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训练第1篇
课堂教学是学科课程的主渠道,也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主阵地。首先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摸式。我们认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里,读书是基础,思考是关键;交流能让学生在童心童语的氛围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发挥班级授课的忧势;练习则使知识得到巩固和积累,并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开始初步的运用。很明显,这些环节都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因此,如果教师的指导基本得法,就能大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步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轨道而不致陷入“发胖式分析”的歧途或重蹈“满堂灌”的覆辙。当然,“教师指导”是至关重要且需精心设计的,否则,训练的效果就会不佳。这里,首要解决的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问题。从我省许多老师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课堂教学经验来看,先扫除障碍(生字、难词、有关背景、知识等),重点抓好识字写字;接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结构;继而精读课文(或片断),侧重语言训练;之后勤读背诵,加强语言积累;最后迁移练习,促进语言运用,应该是我们语言文字训练课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当然,模式的把握和运用也有高下智愚之分。但只要牢牢把握这一摸式中的后三个重要程序,做到语言训练(包括分析比较)有重点,勘读背诵(全文或片断)有积累,迁移练习有运用,那么,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不难达到。
其次,要真正落实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具体操作上应提出一些根本要求和硬性规定。比如,40分钟的课时目标要明确单一,除了思想感情教育方面的教学目标外,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要非常具体且数量不能过多,最多也不应超过三项。因此像作文训练课“教会学生按人物动作的先后顺序说。写,语句通顺连贯”的课时目标是订得具体且切实可行的,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课时目标却订得高而空洞、大而抽象。再如,“以读为本”、多读课文是一节成功的小学语文课所不可缺少的。在小语课堂的40分钟内,如果听不到琅琅的书声,那就很不好了。因此,每一节课,学生至少应该有10分钟以上的时间用来读书,包括朗读和默读。这样,到课文教完时,我们期盼“低年级学生对全篇课文,中高年级学生对重点句段能背诵”的要求,不仅可以达到,而且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又如课堂练习,包括书面练习,每节课也都应有具体安排。现在有一种把书面练习都放在课外的不良习惯,这实际上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从语文的角度来说,小学课外的语文学习应是阅读课外读物和自由练笔,所以我们认为书面练习,包括作文一般都应在课内完成。还有,指导学习方法,这既是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最后能做到“自能读书”广自能作文”的目标所必需,也是提高语言文字训练效丞所不可缺少的。最理想的学法指导应该是全盘考虑、分项设计,做到有序、有机的渗透。即使眼下一时达不到,我想也应该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做到对单元、课文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学法指导,力求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和形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在指导学法的随机渗透和专课讲授两种方法中,我们更加提倡前者,它更便于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在参与领悟、体会、总结中,更加深刻、更加具体地把握祝。
为了保证以上这些根本要求和硬性指标的达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一些问题。第一,应精当讲解。每节课不论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教师的讲解都应当十分精要和恰当。当前在这方面的一个通病,是凡事均搞“联想”、搞“发散”。“联想”、“广发散”是思维训练的极好形式,但运用必须适度,以教材允许和学生能做到为宜。第二,要精简提问。提问力求具有启发性、导向性和示范性。有的地方为了克服以“提问式”代替“启发式”、以多提问来酿成“课堂活跃”的弊病,硬性规定一节课中老师提出的关于内容理解上的问题一般不超过五个,但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有一定道理的。第三,必及时反溃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答问、提问、交流,要及时进行评价,组织学生讨论,对的肯定,错的纠正,并简述原因和方法。这是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率的最好契机,最能给学生──不止于答间的个人,而是全体──以深刻的印象。高明的教师是从来不放过这一时机的。书面作业完成后,应要求学生自我检查或互相检查,然后尽可能地有重点地在课内评价和反溃第四,有自学时间。这里的自学是指预习,朗读前的准备,回答问题前的思考,查阅资料、草拟提纲、质疑问难等学生个别的学习。这种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它是训练过程中知识和能力内化的必经途径,也是课堂教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体现。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视指导,矫正反溃。
语言文字训练第2篇
