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篇1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三课时(第4页)“小数乘小数”中的例3,是小数乘小数(不需添0占位)。这是学生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本节课设计分为三个环节:①复习旧知,铺垫新知。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复习整数乘整数的竖式运算。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利用旧知识的迁移很快地掌握新知识。②探究算法,明白算理。利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使学生了解计算的算理。③总结方法,拓展思考。此部分是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总结,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是本节课知识的结束,而是新知识的开始,长期的训练能培养学生们深入思考的习惯。
学情分析
第一,小数乘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知识铺垫。
第二,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类推理能力,他们能在做题过程中,借助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经验,自主探索,把小数乘小数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运算。
第三,五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会运用多种感官来接受外部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探索,能正确笔算小数乘小数(不需添0占位),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发现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环境与准备
在计算机上安装播放器;建立班级QQ群;在“一起作业网”上建立网上班级,每位学生拥有一个账号和对应的密码。
教学过程
1.巧妙创境,激趣引入
我们利用我国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唐僧师徒四人创设了一个情境,即在21世纪,唐僧为了使徒弟们更快地适应新生活,特意开办了“三藏课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动画人物导入本课,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很快进入到对知识的学习中。
2.找准起点,复习引入
出示“43×58”,复习整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小数乘小数是基于整数乘整数的学习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因此,可以先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以便其更好地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3.探究算法,明白算理
(后续以师徒四人为主线抛出的几个学习任务,被放在一个故事情境中,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兴趣浓厚,接受起来也更容易一些。)
①唐僧出示例题:“一斤桃子0.8元,要买2.4斤,为师要付多少钱?”
猪八戒抢答:“师父,这个简单,我会用竖式计算。2.4×0.8,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因为24×8=192,所以192的小数点与乘数的小数点对齐,结果是19.2。师父,快表扬我吧。”
(反例是纠正错误的常用方法,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特别是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适时选用反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其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在这里,借助猪八戒“粗心”的人物特点出示一个学生在此知识的学习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反例,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带着审视、批判的思想,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和掌握。)
②悟空发言:“哈哈,过了这么多年,你还是不爱认真思考。不用师父教你,俺老孙来给你说说。把2.4看成24,它扩大了10倍;把0.8看成8,它也扩大了10倍,它们的积就扩大了100倍,所以应当把24×8的积缩小100倍才对。2.4×0.8的积应当是1.92。师弟们,懂了没?”
(利用“悟空”聪明的人物特点来纠正猪八戒的错误,这样既能给学生以正确方法的示范,也能让在前期发现猪八戒的错误的学生,对自己予以肯定,认为和悟空一样聪明,可谓“一举两得”。)
然后师徒四人一起来观察这个竖式,发现“2.4是一个一位小数,0.8也是一个一位小数,那么它们相乘的积是两位小数”。
③沙僧:“猴哥,俺懂了,让我来说说‘1.92×0.9’这道题吧。先把1.92扩大100倍,看作192;把0.9扩大10倍,看作9。192×9等于1728,它是1.92×0.9扩大1000倍后的结果,所以要把1728缩小1000倍,就是1.728。”
悟空:“完全正确。八戒,你懂了吗?”
(此环节中,利用沙僧“勤学、踏实”的人物性格来再次帮助学生巩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以便他们消化新知识。)
最后师徒四人再一起来观察竖式,发现“1.92是一个两位小数,0.9是一个一位小数,那么它们的积的小数位数应该是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之和,因此,积应该为三位小数”。
(两次对竖式中小数位数的观察,是对难点的突破。)
4.总结方法,拓展思考
①猪八戒总结小数乘小数的方法:第一步,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上小数点。第二步,点小数点时,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只要细心、肯学,及时纠正之前的错误,同样还能成为优秀的学生。这也是对平常爱犯些小错误的学生给予心理暗示,告诉他们不要灰心,不要放弃。)
②总结小数乘小数的儿歌:小数乘法很简单,先看整数乘整数。乘数小数共几位,积中小数与之同。(儿歌朗朗上口,便于学生对小数乘小数方法的记忆。)
③如果我们在积上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点,该怎么办呢?(学习应该是开放互通的,所以此处设疑是为了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激发他们更好地进行后续学习。)
5.巩固训练,提升技能
学生在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之后,进入“一起作业网”完成测试题,以检测学习效果。学生不仅能及时看到自己的做题情况,而且遇到错题时还可以点击查看错题解析,以便及时纠正错误思路。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计算机***生成的全面分析数据对学生的完成效果和成绩进行及时的评价,以帮助学生及时地消灭知识薄弱点。
设计亮点
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微视频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载体,它具备了时间短、问题聚焦、主题突出、易传播、可反复观看等特点。利用它,可以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本节课制作的微视频,基于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旨在帮助学生快乐自学,突破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1.正误对比,凸显重点
在微视频制作中,针对2.4×0.8=,我们呈现了两种计算方式:一种是正确的计算方式,另一种是学生易犯的错误形式。受到“用竖式计算小数点加减时,要把小数点对齐”知识的负迁移的影响,在用竖式计算时,学生往往会把积的小数点与乘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样得到的积是19.2。这一错误的计算形式与正确的计算形式形成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其对本节课重点的了解。
2.及时总结,突破难点
当正确的竖式方法被写出来后,学生及时对算式进行观察总结:一个乘数是一位小数,另一个乘数也是一位小数,那么它们的积就是两位小数;一个乘数是两位小数,另一个乘数是一位小数,那么它们的积就是三位小数。同时,我们也对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进行了总结。这样从两方面实现了对难点的突破。
3.儿歌助力,提高效率
儿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相对于枯燥的文字叙述来说,学生对儿歌更容易理解并记忆。因此,我们编写了一首儿歌:小数乘法很简单,先看整数乘整数。乘数小数共几位,积中小数与之同。朗朗上口的语言节奏,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4.巧妙留白,引发思考
此次微视频针对的是小数乘小数(不需添0占位)制作的。如果最后的结尾只是总结新知识,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所以在视频的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在积上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点,该怎么办呢?这样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时刻延伸的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篇2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来进行学习的。它将为后面继续学习小数乘法等内容奠定基础。在本课中,学生要理解整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材首先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法,以包装盒纸的价钱的情境引入,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然后教材先让学生估计积的范围,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再呈现多种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课程理念。在横式计算中初步感知算理。然后教材在竖式中标出每一步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并通过试一试、练一练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
出示情境后,先出示尝试题,让学生尝试列出算式并且进行估算,本节课的主题是竖式计算,不过小数乘小数的估算意识也应该进行训练。然后让学生在原有的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尝试计算。因为整数乘小数学生比较熟悉,所以说可以放手让学生来算,重点放在让学生说清楚算理,并总结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探索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小数乘以小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分析及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计算问题的成功体会。
【学情分析】
总体情况: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验,特别是整数乘小数的学***验,对本课的学习能起到正迁移作用。但是学生的思维仍然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理解算理上还是有难度的。同时,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也尚不完全,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困难。
个别化对象分析:通过小数乘整数的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把小数转化乘整数,而后进生在一内容上也能较好的学会小数乘整数,而小数乘小数的难点探究积的位数与因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探究出来的结果他们应该也能很好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笔算算理,掌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探究、合作
【教学环节】
一、情境创设,准备练习
出示***片,寻找信息。
种植草坪长:每米26元
包装纸:每米2.6元
种植草坪宽:每米85元
彩带:每米0.85元
【引导】从***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呢?
