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重阳节的诗歌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第1篇

关键词:音乐;文化;《阳关三叠》;琴歌

中国古代艺术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感,它以线性音乐思维为基础,以五声调式为主体,遵守均衡对称的曲式结构原则,以及逐层递进的展开手法,采用吟唱性的旋律,均匀平稳的节奏,疾迟随心的速度,讲究意境,注重“品”。以声乐作品《阳关三叠》为例,分析如下。

一、关注作者,走进作品

我们首先来认识作者王维(699――759),字摩诘,原籍祁(山西祁县),而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县),遂为河东人,幼时喜音律、善书画、习琵琶,多才多艺。开元九年,进士擢第,21岁,担任“太乐丞”,以诗盛名。天宝年间,驸马豪贵之门,无不拂习迎之。他常于道友浮舟往来,弹琴赋诗,晚年长斋禅诵。历代文人墨客称赞王维诗词意新理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其次,来看作者所生活的社会。唐初,由于统治者对民宽容,使得唐的***治、经济、文化都得以发展,在贞观年间至安史之乱的一百多年间,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达到了顶点。但随着领土的不断扩展,大批农民被押上边关驻守边疆,特别到了唐玄宗时期,***治逐渐腐败,大批农民丧家荡产,命运凄惨。王维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这首诗就是王维深刻反映唐统治者征遣徭役,表达亲友离别的一首名作。

最后,我们来看这首作品曲作者不明其人的原因大致分析有两种因素:1、唐宋之前记谱法不发达;2、古代文人多重文轻曲。

二、客观审视,综合理解

(一)情节――以诗作词 内涵丰富

“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描绘的是咸阳故里,渭水北岸的清晨朝雨中,王维送别元二,携手古驿道,寂寞清凉,驿站茅舍孤对远漠。元二出使安西,走的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塞――位于敦煌西南的阳关,出阳关后便进入塔里木盆地,迢迢远行。作者对友人说:往西过了阳关,就看不到老朋友了,更何况你要去更远的地方。在古代,交通不便,远隔千里,难以重逢,故有生死离别之感。

诗中朝雨懦荆客舍柳青,景象悲惨。“渭城”为送别之地,“朝雨”、“柳色”点时令景物,朋友相送,无语凝噎,好在腹中诗篇万卷,作此佳作,流传不息。

(二)风格――琴歌风韵 恰当把握

中国古代琴歌,又名“弦歌”,系采用古琴(七弦琴)伴奏,自弹自唱的歌唱形式。琴歌历史悠久,是古琴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与独特的风格韵味,深受青睐。

琴歌的演唱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乡谈折字,词曲谐和:“乡谈”指方言,“折字”则指传达字音的腔格和字调的音势。演唱中注重字的四呼开合,吐字清晰,声调准确,适当运用反切,达到一唱三叹的效果。

2.以声依吟,节奏自持:琴歌形成于曼声长吟的诗歌语言,节奏受诗歌节律的制约,其节奏以句逗划分。“句”是诗中最基本的节奏单位,琴歌的演唱也以“句”为基本奏单位,尽量保持句意的完整。“逗”是以词义为依据的适于顿挫的最小节奏单位,划分灵活,常由一、二字或若干字组成。

(三)曲式――结构简明 民族性情

声乐曲《阳关三叠》在唐代就非常流行,被收入《伊州大曲》,曲谱最早见于《浙音释字琴谱》(1491年以前),另外还有1530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版本。据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64年)传谱,全曲分三大段,基本采用一个曲调作反复变化叠唱三遍。该曲在王维原诗的基础上新添了歌词(后段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发展成了包括长短句在内的多段体作品。

第一叠前钢琴奏出小小的一个乐句(5.6 12 2 ― )作前奏,古朴淡雅,仿佛古琴音响。以原诗四句谱曲而成的主旋律(6.1 32 1 2 2―)是歌曲的上半阙。采用五声音阶调式,以“re”为主音,四句诗呈起承转合之势,句式方整。每句最后的同音反复,给人以千叮万嘱之意。下半阙是后人添加的一段长短句歌词,为发展部分,转为羽调。

以后的两叠是第一叠的变奏式发展,情感层层递进。每段的下半阙分别渲染了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历辛苦”的连续反复呈现,表露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无限留念。特别是第三段在回环再现中,通过富于变化的节奏和深沉激动地旋律,使内心的积郁得以尽情宣泄,后半部出现全曲最高音形成高潮。三叠后的尾声使全曲感情的收束,节奏渐缓,音乐回商调式,回味无穷。

声乐曲《阳关三叠》以琴歌为载体,含蓄深沉,是中国古文化的体现。以诗歌为内容,明白如话,是诗与音乐的珠联璧合。在旋律、节奏、曲式、调式方面简洁明了,意韵饱满。以上是笔者的几点认识,总结出来与同行们探讨。音乐中的文化是音乐发展的灵魂,它赋予了声乐作品内容,塑造了声乐作品形象,激活了声乐作品的美。我们要用这种观念去引导学生科学的进行艺术实践。

参考文献: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第2篇

关键词:王维;应制诗;宫廷节庆

王维长期在唐朝都城长安为官,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可以说王维是生活在盛唐时期的官吏阶层的贵族,不会为了生计而显出怀才不遇或生活窘迫的状况,因而其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大多为山水田园。这些经历和个人的创作才华,成全了王维的应制诗创作。

一、王维的应制诗创作及题材分类

(一)唐代的应制诗创作概况

应制诗创作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皇帝命令而作,表现出以皇帝为中心的创作特点,因而皇帝诗歌创作的态度也就决定了应制诗的基本审美倾向;其二,是皇帝身边围绕着的能诗作赋的文官。唐朝时期,中国整体处于***治稳定、物质丰富的时期,加之唐朝“以诗赋取士”的科举考试,使得唐朝时期的官员,大多能诗作赋,由此诗坛呈现出鼎盛的局面,王维就是盛唐时期上层官员中的典型代表。

初唐的应制诗创作数量在整个唐朝时期是最多的,以上官仪、李峤、张说、张九龄、苏F为代表的文官创作数量达800多首,应制诗作内容遍布宴会、游乐、送别等题材。进入天宝之后,由于***治动荡,应制诗创作逐渐衰落,至安史之乱以后,伴随着唐王朝光辉的逝去,唐代社会与诗歌发展因此跨越了其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应制诗也必然迎来它的衰退时代。可以说唐代文学、唐代诗歌、唐代应制诗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切实反映了唐代的历史,或许可以说,我们从唐代文学创作的蛛丝马迹中,可以切实洞察历史的脉络。

(二)王维应制诗的题材分类

王维在朝廷为官期间,长安的社会生活可谓是朝气蓬勃,盛唐气息使得官员阶层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诗人,他们歌颂生活,赞颂朝廷,并由诗歌的创作体现个人的***治抱负和***治理想,王维本人也不例外。其应制诗题材按照其描写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节庆应制诗。宫廷宴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增进皇室成员之间感情、加强帝王和群臣关系的一种方式,特别是每逢重要节日的时候。王维关于此题材的应制诗包括:关于上巳节的《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和《三月三日勤***楼侍宴应制》,关于重阳节的《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以及关于元宵节的《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T宴应制》。

2.游乐应制诗。按照游乐的地点,游乐应制诗又可以分为在宫中的娱乐活动和走出宫廷带有赏玩性质的游乐活动。据统计,诞生于盛中唐的游乐应制诗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张九龄、姚崇、苏F、张说、王维等人。王维关于此类应制诗有《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园亭赋乐贤诗应制》、《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奉和圣制从蓬菜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3.***治应制诗。王维关于此类诗作有《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像之作应制》《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几乎都表达了作者渴望贤君的***治愿望。

4.送别应制诗。此类诗作有《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

以上对王维应制诗的分类,只是根据其创作内容来做的一个大致区分。可见,王维的应制诗创作不单单是对皇帝诗作的“奉和”,也不单单是歌功颂德,同时也体现着他的***治愿望和诉求,以及他本人对于人生的态度。

二、王维的节庆应制诗创作

在王维的应制诗中,按照题材分类,有专门描写节庆一类的应制诗,可以称其为“节庆应制诗”。根据王维节庆应制诗所描写的内容,又可将其按照所描写节日,从以下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为切入点,来洞悉盛唐节庆文化的一些传统风俗习惯和节日特征。

(一)上巳节

王维关于上巳节的诗作有《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三月三日勤***楼侍宴应制》。

上巳节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在唐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唐朝***对其的重视与肯定程度超过了历史上的其他时期。三月三这一天,对于皇家来说,要宴饮群臣,以彰显皇室的豪气与奢华,以及开放包容的大唐风貌,给上巳这一游山玩水的节日增添了许多非凡之气。唐代对诗歌的重视,必定使得在每年的这一天,大批诗作在节庆活动中产生。生活在盛唐时期的王维,作为士大夫阶层,必然受到皇帝的邀请,在上巳节这一天所创作的应制诗,必然具有切实描绘宫廷节庆气氛的历史价值。

