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春10篇

朱自清散文春篇1

作为一个在春天出生的女孩,我特别喜欢春。因为春有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机。在这大好春光里,你别忘了一件事:耕耘与播种。

对于我们六年级毕业班的同学来说,今日的辛勤耕耘与播种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毕业考试的优秀和未来学习的坚实基础。六年级下学期复习是重点,有同学以为复习

便是“炒冷饭”,都是学过的东西,再学没有必要。我的观点却不同。复习应该更认真,用平时上新课的那种精神去复习,将小学6年学过的东西联系起来,系统地复习,要像一块干海绵吸水一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复习。就像苏东坡的《送章??悴攀Ы馕鞴椤分兴?档模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样,读一百回,复习一百回,才能理解的更透彻。

同学们,有一位作家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不在事物本身,而是你握不住的一刹那。来吧,让我们一起抓紧这大好春光,去耕耘,去播种!

朱自清散文春篇2

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价值,不仅是它记载了一定时代的人生,而且也在于它独特的艺术。

一、也许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个诗人,他的散文也存贮着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工,要算他了。”这是郁达夫对朱自清散文中诗意的赞赏。

朱自清一生是平凡的,但他又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诗。在他的散文中也因为他本身是一位诗人而带有诗人型。在他散文天地里,有着诗人的疯狂,联想和想象犹如千姿百态的群鸟,在不以表面的物质世界为限的空间里翱翔。朱自清总是积极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按照美的旋律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组合,不断涌现出他的奇思妙想,充分体现其主体生命色彩的诗意。追求诗意,这是朱自清散文中的一大特点。

丰富奇特的想象,是朱自清散文中诗的特点之一。黑格乐认为,对艺术家而言,“如果谈其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朱自清的散文同诗一样充满了想象,就充满了奇妙的魅力。他在散文中善于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一个全心渴求的意境。在《荷塘月色》中,作者首先写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也都可以不想,紧跟其后写荷花时,用了这样的诗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的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是荷花,但在朱先生的想象中,是魔术家的手指,在我们面前轻轻一点,就出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迷人世界。写清香,作者将其想象为远处高楼上的歌声;写叶子并肩挨着,想象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写月光照在叶子和花上,薄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时,作者想到的是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罩着纱的梦。这样的想象,真叫人感慨万千,这样的想象,真是奇特之至。

想象力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能力,它成为审美反映的枢纽。“我意在表现自我”是朱自清提出的一条美学原则,从艺术哲学意义上看,这就包括抒情散文在内的一切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艺术规范,是美文区别于一般散文的一个规定。藉厚流畅的情感,是朱自清散文中诗的特点之二。他的散文,语言极为凝练,很讲究单调的和谐和押韵。富有音乐感,并随着情感的起伏波动,从而自然而然形成了节奏感。如在《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节奏的起伏,情感的回荡,不能不叫人心灵为之震颤。散文语言在声调和节奏方面的要求是和谐而富有韵律的,虽然散文不讲究音韵和对偶,但是所有好的散文作品读起来都是琅琅上口的。朱先生的《荷塘月色》和《春》,其文句错落有致,节奏分明和韵,使人时时感到一种自然的韵律所在,感情美,文字美,声调和节奏也是极其优美的。正好一位作家说过:“不但诗讲究节奏,散文也该讲究这些,讲音调的和谐。”

多样的艺术手法,也是朱自清散文中诗的特征之一。散文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是最少受到拘束,它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也可以几种手法融合在一起。总之,就是出于再现现实,表达情感的需要,作者完全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采用他所以为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中国作家大都以自然景物之感受,一般不脱离现实,不甚对自然景物作拟人化之描写。然而朱先生却在自己散文中超越现实充分运用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在《荷塘月色》《春》中就表现出来,表明他有别于中国的一般散文家。

二、作者的情意就在文中艺术境界中表达出来,这种境界能引发作者的想象并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受感染。如《背影》一文,为何打动了那么多读者的心?就在于作者描写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构造意境是朱自清散文的第二大特点。

善于营造空间结构的意象。如在《背影》中,他将潜在心底真挚而深厚的父子之情,凝聚在一个普通又极其典型的细节――父亲的“背影”上,从而得到了普天下相似境遇的人的共鸣。让我们一起体会这样的空间意境:“在火车站,一个父亲在月台下到月台上,再走过去,爬上那边的月台”。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空间里展示了一个伟大的真情――“父爱”。这就是包涵在作品中的精神境界和通过作品向人们揭示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这也是耸散文意境空间上的体现。

朱自清散文春篇3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向来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是通过怎样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的呢?语言的运用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创作,我们不难发现,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突出表现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

一、精选口语入文,体现朴素美

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_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绿》里,不说梅雨潭的绿美丽纯洁,令人心醉,而以与“绿”谈心的方式说“我舍不得你_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送你一个名字,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朱自清先生为使口语入文,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口语的标准。在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始终恪守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今天的普通话几乎一样,活跃在中国人的交际生活中。

(一)善于使用富有个性化的北京话口语

《春》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草“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在意的时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孩童情趣。“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无不童趣盎然。“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不定量的数量词,表明孩子们在天然的运动场上随意玩耍,直到尽情尽兴为止。“轻悄悄”写出了春草的柔和,“软绵绵”写出了春草的柔嫩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的舒服劲儿表现出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孩子们为春光增添无限生趣,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画面跃然纸上。

(二)善于使用北京话独具特色的简短句式、反问句式

《松堂游记》里。“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面八方来得好。”

论《吃饭》里,“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要怕任呢?”、“谁怕谁?”,句式简短,充满感情,朴素自然。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巧用叠词、双声叠韵词语、儿化词、整散句,构成音韵美

(一)叠字叠词的巧妙运用,形成独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叠字叠词,在我国古典诗词歌赋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它造成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或反复回环的抒情气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叠字叠词随处可见。

