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陆游10篇

示儿陆游篇1

镜头一:几年前,古诗《示儿》教学后,学生赵宇的日记让我呆了好一阵子。他这样写道:“学了《示儿》后,我上网搜索陆游的资料,见到这样一段话:可叹陆游死后66年,元师灭宋,江山易主,他的遗愿落空。不但中原未能恢复,连南宋的半壁江山也失掉了。老师,清明时节,家祭如何告乃翁?”

孩子一语惊醒梦中人!而后我在“课后小记”中写下这样一段:“是啊!历史改朝换代,王师没有北定中原,子孙如何告乃翁?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拓展延伸的学习点,如能让六年级的同学们探究讨论,肯定会“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而我在备课中怎么没能想到?自以为是、老调重弹的我让学生“掘井”了,学生能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习,独特思考令人高兴,而我这个“懒教师”没能深度备课,真有点愧疚!”

镜头二:第二年,老课重逢,因惦记那句“老师,家祭如何告乃翁?”,我重新为《示儿》教学增加了几个训练点,节选如下:

1. “遗”字组词;理解“遗愿、遗嘱、遗憾、遗恨”四个词语的意思,再用这四个词语分别与四句诗搭配。

例:死去元知万事空,(遗憾)

但悲不见九州同。(遗恨)

王师北定中原日,(遗愿)

家祭无忘告乃翁。(遗嘱)

2. 出示“南宋的半壁河山”***,了解历史上南宋、金、蒙古的地理位置。

3. 出示:陆游死后24年,宋和蒙古会师灭金。

――学生讨论回答:家祭如何告乃翁?

4. 出示:陆游死后66年,元师灭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学生讨论回答:家祭如何告乃翁?

5. 出示:陆游孙子元廷闻崖山之变,忧愤而卒。

陆游曾孙传义闻崖山之变,不食而卒。

陆游玄孙天骐于崖山抗元战役中跳海殉国。

――学生讨论:子孙不负陆游遗嘱的言行说明什么?最后答案是陆游《示儿》真正目的:继承遗志 精忠报国

6. 出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全班齐读三遍), 结合陆游临终之际,英雄泪下,绝笔示儿的情景。

精心备好的这节课,我特意在学校公开课上展示。谁知效果不错,反响很好。教师们一致认为这首古诗的教学有质量有档次,而我与教师们进行教研讨论后说出如下感受:

1. 是教会的,还是教不会的?课堂上小手直举,特别是公开课上那种彩排后的重演,是否有一种虚假繁荣?课堂不要怕冷场,冷场说明问题有思考的价值,需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作为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简单的字词与诗句理解完全能在预习时完成,我们要把有限的教学时间进行合理教学,教学生不会的。比如《示儿》教学中,我通过“九州”使学生知道“赤县、神州、中华、华夏、禹城”都是中国的别称;通过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让学生懂得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反思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又要反思自己如何学会教学,要把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学生不会的,带领学生“掘井开渠”。

2. 教学内容的“远”与“近”是探究,还是告诉?陆游临终前写的《示儿》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已有800年,距今年代久远。我想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通过语文学历史,学习语文知历史,文史不分家。教学内容的“近”,同学们有体验有历练,当然有感悟;而教学内容的“远”,就给阅读教学带来难度,我想就得把查阅资料、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教师的“告诉”结合起来。

试想,教学内容远离学生所生活的时代,学生难以知解时,可以上网搜索资料、自我探究,而在一些偏远的农村的孩子或者是留守儿童中,他们没有这样的学习条件时,教学内容的“远”给他们带来难度,师者为何不告诉呢?

3. 教者是唯教参,还是要个性化思考?对于《示儿》这节课的教学,我紧扣“遗”“告”“悲”三个字展开教学,让学生思考、讨论、填空,不是低、中年级的那种读读背背、理解诗意,而是针对六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适当提高坡度,增加难度。比如,用“遗憾、遗恨、遗愿、遗嘱”与四句诗分别搭配;用“悲愤、悲痛、悲伤、悲悯”进行选词填空;用“陆游死后24年,宋和蒙古会师灭金;陆游死后66年,元师灭宋”的史实让学生讨论“家祭如何告乃翁?”最后用陆游子孙们的爱国表现,揭示陆游真正的遗嘱是“继承遗志精忠报国”。这个结论是我与同学们共同讨论得出的答案。

示儿陆游篇2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改写: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陆游骑着他的“小刀”牌电瓶车,在小镇的郊外晃悠。两旁是茂密的树,草地上开着美丽的花儿,不时传来小鸟的歌声,空气中充满了“大自然的味道”。

走了好久好久,前面又是一座山,陆游无奈,只得向前进。

又是走了好久好久,前面是一条河,唉!又要找桥。

还是走了好久好久,陆游不经意的往前看了看,天!又是山!算了,管他继续吧……

又是山,又是水,让陆游烦透了,他大叫:“天啊!走到什么时候才走完?”陆游不管三七二十一,抛下他的电瓶车,坐在一旁休息咯……

陆游左看看,右瞧瞧,发现那边的柳树旁好像有一个洞。陆游好奇,走过去看看,突然,眼前一片漆黑,过了一会儿,走到尽头,出现了光明。

这里又是一个小村庄,这里的村民一见到陆游,就热情地说:“来来来!尊敬的客人,欢迎来我们这儿,去我家吧!”“不,去我家。”“还是我家好,什么都有。”陆游惊呆了,没想到当地人如此热情,便和村民走到家中,准备用餐。

嗬!这儿的菜还挺不错的!肥猪、烤羊、美酒,香喷喷的,陆游的鼻子都要跑到菜那儿了。一位村民拿来了“女儿红”,大把大把的喝了起来,喝的脸红红的。陆游也不甘示弱,喝啊喝啊,喝完了一瓶!

