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基本格式10篇

论文的基本格式篇1

论文内容要求:

①立意新颖、论点鲜明、内容健康积极;②层次分明、文字简练、语言流畅;③具有真实性、科学性、实用性;④资料翔实、数据可靠、论据充分、结论准确;⑤突出报到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交流价值。

论文标题要求:

论文标题是论文的中心论点,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简明确切反映论文的特定内容,字数以不超过20字为宜,一般不用副标题。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生物学教学,2010.7期)。但也有极少数论文标题字数超过20字符的,如:《“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中的细节问题》(教育与探索,2010.6期)。

对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书写的要求:

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书写在标题下方,工作单位要写明省、市、县。

论文摘要要求:

摘要是介绍作者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的目的、意义,要求简明扼要。一般字数要求100~200字。经验介绍、心得体会的论文一般不要求写摘要,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报告、调查分析报告的论文必须写摘要。如《参与式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讨》一文的摘要: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参与式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笔者对参与式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粗浅探讨,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参与式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参与式教学的教育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论文关键词要求:

关键词是表述论文中心论点的核心词语,一般要求3~6个。如《科学史教育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一文的关键词:科学史教育生物课堂教学作用。

论文正文要求:

论文的正文是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根据论文的内容,有的论文有引语、正文、结语。

1引语。引语又叫引言,介绍撰写论文的背景、原因或目的、作用,是论文内容的过渡。如:《新课标下生物学课程的评课》一文的引语:评课就是有关专家、领导或其他教师对上课教师一节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是对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育艺术的综合评价。评课是校本教研、校际交流、观摩课、教学比赛、教学检查等教学活动常采用的一种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课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智力、轻情感;重选拔、轻发展;重定理、轻定性;重垂直评价、轻横向评价。

传统的课堂评价注重于对教师自身能力的评价,如教师的组织教学、教态、语言表达,知识的科学性、重难点的突破,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以及教学板书设计等方面的评价。简单地说,就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编、自导、自演”能力的评价。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作用、地位则被忽视。一节课结束,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在课堂中表现怎样,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则没有引起评课者的重视。评课者盯着的只是教师,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配角,成为教师上课的一种衬托。

新课改教育理念的转变,对课堂教学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新课程改革的课堂评价是要求教师把着眼点放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上,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2论文的结构层次。根据论文内容的不同,有的论文中心论点包含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属同一级标题,称为一级标题。一级标题下的小标题称为二级标题,以此类推。论文的一级标题不宜超过7个,一般来说以3~5个为宜。论文标题层次的划分,一般不宜超过4级。标题层次的表示方法有下列2种方式:

第1级标题——1第1级标题——一

第2级标题——1.1第2级标题——(二)

第3级标题——1.1.1第3级标题——1

第4级标题——1.1.1.1第4级标题——(1)

现以《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一种理想替代材料——火葱》(教育与探索,2009.12期)一文的结构层次说明如下:

1火葱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征-------一级标题

2火葱作为观察植物细胞结构实验材料的优点----一级标题

2.1实验效果好---------------------------二级标题

2.1.1物像清晰-----------------------------三级标题

2.1.2染色效果好--------------------------三级标题

2.1.3细胞膜、细胞壁容易辨认--------三级标题

2.1.4细胞核显目。------------------------三级标题

2.1.5细胞质、液泡清晰可见-------------三级标题

2.2操作方便--------------------------------二级标题

2.2.1个体大小恰当--------------------三级标题

2.2.2下表皮易剥离--------------------三级标题

2.2.3易染色------------------------------三级标题

2.2.4制片容易-----------------------------三级标题

2.3材料获取容易--------------------------二级标题

2.4经济实惠-------------------------------二级标题

3火葱与洋葱实验效果的对比-----------一级标题

3.1相同点----------------------------------二级标题

3.2不同点----------------------------------二级标题

3.2.1染色效果---------------------------三级标题

3.2.2细胞膜-----------------------------三级标题

3.2.3细胞质-------------------------------三级标题

3.2.4液泡----------------------------------三级标题

3.2.5细胞核-------------------------------三级标题

3结语。结语是对论文内容的归纳和总结,起到前呼后应、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文的结语:总之,生物学课程资源的种类十分丰富,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生物学教师对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能够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有效促进生物学课堂教学。

字体、字号、字数要求

论文的标题一般用宋体,正文用宋体、仿宋、楷体等字体。标题的字号根据字数确定,一般用一号或小一号、二号;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用小四号;摘要、关键词用五号;一级标题用四号字、加粗;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四级标题、正文用小四号;参考文献用五号。不同的刊物对论文的字数要求不同,论文的字数一般要求在1500~4000字。1500~3000字的短小精悍的论文最受欢迎,论文字数要求不十分严格。

参考范文:

加强生物学交叉学科对生物学名的重视和规范化

摘要:针对一些生物学交叉学科对物种学名不重视和使用不规范的现象,文章给予了总结和评价,并从“教”和“用”两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够引起各相关领域从专业教学到学术研究中的足够重视,并在今后的实践和应用过程中能够正确、规范的使用物种学名。文中给出了一些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物种名称的中拉对照。

关键词:双名法;教学;基础研究;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中***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9-0080-03

在一些生物学交叉学科中,有关物种学名的使用一直以来都不受重视,不用、错用、混用及不规范使用的现象比较突出,最典型的如医学、药学、食品科学等。其主要原因来自相关学科在基础教学上、论文撰写中以及一些学术期刊在学术论文要求上没有对物种学名引起重视,由此极易造成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及论文撰写过程中相关实验材料或研究对象的混淆或模糊不清。

本着“教”与“用”相结合的原则,文章对物种学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最后给出了一些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物种名称的中拉对照,以期能够引起各相关领域从专业教学到学术研究中的足够重视,并在今后的实践和应用过程中能够正确、规范的使用物种学名。

一、为什么要使用科学名称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由于语言、文化背景、风俗等差异,对于同一种生物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名称或叫法,这就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统一标准,用来避免交流和使用过程中引起不必要的混乱。为此,生物学家一直探寻世界通用的生物命名法,一直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直到1735年,瑞典著名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统》(SystemaNaturae)一书中正式提出科学的命名法——双名法(binomialnomenclature),此问题才得以解决。双名法采用拉丁文双名制最初开始于定植物学名,拉丁文是当时欧洲流行的书面文字,变化少,比用英、法等文字记述物种更容易被各国科学家接受并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的命名[1]。

二、学名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科研学术中,学名的使用常出现的问题概括起来有:(1)学名不用或省略;(2)同物异名;(3)拼写错误;(4)不规范名称;(5)鉴定错误。

1.学名不用或省略。除了极少数约定俗成的物种,其学名可以省略外,其他情况下都是不能省略的,以求达成共识。尤其是实验材料、研究对象等,其学名更是不能省略。极少数的例外,如:人HomosapiensL.,1758,因当今人类只有一个物种,也没有其他分类阶元(infraspecificname),不存在名称混乱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省略。

2.同物异名(synonym)。任何一个物种,其正确的学名只可能有一个,其他都是同物异名(synonym)或无效名称(invalidname)[2,3]。由于分类地位的不完善或认识的局限性,研究过程中物种的学名常常被修订(revised),而最后一次被合法修订的学名才是其正确的学名。因此,物种的学名要及时更新最新的分类系统及文献数据。同物异名是物种学名比较常见的问题。

3.拼写错误。这类错误属人为造成的,只要认真细致一般都可以避免,但却很常见。然而字母拼写错误导致的后果常使物种学名无根可寻,所以要尽可能避免。一些作者常复制粘贴以往文献或网络(如百度、搜狗等)上的学名,却不去考证信息来源是否正确可靠,通常会一错再错,另外在复制粘贴过程中由于格式的不一样也很容易出错。

4.不规范名称。学名不规范使用是最普遍的现象,表现出对科学的不严谨态度。一个规范的拉丁学名除了属名(斜体,有且仅有首字母大写)和种加词(斜体,小写)外,命名人(正体,有且仅有首字母大写)或(最初命名人)+最后一次修订人必不可少。一些习惯上的用法,如动物的学名常只保留最初的发表年代,植物的学名常不加发表或修订年代,而真菌却常只保留最后一次发表或修订年代。另外要特别注意括号的正确使用,属名及命名人的缩写以及一些三名法的使用等,具体可参照表1执行,也可参考《国际动物命名法规》[2]和《InternationalCodeofNomenclatureforAlgae,Fungi,andPlants(MelbourneCode)》[3]或者常思敏(2008)[4]。学名的不规范不仅仅是作者的问题,很多期刊都表现出不重要或不严谨的态度,应予以纠正。

5.鉴定错误。物种学名鉴定错误属常见现象,一般不容易发现或无从考证,有时候通过文献中提供的信息(形态描述、***片、生物学信息等)才能发现。这类问题最容易出现在交叉学科中,常常导致“谁都不知道,一直错下去”的局面。实验材料以及研究对象的学名错误往往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所以在这方面一定要慎重。

三、怎样正确、规范使用物种学名

结合多年来生物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些经验,现给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正确、规范使用物种的拉丁学名提供参考和借鉴。

1.重视基础学科教学。生物学及其各交叉学科都要从专业基础教学的层面上重视双名法及其使用的,这不仅仅是学生没学好,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教好。在这方面,生物科学类、农学、林学、植保类、园艺学、生物地理学等比较重视,而医学、药学、食品科学类、环境科学类、生物工程(技术)甚至生态学都明显欠缺或不重视。

2.鼓励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自然科学的不同学科在研究对象上、侧重点上、研究方法与手段上以及习惯上都难免会出现分歧,重要的是要协调一致,达成共识,没有合作与交流,就会被孤立。

3.分类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没有一个全能的分类学家,甚至跨类群的专家都寥寥无几。对物种鉴定要保持高度的严谨性和责任感,这一点要向我国老一辈分类学家们学习。

4.各类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应严格把关科研论文中生物学名的使用和规范问题。对此,相关医学、食品科学类期刊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5.目前很多权威信息机构都提供了相关物种的名称检索系统。如:http://gbif.org/species,http://catalogueoflife.org/col/search/scientific,http://indexfungorum.org/,等。在此我们推荐使用:CatalogueofLife(http://gbif.org/species/search?dataset_key=

7ddf754f-d193-4cc9-b351-99906754a03b),该网站综合了全球几大重要物种名称检索系统的信息,能提供最新以及最全面的分类学数据。

6.为了使用方便,表1给出了常见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且学名容易忽视的一些物种名称的中拉对照,主要包括六畜、家禽、经济农作物及一些常见食、药用真菌,涉及动物、植物和真菌三个类群,以供参考和查阅。

四、结语

生物学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生物学早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因此人们常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笔者撰写此文,希望能够引起生物学及其交叉学科、相关学术期刊、科研人员等对物种学名在教学上和使用过程中的足够重视,以提高我国基础生物学研究水平并能更好的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何家庆.经典分类学的时代契合——纪念林奈诞辰300周年[J].科学,2007,59(5):49-52.

