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的名言篇1
1、学无止境。——荀子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子《礼记·学记》
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4、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
5、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6、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7、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8、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刘开《问说》
9、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10、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11、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心英雄》
12、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1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清代文学家)
14、好问,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谢觉哉
15、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16、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蔡尚思
17、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
18、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19、学而不已,阖棺乃止。——西汉学者 韩婴《韩诗外传》
20、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21、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 名
22、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2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4、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25、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雨果
26、天才不是别的,而是辛劳和勤奋。——比丰
27、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富兰克林
28、谨慎的勤奋带来好运。——英国
29、科学是为了那些勤奋好学的人,诗歌是为了那些知识渊博的人。——约瑟夫·鲁
30、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朝鲜
31、没有人会因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懒于天赋。——约翰·塞尔登
32、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33、在艺术上我决不是一个天才。为了探求精深的艺术技巧,我曾在苦海中沉浮,渐渐从混沌中看到光明。苍天没有给我什么独得之厚,我的每一步前进,都付出了通宵达旦的艰苦劳动和霜晨雨夜的冥思苦想。——范曾
34、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35、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3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37、学习如逆水行舟,不日进,则日退。
3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39、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民谚
40、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陈景润
41、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42、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43、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44、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劳
45、我在科学方面所作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达尔文
4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
4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张少成
4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50、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华罗庚
51、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52、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53、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
54、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B.V
55、勤奋和智慧是双胞胎,懒惰和愚蠢是亲兄弟。——民谚
56、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钱三强
57、天才绝不应鄙视勤奋。——小普林尼
58、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自学成才的钥匙,这就是:理想、勤奋、毅力、虚心和科学方法。——华罗庚
59、勤奋者废寝忘食,懒惰人总没有时间。——日本
60、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钱三强
61、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贝勒斯
6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63、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克
64、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65、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笛卡儿
66、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67、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
68、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69、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佚名
70、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7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2、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73、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
74、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75、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很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用磨,也会生锈,成为废物。——老舍
7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77、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78、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根
79、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门捷列夫
80、攀登科学高峰,就象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陈景润
81、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迪生
8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83、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桓宽
84、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张载(北宋哲学家)引自《经学理窟。义理篇》
85、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B.V
86、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笛卡尔
87、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 克
