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美文欣赏篇1
关键词:美术欣赏;全面发展;爱国主义
对于学生来说,高中时代是最为宝贵的时间。高中时代是学生情感和生理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不重视学生艺术方面的培养熏陶,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成长发育。
一、美术欣赏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平,为学生学习其他科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美术欣赏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平,而衡量学生是否学好美术欣赏课程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备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平,这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如,在语文学科学习中,会有写作练习,在写作练习还会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练习,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平,学生这时需要用较强的文字功底将景物描写出来。在美术欣赏课程学习上,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景物***片,从世界各地景物***片的欣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一幅幅优美的景物***片,能够让学生陷入景物***片展现的魅力中,
美术教师就需要教给学生面对一幅幅景物***片如何去欣赏。学生的这种能力是需要美术教师通过美术欣赏课程慢慢培养的。学生通过美术欣赏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欣赏、审美能力,在语文写作中就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将景物描绘出来。所以,通过美术欣赏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欣赏水平,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美术欣赏课程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很多学生认为美术欣赏课程就是教师带领学生观看名家名作罢了,根本没有什么可学习的价值。学生的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狭隘的。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学生要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欣赏美。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其中的美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高于实际生活。所以说,美术这门课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美术欣赏课程能教会学生如何从美的角度欣赏所处的世界。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都会显露出对美学的追求探索,无论是衣食住行哪一方面。在美术欣赏课程中,除了有名家名画的欣赏,还会有雕塑、建筑和剪纸贴画等方面的欣赏,这些方面的美术欣赏都与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较大的审美趣味。美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美术欣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去欣赏自己喜欢的事物。因此,美术欣赏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面对这些生活中的美,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现美。
三、通过美术欣赏课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德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在美术欣赏课程中,教师仍然可以进行德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美术作品中,一幅优秀的画、一个优秀的雕塑都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在很多的名家名画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作画,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描绘出来,通过作画,让自己的爱国情怀得到宣泄,所以,通过美术欣赏课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在《南京大屠杀》这幅油画作品中,作者以独特的描绘方式和美术色调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南京人民的惨状。在欣赏这幅油画作品时,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学生发愤学习,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促进我国不断向前发展。由此可见,通过美术欣赏课程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美术欣赏课程是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学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欣赏课程的重要作用,能够重视起美术欣赏课程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爱情美文欣赏篇2
我是一名农村的美术教师。常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应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策略一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⑴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⑵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
⑶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
⑷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高楼大厦,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⑸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策略二
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很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
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策略三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⑴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⑵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
⑶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
爱情美文欣赏篇3
关键词:爱国主义;美术课;渗透中***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55-01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美术教学之中,努力做到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是我在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和责任。美术课是初中的一门基础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任务,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集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拓宽知识视野,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放在首位,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明确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爱国渗透,使学生不仅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美。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熏陶,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谐社会的新人才。
