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篇1
我有一次在我班布置了一道话题作文“责任”,有一位同学先以“太阳的责任是哺育万物,园丁的责任是照料花草,父母的责任是培养儿女”开头,引出自己文章表现的中心父母的责任,然后列举一些生活细节表现父母对儿女的关心爱护,最后议论抒情:“父母的爱,像太阳的光辉博大深厚,儿女之心如寸草,健康成长,茁壮向上,才是最好的报答。”大家不难看出,这位同学的作文头开得不错,以类比形式提出:“父母的责任是培养儿女”,紧扣话题,但是接下去的描写和议论却偏离了“责任”,转到“父爱母爱”上去了,整篇文章的中心也变成了歌颂父爱母爱的伟大,偏离了话题,最后只能判为四类卷。
话题作文如何拓展思路呢?话题作文提供了空间是广阔的、自由的,这就反而使人不知从何处下笔,感到茫然无措,兴棋难定了,这就要从话题的特点出发去选择思路,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下面以“初三”话题为例,探求几种全新的思路。
1.一词经纬思路。全文以一个“忙”字立骨,通过“早晨慌慌忙忙”,“中午匆匆忙忙”,“晚上急急忙忙”三组画面写初三生活的忙忙碌碌。
2.剪辑式思路。全文分四大块,第一块:摘自琴的谈话;第二块:摘自芳的牢骚;第三块:摘自雪的作文;第四块:摘自泓的日记,四个板块经过剪辑,巧妙地拼合在一起。
3.剧本式思路。全文将镜头对准一天午休,用剧本式思路通过四科老师“切割”学生午休时间的故事来表达主题。
4.幅射式思路,全文以若干“初三就是……”的句子展开,一小段锁定一个“点”,铺展出初三生活的喜怒哀乐。
5.作息表思路。全文就是一张自己设置的“初三作息时间表”,以此来透视初三生活的一个窗口。
6.仿拟式思路。仿拟出若干首诗词,从各个方面来表现初三学生的刻苦努力与不懈追求。这样,只要思路一拓宽,我们就能文思泉涌,佳篇迭出。
新教材中的作文教学多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许多教师认为“话题作文”就应该让学生挥洒个性,只要不跑题就行,教师不必作过多指导,指导过多反而会束缚学生作文能力的自由发展。但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面对话题,不知如何选材,拿起笔来只是胡乱应付,写完后读一读,连他们自己也不知所云,更不用说紧扣话题了。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篇2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样的写作教学要求,自然会反映在考试命题中,“真情”类的作文因此而成为考试命题的永恒主题;而这其中,“亲情”类命题又占了相当的比例。它大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渴望关爱、理解万岁、和谐团结、感恩敬老等。
纪伯伦曾说过:“爱不仅使爱者尊严高贵,而且使被爱者尊严高贵。”我们的心灵因被爱而温润,爱犹如冬日的暖阳,让生活更加美好,让世界在和谐中鲜亮;我们的心灵因被爱而光彩夺目、活力无限,爱犹如春天的雨露,让生活更加甜蜜,让世界在爱心中亮丽。置身于爱中,我们的灵魂得到洗礼,心灵变得更加博大和宽广,我们的生活因爱的导引而迈向和谐的正道!
同学们,你对“亲情”的理解是怎样的呢?请以“感悟亲情”为话题写篇文章,抒写你对这个词的深刻理解与感悟。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写作导引
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篇3
电话面试之HR经典第一问:请做一下自我介绍!
@HR:今天去相亲,刚在那男的对面坐下,就不自觉地来了一句:“请先做一下自我介绍!”这场景似曾相识啊……
@求职者:昨儿梦见开车闯红灯被交警拦下。交警一开口要的不是驾照,而是说“同志你好,请做个自我介绍!”
HR为何对“自我介绍”不离不弃?
@求职者:拨通电话之前,想必HR已经看过我的简历。电面一次,自我介绍一次,HR您听得不累,我说得都累了!还介绍个啥?都在简历上,不识字吗?
@文秘站:中国人见面爱问“你吃过了吗”,外国人见面爱说“今天天气真好”,HR和求职狭路相逢就喜欢说“先做个自我介绍”。其实,这就是面试开始时的一段寒暄式提问。但求职者不可掉以轻心,因为HR会通过自我介绍核对简历上的基础信息,并从中了解你的语言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
无忧支招:3分钟搞定自我介绍
@文秘站:应当尽量把自我介绍部分控制在3分钟左右,以介绍工作经历或社会实践经验为主。在介绍工作经历时,选择一些和应聘职位相关的经历,最好能用数据量化自己取得的成绩。
电话面试之HR经典第二问: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HR:今天电面一位求职者,超级牛气啊!换工作比换衣服都勤快,客服、销售、快递员、采购员……一个月一份工作!您老下基层体验生活来啦?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呢!
@求职者:神马?职业规划?求职难、生活苦,我的人生不自主!客官,赏个工作,有钱就行啊!
“职业规划”为何阴魂不散?
@求职者:生活所迫,有活就干,没有规划,边干边看!HR非要逼着问,得!咱撒谎还不行吗?