88、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89、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90、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贝勒斯
91、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学无止境的名言篇2
赵程锐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这句格言一直伴随我成长,促使我学习,激励我战胜困难。
四年级时,我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特别是数学成绩一直很不理想,总受到妈妈的批评。我很灰心,甚至有了放弃的念头,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学数学的天赋。那时,我很讨厌上数学课,期末考试前的模拟考,我是在万分紧张的情绪下答题,结果可想而知,错了,全错了!我好茫然……
回家后,我把试卷拿给爸爸看,我说:“爸爸,为什么我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可成绩却越来越差了呢?”爸爸平静地说:“什么东西不是只靠听就能学会的,学习数学需要多做练习才能提高,记得:‘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这句名言。”听了这句话,我恍然大悟。每次我都在完成老师的作业之外,再做许多相关的习题,经过刻苦努力,我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
一句名言改变了我的学习态度,提高了我的学习成绩。我觉得,这就是名言的威力,如今这句名言已经成为了我的座右铭,相信它一定能鼓励我取得更多的成功。
学无止境的名言篇3
论文关键词 互联网 名誉权 保护对策
网络环境下的名誉侵权行为是近几年来才发生的事情,由于当前我国网络人口已经突破5亿人,且网民规模仍然在不断增加,各种网络媒体工具层出不穷,因此,网络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人们通过网络获取自由的同时,名誉侵权案也层出不穷。
一、网络环境下的名誉权概述
(一)网络名誉权的概念
网络环境下的名誉权是人们在网络环境中享有的名誉权,这一概念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在现实社会中的名誉权是指自然人和法人所享有的与其自身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并以此获得的社会公正评价权利,我国《民法通则》通则第101条规定:“我国的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禁止使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和法人的权利”日常生活中人们相互交流思想,彼此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样在网络空间中,人们通过网络相互连接,并可在网络空间中相互交流评价,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的相互交流环境中需要定义名誉权。一般情况下我们把以下行为,称为侵犯了别人的名誉权,这些行为包括通过声音、***像、文字、视频等形式来降低或贬损他人名誉信息的行为。网络名誉权是传统名誉权在网络中的延伸,正是由于网络名誉权与传统名誉权之间的这种关联性,致使自然人或者法人的名誉权在网络环境中发生变化时,那么其传统名誉权也就发生了变化。因此,可以说网络名誉权的侵权与现实生活中的侵权的是一样的,侵权人的目的和侵权后的效果与现实空间是一致的,因此,网络侵权只是一个新的法律现象,并不是一个新的法律问题。对网络名誉权实施保护体现着对***主体的保护,因此,我国当前法律不管是现实世界中的名誉权还是网络中的名誉权都是适用的。
(二)网络环境下名誉权的特点
与传统网络名誉权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名誉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与传统的名誉权相比,网络环境下名誉权的侵权途径由现实空间转移到网络空间中来。由于网络自身的特征,致使网络环境下的名誉权与传统名誉权相比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如下:
1.通过网络发表侵权言论,传播具有高速性
由于在网络环境中,危害信息的传播速度相当快,而且传播地域广,不但在一国之内短时间内全民皆可知晓,全世界也同样如此。尤其是在微博、微信以及其他即时通讯工具大量应用之后,信息的传播几乎成为即时状态,往往是一条消息,在出现的几分钟之内,便会让全国都知道,这种即时效应,是其它损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望尘莫及的,但这使得网络环境下保护人们的名誉权变得更加困难。
2.通过网络侵犯名誉权,传播具有广泛性,处理起来比较复杂
由于互联网是全球通达的,因此,侵害他人名誉权的信息和行为有着广泛性的特征。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其他国家的网站,以及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有害信息,可以说任何个人信息,一旦接入互联网,就可被广泛传播,导致人们没有任何隐私可言。同时,它与传统媒体相比,又缺乏较为完整的预先检查体系,很难考虑到信息在大范围传播之后的影响,尤其是跨国的传播,由于全球各国的法律体系都不相同,因此,一旦涉及到名誉侵权的问题,往往会引起各国法律体系之间的矛盾,经常出现对于相同的侵权事件,各国对法律侵权人所负责任的不同的现象。
3.通过网络侵犯他人名誉权更加隐蔽、方便
在当前网络背景下,侵害他人名誉权只需一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侵权人也只需轻敲键盘就可在网络中散播大量能够降低被害人社会评价的信息,或者通过其他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由于互联网上人们身份的匿名性,因此,导致要想真正找到侵权人是非常困难的,无异于大海捞针。
4.通过网络进行名誉侵权,责任更加难以确定
侵权行为的发生,需要信息发表者、信息传播者两部分组成,其中侵权言论的者担有主要责任,但是网络接入服务商、网络信息内容提供商和网络服务提供商,也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已经平台,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一些相应的提供商对于名誉侵权也担有一定的责任。因此,名誉侵权行为的责任者除了侵权言论的者承担以及煽风点火者之外,责任承担着还要包括服务提供商、信息内容提供商和接入提供商,也可能包括一些非盈利性的网主,如大学、公益性组织等,因为他们为侵权言论提供了平台。
二、网络环境下名誉权的方式
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名誉侵权行为,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平台进行。首先是微博、轻博客、博客等自媒体工具;其次是用来交互讨论的社区、贴吧、论坛等;第三是通过新闻和新闻评价的形式来侵犯他人名誉权。
(一)通过微博、轻博客、博客等工具侵害他人名誉权
当前,微博是人们最常用的网络工具之一,但也是当前出现侵权言论最多的平台之一,由于微博具有互粉、转发、评论等众多功能,因此,一但出现一个网络热点,很快就能在整个互联网上泛滥开来,并且,一些微博的博主比较自我,法律意识淡薄,同时网络平台又缺乏对其约束的良好措施,因此,在微博言论很多都带有侮辱、诽谤的成分,个人隐私信息很容易暴露在外,因此,在微博平台上出现的名誉侵权行为屡见不鲜。同时轻博客与博客同样作为一种个人展示工具,也经常出现各种侵权行为。
(二)通过在贴吧、社区论坛的形式发表污染、诽谤他人的言论
互联网各种贴吧论坛无数,供网民发表意见和提出话题的地方众多,其中贴吧和论坛是普通网民经常逛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用户群体比较大,像天涯、猫扑等论坛都有几千万用户,因此,其中存在着众多的话题,对于论坛上的各种言论都有众多受众,而有些发帖者通过在网上侮辱、诽谤他人或者揭别人隐私来吸引用户眼球,这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别人的名誉权。其中揭别人隐私的一种极端行为是进行人肉搜索,一些人将自己所知被侵权人的信息张贴在网络上,一般包括的内容有被搜索人的***码等通讯信号码,人际关系,精确的家庭住址等。由于这样的内容更能激起用户的好奇心,吸引用户点击,提高点击率。同时一些网站经营者在法律意识淡薄和利益驱使的双重作用下,对于名誉侵权的行为不做评论或者有意散播有关信息。
(三)通过网络新闻侵害他人名誉权
通过网络新闻来侵害他人名誉权主要责任方有三个:首先,编写侮辱、诽谤、诬陷,总之是降低他人社会评价新闻的作者或者网站,它们是这些信息的制作者,它们对此负有主要责任;其次,是一些自行转载网站,起到传播的作用;再次,网民的评述,尽管评述的网络新闻内容可能真实发生过,但评述者将一般的违反道德行为夸大为严重犯罪行为,将他人的生活琐事升格为他人伦理道德的缺失等,严重降低了受害人的社会评价,因此,网络新闻会侵害他人名誉权。
三、网络环境下名誉权现状及保护措施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名誉保护机制,国家不仅从宪法的高度规定了名誉权,同时从刑法和民法等众多具体法律条例中,明确了人们的名誉权。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我国公民享有人格不受侵犯,并禁止任何侮辱、诽谤、陷害他人的行为。这里的禁止任何侮辱诽谤行为其实就是指禁止名誉侵权行为。除宪法之外,我国还在少年儿童保护法、妇女保障法、和残疾人保护法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明确禁止名誉侵权行为。由于网络名誉侵权与常规侵权在目的和结果上具有相似性,将原来的法律应用于网络之中是正确无误的,但是在网络中名誉侵权又有着许多新特征,因此仅用传统法律保护是不够的,必须专门制定些针对网络名誉权的法律规范或者出台一些与之相应的司法解释。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尚没有对一些具体问题做出详细规定。面对以上情况,笔者以为防止网络背景下的名誉侵权,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措施实现。