在《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都提到了“冕旒”。“冕旒”是古代汉族礼冠的一种,《周礼・夏官・弁师》中记载:“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中的“画旗摇浦溆,春服满汀洲”体现出了节日当天,服装的华丽与富贵。在三月三上巳节这一天,皇帝、太子头戴冕旒,以示对节日的重视,也同时体现出上巳节在唐代节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彰显大唐的盛世风貌。

“春禊”、“拔禊”均为“盥洗”之意,指代“上巳节”,也同时表现出节日当天的风俗习惯,有时也成为“修禊”。上巳节经过时代流变,到了唐代主要是在水滨举行盥洗祭礼,以除不详,谓之春禊。王维的关于上巳节的应制诗中,均提及与“水”相关的意象,如“洛水”、“汀州”、“渭水”、“天池”、“灞骸钡龋“画o”是船的别称,显示了节日当天戏水的场景。

在王维的此类应制诗中,其主要描写建筑为唐代长安城的南边,有曲江池、龙池、上林苑、勤***楼等;主要描写人物为太子、皇帝、群臣;主要描写场景为戏水,主要通过服饰、歌舞、大殿装扮等展现宫廷文化以及上巳节节庆文化。

(二)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的诗作有《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

中国的重阳节,其源头最早可追溯至汉朝初期,当时皇宫中君臣上下在每年的九月九日饮用酒、吃“蓬饵”、戴茱萸等风俗活动以求长寿。到汉朝末期,这个习俗便在民间流行起来了。后直至两晋南北朝,重阳节人们戴茱萸、登高望远、赋诗饮酒、赏菊观景蔚然成风,由此这一节日于是固定下来。

重阳节发展至唐朝,这些习俗仍然被保留,在王维的《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中的“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一句,仍能可以看到一些历史文化遗迹,例如重阳节中不可缺少的“芍药”、“茱萸”等事物,“无穷节,长奉柏梁篇”中一词“无穷”给人们描绘了一幅的花海景象。“茱萸插玳筵”中“玳筵”意为豪华、珍贵的宴席。由此可见,在重阳节这一天,皇帝在宫中大摆筵席,邀请官员中地位较高者和宫中的人一起赏菊,并在庆祝节日的过程中,赋诗唱和,以助兴之用。

(三)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的诗作有《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T宴应制》。

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汉代,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一天夜空皓月当空,人们要出门赏月、燃灯放焰、赏灯猜谜、共吃元宵、合家团圆,以示庆贺。“上路笙歌满”和“游人多昼日,明月让灯光”展现了一幅安定和谐的社会景象,百姓都走出家门,参与到赏月、猜灯谜等节庆活动中。“鱼钥通翔凤,龙舆出建章”,高大轩敞的车舆走出建章宫,体现了皇室与民同乐的节日气氛。

王维关于上巳节、重阳节、元宵节的应制诗创作,从诗句中展现出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与富足,也同时体现了宫廷的奢华与豪气。通过“秦”、“汉”这样词语,给诗歌增添了一层厚重的历史色彩,同是在长安建都的王朝,在历史上尽显都城的威严和宏伟。正是因为唐朝富足的生活,特别是经过唐初的贞观之治,唐朝发展至盛唐时期,物质、精神等方面的生活达到极大富足,中国古代社会也同时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唐代人享受的生活理念就是建立在富足的生活的基础之上,加上唐朝社会对于诗歌的重视程度,以及***对诗歌的提倡、帝王对诗歌的喜好,使得唐朝的诗歌不论在数量还是在创作艺术方面,都在这一时期也迎来了它的顶峰。

三、王维节庆应制诗所体现的文化价值

(一)***治文化的体现

王维通过节庆应制诗的描写,不但记录了当时亲身经历的重大节日,并且通过诗句传达出了诗人的***治愿望和诉求,他渴求贤君,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做些实事,以求社会安定,国家富足。他的应制诗并非仅仅停留在太平盛世赞美的表面层次下,同时试***以应制诗来实现自己***治主张。

《三月三日勤***楼侍宴应制》中“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听”一句,体现了王维渴望君主能够贤明仁***,以开放的胸襟集思广益。在宴会的欢声笑语中,还伴随着对君王的某些期冀。盛唐在文化、经济等领域在当时的世界,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大国”,这一点从王维的节庆应制诗中可以体会到,但在王维看来,正是因为唐朝的繁荣,才更容易带给统治阶级以过分享乐的态度。生活在太平盛世的王维,毋庸置疑地对这样的盛世产生一种自豪的情感,但同时,作为有抱负、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他始终不忘人民。也正如他的“比屋皆可封,谁家不相庆”(《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暗用陆贾《新语》中“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的典故,同样表达了作者的梦想与渴望:君如尧舜,万民同欢。

(二)重回历史记忆

通过对王维节庆应制诗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每逢重要节日,皇帝总要宴请群臣,以诗赋乐,场面宏大且气派。宫廷宴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交流娱乐、庆祝宣扬和联络感情的场合。王维此类诗的创作,不但从场面上、细节上给人们相对客观地呈现了当时的节庆状况,也从历史、服装、建筑等多方面对他所生活的历史时期的传统节日,用诗的方式进行了记录。虽然应制诗一般都被看作是官员为逢迎皇帝而作,但在一定程度上应制诗所记录的史实、场面等还是存在其客观性的,也在诗歌的字词中渗透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

从“秦”、“汉”到大唐,从“建章”、“龙池”到“上苑”,无一不充斥着时代的奢华与豪气,无一不蕴含着盛世气息,可以想象在歌舞升平、物质生活富足、***治生活稳定的盛唐时期,无论从服饰、音乐、诗歌等方面,还是平民的日常生活方面,都成为了当时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他们在歌颂太平盛世的同时,给世人留下了除诗歌创作意外的更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诗史”就是一部历史。

参考文献:

[1]侯磊.唐诗中的大唐[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2]袁行霈等.盛唐诗坛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陈淑娅.论王维的应制诗[J].作家杂志,2009(5):126-127.

[4]魏耕原.王维长安诗与盛唐气象[J].唐都学刊,2012,5, 9-17.

[5]高萍.王维应制诗的因革及其模式意义[J].求索, 2013, 7,131-133.

[6]高萍.王维应制诗与盛唐和文化[J].学术探索, 2012,8,138-140.

[7]唐箐.浅谈王维应制诗的意义[J].文艺传媒,2015,7,143-144.

[8]谢凤杨.初盛唐应制诗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

[9]王思浩.盛中唐应制诗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学院,2014.

[10]李玲.唐代应制诗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11]李淑云.王维接受情况研究[D].山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第3篇

重阳节是思念的季节,重阳节是纪念先人的纪念日。我们在重阳节登高、望远,怀念着先人。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那么你们知道关于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九九重阳节现代诗歌,欢迎参阅。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一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有幸登高红山上。

心旷神怡,

天阔地广,

一身清风一身爽。

天上人间,

各在一方,

蓝天白云尽遥望。

款款眷恋,

柔柔寸肠,

亲情依旧日月长!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二

一日夜凉一日深。

悠悠思绪扰离人。

阵阵秋风催叶落;

场场秋霜断花魂!

岁岁重阳今又至,

苒物华休待冬临。

寒蝉自知终归去;

声声哀叫透烟深!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三

终于在重阳后

被压抑的

对家的思念

汹涌喷薄

汇聚着

我的笑与泪

远方的亲人啊

你们是否还在午后忙碌

我想分担你们的劳累

塔里木的阳光

温暖着离家的学郎

躺在酥软的枯叶上

想想

家里会不会换了装潢

我的那张小床

现在换了谁躺

寻梦的大学路上

对家的思恋

谁能淡忘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四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写这词的人已仙逝三十六年

这是一个属于老人的节日

带失智的父亲母亲回家

正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全中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已接近两亿

作子女的倍感肩上责任沉重

老人们最想的是儿女们能常回家看看

想用亲情的醇酒温暖晚秋的寂寥

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寒冷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他乡异客