@文秘站:首先,HR十分关心你是随意投递的简历,还是真的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其次,HR很关心员工的稳定性,面试时会考察你能否长期为企业服务,是否值得培养;最后,HR还要看你的思维逻辑、表达能力。这三点都可以通过你的职业规划来判断,所以职业规划就变成了面试中“阴魂不散”的话题。
无忧支招:3招制胜职业规划问题
@文秘站:首先,确定你的职业目标,目标要与自己的专业或是兴趣爱好相关,也要与应聘的职位有关;其次,把个人发展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目标,比如一年内的目标是什么,三到五年的目标是什么;最后,指出应聘公司比较利于自己实现职业目标,可以说一下自己对应聘职位、公司的了解,顺便提出自己对该职位的一些问题。
电话面试之HR经典第三问:你跳槽的原因是什么?
@HR:谁说我电面时爱问“跳槽原因”啊?谁?是谁?……其实我不就问问“你为什么离开上家公司啊”、“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啊”、“你觉得我们公司哪里好”、“你觉得上家公司哪里不好”……你看,我绝口不提跳槽那回事!
@求职者:跳槽原因真让人头疼!你说跳槽因为工资低,HR觉得你太势利不稳定;你说老板同事难相处,HR觉得你的个人交际有问题;你说对上份工作不感兴趣,HR直接封杀你!不感兴趣?当初为啥投简历、去面试?……不为钱、不为找个好老板、不为找个感兴趣的工作,我还能为啥跳槽?
HR为啥追着“跳槽原因”不放?
@文秘站:HR追问跳槽原因主要担心求职者是因为自身能力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在现实工作条件中产生逃避的想法从而最终选择跳槽。如果求职者没有真正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那么,同样的情况很可能在本企业再次上演。归根到底,HR还是在担心求职者的工作能力和稳定性问题。
无忧支招:HR最不认同的跳槽理由和HR并不排斥的跳槽理由
@文秘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对方提问的动机,回答的时候就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做到游刃有余。与人沟通最重要的就是变通,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电话面试之HR经典第四问: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HR:求职就像相亲,不对你知根知底,你我怎能牵手成功?所以,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求职者:兴趣爱好?让我想想啊……哦,吃饭、睡觉、看美女!
“兴趣爱好”不可小觑,能加分亦能减分
@文秘站:根据文秘站一项针对HR的调查数据显示,95%的HR会把求职者的兴趣爱好作为招人的参考条件,78%的HR会特别留意求职者与招聘职位相关的兴趣爱好。所以,在面试中谈论个人的兴趣爱好时,也要挑与职位要求密切相关、能说明自己具备某种工作能力的说。
无忧支招:介绍两类兴趣爱好要谨慎
@文秘站:1.当兴趣爱好”非主流”时,你可以发掘兴趣爱好的积极面:比如玩网游,主流观念是虚度光阴,但如果你去应聘网游运营专员职位,这个爱好就会为你加分;实在没兴趣爱好也可以说说自己经常做的事。2.介绍“偏门”兴趣爱好要小心:用通俗简练的语言介绍“偏门”爱好,切勿措辞傲慢、轻蔑。
@HR:专家威武!
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篇4
在此,笔者就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为例来谈谈在互动场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教师如何通过“对话”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一、语言与***片对话,寻相似点探究人物品质,感受童心未泯
【教学片断】
师:在课文中,小姑娘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的……(出示句子)
生读: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师:谁再来读读爱因斯坦说过的话?(出示句子)
生1读: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生2读:呵,小教授,请你再教教我。
师:对比一下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两人的语言,你发现了什么?
生3:他们俩在说话时都用上了语气词。(老师相机圈出“嘿”、 “噢”、 “呵”)
师:你的小眼睛可真亮!让我们请女生来读小女孩的话,男生来读爱因斯坦的话,边读边想,从这些语气词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齐读。
生4:我觉得爱因斯坦就好像这个小女孩一样。(课件出示爱因斯坦的“鬼脸***”)
众生大笑
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5:我觉得爱因斯坦很搞笑!
生6:爱因斯坦就像一个小孩子。
师:是啊,这真是一个老小孩,老顽童啊……
【评析】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通过描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相遇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对工作一丝不苟,对他人坦诚相待,对世间充满童心的爱因斯坦。其中,学生最难体会的就是爱因斯坦的童心。为了让学生能形象地感知,笔者通过比对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语言的相似之处,读出爱因斯坦可爱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出示了一张教材之外的爱因斯坦 “鬼脸***”。***中这位60多岁的老者将舌头伸得长长的,活生生一个耍宝的老顽童。形象的画面给了学生极大的视觉冲击,学生们的哈哈大笑激发了情感互动的火花,大家充分地感受到爱因斯坦富有一颗真挚的童心。也正是因为这一份童心,他才能与12岁的小姑娘结为忘年交,才能谦虚地向小姑娘学习,成就课文中这段质朴纯真的友谊。
二、品质与成就对话,掘矛盾点揣摩作者意***,体会写作手法
【教学片断】
师:刚才,大家都从课文中读出了自己眼中的爱因斯坦,老师也从课外查找了一段关于他的资料,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资料: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1905年他建立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的统一性,并且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15年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四维时空同物质的统一关系。另外,爱因斯坦对宇宙学、电磁学、量子论的研究都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他认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当代的首要问题,他一生中发表得最多的也是这方面的言论。可见他又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
师:读了这段资料后,此时的你觉得爱因斯坦是平凡的还是伟大的?
众生:伟大!
师:是啊,资料中处处都写出了爱因斯坦卓越与伟大,可是课文为什么要选取他与小女孩之间发生的这件名不见经传的小事?着眼于描写他生活上的粗心与笨拙呢?
