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台词篇1
1、很多时候,一个人发现自己爱上一个人,都是在跟他分别的时候,突然一下见不到那个人了,才知道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对那个人产生了很强的依恋。
2、感觉自己把心放到了他的手上,现在就随他怎么处置了,他想让她的心发痛,只要捏一捏就成;他想让她快乐,只要一个微笑就行。
3、从我遇见你的那一天起,我就在心里恳求你,如果生活是一条单行道,就请你从此走在我的前面,让我时时可以看到你;如果生活是一条双行道,就请你让我牵着你的手,穿行在茫茫人海里,永远不会走丢。
4、我其实不怕死,我只是不想死,想天天跟你在一起。
(来源:文章屋网 .wzu)
山楂树之恋台词篇2
《山楂树之恋》20世纪70年代初,响应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老师带着教育***实践小组来到西坪村采风编教材。高中生静秋被安排在老村长家,村长媳妇介绍情况时,提到了一个名叫老三的小伙子。他是地质勘探队成员,平日作业,很少回家。静秋对老三很好奇,终于两人相见,以山楂树为话题,袒露心扉,互有好感。请您阅读。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1整部电影就像午后暖暖的风,温情脉脉里流动着淡淡的感伤。老三对爱情的执著和热烈;静秋面对爱情来临时的羞涩矜持与纯情懵懂,以及他们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无一不令人唏嘘、怅惘。
1974年的初春,静秋去西村坪考察,在清澈悠扬的《山楂树》歌声中,她结识了老三。也许,就在老三与静秋那澄澈的眸子相对的刹那,前世今生,便已注定。然而,最美好的相遇也无法阻止悲伤的结局。纳兰容若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画悲扇。”是啊,如果人生只如初见,哪会有这么多的悲伤痛苦,生死别离。
总是被电影中的一些细节所感动。记得老三抱着静秋被石灰烧坏的脚小心翼翼地为她包扎,眼里满是难过与疼惜;为逼静秋住院,老三毫不犹豫地割伤自己的手臂;还有送静秋回家后,老三与她隔河而拥,久久凝视着对方。喜欢老三不时流露出的大男孩般的调皮和快乐。他以“为***节约墨水”为由送静秋钢笔;在用树枝拉静秋过河的途中悄悄握住她的手;同静秋拍照时傻呵呵地一个劲儿乐。最令人难忘的是静秋和老三对望的场景,静静地,不着一言,像老屋子里陈旧的家具有阳光淡淡地扫过,空气中微尘曼舞,让人的心也随之沉淀,感受到说不出的舒适与宁静。
影片中,静秋从始自终都没有叫过老三的名字,她说:“认识你,真好”。在紧张的***治气氛下,谈一场纯洁自由的恋爱,需要怎样的勇气!“真好”二字便是静秋所能说的最勇敢的话,她明白老三对她的好,那是只有付出而不计回报的爱,一桩桩,一件件,如沉甸甸的砝码累加起来,便是这“真好”二字。
故事的结局弥漫着浓浓的感伤。静秋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我是静秋!”一声声,一句句,痛彻心扉,催人泪下。老三和静秋未能相守,这是二人的不幸,但他们的爱情绝不是悲剧,只要记录了最美的时刻,保留了最动人的记忆,不论何时追忆,此生爱过,足矣。
“茂密的山楂树,白花满树开放,我们的山楂树呀,它为何悲伤”,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再美的回忆也要被画上休止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思念的另一种延续。岁月悠悠,让我们在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种上一棵山楂树,为曾经纯洁的爱情默默祈祷,静待山楂花开……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2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看过很多爱情片,听过很多和爱情有关的故事,却是第一次觉得真实,动人心弦.《山楂树之恋》让我信,这个世界是有一种爱是永远的。静秋被老三深深的爱着,她是幸福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静秋感情自始至终都被压抑着,直到老三走后才意识到此后再也碰不到像老三一样深爱他的人了。如同老三对静秋说的:“我肯定不是第一个爱上你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不过我相信我是最爱你的那一个。”静秋不象老三那样爱的大胆爱的深刻。在以后的生命里,一定是充满了遗憾.相反,尽管老三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真的爱过,一个人只要真爱过,他的一生就没有白活。也只有真爱过,才会愿意去相信,这个世界是有真正的爱情存在着.也许每个女孩看完都会希望遇到像老三一样的男孩.但是我更希望自己去做一个像老三那样的人,能够有幸遇到一个我愿意倾其身心去爱的人,就像老三说的:”静秋,静秋,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等你爱上谁了,你就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你宁可死,也不会对他出尔反尔的”.纯粹的爱情总是美好而又让人难忘的.
有时我们习惯把爱情物质化或是预先设定一些条件.其实爱一个人并不是因为他很优秀,完美无缺.也不是因为他有好看的容貌或者是迷人的才华.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只有遇到了才知道.一直以来,我都是个谨小慎微的人,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老三说过:”想一个人,爱一个人,并不是件丑事,不用因为爱一个人而感到羞愧,每个人或迟或早都会爱上一个人的.都会得相思病的.”因此坦然.所以《山楂树之恋》并不仅仅感动了我,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爱情观.让我明白爱情不仅仅是狭义的两情相悦.它需要一种不计回报的付出.对爱人付出的过程是快乐地.爱情的世界里没有应该的主动与被动.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不要吝啬表达你的感情.
如今的爱情里充斥着太多剩男剩女.在一个物质条件精神文明都如此丰富的的时代,为什么恋爱开始成为一个难题.就是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被爱,渴望遇到爱,但是却吝啬付出,害怕受伤害.因此,心门紧闭.如果每个人的爱都可以像老三一样纯粹.一样坦然.那么这一定是个充满爱的年代.老三在生病后对静秋说过:”你活着,我就不会死;但是如果你死了,我就…真正地…死了.”他把爱情和生命都交付给了静秋.他的爱情和生命是同在的.他的爱是永恒的,所以他的生命也是永恒的.就算岁月已经流逝了30年,仍然有那么多人在为老三而感动.希望看完这部影片,每个人都能勇敢爱,学会爱,懂得爱.相信《山楂树之恋》那样纯粹的爱情不仅仅只存在于那个年代.愿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完美结局的---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3看完《山楂树之恋》之后,我和很多人一样,也被剧中情节深深感染,被主人公那简单、干净、纯洁的爱情所打动,沉重的心情久久没有缓和平静下来。还记得老三在答应静秋妈妈离开静秋后,为静秋包扎伤脚时,掉下的泪滴;也记得老三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后,隔着河岸拥抱静秋时掉下的泪滴;更记得老三在临走前,听到静秋的叫喊声时流下的泪滴。老三的每一次落泪都是如此的揪人心肠,令人痛彻肺腑。
泰塔尼克号的杰克和露丝的故事、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因为生离死别的痛楚才会显得格外感人。似乎所有的爱情故事都一样,《山楂树之恋》也是如此。在时代背景下,面对老三炽热的爱,静秋渴望着而又犹豫着。这两把小火苗只能在这冰山下静静地燃烧,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就在这个情况下,他们爱情显得特别的珍贵,每一次分开,都让观众的心隐隐作痛。老三的逝世,更给静秋带来深痛的苦楚,俘虏我们无数的眼泪。
看完之后,我在想,为什么牵动人心的爱情大多数都是要在一定的限制下形成的呢?在的限制下,老三不得不离开静秋,但一直在等待着她,两年依然没变。而在如今自由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爱情反而变得不尊重。一次又一次的背叛,一次又一次的亵渎,让本应珍贵的爱情变得如此的廉价。这是因为限制本身让我们的爱情变得深刻,还是因为我们太容易忽略自由自在的爱情呢?
为什么催人落泪的爱情总是要以主角的死为代价?而我们落泪,是因为我们还没来得及珍惜,爱就消散了的叹息,还是因为我们曾经不懂珍惜,而在失去后的懊悔呢?在爱得正浓时的突然离开,确实会让人撕心裂肺。如果老三没有去世,可以一直陪着静秋,那有谁可以保证他们往后的日子不会因生活的锁碎失去当年的激情,而劳燕分飞呢?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又有谁能保证不会说出“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语句呢?
