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树教学设计篇1
1、读懂课文,理解最后一段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金吉娅美好、善良的心灵。
3、在朗读、品味的过程中,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了解“给予”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金吉娅美好、善良的心灵。
2、在朗读、品味的过程中,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了解“给予”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
在朗读、品味的过程中,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了解“给予”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抓住文章的主要线索。
1、师引:今天,我们这一节课继续来学习《给予树》。 齐读课题。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中的什么内容?你能用上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2、学生回答,并借机追问,在这件事中,妈妈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默读课文,画出妈妈感情变化的句子。(担心——生气——激动)
抽学生读这些句子。
二、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1、圣诞节到了,妈妈应该高兴才是,为什么担心起来?
学生读第一、二自然段后,自由回答。(妈妈担心钱不多,孩子们买不到又多幽好的东西)
2、妈妈为什么又生气了呢?
(1)师引:金吉娅送给一个陌生女孩的是昂贵的洋娃娃,送给自己的家人的却只是棒棒糖,难道金吉娅不爱自己的家人吗?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请你再次静下心来,细细读读课文,找到句子来体会体会。
(2)出示交流:(注意要求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并加上自己的理解)
A、金吉娅说话的声音很低,显然在为没能给我们买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
吉娅的心里“像样的礼物”该是怎样的?
B、 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注意用第一人称)
哥哥姐姐在干什么?(出示课文中的句子)
(3)师引:是啊,金吉娅心里很担心、难过而沉默不语,哥哥姐姐们却个个兴高采烈,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能把它们读出来吗?
(4)师引:那金吉娅为什么还要把那么贵的礼物送给陌生的小女孩呢?
A、找出金吉娅说的理由,并用笔画出那句话。
B、我们在读这段话时,是不是也要象金吉娅前面说话的声音那样很低吗?为什么?(想得到妈妈的谅解、肯定、支持)
C、谁想来试一试,(指名试读)一起来试一试。(齐读)
D、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金吉娅的话吧!(师生合作读)
3、妈妈为什么激动了?
(1)齐读最后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解释“如愿以偿”(你读懂了“如愿以偿”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吗?)
课文中讲谁的什么愿望终于实现了?
是谁帮她实现的?请你连起来说一说。
(3)师引:那个渴望得到洋娃娃的小女孩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后,她绽开了甜蜜的微笑,这就是一个?(学生齐: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4)这个圣诞节,她不但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在妈妈的心里,对一个陌生女孩的爱心和棒棒糖相比,哪个更让妈妈喜欢?
(5)师引:是啊,在妈妈的心里,女儿的善良和爱心是多么的珍贵啊!此时此刻,妈妈的内心是?(高兴、激动、自豪、兴奋等) 你能读出妈妈的心情吗?
指名、齐读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听了金吉娅轻轻的叙述,你了解到金吉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用上善良、仁爱、同情、体贴)来说一说。所有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都源自于一个字,那就是“爱”。
2、感情引读最后一小节:
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啊,作为孩子的母亲,所有的语言都无法表达她此时此刻内心的激动,只有(激动地读一读)
作为孩子的母亲,也为刚才误解了孩子而感到深深的歉意,千言百语化作一个深情的拥抱,(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
作为孩子的母亲,更为有一个这样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他人的孩子而感到自豪,于是(让我们自豪地读一读)
3、在一个温暖如春的下午,金吉娅收到了一封来自远方的来信,那是那个收到洋娃娃的小女孩的来信,信上会怎么说?(想象说话,引导学生感谢话)
4、师引:
同学们,“给予”是一种快乐,快乐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给予”是冬是里的一缕阳光,温暖了你的心,也温暖了他的心……你觉得“给予”是什么?(要求用优美的语句说一说自己对“给予”的理解)
五、全文总结:
我们把这棵树种在我们心里,给予是付出,更是一种收获,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结束对这节课的学习。
六、板书设计:
给予树
给予树教学设计篇2
一、设计意***
小班孩子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启蒙时期,而且小班孩子年龄尚小,所以小班语言的教育活动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的经验。活动形式要求多种多样,并且多种形式还要交替使用,力求把教学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在生动活泼的经验环境中健康成长。《纲要》明确指出教学活动要以“直观法”和“游戏法”为主。特别是小班幼儿,最喜欢游戏活动。所以,小班语言在选择内容上,必须要遵循小班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并坚持在游戏活动中不给幼儿固定的模式,不断变化游戏的内容和要求,促使幼儿主动听,保持幼儿对游戏的新鲜感,创设宽松的氛围,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使他们很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并有与同伴和教师进行互动的愿望。例如,语言活动《秋天的树叶》的设计意***,就是在每次户外活动时,小朋友总喜欢追逐那些飘舞的树叶,并且他们各自拿着树叶进行比较,互相发表各自的看法。我看着孩子们对树叶有这么大的兴趣,突然激发了灵感,就有了设计《秋天的树叶》的意***。
