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赏析10篇

天净沙秋思赏析篇1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划分节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元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天净沙秋思》赏析 ——整体把握诗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赏析 ——细细品味

天净沙秋思赏析篇2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言】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翻译】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赏析】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天净沙秋思赏析篇3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

1.小令 曲牌名 题目

2.马致远 元 戏曲 散曲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秋思之祖

3.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4.a

天净沙秋思赏析篇4

诗歌鉴赏是提高学生文学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文化涵养的良好途径。“古代诗词鉴赏”是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学生在鉴赏方法上盲目、诗歌鉴赏能力偏低的状况,尝试以画解诗,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从抓意象、释意境、明诗理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关键词】

诗词鉴赏 抓意象 释意境 明诗理 能力

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对诗歌鉴赏题有种“全身长满刺,欲攻之却无法找到突破口”的尴尬。我们知道,诗歌鉴赏,分“鉴”(即评价)与“赏”(赏析)两个方面。“鉴”是对诗歌内容、诗的语言、表现技巧等进行鉴别;“赏”就是要欣赏诗歌的语言、技巧、意境等。要达到既能“意会”又能“言传”这一层面,需进行强化性训练,训练寻找鉴赏古诗切入口的能力。

古典诗歌的凝聚性、情感意蕴的丰富性、思维意象的跳跃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诗歌鉴赏的难度较大。在中考复习阶段,如何在课堂短暂的45分钟课堂内,以事半功倍的功效去复习呢?笔者将在教学中总结的思路作如下理解分析:

1.一问: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二问:这首诗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哪些意象中可以感悟出诗人的情感?

3.答题步骤:

①用描绘的笔来展现诗中的***画。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优美的词来概括诗词的氛围。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用准确的意来体现作者之情感。在回答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时,要准确地描述出来,是喜是忧?是家国悲痛还是仕途失意?是思家还是壮志未酬?不能含糊其辞,要一针见血,笼统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何而感伤”“感伤的程度如何”。

我们知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学生答题时要抓住此三方面逐一形成答案。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步骤①)这是一幅表现诗人内心极其孤寂的情景交融***(步骤②);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步骤③)。

众所周知,意境,是诗人将情感赋予具体景物——即意象来营造、表达的,掌握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条通途,抓住了意象便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进而与诗人思想共鸣。掌握诗歌意象有无捷径可寻,或规律可找呢? 笔者认为,艺术还原法不失为诗歌意象鉴赏的不法二门。笔者曾执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文,通过意象鉴赏示例,较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艺术还原法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教学《天净沙·秋思》这一首小诗时,首先应扫清字词关,然后分成小组讨论合作形式,告诉学生何为意象以及如何找诗里的意象,之后便是让学生尝试还原《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想象诗的情境,把还原的情景绘制成***像,将自己脑海中那幅***画用笔勾勒出来。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我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尽量将诗中的意象凝聚到自己的***画中去,并要将自己的画作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讨论后,教师应表扬其中的优秀***画作品,请学生们描述诗歌的情境。教师给予点评并总结: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或名落孙山进京赶考的考生,一匹瘦马驮着些商品或书籍。深秋的傍晚,羊肠山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瑟瑟秋风劲吹。枯枝上乌鸦在嘶哑地叫着,久已失修的古道上,杂草丛生。书生(游子)猛一抬头,看见潺潺的水流上横着的小桥和炊烟缭绕着的人家,一行热泪涌上眼睛,一股酸楚的流落感、失落感一起涌上心头。作者借助九个富有表现力的意象,加之蒙太奇的手法构织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再加上“断肠人在天涯”,便把萧瑟之秋与游子之思有机结合起来,把悲秋推向了极致;用暗淡阴沉的色彩渲染了秋日的肃杀与悲怆。

