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陈与义篇1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范仲淹千古名文中气象万千的巴陵郡,是岳州也即岳阳富于诗意的别名。位于湖南北部长江南岸的岳阳。今日已是一个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现代都会,它不仅是山水俱胜的嘉区。而且是历史人文的胜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自从屈原行吟泽畔。在《湘夫人》中领衔一唱之后,历代诗人便纷纷登场。他们对巴陵胜状备具怀抱的讴歌,汇成了一部宏大多彩的合唱,北宋与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陈与义,就是其中的一位。
陈与义的祖籍为四川青神,他的曾祖陈希亮任凤翔知府时,苏轼是其僚属。后来希亮迁居洛阳,后世即以洛阳为其籍,而籍贯长沙出生于洛阳的我,也有幸攀附陈与义为半个同乡了。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少年时在家乡已有“诗俊”之名,徽宗***和三年(1113年),他以太学上舍生即优等生的资格免试进士及第,时年23岁。本以为人生道路上会铺满阳光与鲜花,却不料是阴霾与荆棘。他除了任过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教授之类的冷官闲职之外。还时遭贬斥。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更是被贬到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陈留镇)做了一个征收酒税的芝麻小官。这一时期,陈与义的诗不乏清词丽句,如《墨梅五绝》之一的“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如《襄邑道中》的“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但毕竟好像小花小草的盆景,虽然可以使人获得赏心悦目的美的感受,却缺乏荡气回肠的力的震撼,而那些抒写郁闷牢骚的诗章,如“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旧壮心违。黄尘满面人犹去,红叶无言秋又归。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往来屑屑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衣”(《以事走郊外示友》)之类,也仍然未免局促于个人的小天地,而缺乏登高壮观天地间的大气象。
国家不幸诗家幸,时代成全和成就了诗人。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人攻下汴京(今开封),徽、钦二帝被掳。在狼烟阵中马蹄声里,长达167年的北宋王朝寿终不正寝,而苟延残喘152年的南宋。则在君臣与百姓的仓皇南渡与南奔中拉开了序幕。这是一个铁与血的时代。这是一个天崩地坼的时代,这是一个壮士挥戈英雄抗敌而昏君当道奸相弄权的时代,这是一个志士仁人黎民百姓心存中兴希望而实际江河日下的绝望的时代。陈与义从陈留避难南行,前后三年,几经辗转,艰苦备尝,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愁齐来眼底与心头,不到40岁却已早生华发。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早秋时节,他终于来到岳阳,次年秋日离开,先去广东,后奉诏赴南宋朝廷所在地浙江绍兴。在岳阳的一年多中,本来就崇尚杜甫的陈与义,其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个人而时代社会,由小我而天下苍生,意境宏阔深远,音调巷凉悲壮。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可咏可歌的篇章,这篇《登岳阳楼二首》(其一)便是代表。
在萧瑟的秋风声中,在西下的夕阳影里,漂漉湖湘的诗人登上了风光依旧的岳阳楼。江山形胜如故。但国事已非,心情有异,前人说此诗“远诣老杜”,他确实是承续传扬了杜甫的香火。“登临”、“徙倚”之句已使我们想起杜甫《登岳阳楼》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了,“万里”、“三年”之辞,更使我们忆起杜甫《登高》的“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至于“风霜”,既是指节候,恐怕也寓指当时的严峻形势,而“老木沧波”则既是眼前的景物,也可视为憔悴早衰、悲从中来不可断绝的诗人的自画像吧。
登岳阳楼陈与义篇2
[关键词]岳阳楼;大与小;精神世界
[中***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2901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三十多年前诗人曾经登临同样著名的泰山,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年龄,诗人激情满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是多么热烈而又宏大的梦想。那时唐王朝尚在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三十多年过去了,不仅仅一位诗人逐渐老去,一个王朝也江河日下。因为这个日渐溃败的时代,诗人的生命也历经磨难。
当杜甫在风烛残年之际登上这座无数诗人登临过的名楼,遥望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时,百感交集。他肯定想起年轻时那次登临的壮怀。转瞬三十多年,时代变了,诗人也变了。但诗人的变化仅仅是年华老去,而年轻时那种家国情怀、天下梦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生命忧患,非但没有随着岁月河山褪色,反而是老而弥坚。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和“今上”之间,遥远得仿佛就是诗人的整个一生,但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老去,也是一个国家的沧桑巨变。这是多么沉重的感喟。诗人举目望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个世界该有多大,我们用所有能想到的大词,描绘诗人笔下的这个巨大的世界时,发现都是无力的、苍白的。因为这是一个吞吐天地的宇宙。
可是颈联突然变“小”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条承载诗人的小舟,在“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洞庭湖中仿佛就是沧海一粟。一面是天地之无限大,一面是芥尘之无限微。诗人想表达什么?一条孤独的小舟,一个瘦弱的躯体,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世界。让人觉得诗人是不是太微不足道了,太卑微了,太渺小了?这样的大与小是完全不对称的,在无限的大中无限的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啊。
可是这种不对称又会让我们想起那古老民族的伟大传说: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三个故事都是无限大与无限小之间的不对称。这样的神话传说是有意凸显在巨大的自然面前人的渺小吗?显然不是。非但如此,我们反而觉得是对称的。夸父坚定地以生命相搏的不屈的追逐,愚公世世代代不停地移山,精卫化身小鸟将一条条树枝永不疲倦地扔向那茫茫的大海。在巨大的空间面前,他们用无限的时间、坚韧的毅力来对抗。古老的神话不是对人的否定,反而让我们看到人的力量,正是用看似巨大的不对称来张扬人的巨大的意志力,让我们看到的不是人的渺小而是人的伟大。
而这首诗呢?我们知道此时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处境艰难,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绝望中,我们看到诗人孤独的泪水了吗,看到诗人顾影自怜了吗?没有。甚至我们希望诗人应该为自己留下泪水。可是没有。
但我们还是看到了诗人的泪水。“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是老泪纵横啊。是什么触动了年老的诗人,让他泪不能禁?原来是边关战事又起,百姓蒙难。诗人的泪水一下子如江河决堤,泛滥了整个世界。这是一个怎样的胸怀?这又是一个怎样的精神世界?