二、 活动目标
《纲要》中明确提出发展小班幼儿语言的关键是为其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环境。所以为了达到《纲要》提出的要求,我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同时锻炼小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故设计了《秋天的树叶》,其目的是:
1.让孩子在活动中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表述对秋天树叶的感受和发现。
2.尝试用“小树叶像什么……”来说一句话。
3.能绘声绘色的朗读和表演儿歌《秋天的树叶》。
三、活动准备
《纲要》第二部分的教育原则指出“环境育人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为了能高效地开展本次语言活动,活动前我做了如下准备:
1.经验准备:请家长带孩子到公园里或者野外活动,并有意引导孩子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大小。
2.材料准备:课前让孩子自带一个篮子或者其他袋子,组织幼儿秋游收集各种树叶,
3.画有各种树叶的挂***。
四、活动过程
小班孩子是语音发展的飞跃期,他们基本掌握了本地区语言的全部语音,但在实际说话时发音还不够准确。同时他们的词汇增加很快,尤其是实词增长更为迅速,孩子已能用简单的言语与成人、同伴交往,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还能叙述生活中的事,只是在独白时很不流畅,带有很大的情景性。所以幼儿园老师在语言游戏活动中,必须提供充分的直观材料,让幼儿通过观察、想象来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当幼儿在活动中进行大胆的想象时,不论现实中是否存在,不管是否十分合理,教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进一步激发和挖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空间。如语言活动《秋天的树叶》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秋天的树叶有什么变化?”(枫叶变红了、柳树叶变黄了……);“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秋天的树叶呢?”(想)。
出示挂***,导入主题――《秋天的树叶》。
2.引导幼儿观察,交流已有的经验,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
师:“小朋友见过这些树叶吗?”(有的见过,有的没有见过。)
可以让小朋友把自己认识的树叶告诉大家,然后教师再逐一介绍小朋友不认识的,再告诉他们名称,并告诉小朋友为什么没有见过这些树叶,是因为这些树生长在南方。
师:“这些树叶像什么?”(小树叶像小船,可以送蚂蚁过河;小树叶像扇子,夏天摇一摇;小树叶像挖土机、小树叶像飞机……)“它们是哪个大树妈妈的宝宝?”(枫叶是枫树妈妈的宝宝;柳叶是柳树妈妈的宝宝;榆树叶是榆树妈妈的孩子……)
接着教师拓展开来提问:“那么小朋友是谁的宝宝啊?”(爸爸妈妈的宝宝、爷爷奶奶的宝宝、老师的宝宝……)“小朋友还见过那些树叶秋天不变颜色?”(让孩子观察、启发说出松树和柏树一年四季都是绿的。)“我们和小树叶能做哪些游戏呢?(捉迷藏、一起跳舞、秋叶可以拼***、画画……)“小朋友喜欢什么样的树叶?”
让孩子们各抒己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来发挥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力求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并鼓励和指导他们能完整地说出一句话。
对那些口头表达有困难的孩子要给予鼓励和帮助,教师可以说上半句让孩子接下半句。教师千万不可以急躁,更不能大声指责说话吞吞吐吐或者表达不准确的孩子,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作为小班的老师,在幼儿发展语言的关键时期,一定要鼓励孩子大胆说话,即使他们说错了,教师及时纠正,并让孩子继续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及时给予肯定。为了增强孩子说话的勇气,教师还可以用夸张的语气鼓励孩子:“你说得真好,声音真好听,教师喜欢听你说话。”并让全体小朋友给予掌声鼓励,以增加孩子说话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这样才可以高效地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玩树叶,并把自己玩的内容、为什么这么玩用语言描述出来,进一步锻炼孩子的说话能力。
五、活动延伸
教师给孩子准备好拼***的材料,和孩子们一起玩树叶。
1.秋叶拼***,教师先让孩子去参观大班的哥哥姐姐做的秋叶拼***,然后鼓励小朋友自己拼***,拼小鱼、小花、大公鸡、葡萄、大萝卜等。
2.教师还可以鼓励孩子说一句话来表达对秋天的感受:“我喜欢秋天的树叶”“我喜欢秋叶的颜色”“我也想变成一片树叶”“我想和秋叶做朋友”……
3.家园共育,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在秋叶上作画,以增进孩子和家长的亲情关系,并让家长配合老师,在家里让孩子把自己的作品用语言表述出来,还可以把作品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以达到共同交流的效果。
给予树教学设计篇3
首先,班主任要做好“咨询导师”的角色,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各种资讯和帮助。在学校教育和生活中,班主任仅是引导者,学生才是主导者,他们需要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不断得到成长和历练。对于这种成长和历练,班主任前期能做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资讯,创造条件让他们多一些历练。而在他们历练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班主任需要做的就是专业上给予他们帮助,精神上给予他们鼓舞,方向上给予他们指导,而最后的规划和成果则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来定夺和把握。
