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10篇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篇1

2、说真话需要勇气,但为了爱的人将谎话说到底,需要更大的勇气。

3、在所有我需要维持的关系里,我都问心无愧。

4、“如果还有来生,你想做什么?”“除了做人,什么都行。”

5、人一旦习惯了孤独,那才是比悲伤更悲伤的事。

6、有一种悲伤,是你的名字停留在我的过往,陪伴我呼吸,决定我微笑模样。

7、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比你还惨的人,永远有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8、我要的不是别人,是你。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篇2

达空间。《诗经·十月之交》的“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淮南子·览冥训》的“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以及沧海桑田、水深火热、白云苍狗、山崩地裂等众多词汇,在丰富汉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将苦难意识、创伤记忆灌铸到汉语文化之中。

文学进入个体创作时代之后,灾难的文学表达也建基于个人的体验与感受。要将个体情感传播开来,感动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作者必须超越自我经验的拘囿,将个体的创伤情绪予以澄净,通过恰当的语言并借助想象使其飞翔、升华,在沉重与空灵、疼痛与震撼、残酷与壮美、绝望与希望的纠结中找寻理想的表达方式。经此过程,才可能杜绝一味的、拒斥廉价的同情与缥缈的希望。

这让我们自然地想起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情形:短短的十几天,诗词、散文、日记、故事等可以速成的文类,借助各种传媒铺天盖地而来,将迅速发酵的集体痛楚与悲情宣泄无余。作者与读者共同沉湎于以哭泣、哀悼、祈祷为主题的作品之中。在当时,这是纾缓伤痛、表达哀思最及时、最恰切的方式。但今日看来,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并未将个体伤悲转化成既沉郁博大又灵动飞腾的生命意识与人文关怀。历史已经表明,缺乏成功的文学表达,灾难所造成的伤痛很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抛诸脑后。

几年前,文物工作者在陕西铜川发现一块刻于1557年的石碑,碑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地势摇动,震响如雷,一升一降,升如登山,降如坠井……山移崖崩,地裂水出!”这些景象,与汶川地震何其相似!不错,它记录的也是一次大地震。那是公元1556年1月23日子夜,发生在陕西华县的8级以上、全世界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直接死亡83万人)的大地震。然而,除了不多的题刻、碑铭以及受伤的大小雁塔、西安碑林之外,这次大地震的其他情形,仅仅以抽象的数据悄无声息地平躺在历史文献之中,它所造成的巨大创伤与痛楚,并未获得立体、厚重的文学表达。由此看来,数十年、数百年之后,汶川大地震被淡化、被遗忘的担心并非多余,即便还有所纪念,也会逐步仪式化,失去撞击心灵的痛感与震撼。

应该说,汉语文学并不缺乏表达苦难的作品。屈骚、杜诗是最好的证明。《红楼梦》更是将曹雪芹的个人遭际转换成时代、民族乃至文化的悲剧。不过,这些作品主要是社会苦难的表现,表达自然灾难的作品则相对少见。这或许与“天人感应”之说有关。天人同类、天预人事的神秘思想,使得文人、学者躲避对天灾的描述与思考,因为,这把反思之剑最终会指向“天子”或“天之子民”犯下的罪孽。

现代汉语文学放弃文言载体的同时,也疏离了古代文学言说苦难的传统;现代中国文化接受科学、理性的同时,却抵触赖以消解科学主义的,而后者正是苦难意识与终极关怀得以潜滋暗长的土壤。然而,有所舍必有所得。与文言相比,现代汉语蕴涵着丰富的民间伦理与道德资源,有利于提升表达民众疾苦的能力;同样,在频繁的中外交流中,现代中国文化定会成为既具有伦理精神、道德意识又充满人文情怀、神性品格以及思辨色彩的现代新文化。如此看来,以现代汉语为载体、以现代新文化为依托的现代汉语文学,应该能够找到表达苦难与创伤的理想方式。不过,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关键还是作家。作为创作主体,作家既要以人间大爱与悲悯情怀去感受、体验灾害造成的苦难,也要以超越的精神与理性的眼光去观照这种苦难。所谓“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篇3

“我是悲观主义的人,我一直觉得,以悲观角度看这个世界是更客观的。”

――郑执

面对一位精致的悲观主义者,你无法反驳他所呈现的真相。即使他偏要悲伤地坐在你身旁,你也仍然能强烈地感到,他对这个无理世界执拗的爱。他说:“这个世界摆在你面前,你看这个世界是乐观还是悲观,其实就等于你戴了一个什么样的有色眼镜,你如果是一个乐观的人,你看到的世界是彩色的,你戴的眼镜是彩色眼镜;我是悲观的,我戴的就是黑白眼镜,我看的这个世界是黑白的。”这个眼里黑白分明的男人,就是郑执,一位被读者称为“执帅”的作家。

在女孩不再以45度角仰望天空,感叹悲伤逆流成河,而是拧着角度自拍噙着泪的美瞳眼,噘着嘴说即使不易也要坚强的当下,郑执出了一本新书《从此学会隐藏悲伤》。在书的封面上有一行字:必要时需要把嘴巴藏到心里,留给值得倾诉的人。颇有一副要和满屏的心灵鸡汤约架的势头。有人说,这本书记录了一个未老之人的蜕变过程:摒弃了先前的任性和轻狂,告别了把悲伤当表演的年龄,对人和事多了份理解和担当。这种蜕变,用郑执的话说,就是生活和时间给你的,你就受着,不给你的也不能抢。“有人问我怎么能更快地变成熟,历经世事,可历经世事不是你去找事,我也没想到那一年我会经历那么多不顺的事,但是来了就来了。”不得不说,这样“受着”的态度,很有种老北京的范儿:“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它不同于逆来顺受,也不是随遇而安,它就像夜里的猫扎了碎玻璃,无人旁观也要骄傲地甩甩头,爬上屋顶迎着月光再舔舐伤口。有态度的“受着”,更多的是一种本能,不是人人都学得会。

但至少,我们都学得会隐藏。隐藏悲伤,隐藏伤口,隐藏对爱怜的渴望。郑执说,很多人在忧郁或者不开心的时候,会有想自虐的,并用这个调剂自己的生活,希望别人来安慰你。 其实,这种需求人人皆有也并非不可,只是如果选择暴露伤口就得面对再度被撕扯的痛楚,除非对方懂得,他一言一行的好歹与分量。当然,如果你追求痛感的人生,就别再抱怨伤口为何久未愈合。在郑执的新书中,你会看到很多浸润着悲伤气息的故事,内敛却幽默。读着它们你会被现实和想象拉扯着,还会看到自己少年时的模样穿梭在其中,就像给你一场戏却没给道具的留白空阔,也像铜锣湾已被雨水洗过的街道,早没了血腥味但刺青的印记永存。

“我相信夜空中黑暗是多的,并不是我不相信没有繁星。”

是的,如果说夜空是正义与邪恶的角斗场,那么悲伤便是我们最好的武器,因为它你不再惧怕黑暗,也有了对生命甚至是轻蔑的浪子般的勇气。

Q&A

小资CHIC!:你从小比较喜欢看怎样的书?受什么影响比较大?

郑执:我受东洋文学影响比较大,我比较喜欢日本人克制的表达,我不喜欢用力过猛的书,浓烈的感情还用那种文字,它属于对读者的侵犯,是一直推你到那个角落,但克制就是悄悄给你推开一扇门,该看到的让你看到,然后你自己想往里走的话你就自己推门看,我觉得这个应该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权利。

小资CHIC!:那你语言中的幽默是受谁的影响?

郑执:要说到影响,其实中国人我喜欢读林语堂那拨人,他们就是趣味性够,他们的幽默感比日本人确实强些。

小资CHIC!:你说过受姥姥的影响,喜欢看像蒲松龄那样神神鬼鬼的文学,那有没有曾经写过这样的故事?

郑执:写不了,我现在在做电影,其实最想写的就是恐怖片,但是中国现在的审查制度,你没法写真的鬼,观众从坐进去那一刻就知道,结局就两个,一个是做了一场梦,一个是精分(精神***),永远不会有真的鬼在里面,所以哪一天广电分级了解禁了,我肯定去写恐怖片,因为我对这个太感兴趣了。

小资CHIC!:为什么?

郑执:因为我觉得恐惧是人心里很有意思的部分,恐惧是生命当中很重要的事情,很能直接表达人性。每个人内心都有很多恐惧的东西,但是很多人不敢去发现,或者没有机会发现,我最近这四年对这个感想特别深是因为我恐飞,我现在一出行坐飞机,前后三天晚上睡觉我都会失眠,紧张到这种程度,然后你就会突然认识到,你的恐惧会带来什么,为什么会害怕,你在空中你完全把生命交给了别人,这样的话,等于说你在怕死,你在怕命运不在自己手中,然后我在想为什么这么怕死,就是因为我现在正在做着自己很多喜欢的事,但是尚未完成,所以我不能死。

小资CHIC!:作者大致分两种,一个是一辈子只在家乡生活写作,还有一种是流浪型。你是哪种?

