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刘禹锡10篇

石头城刘禹锡篇1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怀古诗《石头城》这一脍炙人口之佳作,是中唐诗人刘禹锡任和州刺史(824~826)时,以联章形式所作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向来被人所推崇。将刘禹锡誉为“诗豪”的白居易曾叹赏说:“《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这些赞誉虽不免溢美,但却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元人杨士宏云:“山在,朝(潮)在,月在。惟六国不在。而空城耳。是亦伤古兴怀之作云耳。”((唐音>)明人唐汝询日:“石头为六朝重镇,今城空寂寞,独明月不异往时,繁华竟在何处?”((唐诗解>)清人李镆也云:“六朝建都之地,山水依然,唯有旧时之月,还来相顾而已,伤前朝所以垂后鉴也。”()可见人们多将其视作悼古鉴今之作,借感怀盛衰嬗变,以舒泄内心繁华难再的沧桑悲凉之感。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似乎还不够全面。应该说这首诗虽重在观照历史,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通过今昔盛衰对比,以展现沉思历史的沧桑感,但亦将身世凄凉之感与自我伤悼之悲情缓缓注入其中。

刘禹锡少攻诗书,自矜己才,渴望一展抱负,曾在《华山歌》中自明己志,“能令万国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因此他入仕后怀着满腔热情,积极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希冀改革弊***,挽狂澜于既倒,但在以宦官为首的保守势力的联合反击下,革新运动惨遭失败,刘禹锡也因而屡遭贬谪。这于刘禹锡而言,无疑是他人生的巨大悲凉,亦是他人生的巨大感恨。而他所历的这些人生磨难,势必会激荡其心灵,令其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人生不堪回首的无限沉痛与凄凉。对此,《新唐书》本传中也有相应评论:“禹锡久落魄,郁郁不自聊。”屡遭贬谪,刘禹锡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由于《石头城》是刘禹锡身遭贬谪二十一年、生命长期沉沦后之作,因而刘禹锡也将他自身的悲凉沉重的人生感恨,隐然贯注其中。

《石头城》一诗意中虚景,虚景传情。刘禹锡在《金陵五题》诗前小序曾言:“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跛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迪尔生思,歙然有得。”显然,刘禹锡清晰地说明了《金陵五题》组诗因感生思,因思造象,以象显义的创作过程。《石头城》一诗开篇劈面就营造出一种充满沧桑感与凄凉感的氛围。“山围故国周遭在”,绵亘起伏的群山,依旧保持着其虎踞龙盘的形貌,只是依山而建的城池早已不复存在,成为荒芜的空城,一个“围”字,赋予静立群山以动感,历史之凝重感也暗蕴其中。“故”与”在”二字,既准确地捐示出物是人非,今昔苍凉之感,又在今昔盛衰的对比中,恰切且不着痕迹地写出刘禹锡内心的悲凉与凄怆。被岁月的沧桑巨手粉碎的,不仅是金陵城的六代繁华,还有刘禹锡匡世治国的远大理想。依然巍立的群山、荒凉的城池,更能衬托出刘禹锡内心之悲凉,“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塞山怀古))诗人遥想伫立荒芜空城,环视群山,即使山形依旧,即使济世豪情依然,亦为枉然,因为繁华难再,壮志难酬。着一“故”字,让人不仅眼前浮现出凭吊者伫立空城的怅惘目光,而且也能体味到诗人壮志难酬的失望感伤。而其后三句又将刘禹锡的历史沧桑感与内心的悲凉凄楚推向极致。

“潮打空城寂寞回”,是写景物的动态,由景物的静态转至动态,经无声而至有声,赋予江潮以人的情思,着意在渲染金陵这一空城的凄清冷寞与诗人的悲凉心境。江潮卷起万顷波涛,声声拍打着城郭,似乎也感受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无奈而怅然的叹息默默退去。一个“空城”的“空”字,既点明昔日车马如织、充满繁华盛景的金陵城已被一派衰败荒凉之气所笼罩,也令刘禹锡贬谪生涯的孤独彷徨、命运多舛的痛苦、功名未竟的失望与悲慨隐隐显露出来。而此句“寂寞回”三字,虽未明言,却在赋予江潮以今昔盛衰的感慨的同时,暗蕴诘问,江潮尚有古今盛衰寂寞荒芜之感,而久历贬谪的人如若目睹这颓败荒凉之景,将情何以堪?金陵城的衰败萧飒本易令人遐思迩想,感念盛衰嬗变,更何况一天涯沦落、仕途困顿饱经贬谪之苦的诗人呢?此处寂寞的不仅是繁华不复存在的金陵城,不仅是怅然若失无奈退去的江潮,而且更是诗人那颗欲求拓展的心灵。诗人怀有济世之志,意欲成就一番事业,可现实回报他的,就犹如金陵这座萧条空城一样,只有人生茫然的喟叹与失望的感伤。此句十足地折射出作者的历史沧桑感与仕途偃蹇的凄凉之感。

石头城刘禹锡篇2

近似的***治遭遇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治遭遇十分近似:他们同登博学宏辞科,同入二王集团,同时成为朝廷命官,又同时贬为远州司马,同时应诏回京,又同时外放岭外刺史……同升迁,共沦落,命运之神的安排,使这两个萍水相逢的同路人,成了荣辱与共、患难同当、肝胆相照的铁杆朋友。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与柳宗元同年进士及第,从此相识而成莫逆之交。

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已是一个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颓废朝廷,刘禹锡、柳宗元等为了匡扶大唐社稷,救生民于水火,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于永贞元年(805年)实行了变革运动——“永贞革新”。

当时王叔文、王伾实行改革的时候,因触犯到宦官与藩镇的利益,不但为一批宦官痛恨,还为不少大臣所贬义和反对。到了唐宪宗即位,大伙纷纷攻击“二王”。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个官员,也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仅仅半年,革新便惨遭失败,宪宗下诏书把八个官员一律降职,派到边远地方当司马(官名),历史上把他们和王叔文、王伾合起来称作“二王八司马”。柳宗元和刘禹锡便是“八司马”之一,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被贬的行进途中,又接到朝廷的圣旨,加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加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两个人分别在朗州和永州一住就是十年。

元和十年,一个好消息终于从天而降,当年的“八司马”除了韦执谊、凌准已死于任上,其余六人都被一纸诏书召回京城,重新委派工作。刘禹锡和柳宗元终于又回到了长安。

一次,刘禹锡应友人之邀,在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赏桃花。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再次回到长安,刘禹锡看到玄都观里新栽的桃花,很有感触,于是便写了一首诗《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作很快在长安传唱开来。刘禹锡的这种冷嘲热讽的思想情绪,深深地刺痛了当朝权贵,于是权贵们以刘“语涉讥刺”而不宜留在京师长安为由,宪宗皇帝只好将他们再次流放远州为官。

刘禹锡再次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去做刺史。刺史比司马高一级,看似是提升,但是播州地方比朗州更远更偏僻,在当时还是荒凉之地,不适宜人居住。刘禹锡去也罢了,可他家还有八十***需要人伺候,若跟刘禹锡一同到播州,如何受得不这苦。

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有记载:刘禹锡与柳宗元于元和十年同被召回京城,不但未被起用反而再度遭贬,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梦得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于是,柳宗元立即“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元和十四年(819年)十一月八日,遗响千古的大文豪――柳宗元就这样油尽灯灭,客死柳州任上。

此时的刘禹锡正扶着母亲的灵柩行走在衡阳的路上,而他获知好友柳宗元病故的噩耗后,顷刻间便泪如雨下,可见他心中的悲痛之深。随后,他一边派仆人前去料理柳宗元的后事,一边含泪给韩愈写信,希望能为柳宗元兄弟撰写墓志铭,以昭其冤。并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以告慰黄泉之下的柳宗元的灵魂。

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是由衷的信任,是永远的无私,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从不撒谎的诚实以及不求回报的奉献,是如刘禹锡与柳宗元这般,至真至挚。

刘柳二人在***治上个命运是那么的相同。同为永贞改革的中坚力量,王叔文***治集团的核心人物,因这场改革只进行了146天便“寿终正寝”,二人同时被贬官,刘贬到朗州、柳贬到永州,这一贬便是十年。 十年后,二人又同时被招回朝廷,但马上又同时被贬往更远的地方。刘被贬连州做刺史,柳被贬柳州做刺史。柳到柳州后四年便死去了,年仅47岁;而刘此后历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于14年后才被召回京师。大和二年(828)回朝任主客郎中,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71岁卒。柳宗元可谓英年早逝,刘禹锡活到古稀之年,可谓长寿。究其原因,愚以为是他们的思想性格不同使然。

异样的思想性格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治遭遇十分近似,他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但两人的思想性格却有着明显的差异。二人虽同经忧患,但刘禹锡仍然保持着倔强刚猛之气,对时弊的讥弹,对新贵的嘲讽,以及傲视困苦的昂扬奋进,虽然使他屡受打击,但毕竟令心中的郁结获得宣泄与超越。柳宗元的性格比较沉郁,而对社会人事的深思敏悟,又加深了他这种性格气质,他只能将感愤时事、自伤身世的激切与愁苦,寄托在孤傲高洁、幽峭孤直的怀抱中,但是他对那场导致自己终身沉沦的***治悲剧始终难以忘怀,因而很难超。

(一)柳宗元的怨怼忿愤

柳宗元是一个执着的人,他性格中刚直峻切、固执信念的成分很重,在被贬之后,仍然想回朝廷做一个***治家,因而即使想超然也难以超然得成。

柳诗描写其贬谪中的痛苦,读来很令人震撼,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觇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苈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诗中以“惊风”“密雨”刻画忧患煎迫之状十分传神,这两句既可以象征险恶的***治环境,也深刻地传达了诗人饱受惊惧的心情,而“岭树”一联则描绘出远贬蛮荒之地的凄凉孤独。全诗被凄风苦雨、萧骚不宁的气氛所笼罩,传达出内心的“茫茫愁思”。确如沈德潜所说:“柳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

