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的故事篇1
1、藉草枕块:藉:垫衬。古时居父母之丧,坐卧在草垫上,枕着土块。形容悲痛欲绝。
2、草创未就:草创:开始创办或创立;就:完成。刚开始做,尚未完成。
3、草草收兵:马马虎虎地就收了兵。比喻工作不负责任,不细致,不慎重。
4、不弃草昧:草昧:原始,未开化。不嫌弃蒙昧无知的人。用作谦词。
5、白草黄云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6、拨草寻蛇: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7、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8、长林丰草:幽深的树林,茂盛的野草。指禽兽栖止的山林草野,旧常喻隐居之地。::形容边塞荒漠凄凉的景象。
9、疾风知劲草: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
10、一草一木: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11、草庐三顾:顾:拜访。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12、饭糗茹草:饭、茹:吃;糗:干粮;草:指野菜。吃的是干粮、野菜。形容生活清苦。
13、草头天子:强盗的头领,旧时亦指入山聚众起义的首领。
14、打草惊蛇:原比喻惩甲菟乙。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15、草满囹圄:监狱里长满了草。比喻***治清明,犯罪的人极少。
16、依草附木:原指鬼神有所依凭,擅作威福。后比喻凭借他人势力,为非作歹。也比喻不能自立,依靠别人。
17、草木俱朽:象草木一样死去,世人并不知道。借喻人一生毫无建树。
18、斩草除根: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19、风吹草动:风稍一吹,草就摇晃。比喻微小的变动。
20、草长莺飞: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21、草衣木食:木:树。编草为衣,以树木果实为食。形容衣食简单,生活清苦。
22、草薙禽狝:薙:除草;狝:杀戮。像割除野草,捕杀禽兽一般无所顾惜。比喻肆意屠戮,无所顾惜。
23、结草衔环: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24、积草屯粮:储存粮食和草料。
25、草草了事:草草:形容草率、马虎;了:办完,结束。草率地把事情结束了。
26、寸草不留:连小草也不留下。比喻搞得精光,()一无所剩。
27、肤皮潦草:形容不扎实,不仔细。
28、剪草除根: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生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29、草间求活:草间:草野之中。形容只求眼前能马马虎虎活下去。
30、草率收兵:比喻马马虎虎、急急忙忙地把事情结束了。
31、风行草偃:偃:倒伏。风一吹草就倒下。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
32、草莽英雄:草莽:草丛,草野。旧时指在山林出没的农民起义或强盗们中的著名人物。
33、蔓草难除:蔓草:蔓延生长的草。蔓生的草难于彻底铲除。比喻恶势力一经滋长,就难于消灭。
34、结草衔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35、惊蛇入草:形容草书写得矫健而活泼。
36、草行露宿:走在野草里,睡在露天下。形容走远路的人艰苦和匆忙的情形。
37、草木皆兵:木:树。野草和树木都像是兵士。比喻***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生多疑的错觉。
38、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39、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40、草木愚夫:愚:愚蠢;愚夫:匹夫。像山野之中草木那样愚昧无知的人。也指粗俗平庸的百姓。
41、寸草不留:连小草也不留下。比喻把人斩尽杀绝或把各种东西破坏殆尽,什么也不留下。
42、风吹草动:风稍一吹,草就会随之摇动。比喻一点动静或动荡。
43、春晖寸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抚养。寸草:一寸长的小草;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戴心情。
44、草率收兵:比喻马马虎虎、急忙忙地把事情结束了。
45、草率从事:草率:粗枝大叶,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就处理了。形容办事不认真。
草木皆兵的故事篇2
2、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日:“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3、我恍然叹道:“哦,原采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感伤,它怎么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的:它的色调凄清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4、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5、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就会走向衰败。
6、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7、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情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草木皆兵的故事篇3
1、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2、干戈载戢:干戈:古代的兵器。指武器。载:虚词。戢:聚藏。把武器收藏起来。比喻不再进行战争动用武力了。
3、揭竿而起:揭:高举起,竿:旗竿,代旗帜,原形容秦末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时的情况,后即指武装起义。