郑执:我会喜欢现在的状态,我是后者,但是我的优势和我喜欢的地方在于我曾经有一个根,

我很喜欢自己的家乡,我在那生活了18年,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知道自己是哪里人,这个很重要。这本书写了很多漂泊的地方,但精神上还是有根的,不能说我有一种我认可的生活状态,但我有一种我最亲近的生活状态,就是我在家成长的环境。《杀信鸽的人》《亲爱的酒鬼》其实那两篇勾勒出来的是我真实的成长环境,我从小一起生活的父辈长辈就是混社会的,没有一个读书人,每天听到的都是打打杀杀的故事,我长大之后才知道这个对我多珍贵。我一直不标榜,也不喜欢别人说我是个文人读书人,因为我从小跟这两个词是不沾边的,但恰恰是因为我现在做这一行,我才知道我有些东西别人没有,而这个是我心里的东西。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篇4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意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但身为一个女人,她不能像岳飞一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一样上朝议事,更不能和***界朋友痛痛快快地喝酒骂座,只有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经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认为奇,不以为功,“女子无才便是德”,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字。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有文化的女人,她并不被那个时代所承认,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给了她很高的评价“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今天,我们在她的诗词中能看到她的痛苦和哀愁。我们在欣赏她的诗词时,仿佛又看到了一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纤瘦的女子。

李清照,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婉约派词人,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年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少女时代即名操一时,暂露峥嵘。婚后和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然而好景不长,新旧***争激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饱尝相思之苦。后金人铁蹄南下,南宋腐败无能,其夫满怀热血,但出师未捷身先死。李清照度过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竞之功。

因此可以说李清照的作品和愁是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河沦陷的国愁。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

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为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情思。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活泼秀丽,语意清新。《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抒发了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婉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可看出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的表露了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李清照后期的词充满了浓重伤感情调,国破家亡后***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亡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的怀念。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月”的京洛旧事;《满芳庭》“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景”,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在词中她充分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这些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凉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

因此,通过对李清照人生遭遇的考察,我们就可以明白“凄凄惨惨戚戚”的感叹,绝不是她的无病,而是其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的深刻总结与反思。正是由于她具有着极为敏锐、善于观察的多愁善感的心理气质,这就使得她特别深切地感知着人生所固有的悲剧成分。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醉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伤春既是如此,那么悲秋又该如何呢?读《鹧鸪天》词:“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多愁善感的心理气质,就像酵母菌能使葡萄发酵变酒一样,具有着使人外界刺激中专门酿生悲剧性感受和悲剧性体验的特种“魔力”,词人张炎有词曰:“只有一枝梧桐,不知多少秋声。”在多愁善感者的耳朵中,哪怕是一树梧桐所引发的秋声,都能产生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心理效果。李清照词,正同此理。

可是,人生并不全部由苦难所组成,而是有悲有喜,然后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却几乎都对李清照那饱蘸泪水的词篇表现出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主要有如下三点:

首先,人又七情,尽管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途有长有短,有顺有逆,但终究难逃生老病死,也无法免除悲欢离合对人的内心折磨,更会产生理想和外界环境的碰撞,也就有了触景生情的伤感。李清照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当她面对人生的大悲大喜时,一定有自己深刻的体验和领悟,周围的环境与他的心情正好发生碰撞时,她那无尽的愁和恨就涌上心头,正所谓触景生情,她就用词把她当时的心境反映出来。“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读者读到这,难免会生出怜悯之情和同情之心。所以,身遭厄运的人更懂得李清照的心,一帆风顺的人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篇5

 

叙事辅导法是目前广受关注的后现代心理辅导方法之一,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作为问题的***辅导观念,通过“故事讲述”、“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来访者发现自身潜藏的力量和生活的意义,从而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1979年,心理学家萨宾(Sarbin Thcodore R)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首次提出“经验的叙事结构”的观点,阐述了叙述对意义建构与人格形成的作用。1983年萨宾发表《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扎根隐喻的故事》一书,进一步阐述了叙述的作用。1986年萨宾主编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一书,核心观点即故事是修整经验和指引判断与行动的基础。叙事的概念与叙事心理学开始显现,叙事心理学成为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叙事研究成为心理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1990年,澳大利亚的迈克尔.怀特(Michael White)与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David Epston)合著《故事、知识、权力——叙事***的力量》一书,被认为是叙事心理***(辅导)诞生的标志。他们认为当人们把自己与问题混为一谈并在“主流叙事”的影响下丧失、限制、否定了自己的人格时,在***中进行重构就尤为必要。他们将福柯关于知识与权力的观点应用到临床***,尝试帮助来访者“表演另类故事”,让他们从“单一”知识中***出来,自己主宰自己的生活。

 

21世纪初,叙事辅导开始进入中国。2000年,台北的吴熙琄出版《最新又潜力无穷的疗法:叙事疗法导读》一书;2001年,廖世德将怀特与艾普斯顿的著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的力量》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同年,怀特首次在台北举办“叙事***工作坊”。台湾张老师基金会台北谘商辅导中心积极致力于推广叙事疗法,该中心于2003年举办了“叙事***进阶个案研讨工作坊”;台北市生命线协会亦于2003年开办“叙事***的多元面貌”课程。此外,香港的社会工作人员协会曾在2003年举办了两次叙事***工作坊。

 

目前国外已将叙事辅导法应用于临床心理学上,干预诸如厌食症、家庭性暴力、精神***症、精神创伤、种族关系、儿童与养父母关系及口吃康复等问题。

 

1 叙事辅导法的基本主张

 

所谓叙事辅导法,即通过引导来访者在不受干扰的安全环境下叙说自己的生命故事,唤起来访者内在力量与生命意义的心理辅导方法。叙事辅导的重点与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重新检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归到正常生活轨道。

 

叙事辅导法是一种以来访者中心为取向的咨询方法。叙事辅导与其他心理辅导方式的显著差异在于它相信来访者才是自己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辅导者只是在旁边陪伴;来访者应当从自己生命故事的片段中找到自尊、自信与价值,从而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目前的困难。咨询师在运用叙事辅导法时,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平等而合作的;“咨询师是来访者改变的促发者,而非按照自身的取向将专业知识强加于来访者的动机和需要之上( 张涵,2013)。”

 

怀特认为人类是诠释的动物,“在诠释过程中所创造的意义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行为和在生活中采取的行动。生命故事或自我叙说的过程传达出我们决定撷取及对外表达的生命经验片段;故事或自我假说决定我们如何塑造生命经验。我们并非通过生命故事存活,而是故事塑造、组成并拥抱着我们的生活(Payne,2012)。”

 

叙事辅导法鼓励来访者发展个人的知识、技巧,鼓励有意识的觉察与转化。在进行叙事辅导过程中,辅导者通过认同、谈话、强化来访者所讲故事的积极方面而创造出尊重和接纳的氛围,促使来访者重新建构其对于事物的理解和想法,实现观念与行为的正向改变。

 

叙事辅导法主张将谈话的焦点放在支线故事上。支线故事是来访者所叙述的“问题故事”之外的生命体验,或者是对生命体验的重新诠释。怀特主张让来访者详细地勾勒支线故事,“因为只有通过支线故事,人们才能逃离掌控个人理解和生命的主线故事的影响。通过协助来访者进行更完整的叙说,减少以刻板印象描述经验所带来的僵化和影响(Payne,2012)。”

 

2 叙事辅导法的理论基础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们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也称为信息社会、高技术社会、媒体社会或消费社会,在文化形态上被称之为“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在后现代时代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它是人类历史的一次断裂或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等人将北美关于后现代文化形式的讨论上升到更为深刻、更为广泛和更具综合性的哲学高度,从而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对于继承和发扬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的现代主义哲学进行全面的批判,总体上抱持一种对于逻辑性观念与结构性阐释的不轻信或怀疑的态度。具体来说,这些批判观点主要有:第一,用“分延”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用“差异”原则来取代“中心”概念,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或两极性与独断性的基础上,撼动“整体”,打破“结构”;第二,从纵向思维转换为横向思维,即传统等级体系一般的 “树状结构”思维向动态、发散的“根状茎”式思维的转变;第三,用差异对抗理性的总体化;第四,注重个体性和自我关切,反对主体性和人道主义,即反对把人的最一般的本质当作当然的、现成的前提,反对把人看作是“理性的生物”;第五,用透视主义和相对主义取代表象论和基础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世界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不可计数的意义;解释世界的方式是无限的,我们应该寻求对于现象的多种解释;第六,用不确定性和小型叙事取代元话语和宏大叙事,强调知识的不可通约性、

 

从以上对后现代主义哲学观点的梳理来看,关注差异、去中心化、打破正统、主流和权威、解构和关注解释的多元是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关键,也正是这些核心思想影响了叙事辅导法的产生——叙事辅导法的支撑理念即让来访者重新定义问题和人生意义。在来访者讲述“问题故事”、外化问题之后,引导来访者讲述主线故事之外的支线故事,或者从非主流的视角重新解读问题故事。

 

3 叙事辅导法的具体操作流程

 

3.1 来访者叙说自己的“问题故事”

 

辅导者需要为来访者创设不受干扰的、安全的环境,以尊重与专注促使他讲述自己的故事。通常来访者的故事充满了挫折、失望、悲伤甚至绝望,因此称之为“问题故事”。

 

3.2 界定并外化故事中的问题

 

在来访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后,辅导者鼓励来访者自己界定故事所反映出的问题;如果来访者无法说出任何词语,辅导者可提供几个供其选择,例如“忧郁”、“悲伤”、“愤怒”、“工作压力”、“恐惧”、“焦虑”等。

 

同时,辅导者应强调问题对个人的影响而非人本身具有问题,此即问题的外化。例如辅导者应表达“抑郁干扰了你的生活”,而不是“你变得抑郁”;应表达“你被压力影响着”,而不是“你很有压力”。外化问题的目的在于协助来访者将自我认同与问题分开,并且了解问题来自于环境或人际互动过程,而非其心理或人格。

 

3.3 发现并聚焦特殊意义事件

 

特殊意义事件是来访者所讲述的“问题故事”或叫主线故事之外的、具有某些正向激励作用的故事或经验。在来访者讲述完“问题故事”之后,辅导者应引导来访者讲述其他经历,从中发现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并对该事件中的某些细节与过程加以聚焦和描绘。

 

3.4 引导来访者“重新入会”(re-membering)

 

“重新入会”即鼓励来访者通过举行纪念仪式、书写记录、重游故地等方式正视“问题故事”或创伤性事件,以期获得支持与抚慰。“重新入会”必须在来访者通过发现特殊意义事件而重拾自信与勇气之后进行。

 

3.5 引入局外见证人强化叙说-再叙说

 

在此阶段,辅导者可建议来访者邀请其朋友、亲人或同事分享自己改写后的故事。这些局外见证人可在分享过程中讲述自己受来访者触动的某一段经历或故事,如此可通过生命经验的共鸣增强来访者的内心力量。

 

3.6 通过仪式或颁发证书结束辅导

 