1.提出问题,列式计算。
【引导】种植一个长8米的草坪,需要多少元?
26×8=?
学生在草稿本上列竖式计算,后反馈校对。
【小结】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出新知,揭示课题。
(1)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需要多少元?
【引导】(1)请同学们根据问题列一列算式
2.6×0.8=
(2)这个算式和刚才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3)今天我们要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
揭示课题:小数乘小数(板书)
【设计意***】以操场和礼品盒为素材,通过对比两个不同大小物体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物体的差别。通过对整数乘整数所提问题的解答,回顾了整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为新知的导入和探究作了水到渠成的迁移。
二、尝试练习,探究算理
1.初步估算
【引导】估一估,2.6×0.8大约是多少?
【预设】学生估算,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结果:
估算1:
2.6
3
0.8
1
3×1≈3
估算2:
2.6
2
2×0.8≈1.6
比1.60多
;
估算3:
2.6
13
3×0.8≈2.4
比2.4少
;
估得2.6×0.8的积的范围大致在1.60和2.40之间
【设计意***】《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应重视并加强估算。这一环节教学,学生通过对估算取值范围的确定,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另者,也提高学生快速判断计算结果正误的能力。
2、
尝试计算
【引导】要想知道2.6×0.8精确值是多少,可以怎样计算?
【组织】学生在草稿本上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巡视期间,师抽生板演
方法一:
2.6米×0.8米=
26厘米×8厘米
=208厘米=2.08米
方法二:
26×8/100
=208/100
=2.08
方法三:
2.
6
×
0.
8
2.
8
方法四:
2
.
6
×
.
8
2
.
8
【预设】估计算法有:
3.明确算理
【组织】板演展评
【引导】(1)这些算法各是怎么想的呢?
抽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4.算法择优
【引导】看来一道题目我们可以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算法,那到底哪种是最好的呢?请同学们选一种自己喜欢的算法,***完成下题。
①变化题目: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需要多少元?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做法:
做法一:
0.85×2.4
=85×24×0.001
=2040×0.001
=2.04
做法二:
0.8
5
×
2.
4
3
4
1
7
2
.
4
在讲评时,沟通二种做法之间的联系。
0.8
5
×
2
.4
3
4
1
7
2.0
4
两位小数
一位小数
三位小数
②继续变化题目为:0.56×0.04
【引导】估计这时大多数学生在计算这题时就采取竖式计算了。
.6
×
.4
0.2
24
两位小数
两位小数
四位小数
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小结]随着数字的不断变小,我们要了解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总结】请学生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
小数乘小数算法:
两位小数乘两位小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的末尾就跟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接着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就跟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再把所得的两个积相加,再加上小数点。
5.检验笔算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与笔算结果进行比较。
【设计意***】计算教学,最省事的教法就是将计算方法和盘托出,然后进行大量的训练。但这样的教学是填鸭式的,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学生对计算的掌握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节课,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练习,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找到解决问题计算的方法。学生根据其固有的经验和思维特点,找到其固有的计算方法(4种)。然后,教师引领学生把4种计算方法进行分类,说理,判误。沟通方法二和方法三之间的关系:道理一致,书写形式变化。至此,老师并没有简单主观地判定方法一乘法拆分法的不可取,而是在接下来的一个环节设置了145×13,让学生感悟145×13再把13拆分成几成几,已不可能,由此感悟到把乘法算式的一个因数拆分成两个数再相乘法,并不是普便适用的方法。接着,老师把题目的数字改大,让学生感知随着乘数数字的增大,拆分后用乘法分配率来计算的方法也不简便。至此,学生经过了方法择优的过程,体会到了用乘法竖式计算的必要性,乘法竖式的学习就显得自然而然,源于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
三、巩固知识,发展思维
1.小数点搬家
学生***完成
(提醒学生:在竖式计算时,为了使竖式计算方便些,我们通常在上一行写三位数,下一行写两位数。)
2.基础练习
4.8×0.25=?
0.32×0.8=?
9.8×1.8=?
