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教学设计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教科书第四册第九课《假如我是巨人》。属于 “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设课。每一个孩子都爱幻想,不受时空约束地自由遐想,可以说幻想是孩子最快乐的事情。孩子们是在童话故事和动画的陪伴下长大的,在不断的梦想中长大的。一段新奇有趣的动画片,可以让学生神之以往;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更可以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假如我是巨人》这一课就是让学生大胆自由、勇于打破常规地把想象的故事表现出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己编个美丽的童话故事。他们乐意想象自己就是某个童话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这种趣味的想象可以更直接地表达他们对某种事物的真实感受,也更容易引发他们相关的联想。
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对美术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很强,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但是有部分学生画画不够大胆。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事物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表现的。
2、通过联想与比较,使学生能够自由、大胆的表现一幅巨人的绘画作品。
3、使学生体现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
利用灵活的比较,启发多种奇妙的联想,力求创新。
五、教学难点:
画面的布局与形象的大小对比。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格列佛***片。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格列佛,他是一位船上医生。一次出海遭遇一场大风暴把他们的船掀翻了,他只能随波逐流,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绑住了,动弹不得。周围的人个头很小,还没有他的手指高,原来他来到了小人国。小人国的的居民看到像巨人一样的格列佛害怕极了,把他当成了敌人,捆绑了起来。 但是善良的格列佛并没有计较还用他的智慧避免了小人国和邻国的战争。 从此以后他们成了好朋友,非常愉快的相处了一段美好时光。
1、听了故事,你认为格列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善良、勇敢、乐于助人)
2、老师小结:格列夫拥有优秀的品质,是挡住无愧的巨人。
3、你还知道过那些巨人的故事?
(出示课题——假如我是巨人)
(二)、.讲授新课
1、假如你你是巨人你会做些什么?(学生展开联想,自由回答)
2、现实中的我们很平凡,怎样成为巨人呢?
(1)、大小对比
师:一位小朋友小雪,她也想成为巨人,怎样让她成为巨人呢?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把冬冬变小,把小雪变大。
课件:事物的大小是通过对比来体现的。
师:对!同学们,你们说的可真好!事物的大小是通过对比来表现的。多多越大,周围的事物越小,这种对比的方法同学们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2)课件出示学生作品欣赏
师:你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
学生说出喜欢的画并说出理由。
师:看看这几幅画,有什么不同?从用纸上考虑?
纸张横着即横构***,纸张竖着即竖构***。
观察什么情况一般竖构***,什么时候横构***?
学生:站着的竖构***,
学生:躺着、趴着、弯腰横构***。
(3)、教师范画
师:老师也画了一幅画,需要同学帮忙来完成。
完成作品:先贴巨人,再添加楼房,小朋友等 。
师:同学们老师这个巨人是站着的着的,所以用了用了竖构***。
(三)动手实践
师:同学们,小人国要举办“巨人故事“”绘画大赛。你们想参加吗?
课件出示:
参赛要求:
1、把你编的故事画下来。
2、构***合理。
3、突出对比关系。
(四).作品展示及评价
请学生讲述自己巨人的故事。
评价标准:1、构***合理。
2、 故事完整。
3、体现巨人的高大、强壮。
假如教学设计篇2
当今的教育,面临着两大尖锐的矛盾:一是人的接受知识的能力与蓬勃增长的浩瀚知识量之间的矛盾,德国学者哈根·拜因豪尔在上一个世纪曾说:“一个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阅读,也只能读完他本专业全部出版物的5%。”现在所处的网络时代更无法预测知识传播的速度;二是人的有限的学习年限与知识迅速老化之间的矛盾。对此,教育的唯一出路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这是一种方法的教育,能力的教育。A·J·普洛斯(美国)认为:“设计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设计人员,而是***他们,帮助即将成为设计人员的人们发现和认识自身,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空,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聪明才智,完善并提供机会。”大学本科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强调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非结构化学习,就必须减少固化的课堂教学时间,减少结构化学习的安排,增加假期课堂,强化自主性、实践性、体验性的学习状态。
一、假期课堂的探讨与艺术院校假期教学的必要性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普遍关注大学的素质教育问题。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顾建民认为,传统的教师、教材和课堂“三中心”必须改变,否则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培育创新素质的正面力量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大学应构建“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的培养框架,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大的选择余地,使学生成为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具体到设计艺术教育而言,它所面临的挑战是由科技的进步、市场的调控、人们审美兴趣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导致的。它既是客观的,又是现实的。当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设计艺术作为先导,研究人们的现实需求。大学的设计艺术教育应该面对现实来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向社会提供人才资源。市场是检验设计艺术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教育体制的改革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动力。艺术院校的特点,尤其需要推行类似“假期课堂”的模式。因为,脱离实际的传统设计艺术教育模式无法适应新的人才需要,设计艺术教育必须考虑社会经济、技术、信息、生活、文化及市场等方面的关系,并在社会的构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据日本《设计艺术新闻》的调查,当今市场需要设计师的素质能力是“设计开发的策划能力占30%、设计的造型能力占25%、综合的思考能力占20%、组织与协调能力占12%、国际感觉占8%、CAD操作能力及其它占5%。”这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构成,向我们现行的设计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以适应新环境和市场的需要。可以说,书本、教材、传统课堂是该学科的基础,但永远不会创造出市场需求的东西,而这些恰恰是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所以,如何转换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有必要从推行“假期课堂”入手,积极探索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设计艺术教学模式,致力于现代教育资源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从国际通行的教学时间安排来看,很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可以供我们参考。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0年春季学期课堂2000年1月18日讲授开始(InstructionBegins),2000年5月8日讲授结束(InstructionEnds),共计16周。其中,春假(SpringRecessandSpringHoliday)是3月27日至31日,实际讲授时间为15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2000年秋季学期课堂2000年9月6日讲授开始(Firstdayofclasses),2000年12月13日结束(Lastdayofclasses),共14周,其中各种假期6天,实际上课时间为65天(13周);2001年春季学期课堂讲授开始在2001年2月6日,讲课结束在2001年5月17日,共14周,去掉假期8天,实际上课天数是65天(13周)。这些学校均开设不同学科、不同课时的小学期,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从国内情况来看,北京大学自2002年9月起实行了暑期学期(SummerSchool),并作为学校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在北京大学校园网公布的2003至2004年校历中,可以看到:2004年6月13日是本科生放暑假的第一天,而在往年,这个时候还没有停课考试。而且,暑假改为3个月。而国内其他高校和艺术院校目前并没有实行延长假期的做法,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形成的校历模式已成为习惯,真正的假期改革,并非是时间长短问题,关键在改变教育观念。参照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时间安排,现在的普通高等艺术院校可以将暑假调整为三个月以内、寒假调整为一个半月左右,因目前尚未有高校实施,设计艺术类院校“假期课堂”的最佳时间安排,仍需要进一步论证,或在实验中寻找成功的经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期缩短,假期延长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减少和教学要求的降低,相反,教学要求实际上是提高了。对学生而言,压缩学时,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后,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社会、体验实务,更深入地研究、体会和消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可以有更多时间参与工程施工、社会调查和设计项目等实践性的工作,较早地接触本专业应用的前沿,感受专业与行业的差异,扩大视野,拓宽思路,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把仅仅从课堂上学习转变为将课堂学习与向整个社会学习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一个更加主动、自主的学习者。对教师而言,这一转变也意味着严峻的挑战:由于课堂内教学时间的减少与讲授内容的减少,教师必须由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门径的指路人、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和社会实践的引导者。教师必须进一步精练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假期课堂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管理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首先必须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而重点是引导学生“学”。其次,在制度上必须有保证“教”与“学”的措施。例如,在编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时,应考虑到假期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学生的适应性。假期延长,但课时量并没有缩减,只是将许多时间相对集中的室外写生、工场实验课、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工程施工、项目设计实习以及部分探讨性的课程安排在假期课堂开设。这样,传统的课堂教学要集中精力抓好讲授和艺术表现的内容,假期课堂所开设的内容应该是在传统教室内所无法解决的课程或课题,这部分教学内容强调的是实践、应用、技能与课堂教学的基础、专业基础、人文与科学理论的协调。