生1:因为爱因斯坦将自己的所有时间都用来搞发明创造了。
生2: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有这么伟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不拘小节,将自己的精力花费在重要的事情上。
生3:从课文描写的小事上我们更能看出爱因斯坦不同于一般人的伟大来!
师:是啊,小事情更有说服力!像这样着眼小事来体现人物大品质的写作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评析】
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着重描写爱因斯坦对待生活时笨拙的一面。但事实上,爱因斯坦的这种不拘小节与他投身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爱因斯坦的笨拙,全面地了解这一伟人,笔者出示了一段爱因斯坦在科学及***治上对世界作出的卓越贡献。此段资料突出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他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当学生学完课文后再听老师配乐介绍的资料、抛出问题后,全场寂静无声。课文中爱因斯坦的笨拙与资料中伟大的成就相碰撞,形成了知识互动场,挖掘出了爱因斯坦身上“平凡”与“伟大”的矛盾点。对爱因斯坦这个人物的再思考、再解读。思考之后,学生们马上就能发觉课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之妙。
三、事例与格言对话,顺思维点拓宽阅读空间,品悟人格精髓
【教学片断】
师:有了诸多成就的爱因斯坦却是这样说的……(课件出示格言)
生指读: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师:你从这句话中悟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爱因斯坦特别谦虚,他获得了别人都无法超越的成就,却仍然说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
生2:我看出正因为他善于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他才能思考出别人想不透的问题,才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成就。
生3:我从“善于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想到了课文中写到他“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可见爱因斯坦真的非常勤于思考。
……
【评析】
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篇5
一、讲故事,引人入胜
一则小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生命的真谛。因此,在话题作文中,根据要求恰当讲述一些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哲理故事等,会使文章引人入胜。例如在写以“勤奋”为话题的作文时,可以讲述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匡衡“凿壁偷光”;苏秦“引锥刺股”;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口含石子五十年如一日苦练演讲口才的故事等等。在写以“好奇心”为话题的作文时,可以讲述牛顿在果园里看到苹果落地而产生疑问:它为什么落到地上而不飞向天空落到月亮上呢?也可以讲爱迪生看到母鸡孵蛋自己也去尝试的故事。
又如以“追求”为话题作文,可以引用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有只鹤在河边觅食蜗牛,忽然有只美丽的天鹅来到它的身边。鹤从来没有见过天鹅,就问:“你从哪里来的?”天鹅说:“我是天鹅,从天堂来的。我住的地方美丽无比,金碧辉煌……”鹤听得不耐烦了:“你只要告诉我,天堂里有蜗牛吗?”“恐怕没有。”天鹅耸了耸脖子说。“那我就不想去了,我只在乎有没有蜗牛可吃。”鹤果断地声明。这个故事的主题是“追求”,可用来阐述追求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比追求某种需要重要得多的观点。
中学生在平时阅读中,如果能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各种类型的故事,在写话题作文时恰当引用,慢慢地就能感受到“写作文是一种享受,不是一种负担”。如果话题是“立志”,可以讲这样一个小故事:在非洲有一个卖气球的老人,他卖的气球五颜六色,非常漂亮。一天他在街头叫卖,旁边坐着一个非洲小男孩,他托着双腮,聚精会神地欣赏着老人的气球,突然小男孩问了老人这样一句话:“你说黑色的气球能不能飞?”老人沉思片刻回答说:“黑色的气球也能飞,气球能不能飞不在于它外表的颜色,而在于它肚子里是不是有一股气。”由此,可以联想到,一个人能否对社会有责任有贡献,也不在于他的肤色、高矮与家境,而在于他肚子里是否有一股气。如果同学们从小就有胸怀远大理想的志气,克服苦难的勇气,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朝气,你也就能“飞”。
二、引名言,别开生面
名人名言往往能体现出名人的思维水平和思想深度,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耐人回味,引人共鸣。如能置名言于篇首,或置名言于文中关键处,就能起到画龙点睛、辉映全篇的作用。如谈“爱”的话题时,可引用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爱是美德的种子”;法国雨果的“人生是花,而爱是花的蜜”;印度泰戈尔的“爱是理解的别名”。谈“理想”,可引用的“理想,就是为了生活的理想”;法国蒙田的“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向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谈“自信”,可引用马克思的“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站起来吧!”法国大仲马的“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谈“立志”可引用徐悲鸿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法国福楼拜的“最贫的是天才,最贱的是无志”等名人名言。
在引用名人经典名言的同时,对一些凝聚集体智慧的谚语、成语、格言、俗语、座右铭等,也可以恰当引用。因为这些名句是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闪烁着灵感和诗意的光芒,散发着超越时空的魅力。高尔基说:“我在警句的思维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马尔顿以为:“许多人的成功,都是得力于一句格言的鼓励。”他们的话,指出了名句在人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在话题作文中善于引用名人名言、成语、格言、谚语等,常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使文章别开生面。但是,引用名言也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引名言要忠实于原文,不可随意改动,特别是对一些经典著作中的语句的援引,更应准确无误。另外,对于一些名句,也不必过于尊崇,名句说一,我们就不能说二,这也不是对待名言的正确态度。有些名句中包含的哲理就是有局限性的。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说,它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力,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从反面来说“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也并非站不住脚。所以,对于一些名句完全可以重新解读,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推陈出新。
三、写诗句,文采斐然
著名华人物理学家李***道在北京作学术报告时,引用了杜甫的名句“细推物理须行车,何用浮名伴此身”,表达了他忠于科学探索,不为浮名所累的科学精神。在话题作文中引用诗句,更能增强表情达意的功效,使文章文采斐然。例如一考生在话题作文《欲望》一文的结尾写道:“‘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大自然生生相息,而多少人却由于物欲膨胀而落下千古骂名。追求物欲的人啊,请卸下你沉重的背囊,去感受亲情、友情、爱情,去‘领取而今现在’。要知道,‘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是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短短一句话,先后引用了杜甫的诗、朱敦颐的词,以及古楹联。又如为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的学生用了这样一组句子“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这些句子除了排比之外,还使用了引用、对偶等修辞方法,列举祖国的名山河川,写得具体形象,气势磅礴。
