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多的词10篇

形容人多的词篇1

1、人山人海、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摩肩接踵

2、水泄不通、人头攒动、挨山塞海、济济一堂、人千人万

3、万人空巷、座无虚席、人多势众、络绎不绝、人多嘴杂

4、张袂成阴、熙来攘往、人满为患、宾客如云

(来源:文章屋网 )

形容人多的词篇2

关键词:汉日对比 形谓句 主语 谓语

一、引言

关于汉语形容词谓语句(形谓句)的研究,赵元任(1979)运用结构主义对汉语形谓句进行了考察,认为形谓句有三种作用:1.对比;2.肯定;3.叙述。范晓(1998),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对形谓句进行了研究对形谓句的句法语义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对其下位句型的句法语义特征也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并对这些句型的语用价值进行了探讨。日语形谓句的研究方面,山冈***纪(1995)运用“情报归属理论”对日语属性形容词和感情形容词作谓语时的构文特征进行了探究,认为:1.所有的形容词句都持有依据“感觉者”的报告的主观性;2.如果是属性形容词,则通常所理解的客观性也是从称为知觉共有的信念这一主观性而来的;3.比较表达中形容词句的主观性被排除。而半藤英明(2006)对日语形谓句主语的确立方式的研究表明,如果形容的是人物或事物,则被形容的主体有必要明示出来;形容方式可以用连体修饰也可以是形谓句形式,用形谓句形式的场合,使用“が”还是“は”与形容词的种类、句子类型有关;属性形容词可用于现象描写句和判断句,而感情形容词基本上用于判断句。

纵观语法研究的历史,对汉日形谓句的研究不够深入,且偏重于形容词的类型对句子的影响,忽视了对形谓句主语的考察。然而,谓语是根据主语的特点选择的,主语决定了谓语的使用。基于此,本文采用汉日对比的方式,以形谓句的主语为中心,着重探讨汉日形谓句的主谓关系。

二、对主语的定位

不管是汉语还是日语,学界对“主语”与“话题”的看法各执其词,没有定论。那么在形谓句中,什么样的意义内容可以作为主语确立呢?下面对本文使用的汉语的“主语”“话题”,日语的“主格”“主题”“话题”各用语进行说明。

(一)汉语主语的定位

一直以来,“主语”和“话题”的关系问题备受语法学界关注。但是汉语学界对“主语”和“话题”的句法地位、功能等问题的看法一直存在着分歧。石毓智(2001)对汉语的“主语”与“话题”作了区分,见表1。

本文所用“主语”概念与表1“主语”概念基本相同,故依据以上条件设定主语。范晓(1998:92)指出,“形谓句在构造上分为前段和后段两部分,前段是主语,后段是形容词性词语所作的谓语”。本文亦依照此说。

(二)日语主语的定位

一般认为,“主格”即以格助词“が”为标记,表示与谓语的格关系。“主题”以“は”为标记,表示与谓语之间的解说关系。关于“主格”与“主题”的表示,野田尚史(1996)作了详尽的论述,然而在其对“は”与“が”的分析中,并未用到“主语”这一概念。北原保雄(1981:204)提到,“对日语主语的问题点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之后,其结果果然是主语对于日语语法学是无用的”。尾上圭介(2004)认为主语为以“が”格确立之项,且为事态认识的核心项目,主语的成立要素以“が”格为基本。若如尾上圭介所述,主语以“が”格为基本的话,本文对形谓句主语的分析将不能完整。所以本文不采用此说。野田尚史(2002)认为,一直以来主语的处理都是“动作主、主格、意志主、语气主”等相混同,这有必要进行整理,从意义的层面来处理的话,从谓语的意义内容来看,只有将与其主体相当的成分称为“主语”才是妥当的。C上,本文将形谓句的“主语”界定为:成为被形容主体的事物或者概念,即属性、状态或感情的主体。

三、汉日形谓句的构造

汉日形谓句在构造上大体相同,都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为由名词、名词性短语或谓词性短语构成的主语,后面是由形容词构成的谓语。例如:

(1)现在的物价贵。

(2)卖掉那些书真可惜。

(3)富士山が美しい。

(4)私は嬉しい。

(5)雨がこんなに降ることは珍しい。

例(1)、(3)、(4)的主语“现在的物价”“富士山”“私”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例(2)、(5)的主语“卖掉那些书”“雨がこんなに降ることは”为动词性短语。汉语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熙,1982)。例(1)的谓语部分“贵”是性质形容词,例(2)的谓语“可惜”是状态形容词。性质形容词包括单音节形容词(大、红、快、好)和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大方、干净、规矩、伟大)。状态形容词包括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小小儿的)与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干干净净的)。从语法意义上看,性质形容词单纯表示属性,状态形容词带有明显的描写性。而日语的形容词从性质上分为属性形容词(如例(5)中的“珍しい”)和感情形容词(如例(4)中的“嬉しい”)。下面就形谓句的主语类型对形容词的选择影响及主谓关系进行分析。

四、不同类型主语对谓语的影响

如上文所述,形谓句的主语可以是名词性主语也可以是谓词性短语。本文对这两类主语分别进行分析。

(一)名词性主语对谓语的影响

形谓句的主语为人称名词的情况如:

(6)你忙,就不打扰你了。

(7)他很老实。

(8)文洁聪明,很快就学会了。

(9)Wは蛇がこわい。/我怕蛇。

(10)彼はしい。/他和蔼。

(11)妹が若い。/妹妹年轻。

汉语人称名词作主语时,所用形容词可为性质形容词也可以是状态形容词。如例(6)、(7)、(8)中的“忙”“老实”“聪明”都是性质形容词。也可用如“老实巴交”“可怜巴巴”等。日语人称名词作主语时多为感情形容词,如例(9)中的“こわい”,也有属性形容词,如例(10)、(11)中的“やさしい”“わかい”。然而日语感情形容词作谓语时,有人称的限制,由于表示的是主观感情,所以不能用于第三人称的表达。如:

(12)*花子は蛇がこわい。

(13)*弟はすしを食べたい。

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寺村秀夫(1973)提出了一些方法:①使用连体修饰;②使用接词“がる”,将其动词化;③附加“のだ、らしい、そうだ”等助动词;④引用节;⑤表示理由的从属节;⑥使用过去式。如:

(14)蛇がこわい人。

(15)弟はすしを食べたがっている。

(16)弟もすしが食べたいのだ。

(17)太郎は蛇が怖いらしい。

(18)弟はすしが食べたいそうだ。

(19)弟はすしが食べたいといっている。

(20)その子はその家の犬が怖いので、いつも回り道をして学校へ行く。

(21)その子はその犬が怖かった。

形谓句名词作主语的情况除了人称名词,还包括其他事物名词、地点名词、时间名词等。以下统称事物名词。如:

(22)山美、水美、人更美。

(23)我的房间小,你的房间大。

(24)那把刀快。

(25)日本はなんと言っても国土が狭い。

(26)この列は、早いねえ。

(27)腕がLい。

汉语事物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可以是性质形容词也可以是状态形容词。由性质形容词单独充当谓语的句子一般表示诊断,如例(28)、(29)。而当状态形容词作谓语时,一般对主语进行描写,而没有诊断的意思,具体运用时相对比较自由,如例(30)、(31)。日语方面,由于感情形容词多用于有生命主体充当主语的场合,所以事物类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多使用属性形容词。如例(32)、(33)。

(28)这件衣服贵。

(29)半夜里冷。

(30)他的脸铁青。

(31)那女孩的嘴唇薄薄的。

(32)用のバットはXい。

(33)新志と言っても、思ったよりWい。

(二)谓词或谓词性短语作主语时对谓语的影响

汉语和印欧语在语法上的显著区别之一是汉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直接充任主/宾语而无需改变形式(熙,1982:101)。有的语法著作认为,主语和宾语位置上的谓词已经转化为名词。那么在形谓句中,谓词性短语作主语会表现出什么句法特征呢?这里参照熙(1982),将汉语谓词性短语分为动词性短语和形容词性短语进行分析。汉语动词性短语作主语的情况如:

(34)先别告诉他比较好。

(35)教书不容易。

(36)他不去是对的。

很明显,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作主语时,谓语形容词多使用评价性语气的性质形容词,而较少使用描写性强的状态形容词。

在日语中,动词是无法直接充当主语的,充当主语的必须是“体言”(名词、代词等名词性词)。于是日语动词用作主语要先进行名词化(“体言化”),或仅H充当连体修饰语,修饰主语名词。此时主语的性质已不再是动词性短语,而成为名词性短语。如:

(37)彼が草を吸うのはめずらしい。

(38)考えるのが面倒くさい。

(39)走りAける人がwましい。

例(37)中的“彼が草を吸う”、例(38)中的“考える”被形式名词“の”名词化,可以整体地看作一个事件(出来ごと),即已成为一个名词性主语。而谓语形容词“めずらしい”“面倒くさい”均为属性形容词。不难认定,无生命的事件作主语时,谓语形容词多为属性形容词。例(39)中的“走りAける”作为一个连用修饰节修饰“人”,“wましい”则是感情形容词。

那么,汉日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作形谓句的主语时,会有什么不同呢?汉语方面,汉语中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可以作主语,根据张国宪(2006)对形容词情态类型的统计结果,能用作主/宾语的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共958个,如“安定、清闲、正常、紧巴巴”等。不能用作主/宾语的形容词有109个,如“昂贵、枯黄、透、妥善”等。在形谓句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作主语的情况如:

(40)干净最重要。

(41)大一点儿好看。

形容词充当主语时,由于汉语性质形容词单纯表示属性,而状态形容词带有明显的描写性,所以谓语形容词一般会使用带评价语气的性质形容词。日语形容词作主语时使用方法与动词相同,不能直接作主语,必须先将其名词化,然后再根据需要选择相应谓语。例如:

(42)新しいほうが良い。

(43)旨みが足りな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形谓句主语的词性对谓语的选择有决定性的影响。汉语方面,当主语为人称名词时,可以使用性质形容词也可以使用状态形容词;而日语第三人称作主语时使用感情形容词有一定的限制。汉语事物类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形容词的选择较为自由;日语中由于感情形容词多用于有生命主体充当主语的场合,所以事物类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多使用属性形容词。谓词或谓词性短语作主语的场合,汉语谓语形容词多使用评价性语气的性质形容词,而少使用描写性强的状态形容词;由于日语动词或动词短语无法直接充当主语,所以需要进行名词化之后整体成为事件名词,无生命的事件作主语时,谓语形容词多使用属性形容词,而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作主语时与动词一样,必须将其名词化。

参考文献:

[1]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8.

[3]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石毓智.汉语的主语与话题之辨[J].语言研究,2001,(2).

[6]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山***o.UYの⑹艨臻gと形容~文のT}(I)[J].大学o要,1995,(5).

[8]半藤英明.形容~述Z文の立て方[J].熊本h立大学文学部o要,2006,(12).

[9]野田尚史.「はと「が[M].|京:くろしお出版,1996.

[10]野田尚史.主Zと主}――}合的な概念である「主Zの解体に向けて[J].言Z31-6,2002.

[11]北原保雄.日本Zの世界(6):日本Zの文法[M].|京:中央公社,1981.

[12]尾上圭介.朝}日本Zv座(6):文法(II)[M].|京:朝}店,2004.

形容人多的词篇3

关键词:“V+A”结构 动宾关系 语义分析

引言

在“V+A”这一结构中,最常见的语法关系是动补关系,即形容词作动词的补语,但有时形容词也可以作动词的宾语,即“V+A”结构为动宾关系。而在动宾关系“V+A”结构中,由于动词、形容词音节单双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组韵律组配模式,分别是:1+1式,如“怕冷”“嫌脏”;1+2式,如“比先进”“贪便宜”;2+2式,如“追求自由”“贪***安逸”等。本文主要以动宾式“V+A”结构为考察对象,从语料出发,结合韵律组配模式的不同,来详细地考察动宾关系“V+A”结构能够成立的各音节模式中的动词、形容词的语义制约因素。

一、1+1式动宾关系“V+A”的语义分析

王卫振(2011)根据动词的意义将汉语里的动词大致分为动作行为动词(如听、看、读、写、保护、宣传等)、心理活动动词(如爱、恨、怕、想、希望、羡慕等)、存现动词(如存在、发生、消失、死亡等)、判断动词(是)、能愿动词(如能、会、愿意、应该等)以及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等)六类,并指出“在这六类动词中,行为动词、存现动词、判断动词与趋向动词一般不能跟形容词结合,出现形容词作宾语的结构,余下两类中,形容词一般可以分布在这些动词的后面作宾语。在‘动+形’这一分布关系里,形容词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即表示事物性质范畴的形容词可以成为动词的宾语,而状态形容词则不具备成为动词宾语的条件”。

根据我们的考察,心理动词确实在动宾关系“V+A”结构中占有一定的数量,但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动词都可以进入该结构,且能进入该结构的动词也并不全是心理动词,部分双音节动作动词也可以进入该结构。

1.“V”的语义分析

能够进入该结构的动词主要包括:

爱、吃、出、发、犯、见、怕、撒、贪、偷、嫌、装

从词典中的释义可以看出,1+1式动宾关系“V+A”中的动词均为是用来描写人的情感、意向、认知、感受等方面的活动或状态的心理动词。这些心理动词口语色彩较浓,在书面语等正式文体中多有与之相对应的双音节形式。描写心理情感的动词多具有贬义彩色。

2.“A”的语义分析

能够进入该结构的单音节形容词数量较多,均为性质形容词,根据语义的不同我们又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A类:嫌贵/脏/乱/大/潮/臭、断荤、开荤、贪多/凉/快/贱;

B类:爱美、怕冷/脏/潮/烫/湿、发苦/烫/麻/冷/涩;

