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第1篇
关键词学生 学习能力
1 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因素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因素: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手段。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材是教学的内容,教学手段是进行教学的工具,教师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在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主导作用。教材、教学手段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教学内容一般都是是统一和固定的,教师和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手段受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制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由以上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学习是教学的基础,学习对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品德、塑造人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如果不重视和尊重学习者的学习规律,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2 “教”与“学”的关系辨析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教”是影响学生学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学生不用“教”也能“学”,即使教师在“教”,学生却不注意或知识准备不足,“教”也不一定导致“学”。“教”和“学”是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的活动。所以说,教师一定要抓住“教”与“学”这个主要矛盾。
在教学中,“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换句话说,“学”这个主体是在“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必须适应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应该怎么“教”。要防止不考虑甚至忽视学生需求而进行无的放矢的教学。教师的“教”,是受学生的“学”制约的,要以学生的“学”决定应该如何“教”。所以说,学生的“学”是“教”与“学”这个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3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要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先进教育观念、方法和技术,不但要教书育人、启迪学生思维,更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在2010年7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会上也深刻指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考能力。要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胡***和***的讲话,语言朴实、寓意深刻,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可以说,“3种能力”和“5个学会”,是我们教学工作的基本遵循和终极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上文所说的“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笔者认为更主要的是指学生主动、有针对性进行的“以我为主”的学习,即“自学”,这也是现代教育观念和时展要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反映。自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应为了学生明天的学习做准备,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学生离开老师能自主获取知识。教师也不能只管“教”而放弃了“学”,不能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多讲思路、多教方法,少给“金子”、多给“点石成金”的本领。要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既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注重教给(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17页)学生学习的方法;既要讲解知识、解决 疑难,更重要的是要指导自学方法、培养学习能力。要做到今天的“教”应为了学生明天的“学”做准备。 “填鸭式”、“满堂灌”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必须从教师的脑海中彻底摒弃。
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其在未来工作中能产生创造的动力并终身受益。教育家陶行知曾对当时学校教育的现状极为不满,因为“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是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在他看来,“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古语说的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如果将“鱼”比喻成知识,“渔”说成是获得知识的本领,那么教师应该在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学习的本领,即“授鱼教渔”,使学生“鱼渔兼得”,而不是只是给学生“输血”,结果学生不会自己“造血”,导致将来发展受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出版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教育报告。该报告指出:“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并将“学会学习”与“学会生存”相提并论。这也足以证明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学生也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依赖为自主、变学会为会学,在搞懂“为什么学、学什么”的基础上思考“怎么学”的问题,多研究学习的方法,就会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7-30.
教师教学第2篇
关键词学生 学习能力
1 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因素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因素: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手段。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材是教学的内容,教学手段是进行教学的工具,教师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在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主导作用。教材、教学手段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教学内容一般都是是统一和固定的,教师和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手段受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制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由以上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学习是教学的基础,学习对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品德、塑造人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如果不重视和尊重学习者的学习规律,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2 “教”与“学”的关系辨析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教”是影响学生学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学生不用“教”也能“学”,即使教师在“教”,学生却不注意或知识准备不足,“教”也不一定导致“学”。“教”和“学”是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的活动。所以说,教师一定要抓住“教”与“学”这个主要矛盾。
在教学中,“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换句话说,“学”这个主体是在“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必须适应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应该怎么“教”。要防止不考虑甚至忽视学生需求而进行无的放矢的教学。教师的“教”,是受学生的“学”制约的,要以学生的“学”决定应该如何“教”。所以说,学生的“学”是“教”与“学”这个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3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要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先进教育观念、方法和技术,不但要教书育人、启迪学生思维,更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在2010年7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会上也深刻指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考能力。要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胡***和***的讲话,语言朴实、寓意深刻,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可以说,“3种能力”和“5个学会”,是我们教学工作的基本遵循和终极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上文所说的“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笔者认为更主要的是指学生主动、有针对性进行的“以我为主”的学习,即“自学”,这也是现代教育观念和时展要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反映。自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应为了学生明天的学习做准备,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学生离开老师能自主获取知识。教师也不能只管“教”而放弃了“学”,不能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多讲思路、多教方法,少给“金子”、多给“点石成金”的本领。要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既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注重教给(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17页)学生学习的方法;既要讲解知识、解决 疑难,更重要的是要指导自学方法、培养学习能力。要做到今天的“教”应为了学生明天的“学”做准备。 “填鸭式”、“满堂灌”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必须从教师的脑海中彻底摒弃。
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其在未来工作中能产生创造的动力并终身受益。教育家陶行知曾对当时学校教育的现状极为不满,因为“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是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在他看来,“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古语说的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如果将“鱼”比喻成知识,“渔”说成是获得知识的本领,那么教师应该在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学习的本领,即“授鱼教渔”,使学生“鱼渔兼得”,而不是只是给学生“输血”,结果学生不会自己“造血”,导致将来发展受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出版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教育报告。该报告指出:“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并将“学会学习”与“学会生存”相提并论。这也足以证明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学生也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依赖为自主、变学会为会学,在搞懂“为什么学、学什么”的基础上思考“怎么学”的问题,多研究学习的方法,就会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7-30.