学生***完成
(提醒学生:在竖式计算时,为了使竖式计算方便些,我们通常在上一行写三位数,下一行写两位数。)
3、
综合练习
运用所学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引导】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如果是四位小数乘两位小数数,你会算吗?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篇3
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一)第一课时《小数乘整数》
2.达成目标:
①通过自学教材及观看微课视频,联系生活实际和学***验,理解例1中0.8×3和2.35×3的乘法意义,初步了解竖式计算的格式和步骤;完成【学习任务1、2】,知道几种算法之间的联系。
②借助计算器完成【学习任务3】,经历发现“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这一数学规律的全过程,并能初步运用;同时能够根据小数的性质解释积的小数位数化简情况。
③***完成【学习任务4】中的相关练习,能正确口算类似0.5×3这样的简单题目,并正确列竖式计算第(2)题,积极思考带的题目。
④通过微课学习、思考及练习后,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学习方法建议:
①自学教材、观看视频、完成任务单习题时,及时用红笔标注重点及疑问。
②观看微课时,当需要思考或完成计算任务时请及时暂停播放视频,完成任务再继续观看和学习。
③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可在专题学习网上的“交流讨论”栏目内提问交流解决。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在“困惑与建议”栏目,等待课堂解决。
④认真学习的态度,能帮助你走向成功。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1
(1)复习,完成填空:
25+25+25+25=25×( )=( )
1.2+1.2+1.2=1.2×( )=( )
(2)自学教材第68页的例1所有内容,用红笔标注重点及疑问。
学习任务2
(1)登录专题学习网站,点击“魅力微课”栏目,观看微课视频,解决自学教材时的疑问。
登录专题学习网站方法:
第一步,在浏览器地址栏内输入***:http:///rainbow/;
第二步,在“用户登录”处输入用户名与密码,身份为学生,然后点击“确认”登录专题网;
第三步,在“最新课案列表”点击“小数乘法和除法(一)...”就可以开始学习了。
附:微课***地址:http:///weike.wmv
自学教材后产生的疑问,如果观看微课后还不能解决,可以重复播放微课再次学习后解决自己的疑问,实在不能解决疑问的可在专题学习网上的“交流讨论”栏目内发帖交流解决。
(2)将教科书第68页例1(1)中的三种方法整理在下面的方格内,并完成相应填空。
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
我觉得小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___________,都是__________.。
(3)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算一算、比一比加法竖式和乘法竖式,你愿意使用哪种竖式计算?
(4)对比第68页例1的两个小数乘整数的竖式,想一想它们在竖式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
用自己的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3
一个小数乘整数(0除外),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观察:0.8×3=2.4,一位小数乘整数,积是一位小数;2.35×3=7.05,两位小数乘整数,积是两位小数;
猜想:三位小数乘整数,积是( )位小数;
四位小数乘整数,积是( )位小数。
验证:用计算器计算4.76×12=( ),两位小数乘整数,积是( )位小数;
2.8×53=( ),一位小数乘整数,积是( )位小数;
0.217×18=( ),三位小数乘整数,积是( )位小数;
再验证:自己想一个小数乘整数,继续用计算器验证。
结论: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是对应的:46×0.13的积是( )位小数;0.103×25的积是( )位小数。解释:小明自己算的是1.05×24,计算器显示的结果是25.2,这是怎么回事?
学习任务4
完成以下练习题,用红笔标注自己不会解决的问题。
(1)直接写出得数
0.5×3= 9×0.2= 0.5×6=
(2)列竖式计算
3.7×5= 46×1.3= 35×0.24=
列竖式时你是怎样对齐的?和第69页练一练第1题比一比。
(3)根据第一栏的积,填出其他各栏的积。
(4)先在里填出合适的数,再在积里点上小数点。
9 .
× 4
3 6 8
学习任务5
总结归纳,完成下面的填空 。
我认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应该是先将___________,再按___________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根据______的小数位数在______里点上小数点。注意(如果)积中小数末尾有“0”就要___________。
我的疑惑和建议
我对自己自主学习的评价:
我的疑惑:
我的建议:
我们的想法:实现教师的“不教”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如何实现“不教”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们的教学梦想。所谓“教学”,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教”学生“学”。本次团队赛的要求,向我们传递了一种信号,那就是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大胆践行“翻转课堂”的理念。为了能更好地落实这一目标,我们做了精心细致的准备,《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意***如下。
学习目标,简明易懂,指向明确
在学习单的“达成目标”的拟定上,我们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结构特点,尽量避免抽象、模糊的字、词,采用简明易懂的语句,让学生一看就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
学法指导,全面细致,方法多样
在“学习方法建议”栏目,先自学教材、再观看微课视频、最后完成任务单习题,这样的自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此外,还提到让学生用红笔标注重点和疑问以及在观看微课视频时如何灵活使用暂停键,这些细节的指导能够让教学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任务,层次清晰,步步提升
在“学习任务”栏目中,我们设计了五个学习任务。任务一复习旧知,自学教材。任务二观看微课视频,沟通联系。任务三发现规律,感悟思想。我们遵循“感知、猜想、验证、运用”的数学发现的规律,验证环节既有教师指定的验证题,还有学生自己的举例验证。任务四是巩固提升练习,练习设计保底而不封顶。任务五是总结概括,提炼算法。这五个任务中,中间的三个任务设计是本学习单的亮点。
课外拓展,依托网络,走向无限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篇4
一、铺垫孕伏,为新知奠定基础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让学生按顺序背诵乘积不大于12的2~6的乘法口诀。如,让学生背出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六十二、一三得三……三四十二……
2.出示填乘法口诀的未知数卡片,打乱顺序让学生练习。如,二( )得八、( )四得八、二( )一十、( )六十二、三( )得九、( )三得六、三( )十二。
3.借助***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根据乘法口诀找出每个乘法算式里的另外一个因数。如,( )×2=4、3×( )=6、2×( )=10、( )×4=8、4×( )=16、3×( )=12、( )×6=24。
4.认真看***(出示火柴棍***),***思考,完成填空,说说想法。12÷3=、12÷4=,在这一活动中引导学生第一空填4,从***上可以看出“12根火柴,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所以12除以3得4;第二个空填3,从***上可以看出12根火柴,每4根一份,分成3份,所以12除以4得3。”
二、自主探索,学习被除数不超过12的除法
在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和理解除法的含义后,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师可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自主探索,了解求商的方法。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内容要丰富、生动,重点要突出,以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把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方法一:每个小朋友先分1个,还剩4个,再分1个,刚好分完,平均每人分得2个;方法二:一个小朋友分去2个,2个小朋友分去4个,3个小朋友分去6个,4个小朋友分去8个,刚好分完。用乘法计算2×4=8,口诀:二四得八。方法三:说乘法想除法。想:( )和4相乘得8?填:( )×4=8,说:( )四得八,算:8÷4=2(个)。
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例题教学和练习训练。
1.教学例1:(1)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12÷3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怎样算”。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交流求商的方法。对学生想出的计算方法教师要给予鼓励,促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通过了解、尝试各种不同的算法,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好。12÷3=,想:3和几相乘得12?3×( )=12,三(四)十二,商是4。(2)12个桃平均分级4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教师可以直接提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用哪句乘法口诀?让学生清楚计算12÷4=时,要想:( )四十二,即:三四十二,商是3。
2.设计练习,巩固求商的方法。如,(1)有10朵纸花,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朵?(2)9个小朋友去划船,每船限坐3人,一共需要多少条船?(3)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练习时,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写出除法算式后,再说说“用哪一句口诀想出商”,以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三、借助乘除法的关系,掌握求商的方法
学生掌握了被除数不超过12的除法之后,教师再根据教材的编排内容,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教学被除数不超过36的除法,让学生用2~6的任意一句乘法口诀求商。教师还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设计教学情境,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引出乘法算式和相关联的两道除法算式,用乘法算除法,把计算教学置入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借助乘除法的关系理解求商的思路,进一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例2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中“每行栽4棵”、“可以栽6行”等信息,先解决问题“一共要栽多少棵树?”4×6=24(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提出需要用除法计算解决的不同问题,并列出除法算式,根据乘除法的关系用乘法算除法。即:
(1)有24棵树,每行栽4棵,可以栽几行?