电影中,某些台词很熟悉,某些话语,似乎我曾经也听过说过。不过现在想想,如果那份感情真能开始,不知道在多年后,我是否依然能保持着当年的激情,是否还会说出当年的语句?用她的话来说,以后的事,谁能预料。直到现在才明白,曾经的承诺叫童言,曾经的爱情叫儿戏。
“牵着她/他的手,穿行在茫茫人海,永远不会走失”,“让她/他道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的爱过她/他,让她/他信世界上是有永远的爱的。”
窗外的烟花迷人,而又转眼即逝。不知静秋见到这烟火,是不是也会思念她的老三呢?音箱里传来那熟悉的旋律,又再一次轻轻拨动我的心绪,跳动的音符伴随我的思念一起消散在窗外的漆黑中……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4看《山楂树之恋》,不是因为它的同名小说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小说”,其实“干净”一词对于衡量一部电影的价值来说没有太大意义;也不是因为它拍自著名导演张艺谋之手,毕竟一部电影的含金量并不等价于导演的知名度。
只是因为,故事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一个苍白的年代。
看惯了凄美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同窗数载,楼台相会定钟情,即便没能长相厮守,亦可化作蝴蝶来世共舞;看惯了幸福和谐如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爱情:由学术的探讨相识,继而相知、相恋,一同走过了之后的苦难岁月;看惯了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年轻男女的卿卿我我、分分和和……我不知道在那个灰暗的年代里爱情之花该如何绽放。
《山楂树之恋》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那是一个弥漫着***治色彩的年代,一个处处都有教条与“伦理”的年代。静秋与老三就在这样的一个年代里相遇了,他们相爱了。
静秋一直小心翼翼地去拿老三手心里的糖、小心翼翼地看窗外老三跟欢欢嬉闹、小心翼翼地换上老三送的泳装、胶鞋……当她听说老三有对象之后气愤、伤心,她得知老三生病住院之后不顾一切地跑去看他,她在医院借来的宿舍里告诉老三他想干什么她都愿意。
而老三自始至终都爱得大胆主动,主动送给静秋钢笔,主动与静秋牵手,主动给静秋各种帮助,可是老三也担心自己的主动,他担心被静秋的领导老师发现,担心被静秋妈妈发现,而所有的担心只是源于怕静秋受到处分,怕毁掉静秋的前途。他们把最真挚的爱给了对方,无论环境怎样,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仍然是幸福的、快乐的。
静秋在老三临终时撕心裂肺哭声是影片的结束却不是故事的结局,因为所有爱情故事都不是以其中一方的离开而告终的。相反,那恰恰是静秋与老三爱情之花的完美绽放。
电影上映之后有网友评论说:《山楂树之恋》的放映是在向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兜售纯情,紧接着又有人开始对所谓的纯情质疑,类似搞笑的评论接连而起,无非都是围绕“纯情”一词,是否真的纯?有没有必要纯?如此等等。我不明白为什么一部影片非要用这一个字来衡量,难道仅仅是因为眼下这个时代所谓“纯情的缺失”?如果说这部电影真的起到了一些反衬当下的作用,那也仅仅是它的副产品,影射时代,演绎真情,才是它的本质。
那棵山楂树究竟是开白花还是开红花我们不得而知,而影片中的插曲即原版为苏联歌曲的《山楂树》,歌曲的最后这样唱到:“可爱的山楂树啊,白花满枝头;亲爱的山楂树啊,你为何发愁。”这既道出了时代之伤,也道出了人们心灵之伤。“山楂树”的忧愁,或许就是静秋与老三的这一段爱恋的伤……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5今天把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看了一遍,很有感触!
很久很久那种淡淡的忧伤已经没有在电影里出现了,这部号称史上最干净的电影,描述了一个很老套但有很真实的爱情故事,两个人情窦初开,纯纯的爱,到后来老三得白血病,病床上弥留和静香的哭诉,将故事推向最终的结尾,还有结果么?当然有,那就是一辈子……
就像大家都可以缝制一件衣服,都能御寒保暖,但是好的成衣是从质料和做工两方面来判断的,老谋子果然是很有想法的,山楂树开满了花,只是一个主线,包括一篮子普通的山楂树,一个山楂树的脸盆,还有那首著名的苏联名曲《山楂树》,山楂树红红的,故事刚开始就从树下引出,老师带领群众在“英雄树”下联系到***传统教育,再到两个人相约去看山楂树花开,再到故事结尾满树的山楂花开,老三葬在了这颗山楂树下,文字描述了这颗“英雄树”后来由于三峡库区的建设被淹没,静香每年还来到这里祭奠,英雄树似乎在讲述着淡淡的忧伤……
细节是这部片子最为出彩的地方,现在表现的片子很多,但是可以明显看见老谋子下了功夫了,静香的眼神表现的很是到位,从刚开始羞涩的初识,到焦急的盼望,到依依的不舍,河边换泳衣的探头一笑,医院里的对望,二人相偎时的紧张,在家里道别流泪和医院弥留之际的泪珠,都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现的真实而又贴切。道具的选择不得不说是很是细心,不知道老谋子在哪里找到了那么多具有时代气息的东西,路人拎着买菜的篮子在剧中出现了两次,都是一闪而过,但是熟悉的人都能看出那种塑料条编制的菜篮是典型的七八十年代的寻常人家用品,包括窗台上的一瓶“咏梅”柠檬蜜,阴暗的筒子楼,百货商店里那种可以飞来飞去的传票夹,似乎都把我们带到了昨天。金鱼的钥匙扣算是那年代的一个信物吧,大白兔奶糖、英雄铱金钢笔、胶鞋这些东西都传递了淡淡的爱情,
再说说片子里的爱情吧,“天大地大不如***的恩情大”只能说明那个年代的背景,爱情是实实在在的,静香和老三的爱情故事很纯美,包括静香的母亲知道实情之后,无奈的说了那句“就像我和你父亲当年的感情”一样,无奈之人的背后总有一段深深的记忆,那就是相约好的一辈子,片子里也假借他人之口说了,很多人随便说说一辈子,其实只是很快的一段感情,不得不引起现在人的唏嘘,和静香唯美的爱情相比,她的同学就不那么幸运,无奈去医院做了人流,但是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纯爱吧,这年头是不能不相信爱的,红花如是血,白花就是情,他哪里走,我那里跟~亲情也是片子里表现到的东西,爱情和亲情总是相依而在,可是有时候也会有些摩擦和无奈,静香的母亲被划为右派,小心翼翼的生怕犯错误,为的也是静香的前途,静香的那个同学做完人流,吕丽萍饰演的母亲突然出现在医院,带了两个鸡蛋,并亲自剥了一个蛋给了自己的女儿,背后都藏着深深的牵挂与悲伤。
山楂树之恋台词篇3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 纯美爱情 “”荒谬
《山楂树之恋》是让观众期待已久的一部电影,见海报上赫然写着“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很想一窥真正的纯情是怎样借助影片来传达的。该片是一部安静得能使人灵魂出窍的电影,惜墨如金的背景音乐虚无缥缈,让人完全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淡雅氛围之内。拨开薄雾,是一个叫“西坪村”的乡间,映入眼帘的是老三跟静秋的影子,还有他们那流传于世间,永不褪色的爱情。
纯美的爱情,忧伤的情感
《山楂树之恋》表达的情感是很多人想有但不曾有的,无论是放在现在这个横行的世界,还是置于彼时那个思想相对单纯的年代,这样的纯情都显得有些过分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它符合爱情最根本最原始的特质,而且张艺谋通过对这一爱情有意的纯洁化,达到了动情但不煽情的效果。
老三和静秋的爱情虽然被张艺谋故意纯洁化,但这种纯洁化仅仅是在意境上的纯洁化,两人不敢拉手不敢约会等情境都是真实的,都可以从上一代人的切身经历中得到验证,两人之间的那种若即若离欲说还休的情感正是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具有真实性。当年,有无数情意相合的人因为成分和出身的问题,因为***策的问题,而落得劳燕分飞天各一方,所以在影院中的中年人暗自垂泪正是对过往的自伤。这种情怀岂是已经丧失了爱情基本原则而被“锤炼”得百毒不侵的当今新新人类所能体会得到的?正因为现实中的爱情是如此物质和如此,所以那传说中的爱情才显得如此纯美如此珍贵,并且这种传说的爱情的的确确真的存在过,倘若脱离了影片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而单纯地去计较张艺谋的个人艺术追求,那实在是强人所难和吹毛求疵。在我看来那是个贫穷而坚强愚蠢但可爱的时代。因此,那种纯美的情感值得向往。
这种纯美还体现在静秋与老三的笑容中。《山楂树之恋》的故事基调起得很低,将一段生涩朴实的爱情始末搬上了银幕。没有多少喧嚣欢闹,没有多少缠绵悱恻。有的只是一如既往的平平淡淡,和多次定格的甜美笑容。片中窦骁饰演的老三,相信他的笑容一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伊始,一口闪亮的白牙就分外耀眼,诚恳、热情、真挚等的褒义词都仿佛能从这些笑容里显露出来。老三有一颗不羁的心,渴望自由自在的爱情。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他既迫切地希望冲破旧***策的牢笼,又小心翼翼地呵护着静秋“循规蹈矩”的宿命。在如此矛盾与坎坷之下,想必笑容能战胜一切,至少能营造出暂时的二人世界。
静秋的笑容就稍不同于老三,命运多舛的她事事小心谨慎,时刻保持着与“错误”的距离。她几乎是一见钟情地爱上了老三,她的笑容代表着幸福,懵懂爱情的滋润让她芳心悸动,但又不知所措。大多数时候,只是傻傻地接受给予,当爱的分量到了一定程度,她的笑容变得更单纯,并开始懂得去“付出”。老三与静秋,从第一次见面的笑容里开始,到最后一次离别的泪水中结束,其间错落的黑夜,见证着这段随风而去的不朽爱情。
老三的悲剧,似乎贴上了一般爱情电影生离死别的俗套标签。但要想到,毕竟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那么就丝毫没有理由去抱怨这所有的一切了。“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老三的这句话,到最后的字幕也一并沿用。要是出自旁人之口,可能会忍俊不禁,但经过了100多分钟的洗礼之后,观众已经彻底地被折服了。最后留在手臂上的那条疤痕,其实是烙印在内心里,早已刻骨铭心了。
借助爱情反映荒谬的“”时代
影片对时代背景的复原相当考究,贫穷凋敝的农村生活,淳朴甚至有些傻里傻气的人物,随处可见的***标语和口号,以及那种盲目的战天斗地的豪情,都有一种很强的时代感。尤其是静秋排练的那段戏,对领袖的热情而机械的崇拜之情跃然眼前,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十分可笑的歌舞正是当时的时尚之举,相信这样的场面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一定能把特定观众群体立即拉回到那个百感交集的年代。从这个细节上看,张艺谋的目标观众并非仅仅是网络时代的年青一代,还包括愿意和电影一同怀旧的必定是60后70后甚至更早的人,只有这个时代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那个头脑发热年代的人们的普遍情怀。而更加年青的一代或许更愿意对照原著来讨论影片中的爱情究竟是否“纯情”,因此,看《山楂树之恋》是属于特定群体的怀旧之旅。
