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雪的词语10篇

关于雪的词语篇1

雪景的词语:

天寒地冻 北风呼啸 滴水成冰 瑞雪纷飞 冰天雪地 寒气袭人 冰封雪盖 漫天飞雪 白雪皑皑 鹅毛大雪 冰封大地 寒风凛冽 寒风刺骨、大雪纷飞 大雪封山 鹅毛大雪 漫天飞雪 瑞雪纷飞 风雪交加 万里雪飘、白雪飞舞、覆盖四野 白雪纷飞 粉妆玉砌 洁白素装 玉琢银装 鹅毛大雪 狂风暴雪 大雪纷飞、大雪封门、大雪盈尺 瑞雪丰年 漫天雪花 纷纷扬扬 铺天盖地 白雪皑皑 玉树琼枝 银装世界 凌霜傲雪 风消雪停

雪景的句子:

1、雪花很白很白,白得那么纯洁。它们把大地变得也很纯洁、很美丽。我有种这样的感觉:雪不仅仅使万物变得纯洁,也使人们的心灵变得像它一样美丽、纯洁。

2、只见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立刻变得银装素裹。我不禁想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美呀!

3、那雪花洁白如玉,它是天宫派下的小天将,还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呢?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无愧是大地的杰作!只见眼前的雪花像蝴蝶一样调皮,一会儿落在屋檐下,一会落在树枝上,还不时飘在行人的脸上。

4、 一片片小雪花像烟一样轻,玉一样纯,银一样白,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从天而降,亲吻着久别的大地。

5、 那瑰丽的六角花瓣,烟一样轻,玉一样润,云一样白,悄悄落到大地上,为大地妈妈盖上了一层棉被。放眼望去,整个世界白茫茫的犹如一个童话般的冰雪王国。落光了叶子的树枝上挂满了亮晶晶的银条。

6、房檐上挂上了水晶般的小冰笋,为房檐镶上了一道玲珑剔透的花边。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白茫茫的。整个世界纤尘不染,晶莹如玉。一朵朵迷人的小雪花,像洁白的小天使一样清纯可爱,来自那令人向往而神奇的天空,千姿百态,美极妙极……

7、雪,像烟一样轻,像银一样白,飘飘摇摇,纷纷扬扬,从天空中洒下来。

8、大片大片的雪花从银灰色的天空悠悠地飘下,像满天白色的蝴蝶在迎风起舞。

9雪呀,多么可爱的雪呀!那么轻那么静的落下来,落下来,落在山峰上,落在田野上,落在屋檐上;白了山岭,白了大地,白了屋顶,万千枝丫,万千水晶条,成为银色的海洋里的银珊瑚。

10、雪让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冷。大地一片银白,一片洁净,而雪花仍如柳絮…只见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立刻变得银装素裹。我不禁想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美呀!

11、雪下起来了。

多么美丽的雪花呀。在初冬刚来到的时候,雪花就及时地报告了冬天的来临。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跑到操场上,有的在欢呼,有的在跳跃,有的张开双手去接那飞舞的雪花。看哪,快看哪,雪把大地盖上了。天上,地上,到处是雪。白色的大地,白色的房屋,白色的树林。

12、洁白的雪,我爱你,我爱你的纯洁。你把大地装饰得一片银白,你把大地打扮得多么美丽。

13、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 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14、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15、初下雪时,往往雪片并不大,也不太密,如柳絮随风轻飘,随着风越吹越猛,雪越下越密,雪花也越来越大,像织成了一面白网,丈把远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又像连绵不断的帏幕,往地上直落,同时返出回光。雪,盖满了屋顶,马路,压断了树枝,隐没了种种物体的外表,阻塞了道路与交通,漫天飞舞的雪片,使天地溶成了白色的一体。你要是在路上行走,不一会儿,就会成为一个活雪人。

16、房檐上挂上了水晶般的小冰笋,为房檐镶上了一道玲珑剔透的花边。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白茫茫的。整个世界纤尘不染,晶莹如玉。一朵朵迷人的小雪花,像洁白的小天使一样清纯可爱,来自那令人向往而神奇的天空,千姿百态,美极妙极……

关于雪的词语篇2

[内容]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见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是《水浒传》中最精采的回目之一。文章的整个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了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地突出了“逼上梁山”的主题思想。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准确地理解题意,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我以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题意,颇为值得体味、探究。现将对这一题意的种种理解及我的浅陋之见集说如下:

一、省略说。我有幸观摩了上海一位特级教师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这位教师是用设问解题的:“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解释一下课题呢?”学生说:“林教头风雪之夜投宿山神庙”,老师表示肯定。在这位特级教师看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是“林教头(在)风雪(之夜)(投宿)山神庙”的省略。应该肯定,这句补全的话,确是文章所叙故事情节的高度概括。然而,值得商榷的是,纵观古今汉语的语法规范,类似这种省略了句子的主要成分——谓语的用例确实鲜见。对于文章标题的用语,诚然不必苟求合乎语法规范,但如此理解这一题意,充其量,只是把作者的命题看作故事情节的浓缩而已。

二、名词说。许多人认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由三个名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缀连而成的。其最有力的佐证,便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名词说认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马致远的名句在语言表达和意境创造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标题,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是“林教头”,故事发生的环境是“风雪”之夜,人物活动的处所是“山神庙”。三个名词连用,构成了一幅有人有物、有景有情的画面,创造了一种凄凉、悲壮的诗的意境。按名词说,原题可改换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据笔者所知,许多中学语文教师乃至高校文科教师,都是“名词说”的赞同者,并依此进行教学的。但只要翻阅一下《水浒传》第十回的回目,就会对“名词说”产生怀疑。《水浒传》第十回的全题是一个对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下句“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是一个主谓句”作为对句,即使不求工对,上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应为主谓句;同时,从语感看,上句中也必须有一个动词。

三、动词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标题,如果是一个主谓句,就应该有谓语动词,而这个谓语动词,就必定是与下句的“火烧”相对应的“风雪”一词。《阅读与欣赏》(广西大学出刊·92年12期)所载《<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题意试解》一文,把“风雪”作为动词来理解,我以为这一见解是颇有见地的。《试解》一文把“风雪”用作动词。理解为“愤怒地雪耻”。“雪”本有动词的义项,作“洗刷”讲。这样,“风”就被看作是“雪”的修饰语。这样理解的独到之处,在于突出了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思想飞跃,领略了作者命题的苦心,在于突出林冲性格的逆变。然而,把“风雪”看作动词,应该怎样理解其内蕴才更为妥贴呢?《水浒传》第十回原文有这样一段情节:林冲用尖刀先后把差拨、富安、陆谦的头都割下来,插了尖刀,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金圣叹对此是这样评点的:“三个人头,安放得好,又算示众,又算祭赛,又算结煞。”据此,我以为,在林冲看来,陆谦等人干了丧天害理之事,竟然在山神庙前津津乐道,是对山神的亵渎;也是他自己在山神庙这块净土杀人(尽管是该杀该剐的恶人)后,祈求山神谅解他对神灵的不敬。深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题意应是:林教头愤怒地报仇雪耻、疾风般地洗刷下被亵渎的山神庙。动词说不仅在语言形式上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陆虞侯火烧草料场”视为工对,而且窥得了林教头的主导性格是安分守已、正直忠厚。