吃饱喝足,陆游起身,准备告辞。众人纷纷与他告别。

示儿陆游篇3

一座小茅屋还亮着的灯光,那是大诗人陆游的住所。着时,诗人陆游正躺在床上,他病了,而且病的不轻,几乎是奄奄一息了。

在弥留之际,他叫来了他的孩子们。孩子们来到床边,紧握父亲的手,大儿子问:“父亲,您还有什么话要嘱咐我,说吧,我听着。”“孩子们啊,”陆游用微弱的声音说,“唉,我本以为我能毫无牵挂的死去,但是,我有生之年却没有看见我国统一,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啊!”“不,不会的!”小儿子律含泪说,“父亲,您一定可以看见就九州统一的!”陆游苦笑了一下,回答:“我也想啊,但天命不从人。”说完,他抬起头望着天花板,突然,一滴泪珠从他的眼角慢慢滑落。大家沉默了,屋子中,只有孩子们微弱的抽泣声。过了一会儿,陆游又说:“你们也别伤心了,人总有一死,难道你们要我在黄河路上也听你们哭吗?子律,笑一下。”子律勉强的一笑,但泪水马上淹没了他的笑,他急忙底下头去。陆游轻轻摇了摇头,说:“孩子们,我也不在希望我能活久点儿了,就算我今天不死,那明天呢,后天呢,我已经没有生还的希望了。但是,孩子们那,待到中原统一之日,千万别望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这个老头儿啊!”说完,陆游用颤抖的手提起笔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陆游篇4

刚翻书翻到古诗两首,望着***,不一会儿就出了神。

忽然,听到一句有些苍老的声音,我闻声赶到,原来是从窗口里传出来的。我靠着墙壁,侧着看窗内,里面有几本书和毛笔,随即想到主人还很爱学习。窗口外几棵翠竹和略长了些青苔的黑石,而那白得发亮的墙壁则跟容易见。地上丛生的绿草,和倚在黑石上的金色树叶如天生般配。没等我看完,那略带苍老的声音又传了出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孩童的声音又传了出来:“父亲,此诗的诗意孩儿还是没有钻透。”“慢慢你就懂了。”那老者祥和的说。孩童准备起身走时,我才放下“他们说话之际为何没用‘之乎也者’”这个问题,突然想起那老者应是陆游,那个孩童就该是陆游的儿子子聿。

我刚想起身走开,陆游那祥和的声音又传来:“门外小生,既来之则安之,何必做梁上君子?!”我先是一惊,马上又不慌不忙的说:“刚闻陆大师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后两句可谓‘千古绝句’!”陆游急迫的说:“你可知其意?”我摸着头笑笑说:“晚辈思维迟钝,大师可否为我讲其意?”陆游缓慢的说:“进来吧。”我进去后,陆游平和的说:“从书本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要想深入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我拍拍头恍然大悟道:“听了陆大师的一番讲解,我如鱼得水,如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陆游摸着胡须,略带笑意的说:“知道就好啊!”我故意扯开话题:“久闻陆大师的书法了得,可否赠与一二?”陆游刚准备提笔时我的幻想却戛然而止……

示儿陆游篇5

原文如下: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如下: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当大宋***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同:统一。

6、王师:指南宋朝廷的***队。北定:将北方平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示儿陆游篇6

一、导入,使兴趣增强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个精彩的导入,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古诗《示儿》,教者先出示陆游的***片,然后声情并茂地说:“陆游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北宋灭亡了,黄河以北整个中原地区都沦陷在金兵的铁蹄之下。陆游一生都在为收复中原、统一祖国而奔走、呐喊。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他临终之时留给儿子们的一首千古绝唱——《示儿》。”如此导课,一下子就为全课奠定了很好的感情基调,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开课上。要重视每堂课的导入,用精练的语言、较短的时间和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以激荡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心智。

二、追问,使思考深入

活动单上的活动,以简洁的语言形式呈现,学生有时不一定能完全明白教者的设计意***,这就要求教师要追根究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船长》一课,要求学生分角色练读船长与机械师及大副的对话,学生读得很带劲。但这个活动仅是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吗?显然不是。在当时秩序混乱、生死攸关的时刻,作者插入这段对话显然有他的深意。教师问:“假如你是船上的乘客,你从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纷纷表示:乘客知道了目前情况万分危急,但还有20分钟救援时间。教师追问:“这时候,乘客的心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思考后,有的说:“先前乘客们不知道会发生怎样的情况,都想逃命,所以船上秩序乱得不可开交。但现在,他们知道还有20分钟,我想他们会镇静下来。”有的说:“船长镇定的话一定能给惊慌失措的乘客带来希望,所以他们都愿意服从船长的命令,这就给救援工作争取了时间。”

这段对话,实际上向乘客传达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让每个人明白目前到底处于怎样的困境,把灾难透明化;二是知道还有20分钟的救援时间,每个人都有获救的机会,让乘客吃了一颗定心丸。这极大地安抚了绝望中的人们,使后来的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这又是船长对灾难处理的杰出才能的体现。在教师的两次追问下,学生经过换位思考,终于明白船长的苦心,对船长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对于活动单,教师应了然于胸;对学生思考不全面的地方,教师应穷追不舍,巧妙地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文本,深入领会文章主旨。

三、点拨,使认识深刻

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互相点评补充,但学生的知识、视野毕竟存在一定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点拨、指引,使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教学《爱之链》一课时,设计这样的活动:要求学生读3—8自然段,说说乔伊是个怎样的人。各学习小组在深入学习文本后,每个小组重点选择一两个章节,紧扣重点词句,悟出了乔伊的精神品质。教者在肯定学生会品词析句的同时,说道:“语言文字不是孤立存在的,品一个人,固然离不开重点词句,但更应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比如文章两次写到乔伊的‘笑’。大家联系上下文,说说乔伊的‘笑’让你看到了什么。”稍倾,学生恍然大悟:是呀,一个处在内忧外患困境中的人,给他人带去的却是微笑、温暖和关爱;乔伊一直是微笑着面对困境、面对生活。通过联系上下文品读文字,孩子们除了感受到乔伊的乐于助人外,更感受到乔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在课堂上的这种点拨引领,是会在学生心田扎下根的,是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四、补充,使视野开阔

活动单导学的课堂,“单”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抓手和引擎。教师学生要用好“单”而不囿于“单”,胸中要有大气象。学生懂的坚决不讲;学生模糊的,一定要讲清楚。《示儿》一课,教学由解诗句、懂诗情,逐步走向了解陆游的一生。活动单上向学生推荐了5句陆游从20岁到82岁期间所写的爱国诗词,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陆游爱国的一生,从而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所震撼。但事实上,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并没有真正读懂所选的这5句诗。如果此时让他们说说陆游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孩子们也能说出“爱国”二字,但情不真、意不浓。这时,教者果断地停下赶课的脚步,结合诗句深情地向学生讲述陆游坎坷的经历,然后让学生再读这些诗句。此时,学生对陆游的认识丰满了,情感也丰盈了,一切便水到渠成了。

