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质量篇1
(一)内部审计具有***性、综合性、经常性和及时性等特点
在风险管理方面,它可以通过对基层行各项业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的检查与核实,对各业务层面存在的管理漏洞和潜在的风险进行修补和完善,对可能发生的违规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实现价值增值。
(二)内部审计本身就是基层行内部控制的一个环节,是基层行内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中也明确了内部控制包含了四项目标和五大要素。因而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对内部控制活动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进行深入评价,综合利用调查问卷、流程测试、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缺陷、潜在风险点和产生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测试,向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提出建议措施,并督促有关部门整改落实,促使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防范体系,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
二、基层行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作为组织治理的“耳目”和“保健医生”,要实行单位“一把手”负责制,建立***书记亲自抓,班子成员协管抓,内审部门具体抓的组织领导体系和责任落实体系。此外,还要通过选调高素质人员从事审计工作,在知情权、参与权等方面给予内部审计特定的权限,及时排除其他外在因素对审计工作的干扰,确立内部审计的***性和权威性,为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基层行的各项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实现内部审计对组织的价值增值。
(二)更新审计理念,转变审计工作重心
基层行审计人员要树立“风险导向、控制驱动、关注绩效、服务治理和增加价值”的转型理念,审计过程中要转变传统审计固有的思维模式,审计人员角色要由“经济警察”向“保健医生”再向“管理咨询师”转变。一是内部审计要全面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建立风险自我评估程序和模型,充分利用先进的审计模式,对被审计部门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动态、实时的识别、监控和处理,做到风险引导审计、审计关注风险,使内部审计重点逐步从管理保障向风险保障转变,从被动发现问题向主动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转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防火墙”作用;二是内部审计不仅要开展对重点领域经营的绩效审计,如基建工程预算决算和招标投标绩效审计、集中采购绩效审计、财务管理费用成本绩效审计、人力资源绩效审计,促进本单位相关职能部门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开支。另外,还要持续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如领导干部履职审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廉***审计等,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风险预警,有效发挥内部控制“免***系统功能”,增加组织价值,实现组织目标。
(三)推进审计成果运用,提升内审增加价值
内部审计成果及时转化运用是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审计价值增值的有效手段。内部审计如果只有审计检查,没有审计成果转化利用,就会导致同样问题前审后犯,违规违纪行为得不到纠正,管理漏洞得不到堵塞,组织风险得不到控制。一是要做好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就要抓住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发挥审计工作最大、最优的效益。要将审计重点落实到领导关心、职工关注和本单位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关系职工利益的重要项目和重点资金审计,要突出对倾向性和普遍性问题的分析研究,反复出现的问题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出现的问题从体制上找对策;二是要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指标体系,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从审计项目的前期准备、现场实施、实施确认、报告完成到整改落实阶段,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让审计结果变为服务领导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三是要建立审计成果综合利用数据库,创建成果信息载体,信息载体能使无形的成果有形化、分散的成果集中化、抽象的成果具体化,提高成果的可利用程度,使检查成果得到合理应用,可以采取召开专题分析会和创办成果信息交流简报等形式,强化审计成果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提升基层行内审增加价值。
(四)加强审计队伍素质,为审计价值增值提供人才保障
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挖掘出深层次的问题,提出高层次和有价值的建议,从而得到单位领导重视,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才能充分体现。因此,作为审计人员,除具备必要的学识和业务能力外,还需要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流程,并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内审人员素质除引进和招录外,重要的是必须通过后续教育、业务培训、学习交流、打通审计人员进出通道等措施,使审计人员知晓基层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层行审计增值提供保障。
(五)拓展审计服务视角,强化审计增值效能
内部审计质量篇2
在具体的内部审计实践中,可以综合运用制度控制方法、质量复核方法、区域控制方法、自查互查质量方法、内部审计公示方法等五种方法,加强审计质量的过程控制,建立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体系。笔者结合多年的内部审计工作实践经验,对在审计工作中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运用制度控制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制度控制方法,是指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质量控制制度,以监督、约束和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的方法。对于内部审计部门而言,一方面应通过制度控制来规范内部审计行为;另一方面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控制来明确内部审计的责任。在内部审计业务中实施制度控制,可以严格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流程,使内部审计行为做到规范化、标准化,从而建立控制内部审计质量的长效机制。
