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故事篇1
8年前,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让张秋生的生活陷入艰辛:神情恍惚的痴娘离家出走,他几小时跟踪,连哄带求拉回家;娘忽然走丢,他召集家人撒网式寻找,好不容易失而复得,白发儿子抱住娘跪地而泣;痴娘瘫痪在床后,他白天上班,夜里守护,周六日全天护理,几乎工作以外所有的时间都在老妈身边。几年下来,他没睡过一夜安稳觉,没吃过一顿消停饭,给娘擦洗换衣,给娘喂饭喂水,按摩捶腿,给娘讲故事唠嗑儿……每天只有四小时睡眠,他常年眼睛红肿。有几次,他忙工作上的事到很晚还没吃饭,到家先忙着给老妈喂饭喂水,直到十一点多,才匆忙煮了碗面条,刚吃几口,病床上的糊涂妈把大便弄得被褥、枕头上到处都是,他放下碗,紧急清理,忙完了,已凌晨四点。
张秋生的八旬老父患冠心病多年,每年都要住院几次,病重时随时可能出现危险。顾着父亲,牵挂着母亲,张秋生常常两头跑得心力交瘁。2011年秋天,他在病床前陪护11个日夜,老父亲愣是被他几次从死亡线上“抢”了回来……
近3000个日子,寒来暑往日夜守护病妈,张秋生还天天和妈说话儿,虽然完全是自说自话,可他总是笑语盈盈,说个不停。有人问,有用吗?老人能听懂吗?他说,听不懂也要说,再苦再累,他也会一直为老妈守护。
宋秀英:60岁,为九旬养母养老送终
宋秀英两岁时被抱养,养父早逝,她又中年丧夫,她挑起家庭重担,伺候养母,抚育孩子,尽孝尽责。
2009年,九旬***亲生活不能自理了,宋秀英也患有腰椎病,但她忍着痛精心照顾母亲,换着花样给母亲做软烂可口的营养餐,为母亲擦身换洗、按摩刮痧,阳光好的时候,把母亲抱到楼下晒太阳。患病母亲脾气急躁无常,一会儿安静地聊天,一会儿就视孝顺女儿如仇敌,有时晚上整夜稀里糊涂喊骂,宋秀英和声细语哄母亲,默默忍受,从不顶嘴。
宋秀英深知,孝顺不仅是让母亲吃好穿暖,患病老人内心孤独无助,精神陪护非常重要,她常常要陪母亲聊天到很晚,对母亲有求必应。凌晨五点半,为了让妈喝上可口的老北京豆汁,她骑自行车到十公里外排队去买,来回一个多小时。严冬寒风刺骨,大雪纷飞,宋秀英摔倒在地,右手鲜血淋漓,豆汁却一滴也没洒。她兴冲冲跑进屋,母亲却说:“我没说要喝豆汁啊。不喝!”宋秀英包裹着流血的手,一句怨言都没有。下次母亲再要吃什么喝什么,她还会毫不犹豫往外冲。
2012年6月30日,母亲忽然异常清醒平静地说:“闺女啊,妈有福,有你这好闺女,告诉你个秘密,你是妈抱来的,不是亲生,你去找亲生父母吧……”其实,宋秀英早已得知身世,她边给老妈梳头边说:“我哪也不去,您就是我亲妈。”一星期后,养母平静安详地在入睡中仙逝,宋秀英抱着母亲,大声哭喊:“妈,您快醒啊,您发脾气骂我吧,闺女还没伺候够您呢,闺女给您买豆汁去啊……”
孝的故事篇2
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之恩,牛有舔犊之情,大地乃万物之源,父母是生命之本。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是父母辛勤地养育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父母的悉心关怀、百般爱护和辛苦抚养下慢慢长大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孝敬父母的小故事,供大家参考。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1所谓“孝”的含义,就是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下面就来说说古代的“孝”。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这就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故事。古人的孝如此伟大、而现代人的孝也是十分感动人心的。
黄致豪是一个就读台大机械系二年级的大男生,他的父亲在市场摆摊卖海产。父亲一直都是B型肝炎带原者,不久前,身体有些不适,住院后发现是猛爆型肝炎。后来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医生说是肝衰竭,急需换肝。“就由我来吧!”20岁的致豪立刻决定捐肝给父亲。躺在病床上的黄致豪尽管手术后仍然疼痛,讲话颇虚弱,谈到捐肝给父亲,他表示没想太多,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家人就是要互相帮助。他的那份孝心感动了许多人。说完人的孝,我们再来说说动物的孝。
孝母鱼,又名黑鱼。老黑鱼产子后双目暂时失明,小黑鱼出生后便侍奉在老黑鱼左右,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往老黑鱼嘴里钻,自我献身以饱母腹,表达孝心。待到老黑鱼的眼睛复明,能捕捉食物了,剩下的小黑鱼才离开。还有人们常说的羊跪***、牛反哺……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连动物都知道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更可况我们人呢?
孝敬父母不光表现在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可以是生活中那些平平淡淡的小事。比如:常陪在父母身边聊天、帮父母多做家务事、好好学习回报父母等等。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对我们的爱,远比山高、比海深。我们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对待身边的长辈。要学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2总有一个人,不善言语。总有一个人,忠厚朴实。
在外,他扛起一片天地。在家,他扛起柴米油盐。
他,像一座雄伟的高山,用他那宽大的肩膀撑起整个世界。
他,就是父亲。那个为了我们的生活而不断拼搏的父亲。在我做错事时,他会严厉地呵斥,使我若惊蛰悚然醒悟;在我成功时,他会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教育我不要骄傲自满,停滞不前,可是,我分明看到他脸上掩盖不住的惊喜;在我夜半生病之时,我会影影约约地听到他急促穿衣的声音,看他的身影匆忙的身影匆忙消失在黑夜之中,不一会儿便气喘吁吁地拎着药回来。蓦然地,我发现,橘黄的灯光氤氲这整个房间……
总有一个人,温柔细腻。总有一个人,体贴入微。
在外,她兢兢业业。在家,她把我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
她,如一条涓涓细流的小溪,将生活中的温暖流入你的心田。
她,就是母亲。那个为了我们的生活日夜操劳的母亲。在我悲伤时她会默默的添上几道菜,一次次叮嘱我多吃点;在我快乐时,她的嘴角会微微上扬,漾起那如向日葵般明媚的微笑;在我捧回沉甸甸的奖杯时,她那带着鱼尾纹的眼睛慈爱地眯成了一弯月牙……
我知道,父母所做的一切,并不是私的天性。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因此,我们是否可以为父母多做一些事呢?我们是否可以主动地给他们夹夹菜?我们是否可以挽着他们的手,陪他们散散步,聊聊天?我们是否可以帮他们做做家务,揉揉肩捶捶背,抚慰他们一天的辛劳?我们是否可以为他们唱唱歌,说说笑?我们是否把他们的生日牢记心上?我们是否应该认真学习,不让他们烦恼?“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在世,光阴似箭,不要等到一切灰飞烟灭时才抱头痛哭。那,太迟了……
同学们,不要羞于表白,不要吝啬你的情感。父母是生你养你的人啊!是他们,赐予了我们生命;是他们,用生命实现对我们的守护;是他们诠释了爱的伟大……感恩,是一种美德,是做人之根本。最基本的感恩就是感恩父母。当你拥有这份感恩之心,你就能推己及人,感恩他人!