其次,有所侧重,做好不同阶段的工作。对于班主任工作,我认为在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工作重点:第一阶段(第一学年)是学生建设、志向建设。经过第一阶段的积累,第二阶段(第二学年)的重点应放在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上。班主任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观摩专业团体演出等艺术类活动,以开阔其专业视野。同时,专业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本阶段就可以找机会参加高级别的赛事和展演了。第三阶段(第三学年)是第二阶段的延续,班主任要专注于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同时,准备考研的学生要启动考研科目的学习。第四阶段(第四学年),几个任务:考研、毕业晚会、毕业论文、找工作。因篇幅有限,现笔者就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工作做一详细论述。
针对刚入校的新生,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应放在两方面:第一,抓学风;第二,树理想。我们要用纪律去帮助学生提高自律性,让目标去引导学生提高自觉性。
大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省份,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这样的背景情况决定了他们对大学生活、对广州这座城市、对专业见识等方面都有着不同层面和角度的认识,而要让他们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则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只能慢慢引导。而在他们的过去经验与现在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存在缝隙最小的就是专业学习,因此短期内将他们最有效凝聚起来的办法就是抓学习。所以班主任要把这个阶段一切工作的重心和关键点都放在抓他们的专业学习上。
在第一学期初,我重点督促他们(舞蹈专业学生)练早功和晚功。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是普通高中的艺术生,他们并没有练早功和晚功的习惯,而且他们的身体素质也跟不上大学专业学习的训练量。所以,通过练习早功和晚功,迅速地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是非常必要的。在为学生讲明白练习早功和晚功的重要性之后,我没有硬性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练功,而是鼓励几位原来是舞蹈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带头练功,并给予了他们一些鼓励和指导,他们提高得非常快。看到这种情况,没有练功的学生开始着急了,也加入了练早功的行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学习习惯养成和毅力的锻炼方法。我在学期末大力表扬了学生这种行为,并且鼓励学生坚持刻苦训练的精神,在假期自学一个舞蹈剧目。之后,第二学期初,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假期作业的展示。通过这次集中展示,学生对彼此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原来平时上课默默无闻的同学,竟然一个假期就可以把一个舞蹈剧目演绎得如此精彩,真是让大家刮目相看。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高了!
通过两个学期的专业考试,教师对他们的成长赞许有加,而且他们也基本没有出现思想问题。由此可见,学风建设好了,这个班的基础算是打好了,相信接下来的学习中,一切都会顺畅、平稳。
给予树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体验式教学;实践与反思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238-01
体验式教学模式虽在今天的教育领域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教师真正将其有效地运用于课堂、为自己的学科教学服务的研究过程却只是刚刚开始。然而,当我们正潜心审视、多样尝试“体验式教学”这个新事物之际,又一个新的课题顺势而生,进入了我的学校我的班级:小班化教育。于是,发挥小班化教育的资源与优势,深化体验式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此三者便有机统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是要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实践与反思。这里就提供我在教学中的一个案例,共鉴得失。
1.案例介绍
在完成《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框的教学之后,学生对生命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这时我便顺理成章地构思起了下一个内容——《人的生命独特性》。基于教材内容本身的特点,为了配合课本教学,也为了深化体验式教学模式,给学生更为直观的呈现方式,我事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份行为作业——收集两片“相同”的树叶。当然,如果在我上课时,我看不到一位学生带来树叶,那他们就全答对了。
上课了,我满心期望那份行为作业能在课堂上达成我的设计初衷,让学生在体验中悟知:“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亦如此。那么接下来的教学便水到渠成了。事实让我失望。他们全准备好了“相同的树叶”等待着我的检查。更有甚者是用课间跑去树枝上摘的,看着那鲜嫩的绿便一目了然了;有一个学生还掰下了一个杈,上面有五六片叶子……看着他们的“战利品”,我已痛悔交加,意识到自己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因为没有重点强调、忽略细节要求而带来的严重后果。而此时却有一位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您之前才教育我们要珍爱生命,怎么这会儿又叫我们去摘树叶呀?”痛定思痛,教学还要继续,思想还要转化。当我说明收集树叶可以用采集落叶的方式,既保护校园生命、又美化校园环境时,学生后悔不已;当我揭示这项活动的用意及正确答案时,学生们全都长长的“哦”了一声,恍然大悟!