强调“实践”与“创新”应该是设计艺术专业教学的特点。传统设计艺术教育仅仅注重了审美的培育和表现技巧的训练,掌握形态塑造和艺术表现的课程占据了设计艺术教育的大部分内容。新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应追求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艺术设计和艺术创作。在增设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课程的同时,强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培养,现在大多数院校通行的教学模式是造型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设计三段式教学,这种分段的形式现在应该重新审视、重新定位,因为培养人才的目的不明确,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缺少综合技能的训练,学生不能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程序,所谓的基础课不能为专业设计提供依托,课程之间缺少融会贯通。设计艺术学科的专业领域在不断拓展,设计艺术已不是过去意义上的美术加工艺的概念,而已与工科等相关学科相融合,更多的专业方向侧重于应用领域,关注生活方式、注重审美提升等方方面面。没有综合性的设计艺术实践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设计师,也就是说,设计创造力必定是建立在一种高度综合性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调整教学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实训环节,增设“假期课堂”成为解决这种矛盾的一种值得探讨的途径。
我们认为,设计艺术教学应该大致分为课堂讲授与艺术表现教学、实践与体验教学、技术与能力培养教学三个部分,其中,实践与体验教学、技术与能力培养教学这两个部分应得到突出与加强。以往课堂讲授与艺术表现教学、实践与体验教学、技术与能力培养教学三部分之间的比例大概为8:1:1,为了创造从艺术表现型教育向实践型教育和创新型教育转换的条件,可以将其调整为4:3:3。提高实践与技能比例的部分,这些内容安排在“假期课堂”进行比较适宜。
设置“假期课堂”的目的就是给学生集中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能力的体验,从而形成专业基础扎实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培养模式。从这个角度讲,“假期课堂”特别适合设计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但需要注意的是,“假期课堂”如果偏离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与教学目的无关的课题研究和设计项目,一味地讲究活动形式本身,那么,无论选二、重新审视假期资源的整合,激活学习状态
延长假期时间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特别是现在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时期,可以缓解校内人力和校舍空间资源的压力,同时,又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节约教学成本投入。在假期课堂安排上,可以选定国内外著名大学把学生送出去专题学习,也可以把学生送到厂家或企业。既促进了专业与跨专业之间的交流,又提高了高校的课程质量,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室资源,解决学生重修时间与正常修课时间冲突的矛盾;既可以解决部分院系教师教学工作量超负荷的矛盾,又可以使一部分教师参与实践教学,一部分教师集中假期时间专心搞科研,兼顾了教学科研与学生实习,获得双赢。如果条件允许,学校还可以利用假期向校外学生提供特色教学服务,扩大优秀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
关于社会资源的利用,国内外高校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前几年笔者曾接待过几所大学的暑期考察组,例如***立艺术学院,其佛造像艺术课题组,即是利用暑假来到大陆,在实地进行考察研究。该课题组先在课堂查阅考察点的有关文献资料、历史文献和相关艺术样式与风格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写出调研报告文本,到考察现场解决同学们各自的问题。考察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去了九处佛造像遗址,师生收获很大。再如日本筑波大学民具考察组,利用假期到山东考察中国民间木工工具的使用情况,从传统的工具到现在使用的电动工具做了定点调研;另外还有美国、德国等暑期商业广告设计专题小组,他们注重实据、实务的考察,根据市场做设计方案,对有关企业的调查等都对我们开展假期课堂有借鉴作用。由于我国高校现行教学计划中,课堂教学的满负荷安排和现有教学体制的种种不足,学生课堂内容偏多,长期以来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务实性,其主要表现为,学生作业只重艺术表现,不重务实性设计;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缺乏主动的认知与贯通,缺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缺乏实践创新的能力。所以,高等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设想利用“假期课堂”,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间,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探索。
设计艺术教育与相关行业、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设计产品要直接经受市场的检验,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因而社会学、市场学、营销学以及广告学、设计管理等不仅是设计艺术学的相关学科,更是设计艺术各专业必修的科目。因而,在设计艺术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设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培养之外,也要将市场经营的知识导入其中,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市场,以缩短学生对市场认识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尽早认识设计与市场的关系。因为设计艺术在艺术学诸学科中均属于应用学科,让学生了解市场,接触商家、厂家并直接参与设计实践是必要的,由此可以从中认识设计实践过程中的诸多社会因素和市场因素,反过来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一些艺术院校就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办到了装修施工工地,使学生无形中学习了建筑学、材料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了一批懂得美术、会搞设计、了解材料、知道报价等具备多方面知识的新型设计师。类似这样的综合性设计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利用假期课堂较完整的时间进行,以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交叉性和协调性,并在社会实践中贯彻多学科、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动手制作,立足现实社会需求的思考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一种设计的基础,但如何把握艺术、设计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尤为关键。蔡元培先生早年就曾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的场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场所。让学生读书期间走向社会也是教书育人之目的。”特别是作为应用学科的设计艺术院校更应该思考社会需求“资格”的内涵。
实施多元的教学方式,形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的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互动,注重实践环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注重设计程序和科学方***的养成,通过务实的实训课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强调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全程设计与思考的能力,正是“假期课堂”之目的。另外,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应与就业实际联系在一起。从现在人才市场分析,设计艺术人才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求设计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能尽快进入角色,有知识、有技能,有市场运作的能力。而事实上多年来培养的设计艺术人才大多重艺术轻设计,重表现轻实务。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必须与企业对设计师的具体要求衔接,做到适应市场,适应社会,适应行业规范。除了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满足企业需要外,还要特别注意与企业或商家的密切合作,建立相关的实习基地,产学研相结合,开发教学空间。不仅与企业共同开发产品,承担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也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直接深入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设计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假期课程的安排,要注重实训,注重实践课程,与常规的课堂教学拉开距离,把教师按班级授课改为小组学习的形式,把全班统一一个作业的形式,化成小组作业,突出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学互动,产学研并重,激活学生的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方便,打破了以往人际交流空间和时间的制约,改变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为探究假期课堂的教学模式提供新的平台。