四、喻意说。其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题意理解的关键是“风雪”一词。对“风雪”一词的妙用,并非是施耐庵的独创,早在元代杂剧创作中就屡见不鲜、比比皆是。诸如王实甫的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杨显之的杂剧《郑孔目风雪酷寒亭》、无名氏的杂剧《朱太守风雪渔樵记》等等。仔细研读这些杂剧的内容,便不难发现其共同特点:都是叙述了主人公由面临逆境、险境、乃至绝境而变泰发迹的坎坷经历,都是抒写的主人公经受了一场空前的劫难,而这场“劫难”便成为了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不例外,故事叙述了林冲遭受的一场劫难,并从此走上了反抗道路。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其遭遇从表面上看,与自然中的“风雪”密切相关,而其厄运实质上并非“风雪”所致,而是“人事”造成的。具体地说,是人物所处的社会***治环境决定的,是人物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境遇造成的。拿林冲的遭遇来说,那场“风雪”使他受尽酷寒,大雪压倒茅屋,不得不投宿山神庙。但“风雪”之灾并不危及林冲的性命,而高俅指使陆谦策划的恶毒阴谋,则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是以高俅为代表的***统治者把林冲逼上了一条死路(“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草料场,也得个死罪”)。“风雪、山神庙”是林冲人生道路的转折点,造成转折的根本原因不是“风雪”,而是横行不法的邪恶势力。因此,我认为作品的“风雪”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即用“风雪”这一恶劣的自然气侯暗喻黑暗的社会***治,从而用虚实相间的含蓄笔法,写出了人物所遭受的险恶境遇。如此看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题意,我们不妨可以理解为:林教头遭难山神庙,或林教头在山神庙劫后余生、逢凶化吉。这样理解,也合乎作品“”、“逼上梁山”的主旨。

关于雪的词语篇3

【关键词】玉环话 形容词性 生动构形法

一、形容词性的四叠结构

形容词的两叠“aa”式,在北京话及其他方言区极为普遍,玉环话也不例外。但玉环话里有“aaaa”式四叠结构,这在北京话中没有,在其他方言地区也比较少见,就是在吴语其他区也不常见。四叠式能进一步加深加重形容程度;四叠式只在口语中使用,且在说话人语气急促或夸张时用得多;年轻人用得多,中老年用得少。

(一)单音形容词的四叠:aaaa

玉环话里并不是所有的单音节形容词都可以四叠,且只用于口语词中。如:里——里里里里、直——直直直直、吵——吵吵吵吵、重——重重重重。格条路哟直直直直格,格格物事突重重重重噢。

从以上例句可看出,单音节形容词四叠后,在句中大多作谓语,不作定语、补语,且四叠形式虽已表示程度的加深,但却还可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程度副词“哟”、“突”等。

(二)双音形容词前词素的四叠:bbbba

这种四叠结构多见于偏正式复合形容词中,第一词素的四叠和中形素构成了玉环话的“bbbba”式五字格形容词。其中的四叠成分“bbbb”读得较快,听感上结构紧密,形成了一个语音块,以致同后面的中心语素“a”之间有个很短暂的停顿。如:笔直——笔笔笔笔直、蜜甜——蜜蜜蜜蜜甜、蜡黄——蜡蜡蜡蜡黄。格碗菜雪雪雪雪淡格;我喜欢碧碧碧碧绿格颜色。WwW.133229.cOM

从以上例句可看出,“bbbba”式形容词可作谓语、补语、定语。

(三)双音形容词后词素的四叠:baaaa

这种结构也多见于偏正式复合形容词中,第二词素的四叠和中心词素构成了玉环话的又一五字格形容词:“baaaa”式。上述的“bbbba”式皆可表达成“baaaa”式,两者没有大的区别,只是重叠成分的不同,使得强调点有些不同,但中心形素都是“a”,表达效果也是一样的。如:雪白——雪雪雪雪白、雪白白白白,笔直——笔笔笔笔直、笔直直直直。

“baaaa”重叠结构还见于少数非偏正式形容词中,如:闪亮——闪亮亮亮亮、热闹——热闹闹闹闹、吵轰轰——吵轰轰轰轰。

“baaaa”式同“bbbba”式的语法功能一样,可作定语、谓语、补语,可参照“bbbba”式中的例句,这里不再赘举。

(四)拟声词的四叠

拟声词即象声词,它的四叠能收到风趣幽默、惟妙惟肖的表达效果。拟声词的四叠结构多用于单音节词:啦啦啦啦、咚咚咚咚、啪啪啪啪。昨夜雨哗哗哗哗格落了一夜;大会堂响起了啪啪啪啪格掌声。

从以上例句中可看出,拟声词的四叠可作定语、状语。

二、“形补同形”结构:a了格a

玉环话里,为表示形容程度的加深加重,有一种“形补同形”的特殊结构:在形容词后面加上助词“了格”后,再加上该形容词充当前形容词的补语,形成“a了格a”式。用这个结构时,说话人带有想极力说服你相信他说的话之目的,带有很强的强调意味,表明了说话人对事物情状的深信不疑和口气的坚定。这种结构大多用于单音节形容词,也存在于部分双音节口语词:歪了格歪、冷了格冷、辣了格辣、迟了格迟、高兴了格高兴、小气了格小气、中意了格中意。

口语中能说的形容词都可套入该结构,书面语词一般不能套入该结构,如不能说:伟大了格伟大、绚丽了格绚丽、壮大了格壮大。

玉环话里的口语动词也有表面相似结构:v了格v。如:抖了格抖、摇了格摇、晃了格晃、想了格想。“v了格v”和“a了格a”虽然都用助词“了格”连接两个相同的词,但是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结构:“v了格v”是个无心并列结构,两个v的地位是平衡的,相当于普通话的“v了v”或“v了一下”,表示动作的重复、短时、少量等语法意义;而“a了格a”是个向心结构,前a处于核心地位,后a是它的补语成分,相当于普通话的“a得很”、“a极了”。

“a了格a”在句子中只能做谓语。如:格人小气了格小气;格天价冷了格冷。

三、加深形容程度的表现方式

(一)程度副词

同普通话一样,玉环话里也常用程度副词来表示形容程度的加深加重。按程度副词带有的主客观色彩,将玉环话里的程度副词分为两大类:客观描述、主观评价。

1.客观描述

由这类程度副词构成的形容词性结构,是对客观情状的描述,多是陈述语气。玉环话里这样的程度副词有以下几个:

最: 最大、最亮、最闹暖、最老、最坏、最冷清;

哟: 哟大、哟亮、哟闹暖、哟老、哟坏、哟冷清;

关意:关意大、关意亮、关意闹暖、关意老*、关意坏*、关意冷清*;

蛮: 蛮大、蛮亮、蛮闹暖、蛮老、蛮坏、蛮冷清;

有眼:有眼大、有眼亮、有眼闹暖、有眼老、有眼坏、有眼冷清;

形容程度由高到低:最a>哟a>关意a>蛮a>有眼a。

其中“最”程度最高,是顶级;“哟”相当于普通话的“很”、“非常”;“关意”相当于普通话的“相当”,它不能用来修饰贬义形容词,所以不能说“关意老、关意坏、关意冷清”,而且用“关意”时,是说话者在自己的判断标准下对事物情状的客观描述;“蛮”相当于普通话的“挺”;“有眼”相当于普通话的“有些、有点儿”,程度最低。

2.主观评价

玉环话里有些程度副词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表达了说话人的一种评价、态度、取舍。这样的程度副词有:

突:突烫、突暖、突差、突糊涂、突漂亮*、突好听*、突新鲜*;

死:死烫、死暖、死差、死糊涂、死漂亮*、死好听*、死新鲜*;

