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有效课堂 备课 兴趣 师生关系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34-01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旧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新课程理念的矛盾、教学内容多与课时紧张的矛盾日渐凸显。因而,打造有效课堂已经受到人们的热捧。我认为所谓有效的课堂就是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性课堂。我认为这一过程的实施,离不开课堂外的精心准备。
第一,要精心备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指出:21世纪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新课程、新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作为课堂教学基础工程的备课工作,就必须将“以备教为主”改为“以备学生为主”,将“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备课时,不仅要备大纲、教材,了解教学目标,教材重点,知识编排设计等,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设计的学案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还要考虑学法指导的渗透,使学生懂得如何学。
例如《藤野先生》一文,鲁迅在文中回顾了留学日本的经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美了藤野先生的的高贵品格,又把爱国情感融汇其中,很巧妙。通过寻找与藤野先生交往过程中的事件进而概括出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但是初三的学生阅历较浅、心理不够成熟,对于鲁迅在表现藤野先生高贵品质的同时流露出的爱国情感就不是那么好理解了。因此,在备课时我有意识地将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作为重点和突破口,设计了一堂课。
课前让学生事先了解写作背景,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初步理解了鲁迅对藤野的感激之情。再让学生探讨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与惜别的过程中的感情。然后引导学生看那些没有直接写到藤野先生的部分,结合已知的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分析鲁迅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得出结论:鲁迅是出于爱国而学医,因学医而得见藤野先生,因爱国而弃医,因弃医而告别藤野先生,所以,写藤野先生是明线,作者的爱国之情是暗线,两者是相互交织的。
整个教学设计中我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对事例自行剖析,设身处地地体会鲁迅的情感,在理清文章线索的基础上进而理解主题。这样,就实现了难文浅教,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
与备课同样重要的还有课后的反思。
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后应当进行认真的反思,分析整堂课甚至某个具体环节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尤其是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有效的课堂提问方式、有趣的活动形式等进行总结。这样,教师不仅能更深刻地认识自身的教学特点,同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经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教师可以逐步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最终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
第二,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想要打造有效的课堂,必须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永远保持学习的欲望。
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和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中小学做过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初中生仅有10.7%。究其原因,课业负担过重是其中之一。因此,我为学生精选适合不同层次发展的个性化作业。课标要求的作业基本在课内解决,课外布置满足差异自主发展需求的作业。避免机械重复训练,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让他们感到语文学习不像做苦力一样难以承受,学习的兴趣也逐渐激发出来。
其次,要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结合书上的综合性学习,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
①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每节课前的预备铃时间,让一个学生为大家推荐一个成语或者一句名言,并阐释推荐的理由。
②培养学生读的能力。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爱”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
③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利用日记的平台,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语文学习。
当学生把语文学习变为生活的一部分,变成愉悦心灵、提升素质、反思历史、感受现实的必经途径和过程,他们就一定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出乎寻常的快乐,当然在上语文课时效率势必大大提高。
第三,应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觉得你可亲可信,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就会主动参与到你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那自然而然的课堂效率也就“水涨船高”了。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有真情付出,关心爱护、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只有在自己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信赖的桥梁,在感情和心理上产生了协调和共鸣,学生才喜爱你,才爱听你讲课。
教师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因为教师不经意间的谈吐,和课堂上传播知识的侃侃而谈,会给学生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而且能积极引导学生奋斗的方向。
记得有一次下午,我正在讲授古文《送东阳马生序》,由于天气闷热,有近一半学生昏昏欲睡,我就对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一日课上,天闷,师寐,师曰:‘我往见周公矣’。翌日课上,某生亦寐,师怪之,生曰:‘今我往见周公,公言昨日未遇汝。’”学生听了都哈哈大笑,睡意也在笑声中消散了,学习情绪得到了及时调整。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想在有限的45分钟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除了在教学过程中下功夫,千万不可忽视了课堂外的努力和付出。只有不断吸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不断完善自己,一步步走近学生,吸引学生,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果,打造出真正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篇2
一、抓住课堂。以书本为抓手,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以它为抓手,做到举一反三。比如,在上现代文教学时,刻意地训练学生的文体意识。然后让学生回忆这类文体在考试时会考哪些题型。针对这些题型我们该怎样作答。甚至让学生自己编题目自己作答或自编题目同学作答,比一比看谁编得好,谁答得好。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首先让学生读后思考: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明白是散文后,再让学生回忆,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学习。考试时,对于散文经常考哪些题型?经过讨论分析总结后得出结论:散文分叙事和抒情两种。本文是叙事散文。作为叙事散文应该学习它:①选材围绕中心,形散神不散的特点。②人物的精神(或文章的主题)。针对这一点,考试经常会让我们概括散文写了那几件事情。这样,就让学生合作研讨,课文写了那几件事情?大家讨论后,推荐一组代表反馈本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明确答案:①帮我修改讲义;②纠正解剖***;③关心我的解剖实验;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⑤匿名信事件;⑥看电影事件。
接着进行下面一个问题:叙事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这篇文章是为了表现谁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有一次展开讨论。明确前四件是表现藤野先生:教学认真、严谨有学者的探究意识!热情关心、严格要求、正直热忱等。“匿名信事件”是写日本的“爱国青年”无端猜疑,“借”了鲁迅的笔记查看,他们的言行充满对弱国国民的歧视。藤野先生和“爱国青年”对鲁迅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看电影事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体现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从而体现散文选材灵活又紧扣主旨的特点!
