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想的诗句篇1
一、学生读不懂古诗词的原因
1.意象孤立化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古诗词的意象,往往都倾注了诗人的情感。它不仅仅是读者看到的一花一草,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比如“柳”与“赠别、离别”有关,“西楼”与“闺怨”有关。可是,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往往不会或者不能把意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只是孤立地看待这一个个意象,不知所云,或者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就是诗人看到的景象。
2.背景边缘化
背景是指诗歌的题目,作者生活的朝代、生平经历和给出的相关注释。诗歌的题目可以说是诗歌的眼睛,往往隐含了很多信息,它有可能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可能揭示了线索、写作对象等,还有可能奠定了感情基调。正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朝代与生平经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诗歌的内容,掌握诗人的情感与心路历程。诗歌附带的注释也是我们全方位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然而,部分学生永远意识不到这些,总是紧盯着诗歌的正文绞尽脑汁地猜想,却总也猜不准。
3.疑难字词拒绝化
我们说的疑难字词,其实不单单是字词,也有可能是某一句诗。笔者不止一次发现,学生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要不就卡在那儿动弹不得,要不就直接跳过去,忽略它。在笔者看来,学生很排斥这些疑难字词句,不愿也不会或者不敢进行相关相似的联想。“诗家语”之所以难懂,是因为与其他文学语言比较起来,诗歌的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和跳跃性。为了表达的需要,诗歌的语言经常会改变词性、词序和语序。我们在理解诗歌时,要懂得变通词性、词序和语序,而这恰恰是学生的软肋。
4.结构模糊化
世间万物皆有规律可循,诗歌亦然。以近体诗为例,讲究起承转合。“起”就是诗句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承”就是“起”句的自然衔接,延伸拓展。“转”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体现思路的转换。“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情感的凝聚之处。对于词来说,往往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掌握了这些诗词的结构规律,我们就可以比较轻松地理解古诗词了。不过,学生在理解古诗词时,不大注意诗句与诗句之间的联系,结构意识很模糊。
二、如何读懂古诗词
1.“泡”
茶叶必须用滚沸的开水才能泡开,否则,茶叶不能舒展,茶香不能释出。同理,诗句就是那卷成一个个碧螺形状的茶叶,我们必须用丰富的知识才能“泡”开它。具体说来,我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拆分。把诗句拆散,分为一个个***的字词来理解。诗歌语言是高度浓缩的、跳跃的,学生常常苦恼不懂诗句的意思就是摸不准诗歌那“一字千金”的精炼。而我们主张把诗句拆分为一个个小单位的字词来理解,就是本着化整为零、化难为简的原则,先让学生从字的本义上去理解。
其次,联想。理解诗句必须要有相似、相关的联想,也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字的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诗歌意象涵义、人文历史典故、作者生平经历、诗歌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进行联想,从而更好地把握诗句传达的信息。联想具体可概括为:意象涵义的联想、人文典故的联想、历史旧例的联想、描述面的联想、诗歌背景的联想、诗人活动过程的联想、空间时间转换的联想等。如在学习黄庭坚的《登快阁》时,笔者就让学生通过联想来理解“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这一联,有部分学生就猜到了此联运用了“高山流水”和“阮籍翻白眼青眼”的典故,从而能准确地理解诗歌。
2.“洗”
很多人都有洗茶的习惯,因为茶叶在采摘、烘焙到包装出售的过程中,免不了会有一些杂质夹杂其中。诗歌也需要“洗一洗”。“泡”开诗歌最重要,这个过程会让我们得到很多关于诗句的信息。可在极具竞争力的高考题面前,怎样才能保证学生掌握的诗句信息是准确的呢?“洗”的过程就非常重要了。所谓“洗”,即筛选,就是去杂质,即在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据诗歌意象、题目、结构、作者生平、诗歌注解等信息确认诗句表达的具体准确的涵义。这个过程就是再次提炼的过程,它由初步模糊印象变成具体清晰的诗歌内容。
关于理想的诗句篇2
一、从古诗词关键词语的角度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非常强调炼字,尤其是古诗名家,总是力求字字珠玑,给人耳目一新而又意蕴丰厚的感觉。在赏析这些诗歌时,要注意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从而带动全诗的全面理解。
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是裂开的意思,“浮”为飘浮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湖泊东南大地***成东南两块,日月星辰宛如在湖水上日夜飘浮。此二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这首诗写出了湖山之胜、登楼的喜悦,也写出了诗人的孤身漂泊之感和家国多难的悲哀境界沉雄悲壮。
二、从古诗词表现的画面角度赏析
古诗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这些诗歌的某些诗句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画面,凸显出鲜明的***画美。近几年,各地中考也非常关注这些诗歌的赏析考查,一般题型是描述这些诗句所表现的***画。在赏析这些特点的诗歌时,要注意研究诗句这种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赏析。
例如,2009年镇江市中考试卷,第7题就属于这方面的考查。试题的内容如下:阅读杜牧的《江南春》,完成7―8题。第7题的要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诗的前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杜牧的《江南春》原文是这样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描写景物的字词,理解字词的内涵,并于此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具体拓展相关的景物,还原诗歌所描述的具体画面。
具体到这个题目,诗的前两句中涉及景物的字词有很多,我们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千里”极言江南土地平旷,辽阔千里。“莺啼”,黄莺的鸣叫,莺是江南的一种鸟,通常指黄莺。学生可以进一步打开思路,什么样的黄莺,怎样鸣叫,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填补诗句留下的空白。怎样的黄莺呢?可以说美丽的黄莺。怎样鸣叫呢?综合诗歌的整个内容,写的是江南美丽动人的春景,可说欢快地鸣叫。说得更生动形象一点,可说成快乐地歌唱,这样采用了拟人手法,语言表现力更强。“绿映红”是什么呢?绿的是树或叶,红的是花,可想象成丛丛绿树,朵朵红花,掩映成趣。“水村”指临水的村庄,“山郭”是倚山的城郭。“酒旗”指酒店迎客的彩旗,“风”是刮风。只要将上述内容综合起来,就可以这样来描述诗的前两句表现的画面:“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客的酒旗在风中招展。”这样采取先分后合,展开联想想象,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对应的画面就容易多了。
三、从蕴含哲理角度赏析
我国是诗的国度,唐宋诗歌是我国诗歌发展史的辉煌阶段,这两个历史阶段的诗歌非常重视趣与理在诗歌中的体现,这方面名家辈出。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不少诗句不仅意蕴深厚,而且饱含哲理。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自己,天涯若比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杜牧的《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万木春”;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关于理想的诗句篇3
一、关于景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
