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父母道歉的话篇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人做错事了,相互之间会道个歉,然后握手言和,但情况若出现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时,事情就未必这么简单了。因为很多父母,尤其是父亲一方,总希望保持做父母的权威,要他们在孩子面前认错真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
父母认错是教育孩子的好契机
如果父母真的做错事了,或者误会孩子了,道歉是必须的。道歉不单有利于改善家庭关系,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有益于提高父母的权威。不应该说父母是大人,做错事就不用道歉。如果父母道歉时,态度是谦卑、诚恳的,并且愿意为过失负责的,那么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学到这种好的品质。而且他们会知道,以后他们做错事了,就要向父母或者被伤害的人道歉,也要负上相应的责任。父母们要记得,以身作则始终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怎样认错?态度最重要
做任何事,都需要技巧,父母道歉也一样,但前提是真诚。父母既然有道歉的心,那么态度一定要跟上,不然孩子会觉得你在敷衍他。比如“你等妈妈很久了吧?妈妈今晚很多工作,路上又塞车。妈妈买了宝宝最喜欢的棒棒糖哦,不要生妈妈气吧。”如果在一开始就说一句“对不起”,然后再解释,这样道歉的效果就好多了。父母想获得孩子的原谅时,首先要坦然承认自己是错的。毕竟,小孩子是敏感的,他能分得出你是在道歉还是在化解尴尬。
有些父母知道自己做错后,往往过几天才向孩子道歉。对于此,不少孩子是不买单的,觉得父母道歉太迟,没诚意。如果父母冤枉了孩子或做错事,要及时道歉,知错能改,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教育。
道歉也要讲方法
你是在为你的行为道歉,而不是人格。记得要对事不对人,不能为了得到孩子的原谅而过分贬低自己。
向父母道歉的话篇2
相信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被称为“专制型家长”。他们将孩子看成自己的专利产品,要孩子言听计从,更不允许孩子违背父母的意愿与规定,常常以强权压制孩子,有时还会施以粗暴的惩罚,忽视孩子生理、心理的成长需要。这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往往会压制孩子的创造性与***性,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极其软弱、唯命是从,另一种则是反抗式的攻击行为。
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托马斯研究发现,有两种力量在塑造孩子的个性,一是孩子的气质,二是父母对孩子作出的反应。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其天性和父母养育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父母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才能建立理想的亲子关系,形成民主的教养作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当我们不再过于强调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等级观念,转而开始注重建立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时,向孩子道歉就会变得自然而然。道歉不但不会使家长失去面子,相反它变成父母与孩子间沟通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孩子面前,父母并不需要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事实上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犯了错误、有了差错,哪怕是无意的也要立即道歉,这是一个人有良好教养的体现。在孩子眼里,勇于说“对不起”的父母是容易亲近的,是值得信任的。反而是那些有了错还拼命掩饰的父母,会令孩子觉得反感,和谐的亲子关系也被破坏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也许你因为被愤怒冲昏了头脑而错怪了委屈的孩子;也许你由于工作压力分散了对孩子的关注;也许是你不小心碰到了孩子……你都在无意中伤害了孩子。只要简单的一句道歉,他们还是一样敬重和爱着父母的。对孩子的歉疚不必埋藏在心里,而应该勇敢地说出来。这无损你在孩子眼里的光辉形象,相反孩子更愿意和你说说心里话。
向父母道歉的话篇3
于是,33年来从没碰过我一根手指头的父亲突然面目狰狞地动手打我,惊吓中,我顺手抓了一个梳妆镜使劲摔在地上,然后带着脸上的淤青慌乱地逃出家门,痛哭着盼望自己立刻发生一起车祸……
这是记忆中父亲唯一一次打我,当时甚至为了要不要去派出所报案验伤思想斗争了半天。
在我家的战争中,父亲总是甲方,是至高无上的战胜方;母亲是乙方,屡战屡败,当面不敢指责父亲,背后将苦水全部倒给我;我是战争的丙方,每次发生战争要保护乙方,听乙方哭诉和稳定乙方情绪,并根据甲乙双方的联合要求,真诚地向甲方认错道歉;哥哥是战争无关方,偶尔参与,也是将我训一顿,认为家庭矛盾都是因我而起。
我脸上的伤很快好了,心里却久久地疼。那边,父亲还在等待我的认错。但这一次,我反击了:为什么每次都是我道歉?难道长到33岁,自己真的一次也没有对过吗?紧接着,我向全家严肃宣布永远不跟父亲有任何来往,请他们谁也不要来劝我。
在与父亲不来往的5年里,我一直在问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自己给父母买风景区的房子住,带他仇旅游,在父亲眼里却还是一个大逆不道的孩子?后来,我想明白,父亲要的孝顺是以顺为孝,无条件服从他。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读中专不能读高中,以及和谁结婚,什么时候要孩子,我都是遵照父亲的意愿做,但这让我付出了很大代价。而成为自己,过自己想要的人生,是从离婚开始,从拒绝父亲的命令、带女儿北上定居得以实现。
这期间父亲几次心脏病发作,每年都要住院,我把钱给兄嫂让他们给父亲看病,却依然不愿与他有任何直接来往。哥嫂和母亲提醒我,等老了之后,会因为年轻不懂事时做的决定而后悔。这些道理我都懂,他是父亲,我应该尽孝道,可是女大三分客,他不管不顾地打我,让我带着淤青上班,给我的心灵带来很大伤害。
当我完全退出父亲的生活后,父母之间很快闹出了大问题——两人分道扬镳。
与父亲决裂5年后,为了搞懂自己的很多困惑,我学习了实用心理学。在听我讲述了自己与父亲的故事后,导师告诉我,我的婚恋障碍主要是因为多年父女关系不融洽造成的。在家庭中,很多人喜欢争个对错,争来争去,家都破裂了,得到的对,又有什么意义?
