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圆为话题的作文10篇

以圆为话题的作文篇1

对话,作为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虽然已经以其多样的形式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但综观当下课堂,对话实效性低下的现状依然存在。本刊特刊登一组文章,对如何构建好对话的平台,实施好对话的策略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所谓问题,意指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或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导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主动、热情、有效地投入学习的教学过程。问题导学,是指教师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为载体来展开教学活动。

这里所说的“对话”,已经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指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称之为“教学对话”。从对话的对象上来说,有学生主体的自我对话、个体与群体的对话、自个体与他个体的经验世界的对话等等。本文试结合日常的数学课堂,谈谈以问题导学来实现有效对话的几点做法,以求教于大家。

一、关注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主体的自我对话

凡是教学活动,都离不开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重要依据。问题导学就是按照问题设计、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拓展的过程来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学不是教师单一地传递已有的知识与信息,而是变成师生共同合作进行的问题解决式学习。关注问题导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实现学习主体的自我对话,从而使学生在接触文本的过程中,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数学学***验、自我的问题解决经验对话,深入理解文本。

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提前布置导学题。

1.认真看书第18~19页,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

2.找一找身边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根据练习五第一题的要求,指出圆柱体的底面和侧面,指出圆锥体的顶点和底面。

3.尝试完成教材第19页的“练一练”。

4.看书后有什么疑难之处,写在练习本上。

上新课时,教师先让学生交流自学情况,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操作活动。

比如,有的学生在交流时谈到,幼儿园时就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只是知道了名称,现在自学了书本,知道以前看过的都是直圆柱。

有的学生说,看了书本,知道圆柱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可是,在生活中见到的圆柱体,看不到它的高。

有的学生甚至提出这样的问题:家里造房子时,看到堆在地上的黄沙,也是圆锥形的。但是怎么测量它的高呢?

……

不难发现,学生在自学时,不仅与书本进行了对话,还与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对话。的确,圆柱的高和圆锥的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其实,这样的对话结构可以描述为:教师创设问题—学生自学—学生自我对话—学生提出问题。

这样的问题导学,笔者以为有三点好处:首先,激活了学生的相关经验。进入六年级以后,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已经累积了不少的学***验,他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圆柱体,所以,在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的好办法。其次,可以更好地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通过对书本上***片的观察,再与实际的物体相比较,可以进一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同时,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与自我的经验世界进行了对话,所以,不断产生了新的问题。最后,通过自学,学生还可以体验立体***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教材方面来讲,圆柱和圆锥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几何体,所以教材提供的都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实物***片,直观性强,可感性强,操作性强。这些将为学生积极探索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做好了铺垫。

二、加强交流反馈,引发自个体与他个体的经验世界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问题导学,加强数学课堂中有效的交流反馈,可以引发自个体与他个体的经验世界对话,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安排了学生小组学习。

出示要求: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填写“长方体的认识” 探究表,并在小组里交流。

(1)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学生纷纷拿出自己带的长方体学具,进行研究,先在四人小组里进行交流,在展示研究成果时,教师指名学生上台交流。

学生边指着自己带的长方体学具,并说出长方体每个面、每条棱、每个顶点的位置及它们所具有的特征。

学生交流结束后,教师追问:怎样数可以不重复也不遗漏?如何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于是,其他学生拿着自己的长方体学具补充说明,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它们的面积为什么相等?什么是相对的棱?为什么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在交流过程中,有个问题引起了争议:很多学生发现所带的长方体学具中,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但有几个学生所带的长方体学具中,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所以,学生开始争论,在长方体中,相对的面是否一定都是长方形?

于是,教师组织学生第二次小组合作,再次观察自己带的长方体学具,观察后比较,究竟会有几个面是正方形的?

一学生说,他观察的长方体学具,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此时,教师没有给予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其他学生:如果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那么,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别的名称呢?学生经过比较,达成共识,最后得出结论,这个长方体其实是正方体。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笔者认为这样的对话结构可以描述为: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交流—学生争辩对话—学生解释问题。问题导学,给了学生自我对话、相互对话的空间,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伴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之中,教师的问题预设仅为学生指明了方向,而学生在交流对话中,真正实现了问题的生成、问题的解决和新问题的产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

三、注重点拨引领,加强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对话

“问题导学”的课堂强调以问题为主线进行学习,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问题发现、生成、解决的主体,在角色上都是发现者、生成者、解决者、合作者、分享者、建构者。教师注重点拨引领,就能加强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对话,使教学活动在多样的对话活动中走向深入。

例如,在“认识整万数”一课中,教师出示下列数据:太仓 712069,吴江 1275090 ,常熟 1510103,苏州市区 4074000

教师提出自学要求:试着读出这些数,并思考:这些数中的0在个级还是在万级?这些数中的0,你是怎么读的?选择两个写下来,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思考。反馈时,教师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

生:71|2069,第一个数的0在个级上,应该要读出来的。读作:七十一万二千零六十九。

生:127|5090,这个数里有两个0, 都在个级上,我认为要读出来。

该生还没说完,另一个学生立即反对:我认为9后面的0不要读出来。

师:究竟谁的说法对?我们先把两种读法写出来,大家自由读一读,比一比。

师板书:

一百二十七万五千零九零

一百二十七万五千零九十

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名读。

生:老师,我认为第二种读法是正确的,第一种读上去不通顺。

生:我也认为第二种是正确的,因为以前学过万以内数的读法,5090应该读作:五千零九十。

师:看来,大家一致同意第二种读法是正确的。这个数的两个零都在个级,第一个在中间,要读出来,第二个零在末尾——不要读。对不对?那么,1510103这个数又该怎么读?两个零如何读?

生:1510103的两个零也在个级,都要读出来的。

师:这两个零怎么都要读呢?

生:这两个零都在中间,一个在千位,一个在十位上,所以都要读出来。

师:看来,这个是新知识,两个零在中间,都要读出来。那谁会读最后一个最难的数4074000?

生:应该读作:四百零七万四千。

师:听了他的发言,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最后三个零都不读出来?

生:刚才读1275090时,我发现末尾的零是不读的,所以这里的三个零都不需要读出来。

生:我发现了,各级的零如果在中间要读,如果在末尾,不需要读。

师:大家一起来比较:712069、1275090、1510103、4074000,谁来说说,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中间的零和末尾的零应该怎么读?有没有普遍的规律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每级末尾0不读,中间有零都要读,其他数位零要读。

师:那么,学到这里还有疑问吗?

生:如果一个数,万级中间有连续的两个零呢?

师:嗯,你还有发现,比如:40074000?

师:大家试试看,连续几个零又该怎么读?

……

不难发现,在“认识整万数”的时候,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法。而对于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中间有零、末尾有零如何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难点。此环节的教学,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争辩比较,来建构知识网络。当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时,课堂教学就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与复杂性,成为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学习过程。这样的对话结构可以描述为:学生陈述—师生质疑—学生解释自己思维—引发新问题的产生。

上述环节中,教师的点拨引领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读法,尤其是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同时为学生开展有意义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对话提供了必要的智力与情感支持,避免了课堂对话的盲目性和低效性,在有效互动的课堂对话中,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自学能力的提高。

以圆为话题的作文篇2

[案例]

万盛试点“孝子河治理圆桌对话”

2006年3月22日,重庆市万盛区召开了一场名为“万盛区孝子河治理圆桌对话会”的讨论。

当地共有10位***府官员、11位非***代表出席。对话议题的发起者是重庆社科院课题组、万盛区委宣传部。参会者中具有***背景的代表来自区水行***管理部门及相关责任单位,他们被归为责任方。非***代表,包括本地***协委员、居民、村民、志愿者,他们是相关利害方。主持人认为,这种官民对话形式是一种创新,因为它不是用行***手段推动官与民的交流。而这次对话隶属于世界银行赞助研究的“信息对接与圆桌对话会议制度研究课题”项目,旨在提供适用于中国西部的公共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的制度样本。

在课题组看来,万盛开展的圆桌对话实验,对于推动公共管理、促进***府科学决策有重大意义。

[透视]

圆桌对话会与公共决策的公民参与

***治议题中的“圆桌对话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还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圆桌对话会是现代民主***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它是指公民本着理性、合作、建设性的态度,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正当的渠道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即在理性、平等和公正的基础上,让群众把自己的诉求充分表达出来,和职能部门充分沟通,并征求第三方的意见。它的核心在于平等,它是存在利益关联的多方之间为增进共同利益、解决矛盾冲突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会议形式。它的突出特征是会场不设主次席位,参会各方在相互平等的前提下,坐下来进行对话和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达成相互谅解。这种会议形式充分体现了平等、理性、公开、公正的时代精神。

中国的圆桌对话会制度是经济民主化和***治文明化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利益群体大量涌现。行业意识、社团意识、阶层意识等都在觉醒之中,利益分化和多元格局成为我国各级***府决策所面临的新情况。公共事务决策要求遵循客观求实和信息完备的原则,要求运用并服从人类的知识和理性。但实际上处理大多数决策时,决策者拥有完全的信息是不可能的,一方面因为决策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因为决策者知识和能力的有限性。举行圆桌对话会,通过讨论,可以避免因社会调查不充分、论证范围过窄所导致的决策不合理、群众意见大的矛盾,也可以避免无视各阶层的利益要求、以个人或行业为重的极端本位主义的决策行为。因此,圆桌对话会是公共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共***策维持公共性的民主路径。

第二,目前流行于欧美许多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以管理主义理论为导向,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企业型***府”、“后官僚制度典范”为理念,旨在克服***府“大包大揽”、规模扩大、角色错位、信任危机、不可治理性增加等诸多问题。***府虽然还是专门的公共管理机构,但并非唯一的机构。在***府之外,应当由一些准自治、半自治和自治的机构去参与或承担公共管理的职能,公共***策的制定和执行也不能脱离***府外公共组织而开展。圆桌对话会便是***府与***府外组织、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公共决策行为,是公共管理社会化的契约平台。

