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重阳节的诗10篇

有关重阳节的诗篇1

九日

耿湋



重阳寒寺满秋梧,客在南楼顾老夫。

步蹇强登游藻井,发稀那更插茱萸。

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

更望尊中酒,殷勤能得几回沽。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应制

解琬



瑞塔临初地,金舆幸上方。

空边有清净,觉处无馨香。

雨霁微尘敛,风秋定水凉。

兹辰采仙菊,荐寿庆重阳。







重阳山居

司空***



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

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

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







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

严维



上客南台至,重阳此会文。

菊芳寒露洗,杯翠夕阳曛。

务简人同醉,溪闲鸟自群。

府中官最小,唯有孟参***。







踏莎行

辛弃疾



夜月楼台,

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

当年宋玉悲如许。



随分杯盘,

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

重阳节近多风雨。







瑞鹧鸪

葛立方



井梧叶叶秋风晚。

东篱点点金钱满。

开急为重阳。

日烘深院香。



幽姿无众草。

莫恨生非早。

嚼蕊傍池台。

寿公桑落杯。





南乡子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苏轼

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梧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



九日次韵王巩

苏轼

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



九日黄楼作

苏轼

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事锹锸{校本作“千柄锸”}。

黄楼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杀。

朝来白露{校本作“雾”}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

楼前便作海茫茫,楼下空闻橹鸦轧。

薄寒中人老可畏,热酒浇肠气先压。

烟消日出见渔村,远水鳞鳞山齾齾。

诗人猛士杂龙虎,(坐客三十余人,多知名之士。)楚舞吴歌乱鹅鸭。

一杯相属君勿辞,此境何殊泛清霅。



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

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

有关重阳节的诗篇2

关键词:重阳诗 唐诗 情感寄托

重阳诗,是作于重阳节及以重阳节为背景的诗作,时间为九月九日,也包括九月八、九月十;内容以重阳传统民俗活动为主,如登高、宴饮等,意象囊括、茱萸等;按创作目的主要分为应制唱和、个人抒情诗两大类;情感上与登高诗、悲秋诗、思乡诗、送别诗等类互有指涉。这种重阳诗最早见于魏晋时,唐代开始大规模出现。由于重阳节形成的特殊背景,萌芽之时便与古人独特的时空观念紧密相连,同时意味着一种集体性的民族记忆与情感,基于此,重阳诗在情感寄托上也呈现出较为独特的景观,也使其与悲秋诗、送别诗、思乡诗等逐渐合流,其情感寄托大致可分感时伤逝、思归怀远、生命意识的思辨三类。

一、时间性与感时伤逝的情感旨归

重阳在秋季,古老的时间观念与宋玉《九辩》以来基本定型的悲秋传统使得重阳节俗的时间性得以突出,秋季不仅影响着重阳诗的景物表达,更深层次影响着诗人的情感积淀。年复一年、秋来凋叶的自然现象使诗人很容易联系时光、人生短促,加之唐代重阳节俗时间的延长使诗人的种种情绪更为敏感、深化。这种感时伤逝的情感旨归主要有三类:

其一是时光易逝的感慨。诗人善以独特笔触捕捉内心敏感情绪,面对秋风落叶的情景不免将之与人生联系,感慨时逝易碎。这类情感主题在唐诗中并不少见,遇到重阳的盛况佳节时就更明显、突出。白居易云:“两边蓬鬓一时白,三处同色黄。一日日知添老病,一年年觉惜重阳。”司空***《重阳四首》之一云:“檐前减燕菊添芳,燕尽庭前菊又荒。老大比他年少少,每逢佳节更悲凉。”一“减”、一“添”、一“又”中将岁月流逝、年华老去之感描写得更为直白。又如耿《九日》:

九日强游登藻井,发稀哪敢插茱萸。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壑铺。更望尊中酒,殷勤能得几回沽。

“强游”、“发稀”等词已点出了诗人在重阳的状态,身体不佳却强打精神,发丝稀少以至不敢插茱萸,大有“浑欲不胜簪”的年老之愁。

其二是及时行乐的慰藉。在时光易逝的感慨中,诗人深刻体会着人生的短促,转而以及时行乐的呼吁来慰藉内心的忧虑。杜荀鹤作《重阳日有作》: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开。偷白发真堪笑,牢锁黄金实(一作更)可哀。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不荣来。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

重阳佳节之际,诗人却认为与其执著世俗,不如珍惜当下。在这里,诗人似乎对生死名利全无顾及,大有尽欢之感。徐铉也曾云“且喜清时屡行乐,是非名利尽悠哉”,终有一死的人生,一黄土掩风流的生命,何不能摒弃世间繁杂,尽情行乐。司空***“当歌共惜初筵乐,且健无辞后会频”等句也有此意。“日未沈山且莫回”的姿态却如同最后的狂欢,故作旷达以宽慰人生困境,却带给读者更深沉的担忧。

其三是感时忧事的喟叹。佳节却面对满目疮痍,秋日萧瑟与战乱、民蔽、国难之世相应,不免让人更加敏感,倍觉忧愁,在重阳诗作中诗人自然是满纸辛酸泪,其中以杜甫为代表:

去年登高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杜甫《九日》

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追欢筋力异,望远岁时同。弟妹悲歌里,朝廷(一作乾坤)醉眼中。兵戈与关塞,此日意无穷。――杜甫《九日登梓州城》

杜甫以“诗史”著称,其对家国天下的关切之情也真切动人。《九日》上四句写九日登高,今昔对比,白黄相对渲染了忧愁之色。后四句抒情叹世,世乱路难,既在客旅之中,更忧家国之路,仇注云“两句中含多少伤悲”。《九日登梓州城》一诗中“悲歌,家不忍言。醉眼,国不忍见。兵戈阻于关塞,此家国所以两愁也”。伊昔与如今虽同为重阳日,却不堪回首,兵戈、关塞与家国担忧应目即是,在重阳佳节之时更易感时怀忧,此意无穷。

除杜甫外,其他诗人也多有相关的重阳诗作,如:吴融《重阳日荆州作》“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齐己《庚午岁九日作》“故人今日在不在,胡雁背风飞向南”,司空***《重阳山居》“四望交亲兵乱后,一川风物笛声中”等,重阳诗中对世积乱离、亲故离散的深切描写,遥隔千年仍以其真挚肺腑之语触动人心。