1.教师在绘画课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绘画在普通中学美术课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比例,其本身包含诸多内容,如:国画、彩画、素描等。绘画内容不同,渗透方式也不一样。中学美术技法教学中,教材要求对学生安排一定内容的临蘑写生、创作等课业实践,应该说,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由于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为东方绘画的主流,它在材料、题材和技法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中国画技法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中国画艺术特征,在讲述其基本技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临摹或写生实践。如在辅导某一作品临摹或某一实景写生时,教师可围绕作品外在形式的美、围绕其写生场景,结合直观演示向学生讲解中国画艺术特色及其技法特点。着重指出中国画十分重视对事物本质的表现,讲究形式美;塑造形象以线条为主,尤其重视用笔用墨;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并十分注意画面空白的运用;同时强调文学、书法、篆刻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在创作过程中,从观察生活、研究事物到表现形式上都有它独特之处等要点。通过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对中国画艺术特点有较深的认识,便于学生从艺术角度来加深理解、掌握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及技能技巧。学生会被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勉力所折服,他们的艺术感受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从而激发出对传统民族美术热爱的浓厚感情,同时也激发起极大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又能兴趣盎然地投入临摹与写生。
2.教师在欣赏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时代是学生生美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多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美术的教学中通过***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民族文化更深的内涵。只有了解了才会欣赏,只有欣赏了才会体会到价值,只有有价值的东西才会珍惜,也只有珍惜的东西才会去爱护和自豪。 国家教委决定在学校开设艺术欣赏课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开设艺术欣赏课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欣赏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材第四册水墨画中有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在欣赏这幅作品时,以"徐悲鸿为什么喜欢画马"为题开展课堂讨论,学生得知,徐悲鸿喜爱马的勤劳、勇敢、善良的性格,常常藉马抒怀,表现自己的悲哀、忧郁、希望和欢乐,而这些感情以又是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向学生讲解一些有关徐悲鸿画马的爱国事迹,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还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如中学美术第五册欣赏课中的董希文的油画《***大典》就是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作品主要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可让学生在欣赏画面后,讲解与之相关的一些历史事件,放映***大典场面的录像资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3.教师在手工制作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手工制作是中学美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型。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都比较强,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以往的美术课堂教学中,绘画和欣赏所占的比例比较多,手工制作几乎是没有的。殊不知手工制作的过程其实是绘画和欣赏的综合运用。比如:绘画中的色彩、形体结构等;而手工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欣赏的过程。怎样设计、如何安排色彩及形体,都是对审美、欣赏能力的提高。当然完成一件作品之后,学生互相交流更是一种欣赏了。相信学生欣赏自己或自己同学的作品要比欣赏一些较为深奥的名著要直观且感兴趣的多。如在《小泥雕》一课中,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同时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双手辛勤创造的,为了更加幸福、灿烂的明天,我们应该爱劳动、爱人民、爱艺术,刻苦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参考文献:
爱情美文欣赏篇4
[关键词]美术欣赏 有效教学 审美情趣
[中***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62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作为新世纪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美术课上欣赏的重要性和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喜爱。那么,该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进行美术欣赏教学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丰富的***片,美妙的音乐
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美术的审美特点出发,去考虑、引导学生调动起自己的感官、经验、知识等,全面地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理解和感知,从而提高对这些作品的鉴赏能力,获得更多的美术知识。欣赏的时候,更注重的是获得审美经验和审美享受,切实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进而得到美的启迪和升华。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不断穿插音乐,不同的***片欣赏配相应的音乐。整节课都可以伴随着乐曲来推进,***音并茂。欣赏的画面是静止的,音乐却是流动的,在音乐声中欣赏***画,课堂更有情趣、更生动活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会更大程度地得到激发。比如在学习《青铜艺术》一课时,不同时期的青铜器***片,配以不同的古筝曲子,在音乐声中去了解古代青铜器的历史、艺术特点,感受古代艺术家精湛的技艺和非凡的创造力。如此,学生徜徉在美妙的乐曲中,尽情地欣赏优美的青铜器具。学生既陶冶了美术情操,又享受到美妙的音乐,教学效果倍增。
二、详细的解说,美好的意境
很多美术作品,比较抽象、复杂。学生毕竟还只是在小学阶段,理解能力有限,这决定了他们只能很肤浅地欣赏和理解作品。所以,为了培养学生对欣赏课的热情,教师在课前要搜集更多的参考资料,介绍作者生平、作品相关背景、艺术特色等。这些生动的介绍,会让学生对画家产生更多的兴趣,从而更喜欢这个画家的作品。