也在寻找温暖

然而天若有情天亦老

看着那连亲生儿子也不认识的浑浊老眼

我不禁感叹

岁月啊

你太残酷了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五

九九重阳志未铭,

邀友结伴向山行。

峻峭山岭踩脚下,

登高眺望众山群。

云海茫茫足下过,

古木幽幽树成林。

满山遍野红烂漫,

彤霞映水水自清。

山间小路弯曲径,

曲桥入水见倩影。

巨石醉卧于山涧,

俯望天地鬼神惊。

芳草绵绵绿茵茵,

重阳秋游登山顶。

上到山顶是好汉,

暮色夕阳不老情。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六

菊离枝头,开进了你的眼眶

今儿又重阳

母亲,你喜悦的眉梢告诉我

还挂在父亲嘴角上

那滴 醉人的桂花酒

一定,一定是你亲酿

一定,一定是你亲酿

那滴 醉人的桂花酒

还挂在父亲嘴角上

母亲,你喜悦的眉梢告诉我

今儿又重阳

菊离枝头,开进了你的眼眶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七

秋风落叶凉初透

情动高山

南山山头

落叶满目尽是

凄凉中

感受古道西风

沧桑诉情怀

风中望影人影瘦

望道松柏

依旧翠蒙蒙

九九双节

再现重阳日

今朝思绪南飞雁

南山畔

多少多情人

一曲高歌

诉尽心中孤独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八

九月重阳

思乡的丝带缠绕在枝头

黄叶的叹息里

是梦的惆怅

登高望远

夕阳一脸的忧伤

大雁的呜咽

把秋虫的琴弦弹响

千里的故土

白发染霜的爹娘

在菊花的笑颜里

都演变成泪的疯狂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九

九九重阳,

岁岁安康。

衣食住行,

美好憧憬。

养老保障,

医卡闪光。

长寿福享。

儿女孝敬,

共祝吉祥。

佳节喜庆,

万民欢腾。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父在天堂,

母亲独过重阳,

天上人间,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第4篇

摘要“尚健”诗歌美学观是欧阳修对北宋中期诗坛贡献的核心价值观。对“尚健”诗风的追求和倡导,使欧阳修成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并引领一代诗风的转变。本文从宗儒思想与“尚健”诗歌美学的内在关联、“尚健”诗歌美学的现实针对性、“尚健”诗歌美学的师从关系等三个方面,剖析了欧阳修“尚健”诗歌美学观的特点及成因。

关键词:欧阳修 尚健 诗歌美学 宋诗 诗文改革

中***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欧阳修作为宋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诗人,其贡献在于为当时低迷不振的诗坛引入了“尚健”的美学观并开启了宋诗发展的新阶段。欧阳修“尚健”的诗歌美学观有何特点?他何以会形成尚健的诗歌美学观?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一 欧阳修尚健的诗歌美学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健”体现了一种节奏适当、持之有度的正面力量。为了强调“健”的不同表现形式,于是形成了劲健、爽健、雅健、豪健、雄健等内涵相似的一系列词汇。所谓“尚健”的诗歌美学观,就是主张诗歌内容和形式都要有气雄力健、劲爽流畅的阳刚之气。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具有明显的“尚健”特征,体现出一种格高志远、情感充沛、跌宕起伏、雄豪健爽的风格,如《戏答元珍》、《晚泊岳阳》、《别滁》等。以《晚泊岳阳》为例: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全诗一气呵成,声高气足,爽健恣肆,诗境雄浑开阔,语言流畅自如。因此,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欧阳公诗专以快意为主”。欧阳修的快意以“健”为核心,讲究张弛有度。正如王安石在《祭欧阳文忠公文》中的评价:

“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词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欧阳修“尚健”的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中,还体现在诗歌评论中。欧阳修曾作《太白戏圣俞》一诗,表达了对李白诗风的无限崇敬之情。此诗极言李白潇洒纵横的超迈风采后,笔锋陡然一转:“空山流水空流花,飘然已去凌青霞。堪笑区区郊与岛,萤飞露湿吟秋草”,批评了孟郊、贾岛力窘气迫的苦吟诗风。这首诗是写给梅尧臣的。值得注意的是,欧阳修在《读蟠桃诗寄子美》一诗中曾将梅尧臣比为孟郊,梅尧臣也在《依韵和永叔澄心宣纸答刘原甫》、《读蟠桃诗寄子美永叔》等诗中自比孟郊。因此,《太白戏圣俞》一诗表达的正是欧阳修对梅尧臣诗风的否定态度。梅尧臣的诗歌美学主张是“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诗本道性情,不须大厥声。”(《答中道小疾见寄》)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评价梅尧臣“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但他在《与乐秀才第一书》中又说:“夫强为则用力艰,用力艰则有限,有限则易竭。”可见,他对梅尧臣的诗歌美学追求并不认可,所以他才会说:“知圣俞诗者莫如某,然圣俞平生所自负者,皆某所不好;圣俞所卑下者,皆某所称赞。”(刘,《中山诗话》)。当梅尧臣于范希文席上作《赋河豚鱼诗》时,欧阳修则夸赞他说:“此诗作于樽俎之间,笔力雄赡,顷而成,遂为绝唱。”(《六一诗话》)可见,在欧阳修心目中作诗应当快意洒脱,因此他才特别欣赏那些具有健爽诗风的诗人。在《答苏子美离京见寄》中,欧阳修高度评价了苏舜卿“其于诗最豪,奔放何纵横”。又在《六一诗话》中说:“子美气尤雄,万窍号一噫”、“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在《谢氏诗序》中,他又赞美谢景山说:“景山尝学杜甫、杜牧之文,以雄健高逸自喜”。这些评价,都体现出欧阳修诗歌美学观中的“尚健”特征。

二 欧阳修宗儒思想与尚健诗歌美学追求的内在关联

儒家经典《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的养气说也提倡刚健有为的大丈夫浩然之气。这种追求本身就内含了对“健”的要求,其终极目标就是以与天地并立的刚正大气充盈于个体生命,并通过士大夫的人文、***治活动,推进整个社会向符合天道的方向发展。在欧阳修看来,卑弱或凌厉均非正道,因此他在《易童子问》中专门解释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含义,他说:“盖圣人取象所以明卦也,故曰‘天行健’。《乾》而嫌其执于象也,则又以人事言之,故曰‘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欧阳修看来,君子的行为要符合天道,自强不息体现的正是天道运行之规律。

正如周裕铠所说:“尚健的诗学观乃根植于深厚的儒学土壤,在于以自强不息、刚直不挠的精神取代空虚寂灭、感伤沮丧的态度”。欧阳修具有鲜明的儒家个性和以天下正道为己任的士大夫情怀,其“尚健”的诗歌审美追求与他高度强调儒家人格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宋代文人主***,文人的社会责任感远比唐代强烈。晚唐以来,士风颓靡,如何改变这种风气,重塑健康向上的社会人文秩序,是北宋文人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宋初文人已经逐渐认识到“尚健”的儒家精神对改造社会风气、促进***治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石介才感慨道:“不有大贤奋袂于其间,崛然而起,将无革之者乎!”(石介,《上赵先生书》)欧阳修提倡士风、文风改革,希望以刚健有为的儒家精神拯救时弊。以致苏轼在《上梅直讲书》中说自己少小时就曾“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王安石也说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三)朱熹更是说他“外若优游,内实刚健。”(《朱文公文集・跋欧阳文忠公帖》)宋人对欧阳修的评价大多如此。另外,在负责编写《五代史记》时,他还专门设立《死节传》、《一行传》弘扬刚健的士大夫人格精神。在给皇帝的上书中,以及给当时名士、名臣写的序跋或墓志中,他也贯穿了“尚健”的评价标准,以孟子、韩愈提倡的儒家道德标准评价时人。

以儒家道德标准推进社会改革的重要一环就是文风改革。因为宋代文人主***,文人与士大夫在身份上合二为一。如不能通过改变文风而改变士风,就无法改变当时的社会***治、文化风气。所以“尚健”的儒家道德标准,通过士风改革的方式,转化为文风改革的内在要求,并经由文风而转变为诗风的审美追求。所以说,追求刚健有为的儒家道德理想,决定了欧阳修必然具有一种“尚健”的美学价值观。

三 欧阳修尚健诗歌美学追求的现实针对性

引领时代风气的文坛领袖,其美学追求必然会体现出一种符合时代审美需要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是站在历史高度主动剖析现实的结果。如缺乏对时代审美需要的深刻认识,就不可能作出符合历史需要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可能主动将自己放在文学史的长河中,扮演自己应当扮演的角色。欧阳修以“尚健”为核心的诗歌美学追求,对解决当时主流诗坛萎靡不振之弊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欧阳修之前的北宋诗坛先后出现过白体、晚唐体、西昆体、太学体。其中白体、西昆体主要是馆阁文学,太学体主要流行于太学生,晚唐体则是民间隐逸文学的代表。白体承袭五代诗风,内容浅切直白,风格故作淡雅,实则内容单调、寡情少味。晚唐体多写山水之思,情韵深婉、幽思静寂,但内容偏狭,情感单薄少味。西昆体虽然有针对性地克服了白体和晚唐体崇尚白描、少用典故、意淡味寡、情志局促的审美缺陷,但依然不能摆脱馆阁文学题材狭窄、情志不张的缺点,且用事过多,过分追求形式的华美,反而限制了诗歌言志抒情的功能。太学体为纠正西昆体,刻意形成枯硬、险怪、艰涩的诗风,缺陷也极为明显。以至于范仲淹认为,当时文坛“斯文大剥,悲哀为主,风流不归。”(范仲淹,《唐异诗序》)