《威尼斯》里用了“微微”、“茫茫”、“走走”、“来来去去”、“老老实实”、“疏疏落落”等,使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荷塘月色》里,一开头就点明题意:“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日”原是时间名词,这里是表示时间的量词,重叠后有浓厚的形容词意味,更显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识的,衬托出“心里颇不宁静”;“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渐渐”,表明夜已深了,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迷迷糊糊”写作者的感受;“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悄悄”表面上是修饰披大衫这个动作的,实际也是写“我”当时的心境。“悄悄”不能只是寂静无声,而多少还带有“忧心忡忡”那种思绪,语意双关,意味深长。

《绿》里,“仿佛一只苍蝇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等,句中“仿佛”是双声,“晶莹”、“温润”是叠韵,这些词的运用,也使作品构成一种音韵美。

(二)富于变化的长短句、整散句的交错运用、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层次,使文章摇曳多姿,鲜活生动。

朱自清写作散文,非常注意句式安排。‘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的安排最难。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楼上正中是——’,‘楼上有——’‘——在楼的正中’,但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整个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再有,不从景物自身而从游人说,例如“天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正因朱自清如此精心安排句式,推敲文字,他的散文语言才呈现出一种“语言的音乐旋律”。

《匆匆》里,“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吧:哪又是谁呢?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哪里呢?”这篇散文巾,大部分句子只五六个字,常常形成排比问而不答,飘忽即过。词语的色调也极婉转,轻盈的燕子,婀娜的杨柳,娇艳的桃花。组成一幅多美的画***。“去——来”、“枯——青”、“谢——开”既有词义上的对比,又有音韵平仄上的变化,再加上以“了”“呢”等的语气词缀在句尾,从语言的音乐性上,赋予他的艺术语言以“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看花》里“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子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候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

作者围绕“花盆——架子——架子——院子——花盆”的顺序清楚地将一般家庭“爱花”的方式列举出来,层次清楚。又使文章回还往复,音韵之美,自然天成,美不胜收。

三、运用缤纷修辞,铺展装饰美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一)善于运用多种常见修辞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反问、对比、夸张、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段,把语言装饰起 来,以增强语言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则写出雾在深夜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摇曳之态。

《绿》里写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出亭子凌空欲飞的气贯长虹之美感。

《匆匆》里“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有“脚”,能“挪移”。这是拟人;“于是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一组排比句,用具体的事件,细腻独到的笔触,形象地勾勒出时间的逃去如飞;这些修辞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轻灵美。

(二)善于运用常人难以使用的修辞手段

通感常出现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荷塘月色》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声描绘出“清香”飘渺,似有似无的荷之清香,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后一句则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进入诗境一般。

《绿》里,“这里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着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冷人想着所曾触到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作者综合运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辞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形象地表现出梅雨潭水绿的波状、情致、柔润、清亮,令人叹为观止!

四、慧聚等闲言语,洋溢绮丽美

朱自清亲情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以感情表达的真挚动人取胜,他的每篇亲情散文都是他表露自己感情的艺术品,也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身边琐事”,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抒情、叙事、描写、议论熔于一炉,委婉缠绵,绮丽动人。

《背影》叙写的是平常生活中一桩桩平凡无奇的事,但一旦将注入“真情”的一件件小事汇总起来,凝聚到“我”身心为之一震的年迈父亲的“背影”上,那种子对父的一往深情便找到了“喷火口”,从而产生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如话家常般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味浓,蕴藏着一段深厚的感念之情。作者面对的不是一场单纯的父子别离,而是父与子,子与父的灵魂交流、人格碰撞、伦理顺逆、代沟差异的重新审视与评估,多角度、多层面地洋溢出人性的绮丽光辉。

《给亡妇》采用书信体样式,悼念亡妻,感恩亡妻,在对亡妻生前给予家人无微不至的爱的描写和丈夫疏于照顾妻子溢于言表的自责中,重现母爱和妻情。发自内心深处的“你”字一个比一个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他含着的眼泪,夫妻恩爱、琴瑟相和,全从真切如实中来。当摈弃了华丽词藻,应用了一色的白语白话,将心中深刻的至情表现出来,我们看到了如此醇美感人的至情境界。

朱自清散文春篇4

文学史也有许多以四季为写作对象的文章,在散文中有一组颇具特色,它们是《春》《海滨仲夏夜》《故都的秋》《济南的冬天》。这四篇散文各有特色,具有品味赏析的价值。

任何作品都有基调,即文章的主要精神。这几篇文章的基调各不相同。朱自清满怀喜爱讴歌、赞美春天;而峻青则着力渲染海滨仲夏夜的无比瑰丽;故都的秋在郁达夫的笔下满载着细腻、冷静和闲淡的落寞;可济南的冬天在“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描绘中成了位温情脉脉的处子,从大到小,又从小到大地展示给了我们。

四篇文章之中,最具特色的当推《春》和《故都的秋》了。中国文学素有“思春”和“悲秋”的主题。它们一个是品之味美的咖啡,一个是呷之弥笃的淡茶;一个是喜悦至极,一个是冷清之至。因此,它们有着相当强的比较效果。

总的来说,散文是一种灵活自由、不受拘束的体裁样式。它可以叙事,但不必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必以塑造人物为目的;它可以抒情,但不必受诗词格律的束缚;也可以有实用的目的,同时又具有艺术的价值。它可以时而叙事写人,时而抒情写景,时而议论生发,纵横捭阖,随意穿插,但这并不意味着散文的结构可以散漫不羁。这就要求散文的结构应是“形”散而“神”不散,要有主题或基调维系和驾驭整个结构,万变而不离其宗,既能撒得开,又能收得拢。

朱自清的《春》从开始急切盼望春的到来,到中间描绘春天里的草、花、风、雨以及春天里的人,涉及景物三十多种,但朱自清却将这三十多种景物完整有序地融合在这篇精短的散文中,且最后以三组有强烈表达效果的比喻句概括了春天的三个特点:新、美、力,并表达了投人这热烈“春”潮中的激情。同样描写季节的《故都的秋》,却从头到尾含着清、静的悲凉,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此文从开头的南北方对比,到中间的景物描写,心情宣泄,再到最后的南北方对比,文中涉及内容、景物更多,但由于作者将其感情贯穿始终,起也南北,终也南北,循环往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犹如中国的太极***一样,让人觉得散而不乱,多而不杂,颇为巧妙。