从以上教学案例可以看出,鉴赏诗歌的意象并不难,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依据诗歌的语言提供的信息,结合生活积累,放飞联想与想象的翅膀,艺术地还原出符号所指向的色彩、形象、线条、声音,形成一幅完美的画面,把握诗的意象与意境,也就把握了诗的灵魂。领悟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写作意***,便可在诗歌鉴赏舞台上大展拳脚了。

在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欣赏中,只有体味到了诗歌的意境美,才算真正读懂了诗。作为中学生,在掌握了诗歌意境常识的基础上,应多积累,多训练,以一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精神,炼就真功夫,这样方可在考试中游刃有余,笑傲考场。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09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天净沙秋思赏析篇5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语文中的古诗词知识,学生能真切的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广泛性,物理知识的生活性,朗朗上口的语文古诗词中竟然包含着生活化的物理知识,学生不觉眼前一亮,乐于沉浸其中,这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魅力,下面选取一些语文古诗词与物理知识有关的例子与读者分享。

1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声学知识的整合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赏析 这两句诗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在山中的回声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诗句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通过介质传播到船上,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2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光学知识的整合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赏析 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由于光的反射现象,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赏析 “月有阴晴圆缺”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科学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揭示了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3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参照物知识的整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由于参照物的选取,以泰山为参照物,其它物体相对都较“小”,可以看出诗人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也写出了诗人的伟大抱负和雄心壮志。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赏析 前面语句都是写地上的景物,接下来作者把笔锋一扬,画出“夕阳西下”的天空,以地面为参照物,太阳是运动的,而且是向西运动的,为地上的景物绘就了一轮血红的西坠的夕阳作景幕,落日残照,本易引人惆帐、感伤,却又偏偏“西下”,就更增添了一层怆神寒骨的迷离之意。“夕阳西下”又与“昏鸦”“西风”一起点明时光紧迫,已到暮晚,季节上到了游子归家的季节,可这个时节、这种时辰却仍有“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无家可归之人痛断愁肠?一个“断肠”,把“天涯沦落人”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受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

4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的整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国风·秦风】

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由于温度的降低,由液态的水已凝固成固态的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 浩瀚的荒漠上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凝华成固态的雪,冰雪已经积得很厚很厚;天空中的云也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惨淡的愁云也好像凝固住了一般。冰跟愁云在此表达了一种化不开的心愁,再看看它的修饰,百丈跟万里,由此可以看出它的程度之深,诗人以夸张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旷远辽阔的的荒漠雪景,情感也随景物的变化,由惊奇喜悦而至苦涩难奈而至愁云凝结,渐次过渡到送别的情景中来。表达了作者满腹的郁闷,透着内心深深的忧愁。

5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流体压强知识的整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赏析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彩,诗人眼巴巴地望着狂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走,原因是在物理学中,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大的地方,气压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气压越大,屋顶上强风吹过,流速大,屋内因为室内空间,明显不会刮大风,屋内的气压比屋上的气压高,这样,形成一个向上的压力差,导致屋顶上的茅草被掀起。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赏析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帘卷西风”的原因是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大的地方,气压越小,流速越小

的地方,气压越大,帘子在室内,当西风来时,屋外空气流速大于屋内空气的流速,导致屋外的气压小于屋内的气压,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将帘子掀起。

6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分子运动知识的整合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赏析 “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不仅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也间接地交代前两句中所写的迎寒怒放的“墙角数枝梅”实为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中所见,且与诉诸人们嗅觉的下旬“为有暗香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显示出全诗结构的严谨。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袭来,由于梅花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

赏析 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导致暮霭像轻纱般的舒卷飞翔,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人溶溶的月光。叠用两个“笼”字,极为传神,把“烟”、“寒水”、“月”、“沙”四个意象和谐地溶合在一起,使人对秦淮河上的月色烟光有一种朦胧、迷茫、冷寂的感觉,在幽静中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

