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天的文章10篇

关于春天的文章篇1

关于春天的英语文章 精彩句子抢先看 1、In some years,April bursts upon Virginia hills in one prodigious leap-and all the stage is filled at once,whole choruses of tulips,arabesques of forsythia,cadenzas of flowering plum. 2、It pauses,overcome by shyness,like my grandchild at the door,peeping in,ducking out of sight,giggling in the hallway. 3、Where were those seeds a month ago?The apples display their milliner's scraps of ivory silk,rose-tinged.All the sleeping things wake it,feel it, crumble April in your hands.

Spring are not always the same.In some years,April bursts upon Virginia hills in one prodigious leap-and all the stage is filled at once,whole choruses of tulips,arabesques of forsythia,cadenzas of flowering plum.The trees grow leavws overnight.

In other years,spring tipoes in.It pauses,overcome by shyness,like my grandchild at the door,peeping in,ducking out of sight,giggling in the hallway."I know you are out there,"I cry."Come in”And April slips into our arms.

The dogwood bud, pale green,is inlaid with russet markings.Within the perfect cup a score of clustered seeds are nestled.One examines the bud in awe:Where were those seeds a month ago?The apples display their milliner's scraps of ivory silk,rose-tinged.All the sleeping things wake it,feel it, crumble April in your hands.

Look to the rue anemone,if you will,or the pea patch,or to the stubborn weed that thrusts its shoulders through a city street.This is how it was,is now,and ever shall be, the world without end.In the serene certainty of spring recurring,who fear the distant fall?

关于春天的文章篇2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教案设计 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81-02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是教师在备课期间对于一节课的书面设计,是一种具体教学方案,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规划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实施教学的设计蓝***,也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①然而,目前中小学的教案设计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教师为了减轻工作量,把教案设计成万能型,无论上哪一课都套用固定的模式,甚至有的教案只是教学参考书或教案模板的翻版。

现今的许多教案缺乏阅读教案设计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教学安排随意化,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案设计束缚了师生灵性思维的触发,桎梏了课堂的开放性。科学和合理的教案计划、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事先有了周密的计划和设想,才能在把握课堂教学总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有效实施开放性教学,而没有计划的开放教学只能是脱了缰绳的野马,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学。②

以下从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阅读的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五个方面对于漪特级教师阅读课教案《春》进行分析,她的教案以及《教学后记》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 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认为阅读教学应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思想的提出有科学的语文教育心理学为依据。

1.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从整体教学目标出发安排教学程序,让学生直接接触整篇课文。这一理念体现了古德曼“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认为阅读是猜测的游戏,学生通过感知全文,对课文形成整体了解,形成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教案《春》在教学第二个步骤中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同时设置了情境:学生正处于阳春三月。让学生体会自己感受的春天与作家笔下的春天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读全文,认识文章从哪些方面描绘春天和歌颂春天。这样的教案设计体现了“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首先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而不是拘泥于字句、段落。《春》这一教案整体感知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就创设了春暖花开的情境,让学生思考现实的春天与作者笔下的春天的不同,这样就让学生在之后的阅读中进行“自上而下”的猜测,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春天的感知。因此,此时学生的整体感知以及对文章的猜测,在阅读全文之前就已形成雏形,这样能帮助学生形成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目前许多教案也会把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设计进来,但只局限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对于整体感知的能力和效率都存在不足,可能对课文只形成了相当模糊的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如吟诵一段类似主题的诗歌或者放一段相同意境的音乐,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形成整体感知,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比较自身经历与课文描写,启发学生阅读。

2.重点击破

对课文的重点突破,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局部分析”,使学生从微观上加深理解。这一理念体现了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一部分就是在学生形成整体感知之后对于课文中细节上的问题进行把握。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重点突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的理解。

《春》这一教案中,设置了“讲读体会”这一环节,把课文分成三段,通过教师设问各个击破每个段落中的细节问题。如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让学生体会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上一步的整体感知中,学生对于全文只是形成了大致的概念,并没有深切体会词语使用的精妙,因此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要明确课文中哪些修辞、表达方式、词语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学习,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引起学生重视。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新课改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理解的同时要加强阅读课对于学生的指导和点拨,也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体现了交易阅读模式,教师应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理解和体验,启发、引导学生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

于漪在对这篇教案的改进中提出,应该加强对于学生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即在教案中示范课文如何描写景物,举一两处典型的地方,带领学生分析之后,再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以及小组互助合作式阅读,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步把握文章重点词语和修辞的运用,形成自己多样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她加强了单元之间的联系,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还对导入课文也重新作了教案设计。这样做就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阅读教学理念暗含着语文阅读心理学的知识,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体现。也就是在教案设计中,需要安排“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不能忽视“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对于重点语句和段落的重点击破。并且,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设置问题答案并不是为了向学生灌输教师的思想,而是为了通过引导、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

关于阅读,王小明老师认为可分成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包含的心理学知识。

二 阅读整合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首先,整合过程包括两部分“激活个体头脑中所具有的与所阅读内容有关的原有知识以及将这一原有知识与课文中的新信息整合起来而理解新信息的意义。”③也就是说阅读需要提取原有的相关知识,如果学生提取不出来就很容易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

在《春》这一教案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提取原有的知识,形成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于漪在导入部分用学生学过的描绘春天的古诗引入,展开对春天的想象。这样在大方向上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引导,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在讲“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时,为让学生理解“逼”字的含义,她让学生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学生回想起了“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句,促进了对“逼”字的理解。④于漪老师教案中通过触发学生原有知识中对于“逼”的描写,对课文中的新知识加以整合。

因此,在教案设计中,导入部分非常重要,这一部分不能随意地设置和安排,而是要调动激活学生头脑中与课文相关的原有知识,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新旧知识的整合。

三 阅读组织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组织过程就是“把握课文的要点及要点之间的关系。”⑤要建立文章的结构,不仅要明确每句话的含义还要了解要点形成的结构。阅读教案的设计基于这一点,应该明确列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春》这篇教案中,安排了让学生分层,并在教案中列出“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第2~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第8~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这样明确层次可以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同时为接下来的教学带来清晰的思维。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会让学生对课文划分层次,但是落实到教案上,有时会忽略,其实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划分层次不仅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同时也能使教案形成清晰的结构,促使教学有条理、有逻辑地进行。

四 阅读精加工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在精加工这部分中,外国学者认为学生在阅读中会进行推断,有些研究指出给学生设置推理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是对于“自上而下”阅读猜测模式的训练。

《春》这一教案中让学生推断花下是什么情形,哪个字表现出了这样的情形。学生通过“闹”字推断出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当然推断题更多地运用在叙事题材作品上,特别是对于小说、喜剧情节的推断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通过若干推理题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

五 阅读监控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阅读监控实际上是元认知对于阅读的影响。许多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有效阅读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阅读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预设目标,明确阅读任务,带着具体问题阅读。

《春》把课文分解为三大层次,每个层次包含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教师为学生在本层或者本段中预设的学习目标,当学生把每个问题分析理解透彻后,就能对整篇文章很好地把握。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学生阅读的自我监控,不妨规划一份课文预读“自我监控问题单”,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明确阅读的目的。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阅读教学应该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要求。教案的设计应该遵循这一理念。整体感知是对全文大体的感悟,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重点击破是对于课文细节的把握,学生形成“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中重点突破,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理解的细节内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体现的是教学并不是向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引导、激发学生形成交易阅读,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关于阅读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中包含的心理学知识,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段落层次的划分,内容的推断,自我的监控。这样的教案蕴含着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理念,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注 释

①雷家祥.关于语文教案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1(19)

②邹小平.刍议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案[J].科学咨询,2012(2)

③⑤王小明.阅读与阅读教学:心理学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④瞿葆奎等.语文教学经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8

⑥张向奎等.课堂教学监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关于春天的文章篇3

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辽朝的四时捺钵是国家***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历来受到辽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早在1910年代,日本学者池内宏、津田左右吉就曾先后撰文对此加以探索。[3]1942年,傅乐焕先生在他的代表作《辽代四时捺钵考》[4]一文中,对辽朝的捺钵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释。金朝的捺钵,其重要性虽不及辽朝,但也是金源一代历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表现了女真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某些特质。由于《金史》没有像《辽史》那样专立一个《游幸表》来记载捺钵事项,所以有关金代捺钵的史料较为零散。傅乐焕先生在《辽代四时捺钵考》一文中曾对金代捺钵略加论列,而除此之外,尚无人注意这个问题。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有助于人们对金代的捺钵制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一、春水考

与辽代的四时捺钵相比较,金代的捺钵没有那么明显的“四时”之分,所以金人根本没有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冬捺钵的概念,一般只把它分为春水和秋山两个系列。春水、秋山也是沿袭的辽代旧称,正如傅乐焕先生所说,春水即春猎之水,秋山即秋猎之山,因以春水秋山泛称所有春秋狩猎地点,后来遂成为春猎秋猎的代名词。

有关金朝捺钵的最早记载,见于马扩的《茆斋自叙》。宋人马扩于宣和五年(1123年)出使金朝,是年三月十一日,“朝辞,阿骨打坐所得契丹纳跋行帐,前列契丹旧教坊乐工,作花宴”。[5]很明显,这里说的“纳跋”是行帐的同义语。宣和七年(1125年),宋使许亢宗出使金朝,其《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所记行程“起自白沟契丹旧界,止于虏廷冒离纳钵”。[6]“冒离纳钵”大概也就是马扩所说的“契丹纳跋行帐”,其地点应当在金上京会宁府附近。

以上宋人记载中的“纳钵”都是指其本义之行帐,与渔猎活动无关。太祖、太宗两朝,金朝立国未久,各种制度尚处于草创阶段,捺钵之制也还没有形成一定之规。金朝捺钵之制度化,始于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是冬,金主亶(即熙宗)谕其***省:自今四时游猎,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并循辽人故事”。[7]这虽是出自宋人的记载,但内容是相当可靠的,我们还可以引述洪皓的一段记载为证:“虏中中丞唯掌讼牒,若断狱会法,或春水秋山(原注:谓去国数百里,逐水草而居处),从驾在外,卫兵物故,则掌其骸骼。”[8]洪皓居留金朝达十五年之久,宋金议和后于皇统二年(1142年)南归,他这里记述的应该是熙宗时的情况。

熙宗朝春水的主要场所是爻剌天开殿。熙宗即位的当年(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即“建天开殿于爻剌”。[9]《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在上京路下记载说:“其行宫有天开殿,爻剌春水之地也。有混同江行宫。”但《金史》没有指出爻剌的具置。《太祖纪》里有一条记载,谓收国元年(1115年)辽天祚帝自将大***七十万亲征女真,阿骨打“行次爻剌,会诸将议”。据三上次男氏对此次战事的考释结果认为,爻剌当在金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市白城)与辽代长春州(今黑龙江肇源县西)之间,位于鸭子河(今松花江)畔的某一个地方。[10]贾敬颜先生则明确指出爻剌当在会宁府宜春县境,他解释说:“宜春县取义于宜于‘春水’,亦即春水爻剌之地,境内辖有鸭子河,故当求于今扶余、肇州等县地,兹暂订宜春于(吉林省)扶余县东南小城子古城,以待进一步探讨。”[11]这个结论与三上氏的考释结果是相互吻合的。据《金史》卷四《熙宗纪》载,天眷元年(1138年)“二月壬戌,上如爻剌春水。乙丑,幸天开殿”。按壬戌自上京会宁府出发,乙丑到达爻剌天开殿,行程三天,与宜春县的位置远近也颇相宜。又朱熹在谈到金都上京时期的捺钵情况时说:“金虏旧巢在会宁府,四时迁徙无常:春则往鸭绿江猎;夏则往一山(原注:忘其名),极冷,避暑;秋亦往一山如何;冬往一山射虎。今都燕山矣。”[12]朱熹的这段叙述显系得之传闻,故如此之阔略,其中只有春水举出了具体的地点:鸭绿江。根据池内宏氏的有关研究结果可以知道,宋人所称的鸭绿江实际上就是混同江(鸭子河),[13]可见朱熹说的“春则往鸭绿江猎”也是指的爻剌春水。

爻剌春水所在地宜春县距辽代春捺钵地鱼儿濼相去不远,鱼儿濼位于鸭子河上游长春州境内,是辽朝春捺钵的主要地点。在考察金朝前期的春水时,《金史》卷三《太宗纪》里的一条史料引起了我的注意:天会二年(1124年)闰三月辛巳,“命置驿上京、春、泰之间”。这是金朝建国后首次建置驿路。春州即长春州(《辽》、《金史》中多省称春州),泰州(今吉林白城市)在长春州西,鱼儿濼就正好位于长春州和泰州之间。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推测:金太宗在上京会宁府和长春州、泰州之间建置驿路,可能是为了春水的需要,大概金初姑且于辽朝春捺钵旧地行春水,至熙宗即位后才在爻剌另建行宫。不过这一推测还有待于证实。

熙宗在位十五年,见于记载的春水共八次,其中至少有五次是在爻剌天开殿,这五次分别是:天眷元年(1138年)二月至六月,二年(1139年)二月至五月,皇统二年(1142年)二月至三月,五年(1145年)三月至八月,八年(1148年)二月至四月。另外皇统六年(1146年)正月至四月的春水不记地点,估计也应该是在爻剌行宫。除此之外,熙宗朝还有两次在其它地方行春水的记录,但这两次春水的情况都比较特殊。皇统四年至五年,熙宗曾由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前往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据《金史》卷四《熙宗纪》载:皇统四年(1144年)二月癸未,上如东京;丙申,“次百泊河春水”;十二月甲午,至东京;五年(1145年)二月乙未,“次济州春水”;三月戊辰,次天开殿;八月戊戌,发天开殿;九月庚申,至自东京。这两次春水是在往返东京的途中顺便进行的,皇统四年二月赴东京途中春水于百泊河,此河无考;次年二月自东京返回上京的途中又春水于济州,济州即辽之黄龙府,天眷三年(1140年)更名济州,在今吉林省农安县,乃东京至上京的必经之地。总之,除了这两次特例之外,熙宗一朝的春水基本上都在爻剌的行宫天开殿进行。

海陵王迁都中都(今北京)后,就不再去爻剌行宫春水,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但海陵一朝究竟是否存在春水之制,在金代文献中竟然找不到任何记载。世宗朝的春水大多在中都周边的州县进行,不过其中有一次例外。大定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间(1184—1185年),世宗巡游金源旧地,二十四年五月到达上京,次年二月“丁丑,如春水。四月己未,至自春水”。[14]这次春水的地点没有记载,但既是从上京出发去春水,必定是在离上京不远的地方,所以我估计此次春水大概还是在爻剌行宫天开殿。

世宗在位二十九年间,至少有十五年曾行春水,春水的地点基本上都在中都旁近的州县,其中安州三次、滦州石城县长春宫六次、蓟州玉田县御林一次、顺州一次、高桥一次、地点不详者三次,再就是上文所说的在上京附近的一次。兹分别考述如下。

(1)安州

安州隶属于中都路,治葛城(今河北省安新县南)。《金史》卷六《世宗纪》(上)载:大定四年(1164年)正月丁酉,“如安州春水”;壬寅,“至安州”;辛亥,“获头鹅,遣使荐山陵,自是岁以为常”;二月丁巳,“免安州今年赋役,及保塞县御城、边吴二村凡扈从人尝止其家者,亦复一年”;庚午,“还都”。这是第一次安州春水,大概也是世宗即位以后的首次春水。文中提到的保塞县属保州(治今河北省保定市),东与安州毗邻。据《金史》卷九八《完颜匡传》记载,章宗承安五年(1200年)括地运动时,完颜匡广占百姓田地,“上闻其事,不以为罪,惟用安州边吴泊旧放围场地、奉圣州在官闲田易之,以向自占者悉还百姓”。安州边吴泊西邻保州,世宗时是春水猎鹅的围场,正是安州春水的主要场所;保塞县的边吴村大概就是边吴泊畔的一个村庄。所以世宗的扈从“尝止其家”。

见于《金史·世宗纪》的安州春水仅此一次而已,但此外至少还有两次春水也在安州。《金史》卷九二《曹望之传》谓《太宗实录》成书后,同修国史曹望之以赏薄,颇有怨言,世宗责之曰:“汝为人能干而心不忠实。朕前往安州春水,人言汝无事君之义。”按《太宗实录》进呈于大定七年(1167年)八月,[15]故世宗在这里所说的“安州春水”应当是大定八年(1168年)的事情。又《金史》卷九一《赵兴祥传》云:“(大定)十五年,上幸安州春水,召兴祥赴万春节。”世宗诞辰万春节为三月朔,可知是年安州春水约在二三月间。

