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诗集篇1
(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鹿山村—杨丽珍(女士)主稿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鹿山完小--李富光(老师)评审)
第十四篇、爱情诗1:(诗歌献给谈情说爱的朋友)
《天赐姻缘》(献给对恩师产生爱恋之意的朋友)
本为师生岂忘往日教诲恩义,数度春秋难以忘记当初点滴。
如梦如幻早将恩师暗念心底,咫尺天涯难以启齿表露情意。
诗情画意紧紧将师生之牵连,天赐姻缘忽负天恩互相珍惜
《真诚相爱》 若是真诚两相爱,师生年龄本无碍。
想我一生本爱才,点滴出自恩师陪。
《终身难忘》 幸遇良师慰平生,终身难忘栽培恩,纵然弱智难圆梦,点滴皆是出师门。
《永生不忘》 一日入得师尊门,师父教徒怎为人。
百善为孝孝先行,永生不忘师恩情。
《爱上真龙》(谢恩君)
今朝有幸为君妃,麻雀飞上凤凰台。
爱上真龙入情海,爱海波涛涌心怀。
《情语绵绵》(异地相思)
长夜难眠互挂牵,付与爱郎肺腑言。
情语绵绵如见面,恨无双翅投君怀。
《真龙现身》(感激情侣)
真龙现身铁树开,水流千里归大海。
艳阳光辉山河盖,百年共化彩云飞。千古鸳鸯戏瑶台,
真爱永恒把君陪。天地湮灭情不改,世事轮回永相配。
《喜遇知音》 历经沧桑数十载,喜遇知音于网海,
义结金兰蒙厚爱,友谊之花四时开。
第十五篇、爱情诗2:(献给异地思念的情侣)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永珍藏,身处异地心成双,
枯杨春光遇蜜李,共沐春晖两相惜;
虽各土壤栖息地,根系相连绝无期,
《魂牵梦索》 魂牵梦索念情哥,聚少离多无奈何;
为君心上封爱锁,情有独钟启爱河,
《相思愿》小别数日如隔天,自把相思苦水咽。
梦境方随相思愿,鸳鸯枕上共缠绵。
《情系天涯》 寂寞仰望星满天,情系天涯难入眠。
恒星传情千山远,柔柔星光洒李园。
《情赴千山》 原是伊人入梦境,黎明传书扰君心。
谢君无怨将我怜,情赴千山来合音。
《如梦如知》 如梦如知满向往,情似春风送花香。
愁情赴之云烟上,为吾抚平旧心伤。
《天涯传书》 君似苦海出艳阳,千山万水情意长。
辗转反侧难相忘,天涯传书话衷肠。
《梦境偎依》 梦境偎依话衷肠,共化鸳鸯戏荷塘。
鸡唱黎明梦魂散,可叹山水各一方。
《心系天涯》 心系天涯念情郎,期盼相聚恨夜长。
辗转反侧岂相忘,情洒笔端夜茫茫。
《度光阴》 只因诚心换诚意,飘零落花承君怜。
今朝与君余生定,两心依旁度光阴。
《意比春秋》 春风吹拂垂杨柳,万花争艳媚眼抛。
草枯花谢情依旧,意比春秋水长流。
《思君情》 遥遥思君情切切,茫茫云山难阻隔,
凄凉度过难眠夜,因怀君心如皓月。
《如海深情》 天涯相思意难舍,灵犀共赏初弹月。
如海深情怎堪舍,天翻地覆情不绝。
《抽尽情丝》 心似奔流赴千里,诗海之端双比翼。
高山流水伴朝夕,抽尽情丝报知己。
《情丝系君》 辗转夜深更静时,情丝亲君君可知。
只恨肋下无双翅,难赴千山解情丝。
《珍惜友情》 默然回首几多盼,何心觉醒放心宽。
君言如雨叹脆泪,莫把年华放随间!
珍惜友情家人缘,快乐添福天涯联。
《情语绵绵》 长夜难眠两牵挂,时与爱郎肺腑言。
情语绵绵如见面,恨无双翅投哥怀。
《梦境缠绵》 别已月余苦挂牵,梦境两度互缠绵。
非是花心来贪恋,誓与君郎定百年。
第十六篇、爱情诗3、(献给中年恋爱的情侣)
《探花郎》 残花常恨春来晚,时盼账下探花郎,
喜得天恩赐良缘,情似海深义如山
长流甘泉两共饮,情同皓月伴恒星。
《陶醉温乡》 楚河汉界久念郎,重重阻隔数秋霜。
今朝双双落情网,相互陶醉温柔乡;
《彼岸花开》 金蛇隐退福临门,跨马杨鞭青方藤
彼岸花开数载等,时来运转遇贵人。
敬慕有加入梦春,白马王子终现身。
帐下缠绵鸳鸯枕,山盟海誓定三身。
意如星月伴永恒,为我迷途照明灯。
脑海难挥君幻影,誓守钟情报君恩。
《琴毖和鸣》 和煦春风传情义,琴毖和鸣韵依依。
悲叹此生难相守,祈祷来世同枝栖。
《一片丹心》 一片丹心跟随哥,天地阎王耐我何。
半世方得心处所,偎依万世不为多。
《话衷肠》 废寝忘餐为念郎,深夜依依话衷肠。
余生为君久守望,聚少离多苦头尝。
《喜得知音》 喜得知音世无求,共饮甘泉水长流。
真情跨越天地久,缠绵千古意悠悠。
《心系云英》 绵绵情语思悠悠,利刃难断相思愁;
时待佳期盼拂晓,心系云英精难收,
《丹心相系》 心灵之花齐绽放,诗海情绿韵味长;
共落绵绵相思网,丹心相系依君旁,
《鱼水情》 一夜思念鱼水情,望君忽望铭记心;
此心系君随形影,忽留孤雁自悲鸣,
《共化鸳鸯》 花已半谢经风霜,龙施甘露重芬芳,
爱海同舟双荡桨,共化鸳鸯戏荷塘;
《金结相系》 夜深人静心难静,思潮如涌赴知音,
辗转反侧为郎醒,金结相系两同心;
《会良辰》 喜博君爱蔚平生,申子相会会良辰,
天赐情缘两共枕。春霄苦短难舍分;
《情丝如梦》 情丝飘入君梦里,几度缠绵别依依。
共枕鸳鸯甜如蜜,聚时欣慰别时泣
《百感交集》 绵绵情语蔚我怀,内心好比蜜糖甜。
百感交集泪湿眼,陶醉与共千万年。
《绵绵相思》 绵绵相思几时休,梦中情郎把魂钩。
此心随君天地依,半途忽将妾丢弃
第十七篇、爱情诗4、(献给感激情侣的朋友)
《万古鸳鸯》 心怀自爱无所羡,万古鸳鸯意缠绵,
枯萎心花重绽放,丝丝温情化冰霜;
《爱海波涛》 今朝有幸为君妃,麻雀飞上凤凰台。
爱上真龙入情海,爱海波涛涌心怀。
《情恋温池》 得君赞美喜滋滋,情人眼里出西施。
只因情哥恋温池,真面美丑不尽知。
《真龙下界》 暮春残花自飘零,愁云落泪鸟悲鸣。
一道祥光愁雾尽,真龙下界赐甘霖。
《赠言如珠》 真龙下界彩云飞,期盼圣恩数十载。
痴心追随入情海,赠言如珠照心扉。
《龙凤呈祥》 共落缠绵相思网,同把相思百味尝。
感天恩赐真龙降,沐恩麻雀变凤凰。
爱海情波荡双桨,佳期龙凤共呈祥。
千秋爱恋花绽放,万古瑶池戏鸳鸯。
心花并蒂共滋养,合曲知音韵悠长。
《爱恋金屋》 君似朝阳妾如霞,朝夕缠绵漫天涯。
温馨终年冰雪化,爱恋金屋度年华。
《人海明珠》 君似人海现明珠,心怀蕴藏万卷书。
博学多才通今古,当今英才誉五湖。
《孤舟停泊》 命似浮萍轻风波,悠悠岁月苦日多。
感天赐之心处所,苦海孤舟终停泊。
《情有独钟》 魂牵梦索念情歌,聚少离多无奈何。
为君心上绝爱锁,情有独钟共爱河。
《丹心如玉》 滚滚红尘献琼英,茫茫苦海见光明。
丹心如玉慑阴影,照我前程风波平。
《寄知音》 身处他乡感孤怜,举目仰望天上星。
只愿星星知我意,情丝万缕寄知音。
《为伊飘香》 谢君赞美金语言,如糖似蜜润心田。
枯萎之花重开放,为伊飘香天地间。枯木幸遇春风吻,复舒难报点滴恩。
第十八篇、爱情诗5、(献给怨情的朋友)
《忍痛还君》 枯木残花遇春风,重沐甘霖获新生。寂寞梧桐招龙凤,难报真龙垂怜恩。曾经恩爱两共枕,鱼水缠绵情意深。若君重恋旧红粉,忍痛还君自由身。
《乐极生悲》 昨日鸿雁寄痴情,石沉大海无回音。
否是今朝缘已尽?爱郎终归付吾心。思忆恩爱痛隐隐,苦盼佳音守荧屏。曾经痴迷三生定,乐极生悲泪啼淋,情魔缠身何时醒?心灰意冷寒如冰。
《思忆过往》 历经风雨数十秋,噩运连连几时休。
未老先衰容颜瘦,锁事缠身多烦忧。
与君盟誓天地久,温情化解千丝愁。
云开日出河山秀,人生路上无所求。
曾经共饮交杯酒。鸳鸯枕上誓白头。
以为百年情依旧,恨君违誓把妾丢。
苦雨尽摧残杨柳,碎我痴心恨悠悠。
知君生性多风流,内心怎能把妾留,
触吾心伤无药救,思忆过往泪难收。
如诗光景不在有,茫茫苦海泛孤舟。
祝君群芳来侍候,百凤莫名将怀投。
《历经风雨》 历经风雨数十秋,噩运连连几时休。
未老先衰容颜瘦,锁事缠身多烦忧。
与君盟誓天地久,温情化解千丝愁,
云开日出河山秀。人生路上终无求,
曾经共饮交杯酒,鸳鸯枕上誓白头。
以为百年情依旧,恨君违誓把妾丢。
苦雨尽摧残杨柳,碎我痴心恨悠悠。
知君生性多风流,内心岂能把妾留。
触吾心伤无药救。思忆过往泪难收。
如诗光景不在有,茫茫苦海泛孤舟。
祝君群芳来侍候,百凤慕名将怀投。
《苦盼佳期》 上门服务添新愁,和风万里送温柔。
逆境思君容颜瘦,苦盼佳期泪长流。
《度日如年》 苍海结缘意相投,难禁万缕相思愁。
心思抽尽容颜瘦,孤枕五更泪长流。
爱如海深难相守,苦多甜少催白头。
天赐良缘情至厚,鸳鸯枕上共温柔。
耳语绵绵誓地久,情如流水越千秋。
此心为君苦守候,度日如年恨悠悠。
《苦不堪言》 苦不堪言恨长夜,只因双肩担难卸。
凄凉岁月心泣血,此心系君何忍别。
无论春秋花开谢,真爱永恒共明月,
情深似海怎堪舍,此时思君情切切。
《身处逆境》 身处逆境倍相思,二十四时伴疯子。
三日难熬相聚日,有谁怜我心此时。
纵然难遂鸿鸪志,只求平凡而度之。
然而吾命已如此,泪珠滴滴荧屛湿。
昼夜折腾无终止,长夜只恨黎明迟。