古人写诗往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关注景物描写,要求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绘出来,展现诗中画面;或者立足诗歌意象(景物)描写,调动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广泛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让静态诗意转化成动态***景,像放电影一样从脑海中闪过。
描绘画面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抓住景物特征,用优美语言再现诗歌意境;二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切忌直接引用。
比如,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这两句诗好在何处。
第(1)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特点的理解,诗的第五、六两句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露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不仅写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
第(2)题考查对佳句的赏析。解答这种题目应该从句式、修辞的角度加以评析。表述的格式一般是“……”运用了“……” 修辞手法,接着讲清它的表达效果。如:“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构成对偶,句式工整;以“明镜”喻“两水”,写出秋水的清澈、晶莹;以“彩虹”喻“双桥”,写出双桥之美。一个“夹”字,写出二溪合流绕城的情景:双桥好似彩虹,这“彩虹”的影子落入了“明镜”之中;一个“落”字,将天上与水中联系起来。
二、关于思想感情
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有两点,一是知人论诗,即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这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用心聆听老师的介绍,同时自己也要主动查阅有关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二是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诗人或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欣喜,欢快,激动,悲愤,哀伤,忧国忧民,坚守节操,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治失意、抑郁不得志,等等。
还以上面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为例,问: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题考查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其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是秋风萧瑟的时节,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此题参考答案:“诗人***治失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
三、关于艺术手法
明确诗词的艺术手法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这对我们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都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诗词鉴赏题涉及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动静互衬法。如:“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2)虚实结合技巧。如:谈谈“琴瑟友之”与“钟鼓乐之”的艺术效果。(3)情景交融运用。如:陶渊明的《饮酒》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点作简要的分析。(4)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空白技巧)。如:谈谈“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艺术效果。(5)用典。如:“亲射虎,看孙郎”的典故是怎么回事,作者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6)想象。如:谈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艺术效果。
艺术手法当然不止这些,还有象征、衬托、对比等,它们也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有交叉、有融合的,在复习备考时,我们有必要对各种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做到这一点,我们面对各种题型的诗词赏析都可以应付自如了。
另外,解答时使用一些术语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分析诗句作用:深化意境、升华主旨、意境幽远、耐人寻味等;分析诗歌语言特色:清新隽永、委婉含蓄、朴实无华、华美绮丽、明白晓畅、简练生动、雄浑豪放等。
如道潜的《秋江》: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问题: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这首诗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当然,鉴赏古诗词的方法、角度多种多样,但都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下面就用赵健峰诗作《用心感悟》的最后几句作为文章的结尾吧。
用心感悟每一个难忘的瞬间,
让美丽的眼睛伴着发现;
关于理想的诗句篇4
可仔细地想一想,古人的诗词都是竖行排列的,由右向左,自上而下,也是十分的有序,并且体现着古人的思考习惯。现在,我们换种排列方式,竖行单句排列,那么,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变成了这样的形式: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我们姑且就把这种格式叫做单行排列,以区别于常见的双行排列。
对于一首诗,我们总是习惯于横向思考,从作者生平到时代背景,从意象到人物形象,力求全面把握。实际上,这样处理往往很难到位,写出的答案甚至与命题者的初衷相背。运用单行思考,有利于考生对诗词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更有利于他们做好诗词题。
下面,我就谈一下单行层次的思考方式。
【示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鹳雀楼高几层?
(2)前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我们先用单行划分层次,四句可分为两层,一二句为第一层,是写景;三、四句为第二层,是抒情。(1)题的关键在于要照应到上下两层,第二层中的“更上”表示第二次上了一层楼。我们不妨推理,第一次上一层楼就上到二层楼,第二次再上一层就上到三层了,大致就可以确定鹳雀楼高三层。再推上下两层的关系,我们已知第三、四句是作者站在第三层楼上看到的,那么,第一、二句就是作者在第二层楼上看到的景色。
该答案的推理过程,充分运用了单行、层次的原理。抓住上下两层的关系,以诗人的位置变化为中心,让解题思路和作者的游览、行进路线一致,使平面的诗变成了立体的***画,因而极具精确性。
(2)题探讨景情的关系。本诗的景情就很有特点,我们先分析景色本身的特点,作者通过“白日”“山”“黄河”“大海”这些硕大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宏大的意境,造成了一种磅礴的气势。接着,我们再用竖行、层次原理,以一、二句为中心,向上下看,上句就是题目,我们可以联想到作者描绘意境,是为鹳雀楼服务,把鹳雀楼放入这宏大的意境中,让读者想象鹳雀楼的宏伟气势。在诗中,这种宏大意境的作用,就是烘托鹳雀楼的气势。再向下看,三、四句是一种远大的境界,这种远大境界就是从一、二句宏大景色中联想出来的,一、二句景是三、四句情的基础,同时,三、四句包含的哲理是对一、二句的升华。
我曾统计过此题的答案,70%的学生可以答出诗歌本身的意境,但只有20%的学生可以答出上下句作用,也就是说,80%的学生在上下层次方面存在问题。现在用单行、层次的原理,至少可以从认知、感受方面,给学生一个体验,让学生明白,作用必须从上下段、上下层看。我想,再辅之以一定数量的训练,当可解决这个问题。
单行、层次,不只是处理前后层次的关系,它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景情先后次序的判断,明晰整首诗的次序。
【示例二】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1)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2)作者为什么写到雁?
