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1
一、专题组合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幽径悲剧》《紫藤萝瀑布》这两篇课文都是写紫藤萝的,在藤萝的形象、表现手法、特定的写作背景、作品主题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幽径悲剧》名家名篇,内涵丰富而深邃;语言精练、纯粹,通俗雅致;其情渗透字里行间,沉痛不失含蓄。《紫藤萝瀑布》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赏花、忆花和悟花三部分组成,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两文整合教学,在比较中阅读文本、欣赏语言、品味主题、学习写法。这种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呈现给学生的将不再是一个个***的点,而是完整清晰的面。
开展专题组合式教学要有整体观念,打破课文之间的界线。教学目标的达成不是简单地依靠单篇课文的叠加,而是需要对课文进行整合。基于学生感悟、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去钻研语文教材,寻找有效的整合点,开展专题组合式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更为高效并充满理解的愉悦、顿悟的惊喜和创造的欢乐,呈现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双课组合式教学设想、及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品析课文语言,感受藤萝之美,感悟藤萝之悲。
《幽径悲剧》引导学生可以从写幽径的角度来说,幽径四季之美是为了突出幽径藤萝;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历史悠久;可以从其古藤萝形、色、味、声入手,感受其美丽;还可以从其品质来体验,从无害人之心。通过含蓄而又充满表现力的语言,由形到神、自外而内地揭示出藤萝内在的品质。
“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吊死鬼”让人联想到一个那样美好的天使突然被杀戮之后带给人们的恐怖、震惊。《紫藤萝瀑布》中“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花朵从来都稀落,后来被拆掉毁坏了。凝重的文字,悲愤的话语,让读者看到,藤萝的遭遇不仅能折射出人心的丑陋,更是时代的折光,震撼人心。
第二课时:再品藤萝之美,依托文本内容,分析表现手法。
两文中的藤萝是如此地美丽,但细读这些句子不难发现,其实在季羡林和宗璞的笔下,藤萝花还是有区别的,找出描写藤萝的句子读一读,并探究他们的表现手法。
《幽径悲剧》侧重表现花的真、善、美。季羡林先描写幽径四季之美,用四季之美衬托藤萝的不同寻常,然后有声有色有形地描写藤萝的外在美,又以议论之笔挖掘藤萝的内在精神美,勾画出一个真、善、美的化身。
《紫藤萝瀑布》作者紧紧抓住紫藤萝的“盛”展开描写,写了它的颜色,形状,情态。同时合理安排描写顺序,从花瀑到花穗到花朵,这样从整体到局部到个体,描写景物有条不紊,表现出藤萝花的生命力与活力。
第三课时:紧扣写作背景,体悟时代悲剧,揣摩作者情感。
《幽径悲剧》“十年浩劫”期间,毁灭美司空见惯。在北大的校园里,竟然还有不知道欣赏美,甚至毁灭美的“愚氓”,他们还在继续制造着毁灭美的悲剧。《紫藤萝瀑布》在1982年的十多年前,正是“”时期,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一大株紫藤萝被革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而宗璞一家,在浩劫中深受迫害,家境坎坷,亲人离世。了解了两文的写作背景才能很好地理解两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幽径悲剧》中作者永不放弃对真、善、美的维护。《紫藤萝瀑布》中作者通过藤萝的遭遇,折射出对人生、对生命的彻悟――写花即写人。
第四课时:寻写作借鉴点,学托物言志之法。
回顾这两篇文章,寻找写作借鉴点。
《紫藤萝瀑布》明写紫藤萝的生机勃勃,实为歌颂生命。借藤萝这一点深入挖掘,展现生命这一深刻主题,使小题材具有了深刻而广阔的社会意义,进而讴歌美、讴歌生命!《幽径悲剧》借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透视时代,燕园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震憾人心,反思悲剧根源,呼吁人们关注一切生灵,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借鉴聚焦点:(1)状物之美:外描情态,内绘神韵;(2)联想自然;(3)主旨鲜明(情美)。
归纳: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提供的是一个范本,一个思路和一种参考,或者说,因为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教材仅仅只是教学的一个起点和跳板。教什么,是由课程目标规定的;但怎么教,却是无法限定的。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必然是积极主动钻研教材,在不脱离语文学习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充分考虑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改造,从而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和教学的个性。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语文课堂;以学定教;阅读教学;应用
中***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71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即“以生为本”的人本思想。它倡导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必须由“教师主体,以教定学”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转变。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以学定教”是指我们语文教师要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来调整教学顺序,并做出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请注意,这里语文教师的一系列教学活动都是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进行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得到发展。因此,我们教师的“教”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来定,这在真正意义上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了育人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阅读思考与教学实践,谈谈“以学定教”这一理念在初中语文阅读课中的应用,期望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巧设教学思路
著名的教育家卢梭提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的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以学定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思路。
例如:教学《故乡》时,笔者紧扣新课标指出的“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从文题入手拟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1. 初读课文;2.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3. 研读文本,理解主旨;4. 扩展教学。