北宋诗歌发展到这一步,只有走阔大胸怀,提振情志的道路,才能跳出馆阁文学、隐逸文学、举子文学的旧窠臼。欧阳修认为晚唐以来“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六一诗话》),所以“尚健”的审美追求,正是欧阳修在深刻认识时弊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的救弊方案。根据周裕铠的研究,“‘雄深雅健’尤其是‘雅健’或‘健’大规模用于诗歌风格批评,大约出现于北宋中叶。”而这正是欧阳修登上文坛并成为文坛领袖的时期。在欧阳修的影响下,后学苏轼最终将这股“尚健”诗风推向极致,并促成了宋诗的繁荣。由此可见,“尚健”的审美追求,正是欧阳修在深刻认识时弊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的救弊方案。

四 欧阳修尚健诗歌美学追求的师从关系

欧阳修最推崇的诗人是韩愈和李白。他自己的诗歌创作也兼取韩愈的刚劲、李白的飘逸;韩愈的奇崛、李白的晓畅。因此,严羽认为“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沧浪诗话》)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序》中也说他“诗赋似李白。此非余言也,天下之言也”。

欧阳修学习韩愈是因为韩愈诗风“豪健雄放”(蔡启,《蔡宽夫诗话》)。以韩愈《调张籍》为例: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

何等雄奇恣肆、奇崛生新,用字险僻拗口但不失于韵。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他:“通衢广陌,纵横驰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蚁封,疾徐中节,而不少蹉跌”。另外,韩愈诗歌已有宋诗散文化特征,行文酣畅,抒情不拘,无物不可入诗,无情不可入诗,大大开阔了诗歌的题材。欧阳修对此极为心仪,并在《六一诗话》中说:“退之笔力,无施不可”,又说:“(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不仅自己学习韩愈,还影响了北宋诗坛的走向,以致叶燮认为:“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原诗・内篇》)

除韩愈外,欧阳修还“于李白而甚赏爱,将由李白超踔飞扬为感动也。”(刘,《中山诗话》)他认为,晚唐以来“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六一诗话》),因此学习李白,以致时人对他诗风上承李白有着较为一致的认识。李白、韩愈诗风差异很大,但二人共同之处是以“健”为本,这正是欧阳修能够兼学韩、李的原因。如果说韩愈更多庙堂气和文人气,那么,李白就更多神仙气和诗人气。与韩愈诗歌更有儒家知识分子劲健持重的精神风貌相比,李白诗歌更具有纵横飘逸、飒爽流畅的气质。可见,欧阳修在“尚健”之下学韩、学李是各有所取的。所以,方回评价他说:“一变而为李太白、韩昌黎之诗。”(《送罗寿可诗序》)钱钟书也认为他“深受李白和韩愈的影响”,并因此说他:“一方面保存唐人定下来的形式,一方面使这些形式具有弹性,可以比较的畅所欲言而不至于削足适履似的牺牲了内容,希望诗歌不丧失整齐的体裁而能接近散文那样的流动萧洒的风格。”

但问题是,欧阳修既然认为李白、杜甫的核心价值均在于豪放,那他为何偏偏学李而不学杜?其实,欧阳修所作《啼鸟》一诗可以回答这一问题。该诗的最后两句是“可笑灵均楚泽畔,离骚憔悴愁独醒”。可见,推崇儒家内实刚健之风的欧阳修对屈原的沉郁婉转不甚欣赏,因此,他在《与谢景山书〈景四年〉》中就不无批评地说:“古人久困不得其志,则多躁愤佯狂,失其常节,接舆、屈原之辈是也”。尽管他也承认杜甫诗格豪放,但毕竟杜甫的精神气质与屈原相似,诗风过于沉郁顿挫,健爽特征并不突出。在“尚健”的要求下,欧阳修当然要选择李白而放弃杜甫。

五 结论

“尚健”诗歌美学观是欧阳修对北宋中期诗坛贡献的核心价值观。对“尚健”诗风的追求和倡导,使欧阳修成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并引领一代诗风的转变。只有看到欧阳修诗歌美学的“尚健”本质,才能理解他劲健有为的儒家***治理想、直言敢行的人格追求与推动诗***新运动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才能洞悉他师承韩愈、李白而不喜杜甫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周裕铠:《宋代诗学通论》,巴蜀书社,1997年版。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第5篇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而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新大纲中也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应用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结合幼师教学的实际特点,我形成了如下这篇教学设计。(幻灯片2)

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效果预测和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说说我的设计。(幻灯片3)

一、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幼师专业二年级学生,这个专业要求具备熟练舞蹈、音乐、绘画、书法技能,此专业在语文课程上则强调培养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要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如编纂和讲述幼儿故事的能力。而本专业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语文能力缺乏普遍自信心不足,心理较自卑,缺乏自我价值感,同时,文化素养不高,口语表达能力也比较欠缺。但是,由于初中《登幽州台歌》、《题西林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乐游原》以及杜甫《登高》、《登岳阳楼》的学习,已积累了部分登高诗题材,只要课堂上适当引导,是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幻灯片4、5)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三册第六单元诗歌教学以及初中学过《登幽州台歌》、《乐游原》等登临类诗歌基础上的专题总结。第六单元为唐代诗歌,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领学生欣赏唐人诗歌,培养诗歌的兴味,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我准备用1课时来完成教学。既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又补充相关的例证帮助学生理解登高诗不同主题、兴起原因以及发展脉络。(幻灯片6、7、8、9)

三、教学目标:根据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以及前面的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我拟定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背诵登高诗代表,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

“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利用联想思维,归纳、提炼登高诗歌“抒怀”、“思乡”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反复吟诵,深入体会登高诗歌所抒之情,所表之意。(幻灯片10)

四、教学重难点:

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正在于蕴含期间的情感。因此,改变传统教学中,肢解诗歌意象,进行支离破碎的教学,从整体上引导学生归纳、提炼登高诗歌“抒怀”、“思乡”主题,进而深入体会登高诗歌所抒之情,所表之意。这既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幻灯片11)

五、教学方法:

中职的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让学科课程教学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将这种理念融入到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了朗读法,归纳法,提问法,情景教学法,而学生的主要学法则是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幻灯片12)

六、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课前,我让学生利用手机互联网上网优势,收集10—15首登高诗,并对其主题做简要概述,目的是为了节约时间,同时也为上课做好相关铺垫。

我的课堂教学流程由四部分组成:导入课题,计划用时5分钟;第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对登高诗主题进行归纳,并分析原因,计划用时10分钟;第三部分,以杜甫《登高》、欧阳修《踏莎行》为例,引领学生进入情景体验,这是教学重难点,计划用时20分钟;接着是学生活动启迪和思考,计划用时5分钟。(幻灯片13)

在导入这个环节,简单介绍学生收集的较集中的几首登高诗,引领学生进行主题认识,并对学生预习情况作简评。第二个环节,以学生较熟悉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崔颢《黄鹤楼》为例,设计两个引导性问题:1、这几首诗的情感基调如何?(提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必忧、登高必愁,大方多悲、哀婉凄恻的感情基调。(幻灯片14)

2、表达怎么样的主题?——思乡、忧国、怀念友人。(幻灯片15)

然后自然引申深化一个问题,即:中国古代登高诗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主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个问题我主要运用讲述的教学方法,从地理、心理、文化等几个因素作简要概述,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为深入体会诗歌情感基调做好理论铺垫。(幻灯片16)

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体会登高诗“所抒之情,所表之意。”这个环节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同学们收集的登高诗中,重阳节登高占的比重很大,同学们对重阳节了解多少?(这个问题学生以前了解些,能够回答出诸如“茱萸节”、“节”、“老人节”、“重九节”等相关信息),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重九相关传统文化。再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日登高时候的感受,登高而招见者远,……登高而,把学生带入登高情景。继而我以杜甫《登高》和《九日》、欧阳修《踏莎行》、王安石《桂枝香》、王昌龄《闺怨》为例,分别讲述登高诗主题中“抒怀”、“思乡”两类。主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突破:1、抓体现情感基调的句子和字词,“哀”、“悲秋”、“离愁”、“独浊”、“萧条”等。2、知人论世。3、情景创设,想象和构思登高情景。同样抓关键词,从字形入手,分析词义演变,联系语境,帮助学生对诗歌情感进行体验分析。如“候馆”的“候”,“征辔”从文字字形演变和词义演变角度解读,有助于理解“登高而”4、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设备优势,播放古筝曲,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幻灯片17)

七、拓展训练(幻灯片18)