二、空间性与思归怀远的情感寄寓

重阳的重要活动即登高,而登高又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母题之一。《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不少与登高相关的诗句,如《卫风・氓》“乘彼诡垣,以望复关”、《周南・卷耳》“险彼高岗,我马玄黄”。至魏晋,曹操《观沧海》、曹植《临观赋》、王粲《登楼赋》更进一步成熟。到唐,登高既是重阳节俗的重头戏,也是积淀已久的文学主题。登高意味着脱离日常空间,面临无际自然,由此引出的情感寄寓主要可分为两类:

其一是羁旅思归。传统民俗有着巨大的感召力量,岁时节令之时,对游子来说每次都是思乡情感的蓄积与喷发,重阳节亦如此,在重阳诗中较为常见,仅举以下几首作为参考:

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苦吟。一杯今日醉(一作酒),万里故园心。水馆红兰合,山城 紫菊深。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韦庄《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江边枫落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崔国辅《九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朝把酒复惆怅,忆在杜陵田舍时。明年九日知何处,世难还家未有期。――韦应物《九日》

身在异乡他国,心却遥望故乡、思念亲人与挚友,旅居的飘零之感与重阳秋景相应,更添惆怅之情。诗人们在重阳为客思归,忆昔相聚而倍感留恋。畅当也曾在重阳欢聚的氛围中流露出了忧愁孤独之感,其诗写道:“羁旅逢佳节,逍遥忽见招。同倾酒,缓木兰桡。平楚堪愁思,长江去寂寥。猿啼不离峡,滩沸镇如潮。举目关山异,伤心乡国遥。徒言欢满座,谁觉客魂消。”在欢欣的宴席上却独自品尝伤心寂寥,对家国的忧伤与思念也湮没于席间觥筹交错之中,“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越是热闹圆满却越衬托出诗人惆怅之感。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惆怅之情则更显沉痛与凄凉,如薛逢在《九日雨中言怀》中写:“糕果盈前益自愁,那堪风雨滞刀州。单床冷席他乡梦,紫搬黄花万里秋。万里音书何寂寂,百年生计甚悠悠。潜将满眼思家泪,洒寄长江东北流。”更具切肤之悲,孤独落寞之感与无助凄怆之情倍显强烈,令人不忍卒读。“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这种羁旅思归的重阳诗源于诗人在佳节中的悲愁,情为景触,景为情映,发而为诗,又更增悲愁。

其二是望远送友。时逢佳节,本该欢聚却要送友惜别,因而重阳诗中的别情也占有一定位置,如以下几例:

晴景应重阳,高台怆远乡。水澄千室倒,雾卷四山长。受节人逾老,惊寒菊半黄。席前愁此别,未别已沾裳。――李嘉《九日送人》

山县绕古堞,悠悠快登望……何日谢百里,从君汉之。――萧颖士《重阳日陪元鲁山德秀登北城瞩对新霁因以赠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除上举几例外,还有刘长卿《重阳日鄂城楼送屈突司直》、岑参《九日使君席奉饯卫中丞赴长水》、刘虚《九日送人》、司空曙《九日送人》、方干《重阳日宋洛阳李丞之任》等诗。唐代重阳送别之诗虽蕴含着“沾裳”、“断蓬”的离别之伤,但也不乏昂扬激励之作,在表达相思之外,更以“扬才盛五都”、“明时当盛才”之语体现着文人自信抖擞的精神风貌。

三、时空交合的特殊性与生命意识的思辨反思

在悲秋、登高传统与重阳节俗文化的共同影响下,落木萧萧满目秋且适逢佳节登高远望,正如《滕王阁序》中所言:“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诗人从日常的时空中得以脱离,在自由无缚与空旷广远的时空下、在有限的自我与无限的天地宇宙之间品味着邈远苍茫之感,反思着自我与生命。李白叹“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杜甫言“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储光羲云“少年自古未得意”、杜牧语“古往今来只如此”等,充满着宇宙时间之思与生死穷通之辨,以其浓重的思辨色彩和深刻的情感力量促人思考。

就重阳节俗时空交合的特征来说,在“伊昔”与“如今”、“去年”与“今日”的对比中,在“抱病”、“白发”与“衰颜”的映照下诗人感时伤逝之情被渲染得愈加浓重,而在“战场”、“南国”、“兵戈”、“关塞”、“群盗”、“世乱”、“逃难”的惆怅之中,不仅饱含诗人对“故园”、“故里”、“故山”的关切,也蕴含着诗人的黍离之忧。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甫《九日五首》之一

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万叠故山云总隔,两行乡泪血和流。黄茅莽莽连边郡,红叶纷纷落钓舟。归计未成年渐老,茱萸羞戴雪霜头。――刘兼《重阳感怀》

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篱菊乱来成烂漫,家僮常得解登攀。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司空***《重阳山居》

以上几例作为唐代重阳诗的代表,都具多重意味,不论感时伤逝,还是思归怀远,都非单一性的。诗人们惯于在一首重阳诗中同时表达多重的情感寄托,这种主题的多义性不仅折射着诗人情感寄托的深沉复杂,同时也展现着唐代重阳诗多重性的审美意蕴。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唐代重阳诗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寄托。汉代重阳日已经基本固定下来成为习俗,到魏晋之际出现了部分重阳诗作。至唐,情感的积累、文化的积淀以及***重阳赋诗的惯例等都使得唐代重阳诗走向成熟。可以说,正是这种种因素使唐代重阳诗达到了一定数量与规模,同时在情感寄托上更加丰富动人。考察唐代重阳诗不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诗歌发生发展的脉络,而且对从民俗、发生的角度做出诗歌研究的新探索、新尝试都不失为一条曲径通幽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有关重阳节的诗篇3

    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因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一就是登高,重阳节的传说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的文献记载中,其中最为着名的是南朝吴均所作的《续齐谐记》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可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高。夕还,见鸡犬牛羊暴死。长房谓之曰:‘此可带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由于这个传说,后来人们在重阳这一天都会登高避灾,以保平安健康。由此可见重阳节最初只是为了避邪和长寿。唐代国力的强盛和经济的繁荣为节日游乐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也使民众的心态渐渐变得欢乐而有信心。重阳节真正从迷信禁忌中***出来,变成纯粹的玩赏游乐的节日,是在唐代完成的。

