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论文篇1
(一)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依据科学性、全面性和可获取性等原则,结合安徽省实际,选取具有国际和国内可比较性的20种高等级旅游资源作为评价旅游资源优势度的主要指标(见表1)。表中,旅游资源数量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网、国土资源部***、安徽旅游***务网、安徽林业信息网和安徽省环境保护厅***等网站;各类旅游资源的赋权得分通过专家打分法获得。
(二)旅游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选取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增长速度作为研究旅游经济的2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选取4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作为研究安徽16个市旅游经济的主要指标(表2)。考虑到研究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比较性,表中指标数据主要为2012年的截面数据,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次的数据直接来源于2013年《安徽统计年鉴》;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外汇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次等数据直接来源于2012年安徽16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下文简称《公报》);在计算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相对值时,所采用的户籍人口数据主要来源于《公报》,《公报》未给出的数据则参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所采用的面积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16个市的***府网站。
(三)研究方法1.旅游资源优势度对区际旅游资源的评价,本研究借鉴王凯[9]、黄成林[10]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消除人口、面积等因素带来误差的基础上,结合资源的数量、游览价值及资源间的匹配度来确定各地市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度(表3)。2.旅游经济贡献率为保证旅游经济各项指标数据可与旅游资源优势度进行有效比较,本研究采用旅游经济贡献率来衡量安徽16个市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等各项旅游经济指标,指标数值同样选择剔除了人口和面积等因素影响的相对值。3.旅游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也称经济增长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计算公式。4.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及相关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本研究考察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分析,根据相关系数值分级如下:0<r<0.3为微弱相关;0.3≤r<0.5为低度相关;0.5≤r<0.7为中等相关;0.7≤r<0.85为显著相关;0.85≤r<1为高度相关[11]。空间错位理论最早用来分析城市快速空间重构的背景下,弱势群体居住和就业空间机会错位的情况,本文借用重心模型与聚类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来分析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情况。基本思路如下:首先借用重心模型公式计算出各次级区域(市)在总区域空间范围内的重心地理坐标。式中,xi是指某一区域的第i个次级区域(市)所在地的经度坐标;yi是指某一区域的第i个次级区域(市)所在地的纬度坐标;Mi是指某一区域的第i个次级区域(市)的属性量值(资源、收入、人次等)。然后借用聚类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判断各次级区域(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情况,具体做法是,以旅游资源为横轴、旅游经济各指标为纵轴构建坐标系;同时,分别将横轴、纵轴划分为m、n个等级,形成纵横交错的二维数表(本文均划分为5个等级),将安徽16个市归入相应的交叉网格内,从而判断其空间错位情况。
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一)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相关性测定与分析首先根据公式(1)—公式(7),分别计算出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优势度,然后根据公式(10)和公式(11)分别计算出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相对值、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增长率等旅游经济各项指标数值(表3);基于以上结果,运用SPSS19.0软件的相关性分析工具,对2012年安徽16市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统计检验分析(见表4、表5)。根据表4,就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收入相对值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来看,2012年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总收入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591,相关系数值0.5≤r<0.7,为中等相关;与国内旅游收入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656,相关系数值0.5≤r<0.7为中等相关;与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902,相关系数值0.85≤r<1为高度相关。就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人次相对值的相关性分析来看,2012年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总人次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616,处为中等相关;与国内旅游人次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709,为显著相关;与入境旅游人次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927,为高度相关。根据表5,从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相关系数值均为负数;且除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与旅游资源优势度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3≤r<0.5的低度相关的范围内,其他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小于0.3,处于0<r<0.3的区间范围内,为微弱负相关。究其原因,现阶段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吸引力仍然对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次总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收入、旅游人次与旅游资源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然而,旅游经济的增长不再单纯依赖于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制度环境演变和区位条件等因素均对其有重要的影响,旅游经济增长速度与旅游资源之间微弱负相关的关系亟待改善。
(二)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性分析首先,根据表3数据,通过公式(12)和公式(13),计算得出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各项指标间的重心分布情况(***1);然后,通过聚类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描绘出旅游资源与旅游总收入的空间错位分布情况(***2)。从***1中可以看出,旅游资源与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次的重心较为接近,而与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以旅游收入为例,旅游资源与旅游总收入的重心相差0.216个经度、0.576个纬度,与国内旅游收入相差0.209个经度、0.555个纬度,与旅游外汇收入相差0.148个经度、0.028个纬度;根据各指标重心的经纬度数值,查询得出,旅游资源、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的重心分别处于池州市青阳县、合肥市巢湖市、合肥市巢湖市、芜湖市南陵县,结合地***可知,青阳县与南陵县地理距离最小,而与巢湖市距离较大。与此同时,通过***2可以进一步地看出,旅游资源和旅游总收入等级均高的市为黄山,旅游资源和旅游总收入等级均较低的市为马鞍山、铜陵、蚌埠、阜阳、淮北和宿州;安庆、宣城、六安、淮南、滁州和亳州等市的旅游资源等级较高而旅游总收入等级却较低,呈现出与旅游经济反向偏离的特征;合肥、池州等市的旅游资源等级较低而旅游总收入等级却较高,呈现出与旅游经济正向偏离的特征。同理,可得出旅游资源与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入境旅游人次之间的二维组合矩阵***,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做赘述。究其原因,旅游资源仍然是入境旅游者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旅游资源等级越高,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越多;受到闲暇时间及经济成本等因素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国内旅游者选择就近旅游,一定程度上造成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重心出现偏离。合肥、宣城和安庆等市的空间错位表现最为明显,就合肥而言,其旅游资源优势度较低,但作为省会城市,可以依托全省便捷的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的区位和经济优势为新业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条件,使得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指标均较高,旅游业发展已突破原有的依赖旅游资源发展的单一模式;安庆和宣城等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度较高,但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指标则较低,说明上述两市的旅游资源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借助优势旅游资源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首先,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间存在相关性关系。一方面,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旅游人次等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之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且与入境旅游高度相关,与国内旅游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旅游资源与旅游人次之间的相关系数值更大,说明旅游资源对旅游人次的影响更直接、更显著。另一方面,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旅游人次等经济增长速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则不明显。其次,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间存在空间错位现象。就全省而言,入境旅游经济的各项指标重心与旅游资源重心较为接近,而国内旅游经济指标则偏离旅游资源重心;就各市而言,旅游资源等级与旅游经济等级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错位,这种错位在合肥、宣城、安庆等城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旅游论文篇2