在话题作文中,为印证、补充、对照自己的本意,援引诗文名句,可分为明引和暗引。引用时明白指出所引文字的出处和来源,是“明引”;不明白指出的是“暗引”。引用诗句,必须准确理解诗句含义,不能牵强附会,断章取义,要使之与自己文章的语境、风格相协调,才能收到以一当十之效。例如在以“关注”为话题的作文中,一学生把视点聚集在“美中撞机事件”上,在文中引用了李清照《一剪梅》中的诗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诗句巧妙地写出了我“驻南使馆被炸”事件的沉重阴影刚从中国人眉宇间散去,“美中撞机事件”的悲痛之情又涌上中国人民心头。这一引用紧扣题旨,情真意切,富含文化底蕴,令人击节赞叹。另外,也可以化用诗文名句的形式来抒发感情,属于“旧瓶装新酒”。如在写“环保”话题作文中,出现了这样的诗句“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仿《清明》)。作者仿陈子昂和杜牧的诗句,对环境污染进行辛辣的讽刺,机智幽默,发人深省。这是在仿名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到对“名篇”的仿作。化用诗句(篇),应注意选取最佳诗句(篇)。取法于上,保持高起点。同时,由于原作为读者所熟知,读来如故友重逢,分外亲切,易唤起好感。“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要想在话题作文中熟练恰当地引用、化用诗句,平时就要注意熟背大量诗词。例如作家梁衡写《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写到居里夫人淡漠名誉,说“她漫把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写完了才悟出是从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词句中化出。如果没有多年背诵柳词的积累,是很难产生出这样的灵感的。
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篇6
一、认知与情意的辩证关系
认知主要解决“会不会”的问题,情意主要解决“喜欢不喜欢学”的问题。对于那些能促使学生未来发展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从机动走向目的的教学策略。从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人手。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又使学生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爱如茉莉》。本文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妈妈的平凡小事,启示人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笔者在教学中扣住“爱”与“茉莉”的比喻关系,凸现爱的真谛――纯洁。主要步骤为。(1)板书课题后,我作了如下引读:爱。如三月春风,能融化寒冷的冰雪,让我们一起轻声地读“爱如茉莉”;爱,如高山飞瀑,江河流水,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爱如茉莉”;爱,使我们想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爱如茉莉”。从而,为走进文本理解“真爱就像茉莉”营造了丰富的情感氛围;(2)通读课文,从哪些细节中可以感受到“爱如茉莉”?(3)结尾说“它送来了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心中”。“钻到我们的心中”是什么意思?(4)结束时说“哦,爱如茉莉”,结合课文,先说说“爱如茉莉一样……,爱如茉莉一样……”再揣摩“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的朗读节奏与重音,最后说说结尾: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实践告诉我们:认知与情意的关系,换言之。是“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关系。在这里,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学生的参与是基础。
二、结论与过程的辩证关系
阅读教学固然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但又不能将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应关注学生获得结论的过程。如,学生获得结论的思考过程、思考方法、合作方式、独特体验等。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结论的记忆,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4课《学会合作》。文章从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事例谈起,展示出合作的含义,接着深入阐明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的条件,最后得出结论: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要尽力做好份内的事情,而且还要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基础。以思维为核心,以语言为媒介,体验阅读的过程。(1)学习课文第二段先分述后总述的表达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围绕“合作”话题,用上“总之”说一段话。(2)“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这里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举例说明。(3)为了说明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文中详细地叙述了两个事例,能不能举一个例子,为什么?(4)“七个孩子一个接着一个,依次从瓶子里取出了自己的彩球,总共才用了三秒钟”,如果将“才”字去掉。语意上有什么不同?(5)成功的合作不仅要……,而且还要,前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这样,学生基于文本阅读,又不囿于文本;既丰富了“合作”的内涵,又深化了对题旨的理解。从而,使阅读的“过程”与“结论”得到和谐统一。
三、预设和生成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某些问题,有时却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将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机整合成新的目标。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二泉映月》。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月光流水,静影沉壁,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这里是说阿炳的眼睛再也看不见了,还是说再也看不见阿炳了呢?此话有歧义。”这是笔者在备课中所没有注意到的。这使我立即想起了中学传统教材中的《回忆我的母亲》(),原题为《母亲的回忆》,编辑们认为标题有歧义。到底是谁的回忆?最后确定为《回忆我的母亲》。于是,觉得很有议一议的必要。
生:说“阿炳再也看不见了”。不如改为“阿炳的眼睛再也看不见了”。生:上文已经交代了阿炳双目失明,如果再说“阿炳的眼睛再也看不见了”,那么。语意上重复。
生:既然如此,那么不如这样说――月光似水,静影沉璧。阿炳谛听着淙淙的流水声,耳畔响起了师傅说过的话,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篇7
该堂课教学流程由三大板块构成:(一)复述故事,静静感受爱情的力量。在老师范读课文童话部分后,由学生复述故事。(二)研读课文,细细品味爱情的内涵。此为课堂主板块,教师提出三个问题供学生研讨交流,并填相应表格: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学生品读相关文段,教师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分三次插入巴金和萧珊的爱情故事。2.上帝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三种不同的东西后反应有什么不同?3.作者的语言有没有重复的?是哪些句子?找出来细细品读。(三)探究主题,深入理解爱情的真谛。朗读并理解文章最后两段,分别理解“奶奶眼中的爱情”和“作者眼中的爱情”后,教师谈了“老师眼中的爱情”,并让学生大胆谈“自己眼中的爱情”,作课堂小结。
该不该和中学生大大方方谈“爱情”?