(2)滦州石城县长春宫

世宗第一次春水长春宫是大定十八年(1178年)。《金史》卷七《世宗纪》(中)载:大定十八年“正月壬戌,如春水。二月丙寅朔,次管庄。丙子,次华港。己丑,还宫”。管庄、华港均无考,这是此次春水途经的两个地方,并非春水的目的地。从是年三月世宗对宰执说的一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此次春水的目的地究竟是什么地方,世宗曰:“比在春水,见石城、玉田两县令,皆年老,苟禄而已。畿甸尚尔,远县可知。”由此可知,此年春水是在石城和玉田两县。石城是中都路滦州的一个属县(在今河北省唐山市东北),《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石城县下有小注云:“有长春行宫。长春淀旧名大定淀,大定二十年更。”玉田是中都路蓟州的一个属县(今河北省玉田县),《地理志》云:“(玉田)有行宫偏林,大定二十年改为御林。”在《世宗纪》大定二十年(1180年)下可以找到相应的记载:“(正月)己巳,如春水。丙子,幸石城县行宫。丁丑,以玉田县行宫之地偏林为御林,大定濼为长春淀。”这是世宗第二次春水长春宫。长春淀的旧称,《世宗纪》和《地理志》有所歧异,一作“大淀濼”,一作“大定淀”,不管是“濼”还是“淀”,都是指的春水猎鹅的围场。

世宗第三次赴长春宫春水是在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是年春水的目的地,《世宗纪》没有明确交待,但同年三月有这样一段追述:“上初闻蓟、平、滦等州民乏食,命有司发粟粜之。……上至长春宫,……更遣人阅实,赈贷。”《金史》卷《后妃传》(下)更是明确记载:“大定二十一年二月,上如春水,次长春宫。”此后,大定二十四年、二十六年和二十七年,世宗又三次春水长春宫,《世宗纪》中均有“如长春宫春水”的明确记录。另外,世宗朝还有三次春水的地点无可查考,时间分别是大定十九年、二十三年和二十八年,考虑到大定十八年以后有地点可稽的春水全都是在石城县长春宫,所以我想这三次春水或许也是在长春宫,长春宫大概已被确定为大定后期固定的春水场所了。

(3)蓟州玉田县御林

玉田县的春水行宫原名偏林,大定二十年改为御林。世宗曾于大定十八年(1178年)春水玉田,已见上述。

(4)顺州

顺州隶属于中都路,治怀柔(今北京市顺义县)。大定十二年(1172年)“二月庚戌,上如顺州春水。癸丑,还都”。[16]顺州春水仅此一次。

(5)高桥

《金史》卷七《世宗纪》(中)载:大定十六年(1176年)正月庚午,“上按鹰高桥”。“按鹰”即春水猎鹅。高桥不详其所在,估计是在中都近郊。宣宗贞祐元年(1213年)秋,“大元游骑至高桥,宰臣以闻”,[17]据此推断,高桥必定距中都不远。世宗在中都近郊春水是有先例可循的,大定七年(1167年)春,尚书右丞苏保衡卒,“世宗将放鹰近郊,闻之乃还”。[18]

世宗朝的春水实际上可能还不止这十五次,从上面考述的内容来看,其中有几次就是《金史·世宗纪》所失载的。《金史》的主要史料来源是实录,而《世宗实录》是金代历朝实录中最详赡的一部,却也不免阙略如此。

关于世宗朝的春水,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世宗北巡时,太子允恭奉命留守中都,次年正月,允恭“如春水,二月庚申还都”。[19]太子允恭的此次春水又见于《金史》卷八九《移剌慥传》,时慥为大兴尹,“驾幸上京,显宗(即允恭)守国,使人谕之曰:‘自大驾东巡,京尹所治甚善。我将有春水之行,当益勤乃事。’还,以所获鹅鸭赐之”。明昌间,章宗赐豫王允成手诏有云:“侍显考于春宫,曲尽友于之爱。”[20]就是指的大定二十五年允成侍其兄显宗(允恭)于春水的事情。

章宗在位二十年,就中十七年有春水记录。春水的地点均不出中都路的范围,其中大兴府大兴县建春宫七次、遂州遂城县光春宫二次、蓟州玉田县御林一次、滦州石城县长春宫一次、安州一次、近畿一次、地点不详者四次。以下分项作一考述。

(1)大兴府大兴县建春宫

大兴县是金中都的倚郭县,位于中都城南。《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大兴县下注云:“有建春宫。”建春宫之名始于承安三年(1198年),《金史》卷一一《章宗纪》(三)载:承安三年正月“丙辰,如城南春水。……己未,以都南行宫名建春”。在此之前,章宗已至少到此处春水两次,只是当时没有建春宫之名罢了。第一次是明昌五年(1194年)正月,“幸城南别宫”。[21]《金史》卷一二七《隐逸·赵质传》曰:“大定末,举进士不第,隐居燕城南,教授为业。明昌间,章宗游春水过焉,……召至行殿,命之官。”尽管这段文字不著具体年份,但明昌间在城南别宫春水只有一次,所以我想这里说的大概也是明昌五年的事情。第二次是承安元年(1196年)二月,“幸都南行宫春水”。[22]以上两次春水的地点肯定就是后来的建春宫。承安三年以后,章宗又先后于承安四年(1199年)和泰和二年(1202年)、三年、七年四次赴建春宫春水,这在《章宗纪》里都有明确的记载。

(2)遂州遂城县光春宫

遂州原属河北东路,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年)割隶中都路,州治遂城县(今河北省徐水县西)。《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在遂城县下注云:“有光春宫行宫。”光春宫之名始于泰和三年(1203年),是年十二月,“敕行宫名曰光春”。[23]据《金史·章宗纪》记载,泰和四年和五年的两次春水都是在光春宫进行的。当时以翰林修撰扈从春水的赵秉文有《春水行》一诗纪其事,其中有“光春宫外春水生,鴽鹅飞下寒犹轻”之句。[24]又赵秉文《海青赋》题注“泰和扈从春水作”,首云:“上将幸乎光春之中,所以观民风而宣郁结。”。[25]皆是泰和四五年间事。(3)蓟州玉田县御林

这是世宗大定间的春水行宫之一,章宗于明昌六年(1195年)春水于此。[26]

(4)滦州石城县长春宫

据《金史》卷一一《章宗纪》(三)载,泰和元年(1201年)正月庚午,“如长春宫春水”。如前所述,长春宫是大定后期春水的固定场所。

(5)安州

安州也是世宗朝的春水旧地。《金史》卷一《章宗纪》(二)载,承安二年(1197年)正月丁亥,“如安州春水”。但此后不久安州的围场边吴泊可能就被废弃了,因为承安五年(1200年)章宗曾拿“安州边吴泊旧放围场地”来交换完颜匡侵占的民田,说明安州已经不再是春水的场所。

(6)近畿

明昌元年(1190年)正月辛未,章宗“如近畿春水”,[27]具体地点不可考,大概也是类似于高桥那样的地方。除了以上所述之外,明昌三年(1192年)、四年(1193年)和承安五年(1200年)、泰和六年(1206年)等四次春水都缺乏详细记载,不知在什么地方进行。

章宗之后,金朝因遭受蒙古入侵,不久即迁都于南京开封,捺钵之制遽尔式微,尤其是春水,自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后便不再见于记载。

金朝的春水之制,世宗和章宗两朝是最为规范的。从时间上来说,熙宗时的春水似乎还没有一定之规,每年春水的起止时间就很不一致,或始于正月,或始于二月,或始于三月;春水结束的时间更是各不相同,早则三月,晚则八月。显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春水”。世宗以后的情况截然不同。世宗和章宗两朝的历次春水几乎都在正月至二月间,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世宗在上京附近的春水,起迄时间为二至四月,这大概是因为上京春晚的缘故。至于每次春水的时间长短,则大都在二十五天至四十天左右。

春水的主要活动是捕猎天鹅,这是沿袭辽朝春捺钵的旧俗。傅乐焕先生谓辽之春水实即捕鹅之水,即以捕鹅为主要内容,捕鹅之外,还有所谓的“鉤鱼”。金朝春水与辽朝春捺钵的不同之处在于,春水的活动全以捕鹅为中心,而没有鉤鱼一项内容。

《金史》对金朝的捺钵活动缺乏详细的记载,所幸的是在金代诗文中可以看到一些具体的描述。赵秉文的《扈从行》记录了作者在章宗时扈从春水的情形:

马翻翻,车辘辘,尘土难分真面目。

年年扈从春水行,裁染春山波漾绿。

绿鞯珠勒大羽箭,少年将***面如玉。

车中小妇听鸣鞭,遥认飞尘郎马足。

朝随鼓声起,暮逐旗尾宿,乐事从今相继躅。

圣皇岁岁万机暇,春水围鹅秋射鹿。[28]

诗中说的“春水围鹅”,是指在春水围场中围猎天鹅,故凡是春水之地都有一个以湖泊为主体的围场,如安州的边吴泊、滦州石城县的大淀濼等都是这样的春水围场。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募民种佃清河等处地,以其租分为诸春水处饵鹅鸭之食”。[29]即以清河等地的官田地租作为各个春水围场的饵料。

赵秉文在另一首题为《春水行》的诗中对春水猎鹅的全过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光春宫外春水生,鴽鹅飞下寒犹轻;

绿衣探使一鞭信,春风写入鸣鞘声。

龙旂晓日迎天仗,小队长围圆月样;

忽闻叠鼓一声飞,轻纹触破桃花浪。

内家最爱海东青,锦鞲掣臂翻青冥;

晴空一击雪花堕,连延十里风毛腥。

初得头鹅夸得隽,一骑星驰荐陵寝;

欢声沸入万年觞,琼毛散上千官鬓。

不才无力答阳春,差作长杨侍从臣;

闲与老农歌帝力,欢呼一曲太平人。[30]

这首诗是金代春水猎鹅的实录。诸如虞人探报天鹅之行踪,章宗亲纵海东青擒鹅,捕得头鹅后荐享陵寝,群臣称觞致贺、将鹅毛插在头上的欢娱场面,都是当时的惯例。又《归潜志》卷八的一条史料也对章宗时春水猎鹅的情况有所反映:“章宗春水放海青,时黄山(按:礼部郎中赵沨,号黄山)在翰苑,扈从。既得鹅,索诗,黄山立进之。其诗云:‘驾鹅得暖下陂塘,探骑星驰入建章。黄伞轻阴随凤辇,绿衣小队出鹰坊。搏风玉爪凌霄汉,瞥日风毛堕雪霜。共喜园陵得新荐,侍臣齐捧万年觞。’”赵沨的应制诗与赵秉文的上述描写约略相似。其中以头鹅荐陵寝的做法是世宗以后形成的定制。大定四年(1164年),世宗春水于安州,“获头鹅,遣使荐山陵,自是岁以为常”。[31]其它各种规制也大都是世宗以后渐渐形成为惯例的,到了章宗时,春水猎鹅的过程已经相当程式化了。

如果将金朝的春水与辽朝的春捺钵作一比较,即可看出其猎鹅的习俗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辽史》卷三二《营卫志》(中)“春捺钵”条云:

春捺钵曰鸭子河濼。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天鹅未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鹅雁。……皇帝每至,侍御皆服墨绿色衣,各备连锤一柄,鹰食一器,刺鹅锥一枚,于濼周围相去各五七步排立。皇帝冠巾,衣时服,系玉束带,于上风望之。有鹅之处举旗,探骑驰报,远泊鸣鼓。鹅惊腾起,左右围骑皆举帜麾之。五坊擎进海东青鹘,拜授皇帝放之。鹘擒鹅坠,势力不加,排立近者,举锥刺鹅,取脑以饲鹅。救鹘人例赏银绢。皇帝得头鹅,荐庙,群臣各献酒果,举乐。更相酬酢,致贺语,皆插鹅毛于首以为乐。赐从人酒,遍散其毛。

单就猎鹅的情形而言,金朝的春水几乎全为因袭。实际上,金代的捺钵制度可以说就是辽代四时捺钵的遗制,虽亦有因有革,但其中的春水要算是变化最小的。

在春水猎鹅的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海东青。海东青全称海东青鹘,是辽金元时期最受尊崇的一种猎鹰。它产于辽之东北境外五国部以东海上,故称海东青,亦称海青。[32]“其物善擒天鹅,飞放时,旋风羊角而上,直入云际”。[33]但这种猎鹰究竟属于现代动物分类学的什么种、属、科、目,目前还无人能够给予明确的回答,[34]甚至就连海东青今天是否还存在也是一个疑问。不过就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还有人见过这种猎鹰。据黑龙江省嫩江县的一位邵姓老人回忆说,他曾经在1943年捕获过一只海东青,当地的鄂伦春猎人称它为“吐鹘鹰”。[35]

海东青在辽朝就极被看重,据说女真起兵叛辽就与海东青有关。《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详细叙述了此中的因由:天祚嗣位,立未久,当中国崇宁之间,浸用奢侈,宫禁竞尚北珠。北珠者,皆北中来榷场相贸易。……美者大如弹子,小者如梧子,皆出辽东海汊中。……又有天鹅,能食蚌,则珠藏其嗉;又有俊鹘号“海东青”者,能击天鹅;人既以俊鹘而得天鹅,则于其嗉得珠焉。海东青者出五国,五国之东接大海,自海东而来者,谓之“海东青”,小而俊健,爪白者尤以为异。必求之女真,每岁遣外鹰坊子弟趣女真发甲马千馀人入五国界,即海东巢穴取之,与五国战斗而后得,女真不胜其扰,……由是诸部皆怨叛。

宋人在谈及辽金鼎革时,经常引用这个掌故。另外《宋史》卷二八五《梁适传》的一条史料也可以印证此事:徽宗时,梁子美为河北都转运使,“倾漕计以奉上,至捐缗钱三百万市北珠以进。……北珠出女真,子美市于契丹,契丹嗜其利,虐女真捕海东青以求珠,两国之祸盖基于此”。由此看来,《三朝北盟会编》的记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但问题是宋人普遍存在一个误解,即以为辽人之重海东青就是为了获取北珠的缘故,这是由于宋人对辽朝的捺钵制度缺乏了解所致。

因为春水猎鹅的特殊需要,金朝在殿前都点检司下置有鹰坊,“掌调养鹰鹘‘海东青’之类”。鹰坊置正五品的提点一员,下设使、副使、直长、管勾等职。[36]《金史》卷五《海陵纪》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有“罢岁贡鹰隼”的记载,辽金元时期所说的“鹰隼”就是特指海东青,这说明天德三年前可能曾规定某些地区每年须向鹰坊贡纳一定数量的海东青。而海陵王罢废“岁贡鹰隼”也只是暂时的,其证据是,《金史》卷七《世宗纪》大定二十年(1180年)十月又有“诏西北路招讨司每进马驼鹰鹘等,辄率敛部内,自今并罢之”的记载。直到元代,海东青仍是东北滨海地区的水达达诸部向中央***府进献的一种重要土贡。鹰坊的海东青大概都带有一个特殊的标记,以防止飞放时失散。元世祖时,因朝廷放飞的海东青被河间路***户残害,王恽向朝廷有司提出这样的建议:“今后御前鹰隼海青合悬带记验,如前朝牙牌之制。”[37]这里说的“前朝”就是指的金朝,可见金代鹰坊的海东青都是要悬带“牙牌”的。

海东青在金朝的社会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研究金代历史,似乎处处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如金人之服饰,“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38]“鹘”即海东青之别称,“鹘捕鹅”是春水之服的特殊标志。八十年代初,在黑龙江省阿城市双城村发掘的一个金初墓葬群中,出土过一件海东青捕天鹅鎏金铜带銙,现残存五节,其中三节系以海东青捕捉一展翅飞翔的天鹅为纹饰。[39]《金史》卷四三《舆服志》(下)谓金人之束带名吐鹘,“其刻琢多如春水秋山之饰”。这一记载可以与上述出土文物相互发明。杨伯达先生在对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鹘攫天鹅、山林群鹿两类传世玉器进行系统鉴定之后,认为其中六件鹘攫天鹅玉和三件山林群鹿玉当属金代遗物,其生活基础是女真族的春水秋山,因此他将这两种玉佩分别定名为“春水”玉和“秋山”玉。[40]其中“春水”玉大多以花卉为背景,表现海东青攫天鹅的内容,与《金史》记载的“鹘捕鹅,杂花卉之饰”的服饰***案大致相同。

曾经在金朝生活多年的南宋归正人张棣,在他所著的《金虏***经》中记述了金帝的各色旗帜,其中有“鹰隼二”,即两面***案为海东青的旗帜。[41]估计这应该是金帝春水时的专用旗帜。另外据明人记载说:“今鼓吹中锁剌曲,有名《海东青扑天鹅》,音极嘹亮,盖象其声也。”[42]我想这首锁剌曲很可能是辽金时代的创作,因为明人没有这种生活基础。

