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贤语录篇1
1、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要在附近的几棵树上多死几次试试;
2、踩到香蕉皮摔倒了,一定要爬起来继续踩,踩烂掉它就不滑了;
3、面对现实吧,生活往往比那些偶像剧的口味要重得多;
4、死后占个墓,总算弥补了生前不能买房的遗憾;
曾小贤语录篇2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幽默
一、介绍
幽默一词最早由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在1949年创立,是由英文单词半音译过来的。幽默是指使人感到好笑高兴滑稽的行为举动或语言。它以诙谐或是讽刺的语言形式反映人类文明和智慧,使人在感到愉悦的同时深受启迪。如今,对幽默的理论进行研究,已成为一门具有***地位的专门学科。近年来,语义学、语用学、文化语言学等基础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壮大,尤其是语用学的逐渐成熟,为我们今天对幽默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宽的视野和更新的角度。本文试从语用学角度对幽默的产生进行分析。
二、合作原则与幽默
会话含义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讲座上提出的。他认为,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互相合作的,谈话双方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双方话语都能互相理解、共同配合,因此,他们都遵守着某些合作性的原则,以求实现这个愿望。他将这些原则称为会话的“合作原则”。合作原则要求每一个交谈参加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都符合这一交谈的目的或方向,就是这些原则使得他们能够继续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否则若答非所问,互不连贯,漫无边际地扯开去,谈话就无法进行。
合作原则具体内容包括:
1. 数量准则:(1)使你的话语如(交谈的当前目的)所要求的那样信息充分;(2)不要使你的话语比所要求的信息更充分。
2. 质量准则:(1)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 关系准则:要有关联。
4. 方式准则:(1)避免含混不清;(2)避免歧义;(3)要简短(避免冗长);(4)要有序。
然而在实际交际中,人们经常为了某些目的,并不严格遵守每条准则。肯普森指出:如果说话人在遵守合作大原则的基础上违反了某条准则,而这种违反又能被听话人觉察到,且说话人又坚信听话人有类似觉察和理解话语的能力,那么说话人违反准则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一定的言外之意。这个“言外之意”也就是超越字面意义的隐含意义,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会话含义”。分析后得知,许多幽默小品中的会话正是突破了这些“会话常规”,才导致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翻新出奇,产生幽默。因此,通过分析会话的一方如何违反以上准则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领会、解释幽默小品中会话双方种种有意识的违反准则的现象,以及幽默的产生。下面就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爱情公寓2》中故意违反准则产生的幽默效果
(一)违反“量”的准则产生幽默
量的准则规定了交际双方说话时所应该提供的信息量:既不应少说,也不要多说,即说话方知道说多少合适就说多少,但不能把对方不期待或不要求说的都说出来。因此,对数量准则的违反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说话方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提供的信息量不足,二是提供的信息过多。在这两种情况下,言语交际中就会出现言外之义,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例1:宛瑜:“师傅,我们现在离市中心远吗?”
公交车师傅:“刚才不远,现在挺远的。”
此对话发生在宛瑜和公交车司机师傅之间,对于宛瑜的提问,公交车司机只需要回答远还是不远就可以了,但是公交车司机却说刚才不远,这句话超出了宛瑜所需要的信息,告诉宛瑜刚才不远,现在很远。这样的回答让人产生心理落差,令人失望,产生幽默效果。
例2:曾小贤:“众所周知,胡一菲同志是我们爱情公寓众多住户中的一朵奇葩,就凭借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多年来她独揽了公寓中的多项纪录,其中包括:最爱管闲事;学历最高;嗓门最大。当然,这还不是她所有的称号,不得不承认,她,她是个传说。”
这段台词是曾小贤对胡一菲的评价,乍一看,应是对胡一菲的褒奖,称赞她是公寓中的奇葩。因独特的人格魅力独揽公寓中的多项纪录。观众此刻得到的信息已足够,即胡一菲在朋友小贤眼中是个不错的人,而小贤却没立刻结束,又详细地一一列举一菲的各项“纪录”,令观众大跌眼镜。因为各项所谓的“纪录”均算不上优点,故意给出过量的信息使得小贤对一菲的评价似褒实贬,笑料十足。
(二)违反“质”的准则产生幽默
在幽默对话中,有时其中一方可能会说出另一方也认为不符合事实的命题,从而产生幽默。
例1:宛瑜:“您好,我要一份肯德基。”
服务员:“我们这里有很多种,请问您要哪种?”
宛瑜:“我要一份肯德基!”
此对话中,服务员想要得到的信息是要肯德基具体食品名称,肯德基只是一个快餐店的名字而不是食品,但是宛瑜回答只要一份“肯德基”,她的回答没有达到服务员想要的信息,而是把肯德基当成一种食品,她的回答是违反了合作原则中“质量”准则,本身宛瑜作的就是错误的回答,所以违反准则产生幽默效果。
例2:一菲:“对!没错!红色的地毯是80米,怎么搞的,竟然少了5米,这老板也太缺德了吧?猪肉涨价地毯也来给缺斤少两?他们的地毯不是猪皮做的吧?”
胡一菲说的这句话中,前后没有什么关系,前面说地毯少了5米,后面说猪肉涨价,硬是把这两种毫不相干的东西扯在一起,竟然达到了非凡的幽默效果。
(三)违反“关系”准则产生幽默
在会话合作原则中,“关系准则”要求会话双方所说的话都要与话题相关,即说话要切题。如违反这一准则,交际势必难以正常进行。还往往引出滑稽可笑的结果。
例:曾小贤:“今晚很特别吗?”
吕子乔:“我夜现天象,隐约感到紫气东来、春光乍泄。龙飞天、凤还巢。主要是我左眼皮一直在跳。所以今晚一定有艳遇。”
这是一段发生在曾小贤和吕子乔间的对话。子乔要求小贤同去酒吧,而宅男小贤却因要看连续剧而推脱,于是故意问去酒吧的原因是今晚有特别之处吗。子乔并无正当理由,于是对其提问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顾左右而言他,发挥其口才佳之能事,说今夜天象如何之好,与小贤的问题毫无关联,花心的他还将自己的眼皮跳牵强的作为要艳遇的征兆。这种荒唐的联系营造出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四)违反“方式”准则产生幽默
“方式准则”是指人们不用某种语言通常使用的简洁方式去说话,而是转弯抹角、咬文嚼字地去说话,使听话人感到其中必有缘故。
例:吕子乔:“曾老师,十五分钟后去酒吧,我需要一架僚机。”
曾小贤:“什么机?”
吕子乔:“当战斗机执行任务的时候,一般都会有另外一架飞机在旁边策应。一旦进攻失败,主机撤退,僚机掩护,必要的时候和敌人同归于尽。”
这段话中,子乔想找小贤陪自己同去酒吧,作为自己吸引美女的陪衬,仅仅是需要一架僚机,用这个让常人乍一看很晦涩的术语使得观众明了真相后不禁暗笑。
四、结语
英语幽默丰富多彩,表达手段及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它是英语语言的精华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语用学角度探讨了幽默的产生,揭示了幽默语言和语言使用规律的关系。对幽默进行语用学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更好地体会英语幽默的韵味,提高我们欣赏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本文以《爱情公寓2》为例分析违反合作原则所产生的幽默效果,可以帮助观众提升对幽默的欣赏与运用。
参考文献
[1] Grice H. P.Logic and Conversation[M].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5.
