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范仲淹篇1
1 (上海卷)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____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2 (广东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3 (山东卷)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____________,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江苏卷)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5 (北京卷)雕栏玉砌应犹在,____________。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山映斜阳天接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苏幕遮》)
6 (湖北卷)____________,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7 (天津卷)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舞榭歌台,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 (重庆卷)____________,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9 (福建卷)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10 (安徽卷)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1 (江西卷)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12 (浙江卷)____________。独上高楼,____________。(晏殊《蝶恋花》)
13 (四川卷)《沁园春・长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参考答案]
四、古词曲名句名篇默写
1 梧桐更兼细雨
最喜小儿无赖
2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3 会挽雕弓如满月
斜阳草树
4 不知天上宫阙 又恐琼楼玉宇
5 只是朱颜改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6 乍暖还寒时候
7 叶上初阳干宿雨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8 自胡马窥江去后
9 如今有谁堪摘
10 楚天千里清秋
11 雕栏玉砌应犹在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幕遮范仲淹篇2
论文摘要: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事家、***治家、文学家,其文学创作深受束夏战争的影响,并呈现出两大特点:其一是以诗文记吏,再现战争场面;其二是以边塞生活入词,首创豪放词风,扩大了词体的表现范围其作品使我进一.步认识了文学与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
范仲淹(989一l052),字希文,是北宋著名的***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事家。作为一名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文人.范仲淹一生共创作了诗歌300多首,散文160多篇,词5首。范仲淹所生活的北宋中期,正值与西夏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作为一名儒家士子,他始终为西北战事而担心,并由此“痛心疾首,日夜悲忧,发变成丝,血化为泪”。此后他担当将帅,亲自走向西北边塞守边御夏。长达四年的战地经历,使得范仲淹对宋夏战争有着更加真切的体验,其文学创作风貌也因此深受影响,并呈现出两大特点:其一是以诗文记史,再现战争场面;其二是首倡豪放词风,扩大了词体的表现范围。目前学术界对范仲淹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治革新、教育贡献、学术成就、***事外交才能等方面,却忽视了宋夏战争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深入去认识文学与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以诗文记史,再现战争场面
围绕西夏立国拓疆与宋遏制扩张、实现统一的矛盾,北宋与西夏断断续续展开了近百年的争战。范仲淹一生正值宋夏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到他晚年时,宋夏矛盾愈趋激化。在国家命运受到严重威胁的紧要关头,其内心的爱国热情及忧患意识顿然勃发,他不仅走上了战场,亲历战争,同时还用诗文记录了国家危亡时期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体现出鲜明的以诗文记吏的特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儒者报国,以言为先”(《让观察使第一表》),因而在他的诗文作品中,作者往往将现实叙事与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以诗补史的意义,而宋夏战争无疑是这类作品产生的原动力。
北宋初期,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形式主义文风大为盛行,而随着宋夏战争的连续爆发,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空前勃发。范仲淹与当时的一批重要文人如欧阳修、梅尧臣、苏舜卿等,为了挺立士风、振兴诗坛,共同发起了诗***新运动,主张诗歌要有反映现实、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功用,并由此形成了以诗论事、以诗论史、以诗论***的创作潮流。在此基础之上,范仲淹继承并发展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强调诗歌应该发挥讽谏教化、规弊时***的作用。他在《唐异诗序》中云:“诗之为意也……锵如乐府,羽翰乎教化之声,献酬乎仁义之醇。上以德于君,下以风于民,不然何以动天地而感鬼神哉?”这显然是承续了《诗大序》“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诗教观念,并进而提出“意必以淳,语必以真,乐则歌之,忧则怀之。无虚美,无苟怨。隐居求志,多优游之咏;天下有道,无愤惋之作”的创作要求。这就使得其作品在艺术上呈现出淳朴、淡远而真切的特点,同时也与“不隐恶,不潜善”的史家精神相契合,流露出以诗传史的创作意***。