这时我们突然明白了。巨大的洞庭湖和诗人孤独的小舟、瘦弱的躯体是对称的。因为这个瘦弱的躯体里装的是整个世界,是家国情怀,是天下苍生。现代诗人黄灿然说:“上天赋予他不起眼的躯壳, 装着山川、风物、丧乱和爱, 让他一个人活出一个时代。”(《杜甫》)这个衰老多病的躯体承载的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苦难的时代。
这种大与小的对称,绝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而是精神意义上的。这已经不是大自然的洞庭湖,也不是被无数文人歌吟过的洞庭湖,而是诗人自我精神构建的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只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才能配得上诗人的精神世界。
唐人孟浩然也曾登临岳阳楼,写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的千古名句。后人经常对比两位诗人的异同。事实上孟浩然的洞庭湖不过是难以跨越的一段距离――横亘在岳阳与长安之间、诗人与君王之间、一介布衣与最高权力之间,是个人的不遇而非天下的忧患。两者在生命气象与人生境界上高下立判。
登岳阳楼陈与义篇3
关键词: 岳阳楼记 助读系统
一、《岳阳楼记》助读系统分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包括“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阅读的能力”。为帮助学生提升探究性学习与***阅读能力,重视并完善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方法、启迪思维的助读系统成为必然。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岳阳楼记》为例,对其助读系统进行分析。《岳阳楼记》的助读系统包括单元导语、课文前导语、插***与注释。下面我将分导语、插***、注释三个部分进行分析说明。
导语分析:
评价导语的好坏,首先要看它是否能完成导语应当达到的功用:一、对学习者学习理解文本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思路上的引导。二、提供背景性材料,“对学习者了解作者写作意***、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内涵起到引导、补充、激发、联结等作用。”参照这两个功用,我们来评价《岳阳楼记》的导语。
《岳阳楼记》导语分两个部分,一是单元前的导语,二是课文前的导语。先看单元前: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论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提示、工具书和注释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单元前的这两段导语,主要是对学习者的学法指导。先点明文章体裁:写景论游的古代散文;再说明学习文章方法:借助提示、工具书和注释;最后明确学习重点: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情感。在短而优美的两段话中包含三个方面的信息,可谓十分精辟:完成了为学习者“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思路上的引导”的目的。
再看课文前导语:
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在唐代就已声名远播,更因宋代范仲淹的这篇名文而熠熠生辉。让我们寻着本文的记叙,做一次洞庭之旅,去感受南国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作者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
这篇导语是属于新旧知识串联的导语。在八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过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登岳阳楼》,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虽然不为学生熟悉,但在八年级上册,学生学习了李白的两首诗《送友人》《渡荆门送别》。导语的第一句是属于“温故”,第二句则属于“知新”,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的拳拳心语:“先忧后乐”。“去聆听作者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一分句以“先忧后乐”对范仲淹的忧乐观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学生抓住这四个字也就能准确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内涵。但第二句话的前三个小分句信息量不够大。考虑到本文有着特殊的写作背景:《岳阳楼记》为范仲淹被罢去参知***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求书记》与一幅《洞庭晚秋***》,范仲淹依据此***,凭借想象写下《岳阳楼记》,学生至少应当了解两个信息:一是范仲淹此时被贬官,也属于“迁客骚人”;二是范仲淹从未到过岳阳楼,却凭借着胸中忧国忧民的情怀,写出《岳阳楼记》这千古名篇,这两个信息能对学生理解岳阳楼记起到补充激发的作用,因此可以用包含这两个信息的句子代替第二句话中的前三个分句。或者,采用另一个方法:这三个分句不变,将本文的写作背景以注释的形式补充给学生。
注释系统分析:
一般认为,阅读有四级思维层次。其中第一级是直觉的阅读,它能够了解文本字面的含义,直接感受到文本的表面意思。注释系统能够帮助学习者扫清阅读障碍,帮助达到“直觉的阅读”。要帮助学习者达到阅读的第一层次,“准确”是首先要达到的标准,这不仅指注释的内容应当无误,也指要使学习者准确理解,不能产生理解的偏差。基于这个标准,笔者检查《岳阳楼记》注释,发现有五处错误或不妥当的地方。
一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句。注释:“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为“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其中,“降职到”的“到”不精确,应改为“去”。《宗谅求记书》里,滕子京说“去秋以罪得兹郡,入境,而疑与信俱释”。而《岳阳楼记》中讲滕子京谪守时间为“庆历四年春”。这时间差应该是指滕子京春天被“降职去巴陵郡”,秋天“到巴陵郡做太守”,“春”“秋”之间的时间为路上的时间。看似只是一个字的不精确,其实关乎下面的“越明年”之所以是注释上“到了第三年”而不是从字面上解读的“到了第二年”:滕子京秋天到职,不可能用短短一个冬天,就完成重修岳阳楼,“***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绩。应此,注释应改为“滕子京降职去巴陵郡做太守”。
二是“属予作文以记之”一句。注释为“属”通“嘱”。其中,并没有“之”的解释。关于“之”,一直有两种见解,一是“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二是指“岳阳楼”。而滕子京《求记书》称范仲淹“雅意在山水之好”,“以游物而心与景接”,要求他“发挥此景之美”,“远托思于湖山数千里之外”,由此可清楚地看出滕子京要求《岳阳楼记》写景状物,记“岳阳楼”,而不是叙事写人,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求记书》里,对于重修岳阳楼只有“又明年春,鸿材沱工,稍增其旧制”寥寥十三字的记述,如果希望范仲淹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便不会如此简略地向范仲淹介绍。一个“之”看似简单,无足轻重,却关乎滕子京请求范仲淹写记的用意,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对本文的理解,因此应当补注出。
三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注释:“翔集”为“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为“鸟停歇在树上”。“锦鳞”为“美丽的鱼”。其中,“游泳”未注。编者可能认为“游泳”为常用义,其实不然。“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为对偶句,句中,“集”、“翔”是鸟的两种动作,那么“游泳”也当为鱼的两种动作。《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解“游”为“在水上漂浮”,如《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而泳为“在水中潜行”。“锦鳞游泳”一句意为“美丽的鱼,时而漂浮水面,时而潜入水底”。此处,“游泳”若不注出,很容易为人误解。
四是“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一句注释:“岸芷汀兰”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岸芷汀兰”的翻译看似准确,实则十分生硬:难道小草只长在岸上,小洲上也只有兰花?这句话实际为互文:岸上和小洲上的小草与兰花。此外,“青青”无注释。可能编者认为“青青”为常见意:颜色青翠的样子。其实不然。上句为互文,难道兰花的颜色也是青翠的?《诗经》中有“绿竹青青”一句,朱熹认为“青青,坚刚茂盛之茂”。《楚辞》中有“秋兰兮青青”,显然也不是说秋天的兰花是青翠的,洪兴祖《楚辞补注》中解“青青,茂盛也,音菁”。再反观汉语词典,“青青”的第一条解释即为“茂盛的样子”,所举例句之一即为“郁郁青青”。因此,青青的注释“茂盛的样子”也应当注出。
最后一处是“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一句。注释:“长烟一空”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其中,“烟”释为“烟雾”,欠妥。“烟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虽释为“泛指烟、雾、云、气等”,所指宽泛,但学生理解时,很可能理解为更熟悉的“含有高浓度工业烟尘的雾,或由次生污染物生成的光化学烟雾”的意思。《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烟”为“空中的云气”,因此,“长烟一空”可翻译为“大片的云雾完全消散”,这样更为精确。
此外,阅读的第二层次为“理解的阅读”,能够“对文本作出理性的解释”。要帮助学生达到这一层级,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必要的文体知识、作者生平与背景知识等。《岳阳楼记》关于此点注释为:“选自《范文正公集》。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台。”本文为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同样为“记”的作品《小石潭记》,因此,无需注释“记”这一体裁。关于岳阳楼地理位置等,简要了解即可,本条中关于岳阳楼的注释也是适合的。但本文作者范仲淹在七年级与八年级上的课文中从未出现过,有必要对范仲淹其人进行注释: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作出理性的解释”,如果导语中不涉及相关的背景信息,就应当加以注释。
《岳阳楼记》的注释,总体而言比较详尽,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但其中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插***分析:
《岳阳楼记》插***为张建武所作黑白***画,为岳阳楼俯视***,一半为楼景,一半为楼前江景,江上有数帆,江边有远山。
首先分析本***的内容。范仲淹当年从未到过岳阳楼,他写《岳阳楼记》依据的是滕子京送去的《洞庭晚秋***》,然而此***已失传。网上查找后人复原***,再与本文的插***对比,发现插***与复原***构***相近。本***契合文本内容,也利于教学。可以利用本插***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四面湖山归眼底”的洞庭风光***,为何范仲淹的感受是“万家忧乐到心头”?由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其次,本插***形式为黑白***,形式也是合适的。对于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初级抽象思维即形式逻辑思维和一般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无需再刻意借助彩色***提升学生兴趣。本黑白***既不过于写实也不过于抽象,既不过于复杂也不过于简单,适合学生的思维与审美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插***的选择是适合的。
二、《岳阳楼记》练习分析
练习分析:
本课练习共有三题。
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分别指什么内容?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巩固对课文的理解。但本题的问法有问题,“异”的词性是形容词,意思是“不同的”。而能“指什么内容”的词语词性应当是代词。因此应当改为:两句中分别是什么内容“异”。从而回答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二题: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巩固一些常见实词的意义或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要达到这个目的,应该让学生在做题时,一般文言实词等解释其意义,有特殊文言用法的,比如“忧谗畏讥”的“谗”,要注明文言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但题目中一个“或”带来了歧义。我们知道,意义是指语词的词义,用法是指语词的词性,那么这题如果学生回答时不写意义,只写词性,这样是否算正确?如果算正确,那么这样的练习便不能达到巩固文言词汇的目的。如果算错,这样的答案又是符合题意的。更多情况下,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不会只写用法,会只写意义,让我们看人教版给出的题目参考答案:
1.乃重修岳阳楼(乃: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景象。)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5.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偕:一起,一同。)6.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归依。)