这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学生将之写入班报中;这堂课也给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让我重新审视这个活动的设计,考虑学生的实际,尽量去预测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在设计时将活动的要求一一细化,强调细节,落实到组,增强实效,如此才能深化体验式教学模式,真正落实小班教育的理念。经过调整后的活动方案在我的另外三个班中得到了有效的实施。
2.案例反思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有这样一段言论:“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作用。现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一步被强调运用于新教材的***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不同的载体来引导学生做心灵上的体验,知识上的感悟,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对于此种教学模式,近几年来,已有很多专家、学者及教学第一线的同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要深化体验式教学模式,提高其实效性,必须立足于自己学校的实际,尤其是立足于自己学生的实际,从完善细节着手,以细节促实效。
2.1 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对自己的教学目的、期望学生有什么样的反应都心中有数,但学生本身的基础存在不同的梯度,学生的生活具有多样性,学生的理解也可能出现不同的方向。正如人们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母雷特”。所以,学生可能体验到不同的东西,甚至作出相反的体验。对此,我们不能一味地生气与批评,要尊重他们的真实感受,然后加以引导。这本身就有利于隐性课程资源的生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开发,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真正使小班化教育成为还课堂予学生、还真实予学生的教育。
2.2 鼓励学生的多元体验。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必就体验结果统一标准。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可能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设计活动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体验时间才能使学生作深刻的体验,才有可能出现多元体验。②当情境不只一个时,教师可以分解任务到不同的小组,以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体验的时间最大化,否则体验无法深入,就不可能达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效果。③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体验时,以鼓励为主,对于确有偏颇的体验结果,可用“三明治点评法”来评价。④在开启学生的情感体验时,教师可以用语言给予“多元化”提醒。⑤在问题的设计上避免明确的、单一的指向性。
2.3 注重学生的持续体验。思考具有连贯性,体验具有持续性。俗话说,“打铁趁热”。更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一方面,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体验教学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后可以布置相应的行为作业,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深化感悟,从而将已有体验进一步深化、内化为自己习惯性的道德行为。若能如此,我们的教学将不再止于下课铃响的那一刹那。
给予树教学设计篇5
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需要。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宜偏重某一层次的学生而忽视其余。可以采取这样的策略: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普通生可逐步“提升”,对后进生可稍微“降低”,这样才能引导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听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采用多种方式问答,如学生单独解答、小组代表回答、自由抢答等,这样有利于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不要先点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更不要只向尖子生发问,而应将答问的机会适当向后进生倾斜。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采取“全体动员法”,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时,也应该让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可以这样引导:“现在请某某同学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对不对,并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提问所涉及的面广,使回答的、旁听的都能积极动脑,真正做到提问的广泛性。
2.重视创设生活情境,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因此,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一个学生熟悉、能够理解、一目了然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规律,紧密联系教学内容是我们创设生活情境所要遵循的原则,我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学习知识。例如“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的教学设计,由于学生已经在前一节课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于是我创设了学生在模拟商店的购物情境,把教室当做商店,老师在商店里卖文具的售货员,讲台上放着笔、本子、铅笔盒等,学生自己选择一种需要的文具,拿着自己的学具人民币进行购物交易,购物时自己计算出售货员应找回的钱,一年级的学生看到此教学情境后积极性倍增,整节课的学习都是在快乐中进行的,学生在玩中轻松地学会了人民币计算的知识,与单纯的计算教学相比较多了趣味性,学生更愿意参与。因此,创设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3.利用启发式引导教学,打造互动平台,巧妙设问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分析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采用自主探索性数学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学习方式变革的成功尝试。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中的主动体验和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心理、研究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理论、实验法等研究方法,采取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实质的交流和互动,而不是仅仅围成一个圈,讨论讨论就完事,从实验结果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下案例:案例: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整节课我都采取了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整节课节骤紧凑,愉快高效。首先,我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明确了分工。同学们有的负责画***,有的负责计算,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负责填写表格,学生个个有任务,小组合作省时高效。教师出示问题:在一条路的一旁等距离地种6棵树,可以怎样种?教师给每个小组发表格。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和点拨。最后各小组汇报研究数据,教师板书。接下来,教师提出了更复杂的探究任务,请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总结三种情况下,棵树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学生投入了热烈讨论中。