当然,上文所叙为二者的相异之处,既然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之佳作,当然有其共同之处。这共同之处即为二者语言的自然简洁和优美。散文不以情节冲突和人物刻画取胜,也不像诗歌那样可以充分利用音韵的美感,因此语言必须优美并且具有形象性。新颖巧妙的修辞、机智的隽语、生动独特的形象等等,只要运用得当,都会为散文增添艺术魅力。以《春》为例: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也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此段语句运用了博喻的修辞,将雨的情态以及景物的色彩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感情亦显露于文字之中。

《故都的秋》也毫不逊色,如:

“北园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秋来的点缀。像花而不是花的那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种写意式的勾勒,虽只寥寥几笔,却将人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这种驾驭语言的能力可以和朱自清相媲美了。

朱自清散文春篇5

散文女性韵味表现特征阅读朱自清前期的写景记游的散文,会感觉到其中流溢出的女性韵味。这种韵味有时散见于作品中的某些片断,有时笼罩着整个篇章,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搜寻其中的奥秘,发现这韵味主要来自于下述两个层面:一是写景抒情多比照女性特质来进行;二是作者笔法的细腻和对情感的体察入微显示出了女性的特点。

朱自清散文女性的韵味的第一个特点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把握:在他的某些散文里,他常常以与女性特征有关的形象来设喻。让读者在体会景色的美时感受到女性的美;而他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和《绿》这三个名篇则几乎用整个篇章各有侧重地借写景来显示女性形象,达到了景物与女性形象的完美统一,显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传统的文人笔下,总是喜欢把女人与鲜花联系在一起,以鲜花比美人。朱自清则反其道而行之,借女人来比鲜花,而是注意拿女性的某个或某些具体特点来比鲜花,既体现出观察的仔细,又传达出了女性韵味。我们来看这段文字:“那花(紫藤花)真好看;一缕缕重重的细丝,将她们悬在那数皲裂的臂上,临风婀娜,真像嘻嘻哈哈的小姑娘,真像凝妆的,像两颊又象双臂,像胭脂又像粉。”(《一封信》)(朱自清,1986)。作者用“嘻嘻哈哈的小姑娘”比喻花,既表现了花具有天真活泼、纯真可爱的小姑娘一般的魅力,又渲染了喜悦的气氛。这里设喻的角度是面部特征,对于那颜色,那柔美的姿态,作者更以红润的双颊和婀娜的双臂比喻。凭借这些比喻,作者赋予了紫藤花女性的特质。在《看花》(朱自清,1990)中的一段描写情的文字中,作者从整体透露出的韵味设喻,给读者这样的感觉:表面写花,实质写的是卖花姑娘;言语上说爱花,内心深处爱着的是有栀子花似的天然风韵的卖花姑娘。试看文段:“栀子花不是什么商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轻而不淡,也是我乐意的。我这样便爱起花来了。也许有人会问,‘你爱的不是花吧?’这个我自己其实也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论了。”后面的问答中,作者略显含蓄地承认了自己爱的就是卖花姑娘,但在表述中借助了栀子花这个载体。

由于水的特性与女性有着某些天然的联系,作者也往往喜欢在水和女性之间作文章。最有名的莫过于曹雪芹说的“女人都是水做的骨肉。”自然,朱自清在写水时也断然忘不了女人。如《瑞士》的一段文字便是很好的例证:“瑞士的湖水一例是淡蓝的,真正平得象镜子一样。太阳照着的时候,那水在微风中摇晃着,竟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也有风大的时候;那时水上便皱起粼粼的细纹,有点颦眉的西子。”作者用“西方小姑娘的眼”作喻体,描绘出了湖水在日光下金黄的颜色,湖水的亮泽和熠熠生辉,形象化了湖水的迷人。“颦眉的西子”描绘出了阴雨天湖水的另一番景象;柔美之中微露忧郁,获得了中国古典美的意趣。文段中,小姑娘的眼和西子的颦眉共同表达了湖水的女性化的特征。没有去过瑞士的读者可以凭这两个形象去揣摩瑞士湖光水色的醉人美景。

不过,上面撷取的几个比喻只是从某个断面显示出了朱自清散文的女性韵味。真正能从整体上全面显示这种韵味和魅力的还是他的三个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1990)记叙的是朱自清与著名作家及学者的俞平伯的秦淮河之行。在这个作品中,作者始终注意了现实写景与秦淮河历史背景相钩连,通过景物和历史来观照女性,使文章揭示出的女性意象染上了历史的色彩,富有历史的沧桑感。历史中的秦淮河早已与结下了善缘,唐代杜牧便写有《夜泊秦淮》的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花。”至明清之际,秦淮河一带更是日趋繁荣,孔尚任的一曲《桃花扇》不知醉倒了多少风流才子。朱自清在进入秦淮河写景时,由水波和薄霭迅速突入历史的氛围,笔触所及当年的秦淮艳迹,引起对《板桥杂记》和《桃花扇》有关场景的联想。于是作者感到了所聚小船的不堪重载,这种感觉来源于沉甸甸的历史感,来源于像李秀君一样的无数的悲欢离合的身世。此时的作者历经的是当年秦淮的纸醉金迷之境,是当年的销魂释骨之乐,并且借此来冲淡现实的忧愁超脱生活中的苦闷。这里的女性形象主要通过历史来折射出。

在接下来的写景中,作者立足现实,从秦淮河的冷水,晕灯和明月中透视出女性的形象,但仍然能见出历史的痕迹。作者写道,尽管秦淮河已今非昔比,但眼前的歌妓的画舫、笛韵和吱吱的胡琴声还是能使人想到眼前的秦淮河之水仍是当年绿茵陈酒的秦淮水。借助清清的水,也能辨出薄薄的秦淮河之夜当年的丰姿。在作者的视觉中,秦淮之水是现实和历史交织的实体,其中的联系项为歌妓。通过这种逻辑,读者从水中可寻出女性的形象。