从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不同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培养方案各有侧重,总体而言,文科以知识传授为主,理科以实验为主,艺术学科以表现为主,设计艺术则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设计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注重技能性、技艺性、表现性、实践性的课程较多,大多为单元式授课,与文理科的课程安排相比,一些较为集中的时间,适宜户外的课程,参与社会或直接进入企业的课程也较多,这些课程可以在假期课堂安排,况且能突出其教学特色。从全国艺术院校和相关艺术学科的教学安排来看,现在上课周数大约占学年总周数的70%,假期占30%,扣除节假日、考试等时间,实际课堂教学周数大约占60%。如果建立“假期课堂”,可将上课周数调整为60%,假期40%,实际课堂教学周数大概占到50%左右,其中,假期的15-20%的时间用于安排假期课程教学。
假期课堂的设立,一定要考虑到专业的适应性,其一是考虑本科四年的统一安排,其二是考虑不同专业方向的差异和特点。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假期课程的侧重也应有所不同:大学一年级,假期课程可以安排户外写生、专业课程体验、社会考察等项内容;大学二年级,增加专业认知程度,可以安排企业咨询、市场调研、商家或厂家实习;大学三年级,增加应用性的课题,接触实践课程,加强工场作业,增加项目设计、工程预算、专题调研等内容;大学四年级,则要加大毕业设计的力度,可以考虑最后一个学期将假期的时间全部投入毕业课题,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定实习制作商家或厂家,结合应用性项目、研发性项目、企业横向课题项目等,参与设计与实践不同环节。针对各专业领域,其假期教学内容也各有侧重,例如:平面设计要注重对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企业文化的调研课程,注重企业形象的策划与设计。同时在包装装潢、书籍设计等不同行业进行课题研究与市场开发;以建筑学为依托的环境艺术设计,要注重建筑规划设计、建筑装修材料与市场报价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不同居住空间的尺度把握等规律性的了解与认识;工业设计专业则要深入不同行业的产业第一线,了解生产工艺、了解材料工艺、了解市场需求等规律,设计不违背生产工艺与市场需求的工业产品,开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设计或针对不同的展览会来进行的展示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更要了解流动的服饰文化形态,了解面料市场、了解当代不同群体的审美趋向;而手工艺术则要深入工厂、作坊,拜艺人为师,继承传统,锐意创新。注重手工文化,注重手艺的思想,通过实际的动手体验与操作达到制作与审美的目的。目前刚刚兴起的数字艺术,则体现当代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的融合,体现技术与工具的高度,同时也特别注重人机互动的关系。所以,设计艺术所涵盖的不同专业领域既有共性又有特色,从培养设计师的角度来检验我们的专业设置,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学习内容,艺术与科技在实践环节中更要注重。这些都需要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的创新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假期课堂的设立,有效地将传统意义的讲授、辅导的课堂,由平面的教学形式立体化,将打破以艺术表现的单一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实训的环节,使设计艺术学科的高等教育更加完善。
假如教学设计篇3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探究就是一个不断猜想与假设的过程。猜想与假设强调对未知事物做出一种合理的推理与判断。这就要求学生需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形成问题的各种原因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猜想与假设是通过探究得到正确结论的先导,是获取实践结果的有力支撑。(2)猜想与假设为探究信息的收集、分析及解释提供了框架,进而为探究活动的设计创造条件。所以,猜想与假设是避免探究盲目性的重要基础,也是明确探究方面的重要因素。如在教学中我们将实验习题“燃烧与灭火实验”设计为课堂探究实验。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假设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物质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在化学探究教学中,猜想与假设经常用到以下两种假设方式:(一)类比式假设。是指通过观察分析所探究对象,并将其与已研究对象进行类比,进而对类比状态下所探究对象的各性质假设。如在学习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探究金属钾的性质时,引导学生根据金属钠的性质表现来假设金属钾会有哪些性质表现。学生很容易就通过类比方式来完成假设任务,即:金属钾与金属钠原子结构相似,所以它们应该有相似的性质表现。(二)归纳式假设。是指对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与假设,以对事物构建一般的认识。这种假设在化学探究教学中非常之常见。如在学习卤族元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氧族元素内容的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归纳卤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后提出假设:氧族元素中元素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变化规律应与卤族元素类似。进而展开相应探究内容教学。所以归纳假设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调动已学的知识,再结合探究的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纳假设,进而完备已有的知识储备。
二、制定计划
在化学探究教学中,针对探究问题所提出的若干猜想与假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进行验证。所以,为确保猜想与假设的顺利验证,需要设计相关的方案与计划,是将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的重要环节。计划的内容既包括实验等探究形式的具体内容,也包括实验等探究形式的组织实施方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实施内容的完成时间、学生的分组情况等因素,通过师生讨论协商确定探究活动方案。在“燃烧与灭火实验”课堂探究实验前,要先做好制定计划的工作。学生根据“实验提示”和所提供的实验器材用品(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杯,薄铜片,小试管,热水,白磷,红磷),学生设计产生了不止一种合理方案。比如为了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物质与氧气接触这个假设,学生设计了以下几种方案,如(1)将薄铜片放到盛有水的烧杯口上,将两个绿豆粒大白磷分别放到烧杯里的水中和薄铜片上,用酒精灯加热垫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的烧杯;(2)将绿豆粒大白磷分为两份,分别放到两个小试管中,其中一个试管加水,将两个小试管同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讨论后确定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的方案。最后学生将实验报告中实验的目的、仪器药品、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内容确定并书写下来。
三、进行实验
在实验方案设计完成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实验操作。在实验装置、仪器安装和调试工作完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实施实验探究,以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教师要分析学生创设的化学实验方案,并引导学生理清实验目的、原理等,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有目的地开展实验活动。同时,在实验阶段,要让学生在化学实验动手操作中注重对实验的认真观察和准确表达的训练。
四、收集证据
收集支持猜想与假设的证据是化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在证据的收集过程中,学生收集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如自然现象、期刊、实验以及网络资料等,而课堂科学探究教学的证据主要源于实验操作现象和数据的记录。因为实验现象和数据是解释、结论的重要依据,所以应将实验现象和数据作为实验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做好记录,记录应坚持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五、解释与结论
收集实验证据之后,便是对证据的解释,进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其实,解释是对证据的挖掘过程,这对于探究结果的科学性体现非常重要。解释实验现象的原因,并从中得出结论,以获得普遍的规律认识。在实验探究中解释与结论主要体现在探究实验报告中,通过实验报告应体现出实验证据与实验解释与结论之间的正确、合理的逻辑关系。
六、反思与评价
假如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化学; 探究教学; 活动设计
中***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07-00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师范正处于改革发展的良好态势。化学作为幼儿师范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对于幼儿师范化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必修课程,构建以探究教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对于优化幼儿师范化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期,化学教学的多元化、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化学探究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了系统阐述,对探究教学活动设计的步骤实施作重点分析。
一、问题提出
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善于从自然现象、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设置探究式教学的情境,进而让学生***的思考并发现其中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点的有效落实,对于化学探究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无法从中发现问题,那所谓的探究教学就难以开展。学生在知识面、认识能力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强调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多视角、发散思维的发现并提出问题,以便于探究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例如在氯气性质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设置以下问题情境:氯气可以用于自来水消毒,也可生产消毒剂和漂白剂,同时氯气是有毒的,所以我们在利用氯气为人类服务的过程中要注意掌握正确的方法。比如氯气用作消毒剂和漂白剂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不能直接使用氯气消毒过的自来水来养鱼?漂粉精为什么具有漂白作用?这就与氯气的性质密切相关。通过相关氯气性质的探究实验来学习氯气的性质表现。
