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羽本纪10篇

史记项羽本纪篇1

世元年(前209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稽郡守殷通梁说:“长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先动手就能控制别人,后动手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队。”

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

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

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呆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

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

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项梁派人去接收会稽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

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候、司马。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

众人听了都很敬服。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2、原文: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

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3、史记项羽本纪简介

《项羽本纪》出于司马迁《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史记项羽本纪篇2

关键词:《史记》;描法;《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对比描写

中***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16-02

《史记》对人物的描写刻画的成就不可不谓之巨大,其写人手法之众多、运用之精辟一直为后世人所折服,一下便是《史记》写人计事的一些常用手法:

一、《史记》在写人物生平时,侧重选取主要事件与重大场面,特别是矛盾集中的焦点

一个人的生平所经历的事情是十分多的,十分重要的事情也很多。一部史书,一个列传限于篇幅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事事尽录。《史记》很好地克服了上面的问题,其叙事、刻画人物,能够在众多的材料中删繁就简,选取最有代表性最为典型,最能体现该人物性格的事件下手。

《项羽本纪》中,描写了项羽参加秦末农民起义、摧毁暴秦统治、与刘邦争夺天下的经过,最后是这位曾经主宰天下的英雄失败自刎的过程。虽项羽的起落前后仅8年,但其所做之事可谓件件重大,而太史公独着力从“巨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布下重墨,以此刻画项羽不平凡的一生。“巨鹿之战”,是项羽生平最得意的战役,其一举消灭秦***主力章邯部,成为秦王朝的关键之役。项羽一生征战无数,战果不少,唯独此战不息重墨,实因此战乃项羽人生最重要的一战,是项羽的崛起;其余战绩则于项羽垓下突围时所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1]来概括,不必逢战皆写。

垓下之围、乌江自刎,则是一位英雄的最后谢幕。项羽在突围前与虞姬的告别,和突围时最后仅剩“二十八骑”仍要“快战”,仍能“溃围、斩将、刈旗”三胜汉***,至乌江不肯渡江,下马步战与最终的悲壮自刎,实乃对这位英雄光辉形象的升华与总结,成功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起落的全过程,凡读《项羽本纪》者,莫不对项羽其人的特点牢记于心,唏嘘不已,太史公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就是因为其能够将人物的一生以典例突出,通过描写矛盾集中的焦点,让人记忆深刻。

二、心理描写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人物所思所想

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一种是以人物自身的话语直接道出。如《项羽本纪》中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时,自己作了一首诗:“气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面对时势的不利,连项羽这样的盖世英雄都感慨自己空有盖世霸气,沦落至此的悲惋气息。于是“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1]项羽的感慨,怆然流泪最为感人肺腑,给人一种事将不济的悲怆情怀,也写出了当时形势的危急。学者汪耀明说:“通过这些心理描写,司马迁活现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突出了他的性格,揭示了他一度横行天下而最终别姬自刎的内在原因。”[2]这话十分有见地。

再看《高祖本纪》,当刘邦击破黥布叛***,还归而经过沛县之时,在酒酣的时候“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竟然“慷慨伤怀,泣数行下”。[3]我们不由纷纷猜测,向来狡诈的刘邦竟会为何感慨动情。此时项羽已死,天下已大定,而昔日跟随落榜征战的一批旧将纷纷谋反被诛杀,如韩信、彭越等。也许刘邦一方面感慨旧时的征战艰辛,亦感慨今天终于衣锦还乡的喜悦,其间掺杂着及其复杂的感情,一曲大风歌,几行清泪,感情油然而发,纵然对刘邦有厌恶之感的读者亦会受其感召罢!

另外一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动作或神态展现出来的。“《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短短二三十字,通过‘目’‘举’‘示’‘起’‘出召’这一连串动作,表现出范增欲杀刘邦的急切难耐的心情”,[4]而“项王默然不应”则写出了项羽不忍席间杀刘邦之情。

《史记》通过人物心理状态直接间接描写,生动传神地描写出该人物的内心所思所想,人物也更为鲜活。

三、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

《史记》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通过使他们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更为突出地展现所要刻画人物的形象。

这种对比手法不仅仅体现于同一传记中,也时常出现于邻传进行对比。

首先看单篇中的对比手法运用,如《项羽本纪》中,彭城之役刘邦大败,几乎被俘,在危难之际刘邦的表现是“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1]刘邦为了逃生居然把自己的儿女都能舍弃,不顾他们生死。而项羽在垓下突围,同样的面临绝境时,“汉***围之数重”[1]的情况下,仍为从骑斩杀汉将;不肯渡过乌江之时,又将自己最喜爱的千里马赠予乌江亭长;这虽是绝境下的自我解脱,但此作为亦颇让人感慨。从刘邦逃亡中,可看出其自私的面孔,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惜抛弃儿女,其人是如此冷漠无情;而项羽败亡时,居然是如此从容不迫,依旧对身边的人重情重义,高起王陵说:“项羽仁而爱人。”[1]于是两下对比,刘邦的无情、自私、冷漠顿显,项羽的重情义,仁爱可见。

邻传对比,如《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中,两人皆曾经见到秦始皇出游,都发出了感慨。项羽是十分霸气地说:“彼可取而代也。”[1]刘邦则是“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1]在这里,项羽表现的是一种十分豪迈而信心满满的情怀;刘邦则在失落中充满了对秦始皇地位的羡慕,从中项羽的英霸之气与刘邦的感慨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项羽的大志与豪气。

除了上述例子,《史记》用到对比手法的地方只能用“不胜枚举”这个词来概括,众多的对比手法运用,无意识十分巧妙地彰显其所要描写的人物,而又更能引发读者思考,其布局之巧,实令人折服。

四、细节描写

《史记》既是一部史书,同时期文字成就亦极高,其中许多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十分重视细节描写,把人物的动作、心理都进行仔细雕刻,十分精确传神。

如《项羽本纪。中,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时,“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1]这一段细节描写,将一个面临绝境的末路英雄的告别场景,描绘的如此鲜活,这样的场景一幕幕分明就在我们眼前上演。如此不可一世的盖世英雄,竟然也有这样恻隐悲惋的时候,这段描写将霸王别姬这幕写的令人千古唏嘘,感慨不已,而同时对项羽的情怀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再看《高祖本纪》中,楚汉相持广武,刘邦数项羽十罪,“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1]这里刘邦精明狡猾的形象再次被再次得到彰显,他忍住了巨大的痛楚,被射中了胸部,依然能够十分机智地说射中他的脚,“他的超人智慧再次被写活了。这一招对蒙骗敌人,稳定自己的***心起着非同小可的意义”。[5]

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因此《史记》写的十分生动,可读性与文学价值相当高,其不局限于写史,亦是在进行文学创作。

五、《史记》常用夸张,带神话色彩的手法写人

夸张的手法在《史记》中亦十分常见,如樊哙护主的场景“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虽然樊哙勇武,恐其面貌仍不至此狰狞,“头发上指,目眦尽裂”[1]应为夸张之说;又如项羽垓下突围时,“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吒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1]项羽虽勇猛无比,但仍不至于一嗔目暴喝便能将敌人喝退数里之远吧?此间定有夸大。然而这些夸张无伤大雅,反而更添加人物的神秘色彩,更能体现他们诸如勇猛的特点,学者徐金凤也说:“夸张是写好传纪文学作品所容许采取的一种艺术手法,因为传纪文学虽以史为根据,但并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文学描写。”[3]

《史记》中所写的重要人物,均带有神话色彩,增添其神秘感,如写项羽的“重瞳子”与上古贤君大舜相联系;写高祖时,显示出生十分有神奇色彩:“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1]还有他的“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斩蛇起义”的故事,无不充满神奇色彩;楚汉战争危机之时,刘邦被楚***包围数重,竟有大风沙尘助其突围。这类故事不为鲜见,给人物的形象颇增加神秘色彩。虽然这些故事多为虚幻,但读来亦十分奇特新奇。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写人手法,《史记》中仍有许许多多的为人称道的手法,如“互见法”使得一些重要人物的事迹在多传中既有简单复述,亦有补充完善,从而使一个人的形象更为丰满,也可较好解决重复叙述同一事的冗杂,而且“加强了不同篇章之间的联系,使全书错落有致而且层次分明”[6];再有,司马迁善于写失败英雄,不以成败作为英雄的唯一凭据,是失败的英雄如项羽李广的事迹亦广为传诵,感人心肺,等等。不能在此文一一论及。

总之,《史记》描写人物的手法可谓多不胜数,妙不可言,这为中国的文学保留了一笔巨大的财富,这也成为《史记》千古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对后来明清小说如《三国演义》的写法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知鲁迅誉《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实不是一句空言。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第2版)[M].湖南:岳麓书社,2001,(9).