“板块一”笔者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以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板块二”笔者主要运用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里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提高学生解答能力。“板块三”笔者主要运用引导和对比分析的方法。由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已有所了解,笔者以引导、启发为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内涵。如在师生一起探讨分析闰土的形象之后,让学生依据此方法分析杨二嫂的形象,让学生掌握对比的分析方法。同时,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讨论中明确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学会从人物形象上升华到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板块四”笔者从《故乡》入手,对学生人物写作上进行指导,重点是“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这样一堂课上下来,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对文本有了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收获不少。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来确定教学思路,定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咬定学情创设情境,深入解读文本
学生虽然生活阅历并不丰富,但他们同样以幼稚而纯真的心渴望生活,并从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积累了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生活经验。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展现情境,也就是要把教材中呈现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增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朱熹所说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也正是这个道理。
例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笔者考虑到学生对紫藤萝不熟悉,就先用多媒体播放几张紫藤萝的美丽照片让学生观赏。播放前,笔者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你们的感受,从***片上看到的紫藤萝有什么特点?”播放时,学生面对紫藤萝美丽的照片都禁不住发出“呀,好美啊!”的赞叹,有了学生对紫藤萝直观、感性的认识,有了学生对紫藤萝的美的赞叹情感之后,我再让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这时,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有的说紫藤萝的花尖带着白色,有的说紫藤萝是一串串的,有的说紫藤萝的花像一只只蝴蝶,有的说“我感到紫藤萝的花很美,但却不知道怎样来表达这种美,总之,紫藤萝的花就是美!”……学生的回答正是我事先预料到的:他们的观察很不细致,也没顺序;他们的描述很零碎,很表面、很单薄、也不形象,他们没能找到准确的词语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在学生感到词穷,不知道怎样去观察和描绘紫藤萝的美时,笔者适时提出问题:“《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描述了作者驻足观赏一树紫藤萝后的感情变化过程,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描写紫藤萝的句子,看看作者的观察描写与我们的观察描写相比,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是否都是美的呢?”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很认真地阅读课文,并积极地进入文本找寻有关句子,紧张地思考着笔者所提出的也是他们想学的问题。这里,笔者根据学情,进行情境教学,自然地营造出一种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想很快融入文本,进入文本,然后在笔者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下充分理解内容,效果相当不错。笔者认为以学生的具体学情来创设教学情境,这也是初中语文阅读课中“以学定教”的一种有效方式和手段。
三、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升华情感价值观
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切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例如:教学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时,笔者带领学生关注重点段落,引导他们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象、整合中充分感悟了文章主旨之后,我又让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一段,“勾勒出你觉得重要的句子”,再一次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考虑到教学对象是一群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这时,笔者就创设问题情境,链接生活,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学习完课文后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这个环节里,学生畅所欲言,好不热闹。至此,学生思维的火花也全部被激活。笔者相信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定能直面困难,解决困难,将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内化为所得经验。于是本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虽然生活中处处可以学到语文,但课堂教学却是最有效的一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促进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以学定教”是课堂转型最为核心的一点。这不仅是我们将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国际上课堂教学发展的潮流所向。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以学定教”的理念,把语文课堂打造成师生和谐共建的课堂。
参考文献: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3
一、情境设置,整体感知
师问:课文围绕什么来叙述?全文可以分为哪三个部分?
生答:课文围绕紫藤萝花来写,可以分为赏花、忆花、悟花三个部分。
师追问:你能分别给这三个部分拟写三个充满抒彩的小标题吗?
此环节教师的追问,让学生更加关注文章的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情感的梳理,师生共同合作明确审题,标出关键点,最后得出结论。
二、描绘画面,品析语言
活动一:赏花品美,一幅醉人的***画
师问:画出描写紫藤萝花景色的词语或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
生答:“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因为它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紫藤花的可爱和活泼,表达作者对花的喜爱之情。
师追问:请问句中的“”可以换成“挑衅”吗?
生答:挑衅有恶意的意味,带有贬义色彩;而有逗弄、玩闹的意思,这里是贬义褒用,表现出阳光与紫藤萝相互逗弄的可爱情态。
师追问:句中“互相”可以去掉吗?
生答:互相是双方的,表现紫藤萝花像孩子一样捉迷藏的可爱。
师追问:表面上写的是阳光,实际上还写了什么?要有什么才能和阳光互相?
生领悟,立即大声回答:春风。
师追问:文中还有几处表面写花实则描写春风?