先看这篇课文的导读语:“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吟唱过,爱情的故事经无数人传诵过。不过,当涉世未深的你想知道什么是爱情时,恐怕很难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本文作者面对十四岁女儿提出的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不回避,不敷衍,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既然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女儿“爱情”的问题时都“不回避,不敷衍”,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大大方方地和学生谈“爱情”。
再看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显然,不能抛弃“爱情”去“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而“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更不能抛弃“爱情”去“写一段”不着边际的话。不谈“爱情”,就无法对此题“研讨与练习”。
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该课“教学建议”中如是说:“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音会产生微妙的感觉;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化(影视、歌曲、杂志等)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遐想,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初涉‘爱河’。但‘什么是爱情’,是需要人生的经历和‘智慧’的积累,才能给自己一个答案的。教师可以借助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生活的智慧’,好好思考与品味爱情的含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提供一些动人故事,少一些抽象的教条。”比赛中的这堂课,正是基于该“建议”,教师才在课堂中和学生大大方方谈起了“爱情”。教师不仅从课文的童话故事中提炼出了“爱情”的三个真谛,还配合“爱情”的三个真谛,和学生分三次讲起了著名作家巴金和妻子萧姗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教师忠实地履行了“多提供一些动人故事,少一些抽象的教条”的“教学建议”,达到了“引导学生……好好思考与品味爱情的含义”的目的。
在《教师教学用书》的“有关资料”中,不仅有“作者简介”,还有“苏霍姆林斯基论爱情”及“苏霍姆林斯基给他女儿的另外两封信”,甚至还有“卢梭论爱情教育”。所有的这些“有关资料”,都在说明,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爱情”,本文的主要教学内容也应该是“爱情”。不然,不会提供如此之多的与“爱情”相关的资料。
不谈“爱情”谈什么?
《致女儿的信》被编在该册教材第二单元,属略读课文。课本的“单元导读”如是说:“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无数先哲呼唤自由的正义,倾诉对艺术的深切感悟,诠释亲情、爱情的本质……学习这个单元,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有评委认为,由于这篇课文是一封信,学习该文,应根据单元导读中的提示,重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同时,由于这篇课文主要是由一个童话组成,应学习体会童话的特点。
诚然,这篇课文是一封信,其内容也主要是由一个童话组成,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将学习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义为学习书信和童话。因为,“单元导读”在提到学习目标之“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时,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书信和童话只是这篇课文的外在形式,而“爱情”才是这篇课文的核心内容。脱离了内容而去学习形式,无异于舍本逐末。书信的格式、语言以及童话的特点,早在小学阶段和七年级就作了专题学习,用不着在九年级以这篇课文为范文来学习。若如此,才是真正的定错教学目标了。
那么,这堂谈了“爱情”的课是一堂怎样的课?笔者以为,这是一堂精彩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致女儿的信》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爱情”,对于刚进入青春期的初三学生来说,还是一件“欲说还羞”、难于启齿的事情。整堂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先是复述故事情节,继而探讨文中爱情的真谛,到后来诉说自己心中理想的爱情,学生们从刚开始的羞羞答答到半遮半掩再至敞开心扉大胆诉说,都是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完成的。正是有了课前老师的精心预设,才有了课堂学生的精彩生成,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课堂上,对课文故事情节的复述,对“上帝”的不同表现,都是由学生自主探讨完成;对“爱情”所包含的真谛,由师生共同探讨完成;对于彰显文章主题的两个段落的理解,以及对“我心中理想的爱情”的阐述,都是由学生探究完成。整堂课,有学生的自主思考,有教师的相机点拨,有师生互动,有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体现了“大语文”的新课程理念。“大语文”提倡“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堂课在探讨“爱情”的三个真谛时,适时地插入了著名作家巴金与妻子萧姗的感人爱情故事,并特意把故事分解成三个部分,与课文故事中的三个“爱情”真谛相呼应。学生在感受课文童话故事中的美好爱情时,更为生活中的美好爱情而感动。三个“课堂插页”的运用,使学生在童话故事与真实生活中不断转换,从课文走进现实,再从现实走进课文,三出三进,很好地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同时,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拓展时,从“奶奶眼中的爱情”和“作者眼中的爱情”到“老师眼中的爱情”,并进一步到学生谈“自己眼中的爱情”,由课本而到生活,也很好地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体现了“高效课堂”的新课程理念。“高效课堂”首先体现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上。从阅读教学的目标来看,本篇课文的内容、主题、结构、语言、手法等,学生都已较好掌握,很好地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任务。其次,“高效课堂”体现在语文“听、说、读、写、思”的综合训练上。听故事,说情节,读课文,写批注,思考爱情,整堂课对学生的语文训练是全方位的。