中華励誌網为您提供免费旅游管理论文提纲***,旅游管理论文提纲是《中華勵誌網》zHLzW为考生朋友提供的免费旅游管理论文提纲专栏,涵盖了丰富的免费旅游管理论文提纲的相关文章。 一、旅游业现有体制下的两对不调和关系 旅游业作为一门先导产业,客观上要求其管理模式和企业组织形式能按照市场经济的特有规律进行运作。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中,旅游业应最先实现与国际接轨并按照国际惯例组织行业生产。但中国旅游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还未来得及理顺***府行***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和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使行业缺乏应有的持续发展内动力。这两对关系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处于中心位置。这个问题的提出,并不否认中国旅游业在一些具体措施方面已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操作。从宏观上看,旅游业在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的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色的行业规律,并制定了有效的规章制度,使旅游业在发展中有章可循,这对规范行业行为产生了实际效应和深远的影响。企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尽管还有些差距,但已经开始向制度化和标准化过渡,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所认可和接受。 上述两对不调和关系的形成和存在,既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更有其剪不断的现实联系。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评判***府行***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间的不协调因素。首先是***府行***管理部门不能在市场经济中找准自己的角色,角色不定位就很难弄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一方面是因为***府部门尚未脱离计划经济的惯性作用;另一方面是管理部门受自身利益的驱使(这特别表现在对直属企业的管理上)。由于行***部门把直属企业看作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源泉和传统权力范围,因而不愿把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成相对***的法人企业,在行使***府职权进行行业管理活动中,就不可避免地在行业管理中导致不公平待遇,直属企业和非直属企业不能等同视之,从而降低行业管理的威信。当然旅游管理部门也可找到充分的托辞来为自己开托,***府给旅游管理部门的行***开支实在难以实现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所需费用的平衡。 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惰性和企业领导人的怯懦是企业改革的主要障碍。在世界旅游业和中国旅游业一片繁荣的景象中,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于许多困难中的工业企业要好得多。企业在比较中,内部很容易滋生一种不求上进的惰性。加之一些企业领导人不能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对企业全面走向市场诚惶诚恐,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缺乏信心,因而不能以一个企业家应有的胆识把企业引向市场,却甘愿接受管理部门的直接干预,哪怕是任其摆布,只要不丢官位便是。于是,在***府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居然有了一种契合,那就是维持现状。管理部门有了干预企业行为的权力,而企业也无可奈何地接受着***府的干预。迄今还有一些旅游企业的性质是事业单位,而这些企业则乐不思改。 企业改革从本质上说应是企业自身的要求。当一位真正的企业家认识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内部运作机制以适应市场的客观要求时,他便会不失时机地改变现有企业模式。但由于中国具有远见灼识企业家的匮乏,企业领导人不是向企业负责而是向主管部门负责,旅游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便很难理顺,企业的组织形式不能创造一种机制保证企业的行为规范,结果常常是“后院起火”。 中国旅游业的现有体制是产生两对不调和关系的根本原因,而两对关系的存在又维护了现有体制的稳定。只有打破这种僵局,中国旅游业方能注入活力,在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中求得生机。***府管理部门应以建立大旅游市场的战略眼光率先迈出第一步。但在改革的呼声中,事实恰恰相反,我们更多地是单纯谈论企业的改革,却并未把管理模式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二、旅游业管理模式的改革 1.旅游行业管理的本质。纵观世界各国旅游业管理模式,无论其管理部门作为***府的***部门存在还是隶属于商务部、***、文化部、经济部,其管理模式主要有三:一是旅游管理部门作为***府行***权力机构,代表***府行使管理权力,如美国商务部旅行游览管理局、加拿大***府旅游局、法国***府旅游局、英国***府旅游局、瑞士国家旅游局、泰国***府旅游部等。二是旅游管理部门以半民间半***的协会形式出现,但实质上行使了一部分***府职权。如香港旅游协会便是典型例证。三是公司管理模式,即全国旅游总公司按企业集团的管理方式对旅游企业实施垂直管理,如韩国旅游总公司。无论三类管理模式在管
旅游论文篇3
旅游是一项特殊的综合性游览观光活动,人们为达到度假、休养、娱乐、探险、求知等目的,出游于地区国家和洲际之间。中国是旅游大国,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国人和国内游客日渐增多,认真研究一下旅游者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对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发展旅游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频道的旅游管理论文就旅游者心理展开讨论,内容如下: 旅游者心理探析 一、旅游者的好奇心理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见到一些新异的刺激物,如街上有人敲锣打鼓送老工人退休;农村小伙子娶新娘,壮汉抬着轿子,一队锁呐乐队在前面开路,十分热闹;还有农民吊在竹杆上车水灌溉;妇女摇着纺线车;从蛇肚内取出蛇胆和酒喝,等等现象,都能使游客产生好奇心理。 一次,港台旅游团在广西桂林旅游,中午山区小饭店供应乌黑的墨米饭,吃惯了白米饭的游客,见此米饭既好奇又胆怯,不知此为何物?热情的导游说:大家吃吧,这叫墨米,是广西河池地区东兰县的特产,为什么呈黑色呢?据民间传说:有一年天大旱,东兰附近的红水河也断流了,方圆数百里田地龟裂,禾苗枯死,有一位老汉的地里侥幸剩下一蔸禾苗活着。为救活这蔸禾苗,老汉爬了九重山,走过十六个村庄,还是不见水的踪影,没办法,只好忍痛割断自己的手指,用鲜血浇灌禾苗。说来也奇怪,禾苗得了血的滋润,居然长得很茁壮,结出一串颗粒饱满的稻穗,老汉因流血过多而死去。乡亲们把这唯一的稻穗保存下来,翌年春天用它播种,得到的稻米颜色竟然是墨黑色,用墨米煮成的饭,香气扑鼻。常吃墨米,可***慢性肝炎,胃炎,贫血,故有“药米”之称。通过导游介绍了墨米的神话故事,顿时使游客情绪活跃起来,团内几位港台老太太纷纷要求购买带回去,让家人共享口福。 二、旅游者的求新求知心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采,许多外国游客品尝中国菜,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赞不绝口,胃口大开。在餐桌上看到这些菜,就象是见到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不忍心把它吃掉,有的用照相机拍照留念,有的请主人介绍它的名称、来历、制作方法、特色等,他们听得出奇、神采奕奕。的确,中国菜融实用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不仅味美营养丰富,而且菜名颇具诗意。首先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一道“金钱遍地”,这菜名豪华气派,实则是金黄的冬菇摆在翠绿的青菜上;粤菜“龙凤呈祥”,多么喜庆吉祥的名字,原来是鸡、蛇一块烧煮而成;用母鸡炖甲鱼,真是逗趣谐谑,美其名曰“霸王别姬”,令人大饱口眼之福。服务员小姐又捧来一盆清香四溢的酿豆腐,已有饱意的客人一箸未动,服务员小姐笑迷迷地说:这道菜是明朝***皇帝朱元璋最爱吃的御膳宫食。一听说皇帝吃的御膳,几位外国朋友顿时雀跃,筷勺齐上,一盆酿豆腐一扫而光。说实话,这道菜用料平常,就是用豆腐裹夹玛瑙肉糜精工烹调而成。其特点是过油而不腻,汤浓而不沾,外脆内嫩,甜中透鲜,汁若琥珀,形似金元,营养丰富,延年益寿。初次品尝这道菜,饱享口福,获取知识,实是受益非浅。 参观芜湖铁画,是一大艺术享受,工人们以锤代笔,以铁当墨,巧制出一幅幅精美的铁画来,来厂参观的日本友人也赞不绝口:“真了不起,中国的文化太伟大了”。工人师傅手中的锤简直比画家的笔还要来得自如。 铁画原名铁花,为明末汤鹏所创制。它酷似国画、水墨画,然而,却是采铁作画,以锤代笔锻制而成。它使炉锤之巧同画理相通,将绘画与工艺相结合,构成黑白分明、虚实相对、苍劲凝重、豪放潇洒、有强烈立体感的独特艺术风格,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枝奇葩。改革开放以来,铁画一直销往国外,深受国际友人青睐。日本朋友亲眼目睹之后,认为这是世界上仅有的产地,对异国文化求新求知心理,在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满足。许多游客观后感慨地说:此次中国旅游真是不虚此行。 旅游是一项特殊的综合性游览观光活动,人们为达到度假、休养、娱乐、探险、求知等目的,出游于地区国家和洲际之间。中国是旅游大国,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国人和国内游客日渐增多,认真研究一下旅游者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对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发展旅游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频道的旅游管理论文就旅游者心理展开讨论,
旅游论文篇4