如何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PDCA工作循环法的原理,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我们可将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骤是“计划(Plan)”。针对某一具体审计项目进行分析,制定具体审计质量控制计划和措施;第二步骤是“实施(Do)”。认真执行计划并严格落实各项质量控制措施;第三步骤是“检查(Check)”。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找出存在的问题与差距;第四步骤是“处理(Action)”。总结审计经验,以便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推行。如果检查的结果与审计之前预定的计划不一致的话,则一定要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只要我们认真执行以上四个步骤,周而复始,建立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循环机制和制度,就一定能够切实保障和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在国家审计署所制订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2004]审计署令第6号)中,明确规定了国家审计机关实施审计项目时,对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归集审计档案等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该办法对国家审计机关如何进行质量控制作出了详尽和严密地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制订本单位的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时,可以参照国家审计署所制订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结合本单位的具体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为运用制度控制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做好基础工作。
二、运用质量复核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质量复核方法,是指在项目审计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程序,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复核制度。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多层次的复核十分必要。
怎样进行审计质量复核?首先,在内部审计制度中,应明文规定要对审计质量进行复核,质量复核包括审中复核和审后复核。要对复核人级别、复核程序与要点、复核人职责等作出规定。其次,要结合项目审计的特点,扩展审计质量复核层次,建立由内部审计小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分管领导所组成的三级复核制度,分别履行详细复核、一般复核、重点复核的职责。内部审计小组侧重于审中的详细复核,应指定专人或复核小组对审计过程中已完成的业务跟踪进行质量复核。在审计完成阶段,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分管领导进行审后复核,在作出正式的审计结论前,对审计组已经完成的全部审计业务进行审计质量把关。
三、运用区域控制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区域控制方法,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将整个审计对象划分为重点审计区域和非重点审计区域,然后对两个区域分别实施详尽程度、繁简程度不同的审计和审计质量控制,做到全面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提高审计质量。
如何运用区域控制方法进行审计?第一,在审计计划阶段,关键工作是确定重点审计区域和非重点审计区域,在审计方案中应明确将重点审计区域列入工作重点;第二,在审计实施阶段,分别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按照不同的审计方法和策略进行审计。对重点区域实施重点审计和详细审计,尽可能做到全面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确保审计质量。
四、运用自查互查质量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自查互查质量法主要适用于内部审计小组,它是质量复核方法在内部审计小组中的具体运用。自查法,就是审计人员分别根据自己所担负的审计任务,对自己所进行的审计工作进行追溯性检查,以检验审计结果质量的方法;互查法,是指由审计组中担负不同审计任务的审计人员相互之间对审计业务过程进行追溯性检查,以检验审计结果质量的方法。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应努力避免使自查互查审计质量的行为流于形式。特别需注意的是,在自查中审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复查,受习惯性思维和惯性的影响可能使自查流于形式。互查法虽有助于克服上述局限,但也可能存在审计人员碍于情面,使复查难以深入;或因审计人员不熟悉情况,影响工作效率等弊端。因而,在各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中应严格规定内部审计人员的自查责任和互查责任,对违规审计人员要进行处理。
五、运用内部审计公示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公示方法,就是内部审计机构对重要内部审计事项的内容、审计程序、过程、结果、举报方式等,采用适当方式向内部被审单位进行公开的制度。内部审计公示的范围包括:一是对内部被审计单位公开,主要是对审计目的、内容、处理结果、审计举报及监督电话进行公开。二是对有关内部主管部门公开,公开的目的是一方面取得有关内部主管部门的支持、配合和监督,另一方面让有关内部主管部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情况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建议,从而使被审计单位更好地改进自身的工作。
如何进行内部审计公示?首先,在审前阶段,在审计项目正式实施以前,内部审计机构要就审计项目名称、审计的目标、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审计组成人员、审计地点及联系电话、审计实施期间审计工作纪律、审计人员廉***纪律及内部审计机构监督举报电话,在被审计单位进行公示。审计公示采取书面形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一份亦可以多份,张贴于被审计单位显要位置,欢迎被审计单位广大干部职工反映情况和问题,监督审计人员执行工作纪律、廉***纪律情况。其次,在审中和审后阶段,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在单位职工大会或被审计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及职工代表中公布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审计报告。
内部审计质量篇3
在具体的内部审计实践中,可以综合运用制度控制方法、质量复核方法、区域控制方法、自查互查质量方法、内部审计公示方法等五种方法,加强审计质量的过程控制,建立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体系。笔者结合多年的内部审计工作实践经验,对在审计工作中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运用制度控制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制度控制方法,是指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质量控制制度,以监督、约束和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的方法。对于内部审计部门而言,一方面应通过制度控制来规范内部审计行为;另一方面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控制来明确内部审计的责任。在内部审计业务中实施制度控制,可以严格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流程,使内部审计行为做到规范化、标准化,从而建立控制内部审计质量的长效机制。