    唐代时期,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全国上下一起庆祝重阳节,因而唐代文人墨客们留下了许多关于重阳节的诗词,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检索《全唐诗》可知重阳诗有三百六十余首,在历代重阳诗中所占篇幅最多,重阳诗作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明清时期,重阳节的风俗依旧盛行。近代,重阳节已渐渐游离在人们的生活之外,人们关于重阳节的习俗、文化内涵所知甚少。从上文所述的《续齐谐记》的传说我们可知,最初登高只是为了避邪,保平安。重阳节时,人们来山上登高,但不少地方是平原地带,周围没有山,那怎么开展登高活动呢?好多地方有塔,不仅高出地面,而且比一般的建筑物都高,因此塔就成了理想的登高场所。只要找到比较高的地方,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为什么人们一定要登高呢?笔者认为除了有避祸消灾之外,应该还有步步高升的意思吧!正所谓一句俗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另外,登高也有长寿的意思,所以备受老年人的青睐。人们登高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王昌龄的《九日登高》:"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副恬淡优美的画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时逢重阳佳节,人们约来亲朋好友登高,举酒赏景畅谈,略有一番情趣,而文人雅士不仅饮酒赏景,还要赋诗,为节日增添了不少乐趣。登高不仅可以饱尝异地风光,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感,同时还可以抒发心志,放松身心,排遣郁闷。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只体现了重阳诗特有的文化内涵之一,重阳诗作为重阳节特有的文化载体,将重阳文化历代传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已将重阳节遗忘,在今天人们只是将重阳节作为敬老节,而登高、赏菊、佩戴茱萸、吃重阳糕这些重阳习俗早已归于灭亡。记得海上先生在《中国人的岁时文化》中的一句话"在今天大力提倡文化为产业的趋势下,我们对传统节日的记忆已经衰弱,实在难以强调中国人自己节日的意义,只是问问内心世界,我们真的一点也不愿意返璞归真,从传统节日吸取有益于自然生命的成分,借自然时序的更替瞬间,去感悟天地之间的野趣吗?"

有关重阳节的诗篇4

老潇子

在武汉文学社团圈圈内,最能吃亏的就是此君了。无论是眼前亏还是哑巴亏,晓阳都能活生生吞下吃掉。他这种品质,在个个长着斗鸡眼的诗人中,无疑是一种崇高。

晓阳待人热情似火,胸有大志,却心无芥蒂。无论是谁,只要号称诗人或诗人的朋友,晓阳立刻喜出望外,称兄道弟不迭,掏心掏肺地尽地主之宜。往往有许多混迹江湖者,吃喝玩乐而去,扔下兴致勃勃的晓阳;他一边收拾狼藉,一边纳闷:怎的又碰上一位饕餮之徒?抑或世外高人?

那是年轻诗人成长的季节。晓阳尚在胡老师名片店打工,经理级别待遇,手上有些闲钱。不抽烟,假喝酒,写歪诗。更重要的是他还领导着赫赫有名的“江平文学社”,他纠集一帮愤怒诗痴,鼓捣许久方出了一期《江平文学》,手刻油印,模糊朦胧。他还发起并领导了“首届武汉地区诗歌节”,弄得武汉民间诗人个个惶恐不安……

每次朋友聚会,晓阳偏喜发表华美的成语言论或夹杂唐诗宋词,不是豪情万丈拍案而起,便是引吭高歌挥手击节;但人们很难忍住他的五音不全和奇怪乡音,他自浑然不觉。当有人不耐打断他话头,顾左右而言他时,晓阳则以更豪迈音量欲夺回话语权;然却常常引发众怒,群起而攻之;他只好又闷闷不乐了……

晓阳的诗,是他用心血和汗水一瓢一瓢浇泼而成的。对故乡土地有着抓出血痕般的执拗,对农村父母充满撕破心肺似的深爱;对于他为之奋斗为之挣扎的城市,几近廿年,诗人晓阳还摆脱不了体制与世俗予以的不公和菲薄;因此,他自嘲为“边缘人”;尽管他的青春他的事业他的诗歌,全部是在这座城市完成。可以说,这座城市的痛苦,就是诗人晓阳的痛苦;诗人晓阳的辉煌,即是这座城市的辉煌。

他的诗就像日子一样,一半阳光,一半黑暗。

他的诗没有技巧,像日子一样平常,却又痛苦着。

经过许多年的挣扎与煎熬,晓阳终于干出了事业和娇妻爱女。然而,他却依然郁闷,依然痛苦。

生意场上的收获,与他心血的付出,显然不能成正比。他目睹了发横财者的骄横跋扈,却常常期望能另辟蹊径而暴富;他说他太累了,他说他不能同流合污,也没“资格”同流合污,他想写诗,一直想。

在成家前的青春期,晓阳在文学社团内外结识了许多女友。然却往往流于暗恋和朦胧关系,有时还被披着美丽面孔的世俗女所利用,尤令人可恼可恨的是有的女孩,白天还在晓阳面前天真烂漫,挑逗暧昧;晚上却在另一诗人床上喘息之余,笑谈晓阳的是是非非;晓阳浑然不觉,还将此类女孩引以为知己,长期。

因而,晓阳身边女孩,不是被其它诗人拐跑,就是自寻前程;对于前者,他只能无奈沉默;对于后者,他一如既往地看顾与帮助。美女一个个来临,又一个个流失,晓阳迟迟不敢迈开关键一步;究其原因,实是他的“边缘人”心态严重作祟。这,既是晓阳性格的缺陷,更是强大社会体制的可怕缺陷使然。作为理想主义诗人,他自信;作为世俗人,他不该拥有太多的自卑。

有关重阳节的诗篇5

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即重阳节。因为“九”是阳数,所以叫重阳节。古代风俗:每年重阳节,人们都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身上,登山饮酒,据说可以避灾***。“忆”是思念的意思。“山东”,指华山以东的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当时王维正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考取功名,离家在外,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中的诸兄弟,因而写出了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单独,孤身一人;“异乡”,他乡,远离家乡的地方;“为”,作为;“异客”,在他乡作客。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客居在他乡作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碰到;“佳节”,欢乐愉快的节日;“倍”,加倍的意思;“亲”,“亲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每遇到佳节“我”就加倍的思念亲人。因为佳节一般都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此时,诗人却身在他乡,所以特别思念自己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遥知”,遥远地料想;“登高”,旧时重阳节人们都要登上高处;“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料想到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遍”,都;“插”,插上;“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又名“越椒”、“艾子”。南方风俗: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身佩茱萸,登上高处,可以避灾祸。这句诗的意思是:他们都插上了茱萸登上了高处,却少了“我”一人在场。