[2] 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曾小贤语录篇3
关键词:试论 《增广贤文》 文化价值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增广贤文》是一本新颖独特、从清末至***前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启蒙读本,它在传统启蒙读物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全书共6290字,记录了许多反映生活哲理的格言,这些内容不仅儿童喜欢,就连成年人也乐于阅读,以致于其中许多格言至今仍广为流传,常被人们挂在嘴边,这正是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旧时代有这样的一句口头禅:“读了《增广》会说话。”这是民间对《增广贤文》的评价。《增广贤文》曾被人们奉为“做人的准则,处世的法宝,交际的妙术,治家的秘诀”。
过去,人们对《增广贤文》评价这么高,现在学习研究《增广贤文》还有没有价值,还有没有现实意义?1985年,周谷城先生在为《传统蒙学丛书》所写的《序》中,曾充分肯定了蒙学读物对于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的研究价值。他说:“有的蒙学书能够长久流行,为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本知识,进行道德教育,采取易于上口、易于记忆的形式等方面,确实有其长处和优势,是不能也不应一笔抹杀的,仅仅在这一点上,即自有其文化史和教育史的价值。”我认为:《增广贤文》等中国传统蒙学读物独具特色,编写经验极其丰富,认真地进行研究并科学地加以总结,对当今儿童读物和社会普及性通俗读物的编写有着极其重要借鉴意义。现就《增广贤文》的文化价值问题作一些探讨。
首先是句式创新、灵活多变。
传统的蒙学读物为方便儿童阅读,一般采用韵文和短句式,如宋代出现的《三字经》、《百家姓》,明代出现的《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就是如此,这无疑对儿童的学习是有好处的。但这些读物多数存在着句式整齐单一刻板的问题,这就使蒙学读物模式化倾向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容的生动表达。《增广贤文》打破了三言四言五言一种句式贯穿始终的限制,采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长句和短句交错的杂言句式排列,灵活多变,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只求对偶成句,不强求整齐划一。都押韵但换韵自由,视情况而定,不必如作诗般严谨,取其易于记诵即可,处处体现了自由活泼的特征。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从而突破了传统蒙学读物一种句式贯穿始终的基本格式,使语句更接近于口语,更易于为人们接受。可以说,这是《增广贤文》深入民间的原因之一。例如:“满招损,谦受益”,“言而无信,百事皆虚”,句式是三言四言,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诚实守信;“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句式是四言七言,但都表达了时间过得很快,使用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到的,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则是五言七言,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努力学习,不要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以免将来后悔莫及;“孝当竭力,非徒养身”,“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之恩”,“早把甘旨勤奉养,夕阳光阴不多时”,则是四言六言七言,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和珍惜亲情。
其次是形式创新、格言警世。
《增广贤文》以格言的形式,荟萃成书,讲述了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介绍了待人接物的经验,宣讲了人生哲学,并希望能进一步治世育人、敦伦劝孝、美化风俗。它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实际上是一部格言集。从《增广贤文》所录格言的来源看,这些格言都经过千锤百炼,有着广泛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增广贤文》代表了许多人的思想,凝聚了前人的智慧,这与其他蒙学读物只代表作者一家之言有极大的不同,是本书价值的又一表现。书中那些精辟的语句绝非凭空而谈、信口雌黄,而是对中国人处世经验、智慧和原则的总结,因此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正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等;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深”、“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等。这就使得这本书如同今天的《格言警句大全》之类,雅俗共赏,切近实用。
其三,兼容百家,普及经典。
传统的蒙学读物,绝大多数是反映儒家的观点、代表儒家的思想,《增广贤文》则不是这样,书中虽然也有儒家的说教,但其主要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这在蒙学读物中是很少见的,这也正是它的独特之处。书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家中无才子,官从何处来”,“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与全书所弥漫的道家思想有所不合。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其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增广贤文》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增广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释道各家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增广贤文》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有的格言警句来自经史诸子,如“知足常足,终身不辱”是从《老子》中的“知足不辱”化出;“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是《论语》中的句子;还有“慢藏诲盗,冶容诲***”(《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荀子》),“鹪鹩栖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止于满腹”(《庄子》)等。 有的格言出自历代著名的诗句,如“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李白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变化而来”;还有“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等。有的格言警句出自著名的小说、杂记,例如,“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喻世明言》第11卷作“着意种花花不活,无心栽柳柳成荫”;“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在《西游记》第5回出现过;“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见于《西游记》第37回;还有“狐眠败砌,兔走荒台,尽是当年歌舞地;露冷黄花,烟迷津渡,悉为旧日争战场”,简直就是《红楼梦》第一回中《好了歌注解》的改写本。有的格言警句来自民间通俗文学,例如“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即是出自于宋话本《碾玉观音》。
《增广贤文》还采用了一些蒙学读物中的句子,例如,“志从肥甘丧,心以淡泊明”,《菜根谭》原文作“志以澹泊明,节从肥甘丧”;“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这句在《神童诗》中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出自《名贤集》;“洒扫庭除,须内外整洁;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勿临渴而掘井,宜未雨而绸缪”则出自《治家格言》。正是因为出处不同,所以全书正如清代周希陶在《重订增广·序》中所说:“有文言,有俗言,有直言,有婉言,有恶善言,有勉戒言,有在家出家言,复有仕宦治世言,有隐逸出世言,士农工商,无一不备。”不拘一格,广泛采录,正是其特点所在。
其四,少用典故,通俗易懂。
以往的蒙学读物都存着用典过多、深奥难懂的问题。《增广贤文》在这些方面就有了突破,不仅用典少,而且不强求以骈句行文,这就使《增广贤文》有了一个不同于其他蒙学读物的新面貌。文中只有“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二句是明显用典。前一句讲的是唐朝王勃去南昌时,得到马当地方的风神相助,路途虽远,但一夜即到南昌,在滕王阁的聚会上写出了名篇《滕王阁序》。后一句说的是宋代一个书生十分潦倒,在饶州作官的范仲淹十分同情他,就叫随从拿出纸墨,陪同穷书生前往饶州城东荐福寺,拓欧阳询的碑帖,去京师售买,每本可获千钱。但途中遇雷雨,巨雷将石碑击得粉碎,穷书生只怨自己命运不佳。这两句的主要意思是:“时来”的时候,是天意在帮助,你就好好地珍惜;“运去”的时候,也是天意在为难,切莫乱强求。除以上两句外,《增广贤文》基本无须讲解就可明了。在“言必引经,文必四六”用典之风盛行的明代,作者敢于打破常规,不用典故,而采用接近现代白话文的写法,确实难能可贵,确实有胆量、有创建、有先见之明。难怪乎诸如“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老心不老,人穷志不穷”、“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等等不藏典故、明白晓畅、易读易记的俗语谚语至今还流传在群众口头上,这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其五,内容广泛,论述精辟。
《增广贤文》最能征服人心的是它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增广贤文》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全书重点谈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及人际关系,如“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二是命运,如“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三是如何处世,如“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如“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性本恶”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辨,“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增广贤文》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书中说:“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人们既然不能真诚相待,那么他们追求的必然是真情以外的东西,这就是金钱:“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这种恶劣的世俗现象,使作者发出感慨:“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
其实,书中并不是一味崇拜金钱,也不是片面地反对金钱。作者是深知金钱的重要:“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人贫志短,马瘦毛长”,(上接第4页)“有钱堪出众,无衣懒出门”。财富的占有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怎样才能富有呢?书中有两种说法,一是“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二是“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
《增广贤文》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书中说:“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由于“举头三尺有神明”,所以人们应该行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有善愿,天必佑之”。那些做恶的,迟早会受到报应:“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书中的这些内容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倡导行善做好事,则是值得肯定的。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增广贤文》也不例外。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必然打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必须注意到它有不少反映封建伦理和道德观念甚至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宿命论色彩的内容,如“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等;有的内容以个人为中心,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例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有的反映了在当时社会制度下小市民阶层得过且过、畏缩苟安的心理和避祸厌世的消极人生哲学,例如“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有的在当时社会不失为对社会现象的正确反映,但在今天来讲,却是我们应该摈弃的,例如安分守命、明哲保身、息事宁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见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莫管,无事早归”、“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等等即是。此外书中那些表达及时行乐思想的内容也是不可取的,如“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能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这些带有时代局限的糟粕,影响了全书价值的高品位。我们在阅读时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明察扬弃,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清·周希陶《重订增广·序》.岳麓书社,1987第一版。
2、《名贤集》。
曾小贤语录篇4
在朝鲜战争时期,“金秀琳”这个名字是邪恶的代名词。战后,韩国***府每次黑名单、“邪恶轴心名录”,金秀琳都是唯一上榜的女性。她貌美如花,是上层社会有名的交际花,被认为是为朝鲜情报机构服务的“第一女间谍”。长久以来,韩国和美国都在重复一个故事:金秀琳勾引一个美国***官,窃取了重要***事情报给朝鲜,是挑起朝鲜战争的罪魁祸首。
1950年7月下旬,朝鲜***队逼近汉城(今首尔),韩国***方下令处死交际花金秀琳,称她是“非常恶毒的国际间谍”。此后,金秀琳更加声名狼藉。美国《皇冠》杂志评价说,金秀琳是“背叛美国的韩国狐狸精”。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当时还在好莱坞打拼,他主持引进了一部电视剧,把金秀琳描述成亚洲版的玛塔·哈莉——西方世界最著名的十大间谍之一。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金秀琳和她复杂的感情生活、“间谍生涯”被历史封存。近日,美国国家档案馆一份标注着“绝密”的文件被打开,金秀琳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这份文件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金秀琳被控从美国一名上校那里取得了情报,通报给朝鲜***方。然而事实是,这名美国上校本人都不知道这个情报,金秀琳根本没有情报可以泄露。
真相来得太晚了,金秀琳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35岁。
金贤姬:策划炸毁一架韩国客机
金贤姬,作为朝鲜劳动***“工作员”的名字是“金玉花”、“金花玉”,1964年1月生于平壤,生就一副美人坯子。其父是朝鲜外交部官员,曾作为外交官携眷常驻古巴,金贤姬的妹妹金贤玉和弟弟金贤洙就出生在哈瓦那。金贤姬上小学时,就曾作为童星演过电影;中学时代,曾作为青少年代表向出席南北和谈的南方代表献过“金达莱”;曾就读于***综合大学(生物)和平壤外国语大学(日本语);1980年3月,被朝鲜劳动***“调查部”选中,远离家庭,在若干“特殊机构”里长年接受包括外国语能力在内的旨在培养一流“工作员”的各种训练,可以熟练使用日语和中文(包括广东话)。
金贤姬策动了1987年汉城奥运前夕的大韩航空的空难事件,事后原本想服毒自杀,却失败被捕。后来她在南韩接受审问时,一直使用标准的日本语,并捏造了可怜的身世,企***掩盖她是北朝鲜人的身份。直到她在电视上看到南韩人的生活,并不像她在北朝鲜时那般水深火热,才开口承认了一切。
1990年3月27日,金贤姬被汉城地方法院判处死刑。后蒙卢泰愚总统“特赦”,于一年后被释放。尔后,金贤姬在韩国安企部的保护下从事著书和讲演。其后来出版的题为《现在,作为女人》的手记,在韩日两国都成为畅销书,后又被拍成电影,据说仅版税一项就高达10亿韩元。1997年12月,金贤姬与当时曾参与她的调查工作的原安企部官员秘密结婚,现在韩国过着“普通主妇”的生活。
袁正华:韩***官窃取情报
袁正华1974年出生,1989年~1992年间,她在朝鲜接受对韩间谍训练,因训练途中受伤而退役。之后,她因偷盗百货商店,在6年中辗转各地。1998年,袁正华在亲戚的帮助下了结了盗窃事件,并成为朝鲜保卫部的成员,然后被派往中国,在吉林等地经商。在1999年~2001年期间,袁正华先后参与了对100多名“脱北者”及韩国商人的绑架活动。2001年10月,袁正华接到“上级”潜入韩国的指令,遂伪装成朝鲜族人与韩国男子崔某结婚,之后前往韩国定居,并获得韩国国籍。
袁正华在进入韩国后又伪装成“脱北者”,并于2001年11月向韩国国家情报院自首。在这一身份的“掩护”下,袁正华往返于中国、韩国、朝鲜和日本,开展间谍活动。
2002年10月~2006年12月,袁正华先后14次向朝鲜保卫部报告韩国国内情况并进一步接受指令。2003年,袁正华掌握了韩国对朝情报人员的活动细节,还收买了同韩国情报机关有联系的企业家。2004年,袁正华还接到暗杀对朝情报人员李某和金某等的指令,并以毒药和毒针进行事前准备工作。
曾小贤语录篇5
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
成书时间:战国初期
类别:语录体散文
内容梗概
《学而篇》第一
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为***篇》第二
1.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2.原文: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向孔子学求官职得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懊悔。言语的错误少,行动的懊悔少,官职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3.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如何能走呢?”
《公治长篇》第五
1.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么,不值得责备呀。”又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虑他的行为,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
2.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孔子坐着,颜渊、子路两人站在孔子身边。孔子道:“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道:“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什么不满。”
颜渊道:“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道:“希望听到您的志向。”
孔子道:“我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
《子罕篇》第九
1.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一点也没有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2.原文: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太宰向子贡问道:“孔老先生是位圣人吗?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道:“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到,便说:“太宰了解我呀!我小时候穷苦,所以学会不少鄙贱的技巧。真正的君子会这样多的技巧吗?是不会的。”
3.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天冷了,才晓得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4.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先进篇》第十一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都大,没有人用我了。你们平日说:‘人家不了解我嘛!’假若有人了解你们,打算请你们出去,那你们怎么办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一个拥有1000辆兵车的国家,局促地处于几个大国的中间,外面有***队侵犯它,国内又有灾荒。我去治理三年,可以使人人有勇气,而且懂得大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
又问:“冉有!你怎么样?”