[2]国际生物科学协会.国际动物命名法规[M].第四版.卜文俊,郑乐怡,译,宋大祥,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McNeillJ,BarrieFR,BuckWR,etal.InternationalCodeofNomenclatureforAlgae,Fungi,andPlants(MelbourneCode)[M].[RegnumVegetabileno.154]K?觟nigstein:KoeltzScientificBooks,2012.

[4]常思敏.生物学名规范表达中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683-386.

[5]张大中,黄爱华.鲫鱼种类及各自的特点[J].渔业致富指南,2012,(7):29-31.

[6]吴兴亮,宋斌,赵友兴,等.中国药用灵芝及名称使用商榷[J].贵州科学,2013,31(1):1-17.

论文的基本格式篇2

一、毕业论文字数一般要在3000—6000个字,统一用A4纸打印整理装订,并在规定时间将论文打印出来上交班主任。

二、封面:“温州大学成教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宋体小一号字;论文题目为黑体小一号;“姓名”,“指导教师”,“专业、班级”,“完成日期”为宋体小二号,全部内容居中。

三、页面设置:

1.页边距设置为:上:2.5cm下:2.5cm左:2.8cm右:2.8cm

2.行间距设置为:1.5倍行距

四、正文部分:

1.目录及目录页所有内容要求用小四号、宋体完成,(单独一页)。

2.标题用黑体、三号、加粗;空一行,班级和姓名用仿宋体、四号、

空二行;“摘要”为黑体、四号、加粗,摘要的内容为宋体、四号;另起一行,“关键词”为黑体、四号、加粗,关键词的内容为宋体、四号,关键词之间空两格,摘要内容字数不超过150字。

3.正文与关键词空一行,文中大标题用宋体,四号,加粗;小标题用宋体,小四号,加粗;其它正文部分用宋体小四。

五、参考文献:

书刊类参考资料格式:

序号,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如:

「1,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期刊类参考资料格式:

序号,作者,文章题目,杂志名称出版社,年,卷(期),页。

「3刘智峰,中国***府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战略与管理,1999(5),第10页

论文成绩评定标准

优秀

1、论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实,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见解。

2、能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收集的资料完整、丰富,引用数据准确,***表清楚正确。有较强的分析、运算和论证能力。

3、行文流畅、条理清楚、结构合理、格式符合要求。

良好

1、论文观点明确,能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2、资料较完整、数据齐全,***表清楚、正确。有一定的分析、运算和论证能力。

3、行文通顺、条理清楚、格式符合要求。

中等

1、论文观点较为明确,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没有错误。

2、资料较完整、数据尚齐全,***表较清楚。有一定的分析、运算和论证能力。

3、行文较通顺、条理清楚、论证有一定的说服力,格式符合要求。

及格

1、论文观点基本正确。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没有科学性差错。

2、有一定的收集资料、有一定的数据,但结论尚欠充分。***表基本正确。

3、行文基本通顺、条理基本清楚,论证尚能说明观点,格式基本符合要求。

不及格

1、结论含糊不清或有严重错误,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时有科学性错误。

2、资料贫乏、不能证明论点,数据凌乱,***表不清,分析、运算和论证能力差。

论文的基本格式篇3

众所周知,伊格尔顿师从著名西方文化研究理论的奠基人雷蒙•威廉斯,并且,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研究最早是从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理论框架开始的。在长达四十年的文化理论思考与实践中,威廉斯承担了多种多样的角色,如文化批评家、历史学家、媒体写稿人、***治评论家、戏剧理论家等等,然而,最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莫过于他对文化的传统定义的颠覆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命题的解构性诠释,这些成就也对伊格尔顿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理论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威廉斯于1958年出版的《文化与社会:1780-1950》(CultureandSociety:1780-1950)被广泛地视为英国文化理论史长河中一部里程碑式的论著,威廉斯注重阐释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在社会语境即社会的物质条件框架下开启文化研究的新的理论范式,形成了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极高理论意义和极强生命力的文化唯物主义。首先,在对文化传统定义的颠覆方面,威廉斯考察了自工业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的英国文化批评传统,并指出“文化概念的演变可能是所有语汇之中变化最明显的,也就是说,文化的意义集中表现在由文化而引发的与工业、民主、和阶级相关的问题,与其相关的艺术表现也不例外。文化语义的发展和变化记录了我们的社会、经济和***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变化和改变可以提供认识和探讨社会、经济和***治生活变化本质的示***和有效的手段。”[2]因此,在威廉斯观念中文化的语义演变史就是包含阶级、工业和民主等关键词的社会发展史,对文化的考察必然要在社会语境即社会的物质条件框架下开展。威廉斯认为“文化观念的历史是我们在思想上对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的变迁所做出的反应的记录……文化观念是针对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中一个普遍而且是主要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种普遍反应”。[3]由此可以看出,威廉斯认为在对文化进行定义时,不能简单地把某种社会文化与某一社会形式简单的对应,因为社会文化与社会形式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一定时期的文化并非简单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它是社会历史动态发展下形成的。其次,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命题的解构性诠释方面,威廉斯认为,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不是简单的决定于反映的关系,虽然相对于文化而言,生产具有最终的决定性,但是生产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如果把文化简单地当作是上层建筑来界定,则忽视了文化是社会物质生产进程中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这一属性,剥夺了文化生产的物质性。因此,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既承认文化的精神性,又突出了文化的实践性,是一种具有实践—精神二元属性的理论观念。威廉斯对文化与社会的思考和阐释使文化研究走出精英学术圈,更多地触及现实生活中的日常文化现象,进而在社会历史现实这个平台上把作为理想价值的文化和作为日常生活方式的文化融合起来。威廉斯的理论观念不仅开启了文化与社会关系研究的新视界,而且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正是在威廉斯理论观念的引导下,伊格尔顿才走上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道路。

在《批评与意识形态》一书中,伊格尔顿是这样评述威廉斯理论观念的影响的:“在英国,任何想要逃避威廉斯著作的压力的马克思主义批评都会发现它的著作是严重地残破和削弱。”[4]作为威廉斯的学生,伊格尔顿的文化观处处显露着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的思想痕迹,他把文化看作是一个重新体验和掌控某种经验的过程。伊格尔顿在1967年出版的《莎士比亚与社会》一书就是从威廉斯的理论框架出发的,从书名人们就可以看出,在这部献给威廉斯的学术著作中,伊格尔顿旗帜鲜明地宣示其文化与社会的批评视野。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即使在这部深受威廉斯影响的著作中,伊格尔顿仍然表现出他独特的思想特质。伊格尔顿对威廉斯的理论观点既有占有,又有批判与超越。一方面,伊格尔顿的文化观秉承了威廉斯的思考模式,强调英国从历史的、动态的角度去理解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是不可能***于社会物质条件之外的,与社会现实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有着不可割裂的密切联系,对于文化的考察必然要在社会语境即社会的物质条件框架下开展,因此,无论是在《审美意识形态》、《甜蜜的暴力:悲剧性的概念》等高深的理论作品中,还是在《莎士比亚与社会》、《权力的神话:对勃朗特姐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这样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伊格尔顿自始至终都自觉地将文学文本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而突出文化的物质属性,此外,综观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理念,他始终认为无论在哪种具体的社会结构下,都应该倡导一种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享有、参与、创造和控制共同文化;另一方面,纵观伊格尔顿的一系列文学理论著作,如《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等,我们发现伊格尔顿都是在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基础上开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的,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是从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中不断吸取养分和灵感的,但是伊格尔顿并非完全站在威廉斯的理论框架内思考文化与社会的关系这一问题,在对二者关系的积极思考与探索中,伊格尔顿也发现了威廉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伊格尔顿跳出了威廉斯的理论框架,在一个新的理论视野中审视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而这个所谓新的理论视野就是在西方理论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

