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文篇1
一直觉得,阴雨天,最适合静下心读书。一个人,静静地,泡一杯香茗,坐于窗前,从书堆中抽出一本自己素爱的书,细细品味书中清丽淡雅的文字。嗅着书页中飘来的淡淡墨香,怎能不怡然自得?
窗外微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蝉鸣蛙叫相伴和,雨后泥土与青草的混合香气自窗户飘散进房内,恍惚间生出一种遗世***的感觉,任自己在用美丽幻想铸就的空间里畅快遨游,任喜怒哀乐在此尽情挥洒。我相信,此时的我,情态堪比当年辞官隐居田园的陶渊明,怡然自得溢于言表。
雨天读美文,总会生出一种“轻浅四月、寂若安年”之感,令你沉醉不知归路,使你如鱼得水般遨游其中。
雨天读美文,总会不知不觉间联想到初次见到大海的情景。第一次见到大海,是在一个阴翳的午后,得知即将见到梦寐以求的大海时,我满怀欣喜的跑向她,立于礁石上,努力试着让激动的心情平复。看着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有一股气旋在胸中回荡,我终于忍不住呐喊起来。那一刻,我不知道除了呐喊,还有其他什么方式能够表达我的心情?!我爱阴雨天的美文一如爱那个阴雨天见到的海。
最爱阴雨天手捧自己素来喜爱的书来读,静静地,任时光流淌。哪怕不知不觉间,天已破晓,新的一天已经到来……
读美文篇2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种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笔者认为《紫藤萝瀑布》中的“仿写点”大概有如下几点:
1.首尾呼应
文章开篇起笔于“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让人顿生悬念――是什么使得“我”停止了脚步?一下子便紧紧抓住了读者。文章结尾驻笔收墨于“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一“停”一“快”使得文章结构严密,前后衔接,首尾呼应,意脉流贯,给人一气呵成之感;且颇耐人寻味――是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应当汲取历史的教训,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个人的努力,融入到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去,这样才能形成“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的壮丽景观。
2.卒章显志
这种点明文章主旨的写法――“卒章显志”,学生是应当重点掌握的。文章的显志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它显志精妙,给人多元理解――写花就是写人,写花就是写时代。如果说用花的不幸写出时代的不幸,那么写花的“辉煌”就是写时代的进步,表现人们在时代进步中的意气风发,表现新时代里社会的繁荣昌盛――原来那使紫藤萝花如此美丽与繁盛的仙露琼浆,就是“生命的酒酿”啊!看到这里,读者自然会想到,人亦如花,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种种令人不快的过往。只要你也加快脚步,张起生命的风帆,在这闪光的时代中航行,你也会再次盛开,你也会是组成那灿烂瀑布的一朵浪花,不是吗?
故此,写好作文的“卒章显志”句,就有四两压千斤的功效,她是作文的核心,是作文的灵魂。
3.对比鲜明
文中有一处运用插叙回忆“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零星花开”的文字,正是它同前面描绘的“我伫立凝望紫藤萝瀑布”的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全文的卒章显志作了很好的铺垫,文章立意的成功就在此一举。否则,全文之“志”没法显,那就真正成了“散”文了。
4.文中有“我”
“我”“伫立凝望”在紫藤萝瀑布前――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我”抚摸“装满生命的酒酿”的“小小的紫色的花舱”。
“我不觉加快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的“脚步”。
“我”渗入全文的自始至终――有“我”所感受到的、所体味到的、所领悟到的:紫藤萝花色的艳美,花中闪现出的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欢乐、生命的灿烂、生命的辉煌,震撼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到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这样一来,文中的抒情给予读者的感受就显得地道真实,这是极易于引发读者相似的情感体验与产生情感共鸣的。
5.反复点题
细心地读者会看到,作者在《紫藤萝瀑布》中多次点题:“这样盛的藤萝,……像一条瀑布”“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紫色的瀑布”“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样使得全文切题紧密,文题突出。有一“题”串文之妙。
6.文脉清晰
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感,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层层深入,表达文章的主旨。而这三部分又另有层次:看花,按花瀑、花穗、花朵来写,越写越见花的活泼热闹、生机勃勃;忆花,先写“我”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次写花所受的苦难,最后以花历尽劫难又焕发生机作结,回应前文;思花,则由以上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