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古代一个人到外地去客居,没有人关心他,是很孤寂的。特别是碰到过节的日子,见到别人全家欢聚,会更加想念自己的亲人。诗的后两句不说自己的情况,而是想象兄弟们在一起登高的情景;不直说“我”思念自己的兄弟,或兄弟思念“我”,而是用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去登高的时候,单单缺少“我”一个人来衬托,使情意更加深远。

由于这首诗的情感内涵非常丰富,所以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该诗所蕴含的深厚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朗读和讲解这首诗。笔者认为,关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朗读应该如下进行。(注:单斜线“/”表示轻微的停顿;双斜线“//”表示一般停顿;着重号“.”表示逻辑重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有关重阳节的诗篇6

“兄弟”有两个读音,“xiōnɡ dì”指兄和弟,《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可引申为有亲密关系的;“xiōnɡ di”指弟弟。经过反复查找、核实,笔者认为,此处的“兄弟”还是读成“xiōnɡ di”,指“弟弟、妹妹”比较恰当些。

《旧唐书·王维传》中“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王维幼年全家从故里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山西中部)迁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山西西南边陲),今公路里程为370千米。在唐朝时期,这段距离已经是很远了。由此可见,王维在蒲州属于外来户,在蒲州家乡有原来太原王氏家族宗亲的可能性不大;在重阳节这一天,太原、蒲州两地王氏宗亲在一块儿登高、插茱萸的集体性活动的可能性更小。王维母亲为“博陵县君崔氏”,为名门望族。“博陵”相当于今河北安平县、深州市、饶阳、安国等地(今河北石家庄东)。王维曾多次为表弟崔兴宗赋诗,关系也很融洽,但是相对祁县到蒲州,博陵到蒲州的距离更远。所以崔氏表亲来蒲州一起登高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王维幼年丧父,15岁便离开家乡,前往长安、洛阳游历,谋取仕进,17岁时写下此诗(此时弟弟王缙已回蒲州)。祁县、蒲州虽然都在华山以东,但是蒲州在祁县的西南方向,更接近华山。所以“忆山东兄弟”应当为忆蒲州兄弟,此处的“兄弟”应该指同父母的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王维传》等资料,可考出王维有弟、妹数人,王维为长兄。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唐诗三百首译解》(1987年6月第一版)在讲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王维弟兄五人,他是长兄,另外还有两个妹妹。”中国台湾教授皮述民的《王维探论》一书中《王维年谱》记载:“兄弟五人,维居长。以下为缙(小维一岁,代宗时任左丞相)、繟、紘、紞。至少有妹一人……”王维兄弟五人的结果一般认为是公论了,至于有几个妹妹,则有争议。

王维不仅纯孝,也极友悌。《新唐书·王维传》说他“资孝友”,《旧唐书·王维传》说他“闺门友悌”,《观别者》中“余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可见其对家庭的责任感。除《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别弟妹二首》、《山中寄诸弟妹》外,王缙早年边塞从***,王维作《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玉山》。诗云“远树蔽行人,长天隐秋塞。心悲宦游子,何处飞征盖”,以表惦念之情。王维对从弟也有手足之情,有《灵云池送从弟》、《送从弟蕃游淮南》等诗,都是送“从弟”而无送“从兄”诗。所以“忆山东兄弟”当为“忆弟”,无“兄”可忆。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杜甫的七律《登高》。除登高外,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区的男子也佩带,这种风俗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早有记载。可见历代的重阳节活动都是全民性的,很普遍。

古代姐妹亦称兄弟,《孟子·万章上》:“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王维生活年代为“中宗——睿宗——玄宗——肃宗”,青年时代恰为盛唐时期。唐朝社会风气经过五胡乱华而变得比较开放,特别是从武则天时代到杨贵妃时代,女性地位提高,可参加社会各项活动,重阳节活动也定是积极参与。按当时风俗,重阳活动并无重男轻女原则,全家人都要登高、插茱萸、饮酒,应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

所以,王维忆“山东兄弟”绝非单纯忆男性弟弟,也可以忆妹妹等亲人,“兄弟”只是亲人的代名词。“遍插茱萸少一人”实际上是王维参照一家人往年的重阳节活动而产生的推测。

有关重阳节的诗篇7

关键词:初中 语文 古诗词 教学经验 策略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传统节日所蕴涵情感的渗透

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在向前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的国外的节日也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涌入中国,中国的许多学生对“洋节日”情有独钟。然而,当我们为庆祝西方传入的情人节而把市场上的玫瑰花抢购一空的时候,却忘了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类似的节日“七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更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敬仰,对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乞朌,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在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我们更应该借助古诗词的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渗透。新教材中古诗词所占的比重以及诗词的内容都比老教材要丰富很多,面对如此丰盛的古诗词大餐,怎么将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感情挖掘出来,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课题。

诗歌讲究意蕴的悠远深长、意境的幽邃渺远,这一境界的达成,在诗作中往往与诗歌作者的感情息息相关。例如苏轼也在中秋佳节之时责问天上的一轮明月:“不应有恨,此时长向别时圆?” 又如王维在重阳佳节时吟唱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对传统的节日的了解中,挖掘、体味诗人暗藏在佳节背后的或痛苦、或忧愁、或喜悦的心情,让学生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诵和背诵默写的表层,而要更深层次的拓展古诗词学习的外延,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也对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文化形式多样,文化色彩浓厚丰富。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既是历史的沉淀,又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折射该民族的生活和发展轨迹。在今天,物质生活已是相当的丰裕,学生的头脑里储存有多少民俗文化呢?很多的学生追求的是流行的、前卫的事物,对于民俗,不少学生不知其为何物。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还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蕴涵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第三、第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我们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在重阳节,古人都会做些什么事呢?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到重阳节这天,古人有登高和佩戴茱萸的习俗,了解传说中登高可以消灾,佩戴茱萸可以除病,从这些习俗中,可以体会到古人对幸福、美满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对古诗内涵的体味,让古诗学习成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对学习古诗词的一种激发和推动。