其出游山水,往往是“暂得一笑,已复不乐”,在“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远”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刚刚领略到一点山水的乐趣,马上又被牵拽到了“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那永远的现实悲患之中。以他的散文为例,《小石潭记》写他沉浸在石潭的美景中只那么一会儿,便“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愚溪诗序》的山水处处有作者无法排遣的忧愤。大凡他独游山水的时候,便是他最孤独的时候,是他被弃感、被拘囚感和生命荒废感最沉重的时候,是他心灰意冷最感绝望的时候。正是由于柳宗元从根本上做不到超然解脱,所以才在遥遥无期的谪居生涯中,经受了比一般人剧烈得多的精神折磨,并由此一步步导致他的性格变异,致使他的生命过早夭亡。执着使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二)刘禹锡的豁达明快

刘禹锡则是一个旷达的人。永贞遭贬对于他的打击可谓是致命的,他有一百条理由怨恨、沉沦或遁世,但是诗人没有被击倒。在失意面前,他没有以泪洗面,灰心丧志,也没有隐逸江湖,傲啸林泉,更没有留连诗酒,嘲风弄月,甚至没有停留于呼冤叫屈,倾泄激愤,而是以豪迈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有悲而不哀,有怨而无悔,绝不沉沦,绝不颓废。

白居易给刘禹锡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相蹉跎”之句,他认为同僚大都得以升迁,只有刘禹锡在荒寂的和州空耗光阴。显然,他是在为刘禹锡不平,正如他在诗中所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大多。”对此,刘禹锡自己却豁达得多,他在酬诗中乐观地写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沉舟”、“病树”,以物喻己,是他人生概括的两个物象,但诗句中却没有表露出怨尤,反而是在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人生失意和仕程失意介怀,表现为一种世事变迁和宦途谪升的豁达开朗,也一如他诗中所云,沉舟之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萌春。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并没有让他消沉颓伤,那是因为他亲历了人世荣辱、目睹他人宦海沉浮后早已宠辱不惊。

石头城刘禹锡篇3

唐元和十年(公元816年),刘禹锡被贬和州当通判时,按朝廷规定,应在县衙里住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以为他是被贬之人,且皇帝说过像刘禹锡这样的“捣蛋鬼”永不再用,就故意刁难他,把他安排在偏远的城南门临江一隅居住,不让他参与***治生活。对此,刘禹锡并无怨言,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自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知道后,气不打一处来,遂吩咐人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的得胜河边,住房面积也比原来减少一半。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下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虽身处逆境,但仍心系朝中大事。知县觉得太没面子,就再次把刘禹锡的住房调整到县城中部,只给一间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且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一问斗室。想想革新的惨败,面对社会上的势利小人,再看看白己现实的处境,刘禹锡愤然提笔,却又心平气和地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充满情趣的散文,并请人刻于石碑之上,立在门前。后来此文越传越广,家喻户晓。

铭是一种刻于器物、碑碣等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或鞭策勉励自己。刘禹锡写的这篇铭文,是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表明陋室之不陋,实际上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蕴含作者不与小人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法则,透露出作者在革新失败后的复杂心理。

文章分四层意思。第一层从开头到“惟吾德馨”,作者以大气之语开篇,引出文章主旨,并以“德馨”统领全篇,为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山可以小在高低,水也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有了龙,就可以出名。然后,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主题:陋室当然也可以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撒芬芳。接下去第二层意思,作者用4句话、40个字,描写居室环境即陋室里的口常生活。先写周罔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这里环境静雅,令人赏心悦目。再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说室主人情趣高雅,来往的都是饱学之士,没有粗俗之人。这些人,可以高谈阔论、纵情畅怀,还可以抚琴弄弦、展卷读经、修身养性。“苔痕上阶绿”,隐喻作者的恬淡之心,“草色人帘青”,点出作者在恬淡之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状态。这种既像隐士,又存于尘世上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所憧憬的。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刘梦得=第三层就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作者仍用类比之法,指出此室可以与前代贤人的居室相比美。南阳诸葛茅庐是诸葛亮出山前的躬耕之地,西蜀的子云亭是扬雄的养性之所。诸葛亮出茅庐后,成了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治家和***事家,扬雄则是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他们都是从陋室里走出来的有为之人。刘禹锡引出此两大名家,有说自己具有与他们一样的德操和才能的意思,还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期被明主启用、一展抱负之意。第四层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作者截取《论语・子罕》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后半句,总结全文,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而又不露痕于文字上,更进一步突出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性格。“何陋之有?”的关键是“君子居之”,即铭文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结尾引经据典,显得铿锵有力,前后照应,把个“陋”字彻底点化出来了,展示了刘禹锡走到哪里都不改本色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道德品质的要求。忧国忧民、临难不屈、荣辱从容、处污不染、乐观向上,构成了刘禹锡的***人格。

刘禹锡被同时代挚友白居易称为“诗豪”。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展现的人格操守,在他的许多诗文中也有所表露,且曾因文惹祸,两次遭贬。元和九年(公元815年)十二月,他从朗州(今湖南常德)被召回京都长安,次年等待安排官位时游览玄都观,写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语涉讽刺权贵,还有抒发革新愿望的意思,得罪了朝廷,结果,在京城还没站住脚就又被贬到连州(今广东连州)任刺史。14年后,56岁的他奉召回长安,待分配期间,他再游玄都观,并写下“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继续调笑当***者,阐发自己誓与黑暗作斗争的一贯立场,再次被贬为苏州剌史。刘禹锡在革新失败后经历了22年的贬谪生涯,从意气风发的壮年,一直被折腾到暮年。在他临终前一年所写的《子刘子自传》中,还念念不忘“永贞革新”,为参与革新的同事鸣不平。刘禹锡对革新的念念不忘,体现了他的人格和精神。在《陋室铭》中,也隐有任凭风云怎样变幻,我刘禹锡坚守节操,处变不惊,不改本色,保持自己***人格的含义。

谈到《陋室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一点是必须提及的,那就是作者铭文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在被贬的岁月里,刘禹锡在反思革新的过程中,悟出了“万物之所以为无穷者,交相胜而已矣,还相用而已矣”(见他的著作《天论》)的道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世间万物的无穷运动和变化,源自万物之间的相互矛盾、相互斗争和相互依存。他提出的这一“天人交相胜”论,把我国古代唯物论思想推到一个新的高峰。这一矛盾对立统一概念,后来被移植到哲学著作中,就是对立统一辩证法。可以说,刘禹锡是辩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代宗师。他的许多诗文都深刻体现了这一辩证思想,闪耀着灿烂的哲学光芒,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等等,都充盈着辩证法。《陋室铭》讲的实际上也是精神和物质的辩证命题,可以说是研究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主客观世界辩证关系的哲学名篇。试想,在一间破旧简陋的房子里,只要屋主人“德馨”,就不怕没“鸿儒”造访,而这种造访与谈笑,会让陋室生辉,就像那不是很高的山,一有仙就出名,不是很深的水,一有龙马上就有灵气一样。无论是山还是水,再高再深,没有“精神”,是不会成为名山灵水的,而有了“精神”,即使在简陋的茅厕里,也是满屋生香。正是因为他哲学思想的恰当运用,才使得他的《陋室铭》格调激越、开朗向上、极富张力。

石头城刘禹锡篇4

要探求这一生动清新的文化支脉的最初源起,不能不说到三峡。

可以说,“竹枝词”的发现、记录和传播乃至仿作,都自三峡始。

三峡“竹枝”在文化史上留下鲜明的印迹,是唐代特殊的历史人文背景和历史地理条件所决定的。

如果从历史地理考察的视角分析这种文学现象,或许可以得到有意义的发现。而交通地理对于文化的意义,或许也可以由此得到说明。

唐代文人的三峡行旅与“巴歌”体验

在***治昌盛和经济繁荣的形势下,随着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地位的上升,循长江航道上下,成为唐人行旅的热线。三峡,于是在唐代文人行旅生活体验中保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三峡纪行诗成为唐诗中颇为多见的篇什。除了长安、洛阳等大都市外,很少有哪些地域如三峡这样受到唐代诗人如此的关意。

李白“远忆巫山阳”,“泪向南云满”(《寄远十二首》其五),白居易“两岸滟滪口”,“巴峡声心里”(《题牛相公归仁里宅新成小滩》)等诗句,都说明行经三峡的经历,可以成为永久的人生记忆。

与一般描画山水记叙行旅的诗作不同,唐代三峡诗更多地表现出苍郁悲凉的意韵。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说到“逼迫走巴蛮,恩爱座上离” 。李商隐《初起》诗亦有“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句。不过,我们所看到的以三峡为主题的唐诗,似乎多有超越一般离情乡思的意境。

唐诗中记录的三峡印象,首先是其地貌特征和水文特征的惊人险恶。

李白曾经作《上三峡》诗:“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戴叔伦《巫山高》诗写道:“巫山峨峨高插天,危峰十二凌紫烟。瞿塘嘈嘈急如弦,洄流势逆将覆船。云梯岂可进,百丈那能牵。陆行巉岩水不前。”又如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来。”李贺《入蜀》:“望空问真宰,此路为谁开。峡色侵天去,江声滚地来。”白居易《初入峡有感》:“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瞿唐呀直泻,滟滪屹中峙。未夜黑岩昏,无风白浪起。大石如刀剑,小石如牙齿。一步不可行,况千三百里。苒蒻竹篾,欹危楫师趾。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

