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朗读篇1
关键词:语文;自然朗读能力;能力培养;示范朗读
中***分类号:G421;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1-0036-02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听说读写为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对于学生而言,其语文素养如何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等四个基本层面。在听说读写中,朗读无疑极为重要,学生的朗读水平会直接影响其语文素养的提升。古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大量朗读可有效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语感,更好地掌握与熟悉相关语言运用规律,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前,一些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得不够自然。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培养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自然朗读是指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而不矫揉造作。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并不强,甚至可以说很差。基于此种情况,教师有必要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一、当前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现状调查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当前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现状,教师于2017年2月对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300份,回收300份,有效问卷299份,问卷有效率为99.7%。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具体如下。
1. 学生对自身自然朗读能力的认知情况
调查表明,在299名学生中,23.6%的学生认为自身的自然朗读能力较强,39.1%的学生认为自身的自然朗读能力一般,37.3%的学生认为自身的自然朗读能力较差。总体来看,仅不到五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自身的自然朗读能力较强,其余学生认为自身的自然朗读能力较差或一般。由此可见,当前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访谈中有学生表示:“由于我并不注重朗读,因此自然朗读能力也相对较差。对此我已经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希望以后加强朗读训练,不断提升自身的自然朗读能力。”还有的学生表示:“我的语文老师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所以我们班级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普遍较差。”
2. 学生对提升自身自然朗读能力的期待情况
学生是否期待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自然朗读能力呢?带着该问题,教师进一步进行了相关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299名调查对象当中,97.1%的学生非常期待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自然朗读能力,2.9%的学生对此持无所谓态度。总体来看,几乎所有学生均希望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自然朗读能力。访谈中有学生表示:“我觉得自然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看到别的同学朗读课文时的精彩表现,我总是会投以羡慕的眼光。希望语文老师能对我们加强朗读能力训练,不断提升我们的自然朗读能力。”访谈中很多学生均持类似看法。
二、培养和提升学生自然朗读能力的具体策略
由上述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当前很多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均不是很强,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极其期待语文教师能采取有效策略,不断提升他们的自然朗读能力。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和提升W生的自然朗读能力呢?教师结合自身多年朗读教学实践具体阐述如下。
1. 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首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能力是建立在兴趣基础之上的,唯有学生真正产生浓厚的朗读兴趣,其自然朗读能力方能得以逐步形成与提升。基于此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方面多下功夫。
例如,执教《荷叶圆圆》一课时,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呈现出一个美丽的荷塘画面,通过对该画面的欣赏,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自然朗读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朗读。学生自主朗读之后,教师发现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似乎并不高。发现该问题后,教师决定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于是,请出4名学生分别扮演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有感情地进行自然朗读。由于学生将自己带进了特定情境,因此朗读得更加自然。4名学生进行完分角色朗读后,其他同学也纷纷产生了分角色朗读的欲望。应学生要求,教师随即安排座位相临的4名同学间开展分角色朗读。从同学们的分角色朗读表现中明显可以看出,他们对朗读已逐步产生兴趣。
一些语文教师苦于无法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殊不知,要想真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必须从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入手。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发现,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语文教师科学运用相关策略,学生的自然朗读兴趣就一定能得到有效激发。待学生的朗读兴趣普遍得以激发后,再培养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也就不再是难事。
2. 积极发挥示范朗读的重要作用
要想真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仅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仍远远不够。长期的语文朗读教学实践表明,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教师必须对示范朗读予以足够重视。一些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仅仅要求学生自主进行朗读,由于学生的自然朗读经验及能力均相对不足,因此在自主朗读中很难真正体验到自然朗读的快乐。基于此种情况,教师必须积极进行示范朗读。
例如,执教《坐井观天》一课时,语文教师为引导学生更加自然地进行朗读,首先进行示范朗读。在示范朗读过程中,语文教师融入了浓浓的感彩。在朗读“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这段话时,教师充分表现出了青蛙的好奇。在朗读“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段话时,教师又充分表现出青蛙的无知。在通过一段有感情的朗读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对老师示范朗读的看法。有学生说道:“老师读得非常好,非常有感情。我接下来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和老师一样。”还有的学生说:“老师读得太棒了,我也希望能和老师一样。”语文教师说道:“接下来,请大家进行自主朗读。在朗读时应尽可能将自己融入角色,充分体验青蛙和小鸟当时说这句话时的心情、表情,并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师的出色示范朗读影响下,学生们接下来的自主朗读也变得更加充满感情、更加自然。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自然朗读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
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他们可较快获得自然朗读能力。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注重示范朗读,提升示范朗读的质量,从而给学生树立更好的朗读榜样,让他们朝着这一目标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朗读能力。