相比《唐山大地震》在商业上的成功,完全是因为32年间两场自然灾难对中国人的心灵伤害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母子亲情催发的,对于两场地震背后的人祸,根本不能也无力去批判。比之于《唐山大地震》,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显然没有那么多的现实***治因素的羁绊,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看到的一定是个体爱情在混乱年代和残酷生活面前的无言与无奈。片中人物多次提到“万一***策变了”这句话。今天的人们可能根本无法深刻体会这句台词背后隐藏着的那个时代国人的辛酸和悲苦,一次又一次的***治运动把人们搞得晕头转向,被激情填满胸膛的集体又充满着集体的迷惘,***治的动荡导致了民众对***策延续性和稳定性的怀疑,而与之息息相关的是个体的不能自决的命运,天堂或地狱都取决于这个“***策”发生的变化。影片没有过多也无法揭示时代背景中的种种阴暗面,但是从电影中的某些惊鸿一瞥式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事件中,依然能感受到深烙于中国民众心头的时代之殇。
令人遗憾的是,很多观众在谈论《山楂树之恋》时,竟然忽略了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于是得出了一个“无知”的结论:认为影片中静秋对生理知识的无知乃是这段纯真爱情的基础,其实懂点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剧中人的无知乃是源于那个无知的社会。
其实,《山楂树之恋》的意义不在于要告诉人们什么是纯真的爱情,因为你的纯真不是我的纯真,而是要通过静秋和老三的爱情悲剧,来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荒谬与险恶。恰恰是这个被许多影评人有意无意忽略的***治背景,才是《山楂树之恋》的眼睛,如今你悄悄地蒙上了这双眼睛,又能猜到什么?所以只好人云亦云,一股儿脑地拿“纯真”开刀。在媒体的采访中,出品方口口声声为这部电影加上“纯情”、“纯真”的标签,结果遭到很多人诟病,也是活该。
因此,评论《山楂树之恋》是不可能抛开“”的。“”十年是个神奇的年代,之所以说神奇是因为80后的几代人都无法体会到长辈所经历过的疯狂和惨痛。张艺谋没有在叙事中引入诸如《芙蓉镇》那般的人性扭曲和身心摧残,对于“左”与右、红小兵与牛鬼蛇神、组织与老大哥只是轻描淡写。对神奇的“”的回忆,在如今是不可能有经典的电影作品的。这样,本片就只剩下青春和爱情了。奇妙的是,静秋所经历过的事情其实或多或少能在80后的童年中找到相似处。原因是对于爱情的理解穿越了数个世代而没有过多的变化。
整个故事的细节建立在我们陌生又熟悉的时代之上。那些写不进历史教科书,但是那些从未在父母的唠叨中被丢弃的道理、在装破烂的小盒子里丧失活力的物件,也能透过镜头,一再向我诉说着它们的珍贵和见证。而且,这些东西,很多是可以被一代代复制甚至跟随时尚卷土重来的。比如那时候编钥匙链,有些观众看到的时候,就有些共鸣。当然,这些算做轮回的细节,包括我们看到的“”时才有的学习情节说话方式,都属于我们其实不常记起甚至不曾经历的“共同回忆”。
淳朴的演技与静美的色彩的融合
应该承认就整个故事而言,存在着局部过分美化的成分,但两位新演员尤其是周冬雨的单纯而干净的表演严重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并没让人感觉到做作,让人愿意相信那份纯美。银幕上的这个周冬雨绝对要比银幕下纯净得多也美得多,静秋的娇小柔弱与小说中的丰满有些分别,但她的纯洁青涩、稚嫩和羞涩一定是属于静秋的。
张艺谋选角时说他相信自己的眼光,肯定周冬雨在镜头面前一定光彩照人,事实证明张艺谋的结论。老三的演员选得很恰当,身材修长挺拔,笑容灿烂,笑起来牙齿整齐洁白。另外,张艺谋对于画面的控制能力还是很有特色也很见功力的,这是他的长处。但是难以理解的是,影片频繁的字幕切入,影响了影片的节奏,同时也暴露了影片叙事能力的不足。幸亏这部电影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舒缓的过程,这种处置不当也并没有对影片观赏性形成致命伤害。
影片中的那棵山楂树,这个被用作影片片名的象征物,在故事中多次被提起,并不是仅仅为了切合主题。静秋刚来到村子的时候,老师给他们讲山楂树的故事,它本是开白花的,后来被***的鲜血染成了红色,静秋一直想知道这棵树到底是开红花还是白花,结果呢,影片的最后,导演给出了答案,可惜很多观众已经准备起身离开了,于是错过了山楂树开花的时候,也错过了影片的真相。
张艺谋一直被人戏称为“色彩大师”,在这部他一改往日风格,几乎没有“色彩”的电影中,他把所有的色彩都放在了那一树的山楂花上。山楂花本来是白色的,却被意识形态渲染成了红色,于是人们一直活在红色山楂花的幻想中,这红色也就更加绚丽。影片最后,静秋去见病中的老三,穿的就是红色的衣服,也预示了他们的爱情,一件红色的祭品。所以,影片结尾还原了山楂花本来的面目。质本洁来还洁去。愿各位都能找到自己的纯真的情感感觉。
总之,《山楂树之恋》是一部安静的电影,演员静静地演,观众静静地看。即使流泪,也想静静地任其流,因为擦拭的声音会打破这种安静。电影中除了静静地讲述静秋和老三的爱情,没有多余的色彩没有煽情的音乐。有的就是心底这份由衷的感动。任何影片都是一个谜,因此我相信这样一句话:“在电影里,你看不到的永远比你看到的多得多。”
参考文献:
1.钱智民:《论精神分析与电影艺术受众的心理关系》,《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9)。
山楂树之恋台词篇4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电影改编;张艺谋
电影剧本的文学改编,从1902年梅里爱改编拍摄《月球旅行记》薪火相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小说与电影这两个本不隶属于同一个门类的艺术形态,一个是以文字为叙事媒介,一个是以影像为叙事媒介,却因有着相似和共通的美学特性,从而一直保持着水融的密切关系。世界影坛中,改编自小说的电影作品不胜枚举,电影不断地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获得思想、提升内涵。我国导演们更是“集体无意识”般地大都选择了电影改编这条路,并且顺风顺水漂洋过海捧回了诸多享誉国际的大奖。从最初的《红高粱》到去年才上映的《山楂树之恋》,第五代导演标志性人物张艺谋热忱而冲动地借助视听语言与文本语言之间的“联姻”,利用文学弥补叙事能力的欠缺,擅用镜头发挥画面造型的优势,拍摄了许多独具个人特色的佳作。
众所周知,改编实属不易,它绝不是原封不动地将原作从一种艺术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一种艺术创新,它要突破已有的思维框架按照影视艺术的独特要求和表达方式进行再创作。张艺谋在早期的电影改编中,总是在文学基础上植入了强悍的造型因素和视听表现,使得其作品极富实验性和创新性。然而,“他近年来似乎丧失了方向”[1],叫座不叫好的片子越拍越多,即使是他被观众称为“回归之作”的《山楂树之恋》(以下简称《山楂树》)也并非那么尽如人意。电影抽离了小说的时代语境,叙事结构上删繁就简,人物形象塑造主打清纯招牌,这都显示出张艺谋有意要完成一次从悲情文字转向纯情影像的艺术嬗变。
一、从悲情时代背景下游离出来的纯美爱情主题
艾米的同名畅销小说《山楂树》早在三年前就风靡网络,讲述的是一个悲情时代下的凄美爱情故事,被广大网友冠以“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小说”的称号。这本书何以得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人们在现代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中几乎找不到这样的爱情模式了。我们都知道,10年“”是一段压抑人性、践踏情感和道德的非理性时代,是一段潜藏在整整一代人记忆深处的扭曲的历史环境。在这样抑郁而荒谬的社会语境下,小说中的静秋和老三不能正常地表达爱慕之情,他们的恋爱总是偷偷摸摸、不可见人的。尤其是出身不好的静秋,从开始和老三接触时她就顾虑重重,躲躲闪闪,对他充满了不信任;成分较好的老三十分顾及她的感受和境遇,所以总是在背后帮助她、默默关心她。二人之间这种压抑却动人的爱情在书中多有展现:静秋害怕别人看到她和老三在一起、担心与老三身体接触就会怀孕、写决心书要忘掉老三、老三偷偷在静秋碗底放肉、让长芳替他捎钱给静秋、悄悄跟随观察静秋的一举一┒……小说正是通过诸如此类的情节叙述,激活了“50后、60后”一代人集体的历史回忆,让读者看完之后百感交集、唏嘘不已。
电影《山楂树》虽然从一开始就用字幕的方式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是“时期”,随后剧中也出现了诸如静秋排练***舞蹈,妈妈被斥为“走资派”,静秋不懂生理知识而误会老三等体现时代感的情节;在台词语言上也多次提到“语录”“劳动改造”等字眼。但是这些细节画面处理得很弱,几乎是三言两语、轻描淡写似的一晃而过,无法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特殊时代所强加在人身上的那种命运感。在处理静秋与老三之间的恋爱时,导演利用镜头为人们营造出极其纯净的画面影像:两人在一片金黄的油菜花地里漫步;夜晚在农户家里一起烧火做饭;二人一同在清澈的河边嬉戏玩水;老三用白衬衫蒙着静秋的头骑车带她在路上飞驰;老三眼含热泪依依不舍地为静秋包扎脚;照相时一起头碰头地做“斗鸡眼”鬼脸,等等。这些纯情唯美的影像在营造浪漫的氛围方面无疑是成功的,然而却因脱离了悲情的时代背景而缺少了几分让人揪心的痛,这也就不难解释没经历过“”的“90后”观众会发出“至于吗”的疑问了。
其实,《山楂树》这样的爱情故事之所以感人,正因它发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当中,由于当时社会的压抑,所以老三和静秋的相爱才显得那么动人。想必张艺谋也正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山楂树》书里找到令人感动的根基是“‘’中的爱情”;但由于电影剥离了悲情的时代语境,单纯的爱情故事就像建在沙石之上的“世外桃源”,留下的只有纯情的幻影。
二、从悲情故事到纯爱影像的叙事艺术嬗变