面对西夏对北宋的威胁与进攻,宋代文人往往用“羌贼”、“西戎”、“羌奴”、“猖夷”、“豺狼”、“夷狄”等称谓指称西夏,由此可见他们对战争的反感,以及对西夏企***拓疆的憎恶,从中表现出北宋文人主张“大一统”的民族观念。作为一名深受儒家传统思想浸润的士大夫文人,范仲淹同样希望各民族间能够相互融合,不要有冲突与纷争,其对国家与民族前途的忧虑也深寓于此,并在其文章中予以明确表露。对于元昊称帝建国,范仲淹认为其“私许大号,坏中国之法”(《论元吴请和不可许者》),由此可见他所持的民族大一统观念。在他看来:“三代以还,皆有戎狄之患,以至侵陵中国,被于渭洛。齐晋逐之于前,秦汉驱之于后。中原始清,人伦乃叙。逮于西晋之弱,群胡猾夏,天宝之末,石晋之际,中国不幸,皆罹其害。自周世宗北征之后,虽疆土未复,夷夏稍分,我祖宗奕世修备,大庇生民。今西北二方复相交构,夹困中国,元吴率先叛命,兵犯延安,次犯镇戎,杀伤***民。曾无虚岁,中国之兵讨伐未利,而北人举十万众,谓元吴是甥舅之邦,责中国不当称兵,此交构之迹,更何疑哉?”范仲淹对自古汉族***权与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演进作了简要梳理。夏商周时期,所谓的中原、夷、蛮、戎、狄等不同民族,就已经共同生息繁衍、交往并相互影响。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与学术争鸣,四夷民族因之文化上的落后开始受到歧视,就连孔子都提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严华夷之辨”的早期民族思想随之产生,并历代绵延,这也使得中原***权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开始了长达几千年的民族冲突与融合。尽管范仲淹对西夏入侵北宋持批判态度,但他并未因此而掩饰北宋朝廷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在他看来,正如王安石所言:“西夏与中国强弱为向背,若中国形势强,附中国为利,即不假杀伐,自当坚附。”儿钾鼹西夏之所以不服从于宋廷,与北宋积贫积弱的国势有很大关系,从而不能被诸边少数民族所臣服,纷争与战乱也就在所难免。在此观念下,范仲淹多次上陈诸如《奏陕西河北和守攻备四策》、《奏乞拒契丹所请绝元吴和约》等奏章疏议,以此劝说朝廷以守为攻,减少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从中表现出其主张“大一统”的民族观念,这代表着北宋文人对宋夏战争性质的认识。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于国家危难之时被朝廷召为龙***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共同负责西北***事防务。范仲淹在诗歌中对此有所记述:“中原固为辱,天子动宸襟。
乃命公与仆,联使御外侵。”(《阅古堂诗》)事实上在这之前,范仲淹就已经对辽与西夏夹攻北宋的势态深表忧虑。其云:“今二邻至强,四方多事,兵戈未息,财利已乏,生民久困,苛***未宽,设有饥馑相仍,盗寇竞起,将何以定?天下可忧。”在这段言论中,流露出他对国家边患的深切担忧。然而面对西夏强劲的武力进攻,范仲淹并没有畏怯,而是积极采取诸多措施以御西夏,表现出御敌守边的强大决心。在《送河东提刑张太博》一诗中,范仲淹用纪实的手法详细记述了他组织修筑大顺城、扼据要塞、阻止夏兵的过程,并以“君跃匹马去”、“万众生烟尘”等具体的动态描写,展现了当时紧张而又充满危险的战斗生活。不论是夏兵的强势,还是宋***短暂的畏怯,范仲淹都如实描述,从中可以看到宋代边防的空虚薄弱,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敌强我弱的紧急情势。在此危急关头,范仲淹仍然怀着建功立业、忠君爱国的满腔热血,奋力迎战。尤其是句末“果释天子忧,奖诏垂明恩”,尽显其安邦定国的威武势气以及守边御敌的战斗热情,真是令人感奋,而这份热情则源自于他忠君为国的济世思想。作品以白描的手法,再现了宋夏战争中的真实场面,体现着“不隐恶,不潜善”的史家精神,具有以诗传史的意义。
除了表现金戈铁马的雄壮战争场面外,范仲淹还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抚恤士卒、爱惜民生的细微之处,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宋夏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如在《四民诗》中,他以“太平不自存,凶荒亦何及。神农与后稷,有灵应为泣”、“竭我百家产,崇尔一室居。四海竞如此,金碧照万里”、“桑柘不成林,荆棘有余春。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等诗句.揭露了北宋吏治的腐败,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对农、工、商受压迫阶层表现出极大同情。而他理想中的社会人伦关系则是“但愿天下乐,一苦蹲前身。长戴尧舜主,尽作羲皇民”(《依韵答提刑张太博尝新酝》)、“常愿帝力及南亩,尽使风俗如东邹。谁学吾与青春者,意在生民先发讴”(《依韵答贾黯监巫贺雨》)。这些作品立足于“民”,抒写民心民意,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与杜甫“诗史”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北宋诗论家蔡居厚在《蔡宽夫诗话》中云:“子美诗善叙事,故号诗史。”史绳祖《学斋占毕》卷四云:“惟其字字有证据,故以史名。”我们将以上的“诗善叙事”、“字字有证据”等结合起来看,便可大致看出宋人对“以诗传史”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而具体到北宋社会的“史”,宋夏战争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北宋文人超越一介文人的身份局限,走向战场,亲历战争.同时用诗文创作艺术化地再现了宋夏战争的相关状况,可以说是内容丰富,感情充沛真切,将纪实叙事与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并融合了宋诗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观念,体现着宋代的历史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以诗文记史”的性质,渗透着强烈的民族自尊感与社会责任感,也深刻体现着文学与社会***治的互动关系。
二、以边塞生活人词,首创豪放词风
除了在诗文中反映宋夏战争的相关状况外,范仲淹还用词体来承载社会内容,而且大都与宋夏战争有关。由于词体的音乐性质,它所表现的内容往往局限于风花雪月的男女恋情,以及伤春悲秋、感叹身世的个人愁怀。因此北宋词人的创作大都承袭和追随花间词派和南唐婉约词风,或是表现饮宴诗酒为乐的闲适生活,或是表露羁旅漂泊的离愁别绪,当然也不离流连歌楼的市井风情。范仲淹虽然存词只有五首,但却能够摆脱浮艳华靡的传统词风,将边塞将士戍边的情景、忧国思乡的深沉感情、苍凉悲壮的审美意境注入词中,为宋词开拓了新的表现领域,并成为豪放词的先驱,这一词学成就的取得,与宋夏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延安市),守边四年。在这期间,他以亲身体验描写着边塞生活,如《渔家傲》、《苏幕遮》两首作品,就是他在西北***中的感怀之作。作为戍边将领,范仲淹不但显现出战场上的雄健风姿,而且体察民情民意,爱抚士卒,尽显其儒者风范。宋王朝推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严重损害了***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范仲淹对此持反对态度,他说:“自古将帅与士旅同其安乐,则可共其忧患,而为国家之用。”这一看法打破了将卒之间相互疏离的观念,这与唐人刘湾《出塞曲》中的“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功”已大相径庭,充分体现了范仲淹对兵卒的爱护之情。事实上,对于在外守边御敌的士卒来说,他们既时刻面临战争和死亡的成胁,又得不到朝廷的爱恤。然而,最让他们不能忍受的并不是战场上的厮杀流血,而是对远方亲人的想念,范仲淹对此深有体察,并在词作中真实揭示他们沉重的家恋乡思和凄凉的离愁别恨,以此表达他对士卒们的关爱之情。如《渔家傲》一词,作者正是借边塞前线凄清景色的描写,真切地展现了边防将士们忧国怀乡的深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慧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因其为守边将士代言,抒写了他们对战争的感受,因而在充溢脂粉气的宋初词坛独树一帜,并首开豪放词一路。