诗人“恐”的心态,又与“愁”的情绪相交织。如王维《送贺遂员外外甥》:“南国有归舟,荆门泝上游。”“樯带城乌去,江连暮云愁。”李端《送郑宥入蜀迎亲》:“剑门千转尽,巴水一支长。请语愁猿道,无烦促泪行。”若仍以白居易诗为例,说到“愁”行三峡的,有《送友人上峡赴东川赴命》:“见说瞿塘峡,斜衔滟滪根。难于寻鸟路,险过上龙门。羊角风头急,桃花水色浑。山回若鳌转,舟入似鲸吞。岸合愁天断,波跳恐地翻。”又《夜入瞿唐峡》:“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帛开。逆风惊浪起,拔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

使未能忘却都市繁华的旅人们心情受到极强烈的震动的,还有三峡地区的荒凉和冷寂。

白居易《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诗:“山束邑居窄,峡牵气候偏。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畬烟。”又《自江州至忠州》诗:“今来转深僻,穷峡巅山下。五月断行舟,滟堆正如马。巴人类猿狖,矍铄满山野。”都描写了这一情形。

三峡所独具的神秘文化景观,特别是巫山神女传说,也往往使过往的诗人文士于江风峡雾之中,体味到特殊的文化感应。

皇甫冉《巫山峡》诗写道:“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刘方平《巫山神女》诗也写道:“神女藏难识,巫山秀莫群。今宵为大雨,昨日作孤云。散漫愁巴峡,徘徊恋楚君。先王为立庙,春树几氛氲。”又如蒋洌《巫山之阳香谿阴明妃神女旧迹存焉》诗:“神女归巫峡,明妃入汉宫。捣衣余石在,荐枕旧台空。行雨有时度,谿流何日穷。至今词赋里,凄怆写遗风。”刘禹锡《巫山神女庙》诗所谓“星河好夜闻清佩,云雨归时带异香”,也记录了类似的心灵访古与意识旅游的轨迹。孟郊《巫山曲》写道:“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沾衣。”又《巫山高》诗:“见尽数万里,不闻三声猿。但飞萧萧雨,中郁亭亭魂。千载楚王恨,遗文宋玉言。至今青冥冥,云结深闺门。”李贺的《巫山高》诗,文句与情感同样飘逸飞荡:“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楚魂寻梦风飔然,晓风飞雨生苔钱。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李白形容三峡风景,有“历览幽意多”,“佳趣尚未歇”的诗句(《自巴东舟行经瞿唐登巫山最高峰晚望还题壁》)。《宿巫山下》诗又写道:“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霑裳。”三峡的这种文化气象,往往可以点燃文人的“风情”与诗兴。白居易《题峡中石上》即写道:“巫女庙花红似粉,昭君村柳翠似眉。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

白居易《送萧处士游黔南》诗可见“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句,其中“断肠”二字,或许即大体表明了人们旅经三峡时的特殊心境。

唐代文人对于三峡的文化体验,恰与当地民歌“裴回”、“苦怨”、“含思婉转”的风格相映合。其共鸣之和叶,千百年后仍然使人们不能不惊叹这种文化奇缘的神妙。

三峡地区民歌,唐人诗作中往往称之为“巴歌”。例如:

孟浩然《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刘希夷《巫山怀古》:“巫山幽阴地,神女艳阳年。襄王伺容色,落日望悠然。”“猿啼秋风夜,雁飞明月天。巴歌不可听,听此益潺湲。”白居易《登城东古台》:“迢迢东郊上,有土青崔嵬。不知何代物,疑是巴王台。巴歌久无声,巴宫没黄埃。”又如寒山《诗三百三首》:“巴歌和者多,白雪无人和。”

对于所谓“巴歌”,又曾经有其他不同的说法:

巴童歌 岑参《赴犍为经龙阁道》:“骤雨暗谿口,归云网松萝。屡闻羌儿笛,厌听巴童歌。江路险复水,梦魂愁更多。”

巴曲 杜甫《社日两篇》:“南翁巴曲醉,北雁塞声微。”“欢娱看绝塞,涕泪落秋风。鸳鸯回金阙,谁怜病峡中。”白居易《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路穿天地险,人续古今愁。”“畏途常迫促,静境暂淹留。巴曲春全尽,巫阳雨半收。”

巴渝曲 杜甫《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久嗟三峡客,再与暮春期。”“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

巴弦 白居易《留北客》:“峡外相逢远,樽前一会难。即须分手别,且强展眉欢。楚袖萧条舞,巴弦趣数弹。笙歌随分有,莫作帝乡看。”

白居易《寄微之》曾写道:“秦女笑歌春不见,巴猿啼哭夜常闻。”“巴歌”、“巴曲”、“巴弦”的风格,确实表现出与诗人们以往所熟悉的歌曲显然不同的文化韵味。

王维《晓行巴峡》说:“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这里的文化氛围,使诗人体味到野趣和古风。而当地“语”“声”的魅力,也是形成三峡地区文化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峡民歌所谓“竹枝”,也是典型的“巴歈”,即“巴渝”、“巴渝歌”、“巴渝曲”。其风格的神奇魅力,使诸多唐代文人倾倒迷醉。三峡“竹枝”使唐文化得到新鲜的营养。受到三峡“竹枝”影响的唐诗的创作者们又通过自己的文学宣传,使这种民歌形式连同其朴实清新的文化精神流布四方。

“竹枝”:三峡文化的重要发现

李白曾经作《巴女词》,应当也可以看作对三峡地区民歌的录作或者仿制: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清人王琦注:“唐之渝州、涪州、忠州、万州等处,皆古时巴郡地。其水流经三峡下至夷陵。当盛涨时,箭飞之速,不是过矣。”

使三峡地区民歌在文化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其作用当以“竹枝”著于唐人诗作为最。

《旧唐书·刘禹锡传》记载:“(刘禹锡)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谿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新唐书·刘禹锡传》又有这样的记述:“宪宗立,(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连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儜。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朗州,即今湖南常德。“竹枝”出于郎州之说不确。《乐府诗集》卷八一《近代曲辞三》如此题解“竹枝”:

“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

《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禹

锡曰:“‘竹枝‘,巴歈也。巴儿联歌,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

其音协黄钟羽。末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焉。”

与刘禹锡《竹枝》自序多有不和,然而“‘竹枝’本出于巴渝”的说法是准确的。《刘梦得文集》卷九载刘禹锡原作:

竹枝词九首并引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

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贵。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婉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箇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据卞孝萱《刘禹锡年谱》,“岁正月”,在穆宗长庆四年甲辰,公元824年。建平,南朝郡名,治所称巫县,隋唐时已改称巫山。

刘禹锡又有《竹枝词二首》:

杨柳青青将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刘梦得文集》卷九“道是无晴还有晴”,《全唐诗》卷三六五作“道是无情还有情”。

所谓“巴人能唱本乡歌”,正说明了“竹枝”原本出自三峡地区的事实。

《全唐诗》卷二八及卷二六七载有顾况《竹枝曲》: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一句,也说“竹枝”为“巴人”所习唱。

据任半塘先生《竹枝考》,顾况为肃宗至德(公元756年)进士,所作较刘禹锡之九篇约早70年。

顾况《竹枝曲》,是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竹枝”。

《乐府诗集》卷八一《近代曲辞》收录的唐代“竹枝”,又有白居易《竹枝》四首:

瞿唐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萋萋。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其中“瞿唐峡口”、“白帝城头”、“蛮儿巴女”、“巴东”“巴西”诸句,也说明了这种民歌形式的源起,使得“竹枝”已经成为代表三峡地区风土人情的一种文化符号。

杜甫《奉寄李十五秘书二首》:“避暑云安县,秋风早下来。暂留鱼复浦,同过楚王台。猿鸟千崖窄,江湖万里开。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杜诗中仅此一处提到“竹枝歌”。宋人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歌》写道:“刘梦得《竹枝歌》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 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也说,“‘竹枝’本近鄙俚。杜公虽无‘竹枝’,而《夔州歌》之类,即其开端。”任半塘先生《竹枝考》指出:杜甫《夔州歌》与刘氏《竹枝》相近者二首:

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北江南冬春花。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

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

其格调确实近于“竹枝”。“瀼东瀼西”所谓“瀼”,正是三峡地区所称入江山溪水。 明人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又有这样的评论:“杜子美《漫兴》诸绝句有古‘竹枝’意,跌宕奇古,超出诗人径蹊。”夏承焘先生《论杜甫入蜀以后的绝句》也有相接近的论点:“蜀中是《竹枝词》的发源地。唐人刘禹锡、白居易以及《花间集》里各家的《竹枝曲》,都用四川民歌声调。”“杜甫这些不调字声的绝句 ,是否即用四川《竹枝》那种‘激讦’‘伧儜’的声调,他自己没有说明,我们不能臆测。但我们看宋人注杜诗,举出他用‘蜀中语’相当多,如‘上番’、‘禁当’、‘长年’等等,都是(见郭知达《九家注杜诗》引赵注)。他四十八岁入蜀,五十七岁离蜀,在四川前后住了十年。他所说:‘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之二)还是前半期的话。他诗中既用了许多四川方言,则以蜀中民歌声调作绝句,自然不是不可能的事(《竹枝》、绝句,体式相同,皆七言四句)。”

在《乐府诗集》卷八一《近代曲辞》中,又有李涉《竹枝》四首:

荆门滩急水潺潺,两岸猿啼烟满山。渡头年少应官去,月落西陵望不还。

巫峡云开神女祠,绿潭红树影参差。下牢戍口初相问,无义滩头剩别离。

石壁千重树万重,白云斜掩碧芙蓉。昭君溪上年年月,独自婵娟色最浓。

十二峰头月欲低,空濛江上子规啼。孤舟一夜东归客,泣向春风忆建溪。

所谓“荆门”、“西陵”、“巫峡”、“昭君溪”、“十二峰”等,也说明作者是借三峡民歌的文体,来抒发三峡行旅的感受。

一并为《乐府诗集》编纂者所采录的,还有晚唐诗人孙光宪的《竹枝》二首:

门前春水白蘋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

乱绳千结绊人深,越罗万丈表长寻。杨柳在身垂意绪,藕花落尽见莲心。

“乱绳千结”,《五代诗话》作“乱绳寸结”。又孙光宪此作,《全唐诗》卷七六三及卷八九七收录。据说“唐人乐府,元用律绝等诗杂和声歌之,其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为填词。”《全唐诗》卷八九七即将孙光宪《竹枝》归入词类,作:

门前春水竹枝白蘋花女儿,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 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 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

《全唐诗》卷八九一又有皇甫松《竹枝》:

竹枝一名巴渝辞

槟榔花发竹枝鹧鸪啼女儿,雄飞烟瘴竹枝雌亦飞女儿。

木棉花尽竹枝荔支垂女儿,千花万花竹枝待郎归女儿。

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连女儿,花侵槅子竹枝眼应穿女儿。

筵中蜡烛竹枝泪珠红女儿,合欢桃核竹枝两人同女儿。

斜江风起竹枝动横波女儿,劈开莲子竹枝苦心多女儿。

山头桃花竹枝谷底杏女儿,两花窈窕竹枝遥相映女儿。

刘毓盘《词史》以为“无名氏《女儿子》二首,即唐人《竹枝词》所本。”“皇甫松仿此体于句中叠用‘竹枝’‘女儿’,为歌时群相随和之声。”所说《女儿子》,见《乐府诗集》卷四九《清商曲辞六》:

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

我欲上蜀蜀水难,蹋蹀珂头腰环环。

王运熙《六朝乐府与民歌》也写道:“《女儿子》现存二首,首篇云:‘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盖原为巴东的歌谣,其后被演为乐曲的。唐皇甫松有《竹枝词》六首,均以‘竹枝’‘女儿’为和声。”“《竹枝词》一名《巴渝词》,与《巴东谣》产地相同。皇甫松《竹枝词》的和声,必定渊源于《女儿子》无疑。”任半塘《竹枝考》以为“必定”“无疑”一说“太过”。然而,作为推想,二者有“渊源”关系的意见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还应当指出的是,从“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的内容风格分析,似乎也可以看作三峡“竹枝”的先声。

唐人尉迟偓《中朝故事》说,刘瞻僖宗朝为相,因罪出守荆南,舍人李庾行诰词,驳责太甚,几遇害。懿宗朝,刘瞻复用,行至湖南,李庾方典郡,出迎于江次竹牌亭,置酒。刘瞻唱《竹枝词》赠李庾:“蹑履过沟竹枝恨渠深女儿。”也记录了“竹枝”的和声。

“竹枝”的发现,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马穉青《〈竹枝词〉研究》写道:“《竹枝》先本巴渝俚音,夷歌番舞,绝少人注意及之。殆刘、白出,具正法眼,始见其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乃从而传写之,拟制之,于是新词几曲,光芒大白,于文学史上另辟境界,其功绩诚不可没焉。”任半塘《竹枝考》也写道:“刘氏诗序备述建平《竹枝》声乐,确为创举。自来民间俚艺,受文人重视如此者,史无二例。”“论民间声诗乐艺之蕴藏,仅从百五十四调求之,已极丰富。使一一皆如建平《竹枝》遇于刘氏者各得其遇,则我民族乐舞在历史上所激发之光彩,将燎烛益高,启迪益远!且无论声诗以外者矣。”这样说来,唐代三峡“竹枝”经刘、白等有识者的“传写”“拟制”终于面世,实在可以称作伟大的文化发现。而所谓“建平《竹枝》遇于刘氏”一事,并不是偶然的。其所以发生,自有三峡地域文化的特殊风格和特殊魅力在起作用。而我们对于唐代交通地理的文化意义,也可以因此得到新的认识。

三峡的交通地位与三峡“竹枝”的流布

“竹枝”在中唐以后,逐渐于诗人作品中所屡见。这表明,源起于三峡的民间野唱,已经得到当时的主要文化阶层的重视,已经对于当时的主体文化形式发生了影响。例如:

李益《送人南归》:“人言下江疾,君道下江迟。五月江路恶,南风惊浪时。应知近家喜,还有异乡悲。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

刘商《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巴人远从荆山客,回首荆山楚云隔。思归夜唱竹枝歌,庭槐叶落秋风多。曲中历历叙乡土,乡思绵绵楚词古。身骑吴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风雨。猿啼日暮江岸边,绿芜连山水连天。来时十三今十五,一成新衣已再补。鸿雁南飞报邻伍,在家欢乐辞家苦。天晴露白钟漏迟,泪痕满面看竹枝。曲终寒竹风袅袅,西方落日东方晓。”

武元衡《送李正字之蜀》:“已献甘泉赋,仍登片玉科。汉官新组绶,蜀国旧烟萝。剑壁秋云断,巴江夜月多。无穷别离思,遥寄竹枝歌。”

张籍《送枝江刘明府》:“老著青衫为楚宰,平生志业有谁知。家僮从去愁行远,县吏迎来怪到迟。定访玉泉幽院宿,应过碧涧早茶时。向南渐渐云山好,一路唯闻唱竹枝。”

于鵠《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有曾经在三峡地区生活的经历,于是其诗作中屡屡说到“竹枝”。例如,刘禹锡的诗作中有:

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 (《洞庭秋月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堤上行三首》之二)

白居易的诗作中也可见: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临觞一搔首, 座客亦裴回。(《九日登巴台》)

亥市鱼盐聚,神林鼓笛鸣。壶浆椒叶气,歌曲竹枝声。(《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

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暂听遣君犹怅望,长闻教我复如何。 (《听竹枝赠李侍御》)

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 (《九日题涂溪》)

北客劳相访,东楼为一开。褰帘待月出,把火看潮来。艳唱竹枝曲,香传莲子杯。寒天殊未晓,归骑且迟回。(《郡楼夜宴留客》)

其他说到“竹枝”的诗作,还有:

温庭筠《西江贻钓叟骞生》:“晴江如镜月如钩,泛滟苍茫送客愁。夜泪潜生竹枝曲,春潮遥木兰舟。”

方干《赠赵崇侍御》:“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闲话篇章停烛久,醉迷歌舞出花迟。”

方干《蜀中》:“游子去游多不归,春风酒味胜余时。闲来却伴巴儿醉,荳蔻

花边唱竹枝。”

郑谷《渠江旅思》:“故楚春田废,穷巴瘴雨多。引人乡泪尽,夜夜竹枝歌。”

王周《再经秭归二首》之二:“秭归城邑昔曾过,旧识无人奈老何。独有凄清难改处,月明闻唱竹枝歌。”

蒋吉《闻歌竹枝》:“巡堤听唱竹枝词,正是月高风静时。独向东南人不会,弟兄俱在楚江湄。”

白居易《曲江感秋二首》之一于51岁时感叹“昔壮今衰”,“人生多故”,有“夜听竹枝愁,秋看滟堆没”句,说明他在三峡地区与“竹枝”相共的岁月,在人生记忆中的深刻痕迹。

他的《江楼偶宴赠同座》诗中所谓“望湖凭槛久,待月放杯迟;江果尝卢橘,山歌听竹枝”,所描写的已经不是三峡风物,反映“竹枝”已经传布到其他地区。又如《听芦管》:

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似临猿峡唱,疑在雁门吹。调为高多切,声缘小乍迟。粗豪嫌觱篥,细妙胜参差。云水巴南客,风沙陇上儿。屈原收泪夜,苏武断肠时。仰秣胡驹听,惊栖越鸟知。何言胡越异,闻此一同悲。

说到“竹枝”的普及,使得无论南北之别,胡越之异,都同样受到这种艺术形式的感染。

“竹枝”从三峡地区首先传布到楚地。

顾况《早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泪》:“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齐唱竹枝歌。与君皆是思归客,拭泪看花奈老何。”

李商隐《河阳诗》:“绿绣笙囊不见人,一口红霞夜深嚼。幽兰泣露新香死,画***浅缥松溪水。楚丝微觉竹枝高,半曲新辞写緜纸。巴西夜市红守宫,后房点唇斑斑红。堤南渴雁自飞久,芦花一夜吹西风。”

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如今配此山。曲盖幽深苍桧下,洞箫愁绝翠屏间。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娑娑起醉颜。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全唐诗》卷三五九题注:“在朗州。”“竹歌”,也就是“竹枝歌”。

又刘禹锡《插田歌并引》说到连州田间民歌有类似“竹枝”的风格:

插田歌并引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紵裙,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儜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连州,治所在今广东连县。

殷尧藩《送沈亚之尉南康》:“行迈南康路,客心离怨多。暮烟葵叶屋,秋月竹枝歌。”南康,即今江西南康。

“竹枝”流入吴地的反映,有张籍《江南行》:“江南人家多橘树,吴姬舟上织白苎。土地卑湿饶虫蛇,连木为牌入江住。”“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楼两岸临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又杜牧《见刘秀才与池州妓别》:“远风南浦万重波,未似生离别恨多。楚管能吹柳花怨,吴姬争唱竹枝歌。”