当来访者确定自己的生命故事不只是“问题故事”,其他经历与故事中所蕴藏的正能量足以支撑其未来生活时,辅导就可以结束了。辅导者可邀请来访者的重要他人前来进行再叙说,并通过仪式或颁发证书来铭记这段过程。

 

4 辅导案例

 

来访者:王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因其母亲在“5.12”汶川地震中不幸遇难,自己难以摆脱悲伤与抑郁困扰。

 

辅导目标:与王同学建立良好咨访关系,帮助她正视母亲去世的事实和悲伤情绪,找到改善负面情绪的动力,开始新的生活。

 

辅导次数:五次。

 

4.1 第一次辅导:叙说自己的故事并外化问题

 

王同学在辅导员的建议下第一次来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老师邀请王同学讲讲自己的故事。以下是王同学讲述的故事内容:

 

我老家在绵竹农村,2008年“5.12”地震前,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在外打工。地震发生时我在学校宿舍,房间的剧烈晃动让我很害怕。当我知道母亲不幸被垮塌的房屋压死的消息时,我很震惊,不愿意相信那是真的。但我在同学面前并没有表现得多么悲伤,可能是来不及悲伤,因为我要赶回家同父亲一起料理母亲的丧事。将母亲的丧事办完后,我返回了学校,这中间大概有一周时间。回到学校后,我不断想起和母亲有关的往事,不再喜欢和其他同学来往,也不想跟任何人说话;食欲开始下降,不想吃东西,身上没有劲,体重也明显减轻;我开始逃课,甚至不愿意走出寝室的门。我一想起和母亲一起相处的画面和片段,眼泪就忍不住地流下来;我不相信母亲就这样离开了我。

 

辅导老师听完王同学的讲述后,首先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倾听她的故事,并且能够理解她现在的状态和心情。之后引导她用几个词语概括自己刚才所讲故事中的情绪和感受。该同学略微思考后用了“悲伤”、“孤单”、“失落”和“压抑”几个词语。

 

辅导老师肯定了该同学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后,进而引导其将这些负面情绪“剥离”:你认为自己是悲伤的?你认为自己很孤单、很压抑?换个说法,你可以把悲伤、孤单与压抑看成某种东西,把上述表达改为“悲伤、孤单、压抑的情绪与感觉笼罩着你”,这些负面情绪终将远离你,它们本不属于你,你可以是快乐而轻松的。

 

4.2 第二次辅导:继续叙说故事,挖掘特殊意义事件

 

第二次心理辅导时,辅导老师邀请王同学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但这次不讲地震后的,改讲地震发生前自己家庭、学习和生活中记忆犹新的事。王同学讲起初中时父亲为她买凉鞋的故事:

 

我对父亲的感情不如母亲的深。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挣钱,与我的沟通很少,感情很淡;我觉得自己甚至不太了解父亲,也不太确定他是否爱我,也有可能是父亲不善言辞,没有当着我的面说过那些表达情感的话。但是,我至今仍记得初中时父亲为我买凉鞋的事。我家一直很清贫,买凉鞋当然也是要选便宜的,便宜的鞋自然样式和质量都要差一些。可我当时偏偏看中了一双红、黄、白三色相间的皮凉鞋,价格比父亲准备给我买的那双塑料凉鞋要贵好几倍。我当时很爱美,也很喜欢那双皮凉鞋,所以执意要买。父亲虽然很无奈,很想节省钱,但最终还是妥协了,为我买到了心爱的凉鞋。我当时非常高兴,“父亲”这一抽象的称谓开始在我心里具体化为父亲鲜活的形象。

 

辅导老师听完王同学的故事后,点出该同学初次辅导时所讲的“父亲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失去母亲后很孤单”的观点并不恰当。父亲为其买凉鞋的故事即可看作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在这次愉快的买鞋过程中,父亲展现了对女儿的包容、理解和爱;父亲虽然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女儿的情感,但他愿意为女儿付出,竭尽所能甚至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地满足女儿的需求,愿意包容并陪伴女儿度过难关,所以女儿不是孤单的。

 

4.3 第三次辅导:引入局外见证人强化叙述

 

辅导老师鉴于王同学所讲特殊意义事件涉及与父亲的关系,因此将叙事辅导流程的下一阶段提前,目的在于首先让王同学确定父亲对自己的爱、坚定与父亲的情感联系后再去触碰“问题故事”,与父亲一起去祭奠母亲。所以此次辅导联系了王同学的父亲到场,并请王同学当着父亲的面再次讲述了买凉鞋的故事。父亲听完故事后表示深受触动,自己都不知道当年的一个小举动让女儿记忆深刻,成了这么多年女儿最温暖的回忆。并且,父亲也认识到因自己不善表达而拉远了与女儿的情感距离。

 

4.4 第四次辅导:正视创伤

 

在上一次的辅导中,王同学与父亲加深了彼此心灵上的联系,孤独感与压抑感有所减轻。在此基础上,辅导老师征询王同学关于书写记录母亲点滴的意见,例如可以记录母亲的容貌、性格特点、喜好、与父亲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对家庭的贡献等,也可以记录自己失去母亲后的悲伤情绪和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王同学表示愿意尝试去书写,并打算与父亲一起去祭拜母亲。

 

4.5 第五次辅导:仪式性“结业”

 

王同学与父亲一起祭奠过母亲后,再次来到咨询室,并告诉辅导老师自己已经开始记录母亲的故事。辅导老师询问其记录母亲故事后的感受,该同学表示虽然过程中难免伤感,但能坚持写下去,慢慢地能把书写的过程看作是对母亲的一种怀念与爱。

 

闻此,辅导老师认为对王同学的辅导可以结束了。辅导老师象征性地颁发了一份“走出悲伤,重新生活”的结业证书,鼓励该同学开始新生活。

 

5 叙事辅导法对辅导者的素养要求

 

叙事辅导者除了应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健全人格外,还应具备以下两点特质:

 

第一,善于倾听。在叙事辅导过程中,辅导者的角色就是倾听者。辅导者应当鼓励来访者尽可能详尽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催促与想着如何应对。辅导者认真、持续的倾听与关注是获取辅导素材的重要途径。

 

第二,善于发现来访者“问题故事”之外的正向影响因素。辅导者应具备较强的语言、文本(来访者有时以信件形式表述自己的故事)理解能力,善于从中发现能够对来访者给予正向影响的事件或人物,进而放大这些事件或鼓励来访者与重要他人联系,以取得切实辅导效果。

 

6 展望

 

叙事辅导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心理***、辅导和咨询技术,具有以来访者为中心、操作性强和效果显著等特点,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例如目前国外已将叙事辅导法应用于临床心理学上,干预诸如厌食症、家庭性暴力、精神***症、精神创伤、种族关系、儿童与养父母关系及口吃康复等问题。从已有研究与应用来看,叙事辅导法还运用于学校心理咨询与服务当中,解决中小学生、中等职业与大学生的多种心理困惑和问题。

 

此外,叙事辅导法最初由其创始人之一的迈克尔.怀特在家庭***领域探索而来,之后逐渐发展到个体与团体***和辅导。因此,从叙事辅导法的产生、发展和实际应用历程来看,叙事辅导法可广泛适用于个体、伴侣、家庭及团体心理问题尤其是情感创伤、自我认同危机、儿童问题行为与亲子关系问题的解决。

 

作者:高燕 来源: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6期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篇6

1979年,心理学家萨宾(Sarbin Thcodore R)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首次提出“经验的叙事结构”的观点,阐述了叙述对意义建构与人格形成的作用。1983年萨宾发表《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扎根隐喻的故事》一书,进一步阐述了叙述的作用。1986年萨宾主编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一书,核心观点即故事是修整经验和指引判断与行动的基础。叙事的概念与叙事心理学开始显现,叙事心理学成为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叙事研究成为心理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990年,澳大利亚的迈克尔.怀特(Michael White)与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David Epston)合著《故事、知识、权力——叙事***的力量》一书,被认为是叙事心理***(辅导)诞生的标志。他们认为当人们把自己与问题混为一谈并在“主流叙事”的影响下丧失、限制、否定了自己的人格时,在***中进行重构就尤为必要。他们将福柯关于知识与权力的观点应用到临床***,尝试帮助来访者“表演另类故事”,让他们从“单一”知识中***出来,自己主宰自己的生活。

21世纪初,叙事辅导开始进入中国。2000年,台北的吴熙琄出版《最新又潜力无穷的疗法:叙事疗法导读》一书;2001年,廖世德将怀特与艾普斯顿的著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的力量》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同年,怀特首次在台北举办“叙事***工作坊”。台湾张老师基金会台北谘商辅导中心积极致力于推广叙事疗法,该中心于2003年举办了“叙事***进阶个案研讨工作坊”;台北市生命线协会亦于2003年开办“叙事***的多元面貌”课程。此外,香港的社会工作人员协会曾在2003年举办了两次叙事***工作坊。

目前国外已将叙事辅导法应用于临床心理学上,干预诸如厌食症、家庭性暴力、精神***症、精神创伤、种族关系、儿童与养父母关系及口吃康复等问题。

1 叙事辅导法的基本主张

所谓叙事辅导法,即通过引导来访者在不受干扰的安全环境下叙说自己的生命故事,唤起来访者内在力量与生命意义的心理辅导方法。叙事辅导的重点与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重新检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归到正常生活轨道。

叙事辅导法是一种以来访者中心为取向的咨询方法。叙事辅导与其他心理辅导方式的显著差异在于它相信来访者才是自己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辅导者只是在旁边陪伴;来访者应当从自己生命故事的片段中找到自尊、自信与价值,从而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目前的困难。咨询师在运用叙事辅导法时,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平等而合作的;“咨询师是来访者改变的促发者,而非按照自身的取向将专业知识强加于来访者的动机和需要之上( 张涵,2013)。”

怀特认为人类是诠释的动物,“在诠释过程中所创造的意义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行为和在生活中采取的行动。生命故事或自我叙说的过程传达出我们决定撷取及对外表达的生命经验片段;故事或自我假说决定我们如何塑造生命经验。我们并非通过生命故事存活,而是故事塑造、组成并拥抱着我们的生活(Payne,2012)。”