词人通过毫无留意的大雁、四面混杂的风声与战鼓声,以及长烟落日笼罩下的孤城,真实地展现出范仲淹与士卒们所亲历的恶劣环境,并由苍凉荒寒的边塞风光,铺陈出防将士们长期艰苦的守边生活以及忧国怀乡的深情。尤其是“浊酒…杯家万里”一句,深刻揭示出战士们强烈的思乡情怀,凑来、卜人不禁黯然伤神。北宋自开基至仁宗朝,虽然边患频仍,但中原地区并未受到战乱影响,人们还在窖受着盛世j之乐,日趋危殆的局势并没有深刻触及到文人的内心,反而还在高唱“太平也,且欢娱”(壤挺《喜迁莺》)。肖权嚣歌逐舞,在急弦繁管中消磨他们的岁月,哪里还顾得上边防将的苦。范仲淹同样过…代臣,他却能在剪红划翠之外另开一隅,以词体反映边塞战争生活,反映时事,这正是源于i司人有蕾较时问边地生活的体验,从而对守边士卒孤苦悲怨的内心感受有着更真切的理解,他的文人贺裳,准确地把握到了范仲淹这一点,其在《皱水轩阋鉴》中云:“范词如‘长烟落域’、‘羌管悠悠霜满地、‘将***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蕾如是,庶有所臀触。”在表面上,北宋社会歌舞承平,风雅文人大都沉浸在“舞低杨柳楼心。歌尽桃仡_扇底风”的浮靡生活中,又有几人去理会边外的凄苦生活。范仲淹之所以深知边庭之苫.原因就仡于他亲身经了战争的严酷,因而能以悲郁沉婉的笔触去真切描写边塞的荒寒和士卒的不幸.这是没有边寒经历的词人所不曾也无法表现的。
范仲淹的另一首经典之作《苏幕遮》,同《渔家傲》一样,都是他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时期的作品。作者借秋景来渲染戍边士卒们的思乡之情,以此表达对戍边将士们的爱怜与情。清人许昂霄在其《词综偶评》中,就以“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来评价此间,从中可以看出范仲淹善以劲健之笔抒写婉约情怀的创作特色,以此来加强悲凉沉郁的情感色彩。且看其词作《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作品看似写秋景,实则是写秋思。开首四句,借苍茫秋色抒发忧国之思。试想当秋寒萧飒之际,落叶枯黄,萎积满地,寒凉浸透河水之时,最难将息的恐怕就是久戍边关、不知归期的士卒们了。范仲淹正是用“碧云“与“黄叶”、“秋色”与“寒烟”、“斜阳”与“芳草”这些在色彩、生机上有所对比的景物,牵引出令守边士卒们忧思怅惘的“乡魂”与“旅思”,而那“酒入愁肠”后的“相思之泪”则将他们去国怀乡之情绵延无穷,尽显征人的“旅思”之情,渎来感人肺腑。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他在另一首词《御街行》中,亦以“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的深婉笔调,表达了浓重凄切的相思别情,只是这里的别情已不再是单纯的儿女私情,而是寄寓着作者深沉的家国忧思。正如清代的黄寥园在《寥园词选》中谓其“因心之忧愁,不自聊赖,始动其乡魂旅思,而梦不安枕,酒皆化泪矣。其实忧愁非为思家也……此其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矣”。这一评价紧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格风范,揭示了《苏幕遮》一词以景寓愁的内涵。而作品所表达的愁绪已由“思家”转向了“忧国”,突破了词体专写个人离恨别愁的狭小境域,使词开始具有被诗化的倾向,这无疑是对“诗庄词媚”创作传统的有力冲击。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来概括社会***治的变迁对于文学的影响,范仲淹将士大夫的忧患意识灌注于原本应歌而作的词体中,这正是宋夏战争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尽管适应时代的需要,范仲淹开创了豪放词风,但在对外屈辱求和的既定国策下,其浩然之气中总是夹杂着难以排遣的感伤情绪,这使得他的豪放词风中少了些粗豪劲健的壮大境界,而多了几分忧愤黯然的感伤情调。如在《剔银灯》中.他的这种情调体现得尤为鲜明: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冷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联,老成虺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瘩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这首作品看似是借咏史表达作者对现实***治和人生的看法,则是“抚时感事”,以此表达自己对宋夏战争的态度。尽管范仲淹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防御西夏,但战争毕竟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伤害,对于这一点,他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一改以往文人对三国争雄的一贯看法,反而笑话曹操、孙权、刘备等困英雄,他们枉费一世心血,最终只落得个天下鼎足三分的结果。在他看来,与其弹精竭虑为了争夺***治权力而费尽心机,还不如像刘伶那样沉迷在醉乡里闲适自在。虽然他自已也无法回答“…品与千金”究竟该不该舍弃,但至少在经历了国家的内外困顿之后,范仲淹的心态已由亲历宋夏战争的积极昂扬,而转向失望、苦闷以致沮丧。与之前御战西夏时期所作《渔家做》的慷慨沉雄相比,这首《剔银灯》在低沉中投射着浓重的感伤之情,这分明已是整个时代的感伤情调,读来不觉使人心情沉重,从中也的确可以看出宋夏战争对士大夫文人心理上的深远影响.管范仲淹的词学作品为数不多,但其超越一己的感伤情怀中却透显着“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的浩然正气与宽广胸襟。即使是表达别绪愁情,他的词作依然不侧艳,不轻浮,反而意境苍凉,骨力道劲,深刻体现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治理想与人格精神。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坪价的那样:“仲淹人品事业,卓绝一时,本不借文章以传,而贯通经术,明体达用,几所论者,一一一杼有本之,非虚饰。”此语准确地概括了范仲淹明达用、不虚饰的创作准则,进一步证明了宋夏战争对文学创作的强大怍用力。
苏幕遮范仲淹篇3
关键词:多媒体;古代文学;优势;误区古代文学课程是所有综合性及师范类大学的一门传统课程,是高校中文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基础课。由于各种原因,古代文学这门课程被高校学生逐渐边缘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古籍电子化、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为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依赖电子古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可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加以改进。
而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将古代文学知识与传统的音乐、书画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将古代文学知识当作一种享受。同时扩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趣味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
.课堂表现丰富多彩.激发学生求知兴趣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的广泛应用.古籍电子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各种大型的单机版、***像版、网络版的电子古籍检索系统被开发出来。各种单行的古籍电子文本在Coogte、Baidu中一搜即得。