对于金代的女真人来说,海东青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常识的一部分。1973年,在西安碑林《石台孝经》碑中心石柱卯眼内发现十一件女真文书残页,据女真字专家金启孮先生研究的结果,判断它抄写的内容是供金代女真少年学习女真字的一种启蒙读物,时代当在金朝前期,很可能就是女真大字的创造者完颜希尹编纂的《女真字书》。[43]这些文书残页均为四字一句,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时序、动植物、日常用具等等生活常识,其中有一句是“鹰鹅海青”,[44]可见海东青在女真人的生活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金人常常习惯于用海东青来比拟人物,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海东青为人们所熟悉和看重的程度。如金章宗褒扬左司都事李仲略之明干,谓“仲略精神明健,如俊鹘脱帽”。[45]李纯甫《送李经》诗,有“髯张元是人中雄,喜如俊鹘盘秋空”之句。[46]《归潜志》卷三曰:“王郁飞伯,奇士也。……仪状魁奇,目光如鹘。”元好问《太原赠张彦远》诗云:“闲闲骑鲸去灭没,当年爱君俊于鹘。”[47]金末元初的女真人石君宝,在他创作的杂剧《紫云庭》中,也以“你个拏雁的海东青”来喻人。[48]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女真人,就连金代的汉族士人也对海东青如此垂注。

有学者认为,女真族的族称亦与海东青有关。“女真”一词的汉文译法有女真、女贞、虑真、诸申、朱理真等等,《三朝北盟会编》卷三曰:“女真,古肃慎国也。本名朱理真,番语(按即契丹语)讹为女真。”今天人们一般认为“朱理真”的译法比较接近“女真”一词的本音。根据金光平先生所拟定的语音,女真语中“东方”读作“zhul”,“海青”读作“shen”。[49]两词拼合到一起,读作“zhulshen”,与“朱理真”的读音相当接近。其意为“从东方大海飞来的海青”,即“东方之鹰”,汉语意译为“海东青”。因此,“女真”亦即“海东青”,这是女真人对其本民族的自称。[50]

如果不了解金朝的捺钵制度,我们恐怕很难理解像海东青这样一种猎鹰为什么会在女真人的心目中占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在女真人看来,海东青不仅仅只是一种禽兽而已,实际上它可能具有某种***腾的性质。

二、秋山考

辽代的“秋山”是秋捺钵的同义词,而金代的情况则有所不同。综合金代文献来看,“秋山”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秋山”包括春水之外的一切围猎(或称田猎、畋猎)活动,金人所说的秋山大多是这种意思;狭义的“秋山”则专指秋猎而言,不过据我所见,只有《金史·章宗纪》里的“秋山”一词才是这样的概念,章宗朝九次秋猎,《章宗纪》均明确称之为“秋山”,这只能当做一种特例来看待。本文所说的秋山是指前一种概念。

广义的秋山实际上也可以大致分为夏、秋、冬三个单元,只是它们的时间界限远不如辽朝的四时捺钵那么分明,故没有夏捺钵、秋捺钵、冬捺钵之名。

“驻夏”(或称“坐夏”)是金代捺钵的主要内容之一。女真人不耐暑热,驻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暑。《南迁录》曰:“炀王(即海陵王)既都燕,以亲王宗室上国人畏暑毒,到二月末遣归始兴沈州龙漠过夏,至八月回京。”[51]明昌四年(1193年),章宗欲赴金莲川驻夏,谓“朕欲巡幸山后,无他,不禁暑热故也”。[52]不过金朝皇帝的驻夏与辽朝的夏捺钵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从时间上来说,金朝的驻夏往往包括夏秋两季,因此也有人姑名之为“夏秋捺钵”。

山后是金代历朝皇帝驻夏的主要地区。山后、山前之称始于辽五代时期,辽代所谓的山后、山前是以阴山为界,山后即阴山之北,山前即阴山之南。金代山后、山前的概念与辽代有所不同,从宋金文献来看,山前、山后的地理范围大致是与燕、云相对应的,山前、山后的分界线是燕山;不过在金人的概念里,山后的地理范围还要更宽泛一些,似乎西北、西南路边堡以南地区皆可称山后,即大体包括整个西京路的范围。[53]

山后的炭山是辽朝传统的夏捺钵之地,其地在今河北省沽源县境内,契丹语称为“旺国崖”,《辽史》中又多称“陉头”、“凉陉”,都是指的这个地方。金代文献中通称此地为凉陉,凉陉的北面就是世宗以后固定的驻夏场所金莲川。金代自太宗时起就有在凉陉驻夏的记录,天会七年(1129年)二月太宗的《差刘豫节制诸路总管安抚晓告诸处文字》说:“今缘逆贼逃在江浙,比候上秋再举,暂就凉陉。”[54]说明是年太宗即驻夏于凉陉。

熙宗朝也主要在山后地区驻夏。天眷三年(1140年),熙宗指责左丞相完颜希尹说:“凡山后沿路险阻处令朕居止,善好处自作捺钵。”[55]但熙宗时期的驻夏有确切地点可考的只有两次。一次是天眷三年(1140年),是年四月,熙宗自上京前往燕京,六月,途经凉陉,在此驻夏。[56]另一次是皇统九年(1149年),《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在北京路临潢府下有注曰:“有撒里乃地,熙宗皇统九年尝避暑于此。”关于撒里乃地的所在,上引《地理志》记临潢府边堡曰:“东北自达里带石堡子至鹤五河地分,临潢路自鹤五河堡子至撒里乃,皆取直列置堡戍。……自撒里乃以西十九堡,旧戍***舍少。”按鹤五河堡子在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从边堡走向来看,撒里乃当在其西南方向。可以肯定地说,它不属于山后的范围。

海陵一朝的驻夏见于明确记载者只有一次。天德四年(1152年)四月,“上自泰州如凉陉”,在此驻夏打围。[57]《海陵庶人实录》修于世宗大定间,着意于渲染海陵王的过恶,而于史实的记载颇嫌简陋,故海陵朝的春水秋山多缺乏记载。

金朝前期,女真宗室权贵也常驻夏于山后。天会七年(1129年),“是岁五月六日,粘罕将避暑于白水泊,谓(张)孝纯曰:‘公于此无治生事,俟某秋归,当还公于乡里。’”[58]左副元帅宗翰(即粘罕)时在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白水泊位于云中之北,在今天的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境内,今称黄旗海。从天会三年(1125年)率***攻宋到天会十三年(1135年)入朝领三省事,左副元帅宗翰前后驻守云中达十一年之久,距此不远的白水泊大概是他一贯的驻夏之地。天会十年(1132年)夏,宗翰还曾在白水泊开科取士,详见下文。

凉陉也是女真贵族一个经常性的驻夏场所。早在天会五年(1127年),右副元帅宗望就曾经驻夏于凉陉,并死于此地。[59]天眷二年(1139年),“鲁国王挞懒罢都元帅,以四太子兀术代之,差吏部尚书亨作天使,就祁州问罪”。当时在祁州(治蒲阴,今河北省安国县)的挞懒与其诸子商议说:“虽夺我元帅府兵马,尚有本千户及强壮得力家人部曲,可从山后诈伪赴凉陉,往阙下,问因何罪如是罢权。”[60]从挞懒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大概曾多次在凉陉驻夏,所以欲以此为借口径赴朝廷。另有一条史料记载说:“绍兴九年,挞懒避暑于蔚州麻田大岭。”[61]蔚州属西京路,州治灵仙县(今河北省蔚县),本不在燕山之北,但当时人们一般也是将它视为山后的。天会二年(1124年)使金的马扩曾对金人说:“贵朝言定山后更别无经略,及至先交了蔚州,卻纵兵马夺取。”[62]

世宗时期以金莲川为固定的驻夏地点。金莲川一带属西京路辖区,其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和河北沽源县之间的滦河南岸,原名曷里浒东川,[63]其南面就是辽朝的夏捺钵地凉陉,契丹语称“旺国崖”,或作望国崖、尪国崖、王国崖等。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改旺国崖曰静宁山,曷里浒东川曰金莲川”。[64]《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曰:“曷里浒东川更名金莲川,世宗曰:‘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义。’”金莲川之得名,是因为此地盛开艳丽的金莲花。据说在今天的滦河南岸,仍有一片东西长近十里、南北宽一至三里的草原,每到夏季便开满了金莲花,当地人称为“沙拉塔拉”,意为“黄色的平野”,亦即“金莲川”之意。[65]

世宗之所以选择金莲川作为驻夏捺钵之地,主要是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于避暑。金人梁襄云:“金莲川在重山之北,地积阴冷,……气候殊异,中夏降霜。”[66]金莲川盛夏无暑,是由于海拔较高的缘故,据元好问说:“山后凉陉金莲川在都西州四百里而近,其地最高,夏至昼六十三刻,夜三十七刻。”[67]元人也有类似的记载:“上都本草野之地,地极高,甚寒。”[68]元上都开平城就建在金莲川,元朝皇帝每年夏天都要到此避暑。金莲川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为辽金元三代的避暑胜地。

除了宜人的气候条件之外,世宗选择金莲川驻夏也还有其它方面的考虑。金莲川所在的滦河上游临近西北路边堡,是金朝控制漠北蒙古、塔塔儿等部的前哨阵地,其地理位置相当重要,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册静宁山(即旺国崖)山神为镇安公,册文谓其“南直都畿,北维障徼”,[69]就点出了它的重要性所在。世宗在此驻夏,实兼有巡边耀武、威慑北边各族的用意。自熙宗以来,漠北的蒙古等部时见侵扰,世宗时北疆尚不安靖。大定六年(1166年),世宗欲往凉陉驻夏,太子詹事兼谏议杨伯雄等人谏阻,世宗不听,“是年,至凉陉,徼巡果有疏虞”。[70]大概就在此后不久,谏议移剌子敬、右补阙粘割斡特剌、左拾遗杨伯仁共同提出一个建议:“车驾至曷里浒,西北招讨司囿于行宫之内地矣。乞迁之于界上,以屏蔽环卫。”世宗遂下诏曰:“招讨斜里虎可徙界上,治蕃部事;都监撒八仍于燕子城治猛安谋克事。”[71]金朝的招讨司皆置于北部边境地区,专领猛安谋克户和蕃部,不领州县民户。其中西北路招讨司寄治于西京路桓州,[72]桓州州治在金莲川西北约二十公里处(今遗址尚存),移剌子敬等人为保障行宫的安全起见,主张将西北路招讨司北迁至“界上”,这里说的“界上”,应该是指西北路边堡。世宗部分采纳了这个建议,令招讨使斜里虎北迁界上以治蕃部事,而招讨司都监撒八仍留燕子城治猛安谋克事,燕子城是在桓州设立的一处榷场。

如前所述,早在世宗之前,金太宗、熙宗、海陵王以及宗望、挞懒等人都曾驻夏于凉陉。世宗第一次驻夏凉陉是大定六年(1166年),是年夏,“上幸西京,欲因往凉陉避暑”,[73]遂于八月初至凉陉,但只作了短期停留。大定八年(1168年),世宗第二次赴凉陉,改曷里浒东川为金莲川、旺国崖为静宁山,大概就在此时确定以金莲川为固定的驻夏场所,并在金莲川以南的凉陉建立了驻夏行宫景明宫。《金史》曰:“景明宫,避暑宫也,在凉陉。有殿、扬武殿,皆大定二十年命名。”[74]景明宫的规模并不大,梁襄谏幸金莲川之文,谓“今行宫之所,非有高殿广宇城池之固。……所次之宫,草略尤甚,殿宇周垣唯用毡布”,[75]可见这是一座很简陋的建筑。不过从辽朝的捺钵来看,根本就没有什么像样的行宫,一般是用毡帐搭成的围幕,这正符合游猎民族的生活方式,本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地方,但在身为汉人的梁襄看来,这样的行宫就未免太过于简陋了。

世宗在位二十九年间,至少有十年驻夏于金莲川。[76]其中从大定十二年到二十二年,基本上是隔年一赴金莲川。在金莲川驻夏的时间一般为四至五个月,通常是

四、五月间由中都启程,九月返回,只有两次是在八月返回的。因此,从时间上来说,所谓的“驻夏”,实际上是跨有夏秋两季,既不同于辽朝的夏捺钵,也不同于辽朝的秋捺钵。

世宗朝虽以驻夏金莲川为常规,但也有两次例外。一次是大定十年(1170年),根据《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的记载,是年五月至八月,世宗驻夏柳河川。柳河川无考。按大定十一年(1171年)正月世宗曾对宰执说过“往岁清暑山西”的话,[77]金莲川只能称为“山后”或“山北”,不能称为“山西”,称“山西”者必定是指河东,所以我估计世宗说的就是大定十年的事情,柳河川大概是在河东境内的某个地方。另外一次例外是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驻夏天平山、好水川。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三月,世宗北巡上京,次年五月自上京返回中都途中,“次天平山、好水川”;“七月,发好水川”。[78]《大金故鲁国大长公主墓志铭》曰:“世宗还自金源,清暑于好水。”[79]就是指的这件事。天平山、好水川地属北京路临潢府,位于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境内。《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临潢府下小注云:“有天平山、好水川,行宫地也,大定二十五年命名。”这说明天平山和好水川都是世宗是年在此避暑时才改定的名称。

世宗时期在山后还有一处名为“草濼”的驻夏之地。大定九年(1169年)五月,世宗命太子允恭“避暑于草濼”,允恭奏曰:“远去阙廷,独就凉地,非臣子所安,愿罢行。”世宗说:“汝体羸弱,山后高凉,故命汝往。”[80]草濼的具置还有待考定。世宗本人是否曾在该地驻夏,也不得而知。

到了章宗时期,由于时势的变化,已很少到远离中都的山后去避暑了。章宗在位二十年,只有三年是在山后驻夏,其中的金莲川之行仅有一次而已。

早在世宗大定年间,因“车驾频年幸金莲川”,时任薛王府掾的梁襄就上疏反对,谓金莲川远在山后极边之地,无高城峻池之固,非帝王临幸之所,“议者谓往年辽国之君,春水秋山、冬夏捺钵,旧人犹喜谈之,以为真得快乐之趣,陛下效之耳。臣愚以谓三代之***今有不可行者,况辽之过举哉。且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之临潢,……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岂可舍燕而之山北乎”。因此他建议世宗就近在中都周边州县驻夏畋猎。[81]世宗读了此疏,当年曾为之辍行,但以后仍频频前往金莲川捺钵。梁襄的意见代表了汉族官僚对女真人游猎生活旧习的一种***,但对于竭力维护女真文化传统的金世宗来说,这种意见恐怕是不中听的。

章宗时,一方面由于女真族的汉化程度已深,另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乃是因为北部边境外患的严重,于是在朝廷臣僚中反对游幸金莲川的呼声越来越高。金朝与漠北鞑靼诸部的战争是明昌六年(1195年)爆发的,但是此前数年间已经边患频生。明昌四年(1193年)夏,章宗“将幸景明宫”,御史中丞董师中、侍御史贾铉等极力谏阻,“以谓‘劳人费财,盖其小者,变生不虞,所系非轻。……今边鄙不驯,反侧无定,必里哥孛瓦贪暴强悍,深可为虑”,又谓“今都邑壮丽,内外苑囿足以优佚皇情,近畿山川飞走充牣,足以阅习武事,何必千车万骑,草居露宿,逼介边陲,远烦侦候,以冒不测之悔哉”。[82]时谏官许安仁、路铎也上疏反对,谓“金莲千里之外,邻沙漠,隔关岭,万一有警,何以应变?此不可不虑也”。[83]在这种情势下,章宗不得不打消了到金莲川驻夏的念头。次年四月,章宗“复欲如景明宫”,朝廷内外仍是一片反对之声,礼部尚书张暐、御史中丞董师中、右谏议大夫贾益谦等皆上疏极谏,“语多激切”,但章宗执意前往,结果终于成行。[84]

这是金帝最后一次驻夏金莲川。次年,漠北阻叛金,从此战事频仍,毗邻边地的金莲川当然也就不宜于优游消暑了。及至卫绍王大安元年(1209年),金莲川的驻夏行宫终于被入侵的蒙古人一把大火焚毁。是年二月十三日,南宋臣僚向宋宁宗报告说:“近日闻北边为鞑靼侵扰,已焚了凉亭、金莲川等处,去燕山才六七百里。昨日贺正人使回,言与所闻亦略同。”[85]宋人所说的“凉亭”大概是“凉陉”之讹。元初陈孚《金莲川》诗,有“昔人建离宫,今存但古瓦”句,[86]写的就是金莲川被焚后的情况。

章宗时期在山后的另一所驻夏行宫是西京路宣德州龙门县的泰和宫(后改称庆宁宫)。泰和二年(1202年),章宗第一次在泰和宫驻夏。是年五月戊申,“如泰和宫。辛亥,初荐新于太庙。壬戌,谕有司曰:‘金井捺钵不过二三日留,朕之所止,一凉厦足矣。若加修治,徒费人力。其藩篱不急之处,用围幕可也。’甲子,更泰和宫曰庆宁,长乐川曰云龙。……八月丁酉,还宫”。[87]《中州集》卷首载有章宗一首题为《云龙川泰和殿五月牡丹》的七绝,诗云:“洛阳谷雨红千叶,岭外朱明玉一枝。地力发生虽有异,天公造物本无私。”所谓“泰和殿”即泰和宫。诗题既称“泰和殿”,当是泰和二年第一次驻夏泰和宫时所作。