[2]汪耀明.《史记》在人物描写上的成就[J].淮阴师专学报,1995,(3)(总第68期).

[3]徐金凤.《项羽本纪》的传纪文学价值[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4]何梅琴.《史记》人物心理描写艺术探微[J].平顶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3(1).

史记项羽本纪篇3

[关键词]项羽 英雄形象 性格缺陷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历史巨著《史记》,又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它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发展的最高成就。司马迁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写作手法,而最有文学价值的就是人物传记。

《史记》作为我国写人艺术的开创者,向人们展示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最为撼人心魄的是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项羽便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集中全力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其实“本纪”是《史记》中以主宰天下***局帝王为纲,以编年形式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各个时期的国家大事,项羽并未称帝,司马迁却用《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并且篇目顺序还放在《高祖本纪》之上,从中可看出司马迁对历史史实的尊重,不是以成败论英雄,但司马迁毕竟是一个史学家,不管他多么钟爱项羽,始终不叫感情溢出史实之外,对项羽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从中我们可看出项羽性格上特点:既所向无敌又凶残暴戾,既勇敢善战又缺少权变,既仁慈爱人又犹柔寡断,这些相互对立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形成了他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一)所向无敌与性格暴戾

《项羽本纪》中“年二十四”的项羽一出场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学万人敌”自信足以力征万人,看到秦始皇游会稽,却说“彼可取而代也”,豪言壮语,震人心魄。而最能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莫过于“巨鹿之战”他先是“帐中斩宋义头”号令***中,接着是置生死于度外,破釜沉舟,身先士卒“杀苏角,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诸候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写出了一个盖世英雄的万丈豪气。楚汉战争中,面对善射的楼烦,“项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一瞪眼吓退了楼烦。垓下之围,项羽率领二十八骑逃至东城,“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皆披靡”,赤泉候“人马俱惊”倒退了好几里。已处于穷途末路,气势尚且冲天盖地。然而勇敢无敌过多,性格就显得凶残暴怒。《史记》中多次写到其残暴一面。从攻襄城“已拔,皆坑之”,再到“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以致于后来,当他“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时,“齐人相聚而叛之”,使得“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于是在最后时刻,阴陵田父的一个“左”,熄灭了楚***东山再起的最后希望。正是由于他的残暴,使他失去民心,进而葬送了自己。

(二)英勇善战与不善权变

作为一代英雄,他勇敢善战,让人敬畏,但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即缺少机智,不善权谋。

纵观项羽一生,从起事后,绝大多数时光在战场上度过,他擅长的是战争,自称起兵八年“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最典型的实例莫过于垓下之围的东城快战,项羽被阴陵田父骗入大泽,只剩下二十八骑,被困于数千汉***的追击之中,为了证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许诺“为诸***快战,必三胜之”,接着“项王大呼驰下,汉***皆披靡,遂斩汉一将”又“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这一战虽是英雄末路,却仍旧酣畅淋漓,表现出永不妥协勇气。

项羽喜欢用堂堂***队与敌作战,却不善于用“谋”,至于如何巩固战争成果,如何笼络将士,收买人心,很少去做。他身边谋士很少。从史料看真正称得上谋士的只有范增。亚父范增以七十高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可是在项羽那儿并不受重视。公元前208年4月项羽在河南荥阳包围了刘邦,这是消灭刘邦的大好时机,范增劝他急攻荥阳,项羽未置可否,陈平略施小计,就离间了二人之间的关系。项羽由此开始疏远怀疑范增,拒绝采纳其正确意见,范增愤而离去,结果客死途中。项羽因此失去了消灭刘邦的天赐良机,也失去了这位忠诚谋士。

项羽性格刚直不阿,特别讨厌为人不真诚,他的善恶感很强,完全凭感情决定一切。如司马欣对项家有点好处就封他为王,不管他是不是那块料;对田荣有怨就寸土不封,不管他是不是有实力。只因彭越对人不够忠诚,就讨厌他,尽管后期作战中,粮食补给屡受拦截掳掠,仍不屑与之交好。项羽打仗可说是无往不胜的战神,但缺少***治家的精明谋划,又使他最终走向失败。

(三)仁慈爱人与儿女情长

项羽是残暴的,又是仁慈的,他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又时常考虑百姓疾苦,但这种仁慈恻隐之心又是他失败原因之一。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剔除心腹之患的鸿门宴,却因为叔父一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而停止进攻,并且相信了刘邦的辩白,把必然敌意一下子化解了,对范增的几次示意毫无反应。在他看来,刘邦是来谢罪的,又无抵抗力,胜之不武,何况还有之前的兄弟之约战友之情。一念之仁,顾念义气,动了恻隐之心,放虎归山,失去胜利机会,导致了最终失败的结局。

对英雄末路的出色描写当属垓下之围,项羽在丧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担心的只有女人和骏马。这不是贬项羽,只是写他勇武莽夫的另一面:儿女情长。他失败了,但他并不服气更不服输,反复强调“天亡我”。正因为是天亡我不肯过江东重振旗鼓,不肯舍弃那些跟随自己出征却战死疆场的战士苟且偷生,而把头颅送给了追杀他的故人吕马童。这种盖世英雄的气概,正是项羽震撼人心的悲剧精神。

在项羽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多重人格,他的每一项长处都伴随着性格上的缺陷。这些缺陷使他在楚汉相争中功败垂成,留下了让人怆然涕下的千古悲剧。项羽失败了,却成了历代文人咏叹不绝的英雄形象。他展示的悲壮人生,永远闪亮在人类的精神领域。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2005.

[2]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一).修订本,1999.

史记项羽本纪篇4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是楚汉之争中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他勇猛善战,显赫一时,在灭秦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项羽一生充满了传奇性色彩,从巨鹿之战中勇冠诸侯到建立西楚,再到分封诸侯,楚汉之争兵败最终自刎鸟江,无论是对其功绩的推崇,还是对其失败的惋惜,他所创造的辉煌和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经典素材。从史籍《史记》中项羽的原始形象,再到文学体裁唐宋诗歌、宋元戏曲和平话小说中的项羽形象,最后进入到现代传播视域中,项羽形象不尽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羽的人物形象不断发生着变化,其形象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有关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文学研究多集中于《史记》、戏曲、诗歌中的单一体裁中的研究,在已有的有关项羽人物形象的硕博士论文中,缺少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研究与考察,对于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缺乏从古到今的纵向梳理及其在网络传播中相关情况的分析。因此本文试***系统性地对项羽这一人物的文学书写加以梳理,结合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的背景特点及作家的个体差异性,探究项羽人物形象文学书写的演进规律及其魅力。总之,进一步完善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研究,对以往研究的遗漏和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对已有的浅析问题进行深化,对其中对比鲜明的矛盾进行剖析,对于认识和把握项羽人物形象经久不衰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对于项羽这一人物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在当代研究中,以1953一2016年3月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检索的论文为参考依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粗略统计,以项羽为题名的论文共有500多篇,主题为项羽的论文共有2400多篇,学界关于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研究比较集中,在内容上比较丰富,呈现由点到面的趋势,纵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相关论文,对项羽的整体研究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史学方面的研究