C类:偷懒、装傻、撒野/疯、犯懒/困/傻/坏;

D类:吃亏、出丑。

A类能与“嫌、贪、断、开”等词组配的形容词多是用来描述事物属性、情状的,具有[-述人]、[+性质/属性]的语义特征。

B类可以与“爱、发、见、怕”组配的形容词则多是描写人的某种感受的,如“美、烫、潮”等。

C类与“偷、装、撒、犯”组配的形容词则多是用来描述人的性格、习惯等非感受形容词,且多带有贬义色彩,语义特征为 [+述人]、[+贬义]、[+非感受]。

D类与“吃、出”组配的形容词则是表示抽象意义的形容词,多用来描写某种不好的经历。

3.“V+A”结构的语义分析

总体来看,1+1式动宾关系“V+A”结构主要是用来描写人的某种习惯、喜好、感受、行为表现等情况。

A类:嫌贵/脏/乱/大/潮/臭、贪多/凉/快/贱、爱美、怕冷/脏/潮/烫/湿;

B类:偷懒、装傻、撒野/疯、犯懒/困/傻/坏;

C类:吃亏、出丑、发苦/烫/麻/冷/涩。

A类结构主要是对人的某种心理习惯的描述,一般不带有明显的感彩。

B类结构主要是对人的某种行为、喜好、性格特点的陈述,多带有贬义色彩。

C类结构是对已出现的情况的描述,具有评价义,换句话说,只有动作已经发生才能够得出这种评价,这些动词本身就包含结果义。

二、1+2式动宾关系“V+A”的语义分析

1+2式动宾关系“V+A”的数量也不是很多,能够进入该结构的动词、形容词的数量都很有限。这些动词、形容词之间的组配能力也都不是太强。

1.“V”的语义分析

虽然这些动词是单音节动词,但它们的动作性都较弱,都不是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这些词语又可分为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两类。

A组:比、评、讲、抓、赶、装;

B组:爱、怕、贪、嫌;

C组:拉、讨、献;

D组:犯、伤、认。

A组动词为行为动词,这类动词在与名词组配构成动宾结构时,动词表示的是具体的动作行为,动作性强;而在与形容词组配构成动宾结构时,这些动词多表示抽象的动作行为,且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多是用来描写为了达到期望的某方面或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

B组动词均是描写人的心理感受的动词,多用来描写人消极、被动地完成某件事情或者达到某种状态,贬义色彩居多。

C组动词表示的是人可以控制的动作行为,多用来描写人积极、主动地去做某件事情,带有贬义色彩。

D组动词表示的是人不能控制的动作行为,多用来描写人无意识的动作行为或是必须接受的情状,也都带有贬义色彩。

2.“A”的语义分析

1+2式动宾关系“V+A”中的双音节形容词主要描写抽象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有一定的目标义或结果义。根据语义特征的不同,又可将它们分为两组:

A组:倒霉、麻烦、啰嗦、糊涂;

B组:干净、文明、卫生、便宜、时髦、熟练、先进、积极、殷勤、优秀、和气、近乎。

A组均为带有贬义色彩的形容词,这些词语表示人们不希望或是不情愿面对的情况;B组则是表示人们希望达到的或是追求的目标,多带有褒义色彩。

3.“V+A”结构的语义分析

综上可见,1+2式动宾关系“V+A”结构主要是表示人的某种意愿,或是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是不希望发生的情况,带有一定的目标义或结果义。根据不同的语义关系,我们可以将该结构分为以下三大类:

A组:比先进/熟练、讲文明/卫生、评先进/优秀、抓先进、赶时髦/先进、讨便宜、拉近乎、献殷勤;

该组表示的是一种人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标准,多为客观的评价标准。宾语形容词表示的情状是谓语动词希望达到或是要求达到的目标。

B组:爱干净、怕麻烦、嫌啰嗦、贪便宜、装糊涂/积极;

该组表示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性格喜好等有规约性的特点,即一个人惯常的表现。

C组:犯糊涂、认倒霉、伤和气。

该组则是表示人不希望发生或是认为不应该的情况。

三、2+2式动宾关系“V+A” 的语义分析

1.“V”的语义分析

2+2式动宾关系“V+A”中的双音节动词大都表示抽象动作,动作性较弱,这些动词又都是持续性动词,表示某种动作状态的持续。这些词语的构词方式以并列式为主。根据语义的不同,又可以将它们分类两组:

A组:保持、保证、避免、抵抗、减少、提供、影响、制造、恢复、损害;

B组:害怕、假装、躲避、讲究、警惕、期待、乞求、热爱、忍受、贪***、喜欢、享受、依靠、注意、追求。

A组动词动作作用的对象多是抽象事物,这些动作大都具有使动性、过程性、目标性,动作的目的或是使原有的状态继续留存,或是阻止某种情况的发生,或是使之发生某种变化。这些词语的构词方式绝大多数为并列式。

B组都是表示人的心理感受、动作行为、认知的动词,其中以描写人的感受、情绪的心理动词为主。

2.“A”的语义分析

2+2式动宾关系“V+A”中的双音节形容词大都为表示抽象性状的形容词。这些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多是静态的、可持续的、极大量的特征。

A组:便宜、片面、主观、阔气;

B组:混乱、艰苦、困难、危险、寒冷、凉快、温暖;

C组:安逸、和平、幸福、自由、文明、光明、美观、整洁、安全、安静、方便、干净、卫生、肃静、健康;

D组:高兴、欢乐、刻苦、勤奋、淘气、痛苦。

A组主要是表示评价类的形容词,这种评价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B组主要是描写生活环境的形容词,带有程度性;C组是褒义形容词,多用来描写人们期待的或是希望的生活状态、环境等静态的情状,书面语色彩较浓;D组均为述人形容词,多用来描写人的心情、身体、性格情状。这些词语的构词方式大多数是并列式,一小部分是偏正式,只有“自由”为主谓式。

3.“V+A”结构的语义分析

2+2式动宾关系“V+A”结构的语义是“表示对某种预期目标或结果的情状的态度或处理方式的陈述”。根据表述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组:

A组:保持肃静/安静、保证安全/干净、抵抗寒冷、注意安全/健康/卫生;

B组:避免主观/片面、躲避艰苦/困难、减少混乱、提供方便、恢复健康、损害健康、影响健康/美观/整洁、制造混乱/痛苦;

C组:害怕困难/艰苦、假装高兴/淘气、警惕危险、期待和平、乞求自由/幸福、热爱和平、忍受痛苦、贪***安逸/凉快/便宜、喜欢安静、享受温暖/欢乐、追求幸福/光明/自由、讲究卫生/文明。

A组表示某种状态的保持,有持续义;B组表示有意或无意地导致某种情状的出现或消失;C组中的双音节动词均是心理动词,表示人对生活环境的喜好、对待生活的态度等。

四、结语

在动宾关系“V+A”结构中,当谓语动词为心理动词时,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对作宾语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没有任何的影响,只是表述一种喜好或情感,如“嫌脏”“怕冷”“热爱和平”“喜欢安静”等。张国宪(2006)指出:心理动词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言者既可以对事物产生某种情感,也可以对行为产生某种情感,还可以对性状产生某种情感,从而在句法上减弱了对宾语的词性要求。其实,该结构中的其它动词也都是表示抽象的动作动词,动作性较弱,同样在句法上对宾语的词性要求减弱,这是心理动词可以带形容词宾语的主要原因之一;当谓语动词为非心理动词时,这类动词多带有使动性,[使动]义使得这些动词带有目的性,“使”动作行为按照不同的目的“动”。同时,这些词多具有[变化]义的特征,这类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情状是一种复合情状,表示为“动作+结果”,表述的是某种性状的变化结果,如“增加”或“减少”,“出现”或“消失”,因为具有“结果”义,所以该类动词会呈现出程度不等的“有界性”。

张国宪(2006)提出:“形容词作宾语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转喻(metonymy),通过‘物体 — 性状’这一认知模式来建构用物体的性状指称事物的言语表述。认知上恒久的性状显著度高,历时的性状显著度低,因此,单音节形容词在转喻上比双音节形容词优越。”因为单音节形容词大都表示恒定的、静态的性质,越是恒长的性质越容易在人脑中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显著印象,“产生物体与性质之间最大的线索有效性”,而双音节形容词或多或少的带有状态性,“状态则是临时的、易变的、千差万别的,与物体之间难以搭建关联桥梁”。所以,在动宾关系“V+A”中,单音节性质形容词作宾语更为自由,绝大多数表示属性的单音节形容词都可进入该结构作宾语。双音节形容词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状态性,状态性弱的形容词靠近性质形容词的一端,而状态性强的则靠近状态形容词的一端,有的表现出向性质形容词游移的倾向,如“幸福、自由、卫生、文明”等,有的则表现出向状态形容词游移的倾向,如“惨重、缓慢、频繁”等。在“V+A”结构中,当双音节形容词突显的是性质义时,“V+A”结构为动宾关系,如“追求幸福”“讲究文明”;当双音节形容词突显的是状态义时,“V+A”结构则为主谓关系,如“损失惨重”“进展缓慢”等。

以上我们从韵律模式的不同出发,对动宾关系“V+A”结构中具体的动词、形容词进行了语义分类并描写。在“V+A”结构中,能够进入动宾关系的动词、形容词是各有特点的,也就是说,动宾关系“V+A”结构中动词与形容词的组配在语义上有严格的限制,所以动宾关系“V+A”的数量并不是很多。

参考文献:

[1]范晓.交接动词及其构成的句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3).

[2]申小龙.汉语动词的分类角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1).

[3]王俊毅.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分类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5).

[4]王卫振.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分布与认知研究——形容词作宾语的现象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4).

[5]吴为章.近十年现代汉语动词研究特点概述[J].汉语学习,1994,(2).

[6]徐丹.从动补结构的形成看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影响──兼谈汉语动词语义及功能的分化[J].语文研究,2001,(2).

[7]袁明君,张慧晶.语义特征研究概观[J].汉语学习,1999,(5).

[8]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张岳健.从语义特征看汉语及物动词语义差异[J].南华大学学报,2005,(6).

形容人多的词篇4

0.1“形+动态动词”,指的是形容词带动态动词“了、着、过”等。

0.2我国语法学界对“形+动态助词”现象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形容词带上动态助词后便具有了“动性”,带有“动作的意味”。例如,黎锦熙(1824)认为,诸如“

你的胡子却也白了许多”“孩子大了,今年要请个先生”中的“白、大”,由于其后添附了“了”,“这就

可以证明:它们不但在句法结构上是动性,便在实质的意义上,也含有迁变流转的动态了”(1)吕叔湘(1942)

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声音渐渐低了下去,一会儿忽然高了起来”“一到十月,这些树叶便红了起来”

中作谓语的形容词“不是表示一种无始无终的一瞬间的状态,而是表示一种状态的开始,或是表示一种状态

的完成,于是这个形容词也就带有动作的意味。”(2)黎、吕的说法代表了早期对“形+动态助词”的一种认

识,这种看法只是注意到了形容词带动态助词后语义上的变化,还没有从归类的角度明确带动态助词的形容

词词类归属问题。

(2)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是其语法特点之一,并不改变形容词的词性。也就是说,带动态助词并不是动

词的专利,而是动词和形容词共有的语法特征。王力(1943)认为“形容词最不适宜于做叙述词(叙述句中的

谓词)……凡形容词用为叙述词的时候,往往是靠‘了’字或‘着’字的力量,如‘心冷了半截’‘他红着

脸’之类。”(3)在另一部著作(1944)中,他更明确指出,“了、着”二字“并不是专为动词而设的”,“红

了脸”“大着胆”中的“红”和“大”本身不是动词(4)。张志公(1959)认为“动词和形容词都有‘体’的变

化,就是加上‘了、过、着、起来、下去’这些辅的成分。”(5)房玉清(1991)指出“大部分动词可以带

动态助词,一部分形容词也可以带动态助词”。(6)基本属于这类看法的还有,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中

译本,第294~295页)、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第216、318、595页)、熙《语法讲义》(第

69~72页)等等。

(3)带动态助词是动词的语法特征,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后就变成了动词。唐广厚、车竞在1985年发表的《

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动词化初探》一文可以说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该文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以后:(一

)“就失去了形容词的语义特征,而与动词相同。”(二)“能带数量(动量)补语,与动词相同。”(三

)“有些可以带宾语,与动词相同。”(四)“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与动词相同。”(五)“有些可受

形容词修饰,与动词相同。”据此,文章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后无论在语义上还是在语法功能上,都已

具备了动词的主要特征,把它们看成动词是完全合乎情理的。”(7)

(4)有的语法著作,特别是一些语法教材,把带动态助词“了、着、过”看作是动词的语法特点之一,而

谈到形容词的语法特点时却没有明确形容词能不能带动态助词,也没有说明对那些可以接动态助词的形容词

如何处理。如胡裕树等《现代汉语》(1981年第3版)。黄伯荣等《现代汉语》(1983年第3版)、钱乃荣《

现代汉语》(1990年第1版)等等。

(5)与“形+动态助词”问题有关,还有如下两种看法。一种以丁声树等(1961)为代表,认为有时候“形

容词加上‘了、起来’一类字眼,如‘花红了’‘雨大起来了’,简直和动词没有区别。……形容词这样用

的时候,就可以认为是动词。”(8)李临定(1990)也有类似的看法,主张“起来”等应做为确定动词的一个标

准,因此他认为“苹果红起来了、气球大起来了”中的“红、大”等所谓表变化性能形容词“也应该看做是

动词”,称为“形转动词”,意思是“从主要特征上来看,它们已变为动词,但是和一般的动词又有所不同

。”(9)

另一种以吕叔湘为代表,他在《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1954)中认为,“如果规定只有动词