作者介绍:杨丽珍(网上觅知音)、女、白族、现龄41岁,农村良家妇女,现在大理医院服务。她自幼爱好诗文,品茗读书,洞察世事。潜心博览,厚积薄发。诗言志,词抒怀,诗词皆乃文学之峰顶。在滚滚红尘中坐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将闲情逸致寄情与诗词歌赋,以陶情冶志,怡然自得,实属精致。2013年到大理工作,旅游了苍山洱海,将苍山洱海之风景点缀为诗,又将几年来的爱情波折和坎坷人生以诗情倾诉。其诗淋漓酣畅,忽而行云流水,忽而一气呵成。有“人比黄花瘦”的哀怨,又有“清泉石上流”的欢畅。一曲缠绵悱恻的追忆,一段人去楼空的寂寥,一副红霞满天忘却,实为当代红尘的写照。吸引了上千网友的评说赞美和安慰,结识了无数良师益友对她的由衷感谢和钦佩。今天,为了发扬民间杰作,让我们抛砖引玉,发表作者的第四集《爱情诗》(一),进一步了解这一位才华美女与她的网友们在生活中的感情和美好人生吧!
爱情诗集篇2
关键词:十四行诗 爱情和死亡 用典 押韵
十四行诗作为西方经典的诗歌体式,在起源上同中国诗歌相近,原本也是有曲调配合的一种民歌。文艺复兴时期,在它的诞生地,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采用这一体裁发表了许多歌颂爱情的作品,使得十四行诗逐渐地开始向文人抒情诗转变,到了十六世纪后半期,十四行诗逐渐地被英国宫廷诗人移植,并在英国诗坛上获得了独特的地位,尤其是自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问世以来,十四行诗更是被后代诗人所推崇,并且涌现出一大批著名诗人。但是在十四行诗这一以爱情为主要中心的领域之内,一直鲜有女性诗人的声音,直至十九世纪,在这个以男性为主要统治者的阵地上,突现出了一位杰出的女性诗人――伊丽莎白・巴莱特――即著名的白朗宁夫人。
《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是白朗宁夫人的代表作品,集子的最后完成时间是1846年9月。在1847年发表时并没有公开发行,而是由私人印行了少数本子,甚至连书名也没有。直至1850年才公开发表,名为《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当时共有四十三首,至1856年第三版时,诗人增加了《过去与将来》这首,成为四十四首,最终形成这一组诗的定本。这个集子一直以来被公认为是足以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相媲美的作品,从而也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通览这44首作品,其核心就是围绕一个主题――爱情进行写作的。爱情,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论是慷慨激昂,还是缠绵悱恻,都是它的书写表达形式。然而,在白朗宁夫人这部诗集中,对爱情的歌颂,同其他诗人的十四行诗相比较起来,既有着坚韧不屈的为爱奋斗的精神,也有着含情脉脉的低声诉说,形成了诗人自己所独有的艺术特色。
首先,关于诗歌爱情中心的表达这一核心,白朗宁夫人总是能做到在每一作品中都恰到好处的实现一个思想感情转变的清新脉络,从而能够凸显出诗人思想的深度和感情的饱满。以诗集的第三十二首《当金黄的太阳升起来》为例来看,诗的开端马上就点出了第一个主题:“当金黄的太阳升起来,第一次照上/你爱的盟约,我就预期着明月/来解除那情节、系的太早太急”,这分明是对爱情的疑虑,并以此为线索引出该主题的发展:对爱情的绝望,诗人无奈的诉说“我只怕爱的容易、就容易失望,我哪象/让你爱慕的人!――却象一具哑涩/破损的弦琴、配不上你那么清澈/美妙的歌声!而这琴,匆忙里给用上,一发出沙沙的音,就给恼恨地/扔下。”但正是在这情感的低谷中,发生了关键的转折,迎来了第二个主题:“我这么说,并不曾亏待/自己,可是我冤了你。在乐圣的/手里,一张破琴也可以流出完美/和谐的韵律”,这是绝望之中的惊讶,接下来则进入了由惊讶而产生的对爱情的信仰之中,“而凭一张弓,真诚的/灵魂,可以在勒索、也同时在溺爱”。在这首诗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起承转合的情感线索,从而更加彰显出诗人的感情涌动。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除却在每一首作品中进行连贯的感情表达外,在整部诗集中,也同样清晰地呈现着这种起承转合的情感轨迹,进一步扩展白朗宁夫人的感情世界,从而使这一整部诗集成为白朗宁夫人的爱情自传的诗体演绎。
其次,白朗宁夫人在对爱情进行热切的歌颂与追求中,常常把“死亡”和“爱情”进行有机的联系。这种通过和死亡作斗争,来表达对爱情追求的决心的方式,和白朗宁夫人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十五岁时,诗人因为骑马而跌损了脊椎,二十多年来一直都被禁锢在病床上,和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做着艰难的抗争。是爱情的到来,才使得这种抗争更添了关键的力量。
理所当然,这种斗争的信念和勇气就被反映在了诗集当中。在整部诗集的开头,“死亡”和“爱情”这一对立关系就同时出现,纠结在一起进行反复的较量。在第一首中诗人就写道:“我看见,那欢乐的岁月、哀伤的岁月――我自己的年华,把一片片黑影连接着/掠过我的身。紧接着,我就觉察/(我哭了)我背后正有个神秘的黑影/在移动,而且一把抓住了我的发/往后拉,还有一声吆喝:‘这回是谁逮住你?猜!’”此时的诗人“只是在挣扎”,做出了“死”的回答,然而在那银铃似的回音响起之时,一个意外的结果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不是死,是爱!”对于这样的爱情来说,诗人所要面对的考验和阻力更是巨大的。要想得到美好的爱情,所付出的牺牲也是巨大的。诗人已经决心要接受这份可贵的爱情,就算是“那昏黑的诅咒落上/我的眼皮,挡了你,不让我看见,就算我暝了目,放上沉沉的‘压眼钱’,也不至于那么彻底隔绝”。诗人在此的表达十分清楚,哪怕是死亡来临了,只要有了爱情,无论在哪个世界中,自己都不再孤独。可以说,正是这份爱情,让诗人从一个“老是歪着的头儿――由于/忧郁的癖性――披下来遮掩着泪痕”的生活中振作起来,那种“原以为理尸的剪刀会先把它收去”的想法荡然无存,发出“可不想爱情的名分得到了确认”的惊叹。
从诗人自身的立场来说,“死亡”并不让人可怕,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还有比“死亡”更让人恐惧的力量在阻挠她对爱情的向往。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发出感叹“唉,比谁都厉害,上帝的那一声‘不行’”,确实,在诗人的生活中,存在着那么一位专横粗暴的上帝――诗人的父亲。这个让诗人敬爱的父亲,同时也是经营牙买加殖民地种植园的奴隶主,他不能想象他的儿女们除了像对上帝那样对他唯命是从之外,还能有别的什么感情活动。在奴隶制名义上废除之后,他在自己的的家庭中却仍然继续着这种野蛮统治。在医生建议让白朗宁夫人去意大利休养时,这位专横的父亲竟然和医生顶撞,认为女儿更应该去的是天国。这对于敢于追求爱情,为妇女维权的诗人来说,父亲所代表的落后的父权制度,更成为不得不反抗的对象,因此诗人决然之下,悄悄的离家出走,和白朗宁一起到了意大利。正如她在诗中所说:“世俗的诽谤离间不了我们,任风波飞扬,也不能动摇那坚贞;我们的手要伸过山岭,互相接触;有那么一天,天空滚到我俩中间,我俩向星辰起誓,还要更加紧握”。这样对爱情追求的坚定情怀,不由让人想起汉代乐府中所说的“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爱情誓言。
不屈斗争的信念,终于得到了确认,美丽的爱情战胜了病魔,战胜了死亡,克服了世俗的偏见。在第七首中,诗人发出衷心的赞歌:“站在/那里的我,只道这一回该倒下了,却不料被爱救起,还教给一曲/生命的新歌”。
另外,诗人在表达自己的独特情感之时,还非常喜欢用典。“用典”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中国古代诗论早有论述,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面说“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一般来说就是把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或者是有影响的历史情境关系简缩为比较确定的语言,使用在作品的创造之中。从而使简洁的语言能指里包含着深重含蓄的广阔所指意义,进一步在实现文本层面上的凝练性时,在作品深层意义领域也达到更进一步的拓展。恰当的用典,可以古中出新,而不露痕迹,因此历来被诗人们所青睐。对于白朗宁夫人这样一位热爱希腊古典文学,掌握了拉丁文及欧洲多国语言的诗人来说,在十四行诗的写作中,使用典故更是得心应手。