课堂教学是学科课程的主渠道,也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主阵地。首先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摸式。我们认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里,读书是基础,思考是关键;交流能让学生在童心童语的氛围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发挥班级授课的忧势;练习则使知识得到巩固和积累,并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开始初步的运用。很明显,这些环节都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因此,如果教师的指导基本得法,就能大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步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轨道而不致陷入“发胖式分析”的歧途或重蹈“满堂灌”的覆辙。当然,“教师指导”是至关重要且需精心设计的,否则,训练的效果就会不佳。这里,首要解决的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问题。从我省许多老师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课堂教学经验来看,先扫除障碍(生字、难词、有关背景、知识等),重点抓好识字写字;接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结构;继而精读课文(或片断),侧重语言训练;之后勤读背诵,加强语言积累;最后迁移练习,促进语言运用,应该是我们语言文字训练课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当然,模式的把握和运用也有高下智愚之分。但只要牢牢把握这一摸式中的后三个重要程序,做到语言训练(包括分析比较)有重点,勘读背诵(全文或片断)有积累,迁移练习有运用,那么,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不难达到。
其次,要真正落实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具体操作上应提出一些根本要求和硬性规定。比如,40分钟的课时目标要明确单一,除了思想感情教育方面的教学目标外,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要非常具体且数量不能过多,最多也不应超过三项。因此像作文训练课“教会学生按人物动作的先后顺序说。写,语句通顺连贯”的课时目标是订得具体且切实可行的,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课时目标却订得高而空洞、大而抽象。再如,“以读为本”、多读课文是一节成功的小学语文课所不可缺少的。在小语课堂的40分钟内,如果听不到琅琅的书声,那就很不好了。因此,每一节课,学生至少应该有10分钟以上的时间用来读书,包括朗读和默读。这样,到课文教完时,我们期盼“低年级学生对全篇课文,中高年级学生对重点句段能背诵”的要求,不仅可以达到,而且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又如课堂练习,包括书面练习,每节课也都应有具体安排。现在有一种把书面练习都放在课外的不良习惯,这实际上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从语文的角度来说,小学课外的语文学习应是阅读课外读物和自由练笔,所以我们认为书面练习,包括作文一般都应在课内完成。还有,指导学习方法,这既是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最后能做到“自能读书”广自能作文”的目标所必需,也是提高语言文字训练效丞所不可缺少的。最理想的学法指导应该是全盘考虑、分项设计,做到有序、有机的渗透。即使眼下一时达不到,我想也应该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做到对单元、课文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学法指导,力求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和形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在指导学法的随机渗透和专课讲授两种方法中,我们更加提倡前者,它更便于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在参与领悟、体会、总结中,更加深刻、更加具体地把握祝。
为了保证以上这些根本要求和硬性指标的达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一些问题。第一,应精当讲解。每节课不论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教师的讲解都应当十分精要和恰当。当前在这方面的一个通病,是凡事均搞“联想”、搞“发散”。“联想”、“广发散”是思维训练的极好形式,但运用必须适度,以教材允许和学生能做到为宜。第二,要精简提问。提问力求具有启发性、导向性和示范性。有的地方为了克服以“提问式”代替“启发式”、以多提问来酿成“课堂活跃”的弊病,硬性规定一节课中老师提出的关于内容理解上的问题一般不超过五个,但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有一定道理的。第三,必及时反溃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答问、提问、交流,要及时进行评价,组织学生讨论,对的肯定,错的纠正,并简述原因和方法。这是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率的最好契机,最能给学生──不止于答间的个人,而是全体──以深刻的印象。高明的教师是从来不放过这一时机的。书面作业完成后,应要求学生自我检查或互相检查,然后尽可能地有重点地在课内评价和反溃第四,有自学时间。这里的自学是指预习,朗读前的准备,回答问题前的思考,查阅资料、草拟提纲、质疑问难等学生个别的学习。这种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它是训练过程中知识和能力内化的必经途径,也是课堂教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体现。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视指导,矫正反溃。
语言文字训练第3篇
一、语文能力训练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训练必须伴随着语言文字知识的训导。朗读训练离不开语音学和音韵学知识的指导,识字写字训练离不开文字学和汉字文化学知识的指导,词语训练离不开语汇学知识的指导,习作训练离不开文章学知识的指导。