那么针对“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我们针对开头和结尾可以设置哪些问题呢?讨论了一会,设计为:①开头在东京的见闻和结尾回国后的经历,可以删去吗?为什么?②在东京的见闻和结尾回国后的经历,对表现藤野先生有用吗?学生讨论回答:不可以删去!开头能为作者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铺垫,结尾更能体现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影响之大,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主旨!
根据这一问题。我还更深层次地引导学生回忆开头段落和结尾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这也是我们现代文阅读经常考的题型。我就引导他们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作答。对于作答内容,提醒学生要结合文章主旨、文章内容来回答,不可离开课文,泛泛作答。这样通过讨论总结,明确:开头段落,内容上用“清国留学生”来反面衬托鲁迅先生,突出了鲁迅先生可敬可贵的爱国精神。结构上又为鲁迅先生到仙台见藤野先生作了铺垫,与结尾形成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用同样的方法总结结尾段落的作用,效果不错呢!
其次还设计了散文语言的特点,结合本文注释,本课语言主要是反语的运用很有特色。有的学生设计了:“‘真是标致极了’这句中的‘标致’是什么意思呢?”等类问题。学生这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做巡视点拨了解学情。
二、评讲试卷,注重方法指导,做到举一反三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每次考试学生都很认真地对待,所以答题也比平时认真。这时候试卷里融进了学生的心血,如果能认真评讲,效果会远远高于平时练习质量。
在评讲试卷时,首先教师对学生的试卷要做分析,掌握学生易错、错多的地方。在评讲试卷前,让学生自己看,错的题目自己会订正吗?如果会,自己改正,不会则同桌或小组讨论,兵教兵。例如第一项的字词及第二项的名句默写。自己订正后让学生把自己写错的内容写到黑板上,起到强调督促的作用。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篇3
《藤野先生》一课,有明暗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教学时,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突破其他相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 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爱国情怀。
一、引导学生读中质疑
一开始上课,我就引导学生要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力争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安排了20分钟时间,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自由阅读课文 ,读通、读懂。学生通过朗读、浏览、速读、精读、默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文章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文章的层次结构该如何划分?文章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我将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有选择的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并积极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指导学生读中释疑
我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问题,快速阅读课文,自己找到答案,有难度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我再加以点拨。通过再次朗读课文,学生很快理清了文章的层次结构,也知道了文章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京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们自己阅读,自己提问,自己解答,在思想上有了一种成就感,增强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这一课,内容多,篇幅长,还比较难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要求面面俱到,在分析课文时,由于文章所表现的中心不一样,内容也就不一样,我就力求抓住文章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内容,突出问题的实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成功体验。我在“吃透”教材,提出关键性问题的同时,还力求“吃透”学生,提出适度的问题。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原则启示我们:备课不但要备“大纲”、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不但要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的感情,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顺畅;而且还要注意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多方面考虑到学生心理和思维的差异;知识面的宽与窄、回答问题时的心理状态等,从而结合学情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重点部分,我尽力吃透教材,吃透学生、设计关键性的问题并提出适度、精确的问题,次要部分采用引读、过渡或自由读等的方法一带而过。这样既能使长课文在规定的课时分析完,又能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同时避免了课堂上的面面俱到而导致的顾此失彼,看似什么都抓住了其实什么都没有抓住的现象。
三、帮助学生读中感悟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文章深层次的东西学生挖掘的力度还不够,此时,我就把主要精力放在辅导学生朗读上,通过朗读关键段落、句子,帮助学生挖掘文章字面背后藏着的深层次的东西。如文章开头所描写的 “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学生会觉得这些内容和表达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没有一点联系,对文章也没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写呢?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的句子,帮助学生体会这段文字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反语和夸张,将讽刺之意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同时对学生进行点拨,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由此还可以看出来,文章还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并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四、推动学生读中升华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篇4