24÷4=,想:4和几相乘得24,4×( )=24,口诀:四( )二十四。
(2)有24棵树,可以栽6行,每行栽几棵?
24÷6=,想:几和6相乘得24,( )×6=24,口诀:( )六二十四。
在学生进行除法计算时,要让他们充分思考、讨论,知道怎样想,怎样算,用哪句乘法口诀,真正掌握“可以栽几行”和“每行栽几课”等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再组织学生交流,加深对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理解,掌握求商的方法。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篇5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板书就是一个教师利用黑板使用最简要的文字、绘***、表格等来传达教学信息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教师一个成功的板书设计,就是浓缩了的“微型教案”,让学生一看就明白,恍然大悟,这样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能较快地熟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及重点、难点,对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总分式板书
总分式板书是总体设计与局部设计相结合的一种板书,也就是揭露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一种总分关系,或是一种层级关系。
例如,梯形的分类
二、表格式板书
表格式板书主要是对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归纳。这种板书对比性强,便于比较概念的异同点,条理清楚,简约明了,容易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深刻领会所学知识。
例如,1.年、月、日
2.角的认识
三、对比式板书
对比式板书是把容易混淆的概念、法则、公式进行对比,可以采用上下对比或左右对比,在对比中分清正误,在对比中进行辨析,在比较中及时勾出重点,揭示知识结构及各部分的逻辑关系,让学生更加容易记住。
例如,1.分数大小的比较
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2.分数的加减法则对比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3.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周长、面积,以及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比较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公式:C=4a。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a×a。
正方体的体积=边长×边长×边长,公式:V=a×a×a。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公式:C=(a+b)×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a×b。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周长常用的计量单位是:米、分米和厘米;面积常用的计量单位是: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体积常用的计量单位是:立方米、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
四、提纲式板书
提纲式板书是指教师对教学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进行解析与概括,然后归纳出一些重点或者核心。它的优点就是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反映内在联系。
例如,1.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
法则:
应用:与整数乘法应用相同
2.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定义: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公式:a×b×c=a×(b×c)
计算:10×25×4=10×(25×4)=10×100=1000。
3.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定义: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公式:a+b+c=a+(b+c)=(a+c)+b
计算:178+128+172=178+(172+128)=(178+172)+128=478。
4.乘法分配律和简便算法
定义: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公式:(a+b)×c=a×c+b×c
计算:(8+6)×5=8×5+6×5=40+30=70。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篇6
年级上册《分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分数乘整数》是人教版六
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题1、例题
2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现实起点
来说,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了 “求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
法,同时也已经较为熟练地掌
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方法,以及分数与小数的转化
等等,为学习分数乘整数提供
了多种可能。
一、学生起点分析
为了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
学习起点,并为教学提供更有
针对性的建议和参考,笔者对
46名六年级学生进行了前期的
问卷调查。
1.
算法应用呈现多元化。
调查问题:对于算式“3/10x
3”你打算怎么计算?有哪些方法?
调查目的:了解学生对“分
数乘整数”的算法认识。
数据分析:从数据统计结果
来看,学生对于“3/10X
3”计算不存在问题,正确率为95.7%。从选择方法来看,主要以“乘法意义”(即ax
b表示a个b相加)和“分数化小数”计算为主。同时,“求一个数的几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分数乘分数”,也成为了支持学生计算 “3/10x
3”的方法选择。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于“分数乘整
数”计算方法相对较为多元和灵活。
2.
意义理解相对偏面化。
调查问题:算式“3/10X
3”
表示什么意思?
调查目的:通过前测调查,
了解学生对于“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理解。
数据分析: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对于算式意义的理解,相对侧重于从“乘法的意
义”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理解 为主,相对缺乏对分数乘法的认识。对于“分数”算式意义的
理解不够全面和多元。
基于学生的现状,笔者在设计《分数乘整数》时,以落实算式意义理解,以促进学生对
于知识内容的整体建构,作为
教学设计和突破的主要方向。
教学设计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直奔主题,分享预学方 法。
师:课前,我们同学已经完
成了“
3/10x
3”这个算式的计
算,我们都是用到哪些方法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一
起来看一下同学们的思考方 法。
【设计意***:运用前测收集到的调查结果,将学生对于“分数乘整数”的思考与认知,较为生态地进行呈现。一方面,有助于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另一方面,也为课堂学习生成丰富的生本资源。同时,“以
定教”的引入方式,也是对于一
般教学的一次突破和改进尝
试。】
师:这么多种方法中,大家看懂了哪一种?哪些方法之间又是相互有联系的?请你先和同桌之间进行交流,结束之后
我们再来讨论。
生1:我看了方法②,因为3/10=0.3,所以“0.3x
3”等于
0.9。
生2:我看懂了方法①,因
为“3/10x
3”,表示“3个1/10”,1/10+1/10+1/10=9
/10。
生3:我认为,“3➗10X
3”
等于“0.3x
3”,因此,这种方法
和第②种实际上是一样的。
生4:第④种方法,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来计算的。
师:你知道得可真多!对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都有所了解。
生5:第⑤种方法,实际和
第①种方法是一样的,都表示
“3个1/10”相加,所以只要分子相乘、分母不变。
教师小结:真了不起!同学
们不仅能够读懂其他同学的方法,而且还能找到方法与方法
之间的共同点。实际上,无论是分数的知识,还是乘法的知识,
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分数乘整
数》提供了很多的经验和帮助。
【设计意***:通过对于多种
算法的解读和沟通,使得学生
进一步明确算理,丰富对于算
式意义的本质理解,促进学生
对知识的整体建构。】
2,加强应用,深化意义理
解
设置情境,丰富内涵。
师:那“3/10x
3”可能解决的是生活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呢?
