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秋为话题的作文10篇

以秋为话题的作文篇1

[关键词] 冯伟林;余秋雨;散文;文体;比较

[中***分类号] I20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1)06―0094―05

Abstract:FENG Weilin’s prose and YU Qiuyu’s differ markedly in such aspects as subject selection, theme expression,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language style. All these differences are attributed to that in discourse, political discourse, which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writer’s identity of an official, or cultural discours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riter’s identity of a cultural scholar. Thus, a writer’s subjectivity forms the key element in his style.

Key words: FENG Weilin; YU Qiuyu; prose; style; comparison

冯伟林是近年来散文创作界的一匹“黑马”,他的散文创作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治话语”,被评论界冠以“新儒生散文”称号,为散文又增添了一新的体式。在当代散文创作的记忆中,余秋雨散文的 “文化话语”我们是不会忘记的。

有趣的是,冯伟林的“***治话语”和余秋雨的“文化话语”有着相承的血脉,冯伟林就曾坦言自己的创作受到过余秋雨散文的影响。但这并不妨碍这两种散文话语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将这两种散文话语做一些比较,也许不无意义。

在文体批评的意义上,话语与文体庶几近之。文体是作家特定的艺术把握生活的方式,表现为文本就是话语形态,具体体现为作家对题材选择、主题凝聚、结构呈现、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审美取向。这里,题材选择、主题凝聚等审美取向构成文体的内核,呈现为作品话语的艺术内容特征;而结构呈现、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审美取向则构成文体的外貌,呈现为作品话语的艺术形式特征。由此,笔者拟从题材、主题、结构、语体四个方面对冯、余的散文话语做一些比较,以期获得对散文创作的一些普遍认识、借鉴和启示。

一 题材的异同

整体式、全景式的完完全全以“历史文化”作为抒写对象是余秋雨与冯伟林散文在题材上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使他们的散文不同于以往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一般意义上的散文,而开拓出了散文的一种新体式――历史文化散文。当然,这种开拓性属于余秋雨,冯伟林只是其追随者、效法者。

以“历史文化”作为抒写对象是余秋雨散文在题材上的总体特征。余秋雨散文的题材取向不是现实生活人事,而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等,余秋雨散文在时态上不是现在时,而是过去时,不是现实的感悟,而取回忆的态势,历史的回忆、追溯、思考构成余秋雨散文的主体内容。一本《秋雨散文》,涉及的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彩断片。纵观余秋雨散文的文题几乎是一个个历史文化的标签。因此,题材的整体创新与开拓也是余秋雨散文取得成就引起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出现并引起轰动后,自然就有了效法者,可以说,冯伟林就是其效法者之一。冯伟林的散文集《谁与历史同行》、《借问英雄何处》、《煮史论圣贤》、《书生报国》,从书名上看,就有一股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但冯伟林和余秋雨的散文在题材取向上只是大致趋同,即在大方向上都是面向历史,而在具体素材的经营上,很显然,二者具有不同的路数。艺术创作是以作家的文学愿望、个性和个人优势的充分发挥为其前提条件的,冯、余散文题材的这些不同特征与作家主体条件、精神气质和创作意识有关,也就是说,是冯伟林和余秋雨各自不同的主体精神决定着他们在题材上不同的审美取向,从而形成了他们散文题材方面各自不同的文体特征。

余秋雨的第一本散文集命名为《文化苦旅》,一个“旅”字使他的散文多以游记形式出现。余秋雨散文中的历史文化总是与山水名胜古迹连在一起。这是自然的,一处山水,之所以成为名胜古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历史文化名人在其上留下的足迹,得力于在此处发生的历史文化事件,山水借文化成为名胜,历史文化使自然山水变成了人文山水。余秋雨散文所选择的就是这些成为名胜的人文山水。这里,山水,只是余秋雨旅行地***上的一个个现实目标,而进入作家内心视野的是山水背后的历史文化。也许,余秋雨最初旅行的目的不是历史文化,但余秋雨作为一个文化学者,文化就像一个磁场始终牵引着他,想摆脱也摆脱不掉,余秋雨从使人沉重的书斋走向山水,企***释放自己的身心,而作为一个文化学者的惯性又使他在山水中看到的是沉重的历史文化,“我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这是文化人的宿命。而这一宿命却造就了他轰动文坛的秋雨散文。余秋雨一边在山水间行走,一边以文化人的眼光打量山水,打捞历史文化,这种创作的情势使他的散文在题材上就呈现出山水人文和人文山水互为交织的特点。又因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是伴随他的旅行而产生的,于是他的抒写对象就具有了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征。

如果说,余秋雨作为一个文化学者是从使人沉重的书斋走向释放自己的山水,那么,冯伟林作为一个***府官员则是从喧嚣繁琐的办公室走向宁静沉思的书斋。不同的出发点,相反的走向造就了各自的散文成就。

稍作对比,就可发现,冯伟林散文的题材与余秋雨散文的题材有着迥异的特征。

第一,冯伟林散文的历史材料来自作者读书的资源,来自典籍,具有“实在”的特征。相对来说,余秋雨散文的历史材料除了他的读书资源外,还来自他的学术研究和广博见闻,甚至还来自他的想象(不然他就不会招致来自史实的批评),因而多多少少具有“虚化”的色彩。我们从冯伟林散文中看到的是勤奋与“厚积薄发”,而从余秋雨散文中看到更多的是才气与充沛激情。冯伟林是厚实的,余秋雨则是广博的。

第二,冯伟林散文抒写的对象主要是历史人物,而余秋雨散文所写的大多是历史事件,或者说,冯伟林是从历史人物引出历史事件,是围绕人物来写事件,写事件是为写人物服务的。而余秋雨是从写历史事件引出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只是历史事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可能与他们不同的写作目的有关,冯伟林的创作是为了还原英雄,从而呼唤英雄,于是他写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被论者们评为“英雄符簇”。余秋雨的创作目的与他的文化学者身份有关,他关注的是历史文化事件中的文化意蕴和文化人格的重建,所以他的创作视点自然不会落到某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身上,而是着眼于整个历史文化事件。

第三,冯伟林散文辐辏于湖湘文化,选材上有一个大体的既定范围,那就是与湖湘文化有关的历史英雄人物。余秋雨散文的取材则呈现散点的、流动的、随机的态势,凡属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事件和精彩瞬间都可以进入他的散文视野。

一个作者的题材选择,与他的创作理念、审美志趣有关,也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冯伟林选择湖湘历史英雄人物为题材,是一种基于自身内在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的自觉行为。冯伟林,一个被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孕育成长起来的读书人,一个有血性的湖南汉子,一个具有使命感的***府官员,其积极向上、沉雄刚健的主体精神自然会选择心仪已久的大智大勇的英雄群像作为审美对象。

相对于冯伟林题材选择的审美自觉,余秋雨的题材选择则处于不自觉与自觉之间。“不自觉”说的是余秋雨选择历史文化题材创作散文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机缘促成,是他对书斋生活的一种厌倦而又受到外部的诱惑从而寄情山水的机缘促成,“自觉”则指他作为一个文化学者对“人文山水”的必然向往和对山水中包含的历史文化意蕴的“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二 主题的对比性特征

冯伟林的散文与余秋雨的散文在主题上有着相承的一脉,那就是对历史人物的人格探询和对历史事件的意义追问。所不同的是,冯伟林更多的是对英雄人格和***治意蕴的探询和追问,而余秋雨则是从更普遍更广泛的意义上对文化人格和文化意蕴的审视和思考。正是这种整体主题趋向的不同也导致了冯、余散文主题整体形态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冯伟林散文的主题具有鲜明单纯的形态特征,而余秋雨散文的主题则正好相反,显得隐晦复杂。这是笔者阅读冯、余二位作家散文时在主题意蕴上的总的印象。

从整体上来说,冯伟林散文的思想情感意蕴并不复杂,显得统一而又单纯。冯伟林散文的主题概括来说就是“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传统儒家思想,就是心忧天下、报效祖国的***治情怀。冯伟林的写作,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就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治理念。他的散文反复吟唱的就是这一宏大主题。

余秋雨散文的主题,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倾吐一种文化感受”。“这种文化感受越来越强烈,如鬼使神差一般缠绕心头。奇怪的是,虽然强烈却无以名之”。(《文明的碎片》题叙)强烈而又无以名之的“文化感受”,作为散文主题自然隐晦而又复杂。说余秋雨散文主题“隐晦”,不是贬词,而是指阅读余秋雨散文时对其主题的把握状态,对余秋雨散文的主题,不是一个词两个词能概括的,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楚的,有时只能靠感觉,靠体会。这是由于其复杂多重造成。

如果将冯伟林和余秋雨的散文同时对比着读,就会获得如下一些相对应的感觉:

冯伟林呼唤英雄回归,散文中洋溢着对英雄的呼唤与赞美,显得刚健有余,深婉不够,缺少厚味;余秋雨倾吐文化感受,散文中充满了对古老文化的眷念与无奈,颇多唏嘘感叹,呈现出伤感阴郁的格调,温软有余而激愤不足。

如果说,阅读冯伟林的散文,一直被他直抒胸臆的***治情怀与报国激情所振奋,但释卷之后,激情之余,归于平淡;那么,阅读余秋雨散文,就会时时被文中流布的深婉曲致的文化情绪和心曲所感染,并留下久久的思索与回味,获得哲理感悟的同时还有叹惋和悲情。