3. 应加强重点段落自然朗读指导
部分语文教师在示范朗读后即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朗读,随后便不再对学生的朗读情况多加过问。事实上,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不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在朗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应加强对文章重点段落的朗读指导。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培养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
例如,执教《我为你骄傲》一课时,在学生自主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在教室内进行巡视,当走到一名学生的身边时发现,该名学生朗读“我决定把送报纸的钱攒起来,给她修理窗户”这句话的时候语气过于平淡,丝毫没有体现出坚定的态度。基于此种情况,教师暂时打断了学生们的自主朗读,说道:“同学们,在朗读‘我决定把送报纸的钱攒起来,给她修理窗户’这句话的时候,应在‘决定’这个词上加重语气,积极体现出说出该句话时的决心。”经过教师的一番指导,学生们的朗读更加自然了,品味起来也更有特色,更能触动人心。
在语文教材中,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所用词语均非常准确,且能体现出深刻含义。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时,必须突出这些重点段落,要求学生在朗读之前对重点段落加深理解、体悟,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进行自然朗读。小学生是普遍缺乏这些认知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对课文中重点段落的朗读指导,通过重点段落的朗读指导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相信只要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长期坚持采用这种做法,那么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便指日可待。
4. 适时采用配乐朗读的教学形式
相关研究表明,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音乐是学生普遍喜爱的,在朗读时配上合适的音乐可更快地将学生带入相关情境,让情境对学生的情感产生影响,引导学生更加自然地进行朗读。因此,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可适时采用配乐朗读的教学方式。
例如,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发现学生们在朗读时表现得毫无感彩,并不自然。基于此种情况,教师随即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事先准备好的音乐背景。在该段音乐背景中,不仅有很多轻柔的音乐旋律,更有各种各样的鸟鸣。听到这些鸟鸣,学生们仿佛进入了一个鸟的天堂。音乐开始播放后,教师首先要求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尝试进行配乐朗读。通过尝试,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原来配乐朗读更有意境,能让《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更具有感染力。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们纷纷小声随着音乐进行朗读。从他们陶醉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们非常享受朗读的过程。
配乐朗读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设计,提前准备好与课文朗读相关的配乐。在选择配乐时,教师应尽可能做到多方比较,选择出最适合的朗读配乐。只要教师肯用心,选择的配乐一定会更加适合学生朗读,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一些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不是很强,他们非常期待语文教师能积极采取有效策略,不断提升他们的自然朗读能力。因此,为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然朗读能力,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积极发挥示范朗读的重要作用,加强文章重点段落朗读指导,适时采用配乐朗读的教学形式。只要教师切实做好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W生的自然朗读能力一定会逐步得到提升。除了上述几点之外,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还应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朗读点评,在点评过程中做到批评与表扬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找出自身在自然朗读方面的薄弱点,并针对学生自然朗读的薄弱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从而提升他们的自然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瑰瑰.从学生学习的视角看小学低段语文的朗读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4(03).
[2]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05).
师说朗读篇2
以读为伴,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下趣味的种子,才能充分唤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让学生在乐读、敢读中培养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
1.以“生趣”为基点,让学生乐读
兴趣是朗读的基础。赋予课堂朗读以趣味,才能放飞孩子的心灵。为此,可以将音乐融入朗读教学中,让学生以音乐为伴,在音乐的美妙氛围中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这样的朗读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情的熏陶,更为直接、生动、丰富给学生营造了一片想象的天空,任学生在朗读中接近作者,解读文本,用音乐为学生朗读增添生趣,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以“激励”为支点,让学生敢读
激情是朗读的动力。长期以来,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习惯以主观标准评价学生,导致很多学生不愿读,久而久之,形成语文课堂“失声”现象。为此,唤起学生的朗读激情,让学生敢读,教师必须转变评价理念,给每个学生大胆朗读的机会,鼓励学生朗读中的表现,满足个性化朗读需求。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一课朗读教学,自由朗读后,教师请学生自主朗读,师:哪位同学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教师发现众多举手的同学中,有一个女生的手似举非举,为了鼓励每个同学积极参与,教师请那位同学朗读,生:“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一句刚读完,学生就哄然大笑,朗读的学生立即羞红了脸,原来这是一位外地转学的学生,朗诵中带有浓重的方言味儿,此刻,教师随机应变,师:这位同学比“以前”朗读有没有进步?学生想了想回答:有。师:那就好!我们对于进步应该是什么态度呢?生:鼓励!师:对啊!那我们先为她鼓鼓掌好不好?掌声停止后,教师继续引导,师:不过,这位同学在朗读上还有一定欠缺,我们可以帮助她,谁负责当她的小老师……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发挥教育智慧,给学习能力偏差的同学以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也有被尊重的权利,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朗读热情,成就他们心中的朗读梦。
二、情境预设,读中“会”意
朗读不是无情物。真正意义上的朗读不是通过“嘴”读出文字,而是通过“心”读出文意,从而理解作者、编者赋予文本的内涵。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预设情境,以情传声,以情带声,以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读的境界。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牛郎织女》朗读教学中,教师创设故事情境,由神奇瑰丽的神话传说引入朗读之中。师:同学们经过了六年小学生活,一定学过或者听说过一些神话故事,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学生对故事有着天然的敏感,稍加讨论后就有学生举手示意,生1:我听过嫦娥、吴刚和桂花树的神话传说,于是,晚上我经常坐在院子里看月亮,总希望在一瞬间看到嫦娥的身影。生2:我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据说每年七月七他们才可以在鹊桥上相见。生3:我听说过白蛇和许仙的神话传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白蛇……就这样,学生打开了话匣子。接下来,教师将学生的思绪来拉文本,师:同学们的故事世界太精彩了,现在让我们自由朗读课文《牛郎织女》,一起走进他们的神话世界。在这里,教师以故事情境点燃学生的朗读空间,为学生的深入地朗读奠定了认识基础,