教师教学第3篇
关键词学生 学习能力
1 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因素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因素: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手段。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材是教学的内容,教学手段是进行教学的工具,教师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在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主导作用。教材、教学手段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教学内容一般都是是统一和固定的,教师和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手段受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制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由以上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学习是教学的基础,学习对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品德、塑造人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如果不重视和尊重学习者的学习规律,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2 “教”与“学”的关系辨析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教”是影响学生学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学生不用“教”也能“学”,即使教师在“教”,学生却不注意或知识准备不足,“教”也不一定导致“学”。“教”和“学”是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的活动。所以说,教师一定要抓住“教”与“学”这个主要矛盾。
在教学中,“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换句话说,“学”这个主体是在“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必须适应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应该怎么“教”。要防止不考虑甚至忽视学生需求而进行无的放矢的教学。教师的“教”,是受学生的“学”制约的,要以学生的“学”决定应该如何“教”。所以说,学生的“学”是“教”与“学”这个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3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要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先进教育观念、方法和技术,不但要教书育人、启迪学生思维,更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在2010年7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会上也深刻指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考能力。要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胡***和***的讲话,语言朴实、寓意深刻,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可以说,“3种能力”和“5个学会”,是我们教学工作的基本遵循和终极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上文所说的“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笔者认为更主要的是指学生主动、有针对性进行的“以我为主”的学习,即“自学”,这也是现代教育观念和时展要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反映。自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应为了学生明天的学习做准备,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学生离开老师能自主获取知识。教师也不能只管“教”而放弃了“学”,不能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多讲思路、多教方法,少给“金子”、多给“点石成金”的本领。要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既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注重教给(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17页)学生学习的方法;既要讲解知识、解决 疑难,更重要的是要指导自学方法、培养学习能力。要做到今天的“教”应为了学生明天的“学”做准备。 “填鸭式”、“满堂灌”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必须从教师的脑海中彻底摒弃。
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其在未来工作中能产生创造的动力并终身受益。教育家陶行知曾对当时学校教育的现状极为不满,因为“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是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在他看来,“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古语说的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如果将“鱼”比喻成知识,“渔”说成是获得知识的本领,那么教师应该在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学习的本领,即“授鱼教渔”,使学生“鱼渔兼得”,而不是只是给学生“输血”,结果学生不会自己“造血”,导致将来发展受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出版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教育报告。该报告指出:“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并将“学会学习”与“学会生存”相提并论。这也足以证明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学生也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依赖为自主、变学会为会学,在搞懂“为什么学、学什么”的基础上思考“怎么学”的问题,多研究学习的方法,就会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7-30.