如何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PDCA工作循环法的原理,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我们可将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骤是“计划(Plan)”。针对某一具体审计项目进行分析,制定具体审计质量控制计划和措施;第二步骤是“实施(Do)”。认真执行计划并严格落实各项质量控制措施;第三步骤是“检查(Check)”。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找出存在的问题与差距;第四步骤是“处理(Action)”。总结审计经验,以便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推行。如果检查的结果与审计之前预定的计划不一致的话,则一定要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只要我们认真执行以上四个步骤,周而复始,建立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循环机制和制度,就一定能够切实保障和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在国家审计署所制订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2004]审计署令第6号)中,明确规定了国家审计机关实施审计项目时,对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归集审计档案等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该办法对国家审计机关如何进行质量控制作出了详尽和严密地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制订本单位的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时,可以参照国家审计署所制订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结合本单位的具体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为运用制度控制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做好基础工作。
二、运用质量复核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质量复核方法,是指在项目审计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程序,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复核制度。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多层次的复核十分必要。
怎样进行审计质量复核?首先,在内部审计制度中,应明文规定要对审计质量进行复核,质量复核包括审中复核和审后复核。要对复核人级别、复核程序与要点、复核人职责等作出规定。其次,要结合项目审计的特点,扩展审计质量复核层次,建立由内部审计小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分管领导所组成的三级复核制度,分别履行详细复核、一般复核、重点复核的职责。内部审计小组侧重于审中的详细复核,应指定专人或复核小组对审计过程中已完成的业务跟踪进行质量复核。在审计完成阶段,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分管领导进行审后复核,在作出正式的审计结论前,对审计组已经完成的全部审计业务进行审计质量把关。
三、运用区域控制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区域控制方法,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将整个审计对象划分为重点审计区域和非重点审计区域,然后对两个区域分别实施详尽程度、繁简程度不同的审计和审计质量控制,做到全面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提高审计质量。
如何运用区域控制方法进行审计?第一,在审计计划阶段,关键工作是确定重点审计区域和非重点审计区域,在审计方案中应明确将重点审计区域列入工作重点;第二,在审计实施阶段,分别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按照不同的审计方法和策略进行审计。对重点区域实施重点审计和详细审计,尽可能做到全面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确保审计质量。
四、运用自查互查质量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自查互查质量法主要适用于内部审计小组,它是质量复核方法在内部审计小组中的具体运用。自查法,就是审计人员分别根据自己所担负的审计任务,对自己所进行的审计工作进行追溯性检查,以检验审计结果质量的方法;互查法,是指由审计组中担负不同审计任务的审计人员相互之间对审计业务过程进行追溯性检查,以检验审计结果质量的方法。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应努力避免使自查互查审计质量的行为流于形式。特别需注意的是,在自查中审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复查,受习惯性思维和惯性的影响可能使自查流于形式。互查法虽有助于克服上述局限,但也可能存在审计人员碍于情面,使复查难以深入;或因审计人员不熟悉情况,影响工作效率等弊端。因而,在各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中应严格规定内部审计人员的自查责任和互查责任,对违规审计人员要进行处理。
五、运用内部审计公示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公示方法,就是内部审计机构对重要内部审计事项的内容、审计程序、过程、结果、举报方式等,采用适当方式向内部被审单位进行公开的制度。内部审计公示的范围包括:一是对内部被审计单位公开,主要是对审计目的、内容、处理结果、审计举报及监督电话进行公开。二是对有关内部主管部门公开,公开的目的是一方面取得有关内部主管部门的支持、配合和监督,另一方面让有关内部主管部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情况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建议,从而使被审计单位更好地改进自身的工作。
如何进行内部审计公示?首先,在审前阶段,在审计项目正式实施以前,内部审计机构要就审计项目名称、审计的目标、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审计组成人员、审计地点及联系电话、审计实施期间审计工作纪律、审计人员廉***纪律及内部审计机构监督举报电话,在被审计单位进行公示。审计公示采取书面形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一份亦可以多份,张贴于被审计单位显要位置,欢迎被审计单位广大干部职工反映情况和问题,监督审计人员执行工作纪律、廉***纪律情况。其次,在审中和审后阶段,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在单位职工大会或被审计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及职工代表中公布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审计报告。
进行内部审计公示,让内部审计行为接受被审计内部单位和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的监督,是对监督者(内部审计机构)工作质量的再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将有助于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内部审计公示的过程也是督促内部审计人员更加关注审计责任,在认真、尽职中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是审计人员打造更加自警、自重境界的过程。
内部审计质量篇4
本文提出了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明确了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