第一类从特定事件研究项羽形象。这一类的研究主要将项羽放在特定的环境和事件中研究项羽形象,从而在矛盾冲突中彰显出项羽的性格优劣。李张召的《从该下之围谈项羽》。从四面楚歌再到霸王别姬,最后溃围、斩将、自刎鸟江,展示了项羽的勇猛英姿,呈现出一位真英雄形象。连波《论鸿门宴上的项羽一一说霸王并不沽名与其他》是将项羽置于鸿门宴的背景、过程和结局中,深刻分析了项羽在其中所暴露的性格缺陷和决策失误,虽然项羽最终结局失败了,但是他是实至名归的一位不“沽名”的失意英雄。此外还有张华真、郝富安的《试论<鸿门宴>中项羽的形象特征》、徐李平的《试论<鸿门宴>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论文。

第二类是人物对比研究。这一类研究把项羽和其他《史记》人物进行比较研究,在这些研究中,绝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将“楚汉之争”对峙两方项羽和刘邦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胡一华、毕英春的《刘邦和项羽》、邓翠萍的《<史记>中项羽、刘邦形象比较》、李营的《<史记>中项羽、刘邦形象比较谈》、王联斌的《刘邦项羽武德人格比较》。除此之外,还有项羽与其他《史记》人物的比较研究,如罗鉴晨的《悲剧英雄陈胜与项羽的比较分析》等论文。

第三类是《史记》中人物写作的艺术手法研究。这一类的研究主要着眼于通过司马迁在塑造项羽形象时所用的艺术手法和表现艺术,彰显出项羽人物形象的鲜活性。主要研究成果有李林***的《烘云托月法的完美运用一一试述<鸿门宴>中项羽形象的刻画》、黄岩的((<史记·项羽本纪>中人物语言的特点》“、魏佳的《<史记>中项羽结局的描写艺术》、张兴彦的《<项羽本纪>的写作特色》、杨丁友的《司马迁的叙述特色与项羽形象》等论文。

(二)各类文学体裁中的项羽形象研究

这一类的作品主要考察某一体裁中项羽形象的发展演变情况,从而丰富了《史记》之外项羽形象的研究。任荣的《霸王戏演变考述》一文中将有关项羽的“霸王戏”的发生和演变共经历五个阶段,对其产生、发展、成熟、达到顶峰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叙述,并且指出明代《千金记》对于霸王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界梳理了霸王戏演变的基本脉络。马宝记的《历代项羽诗颂及其精神意蕴》。系统论述了两千多年来文人墨客通过诗歌这种形式对项羽自刎鸟江表达的情感,使我们从历代诗人的诗作中可以明显感受到项羽之死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复杂情感,以及这种情感所透露出来的不同价值观念。此外还有林怡的《论“霸王戏”的擅变》,将霸王戏发展的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的变化和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析。张雅洁、马帅的《项羽题材在诗歌中的擅变》深刻剖析了进入唐代以后项羽这一文学题材的完整发展道路,论证了这一时期出现的项羽题材诗歌主要以“借古言志,渴望中兴”为感情基调进行创作与发展,对后世诗人评述项羽得失争论项羽是否该东渡鸟江的诗歌创作起到了开启性的作用,并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观点。

 (三)多学科交叉研究

从传播学、音乐、美学、社会历史学等交叉学科角度研究项羽形象论文有很多。美学方面的文章有赵伯飞、闰岚、郝府元、闰强的《由项羽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浅析艺术美》、薛从***的《论项羽的悲壮与崇高一<项羽本纪>的美学价值》、传播学方面有岳慧的《影视作品中的项羽形象及其意蕴浅析》、社会历史学方面有杨宁宁的《项羽文化的理论建构与内涵阐释》、王艳丽的《从<史记>中项羽形象的建立论“文史结合”的完美》,音乐方面的有徐文正的《歌剧<楚霸王>的音乐及戏剧呈现》。

 (四)国外同类人物比较研究

这类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将项羽和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相似人物进行比较,从而在性格和悲剧性上探究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周文婷的《从项羽与阿喀琉斯的英雄性格比较看<史记>的悲剧艺术》。)将中外两部著作从人物的性格上进行了深刻分析,使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最终得出他们的性格是造成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李秀的《英雄末路的悲哀一一科里奥兰纳斯与项羽之比较》将《史记》中和莎士比亚笔下的两个悲剧结局的人物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认为项羽和科里奥兰纳斯他们的结局是无奈的,但是英雄的精神却光辉动人。此外类似的中外人物比较还有田凡玉的《中西方英雄人物的悲剧人生一一霸王项羽与力士参孙的比较研究》、罗燕玲的《项羽与阿喀琉斯的异同分析》。这些研究都从内容和形式上极大丰富了中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突破了对于项羽形象的研究集中于国内作品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项羽形象的研究者不断增多,研究内容也不断深化,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项羽形象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关注的重点。目前在已有的研究中没有将项羽形象从古代传播演变和现代传播串联起来考察,对其形象演变进行全面的梳理、研究的论文和专著,王亚听的硕士论文《中国古代文学中项羽形象寻绎》则是以古代文学中的书写为主分析项羽形象。纵观几十年来项羽形象的研究现状,在研究方法和角度上不断有所创新,但是在研究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对项羽形象研究大多停留在史学研究,对文学研究尤其是古代文学视野下的纵向研究不够充分。

第二,缺乏系统梳理项羽形象的论文,研究成果系统性有待加强。

第三,对电影电视剧和网络等现代传播方式下的项羽形象演变缺乏关注,缺少专门性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论文力***从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探索项羽形象的演变规律,在研究思路上,试***分三个章节展开:

 (一)历史叙事中的项羽形象生成与传播一以《史记》到《资治通鉴》项羽的原始形象为线索这一章节主要立足于史籍中的项羽形象,重点关注《史记》、《汉书》以及《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项羽的历史形象和特点,同时也梳理出不同朝代的史书对于项羽形象书写存在的差异性。

 (二)项羽形象在古代文学视野下的纵向传播

本章的研究重点是探究项羽形象在文学视野下的传播和演变过程,分为“唐宋诗歌中的项羽形象”、“宋元戏曲舞台上的项羽形象”和“元明小说中项羽形象的精心描绘”三个小节。在第一节中重点探讨唐宋诗歌中项羽形象所蕴含的的文化意蕴,把握由历史叙事进入到文学叙事领域中项羽形象变化的特征。宋元戏曲舞台上的项羽形象则主要关注这一形象的负面化及其原因。最后一节中主要研究在平话及历史演义小说中项羽形象的塑造。

 (三)现代传播方式下项羽形象的传播

探析在现代传播方式中项羽形象传播的新特点,包括以楚汉争雄为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作品、网络游戏中的项羽形象,通过与历史演义小说《西汉演义》中项羽形象的对比,归纳出在新的传播媒介下项羽形象传播的新的内涵和趋势,理解当下对项羽形象的改编和传播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的积极意义。

纵观以上的研究思路,本文拟采用以下方法来展开研究:

 (1)文本细读法。精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全唐诗》《全宋诗》《全元戏曲》《西汉演义》等文本,着重关注其中对项羽形象的描写并探究分析每部著作中对项羽形象的塑造特点。

 (2)文献梳理法。项羽形象在《史记》产生后各个时代都有对项羽形象进行书写的文学作品,因此探究项羽形象的演变,搜集、梳理相关的文献资料是一个必要的步骤。在此基础上,掌握学界相关的研究动态及进展。

史记项羽本纪篇5

一、板块整合,完备体系

苏教版教材中,《史记》编写自成体系,虽然在归类上有独特之处,但是不符合实际教学状况。因此,教师应该在研究教材体系、了解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出合理整合。首先,结合《报任安书》来研究《太史公自序》,进而深度了解《史记》与司马迁之间的关系。随后研究《史记》中的理想人格,通过《孔子世家》来解读司马迁的价值观,通过不拘小节的管仲以及以死明志的屈原等优秀历史人物来探究作者的生死观。接下来才是研读《史记》,学习历史人物。教师将人物对比分类。如,帝王系列可以将《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结合到一起学习,从一代名将与一个混混入手来解读感悟史学家的思想;如将相系列可以以《魏公子列传》、《李将***列传》以及《淮阴侯列传》等人物入手解读,从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去感悟其不凡的气质、鲜明的个性以及悲惨的命运;在平民系列中,可以选择《滑稽列传》与《刺客列传》等,从平民的人生中去感受匹夫之勇重与社稷。最后,回顾所学综合探究,从基本知识体系入手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让其视角不断地拓宽升高,从而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理论来对待《史记》。只有更深层次的发展自主探究,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按部就班的挑选篇目教学所达不到的。