万盛实验的局限在哪里

圆桌对话会的试点对于推动公共管理,促进***府科学行***、法治行***有着重大的样本意义。它是相关各方进行必要的信息对接的有效平台。它有利于促进信息公开,减少暗箱操作;有利于下情上达、消弭社会矛盾;有利于理解沟通,求得各方的共同利益;有利于集思广益,增加管理部门决策的科学性。但是,决策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以程序的公正保证结果的公正。如果在进行“官民圆桌对话”过程中没有做到程序的公正,那么结果的公正将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看到万盛的这次“官民圆桌对话”实验的局限性。

第一,透明度不高。圆桌对话会的关键和核心应该是公开透明的制度安排。圆桌对话会的公开,既要求对话会内容的公开,又要求对话会程序的公开,包括对话会之前的代表选拔与名单的公开、代表发言与论辩的公开、结果的公布与质询等等。这次圆桌对话会在公开方面存在突出的问题。这次圆桌对话会主持人“不知道这些代表都是经过了筛选”;“群众代表并不知道这是一场被设计的、实验性的圆桌对话”。

作为一场实验,应该把全过程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群众代表应该是来自群众,倾听过大量群众的意见,才能参加对话会。参加的群众代表不能仅仅只代表他一个人,虽然他可能很理性、专业水平很高。而这次圆桌对话会参加的代表没有在会前与其他利益方进行交流,从而不能真正代表利益方的意见,存在着“信息隔离”的现象,存在着“民主做秀”的嫌疑。圆桌对话会的作用正在于其公开性。倘若对话会透明度太低、公开性不高,对话内容信息不充分,那么对话的科学性和民意基础将受到质疑,决策的社会认同度和支持率就会大打折扣。

第二,公正性不足。对话的公正性,不仅要保证结果的公正性,更重要的是保证程序的公正性。本次圆桌对话会就存在重要利益相关者缺席。“整个对话显得温和而有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污染企业未被列入责任方参会。”作为一场环保试点,没有污染企业到场,责任的确定,问题的解决将无从谈起。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出现利益分化和多元格局。可以说是群体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他们会注重自己的群体利益,要求在决策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圆桌对话会是利益关联的多方之间为增进共同利益、解决矛盾冲突而展开的。如果存在重要利益相关者的缺席,那么对话的公正性将受到质疑。

以圆为话题的作文篇3

中秋节主题演讲稿【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

花好月圆人团圆,迎风赏月阖家欢,今天我们又相聚在一起共庆团圆、共话发展。区委领导召开茶话会让我们大家相聚在一起,会见老朋友,认识新朋友,深入交流思想,展望美好未来,这是***和***府关心团结各界人士,充分调动我们参***议***的积极性,为共商未来、共谋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我为有机会参加这样的聚会而深感荣幸。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月亮和我们的生活、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文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经常以花好月圆来祝愿家庭的和睦团圆;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

在我们佛教里经常用“月”来比喻佛法,比如以‘千江有水千江月’来比喻佛菩萨的真如本性在众生心地中的反映;***教也以新月象征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时光,其象征含义是上升、新生、幸福、吉祥、初始光亮等。中国的基督徒也会在中秋之夜团聚在一起感谢上帝的恩典、祈祷家庭的团聚、和睦、幸福。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各项社会事业都在蓬勃发展。宗教也在追赶时代进程,把握属于自己的历史机遇。放眼全球,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剧烈竞争的时代。宗教作为承载了传统文化基因的社会系统,正在发挥着积极的、强大的作用。而宗教人才的培养、寺观教堂的管理、教规教义的传播,乃至整个宗教的发展,是越来越多地依赖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此,宗教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爱教必先爱国,国兴而后有教法之绵延;爱教则必然爱国,两者相互促进。

今天既是一次茶话会,也是一次交心会,千言万语话友情,同心同德谋发展。我们感谢各级领导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为通州人民和通州的未来祈福,所以我想以一句诗来结束我今天的讲话:去年明月今又来,人间一岁几多情,但愿月圆花常开,世间此情古今同。祝大家中秋团圆、吉祥如意!

中秋节主题演讲稿【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其来源被赋予上了神秘的色彩,那么透过层层传说的幻化,我们为什么要庆祝中秋节呢?

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曹文轩说:“人类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还依然在无家的感觉中。”我们身处现在的时间节点,暮然回首,发现过去的人生,就像是电影里配乐的叙事片段,我们的心在向前推进的每一帧画面里寻找着皈依的地方,渐渐脱离最初的那个被亲情围绕的温暖的豆荚。我们需要一个契机,或许时间短暂,却可以让我们重温情感的羁绊,去填补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团圆情结。每逢佳节倍思亲,若是分隔两地,纵有良辰美景也沦为虚设,有亲在旁,围桌畅谈,不复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的凄凉,徒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和睦,中秋佳节之意义得到了体现,届时容身在温馨氛围中的我们大可叹曰:“绝景良辰难再并。”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在我们熟悉西方节日的具体日期比亲人生日更加铭记的今天,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我们的概念里只是调养生息的机会抑或是成为热爱文学之人附庸风雅的话题,佳节的来历,前人赋予的神奇色彩再不为人们津津乐道,文人墨客的诗意文字大多尽散在历史的遗风中,而不为我们推崇的腹中底蕴。如果我国的传统节日不再是日历表上生硬的数字,不再是平凡普通与往常一般无二的分秒,那么是否可称得上是无愧于五千年来的民族文化的代代相传?***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当中国梦这三个字成为众多报刊,杂志的醒目标题,当中国梦这一精神成为先进工作者内心的正能量,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梦并非异想天开,而是从对中国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所以为了践行这一精神,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丰富传统节日的内容,以发展的眼光正确地认识它们。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我们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中秋之夜!

中秋节主题演讲稿【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xx一班的张鹏、葛亮同学,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中秋,又到一年月圆时》。

当天气不再炎热的时候,当清晨的步伐不再悠闲;当课业不再轻松,当耳边又响起一阵阵亲切的叮咛,我们又迎来的一个崭新的学期。金秋九月,金桂飘香,花好月圆,在这万家团圆的中秋佳节,你的心是否如我一样牵挂着远方的亲人,让我们祝福亲朋好友身体健康,节日快乐,阖家幸福!

中秋,又到一年月圆时。让我们珍视亲情,合家团圆。中秋,是一个飘溢亲情的节日;中秋,是一个弥漫团圆的时节。这个时节,感受亲情、释放亲情、增进亲情;这个时节,盼望团圆、追求团圆、享受团圆„„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

还记得儿时朗朗的读书声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提醒我们思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子发出如此美好的祝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啊!那是张九龄给我们送来的祝福。是的,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我们庆贺自己生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和平、安康、幸福、团圆,这不正是我们先人多少年来追逐的信仰吗!

中秋最美是亲情。几盘小菜,几句家常话,简简单单却又传递着人类最温暖、最和谐的声音,今夜,月圆人更圆!

中秋最美是思念。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月亮最高,高不过想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以圆为话题的作文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圆 教学反思

老子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是说完全做成的东西,看起来缺了什么东西,但用起来一点也不差;完全装满水的容器,看到上去好像是空的,但用起来一点也不少。

“圆的认识”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老师在上此内容时,往往都会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来发现圆的特征;或注重让学生“用圆规画圆”;或注重数学史料中的文化点缀。而忽视了学生通过推理、想象、思辩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忽视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圆”;忽视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

在上认识圆时,很多老师会告诉学生:“圆是由一条直线围成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我认为:“圆是由一条直线围成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该让学生知道,不过比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圆心定位置,半径定大小”,即“一中同长”。上课时,老师、学生可以同做:以左脚为圆心,右脚迈出的长度为半径画圆,让学生体会“一中同长”的含义及哲理,从而能概括圆的特征。在上此内容时,通过师生的共同操作,学生姚敦俊高兴地说:原来圆的特点可以那么简单地学习和完成。老师,这样学习的话太轻松了。

听了学生的话,我感慨万端千:原来教学可以那么简单地实施。

在教学半径与直径时,很多老师会让学生动手测量,说明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其实这个问题太过简单,顾名思义即可,没有必要大费周章。爱因斯坦说过:取一块木板在上面寻找最薄弱的部位,在那些容易打孔的地方钻开无数个孔。——不正是上面的做法吗?

在教学操作画圆时,只要强调好“一中” (找到一个中点,即圆心)、“同长”(以相同的长度即半径围绕圆心画一圈),在学生体会深刻的基础上强调:手拿住哪里,两脚之间的距离是直径或是半径,规范的圆就可以画出来了。

有数学家把数学比作“思维的体操”,而“问题则是数学的心脏”。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当关注“是什么”和“怎么做”,还应当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能给学生一个问题的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这才是数学教学中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一中”时问:不是“一中”行吗?学生都说:不行。如果不是“一中”,那么作出的肯定不是圆,而是其它的什么我们没有见过的怪物。又问:不“同长”又会怎样呢?让学生分别说。经过如此的练习,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很强的“一中同长”的具体的形象,有利于学生认清直径与半径,更有利于学生作出规范的圆。

实质上“圆的认识”内涵非常丰富,这节课应该讲的有价值的东西太多。我感悟:有舍才有得!

一课一得足矣!学生能深刻领会“一中同长”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对于偏僻地区的农村小学来说,让学生“左脚定位置,右脚迈出的长度定大小”画圆不难,师生边学边玩,娱教娱乐。此操作还能强化“用圆规画圆”时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半径而非直径。至于其它的教学内容,如“直径是半径的一半”等,就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吧!