而传统教学中信息的传播依赖于老师的语言和板书,再会调动课堂气氛的教师也有疲惫的时候。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教师口授.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学生很容易乏味走神而丧失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形、***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这种教学中影音媒体的应用会大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开讲文学史总绪论一节时。把文学史家及其著作、文学史一主两翼、三古七段等都做成不同类型阳之浦”的典故,反衬出雁去而人不得去的悲凉。大雁南飞,人亦恩归,然而登舟无计。归乡无期。相比之下。
守边将士不是比大雁要可悲的多吗?边地的声响伴随着***中的号角声次第响起,与悲凉的秋意遥相唱和,渲染着“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凄凉氛围;在重重叠叠崇山竣岭的包围中。孤独的塞外古城在夕阳的余晖照耀下缓缓吊起了城门。这是大宋王朝对西夏作战的指挥部呀!暗示出宋王朝对西夏作战的不利局面.也是与上面将士思归又无从返乡遥相呼应的。一杯浊酒怎抵它万里乡关之恩。将士们还要继续忍受着思乡思亲的煎熬和浓霜重雾的侵袭.即使夜中不能安睡甚至垂泪到天明,又有什么办法呢?毕竟.将士们的心愿和将***是一致的,他们既希望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尽早取得伟大胜利,但在现实中战局却长期没有进展。怎不让人伤心落泪。
这首词是范仲淹守边多年自然心理的自然流露.有感于心.外发于声。一方面,表现出他镇守边疆,抗击西夏,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志;另一方面。也描写了边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同时,也暗示出当时宋王朝***治、经济、***事等方面的现实。因为此。范仲淹的同僚兼好朋友欧阳修戏称他为。穷塞主。。
关塞风云之气,战士守边之苦,英雄忧患之情。这就是<渔家傲’词中反映出来的范仲淹忧乐天下的英雄本色。所谓。将***白发征夫泪”.既有士卒们有家不得归的思乡之泪,也有他忧国忧民的博爱之泪。更有他和将士们为国苦战苦守却不的胜利的心酸之泪。这种眼泪.非弱者之泪,而是英雄之泪。英雄虽落寞,但眼泪的价值却并未因此而褪色。就像他在另一首词<御街行>中所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他在(苏幕遮>中又说到。明月楼高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在泪水中久久相思的.是国家的富强.是民族的昌盛,而绝不仅仅是个人的得失与升迁。他的这些泪水.如山间的清溪。月下的池水隔若千年的屏风渗入我们的心田;又如柳梢上的月色。黑夜中的星光永久地照耀着我们头上的天空。
有悲有喜的人生,有成功有失落的仕途。为了国家的安定,他成为启迪后进的先锋。近千年的风沙还在吹着我的思绪,千年前边地的声音还在敲打我的灵魂。
一代名臣。一代名士。令后人高山仰止。
一代名吏。一代名帅。令后人追摄其踪。
参考文献:
【1】张旭***.‘大宋苏公探案全集>第2幸。风水宝地。
苏幕遮范仲淹篇4
第一个环节——同类诗句接龙比赛就要开始了,大家连忙准备、复习。有的翻开诗文书,边看边背,可用功了;有的目视远方,嘴里不停的背着,仿佛是不拿第一,誓不罢休;有的满脸笑容,似乎已经稳操胜卷……瞧,好朋友杨光双眼望着天花板,眼中闪着灵光,嘴唇飞快地跳动着,一会儿看看书本,一会儿又看看我们,瞧他那胸有成竹的样子,如同已经夺冠了似的。
比赛开始了,首先是古诗女王——徐荭汝登场。她腼腆得上了台,羞涩地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想了一下,这是一首写春诗,于是,我答:“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接了起来。突然,这一条有16句诗的长龙在张悦的嘴边倒下了,他吞吞吐吐的说:“我会的全被你们说了。”没办法,龙断了,冠***便是他前面一位的陈辉,陈辉万分荣幸的戴上了接龙大王的皇冠,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连嘴都笑得合不拢了。
下面就是第二个环节——诗文朗诵比赛。第一个上场的是我们张烨琳同学。张烨琳一上台,全场一片肃静。她朗诵的是《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每当读到一个语气较重的词语时,她总会做出一些贴切的动作,来凸现梅的精神。动作现在正是盛夏酷暑,天气十分闷热,可听了她生动的朗诵,感受到了梅的清高
大家不免觉得凉爽了许多。于是,她获得了我们的阵阵好评。
接下来是瞿佳朗诵,她朗诵的是范仲淹的《苏幕遮》。她上台时,一点儿也不紧张。她的神态变化多端,有时候一副悲痛的表情,有时候满脸惆怅,有时满脸黯然,动作也做得和课文十分吻合。让观众不由想起范仲淹那惆怅连绵的思乡之情和那背井离乡的愁思恨意。
苏幕遮范仲淹篇5
1、《山居秋暝》
文/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
文/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文/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
文/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
文/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
文/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
文/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
文/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
文/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
文/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
文/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
文/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月》
文/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
文/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
文/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赠元九》
文/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
文/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怀》
文/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苏幕遮范仲淹篇6
关键词: 宋词 意象 “阑干”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及常见的诗词中有多首与阑干有关的诗词,现排选几首作为例子来探讨一下“阑干”这一意象。