7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能量知识的整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赏析 天狼是天狼星,星象里是主侵略杀伐的,雕弓是弧矢星,是猎户座中间那三颗以及周围其他各星,组成弓箭的星象,中间那三颗星,就是箭矢,连成一线向西北延伸就是天狼星。在星空中就形成了弯弓向西北射天狼的景象,这是由于弯弓具有弹性势能的缘故,“射天狼”就是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具体体现,作者当时被贬为密州刺史,但心中仍希望为国效力,因此在一次出猎中,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沁园眷·雪】

赏析 “弯弓射大雕”一句中指出了发生弹性形变的弓具有弹性势能,当它工作时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弓的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而射向“大雕”。这一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及前面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显示了一种豪放的气度,让对手闻风丧胆的霸气和威严,表现出藐视先人权威,并有超越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远大抱负。

8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速度知识的整合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天净沙秋思赏析篇6

[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第四首。它是元代散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元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这首曲仅用28个字就生动描绘出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秋情怀。作者绘晚秋物象,状写秋光秋色,抒写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和“断肠”之情,于生动形象精致深微的写景状物之中,写出了最难着笔墨的微妙而又令人怦然心动的思情。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三首古代诗歌,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对情景交融的写法也有所了解。这首曲言简意赅,并且有生动的景物描写,学生容易读懂和把握,也易产生兴趣。时值秋天,学生对“秋”的感知和体验具体而深刻。

[教学设计重点]

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体验课文情境,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情思。

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和作者的创作意***。

[教学基本思路]

读出了解(导入)读出韵律(诵读)读出韵味(整体感知)读出意境(分析鉴赏)读出文化(课外拓展、总结归纳、练习巩固)

具体而言:诵读和分析鉴赏是教学重难点,在诵读与鉴赏中体验情感,提升能力。诵读分:听朗读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师生评点,意在正字正音,理清思路,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句意思,疏通大意,把握节奏,体会令人悲伤、哀怨的感情基调;通过朗读、解读、品读,让学生形成一个“感知―探究―领悟”的认知过程,通过让学生反复的诵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写、说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分析鉴赏是重中之重,在诵读中培养鉴赏能力,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和认识的逻辑思维,从整体着眼,按性质分类,剖析部分,最后总结归纳。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有板有眼、有情有味地朗读这首小令。②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体验课文情境,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情思。③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和作者的创作意***。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思维目标]

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因此,在教学中用“补白”和“推敲”启迪学生发散思维,放飞学生想象,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

[设计特色]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通过朗读、解读、品读,让学生形成一个“感知―探究―领悟”的认知过程。

通过让学生反复的诵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写、说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重点]

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体验课文情境,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情思。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和作者的创作意***。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研讨法、诗歌迁移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出了解

今天,我们走近一位元代的散曲家――马致远。请同学们阅读明朝贾仲明的词作《凌波仙》,从而增进对马致远的了解。

凌波仙贾仲明

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学生阅读《凌波仙》,结合词作谈对马致远的认识和了解。)

二、读出韵律

1.教师朗读指导:(屏幕显示)

有板有眼,读出韵律有情有味,读出韵味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的启发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再感受一下。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3.学生个读,生生互评,教师做针对性指导。

4.学生齐读。

三、读出韵味

1.(屏幕显示)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2.[入情一问]

马致远孑然一身,漂泊在外。他的内心涌动了怎样的情思,让他诉诸文字?

(屏幕展示写作背景)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这首曲就是作者在塞外坝上靠近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蓝旗境内)旅行漂泊的途中所作。

(学生阅读写作背景,透过文字,体会情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提升)

教师板书:思乡之痛漂泊之悲

3.重点探究:断肠人在天涯

(1)引导学生对比体会,感受情思。

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在归途

为什么是“天涯”而不是“归途”呢?

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他因思乡愁而“断肠”,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

(2)选择合适方式朗读:“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在/天涯

四、读出意境

1.[教师导学]

对于马致远来说,漂泊就是生活的全部。是什么让以漂泊为生的马致远在此时此地突然触发了这样强烈的情思和感慨?