比如,美术课上要介绍凡・高的作品,我先对凡・高的一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为学生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再播放精心制作的课件,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凡・高的作品,这样的视听结合,效果肯定比单纯的讲要理想得多。学生通过了解画家的生活背景,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了解画家的心路历程和他一生的跌宕起伏,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鉴赏力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情操的陶冶,精神的升华
审美教育是欣赏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一定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雅的艺术格调。优秀的美术作品对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可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并在欣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如,在《民间玩具》一课的欣赏中,重点讲述了民间玩具,这类在我国劳动人民生活中发生、发展、流传几千年的艺术品,它们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民间玩具,再加上教师收集到的,放在一起欣赏。学生在课堂上好像走进了一个民间玩具的小型博物馆,配上教师的专业讲解,学生深层次地了解了民间玩具的特点,加深了学生对民间玩具的喜爱
四、自由的想象,思想的驰骋
美术教学,可以说是直观的,也可以说是非常抽象的,它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抽象思维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美术课上的欣赏,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是一种视听盛宴,学生常常沉醉其中,思想自由地驰骋。正是这种放任的想象,促进了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理解和喜爱。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在学生的身上,让审美的种子悄悄地生根发芽,逐渐壮大。在整个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想法和个人兴趣爱好,以一种平和自然的心态来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欣赏中来,自由地沉浸其中。随后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对作品的理解,自由发表看法,这样的欣赏才能潜移默化地形成学生自己的欣赏价值观。
五、长此以往,养成欣赏习惯
学生的欣赏能力只是通过一两节欣赏课是培养不起来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长期的准备,在平常的美术教学中,不断穿插、承接欣赏的内容,由内而外地去影响、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建立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真正把美术欣赏落到实处,让学生受益终身。
爱情美文欣赏篇5
关键词:美术欣赏;传统文化;人物画
1 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前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教育是学前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体现学前教育师范生综合美术专业能力及素养的重要特质。幼儿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内容之一,包括欣赏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城市建筑、环境布置、各地民间工艺品以及各种儿童画等。它使幼儿感受美的形象过程中欣赏美、领略美、得到美的享受和教育,从中培养幼儿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开阔幼儿的眼界,培养对美的兴趣和初步的审美能力。中国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文化传承的客体。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学前美术欣赏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将中国传统美术作为艺术载体,使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渗透于美育活动中,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在感知美、理解美同时,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培养具有民族情操的健康人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更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中华文明,生生不已,美术作为承载文化传承的客体,与华夏儿女的生活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意境悠远的绘画艺术、浑然天成的雕塑艺术、巧夺天工的工艺美术、精巧独特的建筑艺术,无不体现蕴含于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性的存在,使得中国美术作品始终贯穿于一种传统文化情愫之中。因此,纲要中提出的感受祖国文化的教育理念,其民族性是开展诸多教育活动的落脚点,体现在美术欣赏系列活动中,应当倾力于发掘艺术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以适宜的方式去解读、传递中华文化,让民族精神融入赏析理念,将中华文化元素在诸多教育活动中得以呈现,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培育对优秀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中国人物画的文化内涵
绘画是运用线条、色彩以及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色彩以及构***等艺术手段,在二维平面内塑造出静态的形象,以此表达创作人内心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所塑造出的静态形象,可以对其进行赏析、体味等审美体验,因此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绘画作品因其资源丰富、使用便捷而广泛开展。绘画的分类角度较多,本文主要遵循中国传统绘画的分科方式,着重对人物画进行美术欣赏的剖析研究。人物画泛指以人物形象作为描绘主体的绘画作品,是我国传统绘画体系中最早***成科的。古往今来的人物画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进行欣赏教育的过程中,应将中华文化融入画作赏析,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去感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内涵。
2.1 民风民俗的再现与传承
我国各民族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由于受地域、人文的影响,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民风民俗。创作历史的主体是人,人物画所描绘的是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现实生活场景,譬如各类传统礼仪、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等。风俗画本是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始于汉代,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人物画是探究不同时空内各民族文化的窗口,绘画作品便是我们研究的依据,从中能够认识各时期各民族的民风民俗。
例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代佚名的《游骑***》,绘贵族子弟骑马打球游玩的情景。画中共七人,或挟弹弓,或背弹丸,或球杖联骑出游,反映了当时仕宦人家的生活风尚。打马球,又称“击球”,唐代十分流行。北宋司马光《资治通签》记载:“上(中宗)好击球,由此通俗相尚。”此***是马球运动的形象史料。作者以简练有力的线条,成功地表现了人物和马匹的形态,劲健而富有韵味。
2.2 市井生活的真实再现