三、揣摩赏析,读中“品”韵
真正的语文课堂应当是无“读”不课。对于刚刚走进语文殿堂的小学生而言,对语文知识和阅读技巧的感知是懵懂的,最让他们熟悉和欢快的莫过于朗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韵”,在读中“悟情”,自主体会语言的优美意境,感悟文本的迤逦风情,这种行走在语言文字中美的享受,是教师的讲解达不到的。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在朗读中“重音”不对,可见学生对诗歌的内涵把握不够,于是从想象入手,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某个词语承载的内涵,从而提高朗读效果。师:由诗歌中的“”大家能想到什么?生:我能想到山上的石头堆叠着,没有植物的覆盖,没有鸟儿的栖息。生:我能想到孤独无助的一种景象,到处都是荒凉之地。师:由诗歌中的“寂寞”能想到什么?生:我能想到冬天对春天是怎样的一种渴望。师:对啊!当我们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带着这些想象去读,让诗歌从我们的嘴中飞出,字字句句都冲破严冬的封锁、迎来脚下春光的到来……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读中品,品中读,在品与读的相辅相成中增强了朗读体验,提高了朗读效果,教师以独特的朗读方式推动了学生的思维起航。
师说朗读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重要性;教学对策
所谓朗读,就是学生大声响亮地、带有饱满感情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过程。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作用由此可见,它是品味语文之味最好的方法。朗读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小学生语文素质的整体发展。优化阅读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目标不明确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没有给出朗读的要求和目的,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也没有做好指导,没有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投入情感,在朗读完成之后也没有进行评价,这就导致了学生对朗读缺乏重视和目的性。
2.朗读训练的时间短
有的老师一般将朗读安排在课前或课后,作为预习和课堂最后时间的简短复习。课堂的大多时间还是被老师的讲解占据,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朗读,朗读能力的培养不足。
3.朗读能力差异较大
这是小学生之间存在的一个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普通话不过关,音调不准,方言太重,唱读严重,朗读中随意增减字词,结结巴巴。不管是在课堂完成老师布置的朗读内容时还是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检查时,语文成绩好的优等生都是朗读的主角,大多数的学生基础较差,又缺少练习的机会,导致学生朗读能力的差异较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对策
1.打好学生朗读的基本功
首先,要从区分读准第二、三声入手,结合实际,教给学生准确的发音要领,并配合运用肢体语言,学习第二、三声。如,教给学生第二声,其相当于写笔画提,只仰。第三声相当于打个钩的动作。同时也可以熟记顺口溜:一声平、二声仰、三声拐弯四声降。其次,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要加强对翘舌音的指导,并区分好平舌音,同时还要注音轻声、儿化韵,教会学生发音的方法。
2.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普通话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如果教师能操一口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出现在课堂上、校园里,学生就会被吸引,而后效仿。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训练学生用普通话回答问题,自由交流。课外鼓励学生自我尝试,引导训练,要求学生多听广播,朗读带模仿练习。此外还通过举行普通话知识和演讲朗读竞赛等活动,以此,来推动普通话的练习,以赛促学,以赛促读,以读促说。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个人的文学修养,积极参加教学理论学习,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朗读训练
通过集中朗读、分散朗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以及朗读比赛等方法,吸引学生投入朗读,养成朗读习惯。利用朗读媒体,让学生通过“初听―跟读―再听―试读”的过程,激发其兴趣,平静其心态,为其进入角色营造氛围,进而再培训学生的语感。
在讲读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朗读训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教学中,对于壁虎妈妈的回答的朗读,要注意对壁虎妈妈“笑着说”这一感情的把握。壁虎妈妈为什么要笑着说?因为小壁虎不知道自己的尾巴要长出来,不用去借,别人的尾巴也不能随便借,因为各有各的用处。老师指导学生在朗读壁虎妈妈的话时要放慢语速,体会壁虎妈妈对小壁虎的疼爱之情。
4.确保足够的朗读时间
精彩有效的语文课堂,就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既备教师又备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多留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其次,要找好朗读材料,可根据课文的特点,精选课文中重要的段落或句子进行朗读的指导与练习,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较好的朗读效果。
5.以朗读展示带动学生朗读
老师和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的朗读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带动全班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对于重点的课文或者段落,老师要进行朗读示范,通过老师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对于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要多给予表现的机会,可以激活全班的阅读氛围和积极性,取得很好的朗读教学效果。
总之,朗读教学的方法有很多,需要老师根据课程和学生的情况进行选择和运用,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靠语文教师共同探讨、研究、共同努力,形成指导朗读的纵向合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总结了一些朗读教学的对策,以期促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红葵.小学语文教学朗读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2).
师说朗读篇4
关键词:朗读 小学 语文 反思 探究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5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再次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有些教师认为:“读中感悟就可以不用范读指导。”那是因为他们担心如果指导了,学生的朗读方式被固定了,这样“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帽子就扣在教师的头上。而有些教师认为要指导,可是又担心其他教师不认同自己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觉得指导特别不容易。因此,教师应当重视指导低段学生在读准、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朗读指导,优化朗读指导。
一、在常态课中低段朗读指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朗读指导的时间不足
学习新课时有一条预习性的朗读,教师基本上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而真实情况却是班级中将近有五分之二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还没有读完,紧接着就开始学习生字新词,接着又是下一环节了,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基本成了走过场。
(二)朗读指导没有明确的目的
在课堂中,教师为了学生读的时间多,总是男生读了,然后女生读,指名个别学生再读一读,接着坐下,又是同桌读一读,读的时间是很充足的,但是没有要求,没有指导,也没有评价反馈,学生根本不知道读得怎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样的朗读怎么能行?
(三)朗读指导的片面性
一年级中听的最多的“指导”是“你要把这个地方读出重音来”“你要把语速放得慢一些”“要读出语气”“你不能唱读”“把这个词语突出来”“读的时候不要慢悠悠的”等等。这些都是外在的指导,没有和阅读理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或者一堂课中总是请个别几个尖子生来朗读,试问又怎能落实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会读?