我被这句话震得五雷轰顶。如果说一句我错了,就可以让我和父亲重归于好,并突破我的婚恋障碍,我愿意向父亲认错。
磨磨蹭蹭地拖了近3个月,终于拨通了父亲的电话,第一个电话打过去,他一听是我,啪地挂了。我在这边望着手机皱眉,等了一会儿,咬咬牙又拨过去。他终于肯说话了,态度尽管冷淡,却明显有谈下去的意思。当然,主要话题还是一个:你知道你做错了吗?我纵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情愿,但只有一个信念:道一声歉并不代表他是对的。我愿意认错,是消除家庭对错争端的开始。
于是含含糊糊地对电话那端说:爸,我错了。父亲听到这句话很开心,声音突然变了,用我从未听过的温柔声音问我:你还是我的宝贝吗?我的眼泪顿时夺眶而出,哽咽着说不出话来,父亲又问了一遍,我才忍着心头的百般滋味说:爸爸……我是……我是你的宝贝……
所有的怨恨,在这句话里化为乌有。这是只有我和父亲才懂的一句话,里面有我童年时候被他驮在背上最美好的时光……
2009年春节,在我极力主张下,我们全家人坐到一起,吃了人生中唯一一次不吵架的年夜饭。母亲话也不多,但如此安静的年夜饭却是最后一次。后来我每次打电话给父亲,他都提及想与母亲重归于好的话题,要我劝母亲向他认错。这让我很为难,当初分开的决定是父亲做的,他也说过很多令母亲伤心的话。最后一次通话,他话说得很难听,骂完母亲又开始骂我,我听得很不舒服。挂了电话后的两个多月,我不再接他电话,也不给他打电话,但是遇到适合他的衣服、内裤和袜子,我都会买下来收着,还特意为他和母亲各自买了一件大红色的羊毛衫,准备在春节回家时,一块儿带给他们。
谁知2010年年底的一个晚上,哥哥突然来电话,哑着嗓子告诉我,父亲走了。我放下电话放声大哭,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老公开车带我立刻返回济南,却没有见到他最后一面,没能再拉拉他的手,为他穿一件衣服。再后来,父亲,成了灵光寺里的一个小纸牌,我为他吃素百日。
有一天,我在老公的微博上发现这样一句话:我向你认错,不意味着我真的错了,那只是说明,我爱你。这句话后来也成为我和老公之间道歉的唯一理由,每次彼此道歉时,我们都知道,那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说我爱你……
向父母道歉的话篇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汉,道歉语,对比研究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133-03
引言
由于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中美社会生活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有较大的区别,本文所研究的道歉语就是其中之一。英国语言学家John Austin在他的《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率先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在他的理论阐述中将道歉语表达为一种语言行为,并且可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冲突、矛盾或是不经意间引起的误会等,这时候需要使用道歉语来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树立谦虚、友好的个人形象。
一、道歉语研究
英国语言哲学家John Austin在他的著作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首先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他最先区分了人在说话的时候同时实施的三种行为,分别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Austin还在他另一本书《哲学文集》中提到接口、辩解和道歉的区别,他指出借口和辩解都属于解释,解释是冒犯者对不可预料的行为做出的辩论,借口则是冒犯者对自己的行为责任的否认,以摆脱受到对方或他人的指责,而道歉表达的是冒犯者承认自己的过失并承担责任。在Austin之后,John Searle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处言语行为的12个侧面,其中最为重要的侧面包括,言外之点、适从方向和所表达的心理状态。Searle由此切入,将言语行为细化为五个发面: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此外,他将道歉语纳入表达类言语行为之中,表示对命题中所表明的说话人对于某种事情发展状态的具体心理状态。
关于道歉语的社会学研究始于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是他提出了关于Face“面子”的概念,他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即一种正面的Pub-lic image“公众形象”。Goffman认为补救面子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解释、请求和道歉。解释是为了减少冒犯者本人的责任,道歉和解释的相同之处在于这些都属于事后行为。Goff-man还提出,道歉是人表达遗憾的方式,而道歉又可以区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礼节性的道歉,一种是实质性的道歉,即语言口头上表达的遗憾和进行实物补偿。
