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1
和风细雨、柔风甘雨、斜风细雨、雨丝风片、风雨交加、狂风骤雨、狂风暴雨、烈风***雨、震风陵雨、飘泼大雨、银河倒泻、八方风雨、别风淮雨、暴风疾雨、暴风骤雨、饱经风雨、巴山夜雨、毕雨箕风、拨云撩雨、拨雨撩云、粗风暴雨、驰风骋雨、春风化雨、餐风沐雨、冲风冒雨、餐风宿雨、春风夏雨、春风雨露、楚梦云雨、础润而雨、础泣而雨、楚天云雨、称雨道晴、春雨如油、惨雨酸风、楚雨巫云、楚云湘雨、对床风雨、对床夜雨、东风化雨、断雨残云、弹雨***林、大雨倾盆、大雨如注、风吹雨打等。
(来源:文章屋网 .wzu)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2
一、说教材
《古诗词三首》中共有三首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是一首思乡之作。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诗人在望湖楼所看到的暴雨急来急去的壮观景色。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前两句写了暴风雨急来时的景象,后两句描写了雨后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最为活跃。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加强诵读、品读从而达到对古诗词的识记。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加强理解,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真正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孟浩然的古诗,因此对这位诗人并不陌生。教师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孟诗,从而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句,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宿建德江》。
1.首先欣赏诗歌的插***,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2.具体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交流反馈:
(1)师:读完这首诗,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孤独、凄凉)诗中哪个字最触动你的心?(愁)
(2)“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那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3)诗人独自一人夜宿在建德江,他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如果你是诗人,你这时候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4)诗人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独自一人,只有天上的月亮相伴,这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
5.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四)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解题:请学生说说从诗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醉书”意思是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句,给古诗划分节奏。
3.想象下雨前的画面,理解“翻墨、未遮山、跳珠、乱入船”的意思,学习前两句诗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三、四句所描绘的画面。
(五)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解词题。
一起读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注重点词句,解词意。
自由朗读,读完之后学生交流有没有不懂的字词。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
抽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画面,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3.想象画面,景中悟情。
4.联系生活,内化感情。
请学生说说从“路转溪桥忽见”中感受到什么?
师相机引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面对困难、挫折,不退缩不畏惧,勇往直前,那么,前方将充满光明与希望。
(六)课堂总结。
这三首古诗词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宿建德江》中后两句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空旷辽阔的原野,倒映在清澈江水中的明月,表现出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前两句诗人通过生动描写暴雨来袭时的景象,表达了赏雨的愉悦心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词人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描绘了黄沙道的夜景,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课的三首古诗,都属于写景抒情之作。因此我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表现的感情进行板书,提挈古诗内容,便于学生记忆、背诵。
黑云
像
墨水
雨之急、大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白雨
像
跳珠
大风
忽
吹散——去得快
湖水
水
如天——奇(景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
热爱大自然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3
故有知识的人,道义上有为后者代言的义务。人最容易丧失的是同情心,而杜甫就是一个正面例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知识1第一单元知识点
难读的字:
裳(shɑnɡ) 拙(zhuō) 缀(zhuì)
难写的字:
毯:半包围结构,“毛”要托住“炎”。
雅:左右结构,右边不要写成“住”。
德:左右结构,不要少写了“心”上的一横。
稻:左窄右宽,“臼”里边是两笔短横,不要写成一笔长横。
多音字
勒lè勾勒lēi勒紧
蒙 měng蒙古包méng迷蒙mēng蒙骗
薄 bò单薄báo薄饼bó薄荷
糊 hú模糊hù糊弄hū糊墙
宿 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
泊 bò停泊pō湖泊
冠 guān冠冕guàn冠***
朝zhāo朝阳cháo朝着
必须掌握的词
草原 线条 柔美 境界 惊叹 回味 乐趣
目的地 洒脱 衣裳 襟飘带舞 彩虹 飞驰
马蹄 蒙古包 热乎乎 奶豆腐 礼貌 拘束
干部 举杯 羞涩 感人 会心 微笑 摔跤
宅院 幽雅 伏案 浑浊 笨拙 参差 眼帘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印象 愁怨 顺心 平淡
近义词
清鲜~清新 惊叹~惊讶
回味~体味 洒脱~潇洒
迂回~迂曲 静寂~安静
亲热~热情 拘束~拘谨
幽雅~文雅 浑浊~污浊
笨拙~愚笨 参差~杂乱
眼帘~眼眶 单薄~瘦弱
照耀~照射 梦想~理想
文思~才思 迷蒙~迷茫
愁怨~忧愁 顺心~遂心
平淡~平凡 泊~停 愁~忧
低~矮 书~写 鸣~叫
孕育~培育 赠予~赠送
摇曳~摇摆 旖旎~柔美
馥郁~浓郁 凝视~注视
察看~查看 硕大无朋~硕大无比
婆娑起舞~翩翩起舞 心驰神往~梦寐以求
顾影自怜~顾影弄姿 孤芳自赏~自命清高
反义词
明朗昏暗 愉快悲痛 热闹寂
团结*** 拘束洒脱 羞涩大方
幽雅粗俗 浑浊清澈 笨拙灵活
参差整齐 单薄结实 梦想妄想
迷蒙清晰 顺心烦心 平淡精彩
移停 暮晨 低高 近远
散聚 夜昼 坠落上升
开放封闭 赠予索取
光明黑暗 仰望俯视
硕大无朋微乎其微
顾影自怜妄自尊大
孤芳自赏自惭形秽
词语归类
1 ABB 式词语:热乎乎 亮晶晶笑哈哈 笑眯眯 笑嘻嘻 笑盈盈
②AABB 式词语:熙熙攘攘 忽忽悠悠 高高兴兴 快快乐乐 安安全全
③描写绿色的词语: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苍翠欲滴 万古长青 花红柳绿