叙事辅导法鼓励来访者发展个人的知识、技巧,鼓励有意识的觉察与转化。在进行叙事辅导过程中,辅导者通过认同、谈话、强化来访者所讲故事的积极方面而创造出尊重和接纳的氛围,促使来访者重新建构其对于事物的理解和想法,实现观念与行为的正向改变。

叙事辅导法主张将谈话的焦点放在支线故事上。支线故事是来访者所叙述的“问题故事”之外的生命体验,或者是对生命体验的重新诠释。怀特主张让来访者详细地勾勒支线故事,“因为只有通过支线故事,人们才能逃离掌控个人理解和生命的主线故事的影响。通过协助来访者进行更完整的叙说,减少以刻板印象描述经验所带来的僵化和影响(Payne,2012)。”

2 叙事辅导法的理论基础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们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也称为信息社会、高技术社会、媒体社会或消费社会,在文化形态上被称之为“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在后现代时代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它是人类历史的一次断裂或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等人将北美关于后现代文化形式的讨论上升到更为深刻、更为广泛和更具综合性的哲学高度,从而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对于继承和发扬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的现代主义哲学进行全面的批判,总体上抱持一种对于逻辑性观念与结构性阐释的不轻信或怀疑的态度。具体来说,这些批判观点主要有:第一,用“分延”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用“差异”原则来取代“中心”概念,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或两极性与独断性的基础上,撼动“整体”,打破“结构”;第二,从纵向思维转换为横向思维,即传统等级体系一般的 “树状结构”思维向动态、发散的“根状茎”式思维的转变;第三,用差异对抗理性的总体化;第四,注重个体性和自我关切,反对主体性和人道主义,即反对把人的最一般的本质当作当然的、现成的前提,反对把人看作是“理性的生物”;第五,用透视主义和相对主义取代表象论和基础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世界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不可计数的意义;解释世界的方式是无限的,我们应该寻求对于现象的多种解释;第六,用不确定性和小型叙事取代元话语和宏大叙事,强调知识的不可通约性、不 可预见性、不确实性、突变性、异质性、与多元性(冯俊,1997)。

从以上对后现代主义哲学观点的梳理来看,关注差异、去中心化、打破正统、主流和权威、解构和关注解释的多元是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关键,也正是这些核心思想影响了叙事辅导法的产生——叙事辅导法的支撑理念即让来访者重新定义问题和人生意义。在来访者讲述“问题故事”、外化问题之后,引导来访者讲述主线故事之外的支线故事,或者从非主流的视角重新解读问题故事。

3 叙事辅导法的具体操作流程

3.1 来访者叙说自己的“问题故事”

辅导者需要为来访者创设不受干扰的、安全的环境,以尊重与专注促使他讲述自己的故事。通常来访者的故事充满了挫折、失望、悲伤甚至绝望,因此称之为“问题故事”。

3.2 界定并外化故事中的问题

在来访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后,辅导者鼓励来访者自己界定故事所反映出的问题;如果来访者无法说出任何词语,辅导者可提供几个供其选择,例如“忧郁”、“悲伤”、“愤怒”、“工作压力”、“恐惧”、“焦虑”等。

同时,辅导者应强调问题对个人的影响而非人本身具有问题,此即问题的外化。例如辅导者应表达“抑郁干扰了你的生活”,而不是“你变得抑郁”;应表达“你被压力影响着”,而不是“你很有压力”。外化问题的目的在于协助来访者将自我认同与问题分开,并且了解问题来自于环境或人际互动过程,而非其心理或人格。

3.3 发现并聚焦特殊意义事件

特殊意义事件是来访者所讲述的“问题故事”或叫主线故事之外的、具有某些正向激励作用的故事或经验。在来访者讲述完“问题故事”之后,辅导者应引导来访者讲述其他经历,从中发现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并对该事件中的某些细节与过程加以聚焦和描绘。

3.4 引导来访者“重新入会”(re-membering)

“重新入会”即鼓励来访者通过举行纪念仪式、书写记录、重游故地等方式正视“问题故事”或创伤性事件,以期获得支持与抚慰。“重新入会”必须在来访者通过发现特殊意义事件而重拾自信与勇气之后进行。

3.5 引入局外见证人强化叙说-再叙说

在此阶段,辅导者可建议来访者邀请其朋友、亲人或同事分享自己改写后的故事。这些局外见证人可在分享过程中讲述自己受来访者触动的某一段经历或故事,如此可通过生命经验的共鸣增强来访者的内心力量。

3.6 通过仪式或颁发证书结束辅导

当来访者确定自己的生命故事不只是“问题故事”,其他经历与故事中所蕴藏的正能量足以支撑其未来生活时,辅导就可以结束了。辅导者可邀请来访者的重要他人前来进行再叙说,并通过仪式或颁发证书来铭记这段过程。

4 辅导案例

来访者:王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因其母亲在“5.12”汶川地震中不幸遇难,自己难以摆脱悲伤与抑郁困扰。

辅导目标:与王同学建立良好咨访关系,帮助她正视母亲去世的事实和悲伤情绪,找到改善负面情绪的动力,开始新的生活。

辅导次数:五次。

4.1 第一次辅导:叙说自己的故事并外化问题

王同学在辅导员的建议下第一次来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老师邀请王同学讲讲自己的故事。以下是王同学讲述的故事内容:

我老家在绵竹农村,2008年“5.12”地震前,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在外打工。地震发生时我在学校宿舍,房间的剧烈晃动让我很害怕。当我知道母亲不幸被垮塌的房屋压死的消息时,我很震惊,不愿意相信那是真的。但我在同学面前并没有表现得多么悲伤,可能是来不及悲伤,因为我要赶回家同父亲一起料理母亲的丧事。将母亲的丧事办完后,我返回了学校,这中间大概有一周时间。回到学校后,我不断想起和母亲有关的往事,不再喜欢和其他同学来往,也不想跟任何人说话;食欲开始下降,不想吃东西,身上没有劲,体重也明显减轻;我开始逃课,甚至不愿意走出寝室的门。我一想起和母亲一起相处的画面和片段,眼泪就忍不住地流下来;我不相信母亲就这样离开了我。

辅导老师听完王同学的讲述后,首先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倾听她的故事,并且能够理解她现在的状态和心情。之后引导她用几个词语概括自己刚才所讲故事中的情绪和感受。该同学略微思考后用了“悲伤”、“孤单”、“失落”和“压抑”几个词语。

辅导老师肯定了该同学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后,进而引导其将这些负面情绪“剥离”:你认为自己是悲伤的?你认为自己很孤单、很压抑?换个说法,你可以把悲伤、孤单与压抑看成某种东西,把上述表达改为“悲伤、孤单、压抑的情绪与感觉笼罩着你”,这些负面情绪终将远离你,它们本不属于你,你可以是快乐而轻松的。

4.2 第二次辅导:继续叙说故事,挖掘特殊意义事件

第二次心理辅导时,辅导老师邀请王同学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但这次不讲地震后的,改讲地震发生前自己家庭、学习和生活中记忆犹新的事。王同学讲起初中时父亲为她买凉鞋的故事:

我对父亲的感情不如母亲的深。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挣钱,与我的沟通很少,感情很淡;我觉得自己甚至不太了解父亲,也不太确定他是否爱我,也有可能是父亲不善言辞,没有当着我的面说过那些表达情感的话。但是,我至今仍记得初中时父亲为我买凉鞋的事。我家一直很清贫,买凉鞋当然也是要选便宜的,便宜的鞋自然样式和质量都要差一些。可我当时偏偏看中了一双红、黄、白三色相间的皮凉鞋,价格比父亲准备给我买的那双塑料凉鞋要贵好几倍。我当时很爱美,也很喜欢那双皮凉鞋,所以执意要买。父亲虽然很无奈,很想节省钱,但最终还是妥协了,为我买到了心爱的凉鞋。我当时非常高兴,“父亲”这一抽象的称谓开始在我心里具体化为父亲鲜活的形象。

辅导老师听完王同学的故事后,点出该同学初次辅导时所讲的“父亲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失去母亲后很孤单”的观点并不恰当。父亲为其 买凉鞋的故事即可看作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在这次愉快的买鞋过程中,父亲展现了对女儿的包容、理解和爱;父亲虽然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女儿的情感,但他愿意为女儿付出,竭尽所能甚至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地满足女儿的需求,愿意包容并陪伴女儿度过难关,所以女儿不是孤单的。 4.3 第三次辅导:引入局外见证人强化叙述

辅导老师鉴于王同学所讲特殊意义事件涉及与父亲的关系,因此将叙事辅导流程的下一阶段提前,目的在于首先让王同学确定父亲对自己的爱、坚定与父亲的情感联系后再去触碰“问题故事”,与父亲一起去祭奠母亲。所以此次辅导联系了王同学的父亲到场,并请王同学当着父亲的面再次讲述了买凉鞋的故事。父亲听完故事后表示深受触动,自己都不知道当年的一个小举动让女儿记忆深刻,成了这么多年女儿最温暖的回忆。并且,父亲也认识到因自己不善表达而拉远了与女儿的情感距离。

4.4 第四次辅导:正视创伤

在上一次的辅导中,王同学与父亲加深了彼此心灵上的联系,孤独感与压抑感有所减轻。在此基础上,辅导老师征询王同学关于书写记录母亲点滴的意见,例如可以记录母亲的容貌、性格特点、喜好、与父亲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对家庭的贡献等,也可以记录自己失去母亲后的悲伤情绪和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王同学表示愿意尝试去书写,并打算与父亲一起去祭拜母亲。

4.5 第五次辅导:仪式性“结业”

王同学与父亲一起祭奠过母亲后,再次来到咨询室,并告诉辅导老师自己已经开始记录母亲的故事。辅导老师询问其记录母亲故事后的感受,该同学表示虽然过程中难免伤感,但能坚持写下去,慢慢地能把书写的过程看作是对母亲的一种怀念与爱。

闻此,辅导老师认为对王同学的辅导可以结束了。辅导老师象征性地颁发了一份“走出悲伤,重新生活”的结业证书,鼓励该同学开始新生活。

5 叙事辅导法对辅导者的素养要求

叙事辅导者除了应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健全人格外,还应具备以下两点特质:

第一,善于倾听。在叙事辅导过程中,辅导者的角色就是倾听者。辅导者应当鼓励来访者尽可能详尽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催促与想着如何应对。辅导者认真、持续的倾听与关注是获取辅导素材的重要途径。

第二,善于发现来访者“问题故事”之外的正向影响因素。辅导者应具备较强的语言、文本(来访者有时以信件形式表述自己的故事)理解能力,善于从中发现能够对来访者给予正向影响的事件或人物,进而放大这些事件或鼓励来访者与重要他人联系,以取得切实辅导效果。

6 展望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叙事辅导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心理***、辅导和咨询技术,具有以来访者为中心、操作性强和效果显著等特点,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例如目前国外已将叙事辅导法应用于临床心理学上,干预诸如厌食症、家庭性暴力、精神***症、精神创伤、种族关系、儿童与养父母关系及口吃康复等问题。从已有研究与应用来看,叙事辅导法还运用于学校心理咨询与服务当中,解决中小学生、中等职业与大学生的多种心理困惑和问题。

此外,叙事辅导法最初由其创始人之一的迈克尔.怀特在家庭***领域探索而来,之后逐渐发展到个体与团体***和辅导。因此,从叙事辅导法的产生、发展和实际应用历程来看,叙事辅导法可广泛适用于个体、伴侣、家庭及团体心理问题尤其是情感创伤、自我认同危机、儿童问题行为与亲子关系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篇7

很多时候,当我想写下某些文字的时候,我没有时间;又有些时候,当我有时间,却没有心境记录我的所想。

有些文字读起来很温暖,有些文字却很生疼。而我一直钟爱那些清新脱俗,朴素真实的文字;也喜欢饱含寓意,隽永深刻的散文, 亦或是经典的小小说,故事,诗歌。因其短小精悍,很快就能读完,并且记忆深刻,所以感觉甚好。文字,是记录心境,书写人生,刻画生活百相的最好方式。

(一)小甜心

每周一至周五,早上7点20左右,小喇叭准时播音了。录音如下:

“妈妈,叫你起来吃甜酒汤圆啦!”或者是“妈妈,叫你起来吃面啦!”门外有个清脆的传话员。接着轻轻推门,探出一个小脑袋,再走进来告诉妈妈该起床了,叫他帮忙开下灯,他说,你要说谢谢,礼貌语,要遵从,我不敢不从。然后轻轻关门离开。有一天,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小甜心说,妈妈,今天吃面。——妈妈在屋里没有听清,以为是说今天停电,因为昨晚雨声很大,心想是打雷停电。我匆匆起床,赶忙给孩子洗锅烧热水,因为他不洗冷水脸,当时家里也没有开灯。我真以为停电。后来我按开关,发现有电。我说,你是不是撒谎了,有电说没电,害我烧水。他有点委屈的说我没有说慌,我说你明明说了,最后他奶奶说他叫你吃面。喔,原来是我耳朵不好,听错了啊。对不起了。( : )

周末情形又不一样,一家人周末休息,多睡会。传话略有变化。爸爸,叫你起来吃面。—奶奶,爸爸他说不吃,晚点起来吃。小喇叭除了播音还要传话的。爸爸,妈妈叫你怎么怎么滴。

(二) 奔跑的蚂蚁

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我看见一只肥胖的猫在慵懒地打滚。它真悠闲。在我匆忙的脚步下,偶尔会遇见奔跑的蚂蚁,不知是觅食还是干什么。我并不忙,可是有时我却感觉时间不够用,那个时候,我也在奔跑。当我赶时间或者很忙的时候,我就以一种近似奔跑的姿态走路,走得很快,不然我会迟到。如果还有10分钟去学校,我会怎么做呢,快速穿鞋,拧包,啪的一声关门,刹那间不忘给儿子说声再见,要听话。六楼的高度,只需要一分钟时间下楼,长长的小区巷道,需要两分钟走到小区门口。这个速度很快,一点不能落下。再有两分钟可以走到马路口,运气好直接横穿公路,有时要等几十秒,再急我也得等,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了。剩下的五分钟时间,用三分钟走到校门口,两分钟穿过操场加上楼。铃声响的时候,我也到了办公室,好,吁口气亦或喝口水,上课去。时间充裕的时候我需要12到15分钟完成这个任务。当我像蚂蚁奔跑的时候,遇见美女同事打招呼,我也是应声回答,并不敢半点停留。不好意思了,朋友们。

别人到高层去是好事,因为升职了;而我,从三楼办公室调到四楼,却是太辛苦。除了锻炼身体,没有别的好处,我的腿都酸了。教室一般在4,5楼。每天我都需要上下楼梯数十层,强健筋骨。

(三)游散的思维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篇8

1、米袋沉甸甸地压在身上,但是,我心里却感到无比轻松、愉快,脚步也似乎分外轻捷。

2、我穿过思念齐眉的年代,手指苍白。多情而悲伤的句子,是时光腰身的流年,像水一样蔓过四季。你仍像是没有归航的船

3、一个成熟的人往往发觉可以责怪的人越来越少,人人都有他的难处。

4、贝贝笑了,像快乐的小鸟儿把两臂向前伸着。

6、不要轻易说爱,许下的承诺就是欠下的债。

7、让一个人走进自己的心里,是不知不觉的。

8、有时,爱也是种伤害,残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

9、在场所有人的心都凝聚着强烈的激情,所有人的眼里都闪耀出欢乐的火花。

10、天灰蒙蒙的,十分得冷,小草低下了头,树枝弯弯曲曲,抬起头,发现乌云密布,没想到雨竟已静悄悄地下了起来。()

11、几句贴心话,说得他黑胡楂子都充满了笑意。

12、他心里好像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好像全世界的蛇胆都在自己肚子中翻腾,他受不了,想把这种苦吐掉,但是这东西刚倒嘴边,又硬生生地咽了回去,空留他一口苦涩。

13、明天就能亲自登上万里长城了。我躺在床上,想啊想,那是我天天想,夜夜盼的美事。

14、突然,门帘…掀,小妹像吃了喜鹊蛋似的闯了进来,张着没有门牙的小嘴格格笑着。

15、要生活得漂亮,需要付出极大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释,绝对是个人才。

16、爸爸同意了她的要求,她顿时心花怒放,喜悦飞上眉梢,两只眼睛眯得像两个小小的月牙儿。

17、路两旁的麦子,好像在对她点头,油菜花也好像对着她笑。

18、当最后一个音符响起,想念被逼画上休止符,再美好的句子也要写下句号。然而,这并不预示着结束,而是代表着另一个悲伤的延续。

19、爸爸变了,那才叫人舒畅呢。我欣慰,我开心,比什么都令人欢欣鼓舞。

20、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忌喧哗。

21、他忽而死死盯着那水果搅拌机,好象他自己的心在那儿搅拌、流血,再把那破碎的心植回胸膛,却也只剩一摊死水。

22、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23、相爱是种感觉,当这种感觉已经不在时,我却还在勉强自己,这叫责任!分手是种勇气!当这种勇气已经不在时,我却还在鼓励自己,这叫悲壮!

24、在黑暗里,取出杯子,喝干了酒,千头万绪,恨事那么多,不知道挑哪一宗来咬牙切齿才好,索性全抛在脑后,安静睡觉。

25、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是因为遇到你,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

26、人都有悲伤,无助,冷漠的时候,而音乐是我们抒发自己心情的最好方式。请你将悲伤随着音乐的演奏一点一点的。

27、天空蔚蓝,阳光灿烂。花有新开,物非人非。心有颓丧,情有旧伤。糜倪生活,纷纷尘世。已亡红尘,黯淡青春。众于所望,欲盖弥彰。

29、有的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就像是流星,瞬间迸发出令人羡慕的火花,却注定只是匆匆而过。

30、宁愿笑这流泪也不哭着说后悔。

31、一季花开,陌上香、一季悲怨,枕上伤。曲未终、人已散,酒未醉、心已碎。一季花开,陌上香、一季悲怨,枕上伤。曲未终、人已散,酒未醉、心已碎。

32、有些事,你把它藏到心里,也许还更好,等时间长了,也就变成了故事。谁让瞬间像永远,谁让未来像从前,视而不见别的美,生命的画面停在你的脸。年华似水匆匆一督,多少岁月轻描淡写,想你的心百转千回,莫忘那天你我之间。

33、喜欢在你身上留下属於我的印记,却不曾记起你从未属於过我。

34、也许一个人在真正无可奈何的时候,除了微笑,也只好微笑了。

35、他的脸色舒展开来,眼睛里放射出一种喜悦的光。

36、最佳的报复不是仇恨,而是打心底发出的冷淡,干嘛花力气去恨一个不相干的人。

37、成语卡片是我课余生活的好伙伴,每制成一个新的成语卡片,我心里就甜丝丝的,像吃了蜜…样。

38、把支离破碎的句子组成忧伤的画,看到就揪心!听那悲伤的旋律,猜测你的心事!看世界模糊点好,看的太清楚,伤的越痛苦!现实的社会,我们还是虚幻点比较好!要么生活会把我们糟蹋的遍体躏伤!

39、心情很沮丧、心里的难受远远超过了身上的伤!不想流泪、就算咬破嘴唇!都希望能强忍着!