人物画的创作源泉是社会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其所表现的题材内容亦是包罗万象,有神话故事、历史事件、民间生活、风俗礼仪等。在历代名画中,北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堪称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人物风俗画,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首都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真实地再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物阜民丰的社会面貌。画面中塑造了五百多位人物,货郎、为官坐轿者、骑马者、商旅、平民等,还有各类建筑,酒肆、客栈、当铺、作坊、桥梁等。在进行《清明上河***》的欣赏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前教育的对象年龄特征,通过娓娓动听的叙事法讲述此画卷所处的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方式,对画中的人物动作、情景演绎进行特写描述,众人撑船的精彩部分的演绎,也可以描述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如此来调动欣赏者的审美积极性,了解当时的历史、生活状况,使这幅记载着汴梁城市历史的写实画卷,栩栩如生的再现于世人面前。
北有《清明上河***》,南有《姑苏繁华***》。清代画家徐扬所绘《姑苏繁华***》,用传统的方式精美还原清代江南秀丽的湖光山色与繁华街巷,再现古城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市井生活的精彩全貌。古镇村池、田园风光、市井生活跃然纸上,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物产富饶、百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在进行此幅画卷的欣赏教学中,可以采取观察法、对比法、对话法等切合学前教育教学对象特征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画卷中的湖光山色与繁华街景,与今日城中所见之旧址或新貌做出比较,想象在不同时光里,同一地点发生的历史变迁与历史痕迹。教育者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对话交流,用古画和原景照片对比,引导教育对象做出对祖国上下五千年的Y博历史,以及家乡美丽景色的由衷赞叹之情。
2.3 社会历史性的记载
例如丰子恺的人物画作品《胜利之夜》,描绘了日本投降后,普通家庭中那份朴素而又发自内心的欢愉的天伦之乐的场景。在象征着***光明的一盏吊灯的光芒照耀下,一个父亲托举着婴孩过头,内心的喜悦之情通过孩子的面部表情传递,仿佛能听见孩子那咯咯的笑声。身边的孩童欢呼雀跃的情形溢于言表,就连一旁的猫咪也乖巧地、静静地蹲着,共享抗战胜利之喜悦。胜利之夜的幸福反映到普通寻常百姓人家,其实就是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其乐融融的画面。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庆捷之夜》《庆祝国庆》等。
3 中国传统人物画欣赏的切入点
中国美术作品数量众多,教师需要准确把握作品所传递的文化信息,选取适宜学前美术欣赏范畴的经典作品作为素材,以适宜学前美术欣赏的特征性为切入点,来开展美术欣赏系列活动,使教育内容易于被幼儿理解,通过幼儿积极心理活动的参与,能够感知和领悟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加以运用于生活,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F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发扬的教育目标,从而了解、热爱中华文化。
3.1 适宜性的选材
学前美术欣赏的主体是3至5岁的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求知欲,处于身心发展的启蒙阶段,对美好世界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然其尚有认知能力薄弱以及理解能力较片面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作品的选材时,要适宜性的结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适宜的选择能被其理解并转化为生活认知的美术作品,结合孩子的共性与特性,开展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从而达到有针对性的教育目的。
譬如,孩子们天性喜爱小动物,在赏析作品的时候,可以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进而分析画面的内容、形式与内涵。以范曾的画作为例,范曾笔下的人物形象众多,佳作数不胜数。我们可以选择《促织***》、《画龙点睛***》等孩子们能找到共鸣点的画作进行赏析,结合适宜的教学方法,说一说画中的故事,找一找可爱的小动物在哪里,想象一下画中的形象恣意飞舞的情形等。使幼儿对欣赏对象与自我生活有所对应,进而提高对作品欣赏的兴趣,促进对传统国学文化的认知与了解。
3.2 经典性的凸显
中华文明源远流传,艺术作品亦如璀璨星空般。那些载入史册、经过历代各名族传承下来的经典作品,凝结着创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着时代的特色与代表性,穿越时空而流传千古,确实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此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对于经典的画作,要特别的对其内涵教育进行把握,挖掘蕴含于其中的民族灿烂文化,传承于此。
例如,现藏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唐代张萱《捣练***》,是盛唐一幅重要的人物画。全***十二个人物,画面表现宫中加工绢丝的场面。共分三组:起首是捣丝,中间是理丝、缝合,最后是把绢拉直、熨平。画中人物有坐有站,有高有低,动作联系自然合理,富有一种节奏感。人物全神贯注,仿佛惟有捣丝之声可闻。若干细节描写也十分精微生动,生活气息甚浓。妇女形象均为丰颊硕体,服饰艳丽。设色柔丽,以重彩渲染,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体现了盛唐以后仕女人物画的典型风格,反映出当时手工织作技艺的高超,赞美了劳作的妇女,进而表达对劳作的状态的内涵教育,引导孩子们用一双勤劳的小巧手,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3.3 可持续性的发展
美术欣赏教育的核心是对于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的和谐人格。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前美术欣赏,并不是要求教育对象认识多少幅名家名作,记住多少文化知识,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着眼于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卓越成果的共享,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融入。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抓住作品中易于被接受与理解的欣赏点,解析美学角度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对于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的把握是灵魂,可持续性的将文化传统精髓潜移默化地融入教育过程之中,从而丰富教育对象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促进和谐人格的发展。
4 传统文化渗透于美术欣赏的教育意义
“如何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从物质层面来说,靠发展生产力,靠经济。直接的物质的社会资料的生产构成为基础。这一论断的科学性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从精神层面来讲,靠的就是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渗透于美术欣赏的教育意义,其精髓便是民族文化的内涵体现。
现阶段美术欣赏教育中弥漫着西方的气息,对自己祖国伟大美术作品的欣赏却重视不够。中华文化是华夏各族儿女在历史积淀中呈现的智慧凝结,渗透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学前美术欣赏教育,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将中国传统美术作为艺术载体,使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渗透于美育活动中,透过系列美术欣赏活动,更好的感受与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教育工作者应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开展能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系列欣赏,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祖国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泽河,王培岭.幼儿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爱情美文欣赏篇6