示儿陆游篇7

关键词:老子 儿 类推

“老子”“儿”,在当代看来并不陌生,二词表达的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前为父,后为子,还同时使用在我们的口语中。“老子”还存有比喻义像老子一样的,用于自大者的自称。然“老子”“儿”仅是活跃在日常生活的口语中,色彩并不庄重。而且使用范围极其狭窄,“老子”并不如“爸爸”一样,可以用于称呼,“儿”则多在一些固定结构中出现,而且,我们还常在文献中见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儿”,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等。这都与“老子”“儿”的发展历程有关,我们这里简单谈谈二词的发展问题。

一、老子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予在南郑,见西邮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乃悟西人所谓大范老子、小范老子,盖尊之以为父也。建炎初,宗汝霖留守东京,郡(应为“”)盗降附者百余万,皆谓汝霖曰宗爷爷,盖此比也。(卷一・11)

俚俗语谓父为老子,据陆游所言,亦应具有方言色彩,此处所记已是较早的记录,据我们掌握的材料看,宋以前的文献中未见用例。《汉语大词典》采用此例作为例证。又引《宋书・孝义传・潘琮》中“年少,自能走,今老子不走去”为证,误。检《宋书・孝义传・潘琮》:“潘综,吴兴乌程人也。孙恩之乱,妖***攻破村邑,综与父骠共走避贼。骠年老行迟,贼转逼,骠语综:‘我不能去,汝走可脱,幸勿俱死。’骠困乏坐地,综迎贼叩头曰:‘父年老,乞赐生命。’贼至,骠亦请贼曰:‘儿年少,自能走,今为老子不走去。老子不惜死,乞活此儿。’贼因斫骠,综抱父于腹下,贼斫综头面,凡四创,综当时闷绝。有一贼从傍来,相谓曰:‘卿欲举大事,此儿以死救父,云何可杀。杀孝子不祥。’贼良久乃止,父子并得免。”可知,此语为潘琮父骠对贼所言,其中“老子”为潘骠,很明显其义为老者自称,色彩义介于老夫和老头子之间。这样的“老子”用于他称时自然具有贬义色彩。《汉语大词典》“老子”条中有如下两个义项:①老年人自称②对老年人的泛称。义项②引《三国志・吴志・甘宁传》“益重,增兵二千人。”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 因夜,喜曰:‘足以老子(指曹操 )否?’”为证。裴注中“老子”即老小子、老家伙义。与自指的“老子”义无大异,自指时乃谦称,其隐含义为“老小子我如何如何”我们认为两义项可归并为“老年人的贱称”,(自称他称皆可)②对老年人的泛称,此老子与“老人”义近。俗谓父的老子,正是泛称的老子由泛指到特指的语义演变的结果。唐以前的“老子”除指圣贤老子和《道德经》外,仅有“老年人的贱称”义:

(1)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烦。颇哀老子,使得遨游。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后汉书・马援传)

(2)范乃曰:“老子今兹坐卿兄弟族矣!”(三国志・魏书・裴注引《魏略》)

(3)因夜见权,权喜曰:“足以惊骇老子否?聊以观卿胆耳。(三国志・吴书・裴注引《江表传》)

(4)君年少,保以穿凿文句,而妄讥诮老子邪?(殷芸小说・魏世人)

《汉语大词典》引白居易 《晚起闲行》诗“皤然一老子,裘仍几”为证,释“老子”对老年人的泛称义,不确。此处的老子仍是白居易的自称。检遍《全唐诗》也尚未发现确切的“老子”泛指老人的用例。“老子”的泛指老人义应是后起义。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子的父亲的俗称义,源于老子的表示老年人的贱称义。由于本身具有的色彩,即便是表示父亲义时仍是明显具有低俗色彩,有方言俚俗语的风格。因此,大学者陆游也把“老子”作为一个新鲜词、新发现记录在笔记中。老子的词义发展正反映了词义演变过程中转喻思维中突显原则的,汉语中的许多词义的演变都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历程,如:

(5)男女罪过须打,更莫叫分疏道理。(敦煌变文集・舜子变)

(6)慧忠国师嗣六祖,姓冉,越州诸暨县人也。其儿子在家时,并不曾语,又不曾过门前桥。(祖堂集・慧忠国师)

例中“男女”已是儿女义,“儿子”为孩子义,后词义缩小为儿子义。包括“室”原为屋内之义,后指妻子,“浑家”也是妻子,“汉子”“男人”是丈夫,“丈夫”起初也是男人等。这些称谓语的词义演变历程,与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不无关系。汉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男女有别、男尊女卑以及忠孝等观念,促成了词义演变过程中,突显事物的某种属性而使词义缩小,语义演变由特指到泛指。另外,陆游所记反映了老子由父亲的俗称义,引申出对年长者的尊称义,也就是“尊之以为父”,如:

(7)我这东邻有一居士,姓李名实,字茂卿。此人平昔与人寡合,有古君子之风,人皆呼为东堂老子。(元・秦简夫・东堂老劝破家子弟・四折)

《汉语大词典》引元・秦简夫《东堂老劝破家子弟・楔子》“老夫幼年也曾看几行经书,自号东堂居士。如今老了,人就叫我做东堂老子”中老子义为对老年人的尊称,与此同。然略晚,上举陆游《老学庵笔记》例可以为证。但是,元明时代表尊称的“老子”大量使用:

(8)那老子浓浓的奉一盏“二陈汤”,递与宋江吃。(水浒传・21)

(9)那老子言无数句,话不一席。(水浒传・44)

(10)老子道:“便是开了这些店面,却没工夫出来。”那和尚便道:“押司周年,无甚罕物相送,些少挂面,几包京枣。”老子道:“阿也!甚么道理教师父坏钞!”(水浒传・45)

这大概是受“老子”的父亲的俗称义的影响,表示对老年人的贱称的贬义色彩渐趋消失的结果。但是表示老年人的贱称色彩义的“老子”仍大量存在:

(11)那老儿道:“哎呀!老子不曾有些礼数到都头家,却如何请老子吃酒?(水浒传・26)