诚然,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为了不断培养的探究意识,还需要让学生养成在课后搜集各个民族风俗的习惯。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让他们知道重阳节时古人不仅有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还有吃重阳糕、赏菊等风俗习惯,而且还会了解到今天的重阳节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日;会知道中秋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古人还有月下吟诗的雅兴;会知道元宵有灯会,要吃元宵;会知道端午吃粽子;会知道除夕代表大团圆,要吃年夜饭;会知道春节要放鞭炮等许多的传统习俗,也会让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感悟也会更深一层。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族气节的渗透

每一首(篇)古诗词都寄托着诗(词)人的一份情怀,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爱国情怀,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思念情怀,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悲愤情怀,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顽强情怀,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悠闲情怀……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品味,领略个体悟诗(词)人的情感,把握古诗词中民族精神之魂,提升古诗词学习的境界。

在古诗词中,诗(词)人常常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诗词中的梅、兰、竹、菊、莲、松等事物都会寄托诗(词)人的不屈不挠、清新脱俗的风骨,而这些又都是我们民族气节的精髓所在。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联系诗人的作诗背景:贫寒的出身、***治上的不幸遭遇,加上诗人的横溢才华,诗人在***治上遇挫之后愤然在诗歌的中间加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在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体现了诗人傲岸不屈、不畏权贵的精神。又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通过诗人对大海的景象的描写,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诗人把眼前实景和想象融为一体,即景抒情,又境界开阔,表现了诗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伟大气概。

参考文献:

有关重阳节的诗篇8

一、导入话题,引发联想

这个话题,常常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学***历入手。比如在春天的时候,让学生竖起耳朵“听一听”春天的脚步,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春的脚步声;在学生的一件衣服上找到这堂课要说的一个“蝴蝶”的话题,甚至可以在学生的酒窝里引出“微笑”的主题。在二年级上《太阳》这一主题创作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

师:刚才在来教室的路上,我发现天空中一直有个“谁”在跟着我,你们能发现是谁吗?

生(笑嘻嘻):太阳……

(出示多媒体课件:一个笑眯眯的太阳)

师:这就是――

生:金黄的太阳。

师:你发现了他漂亮的衣服。

生:开心的太阳。

师:你发现了他快乐的心情。有哪位小朋友,能猜到此刻太阳想说的话?

生:我让大家感到温暖,我就笑啦!

生:我的光落到小朋友的笑容上,我也高兴呢!

生:看见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多开心呀!

…………

师:原来大家都这么理解太阳。让我们来读读关于太阳的童诗吧。

二、例诗引路,“形似”想象

在这一个环节里,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例诗给学生阅读,因为这是一个引发学生对例诗产生共鸣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同的学生会欣赏不同风格的童诗,同一主题的童诗,有的意境优美,深得女孩子的喜爱;有的好玩幽默,就会赢得男孩子的偏爱。而选例诗的经典性又格外重要,因为质量越高的童诗,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都更加有意义。教师在选择例诗前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选择最优秀的,和本主题相关的作品呈现给学生。学生在阅读例诗的时候,会把例诗中的情节和自己的生活相联系,用自己的感受去丰富和补充诗歌,由外形产生新的想象,这是“形似”的想象过程。比如例诗中橘子像个太阳,学生会说“橘子像个车轮”等等。以下仍以《太阳》这一课为例。

(出示例诗)

早晨/太阳是一个娃娃/一睡醒就不停地/踢着蓝被子/很久很久/才慢慢慢慢地/露出一个/圆圆胖胖的/脸儿 ――林焕彰《日出》

师生交流:太阳是一个什么样的娃娃?你像他不?

大太阳/晒被子/被子晒得喷喷香//喷喷香/做个梦/梦里抱个小太阳 ――王成荣《晒被子》

学生讨论:被子里是不是藏了太阳?

太阳露出脸来/老是眯眯笑/他的金丝头发/每一根都会跳 ――佚名《快乐的太阳》

师生说说:太阳快乐的样子除了头发会跳,还有……

太阳公公走了一天/累得面红耳赤/他跳到清净的河中/把一天的疲劳洗净//哎呀!他不见了/是不是沉进了湖底//不/他扎了一个猛子/第二天又从湖东冒起

――管用和《夕阳》

学生联想:夜晚的太阳只去过湖底吗?

三、拓展思维,“神似”想象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想象已经被激活。这时,充分调动学生理解与独特感受的参与,引导他们从外在的浅想象到内在的深思维,从一般的联想想象到和自己生活或个性紧密相连的“神似”想象。这个过程,经常可以通过一个游戏来过渡,一个生活化的场景来切入。比如《种子》一课,教师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在她的耳朵边说一些悄悄话,对学生说:“猜猜,我在她耳朵里种了啥?长出了这么甜的微笑?”而上《手》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对全班同学做几个手势,让大家说说代表了什么?

《太阳》这一课,就可以把学生带到教室外面,在阳光之中寻找一下新发现――

师:现在,这个美丽的太阳,就挂在天空,对着大地微笑,对着我们微笑,我们就一起悄悄走到他的下边,感受一下他的笑容,捉住一个画面,再为自己找的画面写下理由,好吗?

生:(欢欣鼓舞)好!

(师生一起来到校园里,操场、蘑菇亭、紫藤架下……慢慢地寻找、捕捉画面。)

师(微笑):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样的太阳?

生:我看到太阳光在跳,跳到这边,又跳到那边。你们看!(指着跳动的光斑)

…………

师:你发现了太阳有会跳动的头发!

生:真的,这头发真神奇!

生:(指指远处)秋天的太阳把枫叶都烧红了,把那边人家的太阳能热水器里的水都烧开了。

师:太阳的肚子里装了火焰,在烧枫叶和开水!看来,你今天的发现还真特别。

生:太阳的肚子是有点厉害!

(附他的诗:太阳装了一肚子的光芒/掉在我们身上/大家都变成金灿灿的//太阳装了一肚子的火焰/漏一点出来/就把枫叶烧红了//太阳装了一肚子的热气/跑一点下来/就把热水器里的水/烧得发烫)

生(兴冲冲地跑来):太阳一来,大家都来劲了。花、草,还有我们的小朋友,它让我们变亮了,你说它像不像打火机!