在全部六个题目中,所有的答案都只解释了意义,包括其中有特殊文言用法的。若这样的答案是“正确的”参考答案,又为何在题目中加上“或用法”?因此,为达到设题初衷,应将题目变更为: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的意义,有特殊文言用法的词注明其用法。
第三题:思考“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设置这个题目,一方面是加强学生对于本文重难点句的理解,另一方面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所涉及的知识点与问题语言来讲,这个题目设置的很好。
《岳阳楼记》这三个问题都关于课文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巩固,但一些问题的语言有不妥当的地方,应当作出修改使之精确。
参考文献:
[1]程丽阳.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理论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登岳阳楼陈与义篇4
一、创作时期均为杜甫后期作品
见下表:
杜甫卒于公元770年,除《蜀相》一诗是杜甫初至成都,定居浣花草堂时所作,其余六首诗均为杜甫在生命的最后漂泊岁月中所作,是他生命最后衷肠的倾诉。
二、情感基调大体一致
杜甫越是晚年的诗作,“沉郁顿挫”的个人风格体现的越是淋漓尽致。这时期的情感,对比他少年壮游时期的远大抱负、雄心壮志已不可同日而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干云也已渐行渐远。诗人在颠沛流离中更多流露出的是凄苦、悲催、哀愁等情感,尽管这种情感的抒发往往是迂回深沉而非宣泄式的哀嚎。杜甫之所以给学生大体留下一个“苦涩”“哀愁”的模糊印象,多半与其最后时期诗作的这种情感不无关系。
三、虽抒沉郁之情常写壮阔之景
这七首诗情感的抒发多是沉郁的,悲切的,但老杜在写景之时却并没有选取细小的、狭窄的、婉约的乃至凄凉的种种意象,相反,他选取了一些宏大的、开阔的、近似豪放的意象,进而构成气象雄浑、天高地阔般的整体意境。见下表:
杜甫之所以能将这种沉郁之情与壮阔之景天衣无缝且以一种一贯风格的姿态出现,或许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主观上:诗人个人文学功力的体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创作上:“一切景语皆情语”。写这些壮景根本上还是为了更好的抒感,表达主题。如《登岳阳楼》诗中,若没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诗人的渺小、无助就得不到充分体现,感染力也将被削弱。正所谓“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清・浦起龙)。再如《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呈现的是天高地迥、雄浑阔大的意境,唯如此,不能衬托出“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般个人的极端渺小。
3.客观上:“盛唐气象”在诗人身上的折射。杜甫生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而杜甫晚年已完全处于唐朝的衰落期,但是,盛唐特有的雄壮浑厚的时代气息,赋予了诗人充分的自信、开阔的胸襟,诗风也明朗刚健、大气磅礴,且这种诗风是一贯的、连续的。可以说,这是盛唐时代的精魂在诗人身上的“余音缭绕”。
四、“一题不止一事,一诗不止一题”
杜甫晚年的诗作中抒发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单纯的,分割的,而是多样的、复杂的、交织的。如《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万里是一悲远,悲秋是二悲凉;做客是三悲离,百年是四悲老;多病是五悲身,登台是六悲孤,壮志难酬七悲怨和八悲愤。再如《登岳阳楼》中的“凭轩涕泗流”,杜甫泪水的成分是复杂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悲年老,悲体病,悲孤身,悲漂泊,悲亲朋无信,真可谓五味杂陈,“剪不断,理还乱”。正如卢世所说:“杜诗如《登楼》《阁夜》……,一题不止一事,一诗不止一题,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
五、不论穷达,心忧天下
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杜甫本人被尊为“诗圣”。当然,个体生命中遭遇挫折苦难的绝不止杜甫一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被古代知识分子奉为圭臬。杜甫的“圣”体现在他一直扎根在那片大唐土地上,一直关注着现实社会。他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他无论身处何种境地,自身遭遇怎样困苦,始终心怀家国天下,心忧黎民百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还以《登岳阳楼》为例,如上文所叙,在抒发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个人情感之后,笔锋一转,“戎马关山北”,又虑及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在《阁夜》中,“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突出蜀中大乱,战事紧急,时局动荡不安;“野哭千家闻战伐”又描绘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水深火热,读来令人动容;在《咏怀古迹(其三)》中,“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借他人杯酒浇胸中块垒,表达一心为国却怀才不遇的抑郁,《蜀相》里也流露出类似情感。
登岳阳楼陈与义篇5
1.古典诗词中的亭台楼阁意象
在古代中国的建筑风格里,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理念是占主流的,而亭台楼阁的建造,就体现出观赏与被观赏这一双重性质的妙用,既可使用,其本身又可成为景色。古典诗歌中提及亭台楼阁的诗歌有很多。在观景方面自然有其独特的雅的一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的这首诗,在前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承袭了黄鹤楼过去的悠悠岁月之后,通过楼上自己眼前的所观所感,道出了此时此刻的独特景色,将楼与自己的思绪联系在了一起,发出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无尽思愁。除了思愁,还有离愁,“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这位南唐李后主在上了“西楼”之后面对着天上如钩的月,怎奈忍不住心中的寂寞离愁,写出了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缠绵的离别之苦。说不尽愁,道不尽情,虽然愁情在楼阁,但也有一些诗意的闲趣栖息于亭。白居易在钱塘湖进行了“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正是诗人在有湖水,有亭子的环境中写下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情感,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融入在这湖光山水里,有了亭子的点缀,清新自然的风景才更加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这也是诗人妙笔生花的一个亮点。对于诗人和词人来说,亭台楼阁是他们诗意的栖居,在这里,他们抒发感怀,歌颂赞美或是排遣忧愁,都与这平凡的建筑物结合得不再平凡。陈子昂在曾发出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诗人站在幽州台上,跨越时空上的界限,想到“悠悠天地”之间,只有自己怀才不遇,一种慷慨悲凉的情怀充满心头。宣州谢朓楼上,李白在为李云(一作李华)送别,写下了一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在楼上的送别,诗人并未重写楼上的景色,而在诗中抒发了自己的无尽苦闷心情。宏大的想象,浪漫的笔法,李白将自己的一腔愤懑借助谢朓楼恒久地流传下来。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在到达岳阳楼之后,先是写出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壮观景象,后面也不禁发出了对唐帝国的前途和亲人命运的无尽担忧,这样,在岳阳楼上所见到的的雄浑博大的景观和对自身命运的悲凉、国家前途的深忧浑然成为一体。辛弃疾在当上镇江知府之后,也在京口登上了北固亭,不胜感慨,抚今追昔,感叹自己满腔的热血不为朝廷所用,最后发出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稼轩居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北固亭怀古,实则借古喻今,令人扼腕,北固亭,因此词而更富盛名。众多的亭台楼阁因诗人词人的文章而享负盛名,因为亭台楼阁也被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得越来越富有诗意,“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苏轼在中秋之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异常思念亲人,正是在上阕借助了“琼楼”、下阕借助了“朱阁”等作为依托,最后留下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富有人生哲理的阐释。
2.古代散文中的亭台楼阁意象
许多人都不会陌生江南三大名楼,分别是如今坐落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坐落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坐落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这三大名楼享誉海内外,不仅因为它的风景好,更重要的也是因为人文景观的丰富。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使岳阳楼的名声不再局限于山水之间,而在于超越个人认识局限的高远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精神的超越,岳阳楼已经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和代表。岳阳楼名头如此的响彻,与之齐名的滕王阁自然也不逊色,有了初唐四杰的王勃来为他作序,可以说既是滕王阁之福气,也是王勃的运气。那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奇景已经成为滕王阁景观的代表。滕王阁上,王勃与众人宴饮,完毕之后献出文章,席间,王勃写出了千古名篇,技惊四座,滕王阁从此不再是孤单地临江而立,而是多了一层寄托。“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这种渗透着美好的进取精神的文章加上滕王阁的美景,激励着后人奋发向前,今天,每当人们想到王勃的《滕王阁序》,就必然会想起那站在阁上看江的美景和滕王阁所传承下来的王勃的精神信仰。除了三大名楼,还有众多其他的“亭台楼阁文章”,他们也都承载了许多美好的精神世界。闻名书法界和文学界的名篇《兰亭集序》便是一个典型代表了,作者王羲之是书法家,也是一名文学家,在兰亭,他写下了这篇序,全诗中,充满了对兰亭美景的欢愉之情,与众人的集会,不仅是为了“修禊事”,也可以在众人聚会之中体会那山水之美与对生死问题的探讨,王羲之最后发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感慨之余,也在兰亭留下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样更深层的思考。兰亭之名,借此流传至今。
二、当今文化中的亭台楼阁意象之变
登岳阳楼陈与义篇6
借景抒情是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诗人常
常借助于特定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借景抒情所写的“景物”往往将几种景物融合在同一画面中,构成
诗歌的意境,进行
烘托或渲染,而且
这个景物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景物,而是渗透了诗人情感的“有情之景”,都染上了作者的情感。这些景物共同形成了一个渗透着诗人情感的特定意境。诗人就是借助这个特定的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古人借景抒情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景抒发身世情怀。古代文人大多命运坎坷,即便是才华横溢的李白,文武兼备的辛弃疾,亦不免沉浮潦倒,郁郁难平胸中块垒。借景抒发自己的坎坷人生,壮志难酬的情绪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风景。阅读鉴赏这样的诗词就需要注意把握景物之中的“情”,认清诗人背后的“景”。
2.借景抒发人生感慨。我国古代诗歌中,落日、明月、清风、细雨、小草等都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古代文人往往“缘景明理”,借助于眼前之景,抒发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对生活的启迪和思考。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3.借景抒发家国命运。文人自古就有关心国家兴亡、关心百姓疾苦的优良传
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反映到诗歌中的这些美好的情感,诗人往往用景物描写来加以烘托和渲染,更加突出表现诗人的这种情怀。例如杜甫的《春望》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眼见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之
景,鲜花盛开小鸟啾啾之景,不禁触景生情,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发出深重的感慨与忧伤。
【诗歌展示】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宋]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
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内,
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
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
风壮浪涌心茫然。
【达标练习】
1.诗中描绘岳阳楼周围景物的诗句是哪几句?