学生思考回答完之后出示
下列题目:
师:这些问题能解决吗?师:结合题目说一说,每一
个题目中的“3/10x
3”各表示什
么含义?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或体
会?
【设计意***:通过“3/10x3
不同的情境内容设置,既体现
了对乘法意义、数量关系、面积计算的关注,也渗透了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知识铺垫。通过对算式意义的解读,进一步拓宽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整体
认知背景。】
(2借助“一半”,理顺思维。
师:如果喝掉3L的“—
半”,那是多少呢? “一半”还可以说成什么呢?
生:“一半”就是1/2。
师:3L的1/2是多少?会用算式表示吗?
生:3x
1/2=3/2
师:根据“3L的1/2”的经验,那“3L的9/10”有多少?算式又该怎样表达呢?
生:3x9/10=27/10
师:3L的2倍呢?
生:3x
2=6。
师:整体观察,大家有哪些发现?
【设计意***:通过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题组的观察和比较,不仅使其模型结构进—步得以凸显,同时与倍知识的沟通中,深化、完善了对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整体建构。】
3,
拓展练习,加强知识应用。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 “分数乘整数”,那大家能不能自己也试着编一编这样的题目呢?
(学生自主开放编题)
师:这些题目,我们都能解决了吗?
(学生尝试着完成解答,教师强调约分)
三、教学设计解读
1.
找准学习起点,挖掘生本资源。
本节课,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成为了支撑“分数乘整
数”学习的重要基础。从前测数据来看,对于“3/10x
3”来讲,
生普遍在计算上不存在实质性困难,多元的计算方法选择,为课堂教与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尤其通过对前测结果的充分运用,不仅改变了一般 “教”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使得主体已有认知得到外化,亦使后续的“学”更具真实性和针对
性。同样,在练习巩固阶段中教
师让学生自主模仿编题,进一
步强化了题目特征,开放的教学任务设置,使得课堂生成更
具丰富性和随机性。《数学课程
标准》所提倡的学生分析问题
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也在这里得到关注和落实。
2.
拓宽知识背景,构建整体网络。
虽然分数乘法和整数和小数的乘法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它的学习却与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注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将“分数”置于整个知识结构的框架中,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整体建构,而且更利于难点的突破。从学生的生成来看,有将“分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结合,即“a✖️b”表示“a个b想加”;有将“分数”与“求一个数的几倍”、“同分母分数加减”知识相结合,还有将分数与小数相结合,
进行等量互化等等。借助以往的认知经验,不仅拓宽了“分数”的 知识背景广度,同时也使“分数”
的意义内涵愈加丰富多元。
3.
把握问题症结,渗透数学
思想。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虽然主体对于“分数乘整数”的计 算方法呈现多元态势,但对于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有思维难度的,这点也可以从前测对“ *3/10✖️3”意义表征的调查中得到印证,学生还普遍只是停留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对“求—个数的几分之几“相对缺乏认识。因此,这也是“分数乘整
数”开展教学意义所在。
基于此,教师以“3L装的
—桶水,喝掉了它的3/10”为抓 手,进而发展到“3L的1/2(半
桶)”、“3L的9/10”……不断丰富模型结构。通过整体比较、归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篇7
1、口算乘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例1、P2例2口算乘法
教学要求:掌握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表内乘法口诀(可用口算卡进行)。
2.50是几个十?700是几个百?
3.8个十是多少?24个十呢?24个百呢?
4.5个2是多少?
二、新课教学:
1.P1例1
(1)引导学生摆小棒:每堆摆两捆(每捆10根),摆3堆。
(2)启发学生议论: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加法算:20+20+20=60
用乘法算:20X3=60
(3)引导学生看实物,理解算20X3的思维过程:3个2是6,3个2捆(2个十)是6捆(6个十),6捆就是60根,即3个20是60。结果与加法相同。
2.小结:求3个20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口算20×3这样想:
2个十×3=6个十=60
3.P2例2
(1)显示例2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后掌握其数量关系。每堆有300块小木块,一共有4堆。
(2)让学生直接用乘法式子求出一共有多少块。
(3)让学生口算结果,并说出怎样想。
(4)小结:求4个300是多少,用300X4计算。这样想:
3个百×4=12个百=1200
三、练习设计:
1.P1“做一做”.2.P2“做一做”.
四、作业:
1、复习P1例1、P2例2.2.P4第1、2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P3例3、例4,一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几百几十的口算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几百几十数(每位乘积不满十)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课本P3复习内容。
2.450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
二、新课教学:
1、P3例3
(1)看***学算理。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意:
①左边有3个10,就是30。
②右边有3个2,就是6。
从而使学生理解:12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3个12就是3个10和3个2的和。
(2)看***学算法;口算一般从高位算起。
这样想:10×3=302×3=630+6=36
(3)指导学生看书P3例3,质疑。让学生口述12X3的口算步骤。
(4)小结:一位数乘两位数,可以把一个因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后再相加。
2.P3例4
让学生在例3的基础上,先类推试做;然后可通过四人小组议论,归纳出口算的方法;再由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小结:120是由1个百和2个十组成的,120×3是求:3个120是多少,就是3个百和3个20的和。计算时这样想:100×3=300,20×3=60,300+60=360。
三、练习
1、P3例3下面的“做一做”。
2、P3例4下面的“做一做”。
第1题:计算后,进行评议,并让学生讲述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谁还能想出别的口算方法?”第2题:学生***完成后,有目的地请中下生板演;及时纠正错误。第3题,可用开火车比赛的形式进行。
3.有白乒乓球21个,花乒乓球的个数是白乒乓球的2倍,有花乒乓球多少个?一共有乒乓球多少个?