师:太阳成了打火机,把什么都点亮了,最重要的是点亮了小朋友的眼睛,不然,你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发现?你写下来一定也非常精彩!

(附他的诗:太阳是个打火机/世界上的/一草一木/花和果实/每个人/都是一根根有趣的火柴/太阳每天都把我们点亮/瞧/世界燃烧得多么快乐)

一个篮球滚过来,调皮的小男孩儿跑去踢了一脚,小女生爱告状,扯着他,来到我身边。

面对这个垂头丧气的小男孩,我笑着问他:“还有你呢?发现太阳的秘密了吧?”

那个爱告状的女孩抢着回答:“他刚才说了,太阳是个球,从东踢到西,一天就过去啦!”说着忍不住就笑了。

师:真好!太阳这么漂亮的球是谁在踢?你快写写看!

(附他的诗:太阳是一个皮球/云朵们老是爱玩他/每天从东边/一直踢到西边/常把自己的脸蛋都累红了/最后/总是不当心/把他踢进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大黑洞)

一个孩子看到了晾晒的被子,像拉家常一样和我说:“我妈妈就喜欢晒被子,晚上我睡觉时,被子可香了!”

师:太阳的味道是怎样的呢?

另一个孩子插嘴道:“其实是阳光的味道,就是太阳头发的味道才对。”

“我会写了。”那个孩子边说边跳,像满身金光的太阳。(附她的诗:一大早/太阳就起床/开始梳她金黄色的头发//一整天的时间/她一点一点梳着/头发常常垂到我的身上/还掉了好多根到妈妈晒的被子里/晚上/我在被子里闻到了/太阳头发香喷喷的味道哩)

四、情境创作,评议修改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欣赏一组跟主题相关的童诗画,从一个个与主题相关的诗意画面中,学生在回忆、思考、寻找、发现……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探索的冲动中去,然后开始提笔记录下自己较为成熟的思考。创作后,把自己的作品张贴出来,这个时候,教师随时找出几个有特点的作品开始集体赏析。

在太阳底下跑过一圈的学生纷纷回到教室,在欣赏一组太阳下的镜头后拿起了笔。

在这个伴随着明媚阳光的写作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成了太阳,写下的每一串文字,便是小太阳的一缕光芒。

最后,教师请学生一起阅读、倾听、点评他们自己的作品――

生:我喜欢把太阳光比作头发,因为我梳头发的时候,梳着梳着真的会有头发掉下来。

生:我认为把太阳比作皮球很好玩,有一次,我也把一个球踢到洞里去了。

生:我可以帮《太阳杯子》这首诗补充两句――太阳每天倒一杯橙汁给大家喝/喝完后/一天就过去了……

学生从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一起来赏析与点评,每一个学生的体会都有相通之处,每一个作品的评析都洋溢着温情与美妙。

有关重阳节的诗篇9

关键词:《秋颂》;美学价值;赏析

中***分类号:I56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1.前言

诗歌《秋颂》是英国诗人济慈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其向读者描述了一个丰收、温暖的季节。在济慈所创作的众多诗歌当中,大部分诗歌得到人们的赞赏和肯定,《秋颂》就是其中一首,广受人们的喜爱,济慈笔下的秋天,显得格外温暖、可爱,堪称不朽之作。

2.《秋颂》诗歌鉴赏

诗歌《秋颂》是诗人济慈留下的最后一首诗,该诗的创作正是诗人生病期间,当诗人走进庭院,秋日夕阳余晖洒在田野之上,显得格外温暖,此时,身患重病的诗人也感觉到一丝丝温暖,不禁提笔描绘如此动人的秋色。诗人笔下的秋色主要以喜悦、温暖的色调为主,对秋季早晨雾气缭绕的景象,和黄昏时分暮霭笼罩着整个大地的景象,进行生动的描绘,将秋天具有的特色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1]。秋天是成熟、丰收的季节,诗人在诗歌的第一节当中就突出了这一点,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因此,诗人将求和太阳这两者比喻成密友,生动形象,引人无限联想。诗人在诗歌中描写道“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好塞进甜核”将秋天独有的特色渲染纸上,把秋天的景色传递给读者。在诗歌中,诗人不仅仅在于描写秋的景色,还对太阳进行描绘,将太阳和秋做生动形象的比喻,展现给读者一副动感的画面,当人们阅读诗歌时,眼前不经浮现出一副热闹、充满活力的画面,令人陶醉。

3.《秋颂》的美学价值赏析

英国诗人济慈的《秋颂》堪称佳作,在诗坛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对《秋颂》的美学价值进行赏析,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例如韵律美的角度、意象美的角度以及修辞美的角度,从这三个角度进行细细赏析,可了解到《秋颂》美学价值所在。

3.1韵律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英文诗歌多采用抑扬格五音步的书写方式,凸显出发音规律,《秋颂》也不例外,诗人在书写诗歌《秋颂》时,巧妙的采用了抑扬格五音步。在诗歌的第一节就对秋色进行大胆的描写,诗歌一开头就写到“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将秋天硕果累累的景象描绘了出来,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秋和太阳比喻成为密友,富有活力,接着,诗人的笔墨转向了藤蔓的屋檐,从布满青苔的老树转向了一派秋意盎然的田野,一幅幅秋景***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诗歌的第二节中,诗人主要对人们丰收时的热闹场面进行描写,展现出一幅喜悦、欢乐的景象,画面生动又温暖,尤其是在人物的刻画上,诗人对人们劳动的景象进行生动的刻画,通过人物形象来突出秋天特有的丰收景象。在诗歌的第三节当中,主要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秋天的景色,将人与大自然的声音相结合,表现了”秋的声音”,表面上传递给读者的虽是一副热闹的景象,但是映入耳帘的却是阵阵凄凉[2]。

诗歌《秋颂》灵活的运用了抑扬格五音步的书写方式,在每一节的书写中都表现出了秋天不同景色,使诗人的笔墨带动着读者的眼睛不停转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深深感受到诗人传达的情感。

3.2修辞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每一首成功的诗作都离不开修辞手法,诗歌《秋颂》也不例外,在诗歌当中大量采用修辞手法,将秋的景色描写的生动唯美,充分表现出了诗歌的美学价值,与诗人对秋的喜爱之情。在诗歌中,首先巧妙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将毫不相关的事物相互结合,例如,将秋和太阳比喻成密友,原本秋这一词对读者来说具有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感觉,但是诗歌这样一写,使得秋立即成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诗歌更加温暖、亲切[3]。在诗歌的第二节,诗人灵活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如,弥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等等,诗歌将秋的景象拟人化之后,使诗歌更加独有情趣美。最后,诗人还运用了疑问句式,即“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似乎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正在和秋窃窃私语,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的不舍和希望得到秋的回答的急切心理。