能做谓语,能加‘了’”,把“天冷了”中的“冷”看做是兼属形容词和动词的话,那么“大多数形容词都

要兼属动词,这两个词类就不大分得清,这个分类法就有毛病了。”因此他主张把“作谓语和加‘了’字(

指句末的‘了’——引者)不作为动词的特点而作为动词和形容词的共同特点。”(10)徐枢(1991)也持类似

的看法,他认为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列举的事实(指‘花红了’‘雨大起来了’——引

者)是正确的,‘了’‘起来’确实可以与形容词相结合,但这并不足以得出形容词‘可以认为是动词’这

一结论。”(11)陆俭明(1994)说得更明确:现在大家不认为“花红了”“水热了”“雨大起来了”“现在神

气起来了”中的“红、热、大、神气”是形容词兼动词的用法,而认为后加“了”“起来”是动词、形容词

共有的语法功能(12)。

0.3可以看出,人们对“形+动态助词”的看法还不尽相同,有些意见甚至完全相反。由于观察的角度不

尽相同,因此可以说不同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一般来说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属性,是静态的,动词表

示动作行为或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动态的。第(1)种看法正是着眼于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后,其语义特征与原形

容词不同,而与动词相同,因而认为形容词接上动态助词后带有了“动作的意味”。第(2)种看法把接动态助

词看作是动词和形容词共有的语法特征,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确有一部分形容词可以接动态助词。第(

3)种看法从接动态助词后形容词在语义上和语法功能上发生了与动词相同的变化,因而把这样的形容词看成

是动词。恐怕也是“合乎情理”的。第(4)种看法没有说明如何处理能接动态助词的形容词,但是,我们猜测

,恐怕还是认为形容词不能接动态助词,接动态助词后就变成了动词。但这样处理似乎应以能带动态助词的

形容词数量不多为前提,否则动、形就很难区分了。第(5)种情况提到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从所举的例子来看

,谈的都是形容词带句末“了”的问题,还不能看作是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典型情况。

总的来看,前人在划分词类,特别是探讨动词和形容词问题时,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形

+动态助词”的问题,但大都是举例性地说明自己的观点,缺乏对形容词带动态助词情况的全面考察,因而

缺乏说服力。本文打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当数量的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情况进行穷尽的考察,看看

现代汉语里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如何,究竟有多少形容词能带动态助词,有无规律性,哪些形容词

不能带动态助词,等等,在定量考察和描写的基础上,再来看看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的词类属性问题。

一考察范围及原则

1.1本文考察的形容词仅限于性质形容词,因为非性质形容词,如复合形容词(冰凉、雪白、鲜红、喷

香、高高的、乱哄哄、糊里糊涂……)和非谓形容词(正、负、单、双、初级、全能、有形、大型……)等

,都不能带动态助词。本文共考察性质形容词1360个,主要来自以下三种材料:(1)《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

增订本)》(郑林曦编,语文出版社,1987年版)。(2)《形容词用法词典》(郑怀德、孟庆海编,湖南出版

社,1991年版)。(3)《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版)。

1.2动态助词包括“了、着、过”,此外也考察了形容词带“起来、下来、下去”的情况。其中动态助

词“了”主要限于句中的“了”,即“了(,1)”。句末的“了”情况复杂,即使是动词句末的“了”也很难

全部分清哪些是了(,2),哪些是了(,1+2)。形容词句末的“了”同样很复杂,不过本文用排除法,最大限度

地缩小那些不易区分是带了(,1),还是带了(,2)的形容词的范围。“起来、下来、下去”等是否完全虚化为

助词,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形容词带上“起来、下来、下去”后,语义上有了明显的过程性,是形容词

动态化的标志。为此本文权且把“起来、下来、下去”看作是***型的动态助词。

1.3考察的原则是,优先考察能否带典型的动态助词,再看能否带***型的动态助词;就带句末“了”来

说,先排除可以认定是带语气助词的情况,最后剩下的是不好确定到底是带了(,2)还是带了(,1+2)的部分。

具体来说,考察的顺序依次是:

(1)能否带“了(,1)”,即“形+了+后续成分”。

(2)能否带“着”,即“形+着(+后续成分)”。

(3)能否带“过”,即“形+过(+后续成分)”。

(4)能否带“起来、下去、下来”,即“形+起来/下去/下来(+后续成分)”。

(5)是否只能出现在“形+了”格式中。

(6)是否只能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

(7)不能带动态助词(包括***型动态助词“起来、下来、下去”)的形容词。

应该说明的是,我们依以上考察顺序对每一个形容词带各种动态助词的可能性都作了调查,其中有的能

带多个动态助词,但在最后分析统计形容词带动态助词比例时只按一词次计。

二“形+动态助词”考察

2.1形容词带动态助词“了”

根据我们的调查,在1360个形容词中能带动态助词“了”的形容词,即能出现在“形+了+后续成分”

中的形容词共有474个,占34.85%。可分作以下五种格式。

(1)形+了+名

白~胡子慌~手脚秃~头黑~心肠坏~名声乱~阵脚热~馒头冤~好人明确~任务满

足~要求充实~内容缓和~矛盾活跃~市场坚定~信念简便~手续肯定~成绩健全~法制

开阔~视野突出~重点统一~思想稳定~秩序便利~群众端正~态度丰富~知识方便~顾客

纯洁~队伍巩固~国防孤立~敌人固定~人员红~脸辣~眼睛模糊~视线晒~被子完善~组

织严格~手续严肃~纪律哑~嗓子正~正帽子壮~壮胆子分散~精力紧~紧螺丝

(2)形+了+数量

安静~许多安全~不少薄~二寸/点儿是悲惨~点儿是悲观~点儿笨~点儿迟~一步精

力充沛~不少就是丑~点儿粗暴~点儿粗糙~点儿太残忍~点儿是惨~点儿质量差~点儿长~

三寸/许多敞亮~许多/些沉~不少式样陈旧~点儿屋子潮~点儿沉默~许久/一阵子稠~点

儿大~点儿/七八岁单调~点儿菜淡~点儿短~点儿/二寸烦琐~点儿肥大~点儿/些就是

稍微浮~点儿干净~几天孤单~点儿太过分~点儿好~许多/不少急躁~点儿尖~点儿紧张

~点儿/一阵旧~点儿精练~不少简单~点儿太娇气~点儿比以前进步~点儿/不少条件苛刻~点

儿话是刻薄~点儿,可说的在理。生活苦~点儿太快~点儿亮~一会儿流行~几天/一阵子l

uō@①嗦~点儿亮堂~不少笼统~点儿难~点儿暖和~点儿/不少浓~点儿胖~点儿/许多细

~点儿咸~点儿远~点儿天阴~一会儿犹豫~一下/一会儿窄~点儿

(3)形+了+名+数量

矮~人一截低~人一等高~他一着大~他六岁只小~我一岁只快~我二秒只慢~他一秒

晚~我一天忙~我一周

(4)形+了+数量+名

就错~三个字只差~一道题才对~二道题多~几个外地人废~几张票贵~五角钱贱~三角钱

门口横~一张桌子红~几个苹果瘸~一条腿晴~一个白天阴~一个下午热~几个馒头温~一壶

酒脏~一只手湿~一只鞋坏~一台电视机黄~几片叶子近~三里地瞎~一只眼苦~几个孩子

烂~一车香瓜聋~一只耳朵麻~一只脚急~一身汗少~几件衣服熟~一锅饭集中~一批人才

宽大~二十名俘虏

(5)形+了+起来/下来/下去

立刻不安~起来逐步成熟~起来农民富~起来态度和蔼~起来立刻烦躁~起来吃香~起来

这里竟也繁华~起来他突然傲慢~起来天黑~下来目光暗淡~下来情绪安稳~下来慢慢地静~下

来声音渐渐低~下去立刻软~下来

2.2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着”

能带动态助词“着”的形容词共有46个,占总数(1360个)的3.38%。有以下三种格式。

(1)形+着

饭正热~鞋还湿~正着急~我肚子还饱~,吃不下了。两个人一直别扭~,谁也不和谁说话。

他一直在心里憋闷~敌人正猖狂~他一直沉默~腰弯~在家里闲~耳朵竖~

(2)形+着+数量+名

空~一个房间密林中活跃~一支小分队门口横~一条板凳江北荒~大片土地亮~一盏灯瘸~

一条腿炉子上热~一壶水竖~两只耳朵家里闲~一台计算机

(3)形+着+名

红~脸低~头光~脊背厚~脸皮尖~嗓子空~手竖~耳朵歪~脑袋弯~腰斜~眼睛

阴~脸硬~头皮壮~胆子哑~嗓子直~腰晒~被子流行~这样一句话

此外,下面几种情况不属于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着”。

(A)形+着+点儿,如:

机灵~点儿积极~点儿精神~点儿薄~点儿(皮)慢~点儿轻~点儿老实~点儿厉害~

点儿

(B)别+形+着(+名),如:

别冷~别凉~别烫~别辣~眼睛别咸~别冤~好人

(C)形+着呢,如:

沉~好~快~乱~娇气~懒~。

其中(A)(B)中的“着”表示命令、祈使、提醒(13),(C)中的“着、呢”表示强调,都不是表动态的,所

以不在本文讨论之内。

2.3形容词带动态助词“过”

能带动态助词“过”的形容词有331个,占总数(1360个)的24.34%。可分作以下四种格式。

(1)(没+)形+过+名/名词短语

没向困难低~头光~脚没狠~心没红~脸没坏~人没慌~手脚也讲究~穿戴没空~手

肯定~成绩,指出过缺点。麻烦~他满足~他的要求没少~你的没松~劲儿没突出~他团结~

他委屈~你没为难~他村头响~一阵***声冤~不少好人也冤枉~我晕~车没弯~腰

(2)(从/从来+)没(有)+形+过(+时量/动量)

从来没安分~***年代这里就没安定~来这儿半年他从来就没安心~从没安逸~这个人从没诚

实~态度从没端正~没安宁~一天心里就没敞亮~没干净~从没公开~从来没马虎~没轻闲

~一天一个多月就没睛~没准时~一次从来就没富~在敌人面前他没有畏惧~

(3)(从/从来+)没(有)/未+这么/这样+形+过

她烙的饼从没这么薄~他以前从没这么暴躁~妹妹从来没这么悲观~从没这么便利~精力从没

这么充沛~我感到自己从未这样充实~他说话从没这样冲(chòng)~从没这样粗糙~从没这

样粗心~心情从未这样沉重~她以前可从没这么大方~从没这么分散~没这么干躁~他写的字从

来没这么工整~从没这么孤单~没这么急躁~矛盾没这么尖锐~没这么紧张~

又如:没(有)+这么+快/慢/严/苦/辣/亮/黑/忙/胖/瘦/认真/任性/热情/仔细/客气

……+过

(4)形+过(+时量/动量)

这儿以前安静~从前他在这一带霸道~一阵子他小时候白~我以前保守~他俩别扭~一阵子心

里不安~吃香~好些年他聪明~,可也糊涂~我沉默~一阵子成功~,也失败过只对~一回我

也烦躁~过去这里也曾繁华~小河只干~一次就旱~一年他俩好~几天积极~一阵子我们也艰苦

~几年制度也健全~,只是没执行过。苦恼~我以前软弱~神气~几天我失望~上午阴~一会

2.4形容词接“起来/下来/下去”

能带“起来/下来/下去”的形容词共有195个,占总数(1360个)的14.34%。其基本形式是:形+起来

/下来/下去(+了)。

傲气起来了变得霸道起来心情悲痛起来他立刻暴躁起来敌人更加猖狂起来天长起来(了)

渐渐成熟起来把自己充实起来变得聪明起来腰粗起来了眼前敞亮起来了皮肤变得粗糙起来了你怎么

大方起来了养花的人多起来了又得意起来了乡镇企业发达起来了烦躁起来爸爸不在,你就放肆起

来气球鼓起来了声音渐渐低下来不能这么软弱下去不要这么消沉下去松懈下来安定下来冷下

2.5只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

是指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也不能带“起来/下去/下来”,只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而

言。只能出现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词有110个,占总数的8.09%。例如:

饱和~颗粒饱满~道路畅通~人来不少~比以前规范~比以前好看~合格~婆媳关系和睦

~我已经寒心~他已经灰心~豁亮~比以前健谈~饭菜可口~头脑灵活~办事利落~思想开

明~我感到困惑~东西齐全~问题清楚~他已麻木~心情舒畅~感到生疏~眼睛湿润~舒服

~肃敬~省事~水灵~通~透~稳~糟~烦~甜~(火)旺~

2.6只能出现在“太+形+了”中的形容词

这是相对只能出现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词而言的,有些形容词在带句末“了”的同时,往往要求

在它的前面有程度副词“太”等出现,否则就不大可能带句末“了”,我们把经常这样用的形容词看作只能

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这类形容词有292个,占形容词总数的21.47%。例如:

肮脏不幸逼真抽象意外慈善丑恶封建偶然尴尬豪华荒凉晦涩滑头花哨

极端精彩绝对可贵可耻空泛零碎离奇露骨腼腆勉强狼狈难得难堪平常凄凉

轻浮荣幸俗气突然伟大特别武断做作主观重要痛苦次精妙猛毒弱傻

帅土贪凶野

2.7不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

亦即“了(包括用在句末的)、着、过”以及“起来、下去、下来”都不能带的形容词,共有398个,占

总数的29.26%。例如:

安详必然奔放诧异昌盛纯粹从容苍劲苍茫垂危陡峭繁多端庄灿烂恍惚

酣畅矫健精锐清脆浓郁蓬勃崎岖浓厚器重深切深远爽朗泰然坦然焦急锐利

妥善雄伟汹涌秀丽悠扬真诚忠贞茁壮卓越著名长久残陈甘佳古荤寒

枯牢善盛污险优良羞

三“形+动态助词”现象分析

3.1从以上考察来看,形容词带动态助词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基本上是有规律的。(1)带动态助词“了