最后,教师引领学生总结三种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最后形成数学规律,即两端都种时:棵树=间隔数+1;两端都不种时:棵树=间隔数-1;一端不种时:棵树=间隔数。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进行了自主探究,感悟了规律总结的全过程,学习印象深刻,规律理解透彻,做基本题既快又准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既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又通过学生喜欢的模拟植树活动,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了分情况讨论和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而且在其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应用这种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4.在知识混淆点拓展,深化知识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理解和建构着知识,但有些理解上的偏差和模糊的认识严重阻碍着学生学习。如果这些偏差和模糊一直隐着,定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拓展练习,充分暴露这些错误和混淆点,让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明了。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时,笔者引导学生求比一个数多几的问题(在一个数和几已知的情况下)要用加法计算,这时教师再出示一个特殊的题目:“王炎做了24只纸飞机,比张明做的多15朵,张明做了多少朵?”学生尝试后,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列出“24+15=39(朵)”的算式,而只有少数学生列出“24-15=9(朵)”,列出加法算式的学生把“一个数比24多15,这个数是多少?”和“24比一个数多15,这个数是多少?”这两道题混淆了。这时,教师分别让不同算法的小朋友都说一下原因,大家各持己见,这时教师可以适时点拨:“王炎做了24只纸飞机,比张明做的多,你觉得谁多谁少?”这样一提醒,学生立刻就会发现虽然看似相同的题目,其实根本不同。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会解决常态的问题,但稍微有变化就不行了,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个知识。在这个知识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以拓展很有必要,通过不断思考、比较,修正认识误区,使本来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
给予树教学设计篇6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人们常用祖国的花朵来形容他们。而当青少年成为高中生了,祖国的花朵的比喻就不那么恰当了。笔者更愿意称高中的孩子为祖国的苗木,虽然他们现在还是不够顽强地小树苗,但只要给他们几年的成长时间,给予正确地栽培方法,他们就能成为新一代的祖国栋梁。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讲道,“少年强则中国强”。眼前的孩子,每一个都是祖国将来的希望。而作为栽培小树苗的园丁的教师们,则负担着无比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让每一颗树苗都能长大成材。这不仅仅是每一个教师的崇高使命,更是全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衷心期许。高中所有课程中,数学、物理、化学这几门课算是难度较大的,其中数学尤甚。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很多高中学生认为数学难学,数学成绩下降等,都是从厌烦数学开始的。试想,每天抱着厌倦厌烦的心态来学习数学,如何能够掌握新知识呢?然而,这些孩子中,绝大部分在小学、初中时数学成绩都比较好,唯独到了高中阶段不进反退了。这是为什么呢?高中的数学知识,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内容,对每个数学现象的探究更加深入,运算复杂性更强,对逻辑思维的锻炼强度更大。
同样是数学知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就可以掌握,而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不仅需要花费时间理解吸收,还要用更多的时间勤加练习、深入巩固。这些对于有数学天赋、基础牢固的孩子来说尚且需要时间,对于初中阶段数学基础不够扎实的孩子来说要花费的时间就更多了。然而目前的初中教育现状实在让人忧虑。初中的数学内容相对简单,中考考题难度较低,所以部分初中数学老师在教授学生时仅提供了知识的皮毛,而没有深入地给学生挖掘每个知识点背后的故事,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很多初升高的学生一开始接触高中数学内容就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性,从而引起厌烦的情绪。如果在此时没有引导者对这类学生给予正确恰当的指导,很可能在他们今后的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引起恶性循环,最终放弃数学的学习,这是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愿理看到的结果。所以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让每一个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上保持充分地学习热情,充满学习动力,是每一个数学教师都应该努力思考、用心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从教学经验及创新想法中寻求方法
1.自主学习,乐趣更多。在新课程改革之风的推动下,中小学各学科都在尝试将适量的自主学习内容加入到教学计划中去。高中数学课堂同样应该避免传统的“填鸭式”的被动接受教育的情况,将更多地权利交给学生们,而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新知识。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一种叫做“叛逆”的小种子也开始慢慢发芽,如果自始至终让他们被动接受所有知识,不仅不能完全吸收消化,还会激起他们的防抗意识,抵触学习新知识。所以笔者认为,应当将更多地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们,让他们主宰自己的学习,给他们更多的自由,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当然,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多一些自由并非放任不管,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当给予适当深度、适当方向、恰当方式的引导,如在一节课开始前提出能够贯穿更个模块内容的指导问题,在课程结束时总结归纳,在气氛低迷时恰当鼓励学生,在问题难以解决时给出提示等。
2.巧妙设计课堂环节,联系实际,因材施教。一节成功的课程,教师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三尺讲台虽然不大,却是所有人民教师挥洒青春和热血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老师就是当之无愧的主持人,如何将节目主持好,需要老师们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在做到气氛活跃的同时,也要做到让学生们学到学懂新知识。在课堂上用于讲解的案例最好不要太脱离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比如在学习函数的过程中,可以将生活中买卖商品的小例子用在函数题目中,这样更能让学生理解,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并且让学生们明白高中数学内容在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用处,只是需要大家带着好奇地眼光去探索发现,激发学生们的探索热情。“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同样是高中生,每个学生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老师在设计课堂环节时,应当按照学生的特色设计不同的环节,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环节展现光彩,给予他们更多地鼓励,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加自信。
三、总结
给予树教学设计篇7
教育观念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的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树立合作引领的教师观