④描写高大的词语:庞然大物 硕大无朋 硕大无比 高大威武 巍峨耸立
⑤描写花香的词语:芬芳馥郁 香远益清 芬芳扑鼻 沁人心脾
⑥描写清高的词语: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自命清高 自命不凡 顾影弄姿
⑦跟想象有关的词语:黄粱美梦 痴心妄想 异想天开 浮想联翩 痴人说梦 漫无边际 不切实际 胡思乱想
⑧量词:一首奇丽的小诗 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 三棵白丁香 一柄花蕾
⑨动词:流入云际 到达目的地 表演舞蹈 迎接远归者
⑩修饰词:尖尖的帽子 茂盛的森林 紫红的小果实 亮晶晶的眼睛
佳句积累
1.比喻句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美丽景象。
(2)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丁香的花苞比作衣襟上的盘花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美丽的外形。
比喻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1)判断哪些句子不是比喻句。
(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2.排比句
(1)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花儿“冬、春、夏、秋”的生长状态描写得十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花儿是四季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元素。
3.拟人句
(1)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个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骏马和大牛当作人来写,目的是体现作者对草原美景的迷恋之情。
(2)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个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探出院墙的丁香当作人来写,“探出”“窥着”等词语写出了丁香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
4.精彩句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描写的是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的画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2)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中丁香“妩媚”的特点,“如同印象派的画”,表达了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考试热点
1.《草原》一课的第
1 自然段,常以重点语句填空和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2.《丁香结》一课的第
1—3 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3.《古诗词三首》一课常以默写、填空的形式考察。
4.《花之歌》一课含有分号的句子较多,注意对重点句子的标点符号的考查。
5.第一单元作文,注意对想象类作文的考查。
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知识2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批(pī) 抡(lūn)
涧(jiàn) 雹(báo)
(2)难写的字
冀:上中下结构,注意与“翼”字区别。
抡:右边是“仑”,不要写成了“仓”。
盏:不要少写了上面的“丶”和“丿”,下面是“皿”。
隆:右上是“折文”,不要少写了中间的短横。
(3)多音字
要(yāo yào) 得(děi dé) 塞 (sài sè)
几(jī jǐ) 待( dāi dài) 盛(chéng shèng)
撒(sǎ sā) 劲 (jìn jìng) 薄(bó báo bò)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日寇 进犯 游击 奋战 转移 险要 沉着
射击 始终 顶峰 悬崖 沸腾 攀登 依托
继续 仇恨 眺望 喜悦 冲锋 爆发 就位
壮烈 豪迈 ***府 委员 协商 汇集 预定
鼓舞 山涧 宣告 雄伟 肃静 旗帜 宣读
语调 选举 完毕 检阅 制服 一致 距离
高潮 灯笼 陆续 游行 次序 手榴弹
斩钉截铁 居高临下 粉身碎骨 惊天动地
五颜六色 排山倒海
(2)近义词
磅礴~雄伟 逶迤~蜿蜒 进犯~侵犯
英勇~勇敢 掩护~保护 屹立~耸立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挺立~耸立 汇集~汇合
飘拂~飘动 挥手~招手 欢跃~欢腾
雄伟~宏伟 宏伟~雄伟 茂密~茂盛
注视~凝视 微弱~微小 猛烈~强烈
憧憬~向往 赞叹~赞美 璀璨~耀眼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千钧一发~万分危急
(3)反义词
逶迤笔直 开颜愁眉 坚持放弃
沉着惊慌 崎岖平坦 全神贯注心不在焉
斩钉截铁优柔寡断 完毕开始 肃静喧哗
消失出现 汇集分散 活泼文静
启动停止 璀璨黯淡 茂密稀疏
光明黑暗 微弱强烈 暴露隐蔽
挺进撤退 聚精会神心不在焉
千钧一发安然无恙
(4)词语归类
①ABB式词语:
黑魆魆
类似的词语:
笑哈哈、笑眯眯、笑嘻嘻、笑盈盈
②ABAC式词语:
自言自语、各式各样
类似的词语:
自生自灭、一生一世、无声无息
③含有近义词的词语:
粉身碎骨、昂首挺胸
类似的词语:
冷嘲热讽、左顾右盼、志同道合
④含有数字的词语:
万水千山、千千万万
类似的词语:
一穷二白、三三两两、四面八方
⑤含有夸张的词语:
排山倒海、惊天动地
类似的词语:
日理万机、寸步难行、天衣无缝
⑥描写认真的词语:
聚精会神
类似的词语:
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⑦描写颜色的词语:
五颜六色
类似的词语:
五光十色、色彩缤纷、花花绿绿
⑧描写精神品质的成语:
坚强不屈、壮烈豪迈、大公无私、舍己救人、
舍己为人、正直无私、表里如一、正大光明、
刚正不阿、铁面无私
⑨量词:
五个战士、一块磨盘、大的石头、
一道河、五座白石桥、一根电动旗杆、
一个师
⑩动词:
扔手榴弹、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跳下深谷、
擎着红旗、提着红灯、升国旗、舞着火把
修饰词:细小的***口、崎岖的山路、叽里呱啦的叫声
(5)词语积累
悬崖峭壁 狂风怒号 攀山越岭 怅望灰天
寝不安席 可见一斑 水落石出 百折不回
思潮起伏 碧空如洗
【描写环境恶劣的】
狂风怒号 穷山恶水 荒无人烟 风雨交加 冰天雪地
【关于爱国的】
精忠报国 忧国忧民 碧血丹心
以身殉国 毁家纾难 为国捐躯
【形容痛苦的词语】
欲哭无泪 痛不欲生 愁肠百结
悲痛欲绝 撕心裂肺
【关于思念家乡、祖国的词】
魂牵梦萦 故土难离 归心似箭 魂归故里
【含有“不”字的词语】
食不下咽 坚韧不拔 刚正不阿 高不可攀
【含有“如”字的词语】
碧空如洗 心急如焚 心乱如麻 始终如一
【关于蝴蝶的词语】
破茧成蝶 庄周梦蝶 蜂媒蝶使
蝶恋蜂狂 招蜂引蝶
【形容少年的词语】
生龙活虎 聪明伶俐 朝气蓬勃
青春活泼 欢蹦乱跳 风华正茂
(6)词语搭配
计划(周密) (精密)观察 (严密)控制
(紧密)联系 (勘测)线路 (勘察)地形
(勘探)石油 (勘正)错误 (杰出)的工程师
(艰巨)的工程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孤寂)的小城 (矮墩墩)的战士 (不寻常)的来历
(啧啧)的赞叹声 (巍峨峻拔)的草原
(碧波环抱)的宝岛 (纯洁)的雪花
(苍苍茫茫)的草原 (鲜嫩)的山丹丹
(热烈)的红棉 (刚劲有力)的方块字
(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 (崭新)的画卷
(璀璨)的诗篇 (轻蔑)地说 (细细)地端详
(轻轻)地闻 (慢慢)地咬
二、佳句积累
1.比喻句
(1)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石头比作包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参加***大典的游行群众比作海洋,把翻动的红旗比作波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典的声势浩大和场面壮观。
2.反复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人们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2)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典热闹非凡的气氛和盛大的场面。
3.精彩句