化学探究教学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教师如何的构建知识要点,同时在于教师针对教学要求、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富有激发兴趣、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当然,有一点非常重要,也就是提问应灵活多变,不应仅仅局限于探究活动的开始,而应灵活的运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不断地从学习中发现新问题,这是探究教学的关键。
二、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探究就是一个不断猜想与假设的过程。猜想与假设强调对未知事物做出一种合理的推理与判断。这就要求学生需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形成问题的各种原因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猜想与假设是通过探究得到正确结论的先导,是获取实践结果的有力支撑。(2)猜想与假设为探究信息的收集、分析及解释提供了框架,进而为探究活动的设计创造条件。所以,猜想与假设是避免探究盲目性的重要基础,也是明确探究方面的重要因素。
如在教学中我们将实验习题“燃烧与灭火实验”设计为课堂探究实验。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假设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物质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化学探究教学中,猜想与假设经常用到以下两种假设方式:
(一)类比式假设。是指通过观察分析所探究对象,并将其与已研究对象进行类比,进而对类比状态下所探究对象的各性质假设。如在学习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探究金属钾的性质时,引导学生根据金属钠的性质表现来假设金属钾会有哪些性质表现。学生很容易就通过类比方式来完成假设任务,即:金属钾与金属钠原子结构相似,所以它们应该有相似的性质表现。
(二)归纳式假设。是指对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与假设,以对事物构建一般的认识。这种假设在化学探究教学中非常之常见。如在学习卤族元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氧族元素内容的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归纳卤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后提出假设:氧族元素中元素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变化规律应与卤族元素类似。进而展开相应探究内容教学。所以归纳假设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调动已学的知识,再结合探究的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纳假设,进而完备已有的知识储备。
三、制定计划
在化学探究教学中,针对探究问题所提出的若干猜想与假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进行验证。所以,为确保猜想与假设的顺利验证,需要设计相关的方案与计划,是将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的重要环节。计划的内容既包括实验等探究形式的具体内容,也包括实验等探究形式的组织实施方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实施内容的完成时间、学生的分组情况等因素,通过师生讨论协商确定探究活动方案。
在“燃烧与灭火实验”课堂探究实验前,要先做好制定计划的工作。学生根据“实验提示”和所提供的实验器材用品(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杯,薄铜片,小试管,热水,白磷,红磷),学生设计产生了不止一种合理方案。比如为了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物质与氧气接触这个假设,学生设计了以下几种方案,如(1)将薄铜片放到盛有水的烧杯口上,将两个绿豆粒大白磷分别放到烧杯里的水中和薄铜片上,用酒精灯加热垫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的烧杯;(2)将绿豆粒大白磷分为两份,分别放到两个小试管中,其中一个试管加水,将两个小试管同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讨论后确定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的方案。最后学生将实验报告中实验的目的、仪器药品、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内容确定并书写下来。
四、进行实验
在实验方案设计完成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实验操作。在实验装置、仪器安装和调试工作完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实施实验探究,以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教师要分析学生创设的化学实验方案,并引导学生理清实验目的、原理等,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有目的地开展实验活动。同时,在实验阶段,要让学生在化学实验动手操作中注重对实验的认真观察和准确表达的训练。
五、收集证据
收集支持猜想与假设的证据是化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在证据的收集过程中,学生收集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如自然现象、期刊、实验以及网络资料等,而课堂科学探究教学的证据主要源于实验操作现象和数据的记录。因为实验现象和数据是解释、结论的重要依据,所以应将实验现象和数据作为实验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做好记录,记录应坚持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六、解释与结论
收集实验证据之后,便是对证据的解释,进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其实,解释是对证据的挖掘过程,这对于探究结果的科学性体现非常重要。解释实验现象的原因,并从中得出结论,以获得普遍的规律认识。在实验探究中解释与结论主要体现在探究实验报告中,通过实验报告应体现出实验证据与实验解释与结论之间的正确、合理的逻辑关系。
七、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学生对探究问题科学表达与否的基础,也是猜想与假设在证据、验证下的真实呈现。所以,反思与评价探究问题、结论等要素,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非常重要。其实,反思与评价应贯穿在探究教学的始末,这对于提高探究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基础,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通过不断的反思与评价,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实验操作,进而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效率。反思与评价中:收集的证据充分吗?结论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吗?问题解决合理与完善吗?等等,这些不同视角下的思考,势必提高化学探究教学的教学效果。
八、表达与交流
交流是探究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强化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体现。学生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知识认识,发现自身在探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更加全面的认识与理解,这是探究教学所追求的重要教学目标。当然,表达与交流也是培养学生交流与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实现探究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断地培养与化学的情感。
新时期,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如何将多元化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之中。探究教学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其不仅符合化学教学的特点,而且迎合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对推动幼儿师范化学教学改革起到重要作用。新时期化学探究教学活动设计,关键在于以上步骤的有序、有效的开展。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突出学生自主实践,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状态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开展化学探究教学,对密切实验与理论教学关系、确保教学完整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理.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类型及教学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张志伟,陈志玲.生物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实施[J]生命的化学,2013(02)
[3]张翼.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5)
假如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R统计软件;假设检验;U检验;t检验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13-02
两样本假设检验问题在生物医学、质量检测等领域常常遇到。如研究两种不同饲料对雌鼠体重增加是否有差异,两种不同药品对病人疗效是否相同。在讲授两样本假设检验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将统计软件的应用作为一个重点,让学生至少熟练掌握一门统计软件。目前,可用于统计分析的软件有很多,如Excel、SPSS、SAS、Eviews、Minitab,S-plus以及R等。由于R软件具有强大的计算与***形展示功能、更新迅速以及自由免费等诸多优点[1-5],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在统计教学中将R软件作为教学软件。本文将结合实例介绍R统计软件在两样本均值假设检验中的应用。
一、两样本均值假设检验及R语言实现
设X1,X2,…,Xn■~N(μ1,σ■■),Y1,Y2,…,Yn■~N(μ2,σ■■)且两样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对两正态总体的假设检验问题常介绍两种情况:(1)σ■■和σ■■已知;(2)σ■■=σ■■=σ■未知。本文仅以双侧假设检验为例,考虑假设检验问题:H0∶μ1=μ2,H1∶μ1≠μ2.下面分别介绍两种情况下的检验方法及R语言实现。
1.检验方法。①σ■■和σ■■已知,当H0为真时,可以构造U检验统计量:U=■~N(0,1)对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H0的拒绝域为:U≥Zα/2.②σ■■=σ■■=σ■未知,当H0为真时,可以构造t检验统计量:T=■~t(n1+n2-2),其中Sw=■,S■■和S■■分别是X和Y的样本标准差。对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得H0的拒绝域为:T≥tα/2(n1+n2-2).