7.描写细腻
文章的写景状物细腻而又有层次感,摹画色彩,绘制形态,捕捉芳香,从外形写到内质,从视觉形象写到味觉感应,用墨丰腴,笔致多变。
那开花的紫藤萝,“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它泛着银光,响着欢笑,吐着芬芳,溅着水花,不停地生长着、流动着……这是开花紫藤萝在整体上给予作者的壮美感。
就局部而言,从一朵朵小花去看,便有所不同了:你看,那“张满了帆”的紫藤萝花帆是小小的,“舱”是尖尖的。“帆”色上浅下深,过渡柔和;“船舱”贮满琼浆,闻之醉人。这是紫藤萝局部给予作者的优美感。
作者诉诸视觉、听觉和嗅觉的细腻描写,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壮美与优美相结合、有着丰厚意蕴的紫藤萝花开之“物象”美。
8.语言优美
文中修辞运用随处可见,且各具特点。
“紫藤萝瀑布”“蜂围蝶阵”“生命的长河”等,以最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最丰富的信息。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帆――舱――花的河流,各比喻句之间不再是孤单***,依据喻体间的某种联系构成一种意境,扩展了想象的范围,增加了语言的内涵。
读美文篇3
一、以读激情,感悟文本
有位外国文学家说:“对少年儿童来说,文章是一种富有魔力的密码,他们很想学会这种密码。”而解开这密码的关键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感是读的动力,文章萌发靠情感这棵种子的内核,文章的诞生是靠情感的波澜的冲击,情感能唤起读的粘力。为了力求读出整体感受、读出感情基调、读出个性感悟,让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我们可想方设法创设情境。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美丽的景象,美好的情愫,美妙的人生,美满的生活,无不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桂林山水》一文中,写山的一段:“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段文字音调优美,意境深远。整段字仿佛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曲,读起来琅琅上口,令人感到一种音韵美,对称美。只是看文章,桂林山水的美境已经尽收眼底,给人以无限遐想,通过美读,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更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美感。
二、浓缩精华,读进文本
“读了课文,课文当中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了课文,课文哪些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找出来反复读一读?”等。此种感知课文内容的方法不错,能让学生加深印象,还能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深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它富有情感激励性、导向性,我也经常使用且效果也不错。但我也总在思考,能否有这样的设计,把识字、词语教学连同整体感知(文章思路、作者情感等)结合在一起,发挥读的多重功能。
三、张扬个性,创意阅读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点点文学常识的,都听过也了解这一句名言。阅读教学,尤其是有文学色彩的课文,尽管与欣赏文学不同,但同样要求有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问题,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认知不同,当然这种感受也肯定是各不相同的。
记得在与学生一起讨论《惊弓之鸟》这一课的时候,我激励学生踊跃表达自己意见,说一下自己不同于其它同学的感受。在大部分学生根据课后思考题,对高手更羸经验之谈以示认同和赞扬之后,有一位同学却有自己特别感受:“我认为更羸的行为不值得学习与赞扬,缺少人道主义。那只鸟不能再受惊吓了,他是心知肚明的,可是尽管在这种情况下,他只是让国王见识到自己的高明,不顾及鸟儿的感受,故意拉弦,让那只受伤的鸟儿再次受到精神上的打击,掉在了地上。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也代表的是一个鲜活的小生命,更羸的做法未免点太残酷无情了。我认为不值得赞扬和学习。”她有自己独到的想法,竟从保护动物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这是很多同学没有想到的,她的思想体现了女性同胞注重感情,爱惜和同情弱者的心理。同样,不仅学生没有想到,这样的感受内容教科书上也是没有的。虽然有的学生认为此说有点牵强附会,但她能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句句在理,这点就一定值得得到充分肯定。我带领所有学生鼓掌鼓励。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日后的语文课堂中,学生们越发踊跃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甚至会面红耳赤的进行争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诸多不同思维相互碰撞,让整个课堂氛围有些混乱,但我却是发自内心地高兴——这不正是我期望达到的教学目的与效果吗?
