞的。哲学与人生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人生处处皆哲学,只要我们不断追求,以哲学的视野探寻人生境界,就会收获最美的人生。

作者:李春辉 单位:宁夏大学

参考文献:

[1]伍佳.爱智慧的学科——哲学[J].学理论,2011,(11).

[2][3][4]杨帆.“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哲学观的潜移默化[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0,(4).

[5][9][10]李兵.哲学:作为本质意义的人学——如何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J].学术探索,2014,(1).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孙正聿.《哲学通论》与世界观的前提批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

[11]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2]王素平.关于在高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想智慧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13]孙正聿.哲学与人生[N].光明日报,2009-04-16.

[14]傅长吉,丛大川.“管理”与人的生命存在——对“管理”产生前提的哲学反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7-20.

[15]谭大友.人的生存的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03,(6).

人生的哲学篇4

女人上学的时候学的专业并不一定是哲学,她们的哲学思辨能力应当是像蜜蜂会采蜜、老鼠会打洞一样,是上帝赋予的天性。

在下不敢讨论诸如“天下女人如此浩荡”的题目,只是对自家三年前有幸娶得小女人一例,就此管中一窥。

据我斗胆查考:女人的哲学兴趣大约在孕期前后最浓厚。举例证明如下:我曾经问,女人,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个孩子了?

答,否。因为有了孩子,女人就失掉了自我,成为一个不完整的女人。所以我们不能要孩子。

问,那么我们就不要孩子了。

答,否。因为一个没有孩子的女人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也便是一个残缺的自我。所以我们不能不要一个孩子。

哲学上的讨论终究归于理论,现实毕竟是现实。现实中的女人已身怀六甲,随着她的肚皮日益丰盈,脑子里的哲学问题也越发高深。

女人问,你会爱我们的孩子吗?

答,当然爱。

女人说,错。因为你答应过,你只爱我一个。如果婚姻的目的在于生育,是男人的猥琐,同时也是女人的悲哀。

那我答,那么我只一个,孩子暂且不爱也罢。

女人说,错。因为连自己亲生儿女都不爱的人,会爱他的女人吗?再说了,我的孩子你不爱,怎么证明你爱我呢?常言道,爱屋者及乌,爱妻者爱子……

记得有位文学家说过一段经典:娶一个贤妻,你将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娶一个悍妇,那,你将成为一个哲学家。近来我常想:不论在今生还是来世,遇到这位导师,一定要当面请教:如果,我有幸娶到一个哲学家做女人,应该怎样?

高深的理论之于平俗的现实之间是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这也更让我们这些夹缝中的男人左右为难,不知所以。

女人说孕期最需要补充营养,否则将来孩子容易怪胎畸形。那我马上搞来一三轮车的高蛋白:鸡鸭鱼肉王虾。女人看一眼说,头痛,看第二眼说,恶心,第三眼没看只略一动念头,就能吐个倒海翻江。

问,想吃点什么?请大人明示。

吐的间隙,女人说只需三样。哪三样?烧饼、稀粥、老咸菜。女人的理论基础是,孕期最需要好心情,随心所“欲”便是最佳境界。否则,将来孩子出生后容易弱智痴呆,精神变态。于是我开始奔忙于小摊陋巷,搜寻女人旨意中的随心三样。然而心中毕竟不安,只怕日后的孩子,不论男女,若生得烧饼似的扁脑袋、咸菜似的小身板,外加一肚子稀饭糊糊。岂不苦煞人哉。我斗胆把心中疑虑说于女人,多亏她老人家圣明,决定当日罢饭,从此,非科学配餐不吃。女人说过,据科学权威资料某教授指点,我们东方人,最佳营养搭配,当是“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话说得很科学,但实践起来太困难,只是因为这量上的问题不好把握。除一个鸡蛋外,都不好界定,如多大“一把”,掐紧点还是掐松点?尤其是肉的问题,多大点合适呢?钢笔“一点”是不可能了,那么如多大号的毛笔“一点”呢?关于“把”和“点”的问题,我再次请教女人,女人如观音坐莲,叹口仙气,吐露答案是,多就是少,少便是多!我只好踉跄出门,不敢再做一声。

女人说,宜运动,锻炼孩子健康;女人又说,宜静养,保证孩子安全。

女人说,胎教应当用民歌国粹,利于培养孩子传统精神;女人又说,胎教应当用世界名曲,利于教导孩子国际意识。

女人说,孕妇当情绪平稳,孩子以后才能心智健全,不急不躁,不偏不倚;女人又说,孕妇应适当发泄情绪,今后孩子才能感情丰富,有哭有笑,有爱有恨。

女人还说……一直说着高深如禅的哲学命题,我一直也扮演着一个愚钝而虔诚的教徒角色。不觉间,也已是十月怀胎,瓜熟蒂落。看着襁褓中的赤子五官健在,四肢齐全,依稀间似有我儿时的颜色,我不禁喜形于色,手舞足蹈,且泪水潸然了。

女人强撑起产后虚弱的身躯又问起一个哲学问题,若是我和儿子同时落水,你只能救一个,你会如何?