登岳阳楼陈与义篇7
关键词:岳阳市;体育休闲旅游;SWOT分析
体育休闲旅游是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以旅游资源和体育资源为基础,以从事各种休闲娱乐、体育观赏、运动竞赛、身体锻炼、康复保健及体育文化交流等活动为主要手段和内容,促使旅游者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一种旅游活动。
一. 岳阳市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S(Strengths)
(一)人文地理环境优势
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是江南最早的古城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岳阳东倚幕阜山,西临洞庭湖,北接万里长江,南连湘、资、沅、澧四水,区位优越,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岳阳是长江沿岸首批对外开放的城市,先后被评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二)旅游资源优势
岳阳市境内有岳阳楼、君山岛、张谷英民俗文化村和屈子祠等风景名胜193处,有***纪念馆、平江起义旧址等红色旅游纪念地22处。此外,全市拥有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部级森林公园、2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个5A级景区、1处纳合国“国际湿地公约”的重要湿地、1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部级自然保护区。正在大力实施的“热游岳阳”工程,已初步形成了以“楼、岛、湖”为特色的湘楚文化游、生态观光游、民俗风情游、休闲渡假游、温泉康体游、名人故里游、神秘探险游、宗教朝圣游8条黄金旅游线路。
(三)客源市场优势
在岳阳市委、市***府将岳阳打造成为“旅游热市”方针的指导下,岳阳楼--君山岛景区已成功晋级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随着岳阳市的旅游市场促销初具规模,其节会活动也颇具特色,旅游产品的建设力度也逐渐加大,全市的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岳阳市的体育休闲旅游产品也蓬勃发展起来。
从表1可以看出,岳阳市近几年来的游客总数呈不断上升趋势。随着岳阳市旅游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大,岳阳市的体育休闲旅游群体也将会不断扩充,这为岳阳市的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客源保障 。
二.岳阳市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劣势分析W(Weaknesses)
(一)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缺乏统筹规划
体育休闲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其发展必定少不了***府的***策扶持和宏观调控。目前,岳阳市不论是旅游行***管理部门还是其它相关的行***管理部门,都没有对本市的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开发进行统一规划,在岳阳市的各相关***务部门网站和资料里几乎看不到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踪影。体育休闲旅游作为岳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府势必要对其进行统筹规划,以实现岳阳市旅游业的产业发展目标。
(二)体育休闲旅游资源缺乏合理开发,竞争意识不强,未形成体育休闲旅游形象产品
岳阳市虽然有得天独厚的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但大部分未被合理开发或未被开发,很多地方存在盲目开发、低水平重复开发等问题。人们对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需求仅仅形成了以休闲健身型(广场舞、钓鱼、游泳等)和探险刺激型(漂流、溯溪等)体育休闲旅游产品为主,观赏型体育休闲旅游产品为辅的目标市场结构。很多体育休闲旅游产品虽有大批的旅游者购买,如赛龙舟、漂流、溯溪、探险等项目,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就是体育休闲旅游产品,人们对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概念非常模糊。
三. 岳阳市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机遇分析O(Opportunity)
(一)体育休闲旅游的发展保持强劲势头
2001年2月22~23 日,世界旅游组织(WTO)和国际奥委会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市联合召开了“世界体育与旅游大会”, 体育旅游受到了全世界旅游业和体育业的共同关注,同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了一系列的体育休闲旅游健身活动,老百姓的体育休闲旅游情绪高涨,体育休闲旅游消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国家体育局和国家旅游局也把2001 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体育旅游年”。岳阳人民在这种大好的社会环境下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本市体育休闲旅游的发展, 如举办“汩罗江国际龙舟节”、“五尖山森林节”、“大云山登高节”、“团湖荷花会”、“连云山漂流节”等。
(二)全民健身意识增强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所有的中华儿女都为之骄傲,为了让奥运精神永驻国人心间,***批准将每年的8月8日设立为“全民健身日”。 在全民健身日的贯彻落实中,***府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各级***府对全民健身事业的大力投入以及全民健身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普通百姓的健身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人们的出游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是有意识地购买各种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如登山、攀岩、漂流、野外拓展训练等。
(三)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市场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型旅游者,这批新型旅游者以年轻人居多,他们有着不同于传统的价值观和丰富的旅游经历,他们不喜欢传统的赶鸭式的旅游方式,而是钟情于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他们希望在旅游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个性。体育休闲旅游产品正是迎合了这类新型旅游者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都在购买这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人们对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
四.岳阳市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威胁分析T(Threat)
(一)行业竞争激烈
岳阳市虽有丰富的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但实际上体育休闲旅游业还刚刚起步, 其竞争力还非常薄弱。且我国的海南、云南、四川等省份都在大力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尤其是海南省和云南省,由于有大量的体育休闲旅游资源,所以其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现已成规模,如每届的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就融入了各种体育休闲项目,把旅游产品装扮得更加丰满和靓丽。此外,湖南省内还有旅游业发达的张家界、湘西自治州和长沙等旅游业发达地区势必会对岳阳市的体育休闲旅游产品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冲击力。
(二)人口老龄化严重
据联合早报报道,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日趋严重,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增至2.21亿,平均每年增加860万老人,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在我国每年来华入境旅游的游客中,老年人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老年人对旅游活动的安排要求是以舒适、休闲和旅游机构的高质量服务为标准,而体育休闲旅游产品是一种参与性非常强、非常有活力的旅游产品形式,许多产品老年人是不适合购买的,这就成为了制约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发展的瓶颈。
通过SWOT分析可以看出,岳阳市不仅区位优势明显,还拥有丰富的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但体育休闲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为提高岳阳市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扩大体育休闲旅游市场份额,拉动市场内需,可采取如下一些策略:
(三)加强宣传,推广体育休闲旅游产品
由于岳阳市体育休闲旅游发展较晚,体育休闲旅游还没有深入人心,大家对此种旅游产品还比较陌生。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加强对我市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宣传,让人们逐步认识并感受这种新型的旅游产品,将人们对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消费观念从目前无意识的被动行为转变为有意识的主动行为。在信息十分发达的现代社会,要想迅速地占领市场份额,必须利用多种宣传方式推销旅游产品,所以,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经营者要做好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信息网络服务,这可以大大提高岳阳市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四)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完善体育休闲旅游服务体系
目前,岳阳市的体育基础设施和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供给与体育休闲旅游者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不论其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这需要岳阳市***府的相关部门加快本市的体育基础设施和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工作,努力完善岳阳市的体育休闲旅游服务体系,提高全民的健身意识,激发人们对体育休闲旅游的热情,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为岳阳市体育休闲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培养专项人才,提高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管理水平
发展体育休闲旅游既需要具备科学训练能力又具有旅游服务能力的专项人才,他们是发展体育休闲旅游的宝贵财富,虽然岳阳市目前很多大中专学校开设有专门的旅游管理专业,但关于体育的课程除了传统的体育课外就没有了。如果在高校的体育专业和旅游专业中适当增设体育休闲旅游的相关课程,对体育休闲旅游业来说,将会产生一批具备体育和旅游两门专业学科的体育休闲旅游专项人才,就能解决体育休闲旅游专项人才的短缺问题。
(六)从赛事切入,发挥优势,打造品牌
岳阳市拥有众多的山脉和水体资源,空气质量也非常好,非常适合各项体育赛事的举办和体育运动的开展。但目前岳阳市还缺乏对水体的山脉体育休闲旅游资源利用的深度挖掘,仅仅停留在漂流、溯溪、爬山等大众化的体育休闲旅游产品上,对山脉和水体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经济和文化方面深远作用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缺乏对山脉和水体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岳阳市要着力打造“旅游热市,天下水,天下楼”的品牌,努力开拓体育休闲旅游客源市场,要打造、策划大型水体体育赛事,打造有代表性的体育休闲旅游品牌产品,可借助于一些体育赛事,如,无动力帆船比赛、横渡洞庭湖、森林探险等,为岳阳市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造势, 让全世界对岳阳市的体育休闲旅游有全面、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岳阳市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夏敏慧.海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
[2]岳阳市***府.岳阳市“十二五”规划,2011.1
[3]陈艳.武汉市体育旅游业开发研究[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12
[4]袁甜,康杨.新余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D].企业导报,2011.8
登岳阳楼陈与义篇8
2009年3月31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湘潭审理此案。此前,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陈岳霆死刑陈家不服,提起上诉。
陈岳霆最终命运如何?是一时人性之***还是5年郁结之苦果?偶然之中是否暗含必然?在众多大学生四处寻业的现在,此案带给我们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沉痛与启示?