4、白骨露野: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
5、连天烽火: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6、金戈铁马: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驰马的雄姿。
7、来好息师:招致和好,停止战争。
8、有勇无谋:只有勇气,没有计谋,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计划,不讲策略。
9、止戈散马: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谓结束战争。
10、赤地千里: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11、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12、休养生息:休养:何处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13、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14、刀***入库:没有战争,不用武备;和平***,解除武装,不作戒备。
15、休兵罢战: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16、鼓衰力尽: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17、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8、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
19、矢石之难: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战的武器。难:不幸的遭遇。指战争中的危难。
20、大动干戈: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21、楚界汉河: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22、止戈兴仁:止:停止。仁:仁***。停止战争,施行仁***。
23、烽火四起: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24、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25、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26、归马放牛: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27、龙战鱼骇:喻战争激烈。
28、伐罪吊民: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29、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30、偃革倒戈:指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31、马革裹尸: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32、以战养战: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33、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34、赤膊上阵: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35、用兵如神:调兵遣将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
36、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37、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38、打草惊蛇: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39、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
40、戎马倥傯:指在战争中***务紧迫繁忙。
41、上兵伐谋:上:上等,引申为最好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
42、铸甲销戈:销熔铁甲兵器。借指结束战争,实现和平。
43、全民皆兵:指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
44、兵慌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45、偃甲息兵: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
46、乌合之众:象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47、有事之秋:指战争或多事故的年头。
48、偃武息戈: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49、坚壁清野:坚壁:坚固壁垒;清野:清除郊野,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50、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51、兵无常势:兵:战争;常:常规、不变;势:形势。指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指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
5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53、以逸待劳: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54、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55、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
56、散兵游勇: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草木皆兵的故事篇4
关键词: 《云麓漫钞》 名词 语料学