答道:“国土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我去治理,三年时间,可以使人人富足。至于修明礼乐,那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又问:“公西华!你怎样?”
答道:“不是说我已经很有本领了,我愿意这样学习:祭祀的工作或者同外国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又问:“曾哲!你怎么样?”
曾哲弹瑟正近尾声,他“铿”的一声停止了弹奏,把瑟放下,站起来答道:“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同。”
孔子道:“那有什么妨碍呢?正是要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呀!”
曾哲便说:“暮春三月,穿好春天的衣服,我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道:“我同意曾哲的主张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出来了,曾哲后走。曾哲问道:“那三位同学的话怎样?”
孔子道:“也不过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哲又问:“您为什么对子路微笑呢?”
孔子道:“治理国家应该求礼让,可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虚,所以笑笑他。”
“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
孔子道:“怎么见得横纵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土地就不够是一个国家呢?”
“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
孔子说:“有祭礼的宗庙,有诸侯间的会见,不是诸侯国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当小司仪,那大司仪谁又由谁来当呢?”
精彩语言辑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朝闻道,夕死可矣。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
8.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1,小不忍,则乱大谋。
关键知识点
曾小贤语录篇6
一、峨眉山普贤造像群的历史概况
普贤道场峨眉山最早有普贤造像始于何时?文献中最早的说法见于清初太史蒋超的《峨眉山志》,蒋超在因袭了前人关于东汉明帝时“蒲公”追鹿见普贤示现之事后,明确提出“蒲公归而建普光殿,供愿王菩萨像”[3]151。第二种说法是1991年新版《峨眉县志》宗教篇称:“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载,晋代慧持法师于晋隆安三年(399年)上峨眉山,择地建庵(址在今万年寺),塑供普贤之像,取名普贤寺。是为山上第一座比较正规的庙宇。”2000年全国***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中国佛教协会、经贸世界杂志社所编《中国佛教寺院大观》也称:“东晋隆安年间(397-412年),净土宗创始人之一慧持大师前来传播,创建了全山第一座寺庙普贤寺(今万年寺)”,“万年寺始建于东晋,初名普贤寺,乃峨眉山第一座有史可稽的寺庙”。笔者认为,虽然两说皆为后世根据前人文献的一种推论,但东晋说相对可信。个中缘由因篇幅所限,恕本文不再赘述。此后,随着佛教的发展,峨眉山的普贤造像也逐渐增多。不过,由于峨眉山佛寺兴废无常,历史上的普贤造像难以尽详,现仅将见于记载的普贤造像情况搜录于后,若设普贤寺(殿)则一定供有普贤像,故一并述之。
1.唐代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9月中,时任礼部给事中的王士性(1547-1598)来游,见山顶卧云庵中所祀“三大士”像,皆为男相,其中“文殊、普贤大士虬须,观音大士则头陀而髯。”[4]16从造像形制上看,他估计为唐代早期作品。
2.宋代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太宗***黄金3000两,敕内侍张仁赞往成都铸普贤大士铜像,高2丈6尺,奉安于峨眉山白水普贤寺(今万年寺)。南宋范成大《峨眉山行纪》中所见普贤像还有两处:一是中峰院有普贤阁,二是峰顶光相寺有普贤小殿。
3.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朱元璋遣国师宝昙重建光相寺,殿履铁瓦,又名铁瓦殿,并铸奉普贤铜像于殿中。宣德三年(1428年)珏禅师开建普贤寺圆觉殿,铸普贤骑象1尊,并请名家绘制圆觉诸天像。嘉靖十三年(1534年)别传禅师创建金顶铜瓦殿,并铸普贤像1尊,铜佛65尊。嘉靖间,万年寺之毗卢殿新铸华严三圣释迦、文珠、普贤佛铜像。万历初年,有广元王,捐金铸造渗金大士3尊,送奉无穷法师供养。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妙峰禅师奉敕送大藏经去云南鸡足山,事后,至峨眉山礼普贤,并发愿铸三大士渗金像,以铜殿供之。妙峰返京复命后赴潞州(今山西长治市),从沈王朱模、大中丞王霁宇和内枢丘公等人募得捐资数千金,铸成铜殿3座,其中普贤愿王铜殿置于峨眉绝顶。该殿安装兴工于1602年春,次年秋落成,沈王为其寺额名为“永明华藏寺”。铜殿中祀普贤铜像,旁绕万佛。因殿顶渗以真金,光耀天地,故称普贤金殿,峨眉金顶之名亦由此而来。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胡世安游山时,自圣积寺老宝楼而西,见有普贤殿。而在吕仙祠(今纯阳殿)前见有重楼瑰玮,供奉普贤大士于上,弥勒居中。崇祯癸未(1643年)秋,青山庆斋法师偕徒可闻护送普贤大士像至峨山供奉。
4.清代顺治十七年(1660年),闻达禅师在接引殿铜铸普贤大士及十八罗汉像。康熙年间,贯之、可闻历经20年完成重建伏虎寺,曾任御史的傅作楫后经伏虎寺时,“陟殿谒普贤大士”[5]。其间,川陕总督哈占及文武官员助资,命可闻禅师重建卧云庵。庵成,塑供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像。康熙十一年(1672年),御史董明命重建圣积寺大雄宝殿,并铜铸普贤骑象,金身丈六,象伏地。[6]善觉寺也供有普贤菩萨,康熙帝曾***“普贤愿王法宝”玉印1枚,今寺有普贤殿,亦当为康熙年间建。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洪椿坪新修普贤殿。咸丰十一年(1861年),藏传佛教五世章嘉活佛叶熙丹毕尼玛(1849-1875)铸普贤铜像,送峨眉山金顶金殿供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楼藜然游大峨寺时,见有普贤像“设大龛正殿,独坐莲台上,法相奇伟,俨然丈六金身,耳贯大环,赤足,似老妇。”
5.近代1928年,僧源竺募资重修清音阁,塑供华严三圣,左文殊,右普贤,中为释迦牟尼。同年,僧圣宽于报国寺内建普贤殿,塑普贤菩萨像。1935年,新铸接引殿普贤铜像,高约3米。据上述①不完全统计,峨眉山各代铸造和塑造普贤菩萨像共约26尊次,但许多菩萨像却未能留传至今。20世纪50-60年代,峨眉山各寺包括普贤造像在内的佛像群遭到严重损毁。80-90年代,许多寺庙重新铸塑普贤菩萨像。如,华藏寺在武汉、成都两地铸造普贤铜像和华严三圣铜像;洗象池监院通孝重塑普贤菩萨骑象金身佛像供于大雄殿;1995年新建接引殿普贤殿,等等。自2002年起,峨眉山佛教协会借助建设“中国第一山”的时机,勤俭集资,兴建“恢复华藏寺改造工程”。2006年6月,举行了工程落成庆典和十方普贤圣像开光法会。2008年12月,峨眉山十方丛林大佛禅院及其普贤殿落成开光。
二、峨眉山普贤菩萨的典型造像与特色
从峨眉山现存佛教造像看,若不包括1米以下的小型造像和普贤画像,对外开放的普贤造像共23尊。其中,伏虎寺、洪椿坪各3尊,报国寺、洗象池、华藏寺等庙各2尊,大佛禅院、万年寺、圣水禅院、善觉寺、中峰寺、遇仙寺、仙峰寺、太子坪、万佛阁、白龙洞各1尊。以上各尊均在寺院内,而在大峨山绝顶露天有十方普贤巨像1尊。其中,有几尊普贤菩萨造像较有特色:
1.万年寺宋代普贤骑象铜像万年寺砖殿中的宋代普贤骑象铜像,通高7.35米,重62吨,普贤及莲台高4.05米,所骑白象高3.3米,四层金色莲花宝座高1.3米。铜像是具有代表性的普贤菩萨法像:法身通体贴金,形如满月童子,俊秀美丽,气度非凡。头戴双层五佛金冠,剔透镂空,上嵌六颗宝珠。两耳佩环,颈戴项圈,胸垂珠饰。身披袈裟,环系彩带,袒胸,双目微闭,嘴角略微内收,神态安详。双手平执如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六牙白象背负莲台,四腿直立,平站于四朵莲花之上。象鼻垂地,大耳长牙,目光下视,俯首贴耳,腮部丰满,神态慈祥。象背配鞍,彩带髻头。象姿似欲前行,普贤上身垂直端坐,头向左微斜。象体肉皱表现真实。六牙白象者,是菩萨的无漏六种通,牙有利用神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负,无漏无污,故称为白,以“六牙”象征六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痛、宿命通、漏尽通。而《普贤观经》则说:“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如意:欲如意、念如意、精进如意、慧如意),《宗轮论》说:“一切菩萨入母胎时,作白象形。”或乘白象,或自化白象,座下柔顺而有力的“六牙白象”象征其德。宋代普贤铜像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铜佛像,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金属铸件之一。在世界现存普贤造像中,是年代最早、体形最大、制作最精的紫铜造像。六牙白象系多块焊铆而成,体量之大、造型之优美、比例之匀称、形态之逼真、工艺之精湛,充分体现了宋代四川地区的冶炼工艺技术。它已成为峨眉山佛教造像的标志与典范,也是历史上峨眉山佛教兴盛的重要见证,是峨眉山镇山之宝,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单。