“象棋天才”,“北大”梦破
陈岳霆出生于1980年4月。其父陈思华是岳阳人,1969年北京机械学院机电工程专业毕业,曾出访德国学术交流,时为湖南湘潭压缩机厂总工程师。凭机械方面的绝技,1997年入选《湖南名人录》。母亲易素芳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为湘潭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陈岳霆是他们的独子。
陈思华爱下象棋,陈岳霆玩着玩着,只要看到爸爸摆上了棋子,就要过来。一天,陈思华与厂里一位象棋高手对决,陷入困局,这时,在旁边观看的陈岳霆,伸出了手,来了个“炮二平五”。不想,这下,全局皆活。此后,陈思华一路顺风,赢下此局。这一年,陈岳霆才8岁。儿子的聪明,得到了陈思华的夸奖。
10岁起,陈岳霆从爸爸厂里寻人下棋,再无敌手后,又将棋下到湘潭街头。不出两年,三十来万人口的湘潭城,就传出了他“象棋天才”的美誉。1996年,时是湘南名校、湖南省重点中学――湘潭市一中高二学生的他,参加由湖南省教育厅、《第二课堂》杂志社举办的全省中学生象棋赛,他一路过关,最后以微小劣势获得第二名。
1997年的高考,陈岳霆几乎没有思索,就填报了“北京大学”,并且只填了这所名校。
这一年,陈岳霆的考分因为文科成绩不理想,偏偏差“北大”的分数线10分。他不能被“北大”录取,而其余志愿皆没填,且“不服从调剂”。这样,他就没法进入高校就读了。
1998年,陈岳霆进入湘潭市登峰实验中学复读,再次参加高考。这一次,他填的志愿依旧是“北京大学”。陈思华担心年前的事重演,才逼着儿子,填了“服从调剂”。果然,考分一公布,陈岳霆依旧是差“北大”录取线几分,也同样是文科成绩不理想。最终,陈岳霆勉强同意换学校就读。后来,通过调剂,陈岳霆才被位于湖南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录取。
子承父业,在这里,陈岳霆学的也是“机电工程”专业。
5年郁结,精神恍惚
2002年,陈岳霆大学毕业。
上半年,湖南及广东等地不少有关机械生产的公司来“国防科大”招人。然而,面对每一家公司发出的邀请,陈岳霆都是没加思考就拒绝了。此时,他的目标是要么去北京、上海,要么考研
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陈岳霆毕业回家,就再也没有外出,而是捧起书本,准备起研究生考试来。
然而,2003年,由于英语成绩差几分,陈岳霆研究生梦碎。2004年,新
年研究生考试,陈岳霆又未能如愿。
连续两年失利后,陈岳霆变得沉默。他常常是一整天不走出房门,吃饭要父母去送,或者,一整天饭都不吃,关上门,父母也进不去
儿子的状态,让陈思华夫妇非常担心。陈思华觉得,无论如何,得让儿子走出去。或许是感到自己这样下去也不行,2004年下半年,陈岳霆开始找工作。此时,他还是直奔北京而去。
在北京,由陈思华一位朋友介绍,陈岳霆找到了一份与所学专业相近的工作。然而,没过几个月,他嫌工资太低,工作太累,就不辞而别了。
2006年,在家又闲了一年多后,陈岳霆再往上海找工作。这年,陈思华与妻子双双退休。
在上海不过几个月,陈岳霆又转到杭州。在杭州,他因丢了笔记本电脑与一家宾馆发生冲突,由警方通知家人接回家中。此时,陈岳霆已有些精神恍惚。
2007年7月,感觉儿子有些不对劲的陈思华带他到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病院***。一个月后,陈岳霆出院。同年8月19日,陈岳霆与父亲发生激烈争执。他歇斯底里地砸碎了家中桌椅,对父亲吼叫着:“不是你死,就是我跳楼。”十来分钟后,他又抱着父亲一阵痛哭:“我的北大,我的读研,我比他们都行啊,为什么我考不上……”听着儿子的哭诉,陈思华心里犹如打翻五味瓶
2007年10月,陈岳霆状态有所稳定。11月,武汉一家大公司招聘机电专业人才,他重燃希望,再去应聘。不想,他又一次没能如愿。回到家中,他像从前一样,将自己关在那间小房间里……
混乱懵懂的夜晚:皮带勒向同宿女孩
快28岁了,没有工作,也没有女友,而且,精神恍惚,儿子的状态,让陈思华夫妇心急如焚,他们琢磨着,一定要想办法,让他走出这个家门
机会似乎来了。
2007年12月7日,“民生人寿保险”湘潭公司于湘潭市红叶宾馆举行业务员培训。易素芳退休后,已进入该公司做业务。想到儿子正闲在家里,她便动员他听听课,跑一跑,算是找了份工作。陈岳霆同意了。于是,这一天下午,他先到湘潭市***府二院的清华德仁理疗中心,做了理疗――这段时间他睡不好,精神压力大,一直在做。理疗结束,已是下午5点左右,他便来到了红叶宾馆。当晚,组织方安排他与王浪、吴方睡401房间。
王浪保险做得不错,陈岳霆半年前就认识他。
这一天,王浪在湘潭市五职高时的同学赵蕴也被邀来参加培训。她被安排在306房间。
赵蕴住湘潭雨湖区熙春路,父亲赵如湘母亲黄松良都是湘潭有机化工厂的下岗工人。赵蕴26岁,在湖南益阳有个男友。这一天,她刚从益阳那边过来。
晚上6点,陈岳霆和王浪、吴方一起到餐厅吃饭。吃饭时,王浪看到赵蕴,就叫她一起来吃饭。饭后,吴方离开红叶宾馆,陈岳霆和王浪、赵蕴一同回房间。从二楼到四楼的过程中,赵蕴问陈岳霆,谈过恋爱没有,有没有女朋友?陈岳霆脸有点红,如实说“没谈过。”
在三楼,赵蕴与一行人分手,去306房间,一会儿后,又来到401房间,说是没房卡,306房间进不去,于是进房坐了一会儿。当晚7点,所有参加培训的学生到二楼集合。陈岳霆当时情绪高涨,集会中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演讲,赢得一片喝彩声。到晚上9点,课结束,陈岳霆及王浪、赵蕴再次回到401房间。王浪急于外出,一会儿便离开了房间。这时,赵蕴没有走,对陈岳霆说:“306房间人多,我不习惯与那个湘乡女人在一起,要在这里洗澡。”陈岳霆听完,有点吃惊,但不置可否。
坐在床上,听洗手间传来“哗哗”
的水声,陈岳霆心里有点乱。就在这时,他所在组的组长叫他到113房间开会。直到晚上11时,他才回到401房。此时,赵蕴对他说:“我已洗完澡。只是头发没洗,明天早上洗。”陈岳霆一怔,笑了一下,没有回答。之后,陈岳霆坐在中间床上调电视节目,而赵蕴坐在另一张床上打电话。陈岳霆听到,赵蕴在和一个男的说话。坐得久了,呆呆地看着刚洗浴过后的女孩,陈岳霆无法控制自己,便坐过去,开始用左手摸她头发,并顺后脑往下摸
赵蕴还在打着电话,没有反抗。
11点30分,赵蕴给王浪打电话,问他是否回来唾。王浪说:不回来了。赵蕴说:“那我就睡你房里了。”
11时40分左右,见赵蕴没有反抗,陈岳霆便坐得更近,隔着毛衣,开始摸她胸部。之后,要去亲她。此时,赵蕴推开了他,起身涂唇膏。在自己嘴唇上涂完后,又涂到陈岳霆的唇上。两人纠缠十多分钟后,陈岳霆要去脱赵蕴的裤子,这时,有人来了
来客走后,陈岳霆与赵蕴不再说什么,分头睡。睡时,赵蕴脱了毛衣与牛仔裤。
两个多小时后,陈岳霆醒来,睁眼看到睡在另一床的赵蕴,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于是爬到赵蕴床上。此时,赵蕴仍旧没有反抗,只是背对着陈岳霆,任他抚摸与亲吻。当陈岳霆进一步动作时,赵蕴才说:“不要……不要。”陈岳霆再次停止了进一步的动作,回床睡觉。
凌晨5时35分,赵蕴给男友肖海业发去一条短信:“那太危险了,电话没接完,同学房间的那个男生突然扑过来,一把抱住我要亲我,我挂电话一脚把他踢开了。真想不到,我还有这种魅力哈可惜,哥不喜欢我!”