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观的理论渊源

一直以来,在伊格尔顿的思想世界中,意识形态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众所周知,在伊格尔顿近四十年的文学理论研究中,他积极尝试把意识形态概念引入20世纪西方思想与文化研究历史,从意识形态研究这一独特视角来关注文化理论与文学实践问题,进而以意识形态为核心,在文化批评这个大的视域中构建了关于文本生产的科学,即文学生产理论体系。长久以来,在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意识形态都是备受关注与争论的概念,其内容最为复杂,意义最为含糊,无论其内在的基本含义还是外在的社会功能与意义都是扑朔迷离又难以明确界定的。然而,伊格尔顿在其文学理论研究中,从未放弃对意识形态的梳理,曾专门写就《意识形态引论》试***澄清意识形态的概念。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观念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葛兰西、阿尔都塞等人的意识形态观念。最早,意识形态的理性概念出现在启蒙主义理想中,在法国大***时期,贵族思想家特拉西是第一位把意识形态概念引入西方哲学史的人,对于他来说,意识形态就是关于观念的学说,其核心任务是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及发生规律。之后,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在欧洲诸国日渐流行,人们对于这个概念的界定和它本身涵盖意义的探讨从未停止。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首创了意识形态的德语词汇,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一系列重要论著中阐述了意识形态概念。在伊格尔顿的老师威廉斯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中的意识形态概念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特有的信念体系;第二,意识形态是指各种幻觉的信念体系,尤其是所谓的虚假观念或虚假意识,它们与真知或科学知识形成对照;第三,意识形态就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生产过程。[5]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他把意识形态看作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在他看来,从本质上说意识形态是编造幻想和遮蔽现实关系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虚假意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阐释深刻影响着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一书中,伊格尔顿写到:“马克思主义批评是一个更大的理论分析体系中的一部分,这个体系旨在理解意识形态———即人们在各个时代借以体验他们的社会的观念、价值和感情。而某些观念、价值和感情,我们只能从文学中获得。理解意识形态就是更深刻地理解过去和现在;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的***。”[6]在马克思之后,葛兰西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丰富了其概念,葛兰西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在艺术、法律、经济和所有个体的及集体的生活中含蓄地显露出来的世界观”[7]而非错误观念或依附于经济基础的现象,葛兰西的市民社会与文化霸权理论***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它不仅把意识形态从认识论层面带入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领域,而且更进一步地把意识形态视为霸权斗争的核心范畴,从而超越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决定论,为我们理解意识形态与***治问题之间的关联提供了理论基础,突出了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使意识形态从认识论层面上升到实践层面。作为阿尔都塞学派成员,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观还深受阿尔都塞理论思想的影响。在阿尔都塞早期著作《保卫马克思》中,他指出“意识形态使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形象、神话、观念或概念)体系,它在特定的社会中历史地存在,并作为历史而起作用……作为表象体系的意识形态之所以与科学不同,是因为在意识形态中,实践的和社会的职能压倒理论的职能(认识的职能)。”[8]在此,阿尔都塞要强调的是意识形态是社会必不可少的结构要素,是一切社会总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他主张意识形态具有现实的社会作用,应该从维持社会运转这一实践职能方面来理解意识形态的内涵。由此可见,在阿尔都塞的理论体系中,他所关注的并非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而是意识形态作为一套信仰机制在社会中怎样发挥其功能和影响的。在意识形态与文学艺术研究的关系方面,在《皮科罗剧团,贝尔多拉西和布莱希特(关于一部唯物主义戏剧的笔记)》一文中,受布莱希特的启发,阿尔都塞开创了从文本与意识形态的离心结构这一视角去考察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新范式,这一理论范式对伊格尔顿这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正是伊格尔顿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在当代西方理论界,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极具争议又异常复杂,因为它往往附着于异彩纷呈的各种哲学与文化思想观念中,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人能把其丰富且复杂的内涵意义提炼成一个单一的定义。在《意识形态引论》一书中,伊格尔顿仔细地梳理了西方思想史上出现过的各种意识形态概念,就这一概念内涵意义的复杂性问题,伊格尔顿指出有多少意识形态理论家就有多少意识形态理论,由此可以看出,伊格尔顿并未简单地继承某种意识形态理论,而是更加倾向于把意识形态看作是由复杂的概念交错而成的文本。在阐释自己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时,伊格尔顿并未从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自身封闭的理论框架出发,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模式出发,在平衡和利用多种理论概念资源的基础上,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重新进行了批判性的阐释。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一书中,伊格尔顿把意识形态视为一种“科学的分析对象”,他指出“意识形态不是一套教义,而是指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完成自己角色的方式,即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社会职能上并因此阻止他们真正的理解整个社会的那些价值、观念和形象。”[9]在此,可以看出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如意识形态的自发性、经验性与无意识性以及意识形态的主体垂询功能,在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伊格尔顿并非简单地占有或继承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观念,在对意识形态的阐释中,伊格尔顿主要贡献在于它发展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概念,特别突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与***治属性。由此可以看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久违的阶级概念在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观中得以回归,并占据了社会***治运动的核心位置。在《审美意识形态》和《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等一系列著作中,他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即阶级视野下来审视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伊格尔顿指出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是文学作品的标准完全取决于意识形态,只有能够体现某一社会阶级的种种价值观念和趣味的作品才会被赋予文学作品这一资格,因而,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学这个概念通体浸透着某一特定社会阶级的价值判断,符合社会结构中占据权力主体地位的阶级的价值标准的作品才能被称为文学。换而言之,在形式上,上至阳春白雪的诗歌,下至下里巴人的口述传奇故事只有与权力主体阶级的价值标准一致才能被称为文学,反之亦然。在伊格尔顿的理论体系中,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与***治性是紧密相关的。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中,伊格尔顿写到:“我希望我已证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可不必把文学和意识形态作为两个可以被互相联系起来的***现象来谈论。文学,就我们所继承的这一词的含义来说,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与种种社会权力问题有着最密切的关系。”[10]之后,他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后期英国文学的情况为例,证明了文学这种意识形态的***治性。首先,伊格尔顿指出,在十八世纪,文学不仅仅体现了占据社会权力主体地位的阶级的某些社会价值,还是严密保卫这些价值的深沟壁垒,又是传播它们的大道通衢,此时,文学包括一整套意识形态机构,如期刊、咖啡馆等等,发挥了巩固社会秩序的作用,既传播了权力主体阶级的价值标准又捍卫了其统治地位,意识形态的***治性显而易见。此外,伊格尔顿认为,19世纪后期英国文学研究强势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宗教的衰落。作为意识形态的另外一种载体,宗教在维多利亚时代中期限于深刻的困境,在科学发现与社会变化的双重冲击下,人们对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理性认知逐渐抬头,宗教这一极其有效的意识形态控制方式不再能控制普罗大众的感情和思想,其强势的精神统治地位正处于日渐消亡的危险之中,于是英国文学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接替宗教继续承担意识形态这一任务,捍卫社会主体权力阶级的统治地位。耐人寻味的是,作为一门学科,英国文学是在技工学院、工人院校中首先成为常设课程的,而非在大学。这表明了,文学的本质即意识形态,它向普罗大众的头脑中灌输着他们在社会中完成自己角色的方式,并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社会角色与职能上,从而阻止他们真正的理解整个社会的价值和观念,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意识形态的***治性。正如斯洛文尼亚精神分析理论家斯拉沃热•齐泽克所言,意识形态犹如一个幽灵,它错综复杂、扑朔迷离又时时刻刻缠绕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观念中。在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观建构过程中,马克思、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理论观念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影响,在梳理西方理论界众多理论家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基础上,伊格尔顿批判性地阐述了自己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并围绕意识形态这一核心概念建立起了文学生产理论体系。

三、伊格尔顿文学生产观的理论渊源

除文化批评与意识形态,生产是伊格尔顿文学理论体系的第三个关键词,而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观很大程度上受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影响。在人类思想史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开创了艺术生产美学思想,在他的众多追随者中,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则被众学者视为艺术生产理论的创始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的思想堡垒———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本雅明是在马克思之后第一个深入思考与研究艺术生产思想的理论家。在他的《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一系列代表著作中,本雅明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论述拓展到艺术领域,重点关注艺术活动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一文中,本雅明指出“艺术像其它形式的生产一样,依赖某些生产技术———某些绘画、出版、演出等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是艺术生产力的一部分,是艺术生产发展的阶段;它们涉及一整套艺术生产者极其群众之间的社会的关系。”[11]因此,在本雅明看来,与物质生产一样,艺术生产是社会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有归路可循的特殊生产活动,也因而同其它物质生产一样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制约。在艺术生产流程中,生产者是艺术家,消费者是读者,生产过程即艺术创作过程,消费过程即艺术欣赏过程。此外,本雅明还指出,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艺术生产技术是艺术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生产力,并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进一步阐释了艺术的机械复制技术对艺术生产的重要影响。众所周知,传统的艺术作品总是具有特权、距离、稀罕等属性,而机械复制技术消灭了艺术的这些属性,使艺术的从象牙塔内精英文化这一小众领域迅速拓展到大众文化领域,消解了艺术高高在上的神秘性,加速了艺术生产的进程。伊格尔顿是在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思考文学问题的,他的文学理论思想处处显露着本雅明的痕迹。在论述什么是文学时,伊格尔顿始终坚持文学的物质实在性,并且认为“我们可以像检查一部机器一样来分析它的活动”。[12]正是文学的物质实在性开启了伊格尔顿对文学文本的生产过程的考察之旅。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中,伊格尔顿指出“文学可以是一件人工产品,一种社会意识的产物,一种世界观;但同时也是一种制造业……我们可以视文学为文本,但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社会活动,一种与其它形式并存和有关的社会、经济生产形式。”[13]不难看出,与本雅明一样,伊格尔顿也认为文学生产与其它任何形式的物质生产一样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通过特定的文学生产方式对特定的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从而生产出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的生产过程中,作家是主要生产者,作家会使用艺术生产工具把客观材料,如语言、经验、神话、意识形态等,加工成文学作品。因此,文学的生产过程与一般社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一致的。

论文的基本格式篇4

论文简介300字左右就差不多了。不足之处可以写由于时间有限还有什么不足的,以后会继续努力的。如果做的时间本来就很长的话就尽量不要写了,免得让老师没想到,反而让你提醒了。你做了一啥东西?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我想问一下我在写论文的时候论文格式如下:一、论文题目二、论文简介(多少字比较合适)三、关键词四、正文1、课题的由来2、研究方案(方法、步骤、材料••••••)3、研究过程(实验、观察的过程.

新闻学的毕业论文格式是怎么样的?

如果你要,我可以给你我们现在写的论文标准格式(最起码是我们学校的标准)汗啊!我也是在写新闻学的毕业论文。学习了我把我的卖给你吧,我的论文是新闻史的,题目是邹韬奋的新闻活动和***治思想的流变QQ论文主要格式封面,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学院,指导老师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包括:绪论,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参考文献致谢格式一般学校都有模板的,根据模板来就行参考资料:自考毕业论文格式又是怎么样的?毕业论文格式怎么样的毕业论文格式是怎么样的啊?最近开始写论文感觉论文格式听复杂的,老达求毕业论文格式,平面设计专业要写毕业论文了,可是不太清楚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都需要哪些部分,还有格式是怎么样的,最好能从封面说起哈,呵呵,好心人啦.

论文的言下之意及格式

*出版社,2001(三)文稿最后应有附件页,注明作者个人信息,内容见下表:作者基本情况表姓名性别职称 工作单位职务 联系电话 (固定电话请注明本地区号) 传真 通信地址邮编 E-mail ***同志4日看望出席全国***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两会人大代表、***协委员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热烈反响表明,广大人民群众急切盼望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将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以热爱祖国为荣.初中***治论文可选题材及格式硕士论文的具体格式及英文格式论文的标准格式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求科技论文的基本格式及写作方法山东济南2010年下半年自考行***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要求及格式要求?

论文的基本格式篇5

关键词:贝格尔;世俗化理论;本土化

中***分类号:C9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16-02

社会学作为一种多重范式的科学,针锋相对的争论并不罕见,这一点在市场化理论和世俗化理论的相互攻讦中显得尤为明显。作为一种饱受争议的研究范式,从中国本土视角对世俗化理论进行审视很有必要。

一、世俗化理论的提出

随着二战的结束以及结构功能主义的式微,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会学的理论也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作为一种极其特殊的、伴随着人类社会始终的社会现象――宗教一直是社会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通过对该现象的研究,使得社会学逐步走向繁荣。在经典社会学家之后,最引人注目的宗教社会学范式便是世俗化理论了。

韦伯认为社会是具有一种时代精神(zeitgeist)的,并且人类社会已经处于一个理性化的时代,进而他提出了“祛魅”。这一理论很难让人不与宗教这一现象产生联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经济的进步,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越发趋向边缘,这便促成了世俗化这一概念的提出。

美国社会学家Cox在《世俗之城》中指出:“人从宗教和形而上学的庇护中***出来”,并最终提出世俗化这一概念。虽然其本意指的是天主教将一部分属于自己的土地和权力转让给世俗的统治者,或者教职人员从事世俗性的活动,但随着该理论的不断发展,世俗化所涵盖的范围便越来越大。这一概念曾一度被无限地扩大,其含义甚至包括传统的行业对其他行业进行渗透。但最终在社会学情境下,它被稳定在宗教对社会和文化的整合功能不断减弱这一特定的含义上。

席勒尔在《经验研究的世俗化概念中》提出,宗教的世俗化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宗教所表现出的制度和象征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其极致便是无宗教社会;第二,相对于彼岸世界,人们更倾向于关心“此岸”,宗教便更倾向于“入世”;第三,社会摆脱宗教的束缚,宗教成为一种“私人化”的行为;第四,以往被认为建立在宗教上的行为、知识等变成了人类的责任和创造物;第五,世界越来越变得可以被人类控制,而非某个超然的“造物主”;第六,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

其实这一系列转向蕴含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意蕴,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使人们能够更理性地看待自然和世界,并且能够更主动地改造世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摆脱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市场经济变得空前发达,使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对“稀缺资源”的关注上。这两方面对于宗教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在“宗教――信仰者”这一对关系中,科学削弱了宗教的解释力,市场经济的发展则让信仰者的热情冷却了下来。换言之,宗教最显著的特征――“神圣性”“神秘性”被削弱了,人类知识和认识能力的发展揭开了宗教“神秘”的面纱,部分地剥夺了宗教的话语权;“经济至上”的思想挤占了宗教的“神圣”地位。