近年来,随着高校财***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办学自不断扩大,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不断提高高校内部治理能力,必须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如何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预防、揭示、抵御三大功能,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校内部审计的***性不强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三条明确指出“高校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较大的高校(年收入5亿元以上或教职工人数在3000人以上)应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目前许多高校并未设立***的审计部门,部分高校内审部门与纪检或财务部门合署办公,缺乏***性,另外一些高校虽然设立了***的审计机构,但人员配置有限,并且只是机械化的执行学校相关***策,沦为边缘部门,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免***系统”的作用。
2.高校缺乏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标准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关注高校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协会2009年出台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也于2015年了《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这些规范制度都对高校内部审计实务的实施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但目前还缺乏一些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考核或评价的制度或标准,内部审计虽然在一些高校已经开展的较有成效,但审计质量由谁来评价,如何评价,评价标准是怎样的,仍然需要相关部门制定一些制度或办法加以规范。另外,高校内部一般会参照国家、上级单位执行本单位的审计制度,但也都停留在审计实务方面,缺乏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的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
3.审计结果运用不到位
高校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通过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高校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学校提高内部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其预防、揭示、抵御三大功能。但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的结果很难得到有效运用,许多高校仅仅在出具审计报告后就结束了审计程序,未能继续关注审计问题的整改和落实情况,致使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起到解决问题、促进学校管理的作用,从而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审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高校内部审计重要性的提升,对审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性和胜任能力,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要求的以外,还包括管理、经济、统计、工程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高校审计人员以精通财务审计的为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复合型审计人才相对缺乏。另外一些年轻审计人员审计经验不足,平时除了一些基本的继续教育外,缺乏对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系统性的归纳学习,不利于审计人员工作技能的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
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对策
1.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性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要求:高等学校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实行内部审计制度,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在学校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策,以及上级部门和本校的规章制度,***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学校主要负责人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检查。高校应采取措施落实上述规定,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并直接受主要负责人的领导或授权,从而保障***有效的行使审计职权,提高审计质量。另外,上级审计机关应切实发挥其组织指导职能,在高校的机构设置、审计程序等方面加以规范和指导,促进其提高审计效率,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2.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相关部门应制定出台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控制或评价的相关制度,高校也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内部审计制度或准则,来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流程等。高校内部还应该建立完善审计质量评价机制,例如成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考核委员会,制定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指标,引入绩效考核制度等,通过完善机制和制度建设,对审计项目的实施加以规范和监督,从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另外,高校应加强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建立相应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对于审计部门发现的问题应积极落实整改情况。
3.规范高校内部审计程序
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除了要从制度建设方面加以规范,还应从审计程序实施方面对审计项目全过程加以控制。如:做好充分的审前准备,开展审前调查,编制详细的审计方案,对审计实施步骤进行控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审计取证,认真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严格执行审计报告分级复核制度,审计资料及时整理归档,加强审计整改的落实,开展后续审计等。规范审计程序,不仅要保障以上实施环节顺利进行,还应在各个关键节点加强质量控制,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4.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要进一步改善高校审计队伍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对于改善审计队伍结构,应注重从专业、职称、年龄、学历等方面合理配比,取长补短,从而最大程度发挥不同审计人员的优势,壮大审计队伍力量。培训内容不仅要有审计理论学习,而且还要重点突出审计实务的培训,重点提高审计人员审计能力和经验。另外上级审计机关也应多组织相关的业务培训,帮助高校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钱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财会通讯,2010(7):80-81.
[2]唐玉平,赵凤琴.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因素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流通经济,2013(3):115-118.