李璟的《浣溪沙》:“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李煜的《浪淘沙令》:“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欧阳修的《踏莎行》:“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从建筑学上看,阑干的作用主要是装饰美化和护围以保证安全,但是词人笔下的阑干与人的情感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因而更多的具有文学上的审美价值。从意象内涵的角度看,“阑干”意象主要用来表现闺怨、思乡、抒愤和怀古等感情。
一、闺怨思念情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在睡梦中梦到遥远的边关去寻找想念的人,醒来时,细雨迷蒙,正和梦境的迷离相配合,感叹边关的遥远。梦醒起来,在小楼里吹笙,吹到最后一曲,玉笙不暖,不能再吹了。有多少泪珠纷纷掉下,倚着栏杆想望远人,有无限的怨恨。欧阳修《踏莎行》中的“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行者心中设想的居者心里的话。她说,别上楼去靠着那高高的阑干痴望了,人已经走得太远,望不着了。能望到的,只不过是一片长满青草的平原,即使望到了草原的尽头,又还有春山挡住了视线,而人又还在春山之外,如何看得见呢?可见,无论是思妇本身,还是站在思妇角度的游人,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在“凭栏”远眺,来表达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之情以及身陷寂寞之境的无限孤独悲苦、惆怅无聊的心绪。另外,苏轼的《江神子(冬景)》也是其中的一首:“相逢不觉又初寒。对尊前。惜流年。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雪意留君君不住,从此去,少清欢。转头山下转头看。路漫漫。玉花翻。银海光宽,何处是超然。知道故人相念否,携翠袖,倚朱阑。”最后词人诉说:故人啊,你可知道我正携着翠袖,倚着朱阑思念着你呢。用平实的语言写对故人的感情,娓娓地诉说着对故人的思念,没有丝毫的渲染与夸张,但感情深厚真挚,感人至深,流露出苏轼词作中少有的委婉的悲情。
二、思乡情
在词坛上,抒写羁旅之思的篇目很多,但最能深入细微地表现那种漂流之感的,首推柳永。“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他怀念家乡,想要回家,想着妻子也许正在盼望自己早日归来。可是她哪里知道,此时此刻自己也和她一样,正靠着阑干,望着遥远的家乡,呆呆地发愁。这首词主要反映的是词人流落江湖,思乡失意的生活情绪。在清冷凄苦的深秋,久居异乡功业未就的词人,满腔愤懑压抑,满目萧条衰败,自然的景色与词人的心境融为一体。“无语”的江水,既默默承受着这一切,又无情地带走了美好的时光。倍感失望的词人只能把家当做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安慰:独倚阑干,眺望家乡,思念佳人,寻找一种心灵和情感的回归。他的另外一首《诉衷情》也是如此:“一声画角日四曛。催促掩朱门。不堪更倚危阑,肠断已消魂。”范仲淹《苏幕遮》中“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月明之夜,倚栏远眺,固然可以望远,但再望也望不到家乡和日思夜想的亲人;何况一个人“独倚”,更添惆怅,“明月楼高休独倚”,既是自劝,又是自解,更深一层写出了思乡之苦。
三、抒愤情
词人借“阑干”意象来抒发满腔的愤懑之情,这在两宋之间和南渡前期豪放派词中大量出现。“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满江红》),词人的一腔怒火,在开头处如火山喷发,不可遏止。元帅怒发冲冠,凭栏远眺,气若长虹。想到中原沦丧,国土破碎,不由地心潮起伏,忧愤难平。一曲《满江红》,道出了英雄的几多激愤。
南唐后主李煜在亡国后作了一首《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中描写的是春季一个雨夜,他冻醒后凭栏,回想起刚才梦里的欢乐情景,那已成为过去,如今的他形同囚徒,虽然河山依旧但早已物是人非。李煜这一凭栏,道出了无言能尽的亡国之愁与离别之恨,意境深远,极富感染力。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干拍遍”可理解为作者悲痛心情的发泄,但这也更加突出了词人的无助。从“拍栏”这一特殊动作,我们看到了辛弃疾作为一个伟大词人的孤独,正是这种孤独,让我们领略到了辛词的艺术。
四、怀古情
苏幕遮范仲淹篇7
二、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陈与义《送人归京师》
三、云山有意,轩裳无计,被西风吹断功名泪。——刘致《山坡羊·燕城述怀》
四、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五、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六、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晚秋》
七、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八、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曹豳《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
九、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十、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陆龟蒙《白莲》
十一、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十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十三、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高翥《清明日对酒》
十四、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
十五、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十六、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李贺《致酒行》
十七、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李白《大堤曲》
十八、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杜甫《野望》
十九、送客自伤身易老,不知何处待先生。——刘沧《赠道者》
二十、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司马扎《宫怨》
二十一、点点行行泪痕满。——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二十二、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李白《劳劳亭》
二十三、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张籍《没蕃故人》
二十四、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二十五、池上凭阑愁无侣。——柳永《甘草子·秋暮》
二十六、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秋瑾《菩萨蛮·寄女伴》
二十七、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二十八、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文廷式《祝英台近·剪鲛绡》