乔斯伯格认为道歉策略主要分为拒绝承认责任道歉类,包括直接或间接否定责任、辩解、嫁祸他人、攻击别人;逃避道歉类,包括减轻冒犯程度;间接道歉类,包括直接承认责任、直接或间接解释;直接道歉类,包括道歉词语使用;补救支持类,包括克制、提供补救等。在对于道歉策略的研究者,有学者认为乔斯伯格的分类和总结更为全面详细。
二、中英“道歉语”的存在差异和原因
道歉是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手段。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有意或无意的行为或动作,可能会给家人、朋友或陌生人造成困扰和伤害。那么,要维持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保护对方面子或里子的利益,我们需要使用道歉语去挽回局面,减少伤害和损失。
Olshtain&Cohen于1983年提出将道歉策略分为七类,分别是:冒犯者拒绝道歉;轻化自己的冒犯程度;承认自己的责任;说明理由;直接道歉;采用弥补手段;下保证;对被冒犯者表示关心。在对“道歉语”的认识上,中英文化是存在较大的区别的。J・霍姆斯认为“道歉”的动机是为了挽回行为对象的面子,从而保证人际关系的继续进行。相比英语的道歉目的性,中国文化中的道歉更表现在内心的愧疚造成的心理影响,因此特别向对方表示自己的遗憾和愧疚。尽管双发把道歉当作必需的社会行为,是一种礼貌的变现,但是在使用的目的上还是存在者差异。中国惯用“直接道歉来保持对方的面子,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欧美人则倾向于采用“说明理由”和“下保证”来处理失礼的情况。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因此在交流中更注重交流对象的社会地位,使用较多的客套话以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和外界的语言信息。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要尽量保持与对方的稳定关系,而由于较为了解对方的话语内涵,因此有的时候把话语说得很模糊,只要双方的关系比较稳定,冒犯者并不需要进行非常正式的道歉。反之,英美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人们在交际的时候注重对话中的信息,而不是交际对象的社会地位。因此,由于交际的内容是确定的,一旦发生了与预计偏差的事情,冒犯者必须多自己造成的错误进行道歉,安抚对方。在使用频率上,中国人的道歉次数要远远少于英美人,英美人把道歉当作一种凸显尊重人身利益的工具,而中国人则把道歉看作一项行为,道歉的态度与冒犯程度是对等的。中国人对于熟识的人和家庭成员的道歉往往都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甚至不说;但是欧美人的道歉则会“一视同仁”,无论亲疏。
三、中英“道歉语”使用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道歉语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具体的语句选择要根据现场具体的语境来确定,有的比较正式的道歉语甚至会结合身体语言,而较为简单的道歉可能有的时候只是一句话就能完成。在英汉文化中,只要是冒犯程度比较轻微时,趋向于使用简单的道歉语,比如中文中的“不好意思”,英文中的“I’m sorry.”等用法。道歉语的使用主要还是根据场合和语境的不同进行选择。
中英类似的道歉语策略主要有:
1.不好意思。(Excuse me.)
2.对不起。(I’m sorry.)
3.真的很对不起。(I’m so sorry./Terribly sorry.)
4.您没事吧。(Are you OK?/Everything OK?)
5.请原谅我。(Please forgive me.)
6.实在是我的错。(It’s all my fault.)
7.我负主要责任。(I will take all the responsibility.)
8.希望没有给您造成太大的麻烦。(I hope didn’t bother you too much.)
9.我一定好好反省错误。(I’ll reflect and never make the same mistake.)
10.我向您保证,下不为例。(It won’t happen again.)
11.我也不想结果这样的。/(I don’t want this either.)
12.让我做些补偿吧。(I’ll bring you some presents.)
13.我会照价赔偿的。(I’ll pay for all the damage.)
14.责任不全在我。(You should not all blame on me.)
15.真倒霉。(Bad day.)