”有五种形式,参见2.1。(2)带动态助词“着”有三种形式,参见2.2。(3)带动态助词“过”有四种形式,

参见2.3。(4)带***型动态助词“起来/下去/下来”有一种基本形式,参见2.4。(5)8.09%的形容词通常情

况下出现在“形+了”格式中,参见2.5。(6)21.47%的形容词通常只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参见2.6

。(7)另有29.26%的形容词不但不能带任何动态助词,连句末“了”也不能带,参见2.7。

3.2但是,总的来说,形容词带动态助词不是很自由的,不少情况下是有条件限制的。例如“形+了+

数量”句式中的“数量”,绝大多数时候只能是“点儿、些、许多、不少”等,而不能换成别的数量词语。

又如,带动态助词“过”的形容词,绝大部分只能出现在前加“没有(+这么)”句式中,否则就不能带“

过”(参见2.3)。

3.3只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参见2.5),所带的“了”从出现的位置上看不像是动态助词“了”

,但到底是语气助词(了(,2))还是动态·语气助词(了(,1+2)),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现代汉

语八百词》认为,“形+了”中的“了”多数表示一种变化已经完成,出现新的情况,应该算是“了(,1+2)

”,但同时又说,如果只着眼于当前的情况,也可以说只是“了(,2)”。(14)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不过是

否“只着眼于当前的情况”只有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说话人的主观表达意***才能判断,在具体的语句中缺少

形式标志。因此,我们暂时倾向于把“形+了”中的“了”看成是“了(,1+2)”,这样处理也许更稳妥些。

相对来说,把只能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的“了”看成是语气助词“了(,2)”就容易一些。因为

这时的句末“了”与“太”构成“太……了”格式,表示对某种性质的程度进行夸张性的强调,“了”不表

示性状的变化,只是加重感叹等语气的表达。不过,这种格式中的程度副词并不限于“太”,“可”和“最

”等也可以,例如:“可香了”“可鲜了”“你最傻了”“老赵最土了”等等。应该说明的是,所谓只能出

现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词,是相对于能带“了、着、过”以及“起来/下去/下来”的形容词而言的

,事实上有些能出现在“形+了”中的形容词也可以出现在“太+形+了”中,如“甜了——太甜了”“舒

服了——太舒服了”等等,这类形容词我们算在“形+了”之列,因为两种格式的“了”是不大一样的,而

我们考察的是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情况,所以形容词带“了(,1+2)”优先于带“了(,1)”。

3.4从考察的情况来看,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多见于口语中,如“慌了手脚”“厚着脸皮”“没轻闲

过一天”“天晴起来了”等等。不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多是来自古汉语的书面语形容词(参见2.7),并

且除“恩爱”“浩荡”等个别的以外,都不能重叠。此外,能带“起来/下去/下来”的形容词,基本上都

能带动态助词“了(,1)、着、过”。

3.5调查结果表明,在1360个形容词中:

(1)能带动态助词“了(,1)、着、过、起来(下去/下来)”的有560个,占41.18%。

(2)只能带动态·语气助词“了(,1+2)”的有110个,占8.09%。

(3)只能带语气助词“了(,2)”的有292个,占21.47%。

(4)不能带任何一个动态助词(包括“起来/下去/下来”),也不能带句末“了”的,有398个,占29.

26%。

(5)形容词与动态助词的组合能力依次是:带“了(,1)”(占34.85%)>带“过”(占24.34%)>带“起

来”(包括“下去/下来”)(占14.34%)>带“着”(占3.38%)。

3.6在如何看待形容词带动态助词问题上,有两种明确而完全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形容词带动态助词

是其语法特点之一,并不改变词性(见0.2之(2))。另一种观点认为,带动态助词是动词的语法特征,形容

词带动态助词就变成了动词(见0.2之(3))。究竟哪一种看法可取,要看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如何

。本文考察的形容词数量有限,但大抵上能够反映出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41.18%的性质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若加上8.09%的能带动态·语气助词“了(,1+

2)”的形容词,就有49.27%的形容词能带动态助词。这样看来,把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都看成是动词,即

处理成形、动兼类,就有困难了。否则,兼类数太大(即使除去8.09%能带“了(,1+2)”的形容词,也还有41

.18%的形容词能带动态助词),那么这两类词就无法区分了,换句话说区分这两类词的意义就不大了。因此

,我们倾向于不把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处理成兼类,而承认(有近半数的)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然而,

这样处理的后果是,使得动词和形容词的界限更加模糊了。

3.7进一步来看,“能否带动态助词”这一标准在动词和形容词区分中的作用也就值得重新认识了。

动词可以带动态助词,但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带,“成为、认为、当做、促使、给予、加以、等于、

敢于”等等,都不能带动态助词。我们统计了《动词用法词典》(孟琮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中动

词带动态助词的情况。统计结果是,在1328个动词中,能带“了、着、过”的动词有1198个,占90.21%。这

个比例远高于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比例,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动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谓语,而

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首先是充当定语,其次才是作谓语(15)。因此,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机会少于动词也

是符合情理的,但即使如此,也还有至少41.18%的形容词能够带动态助词。这样,我们可以说绝大多数动词

可以带动态助词,但不能说带动态助词的就一定是动词。我们也可以仍然把能带动态助词看作是动词的一个

语法特征,但那应该是针对动词与形容词以外的其他类的词而言,对于区别动词和形容词来说,这一标准就

不大管用了。换言之,动态助词在动词和形容词之间不起分类作用。

3.8关于带句末“了”,现在多数人倾向于看成是动词和形容词共有的语法特征(见0.2之(5)),这种

看法是符合实际的。从我们的考察来看,能带“了、着、过”和“起来”等的形容词(41.18%)都能带句末“

了”,加上出现在“太+形+了”和“形+了”两种格式中的形容词(分别是21.47%和8.09%),合起来共有

70.74%的形容词能带句末“了”显然不能把占绝对多数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看成是动词。因此,句末“

了”也不能起区别动词和形容词的作用。当然,这只是对句末“了”不加区分(是“了(,2)”还是“了(,1+2

)”)的笼统说法,事实上正如本文初步考察的那样,句末“了”的性质并不完全一样,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

深入地研究。

3.9本文考察的根本目的,曾试***通过对较大范围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考察,在弄清现代汉语形容词带

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动词和形容词的词类划分问题,但事实并不支持我们的主观愿望

,带动态助词和带句末“了”不能起到区别动词和形容词的作用。我们只能尊重客观事实。不过,考察的结

果表明,过去那种泛泛地认为“形容词不能或只有极少数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形容词不但可以带动态助词,而且为数不少。

就现代汉语的实际来看,动、形两类词的确存在着某些相同的语法功能和语法特征,因此,这两类词的

区分始终没得到根本解决。有人主张把这两类词合并成一类(16)。但是,“合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为合并后在再分类中还会遇到二者的划界问题。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特别是在多角度广

泛调查的基础上,是可以对动词和形容词作出符合实际的区分和处理的。

附注

(1)《新著国语文法》,第123页,商务印书馆,1992新1版。

(2)《中国文法要略》,第57页,商务印书馆,1982新1版。

(3)《中国现代语法》,第44页,商务印书馆,1985新1版。

(4)《中国语法理论》(上册),第28~29页,中华书局,1954年。

(5)《汉语语法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新2版,见《张志公文集(一)》),第39页,广东教育

出版社,1991年。

(6)《实用汉语语法》,第81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7)《锦州师院学报》,第92~97页,1985年第2期。

(8)《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第7页,商务印书馆,1961年。

(9)《动词分类研究说略》,《中国语文》1990年第4期,第254~255页。

(10)《汉语语***文集》(增订本),第256~257页,商务印书馆。

(11)《兼类与处理兼类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五),第45页,语文出版社,1991

年。

(12)《关于词的兼类问题》,《中国语文》,1994年第1期,第29页。

(13)参见吕叔湘《释景传灯录中在、着二助词》,《汉语语***文集》(增订本),第65页,商务印书

馆,1984年。

(14)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第318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

(15)据莫彭龄、单青《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一文考察

,动词作谓语的频率是76.7%,形容词作定语的频率是42.0%,作谓语的频率是26.2%。

(16)如陈望道把动词和形容词等合为用词(《文法简论》,第68~7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

赵元任把动词和形容词合称为谓词(《汉语口语语法》中译本,第292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史存直把

动词和形容词合并为一类,称作表词(《语法三论》,第89~9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30年)等。

【参考书目】

吕叔湘1954《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中国语文》第9期。

吕叔湘1965《形容词使用情况的一个考察》,《中国语文》第6期。

吕叔湘1966《单音形容词用法研究》,《中国语文》第2期。

熙1956《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崔永华1982《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词义问题》,《语言学论丛》第九辑,商务印书馆。

叶长荫1984《试论能谓形容词》,《北方论丛》第3期。

胡明扬1987《北京话形容词的再分类》,载《北京话初探》,商务印书馆。

郑怀德等1991《形容词用法词典》,湖南出版社。

吴锡根1993《形容词研究概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陆俭明1994《关于词的兼类问题》,《中国语文》第1期。

邢福义1994《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湖北大学学报》第5期。

LiandThompson1983《汉语语法》(中译本),黄宣范译,台湾文鹤出版有限公司。

李泉1994《现代汉语“形+宾”现象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

形容人多的词篇5

【关键词】蒙古语形容词级 英语形容词级 对比研究

形容词存在于每种语言中,英语和蒙古语作为一种语言也不例外,有自己的形容词这个词类。而形容词的级是英语和蒙古语所共有的一个特点。所以,本文就对英语和蒙古语形容的级做了深入的对比研究,以便日后蒙古语的学生能够对于英语形容词的级有更好的理解。形容词的级在英语中表达的是食物之间的等级差别。而其在蒙古语中则是把事物相比较呈现出来的同一样性质在程度上的差别。简而言之,形容词的级是蒙古语和英语区别于其他词的一个特点。

一、英蒙形容词级

英语形容词级的含义。人们通常把形容词比较等级关系称之为形容词的级。在《英语大学深层语法》一书中谈到过英语形容词级的含义。该书作者王国栋把形容词的级分为相对意义和绝对意义,也就是相对级和绝对级。想对级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之间的比较,并且句中有被比较的对象。相对原级,相对比较级和相对最高级都属于想对级的范畴。比如相对原级,The desk is not as big as that one.相对比较级,Jack is older than James. 相对最高级则是,Jack is the oldest boy in the team。在相对级的三个范畴的级中出现的as,than,of,in,that等词就不会出现在绝对级中。同样的,绝对级也分为三个范畴,即绝对原级,绝对比较级和绝对最高级。比如,绝对原级,She is a beautiful girl.绝对比较级,Day by day,Jack become more handsome,绝对最高级,That is a most interesting movie.

蒙古语形容词级的含义。在《现代蒙古语法》一书中,很多学者认为人或事物都有性质,程度大小等方面的类似或不同。而这种不同或类似往往都是通过形容词的比较级来表示。所以,通常都是这样来定义蒙古语形容词的等级的,即一个人或事物的特征,性质与其他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性质作比较。很多学者比如像那森柏,哈斯额尔等都认为在蒙古语中,所有事物性质的不同通过形容词和其他词连起来表达。比如说红旗,在三个不同的级中,三个红的程度都不同,所以说,形容词的级就是一种事物的性质相比较。虽然蒙古语形容词级的含义在很多作品中并没有被明确指出来,可是根据学者的表述可以看出来,人或事物的性质上的差别就是形容词的级。

蒙古语和英语的形容词的级基本在含义上是一致的,英语中形容词的级主要是表达事物之间的等级差别。就像想对级中的相对原级,相对比较级,相对最高级,绝对级中的绝对原级,绝对比较级,绝对最高级等。在蒙古语中,形容词的级就是把食物相比较呈现出来的同一样性质在程度上的差别。就像上文所举出的红旗的例子,每个级中的红的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英语形容词的级和蒙古语形容词的级都表示同一类事物在性质上和特点上的差异程度。

二、英蒙形容词级的分类

英语形容词级的分类。在《通用英语:形容词数词教程》一书中,单亦祯指出英语形容词的比较大概可分为三类,即原级比较,较高/较低级比较和最高级比较。在英语中,原级被称之为可比较的形容词的原形,而比较级和最高级则是在它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也有学者认为形容词的级就可分为三类,就上文中所说的,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

蒙古语形容词级的分类。在《蒙汉对照语法》一书中,蒙古语的形容词的级也可分为三类,即普通级,比较级和最高级。其中的普通级则是专指事物的性质和特点,不跟其他事物作比较。事物的性质特点比另一事物的性质特点多或少的比较就是比较级。由此可见,指物的性质特点最多的则是最高级,同样的也是用两种方式表达。

从上面不难看出,在蒙古语中,有人把原级和普通级看成是一样的,在本质上也是一样的,都表示事物本身的特征。在英语中,则有人把形容词比较级中还细分为比较低级和比较高级。但是,总体来看英语额形容词级和蒙古语的形容词级都可也分为三种,即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

三、英蒙形容词级的构成

英语形容词级主要分为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他们的构成通常可分为以下两种。1,一般单音节词,末尾加er,est.比如,tall 原级是tall,比较级是taller,最高级是tallest.同样的还有great,原级是great,比较级是greater,最高级是greatest。2,以不发音的e结尾的单音词和少数以le结尾的双音节词只加r,st。比如,nice,原级,nice,比较级,nicer,最高级,nicest。Large,原级large,比较级larger,最高级largest。同样的还有able,原级,able,比较级abler,最高级,ablest.big,原级,big,比较级bigger,最高级biggest。

一般的英语形容词,如果是两个音节(即为一个音节),比较级是在词的后面加-er,最高级就在此的后面加-est,最高级的向前面要加定冠词the,如果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比较级就在词的前面加more,最高级就加most,最高级的前面也是要加the的。

而蒙古语形容词的比较级在构成上与英语的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蒙古语中的形容词的比较级也是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表示的。在蒙古语的形容词前面加指定的词也是表示形容词的比较级。但二者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比如,蒙古语中就没有像英语中少数形容词的比较级变化是没有规则的说法。蒙古语中有些形容词加以比较后置词表示形容词比较级,但在英语中就不存在。

英语的形容词级和蒙古语的形容词级,在含义和分类上是大致相同的。但在构成上,有相同之处,当然也存在不同的地方。因此,蒙古学生不能够理解英语形容词的级是很正常的,这叫要求我们蒙古族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英语中,要将蒙古语中形容词级与英语中的形容词级相比较着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准确的掌握英语形容词的级。

参考文献:

[1]王国栋.大学英语深层语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蒙古国研究院.现代蒙古语法[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3.