石头城刘禹锡篇5

首先是坚持理想,不改初衷。刘禹锡自小就有远大的志向,不凡的抱负。他聪明好学,不仅攻读儒家经典,对诸子百家也有广泛涉猎,他在《游桃源一百韵》里说:“九流宗指归,百氏旁捃摭”,由此可见,他博览群书,孜孜不倦,为以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步入成年后,他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刻,面对藩镇的骄横,宦官的专***,人民的痛苦。感慨万分,怀抱着“兼济”之志,希望在***治上有所作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他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同年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应吏部取士科的考试合格。授太子校书。连登三科,可谓春风得意。他抱着施展宏志的愿望,积极参加王叔***新集团,竭力想刷新***治,但是“永贞革新”终于以失败告终。面对失败,他在《上杜司徒书》中剖析了自己的心迹:“常谓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为了实现***治抱负他“尽诚”、“徇公”,表明自己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光明磊落、无可非议的。然而却遭到“挟邪乱***”的诽谤,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刘禹锡失去了在朝廷中发挥才干,实现抱负的机会,被迫寄情笔墨,把诗文作为“见志之具”,继续为自己的操守、理想而斗争。他在《武陵书怀五十韵》末云:“就日秦京远,临风楚秦烦。南登无灞岸,旦夕上高原。”“上高原”为的是“望长安”长安有诗人企望的事业在,诗人怎能不“寤寐思之”,“旦夕”望之?诗人这种回京重振旧业,实现辅时济事之志的热切愿望在《望夫山》中表现得更为执着而强烈:“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作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初初望时。”他是用屈原那种顽强的斗争意志激励自己。他在《陋室铭》里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这种坚持理想,安贫乐道的精神个性,让人敬佩,让人叹服。

刘禹锡坚持理想,自强不息的精神个性在他的晚年表现得更为突出,他在《酬淮南廖参谋秋夕见过之什》里说:“初服已惊玄发长,高情犹向碧云深。”诗人虽自觉鬓掺“二毛”,却高情不减当年。向往的仍是像雄鹰那样展翅高飞。他在《罢郡归洛阳闲居》里说:“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壮志未酬,他始终憾然于心。为求在垂暮之年还能有所作为,他格外珍惜这稍纵即逝的时光。他在《赠乐天》里说:“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他不以“晚达”为憾。但求身如冬青,沐风栉雨,不改苍翠之色。刘禹锡的一生始终坚持理想。至死也没有改变过。

其次是指斥***敌,正气凛然。刘禹锡为时所弃,空怀凌云之志,独处僻壤,难与同道过从。他在《答杨八敬之绝句》里说:“饱霜孤竹声偏切,带火焦桐韵本悲。”他当时诚如“饱霜孤竹”。但“竹”虽孤而有节斫以为笛。吹奏出的是“声偏切”的繁音促响。而对正义事业的讴歌,对邪恶势力的讨伐,则是刘禹锡之个性美的充分体现。从刘禹锡的诗作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触到他正气凛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果敢精神和顽强意志。“声偏切”突出表现了诗人指斥***敌非常激切。宦官权臣。趋炎附势之徒,摧残革新事业,迫害革新志士的罪行。激起了刘禹锡的强烈义愤。他以诗笔为武器,写下了一系列讽托幽远的寓言诗。对***敌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在《聚蚊谣》中,诗人大胆地揭露了宦官和大官僚的丑行,把他们比作渺小而又可恶的蚊虫:伺暗出动,“利嘴迎人”,“声如雷”。“喧腾鼓舞喜昏黑”,气势嚣张,穷凶极恶,但是“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既在痛骂***敌中表达了***治斗争的胜利信念,也是对那些死到临头还洋洋得意的***敌们可耻下场的嘲笑。他在《飞鸢操》中也大胆地揭露了权奸们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整天鼠窃狗偷。争权夺利的鄙劣本质。“鸢飞杳杳青云里。鸢鸣萧萧风四起。旗尾飘扬势渐高,箭头砉划声相似”等描绘出了飞鸢的威风,突出了其外表的气度不凡。接着对飞鸢争夺腐鼠做了形象的描绘,如“忽闻饥鸟一噪聚,瞥下云中争腐鼠。腾音砺吻相喧呼。仰天大吓疑鸳雏。”这就撕开了飞鸢肮脏猥琐的内心世界。结尾两句“鹰隼仪形蝼蚁心,虽能戾天何足贵”更是形象讽刺了那些身居高位而贪得无厌、妒害贤能的丑恶嘴脸。他在《吊张曲江序》里说张九龄贬于外地之后“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其实也可以用来解释他这些作品的现实精神。

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但他倔强的性格。正气凛然的精神个性依然如故。刚刚回京的他在游玄都观时就写下了最有名的七绝: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中“桃千树”喻指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看花的人。则指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结句有力地指出:这些似乎很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我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刘禹锡这种轻蔑和讽刺是有力而辛辣的,使***敌感到非常难受,他们便以此诗为把柄。把刘禹锡再次贬为连州刺史。自此,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人事变迁很大。但***治斗争仍在继续。刘禹锡正气凛然之个性也依然棱角分明,气势夺人。当他再游玄都观时,激扬文字,又赋《再游玄都观》一首: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他以“桃花”比新贵,与前诗相同。“种桃道士”暗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二十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而桃花之所以净尽。则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难道是那些人所能料到的吗?对于扼杀那次***治革新的***敌,刘禹锡在这里再次投以轻蔑的嘲笑,显示了自己毫不畏惧的坚强意志和继续战斗的决心。这在当时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最后是永葆乐观,意气豪迈。刘禹锡是一位很有***治抱负的诗人,尽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在《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说他“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但他的一生却始终洋溢着火一般的热情,即使在***治上受到打击。生活上受到折磨时,也从未有过低落和消沉。而是永葆乐观。意气豪迈。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虽然长期遭遇不幸。但从没有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一片黑暗,即使自己成了“沉舟”和“病树”,而客观世界仍然是美好的,到处可见千帆竞渡,万木争春。社会照样前进。个人的深滞和衰老算不了什么,新生事物是层出不穷的。正因如此。刘禹锡能时时振奋精神,从没有消沉和气馁过。

石头城刘禹锡篇6

【关键词】刘禹锡 贬谪诗 骚怨 继承 超越

屈原忠君爱国,竭忠尽智却遭谗被逐,其《离骚》中所表现的凄恻的怨愁、沉痛的忧伤和极度的愤懑,奠定了贬谪文学的主题。屈骚的影响,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所说,是“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刘禹锡的人生遭际和内在品格与屈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使得他对屈原骚怨精神的理解深深地浸透在作品中,但刘禹锡毕竟生活在屈原千年之后的唐朝,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特殊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又培养了刘禹锡不同于屈原的精神境界,因此,刘禹锡在继承发扬屈骚怨愤精神的同时,又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超越,从而形成了他旷达与自适的独特风格。

怨刺与忧伤——对骚怨精神的继承

怨刺 屈原一生致力于其美***理想,“虽九死而犹未悔”,但其理想与楚国黑暗的现实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其人生遭受了重大挫折,因此内心郁积着一股深沉的怨愤之情:“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离骚》)字里行间饱含着悲伤怨愤,蕴藏着满腔的爱国激情,“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哀怨起骚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怨”是屈原作品中一个深刻的主题,也是其作品情感内容的渊薮,但他的“怨”并非是普通意义上人生多难的哀叹,而是其美***理想破灭之后的无可申诉与痛苦挣扎,其背后是一个伟大灵魂的孤独无依。

刘禹锡与屈原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学阮公体三首》其一),因不堪面对日渐衰落的国势,永贞元年,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的***治革新运动,只惜革新不久失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旋再贬为朗州司马。从此踏上了“一辞御苑青云去,十见蛮江白芷生”(《酬朗州崔员外与任十兄侍御同过鄙人旧居见怀之什》)的漫漫贬谪之路。“饱霜孤竹声偏切,带火焦桐韵本悲。”(《答杨八敬宣绝句》)这一时期,诗人为时所弃,空怀凌云之志,独处僻壤,难与同道过从。诚如“饱霜孤竹”,但“竹”虽孤而有节,斫以为笛,吹奏的是“声偏切”的繁音促响。这一串串发自诗人内心最深处的激切悲壮、刻骨铭心的音符回荡在巴山楚水原始蛮荒中,激荡着忧怨愤切的骚怨情怀。

刘禹锡的怨愤之情在其谪居朗州时期表现得最为集中和鲜明。朗州地方的偏远,俚曲的委曲低回,深山林间的半夜猿啼,这一切使得诗人心中固有的那种忧怨委曲之情愈加浓郁和难以抑止,于是发出了“高莫高兮九阍,远莫远兮故国”(《楚望赋》)的感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量移的无期,郁积于心中的哀怨也愈加强烈:“莫高者天,莫睿者泉,推以极数,无逾九年。伊我之谪,至于极数,长沙之悲,三倍其时⋯⋯”(《谪九年赋》)语调之苍凉,幽怨之深重,让人不忍卒读。

才高遭嫉,志洁被诬,是历代被贬谪者的共同感受。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却因群小毁谤而连遭祸谴,因此,他在辞赋中用了大量的言辞对奸人进行斥骂:“惟夫***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惟此***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离骚》)。同样,刘禹锡认为其贤者失路、命途偃蹇之部分原因也是小人谤毁所致,于是在诗文中作不平之鸣,用寓言的形式,借物陈情,对朝廷权贵们的任意诬蔑和无由处罚进行尖锐又深隐的讥刺与批判。这类作品主要创作于朗州时期,如作品《聚蚊谣》、《百舌吟》、《昏镜词》、《有獭吟》、《鹈鴂吟》、《飞鸢操》等等,而以《聚蚊谣》最富批判力和战斗性。在诗中,他把那些宦官、权臣和趋炎附势之徒直接比喻为本性贪婪凶残、卑劣渺小的蚊虫,以表达自己对它们的极端痛恨和鄙夷。蚊的“声如雷”、“嘈然啖起”、“喧腾鼓舞”、“利嘴向人”,自然让人想起永贞革新失败后官宦们肆意中伤谗害革新派时的得意忘形的小人嘴脸。刘禹锡曾说:“骇机一发,浮谤如川”、“虽欲周防,亦难曲施。加以吠声者多,辩实者寡,飞语一发,胪言四驰。”对那种群言汹汹的无由指责,作者在此做了正面的回击,并警告它们:“清商一曲来秋日,羞尔微形饲丹鸟。”虽焰高一时,但终将被歼灭。

在《百舌吟》中,刘禹锡把“笙簧百转”、“舌端万变”的“百舌”喻为钻营投机者。诗中揭露其“摇动繁英坠红雨”的凶恶,“迎风弄影如自矜”的轻薄。诗人蔑视百舌“天生羽族尔何微”,充满信心地指出其害人的伎俩只能得逞一时 : “南方朱鸟一朝见 ,索漠无言蒿下飞。” 表现了诗人“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咏史二首》其一)的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 .