(铜仁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梵净山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梵净山特色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贵州 铜仁 554300)
摘要: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超声波提取梵净山野生藤茶(Ampelopsis grossedentata)二氢杨酶素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3因素3水平响应面分析法,根据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以二氢杨酶素提取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优化超声提取梵净山野生藤茶中二氢杨梅素的条件。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藤茶中二氢杨梅素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1.00%、料液比1∶26.00(g∶mL)、超声波时间40.00 min,在此条件下二氢杨梅素的提取率为28.41%,回归模型预测的二氢杨梅素提取率为28.61%,经验证RSD为1.16%,拟合度较好,说明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提取藤茶二氢杨梅素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关键词 :藤茶(Ampelopsis grossedentata);二氢杨梅素;超声波提取;响应面分析法
中***分类号:S567.5+3;R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2-0416-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2.040
藤茶属葡萄科(Vitaceae)蛇葡萄属(Ampelopsis),学名为显齿蛇葡萄 (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俗称甜树茶、甜茶藤等,是一种多年生的藤本植物,生长在海拔400~1 300 m的山坡、林中、河滩等阴湿和肥沃的土壤中,是一种典型的药食两用植物[1]。藤茶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水分、蛋白质、维生素、多酚和黄酮等,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最重要的药理作用,而二氢杨梅素是其中最重要的黄酮类化合物,藤茶系目前国内外发现的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植物[2],经试验证明,二氢杨梅素具有抗氧化、镇痛、止咳、广普抑菌、保肝护肝、降血糖、降血脂、增强人体免***力以及抑制肿瘤等多种功效[3],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江口、印江和松桃3县交界之处,总面积567 km2,主峰凤凰山海拔2 572 m,是武陵山系最高的山体,是一个以珍稀植物和动物为主的部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接纳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成员[4]。该保护区植被类型多样,主要有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沼泽5个类型[5],植物资源极为丰富,达1 800种[4],是非常宝贵的药用植物资源库。目前关于梵净山野生藤茶二氢杨梅素的提取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梵净山野生藤茶为原料,在超声波辅助提取藤茶中二氢杨梅素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为开发梵净山野生藤茶及其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试验所用藤茶采自梵净山,将藤茶在60 ℃下烘干,经高速万能粉碎机粉碎,过40目筛,将其装于干燥试剂瓶,贴上标签作为待测样品。
主要试剂:二氢杨梅素标准品(纯度>98%,上海融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95%乙醇[分析纯,重庆川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无水三氯化铝(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等。
主要仪器:GUTEL超声波清洗器(上海冠特超声仪器有限公司);101-3型电热鼓风干燥箱(北京科伟永兴仪器有限公司);FW80型高速万能粉碎机(北京科伟永兴仪器有限公司);KQ-C型玻璃仪器气流烘干器(巩义市予华有限责任公司);电子分析天平(奥豪斯仪器上海有限公司);SHZ-DIII予华牌循环水真空泵(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T6型新世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等。
1.2 试验方法
1.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准确称取二氢杨梅素标准品5.2 mg,用95%的乙醇定容到50 mL容量瓶中揺均,分别吸取溶液0、0.25、0.50、0.75、1.00、1.25 mL置10 mL容量瓶中,精确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AlCl3溶液3 mL,用95%的乙醇溶液定容到10 mL,揺均后放置40 min,在315 nm的波长下测定吸光度[6],以标准溶液的含量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1),得到的回归方程为:A=78.686x+0.006 7,R2=0.998 9(n=5)。
1.2.2 藤茶中二氢杨梅素含量的测定 准确称取1 g藤茶粉末放入锥形瓶中,按1∶20(g∶mL,下同)的料液比加入50%的乙醇浸泡10 min,放入超声波功率80 W处理40 min吸取提取液抽滤。将趁热抽滤的提取液装于大试管中,抽取0.1 mL于10 mL的容量瓶中,用95%的乙醇定容至刻度摇匀,抽取1 mL于另外的10 mL容量瓶中,加入5%的AlCl3 3 mL,用95%的乙醇定容至刻度揺匀,同时做空白液对照,在室温下放置40 min,于分光光度计中测定吸光度[7],其提取率的计算公式为:
二氢杨梅素的提取率=(A-0.006 7)×V×P×K/1 000×G×78.686×100%
式中,A为提取液的吸光度;V为提取液的体积(mL);P为稀释倍数(P=1 000倍);G为藤茶的质量(g);K为二氢杨梅素在总黄酮中的质量分数(K=0.86)[8]。
1.2.3 单因素试验 设置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超声波提取二氢杨梅素时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对二氢杨梅素提取率的影响。①乙醇体积分数。室温(20 ℃)下放置10 min、料液比1∶20、超声时间40 min、超声波功率80 W,乙醇体积分数分别取30%、40%、50%、60%、70%、80%。②料液比。室温(20 ℃)下放置10 min、超声波时间40 min、超声波功率80 W,料液比分别取1∶10、1∶15、1∶20、1∶25、1∶30、1∶35。③提取时间。室温(20 ℃)下放置10 min、乙醇体积分数50%、超声波功率80 W,提取时间分别为20、30、40、50、60、70 min。
1.2.4 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根据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结合单因素试验结果,利用Design-Expert.V8.0软件设计响应面试验,选取乙醇体积分数(A)、超声波时间(B)、料液比(C)为自变量,二氢杨梅素提取率(Y)为响应值[9-12],做3因素3水平共17个试验点的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试验。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Originpro7.5、Design-Expert.V8.0软件来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1.1 乙醇体积分数对二氢杨梅素提取率的影响 由***2可知,随着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加,提取率逐渐增加。当乙醇体积分数为50%的时候提取率达到最大,继续增加乙醇体积分数,二氢杨梅素的提取率又呈下降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二氢杨梅素为极性化合物,根据相似相容的原理,当溶剂体系的极性与二氢杨梅素的极性相当时,二氢杨梅素的提取率达到最佳。从***2中可以看出,乙醇体积分数为50%时,溶剂体系的极性与二氢杨梅素的极性相当,所以这时候的提取率达到最大,因此,乙醇体积分数为50%时最佳。