二、立足学生,裁剪篇章

当教师整合教学重点后,就会面临新的问题:如何进行文本研习?《史记》的篇章较多,如果囫囵吞枣势必会造成学生读而不知其味,很难从中得到深刻的体会以及深层次的感悟,如果进行单篇章的教学又会将选修课变成必修课,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篇章内部剪裁整合成了帮助学生消化知识的重要过程。

1.单篇剪裁志在求精

《史记》中很多篇目篇幅较长,一两节课教师很难讲完,这就需要教师在把握住教学重点的同时将文本重新布局,来彰显教学内容的独特性。如在《高祖本纪》中,从叙述刘邦起兵到衣锦还乡共20多节,教材将其编入不隐恶不虚美专题中,教师往往有意随着史学家的观点来讲述刘邦的狡猾奸诈,认为项羽之败就败于此,这就违背了编者的本意。如果将《高祖本纪》进行剪裁,将1-4节整合在一起研习,就会发现刘邦一生的不平凡以及其志向之远;而5-10以及16节整合到一起阅读又会发现刘邦礼贤纳士的精神,相反则会看到项羽不进忠言刚愎自用的特点。在入关时刘邦安抚百姓、废除苛刻历法,而项羽残杀百姓烧皇宫无恶不作。刘邦的胜利是胜在民心而非阴险狡诈。在用人方面,《高祖本纪》8、11-14节之中所显现的是刘邦能屈能伸之能以及定国安邦任用贤臣的手段。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单篇重组过程中,只有教学重点突出、构思精妙,才能让学生领悟到《史记》的真正意义。但单片剪裁的组成结构并非一成不变的,如在讲《刺客列传》时,我先提出问题:失败的竖子为何名垂千古?学生依据问题的引导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其人物形象,从行刺前的准备、刺客心理、行刺表现等方面来审视人物形象。因此,只有让学生在疑惑中解惑,才能对历史产生兴趣,让历史变得味道非凡。

2.在对比人物中明晰历史特色

众所周知,历史是由无数的人物以及无数的精彩场景构建,因此,历史中必有恩怨情仇、你争我抢的演义。在《史记》中,司马迁利用互见法来完成人物塑造,将大量的人物生平以及精彩事件分散写在数个篇章中,借此来补充完善一段完整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就是还原历史事件。学生只有充分了解了历史事件,才能解读人物形象,进而完成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判断。以《高祖本纪》《项羽本纪》以及《淮阴侯列传》为例,刘邦、项羽、韩信这三个人在历史中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此三篇传记进行对比研习,才能充分突出三个人华彩的生命、人生的苦楚以及神采飞扬的个性。如《李将***列传》《滑稽列传》中李将***讷口少言,在描写指挥作战时作者惜墨如金,但却重于传神的动作描写;淳于髡多辩,作者则重于语言刻画。从他们两个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高超的人物刻画艺术,进而通过人物更真实地还原史实。

3.全视角解读历史因果

《史记》中有些篇目不适合实际课堂教学,因此,对原文资料进行精选有助于教学补充,完善教学效果。如,《高祖本纪》的教学补充可以选择原文《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醉酒斩白蛇等相关文献,不仅可以让学生解读司马迁对历史的态度(“就天人之际得君权神授”),也能让学生通晓《淮阴侯列传》中立汉赤旗的前因后果。如在教《项羽本纪》时,如果讲完“巨鹿之战”直接再讲“垓下之围”,学生不仅不能了解战局形式,也很难对人物言行进行讨论。因此,教师对历史背景的补充尤为重要。

精选原文章节是对苏教版教材节选文本的有效补充对比,学生只有在对比中发现、探究历史的疑难,才会有欲望去熟读历史,全面分析历史人物的多元化形象。如在讲《项羽本纪》过程中,可将垓下项羽被围时的慷慨悲歌、霸王别姬时的热血柔情与刘邦自己逃命几番丢下儿女以及冷血的一面进行对比分析。刘邦与项羽的性格各异,司马迁没有正面写出来,但学生可以根据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来还原历史真相并拓展视野空间,并对这段历史进行正确的解读。

三、古今对话中让资源类聚

学生在必修课时已经逐步掌握了自主探究、深入研读的方法,但缺少教师整合的精彩资源,学生很难在自主探究上更上一层楼。

史记项羽本纪篇6

太史公在人物的外貌描写之中包含着鲜明的道德评价。这主要表现于下列方面。

人物外貌描写的丑恶化。残暴的君主具有暴戾的品质,其外貌与品质往往高度匹配。《秦始皇本纪》通过尉缭之口描写秦始皇外貌及个性:“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秦王嬴***形象卑琐:高鼻梁,细长的眼睛,鸟一样的胸膛,豺狼一样的声音,刻薄寡恩,心如虎狼。尉缭是秦王近侧辅佐秦王夺取天下的***事家,对秦王外貌的描述应当十分准确。秦始皇如此凶神恶煞的形象与其残忍刻薄的个性完全吻合。秦始皇种种倒行逆施使得天怒人怨:为禁止儒生议***,焚书坑儒,滥杀无辜;为追求个人享乐,修筑宫殿,充实后宫;为保持死后荣华,建造陵墓,滥用民力……被天下人视为。《史记》中,长相同样凶恶的,还有楚成王太子商臣、越王勾践等。《楚世家》中的楚成王太子商臣“蜂目而豺声”,《越王勾践世家》中的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司马迁将这些人物的容貌丑恶化,意***告诉人们,丑陋的容貌,残忍的心灵,暴虐的行为,三者之间是完全相通的。

人物外貌描写的个性化。五官或肢体有着奇异特征,所谓天下皆无,此人独有。太史公极力描写历史人物的独特外貌,这种独特外貌甚至在重大历史场合发挥出特殊的威力。在强秦的战争中,在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中,项羽破釜沉舟,声威赫赫,拔山扛鼎,霸气冲天。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项羽本纪》的外貌描写十分有趣:“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重瞳子”即两只眼睛中都有两个眸子。这与项羽刚烈勇猛、力敌万人的形象十分相称。读过《项羽本纪》的人不会忘记这样的镜头。秦楚巨鹿之战,诸侯作壁上观。项羽大破秦***,“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莫敢仰视”的,当是项羽精光四射、神威内蕴的“重瞳子”。楚汉东城快战,“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目,敌将竟“辟易数里”,“重瞳子”这种奇特外貌的震慑作用可以想见。《晋世家》中的晋公子重耳天生“骈胁”(肋骨连成一片),沐浴时不愿被曹共公窥视而逃出曹国。这是由奇特身体引发的一场外交风波。《李将***列传》中的李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李广体型高大,手臂很长。这种天生的身体优势导致李广百发百中且力度惊人,被胡人称为“飞将***”。李广的“猿臂”天下人无法企及,是其“善射”的必备条件。

人物外貌描写的崇高化。《高祖本纪》记录汉高祖刘邦外貌:“隆准而龙颜,美髯须,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高鼻梁,像龙一样丰满的额角,漂亮的须髯,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对刘邦的这种描写完全是正面的。仁厚爱人,胸襟开阔,志向远大,擅长用人,最后登上帝位,建立汉朝,刘邦在中国历史上立下了丰功伟绩。《史记》对刘邦外貌的描写与太史公对汉高祖的评判是一致的。不仅如此,《史记》还用一系列手法从正面侧面让刘邦形象崇高化。刘邦“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王媪、武负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录范增之言:“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赵世家》中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修治长城,北御匈奴,西抗强秦,使赵国盛极一时。赵武灵王身材伟岸,秦昭王即“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田敬仲完世家》中的齐太子法章,在齐国被燕国攻破之后隐姓埋名逃匿于太史敫家,“太史敫女奇法章状貌,以为非恒人”,田单复齐后迎立法章为齐襄王,振兴了齐国。透过外貌描写,可以感觉到太史公对这些人物的推崇态度。