教师教学第4篇
关键词学生 学习能力
1 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因素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因素: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手段。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材是教学的内容,教学手段是进行教学的工具,教师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在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主导作用。教材、教学手段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教学内容一般都是是统一和固定的,教师和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手段受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制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由以上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学习是教学的基础,学习对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品德、塑造人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如果不重视和尊重学习者的学习规律,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2 “教”与“学”的关系辨析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教”是影响学生学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学生不用“教”也能“学”,即使教师在“教”,学生却不注意或知识准备不足,“教”也不一定导致“学”。“教”和“学”是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的活动。所以说,教师一定要抓住“教”与“学”这个主要矛盾。
在教学中,“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换句话说,“学”这个主体是在“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必须适应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应该怎么“教”。要防止不考虑甚至忽视学生需求而进行无的放矢的教学。教师的“教”,是受学生的“学”制约的,要以学生的“学”决定应该如何“教”。所以说,学生的“学”是“教”与“学”这个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3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要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先进教育观念、方法和技术,不但要教书育人、启迪学生思维,更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在2010年7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会上也深刻指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考能力。要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胡***和***的讲话,语言朴实、寓意深刻,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可以说,“3种能力”和“5个学会”,是我们教学工作的基本遵循和终极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上文所说的“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笔者认为更主要的是指学生主动、有针对性进行的“以我为主”的学习,即“自学”,这也是现代教育观念和时展要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反映。自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应为了学生明天的学习做准备,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学生离开老师能自主获取知识。教师也不能只管“教”而放弃了“学”,不能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多讲思路、多教方法,少给“金子”、多给“点石成金”的本领。要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既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注重教给(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17页)学生学习的方法;既要讲解知识、解决 疑难,更重要的是要指导自学方法、培养学习能力。要做到今天的“教”应为了学生明天的“学”做准备。 “填鸭式”、“满堂灌”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必须从教师的脑海中彻底摒弃。
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其在未来工作中能产生创造的动力并终身受益。教育家陶行知曾对当时学校教育的现状极为不满,因为“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是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在他看来,“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古语说的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如果将“鱼”比喻成知识,“渔”说成是获得知识的本领,那么教师应该在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学习的本领,即“授鱼教渔”,使学生“鱼渔兼得”,而不是只是给学生“输血”,结果学生不会自己“造血”,导致将来发展受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出版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教育报告。该报告指出:“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并将“学会学习”与“学会生存”相提并论。这也足以证明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学生也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依赖为自主、变学会为会学,在搞懂“为什么学、学什么”的基础上思考“怎么学”的问题,多研究学习的方法,就会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7-30.
教师教学第5篇
关键词学生 学习能力
中***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Teachers Teach, Student Study" and "Teachers Teach Students to Study"
WANG Haijun
(The Second Artillery Qingzhou Sergeancy School, Qingzhou, Shandong 262500)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our factors in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ir relationship,proposes thatteachers should help students study learning view, and discusses how to help students learn to study.
Key wordsstudent; study ability
1 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因素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因素: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手段。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材是教学的内容,教学手段是进行教学的工具,教师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在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主导作用。教材、教学手段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教学内容一般都是是统一和固定的,教师和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手段受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制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由以上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学习是教学的基础,学习对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品德、塑造人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如果不重视和尊重学习者的学习规律,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2 “教”与“学”的关系辨析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教”是影响学生学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学生不用“教”也能“学”,即使教师在“教”,学生却不注意或知识准备不足,“教”也不一定导致“学”。“教”和“学”是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的活动。所以说,教师一定要抓住“教”与“学”这个主要矛盾。
在教学中,“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换句话说,“学”这个主体是在“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必须适应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应该怎么“教”。要防止不考虑甚至忽视学生需求而进行无的放矢的教学。教师的“教”,是受学生的“学”制约的,要以学生的“学”决定应该如何“教”。所以说,学生的“学”是“教”与“学”这个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3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要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先进教育观念、方法和技术,不但要教书育人、启迪学生思维,更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在2010年7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会上也深刻指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考能力。要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胡***和***的讲话,语言朴实、寓意深刻,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可以说,“3种能力”和“5个学会”,是我们教学工作的基本遵循和终极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上文所说的“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笔者认为更主要的是指学生主动、有针对性进行的“以我为主”的学习,即“自学”,这也是现代教育观念和时展要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反映。自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应为了学生明天的学习做准备,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学生离开老师能自主获取知识。教师也不能只管“教”而放弃了“学”,不能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多讲思路、多教方法,少给“金子”、多给“点石成金”的本领。要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既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注重教给(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17页)学生学习的方法;既要讲解知识、解决 疑难,更重要的是要指导自学方法、培养学习能力。要做到今天的“教”应为了学生明天的“学”做准备。 “填鸭式”、“满堂灌”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必须从教师的脑海中彻底摒弃。
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其在未来工作中能产生创造的动力并终身受益。教育家陶行知曾对当时学校教育的现状极为不满,因为“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是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在他看来,“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古语说的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如果将“鱼”比喻成知识,“渔”说成是获得知识的本领,那么教师应该在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学习的本领,即“授鱼教渔”,使学生“鱼渔兼得”,而不是只是给学生“输血”,结果学生不会自己“造血”,导致将来发展受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出版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教育报告。该报告指出:“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并将“学会学习”与“学会生存”相提并论。这也足以证明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学生也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依赖为自主、变学会为会学,在搞懂“为什么学、学什么”的基础上思考“怎么学”的问题,多研究学习的方法,就会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7-30.