我们先用层次的格式来分析一下,第一、二句是抒情,第三、四句是写景,这与常规的诗词有矛盾,一般都是先景后情,由此我们可大致推知此诗为倒装。不妨先摆正顺序,先景后情,理解起来就比较自然了。
(1)抒发的情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题的关键在于作者的思乡之情从何而来。从诗来看,是大雁引起的。在古代诗词中,大雁经常被用来比喻书信,大雁南北迁徙可比作游子四处漂泊。借此可整理为:大雁多比喻游子,用大雁南归比喻游子思乡,用雁可归而游子不归,衬托游子的凄凉伤感之情。
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判断是倒装呢?这就需要用常规的诗词知识去推理。在一般诗词中,总是先景后情,由景引发情,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就养成了先景后情的习惯。阅读中,一旦发现次序不对,就应换用单行、层次的思路进行整理,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诗词的次序。
古人在诗词中所运用的方法,有时十分巧妙,短短的四句,却包含着无尽的变化。这些变化有时是因为押韵,有时是为了强调,有时是为了对称。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改变,却给现代人的理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请看下面一首诗。
【示例三】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1)有人说:“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请说明理由。
(2)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首先,整体把握这首诗,一、二句有“昔”“今”。表明是回忆;三、四句有“南窜”“北流”,表明是对比,有方向性。一、二句有景有情,三、四句借景抒情。
(1)题,从单行、结构上看,第三句是诗歌的记叙中心,作者在“南窜”的路上,看到花鸟忧伤,看到园林回忆起过去伤感,看到湘江水,就联想到返回朝廷。很显然,此句是关键。从内容上讲,所有的抒情都围绕着该句,都是从该句生发出来的,此句是抒情的基础。故题(1)的答案为:同意。从结构上说,该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展开,从这一句生发的。
(2)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译出来就是“伤感时,看到落花就流泪;听到鸟叫就心惊”,是移情于景,同时,用花鸟这些欢乐的景反衬伤感的情,也可叫乐景衬哀情。原诗中,“今春花鸟作边愁”就是典型的例子。故题(2)的答案为:“今春花鸟作边愁。”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
古代诗歌中,对仗性极强,对偶句也比较多,第三、四句,第五、六句也经常以对偶的形式出现,上下包含着许多的联系,通过两句对举,可以明白许多隐藏的东西,此时,单行、层次理解的方式,可以让你迅速、准确地理解诗句。
【示例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1)昔人写诗,经常使用对比手法。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对比的?
(2)经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叹?
运用单行、层次可以清晰地看出,该诗可分为两层:一、二句写“街西紫牡丹”,记叙中饱含情感;三、四句为第二层,写另一种“无人看”的牡丹。对比:街西——(街东),紫牡丹——(白牡丹),热闹——(冷清)。
(1)题,“怎样对比”就是必须说出修辞或者使用的手法。景,一般都是描写,描写运用的字词以及所形成的画面需要说清楚。故题(1)的答案为:运用了描写画面和对比的手法,前两句极写豪贵们争赏紫牡丹的热闹场面,与后两句写白牡丹空对明月、承着冷露而无人瞧看的情景组成鲜明的相比。
(2)题,“诗人的人生感叹”,严格讲,出题不够准确、具体,如果“裴给事”与“裴潾”是同一人,则答案比较好写;若是不同的人,则答案比较复杂。原诗的中心是“紫牡丹、白牡丹”的对比,诗人把“裴给事”比作“白牡丹”,借以烘托裴给事卓越的才干和高洁的品行,通过“热闹——冷清”的对比,在于说明裴给事才高行洁却无人欣赏,也包含着对社会埋没人才的批判。故题(2)的答案为:1.表现了诗人对裴给事人格廉洁而无人欣赏的人生叹息。2.对豪贵们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批评。3.借别人说自己,叹息自己怀才不遇。
前面主要讨论的是绝句的变化,其实,诗歌越长,其记叙性就越发明显,层次结构就愈发突出。常见的律诗,用单行、层次理解,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示例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1)“寻”有什么好处?
(2)请分析“英雄”的具体含义。
(3)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何也?
先划分层次,八句四层,每一联为一层,对应记叙角度,经过单行、层次的分析,整理出了一个完整的小记叙文,诗歌的内容就了然于心。理解清楚,答题也就自如了。这只是大的方面,实际上,在字词方面,层次对举,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要理解“寻”,先对举一、二句,第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问,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是答,是知。由问到知的过程就是“寻”,这里面包含着作者的坚持之意、敬仰之情。
较长的律诗一般可分为三层或四层,因此,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到层次,有几个层,就有几个含义。诗中的人物也要这样归类,歌颂的对象是诸葛亮,是诗中主要的英雄;杜甫无限向往,也是英雄,由此引申,那些千千万万想建功立业的仁人志士,也是英雄。不过,这些是分类概括,必须看出这些英雄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出师未捷、愿望无法实现、留有遗憾的人。
单行思维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对举,强迫你向这个角度思考。“蜀相”与“诸葛祠”是对应的问法,按对举的原则,首先必须解释清楚“相”与“祠”本身的含义,接着分析他们各自的特点,这样就会相应地顺畅、全面。
故(1)题答案为:寻,即寻找(本义或修辞),从不知道的地方去找,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持(译原句显示意境或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由物到人,由景到情)。
(2)题答案为:有三层:A.文中描写的中心人物,建功立业的诸葛亮。B.渴望建立功业的作者杜甫,来参观诸葛亮庙就是表达为国建功的愿望。C.千千万万像杜甫一样渴望报效国家的有才之士。这些英雄都是“出师未捷”“壮志未酬”或者“报国无门”的人。
(3)题答案为:A.“相”强调人,突出的是功绩、官职。“祠”强调庙,是物,是一般人都能达到的程度。B.彰显文章的侧重。以写人、功绩为主,少写甚至不写建筑的磅礴大气。C.“蜀相”是虚写,“诸葛祠”是具体实物,前者留给人的想象余地大,后者略显真实局促。
【示例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先用单行、层次判断,八句诗可分为四层,用记叙确定位置,是作者游览赤壁这个地方。
运用单行对举解释字词,“拳”展现的是鹭鸟安静的状态,形象性强,画面感清晰,是静态。“退”是远处飞鸟的状态,表现的是飞行的过程,是动态。
诗作的层次性非常明显。全诗四个小层,实际上是两个大层。前四句为一层,后四句为一层,前后的关系是,由于功绩被流水冲走,所以羡慕隐逸的生活。但具体分析时却必须逐层解释清楚,即答出每一层的具体含义,再概括两个大层的含义,这样才比较完整。
故(1)题答案为:“拳”和“退”。“拳”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飞鸿在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题答案为: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鹭鸟、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慨,于是提出“最羡鱼竿客”,想驾一叶扁舟在风雨朦胧中归去。
关于理想的诗句篇5
一、古诗的一般特点认识
1.诗句精炼,概括地反映生活。古诗一般诗体短小,要在有限的诗句内,表达丰富的内容。因而它不能全面、具体地描绘,必须选取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从细小处着手,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2.抒情言之,想象丰富。诗,贵在以情感人。因而古诗或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借诗言志,并多以飞驰的想象,丰富的联想,精当的描绘来表现社会和人生。
3.韵律和谐,平仄相对,富音乐美。古诗押韵,要求很严,连每个字的声调也很讲究,要求平仄对仗,因而古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富音乐美。
二、古诗的一般教学方法
1.简明介绍时代背景,揭示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所蕴涵的思想内容。诗人作诗的年代离我们已非常久远,加之诗中的感情皆与那时、那地、那事有关。如不对当时的背景作以简介,学生领会诗意就有一定的难度。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学生如不理解作者是在流放途中遇赦,那么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便难以体会。但应注意,在介绍背景时,不可讲得太多,扯得太远。
2.讲清古诗中的字、词、句的意思,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含义。①以旧促新,提出疑问。据以前学古诗所得经验,逐一释疑。②以熟助生,细细讲解,逐一释疑。即借助现代汉语词汇来解释古语词,让学生摸索古今汉语之间的联系规律,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古今字意的通假。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句中“元”通“原”。第二,古今字意的变迁。如: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是因为的意思。③有些运用典故的,需考证,并指明用意。④语序有颠倒者,要挪前置后,予以正位。⑤个别诗词、佳句,或意境深远,或意义深邃,而现代汉语表达效果皆不及者,应指导学生多读,细细咀嚼,细细品味。