2.案例分析。本节采用文献[6]中的案例来说明R统计软件在两样本假设检验中的应用。某克山病区测得11例克山病患者与13名健康人的血磷值(mmol/L),结果如下:克山病患者(X):0.84 1.05 1.20 1.20 1.39 1.53 1.67 1.80 1.87 2.07 2.11。健康人(Y):0.54 0.64 0.64 0.75 0.76 0.81 1.16 1.20 1.34 1.35 1.48 1.56 1.87
该地克山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血磷值是否相同?
①假定σ■■和σ■■已知,σ■■=0.17,σ■■=0.18。两样本均值假设检验程序代码如下:##两样本方差已知的均值检验###
mean_test
n1
n2
xb
yb
u
pp
if(pp
else P=2*(1-pp)
data.frame(mean=xb-yb, U=u, p_vale=P)
}
X=c(0.84,1.05,1.20,1.20,1.39,1.53,1.67,1.80,1.87,
2.07,2.11) #输入样本值
Y=c(0.54,0.64,0.64,0.75,0.76,0.81,1.16,1.20,1.34,
1.35,1.48,1.56,1.87)
mean_test(X,Y,sqrt(0.17),sqrt(0.18)) #通过编写的mean_test函数计算检验p值
运行结果
mean U p_vale
0.4362937 2.548825 0.01080866
从运行结果可以看出p-value
②假定σ■■=σ■■=σ■■未知,R软件中提供了t.test()进行两样本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关于t.test()的用法以及功能可参见文献[1]或者输入help(t.test)。程序代码为:t.test(X,Y,var.equal=TRUE)
运行结果
data: X and Y
t = 2.5237, df = 22, p-value = 0.01934
alternative hypothesis: true difference in means is not equal to 0
95 percent confidence interval:
0.07776886 0.79481855
sample estimates:
mean of x mean of y
1.520909 1.084615
从运行结果可以看出p-value
二、 探索与思考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不仅要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统计方法用统计软件加以实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应该启发同学去探索和思考,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两正态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问题的学习,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和思考:
1.当σ■■≠σ■■且都未知时,是否可以构造类似的t检验统计量:T=■.如果可以,在原假设成立时,检验统计量的分布是否仍然可以用t分布逼近,t分布的自由度是多少?该问题是著名的“Behrens-Fisher”问题(参见文献[7])。
2.当σ■■已知,σ■■未知的情况在分析实际问题的时候会遇到,如旧药与新药疗效的比较,通过先前的认知我们知道旧药的方差信息,但是新药的方差信息是完全不知道的,一个自然的想法就是用样本方差代替,构造如下检验统计量:T=■该检验统计量在原假设成立时的分布如何?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会遇到两非正态总体均值的比较,对该类假设检验问题如何构造检验统计量以及在原假设成立的时候,构造的检验统计量的分布如何?通过以上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薛毅,陈立萍.统计建模与R软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星.非参数统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程新,魏赛金,江莉.统计软件R及其在《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统计教育,2008,4(103):29-31.
[4]王斌会.多元统计分析及R语言建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5]汤银才.R语言与统计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假如教学设计篇6
一、寒假作业的意义
一般认为,寒假作业是寒假内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由于寒假时间较长,因此通常作业量较大。小学寒假作业由二门到三门功课组成(语文、数学、英语)。寒假作业近年来有了新的定义,少数学校展开了素质实践活动,将寒假作业变成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但是大多数学校的寒假作业仍然都是以书面形式展现。
而且,一些老师认为,寒假作业就是让学生在假期对上学期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练习和巩固,所以假期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寒假不同于周末,更不同于每天放学后的课余时间,寒假假期长,留给学生的空间大,如果只是大量、重复、机械地练习,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乐趣,起不到任何的作用。老师给学生布置假期作业的初衷,不能仅仅是为了巩固课本上学过的知识,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也很重要。如果假期作业的形式,固化为一本本可以上交的作业本,不仅流于形式,更失去了假期作业本身的意义。
二、如何科学设计数学寒假作业
一个学期结束,不仅老师辛苦了,学生们也很辛苦,假期就应该好好休息,才能开始下一个新的旅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放松休息之余不忘所学知识,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寒假作业,既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在玩中学到东西,又要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怀。
1.减少作业量
2008年9月4日《***关于印发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对中小学生的课外作业量作出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60分钟以内;初中各年级不超过90分钟。同时不得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上课。[1]在2010年12月5日印发的《***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减负”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成为专项改革试点十项任务之一。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学生的作业负担还是不可遏制地呈“涨”势,到了假期,作业量更是突飞猛涨。2009年***文件《***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指出,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坚决纠正各种随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的做法,切实把课内外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依法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利。[2]然而,2014年某报记者在一个实验小学随机采访学生对于寒假作业的看法,结果发现,有58%的学生认为假期布置的寒假作业太多,有47%的学生认为寒假作业的内容太枯燥,有45%的学生认为寒假不能好好休息。大量的寒假作业,占用了学生太多的时间,剥夺了学生的休息权。
寒假,本是孩子们经过一学期的紧张学习之后,用来放松身心的时间段。如果假期作业过于繁重,令学生们喘不过气来,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乃至逆反心理,这就挫伤了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习心理的形成,降低了学习效果。在假期中,通过一定的作业和练习能帮助孩子们巩固一个学期所学习的内容。但是,这样的作业和练习,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布置适量的假期作业,使处于长知识、长身体阶段的孩子们有充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使其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健康地发展。减少假期的作业量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提升实用性
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所学的内容很多,但是寒假时间一般都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天,如何使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作业,掌握更多知识,需要教师精心安排、科学设计。教师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升寒假作业的实用性。
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数学与生活做了最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教师在设计寒假作业时,可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这才是假期作业的真正意义所在。
如每到快过年的时候,很多商家会做促销活动,“满198,送100”“满200,送200”等各种促销手段层出不穷,消费者们看到这些促销活动蜂拥而上,可是这些活动是否真正实惠呢?根据这些活动,可以在高年级设计一次寒假作业,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周边的三个商家的促销活动,比较三个商家的促销活动方案,看看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实惠。这样的作业设置可以说会让学生跃跃欲试,他们不仅能在计算中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能清楚哪里才是真正最优惠的活动,从而给家中的开支提更好的建议,帮助家里节省开支,真正实现“家庭建设我参与”。