2.1.2 提取时间对二氢杨梅素提取率的影响 由***3可以看出,由于二氢杨梅素热稳定性相对较好,在较短的时间内,其结构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在其他条件恒定时,二氢杨梅素的一般提取率的超声波提取时间为20~50 min,随着时间的延长提取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当超声波提取时间为40 min时,二氢杨梅素的提取率达到最大,因此40 min为最佳的提取时间。
2.1.3 料液比对二氢杨梅素提取率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随着溶剂的增加,可以使细胞壁内外浓度差增大,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提取效果就越好。从***4可以看出,料液比在1∶10~1∶25之间时,随着溶剂的增加,二氢杨梅素提取率逐渐增大,在1∶25时达到最大,之后随着溶剂的增加,二氢杨梅素的提取率反而缓慢的下降,因此确定料液比为1∶25最为合适。
2.2 响应面试验结果
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确定响应面各因素及水平如表1所示。采用Design-Expert软件,选用Box-Behnken模型,以野生藤茶中二氢杨梅素提取率为响应值,设计3因素3水平共17个试验点的响应面试验,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Design-expert.V8.0软件对响应面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以A、B、C为自变量对提取率Y进行数据拟合建立如下多元二次回归数学模型:Y=28.17+1.72A+1.08B+1.79C-0.095AB+0.24AC-1.36BC-6.14A2-3.44B2-2.87C2为了检验方程的有效性,对藤茶中二氢杨梅素提取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此模型F值为28.93,P=0.000 1,该模型极显著,失拟项不显著(P=0.084 9>0.05),说明建立的模型与实际有较好的拟合度。该方程的回归决定系数为0.973 8,说明有97.38%的响应值符合此模型,校正决定系数为0.940 2,说明有94.02%的试验数据可用此回归模型来解释,其中变异系数为5.08%、精密度为14.365%,说明此方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精密度[13]。综上所述,该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实际超声波提取藤茶中的二氢杨梅素。
为了更直观地表现两个因素同时对藤茶中二氢杨梅素提取率的影响,通过Design-Expert.V8.0对试验因素A、B、C以任意一项为固定值对其余两项进行响应面分析和作***[14],以考察各交互项对藤茶中二氢杨梅素提取率的的影响,结果见***5、***6和***7。
由***5(a)可知,当料液比确定为最佳值1∶25时、乙醇体积分数不变,可知提取时间响应面曲线***比较平缓,在料液比为1∶25、提取时间不变时,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加,提取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在此条件下乙醇体积分数对响应值的影响比较大。从***5(b)可知,提取时间和乙醇体积分数的等高线呈圆形,说明提取时间和乙醇体积分数对超声波提取藤茶中二氢杨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由***6(a)可知,当乙醇体积分数确定为最佳值50%时,提取时间不变,随着料液比的增加,提取率先增大后缓慢降低,当料液比不变时,随提取时间的延长,提取率也缓慢降低,说明在此条件下提取时间和料液比响应面曲线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说明两者增加对二氢杨梅素的提取率影响效果明显。从***6(b)可知,提取时间和料液比的等高线***呈椭圆形,说明提取时间和料液比对超声波提取藤茶中二氢杨梅素的交互作用显著。
由***7(a)可知,当提取时间确定为最佳值40 min时,乙醇体积分数不变时,料液比响应面比较平缓,说明在此条件下料液比对二氢杨梅素提取率影响效果不明显,当料液比不变时,随乙醇体积分数增大提取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此条件下乙醇体积分数对二氢杨梅素提取率影响效果明显,从***7(b)可知,乙醇体积分数和料液比的等高线呈圆形,说明乙醇体积分数和料液比对超声波提取藤茶中二氢杨梅素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综合分析响应面试验结果可知,考虑各因素交互作用可知AB、AC交互作用不明显即乙醇体积分数与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与料液比交互作用不明显,BC交互作用明显即提取时间与料液比交互作用明显。
通过Design-Expert.V8.0对二元回归方程求最大值[15,16],得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1.45%、料液比1∶26.48、提取时间为40.96 min,提取率为28.61%。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乙醇体积分数为51.00%、料液比为1∶26.00、提取时间为40.00 min,在此条件下重复试验5次测得二氢杨梅素的实际提取率为28.41%,接近理论提取率,RSD为1.16%,说明响应面法建立的藤茶二氢杨梅素提取数学模型具有稳定可靠性,试验结果与模型符合良好。
3 小结
以梵净山野生藤茶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波提取时间、料液比对野生藤茶中二氢杨梅素提取率的影响。用Design-Expert.V8.0软件中的Box-Benhnken(BBD)中心组合原理设计响应面试验,建立了以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料液比为自变量,以野生藤茶二氢杨梅素提取率为响应值的多元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得出超声波辅助提取梵净山野生藤茶中二氢杨梅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51.00%、超声波时间40.00 min、料液比1∶26.00,在此条件下实际提取率为28.41%,与Design-Expert.V8.0分析预测值相差较小,RSD为1.16%,因此认为经优化后的提取条件合理可行。梵净山野生藤茶中二氢杨梅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免***、降血脂、降血糖等保健作用。因此,野生藤茶中二氢杨梅素在食品和医药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
[1] 钟 梅,陈玉琼.正交优选藤茶饮料的微波提取工艺[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2):432-434.
[2] 刘建新,周天达.瑶族藤茶对兔肠平滑肌的影响和解酒实验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8,4(2):43-44.
[3] 曹敏惠,徐胜臻,倪德江,等.藤茶中二氢杨梅素的提取和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8,25(12):17-19.