张志公先生1994年在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座谈会上指出:“真见语文功底的是语言文字训练。”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的训导和辅导,表面上看是凭借教师生动精练的语言,但实际上体现的是专业知识功底。张老的话可以使我们得到两点启示——其一,语言文字训练“需要认真讨论”,其二,语言文字训练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语文功底”进行指导。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他所掌握的语言文字知识,不仅要用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还要用来指导他的教学实践——训练点,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发现;训练时机,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捕捉;训练进程,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调控;学生读、说、写的正误优劣,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判断。
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语言文字训练,并非直接讲述语言知识,而是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理解和处理教材,发现教材中那些足以启发学生发现语言规律的实例,引导学生凭借这些实例,在领悟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语言能力。语文教师对于语言文字知识,不一定要经常挂在嘴上,但必须经常装在心里。语言知识,不管你是否意识得到,都时时制约着每个人的言语实践。学生头脑中也积淀着许多语言经验和语言知识,当教师运用语言知识引导他们理解和赏析教材中的语言现象时,他们的语言经验和语言知识就被激活,参与建构新的知识并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
二、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语文训练的策略
1. 运用语音知识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音韵美。
现代汉语语音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音节结构以元音为核心,噪音少乐音多。汉语是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许多优美的散文和诗歌,巧妙运用语音修辞手段,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好的作品,从声音上说,总是念着上口,听着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段话,作者恰当地运用了短促的句式和“宽、窄、缓、急”四个单音节词,使音节匀称整齐,读着这样富于节奏的句子,似乎可以感受到小溪哗哗流淌,一路欢歌。再如“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朱自清《春》)这段话,作者利用声调的平仄变化,使语言抑扬顿挫,悦耳动听。音韵美同押韵有密切的关系。有些散文是用诗的语言来写的,如《十里长街送***》:“长夜无言,天地同悲。只见灵车去,不见***归。”这两个句子,韵随意转,声音回环,表达了万众哀思的心声。老师必须具备比较丰富、深厚的语音知识,才能体会出上述文本的语言特点,然后,引领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体会其音韵美。
2. 运用语汇知识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用词精当。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用词确切的语言范例,教师应当运用语汇知识,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深入体会课文用词的贴切和精当,领悟用词需要精心选择、反复锤炼的道理。这类训练常用以下方法:
(1)词语添减法:如,“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灰雀》)“自言自语”,表现了列宁说话时的情态和复杂的内心活动:他可能知道灰雀的去处,又不想挑明而使孩子难堪,虽然是自己对自己说,却又想让男孩听到;“可惜”表达出列宁的惋惜之情。如果去掉这两个词,表达的效果就差了。
(2)词法替换法:如,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一句,“抽出”可否换成“长出”“生出”?对比一下就可明白“抽出”用得贴切,既写出枝条长得快,又能使人产生直观形象的感觉。
(3)词法互换法: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有“陆续”“继续”“连续”三个词,调换一下位置就能看出,虽然三个词词义相近,但适用的语境还是有差异,不能调换。
3. 运用逻辑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文字训练第4篇
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并不能因为语言文字训练并非自己课程专属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语文教育的性质。关于语文教育的性质存在不少争论,其核心在于语文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语文教育到底要实现什么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而当我们在考虑这三个问题时,恰恰说明我们关于语文教育的思考还是局限在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层面。社会与语文教育的价值评价、语言文字内在的逻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价值期待将语言教育进行了界定。如今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并没有得到重视,这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功利目的。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并不是社会道德的角色代言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语文教育回归本质,要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语言的发展规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这种新的教学理念逐渐得到更多语文教师的认可,它很好地体现了教育对于人性的呼唤和重视,这种深入思考语言教育的精神需要坚持。
语文教育应该加大语言文字训练,语文教育就是为了学生掌握系统的语言文字,形成成熟的语言逻辑系统,而这些是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训练的。如果不进行这些训练,那么语文教育就成为了空中楼阁,失去了自己的根基。那么,怎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呢?