体现了“快乐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大大方方谈“爱情”,这是学生们不敢想象的。但老师课堂上的和蔼与真诚,打消了学生的顾虑。在文本探究与故事讲述中,学生们紧绷的“爱情”弦逐渐放松。后来,学生们和老师一起唱起歌曲《最浪漫的事》,纷纷诉说自己理想中的“爱情”,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了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篇8
人口老龄化是近些年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议题。我国的老龄事业从“十五”期间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到近期“常回家看看”被纳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于老年人的问题进一步得到重视。在这一过程中,舆论的宣传引导一直是一个强有力的推手。
公益广告传播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唤起公众关注、加强和改变公共价值观念,进而引导人们的行动,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年年初,、中央文明办、中央外宣办等七部门联合发文,要求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活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移动等5家单位设立5家“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制作中心,分别牵头设计制作平面类、广播类、影视类、网络类、手机类公益广告,形成公益广告作品库,供各媒体无偿选用,并对媒体的播出行为进行了规定。
以老年人为题材的公益广告近几年也出现在荧屏上,如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帮妈妈洗脚》和《常回家看看》等。今年年初开始在央视播出的“关爱老人”系列公益广告,以感人的故事情节和密集的播出频率,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关爱老人”系列公益广告的传播情况
2013年1月19日起,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播出公益广告《老爸的谎言》,该片讲述了年老的父亲为了不让出门在外的女儿担心,在电话中隐瞒妈妈生病住院,自己独自照顾的真相,广告结尾发人深省地反问:“老爸的谎言,你听得出来吗?”呼吁儿女关爱父母,“别爱得太迟,多回家看看”。
《妈妈的等待》始播于2013年2月,故事在女声轻轻的哼唱中,通过孩子与母亲在不同时期的镜头流畅无缝隙转场,以视觉上的流动感表现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不断地走向老年,但母爱长存的情感。短片中,通过文字提示“爱是什么?爱,是只要你快乐;爱,是陪你走一辈子;爱,是无悔青春流逝;爱,是痴痴等待”。我们看到一个女人从年轻到年老,在这个过程中,她从陪伴孩子然后到注视着孩子,最后到等待孩子,体现“别爱得太迟,多回家看看”的主题。
2013年3月,央视播出公益广告《关爱老人——打包篇》,全片以纪录写实的风格,通过儿子站在镜头前诉说他的父亲的种种行为表现来贯穿脚本,片子的基调先是从比较平淡的生活小事说起,以儿子的口吻讲述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在生活中忘记一件件小事甚至忘了自己的儿子是谁,却记得把儿子爱吃的饺子带回去给他。此时出现结尾语:“他也许忘记了很多事情,却没有忘记爱。”
这三则公益广告播出后,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并在各大视频网站和微博上得到迅速的传播和讨论。根据最新的统计,在优酷土豆、腾讯视频、新浪视频、搜狐视频等主要的视频网站,《关爱老人——打包篇》的点击量合计超过百万。其他两则的点击量也达数十万,并且关注和讨论还在继续。通过对网络评论的分析不难看出,这些公益广告起到了如下作用:首先是唤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从网络留言中可以看到,观众被影片的情节所感动,由人及己,想到了自己父母无私的爱;其次是促进了行动。有观众在微博和网络评论中表示看了广告后带着爸妈去医院做了体检。一些出门在外工作的人专门给父母打了电话说“我爱你们”。而唤起情感的共鸣和促进行动,正是公益广告社会价值的体现。这三则公益广告都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关爱老人”系列公益广告成功的原因
(一)话题的选择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全社会面临的老年问题正日益严峻。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也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中大众面临的现实问题。随着独生子女步入成年,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一对夫妇赡养多位老人的局面正在成为普遍的社会现实,养老成为社会不可承受之重。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预示着对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如医疗保健、老年康乐设施、老年服务机构等需求的增大。而这些都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老年问题日益成为近些年社会关注的焦点。央视“关爱老人”系列公益广告涉及到的失智老人问题、空巢老人问题都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老年话题,因此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共鸣。
(二)话题与受众具有相关性