40、遇到你时,我尚是一张白纸。你不过在纸上写了第一个字,我不过给了一生的情动,心底有了波澜。但我知道波澜总归平静。

41、看破红尘看破爱,不会再被爱伤害。天若有情天亦老,那是因为爱向导。不悲不伤不疼痛,不离不弃不放手。悲悲伤伤爱离去,开开心心爱来时。若等爱情再来时,轮回一世下辈子。

42、看到这情景,我乐得在地上翻了个跟头,高声地笑着、叫着,拍着手,跺着脚。

43、有了牵挂,亲情就多了一份温馨;有了牵挂,友情就多了一种幸福;有了牵挂,爱情就多了一缕相思。牵挂别人是甜蜜的,被人牵挂则是世上最美妙的幸福。亲友问候,让你从不孤单;朋友祝福,让你信心倍增;爱人的思念,让你的心灵充满阳光。知道吗,我是你最甜蜜的负担,你是我最温柔的牵挂。

44、也许一个人要走很长的路,经历过生命中无数突如其来的繁华和苍凉才会变的成熟。

45、小玲那小小的身体里好像有盛不下的朝气和快乐,它们从她黑亮的、调皮的眼睛里,微上翘的嘴角上,衣服的每个皱褶中,欢跳着喷流来。

46、有些的时候,正是为了爱才悄悄躲开,躲开的是身影,躲不开的却是那份默默的情怀。

47、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忌忿忿不平。

48、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

49、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原来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甜言蜜语,多数说给不相干的人听。

50、我不知不觉进入梦境,梦见自己长出了五色翅膀,在蓝天里飞呀飞,真是快乐无比。

51、一张张面孔,都兴高采烈地泛起红光。

52、如果有人用钞票扔你,跪下来,一张张拾起,不要紧,与你温饱有关的时候,一点点自尊不算什么。

53、大家心里说不出有多高兴,脚下好像生了风,走得又快又有劲。

54、当眼泪流下来,才知道,分开也是另一种明白。

55、我一接到入学录取通知书,心情像庄稼人久旱逢雨。

57、他看看四周,觉得草都在对他微笑:看看苍天,白云也像他一样悠然自得:他禁不住张开双臂,撒开两腿,乘着春风得意地飞跑起来。

58、已去之事不可留,已逝之情不可恋,能留能恋,就没有今天。

59、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60、妹妹听到大家的赞美双颊浮起两朵红云,一条鲜红的舌头绕嘴唇一圈,心里美滋滋的。

61、阳光在教室里洒下炫目的光辉,照亮着…张张快乐、兴奋的脸,每张脸都像一朵花。

62、姥姥脸上的皱纹像湖面上的涟漪漾开来。

63、静静的生活,慢慢的老去,人生面临的生死,谁又不曾有,仰望天空,藐视人生,幸福不会停止在那里。

64、听了这话,我像吃了蜜糖似的,一直甜到心里。

65、窗外下着雪,泡一杯咖啡,握到它凉了,才知道又想起了你。我的期待你如何才能明白!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篇9

新闻报道侵扰悲痛的表现

记者在意外及不幸事故发生后,侵扰一些因该意外或事故而悲伤的人(主要指亲友丧亡者),这种行为在西方被称为“侵扰悲痛”(intrusionintogrief)。具体可分为两方面:信息采集环节的侵扰和信息呈现环节的侵扰。让我们通过一些案例来检视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侵扰行为。

1.使用欺骗或强制手段进行采访。如2006年5月,北京大学学生叶坚颖在香格里拉遭车祸遇难,《华夏时报》一名记者在其宿舍同学尚不知情的情况下,谎称是叶的同学,博得信任,采访到大量“独家新闻”。第二天,当同学们从媒体上得知噩耗和被欺骗的实情后,非常愤怒,要求该报公开道歉(参见本刊2006年第7期卫之《隐匿身份采访的伦理辩难》)。2004年,一位山东民工在阿富汗恐怖袭击中丧生,家人为了不让88岁高龄的***亲获悉儿子噩耗而发生意外,拒绝记者采访,一群记者却在当地领导的陪同下硬是冲进门,在老太太的极度悲恸中完成了“亲切慰问”和拍摄(参见本刊2004年第12期李宁源《一名新记者的困惑》)。类似不当的采访手段给逝者亲友带来极大伤害。

2.强行打开被访者的痛苦记忆。有些记者为了完成报道任务,或追求“催人泪下”的效果,不顾他人感受,一再挖掘当事人的痛楚。如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丛飞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仍有一批又一批记者前去采访其家人,痛揭情感伤疤,令其家人心身疲惫。2005年黑龙江沙兰镇泥石流灾难后,教室墙壁上留下的黑手印引发了一场“黑手印假照片论证”,有媒体甚至让已失去孩子的家长到现场,回忆翻找尸体的过程,在墙上比划掌印的大小,强行打开孩子父母翻找尸体时的痛苦记忆。①

3.报道内容失实。如2006年4月广东某大学一位女博士生于教学楼遇害,媒体上出现如下标题:《裸死女博士或遭劫财劫色,案情更加扑朔迷离》、《女博士裸死教学楼,密友称其至少曾有3男友》、《广州女博士裸死续:多数被访师生猜是情杀》等,将不确实的信息随意传播。但事后***门的侦破结果表明,这是一起入室劫杀案。至于写错死难者人数、姓名等细节失实更是常见。失实报道对悲痛中的家人来说可谓雪上加霜。

4.报道风格冷漠或轻佻。如《摩托车槽罐车喋血激吻》、《广州“酷”毙30余人》、《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等标题,看不到对生命的尊重,反而透出冷漠和幸灾乐祸的味道。

5.***片使用和文字描述过度刺激。如某报2006年11月12日头版的《惨烈一撞夺五命》,用超大***片显示出公交车厢内丧生的乘客和司机的尸体惨况,令人目不忍睹。另如《3龄童遭邻居4刀砍头》、《黑龙江婚礼爆炸案目击:尸体碎片被炸到远处》等,将惨状细节在标题和内文中一再强化。很多报道大幅刊登家人悲痛欲绝的照片,无异于在悲痛者的伤口上又洒了一把盐。

这些侵扰行为有的折射出计划经济时代残留下来的“指导性”、官本位观念,有的源自商业竞争压力带来的不择手段,以及媒体人道主义观念的缺失,混合构成我国新闻实践殊的侵扰悲痛现象。

侵扰后果:隐私和心理伤害

媒体的侵扰悲痛行为会给逝者亲友带来多方面的伤害。

从死亡学角度来看,逝者亲友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悲痛期。根据澳大利亚殡仪业主管协会(Australian Funeral Directors Association)的标准,悲痛期可分为11个阶段:(1)震惊,拒绝相信。(2)感情释放。(3)孤独。(4)出现悲痛的生理症状。(5)憔悴(无法应付现实生活)。(6)痛苦减轻。(7)负罪感(对已发生的事情感到自责)。(8)愤怒(对死者、医生、上帝等)。(9)无法正常活动。(10)康复在即(恢复中断的生活)。(11)欢迎回来(重新加入社会生活)。②

处于不同阶段的悲痛者面对媒体时会有不同的反应:不愿被媒体打扰;看到对亲人的不实、不尊重或过于渲染刺激性细节的报道,会加深痛苦;其告诉记者的,可能是他认为“最适合”的话,却不是真实的信息;其可能失去感情控制,面对媒体表现失常等等,此时媒体的公开报道可能对被访者的隐私带来侵害。以刊登死者家属痛苦情状的***片为例,“任意刊登他人处于悲惨或尴尬境地的***像,暗含侵犯人的隐私权……那些受伤害的个人有自尊或被人尊重的权利,而这些照片的刊发可能导致照片中受害者社会评价的降低和心灵蒙受打击。”③

1971年,约翰•菲勒拍摄的美国国家卫队在校园***杀反战学生的照片获得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这张照片使跪在尸体前嚎哭的女孩玛丽在一瞬间变成了公众人物,当时年仅14岁离家出走的她碰巧出现在事件的现场。玛丽告诉媒介这张照片“改变了她的生活,使她的一生变得非常的悲惨。”照片发表两年之后,玛丽因被捕,她被周围的人描述成“肮脏的嬉皮士、母狗和***妓”。④这一实例中的人物虽然不是逝者亲友,却足以说明照片对悲痛中的被摄者产生的影响和导致被摄者生活的变化。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然灾难、暴力犯罪、亲人丧亡等事件,不仅使生命财产遭受损失,也给人的心理造成创伤(trauma),带来创伤性压力(traumatic stress)。根据各人个性及所经历的事件不同,受创伤者恢复正常的时间也不同。部分个体会随着时间推移无需***而逐渐恢复,但也有个体会因多种因素而延迟康复,发展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由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IV),PTSD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1)重现创伤体验。患者通过回忆、梦境等方式重新体验创伤。特别严重者甚至会出现“闪回”(flashba ck)体验。(2)回避和麻木。患者持续回避与创伤有关的刺激,对日常反应表现麻木,也可能对未来失去信心。(3)警觉性增高。患者不面临创伤时也持续性警觉增高,难以入睡,注意力难以集中,有夸大的受惊反应。上述症状如持续一月以上,即可被确诊为PTSD。⑤

研究表明,经历创伤性事件的个体正处于疗伤、康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被尊重,被人性化地对待,更需要一定的空间,避免被提醒创伤。在当事人刚经历创伤的时刻就致电或登门叩访,讨论创伤性事件,很可能引起被访者的紧张不适:记忆困难、恐惧、高度焦虑……有时甚至数月、一周年后的采访,对当事人仍然会是一种压力。媒体的侵扰行为,很有可能增加受伤害者发展为PTSD的危险性。儿童在此种情况下受到的心理伤害,可能会对其未来的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响。⑥

广义来说,侵扰悲痛行为对公众情感也是一种伤害。中国社会对待死亡有长期形成的伦理观,记者穿着红色服装采访灾难、电视主播面带微笑播报死亡事件、报纸将“泥头车夺两命”称为“昨日最好新闻”,类似细节都会触犯伦理标准。追访和暴露隐私式的报道更会激起公众的强烈反感。如香格里拉车祸报道后,该报一编辑在博客中津津乐道“我们有‘令人羡慕的一对儿!’”、“我们比其他媒体强就强在了人性上”,引发许多网友跟帖怒斥。以往的中外新闻实践中也不乏这类实例,如1985年美国加州被淹死的男孩和他痛哭的哥哥的照片、2002年欢呼大连空难“黑匣子出水”的照片,都在公众中引起很大争议。