(四)朗读指导单一性
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直接告诉学生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文中某个人物,或者是某段话。这样的指导方式违背了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也就达不成朗读的目的。
(五)学生朗读后的评价不够充分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可是在常态课上,学生朗读后,教师往往就是评价单调,如:“你读得真好听” “你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谁能读得更好听”等对于学生的朗读其实没有起到真正的实用的指导。
二、在低年级学生中朗读指导的几点做法。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如何优化朗读指导呢?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注重感悟,强调内在的指导
阅读教学重感悟,这是大家的共识。感悟是指心理的活动,所以指导也要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
在学习《春雨的色彩》小鸟争论的片段:
师:刚才你听到了这群小鸟在干什么呢?
生:在争论一个问题。
师:争论什么问题?
生: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出示课件)
师:那谁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
生:争论就是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跟爸爸、妈妈和同学争论过问题?是怎么争论的?
理解“争论”这个词时,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采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比仅用语言描述这一词语,体验与理解要更丰富和深刻。通过不同的语气读来抒感,使学生融入其中,对自然美的感受、赞扬都包含在一次又一次的美读中。
(二)依托文本,避免空洞的说教
指导朗读不能只是“全理论”或者“全技巧”的指导,是取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活动的本质。因此,我个人觉得最佳的指导途径是依托文本的具体指导。比如一些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说“读人物语言就要像自己平时的说话,语速不能过慢,注意主人公的年龄、身份、所处的环境以及主人公的心情”,“你要进入到课文里面去”,这些就是全理论的指导,其实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这样的指导,基本不能真正地把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如果依托文本,进行语句、感情、生活体验迁移等具体地指导,可能逐步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有序进行,优化阅读的过程
我们的朗读指导要从阅读的过程出发。
1.初读课文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每次学习新课,在初读的时候,我不让学生齐读,而是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因为学生对字词还没有掌握,课文也没有读通,所以这时渗透读书的方法――朗读时要仔仔细细,不会读的句子多练几遍,一次不明白的句子用心思考,想一想再读。在学生差不多读了课文三四遍之后,请几位学生分段读,学生读错的地方,我再及时评价加以点拨,然后让分段读的学生再一次地读,与第一次相比就算是细微的进步也要大力地表扬他,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
2.细读,分步细想需要思考的课文要点“月亮先来到哪里心愿是什么?月亮接着又来到哪里心愿又是什么?” “细读”环节安排在第一课时,先请学生按自然段朗读课文,然后重点阅读描写月亮的两次愿望的段落,接着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个重点问题月亮的两次心愿各是什么?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熟读课文进而记住主要情节,再用填空的方式来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深读,抓住重点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为什么”。在深读课文的时候把握主线,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或者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在读中理解感悟,在感悟中再去读。
(四)学生遇到朗读难点时,教师示范朗读指导不可少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模仿力强和记忆力好,在听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它能较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再让学生试着读,可以进行齐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师生配合读等尝试。
(五)讲究策略,防止指导的负面作用
我们的指导是为了学生的提高,那么就要处处以人为本,讲究评价和指导的策略,要防止指导的负面作用,不能“好心办了坏事”。生生评价在课堂中经常见到,也就是教师请学生来评价说说朗读的同学,朗读过程中哪些优点要学习,再给这位学生提提自己的建议。但是很多情况之下,学生基本都是哪里读得不好,哪里读错了,很少说到优点是什么,读的学生总是听到自己的缺点,久而久之丧失了信心,以后他肯定不愿意读了。教师不仅要用生动简明、赏识激励的阳光评价,更要指导学生参与评价时用赏识鼓励的话语。
师说朗读篇5
一、技巧在朗读评价中渗透
朗读是一项能力,能力的形成都是需要实践训练的。课堂是训练朗读的主阵地,出色的朗读训练能高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只练不导,学生的朗读会出现平移,这样的训练是高耗低效的;有练有导,学生练有所得,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如何导,肯定不是机械地说教,而是像赛课教师那样——技巧在评价中渗透。技巧应算是朗读第一层次的要求,在学生初读课文开始即可无痕地加入。如温州鲍丹丹老师执教《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在指导孩子们初读课文时,简洁的指导性评价高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师:鲍老师先来开个头。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他每天都要去看一次。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你接着说——
生:有几个蚜虫怕什么!
师:不着急!咱们把字看清楚了再读。
生: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真好!读对了!你也来说一说——
生: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嗯!那个人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
生:我的小葫芦啊,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你看她多着急啊!谁也这样来说一说?
生: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鲍老师对每个起立朗读的孩子都给予点评:“真好!读对了!”“你看她多着急啊!”评价针对性很强,“读对”和像这个孩子这样“读出着急”的评价,学生清楚了同学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再接着练读,效果明显,这给孩子读好课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又如舟山贺海红老师在指导学生初读《伯牙绝弦》时,指名学生读文后这样评价:
师:字音读得很准,课文读得很流利!我们读文言文的时候啊,还要有正确的断句、恰当的停顿,这样才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来。老师帮你们在课文当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做上了记号,请个同学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你读得特别认真!也根据要求作了停顿,但读停顿的时候要做到字断气连。比如:峨峨兮——若泰山。谁来试试?(生读)
师:峨峨兮——若/泰山。字断气连,一起来——(生齐读)
师:再看这一句。
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文言文朗读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在评价中首先是予以肯定,指出读得好的地方,再适时地示范怎样读“正确断句、字断气连”,有示范,有练读,又有迁移运用的训练,学生在短时间内朗读进步明显,朗读效果也得以充分体现。
二、理解在形象感知中深入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没有理解的读是“小和尚念经”,读出理解是朗读更高的要求。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见长,如何指导学生读出理解,教师只有结合感知形象过程,学生的理解才能不断深入,从而读出语言的意思来。杭州汪珗老师教学《穷人》一课,在品读重点句“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一句时,就做到了让学生在不断加深形象感知中,提高朗读能力。
(生齐读重点句)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她家里已经有五个孩子了,再加上两个孩子,负担会更重,而且养五个孩子还是勉强的。
师:她说养五个孩子已经很困难了,你们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吗?哪个自然段的描写告诉我们他们养五个孩子很困难?