《云麓漫钞》共十五卷,九万余字,宋赵彦卫撰。赵彦卫,生卒年均不详,约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卒于宋宁宗嘉定初年(公元1210年左右)。《云麓漫钞》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笔记体著作,大至***治、***事、经济,小到采矿、撑船等各个行业,以及日常生活琐事都有记载。该书语言朴素直白,不加藻饰,书中更出现了许多新词新语,为工具书的编纂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语料。就名词而论,《汉语大词典》中的词条“海红”、“诞圣节”、“枕屏”、“e”、“青薪”、“话私”、“匾蒲”、“冥财”、“空漏子”等,都是依据《云麓漫钞》中的记载而设的。但由于《大词典》的编写涉及书籍众多,内容庞杂,编写者较多,因此难免存在一些疏漏。《云麓漫钞》中还存在一些为《大词典》所忽视的名词,这些词或未列条目,或漏列义项,或选用时代较晚的例证。对《云麓漫钞》中的名词语料进行整理梳理,将为《大词典》在词条收录、义项设立、例证年代等方面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1.漏收词条
《云麓漫钞》一书记载了当时许多风土人情,甚至一些不为其它文人所注意的琐事,也正因为如此,书中保留下来了一部分较有特色的新词新语,这些名词对《大词典》的编写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以下列举几例。
【报班】宋金时期宫中分站两旁的侍卫。
本朝殿后皆有主廊,廊后有小室三楹,室之左右,各有廊通东西正廊,每乘舆自内出,先坐此室,俟报班齐,然后御殿。(《云麓漫钞》卷3“唐故事”条)
“报班”作为宫廷中常见的一种职位,在宋金时期的典籍中多有记载。《金史・志・礼九》:“司辰入殿报时毕,皇帝御殿坐,鸣鞭,合门报班齐,执擎仪物内侍分降殿阶两傍,面南立。”
【画丝】【挂Q】竹指的屏风。
绍兴末,宿直中宫已小竹编联,笼以衣,画风云鹭丝作枕屏,一时无名,号曰画丝。好事者大其制,施酒于席以障风,野次便于围坐,人竞为之,或以名不雅,易曰挂Q。(《云麓漫钞》卷3“画丝”条)
“丝”应为“鹭鸶”之“鸶”。“Q”乃取“罘Q”之意。“罘Q”本意指古代设在城门角上的建筑,用以防卫。《汉书・帝纪・文帝》:“六月癸酉,未央宫东阙罘Q灾。”因其形如网状,后世又代指屏风。《唐语林・***事下》:“因言‘罘Q’者,复思也,今之板障屏墙也。”可知“画丝”、“挂Q”应为“罘Q”演变而来,今以竹制之。
【金石刻】碑刻。
金石刻,盖欲传久,故必择石之良者。(《云麓漫钞》卷3“金石刻”条)
“金石刻”《史》作“刻石”。(《云麓漫钞》卷3“秦始皇”条引《集古录》)
“金石”作为美石的代称,上古已有之。《管子・侈靡》:“故天子臧珠玉,诸侯臧金石,大夫畜狗马,百姓臧布帛。”“金石刻”一词在近代汉语中较为多见,唐宋时期用例较多。《清波杂志》卷7“四路墨宝”条:“尝于郑D叔霭家得荆襄及川蜀四路金石刻,目为五路墨宝。郑既录碑之全文,\泐者缺焉,且附己说。”
【谱家】钱币收藏家,集古币者。
新莽“大黄布刀”文,谱家皆云“布刀”,细观篆文,“刀”之中一点重,即“千”字也。(《云麓漫钞》卷2“布刀”条)
钱币收藏家多将钱币***案拓为***谱,对照收藏,因而称之为“谱家”。清・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驺虞峙钱。”注引《泉说》:“青园之驺虞峙钱,为谱家所未有。”
【***营】***队驻扎时用***所建的防御工事。
戎主吹角为号,众即顿舍,环绕穹庐,以近及远,只折木梢屈之为三子铺,不设***营堑栅之备,或闻人声砍寨,皆不实也。(《云麓漫钞》卷6“契丹”条)
“***营”一词出现于唐宋时期,宋金时期战争频繁,***营之法多有记载,是战争中常见的一种防御工事。《武经总要・前集・立***营法》:“凡***不久驻,可立***为营,***头间架令均。……营外有警,当铺不得高声,敲***传过,四面即知警,预作堤防。”
【伤寒家】中医专治伤寒的大夫。
此证伤寒家不载,诸医皆欲先止脏腑。(《云麓漫钞》卷5“寒家”条)
“伤寒”是中医中经常出现的词,因寒气入体而产生的一切疾病都称之为“伤寒”。《备急千金要方卷・伤寒上》:“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名曰伤寒。”因此“伤寒家”特指中医中专治伤寒的大夫,该词在一些医学书籍中常有出现。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咳嗽门》:“辨云:伤寒家论喘呕以为火热者,是明有余之邪中于外,寒变而为热,心火太旺,攻肺,故属于上。”
【探事人】细作、探子。
绍兴初,尝获北方探事人云:“虏用兵多用锐阵,一阵退,复一阵来,每一阵,重如一阵。”(《云麓漫钞》卷4“锐阵”条)
“探事人”一词较为口语,唐宋时期文人笔记中所见不多,但从文例可以看出,该词在当时已有使用,明清时期较多地出现在通俗小说之中。《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飞兵近黄龙府》:“探事人报,兀术老小尽夜渡河北去,辎重皆弃。”
【常卖人】贩卖货物的小贩。
朱抑父朱冲者,吴中常卖人,方言以微细物博易于乡市中自唱,曰常卖。(《云麓漫钞》卷7“常卖”条)
“常卖”本指沿街贩卖物品,后演变成名词,“常卖人”也称“常卖”。《欧阳修集・补遗・序跋》引《书琴阮记后》:“同年孙植,雅善琴阮,云于京师常卖人处贾得之以遗余,盖景佑三年也。”
【阍者】守门人。
洎拜两地,戒阍者,有戴花道人来,不问早暮即通。(《云麓漫钞》卷4“唐故事”条)
“阍”本意即为守门人,《说文・门部》:“常以昏闭门隶也。从门从昏,昏亦声。”“阍者”一词在唐宋时期经常出现,明清时期使用更为广泛。《H史》卷7“朝士留刺”:“昔有一朝士,出谒未归,有客投刺于门,阍者告之以某官不在,留门状,俟归呈禀。”
【悟讲主】寺庙的住持。
台州临海县章安祥符寺法堂上有高庙御坐,寺僧师颜年八十余矣,能言东巡事,云:“时年方十四,事悟讲主。”(《云麓漫钞》卷7“台州”条)
“悟讲”又作“讲悟”,佛教术语,意为讲解启悟。唐代道宣《续高僧传・义解四・法上》:“讲悟昏情,词无繁长,智者恐其言少,愚者虑其不多。”后“悟讲主”引申为寺庙的住持人。
【步田】绍兴年间出现的一种丈量土地的方法。
绍兴中,李侍郎椿年行经界。有献步田之法者,若以五尺为步,六十尺为角,四角以为亩……各取其半而乘之,如上法。”(《云麓漫钞》卷1“步田”条)
“步田”是宋代出现的新生事物。“步”用作动词,意为“踱步测量”,这一词汇源于当时农民生活,其它文献中很少记载。《四明续志》卷7:“步田一十六亩五十七步。”
2.补充义项
《云麓漫钞》中的一些词语虽为《大词典》收录,但是义项却和《大词典》有较大出入,考证这些词义将为补充《大词典》义项作出一定的贡献。这些词语有以下几个。
【奇数】余数。
历家用算,多寡不问,要皆本于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度之一,行一度为一日,至于三百六十五日,则有奇数四分之一,以一日为百刻,一岁之中,当有奇刻二十五,故必计之以算世历。(《云麓漫钞》卷2“历家”条)