修辞手法是诗歌《秋颂》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本诗正因为多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那个修辞手法,才表现出诗歌的生动形象,令读者感受到秋的独特之美,更为陶醉。

3.3意象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从意向美的角度对诗歌《秋颂》的美学价值进行赏析,可从嗅觉意象、声音意象以及触觉意象上最赏析。在本诗当中,不仅仅是韵律美和修辞美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影响,意象美更是令读者难以忘怀,意象美是本诗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西方诗歌多偏重于细致方面,但是《秋颂》一诗则与其他西方诗歌不同,其将嗅觉、听觉以及触觉三者结合于一体,对景色进行描绘,不但将西方文化的特点展现了出来,而且还传递给读者视觉意象的效果[4]。在诗歌当中,嗅觉意象主要体现在第二节当中,诗人在诗中写到“Drows’dwiththe fume of poppies”,当读者看到这一句话时,眼前自然而然出现罂粟花的画面,并从田间飘来一阵阵花香,嗅觉意象油然而生。声音意象主要体现在第三节当中,诗歌第三节中描写了羊群、蟋蟀、燕子以及蠓蚋等,动物的叫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立即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羊群、飞虫、知更鸟、燕子以及蟋蟀等众多动物声音的聚集,在秋日的阳光中相互鸣叫,勾勒出一幅热闹的秋景***,但是人们隐约感受到鸟儿悲伤的鸣叫声,似乎在叹息着秋日时光即将逝去,迎来寒冷的冬季。动物叫声相互交错,营造了一个具有色彩美和意境美的秋天景色。

至于触觉意象,则是贯穿于整首诗歌当中,在诗歌当中,诗人济慈多处采用触觉短语和触觉词汇,例如:winnowing wind、load and bless、sound asleep,borne aloft等多个触觉性词语和短语,当读者阅读到此处时,有身临其境之感,秋天不再是抽象化的秋天,而是可看得见、摸得着的秋天,加深了读书对诗歌的印象,并且诗歌的价值在此得到进一步提升[5]。此外,在诗歌《秋颂》当中,诗人济慈还巧妙的营造了味觉意象,在诗歌的第一节当中就体现出这一点,“ripeness to the core”这个短语的使用使读者似乎品尝到秋天成熟水果的甘甜,读者似乎在一边品尝着水果,一边欣赏着硕果累累的秋色,在这些味觉意象的作用下,使读者顿时产生了秋天的渴望。

意象美是诗歌《秋颂》最大的特点,诗人为读者打造了嗅觉意象、声音意象以及触觉意象等多个意象,使读者在阅读中深深享受到秋天的美景,尽情陶醉在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当中,突出了本诗歌的艺术价值。

4.讨论

诗歌《秋颂》作为英国诗人济慈成功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将秋的景色生动形象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表现出了本诗的韵律美、意象美以及修辞美,从而充分体现出了《秋颂》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9(07):380-384.

[2]刘炳善等.英国文字简史[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5(11):35-36.

[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J].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6(12):129-130.

有关重阳节的诗篇10

众所周知,声乐艺术是音乐和文学高度融合的音乐艺术,以人声演唱的音乐传递着人们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传递需有载体,声乐艺术的情感载体是音乐旋律和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在传达思想情感,构建听觉感官审美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习文学语言是声乐艺术工作者在专业学习中的必修课,特别是在提高文学语言审美鉴赏力方面应下苦功夫。提高文学语言的审美鉴赏力应从对诗化语言的学习入手。诗化文学语言在与音乐的融合中,形成语言的形式美感,如诗歌遣词造句时的对仗、排偶带来的和谐规整;节奏顿数相对,平仄相见带来的抑扬顿挫;句尾归韵带来的循环反复。这种诗化的形式美又必须为诗歌的表现内容服务,即诗歌之中强烈的思想情感。诗情应为诗歌表现内容美的核心和精华所在,亦是构成声乐艺术美的文学基础。可以说,理解了诗化文学语言的诗情,才能真正地表现声乐艺术。

2如何理解声乐艺术中的诗化文学语言

我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文化。诗歌文化的星空中有许多灿烂的篇章,这些优秀的篇章不论是乡野歌谣还是名家之作,都是我们学习诗化语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优秀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感,描绘了当时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画卷。声乐艺术学习者可以从这些诗歌中领悟诗化文学语言的精妙,培养提炼诗情的能力,品味诗化文学语言在形式美和内容美何如达到高度的统一。

2.1精读诗歌,潜心品味诗化语言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声乐作品中,有很多作品是根据诗歌进行作曲创作的。如具有古典音乐风格的声乐艺术歌曲《阳关三叠》,最初本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琴琴歌改编而来,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建国后我国著名作曲家***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曲,夏一峰将其整理改编成现在流传较广的声乐艺术歌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王维以精炼、质朴的诗化文学语言,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友人之间依依难舍的惜别***。诗句中传达的真挚友情让人动容。全诗的结构规整,严格遵循七言诗的音韵要求,因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之美,由节奏顿数相同产生的和谐之美,以及句末同韵相协构造的循环反复之美(如第一句“渭城朝雨轻尘”和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末“尘”字与“人”字同韵)。诗化语言形式美和友人间的惜别之情相融合,体现了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和”的美学思想。

2.2理解诗化语言的跳跃性,提高艺术想象力

诗歌的语言运用经常省略过渡、转折词语,破坏语法规则,在逻辑结构上有很大的跳跃性,其跳跃的动作间没有连续性,只依存于相同的情感线索。如男女高音独唱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陆在易根据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抒情诗歌《我爱这土地》而创作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啊,/和那来自林间温柔的黎明……”诗人将自身虚拟为一只体型弱小意志坚强的小鸟,即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也要用生命的力量唱出对土地的执着、坚贞和爱恋。诗歌中鸟儿歌唱的对象有四个,即:土地、河流、风、黎明。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践踏和的中国土地,河流象征着压抑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自由的曙光将到来。艾青写这首诗歌时正处于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和艾青忧国忧民的赤字情怀共同作用于鸟儿的形象,产生一种奇特的审美意象,极大地提升了审美表现力。