2.纯阳殿明代普贤造像纯阳殿大雄宝殿主尊明代华严三圣之普贤菩萨铜像,通高1.25米,造型精美,通体敷金。其形象特征为:男身,面容慈祥,微笑。脸形圆润,下颌丰满而突出。头戴五佛金冠,有垂肩护耳装饰。结跏趺坐。手印为讲经印。右手向前抬,手掌微上仰;左手平放于腿上。法衣有披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单。
3.金顶清代藏传普贤菩萨铜像金顶华藏寺普贤殿(金殿)的普贤菩萨骑象铜像为五世章嘉活佛铸奉。普贤菩萨结跏趺坐于三层仰莲台上,铜像通高2.75米,其中白象高1米,长1.55米,莲花座高0.55米,直径0.85米,普贤坐像高1.2米。普贤头戴高冠,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胸前饰缨络,双手执如意,慈祥端庄。六牙吉象侧身站立,头向前方。此造像艺术凸显藏传佛教特征,它体现了藏传佛教与峨眉山佛教的文化交流。
4.金顶现代十方普贤菩萨巨像峨眉山金顶华藏寺前的十方普贤造像由台湾著名建筑师李祖原设计。该像采用铜铸镏金工艺造像,占地1256平方米,总体重约600吨,通高48米。其中,须弥座的高度为6米,圆融法界至顶层的佛面高度为36米,圆满柱的高度为6米。须弥座上4尊六牙吉象分别面向东南西北佇立。大象背上第一层为普贤菩萨的四头像和两面身,其中,西面法身为吉祥半跏坐,手执如意,东面法身为吉祥跏趺坐,禅定印。第二层为普贤菩萨四头像。最高层为前后普贤菩萨头像,菩萨顶上有圆满宝柱。普贤十头像均戴五佛金冠,面容丰满,雍容端庄,睿智慈祥。须弥座内为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阿弥陀佛铜像,四周绕10尊汉白玉雕佛像。十方普贤菩萨圣像的造像结构和尺度大小,表达了十分丰富佛理内涵。通高48米,表征阿弥陀佛48大愿。圣像造型结构从下至上分为8个部分:须弥座部分为四方六层:分别表征佛教的“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圆环部分表征“一真法界”。莲花部分表征“众生之心,心生万物”。祥云部分表征“空性”。四尊吉象表征“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即显著贤菩萨普渡众生、“大行无止”。两面法身部分表征“华藏世界一佛二菩萨”。10尊菩萨头像表征“普贤菩萨十大行愿”。菩萨顶上的圆满宝柱表征“华藏世界重重无尽,普放光明”。十方普贤圣像目前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普贤菩萨铜像。在普贤菩萨法像中,它以多头多身多象面貌出现,这在汉地佛教造像艺术中应是一个创举。整尊圣像无论从设计造像理念、结构造型、视觉效果以及工艺等方面,做到了佛像宏伟,佛法精细深邃,完美展现了佛教道场的庄严,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综观历代峨眉山普贤菩萨造像,至少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数量众多。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在同一寺庙建筑群中普贤造像数量最多。
(2)形象庄严。普贤菩萨造像虽多,但无随意性造型,也无象奴相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为普贤道场的庄严氛围。
(3)形制硕大。如宋代普贤铜像重62吨,十方普贤像高48米、重600吨。
曾小贤语录篇7
公司历时5年呕心沥血的巨制。这部华语动漫电影的巅峰之作,将于近日全球公映。主题曲《风云决》“风云”再起
“风”、“云”、“决”上演惊天动地的正邪之战,主题曲《风云决》令“风云”再起。动漫电影《风云决》的故事截取了步惊云失忆之后,风、云为阻止傲决的野心,引发武林风云剧变的精彩片段。
任贤齐演唱的主题曲《风云决》与之前电影版主题曲不同,jonny yim的编曲,少了一份动感,却多了一份东方神韵的风格;制作人李安修及小齐的填词,少了一份刀光剑影,却又多了一份爱恨纠结的缠绵。“刀光、剑影、人心,看似终点,又回到起点”、“ 爱恨纠结,难分难解,又何苦再缠绵”,看似简单的歌词,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就像“风”、“云”在经历一场惊天决战后坠入悬崖,一个失去记忆,一个隐居避世,这样的生活反而让他们找到了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和各自的挚爱,最终让他们领悟到,所谓的江湖恩怨、武林仇怨只不过是庸人自扰,只有放下过往,才能活得逍遥自在。
动漫电影爱好者在欣赏这部巅峰之作所演绎的撼天动地的武侠针锋、刀剑交织的江湖风云、震撼感受的视听效果之余,主题曲《风云决》也将以它独特的东方神韵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聂风配音任贤齐很过瘾。
曾小贤语录篇8
本文所补18家34首诗,全部辑自清末归安姚氏刊本《凤墅残帖释文》(以下简称《释文》)。《凤墅残帖》乃南宋曾宏父(字幼卿)所刊《凤墅法帖》的残存部分。虽非全帙,但系据宋人手泽模刻上石,故其文献真实性毋庸置疑。关于此法帖的原貌,道光年间姚衡有过如下描述:
曾宏父凤墅帖,每卷前篆书“凤墅法帖卷第几”,石约高今衣工尺一尺余(工部营造尺一尺一分一厘。原纸屡经裁裱,不复可考),宽四寸五分,字高九寸二分。每卷后载:石“自某年至某年,共若干帖,并对真迹,镌石于庐陵郡凤山别墅,系第几卷,曾宏父谨识”;次行铃“凤山”二字鼎印,“清江***”朱文方印,末行书“亳社张节模丹上石,刻工欧阳信明”,字稍偏左,“前载计几千几百几十几字,共几片几十板”,每一札后钤“曾氏家藏”长亚字印,每札前有长栏居行之中标书者姓氏、官位,有谥则书谥,下旁书某宗某某几年,亦有止书一姓空二格不书者。是帖卷帙次第备载宏父《石刻铺叙》中。宋时书翰之盛,莫备于此。顾传世久远,罕有全帙。汉阳叶东卿郎中藏正帖六卷,续帖二卷,为真定梁氏故物,墨光如漆,生动欲飞,希世珍也。因依次备录,庶几后有遇者,四十卷灿然具足,岂独好古之幸,亦斯帖之幸也。
关于此帖的渊源及价值,这里拟引用乾隆三十四年(1769)钱大昕的跋语作说明。钱氏云:“《凤墅法帖》者,南宋曾宏父幼卿所刻。正帖二十卷,续帖二十卷,皆宋人书。其云‘凤墅’者,镌于庐陵郡之凤山别墅故也。予所得仅两卷,一为‘南渡名相帖’,一为‘南渡执***帖’。……卷中所载,皆诸公书翰,而与其父少师往还之帖居其太半。古人书问,不轻假手门客。行草大小疏密不拘,要皆秀逸可爱。宏父未冠失所怙,然藏@①手泽久而不忘,亦征名臣之有后矣。”(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跋中“与其父少师往还之帖居其太半”一句,最关紧要,它十分清楚而雄辩地说明了曾氏此帖的文献来源和文献真实性。本文所补即有诸家送宏父之父三复赴任之诗10余首,足证钱氏所言不诬。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赵希弁《附志》著录有曾宏父《凤墅帖》二十卷,《画帖》二卷,《续帖》四卷,当是曾氏刻石未全时本。从以上所引姚氏、钱氏之语不难看出,因为种种原因,四十卷《法帖》流转到清乾隆以后,只存叶氏所藏八卷、钱氏所藏二卷,合计十卷,仅及原帖四之一,二氏分别据原刻之行、草书体加以释文,是为《凤墅残帖释文》。而今日所见之《释文》,亦有三种版本,其一即钱氏所藏二卷本,见录于《贷园丛书初集》、《丛书集成初编》两种丛书中,北京***书馆、北京大学***书馆均另藏有清抄本;其二为叶氏藏八卷本,所知仅有南京***书馆藏清赵氏非昔轩抄本,有清赵宗建校、跋之语;其三为十卷本,最为全本,是合叶氏、钱氏所藏汇刻而成,前八卷排以“释文一”至“释文八”之序,当来自叶氏藏;后二卷以“释文上”、“释文下”标卷次,当来自钱氏藏。书口下题“咫进斋丛书 归安姚氏”,而考归安姚氏光绪九年所刊《咫进斋丛书》,并无此书,当是未及收入者,此足以补其缺。
值得注意的是,《凤墅残帖》不但是一部法帖,具有书法史、书法艺术的研究价值,而且,它还以“手泽”的形式保存了宋人的一些原创作品,为文学研究提供了颇资借鉴的材料。如其中卷4所收张元gàn@②《贺新郎》(梦绕神州路)真迹,与现行张词相较,有5处异文;而词后周必正、杨万里等人之跋,从思想上、艺术上对张词进行评论,亦足以发其幽隐,个别评语似未曾经人引用过,笔者曾在《豪放词》(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一书中予以吸收。又如其中所收张孝祥一通书信,亦不见于张氏《于湖居士文集》40卷本及其他各种本子,笔者亦于《张孝祥诗文集》(黄山书社,2001年)的整理本中加以吸收。本文所辑,则全属诗歌作品,对丰富《全宋诗》、推动宋代诗歌的研究,应该都具有一定的意义。而这里所据的底本,即是十卷本的“足本”。为行文之便,原诗中的作者自注,以小字随文附出;原书信中有关作者字号、作书时间等材料,一并于诗后以按语形式标出。作者名号不详者,以姓加“某”字称之。《全宋诗》已收之作家,仅补其诗;《全宋诗》未收之作家,则依《全宋诗》例,于诗前冠其小传。
因《释文》所收并非皆宋人之诗,有的是书作者手录唐人之诗,而笔者学殖荒疏,见闻又浅陋,恐误录诗作、误植作者名之处,在所难免,故诚请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1.洪迈(2首)
周丈直院侍郎以诗送子和教授之官兼以见简且及《夷坚丁志》辄次元韵共被儒冠误,于今自得师。未妨名藉甚,独可酒中之。
领郡人生贵 公近有建宁之命,投闲我分宜 清祠未允。夜光招桉剑,蟠木羡离奇。右一
我作夷坚志,归田当雅歌。玉环知叔子,金合验无颇 张无颇事见传奇。
事业羞编简,功名拙臼科。广文天下士,此客不嫌多。右二
按:以上二首,见《释文五》,原《法帖》卷十七“南渡文艺帖”,冠“洪野处”,小字注“文敏公”,计十行。迈,字景庐,号容斋,别号野处,卒谥文敏;而题及诗中所涉《夷坚志》(含甲、乙、丙、丁四志),正洪迈所撰,故此诗绝为迈作。
2.谢谔(1首)
无玷判县朝议旧友之官南康辄赋唐律以伸叙别
县近梅花大岭头,征***催起蔟群驺。存心定匪追时好,处事还应与道谋。
且使闾阎兴礼义,却从台阁纵遨游。吾宗老子曾居此,遗爱烦询果是不。伯袒民师遗爱,见曾大卿诗选
按:此诗出处同前,冠“谢艮斋”,计九行,诗前有谢谔与曾三复(字无玷,《法帖》编刻者曾宏父之父)书信数通,诗题后有“渝川谢谔再拜”六字,单独作一行;诗后题“淳熙七年十二月九日”一行。谔,字昌国,临江***新喻人,初居县南之竹坡,名其燕坐曰艮斋,人称艮斋先生。诗为谢谔所作无疑。
3.王安中(1首)
留题柳州甘氏娱文堂