[4] 周***贤.梵净山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5] 吴征镒.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6] 姚茂君,黄继红.二氢杨梅素的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工艺[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7,26(3):20-23.
[7] 郑 成,高晓明,杨 铃,等.藤茶中二氢杨梅素的微波萃取[J].广州化工,2005,33(2):12-14.
[8] 高建华,罗尧晶,宁正祥.植物黄酮二氢杨梅素的提纯及结晶形态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1):81-84.
[9] 闫克玉,高远翔.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槐米总黄酮提取工艺[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30(7):21-24.
[10] 徐红艳,包怡红,杨丽芸,等.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胡桃楸种仁壳总黄酮工艺[J].食品工艺科技,2012(17):248-251.
[11] 熊建华,吴 琴,林丽萍,等.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提取樟树籽油的工艺[J].中国粮油学报,2013,28(3):65-69.
[12] 罗 丽,梁 琪,张 炎,等.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沙枣果总黄酮工艺[J].食品工艺科技,2013,34(5):269-274.
[13] 林忠宁,何友建,陆 烝,等.响应面分析法优选灵芝超声波提取工艺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2,12(7):97-103.
[14] 买吾兰江,买提努尔,艾来提,等.响应面超声波提取黄花柳总黄酮工艺[J].***农业科学,2009,46(4):867-872.
[15] 翟旭峰,胡明华,冯梦莹,等.超声提取灵芝多糖的工艺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2,28(12):1704-1708.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语文课堂;故事导入;迁移导入
我们知道初中语文课堂的气氛应该是非常活跃的,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地积累语文知识,在积累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通过课堂导入的方法,因为只有进行课堂导入,才能使学生在课堂集中注意力。现就课堂导入主要说两种方法。
一、以故事导入课本
故事本身具有情节,青少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课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于那些故事性强或有典故可引的作品,教师可以先讲述课文中的一些情节或与作者、作品有关的故事,然后引入本课。如:《斑羚飞渡》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同学们:先听老师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森林里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势很猛,一大群蚂蚁被大火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眼看他们就要被大火吞没。这时在一只大蚂蚁的示意下它们迅速地聚拢在一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成了一个大球。大球快速滚出了火势的包围,大火烧死了不少蚂蚁,但一部分蚂蚁因此得以存活。
故事讲完之后,学生畅谈自己感受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感受进行引导。
同学们,在这生死关头,小小蚂蚁这种牺牲一半保住另一半的举动深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今天,我们来看看沈石溪笔下温顺可爱的斑羚经历的那令人触目惊心的悲壮的一幕。
这个故事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自然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迁移方式导入
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相关的课文导入新课,能使学生将知识系统起来,加深理解,增加记忆。如:我在教学《藤野先生》时的导语: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为什么在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这样的导语,运用了比较分析法,联系旧课,提示新课。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两课知识相同之所在,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探求的好奇心。而教师所选的比较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阅读课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这两种方法在教学中运用的比较多些,我觉得提高教学效果关键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配合的合作项目;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教师在课堂导入这第一环节便赢得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热情和兴趣,便获得了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标点符号;停顿;层次;语气;感情
标点符号是表达书面语言的停顿、层次、语气、感情的,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正确地学习和使用它,能增强书面语言的交际效能。小学生学习语文,打下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不可忽视书面语言的这个“有机组成部分”。按《大纲》要求,小学生应认识并会用常用的十种标点符号(句号、逗号、顿号、冒号、分号、引号、书名号、省略号、问号、叹号):句号的基本用法是陈述句末尾用句号。如: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逗号的基本用法是用于需要隔开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顿号的基本用法是分隔同类事物的并列的事,通常是单字、词语或短句当中的停顿,较句号短。如:这篇文章描写了飞瀑、寺庙、翠松、古松、洞天和云海。冒号的基本用法是表示停顿,其停顿的时间比分号长,比句号短。它可用逗号,有时可用句号代替。分号的一般用法是一般用于并列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停顿,停顿要比逗号更长。在句中凡是用逗号不能很清楚地表示并列分句关系的地方就用分号。《大纲》既有规定,教学应有安排。在不少地方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标点符号这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被遗忘的部分“,影响了学生阅读和书面表达的效果。学生写文章,滥用逗号,错用顿号、问号,不会用分号等现象十分普遍。那么,怎样进行标点符号教学呢?采用定义加举例或照本宣读的办法,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为它不生动。正确的做法应是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讲与练相结合。
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是指在教学标点符号系统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注意用古今中外实例教学。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标点符号的积极性,教师在导语中可以引进这样的故事:某出版商收到托尔斯泰一封信,上面只一个“?”,这是托翁询问对他寄出的稿件反应如何。出版商当即回信,信上只有一个“!”,表示赞扬……学生听了故事,就会认识到标点符号在表达上的重要作用,从而产生求学的欲望。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要求在教学关于标点符号的知识时要结合课文,结合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实际。《在仙台》一文中,写藤野先生对鲁迅说了这样一段话:“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好看一些,然而解剖***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有办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这段话表现藤野先生热爱学生、尊重科学的精神。这段文字中的破折号,表示藤野先生话锋妙转,活现了藤野先生既喜爱鲁迅又尊重科学,看似矛盾,实为统一的心态神情。结合这段课文的阅读,教学破折号的有关知识,可以收到提高阅读的效能、学习标点知识的双重目的。在标点符号教学中,还可以举出学生错用标点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改正,并结合讲授,复习有关标点的知识。这样,可以使标点符号教学更有针对性。
设计并指导学生做精要的练习,也是标点符号教学的重要一环。练不在多而在精。有位教师在教了几个标点符号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综合型的课堂练习:先在黑板上写五个“你去”,然后要求学生仔细体会它的语气,加上适当的标点。教师面孔一板,桌子一拍,指着学生说:“你去。”学生大笑,被指的一个学生走到黑板前在第一个“你去”后加了叹号;第二个,教师似乎在思索,说“你去”时,把“去”字拉得特别长,学生都标了破折号;第三个,教师对一个学生说:“你去,把第三个‘你去’标点标好再坐下。”学生体会到这是停顿,上去点了逗号;第四个,教师迟迟疑疑地说:“你去。”学生上去加了问号;第五个“你去”后面,教师自己加了省略号,表示可说而不说或者无须说。这种类型的练习,精巧活泼,收效好。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多让学生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多练能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要点,多练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
能力。
总之,标点符号是表达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讲与练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曹胜利.浅谈小学标点符号教学[J].学周刊,2012(34).