我国传统虽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说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还需要辩证认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由“教学”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引导、合作者。教师要深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数学的活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当学生有疑问的时候适时予以点拨、引导;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随时了解学生思考状况,对学生课堂学习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展开有效学习活动。
例如,在进行“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我设计让学生分小组实验操作,探究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以及圆锥体积计算方法。实验前,出示圆锥形铅垂,提出问题:如何测量铅垂体积?学生答可利用物体排出水体积这一方法测量;此时,引导学生说说这种方法不足之处,鼓励学生根据原来学习知识来思考解决办法,引出实验材料:每组准备3组圆锥体容器、3组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水。接着,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并在实验中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圆柱与圆锥之间有什么关系。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归纳出本课知识点。整节课,教师只以必要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讲得轻松;学生在手脑结合的实验中生成知识点,学得高效。
二、树立启发“思维”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直接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如同吃别人已经炒好的菜,创新积极性不足;而启发式教学,则是让学生参与做菜的过程:不直接告诉新知识,只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必要材料,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迁移,激发学生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让学生自己获得新知识,课堂教学活力也正体现于此。
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我采用让学生分组探究、汇报交流的方法,知识点让学生去探索发现,掌握;重点、难点、疑问点,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交流。先让学生依次研究:0.68+0.7;1.5-0.76两题,再汇报计算过程算法。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了新知识与注意点,自己概括出结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小数加减法运算时同样适用。”然后又尝试进行一些典型的小数计算。整个活动过程学生们积极探索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学生轻松学到了知识,活跃了思维,同时培养了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三、树立关注个体差异的学生观
学生个体差异表现为两点:认知方式与思维方法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从学生差异着手,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从教学问题设计,到教学过程展开,课堂练习安排,都要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尊重学生提出的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汇报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不断累积数学学***验,提高思维水平。
比如,我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借助切苹果初步认识1/2后,引导学生表示出一张纸的1/2,这个地方难度小,所以在汇报交流中,直接让学习一般的学生来说自己的折法,并对他们进行了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后面的问题,为什么折法不一,折后涂色部分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却都是所折纸张的1/2时,则先让表现优异的同学来说,再逐步让这些学生来说表述,这样,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习自信心,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关注。如指导他们研究较为简单的题目,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大胆发表自己看法;当他们做取得点滴进步后,教师都要及时表扬他们,一步步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当他们出现错误时,教师要耐心引导,细致分析,鼓励他们自己改正。而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要先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指导他们,提高他们的数学才能。
四、树立开发资源的教材观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开发出学生之间蕴藏着的巨大学习资源,充分考虑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生是学习探索的主体,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习成为学生需要时才会产生的有效学习,不要让教师白费口舌,学生兴趣不够浓厚。教学中,要积极开发与利用学生中的学生资源,巧妙地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想办法,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工具,用学生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资源的利用很多,如学生的同伴互助,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的程度不一样,同一个学习内容学生已有经验不一样,学生通过互说互问,思维上产生火花,学生之间就有了与人分享的成功感,在互助的过程中,迫切想知道他人的想法,学生之间博采众长,萌发灵感,触类旁通,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之间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给予树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科学教学 问题 指导
一、幼儿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无目的、无任何要求的操作让幼儿虽然忙得不亦乐乎,场面很热闹。但孩子究竟获得什么,却是一个未知数?
2、有目的,但操作要求指向不明确,如“有趣的树叶”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树叶,目的是让幼儿观察比较树叶的大小、形状、颜色的不同。可幼儿探索时,教师不是要求“看一看、比一比,这些树叶有什么不一样?”而是要求“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结果多数幼儿都力***自己的发现能与众不同,如:这片树叶上有很细的茎(叶脉),这个树叶上有小圆点花纹,这片树叶生病了(有斑点),这片树叶被小虫子咬了唉。真正需要幼儿探索的内容却被忽略。
3、重操作形式,忽视透过操作发现本质。教师多数注意让幼儿动手动口,但是不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带着一定的问题去探索,通过设疑,激发幼儿的探索愿望,通过解惑(解决问题),促进幼儿的潜在能力的开发。因此,科学探索操作没有实现应有的教育价值。
4、老师的目的意识不强,巡视指导流于形式,失去价值。一些教师以为幼儿进入探索操作活动,是幼儿在完成学习的任务,与我关系不大。教师的任务只是维持操作的常规,提醒幼儿注意纪律、注意材料的收拾。
二、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1、教师运用的指导策略是否适当、有效?幼儿学习的兴趣、探究的积极性是否得以激发?教师的引导、点拨是否恰到好处?是否能引发幼儿作深层的思索与探究?是否适时提升幼儿的学习策略与学***验,并在同伴中分享与交流?