假如,你是马致远,你在那时那地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进入作者在作品中构建的画面。)

明确:前三句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

师:讲解意象的概念。同学们,以上九种景物都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它们就叫作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通过这些意象可以看出这是一幅悲凉秋景***,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设想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一生不得志,长久漂泊在外,他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这些意象用自己的话对这样的景色进行描述。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重点探究:

教师改写作品,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作者用语(设景)的用心,进而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天净沙・秋思

黄藤高树群鸦,小桥流水残花,古道西风白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比较”,揣摩作者用意。教师点评,归纳)

3.学生在更深一层理解的基础上,齐读作品。

五、读出文化

1.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写“秋思”的诗词,课堂交流。

2.屏幕展示《秋思》两首,学生阅读。

秋思

[唐]李白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秋思

[唐]白居易

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寂寞余雨晴,萧条早寒至。

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

3.[教师导学]这些诗歌都是写“秋思”,你从中有何发现?

(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屏幕显示]

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秋瑾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归纳提升]

秋天似乎是属于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这个季节代表了他们的苦痛,也代表了他们真实的追求和真实的无奈,他们都在继承着“悲秋”的情怀。

4.[教师导学]

请学生闭上眼睛,在头脑中再现这幅具有文化印记的秋景***,最后让画面定格在那个旅人的身上。

学生齐诵作品。

[课下作业]

背诵课堂上老师提供的三首课外诗歌。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思乡之痛漂泊之悲

天净沙秋思赏析篇7

【关键词】高中;诗歌;鉴赏

诗以抒情为本,作者情感的抒发往往比较含蓄、隐晦,这就为我们的鉴赏带来了难度。那么,我们该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步入诗的殿堂,获取美的享受,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质”呢?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加强朗读,感知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是一种节奏感强又有韵律的文学样式,因此,加强朗读,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也可以从中获取音乐的美、画面的美和情调的美。但在朗读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要把握诗的节拍和韵律;②要有感情地朗读。

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遣责……无不倾泻在诗的字里行间。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深刻地理解诗的意境,同时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这样才能体味诗中的绘画美情调美等。

二、知人论世,理解诗歌的情调美

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优秀的诗作无不是现实生活的高度的艺术概括,不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就难以也无法切实、准确地把握诗的内容。

如戴望舒的《雨巷》,表面上,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一个忧伤的爱情诗,但只要我们了解到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诗人因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才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中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三、抓意象、明意境,想象诗中的形象美、绘画美和意境美

1.意象

即诗人的意中之象,就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客观物象包括天地间的一切,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在诗中,诗人往往用这些意象来描绘意境,抒发感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时一定要抓住这些意象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诗歌的形象美。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该散曲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典型意象渲染出一派凄凉萧条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又如元代张可久的《清江引・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该曲抓住“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等最能表现秋景的意象营造了一幅萧瑟的秋景。

2.意境

“意”是情意、意绪,即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的生活***景。王国维曾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何以谓之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意”与“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读诗而能品味它的意境,正是审美意识的萌芽。我们欣赏诗,只有进入意境,才能切实领悟诗意,体味作者的情态和获得美感。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选取了“驿外”、“断桥”、“黄昏”“风和雨”等意象,描绘出了一幅梅花所处环境的荒凉,恶劣以及所受到了打击的画面,流露出词人寂寞无奈、孤芳自赏的消极心态。

四、分析表现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美

1.抒情方式

(1)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3)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如普希金的《致大海》诗人通过采用呼告的手法,表现了他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的情怀。

2.表现技巧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这样我们才会在鉴赏诗歌时获取更多的美感。

常见的艺术手法有:烘托、用典、虚实、象征、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动静结合等。

如:欧阳修的《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夜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赏析:物是人非,对比鲜明。