(12)若是不教他出官时,和你这老子一发捉了去!(水浒传・36)

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老子”的词义演变脉络:由老年人的贱称义引申出父亲的俗称义,二者均可自称,也可用于他称;由老年人的贱称义又引申出对老年人的泛称,这一意义应是产生在父亲的俗称义之后;在父亲的俗称义的基础上又引申出对年老人的尊称。但总体看来“老子”的每个义项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俗的色彩。“老子”的词义演变与“子”的词义演变密切相关。“子”的小儿义,渐为“儿”替代的过程,正是“老子”由词组,渐趋词化为词,直至发展到表示“尊称”“泛称”义后的彻底凝固成词的过程。“子”“儿”演变的过程中,“老儿”在“老子”的基础上成词,并承担“老子”的“贱称”义。“老儿”在《全唐诗》中已见用例:

(13)九转灵丹那胜酒,五音清乐未如诗。 家山苍翠万馀尺,藜杖楮冠输老儿。(卷692・杜荀鹤・白发吟)

唐以后,“老儿”用例渐多,《水浒传》中“老儿”67见,“老子”16见,“老儿”已占绝对的优势,承担了“老子”以上两个义项。但父亲的俗称和对年长者的尊称义仍为“老子”所有。另“子”的词缀化的倾向,也促进了“老子”的表父亲的俗称义的产生。类推思维的影响,加上“儿”“子”的新旧更替,人们的头脑中对“子”的小儿义必将淡化,从而,将“老子”“儿子”与“车子”“裤子”等模糊地视为同类性质,在心理上便只关注其中的“老”“儿”,而忽略了原本就有表义作用的“子”了。在《老学庵笔记》中陆游还特地记录了“子”作为词缀使用的例子:

(14)成都诸名族妇女,出入皆乘犊车。惟城北郭氏车最鲜华,为一城之冠,谓之“郭家车子”。江渎庙西厢有壁画犊车,庙祝指以示予曰:“此郭家车子也。”(卷二・24)

语言的实际也说明了这一点,现代汉语中“老子”“儿子”“孩子”中的“子”,与“车子”“裤子”中的“子”一样,北方话中多读为轻声。这一方面是“子”的词义演变的结果,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的类推心理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儿

晋语“儿”、“人”二字通用。《世说》载桓温行经王大将***墓,望之曰:“可儿,可儿。”盖谓“可人”为“可儿”也。故《晋书》及孙绰《与庾亮笺》,皆以为“可人”。又陶渊明不欲束带见乡里小儿,亦是以“小人”为“小儿”耳,故《宋书》云“乡里小人”也。(卷六・75)

“儿”“人”二字通用并非始于晋,《说文》已有记载。《说文・儿部》: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孔子曰:“在人下,故屈。”凡“儿”之皆从“儿”。《说文解字注》:“古文奇字人也。此人部而言。人者、天地之性者也。此文象臂之形。其作‘儿’者、古文奇字之‘人’也。如‘大’下曰。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孔子曰:儿在下,故。‘儿’在各本作在人。今依《玉篇》。‘’各本作屈,。今正。孔子象形也。文兼象臂。古文奇字惟象股。今云屈曲也。如切。十二部。凡‘儿’之皆从‘儿’。”《方言》第十:“央亡,,,也。江湘之或之,或之口。凡小儿多而之央亡,或之,或之。,也,或之猾。皆通也。”“小儿”即“小人”,可见 ,在汉代“人”乃“儿”之早期义。《广韵・韵》:“,汝移切,,又姓,《官氏志》云氏,後改氏,汝移切四。”据《广韵》所记,无“儿”,从陆游的记录中我们也可以推测出晋以后“儿”“”“人”三字的关系。晋时“儿”“人”仍可通用,然而,晋以后,“儿”已不用,字形上仅用“”,时人仍可知“(儿)”“人”之关系,所以,“《晋书》及孙绰《与庾亮笺》,皆以为‘可人’”。因此《世说新语》中的“可”宜作“可儿”,疑此时“”已在书面语中取代“儿”形。因此到了宋时即使是陆游这样的大学者也误认为“”“人”通用。当时也一定存在人们误解“可”“小”之“”为小孩子之义。也可能陆游当时所见的《世说新语》等是较晚的本子,“儿”已作“”。因为据段注引《玉篇》所记,《玉篇》仍是视“儿”为实在的,或者说“儿”可能未彻底的不用。又据《宋本玉篇》“儿”部二十四有“‘儿’,而真切,仁人也。孔子曰:‘人在下故屈’。文曰:古文字人也,象形。”“人”亦为而真切。可知,段玉裁所见的《玉篇》可能为另外的早时的本子,唐宋时“儿”形已不用,因为《宋本・玉篇》是陈彭年等据唐孙强增益本重修而成的,其中引《说文》孔子曰例改“儿”为“人”定是根据当时文字使用的实际而做的。“”原本就与“人”无直接关系,《说文・儿部》:“,孺子也。从儿,象小囟未合。”因此,我们认为,“儿”“人”本通用,晋以后“儿”形渐消失,其与“人”通用的“儿”因语音的发展,为“”形取代,《广韵》未收录“儿”(《集》:“儿”,而切,平,真,日。《广韵》:,汝移切,平,支,日。“支”“真”二韵通转。),《集韵・真韵》增录如下:《文》:仁人也,古文字,象形,引“孔子曰在人下故屈儿”。与“人”同为“真”韵。《集韵》“儿”“人”同韵、同切。其收录“儿”与此书的性质有关,疑《集韵》视“儿”为亡字,“儿”又为“人”之奇字,故归入同韵,用同切,增入书中来。不代表“儿”形存留至当时的实际读音。如果陆游所记属实,《世说新语》等确用“”而非“儿”,那么,在汉字史上就一定存在着“”代“儿”或称为“儿”误作“”的中间阶段。至现代“”又简化为“儿”。因此,现代我们熟悉的“儿”,实为“”,而其形之初始义为人。裘锡圭先生认为,“同音代替”的简化法最为人所诟病,[1]然而,在历代的文献中,的确存在大量的同音替代现象。这些现象一方面与人们主观上求简的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与词的音义发展有关。“儿”的仁人义在发展过程中渐趋消亡,在这过程中同音的与子对应的“”便渐为“儿”代替。这与“”“娘”之间的替代关系是一致的。[2]