1、自选一首诗(词),根据诗歌的登高主题,绘一幅登高简***。

2、以简单的甲骨文字,构一幅登高简***。

3、背诵杜甫《登高》、自选一首登高诗写一段简析文字(主题、艺术手法、背景、典故、艺术效果……)要求:字数50—100字。(1、2题选其一,3必做)

八、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方面:提前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以及情境创设时多媒体的运用,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方面:通过搜集和补充相关课外材料,如:相关的登高诗,中国登高诗产生的地理、心理、文化因素;重阳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知人论世中作者背景材料;中心句分析时,结合文字性知识,讲解词义。

九、教学亮点

1、来源教材,不唯教材,高于教材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第6篇

[关键词]欧阳修;气格;笔力;宋调

[中***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1)06-0064-05

对于欧阳修诗歌的总体风格,世人多以“平易”视之。如王安石称“欧诗如玉烛”;叶梦得称欧诗“平易疏畅”;魏庆之称“六一诗只欲平易耳”;今人也指出欧阳修诗歌“虽有摹拟韩的痕迹-却一般是平易流畅、闲淡容与,风格究竟不同于韩愈”。宋人说的“平易”主要指诗歌遣词用字的避难趋易,是从诗歌的语言特点着眼的。如《漫斋语录》云:“用意要艰深,下语要平易”;《遁斋闲览》称苏轼《咏梅》中“竹外一枝斜更好”是“语虽平易,然颇得梅之幽独闲静之趣”。尽管诗歌的语言特点也是构成其诗歌风格的要素之一,但不能成为一个诗人创作风格的全部。就欧阳修诗歌言,“平易疏畅”的语言仅是其诗歌风格的外在表征,因其诗歌所彰显的人格意志、现实内容和诗歌构思立意的理性精神、下字运意的创新意识,使其诗歌呈现出格力劲拔、气韵疏淡、语言流走的特点,即所谓“气格”,才是欧阳修诗歌风格的主要内涵。

一、关于“气格”

格,本指木之长枝条,后引申为规范和法式。《说文》日:“格,木长儿,从木,各声。”《礼记・缁衣》云:子日:“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孔颖达等疏日:“物谓事之征验,格谓旧有法式。”“气格”既用于指诗文的气韵和格调,也用于指人的气度品格。如《旧唐书・韩愈传》:“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对偶,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范仲淹《兵部侍郎致仕***墓志铭》日:“公少而倜傥,负气格。”就诗歌风格言,“气”主要指诗歌情感的力量和气势,“格”指诗歌的规范和法式。诗歌对格力的追求,其实是对于流俗的超越和对于更高规范的追求。亦即说,有规范就被视为有骨格力度。规范又主要得之于后天的涵养而不是先天的气质,因此,一方面格力得求诸作者的胸襟气骨,另一方面格力又通过用笔的技法力度具体体现。这样,“气格”的内涵既指诗人人格与诗歌风格的统一,也指诗歌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宋代诗文品评十分崇尚气格,所以多以“气格”或“格力”的高下衡量诗文的得失。诗文气格的高下又通常与作者的道德品格相联系,因此宋代文人所崇尚的诗歌气格,其实是诗人主体道德品格与诗歌艺术风格两者融合与统一后所体现的诗歌品格。

二、欧阳修诗歌的气格

欧阳修非常注重“气格”,他常用“格”来品评诗歌作品。如《六一诗话》以“格不甚高”批评唐末诗人郑谷,以“诗格奇峭”称道友人石曼卿。在创作实践中他十分重视诗歌的气格,总是将有无气格作为诗歌高下的重要标准。因此,他的诗歌创作被叶梦得视为“专以气格为主”:

欧阳文忠公诗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

其言多平易疏畅,律诗意所到处,虽语有不伦,

亦不复问……然公诗好处岂专在此?如《崇徽

公主手痕诗》:“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

谋。”此自是两段大议论,而抑扬曲折,发见于七

字之中,婉丽雄胜,字字不失相对,虽昆体之工

者,亦未易比。言意所会,要当如是,乃为

至到。

在叶梦得看来,欧阳修诗歌一方面以矫正西昆体浮艳为己任,诗歌讲究气格,所以语言平易疏畅,另一方面还有巧发议论、对仗工稳、文思抑扬曲折的特点,尤其对欧诗在七字之中巧发议论的高妙之处,赞叹备致。方回《唐长孺艺圃小集序》中也认为“诗以格高为第一”,并在列举诗歌史上格高的诗人时日:“宋惟欧、梅、黄、陈、苏长翁、张文潜”。具体而言,欧阳修诗歌的气格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其一,在诗歌作品中渗透着作者的人格力量。

欧阳修十分强调道德品格修养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并身体力行,一身砥砺名节,注重人格修养,成为后世道德文章的典范。他在《新五代史》中指责冯道浮沉浊世、安富尊荣是“可谓无廉耻者矣,将其与节烈寡妇李氏作比较,揭露他连村姑野妇都不如,以此警告那些“不自爱其身而忍耻以偷生”的士人。却专为忠义之士和隐逸之士立《死节传》和《一行传》。他评价文人往往从道德品质着眼,强调其人格修养。如其《石曼卿墓表》称石曼卿“以气自豪,……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称谢绛“为人肃然自修,平居温温,不妄喜怒。及其临事敢言,何其壮也”;《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称苏舜钦“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此外,还在与当时文士的书信交往中反复阐明他的文道观。如《答吴充秀才书》日:“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答祖择之书》日:“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致”;《与乐秀才第一书》日;“其充于中者足,而后发乎外者大以光。譬夫金玉之有英华,非由磨饰染濯之所为,而由其质性坚实,而光辉之发自然也”。由是可见,欧阳修对道德品格修养与文学创作关系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认识。

他还身体力行,一生始终坚持道德操守和人格修养。王安石《欧阳修祭文》称赞他说:“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吴充在《欧阳修行状》中说:“公为人刚正,质直闳廓,未尝屑屑于事。见义敢为,患害在前,直往不顾,用是数至困逐。及复振起,终不改其操,真豪杰之士哉!居三朝数十年间,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可见,欧阳修的道德人格修养已经成为当世公论,其道德文章成为一世楷模。

其表现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情怀的感遇述怀诗,比较鲜明地体现出其道德品格和人格力量。在其仕宦生涯的三次贬谪外放中,所到之处,能随遇而安,表现出很强的自我调适能力。这种心理调适能力的养成,反映了诗人对儒家人生观念中进退荣辱的深刻理解和参悟,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君子人格。如《戏答元珍》写于夷陵贬所,虽然身居贬所,却吟诵出“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的诗句,尽管全诗情绪不免有些低沉,但能从诗句看出作者对自己流落天涯的自我安慰,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孤芳自赏的人格自信。又《黄溪夜泊》:“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这句诗更能显出作者对个人进退穷通之理的洒脱精神,其实质是诗人以忧国恤民的***治使命化解个人进退荣辱的精神解脱。它直接影响了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人生态度和创作风格,形成宋代文学普遍的自适心理与乐观情调。

其二,在诗歌创作中十分讲究构思立意。

在宋人看来,诗歌格力的高卑强弱与诗歌的立意有很大关系。在欧阳修创作理念中,好的诗歌应该是“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的。《蔡宽夫诗话》

也说:“语工而意不足,则格力必弱。”可见,立意是诗歌格力高下的关键。而诗歌的立意主要体现为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欧阳修诗歌在构思上出奇制胜者,如《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该诗由一块三国时期的古砚想到铜雀台及其相关的汉魏历史,描绘了“当其盛时争意气,叱诧雷雹生风飙”的气象,想象奇特,用词遒劲,气势飞动。《栗城遇风效韩孟联句体》、《菱溪大石》、《初食车鳌》、《鬼车》等诗均以构思奇特而著称。

欧诗的立意有两个明显特点。

一是立足国运民生。他认为“诗之作也,触事感物,文之以言,善者美之,恶者刺之”。所以,欧阳修的诗歌内容充实,题材多样,他的诗歌既有高度的***治热情;又有深刻的人生思考。在《镇阳读书》中宣称:“平生事笔砚,自可娱文章。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在《赠杜默》中能看到他对“京东聚群盗,河北点新兵。饥荒与愁苦,道路日以盈”等社会现实的忧虑。在《食糟民》中能看到他对农民“釜无糜粥度冬春,还来就官买糟食”的社会不公现象的揭露。他还善于从平常而通俗的题材中提炼出有关国事民生的大道理。比较典型的事例是庆历元年的《晏太尉西园贺雪歌》。下雪本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古代文人墨客常以此作为诗歌、绘画的题材,或者以雪的洁白的质地象征文人高洁的人格,或者从雪的自然作用,即所谓“瑞雪兆丰年”的角度立意。而欧阳修这首雪诗在描写了一场大雪情景之后,比较巧妙地以“主人与国共休戚,不唯喜悦将丰登。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结尾,点明诗歌题旨。他能从瑞雪兆丰年的传统构思中更进一层,委婉地规劝晏殊作为朝廷最高***事长官,应当更多地关心西夏的战事和将士的寒温。由此可见欧阳修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关注,也能看出诗人刚直的秉性。他不顾老师晏殊的面子,以诗表达自己的意见,以致因此而与自己的老师晏殊不睦。