诗人在表示对生活的绝望的时候,这样表白自己“我,一个凄凉、流浪的/歌手,疲乏的靠着柏树,吟叹在/茫茫的黑暗里”,在此,“柏树”一词就是用典,因为在西方的习俗中,也常用柏树枝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诗人用在这里,其实是为自己时时被死神所威胁作出暗示,进而对于获得爱情的拯救做出了反衬。而诗人在表达自己对已经到来的爱情仍然犹豫不决的时候说道:“请不要这样指责我:我在你面前/露出一幅太冷静、忧郁的面容;你我原是面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那普照的阳光照不到两人的前额”,在罗马神话中,两面神杰纳斯就是这样,一喜一怒,一正一反。诗人向往爱情,但是家里那位像上帝一样的父亲,又严格限制着诗人,是屈服还是反抗,接受还是拒绝爱情,对诗人来说都是矛盾的煎熬。诸如此类的典故,几乎每一首中都可以找到,充分的彰显着诗人情感的丰富和才华的卓绝之处。
当然,显示诗人的才华,也并不仅限于这几个方面,相比于莎士比亚式可以七次换韵的十四行诗来说,白朗宁夫人在写作上沿用了古老的意大利式十四行诗的格律,每行都押韵,在四个韵中回旋反复,这种用韵难度相比莎士比亚式的十四行诗来说是更大的,因此在写作技巧上白朗宁夫人也是更胜一筹。
因此,说白朗宁夫人可以媲美于莎士比亚,是当之无愧的;说《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是英国文学史的珍品更是无可厚非的。可以说她的作品和随之流传的真挚情感更是世界文学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爱情诗集篇3
诗行里迷人的青春风情
“我曾是那流云一朵/孤独地漂泊在天空/是谁在轻轻呼唤/用那甜蜜忧伤的眼睛”
“我把这些玫瑰放在心中/风雨无阻与爱同行/亲爱的你啊你可知道/为了寻你***夜兼程”
“自从领受你甜美的一望/我就增添了美丽的忧伤/虽然你的身影已飘忽远去/心中的女神却走进了梦乡”
以上选取的小诗,是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日照晨风的诗集《心声集》中的三首。这本***文并茂的短诗集,让你在信手翻阅间,在情不自禁的吟诵中,回望青春之爱,重新咀嚼爱情之美。这部诗集是诗人继诗集《莲花》之后出版的第二部诗集。诗评家许家强这样评价日照晨风的诗:他的作品又轻灵又漂亮,并且呈现出很强的规整性,就像旧体诗中的绝句,让人产生极大的阅读愉悦,同时又能从诗体上完整呈现出严谨的规范,他的作品,极可能成为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记忆。
著名诗人、诗评家洪烛在看了《心声集》后这样写道:日照晨风的一系列爱情短诗,与仓央嘉措的情歌不无神似之处,都是心灵天空的陨石,经历过脱胎换骨般的燃烧,即使被时光冷却,也似乎依然炙手可热。正因为呈碎片状,才无比真实,省略了人工打磨的程序,有一种无可替代的古拙之美,而且棱角分明,直抵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样的诗歌不是写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是诗人的心头肉,是病蚌一样忍住疼痛孕育出来的,以血泪把硌得人心痛的沙粒包裹成珍珠。
尘世里就这样诗意地栖息
在《心声集》的序言里,日照晨风的启蒙恩师岳在田老师曾这样深情地回忆:25年前,我在五莲山脚下的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常常在那些静谧的夜晚,一杯淡茶,一盏青灯,手捧一本好书,找寻一种神奇的天地,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和幸福。通常在这个时候,便会有一个清瘦的高个少年敲开我的房门,与其说是来请我修改诗文,还不如说是给我送来一份纯朴的感动。为“他,就是今天日照文学界一缕清新的日照晨风。严格说起来,我其实并不是日照晨风的任课教师,但是他对文学的痴迷和对诗歌的狂热,一直深深打动着我。因为我明了徜徉于文字之间的那份幸福,便格外呵护这株稚嫩的文学绿芽。我给他的,不是多么奇妙的写作技巧,不是多么高深的理论说教,也不是多么广阔的甚至是谋生存的文学之路,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支持,一种“我懂你”的赞赏。
那时候,我同样也是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书籍是我最大的财富。我曾借给日照晨风的《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绿风》、《诗神》等文学读物和诗歌报刊,其实也是自己的寻常之物,但却是这个纤弱少年的精神盛宴了。平时,看到一些名诗佳作,便迫不及待地想让他去品读,去享受这种字里行间的愉悦。那些优美的段落,我们也曾一起反复推敲,一同体味诗歌的意境之美。说实话,那时候日照晨风的习作是稚嫩的,但是总有那么几篇会令我怦然心动,而我并不提倡他急于发表,坚持让他不要为了发表而成为文字的奴役,更不要为了***有虚名去做些文字游戏,重要的是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虽年幼,但日照晨风还是有思想的,对于功利的诱惑沉静而淡然,他一路背纤而行,踏歌来去,对诗歌的依恋和痴爱达到了忘我的境地。
“你不能拒绝我的歌唱/我已把她和爱揉碎了/在迎面而来的风中/她是叫你心醉的花香”
“祖母的手和声音/让我们崇拜古琴/以古老的乡村节奏/让我们学会感恩”
“一条小河穿越古老的村庄/至今难忘那些细碎的波光/一座小桥横跨在心头/那是我亲切而又温柔的故乡”
就这样地低吟浅唱,就这样地空灵淡远,就这样地含蓄深情,就这样地自自然然、不着痕迹,就这样地朴素而清新。喧嚣的尘世间,这样的诗歌,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干渴的心田,就像一阵清凉爽洁的风,吹走了焦躁压抑的空气,就像一瓶淡淡的美酒,慰藉着孤独纠结的灵魂。日照晨风的诗歌就这样不仅让自己诗意地栖息,也让每一个吟诵他诗歌的人,在幽雅清香的氛围里,悄然梳理和熨帖心灵。
圣土上的真诚歌唱
在“关于我的短诗《心声集》”里,诗人日照晨风这样自述:生活的美好无处不在,爱情的馨香朱颜未改。在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中,我始终踏着如歌的行板,为人、做事、写文章,于平凡中体味一份真实,从诗歌中找寻一种快慰,在文字中获得一份陶醉。诗歌就像一面激情的旗帜,始终在我的生活里猎猎飘扬。它引导我前行,激励我奋发,平复我创伤……始终感觉它是润泽人生的甘霖,是慰藉心灵的清风,不管多苦多累,不论多伤多悲,只要爱在心头,诗在身边,便如渴饮清泉。
从一个青涩少年开始,日照晨风就在诗歌这片圣土上,痴心地耕播着,辛勤地浇灌着,为他崇拜的缪斯女神,献上忠贞不渝的信仰,正如他在《心声集》中写到的“是谁用那凄楚的眼神/彻底征服孤傲的诗人/让他甘愿舍弃了一切/只求这世上的一颗爱心”。又如“虽然没有很多的财富/但是我却十分知足/因为心中珍藏着爱情/幸福时光总令人羡慕”。其实,真正彻底征服孤傲诗人,让他甘愿舍弃了一切又心满意足去追求的,是对缪斯女神的无怨无悔的爱!
“我们在期待着一场花开/对心中的爱神无限崇拜/那幸福绵绵的美好时光/将在激情的心跳中到来”
“今夜天上有许多美丽的星辰/月色潺潺流淌着迷人的风韵/可是我不会贪婪地伸出手去/我只守护属于我的那颗爱心”
“甘美的人生犹如琼浆/生活处处散发着芬芳/悲苦忧愁只是些乌云/它们怎能遮得住阳光”
爱情诗集篇4
两个半世纪以前,1759年1月寒冷的一天,一个小男孩降生于苏格兰西南部艾尔郡的一个佃农家庭里。孩子的父亲叫威廉·彭斯,而这个孩子,他们给他取名叫罗伯特。佃农家庭的生活是非常艰辛的,孩子们就算在冷天也只能光着脚板,全家人很少能吃到肉,只有年龄小的孩子能偶尔喝上一杯牛奶。作为家中长子,罗伯特从小帮着家里干农活,16岁时已经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了,打谷、耕田、犁地……这或许是那个时代很多农民儿子的成长轨迹。但尽管家境贫寒,劳作辛苦,幸运的罗伯特还是受到了一些学校教育,劳作之余也得以博览群书,特别是他所喜爱的苏格兰民歌和民间故事。他每天都利用吃饭休息的间隙时间看一点书,在田间劳动的时候更是依据苏格兰民歌的韵律在心中默默打磨自己的歌。
老威廉死后,彭斯靠务农无法支撑整个家庭,于是决定出国去谋生活。他收集了早期创作的诗歌,打算卖给出版商换取一些路费。这本名为《苏格兰方言诗集》的书为他换来了20镑的盘缠,就在他准备买船北上的前夜,他写下了《别了,苏格兰》一诗:
永别了,朋友们!永别了,敌人们!