1.1中华武术自身拥有***完整的文化体系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他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了几千年的中华武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他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民族文化特点,涵盖了中华文化的诸多领域,如中国哲学、美学、医学、法学、宗教学等等,在它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因而,“武术文化可以说是一个以武术为载体的,其内容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其方法具有科学性的***完整的文化体系”[1],所以,在武术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该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上,对武术文化深刻全面的理解上向游客进行诠释,使游客充分领悟到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1.2武术是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民俗旅游的基本特征表明: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高参与的文化旅游。对民俗旅游资源本身而言,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具体表现在:第一,地域性。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第二,神秘性。每一种民俗都是伴随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历史传承的结果,许多民俗事象,它的产生时代也许很早,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虽然经历的许多的变异,但核心和“母题”部分仍然保留着,而且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民俗的传承性使得民俗旅游具有不可理解的神秘氛围和原始色彩,增加了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第三,参与性。当代旅游者已经不满足过去那种单纯的观光式的旅游,如今,民俗旅游强调的是旅游项目必须与旅游者的参与性相结合。民俗旅游活动要使游客通过亲身经历、参与,通过旅游主客体的双向交流,了解独特的地域文化,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的需求;最后,文化性。民俗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承载体,是了解一个地区文化的最好窗口。民俗文化学的相关理论认为,武术文化属于民俗文化的特定范畴,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具有民俗文化的重要特征,属于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类型。
2中国武术旅游资源的类型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文化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由各种不同的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化层面所构成,因此,中国武术文化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供开发。郑春先。等在《中国武术的资源结构及开发策略研究》一文中,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武术资源进行了分类。根据武术资源的这种分类,结合旅游资源的概念,笔者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分析了武术旅游资源的类型从表1看出,武术按照文化学的分类,具有表层、中层和深层三个大的层面的属性。目前对武术资源的开发多局限在表层和中层,而对于深层的也是最重要的内涵文化却开发很少,从武技到武学的转变不够。从武术自身的形成和流派特点看,众多的武术流派形成了武术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特点,中国武术的流派众多,在分类上也各不相同,有的以名山大川或流行区域取名,如峨嵋派、昆仑派、南拳、北腿等。有的以宗教和庙宇命名,如武当派、少林派,还有的以地域和人名加以流传,如陈式太极、杨式太极,有的以动物或动作形象喻名,如:猴拳、螳螂拳、醉拳等,这些武术文化上的表现,一方面反映了武术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又同时映射出武术资源的个体差异性,这种个体差异性,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武术的旅游资源,不同的武术派别带来不同的旅游地感受。从表2看出,武术旅游资源的自然资源属于旅游资源学属性分类中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古迹数不胜数,而中国武术的很多派别就孕育在这些名山之中,“如:河南嵩山少林寺,温县陈家沟,湖北武当山,四川峨眉山,山东梁山,福建南少林都是传统武术流派发源地”。地域的不同,发展了不同派别的武术,不同派别的武术内涵诞生了不同的武术地建筑,武术服饰产品等。如少林寺庙,遗留下来的各种石碑,武当山古建筑群等。中国拥有丰富的武术旅游资源结构,目前,武术旅游产品开发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并形成了较有影响的知名品牌。
3中国武术旅游资源的基本特性
“旅游资源的特色与特性是衡量其对旅游者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生命线和产生旅游效应的动力,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超前性的决定条件之一”[4]。根据武术旅游资源的结构,运用民俗旅游资源的研究方法,发现武术旅游资源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3.1武术旅游资源的地域差异性武术流派风格表现强烈的地域差异性,不同地域间长期的封闭状态使得各地区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武术,在这种地域性文化影响下,武术门派盛行。外来的武术不仅难以***保持,反而融入当地文化氛围中被同化,这种格局使得武术很难突破原有的模式和风格,因而从地域特点上看,反而更加容易形成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拳种技艺相互迁移、靠拢,从而具备更加浓厚的地域性特色。二为民间习武风气与习武传统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就有尚武的风气和传统。那些自古民风骠捍的省份和地区,由于长久的历史因袭和传统影响,逐渐在当地社会形成了独特的武风,并发展出了多姿多彩的武术门类和拳种。如著名的武术大省河南,不仅武风强烈,习武人数具全国之首列,而且还是中国武术两大著名拳系———少林拳、太极拳的发源地。又如自古多侠义士的燕赵大地河北省,其沧州、孟村的武术源远流长,可谓久负盛名。这些资源都具有旅游开发的价值。
3.2武术旅游资源的可探究性中华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融汇了哲学、中医、养生、气功、兵学、美学等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武术的流传一直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这种神秘的传奇色彩正符合旅游的探究性原则。另一方面,武术资源绝大部分都具有精神性的一面,其精神内涵具有潜在性的特征,一般不是直接地表现出来,而是需要旅游者去领会、去发掘。而且,对于武术的这种潜在性体会,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够体会深刻的,这样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去激发游客对武术的爱好和探究。
3.3武术旅游资源的无形性武术在旅游业的表现是非实务性的,提供无形的服务或劳动,价值和使用价值凝结在无形的服务中。武术旅游业在本质上是属于为满足人们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而提供服务产品的第三产业,因而突出强调服务性。这一特性决定了武术旅游是以文化服务为载体或凭借物,通过参与者所得到的经历、感受或者值得回忆的亲身体验获得身心的满足,这种满足形成的印象是无形的。
3.4武术旅游资源的特色性武术旅游从属于民俗旅游资源,武术搭台、旅游唱戏更有利于发展个性化旅游。旅游个性化的需求市场必将导致相应的市场开发,这种意识资源的永恒性区别于传统的自然旅游资源。武术既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同时又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可以说,武术旅游,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种旅游资源的体验。而是多重资源的交替体验或多种旅游类别的体验。武术旅游不仅可以观赏名胜古迹建筑和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可以参与体验武术的技术和文化内涵,参与体验这也正是武术旅游的魅力所在,充分体现了其特色性。
4武术旅游资源开发诸原则
武术文化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在开发,应用过程中必须很好地把握其深层内涵,做到原汁原味,突出特色,既展示文化,又增添乐趣,既保护又开发,以使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效益最大化、最优化。
4.1特色性和古朴性相结合武术旅游是特色性很强的一种经济文化活动。在开发武术旅游产品时,要体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资源优势,无论哪种设施,那种产品的开发设计都应围绕资源特色,参照旅游资源主要指标,即珍惜度、古悠度、奇特度、规模度、观赏度、完整度、组合度等七个方面来设计规划。在强调武术旅游特色性的同时,要把它和其它民俗资源的乡土性、古朴性结合起来,把资源特色和当地人文优势、自然优势结合起来。
4.2文化性和科学性相融合自然资源和社会人文景观资源是武术旅游资源的重要构成。“人文景观是人类文化发源地的表现形态,也是具有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文化学和美学价值的象征”[5]。在武术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从项目规划、设计、开发、宣传到产品的管理自始至终重视文化内涵的运用,通过武术旅游展示地方文化,这就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能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眼光高起点、高要求高品位开发,充分利用优秀的武术文化资源,抛弃落后、糟粕的那一部分。
4.3参与体验与趣味性并重强调旅游项目的参与性与趣味性是保证民俗文化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从这一点出发,武术旅游之所以能越来越成为旅游新卖点,主要在于其最大优势即是能使旅游者亲身体验旅游产品中所包含的风土人情,参与各种武术主体旅游活动,感受其情其景所体现的文化韵味。“从世界各地开发旅游来看,专门性参与旅游活动将出现***发展趋势,附带性参与活动将贯穿各种旅游活动中”[6]。在武术旅游地,打破静态展示的现状,激发旅游者参与、尝试、体验、学习武术的需要,从武术服饰、器械到几个简单的武术动作让旅游者参与进来。
5结论
旅游论文篇5
环湖地区拥有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精英挑战赛、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等知名赛事活动,作为亚洲顶级的公路自行车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简称环湖赛)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国家体育总局也在2004年确定了“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的发展意向,以此带动环湖地区体育赛事旅游的发展.环湖地区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民俗体育活动赛马、射箭受当地群众喜爱,现代体育活动赛车、沙漠探险、水上漂流项目也丰富了环湖地区体育活动.
2诗歌文化旅游资源
西部歌王王洛宾以金银滩草原为背景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使后人对西部少数民族风情充满遐想.建立在海晏县西海镇的王洛宾音乐艺术馆,通过***文并茂的叙述以及实物展示使每一位游历到此的游客欣赏到穿越时空的民族之音,使青海民歌和西部音乐文化大放光彩.刚察县作为诗人仓央嘉措生命最后的落脚点,成为世人怀念、仰赖仓央嘉措的心灵寄托地.“青海湖•仓央嘉措诗歌情歌研究会”、“仓央嘉措书屋”、仓央嘉措纪念广场的建造使央嘉措诗歌不断的吟读、传诵,充实了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也丰富了环湖地区的诗歌文化旅游资源.