故人万里隔,存没两难呼。斯文不到处,嗟我孰为娱。凄其望罗池,三吊愚溪愚,饮从翼与宁,安得留须臾。独梦骑麟翁,手持明月珠。似矜赵德贤,去住欲与俱。贵常生至少,一士何必无。只今南郭甘,能友吾家乌。勤勤相师氏,kuì@③我非韩徒。第作别子诗,老意不可孤。风涛观若厌,刷羽鸣天衢。
按:此诗见《释文六》,原《法帖》卷十八“南渡名贤诗帖”,冠“王初寮”,诗前有王氏手书韩愈《别赵子》诗一首,继云:“韩退之在潮,赵德收拾其文曰《文录》,其序真从韩子者也。韩徙袁,作此诗曰《别赵子》。初寮居柳,再改岁,城南甘táo@⑤次凉日来问学,寮将适东粤,为取‘不谓小郭中,有子可与娱’之语,名其书舍曰‘娱文堂’,手写此诗遗之。绍兴癸丑上元。”计十六行。末题:“绍兴癸丑春社仙弈寓舍书初寮道人王安中履道”,与诗计十二行。据此,诗为王安中作甚明。安中,字履道,曾学于苏轼、晁说之,筑室自榜曰“初寮”,有《初寮集》76卷,佚,今存《永乐大典》辑本8卷。另有《初寮词》1卷。诗后有隆兴甲申(二年,1164)春社南城童宗说、隆兴二年冬至前五日梁克家跋语。诗后另有安中所书“破额山前碧玉流”诗一首,乃唐柳宗元所作,原题曰《酬曾侍御过象县见寄》。
4.李纲(?)(2首)
失题(拟)
策策入名园,花木净无尘。小立对西障,爽气凌清晨。主人定超俗,岂许易卜邻。想应朝天归,满袖香氛氤。嗟余掉尘鞅,奔走都城yīn@⑥。见此辄举债,杯酒论情亲。俱来十一公,一一皆通人。昨共谒紫皇,以荐待聘珍。紫皇不暇弃,许厕观国宾。夤缘乃如许,肯为白首新。富贵无相忘 是日坐间有此语,莫如张与陈。举酒且相属,怕俗眼嗔。
自叹
薄宦区区苟俸余,鹊巢燕垒漫营***。恰如偷水提篮去,走到家中水已无。
按:此二诗出处同前,冠“李梁溪”。李纲,字伯纪,邵武(今叔福建)人,自始祖居无锡(别称梁溪)。南渡名相,有《梁溪先生文集》170卷、《梁溪词》1卷,故此二诗姑存其名下。前一首十行,刻者于诗后注云:“‘怕’上原泐。”后一首三行。前一首无题,后一首有题。
5.张chéng@⑦(2首)
九月旦自北津还书山旧jiàng@⑧
去来两陈迹,日月双轮转。感怅节物异,暑尽凉气振。北风浩已壮,归途雨霜新。野渡雨如丝,征衣净缁尘。亭午见杲日,郊原有余欣。林端病眼豁,马首青山迎。红稻正吐花,冷芗薄冠巾。城市匪余娱,山林堪语真。吾庐书山麓,野堂沧江垠。檀栾越万个,自我封殖勤。岁晚看愈好,深烟澹修筠。顾子昧形谍,遇物即情亲。鱼鸟辙忘猜,鹅鸭安比邻。故山未多愧,幽怀岂不伸。***伎遂终焉,一犁江南春。
茂恭自制灯qiú@⑨为余山居上元戏作伽tuó@⑩
雪拥书帷冷欲冰,庞翁围坐似山僧。请将一灼长明焰,永作世间无尽灯。
按:以上二诗见《释文六》,原《法帖》卷十八“南渡名贤诗帖”,第一首计十六行,诗后题“澹@(11)张chéng@⑦书”,一行;第二首八行,诗后题“绍兴甲寅澹@(11)书时尽室寓shū@(12)山精庐春雪颇壮”。后有跋语五行,似为曾氏之文。chéng@⑦,字如莹,一字明达,号澹@(11),豫章人,寓居临川,曾有《澹@(11)集》,今佚。
6.徐俯(1首)
长歌呈承务录事承务丞相诸孙也俯幼蒙相君异顾后虽自取疏外然盛意不相忘每见录存事见于诗
雕虫篆刻童子郎,张公误以似班杨。弱冠弄笔在公坐,未尝说霸但谈王。狂言意公初不喜,扁舟轻下桃花水。坐看春光数千里,公乃相称书在纸。此君亭前笑相语,解衣缓带风清暑。余子碌碌不足数,公虽不然心已许。平生卿门不曳裾,公既日贵***疏。跬步之间隔少面,二十余年无尺书。每对禅人与幽子,记我疏慵常在齿。元年(十三年)秉***次秉钧,两欲见招疑不起。天乎一老不yìn@(13)遗,明光持戟尽胡儿。弄权不记竟何在,司马范公同见思。老病本自山中客,寇乱来南日急迹。衣敝履穿面黎黑,瘴雨昏昏烟幂幂。问讯知是相国孙,坦腹东床定可人。更思御史诸公传,永怀庆历有名臣。思归如盲不忘视,傥因江船下漓水。永日暑风吹古寺,清昼欹眠思往事。闷作长歌寄公子,墨(黑)淡字倾辞亦鄙。
按:此诗出处同前,冠“徐东湖”,计二十二行,第六行(题与诗间之行)题“豫章徐俯”,诗后刻者小字注:“按:‘黑’当是‘墨’误字。”后有跋语两通,前跋出自张师明,云:“枢密徐公师川,顷同避地昭潭,日相与饮酒赋诗,大章短篇,粲然成轴,流落以来,不复存矣,独初惠长歌,叙及先世,藏之至今。公有诗名,姑表而出之。绍兴丙子上巳日,二水思柳堂书,西蜀张师明。”刻者小字注:“按:师明字上盖有朱六字印不可识,仅辨左澹印二字。”后跋似出自曾氏。俯,字师川,自号东湖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甥,江西诗派中著名诗人,有《东湖居士集》,今佚。
7.程敦厚(2首)
小诗简德山涓禅师
便捻座具挂绳床,本色相逢有故常。冉冉孤云虽出岫,yún@(14)yún@(14)流水自归潢。
从教古庙香炉冷,莫话他家杓柄长。今日作劳吾体倦,后来与子细平章。
寄涓德山
威德山中老腐儒,平常日用绝工夫。一钵沈水香烟里,时有蚊蝇上鬓须。
劳君千里问平安,粥饭因循未卷单。拟把飞山相寄赠,不如留取大家看。
按:以上二首出处同前,冠“程”(此即前引姚衡《凤墅残帖释文》跋语中所谓“亦有止书一姓空二格不书者”)。第一首八行,题后有“眉山程敦厚”五字作一行,诗后题:“绍兴二十四年十一月望”;第二首六行,诗题下同行有“敦厚”二字,诗后注:“予寓靖之威德寺,故云。”敦厚,字子山,眉山人,绍兴五年(1135)进士,依附秦桧,桧卒,落职。
8.王庭guī@(15)(1首)
余昔年游岳麓识觉范于南台因留数日酬唱诗盈巨轴时侍者数人皆能诗而圆亦在焉别去既久圆忽携觉范字见访悲感畴昔复用觉范韵题其后
忆探骊龙颔底珠,湘山同赋夜啼乌。当时吟罢鬼神泣,此段如今扫地无。
按:此诗出处同前,冠“王卢溪”,诗前系王氏手书洪觉范宣和四年(1122)十一月廿一日所作《奉送圆监寺持钵之邵阳》诗一首,王氏诗后题云:“绍兴二十九年二月五日庐溪王庭guī@(15)题。”乃王氏书诗之时。《释文四》原《法帖》卷十六“绍兴正论帖庆元正人帖”另收“王敷文”(诗题后有“庐溪王庭guī@(15)上”之字)《拙诗二首奉送邦衡编修学士之新州》,已见于王庭guī@(15)集及《全宋诗》,故不录。庭guī@(15),字民瞻,以隐居卢溪,号卢溪先生,孝宗朝,曾直敷文阁,有《卢溪集》50卷,赵万里辑有《卢溪词》1卷。
9.朱敦儒(1首)
太夫人挽诗一首
桧仙分绛节,鹊瑞得黄裳。举案蒲轮逸,趋庭桂籍芳。
鲍姑宜不老,织女忽还光。孝子号风树,凄凉靡夕阳。
按:此诗出处同前,冠“朱岩壑”,计五行,题目后有“洛阳朱敦儒上”一行,诗后有曾氏跋语四行,云“太夫人”指其“先妣齐国张夫人之祖妣宋令人”。敦儒,字希真,号岩壑,又称洛川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著有《岩壑老人诗文》,佚,今存词集《樵歌》。
10.康与之(4首)
钦州杂诗
旦起一首
日出三竿梦未残,无人裹饭独空盘。几时排遣愁心去,何处登临病眼宽。
白发不宜黄菊好,皂貂初试北风寒。白云飞入天低处,游子悲歌隔泪看。
绝句二首
幽鸟关关喜昼睛,闭门孤坐乐闲情。残书读尽日已暮,不闻鸟声闻竹声。
反琐衡门似画中,静居为乐自无穷。茶瓯不隔故山梦,睡起一枝花颤风。
天涯亭一首
草满交州路,云连合浦山。孤fān@(16)来境外,一鄣入云间。
风俗异时改,里闾终日闲。孤臣万里隔,泪尽鬓毛斑。
按:以上四诗出处同前,冠“康顺庵”,计十八行,《钦州杂诗》四字作一行,系总题,下有“与之拜呈”作一行,诗后题:“绍兴二十八年中秋后二日书贽安远权郡清江李公。”作两行。与之,字伯可,号顺庵,曾附秦桧以求进,为其门下十客之一,桧死,除名编管钦州。此诗当系其编管钦州时作,颇为形象地传达了他当时的心境。
11.黄灏(1首)
黄灏,字商伯,一字景夷,号西坡,都昌人。擢进士第。光宗朝,历太常寺簿,论及今礼废阙,出知常州,提举本路常平。既归里,幅巾深衣,骑驴匡山间,若素隐者。朱熹守南康,执弟子礼。熹没,***禁方厉,灏单车往赴,徘徊不忍去。性行端饬,以孝友称。有《西坡集》。
敬饯曾丈寺丞改镇毗陵
乞得麾符向九华,又闻东国拥高牙。清风可酌惠山水,春意先回阳羡茶。
共看朝中双石笋,况传岭北满城花。***成畿甸知余事,急诏归来路不赊。
按:此诗出处同前,冠“黄西坡”,计六行,题后有“庐山黄灏再拜”一行,“庐山黄”三字似为刻者所加,有符号以区别。诗系为曾三复饯别时作。
12.刘某(1首)
判府寺丞年契丈得请补外拙句因写别怀匪敢言诗一笑掷之幸甚
淡墨联名阅几春,著鞭先后@(17)攀鳞。羡君藩屏新怀绶,顾我勾稽始问津。
人爱忠嘉裨圣主,自期慈惠活疲民。满城和气来年好,天为池阳借寇恂。
按:此诗出处同前,冠“刘 ”,计七行,题后有“若容@(18)@(19)上覆”六字,似标明作者当是刘若容,但查无其他资料可征证,这里只能存疑。诗亦为饯别曾三复时作。
13.李璧(2首)
小诗二章奉送寺丞尊契丈出守池阳
已见瀛州伯,今朝更别君。清时能几士,一日恐空群。
雁下齐山月,猿啼秋浦云。古来行乐地,重与话清芬。
人物推江右,从来盛本朝。隼yú@(20)聊坐啸,天路即旌招。
邂逅论先契,殷勤见后凋。君行我迹逝,离恨若相撩。
按:以上二诗出处同前,冠“李雁湖”,计九行,题后原有字一行曰:“宣议郎将作监主簿李璧再拜上。”诗后一行云:“齐山、秋浦,杜紫微、李翰林陈迹也,赋咏甚多。”刻者于第八行小字注云:“‘殷’缺末笔。”此正宋人避本朝讳之常例,乃宋人手书或版刻之存迹。璧,字季章,号雁湖居士,李焘之六子。曾有《雁湖集》100卷,今佚。《全宋诗》作者中有“李璧”者,与此诗作者乃同一人。诗为送别曾三复赴任之作。
14.李大性(5首)
李大性,字伯和,其先端州人,徙豫章。少力学,习本朝典故。以父任入官,累迁工部郎。光宗时,历户部尚书。开禧间,忤韩tuō@(21)胄,出知江陵府。除刑、兵二部尚书,再知平江府。丐祠归卒,年七十七。与弟大异、大东俱为名臣。
知府寺丞尊契丈一麾暂去朝论惜之大性于门@(22)有积素累旧之契不容默默僭成小诗以浼行色
昔我先君别驾舆,叹公jiàng@⑧棘未lóu@(23)梧。回思三十(卅)年间事,徒恨光阴过隙驹。右一
yuān@(24)行接武羡长身,玉立如公有几人。要识胸襟涵养处,从来别有一家春。右二
平生倾盖每开颜,只得联曹五日间。可是骅骝日千里,不容驽蹇暂追攀。右三
乞得君王刺史符,此行端不为莼鲈。要令秋浦欢迎处,画作儿童竹马***。右四
老手游嬉翰墨场,直将余事作文章。梅花著意留公住,为爱公诗字字香。右五
按:以上五诗出处同前,计十四行,冠“李 ”,题后有“大性皇悚拜呈”六字,为送曾三复外任之诗。《全宋诗》册48页30349收大性弟大异(字伯珍)诗四首,其中,《曾兄惠然见临笃叙世契示以先哲遗墨稽首敬观因题其后》一首,题中“曾兄”似即谓宏父,与其存葆诸家墨迹之事颇为相合,亦可从侧面见曾、李二家之交情。
15.陈损之(1首)
陈损之,字子长,隆州籍县人。乾道二年(1161)进士。绍熙三年(1192)除秘书丞,出为淮东提举。以创立绍熙堰,除直秘阁。
诗送池州使君寺丞丈
插天千古九华青,寥落从前地主名。今向清班分睿顾,往令疲俗变欢声。
齐山有月@(25)须卧,秋浦无波讼正清。贤弟同年吾不薄,会看接翅上云程。