(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增强网民的自律意识
由于互联网自身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致使许多网民在网上发言时“肆无忌惮”,出现一些言论越界问题不可避免。因此,通过各种手段提高网民的道德水平,净化网络空气可以为防止网络名誉侵权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尽管网络环境中的人具有虚拟性,但是他是个人在网络中的身份,他是真人的虚拟存在,他们的行为是现实生活中人的一种表现,正如人类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形成组织,并逐步走向自制一样,网络环境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也会自觉走向自制,并会不断提高自身的自觉性。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约束条件来加强自律,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自身义务,尤其是网络媒体要树立起新闻传播意识,无论是自己还是转载都要保证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此过程中,要加强文化引导。
(二)加强网络监管,规范网络言论
加强网络监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加强行***监管,一种是自律进行监管。行***监管包括对用户网络行为的监管,还包括对还包括在宏观行业自律层面的监管,通过为它们制定共同标准和行规,规范他们的行为。网络监管还可以积极引导和监督网民,通过规范网民行为,加强教育说服等众多方式,来规范网民的言论,从而在网络上构建其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另外,加强对网络自律行为的监管,对于网络上侵犯名誉权的事件,网络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停止侵权事件,并对侵权人做出相应处罚。
(三)完善网络名誉权立法,弥补法律真空
学无止境的名言篇4
在四书五经的《大学》中,开篇就讲“止”,而且内涵非常深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意是說,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当然也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所得)。
何谓“止”?止,就是克制、节制,与领导者的德行之一“节”有相似之处。《易经·节卦》上說,节的上半卦为水,下半卦为泽。二者合在一起,就表示水流入泽内,有节制的意思。因此,作为领导者,应制定礼节制度,注意礼仪修养,以节制自己的欲望,以德论行,节制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行不逾矩。那么,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又该怎样遵循“止”的原则,如何践行“止”的大义呢?笔者试提出以下四个方面。
止言
孔圣人早有教诲:“巧言令色,鲜矣仁!”还說:“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止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含义:其一,言不可随便。止言不等于啥都不說,更不是装聋作哑,而是不要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分情景地随便說、随便议论。其二,正如老子所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处“知”为“智”意)。他告诫我们,聪明的企业领导者是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才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话不必多,但要中肯,更要言简意赅;而那些话多的人往往就是思考很少的人。因此,企业领导者在情况不清楚的时候,最好“不言”,如果要发言,则必先知;在原因不明或者暂时没有对策和措施时,最忌抢先发言、勉强发言,要发言则必先思。其三,“行不言之教”。老子的这句话告诫我们,企业领导者不只是宣传鼓动者,还应带头执行条例和制度,不但要抓好贯彻落实工作,还要注意“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您的行为就是“不言之教”。
止行
止行不是不做事,而是要对所管的人、事、物等分出个轻重缓急来。《练兵实纪杂集·登坛口授》中說:“如竹之有节,节节而制之,以一管十,以十管百,以百管千,以干管万,以简驭繁之法也。”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当效仿竹子这种中间空虚但因有节而直立数丈而不屈的风格,抓住少数的环节——竹子的节,对于其他部分则不要事事涉足,就像竹节之间的部分是空的。
止欲
欲有两大方面:一是物质欲,二是名誉地位之欲。戚继光說过:“功名利欲,与心为敌无异于寇,能剿外寇却不能攻心寇,不可省焉!”“去外寇易,去心寇难。”应当承认,人有欲望不但正常而且天经地义,但是欲望绝不能过了头。老子說:“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他还說:“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因此,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当淡化物质欲和名利欲,这样才能打破心灵上的枷锁。另外,还有一个欲就是,更应止行。止怒
学无止境的名言篇5
摘要:在一定条件下阻止欠缴税款又未提供相应担保的纳,t~t.a-出境,是《税收征管法》中确立的一项保障税款征收的措施,但对阻止出境构成要件的规定较为模糊,免责条件显得过于苛刻,行***裁量的标准也完全缺位,对纳税人权利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因此,除了考虑国家税收利益之外,有必要从纳税人的权利的角度,重新审视阻止出境措施,从实体要件和程序要件两个方面对其加以规范。
在一定条件下阻止欠缴税款又未提供相应担保的纳税人(以下简称为“欠税人”)出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为《税收征管法》)中确立的一项保障税款征收的措施,该法第44条规定:“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者他的法定代表人需要出境的,应当在出境前向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或者提供纳税担保。未结清税款、滞纳金,又不提供纳税担保的,税务机关可以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与之相对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为《实施细则》)第74条规定:“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在出境前未按照规定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或者
提供纳税担保的,税务机关可以通知出入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阻止出境的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会同***制定。”显然,上述法律法规对于阻止欠税人出境构成要件的规定较为模糊,免责条件过于苛刻,行***裁量的标准也完全缺位,对欠税人出境自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侵害。尽管国家税务总局、***此前曾制定《阻止欠税人出境实施办法》(国税发e19961215号文,以下简称为《办法》),规定了阻止出境的相关标准和程序,但对欠税人的权利保护仍然考虑得不够周详。因此,除了考虑国家税收利益之外,也有必要从保护纳税人权利的角度,重新审视阻止出境措施的实体要件和程序要件。
一、阻止欠税人出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一)可行性——阻止欠税人出境并不违宪
众所周知,出境自由是公民迁徙自由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国宪法所普遍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在我国,1954年《宪法》即确认了公民迁徙自由的权利。1982年《宪法》虽然将其删除,但从基本权利的性质看,宪法本身只有确认的效力,并无创造或废止的能力。作为应然性的权利,宪法未明确规定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并不意味着公民不享有此项权利。g13遗憾的是,我国《税收征管法》第44条有关阻止出境的合宪性问题并未引起我国大陆地区学界和实务部门的重视。相比之下,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对此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焦点就在于为了保全税收而对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加以限制,以对基本人权的限制达到征税之便利是否合理。尽管其大法官解释称“行***院……之《限制欠税人或欠税营利事业负责人出境实施办法》,……上述办法为确保税收,增进公共利益所必要,与宪法尚无抵触”。但有些学者仍然认为,这一解释仅以法律保留原则及授权明确性原则为出发点,论证限制出境之合宪性,而并未论证《税捐稽征法》的合宪性,因此仍有探讨之空间。