教师教学第6篇
在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国家和省建设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承担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实践研究,组织区域内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管理人员培训,开展有关基础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改革热点与难点问题研究,开展全国高等学校基础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是今后高校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导向。最近,***颁布《关于启动部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07号),明确了在“十二五”期间,***在中央部委所属高等学校中重点支持建设30个部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区情、教情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运行机制,以提升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和基础课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完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推进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学改革、质量评价等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文件指明,教学发展中心的重点突出建设内容包括[5]:(1)开展教师培训。面向学校全体教师,重点是中青年教师、基础课教师和研究生助教开展培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掌握必要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2)开展教学咨询服务。面向学校全体教师、重点是新进教师、中青年教师和公共基础课教师提供教学咨询服务,满足本校特色化人才培养和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需要。(3)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着重研究公共基础课和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策略与技巧,提高教学能力;推动营造重视和研究教学的氛围,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文化;推广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和成果,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高。(4)开展教学质量评估。会同校内有关部门,加强对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的考核、检查、评估和交流,确保教学改革卓有成效、教学质量不断提升。(5)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汇聚本校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高水平师资,集成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形成共享机制,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实施全方位服务。(6)承担促进区域内高校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相关任务,组织区域内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管理人员培训;开展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实践研究;组织开展全国或区域内高校公共基础课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为区域内高校开展师资培训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特色专业办学经验,发挥“中心”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2011年,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该中心挂靠在华南师范大学,面向华南师范大学与全省高校教师提供一系列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计划和服务,具体为:(1)教师培训:针对校内教师/校外教师开展各类专项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2)职业发展: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提供个别化咨询、诊断、指导;(3)成果培育:组织教师开展教学专题研讨与经验分享活动;(4)教改指导:提供教学改革项目的专业指导与支持;(5)案例建设:收集、整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与案例。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模型
为探索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厘清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要素并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模型是基本前提。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综合体现,并表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之中。文献分析发现,国外有关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主要聚焦于“应用模式”“推广策略”“实施途径”等方法建议层面,而且多倾向于依托“校本”或是“跨校”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项目展开研究。当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网上教师学习社群,开展“跨校”教研活动,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已初见端倪。例如,王玉平、陈年兴等人[6]研发了一个基于网络的面对面学习环境———“网络合作学习社群”(CollaborativeCyberCommuni-ty),构建了一个“实践—反思—合作”(Practice,Re-flectionandCollaboration)的网络化培训模式,并选取澳大利亚昆士兰三所高校的8位语言教师参与为期12周的网络化培训。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培训的教师的专业技能有了显著提高,而且自身的教学信念与自我认识有着不同程度的增强。在国内,有关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基本处于引进和了解阶段,缺乏本土化的自主研究意识,即绝大部分的研究文献主要以介绍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基本情况、实施策略与模式等为主。就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领域内许多新的、有意义的问题而言,系统而深入的探讨还不够。而且,对国外经验的比较、分析、创造性吸收还很不足,缺乏对已有经验模式“移植”的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以致研究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研究的可行性也由此受到一定的质疑与批判。另外,在内容上,主要集中在教学能力的分类、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原因、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方式等方面,且这些研究多是经验式或是建议式的描述,总体上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此外,对于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方式的研究尚不多见。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信息时代需要教师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技能。这是信息时代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从人的能力发展三要素(技术素养、知识深化、知识创新)和教育系统六要素(***策、课程、教学法、ICT、组织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纵横两个维度构建起一个教师ICT能力标准(ICTCom-petencyStandardsforTeachers,ICT-CST)[7]框架结构。密舒拉(Mishra,P.)和科勒(Koehler,M.J.)