移格:移格烫、移格暖、移格差、移格糊涂、移格漂亮、移格新鲜。

这类程度副词表现了说话者鲜明的态度,其中“突”、“死”只用于贬义,说话者有嫌过头之意;“移格”可用于称赞,也可用于贬义,说话者往往带有夸张的语气。

(二)程度副词的四叠

程度副词的四叠是玉环话里表现形容程度加深的特色形式,它只在口语中运用,一般是单音节程度副词的四叠,且只用来修饰单音节的形容词。如:最最最最、哟哟哟哟哟、蛮蛮蛮蛮、突突突突。格条路蛮蛮蛮蛮直格;格碗菜突突突突咸。

四叠的程度副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夸张的说法,表现了说话者对事物情状的深信不疑,它多在青少年的口语中出现。

(三)其他固定结构

玉环话里还有一些固定结构表示形容程度的加深,这些结构虽不是由程度副词构成,但是语法意义相当于程度副词。主要有以下结构:

1.a得来

如:好得来、大得来、白得来、高兴得来、香得来、细得来、漂亮得来、难过得来、好听得来、坏得来。

“得来”原来应是带程度补语的结构助词,用在这里表示程度的加深。如:格梨酸得来;格人瘦得来。

“a得来”后面往往还要加上句子,做补充说明。如:佢拉两个好得来像一个人样格;格梨酸得来我牙齿都快落噢。

2.a弗过

“弗过”一般放在表示感觉的形容词及心理动词后面,相当于普通话的“a得恨”、“a得厉害”。如:气弗过、高兴弗过、痒弗过、暖弗过、痛弗过、难过弗过、讨厌弗过、恨弗过。“a弗过”常用于因果复句的偏句末。如:我实在痛弗过噢,我要望医生;佢难过弗过噢,连饭都啜弗落。

在“a弗过”的基础上,玉环话里还有“最a弗过”结构,程度更深一步了,相当于普通话的“再……也没有了”,有“a得不得了”的意思。如:格种苹果最甜弗过噢;佢格人最老实弗过哦。

参考文献:

关于雪的词语篇4

关键词:形容词;分类

中***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109-01

熙(1982)依据形容词的形式分类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而张国宪(2006)则认为形容词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变化形容词,本文也肯定这种说法。

一、性质形容词

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属性。张国宪(2006)列出三个判定性质形容词的句法槽:

1.{最、很、比较、稍}+________

2.NP1+比NP2+________

3.________定+NP中

将“白”和“雪白”带入句法槽,判定其中的性质形容词,进入第一个句法槽,我们可以说“最白”、“很白”、“比较白”、“稍白”,但不能说“最雪白”、“很雪白”、“比较雪白”、“稍雪白”。说明“雪白”不能与“最”、“很”、“比较”、“稍”等程度词组配,因此是非性质形容词。可以将其带入句法槽2和句法槽3中验证,先进入句法槽2中:

这张纸比那张纸白。

*这张纸比那张纸雪白。

小张比小王白。

*小张比小王雪白。

可见,“白”进入句法槽是可以的,而“雪白”不可以。再进入句法槽3中验证,我们可以说“白袜子”,但不可以说“雪白袜子”,只能说“雪白的袜子”。这种验证标准的语义依据是,属性的语用功能主要是分类,而类书的典型句法表现是由定语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白”是性质形容词,而使用“雪白”一词,必须加“的”,这样属于不同的语法问题,它就是非性质形容词。

当我们提到“短”这个词的时候,我们脑海里会出现与之相关的***像。根据我们所要表述的事物的语义性质,可以将性质形容词分为两种类型:抽象形容词和具体形容词。

我们说的具体形容词可以再分类,比如:表示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白等;表示距离,长、短等,像这种分类还有很多,它们可以用于形容具体的人、事、物,表示其性质。

二、状态形容词

状态形容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与性质形容词一样,张国宪(2006)也就状态形容词提出判定的句法槽:

1.*{最、很、比较、稍}+________

2.NP主+________谓

3.*{不.没}+________

状态形容词本身凸显的就是一种程度,这个词已经具有程度上的含义,不需再加入带程度的词语,而“最”、“很”、“比较”、“稍”本身就是程度副词,表示各个级别的程度,因而判定一个词是不是状态形容词,带入句法槽1可以辨别。

当然,并不是说能够进入句法槽的就必定是状态形容词,只是为了剔除有相似特征的一些词。张国宪(2006)就句法槽2举了两组例子,“巨大”和“巨细”,“抢手”和“抢嘴”,形容词“巨大”、“抢手”,动词“抢嘴”都可以进入句法槽,但是作为名词的“巨细”不可以,说明句法槽2只阻止名词进入。

再看句法槽3,“不”本身是否定副词,与形容词组合表示事物现在的程度不如先前的高,比如:“美”,在《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的解释:①美丽;好看(跟“丑”相对),②令人满意;好。进入句法槽3后,组成“不美”,但不意味着“丑”,只是表示“美的程度不高”。而“没”后面常跟动词,表示一种动态的否定,因而后面不能加入状态形容词表程度。

三、变化形容词

“黑”①像煤或墨一样的颜色,是物体完全吸收日光或与日光相似的光线时所呈现的颜色(跟“白”相对)。“非洲人皮肤很黑。”这里的“黑”是指非洲人的皮肤本身就是黑的,这里是表示颜色性质,而“他的皮肤晒黑了。”这里的“黑”有一种变化的过程,由原色变黑,就属于变化形容词。

变化形容词表示的是事物性状的变化。就像变化形容词的“黑”,它有一种渐变的过程,而后到达一种结果,当然,这种变化也可以是一瞬间的,过程很短。

根据前面说的,变化形容词是隐含着一种渐变的过程的,事物的性状变化过程有瞬时发生的,也有延续时间较长的,张国宪(2006)给出的下位分类是瞬时形容词和延续形容词,本文用另一种说法,瞬时形容词和长时形容词。瞬时形容词是指事物开始的形状与变化后的形状之间的过程用时很短,比如,“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⑧受过损伤的;破烂的。“衣服破了。”作为一个瞬时形容词,“破”这个状态是由“完好”变化而来的,过程很短,结果很快就达到了。

对形容词进行分类,不仅对本国学习者提供帮助,也对我们研究外国学习者的偏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进而探索出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于雪的词语篇5

关键词:歧义;语言特征;表达作用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44-03

歧义现象在文学语言中运用得很广泛。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它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常常起着重要作用。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歧义现象的语言特征,理解运用歧义现象所创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有利于增强读者对语言的敏感度,更深刻地阐述文学作品的主题意义,提高作品欣赏水平。

一、歧义的定义及歧义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辞海》认为“歧义现象指一个语言结构可以表达一种以上的意义。”(《辞海》:1650)歧义是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所有语言都具有歧义现象。但歧义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潜在的。在正常交际中,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可以清除歧义。按照普通语言常规,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表达要清楚明白,避免产生歧义。而在文学语言中,作者有时有意识地精心地创造出特定语境中的歧义现象,使语言结构呈现多层意义,让读者产生丰富联想,其目的正是为了通过偏离语言常规达到“突出”的表达效果。