我的安宁,我的爱:
眼泪飞撒我的心在呼喊——
永别了美丽的艾尔河畔!
Farewell, my friends!Farewell, my foes!
My peace with these, my love with those:
The bursting tears my heart declare—
Farewell the bonnie banks of Ayr!
但是27岁的诗人未能成行,因为第二天清晨的一个消息。他的《苏格兰方言诗集》首印2000册,已在整个苏格兰造成轰动。虽不至洛阳纸贵,却也足以让这个穷困的农民诗人闻达四方。一时之间,学者、文人、甚至农夫、仆妇都争相购买这本小集子。诗人本人立即赶到当时苏格兰的首都爱丁堡,准备第二本诗集的出版。在爱丁堡,他成了社会名流的座上客,但是在那些人中间,他感觉自己像个外人,始终觉得格格不入。这也是伟大诗人的可贵之处,他回到农场,回到自己的陋室,睡铺着稻草的木头床,坐在连抽屉也拉不动的桌子前,手握鹅毛笔,在精心裁切的白纸上谱写属于苏格兰农民的诗歌。
彭斯善于吸收民歌的养料,他的诗歌作品多使用苏格兰方言,创作题材丰富,既有歌咏友情、爱情和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如《一朵红红的玫瑰》和《苏格兰人》;也有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下层人民、讽刺上流社会的,如《威利长老的祈祷》和《两只狗》。
创作的同时,彭斯还花大量时间搜集整理了苏格兰民间歌谣,将其汇编成册,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往昔的时光》:
老朋友哪能遗忘,
哪能不放在心上?
老朋友哪能遗忘,
还有往昔的时光?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days o’ lang syne?
彭斯是18世纪后期苏格兰诗坛上一颗光华夺目的明星,是苏格兰文化的旗帜、杰出的农民诗人,也可以说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者。下面就是选自《苏格兰方言诗集》的抒情短诗《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 Red Rose),结合袁可嘉的翻译解读如下。
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luve,苏格兰方言,即love
啊,我爱人像红红的玫瑰,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在六月里苞放;
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啊,我爱人像一支乐曲,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play’d为诗歌用语,即played
乐声美妙、悠扬。
As fair art thou, my bonnie lass,
art=are; thou=you,皆为古英语
bonnie为苏格兰方言,意为“美丽的,可爱的,美好的”
lass为古英语中“少女,女孩”之意
你那么美,漂亮的姑娘,
So deep in luve am I;
我爱你那么深切;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thee为古英语第二人称宾格,相当于you
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a’为诗歌用语,相当于all
gang为苏格兰方言,相当于go
一直到四海涸竭。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直到四海涸竭,亲爱的,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wi’为诗歌用语,相当于with
直到太阳把岩石消熔!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o’为诗歌用语,相当于of
只要生命无穷。
And fare?thee?weel, my only Luve!
fare?thee?weel为诗歌中常用的省略形式,
相当于bid farewell to thee
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
And fare?thee?weel, a while!
再见吧,小别片刻!
And I will come again, my Luve,
我会回来的,我的爱人,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tho’为诗歌用语,相当于though
’twere亦为诗歌用语,相当于it were
即使万里相隔!
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歌的韵律感很强,June和tune;I和dry;dear和dear,sun和run,luve和luve,while和mile都是押韵的,读起来琅琅上口。诗歌是诗人献给自己的妻子简妮·阿莫尔的,表现的是诗人对爱人的难舍难分之情。诗歌由四个诗节组成,第一节以玫瑰和乐章作比,盛赞爱人之美;第二、三节以海枯石烂作比,极言自己爱情的坚贞和永恒,生命不止,爱就不止;最后一节着力抒发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首诗中的很多比喻和意象在中国的古诗中屡见不鲜,如以花形容人美,我们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人面桃花相映红”、“梨花一枝春带雨”等句。诗歌第二、三节中海枯石烂的歌咏手法更是和《汉乐府·上邪》如出一辙: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而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句表达的也正是距离不能阻隔相思之情的意思。可见,诗人的心意是彼此相通的,他们的想象不受疆域和时间的限制。
整体来看,彭斯的这首玫瑰诗意境朴实、情感深厚,其优美的韵律更使整首诗有一种余韵绕梁的效果,深得大家喜爱,下面将王佐良和郭沫若翻译的版本也一并放在下面,供读者自己品味。
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开;
呵,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曲子,
奏得合拍又和谐。
我的好姑娘,多么美丽的人儿!
请看我,多么深挚的爱情!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只要我一息犹存。
珍重吧,我唯一的爱人,
珍重吧,让我们暂时别离,
但我定要回来,
哪怕千里万里!
红 玫 瑰
吾爱吾爱玫瑰红,
六月初开韵晓风;
吾爱吾爱如管弦,
其声悠扬而玲珑。
吾爱吾爱美而殊,
我心爱你永不渝,
我心爱你永不渝,
直到四海海水枯;
直到四海海水枯,
岩石融化变成泥,
只要我还有口气,
我心爱你永不渝。
暂时告别我心肝,
请你不要把心耽!
爱情诗集篇5
《繁星·春水》的作者是冰心,每首小诗的文字真挚自然,大多都是歌颂神秘宁静的大自然,博大无私的母爱和纯洁稚真的童心。下面是精心推荐的初中生《繁星春水》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初中生《繁星春水》读后感一在灵魂的深处,有一种快乐在冥冥中跳跃。轻轻地拨动着我的心弦,在一次次静谧中的夜里滋润***涸的新。感动,洗涤着我雀跃的灵魂,我安静的聆听。哦。我听到了童年银铃般的欢笑与父母慈爱的教诲。于是,我悄悄的将其谱写成童年与母爱的五线谱。在繁星闪烁下一遍又一遍的弹奏。
《繁星?春水》这部让我们怀念和感动的书,是伟大的作家冰心老人写的。在她这些闪动着灵光和真情的小诗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歌颂自然、母爱、和童心了。自然是美好的,母爱是伟大的,而童心是,是纯洁的,是她将这些赞颂集于笔尖从而酝酿成了文字。
诗中颂道:“那深蓝的大海”,“闪烁着的繁星”,“飞溅的浪花”,“晚来的潮水”,“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流星、大海、山影、晚霞,无不包含着温柔的情思,散发着生命的气息、诱人的芳香。景是如此之美,华光四散,而人也是美丽的。在诗人的笔下,“母亲就是大写的人”,“母亲是人类最崇高、最无私的爱。是生的慰安,是美的典范。”
读“母亲呵,天上的雨来了,鸟儿躲在它的巢里;心中的.雨来了,我只能躲到您的怀里”,领悟到:母亲是我们心中的依靠,是风雨的臂膀。母爱如水,静之的温柔浸泡你。
在《春水》中有一段诗:自然的微笑里,融化了人类的埋怨。我读懂了自然用它的微笑化解了人类的怨怒。还有它博大的胸怀容纳我们,让我们洗尽铅化,重获新生。这是对自然多么崇高的礼赞!人类的枯燥与冷漠和大自然的新鲜与热情,如此鲜明的对比!在广博、崇高的大自然面前,人类该是多么渺小啊!去爱自然吧!与自然融为一体。那该是何等美妙的境界啊!
书中这样写着:“别了,春水。感谢你一春潺潺的细流,你带去我许多思绪。向你挥手了。缓缓地流到人间去吧,我要坐在泉边,静听回响。”这让我浮想联翩:春天的山涧里,清凉潺潺的溪流。涓涓的流向田野、树庄,流向人间。它带来的信息向山泉天穹无尽的流响,其中既有春水的温柔和清冷,也有诗人冷暖不定的心情意绪——诗人天意。流水有情,一幅交相融合的春溪***跃然纸上。
书中的诗歌情至深,语至美。以含蓄、温婉、典雅、美丽著称。还有淡淡的忧愁。每一首诗都如天空中的星星,荷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有着特具的美术感。
在岁月的轮回中,时间的枯叶永远无法将我的童年与母爱埋没。我在生命道途中采拮童年的朝花,拾起一片片童真的梦想与慈爱的教诲。朋友,我又拾起了多少甜蜜呵!