形容人多的词篇6

关键词:文山方言词汇 构词特点 基本词汇 构词方法 熟语

云南省文山方言是通行于云南省文山地区的“地方话”。云南省文山方言属北方方言。它是在文山地域内,通过文山人不断创造、发展,经过长期积淀逐渐形成的一种地方语言。在普通话教学中,方言会影响普通话的教学。方言与普通话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笔者在从事普通话教学中,注重收集本地方言即文山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些词句的差别,并认真进行归纳总结。由于受篇幅限制,笔者在此只撷取云南省文山方言词汇构词特点作一浅谈。

词汇亦称语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词语和固定短语的总和。云南省文山方言是汉语普通话的一种方言词汇。现笔者从文山方言的基本词汇、构词方法、熟语等方面简单分析文山方言词汇的构词特点。

一、基本词汇

文山方言属北方方言,其基本词汇或与汉语普通话词汇有很多的交叉之处,但是由于地域差异以及少数民族差异的影响,在其语言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产生了很多不同于汉语普通话词汇的独具特色的方言词汇。如以“老”形成的方言词汇:老爸、老妈、老婶、老猫;以“巴”形成的方言词汇:干巴、补巴、岔巴、盐巴、咕巴。文山这些方言词汇是不同于汉语普通话的基本词汇的。

因此,在文山地区教授普通话,要求普通话教师必须收集和掌握文山方言的一些基本词汇,以便教师在教授普通话时,学会教学生将文山方言词汇转换为普通话词汇。这样,文山地区的学生在普通话教学和学习中才有可能取得进步。

二、构词方法

文山方言构词方法与汉语普通话的构词方法相比,有一些独特的构词特点。这里,笔者主要介绍文山方言中颇具特色的派生式构词方法,即前缀、中缀、后缀。

1.前缀

在文山方言词汇中,前缀的运用并不多,但颇具特色。现实生活当中,常见一个是前缀“老”。如:

a.在亲属称谓前添加“老”,如老舅、老婶、老依(父亲的弟弟)、老叔(父亲的弟弟)、老表等。

b.在事物称谓前添加“老”(多含贬义色彩),如老油条(称屡教不改的人)、老肥肉(称行为举止让人受不了的人)等。

c.在动物名称前添加“老”,如老猫、老耗子、老狼、老狗等。

2.中缀

中缀是文山方言里颇具特色的一种构词方法。它一般组成四字格或是三音节词。四字格的词语一般都是形容词,并且多带贬义色彩。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作中缀的文山方言词语有“巴”“八”“失”等。

a.“巴”:文山方言中,“巴”字构成的四字格,一般都含贬义。如假巴意思――形容装模作样;岔巴的夺――打断别人的话;歪巴扯扭――歪歪扭扭,很难看的样子;脏巴辣师――形容很脏、不干净的样子;臭巴辣烘――形容气味非常难闻等。三音节词:一般用在表示身体部位的词中,如赤巴脚――赤脚;牙巴骨――牙床;肋巴骨――肋骨等。

b.“八”:文山方言中,“八”字实际上并不单用,它经常和“老”组成“老……八……”的结构。它组成的四字格词语表示程度的加深。如老晚八晚、老暗八暗――均表示较迟;老早八早――表示较早;老远八远――形容很远;老快八快――形容很快;老慢八慢――形容很慢;老高八高――形容很高;老矮八矮――形容很矮等。

c.“失”:用法与“巴”差不多,也可用来组成四字格词语,一般也多含贬义。如:小咪失气――很小气的样子;跨嘴失脸――形容很生气不高兴的样子;背失日眼――形容很倒霉的样子;歪巴失扭――形容歪斜的样子;憨包失气――形容不聪明蠢笨的样子等。

3.后缀

后缀在文山方言中比较突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有“巴”“子”“包”“壳”“的夺”等。

a.“巴”:文山方言中,“巴”作后缀,运用得比较广泛。如:补巴――补丁;盐巴――盐;干巴――干肉;咕巴――锅巴;丫巴――手脚指联结的地方或树木分岔的地方;格巴――树木的结或兜;岔巴――多嘴等。

b.“子”:文山方言中,“子”作后缀也比较突出。如岩子――石崖;纽子――纽扣;蜂子――蜜蜂;塘子――池塘;做月子――生孩子;打摆子――患疟疾等。

c.“包”:文山方言中,“包”用后缀,并不多见,但还是有。如憨包――傻子;日脓包――愚玫娜;闹包――不聪明的人等。

d.“壳”:文山方言中,“壳”字作后缀较少,经常听见有下巴壳――下巴;嘴壳――嘴;冲嘴壳――说大话等。

e.“的夺”:这个词一般附在某些词根后构成四字格形容词。如岔巴的夺――爱打断别人的话;花子的夺――形容赖皮;花逞的夺――也形容赖皮;逞人的夺――形容很害羞丢脸的样子;日脓的夺――形容很差的样子等。

f.“果”:文山居住着壮、苗、瑶、彝等10多个少数民族。其方言受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在运用中产生了一些新借词,这些新借词对文山方言的影响在语法方面有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水果名后常加一个“果”字。如芭蕉果、枇杷果、杨梅果、石榴果等。

g.三字格:文山方言中,常有三字格作后缀的方言词语。“咪日眼”,一般附在形容词后,表示程度的加深,多含贬义。如憨咪日眼――形容比较傻;懒咪日眼――非常懒;贼咪日眼――动作难看;黑咪日眼――形容非常黑;花咪日眼――形容非常花哨;丑咪日眼――形容非常丑等。

三字格也有“AA+的”式,一般跟在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的加深。如:

形形的:哭形形的――形容哭个不停;烂形形的――形容很烂;背失形形的――形容很倒霉等。

生生的:白生生的――形容很白;黄生生的――形容很黄等。

噜噜的:秃噜噜的――形容很光秃的样子;光噜噜的――形容什么也不穿;滑噜噜的――形容很滑拿不住的样子;香噜噜的――形容很香;新噜噜的――形容比较新等。

了了的:薄了了的――形容很薄;轻了了的――形容很轻等。

家家的:小姑娘家家的――指不懂事的小姑娘;小娃家家的――指不懂事的小孩等。

三、熟语

熟语是定型了的词组或句子,一般不可改变。文山方言中熟语的使用,使文山方言的语言更具地域性、鲜活性和幽默性,让文山人说方言话时语言更显多姿多彩。下面,笔者只从成语、歇后语等例子中分析文山方言词汇中构词的特点。

1.成语:文山方言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广泛运用,也形成了一些方言成语。如姿花妈勾――形容做事不细心;姿呀叭叉――形容坐姿难看;花麻料嘴――形容说话不稳重;扑爬跟斗――形容摔得很惨;费力八气――形容花了很大的力气;生方设法――形容想尽各种办法;气喘八猴――形容喘气很困难;清汤寡水――形容没有什么油水;东三年四――形容痴笨;憨撑哈账――形容吃得很多;比得玩常――形容没有什么可玩;有年笑常――没什么可笑的;有年款常――没什么说的;老实日浓――形容不听劝;半中辣腰――中间;大明摆白――明白、公开;吊儿郎当――形容调皮的样子;怪里古董――古里古怪;日不拢耸――令人厌恶等。

2.歇后语:歇后语就是说出前句,让人猜出后句的意思,与前句搭配得当,蕴含着深意。如东风路转弯――南桥(地名,谐音为“难瞧”,即难看);癞蛤蟆背酒壶――累赘;耗子托秤砣――自己塞门路等。

从上述成语、歇后语中不难看出,文山方言中的熟语构词和使用并没有固定的组合规律,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这些熟语的使用,大多倾向于一种对人行为举止的反面的形容,表示程度的加深。

在文山地区普通话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文山方言词汇构词方法与普通话词汇的区别,注意结合普通话词汇中的成语或谚语来给学生提示,注重方言、方言中成语、熟语与普通话中的词语、成语、熟语的差别。这样结合方言形成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感到趣味无穷,让学生更容易记住、掌握规范的普通话词汇和表达,从而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

综上所述,文山方言词汇构词特点是文山地区的语言呈现,这会在普通话教学推进中产生一定的阻碍,然而我们可以通过与方言的结合,因势利导,将被动阻碍化为主动参与、融合,这未尝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

参考文献:

[1]梁莉.透过砚山方言特点浅析语言教学[J].文山教育,2014,(5).

[2]邹雨橙,戴艳.文山方言“先”的语音变异浅析[J].文山学院学报,2013,(2).

[3]雷丽.文山方言与普通话相互渗透调查报告[J].文山学院学报,2012,(4).

[4]雷丽.文山方言语气词“啦”的语法考察[J].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5]周红苓.万州方言词语的构词特点[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2).

形容人多的词篇7

【关键词】形容词 状语 语义关系

在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作状语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然而,放在动词前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也并不是全都可以无拘无束、自由地作状语。也就是说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形容词,由于自身的特点所限,它们在作状语时不是原样地直接放在动词前,而是需要一些变化才有资格作状语。对于形容词的划分,“简单式是形容词的基本形式,包括单音节形容词和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复杂式主要指重叠式、带后加成分的形容词和‘霎白、冰凉、通红、贼亮、精光’一类的形容词。”从语义关系来说,虽然都是谓语动词的修饰语,但它们各自内部除了语义指向谓语动词外,还有一部分是指向谓语动词之外的名词性成分。本文主要就这两方面的问题做论述和分析。

一、形容词作状语的情况考察

1.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的情况。单音节形容词修饰动词可以有两大类:一类是只能容纳单音节动词,不能容纳双音节动词,如:“白担心”“快起来”“多想想”“硬拉拉”。第一类形容词不仅不能修饰双音动词,即使修饰单音动词的时候也是不自由的,每个形容词能修饰的动词非常有限,大都不能自由替换。所以,单音节形容词一般不适合作状语。

2.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的情况。在很多书面材料中,我们发现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也很少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需要加上“地”才可以修饰动词作状语。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时,带不带“地”跟修饰的动词音节有关。被修饰的动词是双音节时不用带“地”,但单音节时一定要带“地”。

二、形容词作状语语义指向情况考察

1.语义指向谓语动词。状语形容词语义指向谓语动词时,形容词在句法层面上充当谓语的修饰成分。在语义层面上描写动作、变化的方式状况等,二者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是一致的。例如:

①他的眼珠迅速地转动着。 (《当代》1988年4期)②合理地分配这些生产资料。(《当代》1988年4期)这些例子中都是形容词作状语语义指向谓语动词,分别指向了“迅速”“合理”“完全”“紧紧”。此时的状语句法上修饰谓语中心语,语义构成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句法关系与语义关系一致。形容词作状语语义指向谓语动词的这类情况很多。例如:

①他很快地捡起散落的钥匙,放入口袋。

②我们巧妙地打击敌人。

这些形容词一般都是表示数量、时间、频率、程度的词语。根据所属语义类型的不同,又可以把语义指向谓语动词分为几个小类:

(1)表情态的

①我们巧妙地打击敌人。

②陆建设将手***狠狠砸到地上。

上例各句中,作状语的形容词意义各异,但可以概括为一个共同的语义类:情态类。

(2)表结果的

①他圆满完成了讲课任务。

②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

这类形容词作状语表示的情况是见之于动作行为之后的,表示“完成、解决”的结果。

可以充当这类状语的形容词主要有“早”“晚”“短暂”“长久”“短促”等几个词。

2.语义指向句中的其他成分。形容词的语义指向还存在着很多情况,它的内部有着很大的丰富性。试举出指向句中其他成分的几个小类:

(1)“整、足”重叠后作状语,语义可能指向谓语中心语的补语

①她在我们的小客厅里整整坐了五个钟头。

②她独自一人整整哭了一夜。

例①②中的“整整”分别都是指向了句中的谓语中心语“坐”和“哭”的补语“五个钟头”和“一夜”。

(2)语义指向量度

①(陈素娟)脸上还厚厚地敷着一层粉。 (箫乾《梦之谷》)

②南墙少见日光,薄薄地长着一层绿苔。 (老舍《老张的哲学》)

形容人多的词篇8

【关键词】比字句 状态词 形容词 共现 语用

【中***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人类总是在比较中获得经验,在比较中感知事物的变化,所以比较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反映到语言中,人们往往以客观事物或自己心里的某个参照物作为标准对人和事的性质、状态进行描述和评价,而在表达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语法形式是差比句中的“比”字句。