“奇数”一词在《大词典》中只作单数解,显然不合文中意,按文意应为“余数”。唐宋时期典籍中也有“余数”的用法。《金史・志・食货・钱币》:“榷盐许用银绢,余市易及俸,并用交钞,其奇数以小钞足之,应支银绢而不足者亦以钞给之。”
【投状】竞标书。
又置坊户,以三年为界,界满必增钱,实封投状,百日限满拆封,给价高人,上户增价攘夺。(《云麓漫钞》卷10“二税”条)
“投状”是宋朝出现的一种竞价承包的方法,买家将各自竞标的价钱封在竞标书中,届时统一拆封,承包权由价高者得。《栾城集・右司谏论时事》:“买扑酒坊,先因实封投状,争气务胜,竞设高价,既得之后,利入微细,不能出办。”《大词典》中仅有“呈递文状”一义。
3.提前例证
《云麓漫钞》中的一些词语虽为《大词典》所收录,例证所用典籍往往多为明清时期的,这样就将这些词的出现年代延后了数百年。通过对《云麓漫钞》中名词的仔细考证,我们可对这些词的出现年代有更为确切的认识。
【木履】木底鞋。
“盐户谓之亭户,煎夫穿木履立于盆下,上以大木}抄和,盐气酷热,熏蒸多成疾。”(《云麓漫钞》卷2“盐池”条)
“木履”一词唐宋时期已有出现。《朝野佥载》卷4:“唐高士廉选,其人齿高,有选人自云解嘲谑,士廉时着木履,令嘲之。”《大词典》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一・屐员巧》:“屐乃木履之下有齿者。”
【公启】古代书信的一种格式
至宣***间,则启前具衔,为一封,又以上二幅六行者同为公启,别叠七幅为一封。(《云麓漫钞》卷4“尺牍”条)
古代书信在信封、落款处都用“公启”二字,这种格式在宋时已有出现。《大词典》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各钱庄也联名写了一张公启,把锺雷溪从前在上海如何开土栈,如何通往来,如何设骗局,如何倒账卷逃……连这信封在一起,打发人来投递。”
【木寓】木偶
“四仲之月月祠,驹四疋,木寓龙一驷、木寓车各一。”(《云麓漫钞》卷5“西戎”条)
《大词典》引清顾炎武《日知录・汉书注》例证:“古文‘偶’、‘寓’通用,木寓,木偶也……古人用以事神及送死,皆木偶人、木偶马;今人代以纸人纸马。”
【童山】无草木的山。
“初,场之左右皆大林木,不二十年,去场四十里皆童山。”(《云麓漫钞》卷2“瑞应场”条)
“童山”一词在宋朝已出现。《大词典》引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凡所过,童山沙碛,不生草木之区。”
《云麓漫钞》对《大词典》的修订、补充作用主要体现在补充《大词典》的词条,除了以上列出的一些条目外,另外还有一些词条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出,主要有“牒件”(古代公文)、“玉蝴蝶”(花名,又称簇蝶)、“酝具”(造酒器具)、“蒴y”(药名,又名接骨草)、“鼎”(古代炊具,用于祭祀)、“骝驹”(代指骏马)、“木}”(指木制的铲、锹一类的农具)、“豆菜”“元修菜”(豌豆苗)、“官缗”(公款)。
从以上词汇来看,《云麓漫钞》对《大词典》起补充作用的词汇主要是一些贴近生活的口语词汇,特别是一些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件名称。这些词在当时都是人们最为熟悉的词语,甚至是被文人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词”,在典雅的书面文和诗歌中都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这些词渐渐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因而很难考究其确切含义,只有在《云麓漫钞》一类的书籍中,可以考证其当时的使用情况。另外,从近代汉语的发展来看,这些词语在宋朝的使用、发展和变化更影响到明清时期汉语词汇的使用,这对研究近代汉语的发展、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草木皆兵的故事篇5
在三国时期的一个炎热夏日,曹操率大***讨伐张绣,途中骄阳似火,热得出奇,士兵们个个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又没有水喝,行***的速度逐渐慢下来,有几个体弱上兵竟晕倒在路边。这时,曹操想个妙招,他策马卜前,用马鞭一指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义大又酸,绕过这个山丘就到了。”士兵们一听,仿佛梅子已吃到嘴里,顿时口舌生滓,精神大振,加快了行***的步伐。这个故事说明,利用乌梅的酸味,形成条件反射而生津止渴。
乌梅性温,味酸,入肝、脾、肺、大肠经。含有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碳水化合物、谷甾醇、蜡样物质及齐墩果酸等成分。乌梅可用于制作夏季防暑降温的清凉饮料,炎热的夏季,喝上一杯清凉的酸梅汤,倍觉神清气爽。
乌梅药用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蜊止痛、生津止渴的功效,用于***肺虚久咳、脾虚久痢、久泻、虚热消渴、蛔虫病等症。《本草求真》载:“乌梅酸涩而温,似有类于木瓜,但此入肺则收,入肠则涩,入筋与骨则软,入虫则伏,人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刺入肉中则拔,故于久泻久痢,气逆烦满,反胃骨蒸,无不因其收涩之性,而使下脱上逆皆治。且于痈毒可敷,中风牙关紧闭可开,蛔虫上攻眩仆可治,口渴可止,宁不为酸涩收敛之一验乎。”归纳其有“五止”功效,即:止渴、止咳、止泻、止痛、止血。
草木皆兵的故事篇6
簸箕山顾名思义就像一个簸箕,簸箕山内方圆十几里的山坳,绿树葱葱,哈清河发源其中。簸箕山外,四周皆是悬崖峭壁,根本攀不上去,只有哈清河流出的地方有一个豁口,可以进出簸箕山。
薛礼遇到的这股劲敌,平时在簸箕山外活动,遇到战事,便退守簸箕山中,像颗钉子一样钉在那里。薛礼的大***围定簸箕山,敌***只派一小队兵卒守定簸箕山的出口,簸箕山便稳如磐石,万夫莫开。
听说簸箕山内有鱼有田,算得上一个小小的鱼米之乡,万余人的***兵,在山里守上十年八年的没问题。薛家大***安营扎寨停当以后,薛礼带着他的将***们沿着簸箕山的巡视了一番,特别是在簸箕山的出口,薛礼坐在马上端详了许久,看到那里箭簇飞矢,滚木擂石,无人能入。薛礼下得马来,走到从簸箕山流出的溪水旁,审视着这清澈的流水,又伸手试了一试,河水凉冷透骨。
围攻簸箕山数月不下,眼瞅着到了秋天。中秋节的那天,薛帅正坐于帐中愁闷,忽有***兵手持两尾带箭的鲤鱼进来禀报,说这两条鲤鱼是簸箕山中的敌***射出来的,箭后带有写字的缎带。薛帅要那***兵呈来审阅,只见这两条不大的鲤鱼极其新鲜,通体光亮,定是在异常洁净的水中养成。再看那缎带上写着:适逢中秋,馈赠鲜鱼两尾,以慰薛元帅思乡之情。