父爱如山,巍峨耸立。母爱似水,源远流长。他们的爱,滋润着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让我们发自肺腑的声音大声呐喊:“爸爸妈妈,谢谢你们!”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3今天,我看见爸爸因劳累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想:爸爸这么关心我——由于家离校较远,他怕我累着,就每天四趟把我送来接去。他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心血,长发都白了许多,妈妈也是这样,我一定要好好孝顺他们。
以前,我孝顺的方法是勤学,省吃俭用和不挑吃不挑穿。说真的,从上学到现在为止,每次作业我从来不需要父母指导,而且每次作业几乎都能拿到满分,因为我不想让劳累的爸爸妈妈再为***心。对了,还记得上四年级时,我为了省钱,连上学用的新文具都不买了,连包的书皮都是一些广告纸。那时很多同学都围在一起纷纷拿出新买的文具沾沾自喜。可我就是不敢围过去,因为我怕同学们笑话我,笑话我那文具还是一年级用下的。不过我想就算我被嘲笑了,我也不难过,因为我知道爸爸妈妈赚钱不易。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要好好学习,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不但要节俭还要学会赚钱。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不了几天,我的作文《兔子的尾巴》就发表了,那时我拿到了8元稿费。不过这钱我舍不得花,于是,我就攒下5元准备订杂志,还有3元买了笔。平日里,不到迫不得已时我决不花爸爸妈妈的一分钱。
可只这么孝顺怎么够呢?我应再多关心父母,多孝顺父母。于是,望着累得不堪而坐在椅子上打盹的爸爸,我轻轻地走向他,学着妈妈给我盖被子的样子,把衣服给爸爸小心翼翼地盖上。接着,我走向了妈妈,只见妈妈在洗拖把。我说:“妈妈,您干了那么久,该歇歇了,让我来干吧!”妈妈望望我,爱怜地说:“我怕你这小东西越帮越忙。”这时我使出了看家本领大喊:“妈——妈——”妈妈知道我生气了,就只好作罢。拖完地后,我又擦了桌子,叠好了被子,洗好了碗。干完这些活后,虽然我觉得很累,但想想这是我在替妈妈分担累,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爸爸、妈妈真辛苦,以后我要多关心,多孝顺父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少让父母操心。要知道父母为我付出了多少心血,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哪会有拥有主持特长和担任学生校长的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今后我要多孝敬父母,好好学习,让他们为我而欣慰,而自豪。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4“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喝一杯茶,让我亲亲您吧,让我亲亲您吧,我的好妈妈。”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上幼儿园时,老师教我们唱这首歌。回到家后,我看见一身疲惫的妈妈满头大汗,就连忙给妈妈倒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一步三晃地端到妈妈的面前,嘴里还哼着这首歌。妈妈笑颜如花地接过茶,“咕噜咕噜”地一喝而尽。那时的我第一次体会到孝顺父母带给自己的快乐。
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第一次给妈妈过“三八妇女节”了。那一天,我绞尽脑汁地想着该给妈妈买什么礼物。忽然,我急中生智:每次我过生日时,妈妈总会给我好多“生日奖金”,不如,我今天给妈妈发“妇女金?”真是个不错的创意,我在心里暗暗赞许自己。
那一天,我打碎了我心爱的小猪储蓄罐,把里面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接着我用纸做了一颗“心”,然后我满怀喜悦地把钱塞进“心”里,并封上口。做完这一切后,我小心翼翼地捧着这一颗沉甸甸的“心”来到妈妈房间,郑重其事地对妈妈说:“妈妈,节日快乐!这是我给您发的妇女金!以后我每年都会给您的。”说完这句话时,我看见妈妈的眼眶里滚动着晶莹的泪花。哦,天下最容易满足的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妈妈了。我只不过做了小小的一件事,就让她感动成这样了。我又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了孝顺带来的快乐。
这以后,每年的“三八节”来临时,我总会倾我所有,给妈妈送上一份“奖金”。尽管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在发生变化,但我会把这一举动进行到底。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5是父母给了我生命,是父母教我学会说话、学会走路,是父母用辛勤的汗水给了我无限的爱!
我自小身体比较瘦弱,父母最担心的就是我生病,每次吃药打针,妈妈好像比我还要难受,还要疼痛。有一天晚上,我又病了,整夜咳嗽,为了止咳,妈妈不停的给我端水、拿药,她又怕水凉了,又怕水烫了,一直守在我身边。待到我迷迷糊糊入睡,天已大亮,几乎一夜没有合眼的妈妈,又匆匆上班去了!
尽管生病时妈妈对我呵护有加,生活上对我关怀备至,可是,平时学习上,父母对我可是一点也不手软,但我知道,父母对我严格要求,完全是为了我好。每次做完作业,如果妈妈检查出错误,接受惩罚是难免的,不是罚抄课文,就是罚做练习题。妈妈说,这是让我记住,做完作业要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以便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孝的故事篇3
母亲有只被几十年岁月磨得光滑红润的圆形藤编针线筐。有天我故意对母亲说:“现在谁还会用它,扔了吧?”母亲说:“缝缝补补啥时候都用得到,扔啥!”说着,母亲从针线筐里拿出针线,在父亲的衬衣上缝起了扣子。
听母亲说从前家里很穷,出嫁前,外公亲手用山崖上最好的藤条精心编织了这只针线筐,漆上喜气十足的大红土漆后,说是送给母亲当嫁妆。在我心里,这只针线筐既是母亲的宝贝,也是我儿时的难忘记忆。那时的山区老家没有电灯,用的都是装有玻璃罩的煤油灯。每当夜幕降临,劳作了一天的母亲就会把针线筐放在油灯下,坐在炕头一针一线做女红、纳鞋底,或缝补衣服。母亲温和又勤快,每次我因顽皮拽了扣子,扯破了衣服,她并没有过多的责骂,只是默默地帮我缝好。有次我与伙伴打架,摔倒在泥浆里,母亲让我钻进被窝把我的小棉袄拆洗烘干后,又换上新的棉花连夜缝制。等我一觉醒来见母亲仍在灯下一针一线地缝着棉袄时,鼻子里一阵酸楚。
母亲也有严肃的时候。有次,母亲让我穿一件很旧又有补丁的衣服,我找借口不想穿。母亲一脸严肃地说:“衣服旧点不算啥,只要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就好。”在母亲的坚持下我还是穿了,而且衣服上的补丁选料搭配及针脚精细的缝补手艺,令村里的婶婶姑姑和表姐小姨们啧啧称赞。母亲的针线活不仅出名,而且还是个热心人。邻村的一户人家要嫁女儿,新媳妇对事先托人做好的新衣服很不顺心,急得眼泪汪汪。母亲得知后,连夜帮她改制,使新媳妇破涕为笑。这样的善举母亲习以为常,并不在意。
20世纪七十年代初,母亲带着我和弟弟随***来到上海。母亲一手拉着我,一手抱着弟弟,还背着行李包袱。到了上海后我才发现包袱中居然还有这只针线筐。我惊异地问:“这么远,咋还带着它呢?”母亲说:“过日子要缝缝补补就少不了它。”几年后,作为部队首长的父亲分配到了一张缝纫机票子,给母亲买了一台蝴蝶牌缝纫机。我想母亲的针线筐总算该淘汰了吧。但母亲依然把它当作宝贝,还不时地在筐里摆弄摆弄针线,为全家人做些鞋子或缝补衣裳。
如今的日子我们已不再穿有补丁的衣服了。“女红”也成了女孩子们的陌生名词。就连家里的缝纫机都成了闲置物。可母亲还是离不开那只针线筐。有天我见母亲又拿出针线筐,戴上老花镜在穿针引线,就劝说母亲。不料母亲一本正经地说:“和不也穿有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吗?他们不是穿不起新衣服,而是守着品德。现在条件好了,吃穿不愁,可品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呀。”我仔细一想,母亲说的倒也在理。
前不久,我的一位爱好民间收藏的朋友来串门见了这只古朴而精巧的针线筐,问母亲能否送其收藏。母亲和蔼地说:“这可不中,我还要教孙女们学女红呢!”(刘向东)
孝的故事篇4
上书救父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来源:文章屋网 .wzu)
孝的故事篇5
【男】亲爱的同学,
【女】各位来宾,
【合】大家上午好!