忧伤  贬谪文学中的忧伤主题,首先表现为忧国思归的理想。屈原在作品中反复申说:“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离骚》)“哀见君而不再得”,“哀州土之平乐兮, 悲江介之遗风。”(《哀郢》) 每念故国,不忘欲返。同样,刘禹锡贬谪时期的作品中,也无处不在地表达着流放者的归思眷恋之情。“就日秦京远,临风楚奏烦。南登无灞岸,旦夕上高原”(《武陵抒怀》)“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采菱行》)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九日登高》)“潘岳岁寒思,屈平憔悴颜。殷勤忘归路,无雨即登山。”(《谪居悼往二首》)这种忧君思国的感情与屈原那种望君门而九重的哀怨心情又有什么区别呢?他们身在江湖,却都心怀魏阙这是屈、刘共同的***治愿望和***治品格。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诗歌当中运用了诸多香草美人的特殊意象,以披香戴芳、饮露餐英来比喻道德的自修和品德的高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这些意象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使我们如睹其崇高圣洁之丰姿,如闻其道德之芳香。刘禹锡继承了屈原的这一意象传统,借助草木禽鸟等意象抒发感情,曲折委婉,深微动人,如对群小们的批判和讽刺。此外,刘禹锡也一再使用诸如伤禽、哀猿、悲鸟、孤雁等意象来表达其“拘囚之思”:“鸷禽毛羽摧 ,不见翔云姿。”( 《和董庶中散调词赠尹果毅》) “山城少人江水碧 ,断雁哀猿风雨夕。”( 《泰娘歌》)来寄寓心中的那种因生命陡降而产生的巨大失落感和郁积着的哀怨痛苦。

对巴山楚水间历史人物与自然风物的自觉关注,通过咏物怀古的方式来寄托和表现愁情,是刘禹锡创作中骚怨特色的重要内容。千年前的楚地上漂泊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三闾大夫孤独的身影,千年后在他“行吟”的地方拘笼着的是命运多舛、无罪见弃的刘禹锡的落魄形迹,同是忠君爱国、拯时救物,同是时乖命蹇、无罪见弃,同是才高被嫉、远谪遐荒,惊人相似的遭遇,同病相怜的情感使刘禹锡内心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对前贤的认同和归依感。“北渚吊灵均”(《游桃源一百韵》),“灵均何年歌已矣 , 哀谣振楫从此起。……曲终人散空愁暮 , 招屈亭前水东注。”(《竞渡曲》)在一片孤独的情思中 , 深蕴着对屈原的怀念。此外,刘禹锡还多次运用屈赋中的物象:“逐客无印绶,楚江多芷兰”(《送韦秀才道冲赴制举》) 、“楚水多兰若 , 何人事撷芳”(《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这些高洁意象反映出一种身处逆境、***不移的人品节操和精神境界 ,表达了他与屈原一脉相承的刚劲志节。

对屈原骚怨精神的继承更主要的体现在对巴楚文化及风物本身的体验和认同上,他对外物的感知有鲜明的哀怨色彩,“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送春词》)将芳菲可人的春景渲染得何等凄丽,“夜泊湘川逐客心,月明猿苦血沾襟。湘妃泪竹痕犹在,从此因君染更深”(《酬端州吴大夫泊湘川见寄一绝》),月下的斑竹、啼血的哀猿及湘妃的清泪把诗人心中的那种忧伤,渲染到极限,读之令人潸然泪下。不仅如此,即使那些描写南地风情的诗篇,后面也往往拖着一条哀怨的尾巴。《竞渡曲》描绘热闹欢快的竞渡场面后,写道:“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采菱行》以轻盈的笔触写了秋月平湖、菱歌泛夜的场景,但在欢歌笑语、轻松明快之后诗人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逐客身份,结尾写道:“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至于那些咏古怀古之作,他把沉重的历史沧桑感和自身的生命悲剧感叹相融合在一起,同样令人黯然神伤。

旷达与自适——对骚怨精神的超越

千百年来,以封建文人为载体的贬谪文学一直在演绎着同一个主题——骚怨。屈原的“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自不必说,西汉贾谊贬为长沙太傅,追怀伤悼,为寿不长;南朝江淹贬官吴兴三年,畏惧忧戚,泣下沾襟;初唐名相张九龄罢为荆州长史,有瘴疠之叹、拘囚之思;平日豪气万丈的李白,一旦长流夜郎,也“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韩愈更是一贬而准备就死,凄楚地嘱咐侄孙“好收吾骨瘴江边”;柳宗元出为永州司马,悲苦填膺,无所寄托,于是“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 而刘禹锡在心头负载忧怨的同时,又能不被忧怨所拘笼,在万死投荒、量移无望的情况下,却以豪迈健劲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贬谪文学沉湎于幽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贬谪诗歌昂扬、光明的新路经。

旷达  屈原所处的黑暗的历史现实与他的爱国理想的冲突构成了其悲剧生命。诗人在现实的挣扎中感到苦闷、孤独、愤懑以至强烈的失望,但仍持节不屈,在诗篇中反复申说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格操守以及至死不悔的决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纤尘不染的人格注定了他不可能随波逐流,更不可能与世俗的丑恶同流合污。以芳洁自守的屈原最终选择投身汨罗、自我毁灭向整个污浊不堪的社会作了最后也是最有力的抗争,从而完成了他的悲剧命运,千载而下,犹为世人所感叹。

在贬谪遐荒的漫漫二十三年里,刘禹锡难免有过感伤和忧郁,但他从不降心辱志,而是能在思索中积极振起,并对现实人生和***治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故志复还,宝心再起,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瞠视。”(《砥石赋》)借赞美经过砥砺重为利刃的佩刀,表达他百折不挠的劲节和待时而起的雄心。“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鞕长句》)借咏赞竹鞕表达自己坚贞、正直的耿介个性,寄托重返长安的迫切愿望。“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学阮公体三首》其一)、“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其二)的坚强不屈;“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的通脱自适;“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九首》其八)、“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盼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 , 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的圆融豁达 ,无不表现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诗人在贬谪生活中更多的学习了屈原“苏世***” 、“横而不流”、“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刚强精神,有的是和屈原一样的对美好理想的执着与坚守,摒弃的是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的是在专制***治压抑下自我意识的日渐觉醒和在历史残暴中自我保存能力的日趋增强,放弃的是像屈原一样执著于现实 , 在剧烈的情感波涛中苦苦挣扎的倔强。正因为如此 , 刘禹锡也才终于没有像屈原那样以身殉国、以死殉志 , 而是顽强地活着,斗争着,精神境界也因此变得更加得辽阔。

自适 在被流放的日子里,屈原忍辱含垢,有志难伸,其眷恋君王、报效故国、拯物济世的热望与愤世嫉俗、傲岸不屈的精神如两条绳索紧紧缠绕着他,美***理想不能实现,存君兴国的抱负不能施展,空留下无边的痛苦和深广的忧愤使其始终无法摆脱。同样,在贬谪的岁月里,刘禹锡也有过悲伤与怨愤。但他有悲而不哀,有怨而无悔。他所寄情的山水风物是明丽清新的。纵目洞庭,他看到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著名的《秋词二首》写得天朗气清,远胜春光,打破了千古悲秋的主题,凸现了诗人爽劲豪健的心境、奋发向上的精神。他眼里的民俗多是新奇可爱的。武陵人的端午竞渡,采菱御客,阳山祭神,在他的笔下,都被描绘得有声有色,充满欢快的气氛。“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踏歌行》四首)写得情趣昂然,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竹枝词”原本是流行于巴蜀一带的民歌,在演唱时“幽怨恻怛,若有所深悲者”,很适合表达悲苦哀怨之情,容易勾起被贬谪者心中的失落之怨、乡关之愁。如白居易就曾写过《竹枝词》:“《竹枝》何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元稹也有《竹枝词》曰:“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呜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刘禹锡共有《竹枝词》十一首,虽有感于屈原《九歌》精神而作,但与《九歌》在内容上倾向于***治抒情不同,刘禹锡在《竹枝词》中主要是表现巴蜀一带自然风物和方俗民风,前者如:“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等,在诗人的笔下简直成了一副副意境幽深闲远的山水画卷。对当地方俗的描写则更多,这里有幽怨彷徨的蜀女情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有结伴出游踏青的纤腰少女:“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有高歌不歇的往来人群:“桥东桥西好杨柳,人去人来唱歌行”;也有别处少见的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与屈原那种借用神鬼以抒发***治怀抱的写法不同,他是直接取材于地方上的现实生活,因而显得更真实,也更具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可以说,正是贬地风土人情的真纯美抚慰了刘禹锡那颗受伤的心灵,而心灵得到抚慰的诗人,便更从容地发现了当地乡俗中的那份天然朴素的生态美。这是屈原的《九歌》所不具备的。可以说,这是刘禹锡对屈原骚怨精神苦发怨吟的一种超越。 刘禹锡正道直行,“忧国不谋身”,但却大半生“落魄不自聊”,偃蹇寡和,堙厄感郁,一寓诸文,便自然流露深沉的悲伤意绪和强烈的孤愤情怀。同时,他又能不沉溺于困厄的泥潭,而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豁达乐观的情怀,豪劲坚忍的气质,通脱圆融的态度,超然自适的心灵,来面对多舛的命运,克服忧患,自我拯救,从而看到了生命中更多的美丽,开创了贬谪诗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刘禹锡这一诗歌风貌的底蕴,正是一种源于苦难现实并对现实苦难有所超越的精神,它体现了诗人对自己的***治理想的执着追求、生命力的坚韧不屈,从而也展现了历史重压下人性的顽强。