四、作业:1.复习P3例3、例4。2.P4第4、5题。
第3课时
教学内容:P4练习一第6——11题。
教学要求:巩固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熟练、灵活地运用口算方法:i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表内乘法口诀。
2.口算乘法的方法。
二、练习设计:
1.填空:
(1)21×3可以读作()乘(),积是()。
(2)3×6读作()乘(),表示()个()相加。
(3)32×3读作()乘(),表示求()个()倍是多少
2.做课本上第,7、8、9、10、11题。
做7、8、10题要注意用多种形式,如比一比,看谁算得对又快或以组为单位开火车,看哪组最先到达目的,夺到红旗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9题是有多余条件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练习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决定是否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特别注意辅导中下生。
3.第12、,13题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根据实际安排在堂上进行或在课外进行。
4、思考题。可制作活动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从小华家到公园无论走哪条路,到学校以后都有四条路可到公园。也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的***画一画、数一数、找规律达到同样的目的
每项练习做完后都应做好评价订正工作。
三、作业:1.熟记乘法口诀。
2.P4第6题、P5第10题。
2、笔算乘法
一位数乘二、三、四位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P6例1,例2.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竖式书写格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养细心检验的习惯。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课本P6复习的内容。口算乘法及竖式书写格式。
二、新课教学:
1.P6例1
①从口算引入:出示题目后问“用口算时怎样想?”
②笔算方法:借助P6的实物***,指导学生阅读P6虚线围成的方框里分步演算过程。
③总结计算方法。
2.P7例2
(1)让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类推出计算方法,加深对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理解,着重抓用2乘百位上的2得4个百,写在积的百位上。
(2)注意竖式的书等格式。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注意”的内容,让学生把例2再乘一遍,并告诉学生,今后可用再乘一遍的方法,检查乘法算得对不对,培养细心检查的习惯。
三、练习设计:
1.课本P6“做一做”。
2.课本P7“做一做”。
3.做P7第1题第一横行,第2题第一横行。
四、作业:1.复习P6例1,例2。2.P7第1题第二横行。
第2课时
教学内容:练第3—第9题
教学要求:巩固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手段: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笔算213×224×2
二、练习设计
1.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先读题,再分析解答。
2.练习一第4题,笔算下列各题。
3.练习一第5题,列式计算。
4.练习一第6题,口算下列各题。
5.练习一第7、8题,应用题。
6.练习一第9题,脱式计算。
三、作业
复习课本第8页。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P9例3、P10例4
教学要求:掌握不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手段:幻灯,每位学生一份小棒。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课本P9复习的内容:
5×3+62×9+76×8+34×7+5
二、新课教学:
1、P9例324×3=
(1)摆一摆
①第一行摆2捆。(每捆10根),另4根。
②再摆两行分别与第一行同样多。
(2)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列出式子;
①每行多少根?共几行?
②要求3行一共有多少根怎样列式?
(3)在动手操作中明确算理。
①3个4根是多少根?满10怎么办?
②3个2捆是几捆?加上刚才的一捆现在一共是多少捆?
③一共有几捆几根即多少根?
(4)观察幻灯***片,学习算法。
(5)指导学生阅读P9例3,质疑。
(6)让学生讲述72是怎样算出来的。
2.例4的教学
(1)学生读题后,讲述乘的顺序。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0例4。
小结:让学生讲述P10例4怎样算。重点讲清4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9得多少1应向前一位进几,乘积百位上的7是怎样得来的
三、练习设计。
1.课本P9做一做和Pl0做一做。
2.课本P11第2题。
3.计算;
42×315×2271×3516×4
4.计算接力赛。(分四组,每组3人)
(除参赛的同学外,其余作裁判,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
四、作业;‘
,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1.复习P9例3,P10例4。
2、P11第1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三第3—第9题
教学要求:掌握不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手段:比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练习设计:
1.计算P11第3题。
3.P11第6题让学生***完成后订正。
4.P11第4题、第5题。
5.P12第7题用比赛的形式,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算对要做好小靖工作。
6.P12第8、9题如因时间关系可作为活动课内容。第10题应提示学生找出规律再填表。
四、作业:
复习P9、11的内容,理解、熟记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第5课时
教学内容:P13例5。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课本P13复习的内容。
2.计算517×3后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1.P13例5的教学。
(1)用幻灯显示例5的插***,让学生看***列出乘法式子:454×4
(2)先由学生试算,通过集体评论订正、进行学习。
(3)把例5与本节“知识铺,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2)的竖式对照,找出异同点,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2.小结:“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三、练习设计:
1.P13“做一做”
订正后,让学生找出哪一道题最容易出错,为什么?
2.填上适当的数:
4.指导阅读P14《你知道吗?》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习兴趣。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情景;创设;教育
中***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36-02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追求有效、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永恒追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课堂也由曾经表层的热热闹闹回归到了本真教学,构建有效、乃至高效课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作为教师,无不希望自己的教学工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但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所愿,尤其一些年轻教师,可能还没有找到自己课堂效率不高的症结所在,以致不能对症下药。
作为教师中的一员,我也常常在学习他人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期望能从中受到启发。直到前几天我有幸应邀参了与某地区暑期的教师公开招聘会(近70位参赛试讲选手,同一内容---“小数乘小数”、每人8分钟时间),再对照教师的常规教学,思路才进一步清晰起来,特与同仁们商榷。
一、关于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要求数学教学从生活中、从学生已有的现实背景出发,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等数学实例,挖掘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注重情境化设计,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就成为数学课程及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但由于诸多原因,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往往不能发挥其正能量的作用,甚至还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丧失了创设情景的初衷。
1、不当情境创设列举(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4页“小数乘小数”,教材见尾页)
(1)牵强附会、浪费时间型
案例1:教师:你们喜欢礼物吗?为什吗喜欢礼物呢?你会送他人什么礼物呢?
案例2:教师: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为什吗喜欢过生日呢?你收到喜欢的礼物了吗?(评析:规定8分钟的讲课时间,3分钟后才链接到主题***,后面内容还怎么进行?)
案例3:教师:你们买过礼品吗?买礼品时会怎样呢?(评析:买礼品时结果很多呀,能链接到主题***本领确实非同凡响)
(2)脱离生活实际,离题万里型
案例1:老师:妈妈下班去超市,但打开门上的密码才能进入超市购物(引出例题,进入讲课环节)。(评析:不仅脱离生活实际,也不符合虚拟生活真实)
案例2:老师:马上过“六一”啦,老师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礼物,你们喜欢吗(引出例题)?(评析:老师真的能做到为每位同学准备礼物?若没有,是否有诱导学生“不守信誉”之嫌疑,还让学生空欢喜一场;长此以往,结果会怎样?)