冯伟林为湖湘英雄立传;余秋雨与古老文明对话。

冯伟林的主题取向外的姿态,寻找英雄和楷模;余秋雨的主题取向内的姿态,寻找自己,寻求精神的皈依。

冯伟林是从历史审视现代,而余秋雨则是从现代审视历史。

冯、余散文主题的表现有着迥异的路数,具有鲜明的对比性。总体来说,冯伟林采用的是“聚焦――放大”式,余秋雨采用的是“造像――推演”式。

冯伟林说:“我只是聚焦一部分历史人物,着眼的只是某一个侧面或某个核点,然后放大去写。仅此而已。”这个被作者“聚焦”后又“放大去写”的某一个侧面、某个核点就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冯伟林散文“聚焦”的历史人物都是***治名人,都从不同方面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而且都具有英雄的特质,作者将这些人物的英雄特质作为散文的核点“放大去写”,集中而又鲜明地表达了仰慕英雄,呼唤英雄的主题。

显而易见,冯伟林的创作目的和主题趋向非常鲜明,并与他的***治身份和***治理想契合统一。可以说,冯伟林的审美理想就是他的***治理想,或者说他是带着***治理想来创作散文从而形成他的审美理想的。对于这一点,作者态度鲜明,毫不矫饰。***治理想与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既显示了作者完美的人格,又体现了诚实的文体品格。

如果说,冯伟林笔下的人物是一群英雄,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么,余秋雨笔下的人物是一群文人,显出复杂的状态。冯伟林聚焦于人物的英雄特质,余秋雨的笔触指向历史上文人们不幸的命运。余秋雨不厌其烦地描述着一代代正直的文人不幸的命运,并由他们的命运轨迹推演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走向和整体“文化人格的演进”历程。余秋雨的这种主题表现模式有两个环节:一是为历史造像,即将文人命运中的一个片断描绘成一个历史镜头来凸显其文化意义。二是向文化推演,即由人们习而不察、熟视无睹的现象向着文明和文化主题推演开去,上升开来。余秋雨对进入他笔下的历史现象可以说是不依不饶、层层深入、寻根究底、辩驳诘难、追逼拷问,最后“上纲上线”。余秋雨总想也总能从历史表象、寻常事件看到其背后深刻的文化蕴涵,这是他作为文化学者的思辨与学术惯性使然。如从“笔墨丹青”看到“对人格内核的直接外化”(《青云谱随想》);从“毛笔”看到对“中国传统文人群体人格的映照”(《笔墨祭》);在《寂寞天柱山》,写故园感、归属感,提炼出了一个远远超出社会学范畴的哲学命题:家;叩问《乡关何处》,思索故乡与漂泊的命题;从《天涯海角》探求女性文明、母性文明、家园文化、地域文化。

在主题的表现上,冯、余二人还有一个对比性的特征:冯伟林散文的主题具有先入为主的预设性质,因而鲜明、稳定、纯粹;而余秋雨散文的主题却是苦苦思量与追索的结果,时时处于思想的明灭间,如爝火,如晨星,晦暗、飘忽、朦胧、无可名状而又意味无穷。

三 艺术结构的不同形态

文体结构是作家写作思路和表述策略的文本体现,文章结构问题就是文章构思问题,而文章构思具体来说就是如何取舍、安排、组织写作材料。就历史散文创作而言,写作材料是纷繁复杂的,它至少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客观的历史材料,一是作家主观的现实感悟,而这两方面的材料都有感性与理性的成分。写作历史文化散文,在构思上就要处理好这些客观与主观、感性与理性等因素的关系。作为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冯、余二人都必须面对和解决以上构思问题,他们对这个构思问题的解决策略在文本上就体现为他们的文体结构特征。

冯伟林散文的结构艺术集中体现在驾驭历史材料及处理历史材料与主体情感的关系上。对历史材料的驾驭,在文本上体现为对历史材料的叙述,而要不堆积史料,不被史料牵着走,叙述主题的选择则是关键。冯伟林散文的叙事选择,整体上有一种主题趋向,既关注历史人物生前的丰功伟绩及其影响,还用相当重要的笔墨来抒写英雄的死亡并突出其影响,由此而形成“叩问生死”的叙事主题。这实际上就是作者驾驭宏大繁复的历史题材的一种文体策略。

读冯伟林的散文,明显地感觉到有一股贯穿全篇的情感之流在激荡。这股情感之流像一条红线,像一个磁场,显然在作品中起着文体凝聚的作用。贯穿冯伟林散文中的感情有两种:一种是对历史及其人物的“温情与敬意”,另外一种是作者个人的***治抒怀。冯伟林对历史事件的叙写,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而不是时空的逻辑。对写作材料的剪裁和组织都服从情感节律起伏的需要。因而,读冯伟林的散文,开始可能觉得在叙事结构上有点散乱,但多读几遍,用心体会,就会把握其中的情感节律,看出作者以事为纬,以情为经,以论为魂的文体结撰艺术。

如果说,冯伟林散文的结构艺术集中体现在驾驭历史材料及处理历史材料与主体情感(客观和主观)的关系上,那么,余秋雨散文的结构艺术则集中体现在处理情与理的关系和情理交融意境的营造上。在余秋雨散文的思想内容要素上感性与理性、诗情与哲理、激情与冷峻一直构成一种矛盾与张力。余秋雨的抒情大都是与智性的深思沟通的,余秋雨力***把诗情和智性结合起来,从单纯的审美走向情理交融的审智。与冯伟林用情感为主线贯穿全篇做文体凝聚不同,余秋雨散文的深层结构是用他独创的“人文意象”来贯穿纷纭的信息。余秋雨散文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宏大而庞杂,而整合统一这些信息的方法就是提炼一个统一而单纯的“意象”,集中的意象把抽象的概括性化为可感性,而意象的感性与诗情蕴含着理性与哲理,于是就形成了情理交融的意境。如把满清一代的历史集中在承德山庄的意象上:“它像一张背椅,在这上面休息过一个疲惫的王朝。”这个意象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四 语体风格的差异

有论者指出,冯伟林散文的语体风格为“有温度的***治话语”。这是冯伟林散文的语体风格与其他散文作家的不同之处。有温度的***治话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治话语词汇为主;二是“有温度”的话语情态。

***治话语词汇是与***治有关的词汇,主要指涉的是“我”与国家关系的话语,谓之“大我”话语。显然,冯伟林的散文与其宏大的题材、主题相对应,其话语词汇主要是指涉“大我”的***治话语词汇。冯伟林散文的***治话语词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治观念(思想)词汇、***治名词词汇、***治行为词汇、***治价值词汇。在这四类词汇中,行为词汇和名词词汇用来叙事,而***治价值词汇和***治观念词汇用来抒情议论。冯伟林散文的这些***治话语词汇都是高频词,在词汇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一般来说,***治话语都是抽象的、高调的、宏大的、冷冰冰的。而冯伟林散文中的***治话语却是冲满热情的,带着温度的。这“热情”和“温度”来自作者主体精神对文体的灌注,来自作者对笔下英雄人物的“温情和敬意”。二者的结合,使冯伟林的散文充满了抒情性的议论和议论性的抒情,并以此构成文体之魂。

冯伟林散文语体风格的总体特征为“有温度的***治话语”,这与他作为官员作家的身份相符,也与他创作目的与审美需求的自觉性有关。余秋雨是一个文化学者,是因学术研究颇感困惑、倦怠后“不自觉”地进入散文创作的。因此,他的文化智性和学术惯性自然会不自觉地带进散文创作中,影响他散文文体风格的形成。与冯伟林“有温度的***治话语”具有鲜明的对比性质的是,我们也可以毫不矫揉造作地把余秋雨散文语体风格的总体特征概括为“知识分子的文化话语”。其具体特征集中显现为以下两点:知性为其神骨,诗性为其体貌。

“学者散文”是余秋雨散文几成定论的称呼,“学者”之于“散文”的意义就在“知性”,或者说,“知性”是“学者散文”区别于其他散文的显著特征。有论者评说余秋雨:“他的散文语言,是情理合一的典范。在他的诗性叙述中,叙事语法被一种理主宰着,浸满了一种历史的思考和感叹。” 这个评价是中肯的,“理”即知性是余秋雨散文的主宰,由此,知性也就成其为散文话语的内在支撑――神骨。余秋雨散文的知性既体现在话语内容上,也体现在话语形式上。

王尧指出,余秋雨散文标志着散文创作领域的“知识分子话语转换”。[1]知识分子话语在话语主体上有一个特点,就是精英意识和启蒙立场。这一特点表现于话语形式就是长于分析,乐于思辨,敢于界定。如《抱愧山西》一文,分析性文字几乎达到三分之一。其中对山西商人败落原因的分析竟长达五页之多。不仅文字比重如此,就整篇的思维结构也是偏重于分析性的,而不同于以描述性为主的散文:抱愧山西!为什么抱愧?是因为误解了山西。“误解容易解除,原因却深可玩味。”于是,思路就沿着这一分析性的轨迹出发了。思辨是余秋雨擅长而又喜欢的,这是他的专业优势啊,当然要发挥了。诉诸理性时,余秋雨当然要思辨,但即使是诉诸感性的抒情时,余秋雨也不会放弃思辨。这样就形成了余秋雨情理合一的语言风格。