从法律上来讲,任何权利(包括公民的基本权利)都是有界限的。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在必要的范围内,法律可以对基本权利加以限制。正如《公民权利与***治权利国际公约》所言,为保护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卫生或道德、或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所必需且与本公约所承认的其他权利不抵触的限制,是可以被允许的。显然,《税收征管法》设置阻止欠税人出境措施,其法理依据即在于保障国家税收,维护公共利益,立法意***本身亦无可指责,因此,这一措施并不存在违宪之嫌,在税收实践当中也是可行的。
(二)必要性——财产性税收保全措施的不足
税收必须通过纳税人缴纳税款来实现,相应地,《税收征管法》也赋予税务机关广泛的行******权来确保税收目的的实现,如该法第38条所规定的包括查封、扣押、冻结在内的直接针对纳税人财产权的税收保全措施。而阻止出境针对的实质上是欠税人的人身权而非财产权,除非欠税人在被阻止出境之后自行缴纳所欠税款,或者提供担保以换取出境自由,否则,就阻止出境本身而言,并不能保持或增加纳税人现有的财力状况或支付能力,最终可能无助于税收的实现。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欠税人并无出境之需要,或者根本不打算出境,阻止其出境便无任何意义,税务机关以阻止出境迫使欠税人缴纳税款的目的势必落空。基于此,有学者认为,阻止出境的手段是否有助于实现税款征收的目的,值得怀疑。【2]
实际上,尽管国家的税收管辖权确定之后,其存在虽不受国境的限制,但其行使却不可能随心所欲。从***角度来讲,外国税务机关不能到
笔者认为,本着慎重保护纳税人权利的考虑,对欠税数额可采取双重限定标准,即一方面,欠税数额必须达到一个法定的具体而明确的标准,并且该标准应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及时加以调整;另一方面,应当同时要求欠税数额必须达到欠税人应纳税额的一定比例,方可对其采取阻止出境措施。
(-)对税务机关行***裁量权的限制
为避免或减少税务机关采取阻止出境措施时的随意性,对于确无必要阻止出境的情形,应由法律直接作出除外性规定,而不能任由税务机关自由裁量。例如,对于公益性单位的负责人,其出境本身是基于公益目的,况且与单位之间并不存在财产联系,实无阻止其出境之必要。而即便属于税务机关裁量范围内的事由,也必须严格遵循“权力用尽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要求税务机关必须首先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财产性税收保全措施,只有在上述措施无效的情况下,方可考虑采取阻止出境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欠税人的人身权利的影响。而《通知》也强调了这一点,该通知第1条第2款规定:“对纳税人的欠税事项,凡能在境内控管的,尽可能不要留待欠税人出境时解决。”与此同时,在个案中还应考虑欠税人的具体情况。例如,欠税人无力缴纳所欠税款,也无法提供相应担保,但确有奔丧、探病等紧急事务需要出境,税务机关就应当考虑一定限度内的融通余地,否则,一概阻止其出境也明显违背人伦。
学无止境的名言篇6
摘要:在一定条件下阻止欠缴税款又未提供相应担保的纳,t~t.a-出境,是《税收征管法》中确立的一项保障税款征收的措施,但对阻止出境构成要件的规定较为模糊,免责条件显得过于苛刻,行***裁量的标准也完全缺位,对纳税****利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因此,除了考虑国家税收利益之外,有必要从纳税人的权利的角度,重新审视阻止出境措施,从实体要件和程序要件两个方面对其加以规范。
在一定条件下阻止欠缴税款又未提供相应担保的纳税人(以下简称为“欠税人”)出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为《税收征管法》)中确立的一项保障税款征收的措施,该法第44条规定:“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者他的法定代表人需要出境的,应当在出境前向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或者提供纳税担保。未结清税款、滞纳金,又不提供纳税担保的,税务机关可以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与之相对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为《实施细则》)第74条规定:“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在出境前未按照规定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或者
提供纳税担保的,税务机关可以通知出入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阻止出境的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会同***制定。”显然,上述法律法规对于阻止欠税人出境构成要件的规定较为模糊,免责条件过于苛刻,行***裁量的标准也完全缺位,对欠税人出境自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侵害。尽管国家税务总局、***此前曾制定《阻止欠税人出境实施办法》(国税发e19961215号文,以下简称为《办法》),规定了阻止出境的相关标准和程序,但对欠税人的权利保护仍然考虑得不够周详。因此,除了考虑国家税收利益之外,也有必要从保护纳税****利的角度,重新审视阻止出境措施的实体要件和程序要件。
一、阻止欠税人出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一)可行性——阻止欠税人出境并不违宪
众所周知,出境自由是公民迁徙自由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国宪法所普遍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在我国,1954年《宪法》即确认了公民迁徙自由的权利。1982年《宪法》虽然将其删除,但从基本权利的性质看,宪法本身只有确认的效力,并无创造或废止的能力。作为应然性的权利,宪法未明确规定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并不意味着公民不享有此项权利。g13遗憾的是,我国《税收征管法》第44条有关阻止出境的合宪性问题并未引起我国大陆地区学界和实务部门的重视。相比之下,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对此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焦点就在于为了保全税收而对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加以限制,以对基本****的限制达到征税之便利是否合理。尽管其大法官解释称“行***院……之《限制欠税人或欠税营利事业负责人出境实施办法》,……上述办法为确保税收,增进公共利益所必要,与宪法尚无抵触”。但有些学者仍然认为,这一解释仅以法律保留原则及授权明确性原则为出发点,论证限制出境之合宪性,而并未论证《税捐稽征法》的合宪性,因此仍有探讨之空间。
从法律上来讲,任何权利(包括公民的基本权利)都是有界限的。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在必要的范围内,法律可以对基本权利加以限制。正如《公民权利与***治权利国际公约》所言,为保护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卫生或道德、或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所必需且与本公约所承认的其他权利不抵触的限制,是可以被允许的。显然,《税收征管法》设置阻止欠税人出境措施,其法理依据即在于保障国家税收,维护公共利益,立法意***本身亦无可指责,因此,这一措施并不存在违宪之嫌,在税收实践当中也是可行的。
(二)必要性——财产性税收保全措施的不足
税收必须通过纳税人缴纳税款来实现,相应地,《税收征管法》也赋予税务机关广泛的行******权来确保税收目的的实现,如该法第38条所规定的包括查封、扣押、冻结在内的直接针对纳税人财产权的税收保全措施。而阻止出境针对的实质上是欠税人的人身权而非财产权,除非欠税人在被阻止出境之后自行缴纳所欠税款,或者提供担保以换取出境自由,否则,就阻止出境本身而言,并不能保持或增加纳税人现有的财力状况或支付能力,最终可能无助于税收的实现。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欠税人并无出境之需要,或者根本不打算出境,阻止其出境便无任何意义,税务机关以阻止出境迫使欠税人缴纳税款的目的势必落空。基于此,有学者认为,阻止出境的手段是否有助于实现税款征收的目的,值得怀疑。【2]
实际上,尽管国家的税收管辖权确定之后,其存在虽不受国境的限制,但其行使却不可能随心所欲。从***角度来讲,外国税务机关不能到中国强制执行其税收决定,中国税务机关也不能到国外执行职务。即便存在这种可能,由于难以查清纳税人的财产所在,强制执行往往也会落空。而如果欠税人存在通过出境逃避税收的嫌疑,则阻止其出境无疑是最为现实的举措。因此,在德国税法中,针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被称之为“物的假扣押”。而针对人的限制出境、拘提管收、监视居住等,则被称之为“人的保全假扣押”。l_3换言之,针对欠税人的人身权的阻止出境的措施,虽然无法直接保全欠税人的财产,但确实是为了保障税收安全的举措,将其归入税收保全措施之列以弥补单纯的财产性税收保全措施之不足当无不妥。
另一方面,阻止出境对于欠税人而言也是一种现实的或潜在的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出于各种考虑,欠税人可能向税务机关主动缴纳税款,或者提供相当的担保。特别是对于临时来华或者仅仅来华一次的外国人来说,这种措施更是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相对于查封、扣押或冻结等财产性税收保全措施来说,尽管阻止出境仅仅属于一种间接的强制措施,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欠税人主动履行纳税义务。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欠税人采取阻止出境措施确实又有其必要性。