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片和彩色***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片反映强烈一些。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他。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
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
爱情美文欣赏篇7
一、熟读成诵
教育家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 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可见,诵读就像一位神奇的引导者,能把读者带入一种单靠分析无法达到的感悟境界。苏教版语文教材主编洪宗礼曾指出,在阅读板块中增设“诵读欣赏”,是为了让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获得语感,丰富语文积累。因此,在“诵读欣赏”教学中,应该首先拿出足够的时间引领学生去诵读,指导学生用心去诵读,读出丰富的感情,读入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对于古代诗文、名言警句、名篇名段,要达到张口能背、下笔能写的程度。如《〈论语〉八则》中有众多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名句,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等,一定要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
二、欣赏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诵读欣赏”课中,古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名篇占大量篇幅。古诗词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篇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欣赏优秀的古诗词,能从中吸收思想文化精华,从诗人的遣词用字中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神韵。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在教学中首先要引领学生欣赏作品精美的语言,可以提出欣赏目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理解其语言美在何处,感悟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如组织学生欣赏“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一段,可让学生欣赏文中的语言之美在于用荷叶比喻母亲、用红莲比喻女儿、用雨点比喻伤害,赏析文中的意境之美在于荷叶护红莲、母亲护女儿,从中感悟母爱的伟大。讨论“心中的雨点来了”的深刻含义,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女儿对母亲呵护的期盼,感悟伟大圣洁的母爱。又如学习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欣赏“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组织学生体会“兴”“亡”“苦”的含义,从中感悟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感悟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和作者的悲伤心情,欣赏作品的语言凝练之美。然后,引领学生体会作品托物言志、以事喻理、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以培养学生的美文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延安纺车抒怀》一文中,作者把平凡的劳动加以诗化,把劳动美化到了极致,使人读后对劳动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类似这样精湛的写作艺术,能把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帮助他们逐渐丰富语文积累。
爱情美文欣赏篇8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 和需要的本质特性进行制约。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一、要辅以创作过程的有趣情节,激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美术教学中,有的美术作品画面没有情节性,或是静物、风景,或是花鸟山水,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因而作品展示出来,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教师如果仅从构***、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显然学生是不太愿听的。教师应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即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被带入情节,情节过程便会引起他们的关注,他们被情节中冲突所吸引,并占有整个心灵,情节外的思维活动被抑制。
二、引导学生欣赏美术本质,启发审美意识
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是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新的审美对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应该说每一幅美术作品、每一位艺术家的后面都有许多情节可以发现。作为美术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设计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以各种新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兴趣,定能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三、美术教学中注重渗透情感,激发爱国主义思想
欣赏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中学美术教材中的欣赏部分,有大量的中国历代以来各种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片资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揭示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在教学中,应首先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作品有关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领会东方文化的骄傲:我国历代美术作品自信、豪迈、博大、精深的艺术所孕育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通过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美术;培养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同时,欣赏教学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结合挂***和课本***片及平时收集的史料典故进行分析讨论,可以运用投影仪放映幻灯片展示并作简要讲解,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画展等,使欣赏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方式始终落实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之上。