人物外貌描写的虚拟化。中古近古的人物,其形貌已难以捉摸,太史公往往虚笔写其貌,健笔绘其神。《五帝本纪》中的唐尧是古代的圣人:“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人们追随尧如同追随太阳,期待尧如同期待祥云,尧富有而不骄纵,显贵而不傲慢,头戴红色冠冕,身穿黑色衣服,乘坐红色车子,驾驭强壮白马。这应当是拟想中的古代贤君形象。《孔子世家》中的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这是写实性的描写,尚看不出圣人之圣。而在郑国人眼中,“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孔子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两肩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孔子形体高大,容貌也许不是十分端庄,但太史公以虚笔写出其个性,对其品质作了充分肯定。这就是所谓圣人之相了。

人物外貌描写的故事化。这里所说的“故事化”指的是外貌描写在情节发展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这是《刺客列传》中的两个例子。晋人豫让曾事智伯,为智伯所重。赵襄子杀掉智伯,豫让谋刺赵襄子为主人报仇。先是“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为赵襄子所察。获释之后,“漆身为厉,吞炭为哑”,即身上涂漆,皮肤生疮,吞木炭变成哑巴,目的是使自己的形貌变得世人无从辨认。复为赵襄子识破自杀。聂***受严仲子重托,刺杀权臣侠累之后,“皮面决眼,自屠出肠”,即削烂面皮,挖出眼珠,破肚出肠,目的是避免世人知悉自己身份,达到保护家人的目的。这些动魄惊心的描写显然成为故事情节的一个组成部分。

极少有历史著作如《史记》一样,进行如此画龙点睛式的成功外貌描写。太史公重视外貌描写,与战国秦汉时期相面之术的兴旺发达不无关系。司马迁“先黄老后六经”(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崇奉道家思想,也就相信人的长相骨骼与性格命运密切相关,从一个人的长相可以预言其未来命运。战国秦汉之际,有许多著名的相术家,他们成功的相人事例更使得人们对看相之术深信不疑。《范雎蔡泽列传》中,唐举给蔡泽相面:“先生曷鼻,巨肩,魑颜,蹙躺,膝挛。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鼻孔朝天,肩膀耸起,脸盘宽大,鼻梁凹陷,两膝蜷曲,此即“圣人不相”。蔡泽心知这是唐举在开玩笑,于是问寿命几何,得知自己还能活四十三年。后蔡泽果入秦为相,尽享富贵。刘邦的岳丈吕公,“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高祖本纪》),不顾家人反对,以女吕雉妻刘邦,汉兴,吕雉成为权倾天下的吕太后。《陈丞相世家》中的陈平为“美丈夫,如冠玉”。陈平欲娶富人张负孙女为妻,负子不许,负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乎?”后来陈平果然功成名就。唐举、吕公、张负之类,相人准确,影响甚大。在这种社会风气的熏染之下,著作历史也不能不受影响。司马迁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但将历史人物的容貌长相与性格命运记录了下来,而且在外貌之奇的“奇”字上做足了文章。

史记项羽本纪篇7

关键词:刘邦 高祖本纪 淮阴侯列传 项羽本纪

刘邦是汉代的***皇帝,也是司马迁《史记》中着重要叙述的历史人物。由于司马迁自身的遭际,以及汉初的学术思潮等影响,司马迁对任何历史人物都尽力展现其真实的历史形象,因此无论什么人都有正面与负面的特征与表现,显示其真实而复杂的多面性。这是与后来许多“为尊者讳”的史书很不相同的。

一.《高祖本纪》中的刘邦

与其他史书一样,刘邦的主要历史是在《高祖本纪》里进行叙述的,司马迁在其中表现的刘邦形象,主要方面是正面的,有这样几个特点:

1.深谋远虑,识得大局

秦二世而亡一大半的原因是其苛刻的刑罚以及秦二世本身的荒***无度,刘邦正是看出了这点,因此一直在众人面前树立仁厚爱人的长者形象。司马迁在写《高祖本纪》时为了突出这点,致力于拿项羽和刘邦作对比。如在秦二世三年楚怀王准备派人向西攻打咸阳时,文章这样写道: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G悍滑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项羽G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怀王是项羽叔侄拥立的盟主,但他和他手下的众将对项羽却是这样的评价,反而对刘邦大加称赞,这足可见出项羽和刘邦在人们心目中的差距,这是奠定刘邦最后胜利的关键。

中国有句俗语“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刘邦深刻理解了这一点并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出来,让百姓爱戴自己,心甘情愿甚至迫不及待得称自己为王。

在刘邦率先诸侯行知霸上的r候,秦王子婴自缚请罪,但刘邦没有诛杀秦王,而是将他交给主管官吏。这种做法不仅是为了赢得民心。更是一种暗示,暗示百姓连秦王婴都投降了自己,那么他刘邦就一定是众望所归的胜利者。一番自我表白之后,他就和秦诸县父老“约法三章”,声言来意,并保证他的***队***纪严明,不会烧杀抢略。在“秦人大喜”,争献“牛羊酒食”时,他又客气地谢绝。在这么多的铺垫下,最后的结局就像刘邦所想的那样“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在这里,刘邦的谋虑可以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2.长于用人,勇于认错。

无论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怎么美化刘邦,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论领兵打仗的才能,刘邦是远远不及项羽的。但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重要的不是自己拥有多么杰出的才能而是要善于识人用人。在这方面,刘邦做的尤其出色,他在驾驭人的同时也乐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沛公率西进时,郦食前去拜见刘邦,《高祖本纪》中短短几十个字,刘邦不耻于承认错误的形象便跃然于纸上了。

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除了善于认错之外,刘邦还能用人。韩信、陈平投奔他,他能用之,周勃、灌婴谗害他,他能用之。在用人上,他可以说是达到了气魄非凡的境界。用人不仅要给位,给权,给钱财,更重要的是要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并采纳。

后来当刘邦置酒洛阳南宫,大宴群臣时,他曾进行了一番自我评价,虽有自傲之意,但也还算的上中肯,揭示了刘邦取得楚汉之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由此可见,刘邦对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有着清醒的认知。利用长处,避免短处说来简单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刘邦做到了所以他也成功了。

当然《高祖本纪》中也不全然是对刘邦的赞美,其中也有些许批评,但毕竟在于少数,司马迁对刘邦性格阴暗面的描写多在于与刘邦相关人物的传记中。

二.《高祖本纪》之外的刘邦

刘邦的事迹,在同时代其他人的传记中也有比较多的表现,这其中笔墨较多的有《项羽本纪》和《淮阴侯列传》。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其中的刘邦与其本纪中的形象显然有较大的差异。

1.生性多疑,自负狡诈

首先,我们能肯定的是刘邦是个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人,这是不可否认的,关于这点在所有有关刘邦的传记中都有讲到。但在《项羽本纪》中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出刘邦骨子中的狠辣与多疑。沛公入驻咸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的反差表现引起了范增的关注,于是在他的建议下项羽决定发兵攻打刘邦。

而在这种关键时候,项羽的叔父项伯冒险夜闯刘邦的***营向好友张良泄露了泄露,想让张良连夜和他一起逃走,却被拒绝: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从张良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对收买人心很有一套,“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刘邦的礼贤下士让无数的能人为他出生入死以报知遇之恩,在这点上,项羽远远不如他。但张良心中的贤君刘邦在知道项羽想要杀他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他毫不犹豫的将“欲称王秦地”的责任完全归罪于他人: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由此可见其实刘邦和项羽一样也是个自负的人,但他比项羽会伪装,会将自己的这种自负隐藏在任人唯贤的面具下。还不止这些,刘邦在推卸完责任之后还不忘对张良猜疑“君安与项伯有股?”在张良拒绝和项伯逃离并将情报告诉给刘邦的时候,刘邦就应该看出他的忠诚,但他仍不放心,仍是怀疑。或许,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将来刘邦屠杀功臣的影子。

在《淮阴侯列传》中也有着这样一段很精准描绘刘邦的语句:

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蒯通认为人心难以猜测。韩信功高盖主迟早会被抛弃。后面的事实证明蒯通并没有错,韩信被刘邦以谋反的罪名关押。几年后就身死宫中,并被诛杀三族。

刘邦之所以处心积虑想要处死韩信,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统治受到了威胁,他对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自信,领***作战才能,他比不过韩信、英布;谋略智慧他也比不过张良、萧何。只要这些人中有几个联合起来,他的地位就是不保了,所以他才会迫不及待地软禁韩信。诺不是张良功成身退,恐怕他的结局也不会太好。

刘邦的多疑在韩信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刘邦在被困荥阳调韩信救驾却被乘机要求封韩信为王时就埋下了怀疑的种子,这颗种子在韩信生死后才被彻底拔除。

2.春荻纠保不择手段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帝成业百将死。”刘邦出身草莽,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他的身边聚集了许多能人异士,先后分封了7个异姓王,但这些人在他称帝之后成为了专制皇权的最大隐患。于是,刘邦选择了杀戮功臣来巩固他的***权。将领阳夏侯陈g被逼反叛时,梁王彭越的部下曾劝彭越一同谋反,彭越犹豫着没有答应。刘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将他逮捕后处死。更残忍的是,刘邦杀了彭越之后,为了威胁警告其他将领和功臣,竟将他的尸体剁成肉酱,再派人分赐给各位诸侯和功臣品尝。功臣们因此更加胆颤心惊。这样凶狠毒辣的刘邦又哪里是将领们心中仁慈的君王,此时的他恐怕连项羽都不如。

《项羽本纪》中记录汉王败于彭城,家眷四处逃散。刘邦在逃忙的路上遇上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带上车,一块儿西逃。但在楚***骑兵追赶他们是,刘邦做出的事情却不符合他仁德君子的名号: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

这段话说的是刘邦逃跑途中推坠儿子女儿下车的事,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况一定非常紧急情,在这种时候刘邦他选择推孩子下车以保全自己,或许从君王,从上位者的角度看,他是正确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想法每个君王都应该有。但从一个父亲的身份来看,刘邦的这种行为确实算得上是凶狠残暴。对他而言,在危机关头什么东西都是可以抛弃的。

史记项羽本纪篇8

[内容]

第一步,引导发现问题。“鸿门宴”是项羽、刘邦***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楚汉相争”的第一回合。这段极重要的史实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都有记载,为避重复,必有所详略。鸿门宴上项羽掌握生杀予夺大权,是矛盾的主导方面,这段史实详细描述理应归于项羽名下,所以《高祖本纪》中有关记载仅一百六十字。但是《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却是宾显主隐,项羽基本上是陪衬式的“许诺”、“默然不语”、“未有以应”,镜头始终对准刘邦及其谋臣武将,这是为什么呢?

我要求学生以此为“突破口”,反复阅读,体味文章在选材立意、刻画人物、安排情节上的妙处。

第二步,要求学生将《鸿门宴》放进《项羽本纪》这个整体中去考察[课前印发《项羽本纪》(节选)]。通过阅读讨论,同学们发现,司马迁将主要笔墨放在刘邦一方是匠心独运的。

《项羽本纪》是把鸟瞰全局的概括叙述和神采飞动的工笔刻画结合起来的,最能表现项羽性格和为人的是“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段。钜鹿之战,项羽勇敢过人,力挽狂澜,一变而为诸以及四倍于刘邦的兵力,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但他缺乏一个***治家应有的远见卓识,在“鸿门宴”这个灭掉刘邦的关键时刻,优柔寡断,轻信内奸,又独断专行,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大好时机一失再失。

而刘邦这个***治冒险家由于洞悉其对手项羽的弱点,才敢于赴“鸿门宴”,并在宴席之上巧舌如簧地骗取了项羽的信任;他狡诈多谋,极尽欺骗拉拢之能事,才能化险为夷。至于以后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也就不足为怪了。

史记项羽本纪篇9

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到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春秋时期,吴越争锋。时越疲惫,无力与之抗衡,乃以缓兵之计,使数壮士跪地猝杀己命,扰吴***,以得喘息之机,然越国力衰败,终败于吴。

越王勾践与夫人皆俘入吴。乃献美女西施,贿吴王之宠臣,得免一死,为吴王之隶。勾践深知若欲复国雪耻,则需得信于吴王。一日,吴王病,勾践尝其便,以表忠心,吴王以之为。不久,遂放之归国。王勾践夜卧薪草之上,茅梁悬一苦胆,每尝之,谓之日:“勿忘耻!”深休十余年,国力日渐强盛,雪耻之心一日不忘,终灭吴。勾践,乃一国之君,因败于吴,而甘屈人之膝下,终日思辱,养兵蓄锐,以求灭吴,然终如是。或人曾将其与项羽之事写如下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项羽,乃一世豪杰,身披坚执锐,大败秦***,有功。然终败于刘邦高祖,只因无颜见江东父老,竟于江畔自刎。项羽重仁义过甚,倘若屈尊还乡,补其兵力,终有一日必克高祖,成其霸业。

勾践比于项羽,则耻甚之,然屈身为人隶,而成今后霸业:项羽勇猛,胸怀壮志,而终因不耻于人下,以死终其志,发人深省也,姑且可言之。

忍之,霸业成;弗之,止霸业。

此言或许有些武断,然世人所见之,无非成败。司马迁受宫刑之辱,而著有《史记》,留于世人;张骞受主上之命,出使西域,遭禁,数年方可回国,其艰辛必非常民所知,此诸事多矣,何也?忍之者也。

史记项羽本纪篇10

关键词:报任安书;“以人为本”;主体意识

教学《报任安书》一文,司马迁“以人为本”的主体意识不能忽视,基于此,就可以把握文章的内在意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以人为本”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包含着对“天”、“神”的否定与揭露,对人的关注与肯定以及主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超越。在“天人合一”、以神为主体的宗教观念统治和禁锢人们思想的汉武帝时代,司马迁能有重视人,强调人,肯定人,以人为本的主体意识,并且以自己伟大的实践,实现了人的自我价值。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究天人之际”—— 对“天”、“神”的否定

“究天人之际”即探究“天”、“神”和“人”的关系,也就是对以“天”、“神”为主体的否定,落足点在“人”,人是世界的主体。梁启超说:“《史记》其最异于前史者一事,曰以人物为本位。”

宗教历史观,以“天”、“神”为核心,把天当作神,称天神的意旨为天命。《诗·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文王在上,于昭于天”。这就是说文王老是在上天左右,影响、传达上天的旨意。这种宗教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神支配的,是按照神的意志发展的。天代表独断的,不可动摇的、永恒的统治阶级,天是高高在上的,具有无上尊严和威力的主宰。

汉武帝时代,董仲书提倡“天人分际”的学说,给皇权罩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使它变为神圣不可侵犯。董仲书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即把天人结合起来,宣传“天人感应”的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这种思想的实质就是肯定天神的绝对性,而否定人的主体性。

司马迁把“天”与“人”的关系分开,否定“天”、“神”,肯定“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引用他父亲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态度很明确:天就是天,人就是人,天属于自然现象,和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在《陈涉世家》中,司马迁生动而详细叙述了陈涉起义时,利用宗教迷信思想,“鱼腹获绫”和 狐仙呼语 :“大楚兴,陈胜王”等两个具体事件的全过程,使读者一眼便能看出宗教迷信是何等虚伪可笑。陈胜就这样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后来各地农民队伍纷纷响应,推翻了自认为万世万代的真龙天子秦始皇的残暴统治,这是对当时天命思想是一个多么大的嘲弄。《项羽本纪》中,刘邦在乌江石壁上用密糖书写“项王升天处”,项羽一看,认为自己失败是天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宗教迷信的虚妄性一目了然。

二、“通古今之变”——对“人”主体作用的肯定

“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司马迁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史记》创作,无论是从宏观的整体布局,还是从具体的一人一事,还是从其创作的思想倾向,无不表达其对人的肯定与歌颂,显示其“以人为本”主体意识。