3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SWOT分析
3.1环青海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3.1.1文化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环湖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汉、回、藏等多民族共同生活,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通过对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统计,发现环湖地区拥有祭海、原子城、西海郡古城、东旭民俗村、祁连印象一条街等文化旅游资源单体多达186个.3.1.2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种多样.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将文化旅游资源分为4主类84基本类型,环湖地区就拥有4主类中的31基本类型,根据本文分类,环湖地区拥有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体育文化、诗歌文化六大类文化旅游资源.3.1.3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环湖地区历史悠久,古代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汉代之前羌人便在此游牧,西汉时期环湖地区纳入管辖范围,南北朝至唐朝初期,吐谷浑***权取得管辖权,西海郡、伏俟城、门源古城等遗址遗迹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化.现代,红西路******祁连、金银滩草原上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见证了老一辈***家为国家呕心沥血、奉献一生的***精神,也留下了二***纪念苑、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批红色旅游胜地.3.1.4地域特色鲜明.环湖地区是藏民族的聚居地之一,民族文化氛围浓厚,藏族节庆、饮食、服饰、歌舞都带有游牧民族的烙印,与农耕文化存在鲜明的差别,神秘的祭海仪式、青海湖湖怪传说、拉伊等都成为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最具特色的名片.[3]
3.2环青海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劣势
3.2.1资金不足.2013年青海省GDP为2101.5亿,人均GDP为36656.66元,全国排名第二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文化旅游的发展多靠***府财***支持,经济的落后制约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另外投资渠道单一,***府财***支持为主,企业投资少,融资困难也使得文化旅游发展所需资金积累困难.3.2.2生态环境脆弱.环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属内陆高原半干旱气候,夏秋季气候温凉,冬春季寒冷,多大风天气,生态环境脆弱,再加上不合理的旅游开发、过度放牧等人为活动使环湖地区草原沙化严重,特别是青海湖景区,牧民在湖边种植油菜花,在旅游旺季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以此获取收入,但到冬季,油菜收获后,原本被植被覆盖的地皮在外面,遇到大风天气,漫天黄沙,沙化面积逐年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3.2.3文化旅游内涵挖掘不足,形式单一.环湖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藏族的传统民居饮食习惯、婚丧嫁娶、节庆活动都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环湖地区现有的旅游活动———观看藏族歌舞表演、骑牦牛、骑马并不能使游客获得深刻的旅游体验,也没有体现青海藏文化的特征,游客来青海感受到的藏族风情与其他藏区并没有区别,甚至在其他藏区能体会到的藏家生活环湖地区都不具备.3.2.4旅游人才缺乏,旅游开发观念落后.环湖地区旅游人才的缺乏表现在各个方面,旅游企业人才缺乏、旅游行业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尤其是发展文化旅游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各类人才的缺乏,知识和技能的落后,造成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发观念落后、资源破坏、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3.2.5旅游淡旺季明显.淡旺季明显是环湖地区甚至青海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每年5月至10月是青海的旅游季节,特别是七、八、九月份,外地游客大量涌入,宾馆价格上涨,通往景区道路拥挤,景区环境容量超载等问题不断,但是到旅游淡季,游客较少,景区基础设施、宾馆等闲置下来,造成资源的浪费.3.2.6直接服务景区的旅游交通网络尚未形成.环湖地区相对完善的公路网络已经形成,但由于景区分散,游客进入景区交通阻力大.目前为止,也只有青海湖景区有旅游专线公交,其他景区如祁连八一冰川景区,从祁连县城并没有直接通向景区的城乡公交或旅游专线,游客去八一冰川景区或自驾车或租车,降低了景区的可进入行.
3.3环青海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机遇
3.3.1国家对文化产业、旅游业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持***策不断加码,中共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战略性产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里程碑.随着人民消费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旅游改革进入人们的视野,《***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落实带薪年休假、支持中西部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财***金融***策都为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3.3.2青海省***府推动.青海省***府部门意识到旅游业成为青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青海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将旅游业定位为“推动青海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除***策方面,通过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旅游住宿业,举行旅游推介会、电视广告宣传、推动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王洛宾音乐艺术节、贵德梨花节等节庆活动,提高环青海湖地区知名度.3.3.3国家对西部的支持.西部大开发***策使青海成为国家投资和开发的热点,财***、税收、投资、金融、人才***策的倾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海经济的发展,通过国内发达省份的“对口帮扶”***策,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与帮扶省市的旅游交流,带动本地旅游的发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青海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与其他地区旅游合作其推进作用.3.3.4居民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更过的开始追求精神需求.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使得传统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了解、探索异域宗教、民俗、历史等文化方面的旅游者不断增多,文化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青睐,文化旅游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
3.4挑战
3.4.1***治因素的不稳定.青海地处西部,与、***等敏感地区相邻,过去发生在***、的恐怖活动、***国家活动,对青海的形象造成了严重影响,特别是对依赖于客流量的旅游业而言,受、***的干扰,游客对青海产生的负面看法,影响来青旅游游客数量.3.4.2外界对青海的误读与心理距离.很久以来,许多人认为青藏高原旅游就是去旅游,是青藏高原风光、藏文化的主要集中地,忽视了青海的存在,游客往往以青海作为中转地,从内地来青海停留一两日,再从青海进入旅游.另外,世人对青海还存在人迹罕至,遥远、荒凉的错误认识.3.4.3周边省份的竞争威胁.西部地区特别是和四川阿坝甘孜地区,与环湖地区在民族、上相似性极强,且旅游知名度高于环湖地区,四川藏文化、宗教文化旅游开发早于环湖地区,且开发水平在环湖地区之上,旅游资源相似、旅游产品雷同削弱了环湖地区文化旅游的竞争力.3.4.4发展文化旅游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发展文化旅游在促进本土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存表演舞台化,本土文化受异文化冲击,被同化的威胁.文化由人创造、由人传播,游客在欣赏旅游地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包括服饰穿着、、价值观念等涉及各个方面,这些文化会不自觉的影响旅游地居民衣食住行习惯、价值观念,对本地传统文化造成冲击.
4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竞争力分析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T.L.Saaty教授提出的一种决策方法.通过将复杂问题的各个要素划分为互为联系的有序层次,将半定量、半定性的问题定量化,基本步骤包括: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矩阵判断、进行一致性检验并计算相对权重.[4]第一,构建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模型.利用环湖地区发展文化旅游SWOT分析结果构建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模型,目标层为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制约层包括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评价指标层由上文SWOT分析中列举的18项因素构成.第二,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主要运用1—9标度法实现,即用1、3、5、7、9分别表示两指标相比较前者较后者同等重要、稍重要、明显重要、很重要、特别重要,2、4、6、8表示他们之间的过渡情形.设计《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权重分配专家意见征询表》,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请旅游领域专家填写判断矩阵,每次打分都用YAAHP软件进行矩阵判断和一致性检验,经过调整,使得评价指标趋于科学合理,并计算出各因子所占权重,见表2.根据计算结果,体育赛事旅游资源竞争力最高,主要原因包括:环湖地区拥有环湖赛、高原世界杯攀岩赛、抢渡黄河精英挑战赛、赛马等众多体育赛事、民族体育活动,国际性赛事多,赛级高,知名度高,受国家、青海省***府重视,不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人才投入相对较高,且周边地区相似体育赛事少,威胁小.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国家、地方***府的优惠***策集于一身,使环湖地区的体育赛事从所有文化旅游资源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竞争力水平仅次于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环湖地区藏族群众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5]宗教建筑、宗教艺术品、宗教节庆活动等宗教文化旅游资源遍布藏区,且宗教旅游受旅游淡旺季影响小,对非信教游客而言,藏传佛教的神秘性易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对游客的吸引力强,使得环湖地区宗教旅游资源竞争力强.环湖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体表现在资源类型多样,数量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时缺乏资金、人才,开发观念落后,使得民族文化在开发中出现形式单一,资源浪费、破坏等问题,游客来青后并未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藏族文化,且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存在文化失真,被同化的威胁,再加上青海与、四川的阿坝、甘孜在民族文化上具有相似性,问题多,面临挑战大,使得环湖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呈现资源丰富,竞争力却不高的局面.环湖地区拥有众多古城、遗址遗迹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考古价值高,但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缺少宣传,知名度低,众多古城并没有对游客揭开其神秘面纱,再加上本地旅游市场需求有限等一系列困难使环湖地区文化旅游发展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环湖地区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在西海镇和祁连县,以西海镇原子城最具代表性,数量少,且多以博物馆、纪念馆展示为主,但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吸引力不足,面临困难多,整体竞争力水平低.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仓央嘉措诗歌使游客对环湖地区充满遐想,但是仅仅以静态的音乐艺术馆展示和枯燥的诗歌讨论,不足以将诗歌中唯妙的感情表现出来,游客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方式很难获得深入的旅游体验.资源的有限性,加之开发过程中来自自然环境、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困难,造成环湖地区诗歌文化旅游发展动力不足,缺乏竞争力.