笔者并不认同把语言文字训练当做一种纯技能的、知识灌输式的训练。显然如果这样理解和操作语言文字训练,那么就会重新走入传统教育模式。很多教师即使意识到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意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处处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即使在跳出的传统教育模式限制的同时还不由自主地回到其中,比如语言文字教育的实践中,很多教师关注的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更多的是关注于教师层面的问题。而对于学生层面,学生怎么来学和学什么则考虑不多。这种完全由教师的教决定学生学的理念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其实对于教师而言,教什么并不是一件难题,因为教学大纲都已经做了详尽的限定。教师往往是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转换,教师教学阶段彼此间的联系以及程度都呈现被动状态,而学生学什么完全由教师所决定,学生因为没有自主性,只好被动地去接受,这种状态并不利于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不得不说的是,我国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这也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环节。由于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教师教学自主性没有被激发或者不能实现,导致创造性教育无法实现。笔者曾经观察过一些特级教师的授课过程,他们并没有恒定的教学模式。虽然曾经有教育专家试***对特级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总结,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当我们在找寻一种适合绝大多数情况的授课模式时,恰恰说明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实质所在,甚至是为了满足教师的偷懒心理。试想如果真的有固定的教学模式,那么直接放视频录像就可以了,还用教师做什么呢?所以笔者认为做好语言文字训练需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教育。教师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既能体现标准化、简单化,同时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只有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才可能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语文教育并不只是语言文字训练。如果过于强调语言文字训练则会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储存知识和语言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可以很好使用语言的具有成熟标志的人。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语言之美、文字之美、体验之美、感情之美。笔者认为以下几种误区是教师容易在语言文字教学中产生的:
1.教师因为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书面语言的训练,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2.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忽视学生的练习。教学中依然存在满堂灌的问题,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不停地去灌输,讲得太多,管得太多,而学生除了听得太多,就是说得太少、练得太少。
3.教师和学生地位的不对等,使教师较为重视学生的反复性学习,而忽视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学习。尤其是因为反复性学习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往往把精力放在此。对于学生的揣摩和创新,教师认为和考试无关,内心也认为是学生天赋使然,并不注重培养。
4.教师容易在教学中将语文教学当做一种既定的展开模式。在这种框架内,教师展开教学,如果学生具有自主性意识,则会认为学生打扰了自己的教学进展,强行打断学生。这种状况说明教师希望自己上课过程永远按设计所走,不期望被打破,学生则在此影响下成为框架的牺牲品。
5.教师在教学中易受家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左右徘徊中丧失了自己的教学方向,缺乏坚定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到底要实现什么、完成什么,教师要时刻清楚,而不是随波逐流。
语言文字训练第5篇
一、“什么是语言文字训练”与“语言文字训练是什么”
什么是语言文字训练?这个问题似乎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深究起来,实是在问哪些训练属于语言文字训练?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训练是不是只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不一定。比如,在数学课里,应用题的审题能说不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吗?在思想品德课上,对行为规范的语义的理解不也是语言文字训练吗?班主任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日记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偶尔也要指导学生如何写日记,这显然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在家里,孩子说错了一句话,妈妈给予纠正,不能说不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 因此,语言文字训练不仅存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于其它教育情境里。所不同的是各种教育情境中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在数学应用题中审题是为了让学生弄清问题和条件,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辅活动;思品课为行为规范的释义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在家庭里,妈妈纠正孩子的语病则是一种不系统的随机语言教育的活动。
语言文字训练是什么?训即训示,指导;练即反复学习。语言在这里显然是指口头语言文字及书面语言,合起来说,语言文字训练是学生有指导地反复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这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
二、在语文教育中为什么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由教育思潮的流变,对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产生了许多不尽相同的解释,概括起来包括如下几种争鸣,一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二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三是主体性教育的争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焦点是人性与物性是否同构?教育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为本,或是说教育的价值在于审美、教化,还是在于传授知识。素质教育在于发展人的素质,认为人的发展中存在着基本的构成要素,这些构成要素是高级发展层面的基础。而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在于发展人的主体价值,而不是把学生作为客体加以塑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自主性,而不是既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材的刻板的执行者。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是努力使我们看到人性的多样性与独特性,而素质教育则努力使我们看到人性中存在的基本层面,主体性教育的争论则使我们看到人在实现人的价值中的主体作用。