初中生《繁星春水》读后感二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繁星·春水》这本书是冰心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描写母爱的。冰心一直以母亲为榜样,于是,对母爱的颂扬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诗集的一大主旨。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到一个集子里。她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冰心是个幸运儿,从小生活在舒适的家庭里及长期受文学熏陶,使得《繁星春水》的字里都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朴实的母爱,纯真的童趣,以美妙的自然都化作了点点滴滴的诗词。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娇柔的造作,一切都从细微中透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在她理想的人世间里,只有同情和爱恋。,只有互助与匡扶。所以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歌声就成了她的主旋律。
“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天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相互赞颂了。”这段零碎的句子勾勒出一幅宁静、温暖、自然、和谐的画面,清冷的天空被冰心丰富的想象描绘的灵动温馨,它们相互送赞,相互交谈,给大自然添了许多清幽、明丽,富有了更多魅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爱的追求。她放情地赞美纯真的童心和新生的事物,表现了她的纯真与纤弱,对真、善、美的崇仰和坚强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
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当她在一个雨天看到一张大荷叶遮护着一枝红莲,触景生情而写下:“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挡的天空下的荫蔽呢?”“母爱呀!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能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怀里。”母亲在她的心目中,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
母亲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在我迷失方向时,它会指引我,照亮我走向光明母爱像秋夜中的一轮明月,在我孤独无助时,他会陪伴我支持我给我充满信心。母亲,她一天到晚为了我而忙碌,不辞辛劳,无怨无悔。母亲的爱像一缕春风,让我孤寂的心从此绿了,母亲的爱像一束阳光,让我沮丧的心从此亮了,母亲的爱像滋润的雨,让我昂首挺胸,茁壮成长。母亲让我扬起风帆,航行在大海上,母爱使我鼓起勇气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阳光穿进石隙里,和极小的刺果说:借我的力量伸出头来罢,***了你幽囚的自己,树干儿穿出来了,坚固的盘时,裂成了两半了。”有一些诗,表现了她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勇于反抗的精神,和对于未来所抱的必胜和的信念。在我看来,就像她所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清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了心中的感受,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初中生《繁星春水》读后感三我随身带着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有空就拿出来读读。这本诗集后,我对冰心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翻开书本,才发现这本书的序言也是那么精彩。序言中,介绍了冰心的一生。原先,冰心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她在文学写作方面极高的天赋。
细细地品味着书中的没一首小诗,让我融入到诗的完美世界中。在这些诗里,我读到了伟大的母爱;幼稚的童真、纯洁的友谊和自然。其中,写母爱的那些诗最能引起我的共鸣。读着,我不禁想起了自我母亲对我爱,
尽管这些爱都体此刻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中,但这是由这些细碎的小事,体现出了母爱的伟大。由此,我更加珍惜母亲对我爱。
还有一些诗写的是童年,读着这些诗,看着冰心的童年是多么的趣味与难忘,也让我想起了自我的童年。我的童年一样的难忘,有很多趣味的事情还记忆犹新。
在冰心出国后,就用诗来抒发自我对祖国故乡的昔年之情。她的这份情意,也深深的感染了我。我作为一个离家住校上初中的人来,时常思念着家乡、思念着我的父母,读了这些诗,更触动了我的思想之情。
我也经过大声地朗读这些诗来缓解自我的乡愁。《繁星?春水》给我带来了很多情感,丰富了我的生活。
初中生《繁星春水》读后感四《繁星》《春水》的内容,是诗人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后来,她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启发,觉得自己那些三言两语的小杂感里也有着诗的因子,这才整理起来,而成为两本小诗集。冰心在当时大约不会想到,她这两本含蓄隽永、富于哲理的小诗集的出版,竟会使那么多青年的久已沉默的心弦受到拨动,从而在她的影响下,促使“五四”以来的新诗,进入了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
《繁星春水》这本书是我头一次接触,看惯了白话文的我,一下子来看诗集,就觉得有点不适应,不过也别有一番滋味。
这篇文章是我国着名的文学家,我从小就听说的名——冰心写的。在小的时候,家人天天跟我讲冰心奶奶的故事,可是我一直都没有机会看她的作品,那时的我还只懂得什么叫古诗,还不清楚现代诗的格律与古诗词的韵律有什么区别。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了《繁星春水》这篇文章,我才知道现代诗比古代诗更生动上口,给人的情趣更高。在不知不觉中我便迷上了现代诗。不信,您就听我说一说《繁星春水》这篇文章吧!
翻开书,首篇导读便吸引了我。讲到冰心是如何创作诗集,从小到长大,充分体现了冰心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她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着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她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过笔来叙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与失望。背井离乡,又离开了至爱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断的拍打岸,我无动于衷,可是一旦离开了家乡.那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内心的一根快要绷断的弦,思乡的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的爱是最伟大,母亲的爱是最纯洁。
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过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爱,思母心切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母爱是那么圣洁,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爱,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爱的代名词,通过冰心我读懂了母爱。
初中生《繁星春水》读后感五我,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总喜欢在残缺中寻找美丽的身影,在废墟中寻找坠落的天使。虽说不上是多愁善感,却也会为那人间挚美——母爱、童真、自然,流下几行热泪。
她,有一个安静的灵魂,像是一位坠落人间的天使,用那如云流水般的文字,《繁星春水》,演绎了世间挚美,母爱、童真、自然。
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她终于沉默。母亲呵!你是那春光么?
早晨出门前,从母亲手中接过那把雨伞;中午放学回家,从母亲手中接过那碗热腾腾的汤;晚上复习功课,从母亲手中接过那杯温热的牛奶……每当抬头看见母亲那关切的面容,慈爱的眼神,就会想起冰心的这句话,时时提醒着我,要像花儿感谢春光一样,用心感悟母爱的点点滴滴。
万千的天使啊,都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
布娃娃被遗忘在角落,纸飞机被冷落在桌底,动画片一次次地被跳过。哼着《不想长大》,唱着《我还能孩子多久》,我们一点点地成熟。步入多姿多彩的花季、雨季,猛然回首,才发现最令人魂牵梦绕的竟还是无忧无虑的童年。现在的我们,少了钩钩手的无知,却多了虑假的装深沉;少了分糖果的天真,却多了虚荣的彼此炫耀;少了黏着爸爸妈妈的幼稚,却多了那所谓的“代沟”……
冰心,是你找回了我美丽的童真,一朵朵简单纯真的花儿悄然绽放在心里。儿时朋友:海波呵,山影呵,灿烂的晚霞呵,悲壮的喇叭呵;我们如今是疏远么?
自然。哲思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我采撷了这一句话,装扮在我小小的文具盒里,每次打开,都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是呀,不要以为自己取得了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前方的路途,我们要用鲜花去点缀。之所以历经艰苦而不言放弃,是因为我即使走不到目标的终点,也希望在奋斗的生命中留下我的痕迹。
爱情诗集篇6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不但是印度文学史上罕见的巨匠,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大师。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生于印度孟加拉省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开明地主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艺修养。1878年,赴英国学习法律,但他把主要精力花在学习、研究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上。两年后回国,从此献身于文学事业。
泰戈尔早期写过不少诗歌。诗集《暮歌》(1882)和《晨歌》(1883)歌唱青春、爱情和大自然,文辞秀丽,韵律优美,受到热烈欢迎。著名的《故事诗》(1900)取材于民间流行的宗教传说和英雄故事,歌颂慈悲虔诚的佛教徙和反抗异族统治的爱国英雄,在印度广为流传。诗剧《大自然的报复》(1884)是他的第一部重要戏剧作品,反映了作者神秘主义的人性论思想。
1901年起,泰戈尔致力于教育改革。他在桑地尼克丹创办了一所新型的学校,传播印度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1921年,这所学校发展成为著名的印度国际大学。