二、贝格尔的世俗化理论

在对世俗化的种种解释中,贝格尔(PeterLBerger)的理论独树一帜,甚至在社会学语境下将世俗化理论和贝格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代宗教社会学中,有两种最为基本的范式:一种是贝格尔为代表的世俗化理论,另一种是斯达克和芬克的市场化理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市场化理论是建立在对世俗化理论的批判的基础上的,而贝格尔在晚期又吸收了市场化理论,了自己以往的理论。

贝格尔一方面认为在客观上,世俗化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他认为这一现象是历史性的。他的理论主要建立在对西方基督教社会进行观察的基础上,他认为信教对于天主教的删减使得这一信仰仅仅保存了宗教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那部分,亦即对繁复的仪式和形式上的宗教行为进行了改革。通过上文的论述,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宗教的“神秘性”进行了弱化,这也就直接导致贝格尔得出“基督教就是自己的掘墓人”这一结论。在这一点上,贝格尔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韦伯的思想,即新教是世俗化的先锋。

在社会秩序方面,经典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作为一个实在物,其具有客观的法则和规律,人们在生活中是按照这些法则和规律行事的。在传统的宗教社会,基督教和教会对这些法则和规律是有着最终的解释权的。贝格尔认为一切传统社会中的秩序都具有某种神圣性,人们生活在这种神圣秩序的保护下,或称其为“神圣的帷幕”。如果说这个帷幕是宗教对社会的一种“功能”的话,那么在这一点上贝格尔是沿着涂尔干的路继续走下来的。伴随着基督教对于这些法则和规律的解释力下降,其就有的“神圣性”也便随之降低。

从经验层面对世俗化的论证中,贝格尔从看似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中证实了自己的观点,即基督教在欧洲和美国的发展。在欧洲,参与基督教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少、参与的频率也呈下降趋势。而在美国基督教的发展虽然很繁荣,但对于一些核心理论的接受程度却变得很低,即宗教变得更具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及为子女提供一种道德楷模的意味。这其实可以理解为欧美两地分别从“神圣性”和“神秘性”两方面对宗教进行了“祛魅”。从宗教的社会功能角度看,在欧洲的情况是数量层面的,信仰者变少了、参与频率降低了;在美国的情况可以理解为是质量层面的,即人们宗教的依赖程度变弱了。

贝格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为宗教对于世俗性处于一种两难的抉择,要么适应这种趋势,要么坚决地予以抵抗。这种抉择不但包括教义方面,也包括宗教组织方面。在这一抉择中,宗教选择的是适应社会,不断地对自身进行调适,但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因为这会加剧宗教的世俗化,直至消失。

三、本土视角下的世俗化理论

社会学引入中国以来一直注重社会学的中国化和本土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对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进行适应性的调适。其中原因很多,主要是: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通常都是基于西方国家的经验构建起来的,而中国自身有着独特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社会处于激烈的变迁中,很多问题也需要用“历时”的眼光去看待,等等。事实上在对世俗化理论的理解上应该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

贝格尔的世俗化理论中有几个核心观点值得注意,但作为一种建立在西方经验基础上的理论,在中国是否具有适应性或适应性是否很强是值得讨论的。那么运用本土研究的经验对其理论进行对比或验证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是“外在化”。贝格尔认为人通过其肉体和精神活动,不断地将自己的存在倾注入这个世界的过程便是外在化。这是贝格尔将理论构建在历史视角下的体现。他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未完成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他认为人类的发展需要一种稳定性作为保障,而这种稳定性则是人类自身所创造出来的,这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从社会、文化中获得保障,同时人也在构建着社会和文化。用贝格尔的话说,在这个过程中“人不仅造就了世界,也造就了自己”。这一论断显然是基于基督教“创世”思想的,而东方宗教则对“创世”却有另一种理解。佛教认为佛陀并非创世主,而是觉悟了真理的人。在世界的起源方面,佛教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因缘际会”;《道德经》则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见东方宗教对于世界起源的看法更倾向于哲学层面,这就使得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更为广阔的解释空间。

第二是“客观化”。他认为外在化过程中的产物达到一种实在,这种实在又外在于它的创造者,进而成为另一种与它的创造者对立的事实。从中可见,客观化是外在化的结果,人类将自己的思想投映在外部世界,最终使得投映的影像成为一种事实,在西方世界这便是“神圣秩序”。在基督教语境下,人是被动的、有罪的,只有不断地赎罪才能到达彼岸世界。而东方宗教则更为灵活,从佛教的角度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但是通过虔诚的信仰和行为也可以消解这些业障。道教则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总体上说,东方宗教更倾向于认为通过对宗教的信仰会产生智慧,这种智慧会使得人们了解自然的规律和秩序,并通过合乎规律和秩序的一些行为把握住自己的命运。那么在客观化的过程中,创造者和客观化了的“事实”在东方宗教中表现出来的是更强的互动性。

第三是“内在化”。贝格尔认为社会作为人类意识的创造也有着自己的力量,人们在认识到了这种力量之后,又反过来将其视作内在于自己意识中的存在。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创造出来社会和文化,然后将其视作一种***的客观物,然后又开始对这种“客观物”进行理解和吸收。在内在化过程中,由于东方文化的多元特性,事实上宗教也一直处于被阐释的过程。换言之,类似于新教的产生这种世俗化现象在东方宗教中是一种常态,很多佛教信仰者认为佛教是一种“唯物”程度很高的宗教这一事实便是极好的旁证。

第四是“合理化”。贝格尔认为合理化是解释和证明社会秩序合理的、在社会中客观化了的“知识”,是用来回答秩序的原因的。合理化首先要具有客观性;合理化论证的作用是规范人的行为;合理化的论证具有“前理论”的特征,而非单纯的论证。宗教在合理化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它能够设立一个不变的、终极的基础,这个基础是给定的、无法改变的。用贝格尔的话说这是“把社会和宇宙之间的关系视为微观与宏观世界之间的关系”,而在东方文化中甚至走得更远,认为“因缘和合而生”“身国同治”“治身如治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那么合理化过程在东亚社会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客观化、外在化、内在化关系,厘清这一关系则不是本文能够探讨的了。

第五是“多元化”。贝格尔认为多元环境的影响并不限于宗教的社会结构方面,也关涉宗教的内容,涉及“宗教交易所”的产品问题。“多元环境引进的是一种新型的世俗影响方式,它对修改宗教内容所起的作用,比起那些陈旧的方式来,也许更加有力――这就是消费者的喜好这一动力。”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贝格尔一语中的。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导致的宗教层面的多元化其实更接近于消费社会学,宗教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自身面貌,以往宗教中的教条和一成不变逐渐地开始发生变化。这种趋势造成了宗教样式的增多,以往的宗教派别分类对于现今的社会来说开始变得缺乏解释力。在多元化的另一面,其实造成了宗教的同质化。其实这种趋势在中国历史上的三教合流中也已经有所表现,儒释道互相攻讦又互相吸收,很难说是让宗教更多元了还是更趋于同一了。

贝格尔的世俗化理论具有非常高的建设性,但同时又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攻击,甚至他本人都已经改变了自己的初衷。但是,现在多元的宗教社会学研究范式又都是通过与贝格尔的对话受到的启示。宗教社会学的中国化发展也必将通过本土经验与世俗化理论的对话得到有益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美]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M].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论文的基本格式篇6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时代背景;内涵;路径

城乡融合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剖析城乡分离及对立的社会历史根源基础上,对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批判吸收之后,提出的理想社会***景。在这个理想社会里,城乡之间的对立将会消失。马恩城乡融合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那么,马恩城乡融合理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社会情形,它提出的时代背景、主要内涵、实现路径有哪些?

一、时代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城乡融合理论既是一种对于现实的批判,又是对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基于资本主义城乡对立的现实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得支配地位的时代,目睹了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产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也见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背景下尖锐的城乡对立。当时城市已有人口、生产工具、资本和享受的集中这一事实,而乡村则是隔绝孤立和分散。由于城乡尖锐的对立和矛盾,资本主义时期城乡在经济、***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进行分析,指出了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必然性,进而提出了城乡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马恩城乡融合理论的理论背景是基于对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托马斯・莫尔、傅立叶和欧文等人的“城乡一体化理论”思想的扬弃。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地批判,但没有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性,因而也就不可能科学地说明未来社会的社会形态,号召无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这也就决定了他们设计的种种解决城乡对立和矛盾的方案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吸收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谐社会中是没有城乡差别和城乡对立的,城市不是农村的主宰,乡村也不是城市的附庸,二者是平等的”[1]观点的基础上,从当时尖锐的城乡矛盾出发,深刻阐释和揭露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内在本质,阐述了城乡融合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

二、理论基本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指的是“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两者的偏颇和缺点”[2]。实际上指的是城市和乡村相互吸收各自生活方式优点的基础上的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理想状态,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笔者认为城乡融合理论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点:

1.农业和工业相结合。城乡融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其高度发达的产物,它不仅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更是一个“消灭分工”的范畴,即打破旧式的工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工格局。城乡融合是发展新型城乡分工,“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实现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广泛联系和融合发展的历史范畴。

2.城乡人口均衡分布。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仅仅适应于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阶段,这种状态是一切进一步发展的障碍”[3]。在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必须改变这种对立的状况。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城乡融合这一历史范畴别强调要使城市和乡村的人口尽可能均衡分布,避免诸如“城市病”此类现象的发生,还原人与自然的原本联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3.城乡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相互融合与统一。城乡融合是“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4],即城乡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相互融合和统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本身就具有内在的互补性,“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要问城市与乡村哪一个更重要的话,应当说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重要”[5]。

三、理论实现路径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样说道:“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而且任何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这些条件还须详加探讨)。”[6]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实现城乡融合的路径有以下几个层面:

1.社会层面:进行计划调节,实现城乡融合。合理布局大工业生产力,促使工农业实现新的联合,保持城市合理发展规模,均衡分布城乡人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论土地国有化》中阐述了合理布局大工业生产力和工农业实现新联合的思想。在通过调节人口平均分布来实现城乡融合思想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受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影响较大,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在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该理论的,并指出:“只有使人口尽可能地平均分布于全国,……――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在其中受煎熬的那种与世隔绝的和愚昧无知的状态中挣脱出来”[7]。

2.文化层面: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融合。马恩指出:“‘从事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将是同一些人’的前提一定是有着体力、智力和极高思想道德素质综合发展的人”[8]。因此,必须把教育作为一种手段来消除旧式分工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还要对人们进行义务教育和产业教育。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鲜明的论述了这一观点:“所有的儿童,从能够离开母亲照顾的时候起,都由国家出钱在国家设施中受教育。把教育和生产结合起来。”[9]明确表明了教育不仅可以消除旧式分工造成的畸形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教育(包括产业教育和义务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交往层面:以加强城乡之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为基础,实现物质和精神的统一,进而实现城乡融合。一方面,物质交往不仅可以在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上,加速工农业之间的融合,缩小城乡差距等发面发挥重要功能,也可以在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上,缩小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精神文明交往作为物质生产交往不可缺少的影响因子和服务者,不仅可以改变农村居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提高其素质,而且也能够传递先进的科技文化,促使城乡之间趋向融合。(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

参考文献:

[1]周叔莲,金培.国外城乡经济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6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

[5]刘易斯・芒德福:城市文化,转引自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D].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4-505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105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页.