《山楂树》一书不同于我国以往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对同类题材的刻画和书写,但是艾米所要讲述的故事仍是一个令人怀念、值得反思的爱情悲剧。她采取主观色彩浓厚的第三人称全能视角,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线性叙事结构,运用自然质朴的叙事风格,让读者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感动得潸然泪下。书中一开始就为故事的结局做好了铺垫,引出了爱情与怀念的主题:“《山楂树》是以静秋在77年写的一个类似回忆录的东西为基础写成的……可惜的是,当老三的预言一个接一个开始成为现实的时候,老三的人却成了一个美丽的梦想。”[2]1之后故事便以静秋和老三的感情线索按时间的持续推移而展开:刚开始,老三送她回家、背她过河,静秋却时而接受、时而逃避;回城后,老三总在暗中资助她、帮她排忧解难,静秋也常偷偷过河与他幽会;后来,老三突然销声匿迹,静秋得知他患上了白血病,既担心又怀疑,最终因为老三的死而感到伤心不已。可见,艾米通过叙事成功刻画了人物形象,体现了悲情的故事主题,制造出了独特的美学效果。
电影与小说因其在语言媒介的差异性导致了两者在叙事方法上的不同,电影需要在两小时内完成小说几十万字的内容叙事。为此,张艺谋为在叙事结构上只重点安排了静秋和老三之间纯美的恋爱故事,其他的故事情节则多用字幕交代。字幕作为辅的视觉元素,可以给画面的视听形象以完整而清晰的艺术阐释。尤其是电影结尾时――“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25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安静温婉的字幕为整部影片的主题作了一种艺术性的概括,既交代了老三说给静秋的一句感动的话语,也给观众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然而,过多地使用这种叙事方式,对完整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推动故事情节的顺利发展没有起到任何有益的作用,反而会弄巧成拙。全片9处字幕,从一开始就以文字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随后老三和静秋两人命运的演变、感情的推进也多是靠频繁的字幕切换来承上启下,这种情节的处理方式给影片带来了一种断裂感。除了使用字幕来辅助叙事,张艺谋还用了几处人物在走路和行动时的变速快进镜头,虽然起到压缩故事时间的作用,但却使得这部文艺片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麦基曾说:“叙事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3]张艺谋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改编,完成了一次从悲情故事到纯爱影像的叙事艺术嬗变,表达了他对纯美爱情的怀念与呼唤。只是,依靠频繁的字幕切换和变速镜头确实是其叙事手法上的一大败笔。如能换作静秋的内心独白、简洁的人物对白、再配以少量的字幕加以交代,相信会好一些。
三、从悲情人物到纯情男女的形象审美嬗变
《山楂树》讲述的是一个家庭出身不好的城市女孩静秋和一个长相帅气的***区司令员儿子老三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对静秋一见钟情的老三一直默默地在静秋身边等着她毕业、工作,当一切快要步入正轨的时候,老三却因患上白血病而去世了,一段美好的感情戛然而止。所以,艾米笔下的静秋和老三的人物形象着实是悲情的,甚至是扭曲的。静秋在世俗的眼光下压抑着内心,时不时就会对老三的感情和自己的行为感到怀疑和不安;老三死之后,当静秋体会到老三的一片真心时,不禁后悔莫及,日后却只能睹“树”思人,用文字追忆。这不单单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整整一个时代的悲剧。而男主人公老三也十足是一个悲情人物,在他死之前,纵使他是一个倔强冲动、血性方刚的青年男子,但由于“”时期整个社会环境的压抑,没能与静秋好好相爱:为了静秋的前途,他选择了让步;为了隐瞒病情,他选择了失踪。因此,小说中深刻细腻的人物塑造,不仅折射出了男女主人公身上的悲彩,而且在体现时代、社会和阶级的悲剧特征上,具有很大的典型概括性。
然而,电影版的《山楂树》主要把影像落脚到了干净、纯洁等关键词上,导演在静秋和老三的演员选取上则更加注重清纯的人物感觉。原著中的静秋体型丰满诱人,性格忧郁伤感,而电影中静秋的扮演者周冬雨多的是一份纯净和青涩,瘦小的身材加之未长开的五官,更像是朵含苞未放的花蕾;男主演窦骁则用一双清澈的眼眸和一口洁白的牙齿向我们塑造了一个比书中“长相不***,不武装,很小资产阶级”[2]15更加清纯的银幕形象。作为故事展示的中心和推动剧情的工具,静秋和老三纯情的人物造型在片中通过细节来完成:初识,老三递给她糖果和钢笔时,静秋都是小心翼翼地接过避免肢体碰触;相恋,老三用树枝拉着她过河,两人的手最终滑到了一起;热恋,两人一前一后像陌路人似的坐船到隐秘的亭子里幽会;离别,静秋含泪和老三隔河用手比画着相互拥抱;共处一床之时,老三用手探索静秋的身体,两人手握手睡了一夜。毋庸置疑,这些细节在刻画人物内心方面是成功的,但人物形象却纯情得有些“空洞”,丧失了原著里悲情人物的立体丰满的形象造型。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电影比文学具有更强大的视觉造型表现力,它可以使其他艺术望尘莫及地把人物外形特征乃至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直接推到观众面前。张艺谋以往的那些作品,除了让人惊叹于他独树一帜的摄影风格和精湛唯美的画面构***,更重要的是他那精准的人物造型:如我奶奶的“野”,秋菊的“倔”,魏敏芝的“憨”。这次,静秋的“纯”却不及我母亲的“纯”那般自然与动人。
文字和影像因为表征符号、传播媒介、结构方式以及观赏心理的不同,抽象而主观的文学常能激发人的联想,感性而直观的影像却总在抑制人的想象,语言文字的描述性远非固定的视觉符号所能完全呈现出来的,所以大部分改编电影难免会在读过原著的人们心中遭遇滑铁卢。电影《山楂树》要用有限的时间来尽可能圆满地叙述小说中的故事,这就导致原著中一些重要的内容,如时代背景语境、人物心理状态在电影中是有缺失的,甚至发生了改变,因此,精雕细琢的电影《山楂树》固然纯美,但始终是张氏的纯情表达,而非艾氏的悲情记录。
[参考文献]
[1] [英]杰夫•安德鲁.导演视野――遇见250位世界著名电影导演[M].焦雄屏,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52.
[2] 艾米.山楂树之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山楂树之恋台词篇5
终于,建新还是离开了;终究,静秋还是没有喊出他的名字。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
当最后一行字在银幕上渐渐隐去的时候,黑暗的影院里悄无声息,压抑着的抽泣声让整个空间弥漫着感伤、哀怨的味道,经久不散。
这是九月初三的夜晚。唐诗说: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样的夜晚,秋意渐起,寒露欲湿衣,时有暗香盈袖来。就像三十多年前的秋夜一样。
静秋初到西坪村的时候,是一个春光烂漫的季节。山野青青,溪水潺潺。油菜花肆意地长满了山坡的每一个角落,迎风招摇。招摇的还有那一株枝繁叶茂的山楂树,在斜斜的山坡上寂寞地生长,任凭城里来的静秋打量着、喜欢着。
于是,在水墨画印染般的大山里,我们看到静秋在山花丛中,缘路前行。此时,悠扬的手风琴声和着《山楂树》忧伤的旋律,让静秋禁不住放慢了脚步,驻足聆听。恍惚之中,我不由得想到《我的父亲母亲》,母亲初次见到父亲时,也是在这样山花遍野的季节。也许春天总是预示着一个美好故事的开始。
只是,我们猜对了开始,却没有猜中结局。预示,就好像“几乎”这个令人生畏的词汇一样,总是预示着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结果。
现在想想,建新开始喜欢上静秋也许是从递上那颗奶糖开始的。然后是一支钢笔,一双胶鞋,直到一颗心的交出。在那样的岁月里,他们就这样靠着物品的传递,感受着彼此的心跳和温暖。没有言语,没有杂念,只有涤荡心灵的清纯和如金的沉默。
很多人会把建新和静秋的咫尺千里归结为“”时代的混乱无序,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性光辉的暗淡。而电影的真实却非如此。“”只是一个故事展开的背景,一个电影宣传的促销点。剥离或单纯地批判“”,只会剥离了人物的生命支点和情节的着力点。我也欣喜地看到,在这里,“”不再是导演肆意嘲讽的对象,不再是一切罪恶的必然。它只是我们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而恰好我们经过了那里,定格在那里,然后就有了或喜或悲的异样人生。
“厌向殊乡久离别,秋来愁听捣衣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歌的世界里,单调的捣衣声自从在唐代的暗夜里响起,就始终裹挟着愁绪,穿越千年,响彻历史,在每一个人的心底激荡而起。这声音也响在建新和静秋的心底。母亲的制止和劝说,让他们有了一个美丽的约定。是啊,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耆卿不经意的吟哦,竟成就了分别时的经典。万千关爱此刻化为无言的绕指柔肠。母亲的砧刀切断的是一沓沓的信封,切不断的是心与心的连接、守候。切不断的还有潸然而下的泪水和抑制不住的长吁短叹。在光与影交织的世界里,砧刀的“梆、梆”之声,一下一下,直指人心。留下我们浑身的战栗和感叹,还有散落一地的怅惘。
建新在哭,静秋在哭,母亲在哭。黑暗的影院里也有人在哭。
后来,建新病了。从此,天各一方。
静秋和建新的每一次离别都是在一个码头。那里,竹坞无尘,涧水清澈,涟漪轻扬。一湾浅浅的河水,让相思迢递千里,如隔万重。那个穿着洁白衬衣、沉默如金的少女,那个缓步而行、惆怅满腹的男子。临河而望,隔河而抱。
就在这淡水河边,在那个水光潋滟的晴暖初夏的正午,在放逐快乐的温暖明亮的黄昏,留下了他们嬉戏时的快乐,也印刻着他们牵手而行的浅浅足迹。乍别重逢时羞涩闪躲的眼神,开启了两个苦涩懵懂的青春之门。
电影散场后四处离去的人群中,隐然传来时代的喧嚣和叹息。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生长着一棵山楂树。在每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鲜活、丰润起来,开满一树或红或白的繁花,然后结成坚实的果子。静等秋来,回归泥土。
如此,周而复始。于是,就有了每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最近一直在读宋词,秋天的旷远澄澈,秋夜的霜白风寒,秋色的浅墨恬淡,还有无处不在的思绪让整个世界都沾染了宋词的哀婉之境。《山楂树之恋》里那种无爱的思恋、无过的惆怅,正是宋词的巅峰写意。相对于汉赋的恣肆、唐诗谨严格律,明清小说的市井俗态,我更欣赏宋词含蓄节制、细腻入骨的情感渗透,一如潮水般过后,让你无法挣脱那文字的牵扯。电影又何尝不是如此,张艺谋特意地把一个传统的感情故事放在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审视发展,硬是让没有理性可言的情感套上了刻板守旧的时代框架。宋词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读到的情感概莫能外。“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销魂无说处,觉来惆怅销魂误。”静秋和老三他们又是相逢在何时何地?