【男】孝心是人性的原始,它的纯洁不含有任何自私的成分。
【女】孝心的芳香,是爱的自然芳泽。
【男】孝心是生活中的一片绿洲。
【女】孝心是名利场外的一片净土。
【合】孝心在生命中的重要,不会因为年龄的改变而衰老。
【女】我是五年级的汪宇婷。
【男】我是四年级的潘佳伟。
【合】今天的孝道故事演讲比赛由我们为大家主持。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故事 来歌颂这高尚的美德,一起用行动来讴歌人间的真情吧。
【女】活动第一项,有请镇领导、校领导***台就坐,掌声响起来。(等入座以后)全体起立,升国旗唱国歌。
【男】活动第二项,请领导为今天的活动致辞,大家欢迎。
【女】活动第三项,敬请给今天活动打分的评委老师就坐。下面我宣布渌渚镇中心小学第八届 孝道故事演讲比赛正式开始。
【男】仰面望慈亲,母咳儿惊心。
【女】妈妈的健康与美丽是每个孩子的愿望。首先请大家欢迎一(2)班孙可莹同学带来周雄的故事《雪地驼母》。
【男】母爱胜于万爱。
【女】母爱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让我觉暖烘烘的。下面有二(1)班邵佳依同学给大家送上的故事《感恩慈母》,我们掌声送给她。
【男】在双休日行孝活动中,同学们以不同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着儿女的爱意。
【女】讲孝首先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孝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男】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袜,自己叠被子,自己梳头发……掌声欢迎三(2)班的徐可欣同学为大家准备的故事《传承孝心》。
【女】在我国古代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24孝的故事。
【男】我们从小应该懂得体贴父母长辈的辛劳,懂得自己做儿女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这方面我们的小孝星五(2)班的周馨做的不错 哦,请听她的故事《我给爸爸擦皮鞋》,掌声在哪里?
【女】母亲,慈祥的母亲,总是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
【男】说要讲孝心,真得对母亲敬敬孝。老一辈无产阶级***家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有请一(2)班邵雨彤给我们对来的故事《***探母》。
【男】羊有跪***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女】尊老敬老,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接下来一起倾听三(1)班刘烨的《把孝心献给父母》,掌声响起来。
【女】敬孝,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一只鸿雁,
【男】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作业本上一个红红的100分,
【女】也许只是回家的一瞥,在“孝”的天平上,它们是等值的。下面掌声欢迎四(1)班吴燕群同学为我们带来的故事《无意捉鳖 为母健康》。
【男】孝心是一个无形的圆体,其它的爱都围绕着它而转动。
【女】孝心滋养着其它的爱心。
【男】孝心在心头平平舒展,熨贴着爱的浓厚情怀。
【女】孝心使生命得以坦诚而透彻,使人生的宁静得以慰藉。欢迎四(1)班潘佳伟同学《背母读书》的故事,掌声再热烈点好吗?
【男】尘世间很多美好的情感充盈于人生,譬如亲情和友情。
【女】而孝心,则是晚辈对长辈最忠诚、最真挚的情感。请听四(2)班孙静雯带来的周雄故事《雪地驮母》,给她掌声。
【男】百善孝为先。
【女】孝敬父母是我们的本份。请听故事《冰中捕鱼》,把掌声送二(2)班的孙宇琦同学。
【女】同学们,爷爷奶奶为爸爸妈妈和我们辛苦了一辈子。
【男】家中有老人是个宝,善待老人、孝敬长辈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欢迎六年级的徐波同学讲自己的故事《我的奶奶》,掌声响起来。
【女】小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 也不怕风雨狂, 只怕先生骂我懒, 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男】是啊,父母要求我们的很少很少,我们在学校里好好的学习、好好地生活,就可以让爸爸妈妈不再操劳而安心了。一起走进五(2)班汪宇婷《体谅父母的苦心》的故事吧。掌声鼓励。
【男】小时侯妈妈总是抱着我们摇着摇篮哼着摇篮曲。
【女】妈妈的怀抱又温暖又舒适。如今我们长大啦,该好好的孝敬孝敬父母啦!请听三(1)班同学邱俊逸给我们讲述的故事《孝敬父母》。
【女】妈妈的心是红红的太阳。
【男】妈妈的心是蓝蓝的月亮。
【女】妈妈的心比甜甜的酒醇。
【男】妈妈的心象春天的花香。
【女】妈妈的心是一首童谣。
【男】妈妈的心是一盏家灯。欢迎五(1)班徐琳艳、周敏俩带来的是一首《献给母亲的一首歌》,掌声响起来。
【女】孩子在妈妈的眼里,永远长不大。
【男】妈妈在孩子的心里,永远是童话。接下来有请五(1)班的江美琪为大家送上的故事《感恩父母 孝心无价》。
【男】上上只有妈妈好……我们要感恩父母,懂得报恩。
【女】孝在人们的心中,孝在人们的行中。由一(1)班徐喆讲周雄的故事《费心机 孝父母》,给她一点掌声。
【男】感恩每一个爱我和我爱的人。
【女】我们感恩,感恩生活,感恩网络,感恩朋友,感恩大自然。每天,我们都以一颗感动的心去承接生活中的一切。掌声欢迎二(2)班袁蒋敏同学唐可滢为我们带来的故事《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寸晖》。
【男】母于子女的爱是最真诚、最伟大、最深厚、最无私的。
【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无论贫穷或富有,我们都是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健康地成长、学习、工作,品味着亲情带来的快乐与感动。下面一起听二(1)班孙妤茜同学的故事《背母上班》,掌声欢迎。
【男】我们在爸爸妈妈的故事中成长。
【女】爸爸妈妈的故事启迪着我们。故事《爸爸,请放心吧》来了,欢迎四(2)班的王鑫同学。
【男】说周雄,颂周雄,做周雄一样的人。
【女】周雄美名天下扬。请听三(2)的俞坤龙准备的故事《除蛇记》,掌声在哪里?