泰和宫所在的龙门县位于今河北省赤城县西南,地处燕山之北,也属于金代的山后地区。《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龙门县下注明:“有庆宁宫,行宫也,泰和五年以提举兼龙门令。”据《金史》卷五六《百官志》(二)记载,庆宁宫置有提举司,提举为正七品,《地理志》所谓“以提举兼龙门令”,即此。值得注意的是,章宗泰和二年的此次行动也遭到朝臣的反对,《金史》卷九六《李愈传》曰:“泰和二年春,上将幸长乐川,愈切谏曰:‘方今戍卒贫弱,百姓骚然,三叉尤近北陲,恒防外患。兼闻泰和宫在两山间,地形狭隘,雨潦遄急,固不若北宫池台之胜,优游闲适也。’上不从。”这里所说的“三叉”和上文提到的“金井”,都是为了在泰和宫驻夏围猎的需要而设有捺钵(小型行宫)的地方,其准确的地理位置虽不可考,但肯定都在泰和宫周边的行猎区域之内。《金史》卷九八《完颜纲传》载:明昌间,“诏三叉口置捺钵,纲上疏谏,疏中有云‘贼出没其间’,诏尚书省诘问,所言不实,章宗以纲谏官,不之罪”。根据这条史料可以知道,大概从明昌后期开始,章宗就着手在龙门县经营一处新的驻夏场所。由于北边形势的变化,到金莲川驻夏显然已不合时宜,龙门县大致处于中都和金莲川的中途,与北部边境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所以章宗选择了这个地方。

章宗第二次驻夏庆宁宫是泰和五年(1205年)五月至闰八月,[88]这也是章宗最后一次到山后捺钵。由于北边局势不靖,加上朝廷群臣的一再反对,章宗朝大多数年份只在中都郊外避暑。中都城郊规模最大的一所离宫是万宁宫,[89]《金史》云:“京城北离宫有太宁宫,大定十九年建。后更为寿宁,又更为寿安,明昌二年更为万宁宫。……有琼华岛。”[90]万宁宫在金中都城东北郊,即今北京北海公园一带,其中的琼华岛也就是今日北海公园之琼岛。元好问说:“寿宁宫有琼华岛,绝顶广寒殿。”[91]琼华岛上的广寒殿是金代中后期著名的避暑胜地,耶律铸《龙和宫赋》“布金莲于宝地,散琼华于蓬邱”句下有注曰:“金莲川即山北避暑宫,琼岛即山南避暑宫。”[92]这里说的“山北”、“山南”与“山后”、“山前”是同一个意思,将琼岛与金莲川相提并论,可见它当时主要是以避暑胜地而著称。万宁宫自大定十九年(1179年)落成后,世宗除了去金莲川避暑之外,其馀各年均在万宁宫度夏。章宗时期,除明昌五年及泰和二年、五年到山后避暑外,其它多数年份也都在万宁宫避暑,一般是三四月前往,八月返回。此外有时也去中都西北郊的玉泉山行宫或香山行宫度夏。

必须指出的是,世宗、章宗时期在中都城郊离宫的度夏与其在山后的驻夏具有不同的性质,不能列入捺钵的范围。因为在山后驻夏还包括相应的围猎活动,即所谓的“秋山”,而在中都郊外的度夏仅仅是避暑而已。历代帝王孰无离宫别馆,我们当然不能将帝王的一切出行都视为捺钵,这里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秋山是驻夏的一项重要活动。虽名之曰“秋山”,其实未必以山为主,如山后驻夏的主要围猎场所就是草原,金莲川、云龙川都是如此。实际上,驻夏金莲川的说法是不够准确的,王恽谓“金人驻夏金莲、凉陉一带”,[93]比较接近事实;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驻夏于凉陉的景明宫,秋山于金莲川。庆宁宫(泰和宫)和云龙川(长乐川)的关系也是这样,前者是驻夏行宫,后者是秋山的场所。

关于金莲川和云龙川的秋山情况,金人诗文中有所反映。金末人杨果《羽林行》有曰:“当时事少游幸多,御马御衣尝得赐。年年春水复秋山,风毛雨血金莲川。归来宴贺满宫醉,山呼摇动东南天。”[94]这里描述的是世宗、章宗时代在金莲川秋山的情形。又赵秉文有诗赋云龙川秋山:“一望金莲五色中,离宫风月满云龙。向来菡萏香销尽,何许蔷薇露染浓。秋水明边罗袜步,夕阳低处紫金容。长扬猎罢回天仗,万烛煌煌下翠峰。”此诗见于《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七,诗题作《金莲川》,但我以为这个题目恐怕是被后人误题的。赵秉文是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进士,扈从春水秋山是泰和间任职翰苑时的事情,此时章宗早已不到金莲川驻夏,而先后两次驻夏于泰和宫,“离宫风月满云龙”句可以证明此诗是咏云龙川秋山的,“一望金莲五色中”不过是说云龙川也有金莲花罢了,大概这就是此诗被后人误解误题的原因。

秋山围猎以射鹿为主,故赵秉文有“春水围鹅秋射鹿”的说法。[95]猎鹅、射鹿分别是金代春水、秋山的象征,《金史》记载金人服制说:“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其从秋山之服则以熊鹿山林为文,其长中骭,取便于骑也。”[96]上文谈到经杨伯达先生鉴定的金代“秋山”玉,其***案即为山林群鹿。女真人以善于诱猎麋鹿著称,有关早期女真人的记载称其“以桦皮为角,吹作呦呦之声,呼麋鹿,射而啖之”。[97]赵秉文有《呼群鸣鹿***》诗二首,专门描述秋山时呼鹿射猎的情形,其一云:“麑班剥落错古锦,麚角轮囷生肉芝。呦呦谁见群呼态,忆在秋山扈从时。”其二云:“霜林枫叶动秋山,谁道呦呦物性闲。同类呼群更媒祸,世间何处不黄间。”[98]梁襄谏幸金莲川疏谈到了围猎鹿群的一些情况:“臣又闻,陛下于合围之际,麋鹿充牣围中,大而壮者才取数十以奉宗庙,馀皆纵之,不欲多杀。”[99]

但鹿并不是秋山的唯一猎物。《金史》有“章宗秋山射中虎”的记载。[100]元好问《续夷坚志》卷三“猎犬”条曰:“泰和五年,道陵(即章宗)猎云龙川。兴州产犬,宗室咬住进数犬,云可备射虎。上因令试之。”猎虎原是辽朝冬捺钵的主要内容之一,金代秋山猎虎大概属于一种随机行为,所以记载不多。又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金莲川秋山,“七月戊辰,猎于豁赤火,……获黄羊四百七十一”。[101]可见秋山围猎对于猎物并没有什么限定,只不过因为鹿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猎物,所以射鹿才成为秋山的象征。

除了驻夏期间的秋山围猎之外,秋冬季节的其他围猎活动也属于秋山的内容。熙宗、海陵时期,秋冬围猎还没有形成制度,首先是没有世宗以后“秋猎”、“冬猎”或“秋山”之类的名目,其次时间也很随意,从秋九月直到来年的春二月,都有出猎的记录。熙宗时甚至可能还没有围场制度,时任翰林待制的程寀描述他所见到的围猎情况说:“臣幸得近清光,从天子观时畋之礼。比见陛下校猎,凡羽卫从臣无贵贱皆得执弓矢驰逐,而圣驾崎岖沙砾之地,加之林木丛郁,易以迷失。是日自卯及申,百官始出沙漠,独不知车驾何在。瞻望久之,始有骑来报:‘皇帝从数骑已至行在。’”熙宗的围猎活动毫无规范,简直有如儿戏。因此程寀建议说:“后若复猎,当预戒有司,***上猎地,具其可否,然后下令清道而行。择冲要稍平之地,为驻跸之所,简忠义爪牙之士,统以亲信腹心之臣,警卫左右。俟其麋鹿既来,然后驰射。仍先遣搜阅林薮,明立标帜,为出入之驰道。”[102]但这些建议当时并未得到采纳。

世宗、章宗时代的秋冬围猎可以说完全制度化了。关于秋猎的名目,《金史》里有不同的叫法,《世宗纪》均称为秋猎,而《章宗纪》则一概称为秋山,其实两者完全是同一个意思。为避免概念的混淆,本文通称为秋猎。秋猎的时间一般在

九、十月间,世宗称“重九出猎,国朝旧俗”,[103]自大定三年(1163年)以后,秋猎多在重九日开始出行,但偶尔也有始于八月的。世宗朝有十三次秋猎的记录,每次少则十馀日,多则二十馀日。章宗朝秋猎九次,每次约一个月左右。

冬猎的名目在金代文献中没有歧异。冬猎的时间在十至十二月之间,或自十月至十一月,或自十一月至十二月,个别年份也有晚至十二月才出猎的。每次冬猎时间长短为十馀日至二十馀日不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冬猎活动,即腊日的冬猎。《金史》卷六《世宗纪》(上)载,大定三年(1163年)“十二月丁丑,腊,猎于近郊,以所获荐山陵,自是岁以为常”。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以前,金朝一直自认本朝德运为金德,故例于十二月丑日行腊祭,[104]自大定三年始,每年的腊日出猎于中都近郊,成为一种例行活动。这种冬猎有其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且每次仅有一日而已,与春水秋山不可相提并论。

自金朝迁都中都后,秋冬围猎均在中都旁近的州县进行。大定九年(1169年),宋人楼钥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是年十二月,“初至望都,闻国主近打围曾至此,自后人家粉壁多标写禁约,不得采捕野物,旧传为禁杀下令,至此乃知燕京五百里内皆是御围场,故不容民间采捕耳”。[105]金朝为了秋冬围猎的需要,规定中都五百里内为禁猎区,不许百姓捕猎,宋人因不知底细,故曾误以为是因为禁止杀生的缘故而作此规定的。大定十年(1170年)使金的范成大,在其纪行诗《卢沟》诗题下有注曰:“去燕山三十五里。虏以活雁饷客,积数十只,至此放之河中,虏法五百里内禁采捕故也。”[106]这和楼钥的记载是完全一致的。依据这个规定,我们可以将中都周边五百里地界视为秋冬围猎的大致范围。[107]从《金史》的记载来看,距中都最远的一次围猎活动是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的冬猎,远至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108]但经常性的围猎地区还是毗邻中都的一些州县,如蓟州(治今河北省蓟县)、顺州(治今北京市怀柔县)、霸州(治今河北省霸县)、保州(治今河北省保定市)、安肃州(治今河北省徐水县)等地。

宣宗迁都开封后,河南人夥地少,“凡有闲田及逃户所弃,耕垦殆遍”,[109]然而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仍旧规定开封周围百里之内为皇家围场,直到金朝临近亡国时才明令废除猎地。王鹗《汝南遗事》卷四《总论》在列举哀宗德***时,有曰“罢猎地以裕民”,注曰:“旧制,附京百里禁捕猎,扈逻官***所至骚扰。正大五年敕令罢之。”《金史》卷一七《哀宗纪》(上)则将此事记在正大六年(1229年)十二月:“罢附京猎地百里,听民耕稼。”这表明南渡以后,虽然捺钵制度已不复存在,但秋冬季节的围猎大概仍是一项例行的活动。

围猎是女真人最喜爱的一项传统活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曾对宋使马扩宣称:“我国中最乐无如打围。”[110]即便在女真人入居中原后,仍旧乐此不疲。南宋归正人张棣对此有详细的记述:“虏人无它技,所喜者莫过于田猎。昔都会宁之际,四时皆猎焉。至亮徙燕,以都城之外皆民田,三时无地可猎,候冬月则出,一出必逾月,后妃、亲王、近臣皆随焉。每猎,则以随驾之***密布四围,名曰围场。待狐、兔、猪、鹿散走于围中,虏主必射之,或以雕鹰击之,次及亲王、近臣。出围者许人捕之。饮食随处而进,或与亲王、近臣共食。遇夜,则或宿于州县,或宿于郊野无定。亮以子光英年十二获獐,取而告太庙。裒立尤甚,有三事令臣下谏:曰饭僧,曰作乐,曰围场。其重田猎也如此。”[111]按此处“裒”当为“褎”之误,完颜褎即金世宗完颜雍之原名。[112]从《金史》中看,世宗朝的围猎活动实际上还是相当频繁的。章宗即位以后,严重干扰农业生产的围猎活动遭到了汉族官僚越来越强烈的反对,甚至连有的女真官僚也对此持批评态度。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修起居注完颜乌者、同知登闻检院孙铎皆上书谏罢围猎”;同年九月,章宗猎于中都近郊,“监察御史焦旭劾奏太傅克宁、右丞相襄不应请车驾田猎”;十月,平章***事张汝霖“谏止田猎”。[113]在这种情况下,章宗不得不对女真人的围猎活动稍加约束。明昌元年(1190年)正月,“制诸王任外路者许游猎五日,过此禁之,仍令戒约人从,毋扰民”;二月,“遣谕诸王,凡出猎毋越本境”;明昌三年(1192年)二月,“敕猛安谋克许于冬月率所属户畋猎二次,每出不得过十日”。[114]对于违禁的女真贵族,有时甚至给予严厉的处分,如章宗从父豫王永成明昌间判真定府事,“坐率***民围猎,解职”,章宗赐诏称:“偶因时猎,颇扰部民,法所不宽,宪台闻上。”[115]尽管如此,上述禁令似乎仍不过是具文而已,如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九月,“以秋稼未获,禁***官围猎”,[116]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记载在《金史》中屡见不一见,这说明女真人的围猎活动是禁而不止的。直到哀宗时,还有这样的记载:正大四年(1227年)十月,“外台监察御史谏猎,上怒,以邀名卖直责之”。[117]反对围猎的意见并不能阻止哀宗的围猎活动,即便是在金朝危在旦夕的时候。由此可见女真人对围猎的迷恋之深,用心之执著。

金朝的秋山围猎,除了娱乐和避暑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借此操习骑射。女真是一个马上民族,金朝前期,女真人“止以射猎、打围便为战阵,骑射、打毬阅习轻锐”。[118]在对辽宋两国的战争中,女真人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但金代中期以后,女真的汉化逐渐加深,从而导致其传统尚武精神的沦丧。世宗曾对兵部郎中高通说:“女直旧风,凡酒食会聚,以骑射为乐。今则弈棋双陆,宜悉禁止,令习骑射。”[119]大定八年(1168年)选女真人为侍卫亲***,而“其中多不能弓矢”。[120]大定十年(1170年)三月,“宋、高丽、夏遣使来贺。丙辰,上因命护卫中善射者押赐宋使射弓宴,宋使中五十,押宴者才中其七”。[121]这并不是一次偶然的输赢。大定间,太子允恭曾上奏说:“每遣奉使入宋国,朝射往往不胜,有损国威,今后使人射不胜者乞加罪。”[122]金朝以武立国,骑射本是女真人最擅长的技艺,如今竟不敌宋人。

这种情况使女真统治者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世宗、章宗都曾采取某些措施来倡导和敦促女真人习武,其中就包括围猎活动。大定间,朝廷臣僚向世宗进谏说:“陛下为天下主,系社稷之重,又春秋高,围猎击毬危事也,宜悉罢之。”世宗明确回答说:“朕以示习武耳。”[123]梁襄亦谓世宗“远幸金莲,至于松漠,名为坐夏打围,实欲服劳讲武”。[124]世宗不但自己亲为倡导,而且也很看重一般女真百姓的围猎活动,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十月,他对宰执说:“西南、西北两路招讨司地隘,猛安谋克人户无处围猎,不能闲习骑射。”[125]在世宗看来,围猎对于女真人乃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闲习骑射”。章宗也试***采取各种办法使女真人保持骑射之长技,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十二月,“谕有司,女直人及百姓不得用网捕野物,及不得放群雕枉害物命,亦恐女直人废射也”。[126]自世宗大定间创立女真进士科以来,女真人竞趋此途,越来越多地丧失了其传统的尚武精神,章宗为了对这种趋势加以遏制,特地规定在女真进士的考试内容中加射试箭。明昌间,“令猛安谋克举进士,试以策论及射,以定其科甲高下”;[127]承安三年(1198年)又进一步明确规定:“女直人以年四十五以下,试进士举,于府试十日前,委佐贰官善射者试射。”[128]这些措施与世宗倡导围猎的用心是完全一致的。

三、总论

金朝的捺钵虽然不像辽朝那样始终是国家的***治中心,但春水秋山在金代***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金朝诸帝一年之中往往有半年以上的时间不住在都城里,而所谓的春水秋山当然也并不只是娱乐嬉戏而已。金朝皇帝的春水秋山,就其扈从队伍的规模来说,可谓相当可观。大定间,梁襄谏幸金莲川曰:“方今幅员万里,惟奉一君,承平日久,制度殊异,文物增广,辎重浩穰,随驾生聚,殆逾于百万。如何岁岁而行,以一身之乐,岁使百万之人困于役、伤于财、不得其所,陛下其忍之欤?”[129]我想梁襄的说辞肯定有某种程度的夸张成分,即使把沿途供役的百姓都算在内,恐怕也不会“逾于百万”。章宗明昌四年(1193年),御史中丞董师中等谏幸景明宫,谓扈从者“口以万数”,[130]大概是比较接近事实的。即便是这数万人的扈从,也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庞大队伍。在中都周边州县进行的秋猎和冬猎,时间既短,扈从规模也小得多,如世宗时的秋猎,一般是“扈从***二千”。[131]