张艺谋还是回归了。他是一个坚守人文主义的艺术家,作品中洋溢着无处不在的温暖的人文情怀。《红高粱》中惨烈的厮杀掩盖不住人性的张扬;《菊豆》中惊愕的结局让人性的善恶难解难分。他是一个善于用画面和色彩来讲故事的导演。《英雄》里漫天飞舞的枫林红叶;《十面埋伏》中素雪覆盖的白桦林;《我的父亲母亲》中,山花烂漫处飘扬着的红丝巾。
在这里,我们还是看到了熟悉的张艺谋。绚烂温暖的画面在寂静了多年之后,终于在这黄叶缤纷的秋天激荡起遥远的绝响。
文摘
浅谈影视艺术赏析
一、影视作品中的视觉艺术
影视主体就是整部作品所围绕的人,自然人物就成了整部影视作品艺术的载体所体现出来,我们说一部电影作品的成功与否就是人的塑造的境界如何, 许多我们熟知的电影人物比如阿甘、傻根、蜜亚……都是在人物的塑造上发挥到了极致,故而使得他们成了整部电影的核心。
1.外形设计中的艺术。外形的设计直接反映了影视主体的身份、地位、生活情况、个性修养等等,这就是外形的设计所带给人们不同的艺术展现,其中,发型、服装、化妆等修饰性外形设计甚至直接塑造出来了一个人所有的艺术。
2.情节中的艺术。电影有时候可以简单地说成一种故事,看电影就相当于听故事一样,有人物,有内容,有结局,还有留给人们的思考。艺术的体现,有时并不只是在现实物体中的,在影视作品中,艺术往往也隐藏于影视的情节中,情节的曲折变化,人物的感动抑或悲伤,愉悦抑或失望,影视情节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将人们拉入一个虚幻的世界去体会艺术。
二、影视作品中的听觉艺术
1.揭示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
2.推动剧情发展。音乐的抒情是音乐最具感染力的功能。在影视中的音乐更充分地展现了这一功能, 并且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
3.塑造人物形象。影视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不但通过演员的外形、形体语言、台词等来塑造,在人物声音方面塑造形象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山楂树之恋台词篇6
[关键词]符号 色彩 道具 人物形象
一、影像符号的阐释
(一)符号学的理解
英国哲学家和美学家M. C比尔兹利曾指出:“符号学是当代哲学以及其他许多思想领域的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在这句话中,符号学作为一种思想学科领域的连接纽带,体现出不同领域下人物之间的思想文化与情感交流。因而,艺术领域下,愈来愈多的创作者借助符号学这个载体,进行艺术生产。
(二)影像“符号性质”的阐释
在诸多电影作品中,影像符号作为电影语言的一个代名词从符号学的意义层面上理解,其实是对影像本身的一种重构与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利用视觉、听觉等多重机能来对影像本身进行创作。譬如在对于影像文本进行分析时,能够在借助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的基础上,来对影像本身进行分析。因此,“能指”在影像中可以理解为声音、画面、色彩等;而“所指”则是指声音、画面、色彩背后所蕴含的另一层意蕴。因此对影像符号的理解,从宏观上它是由不同视听元素所集合在一起的符号系统;微观上则是透过这些符号化的系统来研究影像艺术领域下更深层次的文化。在这一领域下,法国电影符号学家麦茨提出“五类意指方式层次”、“八种大组合段型式”,意大利电影导演帕索里尼建构出“形象记号”说以及符号学家翁贝尔托•埃科提出“三类记号学说”和美国电影理论家彼得•沃伦等人对电影符号的理论研究,为影像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在此基础下,张艺谋电影的符号主义性体现得较为突出。
二、张艺谋电影的符号化意义体现
张艺谋作为中国著名的第五代导演,在他的电影作品中,从不同层面:人物、题材、画面、色彩、场景等角度将电影艺术渲染出一种特有的艺术韵味,从而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世界影坛,在电影中,张艺谋将符号意义与电影艺术结合得最完美,从题材、人物、画面、场景、色彩、造型、道具、音乐等各方面给予充分展现,而正是这些符号因素的存在,造就了张艺谋影片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色彩符号化
在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一大特点为:借助画面绚烂的色彩来彰显影片的内涵与张力。在后影像时代下,由于人们对于影像视觉化的追求愈来愈高,因此,满足大众的视觉审美需求成为第五代导演在创作影片时所必需。譬如在色调方面,张艺谋最突出的是采用红色来表达影片的风格从而突出影片的主题。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满城尽带黄金甲》再到2010年上映的《山楂树之恋》,在这些影片中,所出现的灯笼、八仙轿、盖头、脸盆、酒、高粱等诸多影像元素,在红色符号的渲染下,一方面渲染出人物的个性,另一方面也渗透出导演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情结和时代情操。在红色符号的映衬下,它以一种艺术的色彩姿态传达出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和特定年代下人物的精神状态。譬如《红高粱》中,从红裤、红鞋、红盖头到影片结尾时画面中所渲染出的“血红的高粱、天空和太阳”,唯美的红色世界中尽洒出一种强烈而奔放的生命意志,《菊豆》与《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从红染池、红染坊、到红灯笼,这里的红色隐喻着旧社会对人的摧残与吞噬。在压抑的人性下,导演运用红灯笼来传达出希望与抗争的力量。而在《山楂树之恋》中,红色***案的山楂树脸盆作为特殊环境中爱情的寄托,隐含着年代下人物之间完美而又真挚的情感,也是对当时文化的一种隐喻。
(二)道具符号化
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中的很多道具被赋予出一种特殊的意蕴:从《红高粱》中颠轿场面上的八仙轿、红盖头;《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阴森灰暗四合院内悬挂的灯笼,《十面埋伏》中郁葱苍翠的竹林、连绵不绝的花海;《英雄》中渺茫无烟的沙漠、满天飞舞的黄叶到《山楂树之恋》中那颗坚忍不屈的山楂树等等,导演将每样事物赋予与众不同的涵韵:有民俗象征、历史再现;也有浪漫唯美与残阳似血,不同风格的影片渲染出异样的情调与文化。譬如在影片《山楂树之恋》中,这棵特殊年代下的山楂树在影片中具有双重象征涵义:一方面在影片中被老师所解读,是******为祖国为人民英勇献身,用鲜血所浇灌出的红色花朵,另一方面,它也是静秋与老三爱情矢志不渝的象征,更是特殊年代下特殊环境中所具有的一种不可磨灭的力量。总而言之,在这些符号化的事物中,渗透的不仅仅是事物本身所代表的涵义,最为重要的是,它寄予了创作者本身的理想与情感,当这种情感升华为一种民族大义时,便开始进行寻根,即寻求民族文化与民族文明创新与前进的力量。
(三)人物形象理念化
张艺谋所拍摄的影片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性愈来愈理念化。所谓的理念化,是指导演在通过镜头表现这个人物时,不仅表现出人物本身在剧情推动下的行为特征,而是要通过这些人物的行为特征:身体的或心理的一种内在的反应,来表达出某种文本之外的一种情绪或思想。譬如,《红高粱》中的“我爷爷”余占鳌是一个具有匪气与英雄气的双重角色,在他的身上不仅体现出土匪的无赖、粗野、强悍;同时也尽显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正义感与爱国主义精神。因此,作为一个双重含义的角色,导演在塑造“我爷爷”这个人物时,不仅将他本身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更为有意义的是:在他的身上集聚着民族文化情感中根深蒂固的思想与道德传统。有原始的一面:杀人抢亲,与“我奶奶”畅快的野合;也有彻底的一面:不畏生死,与日本人抗争。在原始与彻底之间,将“我爷爷”与“我奶奶”之间的故事体现得颇为丰富,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身上那种执着坚固与朴实无畏的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突破了封建道德的禁忌,也展现出人性最为原生态的自由,较深层次的展现出中华子孙身上特有的民族道德、民族情感、民族大义与民族刚健之魂。
三、结语
综合而言,在当下影视界,对影像的符号意义研究颇多,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人,在他的电影作品中,符号性意义阐释已经跨越了人物形象、道具、色彩等多种影像元素,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新的审美领域,它“不是活生生的事物的领域”,借助鲜明的人物个性、独特的道具、强烈的色彩来引导人们进入文化精神的媒介圈,在这个圈子内,大众通过对影片的欣赏与解读,在感官娱乐的同时,接受到的更多的是文化符号的象征性:领悟出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不同阶层下社会、民族、文化三者之间连续性的关系与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文明特有的反思,从而给力于当下时代所缺乏的精神与动力,这也是张艺谋电影的符号化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海玲.《张艺谋电影的符号美学价值》载《北方论丛》,2007.(2).