二、阻止欠税人出境的实体要件
如上所述,阻止欠税人出境的立法意***无可指责,对于以逃避税收为目的而出境的欠税人而言,其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但是,《税收征管法》及相关规范性文件关于阻止出境实体要件的规定却过于宽松,极易造成税务机关对纳税****利的过度侵犯。因此,有必要完善相关制度设计,使得阻止出境在对纳税****利损害最小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效用。
(一)阻止出境的欠税数额标准
如果运用比例原则来衡量阻止出境措施,必须充分考虑纳税人所欠税款之数额。如果欠缴税款的数额过小,则无阻止欠税人出境的必要,除非欠税人欲定居境外,且今后也无重回境内之可能。对于欠税数额的具体标准,《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均未明确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认真贯彻执行阻止欠税人出境实施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6]216号文,以下简称为《通知》)第1条第1款对此明确规定:“各地税务机关对欠税人实施出境限制应严格掌握,原则上个人欠税3万元以上,企业欠税2o万元以上,方可函请公安边防部门实施边控。但对拒不办理纳税申报的,可不受上述金额限制。”
笔者认为,本着慎重保护纳税****利的考虑,对欠税数额可采取双重限定标准,即一方面,欠税数额必须达到一个法定的具体而明确的标准,并且该标准应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及时加以调整;另一方面,应当同时要求欠税数额必须达到欠税人应纳税额的一定比例,方可对其采取阻止出境措施。
(-)对税务机关行***裁量权的限制
为避免或减少税务机关采取阻止出境措施时的随意性,对于确无必要阻止出境的情形,应由法律直接作出除外性规定,而不能任由税务机关自由裁量。例如,对于公益性单位的负责人,其出境本身是基于公益目的,况且与单位之间并不存在财产联系,实无阻止其出境之必要。而即便属于税务机关裁量范围内的事由,也必须严格遵循“权力用尽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要求税务机关必须首先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财产性税收保全措施,只有在上述措施无效的情况下,方可考虑采取阻止出境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欠税人的人身权利的影响。而《通知》也强调了这一点,该通知第1条第2款规定:“对纳税人的欠税事项,凡能在境内控管的,尽可能不要留待欠税人出境时解决。”与此同时,在个案中还应考虑欠税人的具体情况。例如,欠税人无力缴纳所欠税款,也无法提供相应担保,但确有奔丧、探病等紧急事务需要出境,税务机关就应当考虑一定限度内的融通余地,否则,一概阻止其出境也明显违背人伦。
(三)被阻止出境对象的具体认定
根据《税收征管法》第44条的规定,只要纳税人存在欠税情形,又未能提供担保,税务机关就可以决定阻止其出境。如果欠税人是自然人,那么欠税人即是被阻止出境的对象。如果欠税人是单位,则阻止其法定代表人出境。但从实务操作来看,对于单位纳税人而言,即便有必要阻止出境,阻止的对象是否必然为法定代表人也是值得研究的。例如,合伙企业中即不存在所谓的“法定代表人”,全体合伙人可以共同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也可以委托一名或数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对外即代表合伙企业。显然,如果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此时就无法确定阻止出境的对象。而《办法》第3条则规定:“欠税人为自然人的,阻止出境的对象为当事人本人。欠税人为法人的,阻止出境对象为其法定代表人。欠税人为其他经济组织的,阻止出境对象为其负责人。上述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变更时,以变更后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为阻止出境对象;法定代表人不在中国境内的,以其在华的主要负责人为阻止出境对象。”应当说,这种规定更符合实际,与《税收征管法》也未必存在冲突。
此外,如果欠税人死亡,自然无从阻止其出境。但是,在欠税人留有遗产时,是否应当阻止其继承人出境呢?我国《继承法》第33条规定:“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偿还责任。”据此,继承人应以其所继承的遗产为限承担被继承人的纳税义务(继承人自动放弃继承的除外),否则,税务机关可对其采取阻止出境措施。
三、阻止欠税人出境的程序要件
除了必须满足相关实体要件之外,阻止出境的程序要件则关乎纳税人的知情权和救济权等一系列权利。不过,“在考虑法制建设的时候,中国的法学家更侧重于强调令行禁止、正名定分的实体合法性方面,而对在现代***治和法律系统中理应占据枢纽位置的程序问题则语焉不详。”『4对于阻止出境而言,无论是《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还是国家税务总局的文件,相关的程序性规定均存在较大漏洞,亟待立法进一步予以完善。
(一)阻止出境是税务机关作出的具体行***行为
从形式上看,采取阻止出境措施是针对特定主体的一种人身限制,因而属于具体行***行为。但问题在于,该措施同时牵涉税务机关和出入境管理机关,而实际作出阻止出境决定的行***主体,究竟是负责税款征收的税务机关,还是负责出入境管理的公安机关。进一步言之,如果欠税人对该具体行***行为不服,应以哪个行***机关为对象寻求法律救济,则直接关系到纳税****利能否得到有效保护。
在我国台湾地区,早期的行***法院判例认为,税务征收机关对出人境管理机关的通知,只是请求出入境管理机关限制当事人出境。至于当事人是否实际被限制出境,取决于出入境管理机关的决定。税务征收机关的通知行为只是一种事实通知,不产生限制当事人出境的效果。因此,当事人不能针对这种通知申请救济,而只能在出境申请被实际驳回后,针对出入境管理机关的行为申请救济。不过,行***法院现在则认为,当事人是否有限制出境的必要,是由税务征收机关决定的。出入境管理机关无从审查***决定是否妥当。因此,当税务征收机关将副本通知当事人时,即产生法律上的效果,可以申请行***救济。
我们知道,作为负责税款征收的税务机关并没有阻止欠税人出境的权力,而只能向出人境管理机关提供相关信息,提示其阻止欠税人出境。根据《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税务机关仅仅是“通知”出入境管理机关阻止欠税人出境。《办法》中也只是规定,在符合条件时,税务机关应当“函请”公安机关办理边控手续,阻止欠税人出境。而无论是税务机关的“通知”还是“函请”,抑或类似的其他作法,均不能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具体行***行为,出入境管理机关可以不受其约束。我们从中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出入境管理机关阻止欠税人出境,只是基于自己的职权。如果纳税人不服,只能以出入境管理机关为对象申请行***复议或提起行***诉讼。
(二)阻止出境之决定必须送达欠税人
让行***相对人知晓针对自己的具体行***行为的内容是行******的一项基本原则。对被阻止出境的欠税人而言,其有权知晓自己已经被采取了阻止出境的税收保全措施。这一方面使得欠税人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另一方面,阻止出境措施的效用也方能得以发挥。而实务操作程序却是,税务机关并不是对欠税人作出并送达阻止出境决定,而是直接通知出入境管理机关,进而由出入境管理机关阻止欠税人出境。显然,这样做实质上剥夺了欠税人知情和申请救济的权利,从而构成严重的程序瑕疵。
虽然《办法》第3条规定:“经税务机关调查核实,欠税人未按规定结清应纳税款又未提供纳税担保且准备出境的,税务机关可依法向欠税人申明不准出境。”但此处的“申明”应采取何种形式,是否具有强制性,是否属于具体行***行为,均不无疑问。
学无止境的名言篇7
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之作。从先秦诸子散文到明清的八股文,沿用了两三千年。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习文言文,懂得一些文言知识,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但有助于我们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还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有明确的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阅读题从取材看以课内篇目为主,近年有向课外发展的趋势,选取的材料主要是比较浅显的记叙类文体。
【阅读技法】
浅易文言文的考查内容除对字词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对材料理解性的考查,主要包括句意、段意、篇意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等。从题型看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客观题多采用选择题,主观题多采用用原句回答的简答题或填空题等。那么如何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呢?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这就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浏览或跳读一遍全文,明白文章大意,大概了解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人们对他如何评价等内容。