薛礼深思良久,开口要人把鱼拿去烹了,另摆宴席,宴请手下将领。席间薛礼让众将***畅所欲言,探讨如何破敌。各偏将副将纷纷发言,说是再围困三五月,山中之敌必因粮草断绝乞降,不费一兵一卒便可破敌。薛帅听罢众言,微微一笑,叫侍宴的兵丁把那两条烹好的鲤鱼端下去,让在座众将一一品尝,再问味道如何,众将皆称鲜美。薛礼便言此鱼来历,依据此鱼便能想到,簸箕山内必有良田肥水,物产丰饶,如此围困下去,怕是三年五载,也奈何不了敌***,不如暂且退兵,再***良策。
第二天,薛家***大张旗鼓地全线撤围,一退三十余里,第三日再退四十里。簸箕山中的敌***派出细作,四处打探,确定唐***业已远去,这才派出大批的***兵,四下搜罗粮草,肩挑、人担、马驮,急急地往簸箕山里运。
(上接12版)
没过几日,细作忽然来报,唐***大队人马掩杀回来,离簸箕山只有三十里地了。敌***慌忙收缩进山,又是再派一小队***兵带足了弓弩把守出山的豁口,拒唐***于山外,万无一失。
不想,唐***这次掩杀回来,既不围山,也不安营扎寨,前锋的精兵强将直扑流出河水的山豁,不管你箭簇飞矢,还是滚木擂石,就是前赴后继,强攻不断。这时,忽听山内守***大哗,像是自家展开了厮杀,一时之间,再也无人防守豁口。薛家***便一拥而入,其后续的大***,也如蜂群一般地杀进簸箕山中,仅用半日,便剿灭了山中近万人的敌***,扫除了唐朝大***挥师东进的障碍。
庆功宴上,薛帅与众将把酒欢庆,有人问元帅为何要先退后进,再击敌***。薛礼言道:“敌***赠鱼之前,我等真是无法知道山中虚实。敌***飞箭赠鱼,其意是告我簸箕山中有水有田,粮丰鱼肥,绝不怕你围困。正是这两尾鲤鱼,暴露了山中的虚弱之处。我已试过从簸箕山中流出来的水,寒冷透骨,水寒到此,可以断定山中即便有田,亦不会太多,养鱼有塘,也不会广。仲秋赠鱼,正说明敌***粮草不多,故以鱼示强,企***骗我退***。”
有一偏将再问,既然断定敌***粮草不多,为何不继续围困,逼迫敌***投降?薛元帅再言:“敌***以鱼示强,断不会在粮草尽绝之时才想起这一招法。他们或许还有三五月,甚至一年半载的粮米可用。如若再围下去,我***耗费宏大不说,若至冬天,旷野奇寒,我***必是自败退走,前功尽弃。”
草木皆兵的故事篇7
《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这是一种高明而有效的策略,在古往今来的***治、***事上,得到了许多运用。北宋时,宰相王安石劝宋神宗,暂弃熙河地,与西夏国讲和,培养国力,就是引用老子的智慧,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以退为进”。
老子的智慧也启发了历代医家,将此法则运用于组方用药。例如《本草备要》说:“苍术,补脾燥湿,宣,升阳散郁,甘温辛烈。总解痰、火、气、血、湿、食六郁。(丹溪曰:诸郁皆因传化失常,气不得升降。病在中焦,将欲升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升之。越鞠丸用苍术、香附。苍术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香附乃阴中快气之药,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以香附之降,佐辅苍术之升;以苍术之升,佐助香附之降,达到升降条畅气机的目的。
《张聿青医案》卷四记载:“沈(右)。产后气血亏损,不能制伏肝木,以致木乘土位,饮食稍一过节,辄作便泄,中脘作痛,噫出腐气。脉象细弦,舌苔腻浊。肝强土弱,拟温中运中,所谓将欲升之,必先降之也。炒木瓜皮(一钱五分)、云茯苓(二钱)、上广皮(一钱)、炒杭白芍(一钱五分)、白蒺藜(三钱)、煨益智仁(八分)、炒薏仁(三钱)、砂仁(四钱)、川朴(一钱)。二诊:温中运中,脉症相安。肝强土弱,脾胃升降失常,所以上则噫腐气,下则便溏泄。脾宣补,胃宜通,拟养脏疏腑。整砂仁(盐水炒二粒)、炒於潜术(二钱)、炒东白芍(一钱五分)、炒半夏曲(二钱)、炒木瓜皮(一钱)、上广皮(一钱)、白蒺藜(三钱)、白茯苓(三钱)、黑大枣(三枚)。”
本证为肝强土弱,胃失和降,脾不升清。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说:“木瓜实得春生之气,禀曲直之化,故其味酸,气温无毒。气薄味厚,降多于升,阳中阴也。入足太阴、阳明,兼入足厥阴。”木瓜以酸泻肝、酸温和脾胃。白蒺藜味苦、辛,性平,可升可降,祛风平肝。陈皮味辛、苦,性温,入脾、肺经,辛散苦降,行气健脾,调中快膈。茯苓、薏仁健脾渗湿;砂仁、益智仁味辛性温,暖胃止噫、温脾止泻、行气止痛;茯苓与益智仁配伍,一利一涩,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健脾肾,止泄泻。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养血柔肝止痛,即《神农本草经疏》所言“肝实则白芍药泻之”。厚朴,味辛、苦,性温,燥湿健脾。《神农本草经疏》说:“厚朴禀地二之气以生,兼得乎春阳之气而成,故其味苦,其气温。气味俱厚,阳中之阴,降也。”诸药升降相因,寓升于降。
二诊以整砂仁调中快气、和胃醒脾;炒白术甘温补中、苦温燥湿、健脾止泻;半夏曲健脾和胃、下气宽中;白芍养血柔肝;炒木瓜泻肝和胃;白蒺藜祛风平肝;陈皮行气健脾,调中快膈。黑大枣甘缓补中,乃《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言“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运用。诸药共奏调肝、健脾、和胃之功。
草木皆兵的故事篇8
它是人生在清晨出发的地方,也是黄昏时最想回到的地方。
它收藏着我们的童年和身世。它不决定我们的能力,但决定我们的秉性和气质。一个人最重要的生命特征,和它有关。
沈从文曾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
沈从文一辈子都在写故乡。我去湘西,看的不是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我认为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眼里的东西也不一样。凤凰早已脱胎换骨,而沈从文的故乡依旧。他的墓在那儿,他的魂魄和气息在那儿。
故乡文学,盛放的不仅是风俗史、文化史,更是一部情感史、心灵史,老舍的北京、沈从文的湘西、陆文夫的苏州、陈丹燕的上海、于坚的昆明……
哪怕物理意义的故乡已经死去,一个人也要在记忆里收藏自己的故乡,在精神上复活自己的故乡。
曾问一位语文老师:现在孩子的作文还写不写“故乡”?答,几乎不写。也难怪,现在的孩子,其生活空间或许仅是某个区的某个小区,至于城市本身,由于体积巨大和眼花缭乱的变幻,人们已无法完成整体性和稳定性的“消费”,难以与这个地点发生深刻的感情和行为联系了。
我写过一本书,叫《每个故乡都在消逝》,其中说:“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大概是户籍和身份证。”