(3)不切实际,随意型
案例:老师:要过“六一”(新年、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三八节等等)啦,老师要买礼物送给某某(引出例题,进入讲课环节)。(评析:教师应大致把握一下教学内容所处的时间段,与节日时间悬殊太大总不是件好事;也“假”得厉害,过于失真)
2、相关对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指出:“从数学学习的认知本质看,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但“应杜绝重形式不求实质的数学情境化设计;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追求“生活化”,都成追求“生活化”。”“实践证明,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中,使之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引发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
(1)情境创设要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2)情境创设要有利于本节内容的有效开展,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切记离题万里或脱离实际,甚至不着边际,教师花很多的时间领着学生在主题外兜圈子;
(3)情境创设要讲究实效性、启发性、挑战性、趣味性,故事、游戏、认知冲突等都是很好的凭借。
二、关于教学重、难点把握
一堂课上的质量如何,重要因素之一要看教师是否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能力的表现。”
在“小数乘小数”一节中,重点是通过迁移,让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弄清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即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由来---为什么这样算?
1、不当教学环节设计列举(教学2.6x0.8=?处)
(1)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①笔算整数乘法用时太多
案例1:老师领着学生一步步、仔细的用竖式计算26x8=208。
案例2:老师让学生讨论“26x8=?”怎样计算?(评析:第一,整数乘法为学生已学内容,“讨论”“引领”均不可取,放手让学生***计算之后订正答案即可,或再回顾一下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足以;第二,类似于这样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可允许大部分学生口算,小部分学生笔算,不必把所有同学拉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要“因人施教”;第三,这样做的结果造成了喧宾夺主现象,挤占了重点内容的学习时间)
②两个例题作用发挥不好
案例1:在完成2.6x0.8=2.08教学后,老师又领着学生一步步、仔细的计算0.85x2.4=?(两个例题平均使用力量);
案例2:在完成2.6x0.8=2.08教学后,老师就急于进行其它内容,将第二个问题“0.85x2.4=?”始终置之脑后,一直未加解决。(评析:教师这样处理教材,说明其还没有理解编者意***,没有弄清两个例题间的关系,没有找准学生的就近发展区)
(2)教学重、难点把握不精准
好多选手在教学中,力气总用在两因数相乘的步骤上:个位上怎样乘?十位上怎样乘?唯独忽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怎样确定原小数乘法的积?积的小数点位置怎样确定?导致学生一直处于云里雾里之中,不知所以然。(评析:整数乘法为学生旧知,不必揪住每步计算过程不放;重点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小数乘法到底该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这才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时间花费在旁枝末叶处,太可惜啦)
(3)不注重方法的归纳总结
有近75%的试讲选手始终没有引领学生发现总结“小数乘法”究竟怎样计算(如,先按整数乘法去乘,然后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即可)。以致学完后学生还不得要领,只能碰来撞去,凭运气而已。(评析:不少教师平时总爱抱怨自己的学生笨,N遍都教不会,殊不知我们每遍教得都不得法,学生总处于混沌状态,学困生就是这样逐步被我们自己铸就出来的)
2、相关对策
(1)通览教材,做到“教今天、知昨天、想明天”,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2)准确把握教材,科学确立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对症下药,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益;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引领,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注重技巧的运用,让学生“有章可循、行有准则”;
(4)给学生提供广阔的交流、探索空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扮演好“导演”、“配角”角色,舞台交还给学生。
三、关于练习设计
1、教学中常见问题列举
案例1:教师随便丢给学生几个算式就算了事,层次性、针对性差;或者按顺序把课后习题挨个做一遍。
案例2:习题运用停留在最表层,“就题论题”,改编、对比、挖掘、归类、总结等不足。(评析:数学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练习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们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案例1中,教师问“为什么”较少:每题的作用是什么?编者为何设计此题?教师可能很少去考虑,甚至从未想过;案例2中,教师缺乏对题目的加工、重组、改造,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应变能力较差、丧失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举一反三”成为一句空话)
2、相关对策
(1)加强文本研读,力求理解编者意***,充分利用好习题资源,最大化发挥其价值作用;
(2)科学、合理设计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开放性、拓展性;
(3)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挖掘、辨析、比较等途径,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从“根”上解决问题。
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为了让学生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作为教师务必要树立树立现代教学观、学生观和终身学习理念,多看、多听、多想、多思,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灵活使用教材,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才能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效、乃至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难点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教学文摘》(北师大版) 2011-08-31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
2、培养学生正确的计算能力,渗透教学源于生活 ,要学会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和善于探索、思考的学习品质。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法、学法:
教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质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法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来获取新知识。
使用的教具:多媒体展示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主题***。
(一)、导入新授
1、基础训练
竖式计算:
51×8 34×2 126×4
说一说,在列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笔算的方法: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设计目的:为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竖式做下铺垫。
2、导入新课
经过检验,老师发现你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都很好,下面老师考考没学过的知识,敢不敢接受挑战?
(二)、探索发现
1、***尝试
(课件)从***中你能读出哪些数学信息?谁能列式?
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列式:14×12=
思考,这个算式和原来学过的有什么不同?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学困生。)
2、交流、汇报
(1)组内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时每个同学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对其他同学的解法充分发表看法。
设计目的:重在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并使学生学会倾听与分析。
(2)小组汇报
每一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部分小组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教师适时介入。)
学生一:先算14×2=28, 14×10=140 再算 140+28=168
师总结:把12套分成2套和10套,就是算2个14和10个14,分开算后就变成了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了,我们要算12
个14,把两部分合并起来。。
学生二:先算4×12=48, 10×12=120 再算: 120 +48=168
(3)教师点拨
学生出现笔算的方法:教师发现有的同学勇敢的进行了尝试,列竖式计算,谁愿意将你的竖式展现给大家看看。(学生黑板展示竖式)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笔算方法计算14×12。(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问:在列竖式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
14 ×12 = 168(本)
1 4
× 1 2
2 8 ……1 4 × 2 = 28 2 8
1 4 ……1 4 × 1 0 = 140 + 1 4 0
1 6 8 ……28 + 140 = 168 1 6 8
3、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小老师讲解竖式书写过程。)
a、你能发现横式与竖式之间的联系吗?
b、第一步横式在哪?第二步横式呢?但横式明明是140,而不是14呀?
c、0写不写一样吗?