作者写灯光是黄而有晕的,整个夜幕中的秦淮河则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还有明月的瘦削,垂杨柔细的枝条在月光中浓浓的影子,还有那天际边的曲线,这一切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所说的秦淮河的“腻人”,显示出了作者认定的女性美在温柔的风韵。从作者的写景抒情中可以见出,秦淮河如诗如画又如梦,景物中蕴涵的女性形象是艺术化的、理想化的甚而是梦幻化的。正因为如此,作者在后来的纠纷中拒绝了歌妓。虽然作者说是道德的因子压抑了自己,但是,作者不愿意让自己意想中的女神化的秦淮意象受到亵渎应是更重要的原因。

如果说《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的是有浓厚历史感的女性意象,那么在《荷塘月色》(朱自清,1990)中,作者立足现实的写景,从中凸现一个无比温柔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女性意象,以此来抒发自己淡淡的哀愁。从景物的选取来看,作者描写的是淡淡的月、轻轻的风、柔美而多姿的荷叶荷花、柔而***白的水雾、微微的轻香和喧闹的蛙声,这些景物共同的特点是静谧,柔美(蛙声以动衬静),构成了睡美人的姿态。这正好符合朱自清说的“我以为艺术的女人第一是有她的温柔的空气”(《女人》(朱自清,1990))。属于阴性的月光,薄雾中的荷花等,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月下美人”的景致。作者有意识地将这种女性安排在空灵幽冥的梦一般的境界之中,显得可望而不可及,从而流露出了浓怨轻愁。以往的观点都倾向于将这种愁怨归结到现实的***治时令,其实,更主要的还是作者内心难解的女性情结在起作用。文章中较明显地揭示的是对女性的某种向往触发了心中的愁怨,对南方采莲胜景的想象便是很好的例证。作者引用的第一首诗赋是梁元帝的《采莲赋》。赋中描绘的是江南采莲的感况:时令是“夏始春末”,莲花是“叶嫩花初”,结合“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充满情爱的情景,确实醉人,确实令没有这种经历的作者神往。但是,生活的现实早已粉碎了他如此的幻想,于是乎便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的感慨。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心向往之,接着便有了《西洲曲》情歌“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样想时,眼前的家门又击碎了作者的梦。

对上面两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一是想借历史来解脱,一是想借现实的幻景来解脱,都脱不了忧愁的底色。而《绿》却是另外一番欢乐的景象了。《绿》(朱自清,1990)描绘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姑娘的意象,用文中语即“女儿绿”。作者说是蔚蓝的天融了一块于潭水之中,我以为是作者融入了潭水之中更确切。

在写作中,作者以这样的方式来写梅雨潭;以女性来比绿潭,以绿潭来象征女性。作者首先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梅雨潭女性化。接着用的裙幅来写皱缬的潭水,借“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来比潭水的起伏波动,又拿“最嫩的皮肤”比喻触摸潭水的感觉。这样,作者充分抒写出了潭水的女性韵味。于是,又变换视觉,用绿潭来写女性:作者想象那醉人的绿可以让轻盈的飘然欲飞,可以令歌喉甜美的盲妹明眸善睐。因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绿潭中有女性,女性中显绿潭;绿潭是女性,女性是绿潭,两者水融从而幻化出一女性意象“女儿绿”。同时,在意象的描绘中,作者的心绪始终是兴奋的,情绪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开始是忘了瀑布,心随绿而摇荡;接着是张开双臂想搂抱潭水;然后以想象将绿潭神化;最后实在不能表达其感情的万一了,便抚摸潭水,掬潭水入口。整个的心态是如此激动不已,充分体现了要与潭水融化在一起而后快的情感。作者如此的抒写表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存充满了希望。我们知道,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当年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将绿幻成了诗化的春。朱自清认为梅雨瀑那“飞花碎玉般乱溅着的水花像杨花”,实在是基于对其中溅射的充满活力的春的气息的考虑。梅花虽然能报春,但总有此岁月老人的沧桑感,漫天飞舞的杨花才挟裹着浓郁的春意。作者选取“女儿绿”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总体感受,是因为小姑娘最能代表人生的春天,且又富有艺术韵味。

朱自清散文的女性韵味另一重要表现是他笔法的细腻,对情感体察入微的感悟力。这些往往联系着女性的性别特点,因而也可视为女性韵味之表现。《背影》(朱自清,1986)里,作者详细地描绘了父亲买橘子往返的情景,体现出了上述特点。去时,迈着蹒跚的步子,艰难地爬过月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往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地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其中父亲那一个个细微的动作,以及由此而显露出的艰难体态明晰地跃然纸上。作者此时再也禁不住了,泪水失去了控制。此处的描写,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爱意蕴含在一个个吃力的细微的动作之中;儿子对父亲的挚爱之情则从泪水里流淌出来了。其他的,《荷塘月色》从天上的月光写到月下光与影的配合,写到水雾的颜色,荷叶下凝碧的波痕以及由此而抒发的暂时解脱的喜悦之情同样体现了作者的笔法细腻,对情感的体察入微。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朱自清早期的写景记游的散文里确实蕴含了丰富的女性韵味。

参考文献:

朱自清散文春篇6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选自朱自清《春》)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选自老舍《济南的冬天》)