时光荏苒,儿子已渐渐口吐人言,他的哲学妈妈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每一个教化对象,她给儿子出示最多的哲学题目是,假如,爸爸妈妈离婚了,你跟哪一个?

儿子问,什么是离婚?

人生的哲学篇5

简单说来,凡探讨人生天地间,根本做人之道的学问,便是人生哲学。人生哲学的目的在于寻求“关于人生之道理”。具体言之,“关于人生之道理”至少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1.此道理为何,其依据何在;2.此道理如何在人生中得以落实。本文拟由此两方面入手,对老子的人生哲学做一简单分析。

一、“道”:老子人生哲学之依据

“道”在老子哲学体系中具有多重意蕴。同时,加之解释者持有不同的学术立场,各家对“道”的理解“见仁见智”。但其中有一点是公认的,即“道”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

(一)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老子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

这是说:有一个存有者(道),它先于整体存在(先天地生),天地皆由之而生(“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正因其先天地而生,所以“不知其名”;正因其作用之无限广大,是至高、至大的存在,所以只能用“不盈”“渊兮”“湛兮”等词语加以描绘。此处,虽然由于“道”本身的不可言说性,老子尚无法对其进行明确的界说,但结合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我们可以明确肯定:“道”不仅是一种“理”的存在,更是一种类似于“母”的“物”的存在。它不仅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皆由其创造。本文由收集整理

(二)老子认为“道”范畴万有。在老子看来“道”既是万物之始源,同时又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最后依据。对于“道”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老子用“常”来表示。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万物是变动不居的,但决定万物变动的法则却是不变的。知此常理,并依之而行是“明”,反之则“凶”。

总之,万物万象皆变幻无常,唯“道”为常。“道”不仅是万物之本原,而且是万物运动之法则,因此是天地万物和人生存的依据和最高取法对象。

二、“无为”、“处下”:老子人生哲学之落实

老子既以“道”为人生之依据,接下来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在人生中贯彻“道”,从而使人达至自然之境界。其方法主要有二:一为法,一为循。

(一)所谓“法”,即法“道”之状态而行,依此而有“无为”之说。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即以自然而然为法则,因任自然。在老子看来,万事万物俱有其自性,“道”仅仅是“辅万物之自然”而绝不加以任何的强力主宰,此即“无为”。因此,无为之核心乃在于顺物之性。

“无为”落实于己就是“清静自守”,顺己之性。老子认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

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过是“实其腹”、“强其骨”而已,“五色”、“五音”、“五味”等声色物质的追求不仅不是人性之本,反而是人性的束缚、负累,过于追求只会令人“盲”、“聋”、“心发狂”。在老子看来,人之本真状态乃是其本初之状态,即“婴儿”之状态,在此一状态,人没有任何的私欲妄念、机心贪婪,浑然与天地万物一体;及其欲念一起,则争名夺利,永无止息,根本的解决之道就在于用理智观照自身,对欲念“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复归于“婴儿”之状态,从而做到“人皆昭昭,我独昏昏,人皆察察,我独闷闷”,“如婴儿之未孩”。

“无为”用以接人,乃在于“我无为而民自化”,顺人之性。人事上的“无为”要求“好静”。“好静”,即是指不以一己之成见强以御人。在人之上者最易为之莫过于由公心出而令人如何,如何,却不知此正为劳人、误人之源。故老子说:“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第五十七章)而真正的圣人乃是“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第六十六章)。

(二)所谓“循”即循“道”之规律而动,依此有“处下”“守弱”之则。首先,老子以“道”为宇宙万物之最高法则,且认为“道”的根本运动规律在于“反”,因此处处教人“处下”、“守弱”。

在老子看来,“处下”、“守弱”乃生之方:“人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

其次,老子认为“处下”、“守弱”乃胜之法:“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

最后,老子认为“处下”、“守弱”乃得之途:“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需要强调的是,在这里老子绝不是要以“阴谋”教人。身处乱世,老子看到的是“国家滋昏,人多伎巧”、人人“逐于私利、争扰不休”的社会现实,补救的方法在于呼吁在上者行“无为”之***,教导在下者“清静自守”,然此种说教何以被人接受?不得已,老子遂有“无为无不为”之言论,强调“无为”之效用。

人生的哲学篇6

想想也有道理,嘎子心眼子多,能办事,和这种人成为朋友,遇到什么事他都能帮上忙。傻子虽然好交,但他能办什么事呢?和他成为朋友不但无益,相反倒成为累赘。

我的母亲却恰恰相反,村子里嘎里嘎气的人物她一概避之,却和村子里仅有的两个“傻子”交往甚密。

一个称呼母亲为“姥姥”的名叫“看不上”的男孩儿,他从小就有些缺心眼儿,是村子里人人看不上的主儿,他在大街上一走,人们除了耍笑他,没有理他的。母亲是个例外,每次见到他都热情地打招呼,问长问短,关心冷暖,有时候叫到家里吃顿饭,或送他旧衣物,如果见到村里有人哪个欺负“看不上”,母亲会怒而制止,由此村里人都说母亲和“看不上”有亲戚关系,“看不上”见了母亲“姥姥”也叫得特别甜。其实我家和“看不上”家毫无关系。