5环湖地区发展文化旅游建议
5.1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环湖地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不多,现有的文化旅游产品也多以实物展示、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给游客,形式简单.通过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5.2以节庆、体育赛事为平台,提高环湖地区文化旅游知名度
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精英赛等节庆赛事活动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将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植入节庆赛事活动中,增强了环湖地区节庆赛事活动的文化内涵,也提高了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5.3丰富文化旅游投融资渠道,带动文化旅游投资
***府在增加财***投入促进旅游发展同时,还要改善旅游业投融资环境,提供咨询服务,促进投融资信用服务体系的形成.通过吸引外地企业投资、鼓励商业信用融资,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拓宽投融资渠道.
5.4联合营销,提升环湖地区整体文化旅游形象
根据安德森理论,整体形象往往比个体形象更加丰满,更容易接受和记忆,对区域内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营销符合这一理论,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各州各县旅游宣传支出,缓解资金不足带来的困难.以环湖地区最具代表性景区青海湖为龙头,根据特色互补的原则整合金银滩、原子城、玉皇阁等景区,形成统一的旅游形象.
5.5培养文化旅游各类人才
旅游论文篇6
(一)优势(Strength)
1、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如果说曾经沟通东西方的商贾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丝绸之路”的话,那么福安茶叶的传播,则可以称得上是闽东近代的“茶叶之路”。福安市产茶历史可追溯至西晋温麻县治时期。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工夫”红茶脱颖而出,并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同时,闽东茶叶对外贸易也十分活跃,明末清初,福安茶叶融入“海上丝茶之路”和“陆上丝茶之路”大联通,可谓“四海共飘茶叶香,五洲同赏福安茶”,奠定了世界名茶的地位。然而因为长期缺乏一个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导致在茶类中缺少竞争力而一度处于衰弱境况。从2006年起,福安市确定挖掘这一历史名茶作为该市茶叶公共品牌,于是经过几年的品牌打造,获得“中华名人特供茶”、“福建十大名茶”、“中国申奥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省著名商标等荣誉,加工工艺列入福建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理标志产品——坦洋工夫》也已通过国家标准协会组织的专家论证,这为坦洋工夫现今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内涵深厚的茶礼茶俗。茶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之处在于,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些嗜茶的人更是到了“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所以茶文化它更多地体现在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在福安,茶以一种文化的触角深入到人们生活中,它不仅是解渴的饮料,更是一种厚重的礼仪。大年初一喝“过年茶”,新娘过门喝“新娘茶”,亲人出门喝“出行茶”。福安广泛流行“茶哥米弟”之说,有客来先敬茶后吃饭,生活中称“喝茶”为“食茶”,表示茶似饭食,一日三餐不可无。福安茶与婚姻的关系密切而独特,男子在向女子求婚的聘礼中要插上一枝茶枝,聘礼中带茶枝表示今后家庭兴旺,茶树又是一种独特的植物,茶树开花的时候其茶子还在树上,叫做母子见面,寓意今后儿孙满堂;女子在出嫁的嫁妆中要放入几粒茶子,古有“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不可复生也。”用茶以寄寓,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妇女从一而终的儒家道德观念,也体现了中国青年男女祈求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
3、旅游资源丰富。福安旅游资源丰富,省级风景名胜区白云山风光秀美,其南部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冰臼群是我国低纬度地区保存最多、最好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保存完整的廉村宋代古城堡建筑群、神秘古老的瓜溪“活化石”刺桫椤、古朴奇特的柏柱洋明清古民居、别具风情的溪塔葡萄沟、绚丽多彩的仙岫畲族风情以及闽东苏维埃旧址构成了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是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
4、当地***府大力引导和支持。福安市重视坦洋工夫茶文化的传播与茶经济的发展,在加大对“中国茶叶之乡”、“坦洋工夫”红茶品牌的宣传力度的同时,致力推动坦洋工夫品牌与中外知名品牌的合作交流,推动东方文化的传播,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借茶文化办旅游、以旅游助茶业发展”已成为有关部门的共识,包括茶博物院、乌龙茶都、畲乡茶艺表演队等在内的一批与茶叶相关的景点和节目相继形成,为茶文化旅游创造了条件。近两年来,坦洋村已经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主题公园、横楼民宿文化茶博馆等工程的建设,“坦洋工夫”生产性非遗项目,目前正在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9月10日,福建省人民***府公布的《关于提升现代茶产业发展水平六条措施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和主管部门大力挖掘、弘扬茶文化,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支持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开发推广茶园生态观光游和茶文化体验游。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借鉴其他产区的先进经验,不断增强茶产业竞争力。
(二)劣势(Weakness)
1、高质量茶文化人才较为缺乏。茶文化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茶知识,还得掌握旅游知识,做到在旅游服务中能将茶文化融入旅游景点中,茶景相融。当地***府虽然抓住茶文化旅游这个旅游热点来推进福安市旅游业发展,但与之相关的茶文化人才从业素质不够高,相对较为缺乏。福安茶文化旅游的大力推广和稳步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支撑,人才的缺乏导致福安茶文化旅游发展程度不高,个性化不强。
2、茶文化旅游的开发程度较浅。福安市茶文化旅游多集中于坦洋村,多是对环境资源进行观光式的浅层次开发,缺乏针对深层次内涵式产品的开发,未能在业内打造独树一帜的旅游品牌和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茶文化旅游是主题性旅游,但多数茶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没有融入到福安特定的地域文化中,难以展现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观光型的茶文化旅游使得游客走马观花,停留时间短,未能将茶文化传播出去,也未能最大程度地对当地旅游产业进行开发。
(三)机会(Opportunity)
1、借海峡西岸经济区之东风。中国***府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策支撑。自“十一五”规划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获批,为福建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福建的产茶中心,福安借助此次***策东风,吸引外资注入,建立海峡两岸旅游合作机制,共推双向旅游线路,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各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茶文化、畲族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
2、借力福建自贸区,发展以对台为特色的茶文化旅游。2014年12月12日,******主持召开的***常务会议指出,依托现有新区、园区,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园区。而福建自贸区则突出对中国台湾自由贸易将是其最大的特色所在。福建与台湾在交流上具有多种优势,主打两张特色“牌”即对台和生态。福建省内交通方便,温福铁路、福厦铁路等多条铁路对福安市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方便。而台湾茶文化发展迅速成熟,通过福建自贸区的建立,加强闽台茶文化旅游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以对台为特色的茶文化旅游。
(四)挑战(Threat)多数茶文化旅游资源单体差异不大,旅游资源类别少,造成茶文化旅游系列内各景区景点内容相似,这就决定了茶文化旅游区域间的可替代性,容易导致区域间同质旅游产品的竞争。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全国各地将出现大量同质性的茶文化旅游景点,进一步加剧了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福安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福建省内其他市而言较为落后,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从业人员及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等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与北部的浙江、南部的安溪、武夷山等拥有知名品牌的茶叶大省市相比竞争压力较大,茶文化旅游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福安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整合旅游资源,树立大牌意识