感悟一: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才教,效果一定好;在没有必要的时候教,学生只会生厌。

感悟二:同一所学校同年级同学龄段的学生,有的班在数学基础知识方面掌握得扎实,而有的班则在应用题方面拿到高分。正因为有成有缺的缘故。就拿龙坪三小六年级的两个班来比较,通过批改试卷发现,六(2)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得分较多,基础掌握得较为牢固,但在对应用题的解答方面失分较多;而六(1)班学生的试卷却是应用题得分较多,基础知识方面没得到什么分数。我想,这应该是两个班老师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而导致的这一结果。

感悟三:生活中,大成若缺无处不在,比如:今天我打算在家看书学习,就不能和朋友相聚,朋友会说:每次叫你玩,都说没空。久而久之,与朋友的感情势必会疏远了;有一次,我正与家人一起看电视,同事叫我去逛街,本想拒绝,但又不想失去友情就答应了,等回到家,家人说:就回来啦?外面的世界不精彩吗?想想,我也无话可说,其实有时也是无可奈何的。

以圆为话题的作文篇5

新闻访谈节目《我们圆桌会》由杭州市委办公厅、市***府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市发展研究中心、杭州文广集团、杭报集团主办,2010年12月正式开播运行,周一至周五晚上8:00-8:30在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从创办开始,《我们圆桌会》便表现了不同的特质。

首先,不同于其他部门与媒体合办的栏目。很多部门与电视台合办栏目,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发声的阵地。其内容不外乎是工作报道、成绩宣传。

其次,不同于“行风热线”类的投诉栏目。这类栏目往往由纪检***门牵头,组织各部门负责人轮流参与,直接面对百姓。这是一种倾听民意的重要手段,但是内容更多是投诉举报类的个案受理,以及一些事项的解释、说服。说白了,这是职能部门与百姓之间的契约关系的履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平等主体上的对话、交流。

第三,不同于舆论监督栏目。这类节目充分发挥媒体“了望者”功能,对***府部门的履职行为以及各社会机构承担社会责任进行监督。但是,这些更多是媒体自身的行为,缺乏多个主体的参与。

《我们圆桌会》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努力把公共理性传递到城市的各个层面,在整个城市管理中,时时展现出一种以“真诚对话”的姿态,以理性、善意和建设性面对各种现实难题。

节目开播不久,就曾发生了一起“不愉快”:由于话题比较敏感,在几经讨论之后,一位嘉宾直言“你不管怎么跟我讲,你改变不了我。”主持人当即表示“到这里来谁都可能被说服,大家尊重你的观点,但是你要强调绝不改变,可能你今天来的目的是错的。”――在这个插曲的背后,实际上传递着一种深深的人文情怀:在对公共事件的认知中,“谁都可能被改变”;“我承认自己同时也承认别人”;“关系到大家的事,当然大家商量决定”。

对于这档全新的新闻访谈节目来说,其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关键词:“我们”“交流”“联动”。

(一)清晰的主体定位――我们。在《我们圆桌会》的平台上,参与节目的******、市民、媒体等各界代表都以第一人称姿态出现,以彼此复合、主动关联的方式展开理谈。节目传递一种氛围:“我们”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共享管理成果。

(二)独特的实现渠道――交流。栏目每期节目都邀请来自******、院校、行业企业、媒体四界等人士相聚圆桌会。在电视录播和网络直播中,各方面对面坐在一起,通过公开交谈和理流,努力实现观点上的共识,同时也广泛吸纳民意汇聚智慧,寻求最佳的和谐的管理路径。

(三)参与方式――联动。栏目建立由24位专家组成的栏目专家组,参与策划和演播室谈论。与杭州市民之家合作,随时邀请市民之家市民代表参与话题。与市有关职能部门和区、县(市)联动,建立工作渠道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通道,形成有效的解释和建议征集机制。与***策制定部门建立互相联动机制,在***策调研、和执行阶段通过栏目进行意见征集、、反馈等。为推动***府部门积极参与,《我们圆桌会》栏目设置了***府参与的联动流程:根据部门职责,通过公函(先是由市委办公厅发函,形成一定影响后,为避免强令参与的感觉,改由栏目组自行发函)要求相关部门参与节目。通过这一系列互动联系制度,栏目组建立了市民主体、专家支撑、******引导、媒体传播、行业企业参与的联动机制。

从2010年12月开播,到2012年8月,《我们圆桌会》先后播出350多期节目,涉及180多个话题(每个话题持续关注2―3期)。其中大部分话题涉及民生问题,比如交通拥堵治理、住房、物业、入学就医等,共有2000多人次各界人士走进演播室参与节目,其中包括200多位***府官员,300多位专家。

两年来,栏目曾连续5天邀请杭州市交通局长参与节目,与城市交通管理专家、社区居民一起互动,探讨“这个城市的市民在街头怎样方便地坐上出租车”;栏目曾请来79岁的杭州市民鲍大妈,与民***局有关负责人一起探讨“独守空巢的老人怎样活得精彩”;全市两会期间,杭州市环保局长与浙江大学教授和市民一起探讨“身边还有什么多少水可以成为风景”;2011年2月28日,杭州市长也走进栏目,与市民、专家互动,交流物价、住房、就业等问题。

作为参与城市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我们圆桌会》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整理汇总圆桌会上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府相关部门。2011年1月,“缓解交通难”系列节目播出后,栏目汇总梳理了《我们圆桌会》形成“缓解我市交通拥堵36计”上报市委、市***府,得到浙江省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批示肯定。节目提出的诸多治堵之策,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在已经播出的350多期节目中,节目现场面对面的沟通直接促成了许多城市管理工作的共识,一大批事关民生的社会管理工作得以提升。2012年5月21日,栏目播出的《饮用水水质,能否更透明?》节目中,市***部门对“的水质安全信息过于专业,市民看不懂”进行直接回应。两天后,在杭州第六次全市环境保护大会上,杭州市长专门提,到了这期节目,并且要求相关部门尊重民意,把市民关心的水质安全等公共信息以恰当通俗的方式进行,同时要在网络上进行每日更新,形成监督机制。类似的案例,在《我们圆桌会》运作中不甚枚举。

两年多来,《我们圆桌会》栏目节目收视率一直稳定在1.7-1.8左右,其整体收视率,高于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随后播出的电视剧。不追求辩论的火爆,不追求爆料的有趣,在平等谈话节目中,取得这样的收视效果难能可贵。在打破“沟通缺乏”僵局、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地方新闻媒体可以也应该有着自己的作为。在具体实践中,尤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平等协商是前提。

作为传播媒介,媒体最重要的是传递一种态度。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一种情绪、疏导着人们的情绪。《我们圆桌会》在节目设计上十分注重心理和社会层面的思考。圆桌会上,参与的各方努力在表达中寻找自身的诉求,在倾听中寻找共性和共鸣。当人们打开电视机时,接受到的不仅仅是扑面而来的信息,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公共社会治理的关注。

通过一种渐进式的努力,栏目首先培养来到演播室的嘉宾在谈论话题时的公共理性,逐步改变这些“参加圆桌会的人”,然后慢慢改变“可能来到圆桌会的人”,进而改变那些在电视机前“看圆桌会的人”;甚至要通过圆桌会的努力然后再改变“整个城市的市民”,甚至更多的人。

第二,让普通市民多说话。

栏目通过四种渠道让百姓参与:微博、杭网议事厅论坛、热线电话、杭州市***府市民之家市民代表。普通市民、当事人充分表达的节目,往往也是最有感染力的节目。

在城市管理中,很多时候人们关心的是事,而不是人。诸多城市难题的背后,那些利益相关者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们的状态怎么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够让他们心平气和呢?能不能、止城市的管理者、普通人、利益相关者在问题面前多一分理性呢?能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管理当中去?这些不仅仅是社会决策者的事,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事。

第三,***府官员也需要鼓励。

温和的尖锐、建设性的探讨是《我们圆桌会》的价值观。栏目运作过程中有一条不成文的约定:不管是哪个部门来参加节目的官员,在参加完节目回家的路上,参加节目的嘉宾一定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是开心的,至少是不受委屈的。这是栏目组的底线。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理性的弘扬。因为对于城市管理来说,鼓励的是官员,推动的是社会。如果媒体对官员的亲民言行、务实举措多一些倡导,就会正向强化官员更多的“民主风范”和“民主人格”,社会就会更多一些向上的共识和凝聚力。

第四,媒体自身定位需要突破。

以圆为话题的作文篇6

“审问之”,即对话题作文的有关材料和概念讲行仔细地探询、审问。

1、探询背景材料,弄清暗示或倾向。

2005年全国使用范围最广的第三套高考语文题,背景材料“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就有明确的暗示:甲忘记仇怨、铭记大恩情的做法是对的。

2.审问题引材料,明确题材的范围。

如2005年全国卷(三)题引材料“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就明确了联系现实生活取材和立意的写作范围。

3.审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深入思考话题的隐含条件和限制。

如2005年北京卷“说安”,安可以解释为安全、安宁、安逸、安于等,这就明确了写作的内容。

4.审问作文的限制条件,明确自由度有多大。

如“不少于800字,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明辨之”,即辨明话题的内涵和外延,抓准话题的核心。“明辨话题”,实质就是明辨话题地概念,具体的方泫有:

1.词语比较法。

与别的近义词或话题比较,准确把握话题的中心概念。如2005年高考天津卷的“留给明天”,把它与“展望明天”“创造明天”“等待明天”“剩下明天”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展望”是一种构想,“创造”是一种奋斗,“等待”是心理的期盼,“剩下”是心理的无奈:而“留给”是一种远见卓识的表现,它足把资源、财富、好的环境、美好传统、民族精神等大好的毒而右目的地保留给“明天”的人。

2.语素分析法。

分析话题的每个语素,然后整合理解话题的意义。如2005年高考辽宁卷“跑的体验”,对“跑”“体验”三个语素的意义进行分析:“跑”即“奔跑”,狭隘意义的跑指具体的“跑”的动作,挖掘潜力有限;宽泛意义的奔跑,是一种实践活动,鸟儿学飞足“跑”,去了某地可以说“跑一趟”,读一本书可以说目光“奔跑”,思考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说思想的野马在“奔跑”等等,挖掘潜力很大。“体”即“亲身经验”“体察”,“验”即“检查”“查看”,两者整合指“亲身实践”或“通过实践认识阁嘲事物”。综合起来可理解“跑的体验”就是指“亲身实践的体套或认识”。

3.结构词性分析法。

分析话题的短语结构和词性特点,明确思考的重点和方向。如2004年湖北卷“买镜”属动宾结构,“买”是一个“拿钱换东两”的商业行为,“镜”是名词,有着丰富的寓意,话题的关键是对“镜”的抽象意义的挖掘。

4.反义推断法。

运用词义相反相对的现象对话题进行分析和推断,明确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如2004年上海卷话题“忙”,其反义词就足“闲”,将两者放到一齐来分析,就会发观,“忙”与“闲”不是绝对的,关键取决于个人的心态和思想境界。