Owen在他的理论中提到中英语言使用者使用最多的道歉方式主要是去实现口头交际的需要。这种道歉主要是用口头表述的方式,对冒犯行为表示遗憾,以期以此缓解双方的冲突。因此,中英文化中,使用策略1和策略2比较多,因为方便并且可以完全消除小冲突的影响。策略3的使用一般发生在对被冒犯者产生了比较实际的伤害或打扰,比如在公交车上无意中踩到了别人的脚,中英语族者都偏向于使用策略3。策略3和策略7主要表达的是对被道歉者的关心。汉语本族语者主动承担责任较少,因此在选择上更突出使用策略4,比如两个人正面遇到时,一个人撞到了对方的胳膊,这种伤害可轻可重,一般情况下问一句“您没事吧”反映了两个内容,一是我觉得我有责任,二是我问候您是否受到了伤害。调查显示,英语本族语者较多使用策略5和策略6,即主动承担错误和责任。策略10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的一种自我辩解。在听者看来这种道歉方式有一种“洗白”自己罪责的倾向,把事情的发生当作是不可控制的,以此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这种道歉主要发生在如公司职员上班迟到时向上司解释迟到的原因“今天有些堵车、我的车半路抛锚了。”策略8和策略9表达的是对错误的承认和保证。主要是申明自己未来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次只是初犯,希望得到谅解。而说明自己“反省”是希望对方看到自己的悔过,表明自己意识到了行为的错误和伤害。策略11,从直观来看有一种可以躲避嫌疑的意思在里面,一方面想说明自己在这个事情中不能预见不好的结果的产生,洗脱了自己的大部分责任,其次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并不是故意造成这种不好后果的。策略12在中文使用中不是很常见,而西方文化则常常使用,比如父母因为周末加班不能和孩子去游乐园玩耍,父母“失信”的情况下对孩子做另外的补偿,可以说“我给你买个你想要的玩具。”而中国文化中,父母大多数情况下不会为了自己因为工作爽约而向孩子们道歉,相反更希望的是中国孩子理解父母。英语文化提倡平等、尊重个人的重要性,多次食言或不能完成事情会给对方造成伤害,以此总是想方设法进行补偿。这点尤其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父母如果对孩子的承诺没能兑现,总是会从其他的地方进行补偿。而中国的教育方式与之不同,父母在不能完成承诺的时候,大多数是希望孩子能理解自己的苦楚,希望事情过去,得到孩子的谅解可能只是孩子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在英语文化中还有一种“提供弥补”的道歉方式,发生伤害时提出补救性的措施,表述为“I'll pay for the damage./I'll bring some presents for you.”,即策略13。笔者认为这与中文中的“照价赔偿”还是存在区别的。中文的照价赔偿发生在对冒犯者产生了实际的物质伤害或可以坚定的精神伤害上,比如在餐厅打碎了一个盘子,需要按照价格进行赔偿;又如弄丢了***书馆的藏书,需要按照原有的价格进行至少三倍的赔偿等等。策略14是一种转移责任的说法,把应负的责任转移到其他事情或其他人的身上,是属于一种“借口”的用法。策略15没有把发生的事情阐述出来,把发生不好结果的原因归结于运气、天气,想表示自己在导致事情后果上不存在主要的责任,明显的摆脱责任的表达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采用相似的话语模式来实施道歉的行为,但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中国人比英语使用者更加注重自身所处的地位和关系,而英语使用者往往更习惯于就事论事,不论对方的地位高低都采用相似的道歉方式。在道歉语的使用中,英美人的使用频率高于中国人很多。在英美人看来,道歉是日常生活交际的一个部分。英美人对于道歉是比较推崇的,因为英美文化强调个体主义,因此特别注意凸显自己的自身利益,对待他人也相对界限明确,言行之间害怕冒犯到被人,不希望自己无意或有意影响到别人的利益,警惕自身的“出格”举动。比如,自己感冒了之后会咳嗽或打喷嚏,在公众场合必然会影响到别人,如传播了病菌等,因此会为这种情况向周围的人道歉。在中国人看来,道歉主要发生在比较实际的行为中,咳嗽、打喷嚏这种行为被看作不可抑制的生理现象,因此很少有人为了这种行为向周围的人道歉。
向父母道歉的话篇5
我总以为,母亲只是一本平实的书,无需倾注任何的感情诠释就能读懂;我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给我的童年以遮蔽,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我总以为,母亲宽容的心无需女儿的呵护;我总以为……却不知道自己伤透了母亲的心。
无论季节如何转换,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都永远不会原谅自己,因为我曾错得那般重要,因为我曾深深地伤害了母亲的心,因为我曾任性地使她的心灵受到创伤。母亲,我错了,对不起,请您原谅我!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父亲的沉默,却厌倦了母亲的唠叨。11岁那年,某日和朋友出外去玩,出门前,恰巧母亲不在家,我只是跟父亲说好晚些回来。出去不久,父亲也出去了,可他竟忘却了告诉母亲我出门的事。母亲回来后见我不在,便着急地到处寻找我。
晚上7点多我才回家,母亲一见我回来,立刻高兴得欣喜若狂。可不一会儿,母亲脸色骤变,厉声质问我:“你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那声音有如五雷轰顶般轰入我的耳朵,我漫不经心地答:“我和朋友出去玩了。”母亲说:“出去玩?你不知道现在的社会多么复杂,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你一个女孩子这么晚才回来,你不知道有多么危险?”我不满地说:“妈,我只是和几个朋友出去玩,况且还有男生同伴,他们会保护我!”母亲更是这等那般惊讶地说:“什么?还有男生?几个小男孩,说什么保护你们呀?”我又说:“妈,你别想歪了?”母亲固执地说:“不行,你现在立刻给我写一份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和男生出去,保证不擅自出去家门!”我气恼了,大声反驳道:“凭什么要我写保证书,我也有我的自由,我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你都几十岁了,还整天唠唠叨叨地说我,烦死了。我的事用不着你操心!”