论文的基本格式篇7

1.SCI长度

学位论文长度以能清楚、充分地论证某一论题或观点,或以恰当的视角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围绕解决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最低限度。

硕士论文一般以30000字左右为宜。

2.用纸、页面设置与打印装订

论文采用A4纸,双面打印(从“中文摘要”开始);纵向版式,左侧装订。页面设置的页边距为:上、下、左、右各2.5厘米;页码居中。

通过后三天内,需打印纸质论文一式8份(无需硬质封面)送交院教研办,以用于交叉评阅和论文答辩用稿。

论文答辩通过后三天内,论文统一装订后由指导教师在指定栏目内手写签名,一式8份送交院教研办(其中2本交研究生处,2本交院资料室,1本送***书馆,1本送校综合档案室及院教研办留存);另外须将论文电子版通过网络提交到学校***书馆。

3.SCI组成部分

(1)封面(格式统一,可修改套用);(2)英文封内页(格式统一,可修改套用);(3)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格式统一,可修改套用);(4)中文摘要;(5)英文摘要;(6)目录;(7)正文;(8)参考文献;(9)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10)后记

4.SCI格式要求与写作规范(请参考期刊vip上的论文范文)

(1)题目: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简明、恰当,引人注目,力求简短,一般不宜超过20字,可用小标题加以说明。

(2)中文摘要与关键词:论文摘要是学位论文的缩影,应以精练、准确的语言,说明本论文的选题价值、写作目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等,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尽可能地保留论文的基本信息。

标题“摘要”设置成字体:黑体,水平居中对齐;字号:三号;行距:固定值20磅;段前、段后均为自动。

摘要内容每段落首行缩进2个汉字;字体:宋体;字号:小四;行距:固定值20磅;段前、段后均为0行,取消网格对齐选项。

摘要正文后,列出3-8个关键词。关键词与内容摘要之间空一行。标题“关键词”设置为黑体、小四。关键词间用分号间隔,末尾不加标点。字体:宋体;字号:小四。

(3)英文摘要与关键词:内容应与中文“内容摘要”对应。使用第三人称,最好采用现在时态编写。

标题“Abstract”(内容摘要)设置成字体:TimesNewRoman,加粗;居中;三号;行距:固定值20磅;段前、段后均为自动。

Abstract正文选用设置成每段落首行缩进2字(4字母位),字体:TimesNewRoman,字号:小四,行距:固定值20磅;段前、段后均为0行;取消网格对齐选项。

Keywords与Abstract之间空一行。Keywords与中文“关键词”一致。标题“Keywords”设置为TimesNewRoman、四号、加粗;关键词间用分号间隔,末尾不加标点,3-8个,TimesNewRoman,小四。

(4)目录:标题“目录”设置成字体:黑体,居中;字号:三号;行距:1.5倍行距;段前、段后均为自动;目录结构为25磅行距,两端对齐;一级标题设置为四号字,黑体;二级标题设置为小四,宋体;目录所含正文结构一般列至二级标题即可。所含内容摘要页可选标为罗马字符页码(如I,II„„)标注;正文须重新以阿拉数字设起始页(如1,2„„)标注。

(5)序言(导论):内容为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基本方面的应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6)正文:正文层级编码依次使用“一、”、“(一)”、“1.”、“(1)”、“①”„„即分别为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尤其注意三级标题为阿拉数字后一个实心点号(英文点号,宋体),而非顿号。

正文内容每段行首须空2汉字,宋体,小四号字,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

正文可根据结构需要设置层级深度。一级标题为三号字,黑体,不加粗,单独起行,左对齐,空2汉字格。段前、段后均为自动。二级标题为四号字,黑体,左起空两个汉字格,段前、段后均为自动;三级标题为小四号字,宋体,左起空两个汉字格,加粗;四、五级标题格式同三级标题,但不加粗。

不建议引用网络信息。

(7)参考文献:单独起页。标题“参考文献”设置成字体:黑体,居中;字号:三号;行距:1.5倍行距;段前、段后均为自动;参考文献内容(五号、宋体;行距:固定值20磅;若英文用五号,TimesNewRoman);按学位论文中所引用文献的顺序,列于文末。书写格式以海南大学学报要求的格式为准;亦可参考脚注格式。

论文的基本格式篇8

关键词:微格式;语义化组织;数字化学习

中***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7—0030—04

微格式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尽管出现才四五年时间,但受到了Yahoo、YouTube、Twitter、Google等著名网站的支持。它所体现的在网络信息操作上语法、语义和语用一体化的原则,在不同网页之间架起了对应数据无缝化集成的标准桥梁。[1]由于微格式推崇松散组合微内容的理念,使其在数字学习网站资源的整合、重用、共享以及语义化组织上存在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为现有学习资源在微型移动学习领域的推行、应用和扩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一、微格式技术体系及其应用优势

1.微格式技术体系

微格式是指建立在已有的、被广泛采用的标准基础之上的一组简单的、开放的数据格式(***定义)。它依托于标准的Web页面写作技术,在HTML文档中给标签(Tag)增加属性(attribute),把语义嵌入到HTML语言中。通过语义相关,让网页内容人机可读,实现的是兼顾人机可读性的数据表达方式。网页上的微格式数据如事件、人物、地点等容易被其他的工具软件检测并进行提取,便于实施信息的索引、搜索和跨平台共享。

微格式分为基本微格式和复合微格式,其技术体系如***1所示。[2]基本微格式是解决单一问题的最小解决方案,包含XMDP、XFN、XOXO等。复合微格式由基本微格式和XHTML元素组成,包含hCard、hCalendar等。

根据应用需求和作用的不同,微格式可以抽象成以下几种类型:定义和标记结构化数据,描述个人和组织信息,描述超链接属性,描述评论机制,描述其他具体应用。[3]

(1)标记和定义结构化数据的微格式

XMDP(XHTML Meta Data Profiles),用于定义HTML元数据配置,可解释和共享某个微格式的约定,包含格式相关的属性、属性定义、简短描述等信息。在Web上引用XMDP 配置文件需提供关于微格式用法的声明,使用者必须在实例文档中使用此类链接。对于XHTML 而言,宿主语言配置文件引用通常作为head元素的一个属性。

XOXO(eXtensible Open XHTML Outlines),是拓展型开放XHTML规范的简称,用来描述文档的大纲或者类似博客提要的订阅列表。XOXO格式大纲与普通的有序列表或者无序列表的唯一差别只在于顶部使用了类别名xoxo。

(2)描述个人和组织信息的微格式

hCard,用来个人、公司、组织、地点等详细的联系信息,可以包含在XHTML、Atom、RSS等可扩展标记语言中。它建立在vCard标准的基础上,使用vCard(RFC 2426)的属性和值来实现相关功能,以XHTML具有语义化的标签属性表征个人和组织机构的联系信息,将非结构化的数据转变成结构化的数据。

hCanlendar,可以为事件和基于时间或地点的活动提供语义和结构化信息。通过分享嵌入到网页中的日历数据标准iCalendar数据,提供对“组织者”、“时间”、“地点”等项目的标记和描述,并在互联网上“会议日程”、“课程安排”等与日程安排密切相关的非结构化信息。hCalendar微格式描述的是在日历中使用的事件或者任何基于时间的活动信息,包括概述、日期和时间、地点、详细描述、重复发生等。

XFN(XHTML Friends Network),用来描述网页所有者与所链接的人之间的网络关系。伴随着***社会化网络的发展,XFN不是简单呈现“谁链接到谁”,而是对好友、家庭、同事等社交关系进行描述,可以赋予超链接“Friendship(朋友)”、“Professional(工作关系)”、“Geographic(地缘关系)”、“Family(家庭关系)”、“Identify(其他所有的关系)”等7种关系和约束条件。

hResume,是一种简历的复合微格式。它具有语义的结构化信息,使用纯文本对简历进行一般性的描述。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重用原有微格式字段名称rel—tag,hCard 和 hCalendar等,比如用hCard描述个人和机构信息,用hCalendar描述工作经历,用rel—tag描述个人技能等。

(3)描述超链接属性的微格式

Rel,通过在标签中添加“rel”属性,用来描述链接之间的关系,从而表达目的站点(href)跟源站点之间的关系。常规网上超链接都是非结构化的数据,没有给超链接增加语义属性。使用该类微格式,可以使用户在点击链接之前了解所链接资源是哪方面的内容,机器也可以对链接进行识别并完成自动抽取。

(4)描述评论机制的微格式

论文的基本格式篇9

[关键词] 意境;翻译美学;格式塔心理学;接受美学;跨文化研究

[中***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3)02-0057-04

一、引言

在我国传统文论中意境最早作为美学范畴被提出来是在唐代,诗人王昌龄曾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1]近代的王国维深入探讨了“意境”的涵义,在《人间词话》等一系列著作中道出对“境界”的精辟理解:“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 气质、神韵末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2]意境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基本构成在于情景交融,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前者叫做‘境’,后者叫做‘意’,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3]。

“诗贵意境”,译诗如不能再现其意境,好比“画龙不点睛”,因此唐诗英译意境审美再现很重要,但意境再现是跨语言、跨文化的审美转换,牵涉到中西方审美价值观、审美心理和情感等很多因素,因而意境再现一直是唐诗英译中比较棘手的问题,翻译美学能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作用。

二、翻译美学

国外众多翻译流派同美学的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泰特勒阿诺德、西塞罗、贺拉斯等译论家都曾提到翻译中要注重美学,但三四十年代后因西方历史和地域原因导致的语言“同根”或“同源”现象致使翻译理论研究出现语言学和文化转向。

我国翻译流派同美学渊源历史悠久,严复的“信、达、雅”之说、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许渊冲教授的“三美论”都曾研究意境再现的问题。朱光潜先生认为翻译绕不开美学,在其提出“翻译美学”的术语后,这些年来翻译美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业界内专家、学者对翻译美学的概念、理论框架、翻译实践作了全面而科学地阐述。该学说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译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精华仍然是当代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如神与形、意与象、意境、风格等重要命题被保留提炼,并对此进行了更为科学的阐发;吸取了国外先进的翻译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如运用接受美学、跨文化研究、格式塔心理学、认识心理学等理论来阐释翻译的心理机制。对于翻译审美客体的神韵、气势、风骨等美学层面,以往的论述非常模糊,翻译美学在该方面的研究则非常具体,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等学科对翻译审美的心理机制的运作过程、翻译审美的认知***式、翻译中审美再现等问题都作了专门论证,特别是增加了对审美主体之一的译文读者的关照。传统译论一直都忽略了对译文读者的研究,但接受美学理论揭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接受影响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译文必须要关照读者的“期待视野”。跨文化研究揭示审美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地域性,文化差异导致的中西审美观、审美情感和心理的差异对翻译审美主体之一的译文读者的审美选择有较大影响和制约。

综上所述,当代翻译美学以现代多学科知识为理论支撑,继承发展了传统译论,同时对以往研究不多或未曾有科学论证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补充完善了传统译论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对意境审美再现的核心问题如意境心理认识机制、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中西审美情感和审美观等因素进行了客观科学的研究,因此为翻译中审美跨文化转换问题提供了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法,使之“具有新的理论活力”[4],唐诗英译意境再现因而需以翻译美学为旨归。