春水秋山,秋冬围猎,后妃必随侍于侧。如熙宗太子济安为悼平皇后所出,而《金史》谓“济安皇统二年二月戊子生于天开殿”。[132]据《金史》卷四《熙宗纪》,皇统二年(1142年)二月丁卯至三月辛丑,熙宗在爻剌天开殿春水,太子济安既生于此,说明当时悼平皇后也在爻剌。又《金史》卷《后妃传》(下)《世宗元妃李氏传》记载说:“大定二十一年二月,上如春水,次长春宫。戊子,妃以疾薨。”世宗在位近三十年,始终没有立过一位皇后,元妃李氏“下皇后一等,在诸妃上”,实际上具有皇后的地位,世宗是年春水于滦州石城县长春宫,随行的元妃李氏即卒于此。以上二事都反映了后妃扈从春水的事实。又张棣记海陵时的冬猎情况,谓“一出必逾月,后妃、亲王、近臣皆随焉”。[133]

太子和诸皇子一般也要扈从春水秋山,尤其是太子更是经常随同皇帝出行。如大定间,太子允恭“事世宗,凡巡幸西京、凉陉,及上陵、祭庙,谒衍庆宫,田猎观稼,拜天射柳,未尝去左右”。[134]刘迎时为太子司经,“显宗(即太子允恭)特亲重之。(大定)二十年,从驾凉陉,以疾卒”。[135]刘迎之卒于凉陉,就是因为当时太子允恭正在金莲川扈从世宗捺钵的缘故。允恭之子金章宗即出生在金莲川,《金史》卷九《章宗纪》(一)载:章宗“小字麻达葛,显宗嫡子也。……大定八年,世宗幸金莲川,秋七月丙戌,次冰井,上生。翌日,世宗幸东宫,宴饮欢甚,……又谓司徒李石、枢密使纥石烈志宁等曰:‘朕子虽多,皇后只有太子一人。幸见嫡孙又生于麻达葛山,朕尝喜其地衍而气清,其以山名之。’”麻达葛山是女真语的译名,因章宗生于此山,世宗遂以“麻达葛”为章宗命名。《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西京路抚州下有注曰:“有麻达葛山,大定二十九年更名胡土白山。”麻达葛山之更名,显然是由于章宗在这年正月即了帝位,所以要避其名讳。章宗出生于麻达葛山的事实,说明当时太子允恭及其妻室都在金莲川扈从世宗捺钵。除了太子之外,诸皇子也常常随同皇帝出行,大定间,参知***事梁肃谏“四时畋猎”,世宗向他解释说:“朕诸子方壮,使之习武,故时一往尔。”[136]《金史》中还可以见到一些诸皇子扈从春水的记录。

金朝皇帝的春水秋山,动辄历时数月,在此期间,国家权力机构便随同皇帝转移到行宫。故每当皇帝出行时,自左右丞相以下的朝廷百官大都要扈从前往。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七月,世宗在金莲川捺钵,“宰臣奏事,上颇违豫,宰臣请退,上曰:‘岂以朕之微爽于和,而倦临朝之大***耶。’使终其奏”。[137]世宗临朝听***的地方,就是凉陉的景明宫。明昌四年(1193年)十月,章宗在滦州石城县秋山,“谕旨尚书省曰:‘海壖石城等县,地瘠民困,……至还京当定议以闻。’”[138]可见是时尚书省即在石城县的秋山行宫。赵秉文有《题移剌右丞画双鹿》诗二首,其二云:“当年扈从直长杨,想见秋山槲叶黄。沙外小滩圆似月,眼明双鹿噍斜阳。”[139]移剌右丞是指章宗时任尚书右丞的移剌履,这首诗描述了移剌履扈从秋山的情景,“长杨”即汉代行宫长杨宫,此处用以代指章宗秋山行宫。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时候,秋冬围猎似乎并没有百官扈从,如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正月,“上出猎,宰相以下辞于近郊”。[140]与春水驻夏相比较,这种围猎活动一般来说有两个特点,一是没有固定场所,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141]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百官处理***务当然很不方便,所以“宰相以下”不从海陵出猎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类似这种情况在金代文献中缺乏更多的记载,不知是否属于偶然现象。

除了朝廷大臣外,扈从皇帝出行的还有翰林院属官。据金人记载称,王庭筠“泰和元年复翰林修撰,扈从秋山,应制赋诗至三十馀首,宠眷优异”。[142]同样在泰和年间任翰林修撰的赵秉文,曾经多次扈从春水秋山,在他的《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中留下了不少有关的诗文。另外,掌修起居注的官员是春水秋山必不可少的扈从,史载大定七年(1167年)九月乙酉,“秋猎;庚寅,次保州;诏修起居注王天祺察访所经过州县官”。[143]金代的起居注制度始创于熙宗时,修起居注官员扈从春水秋山大概也由来已久了。

当然,金朝诸帝捺钵时,势必还会有一些朝廷官员留守都城。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二月,世宗春水于滦州石城县长春宫,元妃李氏病逝于此,“皇太子及扈从臣僚奉慰于芳明殿,……留守官平章***事唐括安礼、曹王允功等上奉慰”。[144]金代官制,“自尚书令而下,左右丞相、平章***事二人为宰相,尚书左右丞、参知***事二人为执***官”。[145]平章***事为从一品,位居左右丞相之下,按金代惯例亦属宰相,是年留守中都的最高官员就是平章***事唐括安礼。但以平章***事为留守官大概并非定制,如大定六年(1166年)世宗赴凉陉驻夏,即以御史大夫李石留守中都。[146]依照惯例,留守官员每隔若干天要向皇帝上表问候起居,《金史》云:“故事,凡行幸,留守中都官每十日表问起居。”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上以使传频烦,命二十日一进表”。[147]但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十月却又有这样的记载:“以岁幸春水、秋山,五日一进起居表,自今可十日一进。”[148]从上述记载来看,大概最初规定十日一进起居表,大定六年后改为二十日一进,后来又一度改为五日一进,至明昌六年仍改为十日一进。除了留守官员之外,留居皇宫的妃嫔也要另行上表问候起居。《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一有《车驾幸庆宁宫皇妃起居表》二首和《百官起居表》一首,是泰和五年(1205年)八月章宗驻夏庆宁宫(泰和宫)时,由赵秉文代作的表文。[149]其中《皇妃起居表》谓“妾留侍掖廷,阻趋行阙”云云,其内容是很清楚的。

金朝的捺钵之制,使得春水秋山行宫成为处理国家内***外交的重要场所。熙宗时的汉制改革,其中部分内容就是在爻剌春水行宫进行的。天眷二年(1139年)二月乙未至五月乙巳,熙宗春水于爻剌,“三月丙辰,命百官详定仪制”;“四月甲戌,百官朝参,初用朝服”。[150]一般认为,上述事件是熙宗汉制改革完成的标志。另外,宋金两国的绍兴和议也是在爻剌春水行宫签订的,据《金史》卷四《熙宗纪》记载:皇统二年(1142年)二月二十七日,“宋使曹勋来许岁币银绢二十五万两、匹,画淮为界”,正式签订了绍兴和议。而这年的二月三日至三月八日,熙宗一直住在爻剌的春水行宫天开殿。南宋方面的史料也记载说:“签书枢密院事何铸、知閤门事曹勋至金国,见亶(即金熙宗)于春水开先殿。”[151]这条史料可以与《金史》的记载相印证,惟“开先殿”为“天开殿”之误。[152]

在春水秋山行宫进行的外交活动,还可以举出两个例子。大定十年(1170)闰五月,世宗驻夏柳河川,“时夏国任得敬胁其主李仁孝,使上表,请中分其国”,世宗“诏不许,并却其贡物”。[153]世宗接待夏国使臣的地方,就是柳河川的驻夏行宫。又泰和四年(1204年)正月,章宗春水于遂州遂城县光春宫,“时高丽国王王晫没,嗣子韺遣使来告哀”。[154]因为章宗住在光春宫,所以高丽使臣径赴行宫告哀。

金朝初年,甚至还在驻夏行宫举行过科举考试。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以前,金朝的科举制度很不规范,多为权宜之制,表现为时间、地点皆不固定,考试程序也比较简单,有时只有一级考试,而且熙宗以前的科举取士往往由统兵的元帅府操纵,如天会十年(1132年)的西京白水泊榜就是由左副元帅宗翰主持的。据宋人记载说:“是夏,金左副元帅宗维(即宗翰)之白水泊避暑,试举人以词赋,得胡砺以下。……是举也,宗维谕主司勿取中原人;砺,磁州人,与知制诰韩昉善,用燕山贯得之。”[155]《大金国志》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是岁,胡砺之馀,中原人一例黜之,故少年有作赋讥者,其略云:‘草地就试,举场不公,北榜既出于外,南人不预其中。’”[156]“草地”就是指的白水泊(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前旗境内),宗翰曾经多次在此驻夏。上述宋人记载,可以在金代文献中得到印证,金末李世弼《登科记序》曰:“金天会元年始设科举,有词赋,有经义。……词赋于东西两京,或蔚、朔、平、显等州,或凉廷试,试期不限定月日,试处亦不限定州府。”[157]这段文字记载的是金初科举取士的情况,文中说的“凉廷试”可能就是指的天会十年西京白水泊榜。

金代历朝皇帝的春水秋山,以及女真人经常而又普遍的围猎活动,给当时的农业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其中的受害者主要是广大的汉族人民。

春水秋山的扈从队伍极为庞大,动辄数以万计,所须之物例皆取之民间,而且沿途百姓还须负担沉重的力役,虽屡有免除被役百姓赋役的诏令,却也无济于事。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三月,“谕户部:今岁行幸山后,所须并不得取之民间,虽所用人夫,并以官钱和雇,违者杖八十,罢职”。[158]但这样的规定并不具有普遍性。春水秋山,扈从扰民,也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元好问谓章宗泰和间秋山,“车驾所经,居民为近侍所扰,无所于诉”,[159]冯延登有“田翁太息论三害,猎骑俄惊见一斑”的诗句,[160]都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春水秋山的庞大扈从队伍,所至之处,粮食供应往往发生危机,明昌四年(1193年)朝廷臣僚谏幸金莲川曰:“西、北二京,临潢诸路,比岁不登。加以民有养马、签***、挑壕之役,财力大困,流移未复,米价甚贵,若扈从至彼,又必增价。日籴升合者口以万数,旧籍北京等路商贩给之,倘以物贵,或不时至,则饥饿之徒将复有如曩岁,杀太尉马、毁太府瓜果、出忿怨言、起而为乱者矣。”[161]这段话透露了这样一个消息:大概在章宗明昌初年,春水秋山的扈从队伍曾因粮食供应短缺而发生过骚乱。另外还有记载表明,在冬猎的时候曾不止一次发生过冻死人的事情。章宗明昌间,“车驾东狩,是岁大寒,人有冻死者”;[162]又承安三年(1198年)冬猎,“猎于酸枣林,大风寒,罢猎,冻死者五百馀人”。[163]一次冬猎竟冻死五百馀人,显然不是一桩无关紧要的小事。

春水秋山、秋冬围猎所引起的更严重的后果,是女真人与汉人的土地争端。自世宗大定初年起,为了解决女真人的贫困化问题,金朝屡次进行大规模的括地运动,即括取汉人耕种的良田分配给猛安谋克户。因此女真人与汉人的土地争端就成为金代中后期民族矛盾的焦点问题,春水秋山、秋冬围猎对土地的大量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一矛盾。《金史》中屡见“禁侵耕围场地”的诏令,正是由围猎活动而引起土地争端的明确迹象。大定间,右谏议大夫移剌子敬“言山后禁猎地太广,有妨百姓耕垦”。[164]山后专供秋山围猎使用的猎地不只是禁止百姓捕猎,也不允许百姓耕种。从中都前往各地春水秋山的沿途地区,还要辟出专用牧地,以供来回途中牧放马群。大定十一年(1171年),世宗对宰执说:“往岁清暑山西,近路禾稼甚广,殆无畜牧之地,因命五里外乃得耕垦。”[165]大定二十年(1180年)夏,世宗赴金莲川驻夏,“谕有司曰:‘白石门至野狐岭,其间淀濼多为民耕植者,而官民杂畜往来无牧放之所,可差官括元荒地及冒佃之数。’”[166]相对于金代帝王的春水秋山来说,广大女真百姓的围猎活动对土地的侵蚀也许是一个更大的问题。《金史》卷六六《完颜齐传》曰:“先是,复州合厮罕关地方七百馀里,因围猎,禁民樵捕。齐言其地肥衍,令赋民开种则公私有益。上然之,为弛禁。即牧民以居,田收甚利,因名其地曰合厮罕猛安。”复州在辽东半岛,自唐以来就已是农业区域,而这里居然有多达七百馀里的耕地被划为女真人的围场。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在大定间弛禁以前,这里不仅仅是“禁民樵捕”而已,大概也是不许百姓耕种的。这条史料所提供的信息表明女真人的围场对土地的侵蚀可能是相当严重的。

与契丹的四时捺钵相比较,金朝的捺钵在制度化和规范性方面不如辽朝,这主要是因为女真人和契丹人生活方式不同。辽代的契丹人大多仍保持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他们一年四季必须适时地更换畜牧地,辽朝皇帝的四时捺钵就是这种生活方式的一个标本。与生活在西拉木伦河流域草原地带的契丹人不同,女真人在建国之前主要从事于狩猎和农耕,而金朝建立后,女真族基本已进入农业社会,金代的捺钵只是女真人传统渔猎生活方式的象征性保留。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金朝捺钵的季节性不像辽朝那么分明,时间规定不像辽朝那么严格。当然,金朝捺钵制度对辽朝的摹仿和因袭也是有目共睹的,其中春水驻夏尤为明显,而秋冬围猎则更多地表现出女真人传统生活方式的一面。[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三,绍兴九年末。

[2]《金史》中“捺钵”一词仅三见,而“行宫”一词凡二十四见。

[3]池内宏:《辽代春水考》,《东洋学报》6卷2号,1919年;收入《满鲜史研究》中世第1册,吉川弘文馆(东京),1979年。津田左右吉:《达庐古考》,《满鲜地理历史研究报告》第2册,1916年;《关于辽代的长春州》,《东洋学报》7卷1号,1920年。

[4]《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0本第2分。已收入《辽史丛考》,中华书局,1984年。

[5]《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五,引马扩《茆斋自叙》。

[6]《靖康稗史》本。

[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三,绍兴九年冬。《大金国志》卷一一《熙宗孝成皇帝》(三)将此事记于皇统三年(1143年),不可信据。

[8]《松漠记闻·补遗》,《学津讨原》本。以洪皓《鄱阳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四《跋〈金国文具录〉札子》校正。

[9]《金史》卷四《熙宗纪》。

[10]《金代女真研究》,金启孮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2~74页。

[1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集释文汇编(东北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65页。按:据《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宜春县“大定七年置,有鸭子河”。

[12]《朱子语类》卷一三三,《本朝》(七)“夷狄”。

[13]池内宏:《辽代混同江考》,《东洋学报》6卷1号,1919年。

[14]《金史》卷八《世宗纪》(下)。

[15]《金史》卷六《世宗纪》(上)。

[16]《金史》卷七《世宗纪》(中)。

[17]《金史》卷三二《逆臣传·纥石烈执中传》。

[18]《金史》卷八九《苏保衡传》。

[19]《金史》卷一九《世纪补·显宗纪》。

[20]《金史》卷八五《豫王永成传》。

[21]《金史》卷一《章宗纪》(二)。

[22]《金史》卷一《章宗纪》(二)。

[23]《金史》卷一一《章宗纪》(三)。

[24]《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三。

[25]《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二。

[26]《金史》卷一《章宗纪》(二)。

[27]《金史》卷九《章宗纪》(一)。

[28]《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三。

[29]《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田制”。

[30]《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三。

[31]《金史》卷六《世宗纪》(上)。

[32]《钦定盛京通志》卷一七《物产》二《禽类》曰:“海东青亦曰海青,雕之最俊者。”

[33]叶子奇:《草木子》卷四(下)《杂俎篇》。

[34]参见于景让:《天鹅与海东青》,《大陆杂志》31卷第8期,1965年。

[35]邵奎德:《名鹰海东青捉放记》,《黑龙江文物丛刊》1982年第1期。

[36]《金史》卷五六《百官志》(二)。据《金史》卷八二《海陵诸子传》载,海陵王天德四年(1152年),立光英为太子,“以‘英’字与‘鹰隼’字声相近,改‘鹰坊’为‘驯鸷坊’”。但世宗即位以后大概就恢复了鹰坊的旧名。[37]《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八四《为春水时预期告谕事状》。