生: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你们赶快找找,哪些词语看出他们养活五个孩子很困难?
师:托尔斯泰不愧为文学大师。在课文一开始就通过描写告诉我们,桑娜一家是穷人,想到生活如此的贫穷,桑娜怎能不担忧呢?希望大家把这种担忧读出来——
生齐读: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在对课文的理解不断加深后,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好。学生读出了自己对穷人桑娜的担忧和同情,读出了自己的理解。
三、情感在品味语言中升华
如果说有理解的读是让学生得“意”的话,那么关注语言特色读出情感的读则是得“味”的读。相比之下,得“味”的读应该在我们的课堂上广泛应用。这样的读不但能让学生品得文章的真味,更能让学生在读中积累有特色的语言,从而为自己的写作奠基。衢州毛芳芳老师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感受排比句表达的强烈情感时,采用的是带领学生不断品读语言特色再练读的方法。如此,学生既读出了“味道”,又积累了语言。
毛老师着眼于品读演讲稿文体语言的特点,在练习朗读中让学生感受排比的表达效果。学生在课文例子的直观感受中,读到了语言的“真味”,读出了“层层推进、加强语势”。在稍后教师安排的练笔中,学生对语言的习得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语感在教师投入中飞跃
两天11节课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极富艺术和实效的朗读莫过于教师投入其中的朗读。这些优秀教师主要以如下两种形式参与学生的朗读:一种是教师创设情境的铺垫引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学生语感的提升;另一种是教师直接示范朗读部分文句,这样学生就得到了高水准的朗读定位,加之学了课文之后朗读已具坚实的基础,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自然能实现质的飞跃。这样的例子几乎每堂课都有,如嘉兴祝贵耀老师教学的《青山不老》,在练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一句时,就加入了教师的铺垫引读,起到了良好的助读效果。
师:15年来,和他一起来的七位老人中的五位,还有和他相依为命的老伴相继离世,他坚持着!读——(生读这一句)
师:15年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坚持不走!读——(生又读这一句)
师:15年,五千多个日日夜夜,3700多亩林网,150多个北海小学啊!读——(生再读这一句)
师说朗读篇6
【中***分类号】G623.2
朗读是小学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思维、提高认识的一条最有效途径。《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有专家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教学。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抓实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下试探讨几种提高朗读教学的策略:一、严格要求,养成习惯宋代的朱熹对读书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二、精心备课,完善课堂教学备课过程中,要注意完善每一个环节。是先由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还是先由学生试读,哪里先读后议,哪里先议后读,讲了再读,哪里可以"以读代讲",哪里需要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反复读......都应事先加以研究。其次,对学生的朗读一定要做好小结分析,肯定学生读得正确、读得好的地方,指出他们读得不对、不好的地方;有时还要把读错字音、读破句子的地方单独提出来加以纠正。再次,对于学生读得好或不好的地方要说明原因,并给以示范。在朗读训练中空泛地讲朗读技巧是不妥当的,要结合课文的内容、语言环境去进行。三、示范指导,有法可依作为老师,教学之处就要教给他们基本的朗读方法,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之间要有自然的停顿。刚开始,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慢慢地,学生就掌握了停顿的方法,能正确停顿了。但是,朗读仅仅学会停顿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学生读好轻声、儿化和各种句子的语气的方法,这些方法光靠讲是不行的,教师要作必要的示范指导,这种示范指导无论是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一般来说,当学生练了几次都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最准确?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四、及时表扬,激励进步学生开始读书时,我们主张给学生一个甜甜的、亲切的微笑,来一段读前放松操或几句鼓励性的语言,"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别怕,只要张嘴声音就发出来了""认真朗读,就能读好"等。学生读书结束了,我们的老师会给学生鼓励性的评价,"你读得太棒了,我们都陶醉了"、"我们的小诗人诞生了"。学生读错时,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让学生倍感亲切;学生读得不好时,不批评,而是用肯定加建议的方式说:"你读得真棒。能不能再看清楚一点,把这句话(这个字)再读一遍,好吗?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好。"教师把学生定位为读书的主人,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的互动,使学生愉快的阅读氛围中理解了课文。五、竞争比赛,积极参与有竞争才有提高,有比赛才能体验激情,通过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不断深化朗读教学,不断提升朗读水平,让琅琅书声时时回响校园。平时,在班中举行每周一次的朗读竞赛,每两周进行年级组的选拔,每月诞生一名"朗读之星"。"朗读之星"利用校园广播向同学们展示风采。六、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有感情的朗读《小小的船》,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在大海中永生》的悲痛,《船长》的惊险、紧迫。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进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在注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异,就每次训练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当然,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靠日积月累、勤读、多思、反思实践、不断提高的结果,所以语文教师还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在多训练的前提下求得质量。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师说朗读篇7
一、师读生评,在典型示范中体验
学生由于受自身知识经验、阅读理解能力等的限制,对课文的理解总存在着种种局限。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他们的体验就会发生偏差或错误。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在阅读体验中的问题,并明确向学生指出来。同时,教师还应进行示范性的朗读,让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将教师的范读再次呈现在他们的头脑中,并进行强化。在互动体验中,学生不断纠正体验中的偏差,再次进行阅读,产生新的更合乎课文价值取向的情感体验。有位教师在教学《燕子》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再读。这位学生读得很认真,也很流利。不过,他的朗读没有把燕子飞行的轻快灵活表现出来。
师:听了他的朗读,老师也很想读一读。同学们仔细听,老师的朗读和他有什么区别?你从朗读中听懂了什么?