[2]陈德惠.标点符号教学的有效招数[J].小学语文教学,2012(3).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篇7
2022关于精选《教师的挑战》读后感范文 佐藤学教授在《教师的挑战》一书中提到的教师活动的核心——倾听,让我印象深刻。在佐藤教授观摩的大量生动课堂中,佐藤学先生发现这些教师都是善于倾听学生意见的。
这些教师之所以能找到应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其秘密在于两个应对原理。首先,教师的应对是以“倾听”为核心的,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其次,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自己往往会经常陷入这样一个陷阱---关注于把好的发言串联起来展开教学而忽视与课堂无关的发言。而佐藤教授在观摩滨野老师的课中发现滨野老师的应对是截然不同的,他不拘泥于好的发言,而是对所有儿童的发言都寄予信赖和期待。正因为如此地尊重每一个孩子,他在教学中才能够创造出新的境界:孩子们轻松地参与、自由地交流思考,这种自由的交流又产生了许多丰富的串联。此外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同时将这一习惯传递给了学生,渐渐地孩子们也养成了倾听的好习惯,在倾听中发现问题,在倾听中解决困惑。
佐藤学先生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工作的中心在于倾听、串联、反刍。教师在教学中将教材与学生串联起来,把一个学生同其他学生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和其他知识串联起来,把课堂知识和生活实践串联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许多的串联会被老师的纠正、提问等切断,发言与发言之间没有连贯。而反刍的活动更容易被忽略。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记忆等都存在差异。
在教学中老师不应该一直教授新的知识,只关注一些优等生,而应该注重新旧知识的串联,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在自己的教学中,我经常会利用课前的5分钟时间让孩子们进行对话练习,内容就是前一阶段课本上的知识点,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进行操练,每次保证三分之一的孩子能轮到,这样降低了难度、保证了操练面,一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能自信地发言。
总之,教师要处理好倾听、串联、反刍这三者的关系,侧耳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关注串联和反刍。
2022关于精选《教师的挑战》读后感范文
时光匆匆,又到了一年一度读书会的开班仪式,我们伴随着主持人吴爱慧老师朗读的《你说》,坐上音乐视频的“时光机”,回首过去一年里二实小读书会发生的美丽花絮。回首过去,才能展望未来,传承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书籍成为我们最好的教学助手。
本次活动分为五个流程。
一、开班致辞——为幸福读书人点赞
“优雅的生命源于优雅的灵魂,优雅的灵魂源于优雅的书籍”,潘春珠老师为我们阐述了坚持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能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能给我们的教学指点迷津,能让我们在这喧嚣的世界,保有一份安宁,持有一份坚守,人生之美,美在心灵,书香熏染,完美人生。
二、宣布读书会成员名单
林锦珠老师宣布了读书会成员名单。
三、“书有光,读最美”
由朱晶晶等6位新老师朗诵《一路书香,一生阳光》,余音绕梁,我们都是最美朗读者。
四、介绍本次共读《教师的挑战》阅读计划等
吴爱慧老师首先阐述了阅读量的重要性,从高考方向的转变反思到我们的小学教学当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阅读量,鼓励家长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老师也应当树立正确的阅读态度,不要把阅读当成一种压力,要当成一种享受,读书笔记以真情实感为主,不设其他要求;其次,吴老师介绍了本次共读第七本书《教师的挑战》的阅读计划并对时间安排作出了要求。
五、林校长总结
阅读关键在于交流,在于谈心,要使阅读成为老师一种放松方式,成为老师教育实践的镜子,成为老师走出教学瓶颈的引领,所以,作为老师,要爱阅读,真正理解读书的意义,享受阅读。
最后,林怡谋校长热情呼吁:校长好好读书,教师天天向上,教师好好读书,学生天天向上,学生好好读书,学校天天向上!作者:沈艺峰
2022关于精选《教师的挑战》读后感范文
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终于认真地读完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一书,我是为佐藤学教授书中的大量详实的事例和他们的教师为之而进行的努力探索精神而敬佩不已。关于学校的职责所在,教室环境布置和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承担的角色和细致入微的倾听与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探究意识无不令我惊讶。惊讶之余,对照我们的课堂,我在进行思索:
一、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
在国外案例一章中,佐藤学教授列举了意大利、墨西哥、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非常不起眼的学校为例,旨在说明全球许多国家都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我最感动的是在美国波士顿市的一所小学校,校长狄波拉玛雅在十年前就是在美国纽约最困难地区的学校创造“奇迹般的成功”而闻名。日本的领航学校和“学习共同体”学习的愿景等都是从狄波拉玛雅的安静而扎实的学校改革实践中获得的启示。十年后的再次造访,狄波拉玛雅让即将毕业的5名儿童来给佐藤学教授做向导。“学校最重要的是倾听儿童的心声。”正是她的这种理念,使得这所小学校成为波士顿公立学校的倡导民主化的领航学校。学生的转变和教师的成长令佐藤学教授惊叹不已。座谈时,做向导的5名儿童对他说到“这所学校是你们的‘第二个家’”的时候,5个人争先恐后地回答:“啊,真是的,是我的‘第二个家’”,“也是我的”,“‘第二个家’这个词很贴切呀”,“嗯,是共同学习的家”。这些看似平静的儿童们内心一定雀跃欢呼。这次造访让佐藤学教授感动不已,几近落泪。这里就是学校的未来,是民主主义的希望。
而在我们一贯的认识里,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传授学生知识的场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已经认识到学校对于下一代成长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们不同的学校提出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校训、校风,但是大多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上,因为高考制度的限制、因为评价制度的限制……我们不能真正从儿童的身心成长的规律出发,采取适合孩子、孩子喜欢的教育方式,一大堆所谓的问题学生,因为学校的分数而生活的并不开心,以至于对学习、对学校感到厌烦,学生流失现象在初中、高中极为严重。这都说明了什么呢?我们的学校不是所有孩子生活的乐园、学习成长的场所。我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很漫长……
二、课堂是静悄悄的交响曲