五、咀嚼语言,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起来似浅近,但是最基本的。”(《叶圣陶论创作》)可见,赏析诗歌中,语言分析十分重要。分析品味诗歌的语言,就是从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进而达到对诗歌深层意蕴的把握。

如的词《沁园春・长沙》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山之多;“遍”字写出红之广;“层”字写出树林重迭之状;“染”字着意刻画出枫林仿佛是人有意染成一般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句写的是近景,“透”字表现了江水的碧绿清澈,形象可感,而“争”字则给平静的江面增添了昂扬的动感。真可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而所有的这一切都蕴含在这些(当然还有其他词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中。

在古诗词中,中国古代诗人也特别强调用炼字、炼句来增强诗句的动感。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赏析:“闹”字人格化,比“浓”更凸现出红杏挂满技头,争奇斗妍的盎然春意,且动感十足,意态传神。

“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

天净沙秋思赏析篇8

古诗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对古文学的兴趣,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理解作品,学到知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们坚持这一原则,在古诗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进行了新的尝试。

现以语文课本中部分古代诗歌为例,对“古诗五步教学法”做一说明。

概括说来,该教法分为五个大环节,即,熟读全诗——贯通大意——背诵理解——写赏析词——巩固体会。

下面以《闻官***收河南河北》、《送元二使安西》、《天净沙.秋思》为例作具体说明:

第一步熟读全诗:这一步骤主要放在读准读对上。教师可范读、领读,然后学生自己朗读,教师指出朗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出现的问题。如音节的停顿,字音的校正等。古诗有整有散。整的和谐整齐,散的错落有致。读起来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朗读基本功,做好朗读提示,示范朗读,并以充沛的感情读出师的韵味来。领读一定要标准,以达到引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第二步贯通诗意:该步骤侧重在对诗歌大意的领会上。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有关常识简介,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对于一些难解的字词,教师可适当作解释,但不宜过多过细的讲解,以免造成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学生要做的是在熟读的基础上,经老师的讲解,初步了解诗意,并进一步体会诗的精妙之处。

如《闻官***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763年(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然后在对个别字词作解释。再由学生读词,谈自己对词意的理解,教师加以指导更正。最后教师可简要贯通词意,指明其思想内容中心所在。该环节适用于较难理解的古诗。

第三步背诵理解:这一步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只起指导、点拨、监督的作用,对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纠正。背诵形式可采取抽查、小组背、全班齐背的方法。要求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如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该诗短短几句,写出了“千古绝唱”。学生唉背诵时,可以边背边想,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游子思乡”的秋日晚景,在第二个环节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以细细揣摩、品味。

第四步写赏析词:这一步相对以上三步要求较高,但并非过高。多数同学能在熟读成诵、理解诗意并反复品味后,都会写出自己的赏析词来。“赏析词”是对古诗的现代诗化的诠释,也可用优美的散文笔法来写。对于程度较差的少数学生,能文通句顺地把大致诗意写出即可。

如有位同学对《送元二使安西》做了如下赏析:

诗人一起笔,就渲染了一个明朗清新而又令人心情润泽舒畅的送别环境。一场小雨,一洗往日尘土飞扬的浑浊,道路也润泽如酥,“客舍”更青了,“柳色”更绿了,惜别之情更浓了。简短几个字,清晰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清晨,送别的地点——渭城,送别的环境——“客舍青青柳色新”。仿佛就是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朋友营造了一个湿润洁净清爽的早晨,为后面写送别场面巧设了一个大的背景。

诗人在后两句中没有叙说告别场面,也没有描述依依惜别的深情,而是截取了饯行酒宴上的一个特写镜头,劝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无论如何是要喝的,因为“西出阳关”就“无故人”了。出了阳关,“君”无故人,那诗人自己又何尝不是呢?截取饯别宴席即将结束的劝酒词,凝离别深情于美酒之中,运笔非凡。一杯酒,一杯情,杯干了,情却难以了结。一个“更”字,一个“尽”字,饱含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特别是最后一句,诗人不说朋友远去的忧伤,也不写分别的哀愁,而是用“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含蓄委婉、浓郁深沉的感叹来抒写离情别绪,令人越品越觉得余韵不绝。