内部审计质量篇5
一、内部审计的全面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机构全面质量控制是指内审机构为合理保证所有内部审计活动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策和程序。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以便于审计人员有据可依。分别从审计人员的管理、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管理等方面建章立制,督促审计人员对内审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守;确保审计人员按照各专业的审计实务操作手册开展规范的审计业务;保证审计机构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定期开展内审的风险评估,处理重大审计风险,并通过相关措施进行风险控制,确保审计的质量。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要制订出内部审计的风险清单,并划分风险等级,根据ERM风险管理模型,制定评价框架;另一方面,定期开展风险的评估,对存在有重要风险的活动或事项制订应对措施并有效落实。内部审计机构要加大精细化管理程度,通过构建科学的内审管理体系进行日常行***以及业务管理,如明确工作纪律要求、员工绩效考核标准等,通过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来构建一个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
积极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如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并对计算机审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充分的审计调查是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标准化的作业流程是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计算机审计结果的复核是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的保证。计算机审计复核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对计算机审计人员的作业文档进行复核;二是对计算机审计的线索进行核实,反过来验证计算机审计结果。通过这两种方式的结合,进行充分的事前、事后两个阶段的计算机审计复核,从而使之成为保证计算机审计质量的重要关口。
二、内部审计具体项目的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应体现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的需要与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审计项目时,应对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即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制度。
(一)事前控制建立科学的审计项目选题机制。通过对公司风险评估的结果选出对公司目标实现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在项目筛选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重要性原则,选取领导、员工关心的。对公司有较大影响的;效益性原则,选择紧扣公司发展大局,紧密联系当前的环境变化综合考虑;可行性原则,选择项目是审计人力物力所及,审计环境较好的项目;增值性原则,具有改进空间的项目。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审计方案应在审计实施前编制完成,并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批准;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批准后的审计方案组织实施内部审计活动。在执行过程中,若有必要,应按规定的程序对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审计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及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确定审计方案内容的繁简程度;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人员按批准后的审计方案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并针对新发现的重要问题修订审计方案。
(二)事中控制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是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活动中,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的,用以证实审计事项,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1)内部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具备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2)审计项目的各级复核人应在各自责任范围内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予以复核。(3)内部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下列基本因素:适当的抽样方法;合理的审计风险水平;成本与效益的合理程度以及具体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判断具体审计事项的重要性,以做出获取审计证据的决策。(4)内部审计人员应将获取审计证据的名称、来源、内容、时间等清晰、完整地记录在工作底稿中。(5)内部审计机构经批准后可聘请其他专业机构或人士对审计项目的某些特殊问题进行鉴定,以鉴定结论作为审计证据。内部审计人员应对引用该证据的可靠性负责。(6)对于被审计单位存有异议的审计证据,内部审计人员应作进一步核实。一般审计证据应当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盖章。如果证据提供者拒绝,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和日期,该证据依然可作为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7)内部审计人员应做好审计证据的分类、筛选和汇总工作,保证已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在评价审计证据时,应充分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
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由内部审计机构中比工作底稿编制人员职位更高或更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担任。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负完全责任。审计工作底稿应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应注明索引编号和顺序编号。相关工作底稿之间如存在勾稽关系应予以清晰反映,相互引用时应交叉注明索引编号;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对工作底稿进行现场复核并负责,如果发现审计工作底稿存在问题,复核人员应在复核意见中加以说明,并要求相关人员补充或重编工作底稿。
内部审计质量篇6
关键词: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质量 内部审计制度
财务报告的真实有效性和完整性是外界对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唯一了解方式,但是有的企业却由于各种原因并不出示真实的财务报告,也有的企业在财务报告的编写中由于不重视而出现错误,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很多关注信息的个人或者企业利用了错误的信息,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内部审计的作用非常重要,这其中体现的是对信息使用者的公平问题和对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负责。
在国际中重大的财务舞弊案件“美国安然”、“世通财务”等发生后,各国监管机构的监管中心逐渐转移,原来的监管过程中只注重财务报告本身的信息质量,但是逐渐发展为重视财务报告本身信息质量与建立健全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并重。我国***会同相关部委先后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这些制度的监管部门是国际资本市场,这促使企业内部审计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在今后的企业日常业务中与财务报告审计一样,逐渐具有周期性和频繁性。显然,对内部控制审计中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1.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是互相依存的,也是相辅相成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是由内部审计直接决定的,内部控制就是在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同时产生的影响。内部控制的质量直接由内部审计的质量决定。近些年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加强,学者对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内部审计决定着内部控制的质量,却也包含在其中。内部审计质量的决定因素有很多,但是主要以审计部门规模和负责人素质为主,内部审计的改进就是内部控制质量的改进。