另一个傻子是村里人公认的“村宝”,他谁家的活儿都干,谁家的饭都吃,但谁家也不拿他当回事。比如说,谁家找他干了活儿,好赖弄点饭就打发他了。母亲不,干完活儿要炒几盘菜端到桌子上,酒也是少不了的,每次傻子酒足饭饱之后走时,都带着感激的口气说:大娘你有活儿尽管说吧,随叫随到。

让我不解的是,两个傻子经常坐在母亲的炕上,和母亲唠家常,而且没完没了,母亲和傻子有什么可说的呢?我在乡下时,有时候想听听他们说什么,但我每次走进屋子时,他们都打住话头,一眼又一眼地看我。傻子是害怕我,母亲知道我反对她和傻子交往。

我认为母亲没有文化,又常年在家,不知道世事的复杂,加之没有能力交往嘎子,就捡省事的来,交傻子。我曾经跟母亲说起宁交嘎子不交傻子的道理。母亲却愤愤然地说:那样的人都没有好心眼子!

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母亲按照她对世事的看法待人待事,从不顾忌别人怎么看、怎么想。

母亲有一个愿望:死时不受罪,有病即咽气一生足矣。

人生的哲学篇7

关键词:周国平;哲学散文;艺术特色

1 探究生命和人生的真谛

周国平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充实,不管你感到的是痛苦还是幸福,人生应该是有内容的、充实的人生。”于是,他用文字记录了自己一段段人生经历。

周国平的散文中满溢着对生命的敬畏感,他鼓励人们要积极地面对人生,要饱含热情地好好活着。他认为人生或许是徒劳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以改变的只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正因为这样,回过头我们再来看《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时,生命的悲欢离合,借助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以妞妞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凄美娇艳的生命得以深刻地表现了出来,这不仅仅是痛苦,实际上是对生命的一种永恒的渴望。

周国平不过是用文学的方式在谈哲学,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中,所表达的感悟仍是围绕着那些古老的哲学问题,例如生命的真谛、人生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和超越等等。

人生的意义、生命的真谛与哲学的关系,这是周国平一生所追求的;而生与死,正是这两种思想的终极命题,让周国平更加深刻地看到了人生和生命过程中的哲学意义。把情感升华至哲学的高度,把哲学融入情感世界之中以文学散文的形式阐释出来,如果用泡一壶茶来做比喻的话,哲学散文是那沸腾的水,其间所包含的思想就是那浓郁的茶香。这样的表现方式,使得哲学思想增强了理趣,哲学也将变的深入浅出,人生的意义得到升华,生命也因此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惜。

2 生活化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周国平写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等书对改变读者的精神结构曾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不过,使周国平的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他以诗和哲理一样的文笔,深入生活的哲理散文:充满了对生活的悲欢离合的哲学思考,荡涤着人们的心灵。

我们只要留意那个时代处的周国平对哲学的认识。我们就会发现周国平的哲学散文所具有的独特艺术特色——生活化。

“哲学的写作可以分为多种,其中一种写作是学院式的,喜欢资料的收集和堆砌。这里不需要感性语言和形象思维,不需要与当下的结台,而更在意哲学的历史性,文章的抽象程度越高、术语的密度越大,这个人的思想就越坚实和丰富。还有一种写作,这种写作文风活泼,并融人了鲜活的生活场景,它常化艰深为乎易,如细雨滋润万物一样,发生得悄然而广泛”。

他的散文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他的哲学散文是众多写作方式的融合与升华,形成了他独特的写作特色,他的哲学散文和纯学院不同,更侧重于把哲学生活化或者应用化,然而并不是刻意去生活化。他的哲学散文也包含了哲学学术,因为哲学是一个知识积累和整理的过程,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说,也需要知识的搜集和整理,但是哲学如果仅仅是以学术的方式出现,这就是离开哲学的根本了,所以周国平的哲学散文就采取另一种表达方式,把哲学学术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脱离了哲学家和散文家的界限,把对生活中的欢乐、痛苦、还有坚强和执着等等生活感悟通过哲学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周国平说:“研究哲学,其实有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对哲学有种领悟的能力,没有领悟的能力也可以做学术,但我可以肯定你不会有大成就;另外一个就是学者的功夫了。你首先要选择你的问题,哲学的看法必须是以问题为主,问题是核心,你要找出哲学中什么问题是一个重要却多年来没能弄清楚的问题,而这个问题能让你产生兴趣,然后你要发挥你作为学者的功夫,把古今中外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都找出来,去收集整理资料,看看这个问题有哪几种论述方式,然后你要进行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不难发现,周国平可以让他的哲学散文深入生活,做到哲学的生活化,和他亲身去收集哲学资料,认真的学习,刻苦的钻研,系统的分析是分不开的。然而,这些只是基本条件罢了,最关键的是在这些基本前提的基础上,周国平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对所遇到的人,所碰见的事,所观察到的现象,所听到的话中,都加入了哲学的思考,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现象等等的本质,并加以理论化的总结,从而,得到生活的真谛,这些哲学认识都是和日常的生活密不可分的。