现代汉语中差比句最基本的表达形式:X比YW,其中结论项“W”既可以是单个的形容词,也可以是形容词短语。“W”的结构形式不一样,语义也不一样,传达的语用信息也不一样。学术界对结论项是“副词+形容词”的比字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马真(1988年)指出表程度深的“更”类副词和表程度浅的“稍微”类副词能在比字句中与形容词共现。此后的讨论基本上都集中在“还”句和“更”句上,殷志平(1995)讨论了含有副词“还”的比字句X比Y还W所具有的两种功能:比较和比拟。宗守云(2011年)认为“比字”句中“还”与形容词共现时,传达的是反预期信息,“更”与形容词共现时,表达的是递进的语义。这为我们研究比字句提供了多方面的视角。

本文主要是对“比”字句中的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及程度副词与形容词数量补语共现时的语义、语用进行分析研究。

比字句中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语义语用分析

X比YW格式中W是结论项,是比较的结果,即性质、程度差别或状态的体现者,结论项W的语义重心往往是形容词,它是“比”字句中性质、程度差别、状态优劣的最小体现者。故“比”字句中的形容词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性质、程度差别,或者状态优劣的语义特征,我们把这种语义特征统称为[+程度差别]。性质形容词基本都具备[+程度差别]这个语义特征,只是差别的量幅大小不等而已。

张国宪(2000,中国语文)把形容词分为全量幅形容词、半量幅形容词、量点形容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是全量幅形容词,即典型的性质形容词,不能为任何程度词修饰的是量点形容词即典型的状态形容词。按照这个分类,典型的性质形容词是可以无条件进入比字句的,半量幅形容词要进入比字句往往要受程度副词“更”“还”“稍”“稍微”等修饰,状态词作为量点形容词它具有相对不变的程度量,是不能出现在比字句中的①。

但语言是动态发展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无论是词的语义,还是其句法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可能扩大、缩小,或者被替换,正如吴立红(2005)所指出的状态形容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程度磨损。

不少学者都在研究状态形容词受副词修饰的现象,吴立红(2005)通过“十分”“很”“非常”修饰状态形容词的例子分析状态形容词“程度磨损”现象;邵敬敏(2007)在讨论“太”修饰形容词的动态变化现象时发现程度副词“太”也能修饰状态形容词。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状态形容词通过接受某些程度副词的修饰,开始逐步进入比字句的句法格式中。例如:

(一)将***抚摸了一下横卧在地上的铜像,发现它比石头还冰冷。②

(二)她架着父亲冰凉的身体,她自己整个比尸体更加冰凉。

(三)比大海还湛蓝的夜空。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到:“比”字句是两种事物之间在程度上的比较,状态词本身含有较高的程度量,虽然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程度磨损现象,使它原有的高程度淡化、弱化,但只是减弱了,不是消失了,并不是像王灵霞、蒋协众(2008)所说的“干干净净”原本表示“很干净”的意思,用久了,其“干净”程度就约等于“干净”了③,所以状态词要进入“比”字句必须要有表程度深的副词与之共现,用程度副词来凸显其程度之比较。状态词还可以出现在的“一N比一NAP”的比字句中。侯学超(1999,《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曾指出,“一N比一NAP”的比字句,主要不在于比较,而是强调程度的递进和加深。

词语的程度磨损与其使用频率有关,是在使用中逐步磨损的。目前能进入到比字句中的状态形容词只有极少一部分,而且还只局限在部分双音节。这是这类词语语义的发展变化趋势。

状态形容词所含有的程度量虽然是有界的,说话人用它来表达时,却时常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赋予其中,使之有较强的主观性。所以状态词要进入比字句就必须受程度副词“更”“更加”“还”“还要”修饰,通过这些程度副词来强调其程度量的差别。

比如上文的例(二)用“更加冰凉”来强调“她”当时的状态及心理感受,状态词与程度副词在比字句中共现,主要是将一种抽象的感受或情绪具体化了。

比字句中形容词数量补语的语义语用分析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后面常常会出现数量补语,如:热一些、容易一些、高了两倍、容易一半。“一点”“一些”是表不定量的,并且其所表的量是一种微量,作为形容词的补语,是把形容词的程度量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内。“两倍”“一半”等表示的是一种定量,这种表定量的数量词作形容词的补语时,把其程度量限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内。而这种定量的数量结构只能出现在比字句中的形容词后面。

正如石毓智(2003)所指出的:数量特征是人类范畴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词语的句法行为。正是形容词的数量语义特征使形容词带数量补语成为可能。

前文提到典型的性质形容词都可自由地进入于比较句,而比较句又分为显性比较句和隐性比较句 。形容词带数量词,由于其数量词的语义差别,决定其对句式的不同选择。形容词“一点”+“一些”可进入所有表比较的句式(显性比较句和隐性比较句),比如:

(四)那时,我经历的失败和挫折已经很多了,再多一点,我也不会被打垮。

(五)据说在那儿画像价钱高一些,生意也好做。

(六)相比之下,这两架相机就新一些了,都带黄色牛皮套。

(七)像马家的东房在三里湾比较起来,里边储藏的东西算是简单一点的了。

(四)(五)属于隐形比较。隐性比较句主观性较强,因为它的比较参数是不明确的、模糊的,而且这个参数是说话人自己心里的标准,正如张国宪说的,是以个人过往的经验来判断,带有很强的主观感彩,表不定量的“一点”“一些”语义正好与之匹配。

(六)(七)属于显性比较。它们有“相比之下”“比较起来”“比”这些标记,相对客观地对事物的性质、状态进行评价与描述。

而形容词+定量的数量词就只能出现在显性比较句的"比字句"中,例如:

(八)不仅性能好,而且电能损耗比硅钢低一半多。

(九)目前使用生物能源的成本比石油高两倍。

“比”字句是以客观事物为参照来进行比较的,带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带不定量的数量补语和定量的数量补语的形容词都可以出现在“比”字句中。比字句中形容词的定量数量补语的语义其实存在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表实际的数量,比如:

(十)俞家―比大姓老户低一头,矮两等。(刘绍棠)

(十一) 师傅见刘国柱抹得比自己多一倍多。(邓友梅)

另一种在一定的语境中可能表示的是一个虚数。比如:

(十二)他比我大两岁。

(十三)他比我高两班。

(十四)他比你早两分钟。

这里的“两岁”“两班”“两分钟”表达的有可能是个虚数,这在汉语表达中是存在的。比如我们希望别人少说几句时,常常会这样表达:你少说两句行不行?这里的“两句”就是虚数,就是“几句”的意思。前者的语义侧重点在数量意义,后者的侧重点在其状态意义④。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比字句中带定量数量补语的形容词主要是表量度的单音节的形容词,这些词有:大、小、高 低、矮、深、浅、粗、细、轻、重、长、短、宽、窄、厚、薄、远、近、晚、迟、早、贵、贱、便、宜、快、慢、多、少、胖、瘦。这些形容词都表示某种量度,含有[+量度]的语义特征⑤,正好与表具体数量的结构相吻合,故它们常常共现在“比”字句中。

而“十倍”“百倍”“千倍”“万倍”属于表定量的范畴,它也只能出现在“比”字句中形容词补语的位置上,但在这里不是表具体的数量,而是表程度之深。例如:

(十五)电脑秘书的打印本领高超,他的效率要比人高十倍百倍。

(十六)金钱是贵重的,但边疆***民的鱼水情比金钱 要贵千倍,重万分。

(十七)是个人就比你强一万倍。

此类数量补语在比字句中具有修辞作用,表达夸张的意味。

比字句中形容词的修饰语程度副词与其数量补语共现时的语义语用分析

“比”字句中的副词和形容词的数量补语常常同时共现。副词状语和数量补语都是对述语形容词起限制作用的,所以当限制同一个内容的两个成分同时出现在句子中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其语义语用上的配合问题。

程度副词与数量补语的共现过程在语义上是有其方向性的。当两个成分的某种语义特征相吻合时,为顺向共现;当两个成分的某种语义特征不相吻合时,为逆向共现。

一、程度副词“还、还要、更”与不定量中往少里说的“一些、一点儿、点儿、些”共现时为逆向共现。如:

(十八)比那云彩还要漂亮些。

(十九)他就是比别人更脏点。

(二十)他的身子骨比我还硬朗些。

“还、还要、更”是表程度高的副词,在比较中常常把程度往高或深里说,而不定量结构“点儿”“些”却往往把程度往小或少里说,它们的语义方向正好相反,形成逆向共现。“点儿”“些”在限制形容词时,也对副词“更”起到了制约作用,减缓其差别程度,使整个句子的表达含蓄、委婉。

二、“还”,“还要”与往深或高里说的不定补语“十倍”、“许多”和与定量补语“十岁”“三厘米”等共现时为顺向共现。例如:

(二十一)比孙悟空还多一变。

(二十二)比八年抗战还要多一个年头。

(二十三)头颅比正常情况下还大了许多。

定量补语“一变”,“一个年头”本身是不表示大小的,当它们用于比较时总是把事物的差别往大或高里说,所以“一变”“一个年头”“许多”与“还”“还要”表达的语义方向一致,形成顺向共现。这种顺向共现强调了程度差别,而“还”在这里还传达了一种反预期信息,加强了意外感。

三、表程度深的“更”“还”“还要”在“比”字句中还可以与“百倍”“千倍”“万倍”数量补语共现。

(二十四)这种伟大的人,不是比琐碎的人更卑劣万倍,更危险万倍,更为有害千万倍吗?

(二十五)干这种活,真比大姑娘绣花还精细百倍、千倍。

这种共现属于顺向共现。本来“百倍”“千倍”“万倍”数量补语在这里具有一种修饰作用,表达一种夸张的意味,“更”“还”“还要”的出现,加强了这种夸张感。

四、程度副词“略”“稍”“稍微”“略微”只能与“一些”、“一点”“些”“点”的共现。

(二十六)至少有五六个人,其中有的比他稍微清醒一点。

(二十七)银河系诞生于136亿年前,比宇宙略微年轻一些

“略”“稍”“稍微”等副词表示程度浅、数量小,所以它们经常共现,形成顺向共现,表达一种更加含蓄与委婉的语气。

综上所述,状态形容词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程度量的磨损,开始逐渐进入“比”字句的句法格式中,但必须与表程度高的副词“更”“还”“更加”等共现,通过这些程度副词来强调其程度量的差别。具有某种强调意味,强调一种感受,一种状态,具有把一种抽象的感受具体化的作用。

表程度高的副词“更”“还”和表程度浅的副词“稍微”“略”分别与形容词的不定量补语“一点”“一些”共现时,前者为逆向共现,后者为顺向共现,但它们的作用都是表达一种含蓄、委婉的语气。

表程度高的副词“更”“还”与形容词的定量补语“百倍”“千倍”等共现时,为顺向共现,作用是强调其程度差别。“百倍”“千倍”在这里就有一种夸张的意味,与“更”“还”共现,更加强了这种夸张感。

“还”、“还要”与往深或高里说的不定补语“十倍”、“许多”和与定量补语“十岁”“三厘米”等共现时为顺向共现,强调了程度差别。而“还”在这里还传达了一种反预期信息,加强了意外感。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注释】

①张献忠:“关于‘比’字句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3年。

②这些语料主要来源于北大数据库。

③王灵霞,蒋协众:“程度副词修饰状态形容词用法初探―以‘很’为例”,《现代语文》,2008年第2期,第51页。

④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与认知研究》,2006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第254页。

形容人多的词篇9

殷帅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广州 510900)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统计与分析《综合日语第一册(修订版)》中出现的形容词,了解了在初级教科书中形容词出现的数量、顺序、相关句型、活用变化、功能用法等,同时也发现了教科书中的未明确形容词的主客观性,尤其是关于感性形容词的人称限制的特性等不足之处。

[关键词]教材分析;属性形容词;感性形容词;人称限制

[中***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63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134-02

[本刊***] http://

一、前言

日语中形容词的使用范围较广,在使用形容词时由于涉及到词尾的变形、人称的限定,所以在初期阶段,日语学习者容易出错。

国际交流基金指出“教科书中每一课出现的新单词,都与本课的内容息息相关,并且与句型也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学习者能否在某一场景或话题中进行交流,除了文型的熟练程度,词汇的学习与练习也同样重要。”

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导人新词汇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新出单词表中有没有出现该词汇;

(二)教科书中有没有设置与该词汇相关的练习;

(三)在讲解新句型时是否需要用到该词汇;

(四)教科书中没有出现,但是需要补充的词汇有哪些。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熟悉初级教科书中的各类词汇在课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这些词汇的功能用法,与句型的关系,各类词汇出现的先后顺序,怎样从初级过渡到中高级。

基于以上问题点,本文调查了初级教科书《综合日语第一册(修订版)》(以下简称《综日》)中的形容词,试着从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在初级阶段,如何进行形容词的指导。

二、形容词的分类

纵观先行研究,一般将形容词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事物的客观性质、状态(如:大きい、Lい、赤い等);一类是描述人的感情、感觉(如:绚しぃ、筏筏!⒑ぃ、痛ぃ等)。笔者在此基础上,将形容词分为属性形容词和感性形容词,其中感性形容词又分为感情形容词和感觉形容词,如下:

(一)属性形容词:描述事物客观的性质?状态的品词。

例:新志ははやいです。しかし、たかいです。

(二)感性形容词:表达主观的感觉?感情的品词。

感觉形容词:表达人类主观感觉的品词。

例:ちよっと背中がかゆいごす。

感情形容词:表达人类主观感情的品词。

例:日本人の友Qがほしいごす。

此外,除了以上两类形容词,还有“补助形容词”,即由形容词本来的用法转换过来的,如「来てほしい、「してもいい、「したほうがいい「してはだめだ这样的用法。另外,「金がない为对象语,可单独使用。但是「彼はしくない、「彼は乏ではない中的「ない主要起到否定的功能,不能单独使用。以上补助形容词词和「ない不在本文的调查范围内。