[2]张艺谋.《唱一支生命的赞歌》载《当代电影》,1988.(2).
[3]谢淑丽.李博《影视影像的符号性研究》载《电影评介》,2009(21).
[4]蔡贻象.《试论张艺谋电影的民俗意象》载《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5).
[5]姜敏.《张艺谋电影导演的美学观》载《河北大学学报》,1994.(4).
山楂树之恋台词篇7
年度推动消费贡献奖:《阿凡达》
除了是今年票房的强有力支撑外,它还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很多人愿意乘车、打车或者干脆坐火车坐飞机去看一场《阿凡达》:它拉动了就业,让黄牛***在非春运期间也找到了高盈利项目;提携了第三产业发展,在等电影期间电影院周边的饭店全部人满为患;促进了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为了排电影票,小板凳铺盖卷的销售额都出现了显著上升,甚至推高了通信费用。“你看《阿凡达》了吗?”想和老友联系又找不到话题,这不有了。
年度人气乐队:花栗鼠三人组/《鼠来宝:明星俱乐部》
乐队成员阿尔文、西蒙和西奥多,2007年暂别歌坛选择进修后首度复出,同期三位主创全部传出绯闻,在2010年冬季华语圈的曝光度之高连著名的乔纳森兄弟都望尘莫及。六只憨态可掬无敌可爱的小老鼠,在最新音乐大片《鼠来宝:明星俱乐部》中献上了精彩绝伦的表演,博得了华语圈上至七句老翁下至三岁儿童的热情追捧。
年度最佳《论语》辅助影音教材:《孔子》
“凄凄然若丧家之犬”、“宋司马桓欲杀孔子,拔其树”、“少而贫,多能鄙事”……这些上学时背诵过的章句全部出现在《孔子》里,而且电影里还包括不少《论语》的其他典故,在只是念课文、分段落、标字音的语文课上来放段活生生的孔子捻须晃脑说古文还是相当不错的。
年度最佳宠物:无牙仔/《驯龙高手》
“这里一年中九个月下雪,三个月结冰,唯一值得骄傲的是这里的宠物。当其他孩子在跟小马或小乌玩时,维京人的宠物却是――龙!”尤其是夜魇幼仔无牙仔,看完电影出来的人全都在说也想要一只长得很萌很聪明又会飞的小龙做宠物。
年度贵族学校:半神人学校/《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
老爸老妈是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才有资格进入这所学校,你的射击课上可能会遇见雅典娜的女儿,你的骑术课上会遇见阿瑞斯的儿子,凡此种种,实乃扩展人际关系网的极佳之选。而且所谓虎父无犬子,学校里的优秀同学各具看家本领,会在需要的时候提供有力支持。
年度最萌表情:靴猫/《怪物史瑞克4》
还有更可爱的猫么?还有更可爱的猫么?为什么它的眼睛就能瞪得那么大?在学90后一般的自拍表情么?一只体型像金字塔的猫,有一天做了个如此卖萌的表情,就把全世界人那颗蠢蠢欲动的童心给勾过来了。绝杀,简直就是绝杀。
年度乌鸦嘴:牛耿/《人在逋尽
他问飞机会不会出问题,飞机就停飞,他问火车能不能继续前行,火车就停了,他说汽车一旦开不了怎么办,司机就宣布全面无法通行了……今年回老家过年,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要碰见牛奶工牛耿,他会让你有钱都回不了家。
年度反派:抱抱熊/《玩具总动员3》
看见他憨厚可掬的样子,是不是就有冲上去拥抱的冲动,粉红色的草莓味道的抱抱熊。没错它就是迫害巴斯光年和牛仔胡迪的幕后黑手,也是把幼儿园变成玩具炼狱的邪恶头目,它慈祥的面孔下是一颗极端自私报复欲强烈的心,让每一个掉入它势力范围的玩具都生不如死……
年度小:陀螺/《盗梦空间》
轻巧、酷、神秘,《盗梦空间》上映之后,这个小陀螺开始全球热销。没事拿出来转转,没准它就真停不下来了。邪门儿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年度奢侈品:大明十四势/《锦衣卫》
明朝时,中国的GDP是世界第一,在这样一个大国里仅此一件的大名十四势,方显青龙之尊贵。做工精良,设计巧妙,是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完美结合,兼顾战术侦察、远距进攻、近距格斗、快速脱离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武器平台只需要古琴大小,整个007的后备***团全部一包掌握,里面有14把可以组合也可以单独使用的利刃,一支带铁钩的钢丝方便飞檐走壁,还有负责长距离进攻的长弩,只有今年银幕最辛苦卖命的甄子丹方有资格享用。
年度短信情缘:刘若英&张学友/《全城热恋》
在网络上和你聊天的也许是一只狗,但是发锚了短信却可以找到一个正确的人。她说自己是钢琴教师,其实她是洗脚妹,他说自己是法拉利车手,其实他只是个司机,两个人碰巧相识了,发现对方都说慌了,梦破了,但是彼此还是对方想要的那个人,从今天起对于发锚到你手机上的短信,打锚到你手机上的电话都友善一点,谁说拐角不能遇见爱呢。
年度最环保交通工具:马拉火车/《让子弹飞》
轰隆轰隆,火车疾驰而来……什么,是马拉的?《让子弹飞》这个镜头拉开了全场爆笑的序幕,也给绿色和平组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建议:早知道马有这么大劲儿,全球的交通工具都让动物拉,不早就低碳了吗?与此相类似的绿色建议还有“太阳能手电筒”:让太阳光照着,手电筒就会亮,多环保,不费电池。
年度功夫教练:老韩/《功夫梦》
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收益就是每天回到家里都要认真挂好自己的衣服,因为脱衣服的动作可以练臂力和伸展,挂衣服的动作可以练习下肢的稳定。电影里成龙饰演的老韩,就是通过让小贾登从每天挂好自己的衣服开始,进行武术入门训练的。
年度最便宜的午餐:“汉堡雨”/《天降美食》
天上怎么什么都下啊?又是雨又是冰雹,还有汉堡包。看看电影里那些享受天降美食的人的幸福表情,我国科学家赶紧抽空研究研究怎么人工降火锅啊。
年度创意家居:垫脚猪/《爱丽丝漫游仙境》
“拿头猪来垫脚”“我的家具人哪里去了”,红桃皇后代表了邪恶的黑暗势力,但是她的生活创意还是让人不得不折服,想想什么比猪肚子更适合放脚呢,暖暖的,软软的,毛绒绒的,而且还可以调节高度――但是,但是动物保护分子要愤怒了。
年度最绝剑法:屠岸贾砍韩厥/《赵氏孤儿》
嗷嗷嗷嗷嗷嗷……都没反应过来,人家大手一侧挥,您脸上就出现这样的***案了。一个拉风的伤疤背后总有一个技艺超群的武士,比如屠岸贾,比如给哈利・波特留下闪电伤疤的伏地魔。
年度最佳爱情信物:山楂树/《山楂树之恋》
“哦那茂密的山楂树白花开满枝头,哦你可爱的山楂树为何要发愁……”一棵开着红花的山楂树打动了不少人的心,它是那两个相恋的人爱情的见证,也为现实中恋爱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爱的象征。坐在山楂树下谈情说爱吧,一切都会浪漫一些。
年度最无辜的蔬菜:胡萝卜/《大笑江湖》
看这样子,很不和谐啊,难道他是在练习什么吗7无论是何种棒状的物体,放在嘴里也能让最纯洁的人想歪,可怜了这一根胡萝卜。
年度最闲的物种:海底鱼群/《深海探奇》
它们就那么游啊游啊的,每天做的事就是尝尝海水有多成,研究同伴身上有多少种颜色,不用上班也不用做饭,不用像《海底总动员》那群鱼那样忙着登寻鱼启事,而且在镜头面前还表现得那么自信,为什 么在同一个星球里,居住的海拔不同会带来那么大的差异呢?
年度最有型的老头:迈克尔・道格拉斯/《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
不得不承认,这部片子和23年前的《华尔街》的看点再也不相同了,那时候迈克尔・道格拉斯还年轻,一举拿下了奥斯卡。现在岁月不饶人,道格拉斯的个人魅力却愈发浓厚。这么多年来,他娶了个比他小25岁但同天生的漂亮老婆,凯瑟琳・泽塔琼斯,从一个风流浪子变成了居家好男人,前段时间他罹患喉癌,一度有生命危险,但在公众面前依然容光焕发,看这电影主要是冲他的。
年度科学创新奖:托尼・斯塔克/《钢铁侠2》
估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要有托尼出现的地方,他就会是年度创新人物的热门人选,毕业于MIT出生于***火世家的他,是最性感的科学家,最具创新意识的企业家,更是最有争议性的超级英雄,今年他在百忙之中还是为化学元素周期表增加了新成员,使用自家的强子对撞机创造出了新元素?