佐藤学教授叙写了他所观摩的一个个课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再是以往的“吵吵闹闹”的课堂,逆或是那种受到喝彩的、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课堂。走进每一个课堂,孩子们静静地思考、毫无拘束地轻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孩子则在倾听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梳理自己的思考,说出沉稳而精当的话语,教师在课堂上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尤其是茅崎市滨之乡小学山崎老师的教学更是令佐藤学教授感到震惊:山崎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却能让38个三年级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几乎都各自交流了自己的阅读心得。这种小声交流虽然对观摩教学的近100名教师来说极其细微可在儿童中间却能听得清清楚楚,一个一个声音回城了共鸣与触媒,在课堂上交响。山崎老师不折不扣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专心态度,让他客服了教学经验的不足,山崎老师的课堂是良好倾听的典型。观摩了山崎老师的课后,佐藤学教授懂得了:教学创造的七成与教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息息相关。
在教师耐心倾听的同时,教师能够巧妙地把儿童探究的思考串联起来,也是促使合作探究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以“倾听”为中心的教师活动,能够在儿童之间建立最为能动的关系。福岛县郡山市金透小学的菅野哲哉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水的膨胀》,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菅野老师的教学是以每一个个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合作学习为核心展开的。两人一组进行两次不同的实验,让儿童观察到水在加热和冷却的情况下,水位出现变化。菅野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儿童答案,而是以疏离的儿童和学困生的共同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给足时间和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去实验、去观察、去讨论,这种教学策略使儿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为儿童准备了生动交流的舞台。
而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显得过于热心和急切,总是害怕学生想不到、想的不到位,在孩子回答问题时不是静心倾听,而是絮絮叨叨、重复啰嗦,甚至打断孩子的思考。殊不知在课堂上学生因为探究而出现的离题、停顿、停滞、举步不前的情况是很自然的事。尊重所有学生的思考并能俯下身子倾听,是日本一些追求课改、课堂变化的教师们努力追求的。我们能否也能在自身认真倾听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互相倾听意识,形成有效的倾听关系,进而发展成交响的关系,我们的课堂是不是也会出现静悄悄的交流与合作。
三、儿童是学习的主人公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氛围;化静为动;启发想象
当前,许多语文教师觉得自己教得累,学生学得累,语文课上不出语文味,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面,我略谈几点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多媒体可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南宋朱熹说:“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心理学家也说过:“成堆的文字符号,空洞的言辞,深奥的阐释,学生学起来缺少兴趣,教学效果很差。”多媒体用色彩鲜明的***片、悦耳的声音、优美生动的画面,营造出了愉悦的氛围,在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教学《阿里山纪行》时,先播放《高山青》的音像资料,营造一种浓厚欢快的氛围,再配乐朗读,并播放相应的***片,优美的语言、动听的音乐、充沛的感情,让学生沉浸在阿里山美好迷人的风光中。课堂结束时,再次让学生欣赏歌曲《高山青》,让学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学习氛围是传统的讲和读所无法实现的。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投入。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萧乾的《枣核》一文融合了作者真挚的感情,文章朴实、饱含深情,充分体现了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在讲课时,可以先请学生欣赏一支歌——《我的中国心》。回肠荡气的旋律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激情澎湃的情境中。正当学生心醉于爱国情时,教师顺势导入:“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尽管家庭和事业都如意,但却再三托付旧时同窗带几颗家乡的生枣核,这是为什么呢?”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在教师启发下又产生了不解与疑虑,探索答案的学习欲望也由此产生。
二、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可能去“行万里路”。读了很多作品,总觉得还“隔了一层”。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把声音、***像、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化文字为***形,做到动静结合,***文并茂,声情兼备。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背影》第六段中讲到:“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句中“探”“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的意思,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我适时地放了父亲艰难爬月台的电视散文片段,将静止的文字变为动态的画面,使原来枯燥的课本内容更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和领会词语含义。同时也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感受到父亲赤诚的爱子之心,使学生对父亲的感激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入境入情,借境感悟。
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时,尽管文中对悠悠野象谷中的景象作了生动的描绘,但只靠教师的语言进行说教,学生还是难以感知的。不懂就会感到乏味,不愿意学,这样便无法从课文中获取知识。倘若教师利用多媒体把野象的恐怖和大象的有趣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也能让学生从野象经过驯化,能为游客表演节目的乐趣中,感知傣族人民充分开发旅游资源的聪明才智。这样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可见通过多媒体显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撞击出情感的火花,使学生更快乐地掌握知识。
三、多媒体可以创设情境、启发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语言。教学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结果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想象是创造的翅膀,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中学语文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能力。