【男】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孩子对父母的感恩。
【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爱,从感恩开始;感恩,让世界充满了爱。有请六年级的李玲为我们准备的故事《费心机,孝父母》,掌声响起来。
【男】感恩是一盏灯,照亮了你我前行的路。
【女】感恩是一棵树,让我们累了的时候有个栖息的地方。
【男】感恩是一股甘冽的清泉,能够滋润你***涸的心田……最后请欣赏五(2)班给大家带来的精彩表演---手语操《感恩的心》 。同时也有劳我们的评委老师将今天的比赛结果统计出来,谢谢!
【女】活动第四项,有请学校大队辅导员向大家宣布本次孝道故事演讲比赛的结果,并为获奖的同学颁奖,掌声在哪里?
【男】活动最后一项,请***教主任给活动致结束词,大家欢迎。
【女】感恩的心,
【男】感谢有你,
【女】花开花落,
【合】我永远会珍惜。
【男】同学们,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女】让我们一起祈祷我们的父母安康!
孝的故事篇6
姜诗,汉代广汉人,即今天的四川德阳。“涌泉跃鲤”的故事,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中》。据说,赤眉***经过姜诗的住地,不仅不侵犯他,而且赠送他米和肉。姜诗后来出任江阳令,卒于任上。
姜诗夫妻二人的孝行对现代人也很有启示:
一、除了儿子孝顺外,还有媳妇的孝顺问题。当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像他家那样,儿子是孝子,媳妇也孝顺。正如诗句说:“子能知事母,妇更孝于姑。”这个故事点醒世人,儿子孝顺尤为重要,因为会影响到他的妻子。如果儿子自己都不孝顺父母,那么很可能妻子也步其后尘了。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媳妇很贤惠,自己孝敬公公婆婆,从而感应并改变了丈夫对父母的不孝敬。
二、有时老父母有特殊的嗜好,对子女提出了一些难办到的事情,比如“好饮江水”、“更嗜鱼脍”,但是孝子还是应该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
三、“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等自然是不科学的,但是社会中至诚之孝也会产生其他的“感应”,比如让下一代“感应”孝道,比如会给周边的家庭带来感应,使之家庭和谐――这不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回报吗?
孝的故事篇7
关键词:二十四孝;不孝罪;利诱行孝
中***分类号:GB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8-0273-02
一、“二十四孝”流传简述
早在春秋战国时,儒家孔孟都极为重视孝道,积极倡行孝道。自汉代开始,孝从对人行为的要求上升为治国之道。汉初由于儒家传人的影响,统治者更是提出“以孝治天下”,两汉皇帝谥号多带“孝”字,一直到清末“孝治”仍未间断。“以孝治天下”对文人士大夫影响甚大,自东汉刘向作《孝子传》,魏晋之后,不少士人编著《孝子传》或《孝传》,至唐代逐步形成了“二十四孝”,由历代二十四个(或虚或实的)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汇集而成。唐末五代“二十四孝”的提法非常流行,不仅“在宋代已经流行开了一套定型的二十四孝故事”,而且“在山西、河南、北京、辽宁、甘肃等地的辽、金、元墓葬中曾经多次发现过彩绘与石雕线刻的二十四孝”。至元朝,郭居敬编写《二十四孝》时,由于其著作通俗易懂的编撰体例和所选孝子更加祛愚昧化,删去了属于兄弟之间的友爱或亲属之间的情义的人物故事,只保留了对父母(或祖父母)的孝行和男性孝主体,并对一些故事进行了更加合理的加工等,使“二十四孝”故事基本固定下来了,而且广泛流传,影响深远,以至于一般认为是郭居敬首辑《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画,故又称《二十四孝***》,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诗》、《女二十四孝***》等,流传甚广。
对于《二十四孝》,前人人也早已做过评述,如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摘自《朝花夕拾》)。鲁迅先生说几乎是人人都知道二十四孝的故事的。但是高兴之余,接着就扫兴,听完二十四个故事,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因为尽管郭居敬删去了一些极端愚蠢的孝行,“哭竹生笋”还是不现实的;“卧冰求鲤”要危机自己的性命;“老莱娱亲”、“郭巨埋子”令人反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遭到了严厉的批判,其孝思想也未幸免。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同时社会道德水平的现状愈来愈堪忧,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道德再次受到重视。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旗帜下,孝道越来越受到重视,《孝经》开篇即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然而《孝经》等毕竟较为晦涩深奥,而《二十四孝》较为通俗易通,于是几乎就被原封不动的用来教育子女、学生和舆论宣传孝道的通用读物,甚至佛教徒也参与进来,如现在网络上流传的一个卡通版本《孝行今古***说》就是由佛教徒制作,由释净空法师题名。尽管我们不遗余力的通过“二十四孝”宣传、教育孝道,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趋势愈来愈强,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恕难预料。
由于传统社会把孝与治国之道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因此,“二十四孝”故事的出现与流传背后也有深刻的法律因素。
二、“二十四孝”背后的法律
我国古代法律和道德很难分开,孝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法律也非保护人的权利为宗旨。“二十四孝”中有些孝行本身就是违反当时的法律,如《元典章-礼部六》有“行孝割股不当”条和“禁卧冰行孝”条。然而更多的时候,不孝是“十恶不赦”的重罪,也即是很多情况下,人们尽孝并不是人们的道德水平高,而是法律的重惩使人恐惧,因而要行孝。
不孝入罪始于周。秦商鞅变法时,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在家庭内部矛盾上认可孝,《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有《(迁)子》(请求将子断足足迁到蜀地)和《告子》(请求将不孝子处以死刑)两个案例;《法律问答》中有“殴大父母,黥为城旦舂”,殴高大父母处罚比照“欧大父母”;“非公室告”也与孝有一定关系。汉代,为我们所熟知的“亲属相隐”,由汉孝宣帝下诏颁布,多少体现了对孝的重视,因为卑幼首匿尊长均不为犯罪,而尊长却要区别对待。《春秋决狱》流传下来的五个案例中,其中两个也与孝有关。汉代与孝有关的法律不只是这些,《张家山汉简》的《贼律》和《告律》中共有七处规定与不孝有关的犯罪,其处罚轻者鬼薪白粲,重者弃市。当然这主要是一般法律规定,若要从案例来看,不孝罪(此时为广义上的不孝,非十恶中不孝罪)的表现和处罚更多。从三大类主体――诸侯、官员和平民来一一展现。诸侯不孝罪有:服丧期间行奸、作乐;服丧娶妻妾;事(祖)父母不顺;诬告父母。官员:任官前,经察举有不孝行为,不仅不得为官,且要致罪下狱;为官有不孝行为,影响仕途。平民:子女不孝,不告不理,即告,教化先行;养子奸污继母,杀无赦。妻不孝,法律上夫可以休妻等。魏晋时与孝有关的法律越来越多,除了沿革前朝法律,又有很多创新,最为我们所熟悉的当属“准五服以制罪”、“存留养亲”了。