借鉴点

写景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感情的文章。它可以描写纯自然的山水景物,也可以描写人工的景物,还可以描写作者心中的景物。它要将这些景物的风采魅力提炼出来,以实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目的。这样的名家名篇有许多,如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巴金的《日出》,鲁迅的《雪》,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还有我们熟悉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等。这些散文写景亦写情,是我们模仿、学习的很好范本。下面以朱自清的《春》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范本,学习他们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技巧一:调动各种感官观察景物,描写立体的画面。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有质地。它不仅看得见,还是听得着、闻得到、尝得出、触摸得了、感受得到的。所以,我们观察大自然就要调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调动我们的心理感受,整体把握大自然的特点。在写作时,将我们观察到的景物如实描绘出来,描绘出一幅立体的画面,这样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朱自清《春》中写春花就是调动了各种感官来写的。先从视觉的角度写了花的种类:树上的花、地下的野花;写了花的形、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了花的色彩“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从味觉的角度写了“花里带着甜味儿”。还从听觉的角度写了“蜜蜂嗡嗡地闹着”。让我们仿佛置身花的海洋,不仅看到花的形、色、态,还闻到了花的香,听到了蜜蜂“嗡嗡”“闹”的声音。

技巧二: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描写景物。

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运用想象和联想将所描写的景物与人们熟悉的、特点突出的其他事物联系起来,可以更加突出所描写景物的特点。想象和联想还是多种修辞方法的基础,没有想象和联想,就没有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都是以想象与联想为基础的。朱自清《春》中“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句,就由春天万物萌发联想到了人刚刚睡醒时兴高采烈的状态,用拟人的方法将大自然中万物萌发的特点突出出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通过想象和联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各种野花在阳光下闪亮,在微风中微微颤动的状态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中将雪后小山想象成一位穿着“带水纹”的“花衣”的羞涩的小姑娘,既生动,又形象。“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将“水藻”想象成有精神的人,将“水”想象成具有情感的人,将“垂柳”想象成有爱美之心的人,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大自然写活了。

技巧三:观察景物要有顺序,描写景物也要安排好顺序。

大自然的景物繁多,即使在一个场景下,大多也都有多种景物,这时就需要安排好观察的顺序。写作时可以按观察的顺序来写。比如,可以按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由外到内。可以按照景物的种类,如,先写树,再写花,再写草;先写天空,再写河水。还可以按照主要在前,次要在后的顺序,如,重点是写花,那就先描写花,然后再写绿叶,写蓝天、白云,以绿叶、蓝天、白云来衬托花。朱自清《春》中对春花的描写是从上写树上的花,到中间蜜蜂、蝴蝶飞、闹,再写地下的野花,层次非常清楚。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中写雪后小山一段就是按照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写的。

朱自清散文春篇7

朱自清的《春》最短,包含标点符号,一共656个字。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之一。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作者抓住春的特点,用火热的情感、清丽的色彩,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来源:文章屋网 )

朱自清散文春篇8

一、于是妖童媛女

《荷塘月色》云: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首徐回,兼传羽杯;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引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下同)

朱自清先生引用这段文字以见江南采莲“当时嬉游的光景”(《荷塘月色》语,以下简称《荷》)。但引文“于是妖童媛女”句有可商之处,兹提出来加以校雠。

中学教材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上)》(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经查对,教材所引与该书同。

我们再检阅《朱自清经典》(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版)、《名家名作精选・朱自清散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朱自清散文》(插***珍藏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朱自清精选集》(北京燕山,2006年版)、《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朱自清散文》(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等书,也皆与教材所引同。

溯源查考,朱先生《荷》文作于1927年7月,原载于同年7月《小说月报》第18卷第7号上,笔者核查该期的《小说月报》,发现原文就作“于是妖童媛女”云云。

基于上,我们可以看出:朱先生的一些文集或选录朱先生《荷》文的教材,大抵以1927年7月的《小说月报》为祖本。

但朱先生这段引文有误,抑或1927年7月《小说月报》第18卷第7号刊载此文有误。以故其后,朱先生的一些文集以及中学教材尽皆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首先,我们只要翻检几部传世之文献加以对校,即可知道“于是”为非,当为“于时”。

《艺文类聚》卷八十二(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1版,第1404页)、《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八十四(明・张溥辑,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八・总集类》)、《御定历代赋汇》卷一百二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八・总集类》)、《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十五(清・严可均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38页)、《六朝文笺注》(清・许评选,清・黎经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01611册)。

下述一些常见的文学选本也作“于时”。

如:《汉魏六朝辞赋》(曹道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古文鉴赏辞典》(陈振鹏、章培恒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骈文观止》(莫道才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程千帆推荐古代辞赋》(曹虹、程章灿注释,广陵书社,2004年版)、《历代骈文名篇注析》(吴云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其次,我们分辨一下“于时”与“于是”。

先说“时”和“是”。“时”本为表时间的名词。《说文》云:“时,四时也。”“四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本春、夏、秋、冬之称。引申之为凡岁、月、日、刻之用。”(“时”又可假借为“是”。《尔雅・释诂》云:“时,是也。”可用于代词。)

“是”本为正直。《说文》云:“是,直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虚词“是”是假借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是,假借为。”《广雅・释言》云:“是,此也。”可用作代词或助词。)

故此,“时”和“是”两者意义显别,但两者作代词时又可通借。

再看“于时”和“于是”。从语法上解析,“于时”由介词“于”和名词“时”组成的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发生、出现的时间。可译为“当时”,“其时”、“这时候”等。《采莲赋》首四句以描写红莲开篇:“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用紫茎、红莲、绿荷、素实四个带有颜色的词语来描写夏水绿波中荷花的茎、莲、叶、实。枝叶蕊实,生机蓬勃,历历在目。同时,这四句也点明“采莲”的时间已到,为后面少男少女出面采莲做好铺垫。因采莲正当令时,用“于时”引出下文,可谓文理自然,水到而渠成。

“于时”之例,旧籍恒见,兹举数例。

汉・张衡《归田赋》:“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曹魏・曹植《大暑赋》:“于时黎庶徙倚,棋布叶分。机女绝综,农夫释耘。”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并序》:“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梁・萧统《铜博山香炉赋》:“于时青女司寒,红光翳景。”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于时玄鸟司历,苍龙御行。”

“于是”,由介词“于”和代词“是”组成的介宾短语,但通常虚化为连词,用于连接句子,表示顺承关系。文献用例甚多,中学教材用例亦繁,试举例如次:

《战国策・燕策三》:“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十一》:“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征,时朝无事也。”汉・贾谊《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又,“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又,“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并序》:“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三:“于是邻村亦不能侵暴邻村,一境独安。”