(一)《史记》写作对象是“人”,肯定人在历史上的主体地位

《史记》可以说是鸿篇巨制,横贯三千年,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涉及人物四千多。以人为经,以事为纬,组成一个整体,即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大事。

从体例上看,《史记》以写“本纪”、“世家”、“列传”为主体,“书”、“表”为之提供了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贯穿人物事迹的总线索。“本纪”是纲纪天下***事的意思,立本纪的人物是主宰过天下的人,他以帝王为主,又不局限于帝王,如“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史记》不仅关注大人物,也重视小人物。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围绕帝王将相,展开历史的画卷,也重视“小人物”,如儒生、游侠、农民、商人以至医、卜、星、相等各方面的人物。利用种种类传的方式,给以广泛的、全面的叙述。司马迁还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以及他们的成败过程。如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兴亡,项羽与刘邦的争雄天下,还有毛遂自荐,说服楚王,蔺相如怒视秦廷,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穷匕首见,朱家、郭解仗义行侠,济贫解难。凡此种种,不一而数,作者对那些可爱可憎的人物,忽喜忽怒,时歌时泣。宏扬贡献于社会进步的人格精神,摒弃有害于广大人民的官僚酷吏,表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为事成败皆因“人”,强调人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以《项羽本纪》为例,司马迁一方面写项羽由一个无名小卒成为霸王而最终走向失败的故事;另一方面写刘邦从一个无名小人,一个弱者变成为一个强者、一代帝王的历史,其中包含一个“变”字,胜败决非天注定,而在于作为主体的“人”,为事在人,成事亦在人,肯定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司马迁对项羽怀着深切的感情,一方面歌颂这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另一方面,对他的失败表示极大的惋惜。司马迁批评项羽在失败后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事实上,不是天亡项羽,而是他自己在***治上、***事上、思想上以及性格上都犯了错,与天无关。项羽一开始就盛气凌人,直到死还轰轰烈烈,象个英雄好汉。虽然战无不胜,但到处烧杀。如“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他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他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他“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 ”。另外,他背信弃约,同刘邦约定,“先入关者王之”,后来,刘邦先入关,项羽却背弃了关中之约。还有,他乡土观念太重,老想回江东,当时刘邦斗志昂扬,他却无意西征。还有,他杀义帝自立为王,义帝是反秦的旗帜,项羽却把他杀了。司马迁就此三件事评论项羽要抱怨诸侯和自己不一心便“难矣”。项羽自高自大,自认为了不起,不吸收过去的经验教训,不能团结手下谋臣,一意孤行(“鸿门宴”一节中表现最为突出)。想靠武力征服天下,结果五年后身败名裂,自刎于乌江边。如果他能忍辱负重,杀出一条血路,渡过江东,重振旗鼓,楚汉的历史又该如何改写。可是,他认为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且迷信“此天之亡我”,多么可悲,多么可惜啊!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这种价值就在于项羽具有强烈的自主的意识,黑格尔说“人的真正存在是他的行为”。项羽他以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人格,不仅如此,而且还表现为奋发有为的主体实践意识,这就是他率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建立自己的霸业。他虽然失败了,但意义深远巨大。

再说刘邦,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与项羽的不同之处是他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在司马迁的笔下,刘邦有两点是项羽不能比的,其一,项羽到处烧杀,令人失望;而刘邦则处处安民。这个“民”当然不一定是老百姓,但老百姓也跟着沾光,很得民心;其二,项羽不相信人,不会用人,即使自己的部下也团结不住。而刘邦却善于用人,必要时敢于把大权交给自己并不完全相信的人。楚汉之争,胜败不取决于兵力强弱,主要看双方领袖人物的***治眼光和所采取的措施。刘邦弱,项羽强,但最后刘胜项败。这实质上是司马迁“以人为本”的主体意识的具体表现。

三、“成一家之言”——自我实现与超越的人生价值

“成一家之言”就是要打破当时“儒家独尊”局面,自成一家。司马迁以极大的反世俗的勇气, 充分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显示了他“以人为本”的主体意识。亦就是要做外物的主人,同时也要作自己的主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意识。主体意识有其内在的根据即主体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现实生活的人,如果没有追求自我实现的愿望,那就根本谈不上有任何主体意识。

(一)自我实现的主体意识

司马迁自我实现的主体意识可以概括为立名意识和立业意识。

第一,立名意识。司马迁深受孔子及其儒家违时疾俗,追求真理为治世而进取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精神影响。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立名是司马迁品评历史人物的重要标准,也是他进取意识的核心。

第二,立业意识。如果说,深层的生活意识是个人的生活意识积蓄而成,那么,这种积蓄而成的意识中最根本的就是对事业的追求,或称之为事业意识。司马迁要完成一部鸿篇巨制的史书并“藏之名山,传之后人”。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强烈的事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使他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一部上至轩辕下至与汉武帝时代,包括了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妇女、少数民族和有关的外国的记传体通史的伟大创举,实现了作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人的自我价值。

(二)自我超越的主体意识

人的主体意识的能动性集中表现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意志。司马迁以惊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忍辱负重不仅实现了自我,而且超越了自我。

第一,面对狱吏***,超越自我。司马迁自我超越的主体意识,表现为重于泰山,超越生死的价值观。司马迁的人生是一个悲剧,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发生了“李陵案”,孜孜不倦地著述《史记》的司马迁因此入狱,遭到残酷折磨和非人***。他曾想到自杀,但是后来一转念:自己不过是一个为流俗所鄙薄的太史令,如果就此死去,是决不能和历史上那些“死节”的人相比的;对统治者来说,岂不是“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不理解自己的人,也会以为他是“智穷罪极,不能自免”才自寻短见的。“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一唯物主义的生死观,充分体现了司马迁超越生死的价值观念,生死本身只是必然的自然现象,而生死的意义却有天壤之别,重于泰山则虽死犹生, 轻于鸿毛则死不足惜。如果司马迁伏法就诛,那就轻于鸿毛,如蝼蚁何异,且死因则是为兵败降敌之人辩护,背着欺君的罪名。引决自裁稍见光彩,司马迁绝不谈贪生怕死,只是平白死去,是不值得的。

第二,面对宫刑,超越自我。事隔一年,汉武帝听说李陵很受匈奴器重,遂下令把他的妻子、儿女和母亲都杀了。司马迁因此受到牵连,被判了诬罔“主上”的罪名,定了一个死罪。汉代法律有赎罪、赦徙诸项目,汉武帝天汉四年、太始二年两度下令:“死罪入赎钱五十万减死一等”。但司马迁“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赦徙可能不缴赎钱,汉景帝中元四年曾有先例:“赦徙作阳陵者,死罪欲腐刑者,许之。”腐刑就是宫刑,因为受这种刑罚的人下体就要腐臭,故有此名。司马迁官微家贫,拿不出巨款,又得不到亲友的帮助,怎么办?“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他必须选择的。司马迁认为“祸莫大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他还认为,有些道理是一个士人必须信守的,这就是:“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垂楚受辱,其次剃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腐刑”是一切刑罚之中最卑贱的一种,受“腐刑”简直是一种比死都还要可怕的奇耻大辱。然而,历史上的显要和英雄人物给他精神力量:西伯身为诸侯之长,囚于幽里;李斯官至秦相,腰斩于咸阳;韩信,贵至王侯,亦为吕后所杀;彭越,南面称孤,竟诛三族;张敖,高祖女婿,依然下狱。还有魏其、季布、灌夫等人,都“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亦遭拘禁,任人处置。最终不免于统治者侮辱和杀害,所谓“勇怯”、“强弱”最后还得决定于人们的地位和权势。这有如人生活在宇宙之中,又有谁能不受尘埃的沾染呢!明确这个道理,对权势、荣辱的得失,就不会有什么想不通了。他逐渐认识到,仅仅为了顾全士节,即为了避免“诎体受辱 ”而自杀是毫无意义的。然而,去受“腐刑”,会不会被人看着是一个不能舍身就义的人呢?这又使他疑虑。虽然,“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是人之常情,但是自己想活下去,却更多不是因为这个缘故,而且“勇者不必死节”所以他打消了这个顾虑。他又想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之人称焉。”西伯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古代圣贤之咏《诗》三百篇等等,不胜枚举。这些人物,都曾经受人陷害,以致“身残处秽”,然而都能“受辱而不羞”,并发愤著述,以表示自己的不平和反抗。这些“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超越生死荣辱,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主体精神给他莫大的启迪,他效法前贤“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了完成他伟大的事业,唯一的生路就是去受腐刑。司马迁强烈的事业意识或者说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自请自以为奇耻大辱的宫刑以求生存,且“就极刑而无愠色”、“函粪土之中而不辞”,公元前98年(天汉三年),他终于被下了“蚕室”(执行腐刑的一种特别监狱),成为一个“刑余之人”。