5.造句拓展法。

用话题的词语来造句,打开理解的思路,准确把握话题的内涵。由单个词或一个短语构成的话题都可用这种方法,如2005年高考山东卷的“双赢的智慧”,我们就可以造出这样一些句子来:他有双赢的智慧,经商中需要双赢的智慧,中国对外交往中双赢的智慧,人际交往中双赢的智慧,集体和个人实现双赢的智慧,双赢的智慧来自共同的需要,双赢的智慧是最好的智慧,双赢的智慧实现共同发展……这样有多少造多少,思路得以开阔,对话题的理解也就活了。

6.语段揣摩法。

无话题的材料作文,分析材料中心,揣摩材料的情味是准确审题的关键。如2005年上海卷要求写流行文化对我们成长的影响,三段背景材料列举了武侠、言情、韩删、卡通等现象,审题时思考点就应该围绕此现象,入乎其中地体悟,出乎其外地客观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或中心。

7.情味揣摩法。

揣摩话题的情味,准确理解题旨的意义。如今年广东卷的再题“纪念”,写作时就要弄清“纪念”一词的情味是褒扬的。如写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就一定带有怀念胜利的成份,带有对正义与和平胜利的珍惜之情,绝不能只写铭记历史教训,不忘历史的耻辱。

8.明辨关系法。

对关系型话题作文,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审准题的关键。概念间的关系,我们除了套用复句间的关系外,还可考虑辩证关系,发展关系等。今年全国卷三套题都是关系型话题,其中第一套“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第二套“位置与价值”,第三套“铭记与忘记”。从总体看三个套题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具体分析,还有不同:“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前面是前提,后面是结果;“位置和价值”,前者是条件,后者是哥评判角度;“铭记与忘记”,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选择关系。只有这样深入思考,才能准确审出题意。

9.***形联想法。

对***形类话题,找到***形与生活现象的相似点是把握题旨的关键。当然这个相似点可以不止一个,只要恰切即可。如画一个圆,让学生联想作文,就既可写“十五月儿圆”,又可写“车轮滚滚”,还可写“圆眼睛”“圆滑”“圆脸”等等。如今年福建卷的“圆与星形”的联想作文,可根据***形下面的文字??“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和“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来联想,这样它就成了相容性选择关系话题了。

l0.寓意分析法。

对寓意性话题,只有分析寓意,才能审准话题。如今年浙江卷的“一枝一叶一世界”,其中“一枝一叶”,寓指生活中的细小事物、细小的情节或细小的动作等,“一世界”就指反映的内容丰富,意义重大等。

“慎思之”,即谨慎地思考话题的现实意义,寻找它和生活现象的联系点或相似点。“文章合为时为著”,这是古人一直倡导的现实主义文风,这在今天也必须坚持。可有的学生就是忽略了这一点,编故事不考虑当今的时代特点,议论不思考能否针对现实问题,寓言、科幻离开了社会环境……这就形成了浮躁的文风和虚假的作文态度。

我们所说的现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真实的情感,以情感鼓舞人;二是解决现实的认识或思想问题,以思想启迪人。

审题时,我们要谨慎思考的有四个方面:一是围绕话题町以想到些什么现实中的人和事;二是这些人和事可从哪个角度切入;三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认识,是记叙描写,还是议论抒情;四是我的思想是不是做到了与时俱进,辩证深入。只有把这四个方面理清了,思路才算明晰了。

以圆为话题的作文篇7

第一课时师:同学们,在四年级我们学习了《颐和园》这课书,了解到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它那宏伟的建筑和优美的景色。如果今天想亲自去看一看,还可以看得到。在颐和园之前,我们国家还有一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那就是"·圆·明·园"(板书),但是遗憾的是圆明园这座世界有名的园林,已经被毁灭了(板书)现在只剩下残垣断壁,什么也看不见了。今天我们要学的第22课就是《·圆·明·园·的·毁·灭》(板书助词"的")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生甲: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为什么被毁灭?

生乙:圆明园是怎样的一个园林,是被谁毁灭的?师:除了这两个问题之外,还要明白另外两个问题。

第一,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接课题后板书"·为·什·么"?)

第二,他是怎样写的?(在为什么后接着板书"·怎·样·写"?)这就是我们学习第二十二课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大家都预习了课文,现在我要请五位同学逐段读课文,主要听每个字音读准了没有,读得流利不流利。生:(甲、乙、丙、盯戍各读一个自然段。)

师:五位同学都读得不错,只是第一位同学再读时咬字清楚一点。下面请大家浏览全文,练习给课文分段。

生:(自由读,浏览全文,边读边思考如何分段。教师桌间巡视,了解划段情况,了解学生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师:全文可分成几段?谁来说说怎么分?

生:全文应分为三段。第一段为第一自然段,第二段从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第三段也就是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段落划分正确。谁能再说说各段主要写什么?生:第一段写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段介绍圆明园的景观和收藏的历史文物;第三段写圆明园被英、法联***毁灭的经过。

师:现在我们逐段学习,请大家齐读第一段。(生读)

师:第一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理解它?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师:(板书:祖国......世界......不可估量的损失)谁能进一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生:损失非常巨大。

师:你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出来的?

生:"不可估量"说明损失巨大,估计不出来,损失无法计算

。师:说得非常好。对第一段,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生: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请同学们细读第二段,也就是课文的第2、3、4自然段,参照课后思考练习1的两个问题去思考这一问题。

生:(小声细读第二段课文。教师桌间指导)

师:谁能给大家说一说第二段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写了圆明园的组成;圆明园的景物;当时世界最大的收藏。

师:(板书"组成、景观、珍藏")好,现在我们先看圆明园是怎样组成的?请同学们读第二段的第一自然段。然后说说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

生:(读后答)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组成。

师:"举世闻名"的意思是什么?生:整个世界都知道师:全世界都知道这座皇家园林。这个"举"字可不是"举起来"的举,它当"全"来讲。谁能说说圆明园的组成?

生:圆明园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大园的东、西、南三面,众星烘月般地环绕在圆明三园的周围。

师:整个园林的建筑,共花费了150年,占地面积5200亩,清朝历经六位皇帝,他们继位后都根据各自的要求,不断设计和建造新的景观,因此才形成这样大的规模和优美的景色。读了这个自然段,我们知道了圆明园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能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来形容。或者说,你读了这个自然段,你觉得圆明园怎样?生甲:我觉得"金碧辉煌"。

师:(摇头)不能这样说。

生乙:"众星烘月"。

师:那是形容分布的形状。

生丙:"宏伟壮观"。

师:很恰当。

(板书"规模宏伟")圆明园的景观怎样?作者有什么感受,读了第三自然段也就知道了。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谁先来说说作者的感受?

生:作者漫游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请大家读这个自然段前面的几句话,把它分为两层来思考。哪位同学来分层?

生:第一层从"圆明园中",到"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第二层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到"还有西洋景观"。

师:说得好。谁还能说说这两层的意思?

生:第一层:写景观;第二层写这些景观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筑的。

师:加上作者的感受,这个自然段一共有三层意思。请同学们读第一层。

生:(齐读第一层。)师:读后,你觉得圆明园的景观怎样?

生:景观很丰富(师给予肯定,并板书"丰富")

师: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景观很丰富?生:有殿堂,有亭台楼阁,有买卖街,有田园风光......。师:回答得正确。你们知不知道"买卖街"是什么意思?

生:在街上做买卖。

师:(补充说明)皇帝心血来潮了,想了想一般老百姓是怎样生活的,于是就布置起做生意的店铺,酒馆、茶楼,作坊,跟一般街市一样。宫里的太监、宫女装扮成做生意的样子,有买有卖,很是热闹。皇帝游逛一番,看看怎么做生意。但不是天天如此,皇帝走后,一切又都恢复原样了。所以课文中有"象征"二字。另外,还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是这个意思。在田园里布置有耕种的,有放牧的,供皇帝观赏,皇帝一走,一切又恢复原样。师:下面请大家读第二层,这一层有很关键的一句话,谁能找到?

生:"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造各地名胜建造的。

师:如,海宁的安澜园。它位于浙江省海宁县、康熙年间,有个大臣在那里建个别墅,叫安澜园。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有四次都住在这里,说明安澜园景色之美,于是,就在圆明园中仿照安澜园的样子建造起一个类似的安澜园。

生:"武陵春色"是怎回事?

师:近代大文学家陶渊明写的《桃花园记》描绘过这样的春色;一条小溪,两岸开满桃花,经过山洞,来到桃花园......。根据这里的景色建造的景观在此称作"武陵春色"。

生:"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什么是西洋景观?

师:举个例子来说吧。圆明园中有个海燕塘,就属于西洋景观,它是仿照西方建筑风格建造的。也就是说,除了丰富之外,圆明园设计还很奇特。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里的第三个内容:圆明园的珍藏。请大家读第四自然段。

生:(默读第二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生: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对。上自先秦用的青铜器、装酒用的礼器、祭祖先用的青铜器具、历代名人书画、奇珍异宝,在圆明园都有收藏。师:作者写到这里心情会怎样?

生甲:很高兴。

生乙:很自豪。师:说得好,还有补充吗?

生丙:非常热爱。

师:(板书:"自豪、热爱")现在让我们用这样的感情,练习读课文第二段。

生:(练习有感情地读,体现自豪、热爱之情。)

师:齐读第四自然段。读时,有几个词要强调出来,如"不但......还......""上自......下至......""最大的"。

生:齐读。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第二课时师:上节课,学了课文第一、二段。了解了圆明园的组成和它的景观及珍藏,它的毁灭是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文首段一句话是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无比愤恨和痛惜的感情。第二段表达了作者自豪和热爱的感情。我请同学带着这种感情来读第一、二大段。

生:(读课文第一、二段。)

师:读得感情充沛,表达得比较完美。但是,就是这样一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被谁毁灭的?他们是怎么干的?请同学们听老师读最后一段。(师读)现在请回答一个问题,圆明园是被谁毁掉的?一起说。

生:英法联***!