按:此诗出处同前,计六行,冠“陈鳌山”,题下同行有“鳌山陈损之再拜上”八字。为送曾三复赴任之诗。
16.陈某(2首)
一介晚学玷数下走藐焉无以愈人误蒙台法先生特达知怜度越彝等古人所谓国士之遇殆不过此兹者伏承显膺天庞入赞柏台戒行有日怀恋轩墀之意无以自见辄不自揆斋沐课成律诗二首缮写投呈傥蒙台慈念其依归赐之采瞩不胜幸甚过望辞语鄙拙干冒威尊伏深战惧
德望如公眷委隆,致身合在庙朝中。一麾小试经纶手,五kù@(26)旋歌抚字功。
盈尺诏颂新吐凤,满京人语避乘骢。吾儒分上规@(27)阔,且向霜台振坠风。
右一
一行作吏到荆溪,敛翼姑从枳棘栖。***谓依刘恩可恋,岂知借寇愿终暌。
敢将鸾凤期怜爱,唯琳琅入品题。转向清波几多力,只今引领望提撕。
右二
按:此二诗出处同前,计十四行,冠“陈 ”,题后有“门生修职郎常州宜兴县主簿陈(按:此处空一格)百拜上”之字,下为曾氏本卷总跋,略云:“……彭止斋(按:止斋诗,《全宋诗》已收,故本文未出现其名)、黄西坡、刘、李、陈七君子,实饯先君诗翰。绍熙辛亥,以外府丞出守池阳,未行,易麾毗陵,明年,即入为台掾”云云。据跋,自黄灏以下至此之诗,乃诸家于绍熙辛亥(二年,1191)饯其父曾三复以外府丞出守池阳(未行,改知毗陵)之诗。
17.余端礼(4首)
奉和梅杏四绝
芳心一点锁香包,似怯梅花妒柳条。刚被东风勾引破,粉红微露紫金梢。
谁解将身作蝶飞,趁晴飞上向阳枝。枝头定得韶华早,不待千红竞放时。
右探杏
隔窗风透紫檀心,鼻观清新不自禁。更展广平冰雪句,眼明端不待金针。
tī@(28)索凌寒试晓妆,白花浑未识春光。诗人只道梅如雪,雪片何曾嗅得香。
右梅花
按:此四绝句见于《释文上》,原《法帖》卷十三“南渡名相帖”,乃钱大昕氏所藏之帖,冠“余忠肃公”,小字注“行书”,诗前有余端礼与曾三复书二通,均署姓氏、月日、官衔;诗题次行亦有“端礼拜呈”四字,独作一行。据书信推测,所谓“奉和”,似指和曾三复诗。端礼,字处恭,卒谥忠肃。《全宋诗》册46页28932仅据《诚斋集》、《景定建康志》收其诗二首。
18.吕祖俭(1首)
题清江三刘帖(拟)
磨勘风流几世传,三公翰墨故依然。鬼神呵护忘时日,孙子扶持有岁年。
赫奕宝章虽断简,覃研小传已联编。槐阴书卷同舒卷,尚喜贤郎肯续弦。
按:此诗见于《释文二》,原《法帖》卷五“清江三刘帖”,录于“续第五卷”后跋语中,前此先为任世英跋,次吕祖俭跋,云“坐间得数语”,当即指此诗,诗作五行,第六行至第十三行云:“侍读舍人与枢密翰墨如新,六贤题名又公是翁所书也。奉常能得之,公求能宝之,仆既得展卷熟观,复不能自已,俾公求摹本以相示。诘朝小雨轻阴,扁舟与公求至曲石墓下,篷(蓬)底书此,不能楷好。谪居未尝为言句,宜谨藏之,毋它示也。”第十五行题:“庆元二年十月朔旦。”所谓“复不能自已”,因前已有跋;所谓“谪居”云云,亦合于前跋“祖俭谪处庐陵”之语,故断之为吕祖俭诗。
[收稿日期]2000-12-26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去下加廾
@②原字(翰去羽)加干
@③原字女加鬼
@⑤原字纟加(掏去扌)
@⑥原字门内加(西下加土)
@⑦原字澄的繁体字
@⑧原字强下加力
@⑨原字球的繁体字
@⑩原字阝加(施去方)
@(11)原字山下加品
@(12)原字疏去(流去氵)右加束
@(13)原字(来右加犬)下加心
@(14)原字氵加云
@(15)原字王加圭
@(16)原字马加风
@(17)原字弓加(厶下加虫下加力)
@(18)原字忄加(隹下加又)
@(19)原字工下加心
@(20)原字施去也加与
@(21)原字亻加(广内加乇)
@(22)原字门内加束
@(23)原字楼的繁体字
@(24)原字(剜去刂)加鸟
@(25)原字钅加尊
@(26)原字衤加夸
曾小贤语录篇9
[关键词] 《贤愚经》;《汉语大词典》;阙失
[中***分类号]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5-0085-05
《贤愚经》是汉文佛典本缘部的一部经典,为北魏僧人慧觉等译撰,现存13卷,共69品,也就是收录了69个故事,其中既有佛本生故事,又有佛弟子及信徒们前后生各种各样的因缘故事。该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流畅,口语性较强,全书约15万字,词汇量大,能较准确地反映中古时期的词汇面貌。[1]然而《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2]对于《贤愚经》中所用许多词语的收录情况存在疏误,包括词目漏收、义项缺失、释义不确和书证迟后等主要问题,笔者前期对此进行专门研究,部分成果已发表①,本文将从上述四个方面进一步作分析举例。
一、《汉语大词典》漏收词目
1.株杌
《说文・木部》:“株,木根也。”《大词典》:“株,露在地面上的树根、树干或树桩。”如《韩非子・五蠹》:“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大词典》:“杌,(3)树木斫伐后剩下的桩子。”引例为《五灯会元・道吾智禅师法嗣・石霜庆诸禅师》:“师居石霜山二十年间,学众有长坐不卧,屹若株杌,天下谓之枯木众也。”例中即有“株杌”一词。《汉语大字典》:“杌,砍树剩余的桩子。”《集韵・迄韵》:“杌,刊余木。”“株杌”在《贤愚经》中共13个用例,如《降六师品第十四》:“夫人月满,亦生一男,面貌极丑,形如株杌,父母见之,情不欢喜,因共号之为多罗施,晋言株杌,令养育。”可见,“株杌”是同义并列的双音节词,表“树桩”之义。如《唐文粹》卷六十二:“夫将欲伐株杌于情田,雨甘露于法种者,固必有勇智宏辨与?”《大词典》失收当补。②
2.庄校
《汉语大字典》:“庄,盛饰。”《大词典》:“庄:(4)装饰。”如《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靓庄刻饰。”李善注引晋郭璞曰:“靓庄,粉白黛黑也。”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靓庄藻野,服缛川。”宋叶适《黄子耕墓志铭》:“天子郊,见上公貂蝉久远暗淡。大礼事务惶恐,以咎子耕……子耕笑曰:‘大臣庄其首,所以敬天也。若专知陪备,岂胜任耶!’”另有“庄饰”、“庄严”等同义连用形式。《大词典》:“校(jiào):(17)装饰。”如“校饰”、“校具”等。《贤愚经》共有“庄校”7例,如《贤愚经・长者无耳目舌品第二十四》:“估客闻之,欣悦还家,严一大象,众宝庄校,著大宝衣,乘象入市。”另《说郛》卷六十六上:“离城三四里作四轮像车,高三丈馀,状如行殿,七宝庄校,悬缯幡盖,像立车中,二菩萨侍。”《法苑珠林・说听部》:“身未证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法堕地狱,又当来比丘好读外经,当说法时庄校文辞令众欢乐。”[3]由于“庄”字是佛教常用语,故“庄校”一词多与佛教相关,是同义并列复合词,表“装饰”,《大词典》当收。
3.弘广
《尔雅・释诂第一》:“弘,大也。”《诗・大雅・民劳》:“戎虽小子,而式弘大。”郑笺:“弘,犹广也。”《书・顾命》:“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孔颖达疏:“弘训大也。”如《后汉书・杜乔传论》:“夫称仁人者,其道弘矣。”刘知几《史通・惑经》:“圣人设教,其理含弘。”《汉语大字典》:“广,大,盛大。”《大词典》收了“弘大”,却失收“弘广”。《贤愚经》共有“弘广”5例,如《贤愚经・恒伽达品第六》:“父母告曰:‘吾今富贵,产业弘广,唯汝一子,当嗣门户。遣吾存活,终不相听。’”另《资治通鉴》卷六十四:“青州天性峭急,迷於曲直。仁君度数弘广,绰然有余,当以大包小,以优容劣,先除曹操以卒先公之恨,事定之后,乃议曲直之计,不亦善乎!”[4]《群书治要》卷二十六:“故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夫天德之于万物,可谓弘广矣。盖尧之为教,先亲后疏,自近及远。”[5]《法苑珠林》和《弘明集》等佛典中也有不少用例,《大词典》失收当补,“弘广”同义并列,意为“大”。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0月
第30卷第5期施晓风:从《贤愚经》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阙失(二)
4.都集、臻集
《广雅・释诂三》:“都,聚也。”《尔雅・释言》:“集,会也。”也是“聚集、会合”的意思,这是“集”的常用义。《大词典》:“都dū:(10)泛指汇聚。”引明徐渭《歌风台》诗之一:“丰沛中,群酒徒,噱季鼻大糟所都,谁唤隆准而公乎?”《贤愚经》中收“都集”共5例,如《梵天请法六事品第一》:“王及夫人,群臣女,闻是语已,不能自宁,咸悉都集,诣太子宫,谏喻太子。”《降六师品第十四》:“波斯匿王,寻臣吏,平治场地,多积香花,敷设床座,竖诸幢幡,严办已讫,大众都集。”《快目王眼施品第二十七》:“王闻其语,即然可之。告下诸国选择兵众,克日都集,往彼波罗陀跋弥王国。”另《册府元龟》卷一百十三:“考使选人,咸令都集东都。宫殿须理,量加补葺,不得烦人。”“都集”皆表“聚集”义。
《大词典》:“臻:聚集。”如桓宽《盐铁论・力耕》:“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臻,万物之所殖者。”《贤愚经・顶生王品第五十七》:“王德至重,万善臻集,天雨七宝,遍诸国界。”
《宋高僧传》卷十二:“自马冠抵泉州富阳山,所至之所檀施臻集,徒侣解钵禅坊立就。”
《云笈七》卷九十:“若身常居善,则内无忧虑,外无畏惧。***不惭影,独寝不愧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固人伦。德被幽明,庆祥臻集。”[6]“臻集”亦为“聚集”义。
“都集”和“臻集”都是同义连用的并列复合词,意思都表“聚集、汇集”,《大词典》失收二词,当补。
5.若当
《大词典》:“当:(34)连词。相当于‘傥’、‘倘若’。表示假设。”《经传释词》:“《墨子・法仪》篇曰:‘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当皆法其父母奚若?’《兼爱》篇曰:‘当使若二士者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又《尚贤》篇曰:‘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赏’、‘当’、‘尚’,并与‘倘’同。”[7]在“当使”一词中,“当”和“使”同义并列表假设。《贤愚经》“若当”有15个用例,如《快目王眼施品第二十七》:“譬如耕夫,春日多种,秋夏收入所得必广。复遭春时,若当懒惰,来秋于谷何望?”“波罗陀跋弥王曰:‘卿不闻乎?前劳陀达逃突至彼快目王边,因相发起,令快目王悉发八万四千诸国兵众欲来攻我,若当来者便灭我国。’”“八万四千诸王臣民以身投地,腹拍王前,啼泪交流而白王言:‘我之等类阎浮提人蒙赖大王以为荫覆,若当剜眼施婆罗门,一切人民当何恃怙?唯愿回意,莫与其眼’”等。《五礼通考》卷一百零八:“使大夫之后有庶子为诸侯者,当上祭四代;四代之前不得复祭。若当夺尊,则大夫太祖为废其祀。”“若当”即“倘若、假如”之义。