刹那间,屋子里万籁俱寂,我转过来头不敢看母亲。过了许久,我才稍微侧过脸,我看见母亲眼里的泪水不停地往下流淌,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话语顶撞了母亲,自己冲动的行为刺痛了母亲美好的心灵。我开始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我该向母亲道歉吗?不!后来,父亲对我说,母亲很伤心,她那天为了找我,难过得哭了。这时,我才真正知道自己错了!但我没有勇气去向母亲道歉,我只知道母亲很伤心。毕竟,伤害她的是她挚爱的女儿!记忆中,母亲从未在我的眼前流泪,她是那样的勇敢和坚强,她用自己平凡的一生,为儿女付出了不平凡的一切!而我却不止一次地伤害了她!母亲是一种岁月,一种从绿地流向一方森林的岁月,一种从小溪流向浩瀚无边的大海的岁月;母亲是一种岁月,每一缕白发,每一道皱纹,都象征着岁月的无情,记载着岁月的沧桑;母亲是一种岁月,值得我们永远抛泪感恩的岁月!童年的时候,对母亲只是一种信赖;少年的时候,对母亲只是一种盲目的了解;是不是?只有当生命的太阳走向了正午,人生中有了春也开始了夏的时候,才会对母亲有深深的了解,深深的爱戴呢?
妈,我错了!原谅女儿没有勇气向您道歉,原谅女儿当初的不对,请为我的任性和无知而宽容,我发誓:我会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去创造美好的未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抚平你两鬓的白发,抹去你两角的泪!
向父母道歉的话篇6
(四川省宜宾市江北实验小学校 644007)
一天放学后,程鑫培的妈妈来接他。我还觉得诧异,一直都是奶奶或外婆来接,今天妈妈怎么有空来接孩子呢?想到前两天奶奶讲到的事情,我想有必要与其妈妈交流一下这个孩子的事情。还没等我发话,程妈妈却先对我说:“钟老师,前两天孩子回来说,‘我不喜欢钟老师了。’”在与程妈妈的交谈中,我弄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前段时间,语文老师经常听写,抽背课文。程鑫培由于基础较差,语文老师说了他两句,回家就对家长说:“我不喜欢我们的语文老师了,我喜欢我的数学钟老师。”今天又不喜欢钟老师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前几天,他在作业本上写着:“奶奶,我希望你现在就死。”就因为奶奶叫他别玩电脑,背背语文书,这孩子就在本子上写出了这样的话。他爸爸知道后打了他两下,他就马上给妈妈打电话,让妈妈接走了。上学放学也不要奶奶来接送了。看见爸爸、奶奶就像看见仇人一样,不理不睬。我知道这件事后对他讲:这次是你错了,奶奶叫你背书是为你好;奶奶每天那样辛苦地接送你上学放学;每天为你弄好吃的,奶奶是这样地爱你,而你在作业本上写的那些话也太不应该了吧,太伤奶奶的心了。难怪爸爸会生气会打你,换作谁谁都会生气。你看,今天奶奶是听外婆说你感冒了有点咳嗽,马上就赶来了。你要知道,爸爸,奶奶他们都和妈妈、外婆一样爱你的。我问他,你懂了吗?他说懂了。于是我叫他回到家里跟奶奶和爸爸道歉,以后改正。第二天下午,我问奶奶,孩子给他们道歉了吗?他根本就没有道歉,于是我把他叫到奶奶面前,要求他给奶奶道歉。在老师面前,他不好推托,只好给奶奶道歉,并表示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了。就因为我教育了他,叫他给奶奶道歉,一向很喜欢我的他,就不喜欢我了。
为何会这样呢?在与家长的进一步交谈中了解到:父母早已离婚,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外婆生活在一起,三个老人都觉得父母离婚,孩子可怜,什么事都比较将就孩子,顺着孩子,一向比较溺爱,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如果是在外婆家受了批评、委屈就会到爷爷、奶奶面前诉苦,寻找安慰;反之则反。老人们也不能正确对待孩子这种现象,有时还和孩子站在一条线上,指责对方,心生怨气。孩子就这样养成了只听得进去好话,听不进半句批评的话语。人的成长是无法离开挫折的,有人说:没有被拍打的皮球,算不得皮球,没有经过挫折的人生,就不能算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可他在面对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时,缺少自我调控的能力,他那脆弱的心理承受力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该如何对其进行教育呢?