三、调查范围与分析结果

(一)调查范围

本文以《综日》的第一册为基础资料,分析初级教科书中导入的形容词。第一册除去前面音声部分,一共有11课。每一课分为会话文1和会话文2(ュニット1、2)、读解文(ユニツト3)、语法和惯用句的解说、练习A-B-C等四个部分。此外,教科书后附有每一课的句型索引、动词・形容词・副词表等,对于词汇的选取极为考究。本文以《综日》中形容词附表中列出的形容词为对象,找出教科书中这些形容词的全部例句,作成一个小型数据库。

(二)分析结果

1.异语数和延语数

教科书中出现的形容词的异语数为113个。其中首先以「よろしく开始导入,但是由于《形容词附表》里没有列入该词,所以不在考察范围内。此外,「こねはいかがですか。(p.223)中的「いかが是「いい的敬语,所以归为「いい的用法。《综日》中出现的形容词的异语数分别为:属性形容词共76例、感性形容词共37例(其中感觉形容词12例,感情形容词25例)。另外,形容词的延语数分别为:属性形容词共742例、感性形容词共265例(其中感觉形容词38例,感情形容词227例)。

也就是说,形容词的异语数为113个,其中属性形容词,远远多于感性形容词,另外,感情形容词又多于感觉形容词。此外,延语数为1008个。其中属性形容词占了73.6%,远超过了感性形容词的数量。

2.形容词的导入顺序

教科书中又是按什么顺序倒人形容词的呢?属性形容词从第5课开始导入,之后每一课都出现了新的形容词,尤其是第7课和第8课居多。出现频率较大的是「いい(120例)、「yしい(68例)、「大潴{い(22例)、「大きい?同じ?g(21例),占延语数的30%。而仅出现3次或以下的形容词有29例(占异语数的38.2%)。

而感性形容词无论在种类上还是数量上比属性形容词要少。其中感情形容词「好き(66例)、「面白い(47例)、「美味しい(28例),占62.l%,感觉形容词「寒い(7例)、「辛い(7例)、「暑い(6例),占52.6%。

从以上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初级阶段教科书中形容词的使用倾向不同。此外,感性形容词比属性形容词导入得晚,且主要出现在特定的某一课的语法项目中。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平常的练习中可适当添加感性形容词的练习。

3.形容词的功能用法

初级教科书中出现的113个形容词,都有哪些功能用法呢?笔者将教科书中出现的形容词的用法分为“谓语用法”、“连体用法”、“连用用法”、“转生用法(名词)”、“转生用法(动词)”、“定形”、“例示用法”等七种用法。教科书中这七种用法数量分别为741例、185例、63例、15例、4例,共1008例。即前三种用法所占比率较大,尤其是形容词充当谓语的用法占了73.5%。限于篇幅,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前三类形容词的用法,形容词转为名词和动词的用法暂且不做考虑。下面将这些用法归纳如下:

(1)连体用法:AI +N/AⅡな+N

a]はあの白い、建物です。

(2)形容词做谓语:~はA I/AⅡ

b日本Zはyしいです。

(3)形容词的第二连用形

c宿题は多くて、らんなにgではなかった。

dここは静かで、とても便利だ。

(4)形容词的第一连用形

e北京はもう寒くなりました。

f肌がきれいになります。

(5)形容词的连用中顿形

g歌舞伎は能狂言よりv史力が新しく、17世纪に始ま

つた。

hあの映画はぉもしろくて、ためになる。

i彼のf明は}jで、iT的だ。

日语的形容词最基本的功能是修饰名词,如例a所示的连体修饰用法。另外还可以像动词一样单独做谓语(如例b)。当两个或以上的形容词做谓语时,形容词之间可以采用连用形进行连接(如例c和d所示采用“连用形+ て/で”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连用中止的形式(如例g),这种形式在内容上,含有前半句的形容词是后半句中形容词的原因或理由的含义。此外,日语形容词的第一连用形还可以充当副词的用法用来修饰用言(如例e和f)。要注意的是,在句子中用于中顿时,一类形容词几可以使用第一连用形(如例g)也可以使用第二连用形(如例h),而二类形容词则只可以使用第二连用形(如例i)。

4.与形容词关联性强的句型

日语中的形容词常常与程度副词(如:とても、だいたい、少し、ちよつと)连用,构成形容词谓语句。此外,形容词常出现在表示比较的句型中,如:

(1) N1はN2より)(14.2p.290)

j月曜日は火曜日よりyしぃです。

(2)(N1の中で)N2がいちばん~(14.2p.291)

kクラスの中で、王きんが―番日本Zが上手です。

(3) N1とN2(では)どちら(のほう)が~(14.2p.291)

Ⅰ王:日本では、7月と8月と、どちらが暑いですか。

铃木:8月のほうが暑いです。

(4)(N1もN2も)どちらも(同じぐらい)~(14.2p.291)

m山本さんはサツカ`もラこスも、どちらも上手

です。

(5)N2よりN1のほうが~(14.2p.292)

n火曜日より月曜にのほうが忙しいです。

以上句型与形容词的关联性强,教师在讲解句型时,可提示学习者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形容词做该句型的练习,同时不断让学习者回忆以前学过的形容词,直到学习者熟练地掌握其用法。

四、关于形容词的人称限制

前文将日语的形容词分为属性形容词和感性形容词,由于属性形容词主要表示事务的性质、状态,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所以对人称及使用范围没有特殊的要求。而感性形容词主要表示人类的感情和感觉,具有主要性,因此对人称及使用范围有严格的限制。

感性形容词用来表示说话人心理上的主观感情和感觉,其使用特点为只能用于表示第一人称的情感。如:

O私は嬉しいです。

あなたは嬉しいです。

但是,感情形容词可以用于表示第一人称的询问和寻求证实。如:

Oボ`ナスをもらつて、君は嬉しいですか。

吉田さん、一人で寂しいでしよう。

当要表示第二或第三人称的感情时,做谓语的感性形容词要采取特定的形式,如在形容词的词干后面加上词缀「?かる,使之动词化,构成派生动词。或者加上样态助词「そうだ的形式表示,如:

木村さんが上竹さんをうらやましがつています。

弟が寂しそうなをしてます。

形容人多的词篇10

关键词:情感形容词 心理动词 语义特征 隐喻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表示心理、情绪、情感的词,如“悲哀、惭愧、得意”等,有学者称其为情感形容词(卢莹,2002;赵春利,2007)、心理形容词(赵家新,2006;张虹倩、刘斐,2011)或心理态度形容词(缪俊,2007)等,本文称其为情感形容词。

一、情感形容词的由来及命名

(一)心理动词与心理形容词

情感形容词在语义上与心理动词十分接近,早期研究一般将其归入心理动词。譬如,陈光磊、范晓(1987),胡裕树、范晓(1995)提出的不及物心理动词;周有斌、邵敬敏(1993)的准心理动词;陈昌来(2002)的一价心理动词;张京鱼(2001)的心理使役动词,徐睿、王文斌(2005)的情绪类心理动词、使役类心理动词等,都与本研究的情感形容词有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这类词与心理动词的差异,于是将它从动词中分出来,作为形容词的一个次类单独提出。譬如,赵家新(2006)从意义出发,将描摹人的心理活动与状态的形容词称为心理形容词。缪俊(2007)认为这些词表示的是人的心理态度,所以将其称为心理态度形容词。张虹倩、刘斐(2011)则仍坚持心理形容词的提法。

(二)心理形容词与情感形容词

上述学者都用到“心理”这一术语,《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下简称《现汉》)对“心理”一词的解释是:①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②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

在心理学中,“心理”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还包括“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甚至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①据此,表示感觉的形容词如“冷、饿、困”,表示智力的形容词如“聪明、笨”,表示世界观的形容词如“消极、积极”,表示性格的形容词如“勤奋、懒惰”等都可以称为心理形容词。鉴于本研究关注的重点主要是跟人的情感过程有关的形容词(如“喜悦、悲哀、愤怒”等),因此下文将不采用“心理形容词”而主要使用“情感形容词”这一术语。

二、情感形容词的界定

(一)已有的鉴别框架及问题

学者们在对情感形容词进行研究时,曾经提出过一些判别框架。周有斌、邵敬敏(1993)提出关于情感形容词的两个鉴别式②:

a.*S指人+(很+___)+O

b.S指人+对+O+很+___

周有斌、邵敬敏认为,情感形容词通常可以进入框架b,却不能进入框架a,即情感形容词不能直接带宾语,只能通过介词将宾语提前,例如,不能说“我很伤心他”,只能说“我对他很伤心”。我们发现,有很多明显不属于情感形容词的词也符合以上鉴别式,如“我对这件事情很敏感”“我对他的死很清楚”等;而有一部分情感形容词则无法进入,如“憋屈、甜蜜”等。

此外,有学者以“觉得/感到___”作为情感形容词的鉴别框架。张京鱼(2001)的鉴别框架是:

S指人+对+O+感到/很+___。

缪俊(2007)提出心理态度形容词的鉴别框架为:

a.Si+感到/觉得+ ?i+____

b.____地+V行为

框架a中,S是“感到”“觉得”的主语。?表示形容词主语缺省时在表层形式中留下的空位,与S具有相同的下标i,表示两者所指相同,如“她感到(她)很兴奋”中,全句的主语跟“兴奋”的主语都是“她”;框架b中,V行为表示描述行为表现的动词,如“走、回家”等。俞玮琦(2012)将“S指人+感到+____”以及“S+使(让/令/叫……)+ NP指人+____”作为情感形容词的界别框架。

我们发现,加入“感到”以后,的确可以排除一些非心理类形容词,但是对于一些表达感觉、思维等的形容词,似乎仍然无法排除,如“我对这件事感到不妙”“父亲对儿子的所作所为感到不解”等。有很多非情感形容词,也可以进入缪俊提出的框架b,如“我冷冷地说”“他莽撞地闯了进来”等。

(二)基于语义特征的句法测试框架的制定

1.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目前跟形容词有关的语义特征的讨论,主要跟“动态性/静态性”这一总的属性有关。具体说来,又可分为及物性与恒定性这两个方面。

第一,及物性。一般认为,典型的动词是具有及物性的,也就是具有较强的动态性,而形容词不具有及物性。譬如熙(1984)就曾指出,凡受“很”修饰而不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形容词;凡不受“很”修饰或带宾语的谓词是动词。这种说法就是以是否及物来区分动词与形容词。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形容词也可以带宾语。代表人物是张国宪(1995),他认为,汉语中有一部分形容词,表示事物动态的变化,可以带上宾语,如“他红了脸”,并将“红了”之类的词称为动态形容词。如果进一步考察张文的例子可以发现,动态形容词虽然可以带体词性宾语,但宾语是非常受限的,通常跟主语存在某种领属关系,如“他红了脸”“我空着手”中,“脸”是“他”的,“手”是“我”的。可见,跟能够自由带各类体宾的典型动词相比,动态形容词的及物性还是比较弱的。

至于情感形容词,陈昌来(2002)曾经指出,情感形容词具有非延性③,即描写人自身的心理活动,不涉及心理活动的对象。这种非延性,在句法上表现为不能直接带体词性宾语。如:

(1)a.我很讨厌这件事。

b.*我很伤心这件事。

例(1)中的“讨厌”是心理动词,可以带体词性宾语;而“伤心”则是情感形容词,不能带体词性宾语。

陈昌来所说的非延性,按我们的理解,其实就是指形容词的非及物性。我们认为,情感形容词的确不能直接带体词性宾语,如上面的例(1)b,但不少情感形容词可以间接性地带体词性宾语,即通过介词“对”将体词性宾语提前,句子就成立了。如“我对这件事感到很伤心”。可见,如果在形容词系统内部,就及物性而言,情感形容词还是有一定的及物性的,但是要弱于动态形容词。

第二,恒定性。恒定性是张国宪(2000)提出的,用以解释性质形容词的语义特征。他认为性质形容词具有恒定性,状态形容词具有准临时性,变化形容词具有临时性。同时提出了一组句法格式来区分这些特征。即变化形容词可后附时体标记“着、了、过”和准时体标记“起来、下去”,受时间副词“已经”等限定。而性质形容词因为恒定性极强,完全不能出现在上述句法环境中。至于状态形容词,不能后附时体标记,但可以受“已经”等修饰,如“地面已经干干净净了”。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如果把情感形容词加进去,我们发现,情感形容词可以后附时体标记“着、了”和准时体标记“起来”,如“他伤心了”“他伤心起来”,但不能加“过”“下去”等,即“*他伤心过”“*他伤心下去”不成立,都可以受时间副词修饰,如“他已经伤心了”。

我们认为,恒定性与及物性可以看成是一组对立的特征,两者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综上,可以将情感形容词在形容词系统内部以及形容词系统外部与动词的关系***示如下:

***1反映了形容词动态性/静态性的强弱变化,在连续统的最左端是性质形容词,其恒定性最强,及物性最弱,或者说静态性最强,动态性最差。在连续统的最右端是动词,其恒定性最弱,及物性最强。在连续统的中端依次是状态形容词、情感形容词和动态形容词。其中,状态形容词可以受“已经”等修饰,动态性强于性质形容词,但不能后附时体标记,动态性要弱于情感形容词。情感形容词因为只能带部分时体标记,且不能带体词性宾语,所以其动态性、及物性要弱于动态形容词。

2.情感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前文我们主要立足于系统的观点,通过将情感形容词与左邻右舍的词类(包括小类)进行比较,得出了情感形容词的基本语义特征,即弱及物性、弱恒定性。下面我们继续结合现有文献,探讨跟情感形容词直接有关的语义特征。

一是可感性。俞玮琦(2012)认为,“情感”强调的是心理体验,是心理体验者的某种性状,具有可感性。我们也认为,[+可感]是情感形容词的重要语义特征,绝大部分情感形容词都可以进入“觉得/感到____”框架,如“我感到很激动。”