其他古诗均可根据学生自己对诗歌的体会写赏析词。这样做的好处是可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印象。该环节也属于学生活动。

天净沙秋思赏析篇9

一、首先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结构,让学生对文本有整体意识

《故都的秋》在阅读教学时,如果逐段分析,那么学生对文章的行文思路就不能整体认知,教学重点也不够突出,而对于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不舍之情,学生的理解也不会深入。如此一来,在高中散文鉴赏学习中,《故都的秋》就失去了入选教材的意义。

《故都的秋》的开头两段,作者以北国之秋与江南的秋相对比,突出故都的秋味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其中“我的不远千里,……这故都的秋味。”这句话中连用两个“赶上”和一个“也不过”含义深刻,意味隽永。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件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此时,郁达夫怀着看最后一眼故都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此时他的心情就像一件心爱的宝物,即将被人抢掠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深怀眷恋而又无奈,这种深沉的家国之思,内心苦苦的挣扎以及个人境遇的凄悲,使作者品出的故都的秋味便是清、静、悲凉的。如果这里没有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了解和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鉴赏下文五幅画面就失去了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理解的根基。

文章最后三段多次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古今中外的文人学士对秋的感受,突出“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通过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四个比喻句中的对比,含蓄巧妙地突出故都的秋味的浓烈。最后作者在无奈中甚至愿减少寿命来留住故都的秋,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与热爱。

教学时,可通过勾画文中的重要语句,将文脉清晰地梳理出来;通过品析领悟词句,理解似平易实深沉的情感。

二、鉴赏五幅秋景***,品析语言,解读作者的内心情怀

破屋中静对牵牛花,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清秋奇果这五幅秋景***,作者从中品出了故都的秋味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既觉得细腻,……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这句话是理解清、静、悲凉特点的一把情感钥匙。

1.破屋中静对牵牛花的蓝朵。一椽破屋,一碗浓茶,看着碧绿的天色,吹着清秋的晨风,听着驯鸽的飞声,细数着槐树叶漏下的日光,静对破壁腰中蓝、白的牵牛花,想着花下疏落的秋草,这样的情景氛围怎一个“清”字了得。清凉、清冷、清净、清闲,这寒意阵阵的清秋早上透出作者复杂的心情。在30年代的中国,战乱连连,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颠沛流离,个人的愁苦与家国的苦难同在,作者在这双重“秋”意中既痛苦又细心地品味着故都的秋味。

对这幅秋景***的鉴赏可设置一个整体的情景氛围,通过入情入境地联想,体会破屋中所见所闻景物的特点,走进作者此时的心中,才能品出故都秋味“清”的内涵。

2.秋蝉残声。在故都的民宅内,胡同旁,槐树下,房前屋后静听着秋蝉的啼唱,嘶叫。此处不仅是以声衬静啊!读到此处,心中一直疑惑,人们总有趋利避害的心理,为什么作者在清冷的秋天独自一人去聆听声嘶凄厉,时断时续的秋蝉的嘶叫声?为什么作者将秋蝉的叫声称为“啼唱”?蝉是牵愁惹恨的意象,寒蝉声让人柔肠寸断,在生命最后一息的秋蝉挣扎地发出一丝丝的啼叫,作者似乎听到了故都将沦陷时自己心中发出的凄厉的喊声,那是挣扎而又无奈的喊声。四周越静,叫声越痛彻心扉,他谛听着,忍着内心的痛苦在谛听着,欣赏着。