关于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问题的争论正是在这种教育思潮的流变中我们对于语文教育的价值的一种理性思考。
语文教育性质的讨论由来已久,这种讨论的中心话题是:语文教育是干什么的?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我们主要是从语文教育的功能、目的层面去思考语文教育的性质问题。就语文教育功能目的而言,受三个方面制约,一是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二是语言文字本身的内在逻辑,三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内在规律和价值期待。长期以来,我们较为重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比较重视语文教育的思想、***治和道德的教化功能。反映在教学大纲和教材上以及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主要是作为社会道德的体现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而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我们则知之甚少,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没有得到适当的回应和重视。
在此种情形下,提出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是顺应了教育思潮对于人性的呼唤和重视,是人们从语文教育的结构和过程对语文教育的实质的一种深入思考。
在数学课里,在思品课里,教师可以不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对于这些工作的开展并无大碍,但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则是把语文教育与其他教育区分开来的最重要的标志。如果语文课里不进行系统、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就成为空壳。因为语文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形成系统的语言的沟通能力,而这些目的离开了系统的语言文字训练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审美和道德教育在语文课中也是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进行的。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在于如何进行这种训练。如果把语言文字训练看成是一种纯技能、知识的训练,显然是一种误解,语文训练理应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层面。思想、***治、道德、审美教育显然不能离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离开了则成了无本之源,无异于缘木求鱼。
由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考虑较多的是教什么以及怎样教的问题,对于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则是以教师的教为依归的。而教什么的问题似乎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教学大纲已明确规定了一个小学阶段教学目标,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按照既定的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这里教师的自主性表现为对教材定课文的内容的前后顺序的处理上,教师对教学阶段的前后联系的方式和程度保持着一种被动状态,而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基本由教师的教学设计所决定,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基本处在自发状态,只是偶尔迸出一点火花。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需要极大的提高,这是增强教师教学自主性的重要前提。也正是因为教师整体素质较差,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亦步亦趋地进行日常教学,以至于教学参考书成为判断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教学的自主性,创造教育的口号无异于空穴来风。在总结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过程中,我们有一种非常朴素的想法,那就是,特级教师的教学生涯中是不是存在一种“恒常”的教学模式,而我们往往把这种“恒常”的教学模式,就看成是一种教学规律的表现,并努力使它具有一种推广的价值。这样的做法在建国五十年的教育史上应该说是一种较为惯常的做法,我们甚至试***将教材的每一课搞出一个教学流程***,以便教师拿起来好用。这些做法很大程度上顺应教师的低层次心理需要,如果有了这种“科学”的教学流程***,教师的课程运作能力显然就是多余的。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宜于制作这种情境性很强、操作性很强的流程***呢?显然,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个性不适宜,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能力和道德个别差异不适宜,人的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不适宜。惟一适宜的是便于标准化考试的语文知识和简单的语文技能。因为这样做,可以回避多样性,而人的成长的多样性与模式往往是矛盾的。
四、对语言文字训练的误解可能导致的后果
在语文教学中显然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但语文课并不只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形式教育论较为重视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这在我国有着久远的传统,因为语文历来作为国学,而实质教育论较为重视语文教学的本位价值。如果从本位价值出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会把学生训练成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的储存器
,学生无法完成从一个学习语文的人到善于使用语文的人的转化,学生无法经由语文的学习去体验美、实践美,体验善、实践善。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种种误解已经在实践中产生了如下几方面的偏差:
1.教学中较为重视书面语言训练,轻视口头语言训练,因为考试不考口语。
2.重视“训”,轻视“练”。教师讲得太多,问得太碎,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想得太少,说得太少。
3.较为重视接受性的反复学习,较为轻视学生发现性的领悟、意会、体验、揣摩、顿悟。
4.较为重视训练的逻辑性、连贯性,把语文教学看成是一种既定目的展开过程,教师与学生对于这种既定的目的保持一种被动性,较为轻视训练中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情趣萧瑟,兴趣寡然,以至于教育理论界醉心于专家程序和模式的研制,教师渴望能有一种拿来就能用的无须费心的样板。
语言文字训练第6篇
一、“什么是语言文字训练”与“语言文字训练是什么”
什么是语言文字训练?这个问题似乎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深究起来,实是在问哪些训练属于语言文字训练?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训练是不是只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不一定。比如,在数学课里,应用题的审题能说不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吗?在思想品德课上,对行为规范的语义的理解不也是语言文字训练吗?班主任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日记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偶尔也要指导学生如何写日记,这显然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在家里,孩子说错了一句话,妈妈给予纠正,不能说不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 因此,语言文字训练不仅存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于其它教育情境里。所不同的是各种教育情境中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在数学应用题中审题是为了让学生弄清问题和条件,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辅助性活动;思品课为行为规范的释义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在家庭里,妈妈纠正孩子的语病则是一种不系统的随机语言教育的活动。