(1)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人们对人民子弟兵的无比热爱和信赖的思想感情。
(2)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这句话是对天安门广场夜晚环境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现在的人们过着光明、温暖的生活,从而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含义深刻的语句
(1)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句子中“直奔”一词,表现了人们参加***大典的激动又迫切的心情。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台。
辨析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1)句中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2)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三、考试热点
1.《七律·长征》一课,常以课文内容填空和理解文中生难句含义的形式考查。
2.《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第6~9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3.《***大典》一课,课文写的四个重点场面,常以填空的形式考查。
4.《灯光》一课,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中心思想,常以判断的形式考查。
5.本单元作文,常以“的游戏”为题进行习作考查。
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知识3第三单元知识点
一、字词盘点1.字(1)难读的字纳(nà)蹲(dūn)磕(kē)趴(pā)
(2)难写的字嵌:上小下大,注意与“崁”字的区别。雕:左右等宽,右部是“隹”不是“住”。娥:左窄右宽,右部“我”字中间一横贯通。磁:左窄右宽,右部“兹”字上部不是“艹”。
(3)多音字
豁:huō豁开小huò豁然开朗
缝:fèng裂缝féng缝补
攒:cuán攒凑zǎn积攒
哄:hòng一哄而散 hǒng哄骗
薄:bó单薄báo薄被
着:zhuó着陆.zháo着火
模:mó模型mú模板难:nán难题nàn难民
2.词(1)必须掌握的词威风凛凛
疙瘩 疲倦 呆头呆脑 冰棍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跺脚 大步流星怒气冲冲 暴露无遗 沮丧 念念有词忘乎所以 心满意足轻手轻脚 发达仍然 理论 恒星 类似 猜测 起源紧密 适当 提供 能源 倾角 昼夜封冻 揭开 神秘 观察 拍摄 斑点枯萎 干燥 抵御 因素 考察 系列测试 检测陨石
(2)近义词嵌入~镶入 沮丧~颓丧 疲倦~疲乏怨恨~嫉恨 威风凛凛~八面威风别出心裁~别具一格 技高一筹~棋高一着大步流星~昂首阔步怒气冲冲~大发雷霆心满意足~如愿以偿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尚未~还未 仍然~依然 类似~相似起源~来源 紧密~密切 适当~合适观察~观测 枯萎~干枯抵御~抵抗测试~测验 检测~检验 猜测~猜想考察~考查 壮丽~壮观 优美~美好宽广~宽敞 井然有序~井井有条矗立~屹立 排列~陈列 精美~精巧
(3)反义词沮丧快活 怨恨感激 新鲜陈旧热闹安 静威风凛凛萎靡不振别出心裁如法炮制 大步流星步履维艰怒气冲冲喜气洋洋念念有词沉默寡言类似相反 紧密松散 适当过分枯萎旺盛 抵御投降 猜测确定干燥湿润 揭开隐藏 精美简陋独特普通 宽广狭窄仰望俯视迥然不同大同小异 井然有序乱七八糟严丝合缝漏洞百出
(4)词语归类①ABCC式词语:威风凛凛 怒气冲冲 得意扬扬类似的词语:生机勃勃 小心翼翼 风尘仆仆
②AABC式词语:津津有味 念念有词 赫赫战功类似的词语:栩栩如生 斤斤计较 勃勃生机
③ABAC式词语:轻手轻脚 呆头呆脑类似的词语:自生自灭 无声无息 百发百中
④含有数字的词语:沧海一粟 一无所获 一模一样类似的词语:一穷二白 三三两两 四面八方
⑤含有夸张的词语:泰山压顶类似的词语:日理万机 寸步难行 天衣无缝
⑥含有四种事物的词语:亭台楼阁类似的词语:风花雪月 锅碗瓢盆 笔墨纸砚
⑦量词:一道裂缝 一根冰棍棒儿 一绺红丝线 一套纸盔甲 一颗行星
⑧动词:风靡全班 存在生命 揭开面纱拍摄照片 重建太和殿
⑨修饰词: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纵横的黑色线条宏伟的建筑群
二、佳句积累1.比喻句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课桌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课桌的破旧。
2.精彩句(1)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
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这个句子抓住老师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玩玩具时全神贯注的样子。
(2)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这个句子是对故宫景物的描写,生动细致的描述,把故宫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作者对故宫美景的喜爱之情。
3.说明方法(1)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小时37分。
这个句子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既具体地写出了地球和火星自转的特点,又让读者知晓了它们的自转周期大致相同。(2)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这个句子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金水河比作一条玉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金水河的美丽。说明方法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判断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句子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三、课文主题
《竹节人》本文通过对制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同时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能带来心灵快乐与满足的感情。
《宇宙生命之谜》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人类至今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存在的迹象,而人类将继续用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去解开宇宙生命之谜。文章字里行间体现出科学小品文的严谨性、科学性、准确性。《故宫博物院》本文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突出表现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艺术风格。
四、考试热点
1.《竹节人》一课,课文的主要内容常以填空的形式考查。
2.《宇宙生命之谜》一课,第3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3.《故宫博物院》一课,“材料一”第6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4.第三单元习作,常以“让生活更美好”为半命题考查写作。
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知识4第五单元知识点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缩(suō)甩(shuǎi)蹦(bènɡ)
(2)难写的字
秧:左窄右宽,右部“央”的一横两边都要出头。
割:左宽右窄,左部“害”的中间部分是一个“丰”。
疯:部首是“疒”,里面是个“风”。
嘻:左窄右宽,右部是“十+豆+口=喜”。
(3)多音字
蔓:wàn(瓜蔓) màn(蔓生)
尽:jǐn(尽管)jìn(尽头)
缝:fèng(缝隙)féng(缝缝补补)
兴:xīng(兴办) xìng(高兴)
嚷:rǎng(大嚷大叫) rāng(嚷嚷)
累:lèi(劳累)lěi(积累)léi(果实累累)
(4)我会写组词
棚:péng(棚架、工棚、凉棚)
苔:tái(苔痕、苔原、青苔)
藓:xiǎn(苔藓、青藓、石藓)
坪:píng(草坪、坪坝、停机坪)
蔗:zhè(甘蔗、蔗糖、蔗田)
瀑:pù(瀑布、飞瀑、悬瀑)
增:zēng(增加、增添、增高)