质疑其横式中的实际含义:“28是谁与谁相乘得到的?表示什么?竖式中的14呢?”“假如把计算过程分成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你觉得哪个步骤最关键?”(在叙述过程中教师板书竖式对应的分步算式中两个积及两积之和。)设计目的:从横式出发引导学生沿分步算式去寻找竖式中的对应数位、两层积及两积之和。把算理进行有序的梳理,感悟竖式与横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延伸至思维深处。
(指名学生说说竖式的列式过程。)
目标达成:通过竖式板演的过程,学生自主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完成目标2。同时在老师提示下,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完成目标3。
4、验证结果
交换14和12的位置再乘一遍。
设计目的:强化了练习,也为今后的乘法验算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散
1、基本训练(竖式计算)
44×11 32×12 23×13 12×12
2、拓展训练
李爷爷家用24个笼子养兔子,每个笼子里有12只兔子,李爷爷家养了多少只兔子?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篇10
[0.4][0.11][0.35][2.4×][1.2×][3][5][1.5][=][=]
分别比较积与第一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
这组练习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小数乘小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在以往浙教版教材中是当作新授内容来教学的。这组练习题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一个因数乘以一个小数时原数与积的关系,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感。看似简单的题组,其实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蕴涵着解题策略。于是,我就有了把这应用类课例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想法。
显然,如果按教材中这样设计就会有不少问题。首先,练习以题组形式出现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学生对小数乘法的计算能力和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问题的能力存在差异,使不少学生无法参与进来,更无法在自主建构的基础上积累学***验;最后,计算后再比较、发现,难以挖掘其中的逻辑推理及解题策略。
于是,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一、从有效的数学问题中引出对话
师(出示一组某超市的文具***片):王老师打算给全班43位同学买一样礼物,刚好口袋里有43元钱。如果让你去选,你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有效的数学问题应该从身边的真实情境中提炼,便于从数学问题中展开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购买文具的问题,源于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既体现了问题起点的公平性,又便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
生1:买平均1元的文具。
生2:选的文具单价不能超过1元。
(多媒体出示文具的价格:钢笔5.5元/支,修正液2.7元/瓶,笔记本1.05元/本,铅笔0.85元/枝,橡皮0.55元/块……)
二、从自主深究、合作交流中体现有效建构
1.师:你会选择购买什么文具?和你的同桌说说为什么。
[设计意***:学生对有跨度的问题总是缺乏持久性,容易放弃,所以用最简短的问题来供学生合作交流。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想法非常关键,相互间交流想法有助于与已有经验进行重组,进一步解决问题。]
2.师:用数学方法来表示你的想法,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3:我选择购买铅笔,因为铅笔单价没有超过1元,算式为43×0.85=36.55(元),小于43元。
生4:我选择购买橡皮,因为橡皮单价也没有超过1元,算式为43×0.55=23.65(元),小于43元。
[设计意***:用合理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展开知识链的关键点。因为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所以在学生各自完成后安排小组合作交流,让他们相互比较彼此间不同的解决方法。]
3.师:你一开始就是这么想的吗?更直接的算式可以怎么写?
生5:43×0.85
[设计意***:鼓励学生用直觉及一定的逻辑判断来解决数学问题,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这组练习题的关键在于“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然判断出单价大于1元,总价要超过43元;而小于1的单价,总价低于43元,使学生在自主建构的基础上积累了数学学***验。]
4.师:同样买43份铅笔和橡皮,谁的总价更低些?说说想法。
生6:橡皮,因为单价更便宜。
师:如果买钢笔、修正液或笔记本,你觉得43元够吗?用算式来表示。
生7:43×1.05>43,43×2.7>43,43×5.5>43。
师:谁的总价最高,为什么?
生8:钢笔,因为钢笔的单价最高。
[设计意***:从学生的自然生成中进行导学,引导学生在对话中不断展开并形成知识链。上述环节中的几个问题都蕴涵着逻辑判断,使学生经历了从自主积累学***验(数量不变,单价变化)到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的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5.师:比较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9:一个因数乘以比1小的数,结果比原数小;乘的数越小,积就越小。
生10:一个因数乘以比1大的数,结果比原数大;乘的数越大,积就越大。
三、有效练习,形成知识链的逻辑体系
756×( )756 31.4×1.231.4×( )
(给出不同的数,让学生判断大小关系,并说说想法)
[设计意***:有效练习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算理可以用购买经验来建构,也可以用积的变化规律来建构。设计上述习题,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
思考:
一个个简短的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将原本枯燥的题组练习课变成了一堂生动活动的数学课。课堂教学的结果更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得到的比想象的要多得多。在获得成功的同时,我也对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
1.适当处理教材,重新编排知识链的呈现方式
教材提供的是一种普遍性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对逻辑思维性强、蕴含解题策略的教学内容,如“加法的简单运算”“乘法的简单运算”“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等,往往只能提供题组练习,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等方式归纳出一般性的解题方法,再加以应用。如果对教材不进行适当的处理,直接提供给学生学习,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去除教材中所有强制性的条件,重新把知识点进行编排,形成知识链,然后围绕某一个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展开教学,在对话中不断把知识链呈现出来。
2.有效设计数学问题,便于从对话中引出知识链
哈尔摩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数学问题的有效性至少要体现以下几方面:一要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且是有意义的;二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要有利于与学生展开对话;四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五要便于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因此,我们不仅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切合学生的已有经验逐层次展开对话,使学生不断积累新的学***验。
3.从自然生成中进行有效导学,不断展开知识链
课堂的出彩在于学生的自然生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导学正是在学生自然生成并进行合理运用的基础上,把原先设定的知识链不断地呈现出来。由于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课堂生成必然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充分展示后要进行合理的选择,从有利于知识链的展开上进行有效导学。上述教学,在算法展示中发现有的学生直接用乘法计算出结果,有的则直观说明,甚至有学生用除法计算来表示。这时,教师在让学生说想法的同时,要肯定其想法,再将其引导到直观判断上来,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展开知识链,从而得到积的变化规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