又如,O计一次让孩子去菜市场买菜的作业:观察一斤黄瓜有几根,一斤鸡蛋有多少个,一斤猪肉多少钱,一条鱼多少钱等,同时设计问题:请计算出你家某天中餐总共耗费了多少元的食物。这样的作业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人民币,同时又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对于珍惜劳动成果会有一个更直观的理解。
再如,寒假期间正值春节,学生自然会得到或多或少的压岁钱,那么,这些压岁钱如何分配才能更科学更合理呢?这样的问题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探讨的过程当中,学生不仅接触了理财知识,也能更合理地支出自己的压岁钱,真可谓一举多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这种作业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年级的高低以及所学的知识程度,分级设置不同的问题。
3.注重趣味性
假期作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复习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同时又为了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为下一年度的学习做好准备,使得学生在寒假中能够边玩边学,不会因为只顾着玩而忘记了以前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设计假期作业时,还要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如果只是单纯地对原来所学知识的复习,学生会毫无兴趣,完成作业便成了一件苦差事,导致作业效率不高。在这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讨题,供学生去探索和思考,如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小额人民币的面值只有1元、2元、5元?又如下水道的窨井盖为什么是圆形的?超市的牛奶包装为什么都是12盒或者24盒?这些问题都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问题一抛出来,学生立即有了想要探寻的兴趣。问题如果在平时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去探究,但是在时间充裕的假期,孩子们则可以在生活当中去慢慢寻找答案。学生经过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根据假期的连续性特点,设计一个观察天气的作业,让学生记录每天的天气和温度,并制作一张天气统计***和统计表,这样的数学作业,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不仅趣味性强,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再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当中物品的重量,比如,一克食盐是多少,一毫升食用油是多少,并通过上网查找每个人每日正常所需的食盐和食用油的标准摄入量,然后观察自己家中每日的食盐和食用油的使用是否超标。这样的数学观察活动,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使学生掌握了健康生活的常识。
总之,在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寒假作业的设计不仅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控制每天作业的量和难易程度,进行创新性和开放性的设计,还要使学生能轻松、愉悦、主动地去完成,让学生过一个好玩、好学的寒假。
参考文献:
假如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备课;教案;多媒体
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多种新技术、设备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迅速成为授课的主要手段。随着教学形式越来越新颖,教学过程越来越多样化,教师的备课模式也发生巨大改变,撰写教案这一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一环也逐渐失去了光彩,许多教师不再重视教案的撰写,实际上教案和多媒体课件有着很大的不同,教案能够在整个备课、授课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教案整体结构说明
1.1课题的总体构想 设定该次课的总体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目标;明确该次课的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述;找到教学难点,针对这些难点找出解决对策;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好与学生的互动;选择多个案例结合实际生活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讲述,实现教学目标。
1.2课题的引入 课程以回顾"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假设检验的本质。引领学生回顾假设检验的步骤,再次强调对于任何类型的假设检验来说,步骤是相同的。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难产儿出生体重与一般婴儿是否不同?"引出单样本t检验,提出问题"单样本t检验能够解决何种类型的问题?",总结得到单样本t检验的应用目的或者是用途,最后引领学生亲手解决该种类型的问题。引申学生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如果研究资料是两个样本而非一个样本,应该如何解决。从而引出本次课的主要内容配对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
1.3课题的过渡 给出一个配对设计的样本资料,引领学生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回答题目中的问题。引出配对t检验的概念和配对样本的类型。
在讲授完配对t检验之后,将配对样本,进行细微改动,改为两***样本,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别,提出问题:能否用配对t检验解决?从而引出两***样本t检验。
提出两***样本t检验要有方差齐这一前提,如何才能得到方差是否齐性?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提出方差齐性检验的方法。
1.4课题的进展 提出有三种配对样本,针对每一种配对样本进行详细描述,并举出实例供学生们分析,为何该种资料属于此种类型,引领学生思考该种类型资料的特点是什么。引领学生思考,配对样本t检验是要解决何种问题,是要回答两个样本总体均数是否相同,两个样本均数相同与两个样本差值为零等价,从而引出配对t检验的计算方法:首先计算差值,然后进行假设检验。
1.5课题的新知识传授 ①掌握配对t检验的方法和适用条件,理解公式的推导;②掌握配对样本的三种类型以及掌握如何判断配对样本;③掌握两***样本方差齐时t检验的方法,理解公式的推导;④掌握两***样本方差不齐时t检验的方法,理解公式的推导;⑤了解方差齐性检验的目的和方法。
2 知识本质的传授
本节课程的教案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本质的传授:①假设检验实质上是通过样本信息对总体情况进行估计;②配对t检验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单样本t检验;③不同的t检验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④假设检验的步骤是统一的,不同假设检验类型之间只是检验统计量的不同;⑤不同类型的假设检验具有不同的适应条件;⑥假设检验的关键在于对设计方法、资料类型和性质的把握。
3 科学方法的教育
统计学非常讲究逻辑性、系统性,针对统计学问题,要把握统计学的实质,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统计学是基于概率的科学,用于求得某件事物的发生概率,比较不同事物的总体是否相同。我们分析的都是关于事件发生概率的问题,无论做何种决定都要冒着一定犯错误的概率风险,因此我们一定要慎重、科学的做出结论。这一特点体现在统计学中的方方面面。
统计学要求资料符合一定的条件或者满足特定的假设。对于任何一份资料,我们首先要进行描述,思考资料的类型,分析资料所给出的条件或其满足的假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思考资料背后隐藏的深一层的含义。要了解深一层的含义就要进行统计推断,根据统计推断得到资料中所包含的深层的统计学意义。假设检验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反证法和小概率事件的思想。假设检验在统计学中是一以贯之的核心内容,无论何种类型的资料,我们一般都要通过这样的科学方法进行分析。
4 思维方法的训练
在学习单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两***样本方差齐时t检验、两***样本方差不齐时t检验时,在转换不同的检验方法的时候,首先给出相应的资料让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最终找到资料究竟是适合哪一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板书构造思维导***,培养学生的l散性思维。
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料,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同时引导学生采用批判性思维避免学生形成只知道接受的教条式思维,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类型t检验的方法并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不同检验方法的目的、计算方法、适用条件。并且可以引申到其它类型的F、U检验等。对于单样本、配对样本和两***样本的判定,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一件事情只要抓住了主轴、抓住了主要矛盾,并基于此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5 教学思想的创新
假如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假设思维;数学教学;运用
1. 假设思维概述
1.1 假设思维的定义
假设思维是根据想象,对所研究事物主体或规律的初步猜想或猜测,是对研究的课题提出可能的答案或尝试性理解. 假设思维不是单纯主观思辨的产物,也不是以荒诞地臆造为基础的虚妄、任意、离奇地猜想. 而是依据事实和科学知识的基础,对未知领域做有规律地推测和假设.