二、歧义与模糊性的区别

语言的歧义与语言的模糊性之间并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但为了对歧义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必要了解它们之间一些明显的、主要的区别。歧义强调的是特定语境中词语意义的多重性,与意义的单一性相对。而语言的模糊性强调的则是语义的不确定、界限不分明,与清晰、精确相对。在普通语言交际中,歧义是交流思想、传达信息的障碍,往往要利用语境加以清除。例如在科技、***治、公文等文体中歧义都是必须避免的。如歧义消除不了则会影响交际,闹出笑话,产生不良后果。吕叔湘先生曾举过一个很生动的例子:“相传北洋***阀时代有一个***客屈映光,官挺大。人家请他吃饭,他不去,他说‘本人向不吃饭’。一时传为笑谈。”(吕叔湘,“歧义类例”)而语言的模糊性则不同。作为语言的本质属性,无论是文学语言中还是科技、法律、***论等文体中,它都普遍存在。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常常用一些模糊词语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即使有具体的语境它不会也没有必要消除。在文学作品中,对歧义的运用虽然是一种常用的表现力很强的创作手法,却不是必不可少的。而模糊语言则是文学作品中的普遍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模糊词语,便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更不会有文学作品”。(伍铁平《模糊语言学》:364)歧义与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有很大差异。文学语言定语境中的歧义常常是有意识创造的。在歧义的多层次的意义中,有的是表层的,有的是深层的;有的明白了当,有的隐晦曲折。但不管哪一层的意义,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是相对确定的。作者或说话者故意让它们同时存在,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轻松活泼,有时含蓄深沉;有时幽默诙谐,有时则有悲剧色彩。而模糊语言所创造出的往往是一种含蓄蒙的意境美。它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了解歧义与模糊的区别,有助于读者更敏锐地识别领会歧义现象的特殊用法。

三、歧义现象与传统修辞中的“双关”(pun)辞格

“双关”(pun)是对歧义现象的运用。但这一术语在传统修辞学中使用的比较混乱,分类繁杂,标准不一,有时被归为语义类辞格,有时又被归为语音类辞格。而汉语“双关”这一概念将歧义局限为两种意义也不符合歧义的语言特征。传统修辞观念中,“双关”(pun)的表达作用较狭窄,通常只强调它的幽默效果。英语的“pun”则常常被视作一种文学游戏。上述这些局限使“双关”(pun)这一传统修辞术语无法全面体现歧义现象的语言特征和表达作用,也使得这个辞格本身不易被透彻理解和掌握。而文体学则可弥补传统修辞学的不足。从文体学角度,人们可以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工具,在分析歧义现象语言特征的基础上,较为系统、明晰地阐释和把握歧义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

四、歧义的分类及其运用实例

歧义一般分为三种: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这三种歧义现象在文学语言中都大量运用,前两种相比较而言用得更多一些。

1.语音歧义。语音歧义是利用同音或近音异形异义词而产生的歧义。语音歧义又可分为两种情况:1)两个同音或近音异形异义词同时出现。(2)两个同音或近音异形异义词只出现一个,另一个暗含在上下文和语境中。汉英两种语言里都存在大量的同音异形异义词,语音歧义在文学语言中被广泛采用。例:湘云吃了酒,拣了一块鸭肉呷口,忽见碗内有个鸭头,遂拣了出来吃脑子。众人催他:“别吃,你到底快说了。”湘云便用箸子举着说道:“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讨桂花油?”众人越发笑了起来了。(曹雪芹《红楼梦》)(1);Bassanio Why dost thou whet thy knife so earnestly?Shylock To cut the forfeiture from that bankrupt there.Gratiano Not on thy sole,but on thy soul,harsh Jew。Thou mak'st thy knife keen。(Shakespeare,Merchant of Venice,杨岂深《英国文学选读》:25)(2)。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座语言宝库,而他对语言歧义现象绝妙纯熟的大量运用,则是这座宝库里的一颗明珠。小说中对各种歧义的运用形式不同,自然贴切;手法多样,表达效果非常丰富。例(1)中史湘云利用“鸭头”与“丫头”的谐音,即兴凑成一个酒令,活泼风趣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史湘云敏捷的才思和爽朗的性格。国外文学家中在运用歧义方面最著名的要数莎士比亚。例(2)中Gratiano利用sole(鞋底)和soul(灵魂)这两个同音异形异义词,奚落Shylock 不是在鞋底上而是在灵魂上磨刀,讽刺他铁石心肠,冷酷无情。

2.词汇歧义。此类歧义是由一词多义或同形异义词造成的。词汇歧义也有两种:①同一词语在同一上下文中只出现一次但有两(多)层含义。②同一词语在同一上下文中两次出现但含义不同。汉英两种语言中多义词都很丰富,为词汇歧义的运用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语言材料。例:Customer: What are these pennies doing in my soup?Waiter:Well,sir,you said you'd stop eating here if there wasn't some change in the food.(《英语学习》1993.5)(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4)。例(3)为第一种词汇歧义,例(4)属于第二种。

3.语法歧义是指由于对句法结构有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歧义。例:明代书法家祝枝山曾写了副对联捉弄奸商: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胡会云,《中华对联艺术》:98)(5)。这副对联既可理解为: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也可理解为: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A: I see your wife's back from Florida.B:I always know she wore a low-neck gown,but never thought you could see her back from that distance.(《英语学习》1997.10)(6)。例(6)中your wife's back既可理解为your wife is back,也理解为所有格the back of your wife。两种不同句法结构成歧义,产生幽默效果,令人忍俊不禁。

五、歧义的语言风格和作用

如以上(1)――(6)例中大部分例子所显示,运用歧义可以使语言新鲜活泼,富于机趣,给人印象深刻,能达到诙谐幽默、冷嘲热讽等效果。但歧义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在各种不同的上下文或语境中,运用歧义可以创造出多种风格和氛围,如含蓄深邃,忧伤哀怨,悲愤痛惜等,以适应各种不同的表达需要。例:When my mother died I was very young,And my father sold me while yet my tongue;Could scarcely cry“weep!weep!weep!weep!”So your chimneys I sweep & in soot I sleep. ( William Blake,The Chimney Sweeper,王佐良《英国诗选》:257-258)(7)。诗人利用weep(哭泣)与sweep(打扫)相近的发音,构成语音歧义,使人读诗如听见孩子带着哭音的沿街叫喊,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扫烟囱儿童悲惨的境遇,引起读者深深的同情。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8);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9)。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10)。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11)。(曹雪芹《红楼梦》)。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多处利用语音歧义将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与雪联系在一起。例(8)中菱花指香菱,雪指薛蟠。雪与澌澌连用,谴责薛蟠的残暴和对香菱的摧残。例(9)中以大雪喻指薛家的豪富。例(10)玉带指林黛玉,金簪指薛宝钗,以雪隐含的寒冷之意预示着主人公的悲剧结局。例(11)以雪隐喻薛宝钗冷漠的性格。雪字反复出现,不仅不单调雷同,它的丰富含义反而大大增添了小说的诗意,使语言含蓄隽永,寓意深远,寄托着对人物深切的同情与惋惜,传达出作者凝于心底的悲叹。利用一个字的多层含义创造出如此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在赞叹曹雪芹高超技巧的同时,领略了语言歧义的妙用。

六、其它常运用语言歧义的文体

1.歇后语。例: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12)。三月里扇扇子――满面春风(13)。歇后语是汉语所独有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生动活泼,轻松而又富有谐趣,生活气息浓郁,为大众喜闻乐见。歇后语中大量运用了歧义特别是语音歧义,充分体现了歧义的语言风格与表达作用。

2.娱乐游戏性小品文。在谜语、笑话、幽默等娱乐游戏性小品中,歧义的风趣效果也大显身手。例:失足下水?摇谜底:漯河(落河)(迷语)(14)。What driver never gets arrested?A screw driver.(《英语学习》1997.7)(15)。

3. 新闻报道。由于运用歧义能收到引人注目,激起好奇心等效果,新闻报道也频频使用这种创作手法。在各种新闻报道中,对歧义的运用俯拾皆是。例:上海大师杯“冷气”袭人(济南时报2002.11.14)(16)。看到标题读者不禁猜想体育比赛上“冷气”究竟是怎么回事。好奇心被激起,赶紧去看正文,原来“冷气袭人”指的是冷门迭爆。“冷气”一词标新立异的用法,的确吸引了读者。Patients take heart from implant.(《英语新闻阅读与写作》)(17)。take heart这个短语在这个上下文中一层意义为“病人接受心脏移植”,另一义为“心脏移植手术使病人看到生命希望,增强了活下去的信心”。歧义的巧妙运用使干巴巴的事实有了生气。