3 展现真性情

他的散文或平实或素雅或优美或哲理的文字中所透露出的个人的思维光辉的东西,或者个人魅力,让人着迷。特别是他在散文中流露出的真性情。可以说,在人心灵最微妙的地方,大都是注重性情的。不管你是有名的文人,还是无名的老百姓。性情,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情,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性情,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形象。

“我没有任何办法留住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我只能把它转换成所谓的文本,用文本来证明我们曾经的拥有,同时也证明我们已经永远的失去”。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智性与情感生活,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真性情的表露。这本自传包括两条主线,一是智性生活,一是情感生活,二者大致体现了周国平的个性面貌,也表现了作者的性情。

文人大都是性情中人,周国平也不例外。做一个性情中人不难,但做一个诚实的性情中人却很难。“我唯一可以自许的是,我的态度是认真的,我的确在认真地要求自己做到诚实,我至少敢说,在这个名人作秀成风的时代,我没有作秀”。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周国平先生,作为一个清醒的学者,一个敢于面对自己的哲学家,他不回避,不隐藏,而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同时,坦然用哲学散文这一形式记述着全部的经历。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我们的家庭关系,从表面看是稳定的,其实像大海一样变幻莫测。因此,多少对看起来情投意合的夫妇,一时间离婚的传说满天飞,可是不久,当妻子讲起丈夫或丈夫谈起妻子时,又变得那样柔情似水”。在周国平的文字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但由于周国平是客观地公正地看待这一切,所以我们读到这些内容时,感受到最多的是温情,是默默的温情,充满感激之情。

在周国平哲学散文中有这样的观点“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他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借此为保存他的真性情赢得了适当的空间。而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

性情,则是一个人的性格的外在表现。在周国平哲学散文中,看重的是生活的意义、内心的感受,这就叫“真性情”。不管是为人还是为文,这都是他最看重的。穿梭于周国平语言与文字上,在素面朝天的文字里面,我们能缅怀到一些欢乐或疼痛,我们能得到一些启示和收获,我想这也只有周国平的真性情文字才能做到吧。

4 哲学思想的自我消费性

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中有着类似的观点:思想,是具有“自我消费”性质的东西。

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里,哲学思想首先是他的爱好,也是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学者周国平本人就是一本书,那么他的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就是周国平。几乎所有的思想家、哲学家,开始都不是为了一定要弄出一个经天纬地的理论而进行研究的,而是为了让自己更明白些生活或人生,是缘于对思想和理论本身的兴趣和魅力,而全身心投入到某个领域的。可以说,人类历史上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是思想家在不经意间发现的。尼采的《看哪这人》,卢梭的《忏悔录》,再到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与其说是写给世人看的,倒不如说是写给自己的。文学艺术领域里有这样一句话:思想也是是自己的,然后才可能是大众的。

哲学家和思想家,并不一定都有系统的理论和著作,甚至“不一定要拿出作品来,哲学家本人的生活和生命,就是哲学本身”。

尼采就是一个典型,他被许多人列为20世纪哲学巨匠之首,可尼采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哲学家,他几乎没有一本专门的哲学著作,其大量作品是一些警句、格言、随笔、杂感等,可以说既无体系又无范畴,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理论形态作品的人,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就是这样一个哲学家,在20世纪,可以说,几乎没有哪一个主要哲学流派,跟尼采的名字没有关系;也可以说,在20世纪,几乎没有哪一个重要人文科学领域,没有尼采思想的影响。

孔子,一位影响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思想家。我们也找不到他的系统的哲学著作和理论文章,几乎家喻户晓的《论语》,还是其弟子们整理的一些他的“只言片语”和对话,可是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力量和影响,没有一部哲学书能与孔子的这些“只言片语”相比,没有一位哲学家或思想家对人们的思想,对一个国家甚至对世界的影响,能超过孔子的。

在思想的自我消费、享受上,周国平和希腊的尼采,古代的孔子是一致的,周国平的生活岁月形成了他独特的性情,这种性情本身就是哲学,比那些所谓的貌似高深的哲学要深刻的多。他是站在上帝面前,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的,他那种“倒着活”的思想很让人震撼。

对于周国平哲学散文来说,哲学思想永存,精神不死,思维比存在更长命!

人生的哲学篇8

演讲开始之前

奥尼尔颇具风度的向南方卫理公会大学的会议厅走着,他需要向在这里等待他的幽默学者和观众展示一下他怎样得到博士学位的。到门前的时候不出意外的一头撞到了门框上,会议室里一片笑声。事实上,这没什么好笑的,只不过是个意外而已,但却让会议厅里笑声不停。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如果刚才撞到头的是“天钩”贾巴尔,还会有如此“笑果”吗?这可能只有奥尼尔知道答案。他就是希望大家笑,试想,他一生走过的低门梁应该数不胜数,进门之前先低下头应该早就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可是他还是一头撞了上去,因为这就是他想要的。