首先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孩子的成长
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经过和程鑫培父母长时间的沟通,在如何教育程鑫培的问题上,我们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要求家长,特别是父母,虽然大人已经离婚,但孩子仍然是你们两人的,孩子的健康成长仍然是他们共同的责任,应该共同教育孩子,而不是相互推卸责任,相互埋怨。当孩子的坏习惯逐渐改变时,我又要求他的家长即时给予表扬、激励,并用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买些学习用具、玩具等,从正面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
向父母道歉的话篇7
有一个姑娘曾经跟我聊天,说她有一个不完美的母亲。
她跟我说了许多故事,关于她从小被母亲忽略、打骂、羞辱等精神***的故事。回顾伤心往事,让她很伤心,边说边哭。后来,我介绍她看一本书《不完美的礼物》给她参考。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接纳自己有一个不完美的母亲,是疗愈的第一步。
她再度和我聊天时,她一坐下来马上就迫不及待地想跟我分享阅读的心得。她告诉我,那天回去就买了书。她边看边哭,里面很多故事都很触动她,“尤其当我看到《不完美的礼物》作者讲的最后一个故事时,我当场就放声大哭了。”我很好奇是什么故事触动到她,便请她详细说明。
“就是作者布朗写道,有一天她带着8岁的女儿逛百货公司买鞋子,结果当时卖鞋子的专柜正放了一首流行歌曲,她的女儿竟然当场跳起舞来(她女儿是一个肢体很自由的孩子)。就在那时,专柜旁边刚好有三个贵妇同时也带着孩子来买鞋子,大家全盯着她女儿跳奇怪的机器舞。作者注意到旁边人的表情,不是欣赏,反而是为她的女儿感到难为情。当时她也超尴尬的。”
“当贵妇旁边的小女生正交头接耳,可能在说些取笑她女儿的话时,她女儿顿时不知所措,身体僵住,突然停了下来,看着作者,眼神仿佛在问:‘妈咪,我接下来怎么办?’没想到,作者看着女儿说:‘你可以把稻草人的动作加进去呀!’于是,女儿继续开心地跳她的舞。从那一刻起,作者的视线就不曾离开女儿身上,她在一旁欣赏着女儿的即兴表演。作者说,她不想‘背叛’她的女儿,她选择站在女儿这边。当我看到这里时,就放声大哭了。”
书上还写着:在第一时间,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女儿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时,作者布朗也超尴尬的,她说,要是在以前,她绝对会用力瞪女儿一眼,说:“拜托你,别那么夸张好吗?”但她知道,如果她这么做,等于是“背叛女儿、拯救自己”。她在书上说:“感谢上帝,当时我不是如此反应。”
给予孩子关爱与信任
因为布朗这几年专注于“羞愧”议题研究,所以她深知羞愧会在什么情况出现,打击自己与他人。羞愧源自于“不完美”。
我们的文化是要我们完美的,当我们无法符合这个标准、当我们不完美时,羞愧立即上身。为了要完美,我们把自己“限制”在一个框框里,冷静、自我控制、怕出错。
布朗在书上说:“当我们把冷静、自持和控制,看得比容许自己释放热情、耍宝搞笑、流露真心、表达真实的自己还重要时,就等于背叛了自己。当我们一再背叛自己,我们也会背叛所爱的人。”
我感谢姑娘分享这个好故事给我,接着,我问她:“我可以知道为什么这个故事那么触动你,让你大哭吗?”
她告诉我,从小到大,她很少体验到父母是“站在她这一边”支持她的,甚至,她体验到的,几乎都是父母的“背叛”。小学有一次她跟同学在教室里吵架,被老师看见了,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二话不说就指责她,说她态度不好,不该那么大声,要她跟同学道歉。其实当时是同学先欺负她、偷拿她的铅笔,老师的指责让她觉得很委屈。回家后,她跟爸爸诉说心里的委屈,没想到爸爸却说:“跟同学吵架、被老师骂这么丢脸的事,你还敢说!”当场,她感觉好像被重重甩了一个耳光。心,很痛。“父亲背叛了我,”她说:“父亲的背叛远比起被同学欺负、被老师冤枉的痛还要痛,还要叫人伤心。”
不只如此,母亲也是。她又举例。中学时有一次在餐厅吃饭,那次聚餐是跟姑妈、姑丈、堂哥、堂姊一堆亲戚朋友吃饭,大家开心地边吃边聊天,吃到一半,聊到孩子的功课,妈妈突然在众人面前对着她说:“你看堂哥、堂姊多厉害,他们都考上,哪像你这么笨又不用功,我看你能考上景美女中就偷笑了。”她当场恨不得有个地洞可以马上钻进去,羞愧到脸红,饭也吃不下了。这就是母亲的背叛。
她继续补充:“从小到大,不管我做什么、说什么都不对,母亲很少肯定我。以前我最常经验到的是:在餐桌上,我讲话讲到一半,妈妈就会从餐桌底下,狠狠地踢我一脚制止我,要我别说了。每次被踢,我都很受惊吓,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一直害怕犯错、一直没有安全感的原因了。”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很多父母可能都不知道:孩子的心很脆弱,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很容易碎的。所有的孩子都对父母有一个理想的期待(我们会过度美化父母),期待被呵护、被接纳。
于是,只要经历父母恶意、不友善的对待,孩子就立刻感到受伤、感觉被背叛。这是很真实的感受。而且,更要命的是,这个受伤的感觉,会一直“过不去”,停留在记忆里,一辈子不散,除非你回头,把当时羞愧的自己给解救出来。
为自己的背叛道歉
说这些故事,是因为很多的父母可能会“无心”地伤了自己的孩子而不自知。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在孩子眼里,都会被放大解读。孩子很敏感的,请小心你的语言,我常跟很多父母这么说。
其实,我们都不完美。如果你有不小心伤过孩子,让他们受伤、流泪、感觉被背叛,请二话不说地立刻向他们道歉吧。一声“对不起、请原谅我”,孩子身上的伤,马上获得抚平。
向父母道歉的话篇8
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也不是劈头盖脑地骂一顿或训一顿。而是以平等的身分,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自己知错改错。
三个问号???