另外,据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及《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01586册,《七十二家集・梁元帝集》,梁元帝萧绎有赋九篇,其中《秋思赋》云:“于时露萎庭蕙,霜封阶砌,坐视带长,转看腰细。”此条则为《采莲赋》作“于时”又添一佐证。

要之,根据传世文献,词义之别,细绎文意,《采莲赋》当取“于时”恰切。

二、莲子清如水

朱先生《荷》文云: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上述引文“莲子清如水”中的“清”当为“青”。上文提到的朱先生一些文集并误。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它最早著录于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一书。《玉台新咏》宋本不收,新本又把《西洲曲》作江淹诗,明人冯惟讷认为“非也”。

北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认为是“古辞”。明・陆时雍《古诗镜》、清・沈德潜《古诗源》皆署名梁武帝萧衍。该书可谓扑朔迷离,莫衷一是。

笔者翻检下列诸文献资料,发现“莲子清如水”皆作“莲子青如水”。

《乐府诗集》卷七十二(宋・郭茂倩辑,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八》)、《古乐府》卷十(元・左克明撰(同上))、《古诗纪》卷五十三(明・冯惟讷撰(同上))、《古今诗删》卷四(明・李攀龙编(同上))、《石仓历代诗选》卷四(明・曹学编(同上))、《古乐苑》卷十五(明・梅鼎祚编(同上))、《古诗镜》卷十七(明・陆时雍编(同上))。

下述一些常见的文学选本也皆作“莲子青如水”。《古诗源》卷十二(清・沈德潜选,中华书局,1963年版)、《古代民歌一百首》(商礼群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汉魏六朝诗一百首》(王守华等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吴小如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乐府诗集》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98年版)、《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余冠英推荐古代民歌》(侯明注释,广陵书社,2004年版)、《汉魏六朝诗选》(邬国平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推究朱先生引《西洲曲》致误之由,当为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一书。笔者检寻《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01588册,发现其中《玉台新咏十卷》(南朝陈・徐陵辑,清・吴兆宜注,清・程际盛删补,上海古籍出版社)作“莲子清如水”。于是《玉台新咏笺注》(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清・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中华书局,1999年版)同。

同样,我们辨析“清”“青”字义之别。

清,水明澈。与“浊”相对。《说文》云:“清,也,水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者,明也。而後明,故云水之。”《玉篇・水部》云:“清,澄也,洁也。”如,《诗・魏风・伐檀》云:“河水清且涟猗。”又,曹植《公宴》诗:“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又,唐・孟浩然《宿建德江》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此外,“清”也指清澈的水。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云:“春冬之时,则素湍潭,回清倒影。”

青,颜色名。(1)绿色,春季植物叶子的颜色。《尔雅・释器》云:“青谓之葱。”《释名・释采帛》云:“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2)深绿色。《古诗十九首》之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宋・苏轼《雨》诗:“青秧发广亩,白水涵孤城。”

朱自清散文春篇9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朱自清主张“用笔如舌”、“用笔如画”,他多用“活的口语”,注重语言的创新。他一生都在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为祖国语文字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他在《语文续拾》、《经典常谈》、《论通俗化》、《标推与尺度》、《语文零拾》等大量文章中谈论到语言的建设和发展)。朱自清散文之所以有着超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同他善于熔化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吸取西方语言及句式,提炼群众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新鲜活泼、自然朴实的散文语言分不开的。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抒情类的、叙写日常生活类的、还是描写社会类的,都在作品的语言方面显示出了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那就是:

一、精选口语入文

朱自清先生为使口语入文,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口语的标准。在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始终恪守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今天的普通话几乎一样,活跃在中国人的交际生活中。

首先,善于使用富有个性化的北京话口语。《春》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草“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在意的时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孩童情趣。“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无不童趣盎然。“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不定量的数量词,表明孩子们在天然的运动场上随意玩耍,直到尽情尽兴为止。

其次,善于使用北京话独具特色的简短句式、反问句式。《松堂游记》里。“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面八方来得好。”论《吃饭》里,“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要怕认呢?”、“谁怕谁?”,句式简短,充满感情,朴素自然。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散文的语言呈现出艺术的美感。如《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声描绘出缥缈、悠远,似有若无的荷之清香,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后一句则用小提琴演奏出的名曲旋律来形容光与影的浓淡,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渐入诗境。

三、巧用叠词、双声叠韵词语、儿化词、整散句

首先,叠字叠词的巧妙运用,形成独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叠字叠词随处可见。《威尼斯》里用了“微微”、“茫茫”、“走走”、“来来去去”、“老老实实”、“疏疏落落”等,使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荷塘月色》里,一开头就点明题意:“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日”原是时间名词,这里是表示时间的量词,重叠后有浓厚的形容词意味,更显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识的,衬托出“心里颇不宁静”;“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渐渐”,表明夜已深了,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迷迷糊糊”写作者的感受;“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悄悄”表面上是修饰披大衫这个动作的,实际也是写“我”当时的心境。“悄悄”不能只是寂静无声,而多少还带有“忧心忡忡”那种思绪,语意双关,意味深长。

其次,富于变化的长短句、整散句的交错运用、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层次,使文章摇曳多姿,鲜活生动。《匆匆》里,“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哪里呢?”这篇散文中,大部分句子只五六个字,常常形成排比问而不答,飘忽即过。词语的色调也极婉转,轻盈的燕子,婀娜的杨柳,娇艳的桃花。组成一幅多美的画***。“去——来”、“枯——青”、“谢——开”既有词义上的对比,又有音韵平仄上的变化,再加上以“了”“呢”等的语气词缀在句尾,从语言的音乐性上,赋予他的艺术语言以“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在语言方面表现出了独特鲜明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恒久的魅力。

参考文献:

朱自清散文春篇10

她(指绿)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温州的踪迹二・绿》(1924年)