我继续说:“故乡不是一个地址,不是写在信封和邮件上的那种。故乡是一部生活史,一部留有体温、指纹、足迹――由旧物、细节、各种难忘的人和事构成的生活档案。”
现代人,越来越成为故乡的陌生人。他们甚至在一个地方住了几十年,都未对它做过认真的打量,他们从未走进它的时光深处、遇见它的灵魂,并成为它真正的孩子。
我想起自己儿时的作文,写“故乡”恐怕有十几次吧,这样的命题方式,虽然机械和懒惰,但在这种重复中,也包含一种努力,即从精神上走近故乡,去亲近故乡的灵魂。所以许多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模样记忆犹新,无论这世界多么大,无论去过多少地方,总有一个地点,让我刻骨铭心,它收藏着我的童年、我的成长,我是它的人,我仍在寻找和它的精神联系。
毋庸讳言,当代社会,“家”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它渐渐疏离了家族、身世、故乡等意义,正越来越物理化、数据化,越来越接近“住宅”“地址”“户籍”等概念。它越来越薄,如一纸证书。
在《城市的世界》中,社会学家安东尼・奥罗姆说了一件事:帕特丽夏和儿时的邻居惊闻老房子即将拆除,立即动身,千里迢迢去看一眼曾生活的地方。他感叹道:“对我们这些局外人而言,那房子不过是一种有形的物体罢了,但对于他们,却是人生的一部分。”
这是对故土的感情,这是对身世的感情。这种反应,来自美好心灵,来自真正懂得人生的人。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语文,应培养这样的情怀,培养这样的人和人生。
<D:\作文与考试\15\内页\6\散文百家.tif> [适用主题:自然之美;热爱……
多闻草木少识人 王开岭]
某种意义上,没有人真正看过一朵花。
――乔治亚・奥基夫
住海淀时,最常去的是北京动物园和香山植物园。
迷恋动物园,因为它帮我确认一件事,它反复地、一遍遍向我证实:生命是丰富的,物种是多样的……否则,我真怀疑世上只剩下人了。
人类中有一个命运多舛而惨烈的族群――犹太人,它颠沛流离、东闪西躲,其成员系统,像蒲公英一样被吹得七零八落,连中国东北的冰天雪地里都有其公墓。在我眼里,动物园的房客,遭遇皆像犹太人,而它们的纳粹天敌,正是自称“人类”的那群家伙。
不错,动物园即收容站,或者说拘留所,但我是来探监的,不是来观赏的,我是以亲友身份来的。这样说有点矫情,但我确实这么想。每每注视笼子里的对方,那么瑰丽的皮毛、那么精致的斑纹、那么神奇的习性、那么伟岸或袖珍的形体……我都自惭形秽、羞愧难当,我觉得人类配不上它们,配不上如此丰美灿烂的生灵,不配与之为伍。
逛香山,则为消焦灼、蓄元气,更为避世。躲开车马鼎沸的聒噪、巍楼悍厦的逼视,远离骨骼与骨骼的撞击、欲望与欲望的火拼、脏口与脏口的对骂……
草木乃最安静、最富美德的生物,也是肉体最伟大的保姆:献花容以悦目、果茎以充腹、氧气以呼吸、林荫以蔽日,还承接人之垃圾和秽物……没有草木,我们真是一秒也活不成。
香山植物园,最大魅力是阔,阔得足以让人忽略其败笔:院墙和门票。除山风浩荡、野趣丰饶、地气充沛,它还有个好处:人寡。再多的人撒到如此大的林子里,也成了丛中蚂蚱,被稀释了。
不过,颇为尴尬的是,面对妖娆花木,我竟无法叫出对方的名字。
成千上万的她们,我所识者廖廖。爱慕,却不知称呼;惊艳,却无从指认。甚至无法转述她们的美,炫耀我的眼福。
其实何止于我,翻翻书报,“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一棵不知名的大树”,懒汉比喻和无知之说,比比皆是。曾见一位母亲,带儿子在园子里玩,童声一连串地问“妈妈这叫什么”,我清楚地听见萱草被说成了马兰、蜀葵被说成了木槿、鸢尾被说成了百合、茑萝被说成了牵牛,其它我也说不出了……末了,年轻的母亲被逼得声音越来越低、嗫嚅不清了。
我把此事告诉一朋友,大发感慨:现代人熟记的人名多不胜举,尤其演艺明星,所识草木却可怜至极,真是奇怪!过了几天,收到朋友一赠书:《野花***鉴》。还有一条短信:“每次看到‘全草入药’几个字,我都肃然起敬!”果然,翻开该书,几乎每条注释中,皆见“全草入药”四字。
草木皆兵的故事篇9
一家商店的售货员在黑板上写了“另售批发”四个字。
旁边一顾客说:“同志,零售的‘零’,你写的是别字。”
售货员瞪了顾客一眼说:“得了吧,‘别’字还有个立刀旁呢!”
■0是添上去的
小强考完试回家,把考卷交给妈妈。
妈妈指着考卷说:“我怎么觉得这100分最后的一个‘0’,好像是后添上去的?”
小强:“您看错了,这后面的两个‘0’都是后来添上的。”
■超速驾驶的女子
警察在路上拦住了一位超速驾驶的漂亮女子,请她出示驾照。那位女子显然非常愤怒,大叫道:“真是搞不懂,你们警察是怎么办事的,昨天刚有一个警察没收了我的驾照,今天你又让我出示驾照!”
■司马光砸缸
妈妈给三岁的女儿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完之后,妈妈问女儿:“你和小朋友玩,如果小朋友掉进缸里,你该怎么办?”
女儿想了想,说:“去找司马光呀!”
■成语对话
草木皆兵对招兵买马说:“听说你需要人手?我这里兄弟众多,都归顺你好了!”
招兵买马对草木皆兵说:“你这帮兄弟俺真不敢要,战斗力弱不说,人家要是来个火攻,全完蛋了!”
■网购
买家:“老板,这个手机的通话质量好吗?”
卖家:“这个牌子的都挺好的。”
买家:“我已经买了好几部手机,都不行,听不清楚别人说什么。”
卖家:“哦……”
买家:“我该买什么?你推荐一个。”
卖家:“助听器。”
■不准吸烟
火车上,一位旅客对另一位旅客说:“朋友,车厢里不准吸烟。”
“我吸烟了吗?”对方毫不客气。
“那你叼着烟斗干吗?”
“这能说明什么?我的鞋穿在脚这能说明什么?我的鞋穿在脚上,可我并没走路啊!”
■离家出走
儿子和父母发生争吵。儿子说:“每天都和你们在一起,每天都得按时回家,烦死了!我需要浪漫、自由、啤酒和爱情!我要离开这个家,你们别拦着我。”儿子说完,毅然地朝门口走去。这时,父亲追了上去。
“我都说过了,你们别拦着我!”儿子说。
“我没拦你,儿子,我跟你一起走。”父亲答道。
■游几圈再吃
一艘船沉没了,大白鲨父子发现了很多在海里挣扎的人。
鲨鱼爸爸说:“我们先围着他们游几圈,只露出一只鳍,让他们看。”这样游了几圈后,鲨鱼爸爸又道:“再围着他们转几圈,把鳍都露出来,让他们看。”游了几圈后,鲨鱼爸爸最后说道:“现在我们过去,把他们全吃掉。”
吃饱后,鲨鱼儿子问:“爸,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把他们吃掉?非要围着他们游上好几圈。”
鲨鱼爸爸答:“你没有发现把他们的屎尿吓出去之后,味道要好得多了么?”
■让座
一次坐公交车,上来两位老大爷,我给其中一位让了座。旁边一哥们无动于衷,我站在他身边瞪了他一眼。
谁知他也回瞪我一眼,于是我怒了,吼道:“看什么看,赶紧给大爷让座!”
他立马赶紧起来对我说:“大爷您坐吧……”
■动物们的职场自白
狐狸:在我们单位,我还是混得不错的,哪个见了我不毕恭毕敬的。
老虎:“听说我不在的时候这里挺乱的。”
猪:“我们单位不错,管吃管喝,不用干活,还有公费医疗,最遗憾的一点就是不养老!”