3.秋雨话凉。北国秋雨来临前的氛围:灰沉沉的天,一阵凉风,风卷落叶,尘土漫漫,行人脚步匆匆,字里行间弥漫着一层悲凉。都市闲人的对话中的“层”听着像“阵”,作者说“倒来得正好”,阵阵悲凉落在作者的心里。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衣食无所安,颠沛流离,何等的沧桑,凄凉,这是人生之秋的悲凉。家国之秋的悲凉岂是都市闲人能领会得到的,他们见面只寒暄天气的冷暖。那是一种沧桑中的悲凉。

天净沙秋思赏析篇10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诗歌的形象。形象由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构成。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抒情诗,诗人往往通过写景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借助客观事物(山川草木等)来书写自己的心迹、志向或节操,使客观事物具有一定的含义,这就是“意象”。

其次,我们来看一看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例如鉴赏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就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来做,首先看诗中的形象是什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再看,诗歌中形象的基本特征,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最后看形象的意义是什么,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这样的三个步骤就保证了人物形象鉴赏的全面性,确保在考试中拿高分。

二、写景诗歌鉴赏的方法。1、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2、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我们在回答这一类问题时,可以分为三个步骤:①描述诗中展现的***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我们来看一看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我们就应该这样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描述画面)。展现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步骤二:概括氛围)。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分析情感)。

三、由物象及人的形象鉴赏的方法。我们先看一首诗清朝黎简的《小园》(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这首诗的后两句由物及人,请简要分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我们先看一看这首诗中有哪些物象,有幽竹寒花、新月新霜等。幽竹寒花,是孤傲坚贞的象征,新月新霜是高雅圣洁的象征。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风骨和节操。从而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诗人小立于幽竹、寒花、新月之中,其高尚的节操澄明的心灵与周围景物融为一体,一个孤傲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通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总结出做这类题目的方法:1、先找出诗中的物象。2、分析物象的特点。3、将物象的特点延生到人的形象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天净沙秋思赏析10篇

学习

简历编写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简历编写10篇,内容包括简历编写技巧,简历撰写100字。在求职的过程中求职的企业不同,对应的简历也不同,在编写个人简历之前也需要了解关于目标企业的信息。一、企业所招聘的职位在求职编写个人简历之前需要先确定求职的目标,一

学习

普通话考试说话题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普通话考试说话题,内容包括普通话考试说话题模板,普通话考试内容题60篇。2012年12月6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普通话水平测试站对273名考生进行了测试,为了深入了解“命题说话”项的评测情况,笔者对这273名测试对象进行了细致

学习

地震实训总结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地震实训总结,内容包括地震培训心得,地震演练总结幼儿园。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我厅先后派出两批房屋建筑地震应急评估专家组赶赴灾区,帮助四川省绵竹市对房屋震损情况进

学习

我的好朋友爸爸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好朋友爸爸10篇,内容包括我的好朋友爸爸作文范文,我的好朋友爸爸500字作文大全。

学习

农村扶贫总结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扶贫总结总结,内容包括农村扶贫总结范文,全国扶贫工作攻坚总结大会。通过市驻点领导和挂钩单位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驻村工作小组实地调查了解,该村并没有闲置土地,经济基础薄弱,主要的集体经济项目是出租2口鱼塘,年收入只有7

学习

品质部工作总结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品质部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品质部的工作总结报告,品质部工作总结和计划怎么写。以集团《商业管理公司制度》为依据,切实建立品质控制机制为核心,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公司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为宗旨,全面提升公司管理及服务品质为目

学习

小摄影师续写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小摄影师续写10篇,内容包括小摄影师续写作文250字,小摄影师续写1000字。“先生,您想见的小男孩来了。”“高尔基同志,打挠您了。”小男孩深深地鞠了一个躬。高尔基抬头一看,小男孩的脸被寒风吹得红彤彤的。高尔基连忙叫秘书倒

学习

卖场管理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卖场管理10篇,内容包括服装卖场管理思路和方法,卖场管理需要做的工作。随着广大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人们对服务产品的本质和服务理念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现代卖场逐渐把提高服务质量的重点由用制度约束员工转向了