从中国广东来美国的刘太太,儿子小利在美国念小学三年级,受美国孩子的影响很深。不久前,母子间发生一段中美价值观的有趣的对撞。
一天放学后,刘太太接小利回家,问他有什么作业?小利在书包里摸索半天,掏出一张收款单,递给妈妈。刘太太看后笑道:“好吧,晚上给你。”小利见妈妈收下账单,心里美滋滋的。
原来,账单上歪歪斜斜地写着:亲爱的妈妈,这一周你应付我的劳工费:丢垃圾3次6元,扫厕所四次8元,浇花2次4元,一共18元。刘太太看着儿子精心算出的数字,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只讲钱,不讲情,跟父母讨价还价,从小就养成这样的习惯很不好。但她并没有简单的批评训教,决定按美式教育法来处理。
刘太太也拿出一张白纸,写下几行字,连同小利要的18元钱,一起放在小利的书桌上。晚饭后,小利回到房间,一眼便看见18元钱,高兴地跳了起来。可是当他看见纸条时,却愣住了。
纸条上写的是:“小利,你要的18元,妈全给你。但我想,你也应付妈妈工钱:一、面包加牛奶费‘?’二、接送你上学的汽油费‘?’三、八年的养育费‘?’一共 ‘???’”这几个问号在小利眼前晃动,越变越大。他看得两眼发直,一时不知说啥好。父母爱,重如山,不是金钱量得出来的。小利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拿着18元钱,悄悄来到妈妈房间,投入妈妈怀中,把钱塞进妈妈兜里,羞惭地说:“妈,我错了!我欠你的太多太多,我长大给你挣好多的钱。”“妈不要你的钱,就要你做个好孩子。”两双泪眼相视而笑。
爸爸让女儿打屁股
向父母道歉的话篇9
在这家幼儿园里,小东跟小辉正在玩《手指的游戏》,小辉玩得太起劲,小手一挥,不小心碰到小东的脸。“啊呀!”小东叫了一声,脸颊上出现一条小小的红印。半是疼痛,半是惊吓,他眼红红的,眼看要哭出来。
陈老师马上跑过来仔细地检查了伤口,发现并不严重,就带小东去保健室处理,小辉也跟着去了保健室。
“小辉,小东脸颊有点疼,你应该怎么做呀?”老师故意问他。小辉马上走到小东面前,小声说:“小东,对不起,是我刮伤了你,但我不是有意的,请你原谅。”
小东马上回答说:“没关系,我们都是好朋友……”
本来就不是多大的事情,有了老师的及时安抚,小伙伴的真诚道歉,小东情绪也稳定了,很快跟小辉握手言和,开开心心地回去继续玩游戏了。
下午放学时,小东妈妈来接小东。目光如炬的她,一眼就看见儿子脸上的红印。“陈老师你过来,我家孩子受伤了,为什么不打电话给我?”她的口气里明显带着恼怒。
陈老师连忙解释,说是两个孩子一起玩,不小心碰到的,不是很严重,而且已经搽了药,所以当时没有通知家长。
“不严重?你怎么知道不严重?我看就很严重!我们得立即去医院检查!”小东妈妈的嗓门一下子高了八度,拉着小东怒气冲冲出了门。
事情闹大了!陈老师赶紧跟园长汇报,园长赶紧跟小辉父母沟通,同时给我打电话“求救”。我详细问了伤情,确定只是很浅的一道红印,其间也没有发生任何推撞、倒地的情况,就给园长出主意:首先,小东妈带儿子去“验伤”,估计会碰一鼻子灰,这种“伤情“医生不可能出报告;其次,虽说不用担心,但最好还是让小辉父母带着小辉,跟着园长一起去小东家坐坐,再道个歉。
当晚,园长电话又来了,说他们正在小东家门口,已经站了半个小时了,小东妈就是不肯开门,也不提伤验得怎样。
我笑了。看来我猜中了,说不定小东妈下午还被医生数落了一顿,正恼火呢! “她是不会给你们开门的啦,你们先回,但你一定告诉小辉的妈妈,接下来小东身体真有什么伤害,都由幼儿园负责处理,请她放心。”
我敢让园长表这个态,就是因为知道“接下来”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不过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事居然还有“续集”。
第二天回到家里,小东就不肯去幼儿园了,非要妈妈向小辉和老师、园长道歉不可。小东妈当然不干,明明是人家对不起咱家,咱为什么还要道歉呢?简直是胡来!小东一听就急了:“妈妈,现在小朋友都知道小辉一见我就道歉,也给你道了歉,可你不接受,还不让人家进门。现在我在幼儿园都没有面子了,小朋友都不跟我玩了……”
小东妈妈傻眼了,她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另一方面,她心里其实也觉得这次反应过当了。纵有百般不情愿,最终她还是按儿子要求去了幼儿园。
那天临离开,她跟园长说了这么番话——你别说,接受别人道歉,再给别人也道歉,心里就松了一大口气似的!剑拔弩张地生别人的气,其实挺累。