[38]《金史》卷四三《舆服志》(下)“衣服通制”。

[39]阎景全:《黑龙江省阿城市双城村金墓群出土文物整理报告》,《北方文物》1990年第2期。

[40]杨伯达:《女真族“春水”、“秋山”玉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2期。

[41]《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引《金虏***经》。

[42]《留青日札》卷一九《海东青扑天鹅》。

[43]《金史》卷七三《完颜希尹传》曰:“太祖命希尹撰本国字。……天辅三年八月,《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又《金史》卷七《完颜宗宪传》曰:“宗宪,本名阿懒。颁行《女直字书》,年十六,选入学。”

[44]刘最长、朱捷元:《西安碑林发现女真文书、南宋拓全幅集王〈圣教序〉及版画》,《文物》1979年第5期;金启孮:《陕西碑林发现的女真字文书》,《内蒙古大学学报》1979年第1—2期合刊。

[45]《金史》卷九六《李仲略传》。

[46]《中州集》卷四。

[47]《遗山集》卷四。

[48]《紫云庭》第一折,隋树森《元曲选外编》第2册,中华书局,1959年。

[49]见金启孮编著《女真文辞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

[50]参见崔广彬《“肃慎”一名之我见》,《北方文物》1987年第3期。

[51]《南迁录》之为伪书,早已成为定论,但此书既为南宋人所伪撰,书中有关金朝历史之记载未必全无价值,如此书谓绍兴九年金人归河南、陕西地于宋是为了诱歼宋***于中原,这一说法即为宋史研究者普遍采纳。

[52]《金史》卷九五《董师中传》。

[53]关于山后、山前之别,参考了景爱先生的意见,谨致谢忱。

[54]《大金吊伐录》卷四。

[55]《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九七,引苗耀《神麓记》。此据光绪三十四年许涵度刻本,以明湖东精舍钞本校正。

[56]《金史》卷四《熙宗纪》。

[57]《金史》卷五《海陵纪》。

[58]《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九八,引张汇《金虏节要》。

[59]《金史》卷七四《宗望传》。

[60]《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九七,引苗耀《神麓记》。

[61]《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九七,引《金虏节要》。

[62]《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九,引马扩《茆斋自叙》。

[63]贾敬颜《王恽〈开平纪行〉疏证稿》(《元史论丛》第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云:“曷里浒,又名界里泊、辖里袅、辖里尼要、押里尼要。袅(或尼要)即脑儿,浒也,泊也。今称好莱诺尔(张北县境内)。曷里浒东川,言其为曷里浒以东之平川也。”

[64]《金史》卷六《世宗纪》(上)。

[65]陈高华、史卫民:《元上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66]《金史》卷九六《梁襄传》。

[67]《续夷坚志》卷三“测影”条。

[68]孔齐:《至正直记》卷一,“上都避暑”条。

[69]《金史》卷三五《礼志》(八)。

[70]《金史》卷一五《杨伯雄传》。

[71]《金史》卷八九《移剌子敬传》。

[72]《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谓西北路招讨司置司丰州,卷四四《兵志》又谓置司应州,皆误。谭其骧先生《金代路制考》一文(《辽金史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据《大金国志》卷三八《京府州***》的记载,指出西北路招讨司实置司于桓州。

[73]《金史》卷一五《杨伯雄传》。

[74]《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西京路桓州条。

[75]《金史》卷九六《梁襄传》。

[76]据《金史·世宗纪》记载,世宗分别于大定六年、八年、十二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八年、二十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共计十次前往金莲川驻夏。

[77]《金史》卷六《世宗纪》(上)。

[78]《金史》卷八《世宗纪》(下)。

[79]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金墓发掘简报》,《北京文物与考古》第1辑,1983年。

[80]《金史》卷一九《世纪补·显宗纪》。

[81]《金史》卷九六《梁襄传》。此事又见载于《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一一《梁公墓铭》,但均不著年份。按梁襄为大定三年(1163年)进士,任薛王府掾约在大定十几年间。

[82]《金史》卷九五《董师中传》。

[83]《金史》卷九六《许安仁传》。

[84]《金史》卷一《路铎传》、卷一六《贾益谦传》。

[85]《宋会要辑稿》兵二九之四七。

[86]《陈刚中诗集》卷三《金莲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作者在诗题下写有这样一条小注:“金章宗与李妃避暑于此。有泰和宫,今废。”按金莲川的驻夏行宫是景明宫,而泰和宫则是章宗在宣德州龙门县新建的一所驻夏行宫,这说明元初人对金莲川的历史已不甚了了。

[87]《金史》卷一一《章宗纪》(三)。

[88]《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

[89]《金史》卷一《章宗纪》(二)载:明昌六年(1195年)五月,“命减万宁宫陈设九十四所”。可见其规模之大。

[90]《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

[91]《遗山集》卷九《出都》诗二首之二自注。

[92]《双溪醉隐集》卷一。

[93]《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八,《中堂记事》(上)。

[94]《元文类》卷四。

[95]《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三《扈从行》。

[96]《金史》卷四三《舆服志》(下),“衣服通制”。

[97]《三朝北盟会编》卷三。

[98]《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九。

[99]《金史》卷九六《梁襄传》。

[100]《金史》卷一二《世戚·徒单公弼传》。

[101]《金史》卷一《章宗纪》(二)。

[102]《金史》卷一五《程寀传》。

[103]《金史》卷六《世宗纪》(上)。

[104]《大金德运***说》记载章宗明昌间德运之议曰:“刑部尚书李愈以为,本朝太祖以金为国号,又自国初至今八十馀年,以丑为腊。”后来经过反复争辩,于泰和二年(1202年)“更定德运为土,腊用辰”(《金史》卷一一《章宗纪》)。

[105]《北行日录》(上),《攻媿集》卷一一一。

[106]《范石湖集》卷一二。

[107]元朝也有类似的规定,《通制条格》卷二八《杂令》载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圣旨曰:“中都四面各五百里地内,除打捕人户依年例合纳皮货的野物打捕外,禁约不以是何人等,不得飞放打捕鸡兔。”

[108]《金史》卷九《章宗纪》(一)。

[109]《金史》卷一七《高汝砺传》。

[110]《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引马扩《茆斋自叙》。

[111]《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引张棣《金虏***经》。

[112]金世宗之原名,《金史》不载,此据金《通慧圆明大师塔铭》,见邹宝库《辽阳市发现金代〈通慧圆明大师塔铭〉》,《考古》1984年第2期。

[113]《金史》卷九《章宗纪》(一)。

[114]《金史》卷九《章宗纪》(一)。

[115]《金史》卷八五《豫王永成传》。

[116]《金史》卷一四《宣宗纪》(上)。

[117]《金史》卷一七《哀宗纪》(上)。

[118]《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载归正人梁淮夫、梁叟《上两府札子》。

[119]《金史》卷八《完颜阿离补传》。

[120]《金史》卷八八《纥石烈良弼传》。

[121]《金史》卷六《世宗纪》(上)。

[122]《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三,引张棣《正隆事迹》。

[123]《金史》卷六《世宗纪》(上)。

[124]《金史》卷九六《梁襄传》。

[125]《金史》卷八《世宗纪》(下)。

[126]《金史》卷九《章宗纪》(一)。

[127]《金史》卷四四《兵志》。

[128]《金史》卷五一《选举志》(一)。

[129]《金史》卷九六《梁襄传》。

[130]《金史》卷九五《董师中传》。

[131]《金史》卷六《世宗纪》(上)。

[132]《金史》卷八《熙宗二子传》。

[133]《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引张棣《金虏***经》。

[134]《金史》卷一九《世纪补·显宗纪》。

[135]《中州集》卷三《刘迎小传》。

[136]《金史》卷八九《梁肃传》。

[137]《金史》卷八《世宗纪》(下)。

[138]《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租赋”。

[139]《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九。

[140]《金史》卷五《海陵纪》。

[141]秋冬围猎形式不一,也有的时候是固定住在某一处行宫中,而在一定范围内围猎,如章宗时的秋猎(秋山)就有这种情况。

[142]元好问:《王黄华墓碑》,《遗山集》卷一六。

[143]《金史》卷六《世宗纪》(上)。

[144]《金史》卷《后妃传》(下),《世宗元妃李氏传》。

[145]元好问:《平章***事寿国张文贞公神道碑》,《遗山集》卷一六。

[146]《金史》卷八六《李石传》。

[147]《金史》卷八六《李石传》。

[148]《金史》卷一《章宗纪》(二)。

[149]《皇妃起居表》之一曰:“八月其获,适当讲事之秋;三岁乃巡,尤见重民之意。”按章宗于泰和二年(1202年)和五年(1205年)两次驻夏庆宁宫,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它作于泰和五年八月。

[150]《金史》卷四《熙宗纪》。

[15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四,绍兴十二年二月戊子。

[152]《中兴小纪》卷三所记此事,亦误作“开先殿”。

[153]《金史》卷六《世宗纪》(上)。

[154]《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

[15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五,绍兴二年六月末。

[156]《大金国志》卷七《太宗文烈皇帝》(五)。

[157]见王恽《玉堂嘉话》卷五。

[158]《金史》卷八《世宗纪》(下)。

[159]《遗山集》卷一七《朝列大夫同知河间府事张公墓表》。

[160]《中州集》卷五《射虎得山字》。

[161]《金史》卷九五《董师中传》。

[162]《中州集》卷八《宗端修小传》。

[163]《金史》卷一一《章宗纪》(三)。

[164]《金史》卷八九《移剌子敬传》。

关于春天的文章篇4

关键词:贺知章;诗歌;风格

贺知章是初盛唐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他的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气度雍容,从容不迫,淡而有味,其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流传千古,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本文将结合作品对其风格进行分析。

贺知章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其生活的时代和个人的遭遇息息相关。公元659-744年,贺知章生活的年代是唐王朝经济繁荣、国力鼎盛的时代。贺知章诗歌中所反映的生活正是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的社会现实,充满昂扬上进的时代精神。如其应制诗《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奉和圣制春台望》等正是反映了“开元盛世”的文治武功和“盛唐气象”。他以一种开放的胸怀,描写积极上进的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

贺知章的一生是顺遂的,少时即以诗文驰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仕途一帆风顺,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贺知章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天宝三年(744),贺知章告老还乡,为道士。离开京师时,玄宗曾赐诗,皇太子及文武百官为其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不久病卒。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他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与之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常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贺知章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史称其“晚年尤纵,无复规检”,行事率性而为,无所顾忌,而其实正反映了贺知章率真放旷,不愿受世俗所羁的坦荡磊落胸怀。他仕宦长安五十年,历任要职,豪饮善诗,擅长书法,多才多艺,名重京师。他性格豪放,不拘小节,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由于生逢盛世、仕途顺利的人生际遇和旷达洒脱的个性,贺知章在诗歌中没有愤世嫉俗,身世悲凉的哀叹,即使有惆怅,基调也是乐观豁达的,风格气度雍容,清新潇洒,淡而有味。

《咏柳》是贺知章写景诗的代表作品。唐天宝三载,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忽然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柳树,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名家评说,贺知章的《咏柳》诗,是千百年来最好的一首咏柳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关于春天的文章篇5

考查题型一:标题的含义

这类标题的含义一般都含有双层意思,即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这就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实指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例如:①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含义(《锈损了的铁铃铛》四川卷)②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一朵午荷》湖南卷)③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自然》四川卷)④结合文意,概况“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饮一口汨罗江》江西卷)

典型例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福建卷)

【解析】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落叶的本义很好理解,即“落叶”的字典义,关键是“落叶”隐含的语境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这点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作者将自己的归乡与叶落联系起来思考,从关键句中发现本文的“落叶”一共有两片,一片是“我”,一片是“母亲”。

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相思、相连的文化在落叶,故乡、母亲的叙述中逐层展开,逐层深入。本文的内容可归纳概括为两部分,一是“我”思念故乡,二是“我”想念母亲。作者借此抒发了对故乡尤其是对母亲深情的怀念,所以落叶应含有一种深深的思念和遗憾之情。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考查题型二:为什么设这个标题

这类问题在题干中一般是直接提问为什么,考查作者的“匠心用意”。“匠心用意”属于文章写作手法上的范畴,与作者的材料安排、行文构思、表现手法等有关。回答这类题,一般从文章的写作内容、行文结构和中心主旨这三个方面作答。

例如:①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保护人》课标卷)②“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洗澡》辽宁卷)③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替代物质生活”的观点。(《阿庆》福建卷)④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瓷器的意味》重庆卷)

典型例题: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上”。(《山***上》湖南卷)

【解析】第一步,明确标题表面义。“山阴”,题干中提示是指浙江绍兴,带入标题,其表面义就是在浙江绍兴的路上。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作者从“故乡”的吸引,写到钱塘江大桥,又写到绍兴及三味书屋,最后写船行山***。全部围绕“山阴”行文,所以“山***上”是文章的一条线索。

第三步,概括文章内容。联系语境“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发现,文章内容围绕“在山***上”写了作者游历浙江绍兴的过程。

第四步,挖掘标题的中心义。作者游览浙江绍兴,并非游山玩水,作者从一开始就说“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所以本文的“在山***上”就有了深刻的含义,我们从所给语段中的议论抒情中确认“在山***上”的中心义是由旅程中的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感所思。

【参考答案】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

考查题型三:标题和内容的关系

这类题型是考查学生在筛选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隐含的观点进行概括,难度较大。从阅读的整体性特征出发,要求考生对全文所涉及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探幽发微,求同辨异。答题时多从思路、从内容、从中心着手,要善于发现潜在的命题点,挖掘出命题中的表层与深层含义。

例如:①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纵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怎样的意义?(《灯火》全国卷Ⅰ)②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海棠花》北京卷)③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是什么?(《耕作的诗人》广东卷)④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记住回家的路》山东卷)

典型例题: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春天的梦》全国卷Ⅱ)

【解析】第一步,筛选信息。找出“春天”与“梦”联系的地方:开头“每一片都是一个温馨的梦”;中间“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寒冬”;中间“梦见了春天”,梦到了妻子、儿子;结尾“人生里不能没有梦幻”。

第二步,提炼观点。概括出春天与梦内在联系,①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给人以温暖和希望;②艰难时,社会的变革,人间的真情像春天的梦,给人以温暖和希望。

第三步,归纳中心。根据结尾部分反复出现的“呼唤”“赞颂”等词语并联系文中的“渴慕”“梦想”归纳出“呼唤春天,期盼春天”的主题。

第四步,探究效果。即探究标题与文章内容、文章中心的紧密度。

【参考答案】作者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表达出以下含义:①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给人以温暖和希望;②艰难时,社会的变革,人间的真情像春天的梦,给人以温暖和希望;③将春天和梦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期盼春天、渴望变革、呼唤真情的主旨。

考查题型四:更换标题好不好或哪一个合适

这类题属于鉴赏评价题,一般针对作品的语言出题,如词语、句子、段落的赏析与评价。例如: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却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血的故事》课标卷)

典型例题: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魔盒》浙江卷)

【参考答案】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命题角度五:给文章拟写标题

题目可以从情节内容的角度拟,或能概括全部情节,或能点出核心的情节:可以从人的角度拟,或是主要人物,或点明主次人物关系;可以从物的角度拟,文中反复出现的物是标题;可以从表现的主题的角度拟,或直接就是主题,或含蓄表现主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地点为题;可以以人物的情感为题;还可以综合上述信息,使用修辞取有文采的题或幽默的题。

典型例题: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安徽卷)

【解析】本题根据情节取题,本文的情节包括订碑——看碑——运碑 ——立碑,这几个过程可以使用“洗碑”概括,也可以用“碑”一词,该词是情节的线索,又能对读者强烈地提示文章的情节及核心情节内容。可以从人物角度取题,如从王石匠角度取“淡定的洗碑人”,该词从说人物的角度提示情节,并暗示小说主题。可以从主题角度取题,如“洗碑之悟”,若用“碑”也有象征义,暗示碑的纪念之意,对人的警醒教育作用。

【参考答案】(1)《碑》理由: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了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悲”到“洗悲”)过程。

(2)《王石匠》理由:①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

(3)《转变》理由: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关于春天的文章篇6

一、交流式的课堂导入,促使学生轻松地融入角色

当我们进行一堂语文课时,我们总会运用一些方法来引入自己的课堂,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一定的课堂导入就显得比较重要了。那么,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特别的课堂导入,我认为老师则需要和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通过交流,老师则可以轻松地将学生带入到课堂角色中去。

在进行《春》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放一首和“春”有关的音乐,让学生安静地欣赏音乐。待音乐放完以后,老师首先不用急着快速进入课堂主题,而是需要拿出一些时间和学生好好地交流一下,这样老师才会调整好学生的状态。关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我们可以围绕着刚才所放的音乐进行交流,如:

1.刚才听了这段音乐,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2.你们认为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季节是什么?

3.你们觉得音乐描绘了这个季节里的哪些景色?