此后不足半个小时,陈岳霆冲动又起,再次爬到赵蕴床上。此时,赵蕴有点烦了,叫陈岳霆不要动手。之后,她便问陈岳霆的一些基本情况。陈岳霆便全部告诉了她。她得知他是国防科大的学生,学的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时,表现很震惊,问他:“为什么不去弄自己专业,而来做保险?”听说他象棋下得不错,她又说,这方面也可以发展啊!陈岳霆叹一口气:“也没意思。”说着说着,赵蕴将陈岳霆的右手放到了她的左边胸部上。这下,陈岳霆一转身,压到她身上,赵蕴紧抓裤头,决意不让……
这一刻,陈岳霆感到莫名的恼怒。他爬起来,上了趟卫生间,心里已是非常气愤“好,你这是在吊我胃口,要我啊……”
陈岳霆越想越觉怒火中烧。天将发亮时,他平静地从卫生间出来,将放在进门第一张床上的长裤上的棕红色皮带抽出,走到赵蕴的床边。此时,对即将降临的灭顶之灾,赵蕴一点也没觉察,她头朝床头柜方向,仰卧在床上,用被子盖住头。几乎没有犹豫,陈岳霆站到赵蕴的左边,用右手拿住皮带尾部从她左方弯过去,左手拿着皮带头,双手使劲往外勒。约七分钟后,赵蕴撒手人间
见赵蕴已死,陈岳霆将皮带松开,系到自己裤子上。之后,将她抱回床上放好,将其衣服全部脱掉。6时10分,他坐的士到湘潭汽车西站,买了一张去韶山的车票。在车站呆立了一会儿,眼看天将大亮,他并没有去韶山,而是折回家中。陈思华见儿子回来,便给他做早饭,这时,陈岳霆突然说:“爸爸,我杀了人。”陈思华没在意,以为儿子又是精神恍惚之中说的话,当后来确认他所说没错时,大吃一惊。这些年来,他一直担心儿子会出什么事,不想,他竟会“杀人”……
陈思华强忍心中的疼痛,叫儿子报警自首。之后,陈岳霆拿起电话,向警方自首。
双亲白发在风中,血案警钟敲响
这个混乱懵懂最终血色染就的夜晚,王浪没有回红叶宾馆,而是带女朋友回汽车站附近家里睡。
12月8日早上6时40分,王浪才回红叶宾馆。他先打赵蕴的电话,没人接听。到401房间敲门,也没人应。他又到306房间,306房间的人说,赵蕴一直没有回来。这下,王浪感到有点不对劲,叫服务员打开门,才发现
王浪正要报警,湘潭市雨花区公安分局的民警来了,说此寨由陈岳霆所为,他已自首。
湘浑公安局现场鉴定,赵蕴系被他人用皮带勒住颈部致机械性窒息身亡。
2007年12月8日,陈岳霆以涉嫌故意杀人罪由湘潭市公安局雨湖分局刑事拘留。2008年1月3日,陈岳霆被依法逮捕,关押于湘潭市看守所23号。
一桩血案,伤痛的是两家父母的心。赵蕴是赵如湘夫妇的独女,他们怎么也不明白女儿会这样死得不明不白。他们只求尽快严惩凶手以泄夺女之恨。而陈思华夫妇,更是夜白头,几近崩溃。那是天资多好的孩子,而且,从小到大,胆小内向,大学毕业5年,连女朋友也不敢谈,甚至基本上连家门也不出,怎么一下就犯下如此惊天大案?痛定思痛,他们想,儿子一定是当时受到剧烈刺激而诱发精神疾病。此前,医院曾诊断儿子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精神障碍啊!这样一想,夫妇双双向赵如湘夫妇道歉,找法官与律师求情,奔走在挽救儿子生命的路上……
20087月24日,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首次开庭审理此案。陈思华――这位机械权威、曾是数千人大厂的总工程师、湖南省人民***府认可的湖南名人,当庭向赵如湘夫妇下跪,在庭上泣不成声。他递上儿子原来于本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为“双向情感障碍”的病历,依据《中国精神病障碍及诊断标准CCMD-3》,认为儿子发案时正处在混合发作期,恳求“法庭采纳其子有精神疾患的事实”,同时,他认为,其子系投案自首,受害人存在主观过错,诱发了儿子的性要求及激化了儿子的疾病发作,因此,法庭应依法轻判。而法庭认为,依据相关鉴定,被告作案时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遂判处被告死刑,并支付原告附带民事诉讼赔偿176887.14元。
对此判决,陈思华不服,遂向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登岳阳楼陈与义篇9
从李白诗作及其唐代有关史料推测,李白至少有六次到过岳州洞庭,开元三年出蜀南游途经洞庭,然而这次没留下诗作;开元二十七年秋,与王昌龄在岳州相会;天宝六年至十一年,相访贬谪湘阴挚友崔成甫,《古风》(美人出南国)可能就是为崔成甫所写;至德二年流放夜郎,次年至临湘在这里认识了裴隐,写下了《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乾元二年,李白李贾至相逢,写下了《巴陵赠贾舍人》《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等诗。这年冬赴零陵,次年春又经岳州,旋往江夏。从李白留下的45首岳州洞庭诗看,主要作于至德二年至乾元年间。
《旧唐书》载: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沂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宋阳,时年五十九。
(《旧唐书》卷一九下列传第一四下)
杜甫于大历三年冬经湖北进入岳州,次年春离开岳州,大历五年冬,卒,其所作岳州洞庭诗大多作于此段时间。
虽然李杜二人都曾到过岳州,但李杜并未相会于此,李白于乾元年间被流放洞庭时,杜甫此时还在秦州。对于李白的这次流放,杜甫还是较为关注的,他在秦州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忆李白的诗《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全唐诗》卷二二五)
诗的前两联以凉风起兴,营造出了一种悲秋气氛。此时,安史之乱尚未甫定,杜甫生活还处于辗转流离之中,但他此时却想到了更远的朋友,希望能够得到友人的音讯。然而江湖险恶,鸿雁难到,诗人无限伤感。“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被称之为“千古伤心语”(《杜诗镜铨》)。这是对李白身世沉沦的命运的同情,对无端伤害他的小人无比憎恨,本来一心想为平定叛乱尽心尽力的人怎么会一下成了囚犯呢?最后两句用屈原投汨罗江而死的典故,来表明李白和屈原一样,其爱国之心至死不灭,其满腔冤屈也是亘古未有。这是我们仅见的一首杜甫在李白被流放洞庭时所作的一首岳州洞庭诗,而且,对于此诗,李白并未作任何回应,估计可能由于某种原因李白并未读到此诗。而杜甫抵达岳州洞庭时,已到了代宗大历三年冬(公元768年),此时李白已逝世(公元762年)多年了。
我们在这里把李杜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他们同为盛唐时最具盛名而又风格迥异的作家。在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至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的24年里,两人创作的岳州洞庭诗歌数占这一时期洞庭诗歌总数的36.9%。他们的诗歌,代表了这一时期岳州洞庭诗歌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
首先,从反映现实生活层面上看,李杜都能把自己所经历的社会***、人民所遭受的疾苦书之于诗,并于诗中倾注着强烈的爱憎情感。如李白就写下了《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来反映乾元二年八月康楚元、张嘉延据荆襄作乱这一事件。杜甫也写下了《舟中苦热遣怀,奉呈杨中丞通简台省诸公》来反映臧蚧之乱。然而,李白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在不知情下加入了永王李***队,“败,当诛。……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旧唐书》卷一九下列传第一四下)。李白的这次“从***”经历几乎把命都给弄丢了。但在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便遇赦。在极短的时间里,他从死神边走过,并又成了自由之人。当他到达岳州洞庭诗,安史之乱战局好转,不时有好的消息传来。李白本是一个充满幻想之人,一旦生活给予他希望,他便能很快调整自己心态,迅速摆脱人生沮丧的一面,重新恢复活力。于是,他便在岳州留下了神采飞扬的一笔,他以欣喜的笔调来写洞庭诗歌,使得岳州洞庭诗歌出现了一种异调。我们先看看他的《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全唐诗》卷一七九)
这三首诗作于乾元二年,这组诗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丝毫不逊于其前期作品。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纵情诗酒的狂态,淡泊名利的胸襟,以及疾恶如仇的品性。这些便是盛唐前期诗人的特征,是与洞庭诗总体风格迥异的格调。几乎在同一时间,李白还写下了另外一些诗,在《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中,诗人劝慰李晔与贾至不要因目前的得失而耿耿于怀,不要辜负眼前良辰美景。《留别贾舍人至二首》写得相对凄婉些,但“拂拭倚天剑,西登岳阳楼。长啸万里风,扫清胸中忧”仍然给人豪气冲云天的形象,而“何必儿女仁,相看泪成行”也有“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之豁达。“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临江王节士歌》),“剑舞转颓阳,当时日停曛”(《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登眺餐惠风,新花期启发”(《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衡岳僧方外》),这些个性张扬的诗篇,不仅在杜甫洞庭诗歌中很难见到,在唐岳州洞庭诗歌中也是很少见的。李白依然以盛唐前期的笔调来写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因而其诗显出清刚昂扬之气势,这种气势正是洞庭诗歌所缺少的。李白用其雄奇的笔墨,为洞庭诗歌抹上了重彩的一笔。
杜甫比李白年轻11岁,对开元盛世的感受不如李白强烈。当其步入仕途时,***局在不断恶化,加之他对事物的察觉极为敏锐,所以能于平静表面之中发掘出事物的本质内涵。他性格中又有沉郁的一面,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很难在其诗中看到他展颜一笑。他为生计苦,为自己病痛苦,为家人四处奔波苦,为国家战乱终未平定苦。他就是带着这些苦痛来到岳州洞庭的,而且直至其死,这些苦痛也终未解决。杜甫自始至终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为己任,其思想中儒家思想极浓,因而他往往陷入这些痛苦中得不到解脱。其后期诗已脱去了盛唐诗的特征而步入了中唐,晚期创作的洞庭诗歌尤其如此。同样是反映社会***的诗,在李白那里,社会***似乎在他手中轻而易举可以平定,然而在杜甫手中却不是这样了,多年的漂泊动荡生活使他变得十分现实。我们看他的作于岳州的《夜闻篥》便可感受到同是写时事,李杜之间有差别:
夜闻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悲壮。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全唐诗》卷二二三)
诗人夜中听到邻舟夜吹篥之歌,顿觉感伤不已,“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杜诗详注》以此句为甫反诘之辞:“君为此曲,但知干戈离乱之苦,独不见舟中漂泊者江湖行路之难乎?何为故作此声,动人愁思也”。这种无端的反诘实在令人深思,我们不禁又要反问,江湖行路之难是因何而起?这样,我们便可见杜诗深沉之境界了。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在反映时事上,杜甫诗中少了盛唐诗人那种昂扬向上的个人气质了,更无李白之自信与洒脱。由于他把深广的社会内容加入了个人漂泊无依的生活中,其诗也显得沉郁而感伤。
就情感抒发而言,李杜在其岳州洞庭诗中均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爱国思想。但李白的爱国往往与自己的才能能否实现相联系,充满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因而在他的反映社会***的诗篇中,多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些反叛者,并对他们进行无情的诅咒。“……今兹讨鲸鲵,旌旆何缤纷。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剑舞转颓阳,当时日停曛。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关河望已绝,氛雾行当扫。长叫天可闻,吾将问苍昊”(《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把平定叛乱作为展示自己的才能的最好机会。然而,李白毕竟是一个刚遇赦不久的人,要想在平定叛乱中层示自己才能几乎是不可能的。再加上他受道家思想影响较大,少年时为“竹溪六逸”(《旧唐书》卷一九下列传第一四下)之一。“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白晚好黄老”(《新唐书》卷二二列传第一二七),故在功名难得的情况下,诗中也有些及时行乐及隐退的消极思想。“吾将抚尔背,挥手遂翱翔”(《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人生且行乐,何必组与圭”(《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终当游五湖,濯足沧浪泉”(《郢门秋怀》),这也很少见于杜甫篇章。杜甫却把爱国与同情人民思想相结合,因而他不仅对那些造成劳动人民生活动荡不安的反叛者予以鞭挞,即使是统治者,如果不站在人民一边,而对人民进行盘剥,他也会给予无情的指责。“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韵》)。“壤童犁雨雪,渔屋架泥涂”(《过南岳入洞庭湖》),“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岁晏行》)。这些诗句通过对农民生活的具体而详实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对他们的同情,进而对造成这种灾难的原因进行深层探索。杜甫虽比李白现实得多,但对于社会的巨大变动,更多只是对***感到震惊,对国家陷入战争感到无比痛惜,对反叛者直言痛责,对广大人民深切同情,并把平息***的希望全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而自己却感到无能为力,只能陷入无尽的痛苦忧愁之中。从这层意义上说,杜甫诗又不像李白的诗,他的诗缺少那种积极进取,顽强执著的盛唐精神。他的岳州洞庭诗就像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虽然对生命无比热爱,却无力抗拒悲剧命运的发生。
除此之外,李杜二人的岳州洞庭诗在艺术风格及诗歌语言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前人已于此多加论述,因此不再赘述。
李杜二人的岳州洞庭诗所呈现出的不同特色主要是由于诗人禀性存在着个性差异和诗人之气质、才情、思想观念及对生活态度有所不同而引起的。但无论怎样,他们二人对唐岳州洞庭诗歌发展的贡献具有不可磨灭性。正如《唐才子传》所说:“观李、杜二公,崎岖版荡之际,语语王霸,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骚雅之妙,双振当时,兼众善于无今,集大成于往作,历世之下,想见风尘。惜乎长辔未骋,奇才并屈,竹帛少色,徒列空言,呜呼哀哉!”
参考文献
[1]彭定求等主编.全唐诗[M].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
[2]陈尚君等辑.全唐诗补编[M].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第l版.
[3]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M].中华书局,2002年8月第1版.
[4]范致明.岳阳风土记[M].成文出版社,中华民国六十五年台1版.
[5]詹瑛编著.李白诗文系年[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4月北京新一版.
[6]杨伦笺注.杜诗镜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7]吴文志.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M].黄山书社,1987年12月第1版.
[8]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登岳阳楼陈与义篇10
关键词:厚积薄发 拓展比较 凸显自我
诗是文学中的文学,是一种唯美的艺术。诗情画意般的美好生活总是为人们陶醉向往。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当孩子们还在呀呀学语,口齿不清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大人的要求下,得意地背诵“床前明月光……”。可是在他们读了小学,上了中学以后,幼时的那种对古诗词的兴趣却与日俱减。他们只是因为考试有古诗词填空及鉴赏题,才硬着头皮去学去背。学生诗情失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重新寻回学生失落的诗情?于是笔者反思了当前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照本宣科,枯燥无味
很多教师视野狭窄,文化底蕴欠丰厚,完全埋没在琐碎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备课只是一味地啃教参、抠书本,面对除此以外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之甚少,无法超越教科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自身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去激起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言简意丰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对作者、背景、解题、释词、译句等进行照本宣科的讲解,课上得枯燥无味,学生兴味索然。
(二)一首一首,费时低效
教师教学古诗词,通常都是一首一首孤立进行的,每首古诗词之间似乎毫不相干,没有什么紧密联系,知识点被零星无序地分布于每首古诗词当中。因此,学生脑海中形成的有关古诗词的知识是零碎、杂乱,易混淆,一知半解的。教师这种就课文教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一览众山小”,学生的学习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然也就难免费时低效了。
(三)读读背背,阅读疲劳
自古以来,读和背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致使部分教师把学习古诗词的过程简化为单纯的背诵积累,学生缺少思维的积极参与,容易产生阅读疲劳。结果是学生机械重复地读,熟读了,会背了,默写起来别字多;背了这首,又忘了那首。殊不知古人读书,常作摇头晃脑之状,是入情入境的吟;而今人读书,是有口无心地念,其效果自然也就大相径庭了。
二.改进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具体举措
基于上述对古诗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思考,我阅读了一些相关著作,并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以我正教的人教版八年级上的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为例,谈谈我在教学古诗词方面的一些改进的做法:
(一)厚积薄发,课堂显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堂精彩的课的准备就是要阅读,每天不间断地阅读,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只有通过平时的广泛阅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识、扩大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智慧,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做到厚积而薄发,才能使课堂焕发光彩,彰显魅力。例如在对作者的认识时,笔者惯例的介绍是: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巩县,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他本人被尊称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这些资料随便的一本教辅资料上都有,虽然笔者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回答其中的知识点,然后自己再加以补充、课件呈现,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都不高。这也难怪,什么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诗史”、“诗圣”这些内容他们不是早就滚瓜烂熟了吗?