从“老子”“儿”看来,词义在发展过程中是经历一番波折的。其中,有词义内部的引申发展,又有音义发展后,语言使用者的外因的干扰。探讨词义发展、文字更替等问题,需要同时关注词汇内部和外部的诸多因素,不能局限于片面的从词义本身寻找原因。

参考文献

示儿陆游篇8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来源:文章屋网 .wzu)

示儿陆游篇9

一、陆游家训诗的借代类型

根据不同的功能以及特点, 在大部分遵循赵克勤先生观点的基础上, 综合其他学者观点, 我们将借代大致分为十一类[1].例如:

(1) 儒林早岁窃虚名, 白首何曾负短檠。 (《示子聿》卷228) [2]

(2) 怪奇亦间出, 如石漱湍濑。 (《示子遹》卷228) [3]

(3) 元白才倚门, 温李真自郐。 (《示子遹》卷228) [4]

(4) 长亭结束秋将晚, 别酒凄凉日易斜。 (《送子坦赴盐官县市征》卷230) [5]

(5) 楚公着书数百编, 少师手挍世世传。 (《诵书示子聿》卷230) [6]

(6) 读书习气扫未尽, 灯前简牍纷朱黄。 (《示儿》卷228) [7]

(7) 角巾已入三更梦, 老眼先增十倍明。 (《庚申十二月二十一日西和州健步持子布书报已取安康襄阳路将至九江 (其一) 》卷218) [8]

(8) 观汝兄弟意, 岂复厌藜苋。 (《寄子虡兼示子遹》卷220) [9]

(9) 江水悠悠双鲤鱼, 眼明初坼人关书。 (《得子虡临安舟中书因寄》卷215) [10]

(10) 齿发日衰残, 岁月难把玩。 (《甲寅元日予七十矣酒间作短歌示子侄辈》卷220) [11]

(11) 只道耄年心似铁, 诗成也作鼻辛酸。 (《送子修入闽》卷230) [12]

例 (1) 是以事物的特征来代替该事物。白首指白发, 因年老者多双鬓斑白, 所以此处代指老人, 具有色彩特征的形象化。短檠指贫寒人家用的油灯, 对于经常夜读的古人来说, 如萤的灯火此处代指光阴, 具有时间特征的形象化。出身诗书世家的陆游早慧, 师从名士, 五岁入乡校, 十二岁能作诗文, 二十八岁在礼部锁厅试折桂名动江南。当其垂垂老矣白发苍苍之时, 回想起当年的求学生涯, 自认未负光阴, 并因此来勉励幼子勤勉读书、笔耕不辍。

例 (2) 是以事物的状态、属性来代替该事物。怪奇为怪异奇特之意, 除了用来描绘事物外貌之外, 此处用来代指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诗风。陆游第一创作阶段作品很多, 但流传下来的确非常稀少, 原因就在于他认为早年过于注重辞藻华丽、刻意求工, 所以予以了销毁。因此, 此处的怪奇不是刻意标新立异, 而是当胸中的情感恣意奔腾而出时, 形成见于外的自然清流。对此, 赵翼给予了自出机杼不落纤佻[13]的高度评价。

例 (3) 是以事物的所属、所有和所作来代替该事物。此处是以人名代作品, 元指元稹, 白指白居易, 温指温庭筠, 李指李商隐。在当时宋代诗坛, 无论是诗论还是创作论上, 都存在着过于精工、发风动气的弊端, 很多名士亦不能免俗。陆游极为推崇陶渊明的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 写诗上一贯主张不以文害词、循规蹈矩, 而是注重写意、信笔适情。因此, 他认为以上四位诗人的作品虽有小成, 但在自然论的大道面前, 才刚刚初窥门径, 不值一提。

例 (4) 是以事物的所在地点来代替该事物。自秦汉时期开始, 为提供信使的食宿补给, 两个驿站之间每隔十里便会修建一个亭子, 即长亭.后来因为百姓特别是文人墨客多到此处送别亲友, 所以长亭在众多诗词歌赋中就约定俗成地成为了送别的场所。在第四子子坦远行赴任之时, 作为父亲的陆游设酒相送, 此刻作为送别之所的长亭代指送别。通过诗句的渲染, 让一个客观存在、静态的事物处所, 变成了一场亲情切切、动态的诗意过程。

例 (5) 是以官名来代替人名、地名来代替官名和姓氏来代替朝代名。楚公指陆游的祖父陆佃, 系王安石弟子, 历任蔡州推官、礼部侍郎、尚书右丞、转左丞相, 后封楚国公;为着名经学家, 一生所着《陶山集》等近两百四十二卷, 数量甚丰。少师指陆游父亲陆宰, 历任提举、转运副使、直秘阁, 赠少师;手校《陶山集》等文稿, 亦能诗。此处陆游以官名来代替长辈人名, 一方面是遵循家讳, 另一方面是向幼子叙述其诗书传家的传统, 勉励其向祖上学习并继承、坚守素业。

例 (6) 是以事物的原料来代替该事物成品。朱黄语出自《新唐书》, 指古人在校稿书文时所用的相应两色笔墨。陆游自嘲我生学语即耽书, 万卷纵横眼欲枯 (《解嘲》) , 他自幼好学, 且读书之时深入思考, 经常提笔校注。此处以形成校点文字的原料来代替文字本身, 一是在音韵上形成了平平仄平平平平, 与上句平平平仄仄仄仄相应, 深符律诗的相关要求;而且朱、黄二色色彩明亮, 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体验, 仿佛畅达奔腾的感悟喷涌而出, 朗读起来语感丰富, 具有极大的神韵空间。

例 (7) 是以具体事物来代替抽象事物。折角巾采用的是《后汉书》 (卷六十八) 郭林宗因途中遇雨所以将头巾折了一角的典故, 常用以指代名人志士, 此处以具体的头上巾饰代指抽象的头脑思维。年老之时本应子孙绕膝, 尽享天伦, 陆游却一心为国, 将儿子送往了前线战场。为了抗金大业, 诗人深明大义, 充满了血性壮志。但与此同时, 血脉亲情难舍, 他心中亦对儿子百般思念。白日牵挂过甚, 到了深夜便入梦中, 严慈并存的父爱可见一斑。