魏晋时期“准五服制罪”主要还是体现在亲属株连方面,而在亲属相犯方面家族主义法还只限止在家庭的范围,尚未有对五服服叙的需求。南北朝时期亲属株连的范围逐步向家庭范围压缩,而亲属相犯的家族主义法的范围则由家庭向宗族扩展,从而“准五服制罪”的重心由亲属株连向亲避相犯转移,到了唐律中,完全确立了亲避相犯。一般来说,卑幼侵犯尊长,服叙越近处罚越重;相反,尊长侵犯卑幼,则服叙越近处罚越轻。
对于不孝罪,最重要的就是由北齐时法律规定的“重罪十条”,后经隋文帝改为“十恶”这个影响千年的法律事件了。将十恶在专门规定,说明:第一,强调这些罪行的严重性质;第二,不得享有八议特权,也不得享有请、减特权;第三,不得赦免;第四,犯十恶皆重惩。重罪十条中与孝有关的规定为“恶逆”、“不孝”、和“内乱”,十恶继承了这一规定,但把“不孝”拆分为“不孝”和“不睦”。
恶逆,“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不孝,即控告、咒骂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另立门户、分割财产(与商鞅变法基本相反)、供养有缺;为父母服丧期间,谈婚论嫁、寻欢作乐、不穿孝服;知祖父母、父母丧,隐瞒不办丧事;以及谎称祖父母父母丧。这些行为在性质上,与恶逆罪一样,都是对尊亲属的侵害,只是侵害的程度更轻。不睦,“谓谋杀缌麻以上亲,殴告夫及夫大功以上尊长、小功尊属”。内乱,“谓奸小功以上亲、父祖妾及与和者”。“和奸”,指通奸。这些规定自秦汉多少均有出现,只是到了《开皇律》最终定型,同时被后世历代法典所继承,并无根本改动。其他有关孝的法律几乎都是由此延展出来。
这其中“不孝”罪规定繁琐和尽可能的详尽,譬如守丧期间:匿丧最高刑流二千里,最低刑笞四十;居丧释服从吉最高刑徒三年,最低刑笞三十;居丧作乐、杂戏最高刑徒三年,最低刑杖一百(路遇奏乐而遂听者);居丧嫁娶杖一百;居丧参预吉席杖一百(实际可能更重);居父母丧生子徒一年;居父母丧别籍异财徒一年;居父母丧求仕徒三年;父母死诈言馀丧不解官徒二年半。此外,唐律中最终确立的父母的主婚权,私自结婚也属不孝等。尽管不能用自由、权利观念衡量古人,但对守丧规定如此之严也是严重干涉了人们的私生活。这些法律在现在都消失了,但是作为(法律)意识却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头脑中了,至今挥之不去,譬如很多地区,父母过世后的三年内过年时是不能贴红门联的。
在清末礼法之争时,争论的焦点为:干名犯义、存留养亲、无夫奸和亲属、子孙违反教令的存废,以及子孙队长尊长能否行使正当防卫权。这五点内容几乎都与孝有关,对于不孝类犯罪,礼教派和法理派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法理派妥协。在仿照近代刑法模式立法的《大清新刑律》中附上《暂行章程》,规定了无夫妇女通奸罪;对尊亲属有犯不得适用正当防卫;加重卑幼对尊长、妻对夫杀伤害等罪的刑罚;减轻尊长对卑幼、夫对妻杀伤等罪的刑罚等。至民国也没有彻底废除。
孝的故事篇8
1、可见,封建统治阶级标榜的“忠孝节义”实在是自相抵触的,蔡伯喈行孝的逆境正申明封建社会的所谓“孝”现实上是皇权绝对放置下“忠”的附属品,从而揭露了作者文化心理结构与现实的抵触。
2、这个宣传忠孝节义的故事,为游人平增了一段体味中国封建传统的趣话。
3、中华传统美德集中表此刻伦理道德上的“忠孝节义”和人格理想上的“刚健有为”。
4、“兄妹沾襟”几个朱红大字,流传很广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产生在这里。
5、我们看到,因果报应思想、封建的忠孝节义、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点,熔解在戏曲形象中,耳濡目染地对人们产生影响。
6、非论是岳飞也罢,其他的人也罢,他们的步履事实下场不能根柢转变忠孝节义这些封建道德蓝本的阶级素质。
7、将积善成德、忠孝节义等道德观点作为其家族文化的焦点。
8、外面的胡琴持续拉下去,可是胡琴诉说的是一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不与她相干了。
9、那些布满了忠孝节义、离合悲欢的故事曾困惑了他。
10、在好汉儿女小说发天成长的过程中,其鉴戒才子才子小说颇多,()笔者从恋爱婚姻观、对忠孝节义的提倡、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才”的熟谙等方面,来参议才子才子小说对好汉儿女小说组成和成长产生的重大影响。
11、本章参议了元朝文人忠孝节义观新的时代特点。
12、即对于忠孝节义的熟谙和守卫,也事实下场让人看到了尊重历史的观点,并触摸到复杂历史背地的真实的人性,透射出厚重的质感。
14、岳飞幼时,家中景象亦欠安,怙恃亲在全力连结家计之馀,仍很是正视孩子的教化,不单教岳飞念书识字,也常说些忠孝节义的故事给他听,但愿他从中能有所体味,未来也做个忠孝兼顾的人。
15、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
16、面临这类纲纪不振,风气颓弊的社会现实,王应麟感触解救的根柢对策就是导之以三纲五常,倡之以忠孝节义,以儒家的忠孝节义观点为君臣指明标的方针,明是非,别善恶。
17、关公为甚么在中国老苍生中有那么大的名誉,由于关公是中国人忠孝节义的范例。
18、总结为三个原点,分袂为“宣传忠孝节义”“默示赫然的民族意识”“通达矫捷的人性观点”。
19、而大大都人,祖国旧君之思仍缭绕脑际,忠孝节义如如坐针毡,礼义廉耻似骨鲠喉,民族意识难以消弭。
20、师本文从函?禅师的悟道分缘及其阐教并重的宗趣观入手,申明他之所以能在明末清初之际摄受数千僧俗,乃是因其存在深彻的悟境和完竣的见识,非人们所谓“以忠孝节义垂示及门”所能规模。
21、儒学在辽境内的流传加倍扩大和深化,其所提倡的忠孝节义等汉族封建传统道德观点,也慢慢为契丹人所认同,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标准。
22、大团圆的终局,忠孝节义的观点,怪力乱神以及迷信的故事,都是农人兴味稠密的题材。
孝的故事篇9
摘 要:佛经故事《弃老国缘》是一个经典的佛教孝道故事。佛教独特的孝道思想与对中华文化影响甚大的儒家孝道思想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然而两者在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以来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共同融进了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之中。在现代社会,仍可以看到这两种孝道文化的痕迹。
关键词:佛经故事《弃老国缘》佛教孝道思想儒家孝道思想
佛经故事《弃老国缘》体现的孝道思想