二、细读题目,定向阅读。一般来说,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题可在这一步完成。通读文言材料后,学生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会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考题中设法获取一些信息,解决疑难。为了体现“浅显”二字,降低解题难度,有的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常常把艰涩难懂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那么通过看这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全文内容马上就会成竹在胸,结果自然事半功倍了。因此,我们要充分结合题干所给选项和阅读材料去理解。
三、再读材料,据文正义。从考题选项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要辨清信息的正误,还得返回材料,据文正义。“据文正义”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查揣摩字义、词义、文意。“具体的语言环境”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考查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探究,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文意的目的。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抓住关键性词语和语句的含义。例如: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可利用以下几种方法:1.利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释义;2.利用实词在句中的位置进行判断;3.根据文言文句式的特点释义;4.利用上下文语境推知语义;5.联系与之有关的成语的含义;6.联系所学课文进行推断;7.以题释义,利用选择题的解释来印证或更正自己阅读时的理解。
四、重读全文,全面检查。这一步大致相当于对文章进行精读研读,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三步中所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言语段时,不要第一遍读文章时就急于推敲个别词语的含义,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善于前后推导,回答问题要理解由句到段再到篇的意义。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内容相推导的方法,来正确判定实词的词义,并结合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要善于运用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准确作答。
【例题讲解】
婆媳棋局
王积薪①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②,宿于逆旅③。既灭烛,闻主人媪④隔壁呼其妇曰⑤:“良宵难遣⑥,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⑦。”积薪暗记,明日覆其势⑧,意思皆所不及也。
(选自唐・李肇《国史补》)
[注释]①王积薪:唐代出名的棋手。②京师:京城。③逆旅:旅店。④媪(ǎo):老妇人。⑤妇:指儿媳。⑥难遣:难以消遣。⑦伏局:服输的意思。⑧覆其势:重新演示那盘棋从始至终的过程。
探究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意思。
(1)自谓天下无敌_________
(2)王积薪棋术功成_________
(3)可棋一局乎_________
(4)既灭烛_________
(5)尔败矣_________
【解题指导】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角度,判断所考查的词语是实词还是虚词。若是实词,要考虑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是否是古今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结合具体语境加以解释;若是虚词,在掌握词语含义的同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用法,确保所答的内容符合题目要求。可见,字和词的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
【参考答案】(1)认为(2)技术(3)下棋,名词用作动词(4)已经(5)你
2.指出下列句中黑体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王积薪棋术功成
D.意思皆所不及也
【解题指导】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情况,只要平时留心积累,一般都能答对。A项的“闻”,古义:听见;今义:用鼻子辨别气味。B项的“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D项的“意思”,古义:用意,这里指下每一步棋的用意;今义:用语言文字等表达出来的思想内容。C项的“棋术”,古今义皆指下棋的技术。
【参考答案】C
3.与例句中黑体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不蔓不枝
A.可棋一局乎 B.自谓天下无敌
C.明日覆其势 D.佳木秀而繁阴
【解题指导】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词类的活用,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例句中的“蔓”,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的意思。B项的“敌”是名词,对手的意思;C项的“势”是名词,局势的意思;D项的“秀”,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繁荣滋长的意思。A项的“棋”是名词用作动词,下棋的意思。
【参考答案】A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解题指导】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对文段中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应明确句中重点要掌握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然后考虑句中有无特殊的文言句式或修辞方法,决不能将句中关键性的词语漏译或误译。
【参考答案】(1)王积薪下棋的技术学成以后,自以为天下没有对手。(2)这么好的夜晚不容易消磨,愿意下一盘棋吗?
5.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给你什么启发?
【解题指导】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侧重探究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倾向,解答时应正确地感受文章,结合实际从文章的主题去分析,能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生动地说明了艺无止境,因而“学”亦无止境的道理。启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6.请你说出婆媳二人技术高明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解题指导】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要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才能结合文中重点词句作答,切不可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
【参考答案】可以隔墙下棋。婆媳二人分居两室,都是心中设一盘,下棋过程全凭记忆。
【拓展训练一】
卞庄刺虎
庄子①欲刺虎,馆竖子②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③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庄子以为然,立须④之。有顷⑤,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选自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注释]①庄子:此指卞庄子,传说为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②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竖子,对人的蔑称。③伤:指伤虎。④立须:立,站立。须,等待。⑤有顷:顷刻,一会儿。
探究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词的意思。
(1)庄子欲刺虎_________
(2)馆竖子止之_________
(3)两虎果斗_________
(4)庄子从伤而刺之_________
(5)一举必有双虎之名_________
(6)一举果有双虎之功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2)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3.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1)馆竖子止之
(2)立须之
(3)庄子从伤而刺之
(4)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4.请将这篇文言文用一个成语或俗语来概括并作解释。此篇短文让我们想起了《战国策》中一个有关鹬蚌的寓言故事,你能写出这个八字成语吗?