2.制度的背景
2.1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评价
内部审计的评价本身就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所操作的一个过程,内部审计人员的在审计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的失控环节或者是薄弱环节,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些意见来进行漏洞的填补和控制环节的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加强过程中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得到了提高。内部控制的评价是一种审计的方法,将审计的重点难点和范围进行了划分,审计在实施的过程中评价的是企业的整个控制系统,审计得到的评价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审计的过程中工作量十分的大,详细的对审计范围内的业务进行检查和总结,正确的出具评价报告。
2.2***府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早在1991年的时候,中国就有过针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研讨会。当时的研讨方是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和中国审计学会,研讨会将内部控制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主题,并且对中国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划和改革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内部审计的真实性是内部审计存在的价值所在,也直接关联到内部控制的质量,所以,内部审计也要受到管理,要有专业的人员来合适内部审计的真是、有效性。2006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规定,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要直接对董事会负责,所以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要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内部审计部门要定期检查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及时提出改进建议。
2.3内部控制审计中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的界定
内部审计的狭义的内容就是为了使财务报告保持真实性与合理性,内部审计工作的认真负责是对企业的负责,审计报告的准确也是企业对外信息使用者的负责。在内部控制审核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内部控制设计,其次是评价其合理性,最后需要进行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审计是一项与其他财务无关联的业务,在内部审计的工作的进行中不仅仅是局限于财务报表。执行财务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同时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将其作为财务报告审计的成果之一即可,不需单独作为一项业务。所以,从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用一个较大口径的内部控制比较适宜。既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又可以扩展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让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的工作时提高了质量,与此同时也无须做重复的工作。
3.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结果
3.1关于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
内部控制的规模和质量是内部审计实力的体现,也是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保障。一般来说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大则可以主观的认为部门囊括了更多的具有专业技能的员工,也证明了企业对内审部门的重视,大的内部审计部门的竞争性和相互监督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在监督和控制方面的职能就会更加的有效。内部审计的规模越大,就会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越多的问题,这是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的手段。所以,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内部审计部门规模与内部控制质量正相关,内部审计部门规模与内部控制质量改进正相关。
3.2内部审计负责人专业能力
内部审计的负责人的专业能力决定着内部审计部门的整体水平,在审计的过程中以负责人为主要核心力量,所以负责人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执业能力。审计或者是会计水平首先受着阅历的限制,一个有着十年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一定是比有两年审计经验的人员在工作方面得心应手的(不排除例外)。其次是资质的限制,资质高的审计人员在金融方面的知识更加全面,更加懂得思维的发散,职称是专业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的体现,比如,注册会计师或者是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的水平一定高于普通的审计师。再次是学历,学历的高低说明了在学习阶段接触的专业课程的难易程度的不同,也反映了综合素质水平的不同,甚至映射了在工作中的适应环境能力和责任心。另外,有过相同的工作经验也是十分的可贵的,如果审计人员之前在其他企业做过相同或者类似的工作,则谨慎度和敏感性以及执业态度都会更加有助于对内部审计的实施。因此,内部审计的负责人的专业能力强一定有助于审计工作的进行,也就是一定有助于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能及时、准确的反应问题。所以,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内部审计负责人专业能力与内部控制质量正相关,内部审计负责人专业能力与内部控制质量改进正相关。
内部审计质量篇7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审计质量
2001年度,美国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Enron)公司会计造假案事发,并申请破产,引发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巨大恐慌,也震惊了国际经济界。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公司治理中如何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提高审计质量,进一步得到了重视。近年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一直在积极宣传和推进风险管理工作,这必将对我国企业界乃至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风险管理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将风险管理评审明确纳入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范围,审计署还颁布了《审计机关了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风险管理对内部审计来说,已显得日益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方式的复杂化和企业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风险日益增加,为了增强风险意识,防范和避免风险,只有对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管理进行全面地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
一、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在探讨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之前,我们先看一下风险产生的原因:只要存在着差异,就不可避免地面临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而这些不确定因素积累到一定的时刻,遇到适宜的条件就要转化为风险事故。而风险事故再不进行及时化解或者解决,风险就会形成损失或者影响目标实现成为现实。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必然存在着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是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对审计主体来说,是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无意地对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以及对具有重要影响的经营活动审计后发表的不恰当的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对审计客体来说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的风险。也就是说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有审计客体和审计主体两方面的原因。