3.启发学生想象诗中情境,引导学生领会诗情画意,进一步理解诗的主要内容。①从语言入手展开联想。②利用插***,发挥想象。③听—谈—想—画,升华想象。“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要领会诗中的诗情画意,或细品诗句,或据诗作画,从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4.指导朗读,让学生更细腻地体会诗意及诗情。①确定感情基调。这要据诗意而定,或轻松愉快(李白《早发白帝城》),或深沉凝重,或慷慨激昂等不一而足。②确定重音,找关键词。古诗重音的落点就在这些关键词上。③确定节奏。古诗一般两个字一个节奏,无论是五言或七言,后三字总与前面间隔长一些,必须严格分开。因此,停顿之时间应稍长,而其他略短一些。
5.古诗板书的步骤。①写明诗题及作者。②按次序逐句写出原诗句。注:诗行与诗行间隔两三行空白。③在空白处,注意解释字词。注:单字上下对应,两个到多个字组成词者,先画横线,然后上下对应注释。④释句。注:在释词的基础上,通过补(省略成分),或挪(倒置的词句),疏通语意,达到释句的目的。⑤通观全诗,点化诗眼。
三、古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古诗教学中应注意的基本事项。①古诗的读音。汉字本有一字多音、多义的特点,而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往往出现不能正确理解词义的现象。因而教师在指导读古诗时,一定要注意辨析多音、多义字,为学好古诗扫清障碍。②古诗的释词。要准确领会的思想内容,必须正确解释词义,而古诗中某些词义随时展而演变,有了很大差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说明。③古诗的特殊词序和句式。古诗多有字数、平仄的限制,多有词序、句序颠倒,或句子成分省略及句意跳跃情况,教学中也应注意说明。
关于理想的诗句篇6
关键词: 朗读教学 古诗文 诗歌教学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诗歌有一定的格律,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明确朗读的作用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一)熟读成诵,陶冶情操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就朗读的指导而言,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初读,感受诗意。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
精读,加深理解。初读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
品读,深化理解。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品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学生自主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理解诗意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离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的。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直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迎接……好一幅长江三峡行舟***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再现这个意境。诗一开头,诗人用一“辞”字,把告别白帝城时的气氛写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照,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之情。猿声用“啼不住”修饰,足见诗人心情的喜悦。而以“轻”饰“舟”,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诗人披霞乘舟,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二、 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教学时,我先讲解古诗的涵义,再采取示范、教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古诗。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三、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四、分辨朗读时的重音
关于理想的诗句篇7
关键词:古诗词曲 阅读 鉴赏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是新课改《考纲》中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而古诗词曲的阅读鉴赏又常常是考查的主要载体。所以古诗词曲的阅读鉴赏就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尽管我们都明白古诗词曲的阅读鉴赏是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教学中也都会更加谨慎地对待,都能就如何答题高谈阔论,但真正落实到学生那里还是收效甚微,即也是盲点——它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困惑。
那么,如何走出困惑,能让古诗词曲的阅读鉴赏如沐春风、如浴阳光般轻松愉悦,从而打开他们内心的领悟之锁?笔者认为,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让学生明白和掌握其鉴赏策略,以期运用自如。下面以经典试题为例,谈一谈古诗词曲的鉴赏策略。
策略之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我们对诗歌形象的鉴赏,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领会其要旨。
一.借助诗词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词形象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考生能判断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作用与意义。而考生要正确判断诗词中形象的作用和意义,则要善于领悟“形象”的“象”外之义。因为诗歌形象都包含着诗人的思想,倾注着诗人的感情。其提问方式有: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或这首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试对这首诗所吟咏的某种形象作简要的分析。答题步骤与要点:①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②用精炼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③结合诗歌的主旨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如(2012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时光。②便作: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评价古诗的思想感情能力。这是一首怀人伤别的佳作,为秦观早起的暮春别恨之作。“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另外,“栁”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之说。所以,本词中“杨柳”应该还有象征离别的意思,可指惜别、依依不舍等。“飞絮”既扣暮春时节,又寓年华易逝或漂泊不定。因此,这两个常见意象在这特定的情境中就有了以下复杂的情感:伤别之愁,怀人之情,韶华易逝之叹。
〔答案〕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策略〕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创造一个或一群“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欣赏诗歌,就要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要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和象征意义,诗人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比如说到“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等。因此我们要对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有所了解,看到了某个意象,便要想到它表达什么情感,体现什么主旨。
判断诗中意象所指代的象征意义,可用下述三种方法:
(1)套用法。把平时积累的意象的象征意义记住,考试时直接套用。平时学习时可以搜集一些,作些分析,考试时可以套用。
(2)联想法。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在特点上有某种联系。如梅傲冬而开,故常取其不畏邪恶之义;竹空心,故常取其谦虚之义,又因其直而有节,故常取其有气节之义,等等。
(3)谐音法。如“柳”因与“留”谐音,故其常指代“不愿朋友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莲”因与“恋”谐音,故其常作为爱情的象征。
二.借助诗词形象,分析诗歌意境。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作者着力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静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场景,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其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与要点: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②描绘诗中展现的***景画面。答题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注意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语言力求优美。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谈,要答具体。