5.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感受。
【拓展训练二】
富者乞羊
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愿百。尝访邑里故人,其邻人贫有一羊者,富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盈成我百,则牧数足矣。”
(选自《金楼子》)
探究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的意思。
(1)牧羊九十九__________
(2)而愿百__________
(3)尝访邑里故人__________
(4)今君之一盈成我百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愿百。
(2)尝访邑里故人。
3.这则寓言揭露了什么?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4.穷人有没有把仅有的一头羊给富人呢?请给这则寓言续写一个结尾。(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如何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拓展训练一:
1.(1)想要(2)劝阻(3)果然(4)跟上,追逐(5)名声(6)功效2.(1)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站在旁边等待它们。(2)庄子追赶上受伤的老虎并杀死了它,这一来果然获得了杀死双虎的功劳。3.(1)指卞庄子,代词。(2)指代两虎,代词。(3)指代受伤的老虎,代词。(4)的,结构助词。4.成语:坐山观虎斗。比喻坐看别人争斗,待两败俱伤时再从中取利。两虎相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的争斗。俗语: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到严重损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5.(1)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往往能事半功倍。(2)我们不论做何事,都要做到客观冷静,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
学无止境的名言篇8
《古文观止》是历代中国散文总集,是由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而成,你那么知道古文观止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为大家整理2021古文观止暑假读后感800字作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古文观止读后感800字1幼年听家父教过《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那时候,我对家父的讲解听不懂记不住,只知跟着念而已。其实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什么都忘了。后来,等到年岁渐长,走上了工作岗位,我有暇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些文章经天纬地,气壮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我就和这本书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古文观止》的文章,总共不过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我特别钟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由于经常读,便逐渐地会背十来篇。这么一来,我除了平时在家里翻阅《古文观止》以外,还能利用空余帅司,随时随地进行背诵复习。我把这种背诵作为一道“精神快餐,用来滋养心田。我以为,《古文观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书。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至理名言,光华夺目,掷地有声。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人的万世楷模。
总之,读这本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我现在虽已年过古稀,但有生之年,这本书是一定要继续读下去的,而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为的是从中学做人。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古文观止读后感800字2朋友小小发来一片古文观止观后感,没时间细看,保存先,惊为天人。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
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
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与武昌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无独有偶,王勃的《腾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同成千古绝唱.但细品下来却是两种人生轨迹.王勃才华横溢,诗文俱佳,四杰之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传诵至今.且年少得志,14岁就被表为官.总觉得一个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随一些苦果.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
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范仲淹青少年贫苦,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官至参知***事(副宰相),庆历新***改革的主持者。而他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已经被贬出京,庆历新***宣告失败,正是人生失意的时候.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丝毫不见潦倒之义,反而光华夺目,掷地有声,矍烁古今.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那种心胸,那种情怀令无数英雄浠嘘不已.对王勃所能说的只是可爱,而之于范老先生却是高山仰止。
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和看了那部热播的电视剧(剧名我忘记了,只记得是陈宝国主演)之后,明朝一直被除数我认为是一个被阉割的时代.抛开外患不说,统治者的确是足够腐朽.能称上大帝的一个是洪武一个是永乐,但都残暴致极;碰到一个温柔型的,却是个玩主皇帝;玩主过气了,却来了一个不合作皇帝;就这么拖拉地过了几百年,终于迎来一个想励精***治的主,可是晚了,大清的铁骑和李自成的农民***夹得他在万岁山翘了辫子.然而在这么恶劣的社会环境下竟然不断出现一批铁骨铮铮的文人,真是令人菲夷.方孝孺先生算其中一个.最初认识方老先生的时候不是他那写得纵横阖捭的《深虑论》,而是“诛十族”.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面对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赞颂。
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那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虽然灭他十族的的朱棣凶杀成性、冷酷无情,但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在明朝诸帝中,其丰功伟绩恐怕无人能与之匹敌.被老先生视为知遇之君的建文帝未必有这么高的造诣.其实老先生的《深虑论》中也写道: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既然是天道,却偏又逆道而为.老先生在表现出无限智慧的同时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小坑,极带可爱的迂腐.虽然老先生的迂腐掺杂着一抹血色,但我仍称之为可爱.少了这份迂腐可能方孝孺也不再是方孝孺了,单凭那篇《深虑论》可能很难让人认识他,走近他,景仰他.
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吧。
古文观止读后感800字3余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有些心得,请略陈陋见。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中国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而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历朝历代之文,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阳明心学多偏锋,皆不足法,其余更不足论,其原因仍不得正解。个人以为,或许中华文明历经5000余年,至明代已垂垂老矣,国运不济,国势保守,文风英气不足,老态有余,全无汉唐气象。从学术的角度看,中国文明自“经重于史”的时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渐衰退。从武术的角度讲,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血性渐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自宋始,愈演愈烈,直至近代不能复兴。可悲可叹!
古文观止读后感800字4偶尔听见老师说《古文观止》是本不错的书,我便缠着妈妈买了,但买回之后却大失所望,那一个个认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让我不知从何读起,更是让这本书一度被我所遗忘,直到某日,无意翻开这本蒙尘已久的书,细细品味一番,虽说依旧看不懂那深奥的文言文字,但那译文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却是让我大感兴趣,特别是“曹刿论战”一文。
在“曹刿论战”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刿不费吹灰之力以少胜多战败齐国以外,便是他与鲁庄公的那番交谈,特别是在鲁庄公质问他:敌强我弱,兵力悬殊,我们可能胜利吗?的时候,曹刿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问鲁庄公,他所做之事是否会让百姓愿意为他打仗。他这一问,抓住了任何一个帝王都爱面子的特点,让鲁庄王不得不用各种事件来证明自己爱百姓,以至于百姓会真心诚意随其作战,而曹刿就是在这时取信于鲁庄公,让其相信自己是为国存亡而来觐见,从而获得出战的机会,在战时大放异彩。“曹刿论战”让我看到了一个机智而心思缜密的人,让我在敬佩他的同时也学会了很多。而除了曹刿论战,《古文观止》上一些我听闻已久的名篇也吸引着我。
《陋室铭》是唐代名家刘禹锡的传世大作,也被收录进了《古文观止》中。这篇文章仅仅八十一个字,却写出了刘禹锡那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就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样,那《陋室铭》中字句句间都流露着刘禹锡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怀,特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像就是再向那些在他落魄时落井下石的人说着“我刘禹锡就算住在这里破旧的小茅屋
之中,也不会放下尊严与你们这群人同流合污!”而这也让我在对刘禹锡的《陋室铭》大加赞扬时,也对面前抱着的这本我原本不太放在眼里的古文言文,书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与好感,对于它的“身世”我也有了了解,他是从一对以教书为职的叔侄吴楚材与吴调侯编着的,虽然只是编着,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本书,才让我对古文产生了兴趣。
《古文观止》中名篇众多,名句也众多,但我最爱的还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话语中透露着王羲之对世态炎凉,时间飞逝的感慨,让我也受益匪浅。