《杂宝藏经》卷一的《弃老国缘》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有个国家名为“弃老”,其风俗是把老人带到偏远的地方抛弃。有一个大臣孝顺,舍不得将老父亲按惯例赶走,就偷偷在地底下挖了一件密室,将父亲安置在里边随时孝养。当时来了个天神对这个国家进行考验。所出的难题众人皆无法解答,这时,大臣回去请教老父亲,在危机的时候挽救了国家。事后,国王知道了是大臣的父亲的功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立马尊大臣之父为师,并普告天下,废弃弃老的习俗,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都当加大罪。故事的情节和结局明确地宣扬了孝道的思想,而其中天神给国王出的几个难题和老父亲的解答更是突出地反映了佛教的孝道思想。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强调要敬信三宝,供养父母师长。故事中,天神变成一个连骸拄骨的饿人,问国王,世界上还有比他更饥穷瘦苦的人?大臣的父亲说道“世间有人,悭贪嫉,不信三宝,不能供养父母师长,将来之世,堕饿鬼中,百千万岁,不闻水谷之名,身如太山,腹如大谷,咽如细针,发如锥刀,缠身至脚,举动之时,支节火然。如此之人,剧汝饥苦,百千万倍。”①形象地描绘出不愿供养父母师长之人在地狱将遭受的痛苦。由此告诫世人要善对父母,为来世积福报。之后又从正面肯定敬信三宝,孝顺父母,精进持戒的人能获得福报,转生天上,胜过常人百千万倍。
第二,认为不但要供养父母师长,更要由孝到信,由信到忠。故事里天神变成一个身披枷锁铁链,全身冒火的人,问国王,世界上还有比他更苦的人么?大臣的父亲答道:“世间有人,不孝父母,逆害师长,叛于夫主,诽谤三尊,将来之世,堕如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陷河沸屎,刀道火道,如是众苦,无量无边,不可计数,以此方之,剧汝困苦,百千万倍。”②在这里,佛经把不孝引申到不信,不忠。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更难做到对朋友信,对君主忠。这与《论语》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所表达的意思有相通之处。
第三,指出了行孝的根源在于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故事中天神问国王如何分辨两只外表一样马谁母谁子?大臣的父亲答道:“与草令食。若是母者,必推草与子。”③正是因为父母恩情重如山,儿女后代难完报。父母在养育儿女时,受了无数艰难困苦,作为后代,应该生起感恩心,以报父母之深恩。佛在《父母恩重难报经》中将母恩归为十种:一者怀胎守护恩,二者临产受苦恩;三者生子忘忧恩,四者咽苦吐甘恩;五者回干就湿恩,六者哺***养育恩;七者洗濯不净恩,八者远行忆念恩;九者深加体恤恩,十者究竟怜悯恩。④而佛教的报恩不仅讲今世,而且注重来世,由此推及到对一切众生起好感,生慈心。因为万物都可能是过去父母的精神所化成的,所以要戒杀。这也是出于孝心的表现。
总之,佛教的孝道思想认为孝行应该不仅停留在赡养承欢的层面,并且需要提升到令父母出离生死轮回的高度。宣扬戒孝合一的思想,认为行孝是持戒的基础和前提,而持戒又是善的源泉,归根结底,孝是众善之本,持戒和行孝的关系至为密切。各种戒律在外道之人看来可能太过严苛,但是佛家宣扬行善尽孝的思想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丰富发展做出了贡献。
如儒家“孝道”思想与佛教“孝道”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融合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受到儒家正统的非难,儒家认为佛门弟子,违背父母意愿,辞亲别祖,不娶不嫁,绝嗣无后,是为大不孝。但是在古代,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捍卫正统的思想武器,主要是被“知识分子”所接受,而佛教向往极乐世界,为来世积福祉的主张却在广大的穷苦劳动人民中有广泛的影响。儒家和佛教都是兼容性比较强的学说,并没有盲目排外,因此,在将近两千年的互相碰撞、磨合中,两者出现了一些融合的产物。
第一,佛教宣扬戒孝合一的思想。早在三国时的康僧会,就把佛教的持戒与世俗的尽孝联系起来,认为戒酒是“奉孝不醉”。由此,中国佛教历来有倡导持戒与行孝统一,宣扬戒孝合一的思想。《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⑤说的就是,行孝便是持戒,行孝与持戒都有一样的功德,持戒与尽孝合而为一。首先孝为戒先,行孝就是持戒;其次戒为孝蕴,持戒就是尽孝。大戒以孝为先,众善由戒而生,如无戒,善无从生,而无孝,戒无所依。故经云:“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佛遗教三经要义丁四说劝修戒利益》⑥
第二,佛教将轮回报应与孝道结合起来。佛经通过描述不孝之人将要受到的种种地狱苦难,和持孝之人将要获得的种种天堂福祉来从两方面告诫世人,应该敬信三宝,孝顺父母。而佛门之中又有众多感人至深的孝亲事迹,众高僧用身体力行的方式,指引众生。佛教伟大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为报父母深恩,曾在父母生命垂危时,连自己身上的肉也割下来供养父母。后来又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在皇宫为父阐扬净土,令其闻法生信,超升三界。又如弘一大师每逢“母难日”,必于佛前虔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以此功德回向先母。有一次,他在听静权法师讲《地藏经》时,禁不住痛哭失声,忆及先母生前为他所受的种种折磨,比他自己过着无柴无米的日子还难受。
第三,送子观音的偶像崇拜融合了佛教与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虽然佛教宣扬超脱红尘,无念无欲,不嫁不娶。但是由於佛教宣称观音慈悲为怀,救助众生,中国人民便在她的众多神通中增加了送子的神通,而且信徒众多,特别受还没怀孕的妇女推崇。这正是儒家注重子嗣繁衍的思想对佛教的影响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孔子代表的儒家的孝道思想与佛教的孝道思想在本质是的一致的,都是为了对父母报恩,尊敬,供养父母。而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各有其特点,孔子更强调对父母的尊敬之心,以及通过严守礼的规定,传承父母的血脉,继承发展父母的功业等方面来表现孝道;而佛教更注重为父母积福报,不仅在今生供养父母,而且为了不误伤的前世父母而戒杀生,并对一切生灵怀有敬畏之心。两者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儒家的孝道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有重大贡献。在现代社会,重新审视这两者的孝道思想,吸取其中的精华,陶冶审视自身的行为举止,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积极的意义。(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注解:
① (北魏)吉迦夜昙曜译选.杂宝藏经.花城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9页.