(一)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
1)内部审计机构的***性和权威性不强。基于内部审计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受企业***的领导,为本单位的管理服务,因此,它的***性不如外部审计。内部审计从形式和实质上看都不具有***性,首先他们是企业的下设机构,在经营者的领导下工作,必须服从其领导,他们依附于企业,从企业获得必需的经费,经营者及管理层有权评判他们的工作业绩。内审人员为了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必须同管理层协调好关系,在这种利益牵制下,内审人员的***性受到严重影响。
2)内部控制制度满足不了过程控制的需要。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在对众多目标进行审计时,越来越依赖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监督控制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执行的有效程度直接影响到审计风险的大小,内部控制等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执行是被审计单位抵御风险能力的体现,是评估审计风险的主要内容。但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不严密,或者虽然有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企业未能有效全面执行或者有效防止企业经济活动的差错和舞弊行为,使内部审计人员据此不能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错弊,形成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主体方面的原因
1)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内部审计人员的***治、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直接决定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人员掌握的审计经验是一种重要技能,审计经验是在诸多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但审计经验又是有限的,特别面对复杂多变的审计内容,审计人员有再多的经验也会有误判的时候,这就不免带来了风险。目前,还有一些审计人员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偏低,大都从财会部门或其他部门转行而来,专职人员少,缺乏必要的审计经验和审计技巧,严重影响了审计的质量水平。另外,有些审计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丧失了应有的职业道德观念,循私情,对一些重大问题不予揭漏,提供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报告,同时也埋下了巨大隐患。总之,目前内审人员素质水平不高,而内审对象不断复杂,内容不断拓展,这直接导致了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取证风险因素。审计证据是确认事实真相、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是考评审计质量,确定或解除审计行为人责任的依据。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应性直接决定了引发内审风险的大小。审计人员在检查中由于检查方法不当,没有得到及时、准确的有关审计需要的信息;调查取证过程中,审计人员被审计客体的表面现象干扰与蒙骗,而产生重大取证失误;收集证据时没有遵循客观性、充分性和可靠性原则,或没有规范取证,使得证据时效性差,或收集的审计证据与客观事实不符,不能充分有力地证明、支持审计结论等等行为,都会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3)审计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引发的审计风险。现代审计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抽样审计,但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抽样技术都是根据总体中部分样本的特征来推断总体特征,虽然抽样审计特别强调审计程序和步骤,但内审人员在运用这一技术时,基本上完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样本结果,这种判断抽样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由上述分析可见,内部审计风险不仅无时不在,而且无处不在。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组织机构和业务活动中,保证内部审计的***性和权威性
***性原则是内部审计区别于企业内部其他只能部门的重要标准,是搞好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权威性是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离开***性,无论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审计结果将毫无意义。因此,要使内部审计实现其职能,发挥其作用,内审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应保持相对***性,直接接受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并有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应***于被审计的各职能部门,***行使审计职权,审计人员应与被监督对象无利益关系,从而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有效性,才能发挥审计作用。
(二)完善和遵循内部控制制度
实践证明,有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否遵循控制制度,搞好内部控制制度测试,加强内部控制评审,是现代审计衡量审计风险的重要标准,也是企业防范控制风险,减少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通过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通过健全性评审,揭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中的薄弱环节;通过有效性评审,揭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信赖程度,进行审计风险的评估,确定审计过程的控制点,调配审计资源,控制检查风险,加强审计过程的风险管理。
(三)加强对审计取证的控制
取证是审计的核心工作,内部审计质量的好坏,结论的可靠性,都取决于审计证据和数量。收集审计证据,应在充分考虑审计成本、效益的基础上,突出审计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和充分性;收集审计证据时,必须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防止主观臆断;审计证据是基础,审计法规是依据,要做到依法审计,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审计证据具有合法性;足以证明审计事项的真相,保证审计证据充分性。另外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要与被审计单位领导或财会人员交换意见,让其对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经济事项予以认可或作出说明。
(四)采用先进方法,努力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技术与方法是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它是随着审计目标和内容的不断演变而发展完善的。新经济环境及我国企业间的状况千差万别的现状,客观上需要内审人员冲破传统审计思路和方法的束缚,重新演绎审计工作方法。在审计工作中要改变过去“翻帐本”式的审计方法,加快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审计技术。计算机审计技术的运用现在已经很普遍,通过借助网络技术对财务实施动态监督,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改正。这样既改变了传统审计滞后的局面,又降低了审计风险。可以借助审计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系统进行审计分析,也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对手工帐务进行辅助审计,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和生成审计记录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既提高了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又降低了人为失误,降低了审计风险。