1.2 运用假设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特点
总的来说,运用假设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以下特点:
一是自主性. 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迫的,运用假设思维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容易的掌握知识. 由学生的兴趣出发,假设不同的数学问题,才能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其中.
二是渗透性. 这是不同于常规的教学,这是运用假设思维教学中重要的体现. 所谓渗透是指教师不是传统的讲授知识,而是从更高的角度,以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为出发点、运用假设思维教学,使学生从陌生的条件到熟悉. 即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渗透运用假设思维教学思想和运用假设思维解题思想.
2. 假设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举例
2.1 假设思维在小学应用题及基础方程中的教学运用
对于刚接触应用题和基础方程的小学生而言,就应用题的解答和如何求解等问题,用常规教学会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在教学中把陌生条件转化成熟悉条件,有助于小学生理解以及产生解题思路,但如果牵涉一些含有未知量的应用题,此时小学生就很迷茫,找不到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
案例一 《简单的应用题》
老师设置合理的情景,把问题抛出来,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并得出结论. 如有一份工作,由甲乙完成,且甲完成它的1/3需要16天,此时把这份工作交给乙,且乙的工作效率是甲的2倍,则乙完成剩下的需要多少天?遇到这类应用题,怎么列式计算呢?
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工作数量,然而例题未知,无法产生解题思路
若运用假设思维教学就迎刃而解了,首先把这份工作假设为单位1,从而得知乙完成工作量是1/3,由工作量与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可求甲工作效率为1/3 ÷ 16,同则乙工作效率为1/3 ÷ 16 × 2,则乙完成剩下需要天数为2/3 ÷1/3 ÷ 16 × 2 = 16.
案例二 《认识基础方程及会解》
根据教科书定义,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比如小明的学校离家相距8000米,小明每小时走30米,有一天小明走了2000米,问小明还有多久到学校?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列出方程式30x + 2000 = 8000由此称这样的式子叫做基础方程.
接下来提出问题:以下哪些是基础方程?让学生思考为什是基础方程?为什么不是基础方程?(1)3x - 20 = 44,(2)2x - 24,(3)3x + 12 = 15.
同学回答:根据以上的定义可以得知(1),(3)是基础方程,(2)不是基础方程. 但是说不出原因.
若运用假设思维教学,先给出方程2x + 10 = 12,2x - 12 = 2是基础方程,然后假设去掉等号变成什么?学生很快写出变成2x + 10,2x - 12,然后定义这不是基础方程. 所以(1),(3)是方程,(2)不是方程. 因为(2)没有等号. 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容易理解、掌握基础方程的定义. 如三年级学生去工地搬砖,总共搬550块,男学生有10人每人搬砖25块,女学生有30人,则每人搬砖多少块?怎样才能列方程并求解?
学生:先求男生搬的数量,其次用总量减去男生搬的量就得到女生的总量,再用女生搬的总量除以女生总数就可以求出每人搬的数量
老师教学:根据同学们的回答,特别繁琐,在解答中容易出错,不容易去解答问题,如果同学们首先假设女同学每人搬x块,这样根据已经学的列方程应用题的知识,可以得出式子10 × 25 + 30x = 550,由此可以得到一个方程,接下来就是解出此方程,就可以得出答案为10块.
2.2 假设思维在小学***形题中的教学运用
在小学***形中有四边形、多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等,然而在这些***形的学习中有左视***、俯视***、主视***、轴对称***形,等等.
案例三 《简介梯形面积公式》
假如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 新课程 化学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习题教学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概括为:从学生未来的发展出发,努力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在初级阶段出现了一个误区,大多只是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或教学方法上体现,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十分热衷于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问题互动、合作探究、实验探究,似乎不这样做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出新理念。其实,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围绕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多样性,教师的多样性及课程资源的多样性的特点,进行选择或开发化学教学需要运用的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宗旨,以学生活动和教师引导并重,制定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一、对课堂教学程序和展现方式的反思和改进
例如,在《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一节,书本【实验2】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和构成条件,而实验时,现象不明确:锌片上也有气泡产生,看不到锌片溶解,若通过这样的现象来解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原电池的两极,则学生很难理解。我对该学生实验作了以下调整。
1.同样的两铜片插入稀HSO中,观察并记录现象;将两铜片用导线连接,连上电流表,再同时放入稀HSO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2.同样的两锌片插入稀HSO中,观察并记录现象;将两锌片用导线连接,连上电流表,再同时放入稀HSO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3.底端挫成小三角形的锌片、铜片同时放入稀HSO中,观察并记录现象;将铜片和底端挫成小三角形的锌片用导线连接,连上电流表,再同时放入稀HSO中,观察并记录现象。(底端挫成小三角形是为了更直观观察锌片溶解)
4.将一个西红柿切成两半,将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连上电流表,分别插入两半西红柿,观察并记录现象。
5.将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连上电流表,同时插入一半的西红柿,观察并记录现象。
6.将镁条、铝片用导线连接,连上电流表,再同时放入稀HSO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7.将镁条、铝片用导线连接,连上电流表,再同时放入稀NaOH溶液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4、5、6、7属于创新设计,通过实验及对现象的分析,学生很自然地总结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认识到确定原电池的负极是依据金属的活性。这样制定教学程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对课后习题教学的反思及调整
新课程教材中,课后习题量较少,学生学完新内容后难以得到必要的巩固和训练。而符合新课标理念和要求,难度适中,真正能配套的教辅资料非常少,这让处在新课改初级阶段的许多老师伤透脑筋。我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透课本后习题,自编或改编补充适量的习题,对旧的题目作适当的变形,变选择题为简答题,变简答题为开放性试题,改变题目呈现的情境,改变问题呈现的形式等。
例如,原题:将新制的饱和氯水逐滴滴入含有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发现红色消失,红色消失的原因是?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
以填空题的形式设计此题,答案单一,学生容易通过猜测完成解答,为了让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掌握更深刻、更有广度,我做了以下变形:
变形一:用胶头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逐滴滴入含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发现红色消失,红色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假设一:?摇?摇 ?摇?摇,假设二:?摇?摇 ?摇?摇,假设三:?摇?摇 ?摇?摇,假设四:?摇?摇 ?摇?摇。(1)请你根据上述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至少要写出两种假设。
(2)请你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要求写出主要实验步骤。