生答:“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它们在笑。”“彼此推着挤着。”……
师追问:作者说淡紫色的花,“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香气怎么会带有颜色?
生思考回答:香气是嗅觉描写,浅紫色是视觉描写,将人体的感官打通,使语言具有灵动的美感,这种写法叫做通感。
生答:照应前文第二小节的“深深浅浅的紫”,与下文“梦幻”相映衬,表现出紫藤花的美好和温馨。
师追问:我们曾经在哪篇文章也学过这样的写法?
生答:《济南的冬天》里“响亮的天气”也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师追问:哪位同学能自己举个例子?
生举手答:金色的秋风吹拂郊野的麦田。
活动中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学习本课的相关知识点并回顾以往学过的课文,知识运用和迁移的方法不经意间慢慢得以渗透,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活动二:忆花感念,一曲生命的赞歌
师问:作者是如何回忆十多年前家门口的紫藤萝?
生答:作者回忆十年前的紫藤花很不幸,很稀落。
师追问:不幸?紫藤萝遇到了怎样的不幸?
生答:稀落、伶仃、拆除。
师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稀落、伶仃的紫藤萝?
生答:插叙,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曲折。
生答:与眼前繁盛的紫藤萝形成对比,突出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
活动三:思花悟理,一席真情的诉说
师问:如果紫藤萝花会说话,它会和作者说什么?
生回答:花儿如果会说话,会告诉作者人死不能复生,要振作起来,走出悲痛。
师追问:作者在那么美好的景色之下为何要加快脚步呢?
生思考回答:作者认为花和人一样,都在十年前遭遇不幸,而现在作者从花身上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动力,对未来充满信心。
生继续回答:结尾“加快脚步”与开头“停下脚步”,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追问:那你能否谈谈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在前面两项活动的基础上,此项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对文章中心主题的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
师追问:本文的结尾让我们想到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的结尾:我要好好儿活。两篇文章的结尾能否互换吗?
此环节的设计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启发下,回顾学过的课文并寻找两篇课文之间的异同,学会用发现的眼光去感受作者情感的异同。
三、课堂反思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4
很是羡慕在听公开课时,名教师执教的课堂上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不止一次地感叹,我们的学生要是也能有这样的表达能力就好了。的确,由于个人能力的原因以及所处地区的农村初中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现状,我们的课堂上、作业中,学生无论是口头表达能力还是书面表达能力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会碰到,一堂课上,学生表达的机会很少,老师出于不放心的灌输形式仍然存在,学生的表达能力缺少提高的氛围和机会,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一线教师需要多方面寻找培养学生良好表达能力的途径,切实让学生成为一个会思考、能表达的愉悦学习的人。
【案例一】
支教的X老师执教“七颗钻石”和“狼专题”的部分激励性语言的运用:
“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
“别紧张,你的想法挺好,能把想法说清楚吗?”
“你理解对了,要是声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
“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
“你读得这么好,老师真高兴,教教同学,当小老师行吗?”
“没关系,老师相信你会改正。”
“这个故事同学们想不想表演一下?”
“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XX同学请坐,谁来帮帮他?”
“XX真聪明,答到点子上了?”
“我们班同学们的知识就是丰富。”
“刚才的两个同学很勇敢,谁还敢挑战他们?”
【案例二】
一位老师在执教“紫藤萝瀑布”,与学生作如下对话:
师:大家预习时就知道,作者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按照常理,作者这时候应该十分焦虑悲痛,可老师不明白的是,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她看到紫藤萝还会产生“喜悦”的情绪,这岂不是有违常理吗?下面我们就来好好研究这个矛盾——一个焦虑悲痛的人怎会一下子变得“宁静”“喜悦”。
生:因为作者看见了美丽的紫藤萝花儿。
师:你是说,只要看见美丽的花儿,人们的悲痛之情就会缓解,甚至还会转悲为喜吗?
生:不是,只有遇见紫藤萝花才会这样。(有学生露出疑惑沉思之色)
师:如果我们在医院门口都栽种紫藤萝花儿,是不是心理诊所就都不需要了?栽种一些像瀑布一样的紫藤萝就可以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了嘛!
生: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见到紫藤萝盛开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觉得花儿仿佛有了生命,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所以会带走焦虑和悲痛。
师:但老师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紫藤萝花儿就能够带走焦虑和悲痛呢?