二十世纪初期,他先后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小沙子》(1903)《沉船》(1906)和《戈拉》(1910)。《戈拉》是泰戈尔最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主要描述正统派新印度教徒与梵教徒在民族***问题上的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孟加拉的社会生活。作者歌颂了主人公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戈拉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批评了他的教派观念和复古思想。
1913年,泰戈尔的抒情诗集(吉檀迦利)(191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诗集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感情,语言隽永,格调清新。诗集《新月集》(1913)描述纯朴的母爱和儿童的天真,为此作者被誉为“儿童诗人”。诗集《园丁集》(1913)和《飞鸟集》(1916)充满了对人生和自然的热爱,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泰戈尔1941年8月7日在加尔各答逝世。在他长达六十多年的创作活动中,他给印度人民留下了一份异常丰富而宝贵的精神遗产。他总共写下五十多部诗集,三十种以上的散文著作,十二部长、中篇小说,近百篇短篇小说和三十多个剧本。此外,他还创作了二千多首歌曲和二千幅美术作品。・
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他曾痛斥英国殖民主义者向中国倾销鸦片的罪行,也严厉谴责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924年,他到中国访问,回国后发表《在中国的谈话》,对中国的文化给予高度的评价。
《新月集》简介
《新月集》是泰戈尔的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散文诗集,共收入诗歌四十首,初版于一九一三年。诗集中天真的孩子与慈爱的母亲正是诗人的爱子与贤妻。20世纪最初的几年,是泰戈尔个人生活中最不幸的时期,1902年,他的妻子逝世,第二年,他的一双儿女又相继夭亡。正是在这悼亡伤逝的悲痛日子里,他怀着对孩子深厚的慈爱,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写出了这部充分体现出诗人对儿童心理深刻的理解和善于用儿童无邪的眼睛和心灵来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的特点的,充满童稚的想象和纯真感情的优美动人的诗集。这部儿童诗集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它也深受我国数代读者的钟爱。由于诗集《新月集》描述淳朴的母爱和儿童的天真,为此作者被誉为“儿童诗人”。
[名家评价]
我喜欢《新月集》,如我之喜欢安徒生的童话。《新月集》具有不可测的魔力,它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成人世界,带到稚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去。我们忙着费时间计算数字,它却能使我们重又回到坐在泥土里以枯枝断梗为戏的时代;我们忙着入海采珠,掘山寻金,它却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
――郑振铎
《新月集》使我成为泰戈尔的崇拜者,那实在是把我迷着了。我来展读时,分外感受着清新而恬淡的风味。
――郭沫若
泰戈尔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诗歌。从二十年代中期起,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不少体裁像《新月集》一类的小诗,可见泰戈尔诗歌对中国萌芽时期的新文学创作是有影响的。此外,他在诗中表达的一些思想感情也影响了中国。最突出的,我认为就是对儿童的关心和爱护。
――季羡林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语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得奖评语
[美文赏析]
金 色 花
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爱情诗集篇7
正是通过“情”的审美感化上升到“志”之境界。“感物道情”是中国传统诗学观念,从“诗言志”(《尚书》)到“诗缘情而绮靡”(《文赋》)、“感物吟志”(《文心雕龙》),再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诗品序》),都是强调诗歌之“情”的“感物而动”的性质。古代文人认为,诗所表现的“情”是创作主体受外界客体的触发而产生的一种心灵感触,朱熹继承传统诗学思想,在其理学“性情”理论下,形成了自己的“感物道情”的诗学主张。“感物道情”可以说是朱熹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具体来看,诗人所感之物包括自然景物,这是“感物”最主要的内容,在朱熹文论和创作中体现得最为频繁。《诗集传》和《楚辞集注》中,朱熹对作品中的植物、香草作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察,有时甚至用《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医书中的术语进行考证。所感之物也包括社会事物,尤其是那些不寻常的社会遭遇与社会事件。在这方面,朱熹借鉴司马迁“发愤著书”与韩愈“不平则鸣”等思想,并融入“感物道情”,使其理学思想与文艺批评理论更加圆融,主要体现在《楚辞集注》中他对屈原及其辞赋的评价。从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屈原自己的人生遭遇出发,朱熹得出《离骚》是体现屈原“忠君爱国”之情的结论。“感物道情”的另一方面是“道情”,在朱熹看来,所道之“情”既可抒发愤懑之情,如《楚辞集注》中对《天问》的品评:“屈原放逐,彷徨山泽,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书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楚辞集注》卷三)也可抒写男女相悦之情,如他对《诗经》中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只要“出于正”就会给予客观的评价。当然,另一类诗像《邶风•静女》《卫风•木瓜》《郑风•将仲子》《郑风•有女同车》,朱熹把它们归为“***奔”之诗,其标准来源于儒家的“思无邪”,也和他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相统一。但朱熹否定的仅仅是不合于“理”的,没有受到“理”的节制的私语,而不是一切正常的情感,所以朱熹认为情感是合理的存在,它是人性的外观,是不应逾越节制的。这对于作为理学家的朱熹来说,实属难得。
(一)《楚辞集注》中的“忠君爱国”之“志”
朱熹《楚辞集注》的最大功绩,在于他不把《楚辞》仅仅看作是骚人词客吟风弄月、露才扬己之作,其主要目的而是要“发明屈子微意”,挖掘蕴藏在屈原作品中的高尚人格和“忠君爱国之诚心”。这一方面与朱熹所处的时代有关,另一方面则源于他对文学“感物道情”的独特见解。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为训,然皆出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泪呕于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楚辞集注》卷首)类似“忠君爱国”这样的表述在《楚辞集注》中随处可见。如他评价《湘君》:“此篇盖为男主事阴神之词,故其情意曲折尤多,皆以阴寓忠爱于君之意。”(《楚辞集注》卷二)说《山鬼》是:“至于思公子而徒离忧,则穷极愁怨,而终不能忘君臣之义也。”(《楚辞集注》卷二)“忠君爱国”不仅体现出《楚辞》的***治和伦理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源于诗歌固有的“道情”这一本质内容,这正是朱熹对楚辞学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在朱熹哲学体系中,与“情”属于同一层次的还有“意、志、才、气、欲”等范畴,朱熹认为“情又是意的骨子,志与意都属情”(《孟子集注•或问》卷11)。在儒家“诗言志”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志”又是“情”之最高境界,《楚辞集注》中,朱熹把屈原的“忠君爱国”之“情”转换为“志”的境界。如他解释《国殇》“霾两轮兮执四马,援玉兮击鸣鼓”说:“援击鼓,言志愈厉,气愈盛也”;(《楚辞集注》卷二)评宋玉的《九辩》:“闵惜其师忠君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楚辞集注》卷八);(评价《山鬼》说“:以其托意君臣之间者而言之,即言其被服之芳者,自明其志行之洁也;言其容色之美者,自见其才能之高也。”这里的“志”不是“诗言志”的简单继承,也并非司马迁所说的其志可“与日月争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而后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而是“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朱熹对屈原作《离骚》抒其“志”是持积极的态度,这样的评价正是其“性情”思想的体现。“性“”情”之间形上与形下的关系,使“情”具有内在的道德根据,“因情以见性,实际上是情感体验的自我超越,即把人的感性活动提升为道德化的本体存在,这样就提高了人的自我价值”[2]。屈原志洁,故其情必定是合乎道德标准的,在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理学体系中,这种“性情”评价也必定是积极的,所以在朱熹这里,它又回归到了“忠君爱国”之“志”的境界。张玉奇先生曾把朱熹哲学思想的道德结构划分为“性———情———行”三个层次,与此相对应的范畴为“信———诚———忠”[3]。潘立勇先生解释到“:信是人的本然之性里实有仁义理智之本性,诚是人的情志中实有爱恭宜别之真情实意,忠乃是人的品行上实有恕廉敬豫的真诚态度。”[1]411朱熹《楚辞集注》称赞屈原“忠君爱国之诚心”,源于其以仁为本体,以情志为功能,以忠为“百行”的人格评价标准,这种“发而中节”、恰如其分的本然之性,正是朱熹所追求的完美而纯粹的“圣贤气象”之天地境界。
(二)《诗集传》中的“感物而动”与比、兴手法
朱熹打破了汉唐诸儒在《诗经》研究中穿凿附会地发掘微言大义的框架,恢复其文学性的本来面目。他认为:“古人作诗与今人作诗一般,其间亦有感物道情,吟咏性情,几时尽是讥刺他人?只缘《序》立此例,偏偏要作美刺,将诗人的意思尽穿凿坏了。”(《语类》卷80)诗歌起于“感物道情”,它所包孕的是一种厚重、深沉、幽微的情感,是“言之所不能尽”的,它要求诗歌要有“自然之音响节奏”与之相辅相成,即声情相配,这就导致诗歌与一般的“文”不同,在形式体制上自有其特色,要通过赋、比、兴,特别是比、兴的手法来表达。因此,朱熹认为:“圣人有法度之言,如《春秋》《书》《礼》是也,一字皆有理。如诗,亦要逐字将理去读,便都碍了。”(《语类》卷80)解读《诗经》不能像读《春秋》《尚书》《礼记》那样,以读经的方法去探究义理,因为《诗经》作为文学作品,只有在生动感人的形象与意境之中感发兴起的情感,才能领略人生世事之理。《诗集传》中“感”字共出现了二十余次,有“感动”“之感”“感伤闭郁”“忧时感世”“感时物之变”“感时而伤悲”“感风雷之变”等,没有一个不关乎“情”的。实际上,从“物”到“情”的过程也就是体现赋、比、兴等手法的意义的过程。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周南•关雎》)“古人独以为兴于诗者,诗便有感发人底意思。今读之无所感发,正是被诸儒解杀了。死着诗义,兴起人善意不得。”(《语类》卷80)“物”与“所咏之词”的关系包括感物起兴与托物起兴“,然有两例兴:有取所兴为义者,则以上句形容下句之情思,下句指言上句之事类;有全不取其义者,则但取一二字而已。要之,上句常虚,下句常实,则同也。”[4]因此,朱熹所说的“兴”,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诗歌特质,它能使人“兴起”,让人沉浸于审美愉悦之中,从而感受生命的律动。朱熹论“比”也多有精辟见解“: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集传•周南•螽斯》)“引物为况者,比也。”(《语类》卷80)他解释《豳风•鸱》第一章说:“比也,为鸟言以自比也……托为鸟之爱巢者,呼鸱而谓之曰:‘鸱鸱,尔既取我之子矣,无更毁我之室也。以我情爱之心,笃厚之意,鬻养此子,诚可怜兮,今既取之,其毒甚矣,况又毁我室乎!’”以鸟之口吻,赋予人之情感,写得生动活泼。朱熹又说:“只因这一件事,又生出一件事,便是感与应。”(《语类》卷72)朱熹对比兴手法的分析源于古代“物感”说的诗学传统。《易传•彖传》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天地万物各种情状,都是相互感应的结果“。天人合一”观念是其哲学基础。在《诗集传》中,“感”是天地万物,“应”是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不论是“比”的“以彼物比此物”(《诗集传•周南•螽斯》),还是“兴”的“虚实感应”,都是其“感物道情”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因此,朱熹《楚辞集注》中以“真诚”为基础的对屈原“忠君爱国”之志的评价,以及《诗集传》中对比兴手法的鉴定,体现了朱熹“感物道情”思想,也体现了朱熹对“浑然一理”(《论语集注》卷二)、“心体浑然”(《孟子集注•或问》卷11)的圣人境界,即“天人合一”的“至乐”境界的追求。在朱熹文学批评体系中,自然万物被赋予人的情感,人也融化于整个自然界中,同时,这种人心之审美体验的“乐”境,又受道德标准的“仁”与真理评价的“(真)诚”之制约,是一种“心统性情之正”的“感物道情”。