2、教师确定的主题目的是什么:是让幼儿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让幼儿了解科学学习的完整过程?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某些现象、获得某方面的知识?重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3、教师所设计的操作程序是否体现了循序渐进,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每一环的操作是不是有必然的联系,缺一不可?探索与发现这一核心环节是否突出?这样的操作,幼儿能否清楚地发现或观察了解所要发现的现象,从而较准确地得出结论?整体时间的安排是否合适?核心环节的探索与发现时间是否足够?有没有给幼儿相互交流和讨论的机会与时间?
二、解决的措施
1、活动前老师明确提出任务。以引起幼儿探索动机。可以以任务形式提出问题,或在游戏操作活动中引出任务。
2.活动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是使幼儿学会探索的思路和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他人的经验,学会总结交流经验。 帮助幼儿提出假设;活动的任务确定以后,教师应带领幼儿设想自己的假设,共同讨论、交流探索计划,通过别人的计划完善自己的计划,听取别人的意见。引导幼儿大胆尝试: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时机,提出发散性问题与聚合性问题帮助幼儿理清思路,明确探究方向。
3、当幼儿的探究活动远离目标时,教师应适时提醒,让幼儿明确探索的任务。如请幼儿说说操作的要求是什么,或教师重复一遍操作的要求。
4、当幼儿遇到困难以致探究无法进行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化抽象为直观,给予适时、适度的帮助,使其探究活动得以继续、深化。如提醒幼儿使用辅助材料,或引导幼儿尝试用其它的办法解决问题。提供帮助时,教师要给幼儿留一点解决困难、解决问题的空间,过于“及时”,会让幼儿失却许多获得自主发展的良好机会。
5、当部分幼儿较快地完成任务无所事事时,教师应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想一想,试一试,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给予树教学设计篇9
加强***队伍建设之管见。克服当前基层交通***队伍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应该围绕“以人为本、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纯洁组织”的目标,正确把握好四个关系,从加强理论建设、作风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四个方面着手,着力增强“四力”,提高交通***水平,树立交通***的良好形象。
(一)把握四个关系
1、依法治交与以德治交的关系。依法治交与以德治交,正是江***“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重要思想在交通行业管理中的具体体现。依法治交需要一定的道德观念作文撑,而以德治交叉需要以法律为依托和保障。依法治交与以德治交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两者不可偏废。只有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才能实现交通行业管理法制化、规范化,促进依法行***工作,为交通事业的发展营造一个文明法治的环境。
2、班子建设与队伍建设的关系。领导班子成员的表率作用,对于加强交通***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一方面,班子成员既是加强队伍建设的组织者,又是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必须首先严于律己,带头讲学习、讲***治、讲正气,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公仆意识。另一方面,班子建设好了,就能够更好地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神圣使命,交通***队伍建设就能够得到加强。
3、思想建设与素质提高的关系。只有先进的思想而无建设现代化的过硬本领。是不合格的***人员:只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而无共产主义远大的理想,同样是不合格的***人员。因此思想建设与素质提高同等重要,不能顾比失彼。
4、***监督与廉***建设的关系。加强***执纪监督,有利于促进交通***队伍勤***廉***建设,抓好交通扫主法队伍勤***廉***建设,有利于严格***。坚持二者结合,才能优化***队伍整体结构,确保交通***队伍建设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二)加强***队伍的途径
1、加强理论建设,增强适应时展的“思想动力”,树立公仆形象。市场经济给社会带来了生机活力,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不良的倾向也不时地腐蚀着***人员的思想,给交通***队伍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笔者认为,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用***理论和江***“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人员的头及,引导广大基层***人员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及时地解决***人员思想上一些深层次的认识与观点问题,提高他们的思想***治觉悟。其次,广泛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教育,切实解决***人员的“三***三观”问题,即引导和帮助***人员树立坚定的***治信念、***治方向、***治立场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公仆意识,弘扬奉献精神。再次,增强***人员的法制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提高他们知法、守法和***的自觉性,规范***行为,树立行业新风,引导广大***人员以良好的职来道德、饱满的精神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献身交通***工作。
2、加强作风建设,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益的“免***力”,树立文明形象。加强基层交通***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交通***队伍要立足当前,开展内部整顿教育活动,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抓住苗头防微杜渐,严肃***纪,加强作风建设,树立文明形象。要着眼于队伍的长远建设、长足进步,开展外树形象活动,坚持改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努力做到依法行***,文明***,以理服人。要建立健全以评促纠、以评促建为主的行评机制,对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把握,辩证施治,并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提高拒腐防为的免***力。
3、加强业务建设,增强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树窗口形象。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在职学习、函授、自学等形式,逐步提高***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必须把***培训作为交通***队伍建设的重点,坚持不懈地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多途径加强业务建设。同时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严把人员“进口”,畅通“出口”。突出抓好对现有人员的考核,实行“黄牌警告”、“***人员年度考核离岗培训”制度。对于考核不称职的,给予黄牌警告,责令离岗培训;对连续两年不称职、两次给予黄牌警告的,给予降职、降级,直至下岗;对不适应***工作的,按程序坚决予以辞退,保证交通***队伍的健康、纯洁,成为交通行业的文明“窗口”。