生:虽然作者很是焦虑悲痛,但文章后面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个体生命虽然有止境。人类生命的长河却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作者从花的生命力中感悟到人生的美好。
在目前的日常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有人在班级听课时,我们都希望班上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多举手,甚至有时在听课前一天特别叮嘱学生,明天有领导和老师来听课,课上一定要敢说、多说。在经过一番叮咛之后,也许那堂教研课上孩子们举手的稍微多了几个,但好景不长,慢慢地,课堂又会回到原来一样的沉寂状态。这种现状,在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不得不令人反思。在平时的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发现,学生不愿说,甚至到了高年级干脆不说的现状,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师自己造成的。
我想,高效的课堂必定是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共同思考的课堂,那就需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愿意倾听、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敢于站起来回答,有想说、乐说的愿望。案例一中的X老师通过他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表达氛围,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表达习惯,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教师的鼓励性评价语言对学生课堂表达欲望的激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别紧张,你的想法挺好,能把想法说清楚吗?”——这位有“想法”的学生分明是一个很聪明,但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这应该是一个没有回答出问题的中等生或后进生。案例中X老师及时的鼓励性点评很好地呵护了那些基础薄弱,不善言谈学生们的自尊,让他们感觉到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只要有了思考即便是答错了老师也是认可的,再加上平时适时表扬这些学生的点滴进步,包括他们课堂上经过思考后的好的、精彩的答案,久而久之,孩子们在课堂上就有了敢说、想说的欲望。X老师的两堂教研课上学生参与积极,乐于表达,特别是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都有举手表达的欲望,这与老师平时重视学生课堂表达愿望,对学生有效激励是分不开的。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师道尊严”,但是,殊不知,这样会让学生更加害怕教师,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我想,只有老师真正放下架子,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发自内心地“移情”于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才会克服心理障碍,对学习产生兴趣,在课堂和课后敢说、乐说、善说。
其实,让学生想说、乐说,除了需重视对学生个体的鼓励性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小组竞赛机制。我想,在小组中引进竞赛机制对于调动学生表达愿望的作用丝毫不得小觑,有不少中等生、后进生,经过思考也能获得一些自己的感受,可是他们向来是属于徘徊在“说”与“不说”之间的一类人,现在引入小组竞赛机制后,他能毫无疑问地选择“说”,因为小组需要他“说”,他“说”的动机能得到认可,他不是为自己,他是为集体而战斗。有很多学生向来没有信心主动回答问题,可是现在的形势要求为了集体的荣誉必须站起来,在小组竞赛或考核机制下,他不站起来,他的组员会“胁迫”他站起来,几次之后,他的声音就逐渐大起来了,他的表达就能逐渐清晰起来,此时老师适时地为他送去掌声,沉默寡言的他就会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表达得很好。当然,个人评价也好,小组激励也罢,都是为了找出学生语言表达中出现的问题,然后针对具体的问题,对症下药,找出应对解决的办法。对学生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想法,我们也不要轻易地给予否定,而应该从中找出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找出问题的原因,点评的范围也要全面、细致,从内容、语言、态度、情感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进行评价。总之,采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想说方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层层递进,不断进步,从而变得乐说、善说。当然,我们***学生的嘴巴,方式还有许多,比如让学生自评、互评、开放表达。总之,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表达愿望的非智力因素都要充分运用起来。
当然,让学生敢说、想说,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方面对教师而言也许只是较低层次的要求,运用于各门学科知识,也许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因为老师们只要牢固树立一种对学生多鼓励、多激励的意识就可以了。但语文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广度、思考的深度对语文老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在平时的课堂上,语文素养特别好的学生,无需引领,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教师的引领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问题,充分考虑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种种生成。
在上面的案例二中,我们发现,这位老师很好地进行了有效的预设,并非常重视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教者别具匠心的预设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想表达,乐于说。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现状而生成的。比如在老师提问“那么,如果我们在医院门口都栽种紫藤萝花儿,是不是心理诊所由都不需要了,栽种一些像瀑布一样的紫藤萝就可以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了?”之后生答: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见到紫藤萝盛开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觉得花儿仿佛有了生命,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所以会带走焦虑和悲痛”。这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过程,一个必然的、真实的过程。这种看似荒诞的提问,实际上就是激发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的兴趣,击败教师貌似强词夺理的设问。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中,乐于思考,并从文本中寻找答案,有效表达。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太缺少这种本来应该属于语文课的原汁原味的东西了。这样的追问,这样的生成怎能不让学生产生对话的冲动以及强烈的表达愿望呢?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板书;有效性
背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地位亟需提升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普及,课件的广泛使用,使得板书地位逐渐下降,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学生课堂上动笔也少了,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瞬间即逝;另一方面,即便是正常使用板书、重视板书的教师,课堂上使用板书也很随意,或仅凭经验,下意识地在黑板上写写,并没有上升为“板书设计艺术”。放眼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无论是企业培训,还是学校教育,都在使用形式多种多样的板书,因此板书应该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细节,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地位亟需提升。
课例:《紫藤萝瀑布》板书设计教学片段实录
师:通过预习我们设计出了这样的板书。不过,随着我们对课文的深入分析与鉴赏,这个板书已经不能完全概括我们课堂上的发现了,老师想请同学们综合我们在课堂上的发现,将这幅***修缮得更完美一些。谁先来说?