缝:fèng(缝补、裂缝、天衣无缝)
谚:yàn(谚语、农谚、民谚)
袖:xiù(领袖、衣袖、袖子)
篷:péng(帐篷、篷子、斗篷)
缩:suō(缩写、缩短、缩水)
疯:fēng(疯子、疯狂、发疯)
瓦:wǎ(瓦片、瓦罐、瓦房)
柜:guì(柜子、衣柜、鞋柜)
喧:xuān(喧闹、喧哗、锣鼓喧天)
甩:shuǎi(甩开、甩掉、甩卖)
嚷:rǎng(叫嚷、吵嚷、大嚷大叫)
酱:jiàng(酱油、果酱、花生酱)
唇:chún(嘴唇、红唇、唇齿相依)
蹦:bèng(蹦极、蹦跳、活蹦乱跳)
楼:tī(楼梯、电梯、梯田)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活生生 苔藓 草坪 甘蔗 瀑布 增加 缝隙
软绵錦 谚语 农作物 尽量 斗篷 情况 袖子
瓦蓝 衣柜 预报 喧闹 遮盖 讲座 酱油
逗引 嘴唇 楼梯
(2)近义词
生长——成长 本来——原来 苞蕾——花蕾
预报——预告 遮盖——遮掩 逗引——勾引
迅速——快速 俗话——俗语 飞快——飞速
丰满——丰盈 增加——增添 尽量——尽力
喧闹——热闹 周围——四周 兴奋——激动
担心——担忧 遮盖——掩盖 嘟囔——嘀咕
逗引——逗弄 不声不响——一声不响
理直气壮——义正辞严 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3)反义词
迅速——迟缓 丰满——干瘪 飞快——缓慢
增加——减少 软绵绵——硬邦邦
打开——关闭 喧闹——安静 加快——放慢
兴奋——失落 凉爽——闷热 遮盖——公开
理直气壮——理屈词穷 不声不响——大喊大叫
小心翼翼——漫不经心
(4)词语归类
①ABB式词语:
活生生 软绵绵 凉冰冰 明晃晃
类似的词语:
笑哈哈 笑眯眯 笑嘻嘻 笑盈盈
②AABB式词语:
窸窸窣窣 安安静静 满满当当
类似的词语:
高高兴兴 快快乐乐 安安全全
③描写夜色的词语:满天星斗
类似的词语:
月光如水 月明星稀 月白风清
④描写说话有气势的词语:理直气壮
类似的词语:
慷慨陈词 义正词严 严词厉色
⑤描写声音的词语:窸窸窣窣 滴答滴答
类似的词语:
叽里呱啦 淅淅沥沥 嘻嘻哈哈
⑥量词:
一块白石头 一件新雨衣 一层玻璃
⑦动词:
敲着鼓点 跑到窗前 挺着脖子 甩着袖子
⑧修饰词:
用力地长 扁扁的纸盒子 厚墩墩的云彩
二、佳句积累
1.比喻句
(1)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路面比作玻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马路的洁净。
(2)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滴比作珍珠玛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景色的美丽。
2.拟人句
(1)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杨树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看见起风时的高兴心情。
(2)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雨点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心中的盼望实现后的喜悦心情。
3.夸张句
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感受到下雨时狂喜的心情。
4.精彩句
(1)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写出了夏天万物生长的景象。
(2)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这句话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表达了“我”对雨衣的极度喜爱之情。
5.哲理句
(1)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
这句话引用俗语,来说明夏天与世间万物生长的关系的密切。
(2)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这句话引用农谚,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夏天与生物生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3)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这句话写明白的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尽量地长身体、长知识,努力地锻炼和学习。
比喻的修辞手法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判断下面的句子哪些是比喻句。(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三、课文主题
1、《盼》本文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表达了作者渴望亲近大自然的心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通过表达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意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进取,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四、考试热点
1.《夏天里的成长》一课,引用的谚语较多,考试时常以课文内容填空或选择的形式考查。
2.《盼》一课,心理活动描写很精彩,考试时常以句子仿写的形式考查。
3.《习作例文》二则和第五单元习作,考试时常以围绕中心选择不同方面或事例的形式考查习作水平。
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知识5第六单元知识点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绕(rào) 慨(kǎi) 蔼(ǎi)
(2)难写的字
簸:注意右下是“皮”,不要写成“支”。
涯:左窄右宽,右边“厂”下是两个“土”。
裹:外面是“衣”,里面是“果”,不要少写左下的“丿”。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晶莹 摇篮 壮观 和蔼 半径 资源 有限
矿物 地质 无私 矿产 慷慨 节制 开采
枯竭 贡献 毁坏 滥用 生态 设想 例如
基地 破碎 目睹 子孙
(2)近义词
晶莹~剔透 交错~交叉 渺小~微小
恩赐~赏赐 慷慨~大方 开采~发掘
枯竭~干涸 贡献~奉献 随意~任意
温暖~暖和 合适~适合 顺溜~顺畅
松散~疏松 舒服~舒适 打算~盘算
笑嘻嘻~乐呵呵
(3)反义词
晶莹浑浊 和蔼严厉 渺小伟大
无私自私 慷慨小气 开采埋藏
枯竭充沛 贡献索取 投入支出
温暖寒冷 顺溜阻碍 松散紧凑
舒服难受 喜欢厌恶 白霎霎黑漆漆
盘踞撤离 险恶平安 恭敬傲慢
劲挺弯曲 勇敢胆怯 凶猛温柔
荡漾平静 风雨同舟分道扬镳
(4)词语归类
①描写神态的词语:和蔼和亲
类似的词语:
笑逐颜开 喜笑颜开 愁眉苦脸
②含有风雨的词语:风雨同舟
类似的词语:
风雨兼程 狂风暴雨 疾风骤雨
③含有日或月的词语:日月同辉
类似的词语:
日新月异 日月无光 日积月累
④量词:
一个晶莹的球体 一粒种子 一张软床 一片雪
⑤动词:
遥望地球 提供矿产资源 毁坏资源
提出设想 解除干渴 滋润心田
⑥修饰词:
群星璀璨的宇宙 松散的地 温暖的怀抱
粼粼的波光 了不起的奇迹
⑦描写大地的成语:
顶天立地 山崩地裂 地动山摇 春回大地
大地回春 大好河山 日月经天 江河行地
山崩地陷 大地春回 寸草不生
二、佳句积累
1.比喻句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气层比作地球的纱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地球的美丽。
(2)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地比作母亲,把“耙得又平又顺溜”的土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黑在自己的土地里认真细致地劳作的工作态度和深沉地热爱土地的思想感情。
2.拟人句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地球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地球像母亲那样“和蔼可亲”地孕育和哺养着人类。
(2)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树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的“勇敢”的特点。
3.精彩句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生动的描写,写出了环境的美丽与舒适,表达了作者对青山的热爱之情。
5.含义深刻的语句