如果说,长于分析、乐于思辨是出于余秋雨学者的思维惯性使然,那么,敢于界定,就是余秋雨精英意识自信心理的表现。像下面这样使用断然语气的文字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是比较多的:“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流放者的土地》)“我常常想,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情义、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深刻关联吧,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重的精神世界,竟使我们得惠至今。”这里,“我敢断言”、“必定”、“一定”都是断语。换一个作者,可能把“必定、一定”改成“也许”。在余秋雨的散文中,长于分析,乐于思辨,敢于界定三者是统一的。有分析,有思辨,就必然有界定,界定是分析和思辨的必然结果,在行文中,有时也有先界说,再分析思辨,相当于议论文中,先提出观点,然后再论证。如在《抱愧山西》中,对山西商人的人格素质就是先提出界说“坦然从商、目光远大、讲究信义、严于管理”,然后一一加以分析论说。

与“长于分析,乐于思辨,敢于界定”相适应,余秋雨散文话语的知性特征还表现在用词上高频地使用学术词语,诸于“耗散”、“构建”、“表征”、“情结”、“文化人格”、“通用电码”、“意味”、“消解”、“机制”、“文化信号系统”、“生命信号系统”等等这样现代甚至当代性的学术词语在余秋雨的散文中不时流泄。这与冯伟林散文中大量出现的“***治词汇”又形成鲜明的对照。

有人评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联姻,便产生了学者散文,其代表作当是余秋雨散文。当余秋雨把‘思想装进了散文的美丽的容器后’,便创造了散文的新形式。”[2]学者散文,首先是散文,是艺术,它首先要受到审美规范的制约,“容器”的“美丽”是它作为文学存在让读者接受的前提。固然,“知性”(学术性)做为内在神骨,给余秋雨的散文灌注了智性气质,提升了文体的内在品质,但是,如果他的散文缺乏诗性表达的话,同样会面目可憎,令人无法接受。所幸的是,余秋雨深知这一点,他把这些散文写作确乎是当做文学创作的。对他来说,文学性或诗情的追求恐怕比知性的追求付出的心血更多,因为知性是他驾轻就熟的,而诗情则是要他“脱胎换骨”用心感受的。余秋雨散文话语的诗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把枯燥的历史材料化为生动的叙述。

余秋雨散文不仅耐读,而且好读,读起来有味,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从不掉书袋子,不堆砌史料。不仅如此,他在选择史料,运用史料,叙述史料上都很用心,有时还匠心独运。首先,他尽量选择对读者具有吸引力的史料,这个吸引力不仅仅是新奇有趣,还有重大性、典型性(代表性)、秘闻性、哀情性、名人效应等特征。新奇有趣如《酒公墓》、《信客》中的材料;重大性和代表性如《抱愧山西》中的乔家大院发迹史;而《抱愧山西》中的日升昌票号老总和副总之间的纠纷和《风雨天一阁》中的许多材料基本属于秘闻性质;《这里真安静》中有关日本的故事和《抱愧山西》中“山西远行者的心酸故事”以及《流放者的土地》中顾贞观用《金缕曲》打动纳兰容若救赎吴兆骞的情节则哀情与秘闻性兼有;至于名人效应在余秋雨散文的史料特征中最为显著,他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基本都是历史名人,如《天涯故事》中写了冼夫人、黄道婆、宋氏三姐妹都是与海南岛有关的历史女名人。其次,他运用史料不堆砌,不板滞,他手中的史料就像一条游鱼,穿插于各个主题之间,显得非常灵动。《抱愧山西》所引用的史料是非常丰富的,有形象一点的史料,如“走西口”的民歌和故事,有各种文献资料,如《山西票号史》、龚自珍的《西域置行省议》、各种地方志,还有宋氏三姐妹的传记,还有众所周知的大寨全国走红的材料等。各种性质不同的史料,交错运用,服从于不同的主题,读来兴趣盎然。在叙述史料上,余秋雨更是有独到之处。他叙述史料有两种方式,一是将单纯的叙述变为激情评述。二是史实的陈述转化为形象的过程展示。有论者指出的“枯骨生肉”、“戏剧化手法”指的就是这个特点。最为典型的是《道士塔》对王道士历史行为的“戏剧化”描述。

第二,语言的诗性质地。

读余秋雨的散文,会时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诗意美,这种诗意美来源于散文语言的诗性质地,诗性的话语构成了余秋雨散文语言的主体。余秋雨散文话语的内在特质是知性的,而表达这种知性的外在体貌却是诗性的,这种诗性的外在体貌首先表现为意象化的形式。由此,余秋雨散文语言的诗性特点之一就是用意象化的形式去表现哲理化的内容。这与上文谈到的“运用意象贯穿信息”的深层结构是相适应的。

文化意象一直贯穿于余秋雨散文的始终,从有关历史文化的传说到文化人格的建构,文化意象始终是余秋雨话语表述的中心。它具体的表现形式是以文化意象为核心来组织他的话语结构。又因为“文化意象”中的“意”是对文化的理性思考和真知灼见(而不是单纯的情感),所以,在余秋雨的散文世界中,我们时时可以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诗情与理性的完美融合。

余秋雨散文语言的诗性质地更具体地表现为语言本身的形式美,关于这一点,已有许多论者论及,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五 比较的启示

通过冯、余散文文体的比较研究,我们获得的最大启示就是:一个作家文体风格的形成与他的主体精神密切相关。文体是作家特定的艺术把握生活的方式,一种文体的成熟与风格的实现,必然是作家主体精神与客观生活化合的结晶。冯、余散文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艺术构思以及语体风格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在这个差异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都与作家的主体条件(身份)、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密切相关,可以说,都是作家的主体差异性造成的。散文是“文学的测谎器”,[3]散文创作与作家的主体精神关系更为密切,散文创作更要服膺于创作主体的内在精神需求,来不得半点虚情假意。余秋雨和冯伟林作为“业余作家”之所以取得成功,这与他们的创作完全是主体精神的自然流露,很少有“作”文的成分有关。或者说,正因为“业余”,就更为本色,更能与主体精神自然契合。这一点对于专业作家也是可以照鉴和思索的。

[参 考 文 献]

[1] 王尧.知识分子话语转换与余秋雨散文[J].当代作家评论,2000,(1):35-38.

[2] 邵云霞.余秋雨散文的魅力[J]. 写作,1996,(5):9-10.

[3] 余光中.余光中散文•自序[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以秋为话题的作文篇2

小学生中秋节活动模板一一、活动目的:

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近中秋,感受中秋佳节的思乡之情和祝福团圆的美好情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二、活动主题:中秋佳节话团圆

三、活动时间:20xx月9月

四、活动内容

1.“中秋月圆知多少”班队会

让学生收集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习俗、美食等知识、***片等,通过十分钟队会,在交流、讨论、展示中走近中秋文化。

2.赏月品月话月饼

中秋月圆夜,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赏月品月饼,三代人从品种、味道、价格、包装等方面话一话、比一比各自童年的月饼。

3.小小歌谣传情意,佳节感恩送祝福 (一二年级)

(1)利用音乐课学唱歌谣《爷爷为我打月饼》,激发学生怀念红***爷爷的情感,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知道老人曾为我们祖国,为我们大家,为自己的家里做了很多事,吃了很多的苦。

(2)用自己喜欢的制作形式和材料,自制一张精美的爱心卡,写上一句祝福的话语,送给自己最亲近的人,传达感恩祝福之情。

4.追根溯源画中秋(三年级)

收集中秋由来的传说,让学生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懂得感恩的思想。利用美术课,通过绘画方式表现中秋趣事。

5.情满中秋,同享中秋明月,手抄报展示(四、五年级)

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不拘,A4纸张;每班上交10幅作品。学校将选取好的作品展评,班级并也可用来布置教室。

小学生中秋节活动模板二一、活动时间:中秋节前两天

二、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通过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准备:将学生分为六组分课题收集各地中秋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中秋的相关资料。

四、学校中秋节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1、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名称、由来、中秋灯谜和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2、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情境导入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第一主题:话说中秋 1、中秋节的由来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3、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题:中秋实践活动 1、设计别致、精******月饼***案 2、举办月饼宴

以秋为话题的作文篇3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真正让全旗广大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旗文明办印发了《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开展好“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各苏木镇各有关部门要把开展好中秋节主题文化活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二、活动丰富多彩

按照创建全国文明旗的要求,围绕“三贴近”原则,从实际出发,开展了形式多样,更具实效的活动,效果显著。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克镇开展的中秋诵读晚会暨社区管理人员竞选演讲活动,为城乡统筹工作开拓了新的思路和视野。无定河镇利用赶集日、庙会等载体,邀请陕西各地的秦腔剧团和歌舞团搭台演出,向观众发放“建设文明、和谐、绿色乌审”、“做社会主义农村牧区新型农牧民”、“四权四制”村治模式等各类宣传单2500多份,以此带领群众唱响***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美丽校园,喜迎中秋”、“话说中秋”知识竞赛、“中华诵·中华经典诵读”、手工制作月饼模型大赛、“中华颂、中秋情”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学生们在体验中秋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丰富了内在的认同和感知。乌审旗总工会也利用中秋这一契机,精心组织了“金秋助学”活动,资助困难职工子女74人,发放助学金15.6万元。

三是开展短信送祝福活动。旗委宣传部、文明办联合移动、联通、电信等单位,给进城务工人员和家庭发送祝福短信,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各界的问候和关心。共发祝福短信10000多条。各苏木镇也借助农信通这一平台广发祝福短信,让我旗广大农牧民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感受到了节日的温馨。