师:能不能用课文中三个字概括出来,侵略者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生:(纷纷举手)"掠"、"毁"、"烧"。师:概括得好。(板书:"·掠、·毁、·烧)请看课文,侵略者是怎样掠的?

生: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师:又是怎么毁的呢?

生:任意破坏,毁掉。

师:"任意"是什么意思?

生:他们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想怎么破坏就怎么破坏

生:烧呢,他们是怎么干的?

生:大火连烧两天,实际上一共烧了整整三天。

师:你是怎么知道大火连烧两天的?生:课文中写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奉命在园内放火。师:这园林艺术的瑰宝,建设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写到这里,作者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

生:愤恨!

师:(板书:"愤恨"。)"瑰宝"和"精华"是什么意思?生: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精华-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师:我们用作者这种感情读最后一段。

生:(认真练读)。

师:再读全文,体会中心思想。说说全文记叙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

生:通过对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宏伟建筑和珍藏的历史文物的简要介绍,及英法侵略***疯狂地掠夺、任意破坏,说明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历史悲剧。

生:因当时清朝***府腐败无能,所以英法侵略***才敢打到北京来。

师:说得对。联系现在,你还有什么想法?

生:我国要富强,要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科技、***事现代化,使侵略者再不敢打我们的坏主意。师:谁能用"四个字"概括这个意思?

以圆为话题的作文篇8

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是这象征团圆美满的中秋佳节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2021中秋佳节专题演讲稿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中秋佳节专题演讲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及家长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在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苍穹时,脑海中定会浮现起那优美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人生有诸多事情难以两全,多少在外求学和工作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此时不能回到亲人身边。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一直被人们喻为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而这一天天上的月亮又分外明亮,分外的圆,所以又叫团圆节。中秋赏月,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当然最为人们熟悉的是《嫦娥奔月》了。在多民族的我国,有二十多个民族也在欢庆中秋节,虽然庆祝方式各异,但其寓意,也都是在祁求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所以这天都以月饼作为礼物,亲友间互相赠送,以取团圆之意。团圆节也让我们更加深切盼望海峡两岸同胞们早日团圆,祖国的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欢乐的日子我们更不能忘记那些在自然灾害中离去的同胞,遥远的汶川和舟曲永远是我们心底的痛。我们更不能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灵们,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同学们,在中秋佳节之即,让我们向辛勤哺育我们的父母,无私奉献的老师们真城说一声:您辛苦了!我们会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长大成为祖国有用之材,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振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祝愿老师、同学们中秋快乐!祖国安乐祥和!谢谢大家!

2021中秋佳节专题演讲稿2各位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中秋——我们的节日》。

秋浓了,月圆了,我们又度过了一个中秋!上个星期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它仅仅次于春节,是我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称为“团圆节”。

金桂飘香,花好月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人们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无论什么形式,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果有人问我:“为何庆祝中秋?”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中秋节是我国古老悠久的传统佳节,象征一个民族的迷人魅力,它本身就是一种奇特而又神秘的艺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享受着它的缤纷,我们仰慕她博大的胸襟,我们钦佩她对中国古文化的重大影响。年轻的我们,担负着延续古老文明的重任,中秋欢欣鼓舞时,更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做一个合格的继承人,这么一笔丰厚的财富,是我们耗尽心血也学不完的。

中秋最美是亲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亲情是黑暗中的灯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每逢佳节倍思亲”,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月亮,高不过想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学们,我们不仅要了解传统节日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挖掘和探究传统节日背后所蕴藏的价值。“时尚的东西是眩目的,但民族的东西才能长久。”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此时此刻,我们也更加期盼祖国统一,民族昌盛,国泰民安。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

2021中秋佳节专题演讲稿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赏中秋明月,扬中华文化。

漫漫历史长河中,伟大的祖国母亲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诗词曲赋是她柔光轻泛的双眸,国画、书法和曲艺展现出她曼妙的身姿,而传统节日更是描绘出她灵动飞扬的神采。

《周易》有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成就了民族的崛起。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每个节日都是文化的载体。两天后,我们将迎来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同学们,可如今,中秋节对于我们的意义又到底是什么呢?是忙碌喧嚣中一个难得的法定假日以供消遣娱乐?是应接不暇的宴席与觥筹交错的应酬交际?抑或仅仅只是一年之中月亮最圆的农历八月十五?

现实一次次向我们证明:我们过着历史悠久的中秋节,却不一定了解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我们坐在庭院里赏月,却未必能再联想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或“玉兔捣药”的古老传说;我们尝尽了美味的月饼,却往往没听说过“朱元璋与月饼起义”。象征团圆与幸福的中秋节似乎在渐渐淡化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面对韩国“端午节”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印度尼西亚将“皮影戏”捧成自家文化成就,面对无数西方节日的渗透性兴起与部分中国传统节日无形的没落,生长在21世纪的自尊自强的我们发出了一声声呐喊与呼唤:“请让我们,来继承和弘扬这看似正在失落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博大精深,传承开拓。曾有人这么说:“传统的文化节日的沦丧就是文化的沦丧,文化的沦丧就是民族精髓的沦丧。”伟大的祖国母亲为我们留下了珍贵无价的文化遗产,而那铿锵有力的“传承开拓”现在正需要我们这年轻的一代去付诸实践,而即将亮相的广州亚运会也期待着我们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

“历史是逝去的无法改变的昨天,传统文化是生于人类之始并可进化永生的。”同学们,作为附中人我们更应该走在这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队伍的前列,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抓住契机,认真学习中华文化知识,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挖掘其背后的传统文化,深入理解并取其精华,主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大放异彩。

最后,祝愿大家在中秋赏月之际,不忘中华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之本源,过一个幸福快乐的中秋节。

2021中秋佳节专题演讲稿4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秋浓了,月圆了,再过几天,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快到了!在此,我代表学校,祝老师们、同学们中秋快乐、学习进步、工作如意!

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称为“团圆节”。

金桂飘香,花好月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人们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无论什么形式,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是中华瑰宝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特别珍视团圆,中秋节尤为甚。

中秋,是一个飘溢亲情的节日;中秋,是一个弥漫团圆的时节。这个时节,感受亲情、释放亲情、增进亲情;这个时节,盼望团圆、追求团圆、享受团圆……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

同学们,一定能背诵出许多关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历史的时空流传至今,不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有着的共同信念吗?

中秋最美是亲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亲情是黑暗中的灯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月亮,高不过想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中秋最美是感恩!无须多言,给父母一个微笑,给亲友一个问候,递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饼,这是我们给予父母的回报。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感谢父母给予的培养……

老师们,同学们,这个中秋,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度过!心怀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们的人,感恩一切帮助我们成长的人!心怀感恩,我们才懂得尊敬师长,才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才懂得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老师们,同学们,中秋最美,美不过一颗感恩的心!中秋最美,美不过真心的祝福!

2021中秋佳节专题演讲稿5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又被认为是我们中国人的团圆节,每到这一天,许多远离家乡的游子,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亲友欢聚一堂,把酒言欢。

中秋节,是一个飘溢亲情的节日,是一个弥漫团圆的时节。这个时节,感受亲情、释放亲情、增进亲情;这个时节,盼望团圆、追求团圆、享受团圆……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的,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挂的时刻,和家人共进一顿晚餐,为远在他乡的亲人送上真诚的祝福,是中秋节最重要的章节,把一大块月饼切好,为远在异乡的亲人留下一份思念,举杯共进,分享点点滴滴地家常事,说说生活中的烦恼,是情感最真诚的吐露。

中秋最美是思念!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中秋最美是感恩!无须多言,给父母一个微笑,给亲友一个问候,递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饼,这是我们给予父母的回报。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感谢父母给予的培养……

老师们,同学们,这个中秋,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度过!心怀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们的人,感恩一切帮助我们成长的人!心怀感恩,我们才懂得尊敬师长,才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才懂得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以圆为话题的作文篇9

“蝴蝶”翻开空白之页

在胡适的《尝试集》中,《蝴蝶》一诗经常被研究者提及。它虽简陋却不失意味,被视为汉语新诗草创期的名作。比如,废名有个着名的论点,说胡适《蝴蝶》这首诗里“有旧诗装不下的内容”。由此,他看出新旧诗的本质区别:新诗是散文的形式,诗的内容;而旧体诗则是诗的形式,散文的内容。本文也以此诗为切入点,来分析汉语新诗咏物形态的初始特征: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作者给这首诗最后的定名为《窗上有所见口占》,据作者关于此诗的后记和日记说明,此诗先后有过《朋友》《蝴蝶》等题名。这些更替,至少表明此诗不太好命名,主题不确定。由此可知,诗中的“蝴蝶”这一关键意象的寓意,在诗人这里没有被固定下来。[6]在诗中,寓意的获得常常依靠在传统文本和新的文本之间建立互文性,即用典,但胡适没有采取这一常见手段。他是在践行自己“不用典”的诗学宣言?也许,他觉得白话新诗袭用古典文化中的蝴蝶寓意是不合适的。即使梁实秋认为,此诗内容上不脱旧诗风味[7],但这也许只是基于形式的判断。在内容上,它的确不像那些随处是典故的古典诗。即使意义较为浅白,音韵结构相对随意的汉魏乐府,也与这首诗的味道相去甚远。

众所周知,关于蝴蝶,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两个着名典故:一个是庄周梦蝶的故事。其中的蝴蝶,常被理解为灵魂自由的象征,也被理解为“相”的虚无。法国汉学家爱莲心如此解释这个典故:“这是一个强有力的形象化比喻,因为它预示着《庄子》的中心思想:你必须脱去陈旧的自我的观念,然后你才能获得一个新的自我。事实上,脱去旧的自我的过程,也就是取得新的自我的过程。”[8]在这首诗里,胡适似乎也想造就一个脱去旧观念的新“蝴蝶”,却不知将“新”落实在何处。另一典故,是将“蝶恋花”的场景比喻为情爱的自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就是这个典故的一部分。