例 (8) 是以特殊事物来代替一般事物。藜和苋均是草本植物, 初长成叶嫩时可食用, 因常见且价格低廉, 一般被认为是贫苦人家才会食用的粗劣野菜之一, 此处泛指贫者所有食材。与当朝酒肉膏粱、日日笙歌的糜烂官员不同, 陆游从官之时, 就生活节俭。退仕断禄以后, 更是朴素度日, 一件衣服穿了三十年, 打满补丁也不舍得丢弃。因此, 他希望两个儿子不要厌恶这种艰苦的生活。这固然有客观的经济条件所迫, 但更是他对儿子继承勤俭家风的期望表达。

例 (9) 是以事物专名来代替该事物通名。鲤鱼本是一种水生栖性鱼类, 但后来代指书信。一说因传姜尚在渭水垂钓得一鲤鱼, 剖开后发现书信, 另一说古人书信多写于丝绢之上, 所以常用刻成鲤鱼形状的两篇竹简夹扎其中, 防止损毁。在那个烽火连绵、家书万金的年代, 诗人接到了远在临安的长子来信。子虡尚孝, 字里行间尽报平安喜乐和对老父的关心问候。对此, 陆游不禁潸然泪下, 千里的阻隔挡不住他浓重的思念对儿子早日还家的期盼。

例 (10) 是以事物部分来代替该事物全体。齿是人体口腔内用来咀嚼的器官, 发是生长在人体体表的毛发, 往往指年龄或自谦的称呼, 此处两字合并代指人体所有的器官组织。陆游作此诗时, 已经七十高龄, 尽管长于养生, 但古稀之年的他仍不可避免地衰老。齿发以部分代全体、以一斑窥全豹, 用自嘲素描的方式, 勾勒呈现出了他形容稍歇灭, 齿发行当堕 (魏缪袭《挽歌》) 的老迈之象。

例 (11) 是以事物结果来代替该事物原因。人在极度伤心、情绪激动之时, 会呼出带有酸性代谢产物的气体。而该气体经过鼻腔时, 会刺激鼻粘膜的交叉神经, 让人具有酸涨之感。所以此处鼻酸的结果实际上是代指令其伤心难过的思念成因。陆游一生共有七子, 生前除幼子子聿外, 其他六子均有离父赴任的经历。他自认心性乐观豁达, 八十岁后更是心硬看淡人生喜乐无常, 然而一个个孩子的数次远行却频频触动这个硬汉心中的柔情, 令其憔悴不已、心伤难耐。

二、借代产生的艺术作用

以现代的角度来阐述, 借代可以被诠释成为一种包装方式, 通过对事物外貌、称呼的改造, 令其在形象、特点、语言等方面焕然一新。

如在刻画意象时, 立体性得到了增强。例 (1) 、例 (6) 和例 (7) 中, 白朱黄等鲜明的色彩和折巾头饰等具化的物象加深了读者对于诗句所描绘本体的印象。这种借代产生了巧妙的艺术作用, 让没有脉搏的文字变得生动贴切, 呼之欲出, 从而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又如在文笔表达时, 空间性得到了体现。例 (3) 元白温李四字就代表了四人所有作品, 颇为简洁凝练, 词约意丰;例 (11) 用世人皆经历过的鼻酸这种可体察的器官感受, 代替了无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念感伤, 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玩味的余地。

再如在使用称呼时, 新奇性得到了提升。例 (4) 例 (9) 没有采用送别书信等事物寻常陈旧的名称, 而是通过借代的同义词语长亭双鲤鱼达到了避俗新鲜的效果。此外, 由于代体用典的介入, 让诗句具有历史的气息, 更显得高雅隽永, 诗意更为浓厚可品。

三、小结

总而言之, 通过借代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陆游的家训诗在语词转换中内涵和气质均得到了提升。而且这种提升效果在作品中并非是单一的, 而是具有多重式的叠加。他的作品豪迈硬朗中不乏柔情刻骨, 怪奇瑰丽中不乏清淡圆润, 让其子孙既继承了一份教育上的遗产, 又进行了一次艺术上的洗礼;在宋代家训的诗学系统中, 留下了隽永的印记。

参考文献

[1]赵克勤。古汉语修辞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35-42.

示儿陆游篇10

    诗歌不仅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智力,同时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宋代伟大爱国诗人 陆游,自小受到父亲陆宰的诗教,陆宰不但教儿子吟诗,作诗,并且聘请了如曾几这样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诗 人作儿子的老师。陆游从师长那里学到了作诗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在曾几等人教育影响下 ,他投入卫国抗金的火热斗争,写出许多反映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光辉诗作,成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民族英雄文天祥,青少年时代也曾受到诗教的陶冶,当时著名诗人江万里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江万里不 仅用自己创作的诗实施诗教,而且用一个爱国诗人的廉洁、正直的人格教育他。江万里以身殉国的壮烈行动, 深深地感动和教育了年轻的文天祥。文天祥后来宁死不屈,英勇就义,这种坚强性格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都是与他的老师江万里的教育影响分不开的。

    明末爱国学者顾炎武小时候,也受到诗教陶冶。母亲王氏为他朗诵和讲解爱国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一诗 ,对他形成坚强不屈的爱国性格起了重要影响。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的成长也与诗教陶冶有关。其父夏允彝在 反清斗争失败后,留下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绝命诗,对夏完淳的教育特别深刻。使他抱定继承父志、抗清到底 的决心,在斗争中成为一名爱国诗人和少年民族英雄。

    用诗歌教育孩子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容易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诗歌音调和谐押韵,琅琅上口,适合朗诵和 背诵,不但读起来给人以快感,而且又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诗歌形象鲜明,富有意境,语言精炼,一字一 句都有显著的色彩,词语组织配合又非常严密,于短小篇章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不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且能使孩子于不知不觉中启迪思想,开扩胸襟,形成开朗乐观、豁达开阔的好性格。

    由于诗教在教育年轻一代中存在许多突出优点,所以它一直受到许多有远见的家长与教师的重视,成为教 育与教学的重要形式。古人进行诗教,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选用前人诗作,对后代实行诗教,这种方法 从孔子开始一直被后人延用。大约从唐宋开始,不少诗人学者从古代诗歌中选编那些内容健康、语言浅显明快 的诗作,用做对儿童启蒙的教材。某些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为了有针对性地教育子女,还自编诗歌教材对孩 子进行诗教。