4、加强制度建
给予树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新课改;职高美术;作业设计
本人从事美术职高教育已有6年,回顾几届毕业的职高生,感触颇深。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职高美术教育的重视,美术课堂已开始鲜活起来,由原来的教条形式转化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学生也由在课堂中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角色,上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在美术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让学生在一节课中学到更多知识,如何能快速反映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体现教学的有效性,美术课堂作业的设计十分重要。
在听了很多优秀美术老师的示范课后,我感觉新课改下的美术课堂作业与以往相比,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加新颖,学生的消耗吸收更加容易。以往的课堂作业布置形式比较单一,作业没有选择性,老师要求什么形式,学生就完成什么形式,没有选择余地;并且作业比较封闭性,小组讨论比较少;同时作业缺乏趣味性,与学生生活经历拉的比较远。
针对以前课堂作业存在的问题,如何科学设计新课改下的美术作业,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并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是放在我们职高美术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挑战。结合这几年来的工作实际,我认为,在新课改形势下,职高美术课堂作业设计应注重“四个坚持”:
一、坚持因人而宜,凸显教学的差异化
如何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好作业,必须要了解职高生的特点,所谓之己知彼,百战不殆。我对自己所教的班进行了调查,我现教的是高二年级综合部的学生,在一个班的学生中,得到这样的结果:在班级中学生动手能力强,绘画情绪高,已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占百分之二十;喜欢写生课,动手能力一般,绘画能力一般占百分之五十。在一个班级中层次不同的学生比较多。所以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进行分层设计,作业在设计上不能一律很难或者一律很简单,应该由浅入深。根据班级学生的差异,设计适合不同基础学生需要的多层次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使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消。可以以“多项选择”的形式布置作业,给学生一定自,自主选择作业的难度、内容和形式。比如课例《形——不需要翻译的语言》,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以下三类作业让学生自选一题:
A.用不同的线条,借鉴具象或者完全抽象的形式,来表现物体***一的形,可以用直线或者曲线(完成最基本的教学要求)
B.根据你想表达的情绪,根据置换的形式,试着用不同的方式改画毕加索的《少女与鸽子》***二(从形式上进行了改变,并且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
C.根据一段文字引发联想,例如根据一段文字“文字月光如轻纱般笼罩着大地” 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文字的意境。(给予学生创作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采用这样选择的效果,既达到了基本掌握知识的目的,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坚持寓教于乐,增强教学的趣味化
美术作业本身的灵活性比较大,不能像文化课那样布置课堂作业,所以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也是一件有趣而快乐的事,提高学生尽力完成作业的主动性。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快乐的学习美术。例如在课例《肌理》中,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分别完成触觉肌理的名词解释填写,肌理这个名词本身比较抽象,如果在设计上采用小游戏的方式,老师分别用代表热跟冷、粗糙与光滑物体,来让学生进行触摸感受来完成,完成游戏后,让学生完成名词解释填写,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在课堂作业中,不仅要注意到作业的趣味性,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在乐中完成作业。有些作业有一定的难度,有部分同学不能***的完成作业,会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时间,把课堂作业采取分工协作的形式完成,能力强的同学做工艺复杂和技能要求高的作业部分,能力弱的同学可以完成相对简单的部分。从不同人员组合上可设计为小组完成。在学习《民间美术》一课时,由学生***完成泥人零件制作,我给全班同学进行分组,然后集体组拼成整个泥人。在课堂作业完成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明确各自的分工和学习任务,各尽其职、各显其能,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互帮互助,乐于合作,发扬善于合作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整个学习的效率。
三、坚持发散思维,提升教学的创新化
美术课程面向的是学生的生活与发展,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与乐于探究的精神,并且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独辟蹊径,以满足自己强烈的创作欲,以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使命地给学生灌输思想,以自己的想法强压给学生,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作业布置上,可以选择学生思维比较开放的形式,以各种表现形式,例如《肌理》这一课,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幅肌理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要采摘好的树叶,至于采摘什么形状的树叶,要用什么颜色来表现树叶肌理,都由学生自己选择,在整个课堂中,同学们都表现出想尝试的欲望,有些同学在树叶上涂上不同颜色的水粉颜料,把树叶拓印在纸张上,形成不规则的***案,有些同学,却更有想象力,在树叶上做起了文章,用喷洒的方式,在树叶上做出不同颜色的花纹,但最后不管学生最后做出什么样的肌理***案,都是一件不错的作品(***三)。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也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坚持贴近生活,加强教学的通俗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给予树教学设计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