蛙:“有人说我井底的单位太小了,不是我不想跳槽,只是我实在跳不出去啊。”
草木皆兵的故事篇10
后叙就是跋文,是一种夹叙夹议的文体。韩愈这篇书序,前部分为许远辩诬,后部分补充张巡、南霁云事迹。韩愈文成之后,时人是李翰之传和韩愈之序并读的。传亡佚而序独存,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韩文涉及的诸多睢阳守卫战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读者在理解上不免有幽晦难明之处。本篇依韩文之序,主要据两《唐书》及《资治通鉴》,补苴相关史事,俾作备课参考。
李翰所为《张巡传》
《旧唐书・文苑传》:“禄山之乱,以友人张巡客宋州(今河南商丘),巡率州人守城,贼攻围经年,食尽矢穷方陷。当时薄巡者言其降贼,翰乃序巡守城事迹,撰张巡、姚传两卷上之,肃宗方明巡之忠义。”
按:安史之乱,李翰客居睢阳,亲见战守事迹,所记翔实。《张巡姚传》北宋犹存。阎若璩《潜邱札记》:“《通鉴考异》引《张中丞传》,是司马文正时犹传,今遂亡逸,惜哉!”
翰以文章自名
清代沈《韩文论述》卷五: “盖翰当日不为许远立传,为淆于两家子弟之疑,说者之诟耳。但既以文章自名,应有材智,应达于理。不当以材智下者之疑为疑,不达于理者之见为见……(韩文)谓翰随声附和,不为远立传之无识也。其辨子弟之疑远,正深责翰之材智下也,其辨说者之诟远,正深责翰之不达于理也。不然,何得李翰所为《张巡传》下,即提‘翰以文章自名’为言邪?”
按:李翰不为许远立传,韩文责之以徒有文名而乏史识,“自名”一语实有贬意。韩文写作《张中丞传后叙》正为补李翰传文之不足。
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新唐书・张巡传》:“雷万春者,不详所来,事巡为偏将。令狐潮围雍丘,万春立城上与潮语,伏弩发六矢著面,万春不动。潮疑刻木人,谍得其实,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知君之令严矣。”“万春将兵,方略不及霁云,而强毅用命。每战,巡任之与霁云钧。”
按:睢阳城陷,雷万春为殉节三十六人之一。一般注释据韩文亦未涉雷万春事,疑韩文中“雷万春”为“南霁云”之误。此说失当。欧阳修称李传“广纪备言以俟史官之采”(《跋张中丞传后》),南霁云为睢阳守卫战核心将领,李传不可能失记南霁云事迹。清代蔡世远《古文雅正》卷八:“不载首尾者,即雷传‘不详所来’也……以为雷万春疑当作南霁云,若乞救之事,照应此句,以补李翰之不载,则非矣。”所谓“不载雷万春事首尾”,非不记雷万春事迹,而是未记其人其事之“首尾”,即未完整记述雷万春之来历和殉难后封赏事宜(两《唐书》亦未见)。这才是韩愈“尚恨有阙者”之处。
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庆绪(安禄山之子)以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甲戌,子奇以归、檀及同罗、奚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巡有兵三千人,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贼悉众逼城,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或一日至二十合;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二万余,众气自倍。远谓巡曰:‘远懦,不习兵,公智勇兼济,远请为公守,请公为远战。’自是之后,远但调***粮,修战具,居中应接而已,战斗筹画一出于巡。”
按:睢阳合兵时,张巡任真源县令,许远任睢阳太守,故云“位本在巡上”,但真源属谯郡,张巡不是许远之直属下级。张巡指挥才能令许远十分钦佩,故“授之柄”,即交付兵权。睢阳守***兵力,后有所增加,但未超过万人。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新唐书・张巡传》:“初,子琦议生致五人庆绪所,或曰:‘用兵拒守者,巡也。’乃送远洛阳,至偃师,亦以不屈死。”
按:五人为张巡、许远、姚、南霁云、雷万春。“屠城以生致主将为功”,许远为睢阳太守,故械送洛阳,行至偃师亦遇害。许远因后于张巡而死,遂生出议论种种。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新唐书・张巡传》:“大历中,巡子去疾上书曰:‘孽胡南侵,父巡与睢阳太守远各守一面。城陷,贼所入自远分。尹子琦分郡部曲各一方,巡及将校三十余皆割心剖肌,惨毒备尽,而远与麾下无伤。……请追夺官爵,以刷冤耻。’诏下尚书省,使去疾与许岘及百官议。皆以去疾证状最明者,城陷而远独生也。且远本守睢阳,凡屠城以生致主将为功,则远后巡死不足惑。若曰后死者与贼,其先巡死者谓巡当叛,可乎?当此时去疾尚幼,事未详知。且艰难以来,忠烈未有先二人者,事载简书,若日星不可妄轻重。议乃罢。”
按:早在唐代宗大历年间,对许远即有争议。元和年间,对许远的流言蜚语不断,竟至“两家子弟”反目。此即韩文批驳的“投敌”“陷城”“死守”三说。张巡许远殉难五十年后,韩文之出,彻底廓清此中之疑云谜雾,众议始息。
外无待而犹死守
《新唐书・张巡传》:“御史大夫贺兰进明……屯临淮,许叔冀、尚衡次彭城,皆观望莫肯救。巡使霁云如叔冀请师,不应,遣布数千端。霁云骂马上,请决死斗,叔冀不敢应。巡复遣如临淮告急……进明惧师出且见袭,又忌巡声威,恐成功,初无出师意。”
按:时御使大夫、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屯兵临淮(今江苏盱眙,在睢阳东南),许叔冀屯兵谯郡(今安徽亳州,在睢阳南),尚衡屯兵彭城(今江苏铜山,在睢阳东),皆拥兵观望,不肯救援。直至张镐代贺兰节度河南后才驰援睢阳,而“比镐至,睢阳城已陷三日”(《资治通鉴》卷二一九)。
人相食且尽
《旧唐书・张巡传》:“尹子奇攻围既久,城中粮尽,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人心危恐,虑将有变。巡乃出其妾,对三***杀之,以飨***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
按:此事虽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发生,却反映封建时代对妾婢奴仆等弱势群体的野蛮残忍。安史之乱平息时,朝野对张巡即生“与夫食人,宁若全人”之赀议,对此,韩文未直接评议,但从下文“守一城,捍天下”之语看,韩愈认为是不应苛求守城将士的。
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新唐书・张巡传》:“众议东奔,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