4. 广告文体。运用歧义能将要宣传的产品与人们熟知的事物联系起来,达到给人印象深刻、使人容易牢记的目的,因此这一表现手法在广告中运用得非常广泛。曾经一度几乎泛滥成灾的“广告成语”主要就是利用语音歧义这一特点,将大众熟知喜爱的成语串改而成。某一电视广告利用谐音,将一种止泻药与一位当红歌星的名字相联,命名为“泻停封”。这是一个利用语音歧义的典型例子。此一构思虽不高明,但配上电视的音响和画面效果,却极具幽默色彩,非常滑稽可笑,并且让人在笑声中牢牢记住了产品名称,达到了宣传产品的目的。而英文中一句利用歧义创作出的广告词“Try our sweet corn,you'll smile from ear to ear.”(转引自郭秀梅《实用英语修辞学》:298)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广告经典。

人们利用歧义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语言世界,带着文体学眼光去探索这个世界,你会发现一个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陈意德.论模糊修辞及其美学效应[J].外语教学,2001,(5).

[3]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4]郭秀梅.实用英语修辞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5]胡会云.中华对联艺术[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

[6]林兴仁.红楼梦的修辞艺术[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

[7]吕叔湘.歧义类例[J].中国语文,1984,(5).

[8]罗建国.英语新闻阅读与写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9]王守元.英语文体要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10]王佐良.英国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2]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1988.

[13]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关于雪的词语篇6

关键词:朗读;理解;感受;想象;记忆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读,能帮助理解语义,能帮助再现情境,能帮助领悟内涵,能充实认知结构,能提高语言水平,能发展思维水平。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新课标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对低、中、高年段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为了充分发挥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对传统朗读教学模式做了一定的整合,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想法,希望能让朗读教学在现代教育中重放异彩,再绽新芽。

一、抓住重点词指导理解性的朗读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让学生读通、读懂课文,才能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词句是构成段落、篇章的基本单位,要让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就要指导学生咬文嚼字。而值得咬嚼的,首先是那些牵动全文的关键词句。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这些重点词句,指导他们品词、品句。通过品词品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得到欣赏,认识事物上得到启迪,思想情感上得到陶冶,在理解语言文字中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爸爸妈妈》这一课,只有短短四句话:

爸爸好。妈妈好。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好”和“爱”是本文重点要解决的两个词义,理解了它们,就能读懂、读好这四句话。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是无法孤立地来说这两个词的意思的,必须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进行,我们就可以将说话训练巧妙地结合于阅读教学中,让孩子们看着***片说说:爸爸妈妈怎样好?冬冬怎样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爸爸好,爸爸给什么。妈妈好,妈妈给什么。我爱爸爸,我给爸爸干什么。我爱妈妈,我给妈妈干什么。通过这一说话训练,不仅将“好”和“爱”这两个词的意思具体化了,让学生顺利地理解了这四句话,而且孩子们想到了平时爸爸妈妈对他们的种种关爱,当然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多么“好”呀!这时,再来指导学生朗读,自然能读得字字入情,读出自己那份理解、热爱爸爸妈妈的心情来。

抓住重点词进行理解,使学生获得真知。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虽然没有经过(也不能)对词义进行抽象、概括描述的阶段,但学生的确是在说话中清楚地明白了词义,并且把词义具体化了,更能密切联系上下文和学生生活实际,赋予词语以很强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内涵。将这种情感带入到朗读中去,当然是对学生最好、最自然的朗读指导了。

二、抓情感共鸣指导感受性的朗读

朗读不仅伴随着认识活动,还伴随着情感活动,只有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与作者取得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披文入情”,进入作者精心设计的“情境”之中,才能将自己投入到课文中去,将文章读得声情并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亲身去感受的机会,有时在受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情境,加深学生的感受。但是光有了感受还不够,不一定就能把书读好了。低年级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得快往往去得也快,怎样抓住他们的瞬间体验,并将其保持下去呢?就要让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体验尽情地表达出来,与大家共享,然后将这种体验再带入到朗读中去。

例如,《雪孩子》这一课,全诗充满了童趣,怎样激起全体小朋友的兴趣,读好这首诗是本文教学的关键。上课一开始,就可以用投影打出下雪的情景:下雪了,小雪花纷纷落下来,地上、树上、屋顶上全白了。请小朋友说说:下雪了,你最喜欢干什么?让他们各抒己见。有的小朋友说:“我喜欢滚雪球。”有的小朋友说:“我喜欢打雪仗。”有很多小朋友都说:“我喜欢堆雪人。”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老师就说:让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堆个雪人,好吗?但要请小朋友说清楚你准备怎样来堆。孩子们一边说:“我用胡萝卜做雪人的长鼻子。我用小桶给雪人做顶红帽子……”老师一边就请小朋友在投影仪上用拼***的方式真的堆出了一个可爱的雪娃娃。小朋友们看着自己“堆”的雪人,沉浸在下雪天那快乐、兴奋的情境中,一边还得意地说着自己堆的雪人有多好多好。这时再出示句子“下雪啦,下雪啦,门前堆个雪娃娃。”小朋友们很自然地就在朗读中表达了自己这样一种无比快乐的心情,在积极参与的状态中,找到朗读感觉,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这样,通过以说代讲,以说促读,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激起情感共鸣,从而自然地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地。处于这样的境地之中,学生已不是仅仅为了朗读而朗读,这时的朗读已成了他表达内在情感的需要,出于这样的一种需要去朗读,才真正是“真情流露”。学生在课文形象和感情的感染、熏陶下,得到了美的享受,情感的满足。

三、抓内在意蕴指导想象性的朗读

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感的关键。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人教版六年级上的《大瀑布的葬礼》分别描写了大瀑布的今昔,引导学生想象呈现在眼前的是怎样的两幅画面?有的学生答道:我仿佛看见以前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河水如百万雄狮,咆哮而下、一泻千里,十分壮观;而如今,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水流量很小,像一条小溪,顺着悬崖流下,像根根细线。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对大瀑布的消失、枯竭痛心疾首,扼腕叹息,带着这样的感受再去读,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抓关键意思指导记忆性的朗读

朗读在语言的内化和积累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记忆性的朗读,即“背诵”,实际就是“背”着诵读,能起到通过朗读体会语言文字情感和内蕴的作用,还能贮存语言,锤炼对语言的感知力。在学生理解、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时,我们可以不急于马上让学生进行背诵,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内容的关键意思进行说话,就能使记忆更富有条理性,更加清晰,对背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丑小鸭》这一课的第五段先讲春天来啦,再讲丑小鸭羡慕美丽的天鹅,然后讲三只天鹅欢迎丑小鸭,最后讲丑小鸭不敢相信自己竟这么漂亮。如果学生已经理清了这部分的四层意思,并能用上连接词有条有理地说说这一段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相信一定能对他们的背诵带来很大帮助,提高背诵的效率。

背诵课文,必须具备两个心理条件:一是对课文要有基本的理解,掌握识记的方法;二是要进行出声的朗读。为了提高背诵的效率,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帮助学生组织自己的记忆过程,指导学生背诵,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背诵。一切知识,理解了才能掌握,才能记住,机械记忆的效果总不如理解记忆的效果好。