(教师范读这一自然段,将“斜着身子”“掠过”“横掠”“沾”等词语作了处理,很好地表现出燕子飞行时轻快灵活这一特点)
生:听了老师的朗读,我知道了燕子飞行得很快很轻。
师:你主要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呢?能谈一谈吗?
生:掠过、 “唧”的一声、斜着身子、飞到。
(教师板书:斜、掠、唧、飞)
师:那么你们能说说,刚才同学的朗读为什么不能让我们感受到燕子飞行轻快灵活这一特点呢?
生:他读得很流利,不过他没有把表现燕子飞行特点的词句强调出来,所以,我们就不能感受到燕子飞行的特点。
……
以上教学片断,教师正是在学生朗读体验不到位的情况下,巧妙地通过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范读,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燕子飞行轻快灵活”这一特点的印象;然后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比较,明确和强化了听读的印象。
二、生读师评,在点拨指引中体验
在很多时候,尤其是一些语感较好的孩子,他们最初的体验往往是准确的,但是这种凭感觉产生的情感体验他们却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评价进行肯定和强调。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就会对在朗读时产生的较模糊的体验明确起来。请看《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片断。
(学生按教师要求把人物的两句对话画出来,教师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朗读时,扮演萧伯纳的学生在将“世界有名的大作家”很自然地强调出来。其实,他本人并没有并没有更多意义上的深刻体验。)
师:请同学们注意,他刚才在朗读中强调了什么?
生:世界有名、大作家。
师:是的,同学们说得很对。不过,如果这句话是由别人来说:萧伯纳是个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这时人们对萧伯纳的――
生:赞美、肯定、钦佩。
师:可是,课文中这句话是不是别人说的?
生:是萧伯纳自己说的。
师:萧伯纳自己说自己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你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样赞美的话一般都是有其他人来说的,自己说好像就不像是赞美了。
师:自己说也是一种赞美。自己赞美自己,就叫什么?
生:自夸。
以上教学片断中,学生的朗读体验是到位的、准确的。但朗读者和听读者对在朗读中表现出来的这种体验又是模糊的、无意识的。如果教师不能紧扣学生的朗读体验,进行评价辨析,那么机会稍纵即逝,就会失去一次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的良好契机。片断中,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样的机会,并通过评价,将学生朗读时的模糊体验当做一个话题抛出来,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品味。这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也就跳出了先前的无意识的、模糊的境界,变得清晰、生动、准确。
三、生生互评,在同伴互助中体验
恰如其分的教学评价能推波助澜,帮助学生体验得更加深刻,尤其是学生相互间的评价。教师点评纵然精准到位、点石成金,但是毕竟教师和学生有着太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就会导致教师以自己的体验来要求和影响学生,有意或无意地使学生与自己同步。而学生互评则不存这样的“硬伤”。他们之间更容易理解对方的内心体验。因此,朗读时指导学生互评,有利于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师说朗读篇8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我们看到许多学生不爱读书、不会读书的现象。在弄清学生朗读能力得不到提高的原因后,并找到相应的对策,我们就能依托这些文质兼美的文本,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有的放矢的指导朗读,及时进行朗读评价,就能让朗读训练变得卓有成效,从而达到语文阅读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
小学生 朗读能力 对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不容置疑,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会读书、读好书,教师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呢?
一、提升教师的素养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保障
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不到提高,归根结底,是教师能力的问题。反之,教师的素养提升了,才能让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得到保障。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坚持朗读训练,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地指导、点拨;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让自己有一桶水,才能匀给学生一碗水。
2.积极学习新课程,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师是新课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即使我们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这一角色,我们的行为也要紧跟时代。特别是朗读教学中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应因学生朗读能力的差异而厚此薄彼。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就为成功的朗读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朗读氛围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们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小学生。课堂教学作为朗读训练的主渠道,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尽量在教学中少批评,多表扬,并把“相信人人能成功”传达给每个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积极的朗读氛围,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主动投入到朗读训练中,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让他们愿意参与到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创造性地练读,以达到提高朗读水平的目的。
2.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设真切的朗读情境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创设朗读的情境也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不妨从学生认知水平、心理、情感需要出发,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去创设真切的朗读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情真境中放声朗读,促进朗读能力的提升。
3.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开展火热的朗读竞赛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如果我们每位语文老师能在朗读教学中,很好地利用评价,尤其是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恰当的点评,有力地激发出学生的表现欲望,把课堂演变成竞赛场,以提高朗读效果。我们可以在听完学生的朗读以后,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如“这次比上次读的流利、读的有感情”“比以前有进步”“语调有变化,抑扬顿挫”等等,相信听到这些评价的学生们,在朗读训练中一定会不甘落后,你争我抢的表现起来,形成火热的朗读竞赛场面,这样渐渐就能培养出学生的朗读兴趣,也在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有的放矢的朗读指导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关键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如今的课堂教学,朗读越来越体现出独特的训练价值,并被不断地得到强化。然而朗读是一种特殊的技能,要形成这种技能,就要教给学生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