按:初守睢阳时,按张巡及其部众的战斗力,突出重围,靠拢友***,不在话下。但睢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张巡、许远决意坚守以屏障江淮。
守一城,捍天下
李翰《进张中丞传表》:“群帅迁延而不进,列郡望风而出奔。而巡独守孤城,不为之却。贼乃绕出巡后,议***江淮。巡退***睢阳扼其咽领。前后拒守,自春徂冬,大战数十,小战数百。以少击众,以弱制强,出奇无穷,制胜如神。杀其凶丑凡十余万。贼所以不敢越睢阳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全唐文》卷四百三十)
按:江淮一带是唐***粮食给养的主要供应地。江淮得以保全,应归功于张、许的睢阳坚守。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贼为云梯,势如半虹,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临城,欲令腾入。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铁钩,钩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拄之使不得进;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铁笼,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尽烧死。贼又以钩车钩城上棚阁,钩之所及,莫不崩陷。巡以大木,末置连锁,锁末置大,其钩头,以革车拔之入城,截其钩头而纵车令去。贼又造木驴攻城,巡熔金汁灌之,应投销铄。贼又于城西北隅以土囊积柴为磴道,欲登城。巡不与争利,每夜,潜以松明、干蒿投之于中,积十余日,贼不之觉,因出***大战,使人顺风持火焚之,贼不能救,经二十余日,火方灭。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遂于城外穿三重壕,立木栅以守巡,巡亦于其内作壕以拒之。”
按:上引文字重在记张巡坚守城池战术。张巡守睢阳之战法,一曰冲阵,一曰袭营,一曰坚守,皆出敌不意,奇功屡建。
弃城而***存者,不可一二数
据《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安禄山反后,谯郡太守杨万石、雍丘县令令狐潮等,降贼助纣为虐,山南东道节度使鲁炅弃南阳奔襄阳,灵昌太守许叔冀弃灵昌奔彭城,弃城避敌锋芒。
按:安史叛***入河南,官***或献城投降,或弃城逃逸。守睢阳前,叛将令狐潮成为张巡的主要对手,反复争夺雍丘,屡败于张巡。
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新唐书・张巡传》:“天子下诏,赠巡扬州大都督,远荆州大都督,霁云开府仪同三司、再赠扬州大都督,并宠其子孙。……皆立庙睢阳,岁时致祭。”“大中时,***巡、远、霁云像于凌烟阁。睢阳至今祠享,号‘双庙’云。”
按:安史之乱平定后,朝廷即立庙祭祀。南宋范成大《双庙》:“平地孤城寇若林,两公犹解障妖。大梁襟带洪河险,谁遣神州陆地沉?”题下原注:“在南京北门外,张巡、许远庙也,世称双庙,南京人呼为‘双王庙’。”南京,即商丘,宋时为南京。元明清时双庙犹存,代有祭祀。1990年张巡祠重建,新祠占地4.07万平米,包括广场区、建筑区和墓葬园林区三部分。整个祠堂宏伟壮观,庄严肃穆。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
《新唐书・张巡传》:“南霁云者,魏州顿丘人。少微贱,为人操舟。禄山反,钜野尉张沼起兵讨贼,拔以为将。尚衡击汴州贼李廷望,以为先锋。遣至睢阳,与张巡计事。退谓人曰:‘张公开心待人,真吾所事也。’遂留巡所。巡固劝归,不去。衡赍金帛迎,霁云谢不受,乃事巡,巡厚加礼。始被围,筑台募万死一生者,数日无敢应。俄有喑鸣而来者,乃霁云也。巡对泣下。霁云善骑射,见贼百步内乃发,无不应弦毙。”
按:韩文记南霁云乞师贺兰、断指射塔事,是对李传的补充。南霁云是张巡爱将,睢阳守卫战的核心人物,或有注释认为李翰《张中丞传》失记南霁云事迹,其说不当。辩见前。
城陷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
按:至德二载(757)十月初九,睢阳落于叛***之手。时数千将士仅余六百,六万民众仅剩四百。受伤致残、饥饿无力的守***无法与攻城敌兵搏斗。叛***从许远负责防守的西南角进入睢阳,丧失战斗力的唐***全部就擒。
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
《新唐书・张巡传》:“子琦谓巡曰:‘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答曰:‘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子琦怒,以刀抉其口,齿存者三四。巡骂曰:‘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犬彘也,安得久!’子琦服其节,将释之。或曰:‘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乃以刃胁降,巡不屈。”
按:城陷被执后,张巡与姚、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坚贞不屈同时遇难。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旧唐书・张巡传》:“张巡,蒲州河东人。兄晓,开元中监察御史。兄弟皆以文行知名。巡聪悟有才干,举进士,三以书判拔萃入等。”
按:张巡是开元二十四年(736)进士,有文彩,能诗文。《刘宾客嘉话录》载其《谢加金吾表》有“主辱臣死,当臣致命之时;恶稔罪盈,是贼灭亡之日”语。《守睢阳作》:“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夜闻笛》:“营开星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可略见其文才。
唐代以降,张巡、许远即为忠烈之士的楷模。王安石、文天祥、高启、袁枚等皆留下了歌颂的诗篇。清代蒋士铨《谒张睢阳庙》二首对读者了解睢阳守卫战本事,理解李翰之传和韩愈之序的关系不无助益,兹引如下:
月中闻笛倚山楼,按剑悲歌凛若秋。***令惊看郎将命,民心知重国家仇。百夫忍饿捐生易,数齿空存抉视休。厉鬼可为终杀贼,宝刀先断贺兰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草木皆兵的故事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