于是,笔者自问:除了这些我还了解杜甫的什么?我对杜甫的认识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吗?杜甫的父母是谁?他出身在一个怎样的家庭?他有兄妹吗?他自己又有几个孩子?他是怎样走上仕途的?他常跟哪些人来往?他和李白是好朋友吗?他也爱喝酒吗?……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虽然这些问题并不与教学有很直接的关系,但如果教师对这些回答了然于胸,并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适时适度的补充一二,那么,这无疑就会激起学生对作者更多的求知渴望,并会大大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后来我在上课之前先问学生:“杜甫和李白是好朋友吗?”这一问学生可傻了眼,大部分同学纷纷开始猜测。别怪学生不知道,我也是查资料才知道的,问了周围的同事们,他们也不知道。等到上课时,笔者声情并茂地介绍杜甫与李白的深厚友谊:天宝三年(744),考进士不第后一直游历四方的杜甫在洛阳与比他年长十一岁李白首次相识,两人一见如故,促膝长谈,把酒论诗,相携同游梁宋齐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第二年,他们在山东兖州石门分手后就从未见面,但两颗伟大的心灵仍然心心相印,相互牵挂,且常有诗歌寄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杜甫对李白由衷的褒扬。《杜甫诗集》可以见到杜甫写给李白的赠诗多达十几首,可见他们至真至诚的情谊。闻一多先生认为,李杜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相遇,并把这次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的相碰”。一代文豪郭沫若在晚年还为此写了一本书――《李白与杜甫》。笔者在介绍完这些后并顺势推荐学生阅读此书。
这些资料是我阅读查找、搜集积累的,当我以这种拓展学生熟识素材中未知领域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杜甫与李白的深厚友谊时,无疑就在学生面前打开了诗人的另一个陌生的世界,学生们倾听的十分入迷,表现了极大的好奇与兴趣,而且想更多地了解诗人。当然,笔者在下次教学认识杜甫时又会从有关杜甫绝非寻常的家世、杜甫走上仕途的途径等其它方面进行认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杜甫的兴趣,而且丰富了诗人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诗人其它诗歌的理解能力。
诗人杜甫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笔者说为人师者若读书破万卷,则上课亦如有神了。以上仅以诗人杜甫之一角举隅笔者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使沉闷之课堂焕发生机,显课堂无穷之魅力的做法。教师至少应当对教科书中经常涉及的重要诗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社会交往、思想性格、主要作品等有统筹的认识,使自己的阅读积累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成千上万个接触点,并且经常自问我认识他们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吗?正如孟子所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二)拓展比较,课堂现活力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才有鉴别,而学习古诗词总是离不开对诗词的鉴赏。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拓展相关的教学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怎样把这首诗与那首诗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由此及彼,求同求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学生在比较中明了诗词作品各自的个性特点,帮助记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认清事物的本质,认知古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达到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比较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可以是诗中的一个重点词语,也可以是诗中的某一句诗,但更多的是整首诗与诗之间的比较;既可以是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是不同诗人的同题作品,但更多的是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的比较;既可以着眼于作品的内容基调,也可以着眼于作品的形式技巧,但更多的是从题材、体裁、背景、主旨、技巧、风格等多角度进行比较。比较阅读的素材应尽量以教科书以内的素材为主,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例如,笔者就对《望岳》进行了多角度的拓展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诗词作品内涵的领悟。
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比较。这两句话的题材是相同的,描写的都是泰山,但杜甫是在泰山脚下的感慨,而孔子是在泰山顶上的感慨。这两句话都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都赞颂了泰山的雄伟高大,都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意思。但主旨不同,孔子的话实际上是指人要用超越自我的崇高的心境来看待人世间的纷扰;而杜甫的话是想象自己不久登上最高峰的自豪感。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但笔者在教学时并不与其它两首《望岳》进行比较阅读,因为很明显,这样的比较阅读难度太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笔者把这首诗与本课中的另一首《春望》以及与本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进行比较阅读。
杜甫的《望岳》与《春望》的比较。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不同,创作时间已相距十多年,其间经历了“安史之乱”,因此诗人抒发的感情也不相同。《望岳》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借景说理,由泰山的高峻挺拔、神奇秀丽入手,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感悟,触发理性的思考,具有哲理的思辨色彩。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这类写景说理诗,如《登鹳雀楼》、《题西林壁》、《观书有感》等。《春望》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借景抒情,由“山河在、草木深”的惨景,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悲己的人生感慨。
杜甫的《望岳》与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比较。这两首诗创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二十多岁时第一次离开故乡的远行之作。其次,景象都十分壮丽。但是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杜诗重在述志,而李诗却重在思乡。
王维《使至塞上》与李白《送友人》的比较,陈与义《登岳阳楼》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比较,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刘禹锡《望洞庭》的比较,刘禹锡《秋词》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比较……可以比较的古诗词不胜枚举,经常地比较阅读,就可以做到温故知新了。
(三)凸显自我,课堂添动力
美国学者大卫・博金斯说:“我们并不缺少知识,我们非常缺的是运用知识,缺的是思考性学习。”反思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并不缺少背诵积累的知识,非常缺的是运用知识凸显自我。虽然学生背诵古诗词一些优美的诗句,但这些诗句似乎与学生的精神成长毫不相干,它们既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也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只是作为被记忆的知识在考试的填空题中发挥作用。笔者以为只有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把语言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工具,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自我的审视,让学生体会到智慧创造的乐趣,课堂才会激发一种自我需要的驱动力。笔者就对《望岳》层层剖析,力求使文本与学生自我紧密联系,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内在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中的最后两句无疑是最为人们所传诵的,为什么呢?因为它道出了一切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共有的情怀,引起了人们的共鸣。那么学生对这两句话有什么领悟呢?只要努力战胜困难,就能攀登人生的高峰。这已经是标准答案了,很多老师需要的就是这种教条式回答。然而仔细想想,学生的这种回答与学生的自我触发还是相距较远,学生并不因此而变得勤奋。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高峰是各种各样的,那么诗人有没有努力登上他诗的高峰呢?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思考:那么你有没有努力登上你学习的高峰呢?此时,学生们都面露愧色。这样,笔者通过挖掘文本与学生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助于文本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作品深层内涵的把握。
知识由于得到运用而得到发展,笔者在古诗词教学别重视学生的主观性表达训练,经常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句运用联想与想象,进行改写、扩写、引诗句入文,意境再创造,人物活动再现等训练,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中学生虽然不曾亲见泰山“阴阳割昏晓”之壮景,但一明一暗的景象却在生活中随时可见,“割”又是学生所熟悉的动作。因此笔者就让学生围绕这句话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想象描写。学生们开始静思默想,在经过自己的一番思维之后,不仅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运用,而且对这句话记得更牢,懂得更深。例如有一位学生描写如下:
晴空万里,阳光铺洒在巍峨高大的泰山南面,那奇形怪状的石头,挺拔多姿的松柏,呈现出一片明朗的色彩;而在茫茫无际的泰山北面,却是阴森昏暗,迷蒙一片,不见天日。为什么这泰山南北形成了一明一暗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象呢?原来是泰山上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把阳光割断了。
综上所述,笔者从三个方面改进了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冷漠态度,寻回了学生失落的诗情。总之,教师要不遗余力地使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传统”,最终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陈明选,沈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北京:世界***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登岳阳楼陈与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