又如嘉裙四年对王安石《明妃曲二首》的和诗也以立意高绝著称,表现出诗人在叙述中巧发议论的智慧。王安石原诗在对王昭君远嫁故事的叙述中发表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的议论,此议论妙就妙在诗人能把王昭君的悲剧同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相绾合,既是对王昭君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又是对人生普遍意义体认的升华。这种情感的泛化与升华使昭君的悲剧具有了永恒的意义。欧阳修的和诗则翻出新意,把笔触转向汉皇对佳人“一失难再得”的遗憾,“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据此,由昭君故事升华到对整个社会的反思与批判:“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这一议论立意以小见大,突出了“汉计诚已拙”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汉元帝昏愦无知的指责。其用意则在影射北宋朝廷的对外***策。

二是重视表现诗歌题材的“物理”。所谓“物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些普遍而共同的认识,尊重“物理”就是不要过分违背人们习所共见的事实、忽略人们普遍留意的特点,使诗人的个性认识和人们的共同感受相融合。明道元年,他称赞梅尧臣“其体长于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书梅圣俞稿后》),晚年称韩愈诗歌“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六一诗话》)。可见,他对“叙人情,状物态”等表现生活“物理”的自觉意识和不懈追求。《巩县初见黄河》刻画了黄河的惊险壮阔,《书怀感事寄梅圣俞》描绘幕府文士的神情笑貌,都深得“叙人情、状物态”之妙。韩诗重抒情,叙事要求蕴含比兴寄托,因此选择叙事对象时喜欢挑选奇闻异事,或者对习见习闻的事喜欢写得千奇百怪,如《南山》诗,表面上是刻画山石情态,实际上是勾画一幅栩栩如生的众生相,行文之中透露出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欧诗主理,叙事是为了更好地阐明道理,因此,欧诗在表现论据时尽量客观公允,从常人习见习闻的角度对事物做出描绘。这样,使欧阳修的诗歌既在题材上突破了韩诗偏好奇闻异事的局限,使叙事对象涉及到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又使其诗在内容上形成了平常易懂、明白晓畅的风格。欧诗的题材有描写自然风光,如《忆山示圣俞》、《游琅琊山》;有揭露社会问题,如《食糟民》;有颂美道德文章,如《镇阳读书》;有品评诗风文风,如《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有写奇花异石,如《紫石屏歌》、《菱溪石》;也有题画论琴,如《盘车***》、《于刘功曹家见杨直讲女奴弹琵琶戏作呈圣俞》);等等。此外,还有将生活中琐碎之物人诗的,如《和圣俞李侯家鸭脚子》、《橄榄》等。

其三,在诗歌语言使用上讲究下字运意,突出语言的表现力。

白石道人姜夔说;“意格欲高,句法欲响,只求工于句、字,亦末矣。故始于立格,成于句字。”可见诗歌语言使用是诗歌获得气格的重要手段。

为了诗歌气格,欧阳修在重视诗歌内容的同时,也很重视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他曾说:“诗人之意,责之愈切,则其言愈缓。”(第534页《论尹师鲁墓志》)在这种作诗原则的指导下,形成了其平易疏畅的语言风格。平易是指诗歌语言平白易懂,疏畅是指诗歌行文舒缓,文气畅达。欧阳修诗歌语言的平易疏畅,并非白居易诗歌语言的浅显通俗,自有其独特的个性,尤其显著者有三。

第一,语言的选择服从内容的需要。欧阳修是一位兼***治家、学者、文人于一身的诗人,他总是把诗歌的内容放在最重要位置,语言的表达艺术总是服务于诗歌内容的,所以他重视“叙人情、状物态”等语言驾驭能力的训练。他往往根据诗歌表现对象和情感表达的需要合理选择最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时而雄快奔放,时而舒缓平白,时而清新自然。正如诗人所言的“变态百出”、“曲尽其妙”。如《晋祠》诗,诗人以流畅舒缓的句式抒写承平时代宽松和乐的心情:“晋水今人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废兴仿佛无旧老,气象寂寞遗山川”。《沧浪亭》则以清放的句式表现和苏舜钦之间的相交莫逆的情谊:“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然……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总体上说,他不像韩愈那样在语言上刻意造作,求奇求怪。正如朱熹所云:“欧公文章及三苏文好说,只是平易说道理,初不曾使差异底字换却那寻常的字。”

第二,合理吸收融化各种文体语言于一炉,语势流畅而变化自如。欧阳修在诗、文、赋等各种文体的创作中均取得了辉煌成就,成就最巨者为散文,他被尊奉为宋代文坛的领袖。庆历初,他的散文就进入成熟阶段,在文坛已经享有很高的声名。在诗歌创作中则追求着以文为诗的尝试,将散文的句法和铺叙技巧引入诗歌,强化诗歌的叙述功能,也使得其诗歌行文流走酣畅。如《书怀感事寄梅圣俞》(景{;占元年)等。关于这一特点,论者尤多,此不赘述。他还常常将赋的笔法引入诗歌创作。如《答梅圣俞寺承见寄》(宝元二年)是一首代书体诗歌,首先叙述初到京洛时“文会忝予盟,诗坛推子将”的盛况,接着写五六年来彼此相离的情形,再写欢聚谢绛处的景况,最后表达天热***烦、渴望秋来的愿望。全诗纯用

赋体,酣畅淋漓地表达了欧梅二人的真情厚谊,行文委曲详尽,语言晓畅。对各体诗歌语言的改造和创新,在欧阳修诗歌中也有明显的反映。在律诗中有意识地加入散句,或在古诗中穿插律联等是其常用的语言手法,他曾说:“古诗中时作一两联属对,尤见工夫。”

第三,大量采用杂言,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文气畅达。欧阳修在诗歌语言上自觉学白。他在庆历末作的《紫石屏歌》,皇祜以后作的《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和刘原父澄心堂纸》、《盘车***》、《赠沈博士歌》、《明妃曲和王介甫》等都用了杂言句式。诗人自己对这些诗歌也十分自得。他曾说:“吾诗《庐山高》,今人莫能为,惟太白能之;《明妃曲》后篇,太白不能为,惟子美能之;至于前篇,则子美亦不能为,惟吾能之。”从他自己的话语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种语言风格的自觉追求。这些诗歌也能充分代表欧诗语言风格的特点。梅尧臣称赞说:“一诵《庐山高》,万景不得藏。”这些诗显然受到李白诗歌语言的沾溉。

当然,欧阳修不少作品因追慕韩愈诗歌创作方法,往往用难词押险韵,在语言上呈现出相当复杂的状态。如明道二年(1033)《巩县初见黄河》全诗七十句,纯为单行,无一对偶。诗中诸如“巩洛之山夹而峙”、“其势不得不然尔”等散文句式的使用,古史传说的铺叙,增强了全篇的气势与笔力。清人施补华说:“少陵七古多用对偶,退之七古多用单行。退之笔力雄劲,单行亦不嫌弱。”此诗用单行、重气势,正是学习韩愈七古所致。说明欧阳修诗歌除平易疏畅外,也有部分构思奇特、笔力雄劲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是作者早期学习韩愈诗歌以矫除西昆体浮艳诗风的产物。其夷陵时期的诗歌语言就开始逐渐向平易方向转变,到滁州时期,其诗歌平易疏畅的语言风格得以确立。如《游琅琊山》、《题滁州醉翁亭》等诗皆明白如话,贯通流畅。欧阳修成就最高的诗歌是七古。与其夷陵时期七古比较,此期少了清丽藻饰,而多了舒缓流畅。标志着欧阳修此期诗歌借鉴前人而能自成面目了。如《沧浪亭》开端数旬:“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然。”诗歌意脉流贯,语言平易畅达。最为诗人称道的当属《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欧阳修作诗博采众长而自成一体的创作方法。该诗在构思立意上学习韩愈,诗写庐山高耸于长江之滨,以飞动的气势描写庐山千岩万壑、晨钟暮鼓之趣,从而表现对同年刘中允归隐其间的羡慕之情。以散文章法为诗,生新拗折。在韵律上追步韩愈《病中赠张十八》,使用江韵,江韵属险韵,因难见巧,愈险愈奇。而在语言上,又直接学白《庐山谣》、《蜀道难》,句式参差,语言疏畅,气韵流走,有一气呵成之感。欧阳修《居士集》中的诗歌,在语言上大多具有“平易疏畅”之特点,而作者学习韩愈诗歌技巧所写的那些气势雄胜,语言遒劲的诗歌较多地保留在《居士外集》中。《居士集》为欧阳修本人晚年亲自编定,《欧集》周必大跋云:“惟《居士集》经公决择,篇目素定。”说明他在编集时,对自己的诗歌进行过认真的删减和斟酌取台,这也反映了欧阳修对“平易美”的自觉追求。