② (北魏)吉迦夜昙曜译选.杂宝藏经.花城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9页.
③ (北魏)吉迦夜昙曜译选.杂宝藏经.花城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20页.
④ 释证严讲述.父母恩重难报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6页.
孝的故事篇10
论文摘要:曾子继承孔子孝道思想以及春秋以前的孝观念,将孝作为做人的基长准则,提出重视生命延续的全体、贵生之孝;强调大经大法的根本之孝;区分了大孝、中孝、小孝的层次之孝。以敬为判断标;住重视孝道的履行,把孝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了孝道思想的内涵,对儒家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曾子是孔子的主要弟子之一,据典籍记载,他在孔门中拥有很高的地位。曾子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孝道思想。其孝道作为孔子的孝道理论和后来孝治派之间的桥梁,在先秦思想史上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曾子孝道思想及实践
曾子孝道思想是继承孔子的孝以及更早的孝观念发展而来的。曾子以“身为亲之体”作为孝道确立的依据,提出了自己的新意,并以敬为判断标准,重视孝道的履行,把孝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了孝道思想内涵。
孔子认为孝源于人内心对父母的真实情感,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而曾子在孔子基础f=.进一步提出对父母行孝的根据,认为孝道源于“身为亲之体”,即:子女身体是父母身体的延续,子女生命也是父母赋予的。曾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并按照自己对孝的理解,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提出了自己的新意。他提出重视生命延续的全体、贵生之孝强调大经大法的根本之孝;区分了大孝、中孝、小孝的层次之孝。WwW.133229.COM这些新意丰富了孔子孝道思想,也充实了曾子孝道体系的内涵,为后世孝道思想留下了宝贵财富。
曾子重视生命延续的全体、贵生之孝。他注重“全身为孝”,引用孔子的话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町谓全矣。”认为子女要怀着敬父母的态度来爱护和保全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赋予自己的身体受到损害并让父母的身体通过自己及后代不断地延续下去:“身者,父母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对于父母赋予自己的宝贵生命更要珍惜,“父母生之,子弗敢杀……”平时要注意安全,不令父母为自己担忧,“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而且曾子认为孝子没有自己的忧乐,要以父母之忧为忧,以父母之乐为乐,“孝子无私乐,父母所忧忧之,父母所乐乐之。”
曾子强调大经大法的根本之孝。在孔子那里所重的是仁,孝仅是众多德行之一,处于从属地位。但到了曾子这里,孝被无限地拔高,成为一切的根本,“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曾子极力扩大孝的应用范围,把家庭伦理中孝的思想,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在曾子看来,仁、义、礼、忠、信都与孝有着密切的联系:“民之本教日孝,其行之日养……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
曾子把孝看作是衡量一切的准绳,是无所不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并指出孝充盈于社会每个角落,几乎可以囊括个人活动、社会关系以及***治行为等方面的所有规范,将孝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人类行为规范的最高层次。孝包含庄、敬、忠、信、勇诸范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⑨值得注意的是,曾子认为不庄、不敬、不忠、不信、不勇是不孝,是因为它们会给人带来羞辱,从而辱及父母。因此,尽管曾子把孝抬高到天下之大经的高度,但孝的根源仍是“身者,亲之遗体也。”阮元注释说:“不庄、不忠、不敬、不信、无勇皆易致祸害。首刑罚,毁伤身体,辱及其亲。”曾子的贡献,是对孝的理论凸显。为了更好地突出孝作为大经大法的根本性作用,曾子对孝划分了层次。
曾子把孝划分为三类:大孝、中孝、小孝,其划分依据是以对父母孝的方式。他说:“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大孝尊亲}”最重要的是对父母的尊、敬,这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尊敬父母,终身无违,一种是促使父母受人尊敬。“大孝尊亲”一是尊敬父母,终身无违。曾子说:“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还认为养志之孝不仅要关心、尊敬父母,而且要做令父母高兴的事情,不要违背父母。“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与物质方面的养相比,精神方面令父母愉悦是更为重要的内容,而能否和颜悦色事父母就在于是否保持着一颗永远热爱父母之心。“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固如果父母有过,子女要和颜悦色地以尊敬父母的态度去进谏:“君子之孝也……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二是促使父母受人尊敬。从积极方面说是扬名为孝。首先是不遗父母之恶名,“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其次是扬己之名,“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君子终身守此惮惮。”扬己之名即扬父母之名,使父母受到人们的尊敬。对于“大孝尊亲”,阮元《曾子十篇注释》注日:“尊亲者,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如大舜以天下养,周公严父以配天,士大夫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曲而后来的《孝经》对曾子这一思想进行了发挥,认为扬名显父母是孝的最终形式:“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不辱为孝”是中孝。即:不要因自己不合乎礼的言行而连累父母受到侮辱。不辱,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保其身,不辱父母之遗体;一是慎其行,不辱父母的人格。侮辱,尤其是大辱,会给人带来极其不良的后果。《白虎通义·丧服篇》引《礼记·曾子记》日:“大辱加于身,肢体毁伤,即君不臣,士不交,祭不得为昭穆之尸,食不得昭穆之牲,死不得昭穆之域也。”如果子女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连累父母,令父母之人格受到侮辱,会给父母带来不愉快,则与孝道背道而驰。
“其下能养”是小孝,能养就是赡养父母,父母赋予子女生命与身体,并且含辛茹苦地将其抚养成人,子女应思鸟兽反哺之情,尽力孝养双亲,满足父母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做到“慈爱忘劳”。“慈”者,《礼记·内则》日:“慈以旨甘”。“爱”,谓孝子之有深爱也。“忘劳”,忘己之劳苦,如孟子所说:“竭力耕田,共为子职”。
曾子也注意到了孝的等级化。在《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中,曾子说:“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明显地把孝按照社会等级区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与君子、士、庶人、任善相对应。古代学者对此进行了阐述,指出其中的君子指卿大夫,任善指王者。
而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曾子把孝划分为三个等级:“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魏源认为曾子以等级来划分孝,“此别记曾子论孝之等也。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行于四海。是为博施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是为备物。此既醉诗所谓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盖美王者孝量无匮竭也,故为大孝。此言天子之孝也。尊爵莫如仁,而以此尊其亲……此士大夫之孝也……于父母之慈爱则思而不忘。于己之勤劳,则忘而不思,所谓竭力耕田,共为子职,故日用力。此庶人之孝也。或曰慈爱,如《内则》‘慈以旨甘’之慈,谓已慈爱其亲。”而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论孝的三个层次中,曾子将诸侯、卿大夫、士视为一个阶层,与天子、庶人组成三个不同的阶层,分别以大孝、中孝、小孝作为对应。