    进行诗教,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好可以用于启蒙教育的诗歌。选择的标准,我们可以根据中国古代教子 实践归纳出这样几条基本经验:

    一.必须选择那些能够为儿童乐于接受,容易为他们理解的诗篇。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黄遵宪的曾祖母 的教育经验。相传近代卓越的爱国诗人黄遵宪自三岁开始就由曾祖母抚养。黄遵宪的曾祖母出身知识分子家庭 ,酷爱民间文学,尤其喜欢听当时流行的弹词。她在黄遵宪刚刚学会说话时就开始用儿歌对黄遵宪进行启蒙。 “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前一口塘。放个鲤鱼八尺长 。”这样格调明快,轻松而又富有想象力、充满生活情趣的儿歌,给童年黄遵宪留下了深刻影响。对启发他的 智力,陶冶他的情操都有积极作用。黄遵宪的父亲是一位在当时颇有名气的诗人,他不但以自己诗人气质和性 格给幼年黄遵宪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而且特别注意用诗歌启发孩子的智慧。他有意选择与搜集像《千家 诗》那样的琅琅上口而又通俗易懂的诗让儿子学习和背诵。在曾祖母和父亲的启蒙教育下,黄遵宪很小就酷爱 诗歌。他在十岁那年,塾师以诗句“一路春***啼落花”与“一览众山小”为题让学生作诗,黄遵宪即写下“春 从何处去?***亦尽情啼”以及“天下犹为小,何论眼底山”这样令当时家乡一带名士们有口皆碑的诗句。

    二.必须选择内容健康, 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诗篇进行启蒙。清代的郑板桥为了对儿子进行启蒙 教育,曾经特意为儿子抄录了一些思想进步、内容健康的民谣,用做教材。例如: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葛蚤出。”

    郑板桥抄录这些具有人民性的民谣用以教育子女,目的是让儿子了解民众疾苦,自小培养关心群众改造社 会的报国之志,懂得怎样做人。

    宋代王安石常常用抄诗的形式,规劝子弟奋发努力。他的弟弟王安国小时喜欢骑马击剑,不爱读书,王安 石多次劝他珍惜年华,可是他依然成天游荡,无心学业。因此,王安石就抄录了一首前人所作《时光》诗,贴 在弟弟的书房里。诗中写道:

    江无回头浪,人无再少年。

    年华若虚度,老来恨不浅。

    时光容易逝,岁月莫消遣。

    碌碌而无为,生命不值钱。

    相传王安国看了这首诗,痛悔自己过去虚度年华,碌碌无为,决心从此振奋起精神,使生命更有意义。在 哥哥王安石的鼓励与帮助下,他一心寒窗苦读,终于中了进士,受到朝廷重用。

    还有一次,王安石为了鼓励外孙勤奋学习,就在外孙的书案上抄写了两句乐府歌辞:“少壮不努力,老大 徒伤悲!”王安石的外孙看了这两句诗,从此抓紧时间学习,学问大进,后来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另一种诗教形式是师长亲自为子女创作“教育诗”,这种形式较选用前人诗作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相 传大诗人陆游就经常使用这种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翻开陆游的诗集,在他留下的九千多首诗中,大约有一 百多首都是写给孩子的。为了教育孩子认真读书,继承他的诗风,当他看到七岁的儿子创作了一首诗时,欣喜 地写诗对儿子进行鼓励:

    喜见吾家玉雪儿,

    今朝竹马绕廊嬉;

    也知笠泽家风在,

    七岁能吟病起诗。

    为了向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学***验,传授学习方法,陆游用诗告诉孩子们:“通经本训诂,讲字极声形。 ”“文能换骨余无法,学但穷源自不疑。”为了教育儿子明确学习目的,告诉他们读书不是为了作官,而是为 了救国救民,他写道:“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乎苏元元。”他特别注意用诗教陶冶孩子性格,使他们形成 良好的思想品德。他告诉孩子,一定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 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书生事业期千载,得丧从来未易评”。有一次,当他的儿子子@①向他请 教作诗方法时,他特意创作一首《示子@①》的教育诗,总结了自己学诗的体会。诗中讲到他开始学诗,只注 意技巧和辞藻,走过一段弯路。直到中年以后才渐渐窥见到广阔的意境,有了深刻体会。他明确地指示儿子: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意思是说:你果真要学习写诗,应该首先在诗歌以外,书本以外多下功夫。这 是大诗人陆游留给后代的至理名言。

    陆游还经常教诲孩子要保持和发扬陆家的优良家风:“汝曹切勿坠家风。”在他的诗里,多次把他的家风 内容向子孙交代,还希望能为诸孙作出榜样:“夙夜常相勉,诸孙待典型。”

    尤为可贵的是,陆游一生坚持不懈地用爱国思想教育子孙后代,直到病危还写下一首《示儿诗》:“死去 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七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读这首《示 儿诗》时,仍然为诗人的伟大爱国思想所感动,可以想见,它对于陆游子女的教育是何等深刻了。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不仅留下了丰富的具有人民性的古典诗词可以用于诗教,老一辈无产阶级 ***家创作的许多充满***激情的“教育诗”也是用作诗教的好教材。有条件的师长还可以像***老人徐特立 那样,针对孩子的实际问题,自己创作诗歌对他们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生动活泼,很受年轻人欢迎,只要 运用得法,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示儿陆游10篇

学习

教师专业技术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专业技术论文,内容包括免费教师专业论文大全,教师专业论文题目大全。形式一:基于自传研究的自我建构。自传研究的方式很多,以建立电子档案为例。第一步,研究设计。这个阶段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明确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自身专

学习

保尔柯察金10篇

阅读(83)

本文为您介绍保尔柯察金10篇,内容包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史百度文库,保尔柯察金事例及精神。一身伤残,不甘隐退,宁可轰轰烈烈干一年,也不愿窝窝囊囊托五年,这就是保尔·柯察金,一个瘫痪的、失明的布尔什维克,他的坚强,他的勇敢,他那永远忠于***的

学习

长沙过贾谊宅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长沙过贾谊宅10篇,内容包括长沙过贾谊宅手写笔记整理,长沙过贾谊宅用了哪些典故。4、贾谊故宅,贾谊故宅为西汉散文家贾谊的住宅,位于长沙西区福胜街三条巷,原名贾太傅祠,公元1465年建,现仅存祠屋一间。5、花明楼,花明楼的自然风光