向父母道歉的话篇10
孩子早晨醒来,母亲和邻居正拉家常,嗓门很高,充满喜悦和激动,说孩子如何如何有出息。孩子很烦,他忽然感到这个家的狭窄,还有粗鲁。他心头火起,冲到厨房,大声对母亲说:“你怎么这么烦?”母亲炒菜的手一下子僵在那儿。孩子发过火以后又回到了房里。母亲一如往常地炒菜,但每一个动作都好像定格似的,说不出的滞重。这一刻,孩子很后悔自己对母亲的态度。但他是个沉默的孩子,从来不会说抱歉的话。
父母就要送孩子上火车去外地了。孩子本来不要父母送的,但或许是因为那一次他对母亲莫名其妙地发火以后,心里总有歉疚,便同意父母和他同去了。
父母好像得到恩赐一样,非常兴奋。但不敢把这种兴奋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只在边上听孩子和同学高谈阔论,不插一句嘴,生怕惹笑话,让孩子没面子。父亲承担了泡茶的任务,这些同学的茶杯都是他给装满水的。他一趟趟地跑开水房。几个同学开始过意不去,后来就无所谓了。孩子本来也无所谓,但看到同学以略带轻慢的口气和父亲说话,就有些愤怒,有些酸,还有一些……大概是来自血缘的天然亲密,让他觉得自己受到侮辱似的。在下一个同学让父亲去开水房时,他坚决地冷冷地说:“你自己去。”那个同学怔了一怔。父亲看有些僵,忙说:“我来我来。”“不,让他去,他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去?”孩子一点儿都不让步。那个同学便自己去了。在后来的旅程中,孩子还和同学一起打牌,父亲还为同学打开水,但这些同学变得很客气了。孩子好像第一次明白,同学对父亲的尊重来自他对父亲的尊重。望着相依相守的父母,他心里涌起了一股怜悯和抱歉,还有杂七杂八包含在一起的感情。
到了学校,父母很起劲儿地帮他报名找宿舍。他又觉得他们烦了,说了他们几句。他们也不回嘴,还是很起劲儿地跑前跑后。到了宿舍,父亲帮他挂帐子,把床量了又量,孩子觉得烦,还有些害羞,好像他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似的。母亲说:“这床没有护栏,你晚上会不会摔下来啊?”他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便不回答。母亲又说:“你翻身小心些啊,你小时候曾经从床上滚下来过,把我吓死了。”孩子那一刻心变得很软,他想在他那样小的时候,必定很依恋父母,会笑着往父母怀里钻,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嫌这嫌那的。他的父母那时必定还很年轻,有乌黑的头发和活泼的笑。他看了看母亲掺着银丝的头发,心更加软了。便说:“我会当心的,我不会掉下来的。”母亲好像就等他这句话似的,神情一下子放松了。
孩子让他父母去招待所住。父母嫌贵,说不远的一个地下室很便宜,才4块钱一张床。孩子一定要他们去住招待所。最后发了火,他们才很不情愿地去住了。
第二天母亲告诉孩子,招待所有热水洗澡。“我和你爸洗得很舒服。好久没洗过这么舒服的澡了。”母亲的表情很舒畅。父亲却很紧张地告诉孩子,听其他学生家长说,食堂饭菜很差,“你千万不要省啊!”父亲说,“人是铁饭是钢,你吃不惯就到外面去吃,不要心疼钱,知道吧?”孩子答应了,父母就有些放心有些不放心地乘火车回去了。
晚上,孩子无论如何睡不着。他想洗了一个热水澡便如此快活的母亲,想殷殷关照他的父亲。孩子的家庭条件不太好,父母平时都很节俭。他们是那样平常,但是这世上最爱他的就是这两个人,贴心贴肺地爱他,甚至忍受他的不耐烦、冷淡。他想象、崇拜的那些人物,什么明星啊、市长啊,甚至医生啊、工程师啊,他在他们眼里是什么呢?什么都不是。但他小人物的父母,那般那般地爱他,爱得那样深。孩子又哭了,哭得好伤心。
后来,孩子长大了,工作了,有了一点成绩。他知道,他的这些成绩一半是给父母的,让父母可以骄傲。但孩子表面上对父母还是淡淡的,偶尔关心也是粗着嗓门,但心里却很爱很爱他的父母。那种爱,或许与生俱来藏在心底,只是那个夏日方才浮出水面。
那个孩子是他,是你,是我。
名篇品读:
本文结合学生生活和思想认识实际,写得十分生动,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认识父母对自己的拳拳爱心,体悟父母的一片真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向父母道歉的话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