这个场合正适合奥尼尔做些耍宝的事情:第三届东北德克萨斯幽默研究大会,每年一次,参加的都是幽默界大名鼎鼎的学者。奥尼尔在这里的身份也不是篮球运动员或者是TNT的篮球评论员,而是领导方面的专家,奥尼尔博士。之前奥尼尔为了得到迈阿密巴里大学的博士学位而完了一项关于“领导形式中幽默和侵略的二元性”的项目。这个项目没有学术论文,所以没人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分析奥尼尔在这个项目里的工作成果,就像他之前所从事的像出专辑、玩游戏、真人秀、综合格斗、当警察和演戏等那些“课外活动”一样,找不到证据去证明他到底做的怎么样,所以,在这个镶着木板的大厅里,奥尼尔需要自己向人们讲述,他都学到了哪些幽默的要领。

在奥尼尔19年的NBA生涯里,他是个喜欢在媒体面前耍宝的人、一个让人分心的小丑、对文化毫无感觉的恶棍,当然,他的确是“有史以来最有趣的胖子”。即便是在退役之后,他仍旧操持着自己的“喜剧帝国”,这其中包括“All-Star Comedy Jam Tour”、Youtube上的“Comedy Shaq”,还有TNT电视台的In sidezhe NBA里笨拙的表演。说到这,或许有一个问题值得考虑,奥尼尔的幽默感是他最宝贵的资产,还是他最大的敌人呢?

这才是哲学的真谛

奥尼尔说:“我妈很久以前就跟我说过:‘如果你的幽默不能让你赚大钱,那么就会给你带来大麻烦。’”现在轮到他讲述幽默感对于他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了,奥尼尔的四周都已经安静下来了。然而,此时这个自称“大莎士比亚”和“大引用家”的大家伙却看起来少了往日的喜感,表情忧郁的他对于被人对自己的幽默感刨根问底感到很紧张。奥尼尔平静地说:“幽默让人能够放心地接近我,我有7尺高,350磅重。我觉得能让小孩子喜欢我的唯一方式就是幽默感。我的幽默感让他们能够无视我的怪物般的7尺身材。”显然,在小时候奥尼尔就懂得这个方法,在他2011年与杰基・马克木兰共同完成的自传中就提到过,奥尼尔写道:“我对我的个头很有自知之明,嘻嘻哈哈是我知道的唯一一种适应方法。”在奥尼尔的理念里,巨人分为两种:恐怖的巨人和可爱的巨人。而且,他也知道,他只有选择后者才能让大家喜欢上他。

在奥尼尔的球员生涯里,“可爱的巨人”这个形象经常会出现:2009年全明星和假面舞团的合作,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沙克主义,他会嘲弄媒体,“我已经厌倦了听到钱、钱、钱,还有钱了。我只想打球,喝百事,穿锐步”。奥尼尔对这些的解释是,完全是为了当最大舞台上的明星。“有次我请求我爸爸带我去看场比赛,但我们钱不够。于是我们靠乞讨得到了几块钱,而且他把未来几天准备用在食物和生活用品上的钱都给我用了。所以,如果我让一个父亲付出了所有的钱,来带她儿子、女儿和全家人来看比赛,那么我得给他们好好表演一番。我要给他们看点力量,而且得做点有趣的。”

当然,奥尼尔的搞笑也并不仅仅是表现在对得起观众的票钱这样浮于表面。他在湖人队的队友,也是他的好朋友布莱恩・肖指出,奥尼尔一直都是这样,即便当时没有粉丝和相机也是这样。肖说:“我觉得这是自然流露,他的幽默无处不在。从小学生到你能看到的最聪明的喜剧大师,他的幽默感应有尽有。”有这样一个故事:肖如果几天不理发,他就像美剧《一家子》里的乔治・杰弗森一样,顶上是光的,两边和背后的五点钟方向都有影子。有一次,球队聚集在球场上准备开始训练时,奥尼尔几乎地从更衣室里走了出来,身上只穿着鞋和袜子,头上还围着一条毛巾。就在大家正要发出大笑的时候,奥尼尔摘下了这个毛巾,露出了和肖一模一样的发型。肖说:“即使你想过做某些疯狂的事情,比如这个,我也不知道你有没有种去真做这个,但他就会的,毫无疑问。而且这还只是一个稍显不雅的,别的我不能多说了。”

人生的哲学篇9

【关键词】:杨朱;贵己;重生;个体生命

杨朱是先秦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学派思想在春秋末战国前期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据《孟子·滕文公》载:“圣王不作,诸侯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学本身并无鸿篇巨制传世,其思想散见于《孟子》、《庄子》、《淮南子》、《吕氏春秋》等,而《列子》虽被疑为伪撰,固然杂糅有魏晋的恣情放纵思想,但《列子·杨朱》篇仍留有不少杨朱一派的思想。杨朱的哲学思想从这些古籍资料可略见其貌。

杨朱的思想与儒道墨等诸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按其学说宗旨,属于道家,但与老子、庄子有别,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总体上看,杨朱不承认鬼神的存在,反对传统的君权和束缚个性自由的礼法等级制度,形成了“贵己”、“为我”、“重生”、“轻物”的独特观点,这些思想理论皆是从个体生命的角度出发,突出强调人的个体意识,他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极其深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制高点。其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与关怀,在当时来说具有独树一帜的先见性,对后世亦有重大意义。

杨朱的思想学说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他对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给予了高度重视。“贵己”、“重生”作为杨朱思想体系的核心,体现了他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珍视态度。他认为生命是最珍贵的,认为“我”的个体生命是绝对不可能用任何代价作交换的。