年度炫酷武器:离子鞭/《钢铁侠2》
米基・洛克操着两把等离子体“鞭”惊艳亮相,一鞭子甩下去,钢铁侠的昂贵座驾就分了家。不过千万别以为这是子虚乌有的,因为等离子武器不仅确实存在,而且威力非比寻常。美国***方就在开发一种名叫StunStrike的武器,就会像闪电一样燃起火球,通过一束等离子体制造电荷。这些武器都被称为“定向能武器”。因为完全是由光电或微波制成,没有任何化学物质或推进器,因此射击精度会大大提高。
年度最佳配饰:“斧男”屁股上的钩子/《生化危机4》
看的时候纳闷了,怎么挂在此庞然大物屁股上的钩子就从来没拿出来用过呢?有解释说这是人家以前中的伤,那伤害他的利器就一直挂在肉上,也懒得拿出来了,好嘛,不适合戴耳环项链,就戴一钩子,还挺配。
年度最成功克隆技术:七个“哈利・波特”/《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
这个克隆技术唯一的缺憾是,那几个非哈利・波特的人说话的声音还是自己原来的。话说那瓶克隆药水还真管用,虽然时间到了会变回来,但是搞到这样一瓶药水,然后变成别人家孩子,每天到饭点时去别人家蹭一顿饭,倒是个不锚的选择。
年度及时雨:《追踪章鱼保罗》
这世道那么及时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德高望重的章鱼保罗在为世界足坛出完最后一份力之后,于公元2010年10月26日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在它死后的一个月后,一部《谋杀章鱼保罗》的电影横空出世。当年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之后,那部花絮集锦《就是这样》还等了四个月才出炉呢,看来保罗现在的地位,果然是跟罗马教皇平起平坐了。
年度最大杯具:《最后的风之子》
估计地球上的人都听说了,曾经拍过《第六感》的那个导演现在拍了个超级大烂片,美国一干影评人纷纷表示自己要捏着鼻子捂着眼睛才能看完全片,导演自己最后也缴械投降,承认缺乏技术。在新年到来之际,祝它在登顶金酸梅奖的道路上一切顺利。再看这个喜感十足的小和尚,他头顶上那个箭头怎么看怎么像在***东西。
年度最来电拍档:福尔摩斯&华生/《大侦探福尔摩斯》
最帅的华生和最矮的福尔摩斯,在开拍前大家都说这简直是在向柯南道尔笔下的侦探挑战,但是电影出来后我们觉得这样的组合也相当不锚。小罗伯特・唐尼版的福尔摩斯虽然不够英伦绅士偶尔还犯点小迷糊,但是总是会和他争吵,会在危难时刻拯救他,会给他一个肩膀枕着的裘・德洛,也蛮来电的,我的意思你懂的。
年度最震撼场面:折叠的巴黎/《盗梦空间》
有的人一发现自己是天才,就自杀了。有的人一发现自己是天才,就为我们带来了天才级别的壮观视觉享受,这就是诺兰的作为。想象力永远是世界上的珍宝,“折叠的巴黎”就这样从一个聪明的头脑里出来,然后深深地印在无数观众的头脑里。
年度最雷定格瞬间:“小李子”/《盗梦空间》片场
银幕上有精彩,银幕外更精彩,比如这个――到底是谁,到底是谁抓拍的!我们敬爱的小李子同学(粉丝根据香港译法“李奥纳多”为他起的昵称)一夜之间成了全民恶搞的对象,谁叫他老喜欢做这样的表情呢?据说歪脖、抹鼻还是他的习惯动作,参见《恋恋情深》,哎呀,就喜欢这个智障的小李子!
年度台词:“什么情况?!”
在什么情况下,你进了几次电影院,都能听见一模一样的话?今年的《大兵小将》、《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等好几部电影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这句台词,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山楂树之恋台词篇8
形象的塑造:还原与生动
不论是文学艺术还是影视艺术对形象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形象,这一作为传达创作者审美情感的重要载体,往往与其环境要素紧密联系,正所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环境的真实还原对形象的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实物环境的还原。实物环境的还原涉及到造型艺术的领域。在《山》中,我们看到了老式的大巴车、青蓝的粗布褂、灰色的中山装、长长的***大衣、红花边儿的搪瓷盆、七十年代的商店、家家都有的像、宣传社会主义的大贴画、随处可见的***口号标语等。这与此前的《唐山大地震》中的实物环境颇为相似。由此可见,在中国电影发展一百多年的历程中,中国电影对实物布景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2)文化环境的还原。文化环境较之于实物环境的还原是有一定难度的。文化环境往往与同时代的***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相联系,文化的氛围是“无形于有形”的。影片中,导演对文化环境的还原用了多种手段,在此,笔者仅选取一例进行分析。例如***歌曲的运用。影片中,静秋等众女生跳“忠”字舞时,音乐为《天大地大不如***的恩情大》。熟悉张艺谋作品的人都知道,在《活着》中,凤霞与二喜结婚时,众人们唱的也是这首歌。一首歌曲在同一创作者的两部作品中出现,可见这首歌对于交代文化氛围的典型性与重要性。***歌曲渲染出当时国人对的崇拜到了极致的普遍现象。
(3)环境下的形象。在中国七十年代的背景下,人们思想观念极其保守,于是就衍生出静秋与老三的那种偷偷摸摸的爱情,这是一种在特定时代中产生的爱情。静秋是七十年的静秋,通过静秋的台词与表现,导演把静秋塑造成一个单纯、可爱、胆小、保守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她对男女其事的无知更显出这一艺术形象的普遍性。笔者认为在表现静秋内心活动最生动的一场戏是“老三吻静秋头发”那一幕,女演员自然的表演把女主人公被自己心爱的人吻后的那种忐忑、害羞、紧张、甜美、害怕、纯真等诸多感情表现的十分到位。老三是七十年代的老三。影片中,老三总是以***的名义或的名义去关心自己所爱的人,例如当老三要送静秋钢笔时要说“我这是在为***节约墨水呢……”老三的这种代表性话语深深的打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这个艺术形象普遍代表了那个时代男青年的可笑与可爱之处。
山楂树之恋台词篇9
关键词:电视广告 美学效应 审美
电视艺术,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造塑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1]电视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等于使艺术变成了一种日常生活品,电视艺术不断地服务于大众的艺术消费成为了一种最普及的艺术形式,也就是大众文化形式。电视的产生,极大的促进了映像艺术的发展,其中的电视剧和电视广告和各种电视艺术片又是佼佼者,它们的发展与艺术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2]电视广告除了其商业功用外,它也是一种创造美和传播美的大众艺术活动,是文化,也是艺术。
一、 电视广告概述
电视广告由两部分构成,即视觉要素和听觉要素,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画面和声音。这种结构与电影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电视广告也常常被叫做影视广告。在视觉要素中,主要包括演员、场景、道具、***形、字幕等等。电视广告中的声音要素与广播广告一样,也是由人声、音效和音乐构成的。
二、 电视广告中美学效应的表现
(一)电视广告的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中已开始将“境”的概念用于诗歌理论,盛唐之后,文学意境论开始全面形成。中唐之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总的来说,意境就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3]一些广告正是运用意境美产生的美学效应 ,引发了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心中对美满和谐温馨生活的向往,从而产生购买欲望,达到广告效应。请看一则啤酒广告:“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的情怀;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在永远的纯真年代。追求过港台同胞,迷上过老外;自己当明星,感觉也不坏;成功的滋味,自己最明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城市的高度,它越变越快;有人出去有人回来,身边的朋友,越穿越新派。上海让我越看越爱。好日子,好时代,我在上海,力波也在!”画外音:力波啤酒,喜欢上海的理由。这则广告通过一个在上海长大成人的年轻人的见闻和经历,点出力波啤酒20年来在上海人的生活中,和上海共同成长、变迁。在唤起消费者对力波的普遍认同的同时,努力改变其原有的趋于老化的品牌认知,塑造了年轻、充满活力的品牌新形象。电视广告作为一种融文字、音、面于一体的艺术,“意境美” 的美学特征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使人们能获得精神上的审美享受。这则广告采用诗体形式,语言看似质朴平淡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看罢这则广告,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心中自然会涌现两幅不同的画面: 一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上海年轻人过去的成长史,这是第一层审美空间;二是:越来越繁华的上海,越来越成熟的上海青年,越来越醇香的力波啤酒。力波啤酒,无形中成为了上海和上海人成长的忠实见证者,这是由审美想象诱发的第二层审美空间。
(二)电视广告的质朴美
与具有纯粹文学和美学特性的意境美相比,有一些广告整体而言往往比较纯朴、简单,为广大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所熟悉,因而这些广告也就具有质朴的美学特征。朴素、实用意味着广告必须真实。广告的真实性如同文学的真实性,往往比较容易贴近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心灵,引起共鸣,使人们觉得真实可信,这种自然真实的美学效应使人们产生购买某商品的欲望,而具有广告效应 。现在电视上各式洗发水广告,如海飞丝“头屑去无踪,秀发更干净”,飘柔“含丝质润发家,洗发护发一次完成,令头发飘逸柔顺”等等,虽然语言平平,表面上只是一种产品功能的阐述,但事实上,这种广告词的魅力在于朴实真挚,让消费者相信他们的选择永远是“最佳”的。
(三)电视广告的情感美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说,“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4]这句话不仅说明艺术具有审美属性,也说明了艺术这具有美的属性的前提是有性格。情感作为显示个性的美学内涵之一,自然而然地被越来越多的电视广告运用。真实的情感比任何东西都更能打动人心。电视广告制作人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在广告中运用各种情感,使之具有情感美,以满足人们情感上的需要。亲情型广告中,经常重现这种美好情感,唤起人们重温这份亲情。例如一则广告:儿子、儿媳分别给母亲打电话,母亲的面部表情由惊喜到失望, 而桌上的饭菜也由热气腾腾到冷气清清,然后引出广告的主题:别让你的父母感到孤独,常回家看看。之后道出企业名字,对人间温情、亲情的呼唤充溢其间。
三、 电视广告中美学效应的产生
(一) 电视广告的环境因素
电视广告的中心是运动的画面和线条,其中广告环境占据主要地位,并且成为影响受众的主要视点。因而,电视广告在表现所有这些牵动观念视线和心绪的物体时,不能随意加以设置,而必须考虑传达效果,合理地分析其主从与重点、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空白与虚实等等,通过艺术的运动和最佳的排列组合,形成流畅的视觉美感,最终打动观众。
(二) 电视广告的语言因素
由于电视广告是视听语言的结合,所以其我们所说的广告环境实际上是声、形、语言兼备的广告形式。适当的语言渲染和夸张会更加突出画面的特征与个性。电视广告中的语言之于整则广告的意义决不仅止于此,许多广告之让人记住、让人回味多是甚至是全是因为其中的语言,许多广告之画面、人物的出现和设置的终极目的也多是为了导出集中表现这则广告的意义内涵的那些个广告语言。如三精牌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的广告,“三精牌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好喝的,蓝瓶的”,短短六个字言简意赅的道出了该口服溶液的特质,让电视前的潜在消费者印象深刻。
(二) 电视广告的明星因素
明星代言,毋庸置疑是电视广告中采用最多的一种方式。2011年,一部《山楂树之恋》让无数人潸然泪下,周冬雨、窦骁也迅速在内地走红。“美的”品牌抓住了商机,邀请二人参加了广告片的拍摄,在《山楂树之恋》的外景地重现了那段纯美的爱情故事。山楂树下、小河旁边,一颦一笑谱写着最纯美的恋曲,举手投足间真情流露触动着心中美好的情感。这正与美的“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的品牌诉求和及品牌形象交相辉映。可见,明星效应在电视广告美学效应的制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曹飞.艺术美学讲义[M].山西:山西师范大学西戏曲文物研究所,2011.