如(2012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
〔解析〕这道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意境的能力。前两句写部队凯旋度过破讷沙的情景。从第三句始写“平明日出”可知,此是黎明尚未到来。***队夜行,时而兵戈相拔,偶有铮铮之鸣。栖息在沙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唤腾空飞去。“战初归”乃正写“度破讷沙”之事,写飞雁,有先声夺人的效果。第三句写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冷光闪闪,而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这是一幅何等壮观景象!而战士的归来也使沙漠增辉: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这又是何等光辉的人物形象!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得到高度统一。
〔答案〕全是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相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容的整肃,也暗含了***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策略〕要领会诗歌意境,就必须从把握诗歌的形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利用想象,善于补充,巧用互衬,互相彰显,做到心“领”神“会”,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如上题诗中,诗人抓住北方战场的特点,着意描写了唐朝***队在沙漠一带,战败入侵者,初战告捷而返回时的情景。首句用“雁正飞”点出时间,并用鸿雁报喜讯之意,预示了第二句“辟鹈泉上战初归”。画龙点睛有报喜的雁队,地上是胜利归来的将士。三四两句,进写“归途”之景,抓住“平明日出”、“满碛寒光”这些很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把“归途”之景写得很有特色。长途跋涉,连夜行***,无有疲劳,这里有胜利的喜悦。告捷归来,穿行于沙漠之地,自然无人欢迎,只有“满碛寒光”。“满碛寒光生铁衣”,沙漠中的寒光,似是从战士的铁甲而来,是受“铁衣”的感染。诗人写出沿途的沙漠之景,正是写出了对归来将士欢迎的感情。这些都需在想象补充中完善。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在形象认识过程中,要注意诗歌常用的含蓄、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理解其明言此实在彼的特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实质上是对诗歌抒情主体形象的认识理解和对诗歌意象的体味。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全诗的意象有哪些;第二,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有何特点;第三,为什么创设这样的意境,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高考命题在考查诗歌形象上,也主要考查两点,第一,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第二,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包括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
(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可以用“形象类型划定法”来分析,即按照古典诗歌常见形象类型来进行具体分析,其主要类型有:忧国忧民型,怀才不遇型、壮志难酬型,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型,豪放洒脱型,爱情绵长型等。找到对应类,再作具体入微的个体分析,以显示其个性特点。
(2)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实际上是对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作出具体理解。可以采用“意象类型找位法”来分析,即诗歌意象一般可分为情、物、景、事、古迹等类型,而每一类往往有特定的文化积淀,形成独特的意蕴寄托,我们要做这方面的积累。同时,要结合对作者的个体认识,对时代背景的联想,分析这些意象与作者的“情”的结合点在哪里,体味其独特意味,感受其独特形象,如此,才能准确而有创建性地做题。
三.借助诗词形象,体会诗中哲理。
这类诗词作者往往是把自己对自然、事理的顿悟或体察诉之于笔下。
如(2012年湖北襄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①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注】①可人:知己
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
。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哲理能力。全诗通篇以议论为主,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具体感触。首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人逢喜事精神爽,快意时,阅读效率倍增,但往往书很快就读完了,因而不免觉得未尽兴。第二句“客有可人期不来”,“可人”,即可心合意之人,亦即良友,“期不来”,欲晤良友而不得。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希望能同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第三句,诗人以好书易尽,可人不来这两件事,推出“世事相违每如此”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用以说明世事多舛,人生难得事事如愿。这一句貌似达观,其实诗人内心充满了忧愤。第四句紧接以“好怀百岁几回开”,言人生百年,真正高兴之时能有几次?带有洞穿世事人生的禅理,可视为对人的劝导,也可视为诗人对自己的安慰。宋人爱用诗来说理。诗人多以冷静的态度来体察客观事物,善于把带哲理性的认识写入诗中,显得精深,富有理趣。这首诗同苏轼《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等脍炙人口的理趣诗的上品相比,虽略逊一筹,但仍是一首好诗。诗中所讲的道理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亲身感受,所以读来并无枯涩之感。吴曾认为,这是陈师道的“得意诗也”(《能改斋漫录》),评价是中肯的。
〔答案〕人生中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策略〕在有些古诗中,作者往往于写景状物中渗透议论说理的成分,从而使读者在接受其形象感染的同时,对其中蕴含的哲理仔细玩味后心领神会。这类诗词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例如2012年北京卷第11题,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以登山所见和所悟,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朴素的哲理。类似的还有王之涣的《登黄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观,气势雄阔。三、四两句诗,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便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义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策略之二:鉴赏诗歌语言美
诗歌鉴赏是由感知文学形象开始的,然后才能进行审美判断。而文学形象又是由语言来塑造的。要正确感知诗歌的形象就必须从语言的理解与分析入手,通过对语言的感悟,经过形象思维,从形式到内涵,由感知到评判,由表及里来判定。
其提问方式有: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哪里?③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答题步骤与要点:①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②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准确含义;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④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如(2012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
[答案] “藏”字,意思是“掩盖、隐藏”;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覆盖的边塞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意思是“侵入、穿透”;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这道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这首诗是诗人送一位邹姓卸任县令去灵武的送别诗。邹明曾担任过西畿县县令,在任三年,连他骑的马都没有养肥。为偿还欠债,只好把佩剑买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载着一些书回去。五、六两句是写作者想象之景,“边雪藏行径”,作者调动视觉,想象朋友游宦灵武,边塞大雪纷飞,一个“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雪之大,天气之恶劣,又写出了朋友跋涉之途的形单影只的孤独。“林风透卧衣”进一步写邹明府的衣衫单薄,邹明府去灵武时,大雪纷飞,积雪覆盖了人行之迹,寒风刺骨,他单薄的衣衫抵挡不住寒冷。“林风透卧衣”进一步写邹明府的衣衫单薄。一个“透”字,作者从触觉的角度,既写出了风之急,天气之寒冷,又写出了朋友跋涉之途的艰辛,字里行间表露出朋友不畏艰险的坚定意志,同时洋溢着作者对朋友远游的关切和思念结尾两句继续虚写朋友到达灵州时,听到清晨戍***的号角才刚刚吹响,客栈还没有开门迎接旅客,通过细节描写来交代朋友远游的时间。
〔策略〕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字词,这些字词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怎样理解炼字在诗中的作用呢?