“当”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组合里有不同的含义。如在“临当”一词中“当”表副词,相当于“将”、“将要”,如《仪礼・特牲馈食礼》:“佐食当事,则户外南面。” 郑玄注:“当事,将有事而未至。”而在“必当”中,“当”也表副词,但意思是“必”、“必定”,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以为肥而蓄精,身体不得摇,骨肉不相任,故喘,不当医治。”在“若当”一词中,“当”意为“假如、假若”,与“若”同义。“若当”为同义并列复合词,表假如、假设义,《大词典》失收当补。
二、《汉语大词典》义项缺失
1.惨悼
《大词典》“惨悼”有两个义项:(1)丧事。南朝宋鲍照《请假启》之二:“加以凶衰,婴遘惨悼,终鲜兄弟,仲由所哀,臣实百罹,孤苦风雨。”(2)凄惨悲痛。清子《〈广东火劫记〉跋》:“情形惨悼,有甚于此。”
《大词典》:“惨,(2)忧愁;悲惨。”如《诗・陈风・月出》:“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陆德明释文:“惨,七感反,忧也。”《楚辞・九章・哀郢》:“惨郁郁而不通兮,蹇傺而含戚。”杜甫《后出塞》诗之二:“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悼”表伤感、哀伤也是常用义,如《诗・卫风・氓》:“静言思之,躬是悼矣!”《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其执丧,哀戚甚悼。”韩愈《荐士》诗:“况承归与张,二公迭嗟悼。”《贤愚经・月光王头施品第三十》:“尔时阿世王及国豪贤檀越、四辈闻均提语,皆怀惨悼,异口同音而说是言:‘尊者舍利弗法之大将,众生之类之所亲仰,今般涅盘,一何疾哉!’”此处“惨悼”并无“凄惨”可言,而仅表“悲伤”。故“惨悼”构成同义复词,表忧伤,此义项《大词典》失收,当补。
2.腾说
《大词典》“腾说”收了两个义项:(1)传播言论,宣扬主张。(2)传播流言蜚语;诽谤。而《贤愚经》两个用例,“腾说”的意思都不是上述任何一义。如:《降六师品第十四》:“六师既到,见优填王腾说事情如上之辞,沙门自省:‘内无顾恃,空空逃避,不可要勒,须王克定令与我试。’”《婆世踬品第五十九》:“其时遣信,腾说情状,王女然可,便与共交。”
“腾说”在此二句中只是一般“诉说”的意思。《说文》:“腾,传也。从马,朕声。”“说”既有陈述、解说的意思,也有言论、主张、学说的意思。“说”假如当动词讲,“腾说”的意思就应当偏在“诉说”上,而“腾”修饰限定“说”的途径是通过“传话”的方式,《大词典》所收两个义项都是把“说”当做名词“言论”、“主张”或“流言蜚语”来解释的。故“腾说”一词的“诉说”之义失收,《大词典》当补此义项。
3.钝浊
《大词典》:“钝浊:迟钝庸俗。”引唐代张《朝野佥载》卷四:“唐王及善才行庸猥,风神钝浊。”“钝”表笨拙,迟钝,如《汉书・鲍宣传》:“臣宣呐钝于辞,不胜,尽死节而已。”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何处养女百丑形?把沙脚手钝。”“浊”指音质厚重低沉,如明代李文察《律吕新书补注》:“律长则声浊。”故“钝浊”形容声音迟滞浑浊,如《贤愚经・沙弥均提品第六十二》:“于时年少妙音比丘见老沙门音声钝浊,自恃好声,而呵之言:‘今汝长老,声如狗吠。’”“钝浊”即为迟滞浑浊义,此义项《大词典》失收,当补。
4.平整
《大词典》“平整”一词收有两个义项:(1)平正整齐;平坦整齐。如晋法显《佛国记》:“屋宇严丽,巷陌平整。”明李贽《三大士像议》:“像之面目有些不平整,和尚每见,辄叹以为好。”(2)填挖土方使土地平坦整齐。“平”表“公平,公正,平允”,是其常用义。如《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不平谓何?”《荀子・致士》:“刑***平而百姓归之,礼仪备而君子归之。”韩愈《孔公墓志铭》:“(孔)为人,守节清苦,论议正平。”“整”有整齐、严整的意思,如《诗・小雅・六月》:“狁匪茹,整居焦获。”郑玄笺:“乃自整齐而处周之焦获。”《后汉书・荀传》:“绍兵虽多而法不整。”此句中“整”即是形容法规公平、严整。《贤愚经・长者无耳目舌品第二十四》:“时波斯匿王,住法平整,即可所白,听如其言。”“住法平整”译为:“***公正。”“平整”表“公平、公正”,此义项《大词典》失收,当补。
三、《汉语大词典》释义不确
1.克厉
《大词典》:“克厉,亦作‘克励’。刻苦自励。”如《魏书・张普惠传》:“随父之县,受业齐土,专心坟典,克厉不息。”《周书・叱罗协传》:“又深自克励,太祖颇委任之。”在此,“克”不是“刻苦”的意思,而是“克制”的意思。
《汉语大字典》:“克,约束;制服。”如《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何晏集解引马融注:“克己,约身。”《左传・昭公十二年》:“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汉扬雄《法言・问神》:“胜己之私谓克。”韩愈《太学生何蕃传》:“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句中“克”皆表“约束、克制”。
《大词典》:“厉,(5)‘励’的古字。劝勉。”如《左传・哀公十一年》:“宗子阳与闾丘明相厉也。”杜预注:“相劝厉。”《汉书・儒林传序》:“太常议,予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厉贤材焉。”宋曾巩《虞部郎中戚公墓志铭》:“其操义风概,有以厉天下。”所以“克厉”意思应为“自制自励”,而不是“刻苦自励”。
2.悲泣
《大词典》:“悲泣,悲伤哭泣。”如《汉书・刑法志》:“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 ……其少女缇萦,自伤悲泣。”唐牛僧孺《玄怪录・齐推女》:“李下马就之,至,则真其妻也。相见悲泣。”《红楼梦》第九五回:“[元妃]见了贾母,只有悲泣之状,却没眼泪。”此例中“泣”假如当“哭”讲,意思也是“无声流泪”的意思,在这里没有眼泪,显然不能说明“悲泣”有“哭”义。“悲”的“哀痛,伤心”之义是常用义,《大词典》:“泣:忧伤。”汉扬雄《太玄・装》:“次八季仲播轨泣于之道。”范望注:“泣,忧也。”所以,“悲泣”不是“悲伤哭泣”,而就是“悲伤”的意思。《贤愚经・出家功德尸利提品第二十二》:“尸利提求诸比丘,不得出家,还出竹园,住门阃上,悲泣懊恼,举声大哭:‘我从生来,无有大过,何故特不听我出家?’”假如“悲泣”有“哭泣”之义,那么就与后面紧接的“举声大哭”的语义重复。此外,“悲戚”一词表“悲伤”,“泣”与“戚”从读音上看似属同一语源。可见《大词典》“悲泣”一词释为“悲伤哭泣”,有误。
3.责
《大词典》:“责,严格责备。”所引汉代王充《论衡・感虚》:“人形长七尺,形中有五常,有瘅热之病,深自责,犹不能愈,况以广大之天,自有水旱之变,汤用七尺之形,形中之诚,自责祷谢,安能得雨邪?”此外《贤愚经・微妙比丘尼品第十六》:“重自责,宿有何殃,旬日之间,遇斯罪苦?”《大词典》:“(kēi):训斥;狠狠批评。”而从例句看,不管是“深自责”,还是“重自责”,都有表示程度的副词在前起加深强度的作用。“责”的意思就是“批评、训斥、责备”,而没有“严格”的意思。所以《大词典》释“责”为“严格责备”是不准确的。
四、《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
1.顶戴
《贤愚经・梵天请法六事品第一》:“时诸人天诸龙鬼神,八部之众,闻说是已,莫不欢喜,顶戴奉行。”《大词典》:“顶戴:(2)供奉;拥戴。”引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你们在牢狱之中还嫌身太自由,你们顶戴着暴君还要贡献羔羊、春酒。”引例过晚。
2.荒塞
《贤愚经・摩诃萨以身施虎品第二》:“父母报言:‘汝行大慈,矜及一切,舍我取终。吾心念汝,荒塞寸绝,我苦难计,汝修大慈,那得如是?’”《大词典》:“荒塞:昏聩闭塞。”引明代徐渭《奉徐公书》:“某衰老荒塞,无王粲、杜甫之才。”过晚。
3.资赏
《贤愚经・坚誓师子品第五十四》:“时王念言:‘经书有云,若有畜兽身金色相,必是菩萨大士之人。我今云何资赏此人?若与赏者,便为共此杀害无异。’”《大词典》:“资赏:赏赐。”引唐代元稹《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赠太保郑国公严公行状》:“公乃悉出帐下卫以骁果之柄以付之,然后丰其资赏,副以兼乘,涉栈道者五千余骑,人无徒步而进者。”过晚。
4.欲求
《贤愚经・快目王眼施品第二十七》:“天帝前问:‘实为奇特能作是事!欲求何报?’”《贤愚经》“欲求”共17个用例。《大词典》:“欲求:欲望;要求。”引例为巴金的《雷》五:“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本能,一种欲求,我们就有权利来使它满足。”过晚。
5.悯伤
《贤愚经・差摩现报品第十九》:“时瓶沙门值游林泽还向来城,道见一人。犯王重罪,缚者标头,竖在道边。见王悲哀,求索少食。王情悯伤,即可当与,正尔别去。”《大词典》:“悯伤:哀怜。”引唐代黄滔《代陈蠲谢崔侍郎书》:“岂料侍郎坚垂记,确赐悯伤,令后人而副取前心,指陋质而说为遗恨。”过晚。
6.诚笃
《贤愚经・差摩现报品第十九》:“王闻是人福德如是,即召至宫中拜为大臣。既蒙王禄,其家又富,信心诚笃,广殖福业。”《大词典》:“诚笃:(3)真诚深厚。”引清代戴名世《汪河发墓志铭》:“将死,曰:‘呜呼!我死毋憾,但我主人闻之,病又加甚耳!’其中心爱主诚笃如此,因并志之。”例证过晚。
7.交络
《贤愚经・大光明王始发道心缘品第十六》:“散奉教,不久调顺众宝交络,往白王言:‘我所调象,今已调良,愿王观试。’”《大词典》:“交络:(2)犹交织。”首引唐代柳宗元《石涧记》:“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显然过晚。
8.丰润
《贤愚经・月光王头施品第三十》:“其国丰润,人民快乐,珍奇异妙,不可称数。”《大词典》:“丰润:(4)宽宏;丰裕。”首引唐代李白《任城县厅壁记》:“况其城池爽垲,邑屋丰润。”过晚。