生1:应该再加进一些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生2:还要有写作手法,如先总写,后特写,最后虚写;通篇的借景抒情。
生3:老师在讲课别提到这篇文章写得很有诗意,主要表现在作者把紫藤萝这个意象塑造得富有动态感,但板书上没有表现,具体怎么表现我也不知道。
生4:可以从课文中找一下各部分具体描述紫藤萝动态美的词。
评析:把黑板让给学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手段之一。
我的主要做法是:
1.自己备课时专设一栏“板书设计”。走进课堂,我自己信心十足,当这个板书出炉之时,就一定是这堂课的亮点显现与高潮起伏之时。
2.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就设计板书。既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也培养了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成为我课堂教学的规定动作。
3.上课时师生不断补充完善板书。老师在学生板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鉴赏分析,增删掉换,尤其是将自己备课中的板书与学生的板书进行有机整合。
4.最终的板书应尽可能聚焦中心。板书是一种视觉符号,它不应该仅仅是文字,更多的应是符号、***表、***解等更为直观的内容,而且板书要有一个中心统领。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6
师:作者被紫藤萝花盛开的景象吸引住了而“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那么作者描写出的紫藤萝花盛开的情景能吸引你吗?哪些细节最吸引你?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生1:“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和阳光”,紫藤萝花开得很活泼,很可爱。
生2:“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我感觉紫藤萝花很争强好胜,它们在争春,闹春。
生3:这样的景象很吸引我:“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我感觉生命正扬帆航行在生命的长河上,正鼓足着劲呢。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都说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现在,让我们也当一回作者吧。描写都是有目的的,你浓墨重彩地描写紫藤花盛开的情景,你想表现什么?为什么?
生1:我想表现春天的蓬勃生机,因为花是春的使者。
生2:我想表现青春的活力,因为青春是生命的花季。
师3:我想表现我在外婆的关爱下健康的成长。因为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家的院子里也有一株藤萝,这株藤萝记载着外婆对我的爱、对我的希望。是外婆的***润着我的成长。
师:很好。我们再来当读者吧。作者又要表现什么呢?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1:我觉得作者描写紫藤花盛开时的热烈,是要表现生活的美好和社会的进步,十年前,正因为“花和腐化生活有什么必然关系”,因此家门外那株紫藤萝才“花朵从来都稀疏”,这说明那是个荒唐的年代,花的命运变化,反映出社会的变迁。
生2:联系十年前家门外那株不幸的紫藤萝来看,写眼前的紫藤萝花绽开时的蓬勃生机,是要说明它没有被“不幸”压垮;是在歌颂生命的强大与永恒;是在印证“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是在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不幸,我们都应该要抱定信心。
师:真高兴,因为你(生2)把我要说的给说了。同学们,我们在阅读中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感受,我们就会有一种无言的;当别人道出了我们在阅读时的理解与感受,我们也会有种无言的。这就是阅读的魅力,这就是阅读课的魅力。(许多同学会意地点头)
……
这堂课,笔者始终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始终以有效的提问,引领学生走进本文,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体验回味,启发学生思考理解,学生始终在与文本对话,师生、生生间始终在做感性和理性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效应,师生、生生间分享着“阅读”的快乐,课堂成为学生放飞想象,释放自我的乐土。这样生动的情景,让笔者想到:
(一)阅读教学是师生、生生分享阅读的过程。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真正的阅读应该形成属于自己的体验、理解和感悟,否则就不是真正的阅读。从这个角度延伸,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师生、生生交流各自阅读的体验、理解和感悟,共同享受阅读快乐的过程。简言之,阅读教学就是师生、生生分享并深化阅读成果的过程。“分享”既是种学习境界,又是种教学追求。因为获得阅读成果,并将它呈现出来,与他人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新的体验、理解和思考,从而享受阅读的、交流的愉快、自我提升的快乐,这一过程和结果,是人人都向往的诗意境界。当然它也对参与阅读课的个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思维质量的提升和审美鉴赏能力的形成,必须尊重和保护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杜绝以教师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以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达到了以上要素,就达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效果,课堂才能呈现交流与分享的生动和愉悦。分享是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着眼于学生群体的整体提高,因为实现了阅读成果的分享,就标志着学生群体的整体提高。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7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读书常常流于“走马观花”不留痕迹,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读书不会生疑,不能真正走进作品,理解作品的真谛。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读书思考,分析理解课文。久而久之,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和学生的阅读水平。笔者试***从操作层面结合一些案例,谈对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的一点思考。
一、同类相联,调动学生的知识背景
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的知识背景,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理解新知创造一定的条件。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教学《故乡》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中“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时,教者先让学生一起背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让学生在回忆旧知的过程中,体悟到诗人贺知章对久别重返的故乡发出的深切感慨。这样就为学生理解《故乡》中的这一句提供了感情上的铺垫。在这一问题情境中,学生会很轻易地理解并回答:一个“阿”和一个“不是”表达了“我”重回故乡时的复杂的情感。眼前的故乡明明就是那个故乡,但和记忆中的儿时的故乡相比,变化之大令“我”惊讶!