关于雪的词语篇7

然而在教学中,“更定”一词,却让我教得极不放心,文中说:“是日更定,余(ráo)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文后注释说:“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我也照此教给学生,可是随着对课文讲解的深入,我感到非常别扭,觉得文中这种解释太不合常理了。

仔细读读课文:“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首先请注意文中提到的时间,时令在深冬――“十二月”。试想冬天的晚上八点,天黑已两三个小时(下雪天黑得更早),即使是晴天的晚上,鸟儿也早已归巢安歇,何况是“大雪三日”之后?在这样的夜晚,如果湖中人鸟声未绝,那倒真是一大奇迹了。从作者的描述中,他是有意用听觉来写景的,据此分析,只有在“大雪三日”的清早,(本应有人声、鸟声)却因天寒地冻而使“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才有必要如此一写,以突出雪大奇寒之景吧。

接下来再看作者笔下的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如果照书本中“更定”的解释,在冰天雪地的冬夜,作者竟然能看到湖边树上结满冰花,还“白气弥漫”,甚至“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都看得清清楚楚,句中“一芥”即“像小草一样微小”,人是“两三粒”也只不过是几个小点而已,白天尚要细心观察,而夜晚却看得如此明了,那实在是眼力了得,非“火眼金睛”莫属了。

而且,从文中看,是夜无月。根据是作者写道,“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既然天上有云,且“上下一白”,必然月被云遮,在这样一个古代的冬夜(没有任何现代的设施),又如何看清周围景物呢?又怎知整个天地,“天与云与山与水”举目皆白、浑然一体呢?

为此,我翻查了有关资料,另有一种解释是:“更定,即黎明破晓之时。定,完了,结束。”这个解释与文中内容比较相符,应该是“大雪三日”过后的黎明,当时五更已过,天已破晓,而大雪也已停下,作者这才穿上毛皮衣,带上火炉,想趁清早无人之际去独赏西湖。

另外,从地理学角度来说,西湖在我国位置较东,且农历十二月相对公历已是次年一月的样子,早上五六点时天已较亮,虽水气迷茫,到底还是轮廓可辨,作者用白描手法勾勒景物已是完全有可能的了。至于有人也曾搜检张岱《陶庵梦忆》,找到其余文章中之“更定”一词仔细研究,认定人教版课本中对“更定”一词的解释(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是可以接受的。说:“冬天不比夏日,八点左右还没特别黑。”本人是不敢苟同的:这人是不是把冬夏的概念以及东西方的概念搞反了!要知道,冬天比夏天黑得更早,而东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如果以我们湖南益阳与之比较,天黑时刻还在我们之前好多呢。

或许在张岱的其他文章当中“更定”确实是指晚上八点左右,但本文中我个人更倾向于指清早五六点时候。

当然,仁者见仁,关于这个问题,我期待更多学者、大师们深入探讨,以求得更为恰当的理解!

写完此文,我又翻阅了一下人教版新教材2001年1月第一版,2004年4月第一次印刷的版本,其《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对于“更定”的解释是“定,完了,结束”,当时配套的参考书上对于“是日更定”是这样解释的:“这一天凌晨后。”这种解释个人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从今年下学期起,益阳市开始使用北师大版的教材,《背影》一课是必教名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关于这个“已”字,以前人教版是这样解释的:“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可是,现在的北师大版是这样解释的:“已,停”(现使用教材上的解释),或“已,止,罢了”(暑假培训时教材上的解释)。我觉得这两种解释就不如人教版的解释好理解。

关于雪的词语篇8

【关键词】 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这句话揭示了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是的,生活为语文学习与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语文与生活并不是等同的,语文承载着其自身的任务。

低年级学生由于语言积累少,对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缺乏了解,可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语文,正是扫除这一障碍的最好途径。

那如何处理好生活与语文之间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突显语文本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确处理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从生活中来,到语文中去”,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学会想象,学会表达,享受语文学习的情趣,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体悟语文因生活而具体形象,生活因语文而妙趣横生。

1 联系生活感受,体会遣词造句的精确

低年级的孩子对词、句的运用缺乏精确性,他们在运用词、句时往往凭借已有的语感,留下了许多原有的语言习惯的痕迹,故在语言表达中常常会出现用词不恰当,用词重复,颠来倒去表达不清等现象,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有机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我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围绕“雨、雹子、雪”从空中落下来的不同状态,抓住“落、打、飘”三个动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其运用词语的精确。

(教学片断)

师:雨、雹子、雪从天上落下来,文章中分别用了哪些表示动作的词语?请找一找,把它们圈出来。

(学生自由读文,圈出词语,后交流)

生:雨是落下来的,雹子是打下来的,雪是飘下来的。

师:找对了。老师也写了三句话,不过我把它们的位置换了一下,请大家再读一读,你觉得这样换好吗?为什么?

(出示改动的句子:“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飘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落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

生1:我觉得说雹子飘下来不好。

师:为什么?你生活中看到的雹子是怎么样的?

生1:我生活中看到的雹子是大大的,很重的,而这里用了“飘”,可往往是很轻的东西下来的时候用“飘”。

师:那你觉得这一句该用哪一个词呢?

生1:我觉得用“打”好,“打”字让我感觉到这雹子打下来的时候是很重的,而且有点痛。

师:你能读好文章中的这一句吗?特别把“打”字读好,让我们大家看到这雹子“打”下来时是重重的。

生2:我觉得雪还是用“飘”比较好,因为雪花落下来的时候是轻轻的。

师:是呀,读着这一句,我好像看到了雪花轻轻地、慢悠悠地从空中飘落下来,还在空中轻盈地舞蹈呢!你看见了吗?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雪花是怎么飘落下来的。)

生3:我觉得雨用“打”也可以,因为有些雨点是很大的。

师:你说的是对的,可如果“雹子”用了“打”,“雨”该换个词来用,是不是更好?

(生点点头表示同意。)

在这一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使学生体会到了由于“雨、雹子、雪”三者的大小、质量不同,落下来的状态也是不同的,因而词语的运用也是不同的,乱用词语是不恰当的,会闹笑话的。同时,这一教学过程把生活联系、词语辨析和感情朗读整合在一起,以生活解读词语,以解读提升朗读,从而达成了这一教学环节的目标。

2 联系生活感知,品悟语文表达的情趣

生活是以其具体客观的事物呈现在我们面前,而语言文字的表达往往赋予了生活的另一种情趣。如《我是什么》中,写“水”在“池子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流动时的不同状态,以比拟的手法分别用了“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这些词语,赋予了水流动时的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意象。可这样的表达,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他们一开始读着“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这些词语的时候,往往只是“就词念词”,无法在脑海中构建起这一系列富有动感的视象,更难以品悟到其中表达的情趣。作为教师,就要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品悟其表达的情趣。

(教学片断)

师:没有风的时候,我们看见池子里的水是怎么样的?

生:水是静静的,一动不动。

师:是呀,池面就像镜子一样,水一动不动,安安静静的,就像一个个小宝宝在安静地――

生:睡觉。

(引导学生用朗读表现池水的平静。)

师:再读读“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好像看见水在小溪里慢慢地流淌。

师:是呀,就像我们在散步一样,多么悠闲呀。

生:在江河里,水流得很快很快,就像在奔跑。

师:这边江河里的水奔跑着,那边江河里的水奔跑着,许许多多江河里的水奔跑着,他们跑向哪里?