福安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资源,将茶文化和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属于福安自己的茶文化旅游。加强红茶的品牌建设,借鉴立顿红茶、大红袍、铁观音等国际品牌的经验,树立大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有影响力的福安茶叶品牌。
(二)加强区域联动合作,多元化品牌宣传
在区域合作上,一方面要加强省内各市茶文化旅游的合作,联动发展,打造茶文化旅游区,共创区域旅游品牌;另一方面要加强省与省之间茶文化旅游的合作,在福建茶文化旅游线路的基础上打造精品线路,实施客源共享。在旅游营销方面,可利用网络平台如新浪微博,淘宝以及其他茶叶专门网站等方式宣传茶叶产品和茶文化。同时,通过举办一系列茶文化赛事、活动等措施,加强茶文化旅游的宣传,努力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
(三)着力加强茶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
旅游论文篇7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根据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2006年夏组织的关于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问卷调研,调研组共发放问卷2800份,回收2800份,其中无效问卷70份,有效问卷273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7.5%。问卷发放地点包括浙江省11地市市区主要人流密集点和周边主要景区等地,调查对象包括市民、外地游客、外来人员、学生等。最后对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分析,得出相关结果。
二、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一)乡村旅游人口统计学特征
1.乡村旅游者性别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浙江乡村旅游中男性旅游者占49.1%,女性旅游者占50.9%,人数基本相当,女性略占优势。而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旅游者中男性占52.1%,女性只有47.9%。这表明与一般旅游相比,选择乡村旅游的旅游者在性别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由于女性对旅游过程中的安全性有着比男性更为敏感的意识[2],从而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乡村旅游是大众化、安全度很高的旅游形式。
2.乡村旅游者年龄
乡村旅游的主力***是年龄在21~45岁之间的旅游者,46岁以上的老年人很少会参与乡村旅游的活动。而根据2005年城镇居民出游情况来看,65岁以上的旅游者占了22.2%,45~64岁占了21.4%,25~44岁占25%,15~24岁占18.8%,14岁以下占12.6%,旅游者在每个年龄档的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很明显的差距,而且老年旅游者的人数比重也是比较大的,这与乡村旅游有十分明显的反差。说明老年人对乡村旅游的兴趣并不明显。旅游者年龄结构如下:20岁以下21.2%,21~30岁51.6%,31~45岁25.5%,46~60岁1.6%。
3.乡村旅游者职业
乡村旅游者的职业分布与一般旅游没有很明显的差异,但学生比重要比一般旅游高(2005年学生出游人数占所有城镇居民出游的12.3%)。这说明学生对乡村旅游青睐度较高。旅游者职业结构如下:***府工作人员1.1%,公司职员34.2%,个体职业者13.0%,学生24.4%,工人6.0%,农民2.4%,***人1.5%,教师2.6%,其他14.8%。
(二)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3]。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旅游动机,旅游动机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乡村旅游是一种休闲、回归的旅游方式,它需要有轻松、惬意的环境,能令城市中的人放松紧张的心情。反映了乡村旅游者对感兴趣的乡村旅游项目的打分情况。根据项目的得分的高低可以发现,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其实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健康的需要。看出旅游者对山地活动、水上运动和室内活动评分很高,说明旅游者来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是寻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返璞归真的需要。城镇的居民长期处在城市的灰色中,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他们需要一种与他们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他们怀念古朴、简单的生活。乡村所拥有的元素就成为能刺激他们产生旅游动机的因素。品尝农家菜、游览田园风光、寻求乡村气息等都是这类旅游动机的反映。第三,放松心情的需要。乡村独具的悠闲的氛围是吸引很多旅游者前去旅游的原因。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独具青睐是由于长时间处于钢筋铁骨的城市中,承受过大的生活压力和过快的生活节奏,这使他们变得紧张,心情抑郁,他们需要得到放松。第四,求知的需要。对于长期住在城市中的人,已经逐渐远离了传统:传统的节日、传统的食品制作、传统的体力劳动、传统的知识等等,因此参加本地婚庆、生辰等活动、学习农家食品制作、参与简单劳动、参加本地乡村祭祀、节庆活动等这些活动才会得到旅游者的青睐,尤其是对城市青少年而言,这是他们主要的旅游动机。
三、旅游决策
1.信息来源渠道
乡村旅游者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电台媒体,这与一般旅游有所区别(其主要途径是通过亲朋介绍),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2006年乡村旅游是在***府的主导下广泛地发展起来的,***府的支持力量在乡村旅游的洪流推广中不可小觑。而***府主要的宣传手段就是通过电视电台媒体,因此这种渠道成为了旅游者了解各地乡村旅游的主要渠道。其他的信息获取渠道与一般旅游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但我们仍可以发现,旅行社在推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是甚微的。旅游信息来源渠道:通过电视电台媒体27.3%,通过报刊杂志21.5%,通过各类旅游网站20.6%,通过亲朋介绍16.0%,通过旅行社介绍7.4%,其他渠道7.2%。
2.旅游同伴的选择
乡村旅游者选择与家人、朋友、恋人的占绝大多数。这实际上与除了特殊旅游以外的大众旅游差别不大,但乡村旅游者选择与家人一起旅游的比例明显要比一般旅游要高,原因基本上有这几方面:第一,旅游者选择的乡村旅游点多为居住地的附近,约是1~2小时的车程范围以内。这有利于家庭在周末的时间一起出游,而不会出现一般旅游那样需要家庭内部人员彼此调和时间安排的情况。第二,很多家长是为了让孩子接触乡村、了解乡村而进行乡村旅游的,因而选择全家旅游的方式。选择的同行人情况:和朋友结伴35.6%,和家人一起31.3%,和恋人一起22.6%,独自一人5.0%,与单位客户一起3.3%,其他2.3%,
3.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以散客为主,这与一般旅游的趋势是吻合的,其中一半以上的乡村旅游者是利用公共交通工具自行安排游程,这是一般旅游不太可能实现的旅游方式。这主要是由于目前乡村旅游行程距离较短,很多是发生在同一地方的城乡之间。其次,自驾车旅游的方式比例较小,而一般旅游中,以自驾车方式进行旅游的势头已如日中天,据统计,中国从2004年春节开始,自驾车游客的比例已占整个散客市场的三成以上,而且这一数字正逐年提高。究其原因,可能乡村旅游的产品还不能吸引多数的高收入者,乡村旅游在国内而言还只是比较低档的旅游形式。出游方式:参加旅游团24.2%,自驾车出游8.8%,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公车、出租车等)自行安排54.6%,其他12.5%。
四、旅游消费特征
绝大多数的乡村旅游者可以承受的旅游消费范围在301元~600元之间,根据加权平均法来计算乡村旅游平均消费可知,乡村旅游平均消费为470.7元(计算公式为:150×9.3%+350×16.7%+450×30.2%+550×35.2%+800×8.6%,权数队形的消费额以范围的中间值为代表,“300元以下”一项以“0~300”的中间值表示,“600元以上”以“600元~1000元”的中间值表示)。而2004年国内旅游者的平均消费已达到了750元以上(参考《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5年卷》),两者的差距显而易见。也就是说,乡村旅游者普遍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低消费的旅游方式。消费水平统计:300元以下9.3%,301元~400元16.7%,401元~500元30.2%,501元~600元35.2%,600元以上8.6%。
五、结语
本文对乡村旅游国内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从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消费几方面进行系统的初步研究,乡村旅游行为分析对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就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一点建议。
1.***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十分显著,而市场的推动作用不够有力,尤其是旅行社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几乎没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状况并不有利于乡村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旅游的发展需要有市场起主要的作用,乡村旅游也不例外,当然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有***府的宏观调控,但不是以***府为主导。
2.乡村旅游的形象层次不够,有待提高。从调查和分析中可以发现,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印象停留在消费低的阶段,但事实上国外的很多案例告诉我们,乡村旅游也可以成为高档旅游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因此,我们需要努力提高乡村旅游的形象,推出更加富有特色和品位的旅游产品。
3.重视乡村旅游细分市场。家庭旅游和学生旅游细分市场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显而易见,乡村旅游目的地应该更具针对性地开发能吸引这些细分市场的旅游产品,以一扫目前乡村旅游产品概念混乱,缺乏重点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黄万英,蒙睿,叶文.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5,(6):57-60.