第三,面对鄙视和讥嘲,超越自我。司马迁出狱后做了中书令,这是一种掌管机要的显职,得了这种官职,就更能亲近汉武帝。因此,流言蜚语相继而起。他们把司马迁看着“无行之人”,说他刚受到“腐刑”,创伤未愈就“宿卫人主,出入宫殿;得由受奉禄,食太官享赐,身以尊容,妻子获其饶。……” 但是,司马迁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忍受了来自朝廷上下的鄙视和讥嘲,超越自我,坚信“要死之日,然后是非乃定!”前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用自己的生命和血汗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太史公书》。这时,他如释重负:“则仆偿前辱之债,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结束语:

司马迁以“以人为本”的主体意识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跳动的是一个伟大的灵魂,闪耀的是崇高的思想光芒。鲁迅先生称屈原:“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郭预衡先生称司马迁“放言无惮,为后人所不敢言”,可见其思想博大精深和难以达到的高度。司马迁“以人为本”的主体意识及其亲身实践,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要早一千五百多年,将永远成为照亮人类前进的灯塔!

参考文献

[1]王伯祥.史记选[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4.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

[3]扬金海.论人的主体意识[j].求是学刊,1996.2

[4]张键云.试析主体意识的内涵[j].天中学刊,2002.6

[5]汤俪瑾.自我实现的主体意识[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0.4

[6]刘兴林.司马迁的生命意识与《史记》悲剧精神[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6

[7]陈兰村.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m].语文出版社,1999.1

[8]白寿彝.《史记》新论[m].求实出版社,1981.1

[9]阮忠.散文概说[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1

[10]胡佩韦.司马迁和《史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史记项羽本纪10篇

学习

戴维南定理实验报告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戴维南定理实验报告10篇,内容包括戴维南定理物理实验报告,手动戴维南定理实验报告。被告人:戴家保,男,55岁,原系福建省富兴工业进出口公司经理。1986年10月23日被逮捕。被告人:方晓维,男,31岁,原系广东省珠海市经济技术信息中心电脑

学习

自我鉴定及工作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自我鉴定及工作总结,内容包括自我总结鉴定模板七篇,工作总结自我鉴定集合七篇。第一、组织协调办公室作为学生会的桥梁,部门在本学期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上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得到了教师、***团、各部部长及干事的肯定。使

学习

我心中的偶像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我心中的偶像10篇,内容包括心中的偶像100个字,我心中的偶像是名人。放眼天下,许多人都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心思,但又有几人能像曹操一样将内心独白大声说出来呢?他的勇气与霸气,豪迈与奔放,已是无人能及,只能令

学习

三人搞笑小品剧本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三人搞笑小品剧本,内容包括三人小品剧本适合学生,六一小品剧本适合学生三人简单。随着一部又一部的续集推出,细心的观众很快就发现,一些剧情矛盾编织得太过刻意,搞笑的成分和功效开始被无限放大。为营造更多的搞笑场景,迎合观众

学习

初一作文题目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初一作文题目10篇,内容包括初一半命题作文题目大全及范文,初一作文题目100个。辨析:《开卷有益》则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可引用培根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诗人聪慧,演算诗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

学习

入团心得体会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入团心得体会,内容包括最新的入团心得体会,入团心得体会格式。2017年5月13日,我们班在圆明园,举行了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对于校团委和班主任的这种安排,我们满心欢喜,又一次开心的游玩,可是,当我们横穿整个圆明园,走过一堆堆满目

学习

五一劳动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五一劳动10篇,内容包括五一劳动成果分享模板,五一劳动文并茂电子版。深入劳动者中间感悟阳光里那跳跃的音符一不小心滴落下来打动了无声的果林沉寂的大地上顿时响起劳动的那支劲歌回荡在亿万劳动者心中回荡在蓝天白云之间震

学习

结婚典礼新郎讲话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结婚典礼新郎讲话,内容包括结婚典礼新郎父亲讲话,结婚典礼新郎求婚讲话。我和**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相识,感情发展得相当快,体现了高效率的时代精神,我觉得**是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孩子,她温柔,懂事,善良,体贴,是一个值得一生相守的妻子

学习

电子工程专业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工程专业论文,内容包括电子信息专业论文通用六篇,电子工程毕业论文怎么写。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决定整个毕业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基于专业导师制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有助于解

学习

六年级语文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六年级语文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六年级语文一周计划表,六年级语文工作计划部编版。三、本学期教学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是:结合语文教学全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行教育,使他们重树学习信心,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初步掌握一般的

学习

常在于险远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常在于险远10篇,内容包括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翻译,常在于险远上一句。一、远洋运输企业财务特点(一)筹资量大且困难远洋运输企业是需巨额投资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无论是港口的建设还是运输设备的投资,都需要巨额的投资。尤其

学习

恭贺乔迁之喜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恭贺乔迁之喜10篇,内容包括恭贺乔迁之喜对联,恭贺刘总乔迁之喜。3.搬一份辉煌,成功响当当;搬一份好运,喜事都成双;搬一份健康,身体永无恙。搬家了,良辰吉日庆乔迁,祝愿幸福快乐不一般!4.山色上红楼莺歌大地春五福齐临康乐家5.新

学习

开除通知书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开除通知书10篇,内容包括开除通告的正确写法,开除文件和开除通知书区别。据了解,港中大(深圳)的这份举措在去年便开始实施了。“这是对所有信赖我们的高三学子及家长们的答谢!”徐校长解释说。录取通知书是学校的名片,近年来,各大

学习

会计电算化实训报告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电算化实训报告,内容包括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报告,会计电算化实训报告。1、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1)、原始凭证:是指直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证明文件,其主要作用

学习

史记孔子世家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史记孔子世家10篇,内容包括史记·孔子世家,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章。又曰:“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按:史公于此仅说了列入世家的都有那些人,并没有给“世家”以明确

学习

史记高祖本纪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史记高祖本纪10篇,内容包括史记高祖本纪摘录及随评,史记-高祖本纪。在当代随着我国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史记》和《汉书》的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多。其中包括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两书中的相同人物刻画的角度,司马迁和班固的经历

学习

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项羽西楚霸王的故事,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2)02-0008-04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悲剧英雄。灭秦之后,项羽率领大***进入关中,肆无忌惮地开始

学习

司马迁史记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司马迁史记10篇,内容包括司马迁史记一共有120篇,司马迁史记合集。最先用“司马”作姓氏的人,不是做过司马,就是祖先有人做过司马。这样的家族在最早的时候有教育资源上的优势,后来也往往传承了重视教育的家风,所以子弟中成才的

学习

项羽和刘邦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项羽和刘邦10篇,内容包括项羽与刘邦的故事大揭秘,项羽和刘邦有哪些历史故事。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

学习

英雄项羽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英雄项羽10篇,内容包括英雄项羽完整版,英雄项羽的故事。

学习

历史记录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历史记录10篇,内容包括抖音历史记录,浏览历史记录。编剧汪海林说:“这部戏强调人情的厚重、诗意的疯狂。不把刘邦写成纯粹的流氓,也不把项羽写成无脑的肌肉男,把韩信有意写成一个找不着理想职位的本科毕业生。”另一位编剧闫刚

学习

悲情英雄:项羽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悲情英雄:项羽,内容包括项羽一句最悲情的话,悲情英雄项羽原版。项羽战功赫赫,声名远扬,可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在“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之时,“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给后人留下一段精彩而悲壮的传奇故事。项羽是个悲情英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