再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一些文言词和文言句式时,往往是启发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文言文中的同一词语或类似句子来理解认知。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运用同类相连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来创设情境,可以启迪学生根据已知认识未知,可以帮助学生根据教师的“举一”而进行“反三”,指导学生向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开掘,实现知识、情感的迁移。
二、激发兴趣,唤起学生探究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才会在阅读中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所以,有效情境的创设常常离不开学生的兴趣,要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设计语文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以教学《都市精灵》一文为例。在整体感知环节,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教者从析题入手,提出如下问题:“课文标题是由哪两个词语组成的?”“什么样的城市才算都市?”“精灵又指什么?”“看到课文标题你最想知道什么?”这几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师归纳、提炼的基础上,得出能够实现整体感知的几个问题,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兴趣。
再以一节作文指导课为例。上课伊始,教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位母亲,含辛茹苦将自己的儿子抚养长大,儿子成家立业后,开始觉得母亲碍眼多余,便提出想把母亲送到远方的亲戚家里去做客,母亲欣然答允。当儿子把母亲安顿好,起身想要离开时,母亲突然叫住了儿子,儿子极不耐烦地回过身来说:“你还有事吗?”没想到母亲艰难地弯下身子,从地上拾起一粒纽扣,看着自己疼爱一生的儿子,低声说道:“孩子,你的扣子掉了,让妈再给你缝上吧!”儿子震惊地看着要被自己遗弃的母亲,呆呆地站在那里……
讲完这个故事,同学们都为故事中的母亲深深打动,不少学生眼里噙着泪水。这时,老师发问:“看得出这个故事感动了大家,那么大家深受感动的是故事中的那一幅画面呢?”学生不难发现故事中最感人的“母亲艰难弯腰拾纽扣”的那个画面。教师进一步引导:无论是“弯腰”还是“纽扣”都是细微之处,而正是因为这些细微之处,才让亲情有了更为精当的注脚。继而教者抛出这节课要探讨的话题“感悟亲情——应从细节开始”。很显然,学生对本课话题探究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为本节课的顺利推进开了好头。
三、切中愤悱,搭建学生解惑的桥梁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是学生遇到疑惑不解的问题而欲求通达解决的一种心理状态。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努力思考,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就应加以启发,架设思维的桥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使学生活跃起来,主动地探求问题答案。
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该如何理解作者从花那里得到的生命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以及“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这两句话时,由于初一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他们大多很难体会出女作家宗璞在看似平凡而柔弱的紫藤萝上感悟到的生命的尊严和蓬勃,针对学生的学情,教者出示了三张幻灯片:①中一家人的遭遇。②钟爱的小弟积劳成疾离开人世。③自己对弟弟的沉痛悼念。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是学习本文的难点。教者用幻灯片给出了本文创作的背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问题情境,同时,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朗读入情入境,很自然地领悟到作者写作此文的深意,领悟到作品的深层之美:要乐观地面对人生。
再以教学《幽径悲剧》一文为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季羡林先生在文中表达的悲情,理解“悲剧”二字的深刻含义。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藤萝之美后,教师设问:“但有一天,美丽的藤萝被毁了,没了,永远的消失了,此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学生一时语塞。教师引导:假如你心爱的东西被破坏,假如你最亲近的人突然永远离你而去,你将是怎样的感觉?学生思维顿时活跃,纷纷作答。教师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体验。由此再回到原题,通过进一步挖掘文中对被毁的藤萝的细致描写,学生水到渠成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作者的那份浓郁的悲戚之情。
四、 拓展想象,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甜甜的泥土》一文时,教者让学生回答“王小亮的生活幸福吗?”这一问题时,学生的反响较为强烈,当学生列举小亮在家庭所受到的种种***时,教师启发学生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如:①“现在的妈妈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耳边嘀咕什么……”这句话中,后妈会对爸爸嘀咕些什么呢?②王小亮“低下小脑袋,吮着指头,想了许久,瞅瞅四周无人,迅速将糖埋入路边的雪堆中……”,此刻,王小亮会想些什么呢?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合理的想象,丰富了文章内涵,使学生更加具体感受到王小亮在家庭所受到的种种***和他对母爱的强烈渴望,加深了学生对王小亮的同情,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加具体深入。
这样的例子在语文教学中并不鲜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词句展开合理的想象或者基于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拓展想象,合理延伸课文的情节。既有利于丰富课文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能引爆学生想象思维的火花,闪耀着创造性思想的光芒!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8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的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需要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掌握和接受信息方面,通过大脑主动说明、主动选择以及推断、组合直至存储有用信息。即具有主动性。第二,以学生为主体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协助其吸收和消化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特长,给予学生以鼓励和肯定。第三,学生是教育资源,同时又是教育的受体,教师需要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发展成为依赖于学生的课堂。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指导教学方法