从教师教学知识的视角,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TPCK)[8],认为教师不仅需具备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Knowledge)、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Knowledge)和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Knowledge)三个***的知识实体,而应考虑两两之间与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相互重叠形成的四类“新”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PC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echno-logicalContentKnowledge,TCK)、整合技术的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PedagogicalKnowledge,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这一概念,为指导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本研究认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涵括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研究能力三大基本能力,其基础来源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原理与教学方法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分为基础、发展、创新三个阶段,教学能力的发展源于教师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教学发展与创新平台的支持。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模型如下页***所示。
促进教学能力发展的基本机制
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发展中心的支持作用,真正实现教学发展中心对全省广大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服务作用,本研究开发了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公共服务平台(***为:)。该平台的主要功能有:(1)提供多元化的技能培训与指导;(2)提供多样化的优质资源与案例;(3)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服务。包括:中心简介、新闻动态、培训与研讨、热点与专题、成果培育、案例建设、咨询服务等模块。依托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培训与服务,探索形成若干基本机制。(一)多元合作机制人类学认为,学习不是学习者个人的“私事”,而应把个体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的背景中,应以“学习作为社会参与”(LearningasSocialPartici-pation)来审视学习———学习是一种个体成员在取得合法参与机会的情况下,得以从边缘逐渐进入实践共同体(CommunityofPractice,CoP),走向中心,并建构与这些共同体有关的身份的过程。不是因为要完成某一项具体的活动而将大家临时聚在一起的松散结构,而是成员具有共同的文化与历史继承,有共同的目标、信念系统和实践活动的团体。新成员在参与团体实践活动中,从老成员那里承袭这些共同的经验与规范,从比较边缘的、的参与逐步发展到核心的实质性参与,并逐渐确立自己在共同体中的身份和自我价值感[9]。本研究正是吸收了这一理念,依托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公共服务平台,搭建起以教学名师、教学督导、资深教师等为专家团队的多元化教师学习共同体,包括新教师研习营、名师工作室、一对一帮扶等,组织灵活多样的合作交流共享活动,以建构起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的合作文化机制,帮助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逐渐由“边缘化”向“中心化”靠近。(二)个性化服务机制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能力的发展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教师面对新环境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焦虑感、自我否定(SelfDoubt)、动机缺乏、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迷茫等都会影响教师成长,这些因素被称为教师的个人发展(PersonalDevelopment)[10]。事实上,已有的文献往往较多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学能力的发展,却忽视了教师的个人发展影响。然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是同等重要的,二者不可或缺。因此,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应考虑并兼顾教师个人发展的引导。教师是活生生的个体,具有自我的文化意识、教学经验、知识背景、职业特性。本研究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优势,依托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公共服务平台,系统建立、管理教师职业发展的个人信息库,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个性化咨询,帮助、辅导教师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形成有效的个性化服务机制。(三)绩效评估机制教师教育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过程。为保证教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应对教师发展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跟踪,帮助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与习惯。本研究以“高端引领、持续发展、服务优先”为导向,建立起健全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绩效评估的长效机制,包括绩效评估指标、绩效评估方法、绩效评估过程等,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以优化调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途径,从而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教师教学第7篇
钻研教学方法
讲课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它是一门“表演艺术”。备课是讲课的基础。而高校教师想要讲好一门课,除了需要备好课之外,还需要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快速轻松地接受知识,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新知识。课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采用研究型、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授课的单一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灵活组合,因材施教,如课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问题教学法等双向交流的方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分寸,不能一种教学方法一用到底。“在以讲授法为基本方式的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练习法以及其他的合适方法,混合交叉使用。”[1]实现教学方法由“单一方法”到“灵活组合”、“权威灌输”到“质疑理解”、“结果传授”到“过程经历”“、独白布道”到“对话教学”的整体转型。此外,注重授课时的逻辑性,注意课堂内容的前后衔接,使课堂内容富有条理,重难点突出。因此,对于青年教师来说,钻研教学方法,是强化教师责任意识,创优争先的首要条件。
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科研能力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自己对信息的收集、梳理与吸收的能力,不断地完善、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进而适应当今创新教育的需要。高校教师还要不断加强对新知识、新技能、新规则的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把知识更新、大脑“充电”当作第一要务,把加强学习同提高工作能力结合起来,努力做到知识能力上的高素养,做一个有学养、能力强的高校教师。此外,在教师的劳动形态上,走教育科研促教学质量的新路子,实现高校教师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在“科研立校、科研兴校”思想的指导下,实施课题带动策略,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