二“、涵咏自得”与“诗乐一体”
爱情诗集篇8
原名蒋壁厚,1923年11月23日生。江苏省常州市人。文学翻译家、作家、诗人。出版著作有《萱荫阁诗抄》《哑歌人的自白屠岸诗选》等,译著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斯蒂文森儿童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国》《英美著名儿童诗一百首》等。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副主任、主任,总编辑。1984年任中国出版代表团副团长率团访问英国。1992年获***授予的专家特殊津贴。2001年《济慈诗选》译本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
诗人屠岸的家在一个绿树成荫的小区里,穿过树叶缝隙的阳光在楼与楼之间的小道上舞蹈着,时而跃上道旁静立的传统文化主题浮雕。
书房中,89岁的老先生与我对坐而谈。或许是他温和的笑容消融了岁月的痕迹,他的脸上并没有太多的皱纹,多的是回忆年轻岁月时的顽皮、探讨诗歌问题时的认真、兴之所至朗诵起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时的优雅。
窗前的剪影
屠岸的名字一直与诗歌联系在一起,他也自称是“诗爱者、诗作者、诗译者”。在很多人眼里,诗歌是没有烟火气的、飘在生活上空的东西。然而,当诗人屠岸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诗歌就是他日常生活的伴随,并不高深莫测,也并没有显露出与他一生的志向会有什么关联。
1923年屠岸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里。由于家学渊源,他的母亲对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很精通,尤其爱好诗词。“我的母亲会吟诗,在她做家务的时候会随口吟诵一些诗篇,我就有一句没一句地听,也不是很在意。”屠岸说。曾经有一次屠岸生病在床,母亲守候在他身边,一面做针线活一面低声吟诵。吟诵的调子绵远悠长,《长恨歌》《琵琶行》等等,他听母亲吟诵了几遍之后不知不觉就全都记了下来。伴随着吟诵调,母亲在窗前的剪影成为他心中一幅永远的诗意画。
在屠岸读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他的母亲开始教他读诗、读古文,他非常喜欢诗词中的意蕴,尤其对诗歌的音乐感很有感觉。有时觉得不吟诵似乎无法进入诗歌的意境。1937年,时局动荡,“八一三”淞沪抗战后,眼看战火就要波及家乡,屠岸一家遂沿着长江往湖北等地逃难,少年的他经历了人生背井离乡的苦难,船过深秋的长江,感慨之余写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客愁》:
落叶满沙坡,长空铁鸟过;天边雁影断,江上客愁多。
秋老悲红树,乡心感棹歌;迷雾漫,桅影撼深波。
这首诗虽然是处女作,但却不像一个少年的手笔,感觉非常成熟。回首看去,屠岸笑了笑:“那时候随便写的,学大人腔而已。母亲倒也没有批评我,还帮我修改。”当时读古诗比较多,尝试写作自然也是从古诗入手。后来屠岸又接触了新诗、外国诗歌,他对诗歌的感悟更多了。1943年,屠岸迎来了他第一次的诗歌创作大爆发。
曾经有个诗呆子
19岁那年,屠岸到哥哥的同学沈大哥家度暑假,江苏吕城农村的自然风物和人事见闻让他诗情勃发。屠岸认为那是他一生中最沉迷于写诗的苦乐的一个时期。他白天在田间、地头、河边观察、领会,与农民交谈,体验他们的情愫,咀嚼自己的感受,晚上就在豆油灯光下,麻布帐里,构思、默诵、书写、涂改,流着泪誊抄。有时通宵达旦。“那时几乎进入了痴迷状态,后来写诗也很投入,但没那样痴迷。”
当时屠岸在乡间听一个老人讲自己的独生子15岁参加新四***,后来被日本侵略***抓住,杀死了。屠岸直听得心如刀刺,写了一首《打谷场上》反映这个事情。当地乡间有一个祭祀天和地的小庙宇叫天地坛,一天夜里,屠岸着手写《天地坛》的诗歌,他一边写着,一边时不时朗诵几句,在文中他想象日本人要来放一把火把这个庙烧了,此时他完全沉浸在诗歌里,忍不住大声朗诵:“天地坛起火了……” 惊醒了睡在隔壁的沈大哥。沈大哥以为那里真的着火了,没来得及穿衣服就赶来询问。等弄清事实,他止不住苦笑,怎么家里住进了这样一个诗呆子,从此便把屠岸叫做“诗呆子”。
在乡间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屠岸写了六十几首抒情、写景的新诗。可惜的是,那些诗一多半在“”时失掉了,留下的收在《夜灯红处课儿诗》里,作为一辑,有二三十首。屠岸对那段时期的诗歌非常怀念,他感到虽然自己当年水平不高,也没有什么修辞之类的研究,但是那种青春年少的笔触和韵味,“后来再也写不出来了”。而之后屠岸也再没有去过吕城,他至今仍然惦念着那里的山水草木。天地坛如果还在,不知是否还记得曾经有个年少的诗呆子把它写入了自己的诗作。
年少译诗忙
很多诗评家和读者认为屠岸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近百首诗作没有概念化,没有拼凑痕迹,犹如一幅清淡、自然的水彩画,既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又有着外国诗歌的浸染,节奏鲜明,音韵有致,隽永耐读。除了是一位诗歌作者,屠岸还是一个诗译者。介绍屠岸的文字往往用这样的语句开头:屠岸,原名蒋璧厚,著名诗人,翻译家,中国第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歌的学者。
他对外国诗歌的喜爱从中学时代就开始了,尤其是英国诗歌的独特魅力深深地打动着他。英国19世纪后期新浪漫主义作家斯蒂文森写过《金银岛》《化身博士》等小说,还写过许多诗歌,其中有一部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是英国儿童诗的经典,大英百科全书对这本诗集的评价很高。斯蒂文森去世前写过一首《安魂诗》,屠岸在自己的日记里把它翻译成两个译本,一个是五言诗,一个是七言诗。这是他第一次尝试翻译诗歌,时间是1940年。
随着战争时局的变化,屠岸几经辗转逃难到上海,住在姨母家。屠岸在交通大学读书,姨母家的表兄则在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读书,他们经常一起聊英国文学。表兄把导师教学生如何欣赏英国诗的笔记带回给屠岸看,屠岸看了大感兴趣。他还把100多首英国诗的题目贴在墙上,用羽毛针扔飞镖,扔中哪个就把哪个的原文找出来读,逐渐的把这些诗歌全都读了一遍。同时他还读了许多译作,感觉郭沫若的《沫若译诗集》中有些译得并不高妙,感觉自己能翻译得更好,就想自己尝试翻译。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屠岸把自己的翻译寄给了上海《文汇报》,没想到很快就发表了。“当年的初生之犊不怕虎,其实是主编在提携年轻人而已。”屠岸笑说当年,眼睛里露出兴奋的光彩。这之后,《文汇报》又接连发表了他的译诗,这对他是莫大的鼓励。
因为对诗歌的喜爱,屠岸读过许许多多的诗歌,默默地与心仪的作者进行着对话。因为对诗歌的喜爱,他还结识了许多爱诗、写诗的朋友。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屠岸的诗歌创作和翻译十分活跃,他还联络震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等爱好诗歌的一些学生,组成“野火诗歌会”,自编三期油印诗刊《野火》。与此同时结识章妙英,终于成就姻缘,两人一起写诗译诗。
如今已经翻译了12本诗集的屠岸说,译诗要有悟性,创作要凭灵感。翻译带有某种技术性,是可以定时间计划的,但创作是勉强不来的,硬写只能写出没有灵气的、不成熟的废品。虽然这样说,写诗也并不是守株待兔那样空等灵感降临就可以的。屠岸有个习惯,床头总是备有纸和笔,入睡前或是半夜醒来,只要出现一些诗的灵感火花,他就要马上记下来,次日再整合修改。
屠岸对写作是投入的、勤奋而认真的。他一生在追求真诗,追求更好、更高的境界。《渔村4号》为十四行诗变格,是把声调(平仄)与韵式结合以形成一种格律的尝试。写作时,他的感情全部投入,仿佛做了一场梦,“夜里12时,已熄灯上床,又起身开灯修改,这样的情况不下三次。”尽管如今已经是诗坛大家,屠岸却坚持“诗作写成之后不要着急发表,可以放一段时间以便再作思考,再作修改。”
诗歌之爱不减当年
古今中外有无数诗歌名家,屠岸博采众长之余却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十分佩服――吴汶。“他三十年代在上海复旦大学做学生时写了很多诗,由27首诗编辑而成的《菱塘岸》虽然只是薄薄的一本,但是非常精炼而有内蕴,对人的心态等等描写得很深刻。我自觉写诗受他的影响很大。”屠岸说。他觉得,如果说吴汶是一个在诗歌史上能够占有一定高度的诗人,一点也不为过。说来也有趣,后来屠岸居然见到了吴汶本人。
1950年,已经在华东文化部工作的屠岸偶然在签到本上看见了吴汶的名字,这个“吴汶”是不是自己神交已久的诗人吴汶呢?没想到果然就是!屠岸的心中充满激动之情。然而命运弄人,随着***治运动的进展,诗歌的生存空间几乎丧失殆尽,诗人之间的交往也变成不可能。后,吴汶还曾写信询问屠岸有没有他的诗集,因为他手头已经没有自己的诗集了,可是,屠岸也早已失去了那本诗集,心中十分黯然。
好在历经磨难诗人还在,历史终究翻开了新的一页。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思想大***,屠岸的大量诗作在这个时期喷薄而出。写于1981年5月的《日坛之夜》,1985年5月的《丁香》,1981年9月的《狗道》都是其中的佳作。直到今天,诗人的热情不减半分,是活跃在中国诗坛上的一棵常青树。“我仍然热爱写作和翻译诗歌。”他说。
灵魂的声音
在与诗歌“恋爱”日久的屠岸看来,诗歌到底是什么呢?他说:“诗歌是人类灵魂的声音。”
为什么不同民族的人可以沟通,屠岸认为那是因为人都有灵魂,都有灵魂上的真与善。人既有天使的一面又有魔鬼的一面,人有兽性的同时也有神性,既有真善美又有假恶丑,但是他相信,两者共存之下,真善美的一面更强大,这也是生活的希望所在。他说:“诗歌就是善的闪光的东西”、“诗的语言有生命,会跳跃,会歌唱。写诗,不是你想怎么去打开一条通道,而是你的世界观的自然反映。诗歌隐藏在你自己的内心。” 屠岸写《迟到的悼歌》,就是对“”的痛心疾首;写《白芙蓉》则通过让白芙蓉站直了,不依附任何东西,表达一种对强制、限制人自由的反抗。
诗歌可以穿越历史,或许在某个阶段被边缘化,又或许因为物欲横流,很多人抛弃了诗歌,但是,诗歌的情怀不会消亡。身为中国人,屠岸感到很骄傲,因为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那是很悲哀的。
爱情诗集篇9
But came the waves and washed it away:
Agayne[again] I wrote it with a second hand,
But came the tyde[tide], and made my paynes[pains] his pray[prey].