水面常如镜子一般。风起时,微有皱痕;像少女们皱她们的眉头,过一会子就好了。

――《阿河》(1926年)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1927年)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1932――1933年)

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

――《松堂游记》(1935年)

在这些喻体的词语里有小姑娘(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乡下姑娘等)、少女、处女、、美人和等。作者在比喻中用女子作喻体,除了贴切之外,还增强了比喻本身的美感。

朱自清在比喻中之所以对女子情有独钟,是因为他将女子看作是美的化身。他在《女人》一文中写道:“我所追寻的女人是什么呢?我所发见的女人是什么呢?这是艺术的女人。……艺术的女人便是有着美好的颜色和轮廓和动作的女人,便是她的容貌,身材,姿态,使我们看了感到‘自己圆满’的女人。这里有一块天然的界碑,我所说的只是处女,,中年妇人,那些老太太们,为她们的年岁所侵蚀,已上了凋零与枯萎的路途,在这一件上,已是落伍者了。”也就是说艺术中的女人才是他理想中的女人:因为她们是自然健康且有生气灵动的女人,如同“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歌声》1921年)。给人带来温馨和活力。

朱自清写健康女子的文字:

柏林市内市外常看见运动员风的男人女人。女人大概都光着脚亮着胳膊,雄赳赳地走着,可是并不和男人一样。她们不像巴黎女人的苗条,也不像伦敦女人的拘谨,却是自然得好。有人说她们太粗,可是有股劲儿。司勃来河横贯柏林市,河上有不少划船的人。往往一男一女对坐着,男的只穿着游泳衣,也许赤着膊只穿短裤子。看的人绝不奇怪而且有喝彩的。曾亲见一个女大学生指着这样划着船的人说,“美啊!”――《柏林》(1933年)

朱自清写一个生气灵动的“”跳舞的场景:

我看了一个意大利女子的跳舞:黄昏的电灯光映着她的微红的两臂,和游泳衣似的粉红的舞装;那腰真软得可怜,和麦粉搓成的一般。她两手擎着小小的钹,钹孔里拖着深红布的提头;她舞时两臂不住地向各方扇动,两足不住地来往跳跃,钹声便不住地清脆地响着――她舞得如飞一样,全身的曲线真是瞬息万变,转转不穷,如闪电吐舌,如星星眨眼;使人目眩心摇,不能自主。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1925年)

由此可见朱自清在比喻中选用女子作喻体,并非只是取其自然的美态,更有主观上的对生气勃勃而不是病恹恹的女子的偏爱。因此造就了朱自清的比喻中用女子作喻体时表现出来的活泼可爱的特质。

朱自清喜用女子作比喻中的喻体不能不说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和滋养,特别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它是朱自清非常喜爱的作品。《聊斋志异》写了很多妙龄女子,年龄大多是十三四岁到十八九岁,容色娟好,好似荷粉露垂,杏花烟润,嫣然含笑,媚丽欲绝。而朱自清比喻中的喻体写美人的胳膊、体态和神情等都能从《聊斋志异》中见到它们的影子。如:

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着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23年)

那花真好看:一缕缕垂垂的细丝,将她们悬在那皴裂的臂上,临风婀娜,真像嘻嘻哈哈的小姑娘,真像凝妆的,像两颊又像双臂,像胭脂又像粉……――《一封信》(1927年)

而《聊斋志异》中写女子:“视之年十八九,仪容秀美,袍服炫丽,温婉可爱。女出臂挽之,臂腻如脂,热香喷溢;肌一着人,觉皮肤松快。……乡中少年闻其美,神魂倾动。”(《绩女》)“呼妹出拜,年约十三四,肌肤莹澈,粉玉无其白也。”(《素秋》)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自清曾在《女人》一文中详细地写了自己心仪的艺术中的美女,就如同《红楼梦》中的晴雯:

《红楼梦》里说晴雯的“水蛇腰儿”,都是说腰肢的细软的;但我所欢喜的腰呀,简直和苏州的牛皮糖一样,使我满舌头的甜,满牙齿的软呀。腰是这般软了,手足自也有飘逸不凡之概。你瞧她的足胫多么丰满呢!从膝关节以下,渐渐的隆起,像新蒸的面包一样;后来又渐渐渐渐地缓下去了。这足胫上正罩着丝袜,淡青的?或者白的?拉得紧紧的,一些儿绉纹没有,更将那丰满的曲线显得丰满了;而那闪闪的鲜嫩的光,简直可以照出人的影子。你再往上瞧,她的两肩又多么亭匀呢!像双生的小羊似的,又像两座玉峰似的;正是秋山那般瘦,秋水那般平呀。肩以上,便到了一般人讴歌颂赞所集的“面目”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她那双鸽子般的眼睛,伶俐到像要立刻和人说话。在惺忪微倦的时候,尤其可喜,因为正像一对睡了的褐色小鸽子。和那润泽而微红的双颊,苹果般照耀着的,恰如曙色之与夕阳,巧妙的相映衬着。再加上那覆额的,稠密而蓬松的发,像天空的乱云一般,点缀得更有情趣了。而她那甜蜜的微笑也是可爱的东西;微笑是半开的花朵,里面流溢着诗与画与无声的音乐。

这是作者陶醉于艺术中的女人的自白,在这种意犹未尽的描写中,作者已无暇顾及其中比喻的斧凿之痕迹。因此叶圣陶在评论朱自清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朱自清散文春10篇

学习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假如时光可以倒流10篇,内容包括假如时光倒流随笔,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的好段。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想回到我和哥哥开始和平共处的前一天,看看我和哥哥是和平共处的原因。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想回到四年级的暑假,改一改我曾说的一句

学习

毕业论文指导总结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论文指导总结,内容包括毕业论文指导总结范文,毕业论文总结与展望怎么写。二、选题情况分析按学院的布置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有组织的选题,采用学生先在系统选教师及题目,然后教师选学生的方式随机选取。八名学生都顺利地完成

学习

药剂毕业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药剂毕业论文,内容包括药剂毕业论文怎么写,大专药剂的毕业论文。作者简介:管清香(1973―),女,汉族,吉林省白山市人,吉林大学药学院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药物新剂型研究。杨晓虹(1956―),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