合理报道的操作原则:知情同意

面对公众指责,媒体通常以“维护公众知情权”为自己辩护。真实记录灾难与死亡的确是媒体的职责,灾难报道有助于人们监视自己的生存环境,积极寻找化解危机的方法;个体的非正常死亡也往往是社会问题的外观反映。在很多情况下,只有采访死难者的亲友才能获得必要的信息。但事实上,知情权并不直接导致侵扰悲痛,侵扰通常是由不适当的报道手段和方式造成的,完成报道任务与尊重保护不幸者并非绝然对立。

在灾难和死亡报道领域,“知情同意”(informedconsent)是国外新闻界普遍采纳的原则。这一概念源自医学领域,原指让患者理解医疗机构诊疗、护理的内容和程序,权衡利弊得失,对诊疗方案做出评价,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做出决定。在新闻报道中征求知情同意,指记者有责任向被访者详细告知有关细节,包括表明自己来自哪家媒体,告知被访者如果同意接受采访会有什么后果,会有哪些益处,可能存在哪些危险等。《底特律自由报》前发行人Neal Shine甚至建议记者要像警察对疑犯陈述米兰达警告(Miranda Warning)那样,对不幸中的被访者读出他们的权利,告知其无需答应记者的所有要求。⑦因为多数人并不知道报道可能给他及家人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有时即使被访者同意接受采访,记者在报道过程中也并无侵扰行为,但报道刊登或播出后仍然会使被访者感到受了伤害。

征求知情同意可以有效地避免侵扰悲痛。如上述北大学生车祸事件,如果记者事先表明了身份和采访目的,而不是故意隐瞒,就不会引起如此愤怒。另外一些报道,如果先告知逝者亲友采访可能勾起痛苦记忆,或是报道刊登后可能引起痛苦,可使其有心理准备而减少了侵扰。如果采访对象拒绝(如山东采访事件),就不应继续。

应该承认,知情同意并不能涵盖解决所有侵扰行为,也存在一些异议。如(1)媒体和被采访者的关系并不简单等同于医患关系,媒体有新闻报道的自由。(2)如果被采访者没有能力做出自主决定,谁有权利代表他做出决定?(3)在一些灾难事件中,记者本身也要亲涉险地、出生入死,还要依次征求“知情同意”,在操作上不够现实。

但重要的是,知情同意提供了一种符合普遍伦理道德的思路:媒体应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心态来对待弱者。“关键是我们有义务承认其他人同我们自己一样是有自觉意识的主体,尊重他们理解真实世界的需求,允许他们做出有道德责任感的判断。”⑧1999年我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敬一丹去遇难者朱颖家采访,第一句话是深深地致歉:“真不应该在这个时候来打扰你们,但是全国的观众都非常惦记你们……”这种委婉、关切的表述,体现出的就是尊重的心态。其效果也如美国学者William Coté与Roger Simpson所说,“如果记者既清楚自己的需求,又能体恤对待他人的创伤压力,就可以得到对双方都最好的采访结果。”⑨好的报道甚至还可以起到帮不幸者舒缓压力、发泄悲痛的***作用。

媒体责任:树立规范,减少侵扰

要防范侵扰悲痛行为,仅仅依赖新闻工作者的个人良知是不够的,我国新闻界亟需针对“侵扰悲痛”建立起适当的行为规范。参考国外新闻界的成文规范⑩,以及相关报道经验,我国媒体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借鉴。

1.树立同情尊重的报道理念。这在不少国家的新闻行业规范中都有体现。如澳大利亚记者协会《伦理准则》第14条规定:“在当事人处于悲痛或创伤中时,应永远小心体恤和言行谨慎。不得骚扰对方。不得利用对方的脆弱或对媒体实践的不了解。只有在对方知情同意时才能进行采访。”新西兰报业评议会《原则声明》的第3条“隐私”中规定:“对正经受创伤或悲痛者,应给予特别考虑。接触或采访他们时,应细心关切他们的情感。”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的准则,在“将伤害最小化”条款中指出:“寻找、采访或拍摄遭遇悲惨或悲痛者时,应敏感体恤。要认识到收集和报道信息可能对他们造成伤害或不适。追求新闻不是傲慢无礼的通行证。”

2.具体采写过程应细致、谨慎。首先,记者不应成为向死难者亲友报告死讯的角色,尤其是死讯尚未证实时。英国报业投诉委员会通过投诉判例反复强调这一点。挪威的《新闻业务道德准则》中也规定:“除非已告知其亲属,否则不得泄露受害者或失踪者的姓名。”其次,从采访约请、对象选择、***片运用到细节描述,都应以细致谨慎的方式进行。如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编辑守则》中,针对采写过程共列出7项详尽规范(参见相关链接)。

3.积极参与救助,传递专业组织力量。一个人遇难可能摧毁一个家庭,特别是那些处于贫穷边缘的弱势群体。记者应高度关注这些人的生存状态,除了客观报道事实,还应积极传达相关社会机构及专业团体的信息,帮助不幸者及时获得帮助。如1995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城大爆炸后,当地报纸《俄克拉荷马人报》立刻开辟“寻找生还者”专栏,帮助州卫生署统计生还人数,在“怎样获得帮助”、“怎样帮助别人”等专栏中提供救助信息,并介绍有关PTSD的知识,帮助不幸者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11)

4.关注事件本质,理性引导受众。美国摄影记者协会在其伦理准则中指出:“照片和视频影像能够揭示真相,曝光恶行和过失,激发希望和理解,通过视觉语言将全球的人们联系起来。如果它们冷酷侵扰或被人为操纵,又会造成巨大的伤害。”(12)以倡导符合伦理的创伤报道为主旨的美国德特中心(DartCenter),在其《灾难与新闻工作者―――更具影响力的报道指南》中指出:“社会包括的东西远比一场屠杀或灾难为多,媒体的报道必须反映出这一点。”(13)这些表述既显示出媒体的力量,也说明媒体报道应以全面展示真相为己任,而非局限于展示悲剧本身。

以德特中心所设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一颗子弹的路径》(Path of a Bullet)为例,该文报道一个17岁少年在帮派火并中被***杀,通过对急救过程、警方调查、法庭审理的详细叙述,显示这粒造价22美分的子弹,却造成了高达120万美元的社会损失,深刻揭示出***支暴力的危害。(14)

媒体之所以热衷渲染痛苦,不惜侵扰悲痛,与受众心态直接相关。2006年,香港“双面港警”徐步高事件发生后,亚洲电视台制作《徐步高事件实录》,将徐以前参加亚视节目的片断重新播出,虽然被公众谴责“发死人财”,收到602宗投诉,收视率却高达16点,102万观众收看,成为当时亚视收视最高之节目。侵扰悲痛议题的核心在于:当知情权代表公众病态的好奇心时,它可以扩展到多远?为了代表这种兴趣,记者凭良心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可以有多远?(15)媒体应肩负社会责任,真实反映事件全貌,深入探究本质,给受众以理性引导,而不是将事件作为自己扬名的机会。

台北市新闻记者公会曾有声明:“凡良心未安,誓不下笔。”避免侵扰悲痛,虽为细节,却是传媒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①徐灿、张自力等:《灾难新闻采访:度在哪里》,《中国记者》2006年第1期

②Richards,I.(1994)Encountering Death for the First Time.Australian Journalism Review,Vol.16(No.1).

③陈力丹、胡森林:《记者职业行为的边界何在?―――“抓拍骑车人摔倒”事件引发的思考》,《新闻记者》2005年第7期

④曾璜、任悦:《***片编辑手册》第246页,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年版⑤⑥Journalism&Traumatic Stress,省略/training/selfstudy/index.htm l

⑦⑨1114Coté,W.&Sim pson,R.(2000)Covering Violence:A Guide to Ethical Reporting About Victimsand Traum a,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88,101,215-216,121.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篇10

见过孙多慈的人,都这样说,非常温和、文雅,对学生很是亲切,一副不急不躁的样子,放在网络时代就是一“淡定女”。到了中年后,她依然一身旗袍,好不漂亮。

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曾任大学教授,母亲是大学校长,姐妹三人她是老大。如此的家庭背景,使孙多慈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有艺术范儿。乱世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磨难等着你,1927年南京国民***府成立后,孙多慈的父亲被关进监狱服刑,突降的不幸令这位“相门闺秀”悲痛不已。此时,师长徐悲鸿给予了她无尽的安慰和温暖,一段师生恋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但凡出众的才女,哪个男人不心欢?孙多慈拥有艺术的天赋和悟性,再加上相貌端庄秀丽,怎一个超级美女了得?从艺术专修科的旁听生,到给徐悲鸿当模特,两人的感情急剧升温。此时,世俗的议论随之而来,比这更要命的是徐悲鸿妻子蒋碧薇的阻挠。

蒋碧薇是徐悲鸿人生中的第一个女人,当年为了徐悲鸿,她毅然放弃家人定下的与查紫含的婚约,跟着徐悲鸿奔赴重洋,远至法国。这种赴汤蹈火的爱,最终还是没有换来徐悲鸿的忠心。得知他与孙多慈的事后,蒋碧薇几次去女生宿舍找孙多慈,连续四年,她都没有停止过对孙多慈的“攻击”,且不断升级,谩骂不说,还用刀把孙的画作捅破……对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来说,这比自己还要心痛,但是,孙多慈学会了忍耐,含泪将忍耐进行到底。

同是专情至性的女子,蒋碧薇用粗暴的行动去挽回丈夫的心,却适得其反,因为她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感情是柔性的,以硬制冷,如同石头打在棉花垛上,其结果是把徐悲鸿推得更远。而孙多慈的隐忍,徐悲鸿会更加怜惜,更加在意。

后来,孙多慈的父亲也极力反对他们,徐、孙二人只能通过朋友鸿雁传书,在书信中互诉衷肠。“灿烂朝霞血染红,关山间隔此心同,千言万语从何说,付与灵犀一点通”,“伤心家园无穷很,红树青山总不知 ”……缠绵的诗句,满满的爱怜,我想,倘若将他们的书信归集成册,绝对不逊于与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眉札记》。

抗战爆发后,孙多慈一家辗转来到长沙,或许是老天的眷顾,徐悲鸿与孙多慈相见,并将她的家人接到桂林。“漓江春水绿悠悠,细雨昊天结伴游”,美丽的风景,来之不易的相逢,他们暂且抛开那些烦恼,游山写生,享受着爱情的甜蜜。

相聚总是太短,徐悲鸿登报发启事,欲解除与蒋碧薇的婚姻,谁知阴差阳错,孙多慈的父亲一气之下举家搬离,孙多慈只能屈从。

分离之后,经王映霞介绍,孙多慈嫁给了丧偶的“超级”许绍棣。相处的四年中,孙多慈跟着许绍棣忙于抗战教育县的建设,闲暇之余,她不忘拿起画板潜心画画,流连于名山大川之间,两人好不恩爱。孙多慈对徐悲鸿依然默默不忘,还私下里将她的内心秘密告诉了徐悲鸿,之后两人在长沙见过一面,徐悲鸿劝她,不要被许绍棣的表面所迷惑,孙多慈毕竟是一个多情的姑娘,她哪能听得进去,已经深陷于和许的感情中了,他们不欢而散。

这一离别,成了永别,真是“此去经年,良辰美景形同虚设。”

“急雨狂风避不尽,孤舟一叶独沉沉”,在晚年的回忆录中,孙多慈这样写道。不难看出,她对许绍棣的感情里面,有爱,有感激,感激的成分要远远高于爱。因为许有恩于他们一家,离乱之世能有一个男人贴心贴肺的保护你,照顾你的全家,哪怕他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抵不过那大片大片的恩情啊!