(1)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只有”一词,突出地表现了保护地球的刻不容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这句话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农民与土地关系之密切。
(3)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不老”指的是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拟人句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三、考试热点
1.《古诗三首》一课,常以课文内容填空或默写的形式考查。
2.《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第1、2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3.《三黑和土地》一课,课文中的几处比喻句,考试时常以仿写句式的形式考查。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4
炼字,就是对诗中的每一个字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其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因为汉字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所以炼字往往也是遣词造句,运用字词的功夫。前人曾有“一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字为句眼”和“日锻月炼”等说法。意思是说有的诗句往往因为一字之异而决定一句的优劣,甚至看出这首诗的高下。炼字既重要,更是难以达到的佳境。如何炼字,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炼动词。一般地说,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充当谓语的动词。把这个动词炼好了,就是所谓一字千金,诗句就变得生动、形象了。著名的“推敲”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相传贾岛在驴背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犹豫不决,用手作推敲的样子,不知不觉地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前导,韩愈问明白了,就替他决定了用“敲”字。这个“敲”字,也正是充当谓语的动词。因此,炼字往往就是炼动词。
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的,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
张先的“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王勃的“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这两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贾岛的“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人行之迹很快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卧”字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承担的。
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枯”、“疾”、“尽”、“轻”,都是谓语。但是,“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更形象。
贺铸的“绿净春深好染衣”,一个“净”字,既是对暮春时节芳菲凋尽、大自然呈现出纯净绿色的客观描绘,同时结合全诗的意境主旨看,又是词人超然物外、完全没有心机的纯净的心境的自然流露。(宋《钓鱼归》)
曹伯奇的“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一个“空”字既传神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另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王安石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洪迈《容斋随笔》称:“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余字,始定为‘绿’”。这里的“绿”就是形容词当动词用。这些佳话都说明古典诗人非常注重动词的锤炼。
3.炼数量词。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有这样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周邦彦的《风入松》是一首追悼昔日情人的词,其中“一丝柳,一寸柔情”就是对数量词的贴切锤炼。诗人追忆昔日,那楼前小道上的履痕足印,花前柳下的笑语轻声,携手分离处的黯然神伤,都勾起词人难以消除的隐痛,数量词“一丝”和“一寸”形成的贴切暗寓,使这种伤痛更加形象、更加感人。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王昌龄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前两句写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5
关键词:诗词; 叠字; 运用;
第一,运用叠字能够增强韵律。
诗句中运用叠字手法,不仅形式整齐,语感和谐,悦耳动听,节律感强,增强旋律美,易诵易记。古诗中运用叠字,《诗经》中已滥觞。《文心雕龙・物色》盛誉《诗经》中的叠字用法:“写气***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学草虫之韵,……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等等,不胜枚举。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被称为《诗经》中最佳诗句之一。“依依”写出了柳树枝叶随风摇曳貌,“霏霏”写出了大雪纷飞貌。追昔抚今,触景生悲,久戍难归,忧心如焚。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诗三、四句中运用了双声词和叠字。“流连”和“自在”为双声词,“时时”和“恰恰”为叠字,这样处理,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化,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叠字“恰恰”还是一个象声词,可能正是流莺快意的鸣叫声,激起了杜甫的诗兴,所以才有这样一首美好的诗篇留给后人,名不见经传的黄四娘,也因此诗而名留千古。
再看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一首在当时就广泛传诵的名作。其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等句用了叠字,“历历”是形容汉阳树的,“萋萋”是形容芳草的,说登上黄鹤楼一看,汉阳的树木清晰在望,鹦鹉洲上的芳草浓密茂盛。全诗情味深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格调优美。而这两个叠字是起了很好的作用的,不仅增强了诗的抒情性、形象性,也增强了诗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第二,运用叠字能够渲染气氛。
古诗中运用叠字,能渲染气氛,创设一种意境,或美好动人,或凄凉悲哀,或自然写意,或豪迈壮观。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叠字“苍苍”、“茫茫”的成功运用,从“天”与“野”的角度勾画了一幅迷人的辽阔草原的***画。而“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中“飒飒”两字又写出了秋风的肃杀,秋景的悲凉。另外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里,用“溶溶”描绘月色,烘托宁静美好的气氛,用“淡淡”形容春风,突显自然写意的春光。