[2]唐雪琼.旅游研究中的性别话题[J].旅游学刊,2007,22,(2):43-48.
[3]杨艳华.浅议旅游者旅游动机[J].学术论坛,2007,(6):153-155.
旅游论文篇8
下文是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论文,内容如下: 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部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下文是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论文,内容如下: 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部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
旅游论文篇9
截至目前,《风从山中来》栏目组已累计制作出二百二十多期优质节目。栏目组通过发挥栏目日播优势,在其自主策划的技艺下打造出《南水北调中线行》、《环丹江口库区行》、《武当神韵——武当道教养生、探寻武当之谜、古今名人与武当》、《武当之谜》等系列节目,突显出十堰市地方文化旅游节目的特色,也更使得《风从山中来》的收视率保持了更高的水平。除此之外,在十堰网络电视网站中,《风从山中来》的多项系列节目点击率飙升,极大地扩大了栏目影响力。
二、《风从山中来》栏目中存在的问题
1.规章制度有待完善近年,《风从山中来》栏目组伴随着栏目举办过程中出现的执行问题已不断的制定出许多的规章制度,并且为了鼓励前线记者的创新与节目生产流程的优化,栏目组不断完善奖惩措施,加强管理模式的改进。然而,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增加以及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竞争力的加剧,栏目组原有的规章制度不能适应时展的变化,并且“闲人忙私活,下级唯上级”等不良现象开始发生,管理规章制度在具体执行环节中亟待调整与完善。2.栏目编制水平有待提高对于地市级电视媒体而言,栏目编辑水平仍然不高不仅是十堰广播电视台《风从山中来》栏目编制存在的不足,也是诸多地方电视台栏目编制中突显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地市级电视媒体较省级电视媒体在制作团队的素质及整体业务水平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同时,《风从山中来》栏目组与其他地市级电视媒体的栏目组一样,人员流动量较大,不利于栏目组整体编制水平的提升。此外,硬件设施与节目经费不足的客观原因也是影响栏目编制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3.栏目编制周期长,耗资较大在众多地市级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中,普遍存在“大投入、小产出”的不良现象。在十堰广播电视台中,《风从山中来》栏目中任何一档旅游系列节目的编制基本都花费了较长的周期。无论是从策划、采编、拍摄,还是制作、播放等环节上都花费了较长的时间,因而需要投入巨大的资费,这对于地市级电视媒体而言,是比较难以承受的。
三、地市级电视媒体办好文化旅游栏目的有效策略
1.积极完善栏目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为了提高地市级电视媒体举办文化旅游栏目的水平,地市级电视媒体首先仍需深化体制改革,积极完善栏目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与控制,规范栏目的编制,提高栏目制作的质量。对于十堰广播电视台而言,其要加强对《风从山中来》栏目的管理力度,尤其加强在栏目执行上的管理制度建设,从节目制作的工作环境、节目制作流程及规范、节目外景拍摄规章、硬件设备应用于管理等各个环节上加以制度建设。最后还应该对全体媒体人员进行工作质量的考核,通过对个人成绩的考核,达到规范节目编制,提高节目制作质量与效率的目的。2.加强技能培训,鼓励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地市级电视媒体的文化旅游栏目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因此,这就必然要求地市级电视媒体加大创新投入,从硬件设施及软件设施上加以投入。首先,地市级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组要加强对媒体人的业务培训,从栏目设置、节目内容、节目编排与包装等方面进行培训,通过对媒体人业务技能的培训,强化其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性。其次,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下,地市级电视媒体的文化旅游栏目也应该坚持引进计算机、互联网等电视设备,提高节目制作的科技化水平。总之,无论是技术力量还是硬件设施,都需要地市级电视媒体引以重视,鼓励文化旅游栏目制作的创新,这样才能使得其栏目在激烈的竞争中彰显新鲜活力。3.强化栏目全体人员创收意识,鼓励资源联合为了进一步增强地市级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的影响,强化栏目全体人员创收意识,通过创收带动栏目与外单位的联络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对于《风从山中来》栏目及更多的地市级文化旅游栏目而言,节目播出只是其产业链中的一环。栏目中将地方文化通过多媒体及广告营销等多项业务进行标识,以此获得栏目收益,这不仅促进了资源的整合,还强化了地方文化的识别功能,扩大了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地市级电视媒体要与网络、广告等多重领域进行资源整合,从创收的角度来提高文化旅游栏目的影响力。
四、结语
旅游论文篇10
文化旅游的规模除了举世闻名的自然景观,澳大利亚逐渐被公认为令人兴奋的、独一无二的、多元的和奥妙无穷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历史和土著遗迹、表演艺术以及音乐会等在内的内容广泛的文化资产发挥着教育、娱乐和充实游客体验的作用[8]。无论在澳大利亚的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中,文化旅游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1997年、1998年度到2000年、2001年度,平均每年约有2200万访客(其中国际游客210万、国内游客①30万、国内一日游客1060万)参与文化旅游活动。这些文化旅游者年均总花费182亿澳元,占到全澳年均旅游花费总数的29%,总计为澳大利亚的附加值总额(GrossValueAdded,GVA)贡献了约70亿澳元,占到旅游业附加值总额的28.1%,全澳附加值总额的1.2%。文化旅游还为澳大利亚创造了年均146200个就业岗位和43亿的工资收入。2000/01年度,国际文化旅游创汇87亿[9]。从1999年到2003年的5年间,澳大利亚的文化旅游者年均超过1940万,占到游客总数的8.2%,47%的国际游客、11%的国内游客和6%的国内一日游客是文化旅游者。1999年文化旅游者的总花费为132.4亿,2003年增加到162.9亿,5年间年均花费143亿,约占全澳年均旅游花费总数的1/4。2002年到2003年,文化旅游者年均花费159亿,占全澳游客花费总数的25.1%。文化旅游者对澳大利亚区域旅游的经济贡献显著,占到区域旅游花费的20.5%,2002年到2003年年均达63亿[3]。到2007年,文化旅游者总数达到2400万。其中国际文化旅游者达到270万,占到澳大利亚国际旅游者人数的51%[10]。国内文化旅游者为1090万,占国内游客数的15%,一日游文化旅游者为1040万,占一日游游客数的7%[11]。2008年的数字比2007年略有下降(因游客总数下降),文化旅游者总数为2090万,其中国际文化旅游者约270万,超过国际游客的半数(占52%)[12];国内文化旅游者970万,占国内游客数的14%;一日游文化旅游者850万,占一日游游客数的6%[13]。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10年间,澳大利亚文化旅游的规模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稳步增长,文化旅游者在国际旅游中稳定在半数左右。值得一提的是,与所有旅游者的人均消费相比较,文化旅游者的消费水平更高,对GVA的贡献更大;文化旅游者年均花费的增长率超过所有旅游者年均花费的增长率,而国际文化旅游者的消费水平更是远高于国内文化旅游者。文化旅游在区域旅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区域旅游营销和规划中备受关注的焦点。
文化旅游的内容LeeMeiFoo和AllisonRossetto在1998年的《澳大利亚的文化旅游———特征与动机》一文中,对文化旅游的各种定义进行了详细辨析,并从“旅游”和“访客”的基本概念出发,界定了文化旅游的6项内容[8]。此后的研究者稍事增补,将澳大利亚文化旅游的内容界定为以下7项活动[3],文化旅游者被定义为参加这些活动中的一项或几项的访客。去剧院、参加音乐会或观看其他表演艺术参观博物馆或美术馆参观艺术/手工艺工作室参与节庆/集市或文化事件参观土著艺术/手工艺和文化展览访问土著遗迹/社区参观历史/遗产建筑,遗迹或纪念建筑国际游客、国内游客和一日游游客参与各项文化旅游活动的情况如***1所示(纵轴表示参加各项文化旅游活动的百分比),2008年访问澳大利亚的绝大多数国际文化旅游者,参观了历史/遗产建筑、遗迹或纪念建筑(占61%)或者参观了博物馆或美术馆(占57%),参观土著艺术/手工艺和文化展览以及访问土著遗迹/社区的比例(分别为22%和11%)合计达到33%;而国内部分则以参观博物馆或美术馆的比例最高,44%的国内文化旅游者和35%的一日游文化旅游者参观了博物馆或美术馆。***12008年澳大利亚文化旅游内容构成根据TourismResearchAustralia(TRA)的《澳大利亚的文化与遗产旅游2008》整理。