生:大海。

师:就像去――

生:开大会。

师:(课件出示“大海”***)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生:我听见海水在哗哗地唱歌。

生:我看见雪白的浪花向沙滩跑来。

生:我看见海水一浪高过一浪,就像在舞蹈。

师: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壮观的场面,让我们用朗读表达心中的感受吧。

(通过个别读、评读、齐读,指导学生读出其中的变化,从而感受语文的情趣。再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联系生活,让学生在脑海中描绘出了“水”“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的生动画面;回归语文,朗读积累,让学生品悟到了语文表达的妙趣横生。

3 联系生活体验,享受运用语文的乐趣

在教学《谁和谁好》这首儿歌时,我先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为什么‘藤’和‘瓜’手拉手,不吵闹?”“为什么蜜蜂来采蜜,花儿仰脸笑?”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来当一回小诗人,仿照课文写一写《谁和谁好》。经过一翻思考后,一首首既贴切生活又富有童趣的儿歌诞生了:

谁和谁好/铅笔和橡皮好/铅笔写错字/橡皮来帮忙

谁和谁好/大海和鱼好/鱼儿游得欢/大海真热闹

谁和谁好/太阳和葵花好/太阳向西跑/葵花往西瞧/……

读着学生的儿歌,更让我感动的是,学生不仅用语言文字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且不自觉地运用了拟人的表达手法,如第三首儿歌中的“瞧”,把“向日葵跟着太阳转”的这一特性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同时,他们在编写儿歌时也不自觉地给儿歌押韵,读来琅琅上口。我为孩子的这一潜在的能力感到惊叹,怪不得许多人称赞他们是“缪斯”。

是生活让他们积累了许多写作素材,是语文引领他们走进了写作的天地,是写作赋予他们对生活更多的体验和快乐。

关于雪的词语篇9

一、句式整齐、节奏明快的韵律美

词人多为登高望远,眼界视线特别辽阔。所以词中会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然而,上阕中的千里、万里是交替着说的,也可以理解成千万里之内都是冰封都是雪飘。视力达不到千里万里,但是想象中的意境却可以无限延伸,意境辽阔了,气魄也就变得宏伟了。

承接下文的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凸显神奇,以静制动。在这种大雪纷飞的环境中,远观蔓延的丘陵山势,着实是有一种山舞银蛇的动感,这也是诗人的一种情感动荡,这种情感动荡会直接影响到诗人的感觉,使其眼前的一切变得生动活跃起来。再看“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充分地表现出一种狂野又不失风采的内蕴。整首词多用四字短句,使得句式整洁明了、节奏轻快,韵律美自然就不用言语了。

我们可以看出,词的开篇,***便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无限辽阔的背景之中,描绘出一幅北国风光***。再加上对偶句与排比句的运用以及仰视、俯瞰视角的转换,呈现出来的一幅画像富有生命力的鲜活体一样。时刻让人感受到寒冬飘雪之下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对自然美的推崇,这种跃然于纸上的***画美一直让人仿佛置身于天然之美中一样波澜壮阔、劲霸爽朗!

二、谁主浮沉的意象美

承接上文与下文两句词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前句承上,囊括了所有景色并且对所有的风景进行了总体评价。后句承下,开始了对历代帝王的评价。在这种评价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代伟人的抱负。这种过渡是浑然天成没有任何缝隙的。再看一个“惜”字,这是总领,是对五千年历代帝王英雄评价的开始。从“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这两句中可以明显看出一代伟人的***治倾向,让人从词句中就能够看见当时的统治者都缺乏文治的缺点。最让人惊奇的就是结束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言语之中韵味无穷,当属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词也可以堪称五千年撼古绝今的结语。这是一代伟人在叙说着历史宣言,也是在说出他欲创造新世界的豪情壮志,同时也不难看出一代伟人对***事业的信念和坚定决心。

关于雪的词语篇10

关键词:弗罗斯特 雪夜停林边 叙事特色 分析

中***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381-01

前言:弗罗斯特是美国著名诗人,其所创作的诗歌大多数都是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作为背景,诗句中表达了很多关于乡村生活的体验,因此被称为20世纪的田园诗人。弗罗斯特的作品中,一方面蕴含了传统诗歌的特色,另一方面又有十足的创新性,展现出诗歌创作的个性化特征。《雪夜停林边》是他的代表作品,在中国广为传颂,本文就对这一诗歌进行研究。

一、《雪夜停林边》的叙事语言分析

弗罗斯特在创作《雪夜停林边》时,延续了其田园风格,诗歌中采用平白质朴的语言进行叙述,将故事情景直接展现给读者,同时又在这些语言中添加了抒情成分,将故事的内涵蕴含在其中。诗中的主角是一人一马,在一个雪夜途经一片树林,主人和马在此处作了短暂的停歇,欣赏雪景,而后离去。叙事过程中可谓平铺直叙,没有使用很多华丽的叙事技巧,但是所采用的节奏性和韵律性的手法又使叙事语言不同于大白话,具有一种简单却深邃的美。

而从思想上来说,弗罗斯特将深刻思想蕴含在简单质朴的语言之中,可以说“微言见深意”。例如,在描绘雪夜树林景色时,使用了诸如万籁俱寂、深幽等词语,这些词语再现了林中美景,雪夜、树林等景色仿佛就在眼前。同时,这些词语又是迷茫内心的一种象征,代表诗人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景色虽美却不能久留,为结局做好铺垫[1]。

二、《雪夜停林边》的叙事视角分析

从叙事视角来分析,这篇诗歌里的叙事视角共有三个,一是主人公本身,二是马,三是这片树林的主人。从主人公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叙述了自己来到这片树林以后所看见的和所感受到的;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这幅美景的喜爱和不舍之情。诗人将叙述的重点放在以上两个角度上,使我们忽视了主人公的来历、身份、姓名等,一个人、一匹马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稍作停留,我们更加关注他的所见所感,可以说主人公的身份信息扑朔迷离,也可以说在这样的景色和情感中,他的身份信息已经不重要了[2]。

而从马的视角来说,则表现出了与主人不同的情感,这部分叙述主要集中在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原诗中有这样一句:小马轻轻摇颈上的缰铃,仿佛是想问主人是否弄错。小马并不知道自己的主人已经被林子的雪景吸引,表现出了一种疑惑之感:还没有看见农舍,主人就停了下来,是不是弄错了呢?叙述到此处之后,又将视角切换回到了主人这里,继续描写林中景色。这种叙事视角的转化大大提升了诗歌的趣味性,表达了一种双重情感,对于主人来说,对这片林子是留恋的,对于马来说确是困惑的,画面感非常强。

从林子主人的视角来看,与主人公一样,没有介绍他的身份和来历,甚至不知道主人公在他的林子里停留,欣赏雪景。通过以上三个视角叙述以后,诗人通过双重视角作为结局:究竟是停留,还是前行。从主人的视角来说,他被雪景所吸引,对于去留产生犹豫,但是最终从诱惑中走出,决定继续前行;从马的角度来说,它一如既往的跟随主人的脚步:主人终于明白自己是“弄错了”,所以小马面对继续前行这个选择,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舒畅的、愉悦的心情。双重视角的矛盾最终达成统一:徘徊之后选择继续前行,停歇只是短暂,前行才是最终的选择。