山楂树之恋台词篇10
《山楂树之恋》讲述了一个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的爱情故事:高干子弟老三,爱上了“走资派”的女儿静秋,静秋因此得了老三不少好处,从开始试探性的一支钢笔、一个电灯泡,到后来的核桃、开后门弄来的冰糖以及游泳衣、运动衣、新款胶鞋,直到当时堪称巨款的100元钱等等,难怪有论者不无讽刺地将其称为“一个70年代傍大款的故事”。而影片的结尾,则俗得不能再俗了,老三得了白血病,撒手西去,静秋肝肠寸断,珠泪涟涟等等。
现在要问的是:《山楂树之恋》真的表现了“纯爱”吗?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张艺谋在在选择这个题材时,其动机就是不纯的。张艺谋说,他感到现在滥情的戏太多,太多,所以要拍一部“纯爱”的电影。这段表白表明,张艺谋其实并没有被老三和静秋的故事所感动,他只不过是想通过逆向操作,通过取巧的方式来在市场上取胜。不客气地说,这并不算什么智慧,充其量是一种农民式的狡黠罢了。
导演的动机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像,一部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如果不能感动导演本人,它又如何能够感动观众?这好比一条小溪,如果从源头就被污染了,下游又如何可能纯洁呢?导演既然意在取巧,他就不会真正用心去表现所谓的“纯爱”,而会只想着制造各种噱头来讨好愚弄观众。
影片放映后,尽管张艺谋取得了市场上的成功,但却遭遇了电影自身的失败。记得我在观看这部电影时,待到剧情发展到一个最为“催泪”的情节:老三流着眼泪蹲下身来为静秋包扎脚上的伤口时,我身边的一位通常极易被感动的朋友俯在我耳边说“我一点都不感动”,而我的感觉居然和他一样。
不真实,不合逻辑,是这部影片的硬伤。老三和静秋为什么相爱?影片完全没有交代,不过这个可以用“一见钟情”的老俗套勉强加以解释,那么他们为什么又在相爱中守身如玉,不亵渎这份“纯爱”?
假如说,他们是执著于某种信念而这样做的话,那我可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份“纯爱”了,但问题并不是这样的。从“电影的事实”来看,他们之所以压制住了冲动,并非是由于对“纯爱”的信仰,而是迫于外界的***治压力以及他们的无知。
从影片交代的事实来看,他们的爱情之所以困难重重,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外界巨大的***治压力――静秋的父亲是,母亲是“走资派”,但静秋本人又希望毕业后留校工作,所以,任何可能招致非议的行为,当然包括早恋,都必须绝对避免。只是如此一来,一个合乎逻辑的推理是,假如没有***治上的压力,老三和静秋早就上床了,是不是这样呢?
顺便说一句,张艺谋对的理解是肤浅的,停留在概念化、脸谱化和30年前伤痕文学的水平上。我们在影片中看到,静秋和她的母亲宛如生活在“敌占区”,始终面临着巨大危险,但影片又不能解释静秋何以能够不“上山下乡”而幸运地留校,学校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治背景复杂的人留下来工作。张艺谋显然忽视了,在他的讲述中存在一个明显的悖论:假如***治真的是如此重要,则静秋不可能被留校;反之,静秋成功地留校了(似乎并没有遇到什么了不起的***治障碍),则说明***治并不重要。
张艺谋在影片中,还颇善于用看似不经意的“闲笔”来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偏见:比如,他刚刚用一个长镜头展示静秋和几个同学在舞台上表演“天大地大不如***的恩情大”,中间没有任何过渡,就直接切换到两个造反派在教训“走资派”母亲,静秋和一个同学满怀羞愤地躲在墙角观看的情景,这组镜头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当然是既荒诞又愚蠢。
老实说,我觉得张艺谋在整部电影中唯一老辣的地方是:他撒了谎,但却没有说一句谎话。因为他并没有提及,中青年学生对的狂热崇拜,并非愚蠢,是因为很大程度上把他们从“资反路线”所制造的白色恐怖中***出来的结果。张艺谋也没有提及,普通群众可以监督、教训“当权派”(只有“当权派”才有资格成为“走资派”),也并非荒诞,而正是大众民主的一种表现。
张艺谋是聪明狡猾的,他知道今天的中国谁是主流,也知道谁掌握着话语权和最多的资源,因此他用这看似与主题无关的闲笔,来向他们做一个交心,确保他们不会误解自己居然是在歌颂,也就相当于交来一笔***治保险费吧,相比较而言,姜文就比他冒失多了。
回过头来继续说“纯爱”。阻止他们上床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静秋的无知了:她目睹了女友怀孕、流产的巨大痛苦,又莫名其妙地相信“只要两个人睡在一起就会怀孕”,所以她对自己和老三的交往心存恐惧,但“恐惧”并不是“纯洁”的同义词,如果一个小偷因为担心被抓而不敢偷东西,我们能因此说他是纯洁的吗?如果这就是她拒绝和老三发生关系的原因,那我们假定,如果有人对她进行了性启蒙,并提供安全套一类的***工具,则结局会不会是两样的呢?
也许有人会说:就算静秋对老三的爱不纯洁,那么至少老三对静秋的爱是纯洁的吧?
我只能说,老三对静秋的爱是普通的,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在老三和静秋的关系中,他一直是主动进攻的一方,一直是游刃有余、可进可退的。他既未感受到***治压力,也未感受到经济压力。对老三来说,他唯一的压力来自静秋的心理压力,而从老三的角度看,这种压力在很大程度属于庸人自扰。他之所以妥协是为了迁就静秋母亲的态度,而并不是他也认为真的存在什么灾难――老三这种从容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他发现自己患了白血病。
人性的光辉,总是要在克服困难的过程当中才能彰显出来,老三一直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克服,又能有什么令人感动的地方呢?不错,由于静秋的顾虑以及静秋母亲的命令,老三做了等待:等着静秋留校,等着她转正等。不过这种等待实在算不了什么,因为他们都相当年轻,老三闯入静秋的生活时,静秋还只是一个中学生,即便是按今天的标准,这也属于不折不扣的早恋,老三有充裕的时间可以等待,对这个年龄的人来说,等待只会让爱情更加甜蜜。
大概张艺谋意识到了这个漏洞,所以他在影片的后半部,也就顾不上控诉了,干脆直接让老三患上白血病,试***通过老三面对死亡时的表现来展示“最干净的爱情”。
人是很难改变自己的套路的,所以张艺谋预期的高潮,仍然是一出“”。静秋到医院去看望老三,由于医院规定病房不许陪夜,老三就把静秋带到了一个医生借给他的房子里。坦率地说,这出戏拍得很脏,“跟***雏妓似的”(一评论人语)――老三的手向静秋的下身摸去,被静秋下意识地抓住,不过静秋最终还是松开了手,说“今天你无论做什么,我都答应”。
这是整部影片中老三唯一感到煎熬的时刻:自己来日无多,这个机会空前绝后,抓住还是放弃?这是个问题!
老三最终选择了放弃。应该说张艺谋设计的这个噱头还是很高明的,在今天“性自由”“性泛滥”的背景下,“性”和“爱”是分离的,“性”除了意味着及时行乐之外,并不能代表更多的东西,一个人如果出于自己的意志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性”,不妨被视为一种高尚或升华,张艺谋正是打算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赚取观众的同情乃至眼泪的。但是,张艺谋忽略了一点,他是假定在老三和静秋之间存在一种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情况下,性本来应该是他们之间爱情的一种升华,但如此一来,老三的放弃,就不再是一种高尚,而是一种故作纯洁的矫情了,如果考虑到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机会,那么纯洁甚至是一种残忍了,他在观众心中唤起的不是同情,而是厌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山楂树之恋台词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