参考文献

1、《楚辞要论》褚斌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屈赋研究论衡》赵沛林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3、《〈文心雕龙〉译注——周振甫译注别集 》(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石头城刘禹锡篇7

一、课堂导入情境性。语文课重在设境,只有设好了境,学生在知识的殿堂中才能插翅翱翔,随师导游,从容“赏山赞水”,发现新的“美景”,采撷喜爱的“花朵”。如于老师教授《陋室铭》时,先介绍作者遭贬受刁难的故事: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得罪朝中权贵被贬,按规定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可当地知县趋炎附势,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结果气坏了知县,他的房子也由城南调至城北,房间缩小一半,恰好位于胜河边,附近杨柳成排。刘禹锡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仍旧读书作文。知县和书丞密谋为他城中寻得只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刘禹锡觉得知县欺人太甚,愤然写下该文刻石立于门前,气得狗官哑口无言。这种情境,一下调动起学生,问题在合作中探寻,知识点很快内化。有的学生还联想作者处境与理想提出新问题,拓展了课堂空间。王老师教授这节课,也进行了听说读写训练,但学生浮于文字知识理解,不能深层去探究诗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缺乏营景造境,教学则黯然失色。

二、教学评价有效性。语文教学的身临其境、兴味盎然,主要在于师生互动的积极性,个体活动的情趣性,思想熏陶的感染性。正确建立课堂评价体系是有效方法。课堂中学生的所思所想都不可忽略,老师要察言观行迅速捕捉,灵活评价。学生在老师关注的言行中,才能确定自我,积极参与教学。如前不久的作文讲评示范课,一位老师从学生习作入手,分析哪儿描写、抒情,哪儿实写、虚写,听来头头是道,学生颔首配合,可效果并不佳。另一位老师让学生互读互评,小组合作交流,整堂课充满着学生的声音,效果明显,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啊!

三、传授知识“诱饵”性。课堂教学在于整体推进,并非“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大面积丰收是教学努力的方向。一支粉笔一张嘴,显然跟不上形势,大面积撒网,能捞多少算多少自然落伍。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才是重要的。学生好比游鱼,是喂他们呢,还是让他们主动寻上钩来?喂,显然有不吃的可能;寻,自然有探究的乐趣。一堂课让学生“动”起来是最好的。张老师根据预设小组,很快确定中心发言人后下发学案,各小组在一片“蛙声”中开始组内交流,老师面带微笑巡回观摩,一会儿,组间又展开讨论。对提出的问题,老师并不着急作答,只是听着,看着,适当插入几句。下课测评,学生达标率很高,看起来老师并没做什么。同样听了郝老师的课,学生也进行了小组合作讨论。整堂课老师口若悬河,学生心花怒放,下课测评,两极分化严重。其结果是强化了优势,淡化了后进。究其原因,张老师注重学生自我感悟,郝老师注重知识外在传授。

四、课堂节奏调控性。语文教学犹如炖肉:“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针对不同班级,了解学情,调控课堂,才能引导好教学。殷老师在教学余秋雨的《三峡》时,先让学生据学案自学,在自学中找出疑难,小组内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成员写在黑板上全班解决,老师点拨指导。这课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在解决问题中发现问题,在展示问题中解决问题。学生会的,老师不讲,学生不会的,老师引导突破,省时高效,提纲挈领,充分向课堂要回了质量。

石头城刘禹锡篇8

晚风稻香淡淡来。

菏塘蜻蜓畏夕照?

断楼夜酌动地哀。

夕照苍凉,远山含黛,天低鸦归,村树炊烟。有断壁残垣,于苍穹之下,冲天迎残照,矗地恸悲歌。圆明园的西洋楼以西式的残存,火炬一样煊着中华民族的羞红,浸辱于斯。

我之所以义写圆叫园,首先是因为它曾足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园林,万园之园。其次因为它是侵略者的罪证。再其次是因为我收藏的两尊铜炉,曾是圆明园的旧物。

庚寅年端午后,友人张珂来京,让一八卦纹饰铜炉,工艺精湛,造型高妙,色如青铜,气象高贵,款识“袖云居”,当是圆明园高贵处所用。已著录于拙作《钟鼎茗香Ⅱ》一书之中。友人杨坦阅书之后,称是几年前他让出去的,我急言愿闻其详。杨先生道:“我是在英国一小镇的拍卖会上看到的。那时,我不懂铜炉,看***录附张照片:在烧毁的圆明园背景前,站一英国***士,脚前摆着许多铜器,其中,此炉招人,很是漂亮,又是圆明园的东西。我就毫不犹豫买了下来。不久就让出了。”再问能找到那本***录否?至今,杨先生还在努力着。

万园之园中的石头与木头

遥想当年,康熙皇帝、乾隆皇六下江南,喜其秀美、敛其帛财之际,仿江南园林之俊形,摹江南气象之盛景,临西洋建筑之奇俏,集西洋万园之坚重,斥天下之劳力,举倾国之钱粮,造成这富丽堂皇的万园之园,实是当时环宇之首园。然而,正当清廷享用踌躇之际,八国联***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了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树倒猢狲散,北京城便一任鬼子烧杀掳掠,圆明园于这一场兵火之中涅槃。典雅的中式建筑,因为木质结构,全部化为灰烬。大水法,西洋楼,因为石质结构,留下了断垣残壁。之后,圆明园改称为遗址,成了历来爱国主义教育的红场。

历史的残酷在于客观,在于存在,更在于惊醒国人。

什么八国联***,什么帝国列强,本都是些偏僻的弹丸小国,在盛世中国时,连进贡的资格我们都要审审的。以不到万人的***队,却把泱泱大清打服了,签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割地赔款。无论何时想起来,都是痛。可还要永远地去想。

近来,南京的友好城市,日本的名古屋突然变脸:市长河村隆之否认日***侵华时的南京大屠杀。南京市立即停止了与日本的一切活动。那天,我在和几位友人正于“荣斋”品茗,是西康五十年代的茶马古道砖茶,以我旧藏战国青铜釜煮烹,正品得人道,忽闻此信,皆大怒:真是荒唐至极,可恶至极……

只要一提起国耻,中国人必定首恨:日本鬼子南京大屠杀,八国联***火烧圆明园。一南一北,都是京城。强盗的选择,极是毒辣。

而今,西洋楼,这夕照残楼的巴洛克式建筑,遗存凄孤,固然可恼,但这种石质建筑物,却留给了我们思考。并不只因为它美或是丑,而因为它是石质的,而不是木质的。

于是乎,消失成就过去,遗存即为现实。国人在叹惋之际,既刻骨铭心于国耻,又不得不承认巴洛克建筑艺术的魅力。

东西方文化之巨大差异,竟无意中又被验证一回,只是被验证得太过于残酷。

“山高水长”与中国的海权意识

“山高水长”,原出自唐代文豪刘禹锡《望赋》一文,“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写的是东都洛阳到龙门一带的景致。刘禹锡仰观龙门石窟之神圣壮伟,远望对面之香山高耸入云,俯看川上之伊水滔滔,感天地之悠悠,仰苍山之高峻,叹伊水之浩浩,于龙门作此文章,成千古流芳。

我珍藏的鬲式炉,皮色红润如瓷釉,精铜妙工官家器,篆书精刻四字:“山高水长”。著录于《钟鼎茗香I》书中。此炉之款,正是取刘禹锡《望赋》文章高义,造此文房首器,为中外名炉,世称“山高水长炉”。自书问世以来,虽多有中外友人询赏请让,出价之高,令人咋舌。只是如此高器,珍尤不及,焉能割爱?基于对圆明园的叹惋,基于对只与我差一字的刘禹锡的崇敬,基于对“山高水长炉”的至爱,我定制了~张古琴,命名为“山高水长琴”,并以炉款原篆字铭于琴腹,成就琴炉伴侣,也算是一美于世了。

圆明园中有一别院,乾隆皇帝取名为“山高水长院”,亦称“西苑”,为其藏书、读书、演习射箭的地方。乾隆每去,多寓此处,文房之中,当置此器。于沉烟袅袅之间,读书,赋诗,作画,抚琴,写文章,必也会“红袖添香夜读书”吧?看官,“山高水长院”中置此“山高水长炉”,岂不正是皇上的气派?此器为纽约佳士得拍回。后经询查,亦是英国征来。

咋这么好东西都会跑到英国去呢?