学习

论文的基本格式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论文的基本格式10篇,内容包括论文的字体格式要求,论文名字格式怎么写。论文标题要求:论文标题是论文的中心论点,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简明确切反映论文的特定内容,字数以不超过20字为宜,一般不用副标题。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学习

感恩教师节手抄报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教师节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感恩教师节二年级手抄报,曲洲老师感恩教师节手抄报。六年级教师节手抄报的***片3六年级教师节手抄报的***片4六年级教师节手抄报的***片5六年级教师节手抄报的资料:教师节说说1、用岁月,编撰人

学习

金色的脚印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金色的脚印10篇,内容包括金色的脚印电影,金色的脚印反思。第二天,天还没亮小狐狸就爬起来了,独自一个人来到山上,为妈妈找治病的药材,他回到家,饭都没来得及吃,就为妈妈熬起了药。几个月后,小狐狸明显瘦了许多。又过了几个月,妈妈终

学习

派出所等级达标汇报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派出所等级达标汇报,内容包括派出所等级评定的思路和想法,派出所等级达标机制模板。2、矿(井)调度室接到工伤事故汇报后,按规定程序向有关领导、部门汇报。3、安监部接到矿(井)调度室工伤事故汇报后,有关人员必须及时赶赴事故现

学习

我的植物朋友作文三年级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植物朋友作文三年级10篇,内容包括我的植物朋友作文三年级评语,我的植物朋友作文三年级140个字。坐在车上,翘首望着山上那“万绿丛中一点红”,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激动。渐渐地,那红点越来越大,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远处那片红色,唯

学习

有关重阳节的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重阳节的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重阳节王维的诗,提前祝福重阳节的诗。重阳寒寺满秋梧,客在南楼顾老夫。步蹇强登游藻井,发稀那更插茱萸。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更望尊中酒,殷勤能得几回沽。奉

学习

专题汇报材料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专题汇报材料,内容包括专题汇报工作材料的模板,专题汇报材料金句。(一)会前精心组织会前根据文件要求,我镇领导在认真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以大力弘扬***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认真撰写发言材料,并于5月6日前提交镇*

学习

歌唱比赛主持词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歌唱比赛主持词10篇,内容包括歌唱新时代的主持词,歌唱比赛主持词开场白。你,是一片充满活力的土地,男:***公司你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女:十年艰苦创业!男:十年硕果累累!女:公司走过了十年的辉煌历程,今天,我们迎来了她十周岁的生日

学习

小学国旗下的讲话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国旗下的讲话10篇,内容包括国旗下讲话简短正能量,国旗下的讲话期末考试。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成功来自勤奋付出终有回报》。常言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付出辛勤的劳动,才会获得丰硕的成果,不劳而获的事情是不

学习

五五普法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五五普法10篇,内容包括五五普法实施方法,五五普法起止时间规定。(二)关于“五五”普法的侧重点。抓重点、促全面,是一种很好的工作方法。“四五”普法对重点普法对象和重点普法内容作了要求。实施过程中,我们针对重点对象、重点

学习

入团申请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入团申请,内容包括入团申请书10000篇,怎么申请入团流程。当我们在与黑暗拼搏时,它会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继续向前冲。当我们在波涛的海水中挣扎时,他会是及时的救生员,让我们重获呼吸。我渴望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我渴望成为共产主

学习

爱情诗歌散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诗歌散文10篇,内容包括现代爱情诗歌散文大全,唯美含蓄爱情散文。装束淡雅,气质优雅,言辞温雅。这是笔者对舒婷的印象。一次,共同以嘉宾身份出席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笔者有幸与她被分配在一个小组里。几天内,她低调地坐在会

学习

毕淑敏散文精选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毕淑敏散文精选10篇,内容包括毕淑敏散文精选读后感,毕淑敏散文精选摘抄赏析。很喜欢书的封面,好像是西藏的阿里天空的颜色,看似宁静却复杂多变,而书的风格也神秘而柔和。上网查了一下,原来这本《星光下的灵魂》,集合了毕淑敏近些

学习

七夕散文诗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七夕散文诗10篇,内容包括适合七夕读的散文诗歌,七夕现代散文诗优美。叫她闪电在白云山上出现时,晴空万里阳光是湛蓝的,她是白的她健康,有星期六叫她闪电是因为她的闪,她的电,不是她的快虽然一万年才遇上一次又虽然一万年过去了足

学习

情人节散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情人节散文10篇,内容包括情人节的美文100篇,情人节文案高级小众散文。据说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在秋高气爽,明月高悬,碧空万里、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是牛郎和织女相会之时,只要躲在豆角架下悄悄等待,就能看见他们相会的奇景。因

学习

散文秋天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散文秋天10篇,内容包括秋天经典散文100篇,秋天名家散文。马亭华金色的原野,废墟开出花朵。这是秘密之地,闪烁着童年的鼻息和火焰。时光之书,一天天在秋风中哗响,高高的草垛被风吹着柔软的心肠。雨水将往事擦亮,秋天虚构着时

学习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清明节的散文10篇,内容包括清明节追思亲人的散文,描写清明节的散文名篇。一、引言形容词重叠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具有丰富的表义作用和语法功能,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灵活多样性。早在20世纪50年代,熙就对其进行了开拓

学习

情诗散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情诗散文10篇,内容包括情诗散文诗,经典散文情诗100首。舌尖上滚烫的语言的一种温馨的扩张中,跃动的爱情意味深长的梳理着复燃的心灵,储满在飘逸躁动的神秘园里。2释放着压抑多年的一种不可公开的充满苦涩的久久不散久久渴望的

学习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散文阅读答题技巧10篇,内容包括散文类小说阅读题的答题技巧,散文行文思路答题步骤。1.词句意义的理解【设题角度】问一个词或句子的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谈谈你的看法等。【典型例题】(2009年全国卷Ⅰ)请解释“我喜欢这些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