1.套用法。总结常见的各种词类作为关键词时的作用,在理解具体诗词时,结合诗句,尝试套用。
2.删字法。就是先把一句诗的意思把握清楚,然后再把这个关键字去掉,看原来是个中哪些意思、哪些特点、哪些好处丢了,这些丢了的内容,就是这个关键字的作用。
3.换字法。同删字法相似,先把一句诗的意思把握清楚,然后用另外一个较普通,但相近的字来代替它,看效果如何。其不如关键字的地方,就是关键字的作用。
4.逆推法。一种情况是先看命题者所问的意思中所给出的好处。如“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作者在某联中用了某字,这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回答问题时,当然要说用得好,“好处”中的一点就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另一种情况,就是根据全诗表达的情感,说明的道理,看某字在诗中的位置(联中的位置),进行逆推。
常见词类作为关键词时的作用:
1.动词——巧用动词,可使是个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2.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融其物,如临其境。
3.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4.虚词——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婉,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5.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词(主要是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增强韵律感、节奏感,使诗文更生动更形象。
6.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增加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策略之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就诗歌创作而言,“表现”就是把客观事物表达呈现出来。这又涉及三个具体的方面:宏观构思,具体表达(叙述、描写),语言运用。
宏观构思方面的表达技巧往往关涉全篇。主要有比兴、象征、对比、借古讽今、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这几种宏观构思方面的表达技巧,都要结合全诗的内容、结构和思想感情去鉴赏,才能准确地把握它们的表达效果。
具体表达是指对诗歌中的内容所作的记叙和描写。主要有铺陈,就是展开叙述;渲染,就是从旁着意叙述和描绘,为表现主体服务;烘托、衬托,就是从侧面或反面着笔叙述和描写,以突出主要内容;动静结合等。
语言运用就是通过比喻、对偶、夸张、拟人、排比、反复、双关等修辞手法,使其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富有气势,从而抒发感情,表达题旨。
其提问方式有: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与要点: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取得了什么艺术效果。
如(2012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描写了四月农村的繁忙景象。首联总写,时值四月,作者行走在余杭大道上,一路所见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忙碌的身影。颔联写村中景色,作者将富有农家特色的几种事物组成了对仗工整、色彩鲜明的对偶句,既写出了农村四月的景色的特点,又表现出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最后两联写人们忙碌的情境,有的在河里划船,有的在家种桑养蚕,到处都是任梦忙碌的身影。诗歌前两联写静景,后两联写动静,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活情趣。
[答案] 使用对比(映衬)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
或:使用渲染手法。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策略〕鉴赏表达技巧及效果常用词语:
卒章显志——评价其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作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诗句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对比——意欲得出某个结论,而布列两事。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作出交代或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在意义上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水融——紧密结合在一起,了无痕迹。
还有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一气呵成,琅琅上口,虚实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策略之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治倾向等。由于古诗词的取材十分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按题材的不同有: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思妇闺情诗、咏物抒怀诗、怀古讽今诗、借景抒情诗、增友送别诗、论道说理诗;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有以下几种: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等。
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其提问方式有:①某句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②某句包含了哪些意思?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答题步骤与要点:①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如(2012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①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①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这首诗托物言志,通过描绘杜鹃啼声,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杜鹃,又叫“子归鸟”,啼叫声似“不如归去”令人惆怅、忧伤。相传杜鹃是望帝杜宇死后的化身,而杜宇又是历史上的开明皇帝。另外,杜鹃“惯作悲啼”的鸣叫,能使许多愁肠百结的人心酸肠断。诗歌首联用典,颔联描绘“贪夫”、“远客”听后的感受。“贪夫”不愿意听,无奈低首,“空”字传达出他无可奈何的惆怅。“远客”听后“已断肠”,夸张地写出其思乡之情。颈联写景,春天将逝,百花凋零,锦水春景黯然失色;月光如霜,凄清冷寂,更衬托出思乡难归的哀情。尾联宕开一笔,转而写农夫忙农事,渲染了客居他乡的落寞。
〔答案〕答案要点: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策略〕把握诗意就是要理解一首诗歌的内容,即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情,揭示了什么理,等等。把握诗意,需要从疏通诗面和梳理诗脉入手。疏通诗面是从语言层面去理解,梳理诗脉是从结构角度去把握。一般地,可以从三个策略途径入手:
1.借助意象把握。诗歌通过写景状物来表达思想感情。诗歌讲究含蓄,作者要抒发某种感情,往往不一定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去含蓄地表达。鉴赏诗歌时,要有借助意象去把握诗意的能力。例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中,“折柳”就是一个传统意象,含有惜别怀远的感情。把握了这一意象,结合下一句的“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比较好理解全诗思乡念家的思乡感情了。
2.借助“情点”把握。诗歌抒情,往往是借助其具体词语来传达的。字词的选用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助那些透露思想感情的词语,可以把握诗歌的大意。如鉴赏李白的词《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就可以抓住“伤心”“愁”这些字眼,发现其表达的“楼上人”忧伤愁苦的思想感情。
3.借助诗题把握。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所写内容或思想感情,鉴赏诗歌要关注诗题,分析诗题。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就点眀思想感情基调是“喜”,所写对象是“春雨”。白居易的《悯农》,题目就点眀思想感情是怜悯是同情,对象是农夫。有些诗歌,如不结合诗题,就很难理解其基本内容。如“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新。美人天上落,龙塞(边塞)始应春”,如不看题目《同洛阳李少府观永乐公主入蕃》就难以理解全诗的思想感情,甚至连基本内容都不一定能弄清楚。
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其提问方式有:①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的观点呢?②有人认为本诗是表达什么,有人认为则是表达什么,你同意哪种看法?答题步骤与要点:①明确表明你的观点;②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的观点的地方阐述原因。
如(2012年唐山模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有人说本词是“咏梅之作”,有人说本词是“怀人之作”,请简要说明自己鉴赏后的见解。
。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主要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词题作“梅”,这首咏梅词也是怀人之作。起头两句先写梅花开放的前奏,上片写梅花映衬着淡天疏云,质洁如雪、脉脉含情的神韵。下片由赞叹美景急转到愁情,由梅及人,以梅比人。这个倚栏人的“胜绝愁亦绝”,就不言自明了。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晚晴风歇”,暗示白日整天遭到风之摧残,继而又面临着“一夜春风”,即春寒威力的摧折,显示出梅花在残冬早春的特定时节倍遭残的处境。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至今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调和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答案〕答案一:是咏梅之作。词题是“梅”,词的内容是或直接或间接写梅。上阙第一句是交代梅开之“时”,第二句写梅与“天淡”、“云来去”相融相洽。下阙虽写情也是因见梅而生只情。
答案二:是怀人之作。上阙写梅,写得极美,即下片中说的“胜绝”,这“胜绝”之景是为人情而设,写“胜绝”是为了写“愁绝”,起反衬作用,获得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再如2011年辽宁卷诗歌鉴赏的第二问: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还有2011年安徽卷的诗歌鉴赏的第一问等。
〔策略〕疏通诗面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一步。有四种策略可供借鉴。
1.借助古代汉语知识疏通。古代诗歌中的某些词(字),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如:牖、幌。可以运用古代汉语知识理解。古代散文中省略句比现代汉语要多的多,古代诗歌由于语言凝练和格律制约等原因,比古代散文中的省略还要多,尤其需要注意。还有些语法知识,在理解古诗歌中有特殊意义,如倒装等。如王维《过香积寺》中的名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在词法和句法方面有两个难点。一是倒装,原诗的正常语序是“危石咽泉声,青松冷日色”;二是使动用法,“咽”即“使发出呜咽之声”,“冷”即“使变得清冷”。突破了这两个难点,理解这个句子就不会再有什么大问题了。