四、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在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让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看看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爱情美文欣赏篇9
关键字:新课程标准 美术欣赏 人文性 自主性 创造性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欣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小学美术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一、在欣赏课中凸显人文性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美术欣赏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很自然地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要响应同志所倡导的“以德治国”的原则,就应该以德治校,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在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焕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小红***依偎在老红***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可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如欣赏《秦始皇兵马俑》,从中感受祖国艺术文化的瑰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在欣赏优秀儿童作品时,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鸣。
二、在欣赏课中体现自主性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应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可采取的教学策略如下: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
三、在欣赏课中培养创造性
创新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实践。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艺术品。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做一做,既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教学《民间竹编工艺欣赏》时,首先展示许多竹编工艺品,当学生被工艺品所吸引时,紧接着播放介绍竹编工艺的录像,讲解竹编的制作过程。此时的学生,早已把教师为他们准备的篾片等材料不由自主地动手编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小玩意儿”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看着孩子们的欢喜劲儿,仿佛是什么伟大的创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片上的实物和欣赏的作品进行比较,做出评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竹编工艺。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在欣赏、创作中迸发了。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参考文献:
爱情美文欣赏篇10
“观千剑而知其器”,欣赏是让学生对千姿百态的事物最好的感知,把蓝蓝的天、绿油油的叶子、红彤彤的花、黄澄澄的果实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让学生对其形状、结构、色彩进行剖析,以形象的景色来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绘画意识和艺术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欣赏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运用可视的艺术现实和艺术形象感染和陶冶学生,让学生自觉地对其作出美丑评价和善恶判断,在欣赏实践中分辨美丑,评价优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新的艺术理念。但是,在大多数的美术课堂中,还是重复“自由绘画,自由想象”,对美术欣赏不以为然。若学生感受不到大千世界中优美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奇特的造型,凭空想象则无异于纸上谈兵,美术技能技巧必然得不到系统发展。可见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艺术本身源于生活,人就生活在美术构造的范围中。如在学习《家乡的老房子》时,一张张古老的照片向学生们诉说着家乡的历史,演绎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见证了祖先的勤劳与智慧。我带着孩子们到生活中去探根溯源,因为只有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创作美。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进而产生创作灵感,充满艺术情调地生活,珍惜生活和热爱生活。如在学习《快乐的节日》时,我让学生欣赏我国各族庆祝节日的情景,让学生在热闹的气氛中感受到在多姿多彩的节日里充满着数不尽的快乐与神秘、色彩与激情,陶醉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尝到幸福的滋味,让学生理解到我国各族人民庆祝节日的方式,促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生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团结意识,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教育和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东西是进行美的创作的原始动力。认识自然是审美的基础。如在欣赏《自然遗产》时,我让学生欣赏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使学生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宏伟、壮观和神奇,心旷神怡,进而对神秘的自然界产生浓厚的兴趣,总想在自己的画面中表现出这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色,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并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特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又如在欣赏《维多利亚瀑布》时,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慨。通过欣赏实践,学生产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这优美而神奇的自然景观的念头,个性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被破坏的***片,通过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明白环境也需要人类的呵护,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坏境的意识。
欣赏优秀的作品是欣赏活动的重头戏。在欣赏名画时,学生感受到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艺术表现手法各有千秋,有惟妙惟肖的写实派,有耐人寻味的抽象派,还有挥毫自如的水墨画,体会到艺术语言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与价值。在欣赏天真浪漫、富有童趣的儿童作品时,学生感觉亲切,容易产生共鸣。可让学生在欣赏中评析,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表达能力,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美术与社会、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精神美、格调美、意境美和情趣美,共享人类社会和文化资源,激发创新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在美术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