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老师则可以让学生自由回答自己的想法,待学生回答完自己的想法后,那么此时,老师则可以将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这样师生之间才会达到交流的目的。课堂导入进入最后一个阶段时,老师则可以快速导入课堂了,此时,老师可以说“刚才的问题,我们都是围绕春天而展开的,那么,现在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看看他所描绘的春天是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春天,那么,现在我们开始吧。”这样,老师的最后引入,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朱自清的《春》。

二、交流式的文本解读,加强师生有效的对话互动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必要阶段,老师只有将文本解读清楚了,学生才会理解到课文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在老师解读文本时,也需要采取与学生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是老师一个人将所有的知识点直接讲解给学生听,或者只是敷衍地问学生几个不着边的问题。如果老师在这一教学阶段不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那么这样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在解读文本时,老师也需要与学生进行交流。

比如,在进行《春》的文本解读时,老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待学生朗读完课文后,老师则可以提一个比较简单开放的问题,如“你们朗读完这篇课文后,那么,现在谈谈本篇文章给你带来的感受吧。”这一个问题的提出,只是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评价,这样便于下一步教学的进行。那么,当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后,此时老师则可以让学生细读文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章,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理解文章内容,关于文章的问题,老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现在,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本文划一个层次,同时总结出每一个层次所讲的主要内容?

2.课文围绕“春”写了一些什么?

3.文章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有怎样的特点?

以上三个问题的提出,只是让学生提炼出文章最表面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当问题提出以后,老师则可以让学生不受限制地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对问题进行一定的系统化,让学生对正确认识本篇文章的内容。这样做就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从而和老师进行一定的交流。

三、交流式的探究质疑,激发学生深层的问题意识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问难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理解,那么,在课堂的最后阶段,师生之间则需要通过交流互动来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质疑,在探究中不断挖掘文本中潜在的教学因子,然后,大家一起来讨论交流得出个性化的理解,这样老师才能将课文解读得更加深刻,从而也更能让学生领悟到文章最深层次的意思。

关于《春》这篇文章,我们同样有许多需要探究的问题,那么,此时,老师则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完成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关于探究的问题,可以有如下:

1.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时要穿插小孩子活动的画面呢?

2.作者在描绘春天时,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找出来并说出理由?

3.注意朗读“春草***“这一部分,用简单的词来概括春草***的特点。

关于春天的文章篇7

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在《方***》一书中指出,研究问题的方法分四个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只要没有经过自己切身体会的问题,不管有什么权威的结论,都可以怀疑。

笔者倒不是对课标涉及写景文段的要求有所怀疑,只是当笔者对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苏教版语文教材进行梳理时,惊讶于自己的这个发现:教材直接或间接写景的文、段涉及面极广,涉及到初中三年的每册课本;涉及篇目极多,高达108篇。足见写景文段的阅读教学对整个初中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目前写景文段的阅读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呢?

1.对写景文段的赏析总体目标没有清晰的全局意识。

2.落实赏析时,经常模糊对学生赏析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指导。

这样一来,具体教学时就不能针对文段特点及年级学情有所侧重地推进,虽然面面俱到,堂堂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并没得到多少提高,导致课堂的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那么,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呢?笛卡尔研究问题方法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步骤给了笔者启示,即:将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尽量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小问题,一个一个地分开解决;将这些小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排列,先从容易解决的问题着手。按照这样的研究问题的步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就经典的写景散文进行筛选研究,最终发现了涵盖所有写景文段的阅读赏析的方法,并从中找到了指导学生赏景语言的表达规律。

一、从经典美文中总结赏景方法,发现赏析语言表达的规律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朱自清的《春》为例,论述笔者探究的写景文段的赏析方法和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

在《春》这篇课文中,作者生动地呈现了自己盼春、绘春、赞春的写作思路。在绘春时作者先写春草,再写春花,最后写春雨,这样由地上写到空中,展现出了景物的层次美。美好的春天***景与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自然融合,渗透到文章中每一处的写景文字中,使得这篇文章成为写景的绝佳范例。下面就具体的文段加以赏析,一一进行陈述: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在文章开头,作者选取典型的景物,先从总体上写大地上的“一切”,又写“山”“水”“太阳”,体现出了***画般点面结合的美;同时又抓住了春天中山的“朗润”(那略有似无的绿意)、水的“涨”(那逐渐解冻之后的波动与生机)、太阳的“红”(那一轮朝气与蓬勃)的特点,体现出景物的特点美。

作者对春草***的描绘中,运用“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等叠音词为文章增添了无限趣味,体现出小草的清新、鲜嫩、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特点。语言上的音韵美令人读起来轻松愉悦,让人喜爱,让人亲近。情感从文字中倾泻而出,属于语言运用美中的用词美。

说到语言运用美,就不得不提课文的第四段对春花***的描绘。在这段话中,作者生动而极致地体现出了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的美。“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花以人的动作与情感,生动地体现了春花开得浓艳绚烂,展现出一幅春花怒放的美好画***,表现出作者对春花的喜爱。同样使用拟人手法,本段还写了蜜蜂的“闹”和野花的“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个句子则运用了比喻与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花的红、粉、白的程度比作火、霞、雪,形象地体现出春花色彩绚丽鲜艳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春花的赞美之情。

如果说其他景物都是实写,那么“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话则是想象的加入,让读者望着一树树花瀑,产生了异常美好的展望。这样实虚相间,使得文章增色不少。“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则从侧面烘托了花的浓艳与美丽,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春风***这段话中“抚摸”“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润湿”“唱出婉转的曲子”“轻风流水”“嘹亮地响”等词句则又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角度,充分地调动了各种感官来感受春天的美好与清新。我们将这一处暂且命名为“感官综合运用美”。

作者在接下来的春雨***中,将两个画面和谐而完美地自然融合:“安静而和平的夜”与“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一静一动;“稀稀疏疏的”不停地下着的雨与雨里静默的房子一动一静。这样的动静相益,越发显得春天诗意盎然。

当然,文章中还有好多地方细微而具体地体现着作者这种生动的描景方法,作者生动的笔墨与精巧的构思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关于春天的文章篇8

从古到今,历时性地考察和梳理各种关于“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解释,我认为还是汉代毛亨、郑玄的解说——采桑女“感春而思嫁”说比较接近诗意,这句诗因此也可谓是古代“伤春”词章之祖。

【关键词】 《七月》 女心伤悲 采桑 歧义

《 豳风·七月 》是《 诗经 》农事诗的杰作,对于其中颇具情韵的“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历来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从汉代到清代已有种种不同的解释。近 现代 学者在前人基础上又有了更多的申发,并加进了 时代 特点,以致歧义纷呈。在新世纪之初,有必要对此 问题 作一番回顾和探讨,以方便广大读者,也从一个侧面展示《 诗经 》 研究 的动态 发展 。我认为还是离《 诗经 》时代最近的汉代学者的解释最为素朴、贴切。

一、古代几种典型的解说

最早对这句话作出解释的,是汉代的毛亨和郑玄。《 毛传 》曰:“伤悲,感事苦也。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殆,始。及,与也。豳公子躬率其民,同时出同时归也。”***把“女悲”和“同归”看作不相关的两回事,这样的解释似不大确切。《 郑笺 》申明《 毛传 》并加以发挥道:“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郑玄的解释可称为“感春而思嫁”说。清王先谦在《 诗三家义集疏 》中 分析 了以上两种解释后说:“公子嫁不愆期,故冀幸庶几与公子同时得嫁也。传言豳公之子躬率其民同出同归,男女不谋,情事未合,不若笺义为长也。”

宋代兴起疑经废序思潮,对于《 诗经 》的理解多从探求本义出发,因而新意迭出。朱熹《 诗集传 》说:“公子,豳公子也。盖是时公子犹娶于国中,而贵家大族联姻公室者,亦无不力于蚕桑之事。故其许嫁之女,预以将及公子同归,而远其父母为悲也。其风俗之原,而上下之情交相忠爱如此。”王贵民《 中国 礼俗》说:“古代嫁女之家思相离,宋代有的地方始与哭嫁。”可见朱熹是以时俗解诗。 台湾 的马持盈赞同朱熹的说法,他在《诗经今注今译 》中说:“女心为什么悲伤呢?因为要嫁于公子,远离家人父母,故一时心酸耳。”

清代以姚际恒和方玉润为代表的***思考派,常能发前人所未发。姚际恒《 诗经通论 》认为:“公子,豳公之子,乃女公子也。此采桑之女在豳公之宫,将随女公子嫁为媵,故治蚕以备衣装之用。而于采桑时忽然伤悲,以其将与公子同于归也,如此则诗之情境宛合。从来不得其解,且写小儿女无端哀怨,最为神肖。或以为春女思男,何其媟慢!或以为悲远离父母,又何其板腐哉!”姚否定了郑玄和朱熹的说法,认为他们太***秽或太陈腐,引用孔颖达《 毛诗正义 》的“是诸侯之女称公子也”,从而提出了“媵嫁说”。方玉润《 诗经原始 》与姚际恒针锋相对,他说:“‘采蘩祁祁’,女子众多,焉知其谁为许嫁,而谁非许嫁人耶?……岂举国采桑诸女尽为媵妾哉?曰‘公子’者,诗人不过代拟一女心中之公子其人也。曰‘殆及’者,或然而未必然之词也……此少女人人心中所有事,并不为亵,亦非为僭。王***不外人情,非如后儒之拘滞而不通也……又何必沾沾辨其为男为女公子耶!”方说本之人情,毫不拘泥于字眼,一一驳倒了姚说,可谓通达、平实。

二、现代学者的三种代表性说法

首先,建国后盛行“阶级分析法”,很多学者受此 影响 而认为当时为阶级对立非常鲜明的奴隶 社会 ,女子伤悲是因为受到奴隶主的压迫和欺凌。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认为《七月》“反映了当时奴隶充满血泪的生活……使人想象到当时的劳动妇女,不仅以自己紧张的劳动为奴隶主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而且连身体也为奴隶主所占有,任凭他们践踏和糟蹋”。朱东润《 历代文学作品选 》解释为“采桑女心里伤悲,害怕自己被公子们掳去”。着名的《 诗经 》译注专家余冠英、高亨、陈子展、周振甫大体持同样的观点。高亨还把“殆”直接解释为“压迫”,并说“此句言农奴的女儿被奴隶主强行带走”。陈子展《 诗经直解 》说得更为具体:“女子自知得为公子所占有,恐为公子****侵凌而伤悲耳。在奴隶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为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生产工作者,此生产工作者即奴隶主所当作牲畜买卖屠杀的奴隶。”

由“阶级对立”说衍生出“抢婚说”。程俊英《诗经选译》译为:“姑娘心里暗悲伤,只怕公子看上抢。”邹德文在《〈诗经·七月〉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平议 》①一文结合周代习俗和文字的含义理解为“抢婚”。台湾的裴普贤、糜文开合着的《 诗经欣赏与研究 》以为“其意盖恐贵族公子强与之俱归也”,翻译为:“大姑娘心里正忧郁,怕被公子哥儿带回去。”

其次,媵嫁说也比较风行。此说最早为清代的姚际恒所提出,余冠英《 诗经选 》:“一说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张钧、贺丽杰《 “殆及公子同归”新释 》②赞同余冠英的说法。王魁伟在《 女心为何而悲 》③中认为“媵婚”为奴隶制时代的一种婚俗,他说“通过阳春时节采桑女奴既向往出嫁,又怕同贵族女一起出嫁而做陪房的复杂的心理刻画,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王益强在《〈诗经·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新解 》④中认为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人不脱离劳动,蚕桑之事如夫人也应为之。据《 毛诗序 》为陈事功,故不该为抢婚,公子为女,意译为:“少女在忧虑、悲痛,快要陪伴公子出嫁了。”翟相君《 诗经新解 》认为女儿将陪国君女公子出嫁,为远离父母而悲。显然,所谓“新解”只不过是综合了孔颖达和朱熹等的看法。

还有的学者从更深层的文化学角度进行挖掘,指出这句诗与桑林社祭或高禖祭祀有关。赵雨《〈诗经〉与夏商周村社文化 》⑤以为“少女对即将到来的桑林社祭的不安,且伤悲的词义还不完全和今天相同……此句所喻与周历四月仲春祭报之礼有关。桑林社祭日是集献祭歌舞和性活动于一体的宗教节日。这种性活动原是一种企***刺激土地繁殖的生殖巫术,交会后女子就被纳入贵族宫中”。而程保生《 也说“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⑥认同赵雨的观点,认为“女心伤悲”有两层意思:一是远离父母亲人之悲,二是对新家的惆怅、不安。夏德靠《〈豳风·七月〉“采蘩”考辨 》⑦通过考证得出“采蘩”与高禖之祭有关,意为“祭高禖后,后妃悲伤地同豳公一同回去”。

三、综合地 分析 ,汉代毛、郑之说最接近诗意

要弄明白这句诗的含义,首先要斟酌关键字词,对于“公子”一词,黄焯《 毛诗郑笺平议 》分析了传、笺、疏后说:“至所称公子当指豳之男公子言。若如《 正义 》申笺之说,为指女公子,则于下‘为公子裳’、‘为公子裘’有碍矣。《 传 》以‘秋士’挟‘春女’言,只类‘及’之辞,于经义无当也。”黄说为是,从《 七月 》一诗上下文来看,把“公子”理解为女公子,难以贯通全诗,而且《 诗经 》305篇也无相应的用法。“殆”为将要之意,王引之《 经义述闻 》曰:“殆,近也,几也,将然之词也。”《 尔雅 》:“及,与也。”“殆及”如方玉润所解“将然而未必然之词也”。“归”字在古代特指女子出嫁,通常与“于”连用,如《 周南·桃夭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齐风·南山 》:“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郑笺 》:“妇人谓嫁曰归。”而此句前面已有“公子”二字,故为“同归”,“同归”即为“归”,这里的“同”只是为音韵上的错落有致,不必生搬硬套。《 小雅·四牡 》:“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采薇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两首诗中的“伤悲”与《 七月 》基本相同,表现的是内心的惆怅和不安,它的内涵比较宽泛,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伤悲”意义不尽相同。扬之水在《 诗经名物新证 》说:“《 七月 》此章(第二章)旨在写春天里的物态人情,故‘女心伤悲’云云,不过是小儿女即将走出梦想的时候,生出的一缕无名的惆怅。它是清刚明亮的喧沸中一声幽幽的轻叹,它是翠色轻摇的春日里一抹沉着的艳媚。”

其次,还须把这句话放回到《 豳风·七月 》中,起码应该联系第二章来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煦暖的阳光使万物萌动、复苏,黄鹂鸟在枝头婉转地歌唱,妙龄女手拎竹筐,沿着小径去采柔桑。春天的天好长啊,采蘩的女子你来我往,熙熙攘攘。这里两次出现“春日”字样,强调 自然 环境的温馨美好。在生机盎然的大自然的怀抱中,采桑女沐浴着阳光,感受着春的气息,陶醉在美的遐思中。不知不觉中女子的春心被唤醒,想到自己将要出嫁的情景,不禁百感交集。如方玉润说:“女当春阳,闲情无限。又值采桑,倍惹春愁,无端而念及终身,无端而感动 目前 ……且着此句于田野朴质之中,愈见丰神摇曳,可以化旧为新,而无陈腐气。亦文章中之设色生姿法耳。”面对美好的春光,女子联想到流逝的青春,涌动着丝丝缕缕的感伤,于是感物而忧伤不已。如《摽有梅》所歌咏的那样:“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这些诗句有节奏的排列,使天地间的人与物充满了律动,丰满的本能欲望和葱茏的自然生机融合为一,显示出浓郁的春意,也折射出无限的伤感。对诗中的“伤悲”不能死抠字眼,应理解为徐志摩所说的“蜜甜的忧愁”。“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固然美妙,但也可能“遇人不淑,慨其叹矣”,想到自己的终身大事,女子不禁陷入了莫名的忧伤之中。我们要善于体察情境,深入到女子的内心,才能揣摩到她的所思所想。如《 孟子·万章上 》曰:“故说《 诗 》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赵岐注曰:“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

在《 诗经 》中采物往往引发相思之情,《 白虎通 》说:“嫁取以春何也?春,天地 交通 ,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也。”更何况桑树是神树、生命之树,与女性生殖有密切的关系。《 墨子·明鬼篇 》云:“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桑林和社稷、云梦一样,都是男女幽会祭祀高禖的圣地,而且男女欢会也是当时的礼俗所允许的,《 周礼·地官·媒氏 》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任红敏的《 采桑主题与采桑女形象的演变 》⑧认为《 诗经 》 时代 确立了采桑主题,其时的采桑女具有艳情色彩:“有美丽的自然环境,又有‘奔者不禁’的人间礼俗,在礼教与伦理道德相对宽松的 社会 环境,采桑女便具有了独特的人文 内容 和审美确定,她们令人充满遐思与向往。这便构成了上古采桑主题的要素:时间是象征着生机、生命希望的特定文化内涵的春天;地点是充满人生激情男女欢会的桑林;氛围是厚朴与率真、单纯与狂放的社会风俗;人物是有着青春与活力的采桑女子。”这种说法高度概括了此句诗产生的桑林文化背景,可谓中肯而深刻。

