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关于扁平人物价值的探讨主要纠结通过性格来判断小说人物是否为扁平人物,其主要根究就在于小说人物性格特征的突出与否。而本文要明确的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讨论小说人物划分的最终标准,而是探讨以性格划分出来的扁平人物的存在价值。
关键词:扁平人物 价值
小说人物形态中“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或称“扁形人物”)的观点最初出现在英国小说评论家E・M福斯特的文学评论集《小说面面观》。对于扁平人物,福斯特解释道:“扁平人物在十七世纪叫‘性格人物’,现在他们又是被称为类型或漫画人物。在最纯粹的形式中,他们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被创造出来:假使超过一个因素,我们的弧形即趋向圆形。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个句子描述殆尽。”[1]然而对于圆形人物,福斯特没有直接下定义,而是从圆形人物的特点着手隐含的告诉读者什么事圆形人物,他指出:“圆形人物必能够在令人信服的方式下给人以新奇之感。如果他无法给人新奇,他就是扁平人物;如果他无法令人信服,他只是伪装的圆形人物。圆形人物绝不刻板枯燥,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活泼的生命。”[2]
对于圆扁形人物的价值,福斯特在文章中说道:“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扁平人物在成就上无法与圆形人物相提并论,而且只有在制造笑料上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3]自E・M福斯特提出圆形人物扁平人物的概念之后,并且断言圆形人物在美学上的成就要高于扁平人物后,理论界就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倾向,肯定圆形人物否定扁平人物,认为一部作品中圆形人物的有无、数量的多少以及塑造的是否成功是评价这部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这种单纯依靠理论来否定扁平人物的价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根据福斯特所言,他们(扁平人物)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被创造出来。我们可以判定,在福斯特的眼中,扁平人物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单纯理念的化身,即概念化的人物。诸如远古神话中的英雄、依民心观念或宗教信条而制造出来的神魔鬼怪、写实形象中出现的作者观念的传声筒(即为我们所熟知的“席勒式”创作)、纯寓意小说;另一种则是特性人物或性格人物,即福斯特所言“类型或漫画人物”
扁平人物性格单一、突出、鲜明,具有类型化的特点,是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易于漫画化或抽象化的理想化,他们一出现,人们就能轻易地认出他们。这类人物性格是一种静态的封闭结构,没有变化,给读者的印象是永恒不变的。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对扁平人物的认识难免有些偏颇和片面:一是对扁平人物的误解,距原意甚远;二是对扁平人物的理解欠深刻。我们不能简单地依据福斯特的理论来判定小说人物的价值,而是要根据小说题材或者说是作者的主观意***来进行衡量。
首先,扁平人物可以促进情节的发展,起到一个功能的作用。小说中总是设计出主要人物之后又衍生出一系列的小人物,借以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傲慢与偏见》中的扁平人物韦翰。韦翰在文中是以恶人的形象出现的,他从第十二章出现之后,一直延续到故事的结尾。他表面温文尔雅博得伊利莎白的好感,于此同时又不断诋毁达西,使伊利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不断加深;然而一切真相大白之后,伊利莎白逐渐消除对达西的偏见,甚至互生爱慕之意;最后韦翰和莉迪亚私奔一事,促使二人走到了一起。韦翰这一人物不断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使伊利莎白和达西这段爱情不断遭遇曲折,使整个故事情节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其次,扁平人物能够起到衬托圆形人物,使故事情节更加连贯。圆形人物的特点就在于他性格的复杂性,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感情,而扁平人物的出现能更好的凸显圆形人物的性格。例如在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中,毕巧林是作家着意塑造的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他有着极为深刻的思想内涵。然而这些思想内涵显然是不能通过语言来单纯的描写出来的,作家便在毕巧林的身边安插了众多的扁平人物对毕巧林进行衬托,使他的性格和内心的复杂性通过周围的扁平人物烘托出来,这样毕巧林的人物形象反而更能深入人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扁平人物性格单一、容易辨认,更能表现小说的主题。以《吝啬鬼》中的阿尔巴贡为例,钱财是他的上帝、是他的命根。他甚至在儿女面前也装穷叫屈。在女儿的婚姻问题上,他考虑的只是不拿陪嫁。至于趁火打劫,把废物折价卖给人家,最后却报应在自己儿子身上,凡此种种,把一切吝啬鬼的不要脸行径尽揭于此了。为了使性格突出,夸张是他常用的手段。巧合最能造成讽刺的效果。
扁平人物的某一种性格特征被突出地强调出来,其他性格侧面则往往被压倒、吸收,成了表现这一种性格特征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一种“静态”的塑造人物的方式,它只表现“人物身上占统治地位的或在社交中表现出的最明显的特征”。因而扁平人物虽置身于各种环境,面对各种关系,却只和对方发生一种矛盾联系,其性格始终如一,稳定性极强,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变化。以这种方式塑造人物,必然造成人物单质、单向、单义的特点。扁平人物显然是一种极度夸张的性格表现。因其夸张,人物性格往往有悖于常规常情而导致漫画化,从而产生喜剧效果。同时,这种极度夸张的性格表现,还往往导致人物性格的抽象化,使人物成为某种品格的象征而达到对自身的超越。这种超越使扁平人物貌似远离生活,而实质上却又在较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对某种生活内容的深刻把握,并因此而获得一定的典型意义。
参考文献:
[1]E・M福斯特.译者.冯涛《小说面面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马振方.《小说艺术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袁超(1986.11-),女,河北定州,河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