四是开展“我们是一家人”共度中秋活动。9月1号,大学生扶贫接力计划中央民族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5名志愿者抵达乌审旗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他们来自祖国的各个地方,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为了让他们度过一个欢乐、难忘的中秋节,使他们身在异地但是不会孤单,时刻感受到来自团组织的关怀,旗文明办领导和团旗委全体干部职工在中秋节前夕与支教团的5名成员一起欢度佳节,并自编自演了节目庆祝这个团圆的节日。

五是开展“联谊座谈共话和谐”活动。结合“话中秋迎国庆·情暖乌审”主题活动开展情况,旗文明办组织服务对象、退休老干部、老***员、老复原***人80多人举行座谈活动,共促工作,共话和谐,共同描绘我旗精神文明工作的美好蓝***,为深化服务、互促共进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

六是积极组织开展“月圆、人员、梦圆”中秋网络签名寄语活动。在网上谈心声、寄希望、筑梦想,共同畅想“梦圆鄂尔多斯”、“梦圆乌审”。此项活动既为我旗的文明创建工作增加了新鲜载体,又极大的搞活了节日气氛,得到我旗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众的大力赞扬。

三、广大群众踊跃参与

国家把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后,广大群众对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文化活动有着强烈的愿望。组织开展中秋节主题文化活动,顺应了群众的新期待,满足了群众的节日文化需求,群众参与热情高。乌审旗在活动中围绕“三贴近”原则,让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同时,更感受到家庭亲情、人间真情的可贵,活动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文,注重发挥群众的主题作用和主动精神,把群众发动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使群众真正成为节日活动主角。

以秋为话题的作文篇4

关键词:单元复习课;兴趣点;信息点;知识点

在新课程实验中,以“专题”组织单元已成为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新取向,“单元复习课”是基于教材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课型强调的是单元的整体性。从单元思想出发实施“单元复习课”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激活课堂教学,抓住学生复习的兴趣点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问激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有把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要想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收到显著的成效,就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入手。但是,相对平时的教学来说,复习是一项比较枯燥的活动,如何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是课堂教学中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

单元复习课,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在复习三年级上册以秋天为主题的课文时,我是这样引入复习的:“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走进了秋的世界。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支歌,秋天更是一幅迷人的风景画。面对这样美丽迷人的秋天,你想说些什么?”教学这一组课文时,正处金秋时节,学生有切身的生活体验且都能说出自己的独特体会。接着我便顺势进入“读词语谈体会”的环节,出示一组关于描写秋天的成语,问:“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旨在激起学生感知“秋天”的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来铺垫整组课文的底色。

2.充分利用课文插***,以***激趣

课文中的插***一般都能概括地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文字描写的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对孩子的吸引力较大,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在仿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句式时,教师出示了《秋天的雨》课文插***,此插***意境优美,洋溢着童真的画面,能带给学生视觉的震荡。学生可以借助这样的插***,充分感受到秋天的迷人景象,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对秋天景物的遐想。利用课文插***,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秋天景物的浓厚兴趣,而且也能巩固对重点句式的掌握。

二、利用单元导语,捕捉单元复习的信息点

小学语文的教材编排是按专题组织单元的,并且每一个主题单元开篇都设有“导语”。别看它好像和课堂教学无关,其实它在专题单元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向。一个单元的学习到了尾声时,教师如果不去着力引导学生纵观全局,那就等于错过了整体把握学习内容的最好时机。研读导语始终让单元整体存在,学生通过系统复习单元内容,留下的印象也是整体的。这样就能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复习单元内容的一种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单元导语的作用。

以下案例作以示范:

(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

1.走进秋天的色彩

(1)同学们,秋天是多姿多彩、色彩斑斓的!这一单元有不少描写颜色的词,你一定积累了不少吧?(2)其实描写颜色的词可多了!我们来看几组(课件出示):

黄 金黄 杏黄 橙黄

红 火红 橘红 桃红

绿 嫩绿 翠绿 碧绿

蓝 宝蓝 碧蓝 蔚蓝

(3)这么美的词语要是把它放到句子中就更美了!许多颜色的词都跑到了这些句子里。

出示: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4)这样的句子在课文中你还能发现吗?

2.聆听“秋天的声音”

同学们,秋天是色彩斑斓的、五彩缤纷的。听听――秋天的声音更美妙呢!

(1)在这个单元中,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2)秋天的声音还藏在哪儿?

(3)老也找了许多表示声音的词,一起来看看!

出示:啦啦 哗哗 汪汪 唧唧 啪啪

扑哧 扑通 啪嗒 哗啦 呼噜

叽叽喳喳 乒乒乓乓 哗啦哗啦

(4)在诗人的笔下,秋天就是一首首小诗呢!你也能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写成这样的小诗吗?出示:听听,

秋的声音,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教师小结:看来我们也能把听到的声音写成一首小诗啦!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就会发现秋天里的每一种美妙的声音。

就这样,以单元导语为主线,分别从秋天里缤纷的色彩和美妙的声音两方面将整组课文的复习串联起来,不仅条理清晰,而且使整组课文的复习有一种整体感。

三、拓展学习方法,掌握单元训练的知识点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复习课上不仅要教会学生复习旧知,更应当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从而能举一反三,提高学习能力。

在童话单元复习课上,复习完整个单元后,我总结了加提示语的方法。我是这样进行拓展的:

师:今天,我们畅游了童话王国,遇到了许多故事中的小动物,在这几篇故事中,最有趣的就是人物的对话,在对话前加上提示语,我们就仿佛看到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这样对话就更精彩了。下面我们也试着根据故事的内容来给对话加加提示语。自己先把《狮子和狐狸》这篇故事的内容读一读。我们一起来看它们的对话。你能想象到狐狸是在怎样说这番话吗?

生1:狐狸假惺惺地说。

生2:狐狸摇摇尾巴说。

……

师:那狮子是怎么说的呢?

生1:狮子有气无力地说。

生2:狮子不怀好意地说。

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演,不仅学得兴趣盎然,也学会了加提示语的方法。

“单元复习课”是一个较新鲜的课型概念。通过单元复习,就能使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无论“单元复习课”将会如何发展,要设计哪些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学习特点以及单元内容为前提。“单元复习课”应该与其他课型一样精彩、有趣、有效!

参考文献:

以秋为话题的作文篇5

秋水山庄伊人情

西湖的葛岭山麓、北山街上有不少名人别墅,秋水山庄就是其中的一幢。它背倚葛岭,濒湖而筑,是幢充满传奇、故事传扬的雅致小楼。

1912年风诡云谲的上海滩,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事――刚过而立之年的史量才,以12万银元巨资,购买了《申报》。这份当时上海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让他成为上海滩最年轻的董事长之一。史量才不仅因报业巨子而闻名,他与沈秋水的爱情故事也为人津津乐道。而杭州西湖边史量才为沈秋水购置的秋水山庄,亦成为风雅西湖的一道靓丽风景。

“谈《申报》必谈史量才,谈史量才必谈沈秋水。”沈秋水,原名慧芝,是晚清时上海滩一个颇有内蕴的艺妓。她秀丽明艳,又聪慧灵敏。史量才的才情深深地吸引了慧芝。因她个人情事的变故,她将所携巨款托史量才保管,而史量才早对慧芝生有爱意,也是落花有主,于是慧芝便成了史量才的爱妾,改名为秋水。沈秋水的巨资也为史量才盘进《申报》创造了条件。

史量才亲笔为这幢别墅题写门匾“秋水山庄”,“秋水”二字取自《诗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秋水伊人”之意。秋水山庄楼后有仿《红楼梦》怡红院格局而建成的私家花园。园内楼台亭阁,花木扶疏,庭园、溪流、假山、长廊,迂回曲折,可以坐石听泉、凭栏看花,凸显诗情画意;四根青石方柱贯通天地,与白色栏杆相配,线条纤细、柔和。二楼朱红色花格窗沿用了传统的样式,简洁、协调,可称得上是掩映在绿荫碧水间的一幢风情别致的小e墅。站在山庄二楼阳台上,远可眺白堤桃柳、湖光山色,近可观葛岭霞晖、孤山放鹤亭,是一处绝佳的居所。

史量才偕沈秋水经常来杭州秋水山庄小住,在这里操琴、赋诗,放松心情,静静地休憩。1932年“一・二八”后,秋高气爽的一天,史量才在山庄凭谠短骱山,情景满怀,吟出《秋水山庄》一诗:“晴光旷渺绝尘埃,丽日封窗晓梦回。禽语泉声通性命,湖光岚翠绕楼台。山中岁月无今古,世外风烟空往来。案上横琴温旧课,卷帘人对牡丹开。”

成为《申报》报主后,史量才对报纸进行多项改革。1912年他接手时《申报》发行量仅7000余份,到了1926年上升至14万余份。史量才还兴建了《申报》新馆,买下了《新闻报》的股权。他又专为杭州的读者办了《杭州副刊》,专报速送。史量才并创办了一系列社会文化产业,《申报》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现代报纸之一。他主持的《申报》大力宣传抗日,反对当局的不抵抗***策和专制统治。特别是1932年5月后,《申报》的锋芒指向当局的“剿共”***策,使当局如坐针毡,恨之入骨。

1934年11月1 3日午后,一辆私家轿车从秋水山庄缓缓驶出,车上坐的正是史量才一家。谁知车行至海宁翁家埠时,忽遭***统特务狙击暗杀。史量才猝不及防,饮弹身亡,年仅56岁。