2.借助语境疏通。与现代汉语一样,疏通大意,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的意义联系。如岳飞词“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一句中的“瑶琴”一词,孤立去讲,可能不太好理解,但如果接着往下,读到“知音”“弦断”“听”这些字眼,就大致可以断定是一种乐器。
3.借助上下文的对应关系。古代诗歌多讲对应对仗,有的诗体(如律诗)还规定哪几联必须对仗。如王安石《孤桐》诗前两联:“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其中“得地本虚心”该如何理解,结合上下句“凌霄不屈己”就会眀了得多。“得地”对应“凌霄”,为动宾结构;“虚心”(不是一个词)对应“屈己”,也是动宾结构;“本”对“不”,是副词。这样去考虑,大意就清楚了: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
关于理想的诗句篇8
小学生阅读古诗的流程,一般经历感知理解语言文字、形成意象、体会情感三个阶段。阅读古诗,首先要接受诗的信息,感知语言文字,理解词句意思;二是要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开展想象,领会意境;三是要探究诗的言外之意,体会诗里的思想感情。三个阶段,体现理解古诗的三个层次。实践告诉我们要教好古诗必需把握好这三个层次。
一、感知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接受符号信息的过程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就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所谓顺应,就是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适应对新的信息的吸收。古诗的语言属古汉语范畴,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它特殊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句子形式。小学生初步接触古诗,其同化和顺应都有困难。
小学生感知古诗语言,遇到的问题有:其一,一些词汇所表示的事物现代少见,或者不见。如有齿的屐、踏歌,学生理解有困难。其 二,古诗中一些词汇的意义和现代语有很大的差别。小学生大量接触的是现代汉语的词汇,初步形成了理解现代语汇的心理***式。只有弄清古诗词汇和现代语的对应关系,才能实现同化。具体做法有:表示古代事物而现代生活中不见或极少见的词,古今词义迥异的词,如“屐齿”、“踏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等,由教师直接解释。如果要求学生自己捕捉词义,这对他们要求太高,不容易理解准确,反而起消极作用。古今词义相近的词,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解释,如《暮江吟》,让学生边阅读边查字典,试验结果,学生理解词义基本正确;有的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找出和单音节词相对应的双音节词,如“王师并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定”“无”,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理解。
在句法意义方面,古诗使用文言句法,加上格律限制,有它的特殊性。如多用省略句,倒装句和紧缩句,语脉似断实连,跳跃性大。要使学生用理解现代语句法意义和句子形式的心理***式去同化古诗,教师必须把倒装句顺装,把省略句中的省略补上;把紧缩句还原为常式;有的还需要调整句子结构,如“独钓寒江雪”,要把句子的结构调整为“雪-寒江-独钓”,并进一步具体化:“大雪纷飞,在这寒冷的江面上,只有一个孤独的老人在垂钓。”有的诗意思跳跃较大,如《寻隐者不遇》,第一句写“我”问,以下三句写童子答,“我”问什么,诗中没有说,需从童子回答推测。这首诗,需补上两个主语——“我”和童子,补上“我”的问语,这样全诗的字面意思就明白如话了。
二、 领会诗的意境
在理解古诗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形成意象。要根据诗作提供的信息,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加以补充、组合,进行再造想象,形成诗的意象。如果头脑中表象积累不够,形成意象则会发生困难。小学生阅历浅,直接表象不足,读的书少,特别是历史方面的书更少,间接表象的积累也不足,因此领会古诗意境常发生心理障碍。如《春望》,学生头脑中缺少唐代人发式的表象,难以形成“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象。帮助学生克服形成意象的困难,办法有:(1)提供直观。如“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提供古式挂***;又如“草色远看近却无”可带学生到野外观察。(2)提供有关知识,或启发儿童从有关书籍、电影电视联想,形成间接表象。如《题临安邸》,可启发学生联想影视中反面人物醉生梦死,恣意享受的片断,想象诗作描写的情景。(3)语言描述,引起想象。描述比直译具体。通过描述,使儿童在头脑出现相应***画。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有感情地细致描述,那么诗人久伫江边,目送征帆,对挚友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就会在学生脑中浮现。
三、 体会思想情感
体会古诗感情,是真正读懂古诗的标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如《春望》,其表达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式与今就很不相同。小学生年纪小,体会感情尤为困难。
关于理想的诗句篇9
中考古诗词的命题,相对比较开放,点小角度多,形式活泼多样。从2011年中考古诗词鉴赏命题的情况来看,大体有这样四大方面的考点:
1.概括内容主旨
内容主旨,即诗歌中用来表达情感、意***的材料,作者表达的情感、阐述的哲理,或对社会、人生、对历史的总结。命题的角度有: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理解或概括某一诗句的内容或其特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阐述了什么样的哲理,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等等。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还有少量的选择。
解答此类试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仔细品读诗歌内容、辨明诗意题旨、纵横联系内外知识、选准角度、审慎作答。
2.体味意象意境
任何作品都会表达一定的主题或情感,而诗歌中主题或情感的表达,则大多依赖于意象、意境的创造。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如桃花、梅花等四季物象,柳、月等表意物象;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所描绘的生活***景的巧妙结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作者的内在情思的统一。理解诗歌,把握诗意,自然离不开对意象、意境的分析、体会。因而对这种能力的考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这类考题要求考生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和形象,体会作品的情境、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命题的角度有: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对某一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情境进行扩充性描写等。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和描述。
解答此类问题,关键是要读懂诗歌。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首先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然后概括形象特点,最后理解作者在形象中寄予的情感。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二要用简练的话语概括意境特点,三要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3.把握艺术形式
诗词的形象、感情、思想往往借助于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比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动静结合、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运用典故等。命题的角度有: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等等。题型主要是选择、填空、简答。
分析艺术形式,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案内容应该包括:①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②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③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4.品味语言精妙
这类试题主要包括对词语的锤炼、句子的推敲、名句的领悟等。命题的角度有: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赏析诗眼,领会诗中某个字、词的表达效果,欣赏其中写得最妙的一联,剖析整首诗中最震撼人心的诗句等。题型多见于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品述题、批注题。
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含蓄的特点,鉴赏时应注意其深层含义。对典故性字词,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对描写性字词,要分析其对塑造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对动作性字词,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对名句,要从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语言等审美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要注意情、景、理的统一。鉴赏常用语如:①用语工整,形象地勾画出……的画面。②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③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的意境,生动形象,极富美感。④写出了……的过程或生动情景,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⑤叠字叠词增加了诗的音律美。
【新题预测】
(一)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2.请说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联中的“阔”字或“风正一帆悬”的精妙之处。
(二)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试说一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2.这首诗属于哪一类性质的诗?全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其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你知道吗?请写出来:
。
(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2.这首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四)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人奉命出使边塞的时间是哪个季节?依据是什么?