公益广告的效果以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情感唤醒、态度转变、行为转变。研究表明,相关性越大,态度转变与行为转变的一致性越强。根据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的“选择性接触”假说,公众对传播内容的理解直接受他们的社会、个人经历的影响,从而更倾向于接受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相同的观点。这些公益广告涉及的话题,主要来源于大部分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与老人的情感关系,在年轻人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了青春期的叛逆,成年人对父母都会有一种复杂的感情,从对父母的反感到慢慢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特别是长大离家后,对父母之爱会有更深的体会。现实的环境决定了大部分人成年后都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面对渐渐老去的父母,心中总会产生复杂的情愫。“关爱老人”系列公益广告,很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些代际间的复杂情感,能更容易地唤起共鸣,这也符合传播学的规律。这些公益广告涉及的话题主要来源于大部分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如《关爱老人——打包篇》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该广告制作团队成员身上的真实故事,本身就很有代表性,因此也更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进而影响受众的态度和行动。
(三)多种传播媒介相互作用
关爱老人公益广告取得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还得益于对多种传播媒介的综合应用。这些公益广告在电视播出的同时,相关视频在视频网站、社交媒体上也得以传播。与电视的单向传播不同,网络的互动效应更能促进话题的产生与互动交流,为视频的二次传播提供了可能和途径。而网络评论、转发,为它们的多次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宣传和继续传播的途径。这些网络新闻彰显了公益广告片的社会效果,反过来成了传统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热点。不少电视媒体和报纸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追踪报道,央视《新闻联播》也专门进行推介和报道,无疑促进了这些短片的传播。
参考文献:
①陈荣勇:《CCTV公益广告的现在与未来》[J],《中国广告》,2012年第7期
②冯依民:《CCTV公益广告折射民生情怀 用平凡感动平凡》[J],《中国广告》,2012年第3期
③刘莹:《电视公益广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照》[J],《青年记者》,2012年5月中
④陈正辉:《公益广告的社会责任》[J],《现代传播》,2012年第1期
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篇9
“你们的《时间门》,连我自己都被感动了,推荐给妻子女儿看,后来她们边哭边给我打电话,问我何时回家,就感觉那是拍给我们家的电影”,当红星美凯龙副总裁詹慧川将她收到的这条来自区域同事的微信在内部会议上分享时,整个爱家日项目团队成员精神为之一振,为了爱家日公益项目持续半年多的辛苦劳累都是值得的。
一部让制作团队感动的微电影
这部微电影《时间门》由台湾著名导演陈奕先执导,香港TVB影帝罗嘉良在电影中扮演一位坐拥公司的40岁成功男士,无奈患上罕见疾病而不得不抹去近十年的记忆,当医生将其记忆碎片化并让他挑选可以保存的记忆时,他惊讶地发现,自己最想保留的与家人在一起的记忆少之又少……
“一部让制作团队感动的微电影,也会打动观众”,詹慧川在接受《广告主》杂志采访时表示。《时间门》的主题曲《狂奔过时间》由那英的御用制作人贾轶楠倾情打造,歌词中的“忘了陪伴,忘了那些话,摇曳烛光,等谁来坐下”,让很多第一次看完电影的人不禁眼眶湿润。
时间门:在“爱家”主题下被热捧
烽烟四起的Web2.0时代,以微电影题材作为文化营销的企业很多,但如何做好文化营销,让自己的企业作品脱颖而出,这是很多品牌考虑的课题。詹慧川认为,“首先是内容为本,我们的题材是基于家庭这个概念,那么它的这种内涵、这种背景就丰厚起来了,这种情感就是特别实在、真实的,所以这种洞察,会更深刻,更触动人心。”
詹慧川在谈及《时间门》创作时表示,“我们在做这个电影之前,不是拍脑袋的,它有一个调研作为洞察的基础,在调研出来之前,我们已经有一个预设,但在结果出来之后,比我们预设的还要令人震惊。”
在《时间门》拍摄之前,红星美凯龙联合国内顶尖调研公司在15个城市展开爱家指数调研,并形成了调研视频《让一亿人触目惊心的不在场证明》,调研报告显示:50%的人在忙碌过后面对伴侣不想说话,只有不足28.5%的都市白领过生日时会和父母一起庆祝,75%的父亲因为工作等原因错过了孩子的第一次说话……
红星美凯龙的此次微电影营销能做到如此触动人心,得益于企业所倡导的“以家为本”的品牌主张,更是得益于其26年来对中国家庭的持续关爱。由爱家延伸的家文化延续了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情感共鸣,这也注定了在“爱家”主题下《时间门》必然会引起观众的热捧。
《时间门》:文化营销新基准
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篇10
事实上,情感婚恋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其本身就“先天”地带有新闻性的特质。目前,武汉的几家市民报均设置有情感倾诉版面。主要是通过讲述实录来呈现不同男女个体的情感经历。同时配发简短言论加以引导,或给人以警示,或给人以深思。就这方面来看,各报的操作模式和稿件风格大同小异,通过对人生百态的描摹,客观反映出当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种种情感问题。有的媒体将这类内容冠以“情感新闻”的名称,但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来看,将其归人副刊是比较合适的。副刊的新闻化是一个探讨较多的问题,但具体到情感副刊,是否有新闻化的必要以及如何新闻化。相对讨论较少。本文试以武汉晚报《情爱话廊》周刊为例,对情感副刊新闻化的若干路径进行探讨。
如果说,“百姓讲述”或“真情倾诉”等作为日常的情感副刊栏目,更多地带有“原生态”的特点,那么,《情爱话廊》作为情感周刊,在稿件选择和策划方面就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比如如何更好地体现新闻性,就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从新闻人物切入探讨情感问题