二十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三十、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沈约《夜夜曲·河汉纵且横》
三十一、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韦庄《金陵***》
三十二、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十三、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其
三十四、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三十五、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曾允元《点绛唇·一夜东风》
三十六、日永如年愁难度。——惠洪《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三十七、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三十八、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与恭《思母》
三十九、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
四十、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四十一、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虞集《挽文丞相》
四十二、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四十三、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
四十四、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四十五、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史达祖《双双燕·咏燕》
四十六、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
四十七、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宇文虚中《在金日作·选
四十八、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四十九、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李商隐《安定城楼》
五十、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五十一、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李商隐《赠荷花》
五十二、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李商隐《夕阳楼》
五十三、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杜甫《对雪》
五十四、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五十五、万结愁肠无昼夜。——蒋氏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五十六、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五十七、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五十八、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李白《秋思》
五十九、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
六十、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高適《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
六十一、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六十二、歌声未尽处,先泪——周邦彦《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六十三、心儿小,难着许多愁。——吴淑姬《小重山·春愁》
苏幕遮范仲淹篇8
2、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5、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7、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班婕妤《怨歌行》
8、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0、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1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14、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5、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6、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17、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古风二首》
18、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19、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20、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2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3、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怨》
24、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5、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
26、昨夜西风凋碧树。——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27、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28、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29、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30、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31、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32、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3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4、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35、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6、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37、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38、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39、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诗》
40、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41、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李贺《七夕》
4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3、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44、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45、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6、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白朴《天净沙·秋》
47、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48、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49、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50、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51、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52、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53、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4、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5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56、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58、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59、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60、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6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62、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63、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65、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66、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6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68、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69、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70、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71、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
7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73、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7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7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6、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秋日》
77、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78、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79、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80、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程颢《秋日》
8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82、欲寄彩笺兼尺素。——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83、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84、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8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86、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87、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88、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89、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90、墙里秋千墙外道。——苏轼《蝶恋花·春景》
91、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9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9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94、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95、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96、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97、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98、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99、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100、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101、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苏幕遮范仲淹篇9
2.天冷了,我要送你一件外套:口袋叫温暖,领子叫关怀,袖子叫体贴,扣子叫思念,让这件外套紧紧伴着你度过每一分每一秒。
3.榆木敲,冷宫响,敲了个冷冷清清,敲来了风卷残林。
4.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5.秋风过耳,吹起那千古悲凉的曲调,横扫那些讳莫如深的落寞,思念如海在心中奔腾翻滚,记忆如刀在心上狠狠地镂刻。
6.在秋心里薄了的情,在冬雪里也会润了念!