乾隆盛世,国富民强,宫中一切用度,必是华贵的了,外邦自然都是来进贡的。而清中以后,国力渐衰。尤以晚清***府的赢弱、国力的衰退、理念的落后,自然界凌强欺弱、弱肉强食的规律,导致了圆明园的烧毁,晚清***府的覆灭。如果,我们清朝的皇帝们不闭关自守,而改革开放,留下“六君子”等人的头颅,把北洋水师的领导与舰艇强大起来,必不会有“甲午海战”的国耻,中国的海***如今必是强大的。

一个国家的强大,是以“海权”的强大为强大的。美国的航空母舰,游弋于全球海洋,称霸世界。英国敢于去南美拿下马尔维纳斯岛,不也是仗着航母。我国南宋强大的海***,横扫辽金五十万水师,开辟东南的海上贸易,称霸百年。明朝郑和六下西洋,浩荡于世界……可见,中国也曾是海权强国。

美国的马汉先生缔造了“海权理论”,是美英日强国扩张的国策。晚清的魏源、林则徐等也倡海权,并著《海国***志》,却被农耕文化的帝后们封杀了,中国失去了一个绝佳的机遇。为什么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海洋,总是忽高忽低、忽强忽弱呢?而这种状态下的中国,“甲午海战”的失败,“圆明园”的被毁,是必然的肯定。

所有的新生事物,总是以突破旧锢而诞生而成长。总是以少数人伊始,而后广而大之。然,到一定极限时节,当年之新生,成为现时之故旧,又由新生事物取而代之。于是,中华民国取代了清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了民国,才使得我们这个国家有了如今的空前强大。去年,中国公称已在造航母了,当国人们奔走相庆之际,西方人开始不安起来。尽管他们一直就享受着来自中国的利益。

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哲学规律,不就是历史的规律?

石头城刘禹锡篇9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3)天街小雨润如酥, __________________。(《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4)日暮乡关何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__________________。(《出师表》)

(6)乃下令:“ __________________,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7)全石以为底,近岸, __________________,为坻……(《小石潭记》)

(8)谈笑有鸿儒, 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9)请写出表达送别之情的两句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0)孔子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无论为人做事还是求知治学都应该矜持坦诚,实事求是。

(11)《与朱元思书》中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凝练地表现出富春江水疾速奔腾之势。

(12)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13)在《沁园春・雪》中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其作为***领袖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14)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中的“三人行, __________________”,启发我们虚心取人之长;《孟子》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劳其筋骨”,教会我们坦然面对人生。

(15)古诗给我们以启迪。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 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坚信光明就在前方;陆游“ 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向我们揭示人生虽然波澜曲折,但要乐观自信;龚自珍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明白人应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16)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 __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17)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则》)

(18)故曰: __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两章》)

(19)斯是陋室, 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20) 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1)人有悲欢离合, 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22)采菊东篱下, 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3) __________________,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24)枯藤老树昏鸦, 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5)无意苦争春, 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26)无丝竹之乱耳, 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2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__________________。(《孟子》两章)

(28)国破山河在, 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29)邹忌修八尺有余, __________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

(30)几处早莺争暖树, 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第45期3版参考答案:

《河在远方》

1.本文情节呈现“场景”组合的特点,作者安排了“小女孩问井”“儿子寻河”“我的回想”三个场景。

2.小女孩:天真,好奇,对了解和探究自然怀有浓厚兴趣。儿子:不喜欢城市的生活和环境,向往美好的大自然;追求自由,喜欢梦想。“我”的作用:全文中的情节都是围绕着“我”来展开的,起线索作用;“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借助“我”的感受表达对物质文明侵蚀人类美好的自然生活环境的无奈和忧患之情。

3.从表达角度,用反诘句式,在拷问自我的同时也拷问所有人,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忧思,深化主题;从情节结构角度说,“我”看到儿子因无法享受真正的自然,而沉浸在书所提供的自然梦境中,看到儿子虽有梦境却无法实现的悲哀,以这一问句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4.“河”:已经消失了的,被现代物质文明侵蚀殆尽的现实的河;留在我记忆当中的河;儿子梦中的河;美好的大自然的代称。“远方”既是空间地域上的概念,也是时间概念;既表明“河”已消失,也寄希望于未来。作者采用象征手法,具体、形象、生动地传达出现代文明对自然本真的损害,表达作者的忧患,总结了全文。

《北方的庄稼汉》

1.季节的变换象征着庄稼汉们不同的人生历程;以季节的变换来写庄稼汉,突出了不同人生阶段中的庄稼汉们的不同形象特征(性格特点);以季节变换为线索,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石头城刘禹锡篇10

1、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5、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6、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释文向《过苕溪》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9、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10、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1、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1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1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15、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16、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17、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行》

18、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20、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2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22、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2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24、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

2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26、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李益《写情》

2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8、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29、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30、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3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3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3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3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35、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翁照《与友人寻山》

3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37、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38、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9、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贾岛《戏赠友人》

40、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41、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42、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43、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刘琨《重赠卢谌》

44、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

45、不求好句,只求好意。——欧阳修《吊僧诗》

4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二首》

47、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黄遵宪《杂感》

4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49、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李绅《答章孝标》

50、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51、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杜牧《读韩杜集》

52、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53、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遣兴》

54、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5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5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57、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杜甫《徒步归行》

58、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5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60、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6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6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63、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昼夜乐》

64、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65、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赵翼《论诗五绝》

66、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67、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68、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

6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70、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7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7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74、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75、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陈亮《三都乐》

76、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77、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黎志远《汉阳舟次》

78、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杜甫《夏夜叹》

7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8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81、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8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83、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8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8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86、关关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87、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88、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89、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90、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9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9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9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94、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9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9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97、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白朴《阳春曲。题情》

98、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长恨歌》

9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100、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10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102、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10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二首》

10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10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06、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10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

108、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王若虚《论诗诗》

109、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11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1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

112、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1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11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

115、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16、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117、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118、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李白《上李邕》

119、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2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石头城刘禹锡10篇

学习

第一场雪的经典句子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第一场雪的经典句子10篇,内容包括下第一场雪的简短句子精选140句,写第一场雪的语录。小雪时节寒风凛,冰天雪地白茫景。添衣保暖踏雪花,锻炼身体溜滑冰。祝君健康迎风傲,愿你如意冰雪洁。一生幸福终身享,来世一回潇洒度。小雪快

学习

绿的诗句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绿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绿的诗句大全100首,带有绿的诗句10个。【前言】《齐安郡中偶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这是两首秋景诗。第一首诗写秋日暮景,通过落日烟柳之景,绿荷西风之状,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画

学习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小数乘小数完整详细教案,小数乘小数口算技巧口诀。第一,小数乘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知识铺垫。第二,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类推理能力,他们能在做题过

学习

环卫工人的作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环卫工人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环卫工人优秀作文10篇,环卫工人作文300字。4、那次,我和姐姐去逛熙熙攘攘的商场大采购。我们看见一位年逾古稀的清洁工爷爷,驼着背,拿着扫帚,在那一条人山人海的街道上扫地。有一些人把垃圾随手一扔

学习

文艺节目主持词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文艺节目主持词,内容包括七一文艺节目主持词,文艺节目主持稿范文。女:“五一”的鲜花绽放着劳动者自豪的笑脸,男:“五一”的目光敬仰着劳动者闪亮的勋章;女:劳动创造了生活,男:劳动创造了世界,合:光荣永远属于伟大的劳动者!女:由市总工

学习

组织部工作要点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组织部工作要点,内容包括组织部全年工作思路,组织部工作手册心得。二、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突出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着力解决领导机关和***员干部在**

学习

登鹳雀楼古诗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登鹳雀楼古诗10篇,内容包括登鹳雀楼古诗11首,登鹳雀楼古诗动画。4、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

学习

感人文章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感人文章10篇,内容包括最感人的十篇文章,感人泪目文章大全。

学习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10篇,内容包括初中女生生理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初一心理健康教案初中。2.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步骤。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在人

学习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思路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思路,内容包括人力资源数据分析思路和方法,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思路。1、认真组织各支部20__年中心组学习。在第一阶段学习基础上,以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通读文件与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支部中心组学习,重

学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0篇,内容包括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习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习

描写清晨的句子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清晨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描写清晨的优美句子10字,关于写清晨的句子大全。3、早起的云雀在那半明半暗的云空高啭着歌喉,而在遥远的遥远的天际,则有着一颗巨大的最后的晨星正凝视着,有如一只孤寂的眼睛。4、山村的黎明,在鸡笼

学习

药理学试题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药理学试题10篇,内容包括药学药理学试题及答案,药理学试题app。【Abstract】Inordertoprotectsubjectssafety,legalrightsandinterestings,itisnecessarytoconsidertheproblemsaboutmed

学习

化学实验安全论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实验安全论文,内容包括化学实验安全操作论文,化学实验安全课程论文范文大全。开设化学实验安全课程增强了本科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以往本科生们进入科研实验室前,所受到的安全教育仅仅是师兄师

学习

浪淘沙刘禹锡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浪淘沙刘禹锡10篇,内容包括浪淘沙刘禹锡励志篇,浪淘沙刘禹锡百科全书。(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西塞山怀古刘禹锡10篇,内容包括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全诗,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西塞山在今湖北黄石市东郊,俯视长江,地势险要,是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吴国设置了拦江铁索。公元279年,西晋武帝司马炎为完成统一大业,下令伐吴,王于公

学习

刘禹锡的诗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刘禹锡的诗10篇,内容包括刘禹锡的诗风格,洞庭湖诗刘禹锡。首先是刘禹锡着意于尚俗求新,转向民俗题材,为乐府诗开辟了新境。罗宗强先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曾指出,中唐诗人“一变盛唐诗歌那种风骨远韵、那种多层意境、那

学习

望洞庭刘禹锡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望洞庭刘禹锡10篇,内容包括望洞庭刘禹锡详细笔记,刘禹锡经典诗词望洞庭。

学习

石头城的那些石头事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石头城的那些石头事,内容包括石头城之殇全文在线免费阅读,帕米尔石头城石头之谜。塔什库尔干石头城,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石头城之一,西域三十六国中的蒲犁国王城。传说系古时色勒库尔国王采纳智者建议,动用全国百姓,排队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