第三,运用叠词,有助于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诗的语言用了民歌中常用的叠词,而且一连用了六个,但是贴切而又生动。“青青”与“郁郁”,同是形容植物的生机畅茂,但“青青”重在色调,“郁郁”兼重意态,且二者互易不得。柳丝堆烟,方有“郁郁”之感,河边草色,伸展而去,是难成“郁郁”之态的,而如仅以“青青”状柳,亦不足尽其意态。“盈盈”、“皎皎”,都是写美人的风姿,而“盈盈”重在体态,“皎皎”重在风采,由“盈盈”而“皎皎”,才有如同明月从云层中步出那般由隐绰到不鲜的感觉。“娥娥”与“纤纤”同是写其容色,而“娥娥”是大体的赞美,“纤纤”是细部的刻划,互易不得。六个叠字无一不切,由而中心,由总体而局部,由朦胧而清晰,烘托刻画了楼上女尽善尽美的形象相当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容颜丰美、装饰艳丽的妇女形象。六个叠词声、形、两方面的结合,在叠词的单调中赋予了一种丰富的错落变化。这单调中的变化,正入神地传达出了女主人公孤独而耀目的形象,寂寞而烦扰的心声。
最令人称道的是唐代诗僧寒山的《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该诗通篇句首都用叠字,这在古诗中是不多见的。“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同指时间,又有长短之分。八组叠字,接连使用,各具情状,富于变化,活现出高山深壑中一位僧人的孤寂而闲静的形象。
第四,运用叠字能够绘景状物。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恰当地使用,有助于生动形象地描景状物,使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的艺术表现力,达到情景交融、妙合无垠的境界。
首先,叠字摹声,使人如闻其声,有余韵不绝之妙。《诗经》中的叠字多用来状物拟声,如“关关”、“喈喈”、“嘤嘤”、“薨薨”,写虫叫;“蓁蓁”、“菁菁”,写树叶茂盛之貌;“浓浓”、“湛湛”,写露水甚多之状。
杜甫非常注意诗句的音韵和谐,所以杜甫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叠字,他的诗歌一千四百余首,用叠字修辞的诗有三百多首。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叠字炼字炼句的难度很大,但是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能把叠字运用得天衣无缝,使其诗歌意象情趣横生,呈现出令人震撼的音意美。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摹落叶飘坠之声,“滚滚”拟江水奔腾之势。“滚滚”虽说是拟状,但透过江水奔腾之状,读者自然会联想到它那震天动地的声响,因此,“滚滚”具有摹声的效果。落叶“萧萧”、江流“滚滚”的声响,与“无边”、“不尽”的描写结合起来,描绘出了一幅壮阔而悲凉的立体***景,极易触发读者联想的神经而“联类不穷”,使人感到诗韵不绝而玩味不已。
再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用“尖尖”角来描写荷叶,把新荷刚出水面,小小蜻蜓已立于其上,蜻蜓荷叶相依相偎,充满生机的和谐景象描绘得形象而传神。又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诗人用“嘈嘈”、“切切”状声,再加上“珠落玉盘”的形象比喻,使得琵琶女的乐律弦声仿佛弹奏在读者的耳畔。
其次,在诗歌中,景与情密不可分,而叠字的巧妙运用,使诗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欧阳修的《蝶恋花》词,写一位贵族深闺独守的孤独苦闷之情。开头几句是这样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几句词描写幽居的生活环境,用叠字“深深”形容闺阁深院,又以“深几许”的疑问形式极力强调庭院之深。这样,三个“深”字叠用,渲染了庭院幽深、清冷的意境,描写的虽然只是庭院,而幽居其中的孤寂、伤怀的形象十分鲜明,可谓景深、情深,情景交融,意境悠远。
第五,运用叠字能够表情达意。
运用叠字加强了语气,既可抒发强烈感情,也能寄托忧愁哀婉之情。在诗词中巧妙地运用叠字,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李清照的《声声慢》,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和欣赏,词中连用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八个叠字,抒写出作者如有所思,若有所待,而终又恍有所失的心情。“凄凄惨惨戚戚”,是六个双声字,写尽词不达意人在黄昏梧桐细雨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天涯沦落之悲,也把词人那国破夫亡、愁苦忧伤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量。14字叠韵一出,几乎关尽后代词人之口。难怪词人们和词评家们称它“创意出奇”(《鹤林玉露》),“用字奇横”(《词律》),“句法奇创”(《词微》)。
清代方有女词人双卿写了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善可与之匹敌,词曰:“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全词用双字24叠,写尽自身凄凉,情哀词苦,怨而不怒,幽深婉曲。清代词论家陈延焯赞其“运以变化,不见痕迹”,又称“可谓广大神通矣,易安见之,亦当避席。”意为该词不仅不在李词之下,反倒略胜一筹。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诗词中许多成功运用叠字手法的佳句。叠字艺术在诗词中运用得当,一定会为其添光增彩,很值得今人在阅读中仔细鉴赏,在写作中注意借鉴,其营造的艺术氛围和艺术魅力绝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1]《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33-135页。
[2]《文学教育(下)》2007年第04期,编辑出版:文学教育(下)杂志编辑部,主办: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6
本课中的第2—4这是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写了秋天的雨的颜色、气味和声音三个方面,描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和各种动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具体描写了秋天的特点,层次分明。表达上,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细腻地描绘了烂漫无尽的秋色。教师要抓住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训练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这些词语的能力,感受秋景的迷人。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10个生字,会写“盒、颜”等13个字,会写“清凉、留意”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4.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能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句子。
三、技术环境
1.智慧教室模式:(醍摩豆IRS/TBL/电子书包/远距教室/***教学)
2.智能操作系统与数字教学平台:HITeach3IES云平台
3.教学资源:校本课纲
四、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6课《秋天的雨》。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导学案和***评测。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的自学完成情况。
1.呈现自学完成情况数据,进行点评。
2.课文脉络梳理。
(二)核心问题探究
活动1教授理解难懂词的方法
原文
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走了夏天的炎热。
我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眼前仿佛浮现出了黄色的银杏树叶、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理解了“五彩缤纷”不仅指颜色多,而且指色彩绚丽丰富,感受到了秋景色彩的迷人。
教学要点:
(1)请两名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相机提问:你还可以从那些词语中感受到秋景颜色的绚烂。
(2)揭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等方法理解关键词。
(3)展示各种色彩鲜明的秋景***。
活动2运用理解难懂词的方法
品读三、四自然段。你还可以从哪些词语概念受到秋景的迷人
这节课同学们不仅感受了秋景之美,而且还学会了运用不同方式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看来大家都收获满满!