9.回转《贤愚经・月光王头施品第三十》:“时大月大臣种种谏晓,永不回转,即时愤感,心裂七分,死于王前。”《大词典》:“回转:(5)挽回;好转。”引清代《红楼梦》第六十回:“倘或说些话驳了,那时候老了,倒难再回转。”《红楼梦》第九八回:“看他的光景,比早半天好些,只当还可以回转,听了这话,又寒了半截。”过晚。
10.普遍《贤愚经・月光王头施品第三十》:“是时音声普遍天下。彼毗摩羡王闻此语已,喜踊惊愕,心擗裂死。”《大词典》:“普遍:亦作‘普’,犹全面。谓广泛而有共同性。”引唐代郭周藩 《谭子池》诗:“普遍拯疲俗,丁宁告亲知。” 唐代孔颖达 《〈周易正义〉序》:“既指周代之名,亦是普之义。” 首例过晚。
五、结语
《汉语大词典》是中国一部古今汉语语词集大成的大型辞书,由5省1市共400余人协作编写,历时18年才告完成。编纂时所用中古时期语料较少,且基本是以中土文献为主,很少使用汉译佛典,这就难免书中部分词目存在义项缺失或释义不确等问题。董志翘曾经指出汉译佛经文献语言是中古语言的富矿,“虽然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学者对这方面有过研究,但重视的程度不够。直到编纂《汉语大词典》,例证中仍较少采用这类材料”[8]。王云路曾于《汉魏六朝语言研究与辞书编纂》一文中指出:“现在造成辞书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汉魏六朝时期的语言材料利用较少,这一时期语言研究的新成果采纳不多。郭在贻师说过‘关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魏晋南北朝这一阶段向来是最薄弱的环节。’而这一阶段的汉语词汇又偏偏独具特色:它既不同于先秦、秦汉时期以传统文言占主导地位的词汇,又不同于唐宋以后俚俗白话占主导地位的词汇,它是介于两者之间,即通语与方言并举、文言与口语相杂这样一种状态下的词汇,是一种过渡时期的词汇。这一时期,新词新义不断出现,这既是先秦古语演变的结果,又是唐宋语言的萌芽。因此,汉魏六朝语言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整个汉语词汇史研究,对辞书编纂也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语文辞书编纂工作者的高度重视。”[9]而关于汉文佛典的重要语料价值,朱庆之也说:“汉文佛典,包括翻译佛典与本土佛教撰述,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来说,甚至具有比同期中土(世俗)文献更高的史料价值,……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我们能早一点重视佛典材料的利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就可能少走许多弯路,而取得更多的有价值的成果,也许就会对东汉以后汉语的发展演变得出一些与现在不尽相同的认识。”③所以,要想尽量避免大型辞书在收词及释义等各方面的疏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汉译佛典的专书词汇研究。
注释:
① 参见《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从《贤愚经》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阙失(一)”。
② 文中未标注参考文献者,除引自《汉语大词典》例句之外,皆引自电子文献《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
③ 见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转引自刘显《从敦煌本〈大智度论〉看〈汉语大词典〉的释义疏失》,载于《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 慧觉,等.贤愚经[M].温泽远,等,注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2]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3] 释道世.法苑珠林[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467.
[4]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85:2050.
[5] 魏徵,等.群书治要译注[M].《群书治要》学习小组,译注.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3:2225.
[6] 张君房.云笈七[M].李永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1984.
[7] 王引之.经传释词[M].长沙:岳麓书社,1984:133134.
曾小贤语录篇10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2、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自(春秋)《论语·为***第二》。
注释: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5、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7、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8、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9、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
10、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11、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出自《名贤集》。
注释: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12、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出自《三国志·魏书》。
注释: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13、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注释: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1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15、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注释: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16、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17、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出自(明)《增广贤文》。
注释: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
18、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出自(清)《增广贤文》
注释: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
19、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注释: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20、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
21、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22、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
23、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出自《家语·弟子行》。
注释: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
2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25、首孝弟,次谨信。——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
26、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出自《大学》
注释: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
27、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出自《孝经》。
注释:孝是天经地义的。
28、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注释: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
29、羊有跪***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出自(明)《增广贤文》。
注释: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0、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出自《动报亲恩篇》。
注释: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
31、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出自《四言》。
注释: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