这个过程中想象、联想的参与非常重要,有了它们,才能有“进得去”的深切体验;有了它们,才能有“出来”之后的比较、鉴别、判断;有了它们,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语文教学中,想象的触角伸得越长,对文字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也就愈生动、愈深刻。多媒体的声、光、色、形能把客观事物具体化、直观化,而具体、直观的事物则能唤起学生一连串的遐想,因而它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着无法估计的作用。
如,教学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美丽的古藤萝***片,配以轻柔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古藤萝形态的情韵,并启发学生眼中的古藤。在第一个层次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习燕园这株藤萝特别的美,感受古藤之美。接着启发学生:“如果古藤萝被毁,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让学生进行第二个层次和想象。再出示古藤萝被毁的***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研习古藤萝被毁的惨状,进一步感受季老当时情感和心理状态。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处境,层层联想与想象,就能引导学生超越眼前、生活的界限,达到不借说教而自知自觉的境界。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篇9
一、指导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预习是“五步学习法”的首要环节,是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它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构建“自我发问,自我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要求,注重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情感价值观的探讨,满足学生对于自身发展的需求,以文章章节的标题作为切入点,不仅对课本内容进行整体感知,而且要拓展预习内容,冲破文本的局限,找出欣赏佳作的钥匙。其次,教师要根据预习内容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这样的预习更有针对性,不仅增强学生的预习水平,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教师要把握好学生预习质量,在导入新课时及时反馈学生掌握课本的程度和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点评,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表扬,适度纠正其错误,从而确保学生以乐观的心态投入到自主探究中去。
二、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授人以渔”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它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目标,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实践证明:只有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表现热情,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譬如,在引导学生总结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时,可创设如下问题:①文本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开头为什么写“清国留学生?”②清国留学生模样是不伦不类的,但作者为什么要用“标致”一词?③作者的意***写“弃医从文”,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作用?④藤野先生知晓“我”以后不当医生时,为什么情不自禁的流落出悲哀之情?⑤“我”平时虽然“太不用功”,但为什么会获得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学生被上述问题所吸引,通过广泛的讨论,他们逐步明白了这样的道理:类似的问题涉及到作品的选材、人物性格、全文的主旨等方面。此时,教者继续提问:假如你也写自己的老师,那应该怎样构思、安排、组织材料呢?从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形成自己对阅读与写作两者关系的理解。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先导、资源和原动力,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质疑。譬如,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佳句时可点拨:“如此良辰美景,牛郎、织女在七月七日那天自由自在的在天街闲游,可谓幸福无比……”这时,有学生举手质疑:“老师,牛郎被天河隔在那边,织女又被王母娘娘关在天牢,他们连相会都很难,怎么能自由的闲游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热烈争论后大家恍然大悟:这是诗人的一种大胆想象和对原传说的改编,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向往与渴望,诗歌的主题思想也显现了出来。
三、自我反馈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篇10
一、情境式导入语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与思维是相互推动着的。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
例如,教《我的信念》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目标式导入语
教学新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的探求,教师往往在导入语中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提出明确的探索目标。学生面对这些目标,方向明确,有利于抓住学习的重点,以便顺利的进行听课和思考。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说:“说起冬天,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润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三、解题式导入语
课题是文章中心的提炼,是统摄全文的要素。因此,“解题入手,开门见山”是语文授课导入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教师应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进行剖析,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文章内涵,为顺利学习全文作好铺垫。例如教读七年级下册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这一课时,就运用了这种导入方式,我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到黑板上为老师应如何板书这个课题设计一番,并谈谈自己的设计理念,老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简要的点评后,引用鲁迅对“悲剧”论述的名句——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类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以此让学生加深对悲剧的认识,教师进一步设疑既然是“悲剧”,又为何要称之为“伟大”,“悲剧”体现在哪,“伟大”又表现在哪?
四、背景介绍式导入语
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这样的内容通过背景介绍导入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