四、朗读感悟,积累运用
读美文篇4
创新期待就是学生突破定向期待下的创新事业,其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对作品的独到见解,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核心地位。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大力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鼓励学生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发言。例如在高中语文苏教版《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对让学生纷纷说出作者想要表现深层含义。有的学生认为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对当时苦闷***治环境下文人的无奈的宣泄;有的学生认为作品只是表达了作者喜爱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情绪,即使在黑暗的***治环境下依然能有欣赏美景的心情。
二、进行反思性阅读
阅读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再次见解,是读者对作品的全新创造。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的阅读过程分为三个递进阶层。
1)初级阅读阶段,即为读者将作品中的文字转换为脑海中的具象,是开始审美体验的出示过程。
2)反思性阐释,即为逻辑问答,通过逻辑顺序开展问答方式。
3)哲学阐释阶段,。读者开始期待与作品有结构性碰撞,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视野开始产生交汇。这一理论肯定了读者的核心地位,但是有容易忽略作品的基本性,走向绝对读者中心论。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要从整体结构上对文章进行把握,不能初尝浅读就得出结论。
三、充分利用文本召唤结构
读美文篇5
亲爱的朋友,你读过朱自清的《纯》吗?那清新的笔触,细腻的描写可曾使你陶醉?文中反复运用叠词、叠字手法,更增添了文章的隽永之美。就说那幅“春风***”吧,作者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把一幅草儿泛青、鸟儿引吭的美丽***画呈现在读者眼前,没有华丽的词藻,但你阅读之际,一股清新的美的风便扑面而来。
如果说《春》美在清丽委婉,那么,周定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便具有刚烈强劲的美了。不必说纪念碑上的十块汉白玉大浮雕吧,他记载着中华名族的坎坷经历,展示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不必说“虎门销烟***”,也不必说“金田起义***”,单是那幅“胜利渡长江***”就足以震撼人的心扉了。瞧!茫茫长江之水天上来,如万马奔腾,江面上一面面鲜红的旗帜迎风飘荡,响亮的冲锋号,明亮的信号弹划破了深夜的静谧,不壮观吗?不伟大吗?不知你是如何感受,反正我读到此处是心潮激荡,难以抑制。
朱自清的《背影》几十年打动过多少人的心?有多少人在晶莹的泪水中看见了那深青布棉袄、黑布马褂的背影?文章没有恢宏磅礴的气势,没有华丽典雅的诗句,但就是那平易朴素、充满深情的语言折服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这不是一种美?
鲁迅的《一件小事》却又具有另一种力量。读完这篇文章,我也深切地感受到“这件小事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他高度的思想性不仅在那个黑暗的社会像盏明灯照亮人民,像把匕首刺向腐败社会的心脏,就是在今天也极具教育力。这也是一种美。
读美文篇6
一、以境生情、焕发审美感觉
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优秀的文章,在字里行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诵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文字的品读、画面的再现、音乐的渲染、色彩的描绘等途径,充分调动学生一切可利用的感知功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对作品的审美感知状态,形成稳定的审美心境,为学生搭建起与文本情感共鸣的审美桥梁。以拓宽学生的审美空间,激发学生的诵读情感体验。如指导学生诵读《荷花》一课时,我们可以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幅***面,画面上满池塘的荷花挨挨挤挤的,一片翠绿。亭亭玉立的荷花一袭白衫,随风摇曳,那藏在荷花里的小莲蓬,嫩嫩的,黄黄的。画面澄净透彻,色彩明艳,仿佛文中描绘的荷池美景。伴随着一段充满幻想的音乐旋律,“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的动人诵读声在耳边响起。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氛围中,仿佛看到了真实的荷塘,仿佛自己就是一朵荷花。领略到文、音、画的异曲同工之妙。
诵读教学中通过各种感知,唤起了学生更多的的感觉系统参与诵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这个审美主体得到多样的诵读美感,从而获得的诵读的审美感觉也会丰富和强烈。
二、移情想象、领会审美意蕴