语言文字训练是什么?训即训示,指导;练即反复学习。语言在这里显然是指口头语言文字及书面语言,合起来说,语言文字训练是学生有指导地反复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这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
二、在语文教育中为什么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由教育思潮的流变,对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产生了许多不尽相同的解释,概括起来包括如下几种争鸣,一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二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三是主体性教育的争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焦点是人性与物性是否同构?教育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为本,或是说教育的价值在于审美、教化,还是在于传授知识。素质教育在于发展人的素质,认为人的发展中存在着基本的构成要素,这些构成要素是高级发展层面的基础。而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在于发展人的主体价值,而不是把学生作为客体加以塑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自主性,而不是既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材的刻板的执行者。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是努力使我们看到人性的多样性与独特性,而素质教育则努力使我们看到人性中存在的基本层面,主体性教育的争论则使我们看到人在实现人的价值中的主体作用。
关于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问题的争论正是在这种教育思潮的流变中我们对于语文教育的价值的一种理性思考。
语文教育性质的讨论由来已久,这种讨论的中心话题是:语文教育是干什么的?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我们主要是从语文教育的功能、目的层面去思考语文教育的性质问题。就语文教育功能目的而言,受三个方面制约,一是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二是语言文字本身的内在逻辑,三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内在规律和价值期待。长期以来,我们较为重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比较重视语文教育的思想、***治和道德的教化功能。反映在教学大纲和教材上以及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主要是作为社会道德的体现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而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我们则知之甚少,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没有得到适当的回应和重视。
在此种情形下,提出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是顺应了教育思潮对于人性的呼唤和重视,是人们从语文教育的结构和过程对语文教育的实质的一种深入思考。
在数学课里,在思品课里,教师可以不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对于这些工作的开展并无大碍,但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则是把语文教育与其他教育区分开来的最重要的标志。如果语文课里不进行系统、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就成为空壳。因为语文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形成系统的语言的沟通能力,而这些目的离开了系统的语言文字训练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审美和道德教育在语文课中也是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进行的。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在于如何进行这种训练。如果把语言文字训练看成是一种纯技能、知识的训练,显然是一种误解,语文训练理应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层面。思想、***治、道德、审美教育显然不能离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离开了则成了无本之源,无异于缘木求鱼。
由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考虑较多的是教什么以及怎样教的问题,对于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则是以教师的教为依归的。而教什么的问题似乎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教学大纲已明确规定了一个小学阶段教学目标,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按照既定的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这里教师的自主性表现为对教材中特定课文的内容的前后顺序的处理上,教师对教学阶段的前后联系的方式和程度保持着一种被动状态,而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基本由教师的教学设计所决定,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基本处在自发状态,只是偶尔迸出一点火花。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需要极大的提高,这是增强教师教学自主性的重要前提。也正是因为教师整体素质较差,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亦步亦趋地进行日常教学,以至于教学参考书成为判断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教学的自主性,创造教育的口号无异于空穴来风。在总结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过程中,我们有一种非常朴素的想法,那就是,特级教师的教学生涯中是不是存在一种“恒常”的教学模式,而我们往往把这种“恒常”的教学模式,就看成是一种教学规律的表现,并努力使它具有一种推广的价值。这样的做法在建国五十年的教育史上应该说是一种较为惯常的做法,我们甚至试***将教材的每一课搞出一个教学流程***,以便教师拿起来好用。这些做法很大程度上顺应教师的低层次心理需要,如果有了这种“科学”的教学流程***,教师的课程运作能力显然就是多余的。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宜于制作这种情境性很强、操作性很强的流程***呢?显然,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个性不适宜,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能力和道德个别差异不适宜,人的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不适宜。惟一适宜的是便于标准化考试的语文知识和简单的语文技能。因为这样做,可以回避多样性,而人的成长的多样性与模式往往是矛盾的。
四、对语言文字训练的误解可能导致的后果
在语文教学中显然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但语文课并不只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形式教育论较为重视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这在我国有着久远的传统,因为语文历来作为国学,而实质教育论较为重视语文教学的本位价值。如果从本位价值出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会把学生训练成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的储存器,学生无法完成从一个学习语文的人到善于使用语文的人的转化,学生无法经由语文的学习去体验美、实践美,体验善、实践善。