三、《雪夜停林边》的叙事艺术分析

叙事艺术代表一种风格,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魅力,弗罗斯特在《雪夜停林边》中使用了留白以及悬念两种叙事手法,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是留白,就是不对某种叙述进行解释,省略原因、经过或者是结果,读者需要通读整篇诗歌,对诗人的思想进行深入思考。例如,结尾处就使用了这样一句话:安歇前还需走漫长的路。用这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了主人公的选择,对于后续的事没有继续描述,主人公究竟要去哪里?最终在哪里安歇?读者需要根据整篇诗歌的思想自己去揣测。采用留白这种方式具有以下两个特征:首先,从留白这种手法本身的特征来说,可以充分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其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对诗歌的词、句乃至中心思想进行深度剖析;其次,从《雪夜停林边》这首诗歌的角度来说,诗中多处使用留白,最大的亮点当然还还在结尾处,将主人公的选择与未来这一概念紧密联系起来,使整篇诗歌显得意蕴悠长,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其次是悬念,就是在作品中的某处提出问题,但是不去直接回答,以此引发发问。与留白不同的是,悬念的疑问点往往更加明确,有可能会解决,也有可能不会解决,但是不会留下多种可能性。例如,诗歌一开始就提到了林子的主人:我深知林子的主人是谁。主人公在林子里徘徊、欣赏雪景,他知道林子的主人是谁,但是林子的主人却不知道他在此处停留。诗中没有再去介绍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对这一疑问做出解答,最终却将这种手法与留白联合起来使用,留下新的问题,引发读者的无限思考,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结:《雪夜停林边》这首诗歌中采用了叙事方式,用简单的语言讲述了主人与马在雪夜林中停留,随即又离去的故事。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蕴含在简单的诗句中,从人和马以及林子主人的视角叙事,采用留白和悬念的手法达到一种艺术境界,引发读者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杨莉.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语言背后的秘密――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研究综述[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4)06:193-195+225.

关于雪的词语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雪的词语10篇

学习

医院年医德医风工作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医院年医德医风工作,内容包括医院医德医风计划方案,医德医风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二、深入患者中间调查研究,切实解决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调查研究是我***一贯的优良传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医德医风和医疗服务的好坏只有

学习

取好听的网名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取好听的网名10篇,内容包括两个字好听的网名,好听又难忘的网名10篇。4、恰逢花开5、闲时爱你6、倦了世俗7、南葵思暖8、暮光青柠9、一季浅舞10、冷卻的心11、断线木偶12、挽弦暮笙13、自甘堕落14、森浓不绿15、古树旧城16、

学习

热爱家园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热爱家园10篇,内容包括家园主题征文,家园日记50篇。秋天,我站在树下,凝神瞩望着那金黄的叶子一片片地落下。冬天,我站在窗前,欣赏着如絮的雪花在空中翩翩飞舞。在这如诗如画的仙境里,我的心都醉透了!曾几何时,人们乱砍乱伐,使大自

学习

经典爱情宣言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爱情宣言10篇,内容包括交友爱情宣言短句,爱情宣言短句一对。3、爱是喜欢靠在你身后,不管前面的路会怎样,什么都不理会的相信你4、引喻山河,指日可诚。5、爱是默默在心底记下你的喜好,希望更多的了解你6、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学习

申请部门申请书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申请部门申请书,内容包括部门申请书范文大全,部门申请书格式范文。我是xx,于20xx年02月21日进入公司担任运营管理办公室助理一职,负责协助公司运营管理办公室行***内勤的相关工作,到今天为止已经完成了3个月的试用期,根据公司的

学习

关于中秋节的词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中秋节的词10篇,内容包括形容中秋节的好词佳句,关于中秋节的词70字左右。中秋月中秋月----[明]徐有贞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中秋

学习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中秋节的诗歌,内容包括关于中秋节的诗歌,关于中秋节的诗歌自创。上联:明月映天下联:甘露被宇上联:一天秋似水下联:满地月如霜上联:二仪含皎洁下联:四海尽澄清上联:天上一轮满下联:人间万家明上联:天上一轮月下联:人间万里明上联:中

学习

失败也美丽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失败也美丽10篇,内容包括失败也美丽100字,失败也美丽的文案。项羽不肯过江东,出于一种高度的自尊,也是出于一种对命运的屈服。项羽的个性是没落贵族中盲目自傲,受打击后又一蹶不振的心理的体现。他一辈子基本上无数胜仗,唯有在

学习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中秋节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关于中秋节的诗歌,关于中秋节的诗歌自创。1.前言诗歌《秋颂》是英国诗人济慈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其向读者描述了一个丰收、温暖的季节。在济慈所创作的众多诗歌当中,大部分诗歌得到人们的赞赏和肯

学习

结婚周年祝福短信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结婚周年祝福短信10篇,内容包括结婚祝福短信语大全,结婚22周年祝福和感言。2、愿快乐的歌声永远伴你们同行,愿你们婚后的生活洋溢着喜悦与欢快,永浴于无穷的快乐年华。谨祝结婚一周年快乐!3、托清风捎去衷心的祝福,让流云奉上

学习

财务实习论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实习论文,内容包括财务实习报告锦集8篇,在公司财务岗位实习论文。(三)教育性实习作业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实习作业的操作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正面疏导,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国家的财会***策,更好地体会会计

学习

站在的门口作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站在的门口作文10篇,内容包括站在洗头房的门口作文作者,站在大观园门口高考作文。小草地梦想是绿遍山山水水,流水的梦想是征服沙漠戈壁,鸟儿的梦想是飞越险山恶水,大地的梦想是养育千万生灵……,谁都有梦想,谁都不能缺少梦想。我

学习

开学第一课歌词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开学第一课歌词10篇,内容包括开学第一天歌词,开学第一课第一首歌歌词完整。2010年9月,在贵州省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校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开设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新的、符合新课改的探究。体现在语文学科,就

学习

村级人居环境治理方案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村级人居环境治理方案,内容包括最新村级人居环境整治汇报,村级人居环境提升方案。(二)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三治三化促进营造新农村新环境。按照“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总要求,紧紧围绕“七改三网”建设重点,积极做好新农村建设

学习

形容心情高兴的词语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心情高兴的词语10篇,内容包括描写高兴心情的词语,形容心情高兴的句子。一、情感形容词的由来及命名(一)心理动词与心理形容词情感形容词在语义上与心理动词十分接近,早期研究一般将其归入心理动词。譬如,陈光磊、范晓(1987),胡

学习

描写日出的词语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日出的词语10篇,内容包括用颜色的词语描写日出有什么好处,描写海上日出的句子和词语。为了能够更加如实地反映拟声词、拟态词的原态,下面以北原白秋的童谣《お花》为例进行详细说明。***色お月さま朝の月、子山羊がめう

学习

描写云的词语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云的词语10篇,内容包括描写云的词语4字词语,描写云变化的词语有哪些。3、云泥之别:象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样高下不同。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4、云龙井蛙:云端的龙,井底的蛙。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5、云起龙骧:骧:腾

学习

春天的词语和句子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春天的词语和句子10篇,内容包括春天的词语和句子有哪些摘抄,描写春天词语句子大全。3、春天的风,轻轻的,暖暖的。春天的风,就像春姑娘在旋转中扬起的美丽裙子一样。春天的风,拂在脸上就像母亲抚摸你的脸庞。春天的风,把柳条,小草,

学习

形容气势大的词语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气势大的词语10篇,内容包括形容气势大的词语两个字,形容人气势强大的词语。例;“顿时狂风大作,昏天暗地,飞沙走石,路人掩面。”2、大风:风力很强的风。3、阵风:时起时歇的风。4、旋风:打转转的空气涡旋,是由地面挟带灰尘向空中

学习

胀的词语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胀的词语10篇,内容包括胀开头的词语,胀的词语怎么写。通胀文化不是中国独创。黄灿然在《格拉斯的烟斗》这本书中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前几年过世的琴键喜剧演员维托克・博杰,他不仅是一流的钢琴演奏家,还是个幽默表演大师。博杰

学习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雨的四字词语10篇,内容包括描写雨的四字词语带意思和造句,十个描写雨的四字词语。

学习

团结的词语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团结的词语10篇,内容包括团结的词语有,团结的词语还有句子。(来源:文章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