1.分层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从最基本的读书方法教起,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开始时先一句一句地读,再连起来一段一段地读,最后通读全文,读不好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先小声读,再大声读。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读书姿势正确,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不加字,不减字,不唱读。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
2.范读指导
于永正老师说过:“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教师的范读就是一种卡通,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指导。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范读应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在学生读文前或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处于“愤,悱”之时,教师范读一番,将会是事半功倍。
3.形式指导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在弄清学生朗读能力得不到提高的成因后,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就能依托这些文质兼美的文本,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有的放矢的指导朗读,及时进行朗读评价,就能让朗读训练变得卓有成效,从而达到语文阅读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
师说朗读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原因
目前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问题看来,朗读教学中存在着多讲少读,时间不足;目的不明,形式不当;指导无方,效果不佳等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师生均缺乏朗读意识和能力。以上问题的存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造成:
1 对朗读教学意义认识不足
朗读教学之所以不被重视,语文课堂长期充斥讲解分析的一方面原因在于:相当多的教师把朗读教学与教学朗读混为一谈,以为朗读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朗读,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朗读水平。进而认为这不是语文教学的必要内容,更不是重要内容,可以有所涉及,但无需强调。其实不然,朗读教学不等于学习朗读,有着更宽泛的内容,对语文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所论述的朗读教学,特指中学语文教学中,隶属于阅读教学的朗读教学方法,它既是教学方法,也是教学内容,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其目的直接指向阅读教学的目的,即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实现言语能力的提高。因此,朗读教学对于提高语文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教学方法方面
作为教学方法的朗读可以较通俗地理解为“用朗读”,既是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学法。教师通过(运用)朗读来教语文,如教师范读、放录音、组织学生朗读等;学生通过朗读去学语文,如课堂上的群读、个别读、小组读等。
2、教学内容方面
作为教学内容的朗读,可理解为“能朗读”,则表现为一种读的方法和技能,与朗读学中的朗读类似,只是程度上略浅。具体说,就是学习如何朗读以获得朗读能力,这有赖于对朗读技巧的掌握,如停顿、重音、语气、快慢等等,包括教师对朗读技巧的传授、朗读方法的指导和学生朗读技巧、方法的学习、训练。
因此,朗读教学实际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对方法的运用,以及对内容的学习和指导。具体说,就是包括“用朗读”和“学朗读”的教学过程。其中,“学朗读”是“用朗读”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获得一定的朗读能力,才能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朗读,而这又能反过来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
2 教师不重视自身朗读能力的提高
1、指导能力缺乏
一些教师缺乏指导学生朗读的能力。他们欠缺朗读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或者对这些知识、技巧一知半解,因而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地指导和训练。即便是指导也往往是局部的、肤浅的、大而化之的,难以全面、精细、深入、具体,难以有示范性。这就导致了学生难以形成较好的朗读能力。读不好课文,师生均感索然无味,训练也就无从谈起了。有的教师没有示范朗读的能力,激发不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缺乏朗读兴趣,以读为苦,即使读也是被动的、机械的、不动脑筋的、毫无感情的,这样一来,师生都无兴趣进行朗读训练了。以至于在课堂上学生读得昏昏沉沉,教师却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进行现身说法。
2、普通话不标准
想要达到良好的朗读教学效果,必须掌握标准的普通话。但由于受方言干扰,有些教师示范朗读时,语音不纯,缺陷较多。平翘不分、前后鼻音不分、鼻化、二三声混淆、声调短促等问题依然存在,方音色彩还是很浓,严重影响朗读效果。有些教师教学态度不够严肃,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多音字、生僻字不求甚解,不查字典,造成了误读,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己不正,如何能正人,以讹传讹,只会贻害学生。
3、示范朗读缺失
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然而,有些课堂又很少能看到教师一字不苟、有板有眼的范读。一些教师认为,现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范读会占用学生学习的时间。一些教师常常苦于不知道该怎样指导学生朗读,他们千方百计求助于种种朗读技巧,结果收效甚微。其实,教师的示范朗读就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该怎样读才算准确、流利、有感情,而教师的范读为他们树立了感性的榜样,起到了示范引路的作用。
3 朗读教学技能的匮乏
由于考试对朗读考得比较少,很多教师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除了对于朗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外,自身朗读技能同样匮乏,无法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
1、朗读教学方法不当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尤其是经验较少的年轻教师,安排不好讲和读的时间比例,并认为语文课堂不缺少“读”这一程序就可以了,没有意识到朗读的价值,在实际教学中又总觉得自己不讲学生就不会明白,以致讲得过多而读得太少。这样的课堂是枯燥无味的,课堂上经常呈现摇头晃脑昏昏欲睡的场面也就不足为怪了。
2、课堂朗读范围不广
在课堂上,朗读的表现对象似乎永远只是课代表、班长或朗诵能力强的同学。我们经常能听到老师说:“同学们,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下面请我们班上的‘朗读专家’为大家朗读,大家仔细体会。”在公开课、竞赛课上这样的情形更是比比皆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老师往往只是关注几个有朗读特长的同学,朗读成为了少数同学展示才能的舞台,老师们完成教学任务的环节,大多数学生在朗读中是被边缘化的,致使他们有意无意地放弃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放弃了自己想怎样读出这种感受的努力,而去刻意模仿他人,当朗读变成一种机械被动的声音模仿时,朗读的灵动与生气也就荡然无存了。
3、朗读节奏机械单一
在平常的朗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的原因,还在于教师对不同文体作品的朗读指导单一、机械。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不分文体,都是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来读这部分”,或“把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类似这样的引导,不能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也不得要领,只重外在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深层的内蕴。经常听教师直接就告诉学生,把某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重要含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朗读时缺少情感的参与,有气无力,声音低而速度快,没有顿歇,没有起伏,没有重音,更谈不上感情和语气变化,平直呆板,如一潭死水掀不起一丝波澜。而且拖泥带水,唱腔、拖腔明显。