三、翻译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与意境审美再现

当代翻译美学理论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其对意境再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认识上的指导作用。

(一)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流派的一种,20世纪初发轫于德国,由韦特海默、科夫卡和柯勒在1912年提出并发展起来。格式塔、格式塔质和格式塔意象是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中文音译,意指“形式、***形或完形”[5],在格式塔理论中它是指强调由整体到部分的认知方法。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形式和关系可以形成一种新的质,即“格式塔质”。具体而言,翻译文本是由语言和句法等成分组成的具有相对***性的有机整体,它不是简单的语言成分的叠加,而是言、象、意和结构的高度整合,即格式塔质。文本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包含有语言信息以外的美感因素,译者在阅读和理解原文本过程中有语言认识和美感体验双重活动。译者在理解和接受原文时首先建构一个认识***式——具有格式塔质的整体意象,即“格式塔意象”,然后再用译文语言将此意象再造[6]。格式塔意象概念建立在传统的文学象征或隐喻意义上的意象基础上,将文学意义上的意象纳入格式塔心理学的框架。它是个体意象的整合,具有一种完整性或整体性的特质。格式塔意象同意境有惊人相似的方面:

1.组成成分类似

刘禹锡曾道“境生于象外”[7],即意境由意象组成却超越意象之外。意象仿若单个水滴, 意境则似云朵,无数水滴组成云,绚烂多彩、飘逸百态远超过了水滴的单一,二者间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意境和格式塔意象都是由个体意象整合而成,源于意象又高于意象,整体超越个体之和,在这一点上,意境作为传统诗学概念与格式塔意象内涵相吻合。

2.美学成分相似

原文读者从格式塔意象中领悟到的美学成分包括“轮廓”( contour) 和“心境”(mood) ,前者是文本中描绘出的气氛,后者是因文本而引起的情感或心境,二者合二为一则形成对作品的整体感受和印象。“轮廓”和“境”相似,“心境”与“意”类似。比较格式塔意象和意境的构成和美学成分后会发现,它们都是由单个的意象组成,整体效果超出个体之和;它们拥有相似的美学成分,都是主观的情与客观对象在宏观上的结合,因此可以认为格式塔意象基本等同于意境。

(二)格式塔意象理论对意境再现的认识指导作用

格式塔意象理论对唐诗英译意境审美再现认识上的指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格式塔意象理论有助于译文的和谐统一

该理论认为整体建构在个体之上, 个体在整体中实现意义;个体影响整体表现力, 整体决定个体的取舍,并具有绝对的优先权。具体而言,文本是由各个成分综合而成的具格式塔质的有机统一体,诗歌翻译是从格式塔意象的宏观转换到微观的意象塑造、词语选择的过程;翻译的基本单位是意象而不是词句,原诗意象的再造比语言层面的对等更为重要,要注重宏观层面的自然和谐和统一,单纯追求语言层面的对等可能会损害格式塔意象的整体艺术效果。

2.格式塔意象理论对意境再现过程中的形式系统有制约作用

意境再现中一些语音、文字、句段篇等微观形式的系统重组是格式塔意象再现的基础,词语的意义和感彩的确定受译文定的格式塔意象和语境制约。“格式塔意象在译文中的再造体现在各个局部词语的有机结合;同时各个局部的作用又依附于它所从属的整体意象”[8]。

3.格式塔意象理论有助于原文美学成分的整体有效再现

格式塔意象是译者在理解原文过程中建立的对整体的审美体验,译文再造也是格式塔美学成分和结构的完整转换的过程, 使译文仿佛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呈现在译文读者面前,译文产生的效果同原文是高度的美学对等。

四、翻译美学接受美学理论、跨文化研究与意境审美再现

在翻译实践的微观处理上,当代翻译美学中的接受美学理论和跨文化研究则起到了实践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两个关键维度上的处理:意象审美再现的文化考量和对译语读者审美情感和心理的关照。

(一)意象审美再现的文化考量

意象是“作家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物、景、境)的结合,或情之于文的‘赋形’”[9]。具体而言,意象的“象”指含有情意的物象,是诗人通过内心观照,在竭尽心智、“立象尽意”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美”,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汇与显现,常常是“意”中之“象”或“象”在“意”中。晋代文论家陆机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10]是审美大忌;南朝刘勰也强调意象在审美中的重要性,提出“窥意象而运斤”是“致文之首术”[11];明代胡应麟也提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12]。意境是基于具体物象之外的一种心理感受,是诗人对意象产生的微妙、独特的内心观照并进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和情景一体的艺术空间,意象是意境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

意象经过思维的取舍与加工,是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的产物[13],精心的物象选择为艺术家的主观情志提供了娴洽至善的形式依托。 意象能激起审美主体的联想、想象等活动,它同审美主体的审美前结构、文化、历史等综合因素密切相关。跨文化研究揭示,文学创作中诗人选取的意象的联想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传承性,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具有特定的文化特征。往往在原语读者心中引起的想象和联想并不一定能在译语读者心中唤起同样的情感或联想,因而严重影响对译文的理解和对意境的领悟。因此,译文再造中的意象再现不是原文本人物、物体形象的简单复制,对意象联想要有文化方面的考量。

例如,无论东西方都对春天和冬天的联想相同,所以中国读者对广为人知的英诗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内涵很容易理解,但我国唐诗中月亮、杨柳等意象表相思,而西方则没有这种联想。还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内涵和联想。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被译为:The crystal dew is glittering at my feet. / The moon sheds, as of old, her silvery light. “译者Giles不了解其中道理,却将‘今夜’、‘故乡’略去,丢失了明月与思乡的关系”[14]。又如李白的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被John Turner翻译为:Mid April mists and blossoms go, 庞德翻译为:The smoke-flowers are burred over the river(其中“烟花”被译成“冒烟的花”)。两位外国诗人都将“扬州”略去未译,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地名,却不知它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意象。“扬州”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中不仅是一个风光旖旎、经济繁荣的城市,更是一个他们向往的去处,一个令他们销魂的所在。有学者指出该“千古丽句”其丽正在于“烟花三月”——风光最美之时前往“扬州”这一繁华花柳之地,时与地二者缺一不可。 倘若两位诗人知道唐朝扬州的盛况和历史,就不会这样处理了[15]。

(二)译语读者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的关照

唐诗英译意境审美再现还必须考虑到译文读者的审美情感、审美心理等。“根据接受美学的原理,‘期待视野’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式或先在结构,涉及到读者既有的阅读经验以及社会、人生经验……‘期待视野’决定着读者对接受对象——文本的选择。只有符合读者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的文本,才能吸引读者,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16]。也就是说“期待视野”会决定译语读者的审美选择,审美价值观不同选择也会不一样。

唐诗英译中翻译审美主体一般要在对原语文本的词语意蕴、意象等的感知基础上形成表象,并进一步形成知觉,然后进入了悟阶段,即理解原诗的意境,最后才进入审美再现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审美客体实际上既是原语文本也是目的语文本。审美主体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尽量使译文同译语读者的“视野融合”,即唐诗英译意境再现中翻译审美主体要考虑译语读者的审美情感和心理。

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是翻译审美主体审美价值观的体现,同审美主体所处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英语国家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同我国的有较大不同,如中西方在意象审美方面有很大差异,英语中耐人寻味的意象美常常不是东方式的诗情画意,不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人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极具思乡情怀的游子,也很少描画“天生我才必有用”抒发壮志的豪放男儿。西方意象构建常常集中于以个性化的方式铺展某个事件,从中彰显事件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纠葛,或通常专注于过程描写而让读者自己去拾掇结局。此外,中国的意象美通常用画面含隐情思,西方的意象美通常用人物启迪思考,因此理想的意象美应是东西融合,展现既包含情思又能启迪思考的“优化意象”,从而促进双方的“视野融合”。

此外,中国人的审美情感基本上以人格论为基石,而西方人基本上以人性论为基石。如中国古诗中赞赏“山间明月,醉心于平沙落雁、远浦归航,寄意于杨柳岸晓风残月,托怀于潇湘夜雨,古刹晚钟”[17]。“中国古代的高雅士人追求的是一种隽永清逸的灵肉安适……”[18]。而“西方人的审美情感则往往任由情理、情性、冲撞……西方的艺术回避多愁善感,宁愿讴歌在潇洒中死去的决斗(例如奥列金),赞美被伦理拷问的灵魂(例如哈姆雷特),以及欣赏在逍遥榻上虚脱而逝的自我(例如浮士德),等等”[19]。因此根据英语国家读者的审美观,他们会认为上例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表达浓浓思乡情的两句诗是多愁善感,并不是很欣赏这种感情,谈不上什么美感,更不值得讴歌。

在审美情感的指向上,除了对自然美的共同憧憬以外,中西方也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人对德***的憧憬之情几乎从未泯灭;而西方则更多的是寄希望于宗教带来的改革,试***借宗教之力保护自己的纯良。中国人很重视乡土情乃至家乡父老的期待;而西方人则很少表现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的儿女情长。中国人对真善美的向往接近女性的坚贞执着;而西方人则更多的表现为大声疾呼或刚烈的维护。

因此,唐诗英译意境再现时,翻译主体必须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否则很难在译语读者心中唤起同原语读者心中一样的美感,达到“同声相应”和“同美其美”的效果。

五、结论

今天我国国力强盛,“中文热”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同时世界***治经济的发展致使全球文化呈大融合之势。世界性寓于民族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华夏文明的瑰宝——唐诗的对外传播是中华民族“文化输出”的战略之重。一直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处于世界翻译论坛的主流和霸权地位,中国翻译界对西方翻译理论是亦步亦趋,但实践证明,西方翻译理论对“同根”或“同源”语系中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更为有效。中国翻译界想在世界译坛拥有发言权,必须要有适合我国国情的翻译理论,而翻译美学以中国传统译论为基础,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为唐诗英译意境再现提供了科学全面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方法。唐诗对外的传播会大力促进华夏文明在全世界的“文化输出”,将极大提高我国翻译界在世界翻译论坛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p88.

[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p1.

[3]赵则诚等.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词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p640.

[4]刘宓庆.刘宓庆翻译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p2.

[5]J. P. Chapl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M].New York: Dell Publishing,1985.p193.

[6]姜秋霞,权晓辉.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国翻译, 2000(1):p26~30.

[7]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叁)·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p429.

[8]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 格式塔意象再造[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2): p55~56.

[9]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p156.

[10][西晋]陆机.大中华文库:文赋 二十四诗品(汉英对照)[M]. [美]哈米尔英译,张宗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p1.

[11][南朝梁]刘勰.古典名著聚珍文库:文心雕龙[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1.p93.

[12][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p53.

[13][15]张友平.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J].兰州大学学报, 2003(4): p207~218.

[14]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p133.