⒉小组学习评价:根据计分板得分进行小组评价。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7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题型示例(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精炼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但在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题型示例(湖北黄冈):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或采用的修辞手法或用词的生动形象,以及能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等。
三、主旨情感类
题目形式: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题型示例(山东济宁):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 夜 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四、想象描述类
题目形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题型示例(四川内江):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 江 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再现出来。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表达技巧类
题目形式: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题型示例(江苏南通):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8
1.带形态特征的。例如,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辛弃疾)蛙声闹,骤雨鸣池沼。(周邦彦)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豆雨听来,中间夹带风声。(蒋捷)这种描写方式的特点是以形见意,雨态的“急”“骤”“疏”“细”,往往折射出词人不同的心境。
2.带情意色彩的。例如,桐华半亩,静锁一庭愁雨。(周邦彦)东皋嘉雨新涨痕。(晁补之)暖雨晴风初破冰。(李清照)早春窥酥雨池塘。(史达祖)听寒蛩夜泣,乱雨萧萧。(周邦彦)这里直接用带情感色彩的“愁”“嘉”“乱”“暖”等字眼来形容所描写的雨,体现了形意结合的特点。
3.带特定时间的。例如,啼痕止恨清明雨。(赵令时)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纱窗几阵黄梅雨。(司马槱)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
4.带特定事物的。例如,空床卧听南窗雨。(贺铸)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姜夔)听乱飐芰荷风,细洒梧桐雨。(晁补之)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姜夔)野塘烟雨罩鸳鸯。(苏庠)这第3、4两种方式可谓寄意于形,而这里的“雨形”一般都是两种意象的组合,如“黄昏雨”、“菰蒲雨”,词人的情意心境不直接表露,而是寄寓其中。
除了这四种主要的描写方式外,还有字面上不加形容修饰的,如“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梅尧臣),“忽有微凉何处雨”(辛弃疾),“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笔者粗略梳理宋词中“雨”的种种描写方式,意在由此看出,“雨”这一诗歌意象在一部宋词中的采用之广分量之大。
“雨”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事物,为什么如此广泛地成为宋词的写作意象呢?除开词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背景、生命的价值追求外,我想,这首先是跟词的特点、词的境界分不开的。对此,李泽厚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解说:“诗常一句一意或一境,整首含义阔大,形象众多。词则常一首才一意或一境,形象细腻,含义微妙,它经常是通过对一般的、日常的、普通的自然景象(不是盛唐那种气象万千的景色事物)的白描来表现,从而也就使所描绘的对象、事物、情节更为具体、细致、新巧,并涂有更浓厚更细腻的主观感调,而不同于较为笼统、浑厚、宽大的‘诗境’。”①李先生从“词境”与“诗境”的大小差别上,说明了词在意象取用上不同于诗的原因,自是确论。我们要接着讨论的问题是,跟其他“一般的、日常的、普通的自然景象”比较起来,在众多词人的笔下“雨”为何最受青睐呢?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有这样相关的解释:“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李方叔词《虞美人》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也是画意。”②宗先生的意思是,艺术作品的美感在于“空灵”,“间隔化”是求得“空灵”的好方法,而自然事物中的风雨又是实现“间隔化”的好条件。的确,宋代周济也曾说过:“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原来“风雨”就是造成词的“空灵”的一个最好条件。
为什么“风雨”是造成词的“空灵”的一个最好条件呢?这一点,宗先生似乎没有展开论说。现在,我们不妨来作个浅探。我们知道不论什么季节,落雨时必呈一派迷濛模糊的景象,这种景象随雨量雨势的大小有程度上的不同。如“急雨”“骤雨”就会重一些,“细雨”“疏雨”“丝雨”就会轻一些。但不论落下的是哪种雨都会或轻或重地给人带来上述感觉。而“雨”过之后则又多是一片清新爽朗的景象,所以即或在唐诗中也常常出现“雨”这一意象。但是,正如李泽厚所说诗与词的风格境界不同,诗讲究“浑厚阔大”,故多利用“雨”迷濛飘洒的特点来营造渲染环境气氛。例如,杜甫的诗句,“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同样写的是“细雨”,在杜甫的这诗句里表现出的意境,显然就跟欧阳修的“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大不相同。前者把“细雨”跟“长江”结合起来,迷濛中见阔大;而后者意象群中与“细雨”组合的则是“帘栊”“双燕”,其意境自然显得迷濛婉丽。而像“雷雨”这样的意象在宋词中几乎是见不到的,因为它太宏大猛烈与“词境”很不相合。唐诗中还有像王维的“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夜雨”“朝雨”所表现的主要也还是一种阔大清新的环境氛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这里的“言”指的是言韵言味,包含着词人丰富细腻、深婉悠长的情感意绪。词(尤其是婉约词)所追求的多是迷濛细腻、婉柔清丽的审美情趣,主观感调涂抹得较重。故“雨”在唐诗中一般是渲染气氛营造环境,使境界阔大。而在宋词中除了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外,更大量的是借“雨”迷濛柔软流动的特点来寄寓表现词人的内心情感,于是一部宋词里洒落的不仅有“疏雨”“细雨”“愁雨”“暖雨”,而且有“黄梅雨”“南窗雨”“梧桐雨”等等。若从情感寄托来看,这些雨或苦或愁,或喜或忧,或含禅意或带豪情。如此则景语即情语,情景相交融,从而便把词的空灵婉柔的风格推向极致。如李清照词的名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中既有环境的渲染,更有内心情感的泄注。黄昏时候,那点点滴滴的细雨,哪是滴在梧桐叶上,它是滴在词人一片悲愁的心里,句中无一“愁”字,但用“细雨”这一关键意象,便使得字字含愁。又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雨”在这里是什么?是景,但更是情,是词人外化的“闲愁”。《雪浪斋日记》载:“荆公问山谷云:‘作小词,曾看李后主词否?’云:‘曾看。’荆公云:‘何处最好?’山谷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对。荆公云: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又‘细雨湿流光’最好。”③看来王安石对词的评价标准,也是在于其境界的是否空灵婉柔。“一江春水向东流”固是名句,但境太阔,近于诗,从词的方面看故不如两“细雨”句精妙。清代词家况周颐也曾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④原来“词心”也是常由“风雨”而起而动的。“雨”这一意象之所以在宋词中被广泛取用,并以前述各种方式大量加以描写,极尽其趣,极尽其妙,名句纷出,佳构空前,其原因恐怕就在这里。可以这样说,我们只要从“雨”这一意象的使用中即可看出唐诗与宋词在风格境界上的差别来,所以读宋词一定要多多体味其中的种种“雨”。
注释:
①《美的历程》第16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②《美学散步》第2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③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第40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9
1.想象法。想象是品词的基础,即在理解某一词语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放飞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完美的***画,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用手攀着上面”,如果把“攀”字仅仅理解为“用手抓住往上爬”,那还远远不够。品味时我让学生注意:①父亲是个胖子;②父亲心情难过――丧母、赋闲、离别。之后,让学生闭目深思,想象父亲“攀”时这一动作之艰难,有的学生甚至想象出父亲的这一动作是很“不美”的,因为父亲动作拙笨。一个“攀”字,真是“丑态”百出,而爱子之心及至。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试想,学生若能感悟到这一点,又怎不会被父亲的爱子之心所感动呢?