2.3分析诗化语言的音乐性,寻找诗歌与音乐二者之间的联系

分析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诗歌与音乐的相关联系,诗化语言中长短句的运用和音乐中音符时值的运用产生的节奏效果,因其长短不同而产生节奏上的更迭起伏。诗化语言中词句的反复运用和音乐中的回旋曲式一样,带来形式上的回旋反复之美等。

3结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有关重阳节的诗10篇

学习

我的植物朋友作文三年级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植物朋友作文三年级10篇,内容包括我的植物朋友作文三年级评语,我的植物朋友作文三年级140个字。坐在车上,翘首望着山上那“万绿丛中一点红”,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激动。渐渐地,那红点越来越大,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远处那片红色,唯

学习

朱自清散文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朱自清散文春10篇,内容包括朱自清春散文推荐,朱自清散文春的线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样,读一百回,复习一百回,才能理解的更透彻。同学们,有一位作家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不在事物本身,而是你握不住的一刹那。

学习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假如时光可以倒流10篇,内容包括假如时光倒流随笔,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的好段。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想回到我和哥哥开始和平共处的前一天,看看我和哥哥是和平共处的原因。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想回到四年级的暑假,改一改我曾说的一句

学习

毕业论文指导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论文指导总结,内容包括毕业论文指导总结范文,毕业论文总结与展望怎么写。二、选题情况分析按学院的布置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有组织的选题,采用学生先在系统选教师及题目,然后教师选学生的方式随机选取。八名学生都顺利地完成

学习

药剂毕业论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药剂毕业论文,内容包括药剂毕业论文怎么写,大专药剂的毕业论文。作者简介:管清香(1973―),女,汉族,吉林省白山市人,吉林大学药学院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药物新剂型研究。杨晓虹(1956―),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

学习

论文的基本格式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论文的基本格式10篇,内容包括论文的字体格式要求,论文名字格式怎么写。论文标题要求:论文标题是论文的中心论点,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简明确切反映论文的特定内容,字数以不超过20字为宜,一般不用副标题。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学习

感恩教师节手抄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教师节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感恩教师节二年级手抄报,曲洲老师感恩教师节手抄报。六年级教师节手抄报的***片3六年级教师节手抄报的***片4六年级教师节手抄报的***片5六年级教师节手抄报的资料:教师节说说1、用岁月,编撰人

学习

专题汇报材料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专题汇报材料,内容包括专题汇报工作材料的模板,专题汇报材料金句。(一)会前精心组织会前根据文件要求,我镇领导在认真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以大力弘扬***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认真撰写发言材料,并于5月6日前提交镇*

学习

歌唱比赛主持词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歌唱比赛主持词10篇,内容包括歌唱新时代的主持词,歌唱比赛主持词开场白。你,是一片充满活力的土地,男:***公司你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女:十年艰苦创业!男:十年硕果累累!女:公司走过了十年的辉煌历程,今天,我们迎来了她十周岁的生日

学习

小学国旗下的讲话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国旗下的讲话10篇,内容包括国旗下讲话简短正能量,国旗下的讲话期末考试。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成功来自勤奋付出终有回报》。常言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付出辛勤的劳动,才会获得丰硕的成果,不劳而获的事情是不

学习

五五普法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五五普法10篇,内容包括五五普法实施方法,五五普法起止时间规定。(二)关于“五五”普法的侧重点。抓重点、促全面,是一种很好的工作方法。“四五”普法对重点普法对象和重点普法内容作了要求。实施过程中,我们针对重点对象、重点

学习

入团申请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入团申请,内容包括入团申请书10000篇,怎么申请入团流程。当我们在与黑暗拼搏时,它会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继续向前冲。当我们在波涛的海水中挣扎时,他会是及时的救生员,让我们重获呼吸。我渴望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我渴望成为共产主

学习

口腔护士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口腔护士总结,内容包括口腔护士总结范文,口腔护士新人总结。

学习

写秋雨的作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写秋雨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描写秋雨的作文怎么写范文10篇,写秋雨的作文。Autumn,nosummerwarmsurging,nowintersnowwrapped,nospringfullofvitality.Autumn,onlyatouchoflight,atouchoffantastic

学习

绿的诗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绿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绿的诗句大全100首,带有绿的诗句10个。【前言】《齐安郡中偶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这是两首秋景诗。第一首诗写秋日暮景,通过落日烟柳之景,绿荷西风之状,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画

学习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重阳节的诗歌,内容包括9.9重阳节可以唱的诗歌,关于重阳节的诗歌和作品。一、关注作者,走进作品我们首先来认识作者王维(699――759),字摩诘,原籍祁(山西祁县),而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县),遂为河东人,幼时喜音律、善书画、习琵琶,多

学习

带有风的诗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带有风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带有风的诗句飞花令,带有风和人的诗句大全。作为晚唐体的诗人,林逋承袭了唐代贾岛、姚合诗风,多描绘山水风光,其言必透清冷萧涩,着意雕刻字句,似轿作之嫌。但细细地品味却渐显其不同之处,正如“于细处见

学习

月亮的诗歌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月亮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月亮的诗歌古诗,十月的月亮诗歌。李白是一位罕见的天才诗人,其一生诗作近千余首,其中,写月的诗句不下三百处。正如陶潜爱“菊”、陆游爱“梅”一样,李白爱“月”的情结到了近乎狂热的程度。月亮唤起了这

学习

月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月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月是故乡明的诗句古诗,含有月的诗句古诗二年级。2、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

学习

有关秋天的诗词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秋天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赞美秋天美人的诗词,形容秋天美景的诗词。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宋代诗人叶绍翁用诗的形式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萧萧……”;而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到来时更加思念

学习

九九重阳节诗词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九九重阳节诗词10篇,内容包括九九重阳节来历诗词精选30首,九九重阳节诗词有哪些。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九

学习

长征的诗歌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长征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长征的诗歌,长征诗歌七律。荻原朔太郎(1886-1942),生于日本群马县前桥市,被奉为“日本近代诗之父”,开拓了日本近代诗的地平线。著有《吠月》《青猫》《冰岛》等多部诗集、小说《猫町》以及诗歌理论的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