1.明确阅读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尊重学生的学习感悟,给学生以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变得没有目的性,在课堂上也就缺少主人翁的地位,也不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以阅读课文《济南的冬天》为例,根据新课改的课程标准要求,文章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并在朗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会济南冬天的美,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在阅读中,老师的阅读指导设计要围绕体现教学目标而进行。老师先介绍济南的许多名胜古迹,继而辐射到祖国的大好山河,作为主人公,拥有这些山山水水的自豪感。再让学生去阅读这篇课文,从中感受济南冬天的美,自觉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并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设置有梯度的阅读问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需要教师正确地设置问题并加以引导。问题的设置在难度方面极难把握,要么太大,要么太小。这实际上源于语文教师对教材要求的把握不够,却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严重影响。那种明显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问题属于小(简单)问题,没有设置的必要性,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教师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问题就太大太难,没有梯度,学生极难回答,会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中,设置问题时,正是采取篇名所说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层层深入。在探究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时,就需要设置过渡性问题1:“文中我的童年脱险经历是怎样的?”再设置难一点的问题2:“怎么脱险的?”设置这样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求知心理阅读,在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之前,学生是绝对不会放弃阅读的。
3.重视整体学生的参与
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不仅仅是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还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去。不过这并不等于课堂放牛,完全只是重形式不重内容。所以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欲望的同时,要兼顾教学目标的实现。还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基本上学生都有亲身体验,这就是发力点,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是参与并非几个人讨论讨论,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即便不是讨论,***思考也是一种参与。阅读之后,每人都可以说说自己的体验,和原文的观点有哪些出入等。教师一定要突破传统满堂灌教学方式,而是要创新,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欲望。
4.注重整体感悟的引导
大部分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将完整的知识进行拆分,还有些教师重视基础知识方面的字词句段的拆分讲解。这种做法表面上看细化,能够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功底,实际上却没有做到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悟。在《春》《紫藤萝瀑布》等这些优美散文阅读学习当中,更是要注重整体感悟的引导,例如《春》中的“新”,新在各种各样的花和草。《紫藤萝瀑布》不是瀑布,确写成了瀑布,是视觉感悟等。只有在整体感悟作者所描绘的景物之美以及所运用的语言修辞之美,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就需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先粗读后精读,让学生主动地体悟文章的精美之处。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中***分类号】G2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09-02
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中,巧妙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形、情、境、趣”直观形象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多读多思,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自主探究,互助合作,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1 促进课堂的有效调控
根据新课标对教师角色的认定,“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这一作用贯穿在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其中备课环节尤为重要。利用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进行备课,多媒体的快捷、灵活与“导学案”的扎实、实用有效结合,设计并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学习提纲,使学生明确任务要求及活动方式,确保学生活动有序有效,以实现对课堂的有效调控。这种调控在“单篇阅读”课型和“单元阅读”课型中的作用最为明显。
如学习《白杨礼赞》时,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还能够快速给出本课的教学板块: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三比较赏析,品味美点;四探究主旨,把握“象征”,使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步骤了然于胸,确保学生自主的有效性;配合各板块内容,教师在合理调控时间的前提下,用课件提示学习进程,同时给出每一板块的活动内容及要求,不仅能有效调控学习进程,还能有效调控学习内容,确保课堂质量。
2 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
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解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往往需要知人论世,对作家生平及背景知识作必要了解。在介绍文本背景、作者等方面,信息技术能提供丰富又生动的音、像画面,动感直观又高效。不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便于突出重点。如果预先布置学生上网查阅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则效果更佳。如在教学坡文浅意深的笔记名文《记承天寺夜游》时,如何把短文读长、学深、吃透,是个必须解决的难题。我通过网络查找,把坡写此文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情感状态及名家解读(如余秋雨的《东坡突围》)等制成课件,作为学生自学的资料,用声、情、***、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走近坡的内心,帮助学生读懂“闲人”二字的微妙内蕴。
3 促进突破重、难点