想象,是儿童诵读优秀文学作品时最重要的心理活动,他们根据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绘,在脑海里进行丰富的想象,从而获得一个个生动的形象,且将诵读演绎得有声有色。而有声有色的诵读,更会带给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儿童有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些也正是理解和进行个性化诵读的关键。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充满了想象的空间: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先部分后整体地展开想象:先分别想象“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个画面,再连贯整体想象成“一幅流动的画”。教学中,教师把语言――画面――诵读三者连成一线,融为一体,唤醒学生所有的感官去感受:用耳倾听、用眼观赏、用心感受、用嘴吟诵、用脑想象,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受词的信息,化言为画,进入诵读的语境。诵读词的过程犹如人在画中游,乐在其中,文本的意境结构美便得到探究与体味。
文学作品总会留有许多的“意义空白”。这种想象实际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对意义空白进行的独特补充。儿童用语言为想象建造了一个温馨的居所,并享受它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欢愉。
三、深层对话、提升诵读审美感悟
对话作为审美视野下的诵读教学审美方式之一,它强调应在自由、平等、真诚、信任的心理平台中进行,对话可发生在对话双方对诵读内容感悟、诵读情感体验、诵读技巧运用自由的探究或自发的讨论中。对话的质量,取决于对话双方的“质量”。而师生之间的这种对话,教师应该在教学前首先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充分注重并挖掘文本本身所具有的内涵,与文本反复切磋、对话、赏析,沉淀出对诵读文本的深度理解。我想,这也是真正体现教师指导诵读教学主导性作用的关键之处。周益民老师执教《天鹅的故事》一课,与学生深情对话,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我们从中可以欣赏到高超的语文诵读教学艺术。比如老天鹅扑打冰面的一段文字的回还反复诵读,比如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的此起彼伏的诵读。我想,每一个听课的孩子,他们的内心里会长久记住广袤的俄罗斯天空,在那遥远的贝加尔湖畔,‘克噜――克哩――克哩’这天鹅的叫声。[]诵读教学过程中,周老师充分挖掘诵读文本中的深层内涵引导学生体味涵泳,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深层意义上的对话,无论是用心想象当时场面回旋的歌声还是深刻感受歌声的意蕴,都将文本的信息个性化,情感化,用诗性的力量使孩子的心灵得到了升华,陶冶了情操。
四、渗透方法、完善审美渠道
读美文篇7
2、读书,能让你穿越时空,千变万化,好像身临其境一般;读书,能让你和浴血奋战的士兵们一起匍匐前进;读书,能让你和诸葛亮一起出谋划策;读书,能让你成长。
3、在书中可以让我们提高修养,提高认识,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全身心的去投入到书的海洋。每当我读完一本书,就像旅游了一次,视野更开阔、知识更宽广。每当一打开书,我的心就会沉静下来,周围的一切仿佛不再存在,自己处在一片漆黑之中。有时,读得入迷时还会置身其中,别人叫我我都听不见,全身仿佛都与书融为一体了。
4、凡事都有利弊,书也不例外。
5、我们在选择书本时,要仔细辨别书对自己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在选择***书时会选择一些中外文学名著,既可以与初高中的语文课文接轨,又可以帮助自己提高写作能力。还有适当地读一些探险与冒险的书籍也可以增长课外知识,让自己的目光可以更宽广,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有些书会有暴力内容,如果过多地看这种书籍会导致心理产生暴力倾向,乃至犯罪。当然,我们在选择***书时也不能一味地去选择“好”的***书,一些利大于弊的***书也适合我们阅读。书中的一些不健康内容我们就一扫而过,重点还是看一些好的内容,作家的写作手法、写作题材以及一些修辞方法,这些修辞方法怎么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内容。
6、并不是任何书都是利大于弊的,所以选择***书还要仔细挑选,这样我们就可以阅读更多对我们有帮助的书籍,更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7、书,不应该仅仅成为课外读物。书,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而我们也不应该只局限于闲着的时候看书,我们可以把课余时间来看书,当自己想看书的时候可以多看一点,不想看的时候,也要少看点。这样书才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