欧阳修诗歌语言的最大特点有二:一是无施不可的表现力。他称赞梅诗“变态百出”,韩诗“曲尽其妙”,肯定西昆诗人“笔力有余,故无施不可”(《六一诗话》),其实质都在于强调诗歌语言丰富自由的叙事、抒情、体物能力。他对古典诗歌传统风格的继承、融合,其目的也是使诗歌的叙事说理能深入浅出、易知可感。这是构成欧阳修平易疏畅诗风的关键所在。二是舒缓畅达的文气。“诗人之意,责之愈切,则其言愈缓”的语言技巧在其诗歌中的表现是很突出的。他总是通过“逆卷顺布”的方式叙事说理,使其诗歌“意、法、情俱曲折”,从而达到“隋韵幽折,往反咏唱,令人低回欲绝,一唱三叹,而有遗音的艺术效果。

三、欧诗气格与宋调

欧阳修作诗注重气格,是因为当时诗坛、文坛普遍存在着格调卑弱的毛病。如韩琦在欧阳修《祭文》中说:“自唐之衰,文弱无气。降及五代,愈极颓敝。唯公振之。”不仅散文如此,宋初诗歌也是如此。当时风靡诗坛的西昆体虽然标榜自己学商隐,但是,只是在辞藻、对偶、音节等形式上下功夫,缺乏李商隐诗歌的气格而失之浮艳;以晏殊等人为代表的后期西昆派诗人虽然以平淡作为诗歌的审美追求,努力摆脱诗歌的“富贵气”,在艺术表达上较杨亿等前期西昆诗人有了一些改进和提高,但仍然以歌功颂德为能事,终究缺乏现实精神,格调卑弱。《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日:“《豫章先生传》载在《豫章外集》后,不知何人所作,初无姓名,其传赞叙诗之源流,颇有条理。《赞》云:‘自李、杜殁而诗律衰,唐末以及五季,虽有兴比自名者,然格下气弱,无以议为也。宋兴,杨文公始以文章莅盟。然至于诗,专以李义山为宗,以渔猎掇拾为博,以俪花斗叶为工,号称西昆体。嫣然华靡,而气骨不存。嘉以来,欧阳公称太白为绝唱,王文公称少陵为高作,而诗格大变。高风之所扇,作者间出,班班可述矣。’”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第7篇

关键词: 诗歌翻译 意象 唐诗

一、引言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在我国古代,最初是从哲学角度提出意象这个概念的,意象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周易・系辞上》说“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所谓意象,既包括我们脑海中呈现出来的各种***像,又包括我们通过各种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有了这些经历和体验,我们才有了想象和讲话的能力。

唐诗被誉为我国文化之瑰宝,其内涵丰富,意象深沉。意象的营构是唐诗创作的核心,唐诗的意象非常丰富。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帕尔默(Palmer)在1996年出版的专著《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中借用了认知语言学中的核心概念之――意象作为其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在帕尔默看来,语言是有声音的象征符号的游戏(play of verbal symbols),而所有的象征符号都是以意象(imagery)为基础的。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认为意象是由社会文化和个人经历体验决定的,意象、文化和语言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要了解语言必定离不开意象,而对意象的把握和不同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诗歌翻译时,了解源语、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及作者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对原诗意象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诗歌翻译本质上就是处理者意象、文化和语言关系的语言活动,这三者均已物化在源语文本之中,因而把握源语是成功翻译的前提和关键。诗歌翻译关键在于原诗中的意象能否在译文中再现。如果译文只满足于表层信息和基本内容的传达,和原诗比较起来,译文的美学价值就大打折扣。译诗而不传达意象,就好比画龙而不点睛。从某种意义上说,译诗即译意象,一首唐诗的英译过程,就是译者将原诗中的意象进行解码、重组的过程。

意象具有相对的***性,但在具体的诗篇中,意象往往不止一个,诗人往往借助一系列意象构成一幅场景,此时,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对意象进行整体把握才能忠实于原文。同时,由于诗人的情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表达风格不同,再加上意象自身的多义性,翻译诗歌更对译者的审美能力、把握意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夕阳”在唐诗中的意象分析

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多典型意象,唐诗更是如此。如“月”可象征边塞悲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关山月、楼兰”多表达思乡人或建功立业的心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然而,如同一意象对应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则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常见的意象,“夕阳”代表的不仅是时间概念,更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既包含有对一切流逝之物一去不可返的慨叹和遗憾, 又有对新的未来的无限憧憬, 其蕴含十分丰富, 耐人寻味。由于诗人的心境差异, 产生了对夕阳的不同感受,“夕阳”这一意象就传达了诗人对人生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夕阳以不同的特点在诗歌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唐代诗歌。

夕阳意象主要用“夕阳” 、“ 落日” 、“残阳” 、“斜阳” 、“落霞”等词表示,夕阳意象的意蕴十分丰富, 古代文人不仅是通过它写景绘***, 而且写意传情, 尤其将他们的生命意识和忧患意识寄寓其中, 从而使其意境悠远, 回味无穷。夕阳更多的是一个场景描写, 是具体的象, 具有特定的空间感、色彩感。如:“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展示出一幅辽阔、壮丽的景象。“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描述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场景。

中唐前,唐朝国力强盛,诗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他们有着豁达的胸襟、气度和抱负,反映在诗歌上便是情绪高昂,即使面对即将西下的太阳,看到的也是落日的余晖、金色的大地。他们豪情万丈,激情四射,妙笔生花,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夕阳诗作。李白(登太白峰――西山太白峰,夕阳穷登攀)面对太白峰高峻的山势,却要攀登到顶峰,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

到了中唐以后,“夕阳”开始频繁出现在诗歌中,主要被用来象征时光易逝、象征生命无多、死亡将至,或象征怀乡念人,或象征国家的衰微,等等,这既与中晚唐诗人们感受到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变迁有关,又与诗人自己迭遭眨谪的坎坷经历有关。

三、《乐游原》中“夕阳”、“黄昏”评析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晚唐***治黑暗,社会***,人民生活困苦,他的诗用多种方式抒写了伤时忧国之情和个人怀才不遇之感。他的诗抒情婉转,造意含蓄,深情绵邈,但由于当时牛、李竞争激烈,李商隐处于牛李***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诗歌也多隐晦曲折,或多或少地蒙上了一层迷惘感伤的情调,寄托极深。

诗歌《乐游原》是李商隐一首优秀的五言绝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是当时长安著名的游览胜地,诗中描写了诗人面对黄昏时分的壮丽景色时的复杂心情。诗人在某一个黄昏时分感到“意不适”,想要驱散心中的郁结,于是驱车登上乐游原,见到了夕阳斜照,霞光满天的壮美景色,由此诗人发出了“夕阳无限好”的感叹,但立即诗人又感到“近黄昏”,原先心中的不快不仅没能排解,反而陷入了一种更深沉的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及光阴之叹中。

诗人李商隐有着强烈的家国责任感,他渴望通过科举之路实现振兴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梦想,但很不幸,他生逢唐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的时代,社会***治极为混乱与黑暗,与王茂元之女的结合,又使诗人不自觉地卷入了牛、李***争的漩涡之中,处处受到排挤,深感寂寞、孤独。从此诗人辗转于各个幕府之中,担任一些无足轻重的小官,即使有时出现一些曙光,但终究是短暂的。可见,诗人的一生是郁郁不得志的。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及人生道路上的缺失体验、孤独体验使诗人有了一种少年迟暮,美好事物不会长久的感叹。所以,当他登上古原,面对夕阳斜照的壮美之景时,即使立刻感到“夕阳无限好”,也“只是近黄昏”,使一幅壮美的夕阳***染上了浓浓的感伤,凄凉的色调,使全诗透着一种身世之悲。

然而《乐游原》诗不仅是一首伤己之作,更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诗人处于中晚唐之交,国力衰退,***治黑暗,人民生活困苦。诗人个人的不幸已经糅合了时代风云的变幻,反映到了诗歌创作上,便曲折地反映了唐王朝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霞光满天的壮美景色只是一瞬即逝,和没落的大唐帝国如此相似。

诗人不幸的人生遭际及所处的特殊历史时代给予诗人独特的人生体验,使得诗人在《乐游原》一诗中将家国之悲,身世之感与光阴之叹熔为一炉,赋予诗歌丰富的意蕴和深沉的感伤情调。

四、《乐游原》英译评析

许渊冲在所著的《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英汉对照)》中是这样翻译的:

At dust my heart is filled with gloom;

I drive my cab to ancient tomb;

The setting sun seems so sublime;

But it is near its dying time.