史量才遇难,沈秋水悲痛欲绝,万念俱灰。在安葬史量才之前的家祭上,她素衣素服,怀抱一架和史量才共同弹奏过乐曲的七弦琴,在灵柩前弹了最后一曲:“望穿为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更残漏尽,孤雁二三声……”曲尽弦断,她徐徐将琴投入火缸。

1935年5月史公灵柩从上海运往杭州秋水山庄。沈秋水根据史量才与西湖诸多英杰地下结邻的遗愿,将灵柩厚葬在西湖吉庆山麓。这里风景幽美,史量才魂归西湖。在他的墓碑上,章太炎题写了《墓志铭》。沈秋水将秋水山庄这座“送给你作永久的纪念”――丈夫的信物捐赠于社会慈善机构。后来秋水山庄又成为西湖新新饭店的一部分。

话剧《秋水山庄》再现历史的真实故事

《秋水山庄》是浙江话剧团出品的“民国三部曲”系列的压轴之作,也是2017浙话新春话剧节的新戏。近年来,浙话一直以弘扬浙江文化为己任,创作了像《再见徽因》《怜香伴》等极具文化底蕴,票房、口碑俱佳的话剧。《秋水山庄》由著名剧作家龚应恬编剧、话剧导演李伯男执导,主演清一色由“浙话”演员担纲。剧中除讲述史量才、沈秋水这段传奇的爱情故事外,还展现了大时代的波澜起伏和风云激荡。

在导演李伯男的心中,史量才与沈秋水的爱情,唯美又有历史厚度。为此,他专门请来了当代著名剧作家、电影导演龚应恬作为该剧的编剧。龚应恬写过很多部著名的话剧本子,比如被评为中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奖”的《与妻书》、“中国戏剧文化奖”大型剧本金奖的话剧《盛和居》。当然他最为观众熟知的作品是电影《疯狂的石头》。可是面对《秋水山庄》这样一个民国文人题材,龚应恬收回了自己全部的黑色幽默,内容写得很端正。

话剧演出伊始,沈秋水一身素净的月白色衫子,背一把古琴,却把10万两银票的包裹,托付给第一次见面的史量才保管,然后带出一段姻缘。

沈秋水的身世是如此凄凉,5岁时被卖进花楼,之后又被一老迈的皇室贝勒赎身到北京做妾,贝勒病逝后,携巨金回到上海。可是像她这样无依无靠的女子,在那个动荡时代宛若一叶扁舟,只能随波逐流。尽管不少男人都爱她,都想得到这个在深夜会情不自禁暗自垂泪的女子,可沈秋水是高傲的。她读书看报,有自己的主见,最终嫁给有抱负的新闻巨子史量才作二太太,又资助他收购了《申报》。一切都似乎很完美,但沈秋水还是忧郁。

于是,要解开沈秋水的心结,成为话剧《秋水山庄》最为勾人的一幕。探究这个女人的内心,原来她的抑郁来自她的深情。她不确定史量才娶她,是因为爱她还是因为她的钱财。更为要命的是,她父亲当年也是一位被暗杀的正直报人,于是她把父亲的遗志转嫁到了史量才身上。编剧龚应恬的高明之处在于大刀阔斧地砍去了那些传奇,而只保留了沈秋水的深情。舞台上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如此真实,徐志摩尖刻的追问、郁达夫的打圆场,还有陆小曼和王映霞婀娜的倩影,这些才子佳人的魂魄,斑斑驳驳,摇曳在舞台的光影中。直到后来,史量才在离婚之际,终于解除了沈秋水的心病。“暗杀”那场戏,导演李伯男处理得沉静又真切,让人感慨万千:沈秋水冒死要替他做挡箭牌,史量才为了她又身处险境最后中***饮弹。

一是有抱负的新闻巨子史量才,一个是多才多艺的女子沈秋水,关于他们的结合,民间轶事本就很多。不过关于《秋水山庄》的创作,龚应恬表示:“传说是很多,但多不可信。”他更关心的是在历史大背景下,他们的人格,关心真实结果里逻辑的追问,并试***触碰他们传奇背后作为普通人的真实灵魂,“史量才和沈秋水的真实结局就足够让我们难过的了。细心去感受,我们都能与那段历史沟通和交流。时代变了,物和人还是很相似。”

在首演大获成功的那个晚上,编剧龚应恬上台谢幕。他说,史量才有一句话一直让自己印象深刻,那就是“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我景仰他们,我爱他们。在创作的过程里,我很难过,落泪。我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再现他们的家国情怀。我们对这样具有思想意义的话题的探讨也仅仅是开始。”

首演结束后,观众的好评不断。很多观众反映,“这是一部历史与当下交融、爱国与爱情贯通的民国大剧,既有历史深度,又表达了时代关怀”。秋水山庄现在的管理方――新新饭店的总经理叶华明看完戏后非常欣喜地说道:“浙江话剧团排演话剧《秋水山庄》,这是一次历史文化和戏剧艺术的很好结合,对于宣传杭州的文物建筑、人文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Drama Memorializes Romance

By Zhang Mei

Zhejiang Drama Troupe performed for two nights in January 2017 in Hangzhou. The play reproduced the romance and the tragedy of Shi Liangcai and Shen Qiushui. The performance raised the curtains for a series of performances in Hangzhou in honor of the 110th anniversary of drama in China. The project aims to glorify the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drama that has always taken the people as its major characters since its birth.

The play by Zhejiang Drama Troupe is based on a real story between Shi Liangcai and Shen Qiushui. The resort, an affair of architectural elegance and romantic poetry, still stands in the shade of towering phoenix trees by a lakeside avenue on the northern shore of the West Lake in Hangzhou.

Shi Liangcai caused a sensation in 1912, one year after the downfall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in Shanghai when he spent 120,000 silver dollars and acquired Shun Pao, a newspaper which was founded in 1872 in Shanghai and ended its business in May 1949. Back then, he was in his early 30s. The acquisition made him one of the youngest newspaper tycoons in Shanghai.

It was Shi who made the newspaper a national medium. When he took over the newspaper, its daily issue amounted to just over 7,000. Under his watch, its daily circulation rose to over 140,000. He built a new office building for the newspaper and bought shares of Daily News, another newspaper published in Shanghai. He also printed a special edition for readers in Hangzhou. It was delivered to readers in Hangzhou. Shun Pao was one of the country’s most influential newspapers. It spanned the last decades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years when the warlords ruled in Beijing and the Republic decades in the hands of Chiang Kai-shek. When Japan started invading China in 1931, Shi Liangcai called for national resistance in the newspaper. In May 1932, the newspaper blasted the Kuomintang’s crackdown on the Communist Party. His opposition to the government’s policy antagonized him.

He was assassin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November 13, 1934. The 56-year-old newspaper publisher was riding a private car from Hangzhou to Shanghai when he was ambushed by a group of special agents of the government. He was hunted down and killed.

Shen Qiushui was a geisha in Shanghai in the last years of the Qing. Shen was attracted by Shi Liangcai for his business acumen. In trouble, she entrusted Shi with a huge amount of money. The two came together. The money Shen had put in the custody of Shi later became part of the cash Shi paid for the newspaper he acquired.

In 1932, Shi Liangcai built the resort on the West Lake and named it after Shen. It is said that the resort was built on the prototype of Happy Red Court in , a classical novel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garden looked wonderful. It was a getaway for the couple living in Shanghai.

After the assassination, Shen Qiushui buried Shi by the West Lake in Hangzhou in May 1935. Shen later donated the lakeside property to a charity organization in Hangzhou. It was later part of Xinxin Hotel. It is still part of the hotel today.

以秋为话题的作文篇6

那么余氏散文激起人们阅读兴趣的原因是什么呢?

对此评论界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主要因了他超群的思辨力和知识结构。他的思维场中,比一般作家多了学者深邃的文化感悟力和数十年积累的史学功底,又比一般史学家多了层雄厚的艺术底蕴和天赋的文字表现力;加上他对哲学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的融合,他的作品就具备了‘轰动’的条件”,有的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他突破了传统散文的创作模式”。而余秋雨自己认为“当我们放下架子,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以一种较为放宽的形式,表达我们的思考时,才有可能获得其他生命的回音”。这段话提示我们,揭示清楚余秋雨“个人解读”视角艺术化表达问题才是明了其散文引起普遍关注的钥匙。

“个人解读”这一指称无疑具有两重性。“解读”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要素,采用逻辑推理或实证的方法去分析、解释自然物理现象和社会精神现象的方法。通常来讲,“解读”方法多用于学术研究,这一方法的运用应该遵守严谨的学术规范和客观规律。然而,人是感性和理性兼具的动物,许多时候很难把二者截然分开。从时代精神来看,中国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坛散文仍沉迷于国家民族话语的重复或者个人闲适生活的呓语,文学尤其散文几乎处于“失语”状态,在这种时候,文坛需要呼唤理想,呼唤深刻的思考;应该说,这种“时代需要”与《文化苦旅》甫出时广受赞誉不无关系。在《文化苦旅》以后的创作中,余秋雨散文一直以个人***的理性思考为框架。余秋雨散文对历史文化现象的理性“解读”,一度让许多读者甚至评论界产生严重的误读,他们随着自己的阅读思维定势,把余秋雨散文当成学术论文来读,文学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者一拥而上,指出其中的所谓“硬伤”、“余教授做学问如此随意”。笔者之所以在“解读”之前加了“个人”,便是因为散文在多数情况下是个体全部经验和精神生命的裸露,是散文家生命意识和生命观点的自然流露,也正由于这一点,散文作为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体才有它存在的价值,否则,让想象力和情感丰富的人都去写诗歌,让擅长逻辑思考的人都去写论文,散文还有谁来写?余秋雨是一位对文明、文化有极强感悟力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现代意识的作家,因此他的“个人”就必然牵扯着厚重的文人观念、知识分子意识。

那么余秋雨与中国传统文人一脉相承的对民族文化、历史使命、文明传播的强烈忧患意识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的呢?