读美文篇8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所选的文章有鲁迅的《雪》,巴金的《日》《月》,高尔基的《海燕》等,虽然篇篇都是经典,但是写作背景离现在的学生都比较远,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的困难,可以说这几篇文章与现在的学生有了代沟,他们多数只是被动地接受,而非主动地吸收领悟。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这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于海”的意境之美,以及作品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意义,那就只有在朗读中去体会和感悟,享受朗读之美。
一、朗读接近文本
首先,我们要找准感情基调。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有音乐美和节奏美,因此在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情感、语速、语调的变化,如同唱歌一样找准调子,如果找不准,那就先听读,发挥想象,慢慢地接近作品。其次,我们开始试读。自己试着朗读,找找感觉,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样,感觉也会略有不同。试着多读几遍,然后让学生互相听一听,评一评。再次,熟读之后,配上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触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的情感流露出来,很快就融入作品中了。最后,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领读、合读、分读、混合声读等,或者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去读,带上表情和动作,让人人感受到朗读之美。我在教授《海燕》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听读,然后试读,接着配上音乐《命运交响曲》及画面,让学生再读,并且采用多种形式,大家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有激情,感觉自己就是那高傲的海燕,在大海上无畏地飞翔,很快就与作品达到了共鸣,后面的教学内容都迎刃而解,水到渠成,也不用我再去分析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品读走进文本
在完成最基本的朗读之后,我们要将自己的审美能力提升一个台阶,那就是品读。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品读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诗的写作背景等方面进行,其中语言是关键。我们常用“行云流水”来形容文章语言的流畅、优美,高尔基也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抓住形象进行品读,如在《海燕》这篇散文中把描写海燕的句子找出来,细细品读,如,“碰、穿过、冲、掠起”“黑色闪电”“大笑、号叫”等这些词,我们去读、去感、去悟,一个勇敢、乐观、豪迈、坚定的形象就从头脑中跳跃出来,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三、美读感悟文本
当审美能力提升一个台阶后,还要美文美读,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美、感受美。抓住美的情感,即言有尽而意无穷。鲁迅的《雪》的末尾:“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就把作者斗士的形象、不屈的精神展现了出来,语景亦即语情。“难写之景”和“言外之意”确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追求的美好理想的心声。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宣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比如,课文《雨之歌》,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春的使者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无私奉献之美。
四、再读创新文本
读美文篇9
关键词:经典美文;悦读;语文能力
中***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138-01
为追求活力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落实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我读书,我快乐”,打造书香童年,近年来我积极探索和实施经典美文悦读策略,发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幅度提升,效果喜人,效应悦人,较好地完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
这里所说的悦读,是指老师精选经典美文,引领学生经历喜悦品读美文的愉快旅程,获取不一样的悦读体验和感受,它区别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读、累读、厌读、惧读。
一、植入经典谜诗悦读,激发学生国学兴趣