杨朱对于“生命”现象的认识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贵己重生”既是他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体现,也是他对生命认识的主旨。杨朱学说认为,己身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而人生短促,所以应万分珍重,从性而游尽享人生之乐,这样的生命才是完整的。“生命”有着广泛的意义:不仅是形体的生灭,还包括了从性自然的境界意义。人生的根本目的是要“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既要保全自己的生命不死,也要保全自己的真实自然的性情,不因追求身外之物而有损于自己的身体,一旦违背真性,即使形体不死,也不是他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的生了。杨朱哲学关于人生的态度十分明确,就是为己、为我。反映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念。主张人生在世,要抛却“物”的羁绊,为“我”而活,不要成为外“物”的殉葬品。生命是人的唯一,是一切外物附着的核心和根本所在,“贵己”的具体原则就“轻物重生”,而这种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我”、“利己”。杨朱所说的“我”、“己”,既不是受功名利禄、声色犬马所累的“我”,也不是寻求害人利己的“我”,而是“重己”“轻物”的“我”。如此一来,他既从生理上肯定了“我”的存在,又从精神上确立了“我”的品格价值,“我”不再是徒具神形的皮囊,也不是飘然于身体以外无法安生立命的精神符号,而是立身于真实世俗世界中形神兼具的血肉之躯。杨朱的“贵己重生”,所贵的是人的自身生命不受伤害,所重的是人的自身生命的性情不违背自然的规律,二者共同构成了杨朱的“生命”的概念。

在哲学史上,杨朱第一个站在生命的一面突出了生命与外物的矛盾,这使他成为庄子的先驱。它所表达出的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强烈关注、对个人生活价值和权利尊严的重视,以及对专制制度情揭露和对个人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最大限度宽松与宽容空间的向往,在当时独树一帜,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作为为一种在混乱与无序之中诞生的学说,杨朱的“贵己为我”主张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身逢动荡与转型、暂时失去统一价值规范和行为指引的人们的精神需求,给那些心灵蒙受重重阴影和痛楚创伤的人们以抚慰。

而且这种学说在整个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史上,也有着非凡的意义。他所提出的“不以物累形”的养生观点,对于后来养生思想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生者异”、“死者同”的生死观虽然透露着“为欲尽一生之欢,穷当年之乐”的消极态度,但他对于生命本身的唯一性和平等性的认识,不仅在当时看来有着很高的价值,即是今天,从人权的角度看来也仍然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杨朱哲学立足于生命的唯一性,在本质上捍卫了生命的崇高和尊严,这是非常可贵的。可以说,杨朱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关注个体生命的先驱。中国传统思想史在关注个人方面由此开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有极端重视生命的个人享乐主义;如具有明显魏、晋时代思想气息的《列子·杨朱》所宣传的“从心而动,从性而游”的思想;有鱼与熊掌兼得的完美主义,如中国历史上生活于官场,却又能洁身自好的士大夫们的思想;也产生了以关爱生命为基点的人文主义,如从先秦至今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的生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杨朱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使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体论的思想,并对生命的存在给予正确的认识。现代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权平等,离不开尊重个体生命,这既关乎着个人价值取向,也关乎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而杨朱哲学对个体生命的关怀,给了很好的我们启示。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杨伯峻.孟子译注: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孙开泰.先秦诸子精神[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4]章双棣.吕氏春秋注[M].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6. 

[5]《韩非子》校注组.韩非子校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6]楊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7]郭庆藩.庄子集释[C].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8]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9]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人生的哲学篇10

一、鲜明的主题渗透着爱国情怀

世界上的情感有千万种,但最震撼人心的是爱国之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从古至今,有无数多的爱国人士都愿意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些真挚的爱国情感深深感动着世人。而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章的核心思想,古今中外的创作者们,一旦提起笔来,首先就会思考文章的主题。所以,以鲜明的爱国为主题的《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凭着浓烈的爱国情怀,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1898年初,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和古巴先后爆发了反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3月27日,美国要求西班牙在古巴停火,取消集中营等条件,美国与西班牙一战一触即发。就在这紧要关头,美国第25任总统麦金莱想要立即与古巴的起义***首领加西亚将***取得联系,他写好一封信,需要一个送信人,但加西亚将***在哪里,谁也不知道,怎么办?情报局局长阿瑟·瓦格纳上校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如果有人能找到加西亚将***,那个人一定就是他”。安德鲁·罗文,一个年轻的中尉,从总统手里郑重地接过信件,藏在胸口,没有问“加西亚在哪里”,便踏上了危机四伏的送信之路,他送的不仅仅是一封信,而是整个国家的命运,整个民族的希望。

在寻找加西亚的行程中,有艰难、有险阻,可怕的是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作为一名***人,为了光荣地完成任务,永不放弃,作为祖国的子民,为了国家的利益就必须置生死而不顾。正如冰心所言:“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当安德鲁·罗文历经艰险,把信送到加西亚手中之时,就体现了人类最高的道德情怀——爱国。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致加西亚的信》这部作品,主题鲜明,透出浓浓的爱国情怀,读来令人感动不已。