进一步考察《 诗经 》中采桑题材的作品,可见《 诗经 》中与桑有关的诗篇均写男女情爱。如《 鄘风·桑中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为男女青年幽期密约的情歌;《 魏风·汾沮洳 》以及《 十亩之间 》都是在欢快的劳动中表达了采桑女对美男的思慕之情:“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卫风·氓 》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的处境及婚姻状态;《 小雅·白华 》和《 隰桑 》及《 秦风·车邻 》表现了未见君子时的烦恼和既见之后的欢乐:“樵彼桑薪,卬烘于煁。维彼硕人,实劳我心”、“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张强说:“此句可谓是伤春情歌之发端,物候感人,情动于衷,伤心之处是怕与‘公子同归’。如果把‘女心伤悲’放在西周中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的大背景下,放到桑—社树—生殖崇拜的文化符号的氛围之中,怀春的采桑女子的感伤则会更加动人,青春的压抑与生命原欲的冲动在消长起伏不定中释放出不可名状的悲情。”⑨

按照以上的分析,抢婚说无论如何不能成立。一则抢婚在《 周易 》中有“屯如般如,泣血涟如,匪寇婚媾”的记载,而在《 诗经 》中却无明确记载。另则它与美好的自然环境和全诗的主旨是如此的格格不入,纯属后人臆测。我们也不应该过分强调“阶级对立”,《 七月 》一诗是以“赋”的手法,直接再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其基调是豳人对其劳动生活和劳动本身的赞美,是那么天然素朴,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虽然有“无衣无褐”、“为公子裘”等诗句,但也不能断章取义地把整个诗篇理解为表现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徐北文在《 七月——西周农家乐 》中说“《 七月 》是周初豳地之诗,则作为举行礼仪乐章的《 七月 》当然不会是暴露讽刺之作。按全诗内容来看,其主旨则是表现了随季节之变化而进行劳动生产的公社农民的团结与和谐的生活”。也就是说《 七月 》不是诉苦诗,也非悲愤诗,它更多地表现了当时公社农民的生产劳动和日用饮食,虽平淡却也热闹,虽简单但也繁华,在粗放的劳作中有细腻情感的流露,在男子耕种打猎的阳刚之气中,又渗透着不绝如缕的阴柔之情。整首诗的基调是清澈明朗的,而非凄苦哀怨的,故阶级对立说同样说不通。

因此,我们不应对这两句诗作太多的引申,所谓“远离父母为悲”乃至于“哭嫁”说虽有一定道理,但显得有些迂曲,是后人根据时俗推测出来的。“媵婚”说大概是后人受到《 大雅·韩奕 》“诸娣从之,祁祁如云”的 影响 ,因《 七月 》诗中也有“采蘩祁祁”字样。结合任红敏、张强等学者对这句诗的解读,我认为还是毛、郑的说法最为接近诗意。毛亨、郑玄作为汉代学者,毕竟去古未远,而且他们的注释严谨求实,对字词的解释基本可信。毛亨虽对后半句的理解一般不为人们所认同,但其“物感”说直接启发了郑玄。郑玄“物化说”乃感物而兴情,并把前后两句解释为因果关系,这是顺理成章的,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是也。郑玄的采桑女“感春而思嫁”说自然贴切,耐人寻味。钱钟书先生说:“苟从毛、郑之解,则吾国咏‘伤春’之词章者,莫古于斯。《 野有死麕 》虽曰‘有女怀春’,而有情无景,不似此章之有暄日、柔桑、仓庚鸣等作衬缀……女子求桑采蘩,而感春伤怀,颇征上古质厚之风。”⑩由此,我们可以说“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为 中国 “伤春”词章之祖。

姚际恒还对此诗的做法进行了分析,他说:“二章从春日鸟鸣,写女之采桑,自‘执懿筐’起,以至忽地心伤,描摹此女尽态极妍。后世咏采桑女,作闺情诗,无以复加,使读者竟忘其为言‘衣食为王业之本’正意也。”又说:“大抵古人为文,正笔处少,闲笔处多。盖以正笔不易讨好,讨好全在闲笔。”姚的解说也颇为中肯,特别是发现了古人对“闲笔”的妙用,可谓独具慧眼。扬之水对《 七月 》第二章作了精彩的点评:“这是美丽的《 七月 》中最美丽的一小段,虽以蚕事为主线,却是在春景中随处点逗,勤苦中,便生出多少情致温婉。”聂石樵先生主编、雒三桂、李山注释的《 诗经新注 》已从《 郑笺 》之说为注,这为后人理解诗意提供了最原始的材料,也对纠正以前各家译文和注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① 《 佳木斯师专学报 》,1994年4期。

②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1期。

③ 《 学术 研究 》,1985年4期。

④ 《 厦门大学学报 》,1983年2期。

⑤ 《 商丘师专学报 》,1999年5期。

⑥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3期。

⑦ 《 贵阳师范高等专 科学 校学报 》,2005年1期。

⑧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6年10期。

关于春天的文章篇9

【关键词】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提高 审美素质

【中***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220-0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语文教育。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所特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它在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在朗读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引领美的发现,品味美的语言,传达美的情思,鉴赏美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也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示范朗读——发现美

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的范读可起到创设审美情境、唤起审美注意、发现美之所在的作用。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使用普通话有表情地朗读,哪怕是枯燥的说明文也要努力读出赵丹朗诵菜谱的韵味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涓涓细流浸入心田,似绵绵春雨沁人心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形象思维,引发学生回忆、寻索、联想,唤起学生对文章形象的爱憎褒贬的审美判断,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于吾心有戚戚焉”。 比如:《散步》抒发的是浓浓亲情,朗读的基调应当是舒缓深沉;《山中访友》抒的是对大自然热爱的心声,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朗读时要把握韵律,力求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美;《爸爸的花儿落了》描写细腻,曲折传神,朗读时要以声传情,读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体现人情美!这款款深情,唯有用心领悟、用心朗读,方能体味其中之妙处!范读传递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和情感趋向,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老师产生共鸣。

与此同时,在范读中万不可忽视音乐的存在和功用。文章的风格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有的豪迈奔放,有的含蓄婉约;有的潇洒飘逸,有的沉郁顿挫;有的轻快明丽,有的慷慨悲歌。如能给这些美文配以风格相似的音乐,则如红花配之以绿叶,蓝天点缀之以白云,相互彰显,互为衬托。精美的配乐范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中更好的感知的作品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接受语言美音乐美双重的熏陶。例如给《再别康桥》配以大提琴曲《天鹅》,《天鹅》舒缓优美的旋律对表现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起到强烈的烘托渲染作用,湖水之于天鹅恰如康桥之于作者,二者互为衬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二、指导朗读——品味美

首先,应在朗读的方法上加以指导和训练,这是学生品味美的前提。具体来说:

(1)发音正确清楚。

(2)语气语调恰当。表示疑问、愤怒、惊奇、命令、号召等句子,语调要前低后高,表示肯定、沉重、感叹、请求等句子,朗读时语调要前高后低。

(3)轻重适当。将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把握得当才能将课文读得生动悦耳。一个短语或者句子里的音节读重音,表示这个音节是主要字眼儿。

(4)停顿准确。注意语法停顿,即注意把句子当中的各个成分读完整。注意逻辑停顿,即在为了突出某个词,让读者更好地领会其意思时,可在这个词后稍有间歇。

不同的停顿,意思就有可能不同。例如:“太阳能//发电”与“太阳//能发电”这两句的意思是不同的。同样,如“我看见//他笑了”与“我看见他//笑了”两句的意思也是大相径庭的。又如朗读诗句"秦时-明月-汉时- 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按音节来划分朗读节奏的,还可按意义单位划分节奏,读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5)注意速度。对于感情低沉、伤感的文章,朗读的速度要慢;对于感情高亢、激越的文章,朗读的速度要快;对于感情较欢快、欣喜的文章,朗读的速度宜用中速。

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文中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景,写出了春草的柔嫩、春花的烂漫、春风的温暖柔和、春雨的细密、人们的喜悦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表现出来的,这是一幅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天活力的画面。朗读时,对学生在语调、重音、停顿、节奏、语速上加以指导,就会让学生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眼前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 其次,朗读的过程应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

关于春天的文章篇10

一、理解词句含义

题型解说:词句含义是指重要词语或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意义、特殊含义、言外之意、深层含义及指代的具体内容。

解题方法:结合上下文,弄清本义,揣摩语境义(或找出指代内容)。

真题回放:结合语境,理解第⑤段中加点的“嗫嚅”一词。(湖南邵阳卷)

相关段落:

⑤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然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刹那间,台下一片静,静得阳光掉落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嗫嚅”一词的本义:想说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然后结合语境揣摩,因为做出泥娃娃的孩子是第一次站到学校表彰大会的台上,对于他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心灵体验的挑战,再看看他的神情和动作:“局促不安” “低了头” “羞涩地笑”,可见主人公之拘束与紧张。通过揣摩,我们不难发现,“嗫嚅”一词既是对孩子上台动作的神态描写,也是一个细节描写。透过这一描写,我们就能把握主人公当时窘迫、紧张的心情。

二、品味词句情感

题型解说:词句情感指词语或句子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题方法:结合文段,认真推敲,由表及里,抓住实质,揣摩情感。

真题回放:品味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山东菏泽卷)

相关段落: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肖复兴《苦瓜》)

解析:本题所在选段只有三句话,第一句写母亲喜欢种苦瓜和我喜欢苦瓜这道菜,第二句写母亲在每年夏天为我炒苦瓜青椒肉丝,第三句写苦瓜青椒肉丝成了我家的家常菜。结合文章写“母亲爱种苦瓜是因为我爱吃苦瓜”这一内容,可以推测出文章主要表达的是一份纯纯的母子情怀。抓住画线句中“经久不衰”一词推敲,可以断定文章强调的是我们常常吃这道菜,但如果就在这里止步,那么理解就会显得肤浅,没有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正含义。这时,只要我们结合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揣摩就不难发现,画线句子实际上是通过写我们常常吃到这道菜来赞美永不减退的亲情和母爱,写菜是表面意思,写亲情和母爱才是作者表达的实质。这样,对语句情感的品味就实现了由浅入深的质的飞跃。

三、分析词句表达效果

题型解说:词句表达效果指关键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及在表达、结构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解题方法:浏览全文,把握文章感情,抓住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结合语境分析。

真题回放: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生死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山东潍坊卷)

相关段落:

人的生物钟,如果能够耳闻的话,可以相信,在这个季节里,响动的准是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之声。甚至血管里跳动着的激流,也会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力量。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生死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

人的一生,何尝不如此呢?也有其春华秋实的生命过程。那么青春年少的日子,也就是最美好的春天了。然而,一生中的这个春天,似乎比北方真正的春天还要短促得多。

人,有各式各样的活法,这是每个人的选择。无论怎样的一生,你千万要珍惜你生命中属于春天的那一瞬即逝的岁月。因为,青春只有一次,一去便不复返。

使你的青春放出光华,享受青春的美,那才是生命最大的欢乐。

(《惜春小札》)

解析:浏览全文可知,作者从自然界的春天写到人生的春天,表达了对人生之春的珍惜之情。画线句子从句式上看,用了三组“若是去……”的句式,从用词上看有“炽热” “刻骨” “超能量”等词语,结合语境分析可知,画线句子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激情与活力,突出表现春天效应的“神来之力”,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四、揣摩赏析关键词句

题型解说:揣摩赏析关键词句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精妙之处,赏析句子的表达特点。

解题方法:了解赏析角度(语言运用、修辞效果、描写方法等),找准切入口,结合语境分析,掌握答题模式(一般包括句子特点、所起作用、内容表达三项内容)。

真题回放: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线语句。(江苏淮安卷)

相关段落: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春天的文章10篇

学习

经典诗词朗诵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诗词朗诵10篇,内容包括朗诵稿件十篇,经典美文朗诵3分钟十篇。指导老师:梁宝权

学习

走进高一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走进高一10篇,内容包括走进高二1000字,走进高一话题作文。举手投足间,均飘散着高一强有力的气息。是的,我已落入了它的怀抱,我已进入了它的生活。我的高一展***正在眼前一步步扩展。我亲密地拉着它的手,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杂

学习

议论文的论据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议论文的论据10篇,内容包括议论文论据是什么,2021热门议论文论据必背十篇。一、存在的弊端议论文讲究的是提出论点后要摆事实,讲道理,这里的摆事实就是陈述论据,但学生作文中常常有用例不当的情况出现。比如:(1)选材陈旧,老调重弹:

学习

月球的故事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月球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月球的故事传说,儿童月球故事。进入2009年之后,非洲的足球悲剧不断递增。今年3月底的周日本来应当是球迷的节日,可在西非的科特迪瓦,欢乐却演变成了一场惨剧,造成22人死亡。不过,这只不过是非洲足球悲剧

学习

材料员考试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材料员考试10篇,内容包括材料员考试题型有哪些,考材料员的考试题库。第一步:界定问题。首先必须针对作答要求中的问题,界定其所指向的特定问题。第二步:在给定材料中查找相关问题的阐述。根据问题在给定材料中寻找与此有关的段

学习

讲诚信的事例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讲诚信的事例10篇,内容包括现代讲诚信的名人事例有哪些,中学生讲诚信的事例300字以内。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人们为人处事的立身之本,也是衡量一个人的品德的重要准则。只有时时处处讲诚信,才能赢得周围的人的信赖,才

学习

国际贸易试题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试题10篇,内容包括国际贸易自考本科试题,国际贸易术语期末试题。为了经济发展要追求最大限度的贸易自由,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目标要限制或禁止某些国际贸易,两者之间存在冲突。亚历山大o基斯说:”在国际贸易与环境保

学习

祝福妈妈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祝福妈妈10篇,内容包括最好的祝福写给妈妈,祝福妈妈词。我爱我的妈妈,我愿我的祝福伴随妈妈生命中的每一天!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东城小学三年级:明祺祺

学习

事业单位出纳述职报告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事业单位出纳述职报告,内容包括机关单位出纳述职报告8篇,事业单位出纳年终总结7篇。回顾既紧张而又充实的一年时间,感觉到这是我个人工作、学习和生活上收获最大的一年,企业财务工作是一项专业相当强的工作,作为财务人员,必须掌

学习

工厂安全管理制度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工厂安全管理制度10篇,内容包括工厂用电安全管理制度,工厂高配室安全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国民经济发展不断壮大,自备电厂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然而,自备电厂企业生

学习

过端午作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过端午作文10篇,内容包括端午作文200字,关于端午的短作文。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要赛龙舟哟!我最喜欢看赛龙舟了,几十个水手都拿着桨,奋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气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场外的拉拉队激情洋溢,发出雷鸣

学习

易经术数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易经术数10篇,内容包括易经心法100例,易经术数篇。改革开放以来,FDI和对外贸易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

学习

空竹表演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空竹表演10篇,内容包括空竹表演节目名称,空竹表演高难度。接下来是巨轮飞旋。只见一位老爷爷提起个像板凳那样大小的空竹,虽然大,但老爷爷像在玩小的一样,先是提,再是接,一边转一边还在走动,动作依旧行云流水!其次是双人跳表演。一

学习

关于春天的古诗词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春天的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春天的古诗词句子大全,形容春天的诗句古诗词。一、景物延伸,内化美感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对于古诗词中描写的美丽景物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因此,笔者首先从学生较为喜欢的美景入手,除

学习

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春天生机勃勃的古诗,描写春天的古诗蚂蚁庄园。一、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

学习

教师节文章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文章10篇,内容包括诵读教师节的文章,教师节文章跟读。给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一位教数学的李老师和教英语的刘老师。李老师那年大概二十七八岁的年纪,高高的瘦削的身材,棱角分明的脸庞,明亮的眼睛,穿戴在当时看来还是很时尚

学习

关于描写春天的句子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描写春天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描写春天景色的优美句子,儿童描写春天的优美句子。3、如果说校园的春天是有深义的,那么那些所谓的最美丽的春天则是校园的春天。我们踏歌而行,因为春天里我们最年轻。穿过那些春意盎然的小道,

学习

关于中秋节的文章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中秋节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名人写的中秋节文章,关于中秋节的长篇文章。

学习

英语好文章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好文章10篇,内容包括英语好文章,高考英语必背十篇经典范文。(1)教师备课阶段。①英语是一门语言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首先要掌握这门语言产生的地区常识。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英语阅读学习之

学习

游戏文章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游戏文章10篇,内容包括游戏类文章大全,游戏随笔精选40篇。报道中被丈夫赶出家门的那个女士,一到半夜便惦记着别人的“菜园”,窃心不已,半夜不到自己“菜园”转悠一下睡不舒坦,不想法去别人“菜园”里猎取点不义之财心也难甘。这

学习

春天的资料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春天的资料10篇,内容包括春天的简介100字,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资料。高氮钢项目的运营主体为上海常春高氮合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春高氮”),而该公司由天立环保与另一合作伙伴上海常春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春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