二是亲验性或自明性。赵春利(2006)指出,某一主体对自身情感的内在体验性是不可与他人共享、不可为他人复制的,所以情感形容词具有亲验性。我们赞同赵文的观点,认为情感形容词的可感性,可以用[+自明]这一语义特征来替代。有些形容词不能进入“S+使+O指人+____”,加了“觉得/感到”就可以了,如:

(2)a.*她的态度使我很亲切。

b.她的态度使我感到很亲切。

这是因为在没有加“感到/觉得”的句子中,形容词的主语与“感到/觉得”的主语是同一的,如:“他的死使我很伤心”,这里“伤心”一定是指我伤心;而加了“感到/觉得”后,形容词前缺省的主语可以与“感到/觉得”的主语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如:

(3)a.她的态度使我感到(我)很懊丧。(我很懊丧)

b.她的态度使我感到(她)很亲切。(她很亲切)

例(3)a中,形容词“懊丧”的主语与“感到”的主语一致,都是“我”;而例(3)b中,“感到”的主语是“我”,“亲切”的主语是“她”,形容词的主语与“感到”的主语不一致。情感是个人的体验,所以情感形容词的主语与“感到/觉得”的主语必须一致。加入“感到∕觉得”以后才能进入“S+使+NP指人+____”框架的形容词,不属于情感形容词。

三是有因性。情感的发生一般总有一定的外部原因。这个外因在句法上可以表现为复句,或者单句中的主语,如:

3.情感形容词的句法鉴别框架

综合上面的讨论,我们得出情感形容词的鉴别框架如下:

Ⅰ* a.S指人+很+ _____+O体。

b.S指人+对+ O体+很+_____。

Ⅱ* S指人+是+_____+的+人。

Ⅲ S指人+_____+{着、了、起来}。

Ⅳ S+使役动词(令/让/叫/使)+Oi指人+感到∕觉得+ ?i+_____。

其中Ⅰ组和Ⅱ组是过滤框架,是基于情感形容词弱及物性、弱恒定性的语义特征,首先排除掉心理动词,其次是性质形容词。

Ⅲ组和Ⅳ组是主要鉴别框架,Ⅲ组反映了情感形容词具有[+动态]语义特征,Ⅳ组综合反映了情感形容词具备[+有因][+可感][+自明]这些语义特征。

下面以“厌恶”“悲观”“兴奋”这组词来展示我们的鉴别过程:

框架Ⅰ用来排除心理动词。上述词中,“厌恶”功能多样,可以自由地进入框架Ia和Ib,所以是心理动词。其他两个只能进入框架Ⅰb,可以作为情感形容词的备选成员。如:

(4)a.我很厌恶这件事。/我对这件事很厌恶。

b.*我很兴奋这件事。/我对这件事很兴奋。

框架Ⅱ用来排除性质形容词。剩下的两个备选成员中,“悲观”可以进入框架Ⅱ,而真正的情感形容词是不能进入框架Ⅱ的,所以框架Ⅱ就排除了“悲观”作为情感形容词的资格,而“兴奋”则取得了成为情感形容词的可能。即:

(5)a.他是悲观的人。

b.*他是兴奋的人。

继续检测,“兴奋”可以进入框架Ⅲ,也可以进入框架Ⅳ,即:

(6)他兴奋起来。

(7)这件事使他感到(他)很兴奋。

由此,可以判定“兴奋”是情感形容词。

在上述判定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表示生理、感官类的形容词,如“疼、渴、饿”等,可以进入情感形容词的鉴别框架。如:

(8)a.*他很饿肚子。

b.*他是饿的人。

c.他饿了。

d.没吃饭使他感到(他)很饿。

因此还需要补充框架Ⅴ来排除这些生理感官类形容词:

Ⅴ *{身体部位、感官}+感到/觉得+ ?i+_____。

能够进入框架Ⅴ的为生理、感官形容词,不属于情感形容词。如“疼”与“兴奋”:

(9)a.我的手感到很疼。

b.*我的手感到很兴奋。

例(9)a 中的“疼”可以进入框架Ⅴ,是生理、感官形容词;而表示情感的形容词“兴奋”则不能进入该框架。

4.隐喻用法与情感形容词的判定

在对情感形容词进行判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非情感类形容词,如生理、思维类等,通过隐喻,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情感,如“疼”,既可以是身体的某部位受了伤而感到疼痛,如“我摔了一跤,膝盖上很疼”;也可以形容人的情感,如“母亲这样辱骂我,我感到心里很疼”。

有些形容词,用“S+使役动词(令/让/叫/使)+Oi指人+感到/觉得+ ?i+_____”框架判别时,很难分辨“感到”的主语与“形容词”的主语是否一致,如“无聊”:

(10)今天的晚会使我感到很无聊。

例(10)中,“无聊”既可以指“今天的晚会”,也可以指“我”。

还有一部分形容词,通常用来形容无生命物,如“大海、生活、气氛”,有时也可以形容人的情感。譬如,“宁静”在CCL语料库中,有2702条,但形容人的内心情感的仅29条,只占总数的1%左右。

上述用法在修辞学中常被称为“通感”或“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相互映照(张寿康、杨绍长,1980)。我们认为,所谓“通感”或“移觉”,其思维机制就是隐喻,是人们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它常以概念系统中感官域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如将“疼”从触觉域引申到情感域,将“无聊”从有生命物引申到无生命物,将无生命物赋予人的情感,如“宁静”等。

对这些用法,《现汉》在处理时都未将它们分列为两个义项。我们认为,隐喻在语言的使用中无处不在,如果将这类词的隐喻用法都单列出来,将会大大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因此,我们也暂不将上述词分列出其他义项,统一简化处理为非情感形容词。

注 释:

①孙时进.心理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②周、邵文将情感形容词称为准心理动词。在鉴别式中,S指人指句

子的主语为指人的词或短语。框架a中的“(很+V)”是要求动词先跟“很”组合,再跟宾语组合,由此可以排除“有”“写”等非心理动词,它们是先带宾语,才能受“很”修饰。如“他很(有理想)”“他很(写了几本小说)”。

③陈文称为一价心理动词。

参考文献:

[1]陈昌来.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

社,2002.

[2]范晓,杜高印,陈光磊.汉语动词概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1987.

[3]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4]卢莹.情感形容词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5]缪俊.心理态度形容词[J].中文自学指导,2007,(5).

[6]徐睿,王文斌.心理动词也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版),2005,(5).

[7]俞玮琪.现代汉语“一+量+情感形容词”结构研究[D].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张京鱼.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式[J].唐都学刊,2001,(1).

[9]张虹倩,刘斐.现代汉语心理形容词带宾语结构研究[J].大连大

学学报,2011,(10).

[10]赵春利.情感形容词与名词同现的原则[J].中国语文,2007,

(2).

[11]赵春利.状位情感形容词与述位动词结构同现的原则[J].汉语

学习,2011,(1).

[12]赵家新.现代汉语心理形容词语义网络研究[D].南京:南京师

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3]张寿康,杨绍长.关于“移觉修辞格”[J].中学语文教学,

1980,(3).

[14]张国宪.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J].中国语文,1995,(3).

[15]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J].中国语文,2000,

(5).

[16]周有斌,邵敬敏.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型[J].语文研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形容人多的词10篇

学习

元旦吃什么食物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元旦吃什么食物10篇,内容包括元旦吃什么食物最好,元旦节必吃的食物有哪些。汤圆因为是圆形的,所以象征着阖家团圆以及亲人团聚,在很多重大的节日都有吃汤圆的习惯。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

学习

交通安全手抄报资料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交通安全手抄报资料10篇,内容包括曲洲老师交通安全手抄报,幼儿园交通安全的手抄报。初中法制教育手抄报***片(2)初中法制教育手抄报***片(3)初中法制教育手抄报***片(4)初中法制教育手抄报***片(5)初中法制教育手抄报的内容

学习

端午节的短句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节的短句10篇,内容包括端午节暖心短句文案,端午节祝福精辟短句。4、端起清香的粽子,放下生活的烦恼;端起浓香的红酒,放下工作的忧愁;端起开心的微笑,放下身心的困扰。端午节祝您快乐,笑口常开!5、生日的时候,我送你一个蛋糕;中秋

学习

地理中考复习计划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地理中考复习计划,内容包括八年级地理中考复习计划,地理中考复习笔记。第二阶段:(5月中旬6月)梳理体系,讲练结合。课本的基本知识点的熟悉掌握是必须必要的,但是仅仅有这个环节,还是不够的。因为,考试不是简单的对课本知识的重复

学习

语文摘记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摘记10篇,内容包括阅读摘记十篇,语文随记10篇。元话语是交际中常见的话语现象。在语篇建构过程中,话语包含两个层面:基本话语和元话语。基本话语传递话语主要信息,涉及话语的命题内容和指称意义,实现语言的概念功能。元话语

学习

假如教学设计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假如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假如我是巨人教学设计,假如我是一只小虫子教学设计。二、学情分析:本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对美术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很强,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但是有部分学生画画不够大胆。三

学习

一件事的启示作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一件事的启示作文10篇,内容包括一件事的启示优秀作文,一件事给我的启示450字作文。记得我八岁那年,妈妈在院子里种了一些玉米(专门供我吃)。因此,我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玉米,看它们长大了没有?成熟了没有有一天,爸爸妈

学习

法律研究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研究论文,内容包括法律论文研究方法模板,法律研究的论文题目。一、问题的提出笔者对国内现在流行的法理学教材和专著[2]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发现这些教材或专著在研究法律行为方面要么只字不提,要么研究的非常少。法律行为

学习

街道干部挂职总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街道干部挂职总结,内容包括街道挂职干部总结,街道挂职工作总结。二是领导带教,岗位育才。实践表明,挂职干部要能取得良好的挂职成效,必须建立规范严格的带教制度。为此,区委组织部出台了《关于高校中青年干部到我区挂职管理工作

学习

有关安全的作文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安全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安全的一篇作文,关于安全的作文400个字。Recently,sixkillingaccidenthappeninelementaryschool,whichhaveabadinfluencesonoursocialsafety.Theseinfluenc

学习

形容心情高兴的成语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心情高兴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心情特别高兴的成语,形容高兴的成语100个。3、笑逐颜开:逐:追随;颜:脸面,面容;开:舒展开来。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4、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学习

我的暑假计划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暑假计划10篇,内容包括我的暑假计划范文,精选暑假计划集锦10篇。1.争取7月1日至7月20日完成语、数、外三门暑假作业。计划大概每天完成6面暑假作业。2.预习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古诗词,文言文,日积月累等等。并有重点的选择背

学习

最好的中秋节祝福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最好的中秋节祝福10篇,内容包括祝福中秋节的诗歌大全,中秋节祝福早上好。仰望星空一轮明月圆环顾身边却不见朋友们在眼前倍感思念短信送去甜蜜的月饼祝朋友你们中秋节快乐幸福永远!家乡的月亮总比外面的圆家乡的月饼总比外

学习

迎新年文章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迎新年文章10篇,内容包括迎新年感想100个字,迎新年表决心的文章。她是白轩儿(她是姐姐,长了一对漂亮的大眼睛,但特别爱嫉妒,眼里透出算计人的目光)她是白琪儿,(她是妹妹,哪儿都比姐姐漂亮,特别是心地very的善良)白轩儿自告奋勇要跟路

学习

形容擅长写作的成语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擅长写作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形容文笔好擅长写作的成语有哪些,形容写作的成语比如妙笔生花。2、拿手好戏:原指演员擅长的剧目。泛指最擅长的本领。3、眼明手快:看得准,动作敏捷。4、出手得卢:卢:古时樗蒲戏一掷五子皆黑,为最

学习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中秋节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五言绝句,形容中秋节下雨的诗句。“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2011版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事实上,当下的课堂不少老师已经关注到文本内容的概括,但

学习

形容秋天的优美句子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秋天的优美句子10篇,内容包括形容秋天天气好的优美句子,形容秋天夕阳的优美句子。4、初秋的风使人感到凉爽、舒适,那时候穿夏装,更觉得痛快。而深秋的风,尤其是早晚的风,有时就使人不寒而栗了。秋天多细雨,一阵阵,密密麻麻的,

学习

形容初春的优美句子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初春的优美句子10篇,内容包括写初春的优美句子,形容初春乍暖还寒的优美句子。一、增强语言的画面感1.妙用修饰语。修饰语的恰当运用,能够准确、鲜明地刻画事物的具体形象。如朱自清在《春》中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

学习

形容时间过得快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时间过得快10篇,内容包括形容时间过得很快的句子或段落,形容工作时间过得快的句子。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4、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花落空摘枝。——杜秋娘《金缕衣》5、岁月如流6、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

学习

形容鞭炮的声音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鞭炮的声音10篇,内容包括鞭炮的声音用文字描写,形容鞭炮声音的aabb词语。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让他们观察!于是,我说:“请大家赶快看外面。”学生一阵骚动,于是伸颈、侧目、欠身、跑到窗边……大约过了两分钟,鞭炮声停止

学习

形容心情的成语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心情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形容急切心情的成语,形容心情的成语或句子。2、兔死狐悲: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3、叩角商歌:角:牛角;商歌:悲伤的歌。敲着牛角,唱着低沉悲凉的歌。形容用言语和歌声自

学习

形容人的词语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人的词语10篇,内容包括形容青年人的词语,形容人高升的词语。3、沉鱼落雁:鱼见了沉入水底,雁见了从天上落下。形容女子容貌极美。4、仪态万方:仪态,容貌姿态,万方,多方面多种多样,形容千姿百态,非常美好。5、体态轻盈:女子身材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