在胡适笔下,这些原来被赋予蝴蝶的寓意,都不再具有作为新诗的“新”意了,如废名所说,这首诗中“仿佛里头有一个很大的情感,这个情感又很质直”[5]26。作者没被典故诱惑,而是对所见之物进行直观性命名:只写了眼前所见的两只不知何来何往的蝴蝶。②质言之,与现代汉语新诗歌要重“写”的一切物一样,蝴蝶在白话汉语中只剩下自己,一个等待新的隐喻归所的自己。某种意义上,蝴蝶的无所依凭的“可怜”和“孤单”,象征了白话汉语创建属于自己的诗意的一个开端,也象征了彼时中国“现实”的孤单———一个缺乏可以栖身的意义感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朦胧地意识到了某种诗意的“空白”感。③

作为内在于现代汉语诗人的焦虑,这种“空白”感不断地被命名、说出。比如,到诗人林徽因笔下,这种命名幻化为石头发出的歌唱:“石头的心,石头的口在歌唱”[9],与胡适的“蝴蝶”一样,这句不太被瞩目的诗,堪称现代汉语新诗处境形象的另一种写照。在汉语文化中,歌唱的石头常常是由某一等待的女性伤心过度而变成的,比如望夫石。④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比如蒙田在他的散文中就梳理过,古希腊以来西方传说中的女性是如何因为伤心而变成石头的。[10]歌唱的石头,意味着一种极度伤痛而导致的死亡,也意味着一种正在酝酿的艰难新生和永恒。就汉语新诗而言,我们可以将此间的石头理解为诗歌对物的生命复活的呼唤,一块块充满了心事的石头。由于这种孤独的处境,促使现代汉语诗人不断在词语中创建各种咏物形态,召唤新的言外之意。1937年,卞之琳在《车站》一诗里,也写到蝴蝶之死。与胡适一样,他也没有返回蝴蝶的古典寓意中:我却像广告纸贴在车站旁。孩子,听蜜蜂在窗内着急,活生生钉一只蝴蝶在墙上装点装点我这里的现实。

在卞之琳笔下,孤独的处境被写得更细微。蝴蝶被钉在墙上,作为尸体“装点”诗人的诗意“空白”感;但诗人清晰的“装点”意识,也让此诗获得一种消极美感。这种双面性,形成一种比胡适更清晰激烈的诗意寻找的姿态:意义阙如的现代汉语诗人,通过展示主置的微茫,尽心地编织、说出这种诗意的“空白”感。戴望舒1940年5月写的一首小诗《白蝴蝶》,也直接地透露出类似的“空白”结构: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上了空白之页?这里的“智慧”,是不是故意对庄子智慧的呼应?对汉语读者来说,至少可以朝这方面联想。但作为现代汉语诗人的戴望舒,却避开了这种可轻易获得的意义取向,他继续指向此前已经明示的“空白”: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

这首诗歌收在诗集《灾难的岁月》中,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诗人作为个体在民族危机和战争处境中的诗意窘境:蝴蝶作为日常之物,它身上的古典象征意义已经不能与现代诗人的处境匹配,陆机总结的那种“颐情志于典坟”的古典诗文创作姿态﹙诗中的“书页”可能是相关知识典故的象征﹚,在身处战火和逃亡中的戴望舒这里,只能带来一种深刻的寂寞和茫然。但是,诗人正是以写出这种寂寞和茫然,表明他强烈意识到蝴蝶的诗意“空白”。

“圆宝盒”展开的色相

在现代汉语新诗中,有一类以器物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典型地体现了诗意发明中的“空白”抒写意识,它们可以为我们提供另一分析视角。为了理解汉语新诗抒写这些物的方式背后的玄机,我们可以稍微回顾古典汉语诗学的“比”、“兴”观念。据现代文字学和考古学的推究,“兴”的本义之一为“举物环舞”,而所举之物,是用于祭祀的圣物。“兴”就是通过所见之物,与看不见的无限或神明发生关系的仪式。[11]如果我们把现代汉语新诗咏叹“器物”的言语行为,视为一种原始之“兴”的现代变奏,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现代汉语新诗中的咏物,在与什么样的言外之意产生共振?

我们先随意读一首关于器物的作品。比如早期在日本追随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冯乃超在1927年写的《古瓶咏》,这首诗显然受到过英国诗人济慈名作《希腊古瓮颂》的影响。关于西方诗歌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已经有汗牛充栋的研究论着。我们只须注意,汉语诗人所择取和采集的西方诗歌技艺和元素,一定是汉语新诗自身的拓展需要或缺乏的,在此诗中亦然。在西方近代科学兴起之际,浪漫主义诗人纷纷寻找新的美学资源,主张以想象力创造新的艺术神话,以抗衡科学神话对于人类存在的诗性之美的侵蚀。⑤在这样的背景下,济慈将希腊古瓮上甜蜜的牧歌和情爱画面抒写为一副永恒的神话,创建了一首西方咏物诗的典范。然而,济慈通过咏物凝聚的神圣和永恒,到冯乃超这里,却没法被改写为与所咏之物相互回响的言外之意:金色的古瓶盖满了尘埃金泥半剥蚀染上了黯淡的悲哀……金色的古瓶盖满了尘埃诗人的心隈蔓着银屑的苍苔诗人描写出关于古瓶的一幅幅画面,但各节的 画面之间缺乏一种穿越性的凝聚力。对这位把民族情绪直接转移到诗歌中的早期左翼诗人来说,面对业已毁弃的辉煌历史和满目疮痍的当下,他还不能以咏物来创建清晰的寓意和命名机制,将历史的断裂在语言中弥合。他诗心疲倦,描写古瓶要表达的寓意不清晰,寻找寓意的姿态也是散乱的。诗人所依存的现实之难,没有成功地转换为诗歌写作的困难意识。这正是早期汉语新诗面临的共同困难。

相比之下,卞之琳1937年写的名作《圆宝盒》,却清晰而玲珑地说出言外之意的“空白”,比起胡适笔下的自然物象“蝴蝶”,卞之琳的这首咏物诗发明了新的“空白”命名机制,显示出清晰的写作意识。为方便读者,我们引全诗如下:我幻想在哪儿(天河里?)捞到了一只圆宝盒,装的是几颗珍珠:一颗晶莹的水银掩有全世界的色相,一颗金黄的灯火笼罩有一场华宴,一颗新鲜的雨点含有你昨夜的叹气……别上什么钟表店听你的青春被蚕食,别上什么古董铺买你家祖父的旧摆设。你看我的圆宝盒跟了我的船顺流而行了,虽然舱里人永远在蓝天的怀里,虽然你们的握手是桥!是桥!可是桥也搭在我的圆宝盒里;而我的圆宝盒在你们或他们也许就是好挂在耳边的一颗珍珠———宝石?———星?

这首诗开头,诗人没有直接描述“圆宝盒”本身的特征,却通过想象中的珍珠,从大到小地赋予了“圆宝盒”的内部世界三重内容:“全世界的色相”、“一场华宴”和“你昨夜的叹息”。它们分别对应宇宙、人间和个体,圆宝盒因此成为一个“圣物”。为什么说是“圣物”?《易大传》中对圣的解释是“广大悉备”,熊十力对此的解释是“夫广则无所不包,大则无外;悉备则大小精粗,其云无乎不在”[12],巴什拉对于圆之奥妙的描绘,可作为熊十力关于“圣”概念的阐释的补充:“浑圆的形象帮助我们汇聚到自身之中,帮助我们赋予自己最初的构造,帮助我们在内心里、通过内部空间肯定我们的存在。”[13]“圆宝盒”凝聚多层含义而不拘一格,因此具有上述“圣”的特征。这样的意义结构,给追求清晰为目的的阐释学带来了挑战。按释诗的古典法则,我们要通过字面意义来寻找“圆宝盒”的寓意,即孟子以来被反复谈论的“志”。而我们却发现,此诗的所展示的,是“圆宝盒”如何躲开各种可能的“寓意”之笼的过程。

卞之琳曾如此描绘《圆宝盒》:“这首诗,果如你所说,不是一个笨迷,没有一个死板的谜底搁在一边,目的并不要人猜。”[14]这就象戴望舒《烦忧》一诗中表达的美丽困惑:“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在卞之琳这里,“说不出”的,呼应着对已“说出”的内容的否定,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形而上学气质的“空灵”。“‘空’是空虚,‘灵’是灵活。与空相对者是实,与灵相对者是死。”[15]哲学家冯友兰如是说过。卞诗中的连续否定,谜底的“缺席”和“空灵”,就像英国画家约翰?伯格论画时所说:“真正的画触及一种缺席———没有画,我们或许察觉不到这种缺席。而那将是我们的损失。画家持续不断地寻找所在,以迎接缺席之物。他若找到某个地点,便加以装饰,祈求缺席之物的‘面孔’显现。”[16]卞之琳也不断地展示寓意的“缺席”感,以此祈求“缺席”的面孔出现。一切没有说出的,都在呼求被肯定。而肯定的方式就是不断地指出,诗歌说出的远不是诗歌想要说出的。诗歌之说,最终要呼吁那没有说出的部分。因此,我们可以将“圆宝盒”视为诗歌语言抵达事物的梦想。

进一步说,这首诗里显示了现代汉语新诗三重梦想:对现代世界的得体命名﹙全世界的色相﹚,对人间﹙人间的华宴﹚的命名,对个体的命名﹙你昨夜的叹息﹚。“你”是前二者的具体化,甚至可以理解为情爱话语、知音话语或与自我的对话。人都要通过理解最亲密的人或事物理解更广阔的世界,通过理解自己而理解世界。由这三层意义的并置,可以看出,诗人不愿让诗歌的私语性局限于情爱话语,如果联系现代汉语诗人的处境,这种私语性体现的,也可以是个人的孤独,甚至是知识分子“风雨鸡鸣”式的孤独。