无论是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百姓,都有着自己的情感生活。但前者无疑是新闻人应该关注的重点。即便是相似的情感经历。发生在新闻人物身上和普通百姓身上,其显著性和关注度在客观上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有意识地选择新闻人物作为切入点来反映或探讨情感问题。就成为情感副刊新闻化的一个有效策略。
从2008年至今,《情爱话廊》始终坚持这一策略,基本上做到每一期都选用新闻人物的情感故事作为周刊封面,涉及的人物既有余秋雨、丁聪等文化名人,也有王跃文、麦家等文坛大腕,还有赵本山、陈可辛等演艺明星,以及马云等商界精英,可谓不拘一格选人物。尽管新闻人物五花八门,但都用“情感”这个共同的线索将他们串在了一起,可谓“形散神不散”。此外。《情爱话廊》不仅仅满足于告诉新闻人物的情感故事是怎么样的。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或观点,使之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例如,2009年年底。高尔夫球星泰格・伍兹,因为一起车祸的连锁反应,让人们发现,这个10多年来毫无绯闻的好男人。其实是个一流的“演员”及浪荡公子。这本是一起体育明星的花边新闻,但这个“好男人”偶像倒掉所引发的心理震荡,其实折射出人们对于情感忠贞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期待,而从这个角度剖析这个新闻人物的情感故事,在立意上就超越了这起情感事件本身。从而凸显出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新闻人物虽然不少。但并非所有的新闻人物都愿意坦露自己的情感故事,而他们的情感故事也未必都适合报道,因此,在实际编辑过程中,每周一期寻找合适的新闻人物选题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情爱话廊》一直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下来,不仅在新闻性方面做出了特色,也赢得了读者的好评。
二、从新闻事件切入探讨情感问题
从新闻事件切入来探讨情感问题,或者换言之,从情感角度切入来探讨新闻事件。是情感副刊新闻化的另一个策略。
当然。并非所有的新闻事件都能从情感角度来进行探讨,这就需要编辑随时留心各类新闻,选择合适的选题。而不同的新闻事件,也可以从不同的情感角度来分析解读,选择什么样的角度也是一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艳照门”事件。
2008年初发生的这起事件,原本是属于娱乐圈的事件,但其影响很快超出了娱乐圈,成为社会上热议的一个话题。这一事件涉及到伦理、道德、情感等多方面的问题,单就情感而言,既可以讨论恋爱双方是否应该彼此信任及信任的程度,也可以讨论分手应该如何处理“爱情遗物”的问题。但《情爱话廊》把目光投入了“艳照门”里那些女性――作为这起事件的最大受害者,她们的事业、情感、婚姻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怀着对她们的同情,《情爱话廊》策划了“如何对待爱人的情感历史”的话题,在读者中进行讨论,让普通人从自己的角度和经历出发,表明自己的立场、看法和理由,并在文章最后提出“有历史的爱人也许是最懂得珍惜的爱人”这一观念。努力倡导一种健康、宽容的情感心态。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2009年4月13日,汶川地震一周年,也是《情爱话廊》的出刊日。在市内各大报纸都推出相关纪念专题时,《情爱话廊》另辟蹊径,特别策划推出了《珍惜平常的幸福――汶川地震一周年祭》。
汶川大地震及其后的救援活动,有许多值得书写与探究的情感话题,《情爱话廊》避开很多报道都会谈到的夫妻情、邻里情、同胞情,而是从人们在困难时和困难后对幸福的不同要求出发,提醒经历和目睹了这场特大灾难的人们明白和坚持“平安是福”、“有你陪伴是福”这一朴素而真挚的主题,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三、关注热点情感现象和情感话题
既然要追求情感副刊的新闻化,对于那些引发了大众关注的热点情感现象和情感话题,《情爱话廊》自然应给予及时的关注。特别是在网络日益发达的当下,很多引起网友热议的情感现象和话题,都可以作为新闻资源来进行挖掘。
2009年11月份,天涯论坛有个帖子引起了很大关注。发帖人声称自己被一个男人的温柔体贴所骗,以为跟他是正常恋爱。最后却发现对方已经结婚。自己稀里糊涂地当了两年“小三。
因为这个帖子里的细节翔实,情感真挚,很快被不同的论坛转帖。有网友称此女为“被小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骗做了“小三”。在当时正是“被”字句盛行的时候。“被小三”迅速成为了其中一员,在论坛流行起来。
“小三”,历来为人所不耻。“被小三”却赢得了很多同情。对于这一现象,《情爱话廊》周刊就“被小三”后的情感选择问题做了深入讨论。通过入情入理的分析。得出“被小三”虽然值得同情。但当事人同样负有自己应该负的责任,更加重要的是,“被小三”只是这桩情感纠葛的开端,“被小三”后如何选择,如何面对。才是“理性女性”和“非理性女性”的真正分野。
2009年底,电视剧《蜗居》大热,并由此引发了“爱情与物质”、“发妻与小三”等等衍生的热门话题。《情爱话廊》以《蜗居》作为标本进行有关情感方面的讨论,强调经济***、人格***是女性自强的最佳途径,既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也把握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新闻性与服务性并重
对《情爱话廊》来说,对新闻性的追求还体现在深度解析的现实针对性方面。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故事形形。光怪陆离,《情爱话廊》没有拘泥于这些具体的层面。而是通过精心选择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情感现象,向专家“借脑”解析情感困惑。并找出解决之道,让一些负面情感得到正确的引导。减轻当事人或类似处境者的情感压力。使之更具备现实的针对性。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情感副刊的新闻性,同时也体现出了较强的服务性。
2009年底,《情爱话廊》的《秘密花园》版接到一位读者的稿件,题目为《其实我不想她这么幸福》,里面谈论了她对自己好友既羡慕又嫉妒的情感,甚至有破坏她生活的欲望,只是靠自己的理智压制了。这是一个人内心世界不能言说的秘密,但它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在我们的生活里,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如果处理不好,负面情绪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针对这一心态,心理专家进行了分析解读,强调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是解决这种情绪的惟一道路,并给出了具体建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