史料上记载还有一版本,孙多慈与许绍棣结婚后,才知道许绍棣是一个好色之徒,非常后悔嫁给他,在给徐悲鸿的信中说,“我后悔当日因为父母的反对,没有勇气跟你结婚,但我相信今生今世总会在看到我的悲鸿。”究竟哪个版本为真,已无从考究,有一点是毫无争议的,他对徐悲鸿的深爱从未停止过,是那个纷乱时代的绝唱。

孙多慈结婚的第二年,徐悲鸿认识了廖静文,后来两人结为连理。廖静文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直到晚年88岁,还依旧奔波于各地,为徐悲鸿的画展忙碌。

徐悲鸿生命中的三位女性,都经历过不同的悲欢离苦,孙多慈是三个女人中唯一没有为他写回忆录的,但她的画作,她的诗句,她的一生坎坷经历,点点滴滴都沾着徐悲鸿的气息,无需任何表述了,这样,足矣。

曾有记者采访廖静文女士,当不经意提及孙多慈时,她并无回避地回答,“别人告诉我,她听说徐悲鸿去世了,关了门哭了三天,后来为她的老师戴了三年孝,这是一个悲剧的故事,就是有情人未成眷属。”廖静文女士的话语中,有作为女性的同情,也有一份无奈的感叹。

徐悲鸿去世后,孙多慈辗转多地访问,为的是寻找悲鸿的痕迹。她去过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前往过新加坡,在江夏堂体味过悲鸿举办画展义灾的民族情感……当看到徐悲鸿的一幅手迹时,剥莲熟悉中心苦,独自沉沉为苦心”,她心酸难抑,泪水不禁飞溅,那些误解,那些怨恨,瞬间蜕变成了爱,升腾在胸臆间,氤氲着整个心房。

书上说,“懂得你的人,比爱你的人更重”,当年张爱玲感慨,“因为懂你,所以慈悲”,如今成了无数恋人的座右铭。一句懂得,早早超越了爱情这件微薄的事儿,一辈子能换来的毕竟还是幸运,因为有的爱人一辈子也不会懂得,像蒋碧薇。

“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因为孙多慈懂得,所以才有了“慈悲”的手帕,《红豆》的诗句。“慈悲”的爱,是灵魂与灵魂的相爱,无法用尺度测量。《廊桥遗梦》中的罗伯特与弗朗西斯卡,仅仅相守四天时间,他们却经历了全部的爱情,忧伤的廊桥,成为了“慈悲”的见证:彼此珍惜,彼此理解,彼此融为一体了。

20世纪70年代初,孙多慈患上了***癌。先后三次飞往美国医治,也没有挽回生命来。1975年,她在美国病逝。毫无疑问,与徐悲鸿之恋的痛苦,不可救药的绵延,终化成了刻骨铭心的忧郁,让这位民国时期的才女郁郁寡终。

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温柔,淡淡的从容,在她的身上逐渐有了温度,也有了色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10篇

学习

关于启示的作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启示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启示类作文范文,关于启示的作文。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学作品融入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囊括了大地沧桑,沉淀着历史的精华。文学教育

学习

农村卫生工作计划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卫生工作计划,内容包括乡镇卫生工作计划锦集7篇,卫生工作计划锦集6篇。以xx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村容整洁为目标,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我村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改善农

学习

毕业赠言给学生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赠言给学生10篇,内容包括给学生的毕业赠言,学生毕业给学生赠言大全。赠言一1、您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着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老师,我生命的火花里闪耀着一个您!2、即使我两鬓斑白,依然会由衷地呼

学习

财务管理实训体会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管理实训体会,内容包括财务管理实训心得体会9篇,财务管理实训心得体会范文。财务管理对我来说算是回归本行了,这门功课早在十几年之前就学过。但是今天再听又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上海财经大学刘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样,在项

学习

黄土高原课件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黄土高原课件10篇,内容包括黄土高原教学ppt免费,八下黄土高原优秀课件ppt。Keywords:LoessPlateau;orienteeringmovement;course;value中***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17-021

学习

学期收获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学期收获10篇,内容包括学期收获怎么写,学期收获与感想。然后是数学。我在计算方面突飞猛进,这个学期从来没有错过,被大家称为计算小能手,而且在十次考试中,总分九百九十五分,平均每次九十九点五分,厉害吧!这些都靠我的勤奋和老师的

学习

自查报告总结模板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自查报告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年度自查报告总结模板,学校食品安全自查报告总结。本店目前共有人员5人,其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3人,质量管理员(兼验收员)1人,大专学历,职称为药师,养护员1人,高中学历。药师分别负责质量管理和处方审核等

学习

区角活动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区角活动总结,内容包括区角总结电子版,区角活动月总结。2、在区角活动中幼儿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发挥和体现。由此可见区角活动已成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必然所在。中班的孩子来讲,对事物的兴趣显得极为重要。因为这一年龄段幼

学习

厂长半年工作总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厂长半年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厂长半年工作总结,厂长个人工作汇报。期:___________2021年卷烟厂半年工作总结__年上半年,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我厂干部员工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上半年生产任务,卷烟产销协调增长,库存大幅减少;产

学习

关于读书的小报10篇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读书的小报10篇,内容包括关于读书的小报的内容文字,关于读书的小报内容简单点的。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5-0107-6引言光绪二十九年四月二十日(1903年5月6日),《官场现形记》这部晚清小说史上的重要作品问世。

学习

文明只差一步作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文明只差一步作文10篇,内容包括高中作文离文明只差一步,文明只差一步作文。兰兰走上前去,不管三七二十一,弯下腰,做起了把垃圾放进垃圾桶里的工作。她看见伦伦竟然在一旁清闲着,而自己却在太阳暴晒下捡垃圾,勃然大怒,对伦伦愤怒指

学习

管理工程专业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管理工程专业论文,内容包括管理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管理工程系论文题目。1.1培养目标缺乏专业特色生产实践环节的教学应承担以下3个方面的人才培养任务:1)巩固和深化土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2)

学习

与世无争的诗句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与世无争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与世无争的简短诗句,自己与世无争的诗句。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欷④。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注释:①峥嵘(zhēnrón):山高峻貌,此处形容天空中赤云的重叠。②日脚:穿过云缝射下来

学习

听力实训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听力实训总结,内容包括听力技巧训练实训总结,听力实训结果怎么写。一、语言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成功、更有目的、更愉快而才去进行的的行为或行动。学习策略可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

学习

卡夫卡语录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卡夫卡语录10篇,内容包括卡夫卡语录大全,卡夫卡经典语录阅读。3、我所追求的强壮不是一争胜负的强壮。我不希求用于反击外力的强壮。我希求的是接受外力、忍耐外力的强壮,是能够静静地忍受不公平、不走运、不理解、误解和悲

学习

感人的亲情小故事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感人的亲情小故事10篇,内容包括感人的亲情故事大全,关于亲情感动的小故事。一、叙事转换叙事即讲故事,这里主要讲从小说到影视剧中叙事的转换,包括叙述视角、故事情节、叙述语言、叙述结构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叙事视角层面来

学习

英语寓言故事带翻译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寓言故事带翻译10篇,内容包括英语寓言故事带翻译,英语寓言故事大全。典故在英美文学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运用典故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作品添加了色彩,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障碍。典故一般是指在诗词文章中运用神话、

学习

长城的传说故事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长城的传说故事10篇,内容包括长城传说的100个故事,关于长城的传说有哪些故事。她带上干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她终于找到了修的的地方,一打

学习

英语短文故事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短文故事10篇,内容包括英语故事大全100篇短文,英语短文故事。老人和老猫一个年迈的老人养一只猫。这只猫也非常老了。她跑得很快,但是牙齿很糟糕。一天王还是那个,这只老猫看见一只小老鼠。它抓住了小老鼠,但是它却吃不了

学习

经典语录太经典了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语录太经典了10篇,内容包括经典语录10篇,经典文学作品经典语录。3、男人有了烟,有了啤酒,也就有了故事;女人有了钱,有了姿色,也就有了悲剧……4、天空爱上大地,但却离大地太远。于是,每当天空想大地的时候,就会下起倾盆大雨……

学习

幼儿园讲故事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讲故事10篇,内容包括幼儿园讲短故事,幼儿园讲故事10分钟范例完整版。“幼儿园教师讲故事比赛”就是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想说、喜欢说、敢说的氛围,为老师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促进老师们语言表达、勇敢、自信、

学习

春天的故事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春天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春天里的故事10篇,春天的故事原唱。为了不让这个世界的颜色太单调,排在春风,春雨后面的,还有一出重头戏百花齐放。白色的月季,柔柔的花瓣,多像一位仙子,傲立花群之中。粉色的杜成群的杜鹃多像一片红色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