首先是对话式的议论。在文学批评领域里,“对话”这一概念和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是分不开的,它指的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小说里,不单是叙述者一个人在说话,有两个声音在说话。余秋雨散文的“对话”与巴赫金的“对话”虽然不完全等同,却也有相似之处。即与传统散文比,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对话的声音:第一是作者与那些“远年灵魂”的对话,似乎他们早已认识、对坐长谈。余秋雨在探询古代文化遗迹或文化现象的过程中,着力于剖析历史个案——即是他笔下经常出现的“远年的文化灵魂”。如《阳关雪》中的王维、《柳侯祠》中的柳宗元、《都江堰》中的李冰、《风雨天一阁》中的范钦、《千年庭院》中的朱熹、《苏东坡突围》中的苏东坡等,作者对这些具有“较为健全的文化人格”的历史人物并非提到而止,而是尽可能再现历史情境、探索人物的心路历程,当然这种探索中渗透着作者的倾向性和价值观。当读到《苏东坡突围》中“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时,已经分不清作者写的是中年的苏东坡还是中年的余秋雨了。第二是作者与读者对话。无论作者走到哪里,他总是忘不了读者、面向读者,在与古人对话之后,自己便出现,通过对话式的议论向读者介绍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许多历史散文都是独白式的,或是历史的洪流淹没了个人的声音,或是在个人独断的声音中让历史成为僵死的客体,余秋雨打破了这种个人与历史二元对立的僵局,通过这两对“对话”行为拓展了文章的空间,也吸引了读者,读者不仅能欣赏到别人的交谈,还时刻能感受到自己在历史时间和文化空间中的存在,这样,读者就不再只是在文本之外观看作者的炫耀学识或是演绎自己的人格魅力,也不再驻足历史文化之外对曾经的风风雨雨采取漠然中立的认知式态度,而是被作者邀请进去,进入文本营造的话语空间和历史文化空间,和作者一道去经历一番文化苦旅。在他那圆熟的语言技巧经营出的具有魔咒般魅力的文字的感召下,读者也被带到了特定的历史文化场景中,个人的生命之流与历史的洪流浑融一片……这样,又形成了读者与历史的对话。由此我们看到:余秋雨的对话在两个层面展开而形成了多重对话的格局。在这多重对话中,余秋雨以自我的敞开博得了历史的敞亮。

其次是重新叙述的历史故事。即使不细心的读者也会发现,在余秋雨散文中,除了古代诗歌的引用以外,其他所引古文全部被作者翻译成了白话文,细心点便会发现,余秋雨在散文里并非单调地讲述历史事件,更不直引史书,而且绝对不是史书的白话文翻译(人物语言除外)。他的“讲史”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融入了自己的情结情感,借小说、戏剧等表现手法重新叙述的历史故事,如《道士塔》第二节的叙述: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敦煌文物被窃取这一历史事件毕竟发生在一个世纪前,作者对于这一事件的认识,只能从历史记载中了解,而文章中对王道士细微的动作神情以及思想的描写,完全是作者丰富的想象,突出了现场感——好像作者亲历历史事件一样。这便把“一般过去时”改成了“现在进行时”,强化视觉效果。 类似这样的叙述,在余秋雨的散文创作中是较为常见的。以致这种写法引来了许多责难,被认为是用写小说的方法写散文。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文学史上已经出现孙犁、汪曾祺那样的“散文化小说”,既然人们已经认同不同文体技巧的互补互用;况且,余先生并未在散文中虚构历史事件,并没有违反散文的真实性要求(关于散文能否虚构问题近年来散文界又开展了讨论,讨论结果不言自明),只是对历史细节进行艺术化的合理想象,又何过之有呢?事实上,这种写法点铁成金,有利于深化主题,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笔者认为,对于文章品质的评判,不应受到作品社会效应的影响,还应立足于本文。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还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抒情,这也是余秋雨散文创作很重要的表现方式。现代散文艺术创作,不管是侧重“议论”还是侧重“叙事”,都不可背离“抒情”这一文体本性或属性。无论“议论散文”或“叙事散文”,缺少作者主观情感的介入,就会变成一种直白的说教和纯客观的呈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展到一定的深度,在市场观念的初步洗礼下,人们的精神出现荒芜,当时文坛,仅就散文来看,以往经典作家秦牧、杨朔等人的“国家民族话语”已经无法赢得读者的信任和感动。这时候,《文化苦旅》对人、人性和人格的关注无疑是一抹阳光、一泓清泉,作者注重抒情的质量,建构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现实关怀”的创作理念,在某种意义上说,为1993年在上海,王晓明、陈思和等人发起了“人文精神”大讨论敲响了前奏。从报刊文章上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在1992年左右的几年间,全国无数读书人都在为《文化苦旅》中浓厚、博大的感情而感动。这种感情的抒发是个人行旅经验、情感体验和心灵体验的投入而带来的,是动人的,是艺术的,而非技术的。

总之,无论对话式议论,还是重新叙述的历史故事,或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抒情,都是余秋雨以个人解读历史文化结果的表达,这些艺术方法的成功运用应该是其散文阅读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郭冬:《余秋雨散文简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2] 王萍:《论余秋雨对传统散文模式的突破》,《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3] 萧朴:《感觉余秋雨·序》,文汇出版社,1996年2月版。

以秋为话题的作文篇7

【关键词】改进教法创新课堂培养能力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老人在独自欣赏雪景――“钓雪”;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有的说老人通过垂钓来排遣内心的孤独、寂寞,因为把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这是他内心活动的体现。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不为钓鱼那又是为什么呢?有一个小学生在思考中却另有发现,说这位老人在钓一个美丽的春天,因为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多有灵性的孩子!多么富有新意的问答!孩子们的独到发现迸射出智慧的火花,闪现着个性化的特色,令人耳目一新!我们不禁为这样的回答叫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心灵,使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和创造者。

一、以“情”入境巧启智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优秀的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智共生的课堂,是师生智慧火花不断被点燃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在思考、置疑、探索、喻理的启智过程中,培养了求异思维能力,让他们学而思之,思而得之,得而启之。启智,要引导学生排除思维定势干扰,让“钓一个美丽的春天”的新奇回答有展现机会。对“雪化了变成什么”,答“春天”的孩子不仅给满分,而且还要十二分喝彩。教师课堂上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如“太阳刚烫发,光芒是弯曲的!多有创意!你们真了不起!”“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雨点在沙漠里探寻,雨点在瀑布上奔腾,雨点在小花上驻足!”“河里的水很活泼”,“我想听听花开的声音”,森林爷爷对狐狸说:“你真是又聪明又勇敢,在凶恶的大老虎面前想法脱险,可得“自救章。”(续叙《狐假虎威》)都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在教散文、诗歌时,可以根据小学生善于想象的特点,设置意境。如在教学《秋天的雨》时,可先放一遍有音乐的朗诵,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播放有关秋天的画面,使学生感悟到秋天的美丽与实惠。讲到《荷花》时,先为学生描述一幅作者沉醉在荷花池旁的情景,听着老师绘声绘色的描述,学生们说:我们眼前好像出现了那幅荷花***。满池的荷花在舞蹈,满池的荷叶在摆动。这一切,激发了我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我们的心情也变得美好了。当学生沉醉于这美好的气氛意境中时,思维的琴弦怎能不被拨响?

二、以“疑”入境窍激智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一番疑问,一番长进。”老师上课就应该设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上来。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白居易的《卖炭翁》时,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断断续续飘洒了一周的雪花停止了,今天,阳光灿烂,天清气朗,在我们看来这是很美的。但是,一千多年前,有一个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好天气,他总是希望大雪纷飞寒风凛冽,他为什么会有这样反常的心里呢?请大家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那老人就是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这样引起悬念,产生问题,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又如讲到《桃花源记》,可以这样引进作者:同学们,有人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而有人却倾心于静美的田园风光。是啊!都市的繁华固然令人神往,然而那片片绿色的田园,那安静和谐的村落,那轻柔袅娜的炊烟,那绿树掩映的农舍,那醇厚古朴的乡情,不也令人神往,令人欣喜,令人陶醉吗?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描绘过它,讴歌过它,可是你们知道田园诗发端于谁呢?以讴歌田园生活之美好,抒发田园生活之情趣,并以此为主要创作题材大量纳入诗篇的是谁呢?好,我告诉大家,他就是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这样由诗及人,由人及文――《桃花源记》,释疑解难,获得了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三、以“趣”入境乐益智

兴趣是一块“吸铁石”,有了它,常使愉和求知欲成为学习、思维的能力。新课程在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自我角色的换位,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成为师生互动、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切磋的舞台,洋溢着新、活、趣、美的特色。教师尊重儿童文化,立足儿童发展,课改园地成了学生活学益智的乐园。坚持以学生为本,用真心去聆听学生,真情去感悟学生,真爱去激励学生,摆脱了以往语文教学“戴着镣铐跳舞”的现象,放飞了学生心灵,课改园地成了学生活学益智的乐园。