3.1 突出重点。在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对文章的内容及描写方法逐步进行探究性学习,交流展示后,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明晰的知识结构(这一步很重要),我把作者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归纳为四个字,即:形、色、神、味,并用动漫的方式让这四个字逐一出现在大屏幕上,跳动的文字及闪烁的画面和美妙的声音,无疑给学生留下了极深的记忆。在反馈环节这一效果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又如在对某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梳理,能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短短几分钟的文字呈现就可以起到前瞻后顾、前钩后连的良好效果。
3.2 突破难点。由于语文内容庞杂,天文地理、历史未来无所不包,信息量大新概念多,接受起来难度大。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如学习《紫藤萝瀑布》时,作者对紫藤萝的工笔描绘方法,学生理解不透,我通过PPT课件,把作者由“花瀑”到“花穗”再到“花朵”最后细化到“花舱”的工笔描绘法,分步分解演示,在参加省电教优质课评选授课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 促进文本的“趣味”解读
4.1 贴近文本,趣味解读。在学习《云南的歌会》时,我采取了这种方式。具体操作:先出示云南风土人情的一组配乐画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趣味自读文本;然后放录音,让作者自陈写作背景,很好地调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第三步出示***文结合画面:假如你到云南旅游,当地人请你参加其中一种歌会,你愿意参加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解说。
学生在这三番刺激之下,兴味空前,马上潜入到对文本的探究中去,课堂一时鸦雀无声。十分钟后,当我宣布展示开始时,课堂立时活跃沸腾,学习效果当然很好。
4.2 超越文本,趣味解读。在积累了大量的古代诗歌的基础上,我以“话别”为题组织了一次古诗趣味解读学习。通过播放一组漫画,每幅画面隐含着一种分别方式,让学生去猜测并用诗句印证。第一幅画面的谜题是“儿女共沾巾”;第二幅画是“劝君更进一杯酒”;第三幅画面是“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挚友之别……每当一幅画面出现,小组内就会激烈讨论,然后是组际竞相抢答,煞是喜人;再一步是播放一组配乐画面,猜诗题或词牌名,答案有《渭城曲》《雨霖铃》《琵琶行》……声情并茂的情境创设,新颖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背诵诗歌的热情。
5 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10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感。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为了很好地展现这一情景,笔者从网上***了用Flash制作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学生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从而激起了他们对生命礼赞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激发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难以得到的。
(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让教学重难点更加直观地呈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是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从而能促进和启发学生思考,一些教学的重难点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认识、理解。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片再现于学生面前,再配以适当的音乐,使学生看得直观、听得悦耳,得到一种美好的视听享受,就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以《紫藤萝瀑布》为例,笔者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两组画面:盛开的紫藤萝和伶仃稀疏的紫藤萝,再配以适当的《命运》作为背景音乐。在让学生仔细观看紫藤萝***片的时候,利用音乐的起伏,结合当时作者的心境,思考:你从***片上看到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此有何感悟?
通过观看画面,聆听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紫藤萝的旺盛与作者内心凄凉的矛盾,进而理解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这一难点,舍弃了教师烦琐的分析,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现代教育技术无疑在语文教学领域大有用武之地,,但语文科学的特点也决定了并非所有的课都有必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这一辅助工具。更不能用教育媒体代替语文文字教学本身和其他语文教学手段,教师要避免对形势多样的插***,动画等因素的一味的追求,最大限度克服现代教育技术的不当运用对学生的误导,其局限性表现为:
(一)把计算机当成文字阅读,影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
(二)用固定的程序控制课堂教学过程。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代替课本、代替板书,教师操作计算机、演示着教学内容,学生的眼睛盯着屏幕,思维随着老师的演示而变化,虽说***文声像并茂,但剥夺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深刻领悟,会理解课文的权利。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更是无从谈起,而且教师的思维过程也会被课件程序所控制,教学特色也就大打折扣,所有教学形势手段都是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的传授,而忽视了内容区盲目追求教学手段其效果无异于本末倒置。
(三)不当运用会造成思维的狭隘性,破坏文学作品的意境。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景物、意境,对读者来说,都是一种新的东西,每个人的思想都有差异性,其结论,往往因人而异,每个人完全可以凭借各自的知识、经验,发挥自己的思想因而有不同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种思维的多样性正是语文吸引人的魅力所在。而有的教师则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把课文肢解成***片、文字、或实物照片形式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是学生的思维定向化,学生得到的是老师心目中的“哈姆莱特”。更有的老师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把一段意境优美的文字制作成一个动画来帮助学生体味意境。比如,这样不但没有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破坏了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优美意境。
(四)不是所有语文课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有些语文课中,要让学生自己其读,才能感受意境美。例如有的老师把全部解答过程输入课件中,上课象放电影,学生听课象看电影。长时间下来,还有许多学生养成了听课不动笔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会动笔,就如拿沙写字,时间一长或稍有风吹,沙就流失了,学到的知识也就很容易被他们忘记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