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几乎伴着人的一生。书读多了就需要提高读书质量和效率。自然,这里所说的不是读书的多少,读书的速度,读书的好坏,而是读任何书都得读透它,不能似是而非地读,不能蜻蜓轻点水般地读。读书需读透,就是要做到四个字:积、熟、思、新。
积,指积累。读书要经常而广泛。书海浩瀚,书籍成山,你能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吗?读书要坚持天天读一点,闲暇时读一点,积少成多。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也是如此,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于是,读书要坚持;于是,就有了苦读书,以至于劳其心智,眼困脑胀。白居易深有感触地说:“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由此可深切体味,“早知书内有黄金,高点明灯下苦心”。
熟,指熟读。读懂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能只做大概了解。特别是名著美文,要读出书中的真谛,首先就是熟读。元代大学问家侯均说:“每读书必熟诵乃已,尝言,人读书不至千遍,终于无益。”韩愈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熟读就是要不厌其烦地反复读之。先熟读,后体味,得深意,得书之精神。要耐心地读,要细细咂摸书中味。想想我们在学生时代所熟读、背诵过的诗文、美文,有多少不是在没有完全理解时先“死记硬背”后,才细细地慢慢地消化它的内在含义呢?
思,指思考。它是读书的深入,是读书的台阶,是带着疑问去思考书的深意,语之含义、词之用意,是沿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文章的脉络与哲理;也可以是站在和作者相反的立场上去审视书之意***,从而悟出新意来。苏轼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作一意求之。”这里的“一意”正是在熟读基础上加上精细思考而取得收获。要是读书、读文之后没有一点收获,那和印刷机一样只是码了一遍文字而已。
新,指温故而知新。这是读书再上一层楼的必然,书读后过一段时间再复习之。此时,虽不再去读原文,可实际上是对原文的再深入理解,是继续“悟读”。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把“温故而知新”当做向看不见的老师去“请教”。《国语》有云:“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它言简意赅地总结归纳出“温故知新”,时时习之,以再次纠正读之谬解別思的不足。以达到准确无误地理解书中真意。司马光对这一点也曾躬身践行:“上书学生姓名,讲后一日即抽签令讲,将不通则微微责之。”他用此法以促使学生巩固读书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