如活动课《找秋天》,可作这样的设计:教师启发引导,各位同学,秋天是一个美丽丰收的季节,前两天老师让你们去观察、体验、发现,将你们的成果展示出来,老师将奖给优秀者“发现星”。并激发学生,你们已发现了美丽的秋天,请用一句话说说你找到的秋天。

生1:秋天到了,五颜六色的开了。生2:秋天到了,农民伯伯摘的棉花堆成山。生3:秋天到了,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生4:秋天到了,山上的枫叶火红火红的,叶子落下来了,小朋友们穿上五颜六色的毛衣,漂亮极了。

老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我们进行合作学习,将你们手中的画、像片、标本以组为单位,组合成完整优美的风景画。哪个小组配合得最好,将获得“合作星”。各小组要推荐一个同学介绍画面的内容。各小组贴完后,推荐同学中有的介绍了《丰收的秋天》,有的介绍了〈秋天的果园〉,有的介绍了〈公园的秋天〉。

老师:你们描绘的秋天欣欣向荣,千姿百态,让人流连忘返。(奖各小组“合作星”)秋天这么美丽,招人喜欢,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秋天,与秋天对话。

生1:秋天的色彩真美,有蓝天,白云,红叶,黄花,紫茄,装扮世界的美丽。生2:秋天的果实真多,有金黄稻子,雪白的棉花,紫色的葡萄,绿色的白菜,红色的枣子。生3:秋天的气候宜人,不冷不热,秋高气爽,秋天真好!

老师:秋天的对话真精彩,奖你们每人一颗“对话星”。秋天这么开心,请回去说给你们的家人听听。

以秋为话题的作文篇8

为使广大师生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广泛挖掘与诠释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祝泽小学于9月19日——26日利用一周的时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唱响“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

活动中,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栏、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精心设计内容,广泛宣传传统节日,营造出了浓厚的民族节日氛围,以此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

各班级开展了“知中秋,话传统”主题班会。特别是六年级很有创意。活动以智力比拼的形式进行,老师巧妙地将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传统习俗、诗歌等以智力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采用比赛的形式。看哪个组对中秋节的知识了解的最多。获胜者老师给大家分发奖品——圆圆的月饼。同学们惊奇地接受这节日的礼物。品尝着甜甜的月饼,分享着节日的祝福。

与此同时,各班还开展了“知中秋,话传统”手抄报评比活动。活动中学生们精心设计,用自己独到的见解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中秋节。绘***过程中,同学们小组间团结合作,利用周围***书资源搜集有关中秋节传统文化知识,以手抄报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中秋节的由来、风俗习惯、灯谜等传统文化。

学校广播站则播出了学生们精心准备的中秋特别节目——我们的节日—中秋节。节目中通过讲中秋的故事、说中秋的习俗、赏中秋的诗篇、送中秋的祝福等,让全校师生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感受到了中秋节的美好氛围。

以秋为话题的作文篇9

作者/ 李菊华

【案例】

《秋天》是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歌,文章内容活泼,充满童趣。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秋天里的事物描绘得活灵活现,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景,秋天硕果累累的美好,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课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说课题,读课文,谈感受,分析拟人的修辞手法。总结时,教师这样引导: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板书“

的秋天”。这个话题一抛出,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了。)

生:这是个丰收的秋天,因为有这么多的瓜果都成熟了。

生:这是个童话般的秋天,有好吃的,有好看的。

(全班哄堂大笑)

师:是啊,秋天在你的心目中瓜果飘香、景色优美,就如童话一般。

生:这是个色彩斑斓的秋天。

师:那么,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

生:秋天是红色的,因为“高粱红着脸儿笑了”。

生:秋天是黄色的,因为作者“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

(见学生基本交流完了,教师准备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但这时却有一只小手还举在那儿,侧着的身子、半站的姿态表现出强烈的发言欲望。)

生:老师,我觉得秋天是绿色的。

(“秋天是绿色的吗?”不知是哪个同学小声地问了一句,原本鸦雀无声的教室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学生们纷纷议论开了:秋天是绿色的,从没听说过。春天和夏天是绿色的还差不多。片刻的议论后,大家一齐把带着疑问的目光投向教师。)

师:你为什么说秋天是绿色的呢?

生:在我们这儿,秋天里的很多树的叶子都是绿色的啊,根本没有变黄,变枯,再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累累硕果,那果实不就是希望吗?秋天就是春天的希望,所以说秋天是绿色的。

师:这位同学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他善于思考,能从生活中发现秋天的美。那秋天还有哪些色彩呢?

(学生的答案五颜六色,异彩纷呈。)

【思考】

1.语文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突发点、矛盾点、关键点,利用随机生成的资源巧妙引导,鼓励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使他们在不断的探索和积极的争辩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也成就了课堂的精彩。

2.阅读感悟的起点和落脚点都是生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生活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如果教学时往往眼中只有书上的字词句段,忽视了学生生活中感情的构建,没有深入的思维碰撞,那么统一的模式会让我们怀疑学生是否真正感悟到文中秋天的美,以及作者“走在秋天”的那一份喜悦和惬意。文本中的高粱他们几乎没见过,平时吃的苹果也未必都像书中所描绘的那样穿着“红袄”。我们常常说:语文即生活。结合生活的学习才是提升学生生命品质的学习,结合生活体验的感悟才是内心最真实的收获。

以秋为话题的作文篇10

中秋节,是我国的一大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一天,也是人们团聚的日子。那么关于中秋节国旗下讲话稿2021内容要怎么写好呢?以下是为大家准备了中秋节国旗下讲话稿2021最新范文,欢迎参阅。

中秋节国旗下讲话稿一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一提到中秋节,大家就会想起月饼了!如今,我们的月饼种类越来越丰富了,它不仅寄托着我们对家乡的思念,也表达着我们的一种祝福。所以月饼是中秋节里最有代表性的东西了,也是我们和亲友之间联系的一个必然渠道。在这个中秋佳节里,让我们和家人一起月下品美食,一起享受这月圆的美和惬意吧!

关于月饼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我所知道的是,月饼之所以是一个圆形,是因为从古大家就开始对团圆这一个词开始向往和追寻了。小小的一个月饼,寄托了人们对家人的一种团圆的愿望,也寄托了一种美好的祝愿。不管你是身处异乡还是近在身边,品尝一个月饼,看一看天上的月亮,仿佛就能感受到来自亲人的祝福了。所以在中秋这个节日里,月饼是一道充满思念的菜,也是一道给予人安慰的良药。

对于中秋节,我想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道文化,它传承千年,经久不衰,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以及传承意义的。我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在传承经典文化的这条道路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不管我们是否明白中秋的意义,我们也应该要知道中秋节的这个传统文化,明白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去承担的,把文化传承下去,祖国的力量才会更加的深厚,我们的生活也会在各种文化底蕴下更加的美好和舒适。

虽然我们是一名小学生,但是通过这么些年的学习和生活,我们或许都明白了,现在这个时代,大家越来越往精神层面上去靠拢了。我们的节日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文化的传承和接纳也越来越重要了。不管我们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里,我们教育中总会充斥着文明,无形中为我们增添了一道责任,那就是对文化的传承!

同学们,这个中秋节你们心中会有一些什么想法呢?希望我们在享受节日欢快的同时,也能去想一想这个节日背后的那一道经典文化。希望我们可以带着这些传统文化一路前行,做一个有作为、有想法、有责任的中华少年!中秋节即将到来,我在这里也给我们的老师和同学献上最好的祝福!祝大家中秋快乐~家庭圆满幸福!往后顺利无忧!

谢谢大家!

中秋节国旗下讲话稿二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中秋,怀一颗感恩之心。

秋浓了,月圆了,又一个中秋要到了!本周_,农历的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处在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称为“中秋”,它仅仅次于春节,是我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称为“团圆节”。金桂飘香,花好月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人们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无论什么形式,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是中华瑰宝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特别珍视团圆,中秋节尤为甚。中秋,是一个飘溢亲情的节日;中秋,是一个弥漫团圆的时节。这个时节,感受亲情、释放亲情、增进亲情;这个时节,盼望团圆、追求团圆、享受团圆……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

同学们,一定能背诵出许多关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历史的时空流传至今,不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有着的共同信念吗?

中秋最美是亲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亲情是黑暗中的灯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月亮最高,高不过想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中秋最美是感恩!无须多言,给父母一个微笑,给亲友一个问候,递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饼,这是我们给予父母最好的回报。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感谢父母给予的培养……

老师们,同学们,这个中秋,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度过!心怀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们的人,感恩一切帮助我们成长的人!心怀感恩,我们才懂得尊敬师长,才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才懂得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老师们,同学们,中秋最美,美不过一颗感恩的心!中秋最美,美不过真心的祝福!

在此,我代表学校,祝老师们、同学们中秋快乐,一切圆满!

中秋节国旗下讲话稿三尊敬的同学,老师:

你们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诗,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的极其珍贵,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是这象征着团圆美满的中秋佳节。在赏月之际,家中的亲人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起身在异乡的亲人,而异乡的人也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家中的亲人。因此,中秋节有“团圆节”之称,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对即将到来的中秋节,我代表_班全体同学,祝你们中秋节快乐!

或许对于某些人来说,上海并不是你们的家乡,或许你们很想念家乡。但是,不要忘记,你们还有一个家,就是学校,学校里的每一个同学都是你们的兄弟姐妹。

希望你们在这所新的学校中,展开新的旅程,迎接新的冒险。欢迎你们与我们共同学习,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谢谢大家!