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种种误解已经在实践中产生了如下几方面的偏差:
1.教学中较为重视书面语言训练,轻视口头语言训练,因为考试不考口语。
2.重视“训”,轻视“练”。教师讲得太多,问得太碎,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想得太少,说得太少。
3.较为重视接受性的反复学习,较为轻视学生发现性的领悟、意会、体验、揣摩、顿悟。
4.较为重视训练的逻辑性、连贯性,把语文教学看成是一种既定目的展开过程,教师与学生对于这种既定的目的保持一种被动性,较为轻视训练中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情趣萧瑟,兴趣寡然,以至于教育理论界醉心于专家程序和模式的研制,教师渴望能有一种拿来就能用的无须费心的样板。
语言文字训练第7篇
[内容]
1996年,我省小学语文教学在教改方面最突出的成绩,就是“语文教学一定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观念已成为全省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尤为难得的是,广大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创造了许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方法、好经验。但是,在每一堂课的40分钟里,如果要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还需要在时间、精力、群体研究上付出更大的代价。实际教学存在的问题表明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应该继续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动脑筋,想办法,出经验,真正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可操作,有模式,落实处,见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科课程的主渠道,也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主阵地。首先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摸式。我们认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里,读书是基础,思考是关键;交流能让学生在童心童语的氛围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发挥班级授课的忧势;练习则使知识得到巩固和积累,并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开始初步的运用。很明显,这些环节都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因此,如果教师的指导基本得法,就能大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步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轨道而不致陷入“发胖式分析”的歧途或重蹈“满堂灌”的覆辙。当然,“教师指导”是至关重要且需精心设计的,否则,训练的效果就会不佳。这里,首要解决的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问题。从我省许多老师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课堂教学经验来看,先扫除障碍(生字、难词、有关背景、知识等),重点抓好识字写字;接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结构;继而精读课文(或片断),侧重语言训练;之后勤读背诵,加强语言积累;最后迁移练习,促进语言运用,应该是我们语言文字训练课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当然,模式的把握和运用也有高下智愚之分。但只要牢牢把握这一摸式中的后三个重要程序,做到语言训练(包括分析比较)有重点,勘读背诵(全文或片断)有积累,迁移练习有运用,那么,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不难达到。
其次,要真正落实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具体操作上应提出一些根本要求和硬性规定。比如,40分钟的课时目标要明确单一,除了思想感情教育方面的教学目标外,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要非常具体且数量不能过多,最多也不应超过三项。因此像作文训练课“教会学生按人物动作的先后顺序说。写,语句通顺连贯”的课时目标是订得具体且切实可行的,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课时目标却订得高而空洞、大而抽象。再如,“以读为本”、多读课文是一节成功的小学语文课所不可缺少的。在小语课堂的40分钟内,如果听不到琅琅的书声,那就很不好了。因此,每一节课,学生至少应该有10分钟以上的时间用来读书,包括朗读和默读。这样,到课文教完时,我们期盼“低年级学生对全篇课文,中高年级学生对重点句段能背诵”的要求,不仅可以达到,而且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又如课堂练习,包括书面练习,每节课也都应有具体安排。现在有一种把书面练习都放在课外的不良习惯,这实际上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从语文的角度来说,小学课外的语文学习应是阅读课外读物和自由练笔,所以我们认为书面练习,包括作文一般都应在课内完成。还有,指导学习方法,这既是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最后能做到“自能读书”广自能作文”的目标所必需,也是提高语言文字训练效丞所不可缺少的。最理想的学法指导应该是全盘考虑、分项设计,做到有序、有机的渗透。即使眼下一时达不到,我想也应该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做到对单元、课文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学法指导,力求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和形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在指导学法的随机渗透和专课讲授两种方法中,我们更加提倡前者,它更便于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在参与领悟、体会、总结中,更加深刻、更加具体地把握祝。
为了保证以上这些根本要求和硬性指标的达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一些问题。第一,应精当讲解。每节课不论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教师的讲解都应当十分精要和恰当。当前在这方面的一个通病,是凡事均搞“联想”、搞“发散”。“联想”、“广发散”是思维训练的极好形式,但运用必须适度,以教材允许和学生能做到为宜。第二,要精简提问。提问力求具有启发性、导向性和示范性。有的地方为了克服以“提问式”代替“启发式”、以多提问来酿成“课堂活跃”的弊病,硬性规定一节课中老师提出的关于内容理解上的问题一般不超过五个,但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有一定道理的。第三,必及时反溃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答问、提问、交流,要及时进行评价,组织学生讨论,对的肯定,错的纠正,并简述原因和方法。这是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率的最好契机,最能给学生──不止于答间的个人,而是全体──以深刻的印象。高明的教师是从来不放过这一时机的。书面作业完成后,应要求学生自我检查或互相检查,然后尽可能地有重点地在课内评价和反溃第四,有自学时间。这里的自学是指预习,朗读前的准备,回答问题前的思考,查阅资料、草拟提纲、质疑问难等学生个别的学习。这种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它是训练过程中知识和能力内化的必经途径,也是课堂教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体现。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视指导,矫正反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