学习

运营实训总结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运营实训总结,内容包括网店运营推广中级实训,运营实训总结。二、《ITMC物流企业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教学改革ITMC物流企业沙盘模拟营造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良好的实训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和合作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该课程

学习

卫生保健室工作计划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卫生保健室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卫生保健工作计划结尾,简短卫生保健工作计划汇报。二、突出防病重点,开展健教活动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网络作用,组织网络员、重点人群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开展预防控制艾滋病、结核、人感染高致病

学习

妈妈对儿子说的话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妈妈对儿子说的话10篇,内容包括妈妈对儿子说的感人肺腑的话,妈妈对儿子女儿说的经典话语。3、学会吃苦耐劳,不厌其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学习上,多考虑怎么能够攻克每一个学习上的拦路虎,百尺竿头

学习

户外活动策划方案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户外活动策划方案,内容包括户外露营活动策划方案,户外直播方案策划范文。据小道消息报导,类似的活动,校内校外诸多组织也在试行。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与本班级同时开展活动的,还有06级历史班的前辈,届时大家可凭自身爱好与他们

学习

维普医学论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维普医学论文,内容包括维普医学论文,医学核心期刊论文。主要栏目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研究、疾病防治经验、护理医学、技术·方法、医院管理、综述·讲座、教学研究、病例报告、新动态、新信息等。2、《现代临床

学习

失败的名言警句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失败的名言警句10篇,内容包括成功与失败之间名言,借鉴失败经验的名言警句。3、“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鲁迅4、在我年轻时,我所做的事,十中有九都是失败的,为了不甘于失

学习

再别康桥赏析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再别康桥赏析10篇,内容包括再别康桥的经典句子和赏析,再别康桥的摘抄及赏析。在这里,徐志摩逐渐安定下来,每天和老师一起交流,在康河河畔畔流连忘返,他的情感世界也变得逐渐丰富起来。尤其是在1920年的冬天,徐志摩在康桥是遇到了

学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10篇,内容包括早春呈水部张18员外诗文讲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词讲解。①呈:送给。②张十八员外:诗人张籍,在兄弟中排行十八,当时任水部员外郎。③天街:唐时长安城朱雀门大街亦名天门街,简称天街。这

学习

雨巷赏析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雨巷赏析10篇,内容包括雨巷赏析及感悟,雨巷全文简短赏析。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1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

学习

忆江南赏析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忆江南赏析10篇,内容包括忆江南解释和赏析,忆江南的赏析50字左右。【教材简析】这是四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节教唱歌曲课,歌曲内容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忆江南》。这是一首民族调式的歌曲。歌词是诗人白居易晚年时代回忆江

学习

游子吟赏析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游子吟赏析10篇,内容包括游子吟的全文赏析,游子吟全诗整体赏析。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可以根据古诗的不同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景,采用分角色表演、谱曲吟唱等方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让学生

学习

虞美人赏析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虞美人赏析10篇,内容包括虞美人赏析1200字,虞美人赏析。“春花秋月何时了?”起笔从虚空处劈头一句发问,突兀不凡,“妙在笔末到而气己吞”。(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灿漫的春花、皎洁的秋月,什么时候完结呢?显得十分突然而怪异

学习

巴黎圣母院赏析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巴黎圣母院赏析10篇,内容包括巴黎圣母院经典部分赏析,巴黎圣母院的优美段落及赏析。宗教,原本是基于人们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来制定的道德准则,以调整人类自身行为;而教会,正是一个由信仰该宗教的人形成的组织。这两个名词在我脑

学习

经典美文赏析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美文赏析10篇,内容包括十篇美文赏析,小学生必读十篇经典美文赏析。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又是一幕丰富多彩的立体生活画面。历史学科再现了语文等其它学科的发展轨迹,语文教材在介绍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作家时,总是要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