从以上几种孝道层次划分的标准上来看,其本义是以对父母之孝的方式为依据,因提升到孝道层面,被赋予了道德的内容,并被应用到社会实践,显示出孝道层次划分的鲜明性。曾子讲孝道并非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非常重视孝道的践行,他本人就是孝道实践的典范。他的孝行实践不但具体地诠释了其孝道理论,说明孝道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也反映了其对孝道实践的重视,因此我们可以把曾子的孝行实践看作其孝道的有机组成部分。曾子对践行孝道的重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孝行中表现出来。
其一,对父母的物质和精神并重的孝养。曾子事亲至孝,在《孟子》等文献中有很多对曾子孝行的记载:“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撤,必请所与。问有余,必目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蟹曾子事亲,能体察亲心,顺承亲意,无微不至。曾子行孝,孟子称为养志,可渭人子之行孝至矣。据《苟子》记载:“曾子食鱼,有余,日:‘泔之。’门人日:‘泔之伤人,不若奥之。’曾子泣涕日:‘有异心乎哉!’伤其闻之晚也。”唧这是曾子笃于孝行的例子。《孟子》中还记载了其父曾皙生前嗜羊枣,曾皙去世后,曾子睹物思亲,遂不忍食的故事。曾子至孝之心忘己,其心中只知有父母,而己之好恶尽舍。孟子云:“大孝终身慕父母”固,曾子实实在在地做到了这一点。
其二,重视以礼事亲之孝行。曾子认为,无论父母在世时还是去世后,子女要按照礼的规定去侍奉双亲:“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固。这表现在对在世的父母要敬、爱结合:“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固曾子认为始终保持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就是礼终:“父母爱之,喜而不忘……如此,谓礼终矣。”固父母去世后,要以礼葬父母,并以礼祭祀父母。“故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固曾子强调以礼葬亲,并注重丧亲之情,认为孝子居丧期间的哀戚是发自内心的诚挚的情感流露。他说:“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以礼葬父母时,曾子非常悲哀,后来他对子思说:“仅,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按照礼的规定,“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曾子每读《丧礼》,泣下沾襟”。这不是因为《丧礼》内容精深,而是由于曾子念及双亲的哺育之恩,感叹再没有机会奉养父母。
其三,曾子提出子女要及时行孝。“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木欲直而时不待也。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存亲也。”还说:“故人之生也……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时,其此之谓与?”固曾子认为子女安身处事应以如何奉养好双亲为基本价值尺度,从而提出一个人仕原则:父母在世时,不择官而仕。“曾子仕于莒得粟三秉,方是之时,曾子重其禄而轻其身;亲没之后,齐迎以相……方是之时,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窘其身而约其亲者,不可与语孝……家贫亲老者,不择官而仕。”在曾子看来,官位虽低,但只要能供奉双亲,对父母奉养的人生价值就已经实现,如果一定要等到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时才想起奉养双亲,那是一种不孝行为。
二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曾子孝道思想主要体现在《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其所反映出的曾子孝道思想,被后人发展为孝治思想。曾子孝道理论对儒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孝经》的影响上。《孝经》是关于儒家孝道思想的一部重要论著,是曾子后学所作,是曾子门人对先秦时期儒家孝道思想,尤其是对曾子孝道理论进行的系统、精辟、完整的总结。何异孙说:“《论语》是七十子门人所记,《孝经》只是曾子门人所记。”固《孝经》继承了曾子孝道思想并对其作了发挥,突出“孝治”的理念。《孝经》对曾子孝道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孝经》之孝治是对《曾子》之孝道的丰富和发展比较《孝经》和《大戴礼记·曾子十篇》的异同发现,《孝经》主要讲“孝治”,涉及孝治的内容占全书的80%,而《曾子十篇》中主要讲孝道。《孝经》明显受曾子孝道思想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为从孝道走向孝治。《孝经》提出的孝治思想就是以孝治天下的思想,认为孝为“德之本”,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它“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四,忠君是至高无上的孝,不忠即是不孝,而不孝则是社会***的根源,是最大的恶行,所谓“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孝治思想的提出,使孝道由原来的主要属于家庭伦理的学说变为社会***治学说。曾子所提出的孝为天下的大经大法的思想是建立在处理家庭内部父子关系基础之上的,并未提高到孝治的***治层面。《孝经》则认为父子关系是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孝是上白天子、下自庶人都应当恪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统治者能够用以教化社会民众的至善之德,“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贤明的君主正是根据人们对父母的爱敬之情教育人们相互爱敬,故所有道德教化都是从孝道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孝也就成为可以用来教化万民,使“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不严而治”的至善之德。若“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正是基于此,《孝经》才将孝看作统治者可以用来平治天下的至德要道。因此,《孝经》认为孝具有治家和治国双重功能,以孝治家,则家庭亲爱和睦;以孝治国,则“其教不肃而成,其***不严而治”,从而使天下太平,祸乱不生。由于《孝经》把孝道同伦理和***治揉为一体,适应了中国古代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伦理社会的需要。
其二,《孝经》是从孝道层次划分着手,改造孝道。《大戴礼记》中,曾子对孝的层次进行了划分,把卿、大夫、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与天子、庶人并列为三个社会阶层。而《孝经》把孝按照社会地位分为五个层次,诸侯、卿大夫与士之孝已被严格划分,体现出遵守等级、严禁僭越、孝于君主等内容,孝已经表达出忠的内涵。《孝经》与曾子孝道理论的思想源流隐然可见,《孝经》继承、发展了《大戴礼记》中曾子孝道的思想,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了损益。《孝经》与《大戴礼记·曾子十篇》关系密切,其中的某些内容显然是对《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孝行、孝道的发挥。《大戴礼记·曾子大孝》重视“全身”,认为孝的最高境界是“尊亲”,《孝经·开宗明义章》则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二者的看法是一致的。《大戴礼记·子立孝》中,曾子日:“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与臣言,言事君”,具有调和事亲与事君,并有以孝统一两者的倾向,《孝经·开宗明义章》则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二者的思想可谓一脉相承。
由此可见,《孝经》源于曾子孝道思想,是对其的阐释与发展。而曾子孝道思想经由《孝经》的发挥,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
注:
①②⑥⑧⑨⑩⑥⑥③《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③④《吕氏春秋·孝行》。
⑤《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
⑦⑥《礼记·祭义》。
⑩⑩阮元:《曾子十篇注释》,清抄本,中国国家***书馆馆藏。
⑩⑩⑤《大戴礼记·曾子立孝》。
⑩《礼记·内则》。
⑩《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①⑤《孝经-开宗明义章》。
⑧⑤《孟子·万章上》。
②魏源:《曾子章句》,清抄本,中国国家***书馆馆藏。
①《孟子·离娄上》。
③《苟子·大略》。
③《孟子·滕文公上》。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
④《论语·子张》。
⑨《礼记·檀弓上》。
③《礼记·曲礼下》。
@《尸子》。
④《韩诗外传》卷七。
⑤《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⑤《韩诗外传》卷一。
⑤王正己:《孝经今考》,见罗根泽《古史辨》第二册,上海古出版社1982年版,第161~171页。
④⑩《孝经·三才章》。
⑩《孝经·五刑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