论文的基本格式篇10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共产主义;***教关系

[中***分类号]A8;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4-0014-04

1842年秋,恩格斯来到英国,在这个当时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国家中侨居两年。《英国状况》写于1843年秋至1844年春,是一组论述当时英国经济、社会与***治状况的系列文章,分为三个相对***的部分,第一部分《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发表于1844年的《德法年鉴》;第二部分《18世纪》;第三部分《英国宪法》,因《德法年鉴》停刊,都连载于1844年的《前进报》上。后因恩格斯计划撰写英国工人阶级现状及英国社会史的文章,就提前终止了《英国状况》系列文章的写作。《英国状况》内容十分丰富,本文仅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英国状况》中对于宗教的论述,我们首先从恩格斯对态度的发展变化来阐释《英国状况》的写作背景,然后再进入具体的文本分析。

一、从虔诚主义者到青年黑格尔派

恩格斯生于1820年,在青少年时代,受到严格而保守的宗教教育,但也接触到大量启蒙思想家的作品。1838年,18岁的恩格斯遵父命前往不来梅的一家商行实习。恩格斯在这里接触到了大量进步思想,他很快接受了当时德国文学一个进步流派“青年德意志”的影响。次年,恩格斯在青年德意志的机关刊物《德意志电讯》上发表了《乌培河谷来信》,用大量事实揭露了资本主义工厂的罪恶,对基督教虔诚主义的伪善和宿命论(先定说)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前者摧残工人的肉体,后者扼杀人的精神。

恩格斯在《乌培河谷来信》虽然对虔诚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并非对基督教全面否定,当时恩格斯对施莱尔马赫等基督教自由主义神学家依旧保有好感。不过,随着恩格斯对哲学研究以及神学批判的深入,特别是接触到了施特劳斯的《耶稣传》,认识到了“人和一切属人的事情(宗教也不例外)都是历史地发展起来的。”[1]施特劳斯让恩格斯意识到基督教信仰基础的历史性质,是人而不是神;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施特劳斯让恩格斯开始接触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特别是其无神论观点,这对恩格斯思想发展意义重大。

施特劳斯和鲍威尔都是黑格尔的学生,是当时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施特劳斯在1835年出版了《耶稣传》,“从历史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批判圣经”;而鲍威尔则在1839年之后,才从极力拥护基督教的立场转而激烈批判基督教。鲍威尔的思想转变受到施特劳斯《耶稣传》的启发,而两者的差别在于,施特劳斯认为基督教在历史上有真实的起源,即基督教是从犹太教分化出来并希腊化的产物;而鲍威尔则认为基督教产生的真正根源是晚期古希腊罗马哲学的直接产物,即塞涅卡代表的斯多亚学派和亚历山大里亚得斐洛的神秘主义哲学,认为福音书没有历史的真实,都是个人的杜撰。马克思后来在《神圣家族》中对两者不同观点进行过评论,不过抛开具体的细节,我们会发现,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最终对基督教采取全面批判的态度,与其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理解有密切关系。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同原始宗教、民族宗教相比,基督教是一种进步,它突破了所有表象的限制而达到了一种纯粹的精神性存在(反对任何偶像崇拜的上帝);但是同时它又严重阻碍了自我意识的前进,不能再进一步要求一种最大的普遍性,这就与自我意识作为理性力量要实现的最大普遍性发生了最尖锐的对立。

这样一来,在青年黑格尔派眼中,基督教发展成为历史上最坏的一种宗教,上帝的信仰真理与自我意识的理性真理之间的对立达到了顶点。“套在为宗教服务的人类精神上的锁链缠绕着鲜花,人正像装饰得绚丽多彩的贡献祭用的牲畜一样,把自己作为祭品奉献给了他的宗教力量,他身上带着的锁链本身欺骗了他,不让他知道这种服务的艰辛。”[2]基督教成为束缚人类精神继续前进的锁链上的装饰性花环,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因此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只有坚持彻底的无神论,才能让人类精神进一步发展,达到哲学(黑格尔哲学)的高度。当时,恩格斯完全接受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这套理论,1840年2月恩格斯发表的《时代的倒退征兆》即完全按照黑格尔的这套历史辩证法思路写作,认为历史是一种螺旋运动,旧的思想和宗教观念,如果企***阻碍发展观念在历史中的作用,都将被“粉碎”。

这样,恩格斯变成了一位青年黑格尔式的无神论者,并积极参与了当时的思想斗争。1841年,21岁的恩格斯来到柏林履行为期一年的兵役公职,同时还以一位旁听生的身份到柏林大学听哲学课程。1840年威廉四世即位,邀请谢林主持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成为御用哲学家。对于谢林在柏林大学宣扬的启示哲学,恩格斯从1841年底开始,连续写下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谢林――基督教哲学》等一系列批判文章,在青年黑格尔派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这一时期,恩格斯主要的观点,即“黑格尔帮”不再将基督教作为自己的“界限”了,哲学与宗教不可调和,黑格尔哲学必将突破基督教,这一宗教的最高形式――也就是说当时恩格斯坚持的无神论是建立在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无神论,还不是唯物主义的无神论。1841年6月费尔巴哈出版了在德国思想界引起轰动的《基督教的本质》,恩格斯当时并没有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引起充分重视,他在《谢林与启示》中认为费尔巴哈与黑格尔的分歧不是原则性的。

总之,在恩格斯于1842年离开德国前往英国之前,基本上是一个青年黑格尔派意义上的无神论,主要是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来对抗基督教神学,认为在历史的螺旋上升中,哲学与宗教无法调和,人类精神必将突破基督教这一宗教的最后形式,实现黑格尔哲学的高度。

二、对宗教本质的阐述以及宗教问题最终解决的途径

1842年英国无产阶级大罢工,经济和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恩格斯在英国深入考察了社会经济状况。以往恩格斯也意识到“利益”的重要性,但将其作为第二位,而将“原则”作为首要性的。但随着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这一观点立场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这也影响到他对宗教问题的看法。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第一部分中对宗教本质的阐述是:“宗教按它的本质来说就是抽掉人和大自然的整个内容,把它转给彼岸之神的幻影,然后彼岸之神大发慈悲,又反过来使人和大自然从它的丰富宝库中得到一点东西。”[3]在这里,恩格斯将宗教视为人的一种异化,人“正把自己的本质当做一种异己的本质来朝拜,并加以神化。”[4]恩格斯对宗教的这种理解,明显受到费尔巴哈的直接影响,“我何必照抄费尔巴哈的话呢?”[5]

当然,此时的恩格斯并非完全照搬费尔巴哈,而毫无创见。我们都知道,费尔巴哈在人为何发生这种宗教异化时,只能拿人本主义来搪塞,实际上并没有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恩格斯在《英国状况》第二部分中,结合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对此问题有比费尔巴哈更为深入的思考:“封建奴役制的废除使‘现金支付成为人们之间唯一的纽带’。因此,财产,同人的、精神的要素相对立的自然的、无精神内容的要素被捧上宝座,最后,为了完成这种外在化,金钱、财产的外在化了的空洞抽象物,就成了世界的统治者。人已经不再是人的奴隶,而变成了物的奴隶;人的关系颠倒完成了”。[6]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和“商品拜物教”的雏形,实际上马克思对于经济学的研究,直接受到恩格斯的影响,而马克思关于宗教异化观念的形成,与恩格斯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产生了异化,金钱成为了世界的统治者,人的宗教,即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中基督教也发生了异化,“人所固有的本质比臆想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神’的本质,要美好得多,高尚得多,因为‘神’只是人本身的相当模糊和歪曲的反映”;“人在宗教中丧失了他固有的本质,使自己的任性外化,现在,在宗教由于历史的进步而动摇之后,他才觉察到自己的空虚和不坚定。”[7]当前,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抨击现代基督教世界秩序的伪善;我们唯一迫切的任务归根结底就是同它进行斗争,使我们摆脱它,使世界摆脱它;但是,因为我们是随着哲学的发展认识这种伪善,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斗争的”。[8]恩格斯这里讲的同基督教的斗争,主要还是站在青年黑格尔派的立场上同基督教的斗争,“读一读费尔巴哈和布・鲍威尔的著作吧”。即把基督教作为历史发展中宗教的最后一个形式,这一形式必将被突破。“据说应当创立一种新的宗教,即泛神论的英雄崇拜、劳动崇拜,或者应该等待将来产生这样一种宗教。这是不可能的;产生宗教的可能性一点也没有;继基督教,继绝对的即抽象的宗教之后,继‘宗教本身’之后,不可能再出现任何其他形式的宗教……继基督教之后,不再可能产生任何其他宗教。泛神论也是不可能产生的!泛神论本身就是基督教的结论”。[9]

在黑格尔哲学这里,基督教是宗教的最高形式,但宗教被突破之后,或者说基督教国家被突破之后,人类采取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呢?恩格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超越了以往青年黑格尔派抽象而空洞的理论,结合他所接触到的欧洲各国无产阶级***实践的经验,提出了继基督教国家之后,人类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共产主义理论的演变,至关重要。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第二部分明确指出,“在封建主义的废墟上产生了基督教国家,即基督教世界秩序在***治方面达到顶点。”[10]但是这种“现代生意经世界的奴役,即一种完善、发达而普遍的出卖,比封建时代的农奴制更不合乎人性、更无所不包;比权更不道德、更残酷。――基督教世界秩序再也不能向前发展了;它必然要在自身内部崩溃并让位给合乎人性、合乎理性的制度。基督教国家只是一般国家所能采取的最后一种表现形式;随着基督教国家的衰亡,国家本身也必然要衰亡。人类分解为一大堆孤立的、互相排斥的原子,这种情况本身就是一切同业公会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一切特殊利益的消灭,是人类走向自由的自主联合以前必经的最后阶段。”[11]

在这里恩格斯预言了在封建社会最后产生的基督教国家也必然灭亡,而基督教国家的灭亡则带来国家的衰亡,人类进行全新的一个时代,“走向自由的自主联合以前必经的最后阶段”。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社会形态演进学说的雏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原初的发展形态。

恩格斯提出基督教国家必将灭亡,人类社会必将代之以共产主义社会,并非理论上的玄想,而是与当时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运动实践紧密相关的。侨居在英国的恩格斯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英国和法国无产阶级***运动对待基督教和教会的态度截然不同。恩格斯在写于1843年5月的《伦敦来信三》中指出:“英国的社会主义者比法国的社会主义者更有原则和更为实际,主要是因为他们公开反对各种教会,并且根本不愿意同宗教打交道。在比较大的城市里,他们一般都有一个会堂(会议厅),人们每个星期日在那里听讲演,这些讲演往往是跟基督教论战和主张无神论的”[12]。但在法国情况则完全不同,恩格斯在写于1843年10月的《大陆上社会改革的进程》中指出:“然而,奇怪的是,英国社会主义者一般都反对基督教,他们不得不容忍那些真正基督徒所持的种种宗教偏见,而法国共产主义者,虽然属于以不信奉基督教著称的民族,反倒是基督徒。他们最新的一个公式是:基督教就是共产主义。他们竭力想用圣经,用据说最早的基督徒生活其中的公社等等来证明这个公式。可是这一切只表明,这些善良的人们不是最好的基督徒,尽管他们以此自居。因为他们如果是最好的基督徒,他们对圣经就会有更正确的理解,就会相信即使圣经里若干段落会有利于注解共产主义,但是圣经教义的整个精神是同共产主义、同一切合乎理性的措施截然对立的。”[13]