变形二:将二氧化硫通到显红色的滴有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发现红色消失,红色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假设一:?摇?摇?摇?摇,假设二:?摇?摇?摇?摇,假设三:?摇?摇?摇,假设四:?摇?摇?摇?摇。(1)请你根据上述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至少要写出两种假设。
(2)请你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要求写出主要实验步骤。
变形三: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
(1)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冷却后恢复红色,则原溶液可能是?摇?摇?摇?摇溶液;加热时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浅的原因是:?摇?摇?摇?摇。
(2)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恢复无色,则此溶液可能是?摇?摇?摇溶液;加热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摇?摇?摇?摇。
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上述类型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索,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逐步提高***思考能力。
三、对课堂上异常实验现象的反思及探究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如何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甚至创造性地利用实验的内涵和外涵更为重要。例如:在讲解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性质时,往盛水的烧杯中加入Na2O2粉未,立即有大量气泡放出,经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证明为O2,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溶液明显变红色,但瞬间红色又消失了。面对这一异常现象,我及时提出了“Na2O2使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的探究,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
(一)能使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请你提出假设。学生讨论后,汇总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一:产物中O具有氧化性,使溶液褪色;
假设二: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而褪色;
假设三:生成的NaOH溶液浓度较大使溶液褪色;
假设四:反应过程中生成HO,具有漂白性,使溶液褪色。
(二)请你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
(三)下面大家动手验证这些方案,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分8组,每2组验证一个假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合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及时抓住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不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发掘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探究成为课堂的生命线。
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变化给教学实践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深刻领悟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不断思考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促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假如教学设计篇10
1需求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对学校常规事务的网络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办公效率,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数学校希望建成适合自己学校、具有特色的数字化校夫,开发人员可能也不重视参与。公司一般指派开发能力不强的销售人员与学校教师联系,而教师也不太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因此在实践中必须保证具有代表性的教师与开发人员一起参与需求活动,以保证系统需求的客观合理。学校本身对要求表述不清由于存在“学校领导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流程”的问题,加上领导和教师视野不够开阔,各处室教师对自己的真正需求不太理解,导致学校本身也不太明白如何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需求不确定由于各处室教师不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视野不够开阔,加上没有仔细分析、研究自己的需求,导致需求不确定,经常有变动。分析人员对学校要求理解不清由于专业知识的不对称,公司分析人员不懂学校事务,而教师不懂技术开发,导致二者沟通存在困难,公司分析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学校的真正需求。人员变动带来不确定性由于某种原因,可能使公司更换项目开发人员,学校人事也有可能变动。这种人员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公司和学校需要重复做需求分析,给系统开发带来不利影响。基于以上问题,学校教师自己编制需求分析十分有必要。
2用需求分析三要素
编写需求分析软件需求分析是指根据研究用户的需求,建立一个基本依据来验证及确认用户需求。这个方法还能完全理解用户对软件需求的各种功能,以此来确认用户对软件功能的需求。由于编制需求分析需要有专业知识做基础,而教师不具备这种条件,但学校教师可以将需求简化为任务、流程、效果三个方面内容,即可清晰、有效地描述自己的需求。本文将任务、流程、效果称为需求分析三要素。1)任务:指某部门要实现网络办公的某项事务,比如网络请假。2)流程:指要完成某项工作需要经历的办公流程,即数据处理方式和过程。3)效果:指某项工作完成后体现的效果,如数据呈现方式、数据查询方式等。
利用需求分析三要素编写网络请假的需求范例。
1)任务:网上请假。2)请假流程分为六个步骤。①教师提出申请,申请内容包括请假类型、事由、时间等信息。②校长或者教务处审批,并将审批结果反馈给请假教师。根据请假时间长短,分别为校长和教务处设置审批权限:若请假时间小于两天(包括两天),由教务处审批;若请假时间大于两天,则由校长审批。③若未批准,则流程结束;若获批准,则由教务处安排代(调)课。④教务处安排好代(调)课后,将结果反馈给请假教师和任课教师,并将代(调)课信息记录至代(调)课统计系统。⑤若请假教师是班主任,则需自己指定班主任教师,并将结果反馈给校德育处与班主任教师。⑥将整个请假情况归档至请假平台,结果提供给全校教师查询,并记录到教师个人请假档案。3)效果。效果是方便学校统计请假信息,方便教师查询核实自己请假信息。①学校能通过请假系统查询教师某段时间内的请假信息,如请假事由、请假类别(病假、事假、公假),并可打印此信息。②学校和教师能通过(调)课系统,统计各位教师的代课信息,并可追踪产生代课缘由,打印此信息。③教师能够查询自己和学校其他教师的请假信息。学校教师只需要将按照上面的例子,将自己的需求转化,从任务、流程和效果三个方面描述,即可将自己的想法比较清晰地传达给系统分析人员,分析人员也乐于接受。
3用流程***编制需求分析
由于文字描述比较麻烦,且部分内容可能不容易描述,教师可以根据办公实际需要,将办公的程序按照一定的流程顺序绘制成草***,形成一张数据流程***,再加上少许语言描述,即可清晰表达自己的真正需求。在数字校园管理平台的分析、设计、开发过程中,数据流程***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文档材料。由于它简洁清晰、层次分明,因而系统分析员与程序员都乐于使用。同时数据流程******形元素种类少,术语少且专业性不强,易于用户理解接受。同样以网络请假为例,利用流程***编制网络请假系统的需求分析。简单的需求就是教师提出申请,由领导审核,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代课或调课,再将相关信息推送给相关处室和教师,最后结果可供学校任何教师查询***,如***1所示。网络请假流程说明如下。1)教师提出申请事由,包括请假类型(公假、事假、病假、产假等)、请假时间、请假原因、是否是班主任(系统自动判断)、是否需要调(代)课(系统根据课程表自动判断)。2)根据请假时间设置相应审核权限。请假时间为两天以内(包括两天),由教务处审核;大于两天则由校长审核。系统将审核结果通知给请假教师。3)若申请通过,若请假涉及课务问题,则由教务处教师安排调(代)课,并将调(代)课结果推送至系统和通知任课教师。4)若请假教师是班主任,则请假教师在提交申请时指定班主任,系统将信息推送给德育处和教师。5)请假系统中信息能供学校全体教师查询,办公室有统计查询权限。6)请假信息将计入个人档案。借助这幅流程***,加上简要说明,无需太多专业知识,即可将学校网络请假系统的要求描述清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数据流程***为教师与系统分析员架起沟通桥梁。首先,用户能清晰描述自己的要求与效果;其次,在规划流程***时促使用户反复思考,验证自己的需求;最后,有利于分析员针对系统中不合理的问题提出建议,使系统更加准确、合理、科学。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