如果只从诗意层面看,则可以更多元地理解这种孤独。省略号在此很有意味:圆宝盒中可以容纳更多“珍珠”,恰好表明了圆宝盒的真正寓意的“缺席”。它无所不包,才使对它的命名愈加困难。总之,“圆宝盒”此前对应的象征意义,甚至是此前的一切诗意形态,都被诗人一一否定了:“别上什么钟表店/听你的青春被蚕食,/别上什么古董铺/买你家祖父的旧摆设。”我们可以对这四行诗作如下误读:前两行,似乎是诗人对泛滥的新诗浪漫主义爱情话语的轻微嘲讽,后两句则是对新诗因袭旧诗的警惕,质言之,“圆宝盒”作为诗歌的隐喻,它应该全然不同于以往。反之,我们也可以说,这四行提出的两种否定的过程,正是诗歌自我展示的悖论修辞:诗人在尽力否定他展示的精美,让一切说出来的美,随后即陷入不稳定之中。他试***直接展现他的“圆宝盒”:“你看我的圆宝盒/跟了我的船顺流/而行了,虽然舱里人/永远在蓝天的怀里,/虽然你们的握手/是桥!是桥!可是桥/也搭在我的圆宝盒里。”“圆宝盒”所要包含的“我”、“蓝天”、“你们的握手”、“桥”之间的连接,呼应了本诗开始四行之间的关系,更细致地发明主体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新命名。诗中出现了明显的典故:永远在蓝天的怀里的舱里人,让人想起古人“乘槎犯斗”等泛舟登天的典故。⑥而诗人写的“桥”,显然也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间之“桥”。但在这里,诗人在“你们的握手”与“桥”之间,直接用谓词“是”连接,产生的更具普遍性的联想效果,冲出了“握手”的情爱话语限定。

对于卞之琳化用古典诗的能力,许多论家已经有过详述,在此不表。我想说明的是,这些代表古典诗歌崇高性的咏物特征如何与诗人的现代体验有效结合?诗人对此小心翼翼。难题出现了:他不知道最后应该给予圆宝盒什么样的定格,只能用一种情爱话语结束:一切曾经足以与“圆宝盒”匹配过的象征意义,都不足以再与之匹配,而也许只有情爱话语能够得上一种最为空前的意义感,成为圆宝盒的最后象征落脚点。但是,诗人显然对这种浅薄浪漫主义式的单一情爱话语有足够的警惕,因此他以疑问句结束全诗:“或许他们也许就是/好挂在耳边的一颗/珍珠———宝石———星?”结尾的问号,与诗开头的问号相呼应,而“星”字,也与“天河”呼应,让“圆宝盒”的暗喻指向,也偏离了情爱话语,将整首诗引入一个修辞的谜团:“圆宝盒”到底“是”什么?它可能“是”的,都已经否定,它最后“是”的,也被怀疑。

总之,整首诗就是一个悖论修辞:与其说它展开了诗人想说的“圆宝盒”,不如说,它在展开与否定的交替中,一边把发生在不同时空中的事件和变故混合于现时刻之中,一边结束了作者对附着在“圆宝盒”上的崇高性的质疑和寻找,诗歌标题告诉我们的那个“圆宝盒”没有在语言中获得一个肯定性的形象。这种诗意结构,是现代诗人早就注意到的:“就是最好的字句也要失去真意,如果它们要解释最轻妙、几乎不可言说的事物。”[17]“它们将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包裹在神秘之中,掩藏起来只留给自己;它们将其掩藏在深处,用这种方式来指明它和保护它。”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类比的角度来理解这首诗的意义指向。斯宾诺莎说:“凡是与他物有关的东西———因为自然万物没有不是相互关联的———都是可以认识的,而这些事物的客观本质之间也具有相同的关联。换言之,我们可以从它们推出别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又与另外一些观念有关联。”[19]卞之琳将诸多与“圆宝盒”有关联的事物一一玲珑地摆出来,并依靠这些事物驶向诗意命名的“空白”。由这些关联振起的重重暗示,让诗歌延展出一种参差流转的意义指向。现代认知语言学者认为“类比基于世界的部分结构的相对不可辨性”[20],诗人也以一连串不可辨的类比修辞结构,簇拥着那给未被直接、肯定地具体化的“圆宝盒”。马拉美说:“把一件事物指名道出,就会夺去诗歌四分之三的享受,因为这享受是来自于逐点逐点的猜想:去暗示它,去召唤它———这就是想象的魔力。”

另外,“圆”也是一个特殊的字眼,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咏物的理想。钱锺书考证过“圆”这一概念的意义源流。他认为无论在古希腊以来的西方传统中,还是儒道释传统中,乃至在诸多中西诗歌作品中,对“圆”都有近似的用法和理解。[22]比如,诗人瓦雷里有一首诗《圆柱颂》,与《圆宝盒》有一定程度的同构性,卞之琳那一代诗人大都读过。瓦雷里这样来写圆柱的自白:“我们的黑眼睛里/有一座庙宇,那便是永恒,/我们不把上帝放在心上/而去朝拜神圣!”[23]显然,瓦雷里“圆柱”指向的,是“缺席”的“上帝”和“神圣”。但卞之琳在谈论《圆 宝盒》时说出了它所指向的“空白”:“至于‘宝盒’为什么是‘圆’的,我以为圆是最完整的形相,是最基本的形相。”按卞之琳的说法,这是一种不能看“死”的“内容”:一切都是相对的,都寄于诗人的意识和诗人的“圆宝盒”,寄于一种新的词与物的关系之中。哲学家牟宗三在谈论佛教中“圆教”翻译成西文的困难时曾也说过“圆”在汉语语境中的独特意义:不止是圆通无碍﹙round﹚,还有圆满无尽﹙perfect﹚[25]。了解“圆”在汉语中的意韵,就不得不更加赞赏《圆宝盒》的对汉语新诗的意义,它表达了出一种不依赖于***象征体系,也不膜拜古典汉语诗意的新的汉语抒情的崇高感,这在现代汉语诗中并不多见。

在以上几层阐释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圆宝盒》理解为对词与物的关系的再一次改写。诗歌标题中的几个元素:“圆”、“宝”、“盒”,前两个字让我们感到了诗人的汉语诗意理想,而最后一个字,则可以理解为———这用最吉祥、福乐,最饱含已经消逝的汉语之甜的字眼命名的理想,永远栖身于一个不能完全打开的语言盒子之中。里尔克说,真正的诗人的基本特征是“使可怜而疲惫的词汇焕然一新,使它们恢复处子之身,年轻而丰饶”[26]。卞之琳这首诗中的“圆宝盒”正是这样一个焕然一新的词汇。与“圆”这个字相关的意象,在最好的现代汉语新诗中不止一次出现。比如,卞之琳的《白螺壳》,袁可嘉的《空》里,也出现了这一概念,这都是现代汉语诗人处理诗意“空白”过程中,创建咏物能力的体现。

“旗帜”收容的远方

这种对创建咏物能力的尝试,在冯至着名的《十四行集》的最后一首中,表现为另一种激烈: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取水人取来椭圆的一瓶,这点水就得到一个定形;看,在秋风里飘扬的风旗,它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让远方的光、远方的黑夜和些远方的草木的荣谢,还有个奔向远方的心意,都保留一些在这面旗上。我们空空听过一夜风声,空看了一天的草黄叶红,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但愿这些诗象一面风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在这首诗中,冯至也以一个与卞之琳相似的意象来开始:”椭圆的一瓶。”但与卞之琳以各种可能的比喻来“接近”“圆宝盒”,形成层层否定的推进不一样,冯至以对不同“物象”的递进式的把握,来反复撑开同一个悖论性的题旨:“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这被诗人视为27首诗的总结。同时,诗人也似乎要表明,对这些诗的命名很难,正如诗歌对事物的命名很难一样。在有些版本或选本里,会以第一行作为此诗的提名,如李商隐对《锦瑟》的命名一样。而有些版本或选本里,这首诗却是没有题名的。卞之琳以整首诗流转地“否定”自己的命名,写成了一个意义“空白”的“圆宝盒”,而冯至干脆不直接命名自己要写的内容。因为,正如他先后写出的物象“瓶”、“风旗”,是企***“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一样,全诗是在命名一些没法命名的事物。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这种语义分歧其实是一种悖论修辞。冯至在《十四行集》另一首诗中有一行诗也有比较浓厚的悖论色彩:“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语言哲学家认为:如果承认了命题A,就会推出命题非A,如果承认了命题非A,就会推导出命题A,就会出现悖论[27]42。比如:“所有真理都是相对的”,“所有的话都是谎话。”[27]120卞之琳的《圆宝盒》和冯至的上述诗句也可以作如是观。这两诗令人着迷之处,正在于这种以悖论修辞推进诗意的方式:“当语言拒绝说出事物本身时,仍然不容质疑地说。”[28]对现代汉语新诗来说,物缺乏象征意义,或者意义缺乏象征物,它们往往在诗人的悖论言说中可以被焊接在一起。只是后者以更直接肯定的方式来说出悖论的处境,因此显得更有气势,在启用传统资源上更加直接和自信。

因此,在冯至的诗中,“瓶”、“风旗”两个意象都有意识地抒写具体有限的事物与浩大无限世界之间的悖论关系:后者如何呈现在前者之中?具体到诗歌写作的年代,则可以说,一个蜕变和新生中的民族,一个现代白话汉语的词语艺人,在古典传统分崩离析之后,如何以词语之躯重新把握浩大与无限?如何让个人的声音区别于集体主义神话,同时又能表达共同的困惑和希望?