二、典型的英雄形象透视榜样的力量

董学文在编著的《文学原理》中说道:“在小说中,人物是灵魂,只有紧扣灵魂才能制服小说庞大有力的文本,产生对内容更为有效的解读。把握住人物,小说复杂的语境、结构和作为对象的丰富的生活内容就开始变得清晰……”文学家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往往多角度、全方位地来塑造人物形象。

首先是通过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文中,安德鲁·罗文的语言极其简洁,在行程中,为了不暴露身份,甚至尽量不与人交流,故而获得了“冷漠人”的绰号。文中关于主人公的言语特别少,几句话体现了他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当与给他送来吃的黑人告别时,他礼貌地说道:“再见了,老人家。”感激之情藏于言中。当罗文注意到一些穿着十分奇怪的人时,便警觉地问:“他们是谁?”并对向导格瓦西奥说:“仔细审问这些人,并看管好他们。”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终于把信交到了加西亚将***的手里,当被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时,罗文将***脑海里虽有万千问题,但他还是毅然地回答:“没有!先生。”几句简短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刚毅、寡言、机智的***人形象。

其次是通过行为、心理活动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正如恩格斯所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足见举手投足直接关系人物性格、形象。当安德鲁·罗文从总统手中接过信,听到瓦格纳上校说的话——“没有人知道加西亚将***在哪里,你自己得想办法去寻找他们,以后所有的事全靠你自己了”,他一言不发,直接与总统握手道别,因为,***人的高尚品质让他明白:当一个人的荣誉甚至他的生命处于极度的危险之中,服从命令是***人的天职。在轮船进入古巴海域时,想到问题的严重性,把文件藏到头等舱的救生衣中,又说明其心思极其细腻,这也是***人的应有品质。

《致加西亚的信》这部作品,通过简短的言语,利索的行为,塑造了安德鲁·罗文这个英雄人物。作为一名***人,在关键时期,他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事任务——将信送给加西亚,被授予杰出***人勋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雄高大的形象会永远活在人们心间。

三、离奇曲折的情节彰显团队协作精神

清代文学家袁枚有言:“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所以,古往今来的文人在创作作品时,都力求通过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读者,《致加西亚的信》一书亦然,只是在这些离奇的情景中,才能增强文学的艺术性,当然也突显了团队协作精神。

在寻找加西亚的过程中,罗文团队的成员们为了共同完成任务目标,有明确的协作意愿,安排了适当的协作方式,从而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在送信的旅途中,有沉默寡言的马车夫,有机智的向导格瓦西奥·萨比奥,有头脑非常冷静的船长,有足智多谋的“海岸将***”,等等。就是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共同完成这项任务时,表现出了高度的团队协作力量。行程中有一个非常危险的时刻,就是西班牙逃兵中有两名间谍,一名逃跑去报信,另一名直奔罗文而来。“半夜,我突然被一声***响惊醒。我的吊床前突然出现了一个人影,我急忙站起来。这时对面又出现一个人影,很快第一个人被大刀砍倒,从右肩一直砍到肺部。”如果没有机智的警觉,如果没有团队的力量,罗文是完不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的。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话》中曾言:“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這就是对《致加西亚的信》故事情节的最好赞誉。当罗文从古巴返回,为美国***府带来宝贵的情报时,迈尔斯将***发至内心地赞叹:“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认为罗文中尉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和沉着机智的作风,他的精神将永载史册。”

《致加西亚的信》确实是一部杰作,书中所推崇的关于敬业、忠诚、勤奋、感恩、自信、坚毅、进取等思想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个国家又一个国家。本文撇开管理学的角度,从文学创作的三个维度来探析该书,一是从作品的主题而言,鲜明的主题渗透着爱国情怀;二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言,典型的英雄形象透视榜样的力量;三是从故事情节而言,离奇曲折的情景彰显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这三个维度的研究,来透视该书中的智慧,不仅有管理学中的方法和技巧,也蕴含着人生哲学。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人生的哲学10篇

学习

小学家委会工作总结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家委会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小学家委会工作总结,家委会工作总结。下面请允许我代表家委会所有的成员,把这学期为孩子们做的一些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简要的向大家汇报如下:1.家委会成立及时,分工明确,确保家委会有序地开展工作

学习

如何写策划书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写策划书,内容包括怎么写策划书范文,服装店策划书合集15篇。二、活动宗旨/目的:――――――――――――――――――――――――――――――――――――――――――――――――――――――――――――――――

学习

三年级作文秋天的景色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三年级作文秋天的景色10篇,内容包括秋天的一处景色三年级作文,三年级秋天的景色作文200字。突发自己彻底喜欢上了秋。秋的诗句,秋的文章,秋的***片……秋是那么的清,那么的静,那么的悲凉。我爱秋,我与秋具备同样的性格。我喜欢秋

学习

小阿姨小说10篇

阅读(23)

地点:某大学女生宿舍门口人物:宿舍管理阿姨――50多岁男生刘磊――20岁女生马红――19岁启:(阿姨左手拿个木牌,右手提个板凳从右上)阿姨:从早晨到夜晚,有些男生死不要脸,明明闺房重地,硬着头皮往里钻。打今儿起这儿竖个牌,上面写:女生宿舍男...