诗歌有诗歌的语言。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含蓄、洗练、简朴、明快、自然,与遣词用字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中,要想力求反映原诗的神韵,所选词语的恰当与否同样至关重要。

原诗中,这一个个***景渲染了作者无尽的羁旅惆怅,引发了读者无尽的想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借助不同的句法手段,但遣词需要经过反复斟酌。译者的词汇选择、诗歌翻译必须建立在深刻理解原诗和诗中所体现的意象的基础上,必须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再现原诗的美学价值。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被动、机械地接受并投射原文的信息,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解码编码过程中,其创造性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适”一词体现的是作者郁郁寡欢不得志的心情,译者将之翻译为gloom,准确描述了郁闷的心情。“黄昏”一词可以有多种译法,如dusk, eventide(用于诗中)等,但是作者并没有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而是抓住了“黄昏”在原诗中代表的含义,用“dying time”翻译“黄昏”,准确到位,反映了唐朝摇摇欲坠,即将瓦解的***治局面。 “sublime”与“dying time”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唐王朝走向没落的局势。

将中国古典诗歌译成英文,在保证译文保持原诗风格和意境的前提下,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遣词,还要在形式上讲究韵律(meter)和韵脚(rhyme)。 一般而言,中国古典诗歌重音韵,而英诗则重节奏,英诗的押韵格式趋于多元韵式,即同一首诗中,可连续换用若干个韵脚或交叉使用若干个韵脚。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汉语在表达上更富有表现性和美感性。无论是中诗的音韵,还是英诗的节奏都有助于诗人抒发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独特的意境。因此,在诗歌的翻译中需要尽可能地体现出原诗的音韵和节奏,还原诗歌的艺术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原诗中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虽然并没有形成押韵,但翻译时译者却注意到了音韵和节奏,翻译的四句话都以[m]结尾,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译文抓住了核心语义,结构齐整,音韵优美,在语义方面损失不大的前提下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五、结语

本文从意象与翻译的角度分析了一则唐诗,指出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诗歌翻译中,译者不仅要翻译出诗歌的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要还原诗歌的意象,译出诗歌作者的情感;译者不仅要做到用词精确,还必须做到形式工整,格律一致,体现出原诗的音韵和节奏。

参考文献:

[1]陈敬宣.从文化语言学视角看汉诗英译的意象再造――兼评英译《螃蟹咏》的得与失[J].山东外语教学,2007.

[2]龚光明.意象翻译论[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2(2).

[3]纪玉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思路[J].外国语,2002(2).

[4]许渊冲译.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许渊冲.文化与翻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

学习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10篇,内容包括统考计算机应用基础试题及答案,计算机操作中级考试试题及答案。1、引言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考试渐渐成为新兴的考试方式。计算机考试中的一个很重要过程是试卷考试

学习

春天的校园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春天的校园10篇,内容包括春天的校园美篇,春天校园作文10篇。校园里不计其数的大树,一到春天,绿树成阴,同学们在树底下追逐,打闹,又为春天增添了一份生机.最壮观的也是要数学校的大树,树上的绿叶各有特色.在一棵大树上,竟然找不到两种

学习

校长工作总结个人总结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校长工作总结个人总结,内容包括校长个人师德总结300字左右,校长教育教学管理亮点简短总结。一、加强理论学习,注重自我修养***治理论学习是学校干部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近年来,我一直将理论学习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自觉做到勤

学习

带有风的诗句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带有风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带有风的诗句飞花令,带有风和人的诗句大全。作为晚唐体的诗人,林逋承袭了唐代贾岛、姚合诗风,多描绘山水风光,其言必透清冷萧涩,着意雕刻字句,似轿作之嫌。但细细地品味却渐显其不同之处,正如“于细处见

学习

药厂实习自我总结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药厂实习自我总结,内容包括药厂实习自我鉴定300字,药厂实践情况及自我总结。培训了一个星期之后就把我们分配到了各个车间开始车间实习,而我被幸运地分配到了化验室,紧之后开始了接下来的一系列的学习与工作。和我一齐在化验

学习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内容包括人教版认识百分数教学反思,百分数的认识课后反思。分析本课导学单中第①②题是旧知回顾,分数的意义、分数大小比较是认识百分数的重要知识基础,通过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导学单,教师在充分了解学

学习

活动企划方案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活动企划方案,内容包括活动策划方案合集9篇,公司企划方案怎么写。1.男人帮女人帮亲友帮你赚优惠2.男人帮女人帮相亲相爱攒幸福赚优惠3.男人帮女人帮&rdqu

学习

为自己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为自己10篇,内容包括为自己写成长感言,为自己美文案。

学习

英语翻译的论文

阅读(30)

2.1直译,完全保留汉语的指称意义和句子言内意义,求得内容与形式相符的方法。如:芦笛岩是桂林最精彩的岩洞。ReedFluteCaveisthemostmagnificentofallinGuilin.2.2音译+释义:结合这两种方法,既弥补了单纯音译法表意能力差的缺点,又在某

学习

登鹳雀楼古诗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登鹳雀楼古诗10篇,内容包括登鹳雀楼古诗11首,登鹳雀楼古诗动画。4、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

学习

组织部工作要点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组织部工作要点,内容包括组织部全年工作思路,组织部工作手册心得。二、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突出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着力解决领导机关和***员干部在**

学习

文艺节目主持词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文艺节目主持词,内容包括七一文艺节目主持词,文艺节目主持稿范文。女:“五一”的鲜花绽放着劳动者自豪的笑脸,男:“五一”的目光敬仰着劳动者闪亮的勋章;女:劳动创造了生活,男:劳动创造了世界,合:光荣永远属于伟大的劳动者!女:由市总工

学习

环卫工人的作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环卫工人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环卫工人优秀作文10篇,环卫工人作文300字。4、那次,我和姐姐去逛熙熙攘攘的商场大采购。我们看见一位年逾古稀的清洁工爷爷,驼着背,拿着扫帚,在那一条人山人海的街道上扫地。有一些人把垃圾随手一扔

学习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小数乘小数完整详细教案,小数乘小数口算技巧口诀。第一,小数乘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知识铺垫。第二,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类推理能力,他们能在做题过

学习

月亮的诗歌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月亮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月亮的诗歌古诗,十月的月亮诗歌。李白是一位罕见的天才诗人,其一生诗作近千余首,其中,写月的诗句不下三百处。正如陶潜爱“菊”、陆游爱“梅”一样,李白爱“月”的情结到了近乎狂热的程度。月亮唤起了这

学习

九九重阳节诗词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九九重阳节诗词10篇,内容包括九九重阳节来历诗词精选30首,九九重阳节诗词有哪些。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九

学习

长征的诗歌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长征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长征的诗歌,长征诗歌七律。荻原朔太郎(1886-1942),生于日本群马县前桥市,被奉为“日本近代诗之父”,开拓了日本近代诗的地平线。著有《吠月》《青猫》《冰岛》等多部诗集、小说《猫町》以及诗歌理论的奠

学习

赞美中国的诗歌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中国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赞美中国的诗歌400字,赞美中国诗歌的文章。16世纪初,西欧教会的圣职人员授权发行“赎罪券”榨取民众钱财,引发信众的强烈不满和迷信思想的蔓延。随着“民众宗教”的增长及“反教宗主义”“反教权

学习

关于雪的诗歌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雪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雪诗歌大全100首,雪的诗歌小学生。一、“战斧手”笔下的雪莱:爱·伦坡对雪莱的评论“战斧手”是坡19世纪30年代任职《南方文学信使》期间因其笔调犀利而赢得的别号。对雪莱诗歌的众多评论有力地证

学习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诗句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九月九日重阳节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诗句,九月九重阳节的诗句。孟浩然在《秋登万山寄张五》中写道:“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平渡头歇。天

学习

妈妈的爱诗歌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妈妈的爱诗歌10篇,内容包括妈妈的爱小诗歌,妈妈的爱诗歌50个字。金秋时节国庆到,小朋友们齐欢笑。爸爸妈妈都休息,带我游山和玩水。十月大街也热闹,处处挂着红灯笼。天安门前涌人潮,同祝祖国万万年。《祖国祖国我们爱你》小小蜡

学习

爱情诗歌散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诗歌散文10篇,内容包括现代爱情诗歌散文大全,唯美含蓄爱情散文。装束淡雅,气质优雅,言辞温雅。这是笔者对舒婷的印象。一次,共同以嘉宾身份出席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笔者有幸与她被分配在一个小组里。几天内,她低调地坐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