文化旅游的供给澳大利亚的文化资产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方面[8],它不仅体现了文化旅游的接待能力,也是拉动文化旅游需求的重要因素。1.博物馆、美术馆。博物馆作为收集、保藏和展览有突出文化价值的藏品的场所,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旅游吸引物。根据ABS(澳大利亚统计局)的调查,2007年至2008年度约有3070万人次参观了博物馆。截至2008年6月,澳大利亚共有1184座博物馆在运营中,其中14%是美术馆,其余86%则包括了社会历史博物馆、历史建筑或遗址博物馆以及自然、科学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中共有5250万件藏品和艺术品。博物馆雇用的员工有7856人,另有23426名志愿者为博物馆工作。由于博物馆大多是免费开放的,其2/3的收入来自于***府。2007年至2008年联邦***府和州/领地***府以及地方***府投入博物馆的资金合计达9.18亿澳元[14]。2.演出和节庆。观看演出和参加节庆活动是澳大利亚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国际、国内文化旅游者还是一日游文化旅游者参与这两项活动的比例都仅次于参观博物馆和历史地点。ABS提供了澳大利亚演出单位和节庆活动的历史统计数据。1997年全澳有881个商业演出单位,1996年至1997年度有1210万人次付费观看了这些单位的65408场演出。到2003年6月底,音乐演出单位和剧院有865个,雇用员工7842人。这些单位在2002-2003年度举行了53241场收费演出,吸引了1420万人付费观看,总收入达6221万澳元,其中53%来自售票。2002-2003年度共举办了176个持续2天以上的表演艺术节,29707场演出吸引了750万人参加,总收入8850万澳元,其中31%来自售票。这些艺术节的工作人员共17000人,其中15728人是志愿者[15]。3.历史遗迹、遗产和土著遗迹。截至1997年6月30日,澳大利亚国家地产中登录的历史地点有9124处,包括房屋、公园花园树木、墓地和沉船遗迹,其中房屋占到30%,主要分布在新南威尔士、塔斯马尼亚和维多利亚。土著地点有888处,它们大多都包含了多个土著遗址,主要分布在新南威尔士、昆士兰和南澳,其中有207处(23.3%)是艺术遗迹[8],另外还有各个州登录的历史地点。目前,澳大利亚建立了较完备的遗产名录制度。价值最突出的遗产由联邦***府环境、水、遗产和艺术部编入国家遗产名录,各个州和领地则将对本地居民意义最重要的遗产地登入州/领地的名录。此外还有专门针对土著遗产、可移动文化遗产以及在澳大利亚历史上有突出地位的海外地点的名录。截至2009年6月,国家遗产名录有82个项目,其中包含47个历史地点和9个土著地点[16]。2005年至2006年度,澳大利亚联邦***府和各州/领地***府总计为各类遗产(含博物馆等)提供了26亿澳元的资金支持,另外地方***府为遗产和艺术提供了共97320万澳元的基金。
文化旅游研究和促进项目1.文化旅游研究项目。文化旅游现象受到澳大利亚***府和公私机构的密切关注,由***府和公私基金项目资助,围绕文化旅游的操作性定义、内容、文化旅游者的界定、文化旅游的动机、文化旅游的规模以及经济影响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其中1998年的《澳大利亚的文化旅游———特征与动机》、2003年的《澳大利亚文化旅游的经济影响》和2005年的《澳大利亚各地区的文化旅游》等都是内容翔实厚重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通过第一手的调研资料和从旅游卫星账户得到的可靠数据,对文化旅游的规模、内容、热点城市与地区、客源地、入境旅游者对澳大利亚文化吸引物的态度与动机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为文化旅游的***策制定、规划、管理、营销提供了扎实的科学依据。2.文化旅游促进项目。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澳大利亚***府出资以旅游项目的形式帮助公私旅游机构更好地经营和进行科学研究。如“澳大利亚旅游发展”项目(AustralianTourismDevel-opmentProgram),从2007年起4年中提供3490万澳元资助澳大利亚乡村和区域旅游项目;“澳大利亚旅游”项目(TourismAustralia)从2008年至2009年度起在原TourismAustralia基金基础上每年追加4640万澳元,其中410万用于研究和统计;“环境与遗产”项目(EnvironmentandHeritage)2007年至2008年为乌鲁鲁-卡塔丘塔国家公园提供150万澳元,用于公园的咨询、管理和设计;“气候保护”项目(Climatechange)计划在5年中投资1260万澳元用于建立和管理澳大利亚气候变化应对中心(AustralianCentreforClimateChangeAdaptation)以及用作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联合项目基金。土著文化是澳大利亚应对竞争激烈的国际旅游市场的一张王牌。***府认识到让土著更多地参与旅游业可以促进土著的经济发展、文化保护,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为此,***府将土著参与旅游业纳入到国家长期旅游发展战略中,并推出了“土著旅游商务解决方案”项目(TheBusinessReadyProgramforIndigenousTourism,BRPIT)。该项目计划在4年中投入380万澳元为土著旅游企业提供指导,使之具备旅游业经营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生存,其2008年的预算还额外增加了180万澳元用于土著旅游的国际营销[17]。虽然上述项目并非都专门针对文化旅游,但对于文化旅游经营环境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此外澳大利亚还有其他一系列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进行商业经营、应用新技术、促进新产品商业转化的资助项目,经营文化旅游的企业主和经理人也可以从中获益。
澳大利亚文化旅游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一)进行务实的文化旅游研究20世纪90年代,当大众旅游市场开始细分时,人们才对文化旅游的实质加以确认:它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拥有大众市场的活动[5]。在澳大利亚,***府和专业委员会主导的一系列关于文化旅游的研究项目,以翔实的数据雄辩地说明文化旅游的经济贡献,使旅游业各界迅速、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旅游对于澳大利亚旅游业,特别是入境旅游(相当于出口贸易)的重要意义。不仅如此,这些项目成果还厘清了本国文化旅游的基本内容,深入揭示了国内外游客参与文化旅游活动的动机,为旅游业界指引了方向。反观我国,理论研究务虚多,务实少,对实践帮助不大,文化旅游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概念上。
(二)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文化旅游需求尽管受到收入、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也是一种“资源引致型”的需求[18],当文化体验可以很方便地得到的时候,游客去寻求文化体验的意愿会更强。澳大利亚国家历史不长,地广人稀,客观地说,其历史文化资源并不丰富,从供给角度看,这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天然缺陷。一方面,旅游业者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巨细无遗的发掘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先天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来强化文化旅游供给。文化旅游吸引物不仅包括文物古迹、民风民俗,还包括各种艺术表演、节庆活动、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甚至剧场、影院、***书馆等文化设施都有吸引游客的功能。澳大利亚文化旅游的发展告诉人们发达的文化产业是文化旅游的强大后盾,各级***府的巨资投入使文化产业成为澳大利亚文化旅游强有力的支柱。实际上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血脉相连”,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有助于促进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