学习

虎字开头的吉祥成语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虎字开头的吉祥成语10篇,内容包括虎字开头的成语大全100个,虎字词开头的吉祥成语。送你虎年第一场雨:早晨是细雨,先把福气淋。上午是小雨,浪漫添喜气。中午是大雨,祝福很密集。傍晚是暴雨,年薪马上提。最后下冰雹,原来是红包。虎

学习

软件营销推广方案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软件营销推广方案,内容包括收纳整理师推广营销方案,软件平台营销推广方案范文。通过对生意宝旗下比购宝(Boogle.cn)——“网络购物第一站”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当当网、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

学习

没那么坚强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没那么坚强10篇,内容包括我真的没那么坚强,我没那么坚强。我们班某人,经常会哭,一碰就哭,她一哭,几乎全班都会去关心她。那时,我是多么羡慕,我的哭顶多会遭到嘲笑!就连我摔一跤,都不会有人来扶!你们就真的认为我是木头人吗,我不会觉得

学习

十月再见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十月再见10篇,内容包括十月再见十一月你好的文章,十月再见十一月你好日记。4、九月再见,愿你带走,所有的疲惫和焦虑;十月你好,祝你用花一样的飘香,净化我的心灵。5、秋风卷走炽热的暑气,十月伴着凉风洒脱走来。一场秋雨,迎来新生,九

学习

申请奖学金的理由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申请奖学金的理由,内容包括奖学金申请理由200字范文,院级奖学金申请理由80字。在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上课认真听讲,***自主的完成课后作业。学习上的问题及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获得了大家的肯定。连续两次得到了院级三等奖学

学习

寻瑕伺隙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寻瑕伺隙10篇,内容包括寻瑕伺隙读音,寻瑕伺隙成语。木本水源、源源本本、本枝百世、世道人心、心乡往之、之死靡他、他乡故知、知难而退、退食从容、容头过身、身先朝露、露面抛头、头晕眼花、花甲之年、年近古稀、稀奇古怪

学习

法制教育总结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法制教育总结10篇,内容包括法制教育讲完该怎么总结,法制教育心得体会集合13篇。一、强化领导、认识到位,制定宣传教育齐抓共管的机制,为做好学校法制教育提供重要保障。我校法制教育主要由德育处组织实施,动员组织学校教师、家

学习

白露四句诗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白露四句诗10篇,内容包括白露四句诗,白露诗四首大全。魏晋左思《杂诗》中云:“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明月出云崖,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左思

学习

六一游园活动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六一游园活动10篇,内容包括六一游园活动美篇的内容,六一游园活动作文。愉快的六一游园活动真是太有意思了。

学习

学生自我总结评定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自我总结评定,内容包括自我总结评定100字,学生自我总结评定100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冷来,本人坚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挑战,为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

哈佛人生哲理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哈佛人生哲理10篇,内容包括哈佛教授人生哲理原版,哈佛十个人生哲理。历史地说,20世纪的美国哲学几乎是由哈佛大学统领天下:在学风传承上,早期的刘易斯、中期的蒯因、晚期的普特南等重要哲学家都在哈佛哲学系任教;在思想传统上,哈

学习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人生要耐得住寂寞10篇,内容包括人生要耐得住寂寞大全集,人生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十四岁入宫为才人,被唐太宗赐号“武媚”;唐太宗去世后,她出家当了尼姑。但她不急不燥,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先

学习

人生随想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人生随想10篇,内容包括写人生随想的日记400字,人生随想感悟。由此看来,生命是一个过程,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它既可以让你享受喜悦,亦会让你忍受心灵的折磨,而这种心灵的拷问,注定要发生在每个人身上,谁都不能逃避。每个人生命的

学习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交流使人生更美好10篇,内容包括交流使人生更美好,沟通与交流的美文片段。一、身势语的介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常被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类。当然语言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但是,通过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看,大多数人是通过非

学习

最现实的人生感悟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最现实的人生感悟10篇,内容包括很现实的人生十大感悟,现实人生感悟精辟。[中***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3-0079-02“中国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极其精妙地表达人类难以言状的精神体验和生命韵味,是

学习

人生格言励志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人生格言励志10篇,内容包括人生格言励志短句,人生格言励志文章大全。3.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4.态度决定命运。5.量变引起质变,知识重在积累。6.有怎样的开始,就有怎样的结束。7.行动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道路。8.当你能梦的

学习

人生若只是初见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人生若只是初见10篇,内容包括人生若只初见诗词全文,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文章。模模糊糊的,时间已过了好久,心中怀念的太多,脑海里徘徊的也太多,每当想要去描绘的时候,伤情的笔却又不知道该从何处落下,于是,我就这样介乎于半醒半梦之间

学习

关于人生的感悟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人生的感悟10篇,内容包括茶与人生的感悟句子,50岁人生过半感悟。2、有同情心,才能利人;有谅解心,才能容人;有忍耐心,才能做人。3、缘,需要把握,更懂得珍惜。懂得珍惜,才会长久;知道感恩,才配拥有。4、爱是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