中秋节国旗下讲话稿四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后天是中秋节。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又被认为是我们中国人的团圆节,每到这一天,许多远离家乡的游子,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亲友欢聚一堂,把酒言欢。

中秋节,是一个飘溢亲情的节日,是一个弥漫团圆的时节。这个时节,感受亲情、释放亲情、增进亲情;这个时节,盼望团圆、追求团圆、享受团圆……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的,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挂的时刻,和家人共进一顿晚餐,为远在他乡的亲人送上真诚的祝福,是中秋节最重要的章节,把一大块月饼切好,为远在异乡的亲人留下一份思念,举杯共进,分享点点滴滴地家常事,说说生活中的烦恼,是情感最真诚的吐露。

中秋最美是思念。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老师们,同学们,这个中秋,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度过!心怀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们的人,感恩一切帮助我们成长的人!心怀感恩,我们才懂得尊敬师长,才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才懂得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老师们,同学们,中秋最美,美不过一颗感恩的心!中秋最美,美不过真心的祝福!在此,我代表学校,祝老师们、同学们中秋快乐,一切圆满!谢谢大家!

中秋节国旗下讲话稿五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其来源被赋予上了神秘的色彩,那么透过层层传说的幻化,我们为什么要庆祝中秋节呢?

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曹文轩说:“人类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还依然在无家的感觉中。”我们身处现在的时间节点,暮然回首,发现过去的人生,就像是电影里配乐的叙事片段,我们的心在向前推进的每一帧画面里寻找着皈依的地方,渐渐脱离最初的那个被亲情围绕的温暖的豆荚。我们需要一个契机,或许时间短暂,却可以让我们重温情感的羁绊,去填补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团圆情结。每逢佳节倍思亲,若是分隔两地,纵有良辰美景也沦为虚设,有亲在旁,围桌畅谈,不复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的凄凉,徒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和睦,中秋佳节之意义得到了体现,届时容身在温馨氛围中的我们大可叹曰:“绝景良辰难再并。”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在我们熟悉西方节日的具体日期比亲人生日更加铭记的今天,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我们的概念里只是调养生息的机会抑或是成为热爱文学之人附庸风雅的话题,佳节的来历,前人赋予的神奇色彩再不为人们津津乐道,文人墨客的诗意文字大多尽散在历史的遗风中,而不为我们推崇的腹中底蕴。如果我国的传统节日不再是日历表上生硬的数字,不再是平凡普通与往常一般无二的分秒,那么是否可称得上是无愧于五千年来的民族文化的代代相传?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当中国梦这三个字成为众多报刊,杂志的醒目标题,当中国梦这一精神成为先进工作者内心的正能量,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梦并非异想天开,而是从对中国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所以为了践行这一精神,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丰富传统节日的内容,以发展的眼光正确地认识它们。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以秋为话题的作文10篇

学习

情人节的英语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情人节的英语10篇,内容包括情人节的英语简单句子,情人节英语文章。LovetriumphsovereverthingLovehasnoage,nolimitandnodeath情战胜一切。爱情没有寿命,没有极限,不会死亡。Totheworldyoumaybeoneperson,butto

学习

宋词爱情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宋词爱情10篇,内容包括爱情宋词十大名篇,宋词精选唯美爱情全篇。1.笛音里的凄冷――睹物抒怀古人游历山川,凭吊古迹,除了有一种热爱自然、陶冶情操、排遣郁闷的心思之外,往往还有一种摆脱不了的爱国情结。贺铸《天门谣》:“牛渚

学习

监理竣工汇报材料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监理竣工汇报材料,内容包括监理竣工汇报材料,监理安全工作汇报材料。电脑系统等由上海xxxx计算机中心承担设计和施工。本工程自xxxx开工,xxxxxx基本竣工。二、施工监理工作机构的组成总监理工程师:副总监理工程师:技术顾问:各专

学习

思乡的故事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思乡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思乡的名人故事50字左右,思乡的故事及感悟。二、原因分析(一)脆弱的安全基础条件是导致乡村道路事故多发的客观原因由于自然条件以及经济原因使全县乡村道路的基础条件得不到及时有效改善,这是导致乡村

学习

缅怀先烈的手抄报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缅怀先烈的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缅怀先烈手抄报简单的文字,缅怀先烈的手抄报和内容。更多关于清明节缅怀先烈手抄报内容欢迎点击进入2020清明节缅怀先烈手抄报简单又漂亮小学生清明节缅怀先烈手抄报***片大全2020***情下清明

学习

公共基础真题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公共基础真题10篇,内容包括公共基础真题讲解,公共基础真题试卷整套。【正确答案】A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心主义2、规律的客观性是指(本题分值:1分)

学习

我的家乡内蒙古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家乡内蒙古10篇,内容包括我的家乡内蒙古,我的家乡内蒙古介绍。(三)家庭、婚姻、亲属角度的研究郝亚明的“乡村蒙古族婚姻的现状与变迁———基于内蒙古东部的村落调查”一文,就是以内蒙古通辽市蒙古族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

学习

把心安顿好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把心安顿好10篇,内容包括把心安顿好txt,把心安顿好经典语录。2人应该在自己身上拥有快乐的源泉,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就看你是否去开掘和充实它。这就是你的心灵。心灵的快乐是自足的。如果你的心灵足够丰富,即使身处最单

学习

散文秋天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散文秋天10篇,内容包括秋天经典散文100篇,秋天名家散文。马亭华金色的原野,废墟开出花朵。这是秘密之地,闪烁着童年的鼻息和火焰。时光之书,一天天在秋风中哗响,高高的草垛被风吹着柔软的心肠。雨水将往事擦亮,秋天虚构着时

学习

桔子的天空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桔子的天空10篇,内容包括桔子的天空,桔子的天空观后感300字。盼啊,盼啊,桔子树终于结了果。福果满心希望的等待着父母回到他身边,收到的却是父母一张一张的"对不起".福果知道爸爸妈妈是为了让他和爷爷过上更好的日子,但还是忍不

学习

小学作文我的同学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作文我的同学10篇,内容包括小学作文写我的同学,小学作文范文我的同学。看着因为霜冻而死在路边的花,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人生如花,从小小的花骨朵儿到鲜艳地绽放,再到枯萎,凋谢.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一部分花儿经受不起风

学习

峭壁边缘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峭壁边缘10篇,内容包括峭壁边缘的华尔街,峭壁边缘读后感1500字。美国是一个信奉以马歇尔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但自上个世纪20年代末美国出现的经济大萧条,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家干预理论催生了罗斯福新***。

学习

国庆节所见所闻作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节所见所闻作文10篇,内容包括国庆节所见所闻作文10篇,国庆期间所见所闻作文范文。国庆节那一天,我和大姐姐大哥哥去中山公园玩。哇,真是人山人海,我们被挤在人群中。以前,我去那里玩的时候,人比较少,各种各样艳丽的花盛开着,蝴

学习

六年级语文试卷分析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六年级语文试卷分析10篇,内容包括六年级语文试题分析,六年级语文学生情况分析。阅读理解包括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现代文阅读和课外现代文阅读三部分。课内现代文考查第三单元《春》的内容,题目不难,可得满分的很少。第15题考

学习

三年级观察作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三年级观察作文10篇,内容包括三年级观察作文100篇,观察橘子作文三年级。学生观察口述后,要求学生仔细想??发挥联想和想象,把事物写具体,然后把下面两段短文进行比较,从中悟出写作方法。如:我们的教室在***书楼下,正面墙上挂着国旗

学习

以我为话题的作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以我为话题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请让我来为话题写作文600字,以我为题的作文。小时侯,在课堂上,我知道***,一个聪明勇敢而又果断的放牛小子,当他被敌人挑死在刺刀下时,幼小的心凉了,随之而来的是满心的敬畏。于是,***成了我心中的英

学习

新学期的我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新学期的我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我的新学期作文集锦10篇,新学期的我作文指导。“优秀源于优秀,优秀源于细节。”最后的成功与平常点点滴滴的付出是分不开的。为了多积累一些课外知识,我要准备一个“积累本”,把平时生活中的点

学习

场景描写的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场景描写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场景描写作文集锦10篇,场景描写优秀作文。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可以说,《红楼梦》是由大大小

学习

新闻的作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新闻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新闻的作文10篇,新闻的作文400字12篇。穆青倡导散文式新闻写作,认为新闻写作不应该有过多的清规戒律。新闻写作在不违背事实真实的前提下,可以借鉴散文的一些表现形式,可以有灵活的结构、清新明快的描

学习

小学生教师节作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教师节作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教师节作文,关于教师节的小学作文10篇。不久我们就见到邹老师了,邹老师是个美丽的女老师,身材恰到好处,过肩的栗色长发自然的微卷起,白皙的皮肤,长长的眼睫毛下一双大眼睛显得温柔极了。衣着

学习

英语四级考试作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四级考试作文10篇,内容包括四级英语考试作文大全,英语四级作文范文40篇全。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输入更多的是模仿和储存,而输出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进入大学后,学生面临的是英语教学模

学习

昆虫的作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昆虫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昆虫的作文,关于昆虫的作文10篇。这本书是法国的法布尔写的,讲述了他观察昆虫的经历和他做的各种实验。第一次捧起《昆虫记》阅读的时候,不知怎么的这本书就牢牢地吸引着我,我也就深深地爱上了它,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