学习

表白情话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表白情话10篇,内容包括英语表白情话,古风表白情话。3)为什么不去食堂吃晚饭因为没有想见的人了4)你的笑容是我今生最难忘的奇迹。5)心中有你,无敌自我6)longlongago,iloveyou7)我究竟要多好才能入你眼8)喜欢光洙的来集合啦9)

学习

卖油翁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卖油翁10篇,内容包括卖油翁文章内容简介,卖油翁的文章特色。一天,他又来到了这个地方——当初卖油,教导康肃的地方。他又摆开摊子,***的老本行。此时他来这里,以经人生地不熟了。大家都忘了他。康肃如今已成大户人家,自他深深懊

学习

放弃继承权公证书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放弃继承权公证书,内容包括放弃继承权公证文书有效期多久,放弃存款继承权公证书范本。2010年8月上旬,洪老伯在某律师事务所写下《放弃房屋共有产权及继承权声明》,内容为:他与应老太住延安中路某号房屋,现居住房屋是我妻子祖传,

学习

我是一只鱼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我是一只鱼10篇,内容包括《其实我是一只鱼》美篇,我是一只鱼日记。但是渐渐的,我发现我甚至比刺猬更加悲哀,我不仅伤害了其他人,更伤害了自己。嗯,我就是一只可怜的鱼。我不会流泪,那种只有虚伪的人类才拥有的东西,我不想拥有,我单

学习

蒲公英的约定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蒲公英的约定10篇,内容包括歌曲蒲公英的约定,蒲公英的约定十年之后。沉沉浮浮,起起落落,那些温柔的眼神与疼痛的挂念却还藏在那些你以为早已割舍了的割舍不了里,藏在那些蒲公英版倔强而又终究没有实现的约定里。蒲公英的约定,将

学习

乡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乡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乡村医生工作总结范文,2023年乡村医生工作总结。全年共为200余人次适龄人群接种乙肝***苗,脊髓灰质炎***苗,麻疹***苗及强化免***,HIB流感***苗等预防接种工作。全面完成上级交与的各项工作任务,

学习

最美逆行者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最美逆行者10篇,内容包括最美逆行者的10个故事,最美逆行者护士。4、向所有的最美逆行者致敬,特别现在仍然走在最前线的白衣天使们请你们加油武汉加油。5、感谢这场***情战役中的“最美逆行者”们:医生、护士、***人、警察、一

学习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农业生产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农业生产工作总结怎么写,农业生产总结汇报。一、工作完成情况1、认真做好本人所负责包片地号的示范带建设工作,引导种植户科学种植,使用优良品种,科学施肥。认真解决农户生产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2

学习

永不放弃演讲稿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永不放弃演讲稿,内容包括永不放弃演讲文,永不放弃主题演讲稿。Usespecificreasonsandexamplestosupportyouranswer.“Ifatfirstyoudon’tsucceed,try,tryagain.”Thesearewisewords.On

学习

自我慰藉的小短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自我慰藉的小短文10篇,内容包括走心的小短文,催人泪下的小短文。《哲学的慰藉》里的每一个哲学家都是个性鲜明的人。个别人选如蒙田算不算哲学家,作者并没有按照学院的规定来安排。我接触蒙田超过二十年,《哲学的慰藉》却让我

学习

闻过则喜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闻过则喜10篇,内容包括闻过则喜典故,闻过则喜闻善则拜全文。正在开展的***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一个重要环节――查摆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志强调,“要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上好好下一番功夫”。敢于批评和接受批评,

学习

陆游示儿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陆游示儿10篇,内容包括陆游示儿诗,陆游诗词精选十首示儿。镜头二:第二年,老课重逢,因惦记那句“老师,家祭如何告乃翁?”,我重新为《示儿》教学增加了几个训练点,节选如下:1.“遗”字组词;理解“遗愿、遗嘱、遗憾、遗恨”四个词语的意

学习

钗头凤陆游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钗头凤陆游10篇,内容包括陆游钗头凤词十首,钗头凤陆游上下篇的内容。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2、赏析(1)《钗头凤·红酥手》是南宋诗人、词人陆游的词作品。此词描写了词人与

学习

咏梅陆游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咏梅陆游10篇,内容包括咏梅陆游原文,咏梅陆游经典语录。他眺望那一片黄昏,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他陷入了沉思。思绪飞扬,弹一朵梅花,雪落到地上,是弹去以往的冤屈,那飞下的雪,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梅花在寒风中凌

学习

陆游的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陆游的诗10篇,内容包括陆游爱国的诗,陆游的诗示儿。陆游闲居乡村时,经常从事诸如拾柴、割草的体力劳动,他常常说自己是“作废身犹健,生涯学灌园”。后来,他虽然年高体弱,不能再干重活了,还要“拥杖木鸡啄”,做些养鸡、养猪的事务,活

学习

陆游蜀中诗风简论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陆游蜀中诗风简论,内容包括陆游论诗全文及解释,陆游建安遣兴其五赏析。“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陆游于乾道六年(1170)入蜀,在蜀八年乃还。陆游的蜀中诗歌内容丰富多样,却又呈现出少“唱和”之作的特点;其诗歌风格则是自入蜀后为之

学习

陆游书学渊源浅析

阅读(36)

提要:南宋陆游以诗歌著称于世,但是作为书法家的陆游却鲜为人知。本文以陆游的家世、交友、学书师承、书学思想及传世书作等方面为依据,逐步论述陆游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让大家对陆游在诗歌以外其他方面的造诣与成就有所了解。关键

学习

简论陆游“梦诗”中的爱国情怀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简论陆游“梦诗”中的爱国情怀,内容包括论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思想,陆游的爱国诗赏析论文。[摘要]作为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南宋时期。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梦诗”,借梦境抒发其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

学习

陆游诗论观及其评价

阅读(35)

陆游不但是生平万首诗的高产诗人,也是著名的诗论家,他的“工夫在诗外”、“文贵自得”等诗论观散见于诗稿、文集、序论中,陆游的诗论具有哲理性,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值得我们继承、学习和借鉴。关键词:陆游诗论评说工夫在诗外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