7.为何四季,唯独夏秋交替带着丝丝伤感。
8.秋天来临了,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村外那个小池塘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没好的天色。一对小白鹅侧着脑袋欣赏着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是否喝了过量的酒,红得像一团火似的。
9.秋日的阳光是极纯净的,落尽了所有的凡俗,舍弃了一切虚伪的修饰。我站在这纯净的秋日的阳光里,也变得如此深沉了。到底还是归还了原来那个真实的我。
10.叠翠流金:形容秋天美丽的景色,碧绿和金黄交相辉映。
11.蔚蓝色的天空。在深秋时节,一尘不染,晶莹透明。朵朵霞云照映在清澈的嘉陵江上;鱼鳞的微波,碧绿的江水,增添了浮云的彩色,分外绚丽。
12.立秋的画卷平铺简单,橘色的暖阳升,雾气 消散,那是我常梦到的景,醒来时丝断,剩寒意盘旋。
13.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果实累累,我漫步走在这乡间林荫道上。想着远方朋友,你现在还好吗?送给你一串紫提葡萄,送去我对你的一片真情。
14.秋也许就藏在金灿灿的稻穗上,也许藏在火通通的柿子里,也许藏在绿油油菜地间。
15.秋风像一个小女孩——天真稚气可爱。你瞧,你刚到树林,翠绿的枝叶便发出“沙沙”的声响,伴着鸟儿们的歌唱,放声问道:“风妹妹,风妹妹你来干什么呢?”你喜盈盈地回答:“伙伴们,我给你们带新衣服来了。”树林高兴地换上你送给它们的衣裳,霎时间,叶儿们都换上了金灿灿的“新衣”。个个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前推后挤,闹成了一团。
16.夏天即将过去,秋天也会从头再来,你要是没事做就陪我过冬天吧。
17.深秋气温降,防寒保健康,祝福又送上,情谊莫要忘。出门多添衣,三餐加营养,早睡又早起,科学养生记心底,愿健康幸福永远陪着你。
18.岁月的风尘夹杂着寒霜,也会将希望凋零。就象深秋即将来临,寒风横扫落叶,繁华瞬间落寞。
苏幕遮范仲淹篇10
李嘉 之“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句,王维将其改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此为偷语,只在字面上玩花样。
韦应物之“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句,白居易将其换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此为偷意,有脱胎换骨的手段。
偷势是最难的,神而化之,不知不觉,所谓妙不可言也。比如坡《题西林壁》诗,其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王安石《登飞来峰》诗,其视角是由此超越趋势而上的,其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下比较,不难发现诗歌联系中的变化,并体味其中的妙趣。
唐代的皎然是著名诗僧,常有许多朋友去拜访他。一个夜晚,友人依依惜别竟至于泣下。皎然抬头望月:“千里万里心,只似眼前月。”宋代坡写下《水调歌头・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了传世名句。殊不知东坡是脱胎于皎然的。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被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提出了美好的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其后的白居易也有一样的胸怀,他的《新制布裘》咏叹:“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从“千间厦”到“万里裘”,可谓千古不朽的诗篇。
嵇康遭司马氏***权之害,在刑场奏出《广陵散》绝响,他的《琴赋》中曰“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这就是嵇康的遗言,他是无所畏惧的。千余年后的谭嗣同为变法献身,他在狱中留下绝命书,诗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视死如归,同嵇康是心心相印的。
范仲淹有《苏幕遮》一词,云:“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王实甫写《西厢记》一剧中“长亭送别”,崔莺莺的唱词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司马迁《史记》中说道:“高岸为谷贤者退,深谷为陵小临大。”说明了时代的变迁与人物的命运,所以必须有远见。唐人张籍《北邙行》诗云:“千金立碑高百尺,终作谁家柱下石。”也是一样的道理,智者所见略同。
俞樾是清代朴学大师,书斋曰“春在堂”,其名来自他当年应试作文的一句诗“花落春仍在”。孰料此句为考官所青睐,遂得功名而传作佳话。俞平伯是其曾孙,从小受家学熏陶,故诗文亦佳,后来成为红学大师。他写过许多诗,最出名的一句是“空枝闻鸟啼”,真是祖孙心有灵犀,遥相呼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