古文观止读后感800字5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一点也不假,《古文观止》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古文观止》这本书是由清初山阴人吴楚材和吴调侯俩叔侄编著的。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到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我读这本书就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巍峨的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其中最让我身受感触的还属韩愈所著的《师说》一文。感觉字字入理,句句动情。
《师说》中的一段话这样写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意是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都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学习、请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最后说到真理和知识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读完这段文字,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学习。我以前偶尔会有一些问题不太懂,而又不敢去问老师或不好意思向同学请教,怕老师会说我上课没认真听讲而责备我;怕同学们因为我成绩好竟然有不明白的问题而取笑我。现在,我终于明白该怎么做了。以后我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去请教别人,正如文中所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我们向别人请教,并没有什么可以感到羞耻的地方。
学无止境的名言篇9
良好护患沟通的特点
沟通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护患双方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内,其间会自然产生相互作用,无论是否情愿,都无法阻止沟通的发生。例如,在临床工作中,有的护士为了避免与病人发生冲突,干脆不与病人交谈。事实上,这一行为举止传递给病人的信息是冷淡和漠不关心,反而会导致病人的不满。在这一过程中,护患之间尽管没有语言的沟通,但是存在着非语言的沟通。护士的举止、表情等同样在病人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信息。
沟通内容体现平等的护患关系:任何一种信息沟通,无论是语词的,还是非语词的,在传递特定内容的同时,还指示了沟通者之间的关系,在沟通过程中,沟通着之间必须保持内容与关系的统一,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在护患关系中,护士与病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因此,在护患沟通过程中,也应当体现这种平等的关系。护士绝不能居高临下,使用命令式的语言或在非语言信息中显示这种关系。
沟通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沟通是以信息发出者发出信息为开始,但并不以信息接收者收到信息为结束,在整个护患沟通过程中,护士与病人双方之间互通信息,在每一方都不断的接受来自对方的信息和向对方发出信息,通过反馈维持沟通循环往复的进行,因此,在护患沟通过程中,护士应注意设法去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以实现与病人的有效沟通,以达成沟通目的。
沟通是整体信息的交流:从表面上看,沟通不过是简单的信息交流,仅仅是去理解别人的词语或非词语信号,而事实上,任何一个沟通行为,都是在整个个性背景下作出的,它传递的是一个人的整体信息。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一个动作,所投入的是整个身心,是整个个性的反映。同时,在护患沟通过程中,护士的言谈举止、表情姿势等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而且展现了护士对病人的态度、责任心等,是护士整个精神面貌的反映。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每一位护士都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病人的影响。
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语言沟通是护患进行信息传递和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它像一面镜子在护士工作中反映出护士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和情操。护士在患者的心中往往享有很高的声誉,患者有很多话愿意问护士,而护士在与患者交谈中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就会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护理顺利执行。作为一名合格护士不仅要对自己语言本身负责,还要对语言产生的效应负责。语言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分清什么是暗示性语言、安慰性语言、刺激性语言,护理人员应注意语言的情感性、道德性、语言环境和听话对象,使语言活动在护理工作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非语言沟通是指举止、行为、表情的沟通。作为一名护士一举一动都在患者的观察之中,给患者留下一个美好的形象也不是很容易的,除大方的举止、整洁的外表,护士情绪变化尤其是面部表情的变化,对患者及家属都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护士积极的情绪,和善可亲的表情,不仅能够调节病房和***环境的气氛,而且能够转换患者的不良心情,唤起患者***疾病的信心。然而,在社会上人人都有不顺心的事和不愉快的时候,护士也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护士对自己的情绪有一定的调节控制能力,把最佳的精神状态,带入每天的护理工作中。
这两种沟通形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缺一不可,甚至有时非语言沟通更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如果沟通不注意这两点,将会产生护患沟通障碍或不足。
护患沟通障碍的表现形式
护患交流信息量过少:住院患者一进病房首先接触的就是护士,这时他们的情绪非常焦虑,迫切想知道有关用药、***、预后护理安排以及主管医生、护士的姓名、业务水平等。那么护士在接待患者时就应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将问题交代清楚,并且还应注意患者的感受和信息反馈。如忽视这些交流,容易产生交流障碍,造成误解或不满。
语言使用不当,专业术语过多:住院患者由于在水平专业知识和智力上存在着差别,在护患沟通中常发生由于专业术语使用过多而产生概念上的误解和不被理解,影响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被调查的住院患者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患者都要求在于其进行交流时使用他们熟悉的日常用语,否则会给他们带来困扰,产生误解或不满。
专业技术不精湛而致患者的不信任: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尽管我们态度和蔼,但对患者的疑问解释的含糊其辞,操作技术不熟练等,也容易引起他们的不信任,甚至反感,以致工作的小小不当不能得到谅解,产生不满甚至投诉。
语言失度,解释工作不到位:这种现象可表现在护患之间,也可表现在家属的交谈中,更容易发生在非正式场合的交流。如医护人员在查房或晨间护理时若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不考虑患者及家属的感受,很容易造成他们的误解,甚至会对有些讲话断章取义。
讨 论
加强学习锻炼,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技术水平是第一位的,因此,要多学习理论知识,注重实践操作锻炼,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同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塑造护士形象,提高护患之间的亲和力,要进一步注重个人仪表、审美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言行举止做到得体大方。另外,平时还要学习多学科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自己过硬的素质赢得患者的满意与肯定。
学无止境的名言篇10
一、语言亲切,富有情感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差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即使错了,也用委婉的话语指出其不足。当然,表扬、激励、鼓舞都必须有的放矢,不失分寸。相反,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习数学的信心,由厌恶数学老师到厌恶数学学科,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样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语言精练,提高效率
所谓语言精炼,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少说废话”,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客。
有的教师唯恐学生“消化不良”,讲课语言繁琐罗嗦,面面俱到,其实这种做法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须知,语言精练并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这就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化难点。如在讲解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时,教师只需讲清扇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任何一个扇形都对应着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是圆心,顶角是扇形的圆心角,底边是扇形的圆心角所对的弦,两腰是扇形的半径,至于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自己去导出。
语言精练必须服从于教学规律,采用最优教学方法,放心大胆地让学生思考、讨论、猜想、总结,教师的语言只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三、语言生动,确保通俗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高度抽象的数学内容又可以凭借十分生动具体的材料作原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尚处于“开放期”,他们纯真、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简明扼要的口诀、脍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把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追求语言的生动、通俗,但不要出现粗俚的语言,而应该是文明、规范、高雅,蕴含着丰富知识***汁的语言。
四、语言幽默,增加趣味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如讲有理数的运算,学生往往不注意先确定符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幽默他说:“有理数的运算,先问一问你的得数,有没有姓?若有,它是姓‘正’,还是姓‘负’?”
这样抓住问题的要害,利用流畅幽默而风趣的语言答疑,总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好得多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学无止境的名言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