总之,朗读教学在我国教育史上开创颇早,也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但长期以来,初中朗读教学正逐渐变少甚至已经登不上语文课堂“大舞台”,学生的朗读水平更是难以取得质的飞跃,朗读教学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应该怎样开展才能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们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原因的分析研究中尝试找到解决的办法。
参考文献
师说朗读篇10
【关键词】农村 语文教学 朗读训练
【中***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082-02
朗读,能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沟通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桥梁作用。朗读教学法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语文新课标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但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轻朗读、重讲解”的现象依旧存在,导致学生对课文理解如囫囵吞枣,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最终影响了语文能力的形成。鉴于农村小学生口语发音、知识面、理解力等方面相对薄弱的现状,教师应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喜读、乐读、爱读,从而爱上语文,为积累语文素养打下良好基础。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谈谈如何在农村小学课堂中加强朗读训练。
一、朗读之前要为学生扫除障碍
把字、词读准确,是进行朗读的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文章中的生字词,语句、段落所蕴含的感情基调难以把握,是阻碍学生顺利开展朗读的“绊脚石”。要搬掉这些“石头”,语文教师需要重点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认读生字
教师可以先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把文章中不会读的字抄写下来,并通过查字典、请教长辈等,初步掌握生字的读音。进行朗读之前,教师可以把课文中的生字词事先用小黑板或卡片写好并标注拼音,然后通过教师拼读、学生拼读、集体认读等方式,让学生认准生字词。认读完教师展示的生字词后,教师不能忽视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提出还有哪些生字词读不准或不会读,这一点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尤为必要。一是农村学生识字量相对较少,仍有一些学生认字较为困难;二是目前农村小学班额较小,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到多数学生。例如在让学生朗读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秋游》一课时,教师在小黑板上教读完“绵”“稻”“逮”等生字后,仍有学生提出不会认读“蓝天”“嗓子”等字词,于是笔者便把W生提出不会的字词有针对性地罗列在黑板上,依次为学生扫除朗读障碍。
(二)进行范读
范读是让学生在认准生字词的基础上,初步领略文章感情基调的一种有效方式。范读一般有两种,一是教师亲身示范,二是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录音。一些教师可能会认为,两种范读形式采用一种即可,尤其是当个人朗读水平相对不是很高时,个别教师就会“羞于”进行范读,而是直接使用播放设备。笔者认为,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这两种方式都应兼顾使用。教师读,能拉近学生距离,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和模仿欲;使用播放设备,则有助于学生朝着更高水平的朗读目标迈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哪吒闹海》时,因为笔者对此故事十分熟悉,在家中经常给孩子讲该故事,所以在朗读时便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读出来,让学生们听得十分入迷,哪怕随后使用了播放设备进行范读,学生也反馈说“还是老师读得好”,随后几名学生模仿教师的口吻,把这篇文章读得十分精彩。由此可见,教师不可轻视亲身范读。
二、朗读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
倾听学生朗读,不是单纯以听的姿态读,而是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足和闪光点,适时进行点拨,以便接下来表扬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在鼓励中不断进步,在朗读中不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习得一些必备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切忌打断学生的朗读
不管是进行个别读、小组读,还是对比读、集体读,教师都不应中途打断学生的朗读。因为在朗读进行时,学生总会注入一定的思想情感,这种思想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一种微妙的作用,所谓“情由境生”即为如此,此时之境,笔者认为是朗读之境、入文(走进课文)之境。学生在朗读时,教师所要做的大致有三件事:一是记,记下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以便接下来进行纠正;二是品,以欣赏的姿态品听学生的朗读,品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三是看,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朗读状况,包括嘴型、面部表情、动作等,以便判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以上三者,需要教师同时进行,没有先后之分。
(二)必要时教师可进行跟读
教师进行跟读,能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能增强学生的朗读自信,让朗读更为顺利地进行。但是,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需要进行跟读,一般而言,需要教师跟读的是生字较多、感情基调难以把握,或者是学生已经读了一两次后仍然读不好的文章。教师跟读时要注意技巧,声音不宜过大,语速不宜过快,应该以一种参与者,即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加入学生的朗读行列,如此方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文章较长,其中蕴含的“荷花是我,我是荷花”的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时难以把握,教师在学生朗读时就可以进行跟读,带领学生走进荷塘、品赏荷姿、感悟荷情。
三、朗读之后教师要注重点评
教师适时、正确和有针对性的点评,不但能为学生较好地扫除朗读障碍、掌握朗读技巧打下基础,还能为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提高朗读水平搭建台阶。对于学生的朗读,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点评。
(一)鼓励与纠错均应兼顾
我们常说“鼓励是最好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朗读点评来说,鼓励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那么,学生的哪些朗读优点值得教师肯定和鼓励呢?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读得正确、流利、读有感情都是值得赞扬和鼓励的。教师的鼓励与赞扬应该就实避虚,表扬实实在在的东西。例如学生读完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木兰从***》后,笔者这样表扬学生:“从最后一句,我听出了大家的惊讶和钦佩之情。”当然,鼓励要有,必要的批评和纠错也不能少,对于学生朗读中出现的读音错误、感情基调不符等“硬伤”,教师切不可视而不见,要注意及时进行纠正。
(二)不妨尝试进行“回放”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对朗读后的点评方式进行了大胆创新,尝试运用“回放”的方式,使用现代通信设备中的录音功能,把学生朗读的声音录制下来,然后有选择地播放引导学生进行点评。教师使用“回放”这一方式,能直观、便捷、有针对性地展示学生的朗读状况,对于纠正学生的朗读缺陷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是值得尝试的有效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