2.比较法。把不同语言中的同一个词进行比较,理解词语的内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为周济金老父女“便去身边摸出五两银子”,鲁达嫌少向李忠借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我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比较不同人物的同一动作“摸”所蕴含的不同心理活动――鲁达倾其所有,惟恐漏掉一点,摸出的是慷慨;李忠惟恐多借,摸些碎银,摸出的是吝啬。再结合《孔乙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句中的“摸”字,这样就不难理解孔乙己的生活穷困,精神沮丧。由此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了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含义是不同的。
3.改换法。把要品味的词语换成某些词语加以比较,去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朱自清《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为了让学生品味“钻”字,我让同学们将其改为“长”或“冒”字,通过比较,用“长”字显得俗气、笼统,想象不出春草旺盛的生命力;用“冒”字,虽然能让读者想象出春草长速之快,但不能想象出春草芽之“尖”和长势的不可阻挡。至此,“钻”字的妙处也尽在不言中了。
4.删除法。把要品味的词语(往往是修饰性的词语)删除,品味一下删除前后不同的表达效果。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描写,使用了“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肥胖”、“轻捷”、“短短”等形容词,为了品味其妙处,我让学生把这些形容词去掉后,再读一遍,让学生自己去悟、去品,一切尽在不“讲”中。这种方法还可以适用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5.重装法。把句中某些词语“剪切”后,“粘贴”到另一位置上去,通过比较阅读去品味词语。(一般适用于句式的倒装)朱自清《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了品味“嫩嫩的,绿绿的”,我将此句重装为:“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通过比较让学生品味句式的参差变化之美,理解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强调“嫩嫩的、绿绿的”,从而品味出小草柔软的质地和旺盛的生命力。
6.质疑法。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巧设问题,顺藤摸瓜,由表及里,以理解文章表现手法,感悟文章主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作者描绘暴雨时用了很多动词(如砸、射、裹等),表现力极强。我让学生先回答一个最简单的问题①这些动词说明了雨点、雨速怎样?(雨点大,雨速快)。②雨点大、雨速快是围绕文中哪一个字来写的?(暴)⑧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暴雨之“暴”?(烘托祥子拉车之苦)④祥子拉车之苦说明了什么?(旧社会的黑暗)。层层设问,花费时间不多,却能品味到语言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7.吟读法。对一些名篇佳作,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品读中加深对某些词语的理解。学习《皇帝的新装》,在学生揣摩、分析出大臣、官员、皇帝不敢说真话的原因后,我让学生找出描写这三入神态、心理的词语,对有关的语段反复诵读,从不同人物的不同神态、心理去品味他们深层的思想性格特征。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篇10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象,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分析上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刻画自我的内在性格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题分析景物描写所渲染的环境特别要注意“北风”“白草”和“胡马骎骎”等意象。
答案:特点:自然环境险恶,***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满江红①
柳 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⑤吟,从***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行》皆***旅苦辛之辞。”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解析:赏析写景的特色当然要先明确景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再据此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答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静景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等;动景是江上渔船飞、灯火闪烁等,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 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这首小诗写的是春日即景,写得井然有序,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解析:这首诗通篇写景。第一、二句中的“碧瓦楼”“绣幕”“赤栏桥”是人文景物,以下“绿溪”“杨柳”“棠梨满地花”是自然景物。四句诗就是四幅画:绣幕遮掩的碧瓦楼,桥外斜横的绿溪,漫天飞絮的杨柳,落花满地的棠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花香水气,仿佛从画中溢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问中含有“怎样”“哪些”两个答题点。
答案:诗人是依照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写景的。近景有绣幕垂挂的碧瓦楼,远景有赤栏桥外横斜的清溪,空中有烟柳飞絮,地上则是棠梨落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绝 句
道 潜
高岩有鸟不知名,欸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这首诗主要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的突破口是抓住鸟的生存环境和叫声,尤其是诗句的后两句,是鸟这个意象人格化及其所蕴涵的意义所在。“百舌黄鹂”善鸣“方用事”,在朝中受宠,专权用事,而“高岩有鸟”“复谁听”,受到排挤,无人欣赏。
答案:诗中主要塑造了一个不知名的高岩鸟形象。此鸟生活在高岩之中,鲜为人知,品种珍奇,叫声亲切诚挚,但飞入庭院之中,却不被人容纳,无人欣赏。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早秋
严 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解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应,这个反应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答案:诗的前两句借助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这首词的上阕借景抒情,情与景紧密相连,分析时抓住景物意象和抒情语句就可以。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往昔送别的场景,暮春时节,杨柳依依,行舟远去,江水空流,表达出作者送别时依依不舍、无限惆怅的情感。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