“Vayne[vain] man,” sayd[said] she, “that doest[dost,做] in vaine[vain] 2)assay.
A mortall[mortal] thing so to immortalize,
For I my selve[myself] shall lyke[like] to this decay,
And eek[eke,而且] my name bee[be] wyped[wiped] out lykewize[likewise].”
“Not so,” quod[qouth,说] I, “let 3)baser things devize[devise],
To dy[die] in dust, but you shall live by fame:
My verse your vertues[virtues] rare shall eternize,
And in the heavens wryte[write] your glorious name.
Where whenas[when as] death shall all the world subdew[subdue],
Our love shall live, and later life renew.”
某天我在沙滩上写下她的名字,
但波涛汹涌将它全部冲掉:
于是我又将它再写一次,
但潮水忽至,又使我的辛勤变为徒劳。
“虚妄的人啊,”她说,“是在白把心操。
想让一个凡人变为不朽,
因为我终将腐朽枯槁,
而我的名字也会化为乌有。”
“并非如此,”我说,“即使卑劣者算尽计谋
也将归于尘土,但你的美名将永存下去:
我的诗句让你的美德永世存留,
并在天国书写你光辉的名誉。
尽管死亡会让整个世界屈服,
但我们的爱情长存,并让生命延续。”
赏析
Sonnet,即十四行诗,又称商籁体,是一种格律严谨的欧洲诗体,可用于抒情、叙事、教育、讽刺等。Sonnet可能起源于中世纪的意大利,兴盛于文艺复兴时期,以诗人彼得拉克为主要代表;之后被广泛传播到欧洲各地,于16世纪传入英国,著名代表诗人有锡德尼、斯宾塞、莎士比亚、勃朗宁夫人等。Sonnet通常为十四行(有少数例外),每行有特定的韵律,但诗节数、每个诗节的行数和韵脚会因作者风格不同而产生多种变体。
爱情诗集篇10
在爱情逐渐被物欲淹没的当今,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个爱情创造奇迹的感人故事吧。
【1】
巴莱特1806年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她从小就表现了良好的语言文学天赋,8岁开始写诗,13岁就发表史诗四卷,并翻译了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同时还自学了好几个国家的语言,她的聪慧无与伦比。
然而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5岁那年,她随父亲打猎,不慎从马背坠落,跌伤了脊椎,从此瘫痪在床。
灾难仍在继续,不久,母亲离世,尔后陪她在乡间养病的弟弟,竟溺死在她窗前望得见的那条小河里。
面对这一系列打击,她一度陷入绝望,甚至开始怀疑生命的意义。那段时间,她的身体越来越坏,像一只蛰伏在屋里的睡鼠动弹不得。
某个冬夜,她突然觉醒:没有人能拯救她,除了自己,她要做一个拯救自己的天使,拥抱残破的命运。
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于是,她开始承担这些人生的心酸,坚强地接受命运的考验。
其实,没有哪个女人愿意坚强,女人的坚强往往对应着一个词汇:残酷。只有残酷的现实才会把女人逼向坚强,她们笑对命运,心尖却悬着一兜清泪。
她必须将自己的心活成仙人掌,这样才能与残酷的命运抗衡。于是,她将自己的悲哀和希望都写进诗歌里,先后出版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英译本和诗集《天使们》,并在伦敦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大量作品。
文学上的成就也带来了她爱情上的曙光。青年诗人白朗宁读了她的诗集《天使们》后因钦慕她的才华而提笔给女诗人写了一封信,大胆地对她说:“我爱极了你的诗篇,我也同时爱着你。”
这封求爱信,让她心潮澎湃,犹如一朵冰冻的花忽然遇见了温暖的春风,瞬间就风情万种地绽放。于是,她回了白朗宁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没想到三天后又收到了他的求婚信,这让多年卧病在床的她大吃一惊,继而冷静思考。
她知道有一些幸福只能仰望,却不能靠近,时光如冥冥中的定数,必会如期而至,必会如期而逝。
当幸福消散时,他幻灭的是爱情的信仰,而她破灭的是生活的希望。
于是,她流着泪以自己身体不好为由断然拒绝。
那一刻,她的内心是痛苦而挣扎的,而这些只能通过诗来表达:“不用讲,我高攀不上,不配在你的身边占一个位置。可是,就因为我爱你,这片爱情提拔我,让我抬起了头,承受着光明,许我继续活下去,哪怕是怎样枉然,也要爱你到底;也要祝福你――即使拒绝你在当面。”
“任你怎样地央求,我只是咬紧着嘴,狠心撕裂着生命的衣裙;生怕这颗心一经接触,就泄露了悲哀。”
“你看着我,心中没半点儿不踏实,像看着一只笼罩在水晶里的蜜蜂,哀怨把我封闭在圣洁的爱情中――”
静谧的深夜,她辗转难眠,常常自问:“也许,我只是他眼里的背影,而他,是我梦中的竹声。彼岸有花,然而,彼岸是否有岸?”
这个坚强的女子,情愿隐藏悲伤,欣赏绝望,也不敢轻易指染爱情。
白朗宁先生却透过这“无情”理解了她的无私和真诚,更加热爱这个坚韧善良的女子。
【2】
从此以后每当黄昏,就会听到邮差的敲门声,那也是女诗人最为兴奋的时刻。随着两地情书的频繁往来,爱情的神奇在女诗人身上迅速显现,她的脸上有了喜色,身体日渐好转。
从春天到夏天,白朗宁先生不断地从他家的花园里采集最好的玫瑰给女诗人送去。花的鲜艳,花的芬芳,还有送花人的绵绵爱意,点燃了女诗人心中那迟来的春天,为了让那些可爱的鲜花接受阳光的沐浴,一直关闭着的窗子打开了,春天的阳光照进来时,女诗人闭上眼睛,深吸一口这久违的春天气息,心,犹如海南三季的水稻,幸福疯长。
这期间,她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后来被白朗宁整理成《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出版,而小葡萄牙人是他对个子矮小的她的昵称。
其中包括那首广为流传的《我要如何爱你》:“我是如何爱你?说不尽万语千言。我爱你之深邃,之宽广,之高远,尽我的灵魂所能及之处,犹如探求玄冥中神的存在和美好之极。我爱你如每日之必需,阳光下和烛焰前都少不了――”
女诗人浓烈的爱意,在这一首首炽热如火的情诗中淋漓体现。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女诗人的生命焕发了新的活力,萎缩的腿肌竟有了明显的好转,人们以为是医学的奇迹,却不知是爱情的力量。
经过一年的努力,她终于可以站立起来,蹒跚着下楼,当她走进会客厅,出现在白朗宁面前时,那种兴奋难以言表。直至多年后,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她依旧难掩兴奋:“那一刻,我让他大吃一惊,好像我不是从楼梯走下来,而是从窗口走出来。”
她终于可以与他在同一高度,彼此平视。
【3】
在这一年里,她不仅体会到爱的甜蜜,身体也迅速康复,她献给爱人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就诞生在这一年。
当她终于有勇气接受他的求婚时,却遭到了门第观念严重的父亲的反对,他认为女儿下嫁贫民是件伤风败俗,有辱门风的事。
于是,女诗人毅然决定随白朗宁远走异国他乡,最后在意大利定居下来,他们像一个洞穴里的两只猫头鹰那样快乐。婚后第三年,她生下了一个健康可爱的男孩。正如一位友人形容女诗人:“这位病人不是有起色了,而是换了一个人了。”的确是这样, 本来是缠绵床笫的残废人,现在竟能登山涉水、探幽访胜。据说在米兰,她还牵着丈夫和孩子的手,一直爬到了大教堂的顶端。
唯一让女诗人感到遗憾的,是父亲至死都没有宽恕她。
虽然失去了亲人的疼爱,但爱情的力量使女诗人那孱弱的生命延续了15年。在这15年里,他们从未分离过一天。
然而,分离却来得如此突然。她只是有些疲倦,想依偎在白朗宁胸前小睡一会,却在他的怀里永远地睡去。他哀痛地望着她沉静安详的面容,犹如熟睡的天使,嘴角轻扬着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