许多论者已经谈论过里尔克诗歌中着名的“孤独的风中之旗”这一象征结构此诗咏物特征的影响,但为什么他受到的是这方面的影响,而不是别的方面?与此对应的是,诗人也在运用传统诗歌典故。比如,在第一行中,我们隐约看到庄子笔下“秋水”的影子,接下来的“风旗”意象,似乎也可以让熟悉古诗的中国读者想到李商隐“尽日灵风不满旗”这样的诗句。这种潜在的文本关系的构造,优化了诗人所营造的悖论修辞:被椭圆的瓶子和风旗两个物象抓住的一切意义,恰好是不明晰的,诗人对这不明晰的部分的描写,可以说是有意顾左右而言他:“远方的光、远方的黑夜/和些远方的草木的荣谢,还有个奔向远方的心意”,诗句里的这些事物,可以理解为20世纪40年代上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迷茫与希望交织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诗歌为事物寻找寓意本身的迷惘与希望,理解为对词与物的关系的思索的呈现;更可以只理解为诗歌描写的世界画面本身。与卞之琳写《圆宝盒》一样,冯至在诗歌中所写之物,也在寻求自身的意义。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写出了一种精致的“寻找”,而这精致本身,正是现代汉诗最值得称道的新传统,它们本身,就是现代汉语新诗的诗意源泉。“风旗”意象在其后的诗人那里继续被展开。比如1946年,同样受到里尔克影响的袁可嘉也写下了“我是站定的旌旗,收容八方的野风”[29]这样的句子。1947年,诗人穆旦也有一首名为《旗》的诗,与冯至、袁可嘉上述作品有部分的同构性。但在“寻找”的姿态上,开始出现相反的情形:“四方的风暴,由你最先感受,/是大家的方向,因你而胜利固定/我们爱慕你,如今属于人民。”

在穆旦笔下,“旗”有了比较明晰的寓意。甚至具有一种预设的主题,支撑整首诗的诗意性。他不再像胡适、卞之琳和冯至一样,在词语的建筑过程中,渐渐呈现一种对于寓意的精致的“寻找”,而是让某个先入为主的意义,支撑诗歌的咏物形态,这就是穆旦的“新的抒情”。由此,民族的、集体的意义和声音摆在诗人们面前,占据了他们的诗心,催迫他们将这些先于诗歌的意义和声音,表现为诗歌的咏物言说。穆旦批评卞之琳的《鱼目集》,甚至认为卞的《慰劳信集》也缺乏“新的抒情”:它就是“诗歌和这时代成为一个情感的大谐和……有理性地鼓舞着人们去争取那个光明的一种东西。”他赞美艾青的诗歌,认为其诗作《吹号者》正是“新的抒情”的代表。在穆旦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汉语新诗发生以来面临的“空白”得到了暂时的解决。因为他认为“现实生活”自身的意义,足以取代语言中的虚构、建构和寻找[30]。诗歌的使命,正在于充分地呈现它们。在这种写作意识的主导下,许多诗人的主体性与民族想象的共同体、***治意识形态重叠,甚至淹没其中,进而构成了诗歌咏物的新形态。

以圆为话题的作文篇10

小学生中秋节活动模板一一、活动目的:

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近中秋,感受中秋佳节的思乡之情和祝福团圆的美好情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二、活动主题:中秋佳节话团圆

三、活动时间:20xx月9月

四、活动内容

1.“中秋月圆知多少”班队会

让学生收集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习俗、美食等知识、***片等,通过十分钟队会,在交流、讨论、展示中走近中秋文化。

2.赏月品月话月饼

中秋月圆夜,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赏月品月饼,三代人从品种、味道、价格、包装等方面话一话、比一比各自童年的月饼。

3.小小歌谣传情意,佳节感恩送祝福 (一二年级)

(1)利用音乐课学唱歌谣《爷爷为我打月饼》,激发学生怀念红***爷爷的情感,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知道老人曾为我们祖国,为我们大家,为自己的家里做了很多事,吃了很多的苦。

(2)用自己喜欢的制作形式和材料,自制一张精美的爱心卡,写上一句祝福的话语,送给自己最亲近的人,传达感恩祝福之情。

4.追根溯源画中秋(三年级)

收集中秋由来的传说,让学生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懂得感恩的思想。利用美术课,通过绘画方式表现中秋趣事。

5.情满中秋,同享中秋明月,手抄报展示(四、五年级)

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不拘,A4纸张;每班上交10幅作品。学校将选取好的作品展评,班级并也可用来布置教室。

小学生中秋节活动模板二一、活动时间:中秋节前两天

二、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通过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准备:将学生分为六组分课题收集各地中秋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中秋的相关资料。

四、学校中秋节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1、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名称、由来、中秋灯谜和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2、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情境导入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第一主题:话说中秋 1、中秋节的由来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3、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题:中秋实践活动 1、设计别致、精******月饼***案 2、举办月饼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以圆为话题的作文10篇

学习

让妈妈感到安心的瞬间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让妈妈感到安心的瞬间10篇,内容包括让妈妈心情好的1000种方法,让妈妈开心的十种句子。年轻的妈妈用生命换来儿女的平安,这是爱的瞬间,是伟大的母爱最真的体现。瞬间二在地震灾区,当消防队员翻开最后一块水泥板,人们被这眼前的一

学习

团支书工作计划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团支书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团支书第一学年工作计划,团支书工作计划的结束语。

学习

给上级领导的感谢信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给上级领导的感谢信10篇,内容包括感谢上级领导的感谢信,怎样写感谢信领导的话。我始终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工作中的坎坷困苦,无论多大的风雨,我都勇敢地去面对,同事都说我是工作狂,网友们说:大姐,你的工作没有结束,永远都是开始..

学习

中秋祝福语走心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祝福语走心10篇,内容包括中秋给父母的祝福语,中秋最特别的祝福语。4.秋初凉,夜苍黄,一份思念两茫茫;中秋到,月明亮,提早祝福情飞扬;好运享,快乐尝,吉祥月饼到身旁;朋友心,情意长,祝你幸福团圆永安康。5.友情如山,把关怀送给你;岁

学习

雾里看花终隔一层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雾里看花终隔一层10篇,内容包括雾里看花隔一层意思,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出处。3、看着那些兴高采烈的上班族,灰蒙蒙的,就像雾里看花一样。4、你的感情我真的不懂,好似雾里看花,总也看不清他有多么美。5、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这烦扰的

学习

商业招商方案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商业招商方案10篇,内容包括商业招商方案ppt模板免费,商业招商最佳方案。二、工作目标全年争取实际利用内外资(实到内资、实际利用外资)2.3亿元,内外资注册资本(内资新增注册资本、合同利用外资)9600万元;健全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

学习

客房实训报告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客房实训报告,内容包括客房实训总结1000字,客房服务的实训报告。(一)实习动员2014年6月30日在校内1F513王瑞华老师和李娟老师的主导下进行了实习动员,老师们首先说明了实习地点,实习时间,实习的基本要求。同时强调了安全问题,要求

学习

创业项目概述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创业项目概述10篇,内容包括创业项目及项目分析,赚钱项目创业副业。二、竞赛的项目有以下几个方面:§某种高科技产品§某种具有广泛市场,能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制作或产品§某种全新的服务理念某种可以实现的概念产品三、项目

学习

领导祝福短信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领导祝福短信10篇,内容包括给领导祝福的短信,领导升迁祝福短信。3、老骥伏枥,退休续谱夕阳曲;苍松傲雪,余生再唱春牛歌。4、多少年矸缬曷罚现跟随岁月叹流年,忆往昔同游书山路,此时各奔天涯不相见,几多相思只化作颗颗热泪,祝君平

学习

公司新年祝福语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新年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公司领导新年祝福语,公司新年开工祝福语。4、新年佳节到,向你问个好,身体倍健康,心情特别好;好运天天交,口味顿顿妙。最后祝您及您的家人:蛇年好运挡不住,蛇年财源滚滚来!5、春节新年好!衷心祝福你,上帝保

学习

三年级我有一个想法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三年级我有一个想法作文10篇,内容包括我的想法作文100字三年级,我有一种想法小学三年级作文。1.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词句如在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中,“学习伙伴”提出: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看似提出疑问,实则提醒我们

学习

关于莲花的作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莲花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写莲花的优美作文,关于写莲花的作文借物喻人。步入莲花馆,你就进入了一个莲的世界。徜徉场馆中,不知不觉间就览尽了莲的前世今生。其实,早在一亿三千多年前,恐龙横行地球的时期,莲花就已经存在了。历

学习

妊娠期高血压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妊娠期高血压,内容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的心得体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给我的启发。妊娠高血压疾病分为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以及慢性高血压5种类型。子痫前期轻度俗称轻度妊娠高血压,孕妇血压轻

学习

高考百日冲刺誓词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高考百日冲刺誓词10篇,内容包括高考倒计时百日誓师,高考百日誓师霸气誓词精选。有力量才有辉煌,让我们高举右手,面对最后100天,庄严宣誓:自信创造奇迹,拼搏成就梦想!智慧主宰世界,合作共享成功!脚踏实地海让路,锲而不舍山移位!竭尽全

学习

关于暑假的英语作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暑假的英语作文10篇,内容包括我的暑假计划英语作文六年级,关于暑假的作文10篇英语。[关于初二学生的暑假英语作文]:

学习

初三作文大全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初三作文大全10篇,内容包括初三作文写作技巧,我的初三生活作文。

学习

大自然中的一员作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大自然中的一员作文10篇,内容包括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作文10篇,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作文500字。而这一切的变化无一不在唤醒已沉睡多时的我。调皮的我带着道边槐花的清芬,轻轻的吹拂着路人的面颊与发鬓,吹拂着人们的胸膛,温柔地

学习

起床的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起床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起床的作文100字以上,以起床为话题的小作文。幸好这次动作快,不然一顿雷劈是肯定要的。每天起床都是一大难关。天天起床使我练成了二个独门绝技:“被窝穿衣功”和“见声起身功”。希望这天能快一点,变

学习

关于父母的爱的作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父母的爱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父母之爱的作文500字,父母的爱作文100个字。父亲节学校校园广播稿父亲节学校校园广播稿:给你的天空划一道绚丽的亮色,给你的世界奏一曲动听的欢歌。传播校内外新闻,抒发学子心声,繁荣校园文化,丰

学习

新学期计划作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新学期计划作文10篇,内容包括新学期计划作文400字,新学期计划二年级作文。语文方面,我决定每天课外阅读一个小时,一周看一本课外书,增加我的课外知识,扩大我知识面。我还决定报读一个作文班,要使作文提高到一个我理想的程度。上

学习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10篇,内容包括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摘抄,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满分。微不足道的地方;不足为奇的举动;但,那是一个令我感慨万千的场面。这个小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虽然我不住在里面,但是两个姑姑家都住

学习

自然风景作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自然风景作文10篇,内容包括大自然的风景作文,写自然风景的作文10篇。途中有绚丽多姿的花,美丽的蝴蝶,苍劲的大树,威武的我们尽情地玩着,贪婪地吸收着大自然的精华。不知过了多久,玩了一天我们也累了,于是只好告别这美丽而神奇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