国学难以在小学生群体中热起来,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缺少悦读兴趣。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在引导学生解读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练习1的谜语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过程中,植入了五首经典的猜谜诗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发现学生兴趣盎然,读不释口,收获颇丰。
当悦读到北宋苏轼的“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时,学生被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诗句紧紧吸引住,一番思索过后,兴高采烈地猜出了谜底是花影;当悦读到清代赵翼的“路迢迢而非远,石叠叠而无山;雷轰轰而未雨,雪飘飘而不寒。”时,学生被妙趣横生的诗句逗得哈哈大笑,在愉悦的笑声中说出了谜底是昔日乡下人经常使用的石磨;当悦读到清朝李静的“刀店传名本姓王,两边更有万同汪;请公拭目分明认,头上三横看莫慌。”时,学生会心一笑,一下子就猜出了谜底是中国闻名遐迩的品牌王麻子剪刀;当悦读到“龙头猪鼻仙鹿身,马蹄狮尾披蛇麟;虎背熊腰威又壮,百兽丧胆鬼神惊。”时,学生欣喜地说谜底是由八种动物组成的麒麟,因为贺州市灵峰广场立有这种吉祥物;当悦读到“正东正西一条河,河南河北两群鹅;多的却比少的少,少的反比多的多。”时,学生陶醉在押韵、贴切、传神、形象、对称的诗句中,兴奋地猜出了谜底是数学课上曾经提到的计算器算盘。
课后,学生纷纷向我索要猜谜诗悦读,我趁机向学生介绍给人启迪、智慧和知识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二、拓展经典词篇悦读,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为配合学生学习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我先在课前全文印发苏轼千古名篇《水调歌头・中秋》给全班学生,并做了一番讲解;接着老师范读,请学生试读;然后反复播放该词篇视频,并请学生跟视频诵读,感受画面呈现的月寄人间情无限的美妙境地。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进行经典词篇悦读,让学生提前感知苏词中描绘的手足情深和殷切盼望。
学习该课伊始,我请全班学生抑扬顿挫背诵《水调歌头・中秋》,把它作为新课导入。学生兴致勃勃。因为有了提前悦读苏词的准备,学生不但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了《但愿人长久》的思想内容,而且有了两个新发现,一是发现了前者比后者简约,朗朗上口,悦读越美;二是发现了改写前人词篇也是练习写作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延伸经典名著悦读,感悟文本思想感情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系根据我国经典名著《水浒传》用现代文改写而成,通俗易懂,高潮叠出,引人入胜,东京八十万禁***教头的硬汉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该篇课文后,我捧着一摞从学校***书室借来的少儿版《水浒传》,笑吟吟地对学生说:“梁山好汉一百零八位,个个了得,智勇双全,流芳百世,你们想不想继续知道他们替天行道、杀富济贫的精彩故事?”“想!”学生异口同声答道。“ok!那就请你们带着愉悦的心情打开这部名著,好好地与好汉们零距离对话,用真心感受荡气回肠的文字,用耐心感悟栩栩如生的人物,用细心感知波澜壮阔的场景。两周后请每一个同学在语文活动课上讲述梁山好汉的故事。”
两周后,学生走上讲台,绘声绘色演绎梁山好汉经久不衰的传奇故事,整个教室弥漫着悦人的国学书香气。
四、举办经典悦读竞赛,陶冶学生文学情操
读美文篇10
我是教师,又有点耕余走笔的习惯,所以免不了也喜欢读点书。
其实,说读书,是自己对自己的抬举。不过是随便翻翻,偶有会意,便作文人骚客般的沉思状。常常是一本书还未看一半,就因沉思而弃置一旁。此后,便又寻别的书。
虽然“书非借不能读”,但要想顺手牵来,于饭后茶余,还是能自己拥有的好,况且,县城不大,也没个借处,只好掏自家的腰包,费自己的钱。我的工资本就不高,还要上赡双亲,下抚幼子,一月的薪水度日尚有难为,再去买书,实在力不从心。于是,便费口角,生大气,一气就是好几天。最苦的还是在海南师范大学函授的几年时间里(共6年,先专科后本科),每月妻寄三四百元,我生活用二百五,剩下的便是进“三联”,入“蓝屋”,捡半价书于“三味”。而几家大的新华书店,则轻易不敢涉足。涎着脸找朋友借钱,一次两次倒好说,多了,就连自己也不好意思。几年函授熬到头,除了拿到两本毕业证书,还赚回了六箱子书。望着本来就狭小的屋堆满了书,妻嗔怪说:“以后,你与书一起过日子好了!”我心里的苦水连倒都倒不出了。
然而,不亦乐哉!
书的墨香对我来说总是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书上的文字总是有着让我咀嚼不尽的妙处。把卷掌灯,游目骋怀,于妻儿酣睡之时,夜阑人静之际,就是“随便翻翻”,也有着或大或小的收益。知古今,辨美丑,明是非,甄善恶,识真伪,鉴好坏。虽然“低眉压目苦读书”,但“幽灯一点,乐处超五欲”,而“不知老之将至”,却早将苦字抛却,乐在其中了。而课堂上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博得学生的满堂喝彩,则使我不胜欣喜,“洋洋盈腮”。有时读点所谓灵感出来,顺笔记下,整理成文,投寄出去,竟也被刊用,于是乎,更是手舞足蹈,欣喜若狂了。不曾想到,这种读书的“副产品”颇丰,现已有好几百篇在报刊上发表,其中还有几十篇先后被《读者》、《意林》、《格言》等全国知名报刊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