正像青年黑格尔派不能容忍将基督教与哲学进行调和一样,恩格斯也不能容忍将基督教国家与共产主义进行调和。因此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中明确提出,基督教国家必然灭亡,代之以全新的一种人类社会组织形态(共产主义)。这一主张,虽然并非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但对于马克思主义日后的发展并非毫无作用。从上述恩格斯早年的观点,我们可以比较好地理解恩格斯晚年为何对将共产主义视为一种宗教有一种天然的厌恶;以及恩格斯《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1894年)中从“最下层受苦受难的人”为视角进行研究的兴趣所在。

三、对《英国状况》的评议

侨居于当时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英国,恩格斯却在《英国状况》中郑重敲响了这一社会制度的丧钟:“英国的社会***大大地发展了封建制度的废除所引起的这些结果,以致基督教世界秩序灭亡的危机已经为期不远。”[14]

在这里,“金钱贵族在***治上战胜了门阀世族,而工人民主派又在***治上战胜了金钱贵族”实际上就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而资本主义自身也必然被共产主义所代替。但将基督教国家视为国家或资本主义国家的最终形式,无疑是有问题的。恩格斯所谓的基督教国家,实际上是指信奉基督教某一教派观点为正统的国家,即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批判的将犹太教视为异端的德国,或者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中批判的将天主教等视为异端的英国。恩格斯这种对基督教国家的看法,对于揭露这类国家的虚伪性无疑是深刻的,“英国,按照它的宪法,实质上是一个基督教国家;国家和教会完全融为一体并且密不可分。但是这种教会和国家的合一只能存在于基督教的一个教派之中,而且排斥其他一切教派;这些被排斥的教派就自然被宣布为异教徒,并遭到宗教上和***治上的迫害。”[15]但是随着历史的进步,近代***教分离原则逐步落实,这种“基督教国家”也在发生变化,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中也承认“历史的进步是阻挡不了的,1688年的立法和1828年的社会舆论之间的距离社会如此巨大,以至这一年连下院也察觉到它必须废除那些反对非国教徒的最苛刻的法律了。宣誓法以及市镇机关法的宗教条款被废除;一年以后随之而来的社会天主教徒获得了***”。[16]显然,现实表明基督教国家不是国家的最后形式,青年黑格尔派的教条是行不通的,在基督教国家之后,至少还有恩格斯所谓的“不确定的基督教国家”,或者更明确地说,它的完成形式是***教分离的国家形态,而后者可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而不是共产主义。

毋庸讳言,基督教国家的灭亡直接导致资本主义国际的灭亡,同时带来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过于乐观甚至幼稚的看法。同时期,马克思对此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马克思在撰写于1843年的《论犹太人问题》中发现:19世纪的美国是已经完成民主***、实现***治***的国家,但那里宗教依然繁荣,“问题在于:完成了的***治***怎样对待宗教?既然我们看到,甚至在***治***已经完成了的国家,宗教不仅仅存在,而且是生气勃勃的、富有生命力的存在,那么这就证明,宗教的存在和国家的完成是不矛盾的。”[17]因此马克思认为基督教国家的灭亡只是“***治***”,而在***治***之后有“人类***”(真正实现共产主义),两者不能混淆。无疑在这个问题上,1843年的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看法,关于宗教与国家关系的看法,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表现得更为成熟一些:“***治***的限度一开始就表现在:即使人还没有真正摆脱某种限制,国家也可以摆脱这种限制,即使人还不是自由人,国家也可以成为自由国家……由此可见,甚至在绝大多数人还信奉宗教的情况下,国家是可以从宗教中***出来的。”[18]

在***教合一国家中,进行***治***必须以宗教***为前提,但在***教分离的国家中,进行***治***,是否还必须将宗教的批评作为一切批评的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值得反思的问题了。一般认为,宗教或者具体说基督教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有积极的***作用,经典作家对新教改革都持积极肯定态度;但到18世纪中叶以后,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者就将宗教,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作为***阻碍势力甚至***的对象了①。但这一看法也时常出现反例,拉丁美洲***神学在反殖民斗争中的积极作用是任何马克思主义者都不可否认的。正像韦伯指出的基督教加尔文派在资产阶级形成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甚至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指出,英国基督教“非国教派”,特别是卫斯理宗对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②

实际上,恩格斯对宗教的认识绝非僵化,思想成熟时期的恩格斯,摆脱了将宗教视为具有无时间性的“本质”这种看法,从具体历史中去认识宗教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基督教在奴隶社会、罗马帝国、封建等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有不同的作用。特别是恩格斯对17世纪英国清教运动的看法尤其值得关注,“恩格斯打破了自启蒙运动的线性历史观,承认唯物主义和宗教之间的斗争并不必然地与***与反***、进步和倒退、自由与专制、被压迫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相对应。在这个案例(17世纪英国的清教运动)中,情况恰恰相反:***的宗教(基督教加尔文宗清教徒)和专制主义的唯物主义(霍布斯及其支持者代表的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哲学)相对立。”[19]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中说:“我们根本没有想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先前的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在黑格尔看来,历史归根结底也只是用来检验逻辑运算问题。嘲弄历史,无视人类的发展,这完全是对方所为”,[20]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尊重历史事实,而不是对宗教进行黑格尔式的概念推演、逻辑否定。与时俱进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这是我们当前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经典作家原著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大卫・施特劳斯,耶稣传[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3.

[2]鲍威尔.对观福音书作者的批判(3)[M].马列主义研究资料(6).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文的基本格式10篇

学习

感恩教师节手抄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教师节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感恩教师节二年级手抄报,曲洲老师感恩教师节手抄报。六年级教师节手抄报的***片3六年级教师节手抄报的***片4六年级教师节手抄报的***片5六年级教师节手抄报的资料:教师节说说1、用岁月,编撰人

学习

金色的脚印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金色的脚印10篇,内容包括金色的脚印电影,金色的脚印反思。第二天,天还没亮小狐狸就爬起来了,独自一个人来到山上,为妈妈找治病的药材,他回到家,饭都没来得及吃,就为妈妈熬起了药。几个月后,小狐狸明显瘦了许多。又过了几个月,妈妈终

学习

派出所等级达标汇报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派出所等级达标汇报,内容包括派出所等级评定的思路和想法,派出所等级达标机制模板。2、矿(井)调度室接到工伤事故汇报后,按规定程序向有关领导、部门汇报。3、安监部接到矿(井)调度室工伤事故汇报后,有关人员必须及时赶赴事故现

学习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论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论文,内容包括内部审计风险控制论文模板,企业审计风险论文参考文献。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也是险象环生,因而需要更为专业有力的审计和风险管理团队来协助企业的

学习

旅游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旅游论文10篇,内容包括旅游论文2000字,全域旅游论文。(三)研究方法1.旅游资源优势度对区际旅游资源的评价,本研究借鉴王凯[9]、黄成林[10]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消除人口、面积等因素带来误差的基础上,结合资源的数量、游览价值及资源间

学习

余华活着读后感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余华活着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余华活着读后感范文精选,余华的活着读后感200字左右。余华的名著《活着》,悠悠在飞机上就几乎一口气读完一半,很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强烈感觉。可惜,飞机总不能始终在天上飞。当硕大的飞机在沉闷的发

学习

感人的文章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感人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最感人的美文10篇,感人的文章和大概内容。女孩倒在秋千上,男孩用力地推啊推啊。男孩篮球比赛,女孩叫破了嗓子,第二天依然出现在男孩面前说昨天你真逊。女孩说我要最漂亮的那朵,男孩奋不顾身地爬上树,然后

学习

药剂毕业论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药剂毕业论文,内容包括药剂毕业论文怎么写,大专药剂的毕业论文。作者简介:管清香(1973―),女,汉族,吉林省白山市人,吉林大学药学院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药物新剂型研究。杨晓虹(1956―),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

学习

毕业论文指导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论文指导总结,内容包括毕业论文指导总结范文,毕业论文总结与展望怎么写。二、选题情况分析按学院的布置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有组织的选题,采用学生先在系统选教师及题目,然后教师选学生的方式随机选取。八名学生都顺利地完成

学习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假如时光可以倒流10篇,内容包括假如时光倒流随笔,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的好段。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想回到我和哥哥开始和平共处的前一天,看看我和哥哥是和平共处的原因。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想回到四年级的暑假,改一改我曾说的一句

学习

朱自清散文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朱自清散文春10篇,内容包括朱自清春散文推荐,朱自清散文春的线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样,读一百回,复习一百回,才能理解的更透彻。同学们,有一位作家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不在事物本身,而是你握不住的一刹那。

学习

我的植物朋友作文三年级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植物朋友作文三年级10篇,内容包括我的植物朋友作文三年级评语,我的植物朋友作文三年级140个字。坐在车上,翘首望着山上那“万绿丛中一点红”,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激动。渐渐地,那红点越来越大,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远处那片红色,唯

学习

有关重阳节的诗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重阳节的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重阳节王维的诗,提前祝福重阳节的诗。重阳寒寺满秋梧,客在南楼顾老夫。步蹇强登游藻井,发稀那更插茱萸。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更望尊中酒,殷勤能得几回沽。奉

学习

专题汇报材料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专题汇报材料,内容包括专题汇报工作材料的模板,专题汇报材料金句。(一)会前精心组织会前根据文件要求,我镇领导在认真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以大力弘扬***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认真撰写发言材料,并于5月6日前提交镇*

学习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论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论文,内容包括内部审计风险控制论文模板,企业审计风险论文参考文献。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也是险象环生,因而需要更为专业有力的审计和风险管理团队来协助企业的

学习

旅游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旅游论文10篇,内容包括旅游论文2000字,全域旅游论文。(三)研究方法1.旅游资源优势度对区际旅游资源的评价,本研究借鉴王凯[9]、黄成林[10]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消除人口、面积等因素带来误差的基础上,结合资源的数量、游览价值及资源间

学习

化学实验安全论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实验安全论文,内容包括化学实验安全操作论文,化学实验安全课程论文范文大全。开设化学实验安全课程增强了本科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以往本科生们进入科研实验室前,所受到的安全教育仅仅是师兄师

学习

英语翻译的论文

阅读(38)

2.1直译,完全保留汉语的指称意义和句子言内意义,求得内容与形式相符的方法。如:芦笛岩是桂林最精彩的岩洞。ReedFluteCaveisthemostmagnificentofallinGuilin.2.2音译+释义:结合这两种方法,既弥补了单纯音译法表意能力差的缺点,又在某

学习

如何护理论文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护理论文模板,内容包括优质护理论文范文大全,护理小经验论文范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化在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反过来,经济发展对于文化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面已经提到过,文物是文化最直接的

学习

档案学发展论文模板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档案学发展论文模板,内容包括有关档案学论文选题,档案学论文研究现状。(二)规范文风文德。档案学理论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且被档案实际工作者所接受,才能发挥其对现实的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档案学研究者应努力培养严谨

学习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内容包括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论文范文,软考项目风险管理论文。第二,某一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和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任一具体风险的发生都是诸多风险因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随机现象。个别

学习

创新音乐论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创新音乐论文,内容包括音乐论文参考文献100篇,流行音乐论文1000字。从创新能力的内含中我们知道,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我们的创新就是一句空话。但是,在创新活动中,如果仅仅依赖专业知识,而没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