2.说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妙处。
(五)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尾联中的“愿”表面是指 ,实指 。
2.“带月荷锄归”一句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
(六)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 ”,常被用于题景,指 。
2.说说颈联“悦”“空”的妙处。
3.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着意描写了黄沙岭的夜景,诗人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B.词的上阕着重于“点”的渲染,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词的下阕则着重于“面”的刻画。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是说几颗明星闪烁在天边,点点疏雨洒落在山前,语言清新形象。
D.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2.自选角度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
(八)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B.“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说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
C.颈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D.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2.请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联呈现的画面。
(九)浣溪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黄鸡”的本意是: ,诗中是指 。
2.词的上阕,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溪边风光***”?
3.下阕的议论表达了什么哲理与情感?
(十)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诗中写出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的诗句是: 。
2.这首诗刻画的是怎样一位少女的形象?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3.诗中的“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请简要分析。
(十一)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并对“争”“啄”二字进行赏析。
3.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
(十二)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涯。
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2.说说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
3.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
(十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向我们描写了哪几种***营生活?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壮士形象?
2.任选“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或“可怜白发生”中“可怜”一词,试体味其表达效果。
3.本词的文眼“壮”,请结合词意说说它的内涵有哪些?
(十四)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雨打萍”比喻 。
2.品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的巧妙之处。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了何种抒情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五)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
1.联系全词,说说“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写了哪些“风景”,“异”在何处?用自己的话概括。
2.用横线画出本词的主旨句,并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3.请说出这首词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十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具体诗句回答。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线诗句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画线诗句流传至今,被赋予了怎样的新意义?
(十七)相见欢
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无言独上西楼”中的“独”字表现出词人怎样的内心?
2.请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
3.“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受?
(十八)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说说“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有什么妙处?
2.试简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十九)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2.“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二十)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简述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着怎样的艺术效果?
3.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二十一)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的什么特点?
2.根据词意,说说诗人究竟“伤心”什么,为何“伤心”。
(二十二)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开头连用 四个动词,生动地刻画出诗人 的自我形象。
2.最后两句诗中是什么意思?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这两句诗,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二十三)西归绝句①
元 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①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1.“今日春风到武关”中的“春风”语意双关,请具体说说你的理解。
2.这首诗叙事抒情,写景结情。诗人摄取了哪两个特写镜头,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
(二十四)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从内容上来看,开头两句有着什么关系?从结构上说,首联和其他三联又是怎样的关系?
2.本诗精于炼字。试赏析颔联中“掬”、“弄”二字的妙处。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月下的美景怎样的情感?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二十五)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①晚秋,天气初肃②。千里澄江似练④,翠峰如簇④。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⑤斜矗。彩舟云淡,星河⑥鹭起,画***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注释:①故国:故都,指金陵(今江苏南京市)。②初肃:开始出现肃杀之气。③练:白绸。④簇(cù):聚集、簇拥。⑤酒旗:又称酒帘。酒店前挂的作为标志的布帘。⑥星河:银河、天河,此处借指长江。
1.上阕写景,通过“澄江”、 、 、 、 、“鹭起”等景,构成一幅雄伟壮丽的金陵晚秋***。下阕 ,揭露了六朝统治阶级 的奢侈生活。
关于理想的诗句篇10
我们姑且就把这种格式叫做单行排列,以区别于常见的双行排列。对于一首诗,我们总是习惯于横向思考,从作者生平到时代背景,从意象到人物形象,力求全面把握。实际上,这样处理往往很难到位,写出的答案甚至与命题者的初衷相背。运用单行思考,有利于考生对诗词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更有利于他们做好诗词题。
下面,我就谈一下单行层次的思考方式。
【示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鹳雀楼高几层?(2)前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我们先用单行划分层次,四句可分为两层,一二句为第一层,是写景;三、四句为第二层,是抒情。(1)题的关键在于要照应到上下两层,第二层中的“更上”表示第二次上了一层楼。我们不妨推理,第一次上一层楼就上到二层楼,第二次再上一层就上到三层了,大致就可以确定鹳雀楼高三层。再推上下两层的关系,我们已知第三、四句是作者站在第三层楼上看到的,那么,第一、二句就是作者在第二层楼上看到的景色。
该答案的推理过程,充分运用了单行、层次的原理。抓住上下两层的关系,以诗人的位置变化为中心,让解题思路和作者的游览、行进路线一致,使平面的诗变成了立体的***画,因而极具精确性。
(2)题探讨景情的关系。本诗的景情就很有特点,我们先分析景色本身的特点,作者通过“白日”“山”“黄河”“大海”这些硕大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宏大的意境,造成了一种磅礴的气势。接着,我们再用竖行、层次原理,以一、二句为中心,向上下看,上句就是题目,我们可以联想到作者描绘意境,是为鹳雀楼服务,把鹳雀楼放入这宏大的意境中,让读者想象鹳雀楼的宏伟气势。在诗中,这种宏大意境的作用,就是烘托鹳雀楼的气势。再向下看,三、四句是一种远大的境界,这种远大境界就是从一、二句宏大景色中联想出来的,一、二句景是三、四句情的基础,同时,三、四句包含的哲理是对一、二句的升华。现在用单行、层次的原理,至少可以从认知、感受方面,给学生一个体验,让学生明白,作用必须从上下段、上下层看。我想,再辅之以一定数量的训练,当可解决这个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理想的诗句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