(五)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强化风险意识,以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内部审计质量篇8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内部审计
一、传统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内部审计是要对整个企业的所有部门及员工进行监督与评价,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如何也需要被监督和评价。在进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时,质量评价的指标是相当重要的,但是确定这些指标又十分困难,因此一些企业对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工作处理得十分随意,采用了一些相对片面的评价指标,譬如企业运营计划的实施程度、资金运作情况等。这些指标片面、不完善,导致质量评价的结果也具有会误导企业管理者决策的片面性。1.适应能力差。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以及评价指标应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不同而不断地调整修正,然而现行的内部审计工作严重缺乏应变性,几乎是一成不变的,传统内部审计主要为制度基础审计,由于制度本身是固定的,而每个企业所遇到的经营境况都不尽相同,所以这种制度基础审计弊端越显严重,已无法适应现今企业所面临的复杂的经营环境,不能因地制宜地找出不同经营情况下企业经营的不同症结。其次,我国有很多企业内部审计施行的是事后审计,而不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这样导致内部审计无法正确并及时地找出企业经营各个环节存在的结症,会出现内审过后仍存在较高经营风险的情况,这样致使对内部审计进行的质量评价也有所不足。2.不健全性。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应当包括、考核、监督与咨询服务,然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质量评价体系都只重视前两个方面,却没有注意到最后一个方面的咨询服务,咨询服务同样也是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的重要职能之一,缺少了咨询服务的传统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则不能体现出质量评价的有效性。传统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模式主要是纵向、横向的对比,单纯地对内部审计工作是否进步或退步进行评价,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过于注重对财务指标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对非财务指标进行评价的重要性;重视对过去内部审计工作情况的评价,忽视了对未来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走向的评价;重视企业内部经营过程的评价,忽视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评价;过多的对传统资产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对无形资产尤其是知识资本进行评价对企业的必要性;对企业经营能力评价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重视度。传统的质量评价体系只重视眼下的质量情况,而忽视了在评价企业前后的运营状况,无法体现内部审计的有效价值。传统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手段限制了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因此,为了内部审计的有效运行,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工具。而平衡计分卡已经在国内外发展成为重要的绩效评价工具,所以把平衡计分卡引入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工作中不失为一种合适的选择。
二、运用平衡计分卡评价内部审计质量的可行性
1.平衡计分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企业运营的每一个方面都要应用到内部审计,但其主要是为了监督、引导实现战略目标。所以,内部审计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就需要运用一些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而平衡计分卡恰恰能够满足这个要求,平衡计分卡将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方面都考虑在内,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被这四个方面分解量化,便于实现整个目标。平衡计分卡可以对内部审计的内部业务流程不断地进行完善,强化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使整个内部审计工作达到企业管理层和客户的要求。平衡计分卡的内容是从战略上将质量评估指标分成了四个重要的层面:第一层面是财务层面,包括利润的上涨、收入的增加、成本的控制三大方面,财务层面是内部审计工作最为关键的部分,应给予最大的关注;第二层面为客户层面,包含业务的发展、客户的感知和运营管理三个方面,是审计内内控流程与内控自我评估的主要内容;第三层面是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包括了服务管理与风险控制两个方面,也是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所在和必须关注的重中之重;最后一个层面是学习与成长层面,其中包括了人力资本、信息资本、组织资本,这是进行经济责任的内审时所必须关注的重点之一。2.平衡计分卡的衡量方法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评价目标。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起到帮助,很显然平衡计分卡能对内部审计质量评价起到更大的作用,更为容易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第一,平衡计分卡把战略目标量化分解为各项质量评价指标,使得各部门都能具有一个详细的工作目标,这有利于促进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达成,推动企业的发展。第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质量评价体系不能只注重企业当下的利益,企业的潜在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应该在实际评价工作过程中受到更大的重视,结合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与短期的经济利益,从而不断改进企业整体发展规划,使企业在未来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3.平衡计分卡的准确性可以满足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的要求。内部审计需要根据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设计指标体系,对各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工作也必须通过设计具体的评价指标来实现。而平衡计分卡则可以量化各种难以量化的指标,例如人力资本等,平衡计分卡的准确性足以达到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的要求。平衡计分卡以企业现时运营的情况以及战略目标为基础,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出发,使各方面指标得到量化,以具体的指标表示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以及战略目标,便于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确定工作方向,推动了企业在战略上的发展,时刻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来对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构建:1.四个层面以及各层面评价指标的选定。1.1财务层面评价指标。平衡计分卡地应用要根据企业具体的发展目标以及经营模式来确定其应用方法。平衡计分卡在财务层面的评价指标要能够准确地反映对财务的具体要求—约束性。与此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内审流程的改善程度要能够通过这些指标反映出来。可以选用每份审计报告的平均成本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人均耗用成本等指标来表示。1.2客户层面评价指标。企业高层和各部门的领导层是内部审计的客户层面指标的主要对象,在客户层面,平衡计分卡应真实地展现出被审计部门在内审过程中所接受的内部审计人员的服务质量,以及其他的职能部门如何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有一个清晰透彻的了解。可以选择被审计部门对内审工作的满意程度、内审建议的被采纳率以及审计成果执行率和被审计部门的反馈率内容等指标体现,这些数值越高内部审计质量就越高,内部审计的存在就越有意义,越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内部审计的服务质量的高低就是客户层面推动被审计部门满意程度的要素。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要贯彻为其他职能部门服务的理念,使内部审计部门能围绕其他职能部门这一中心为被审计部门提供优质服务。1.3内部业务流程层面评价指标。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中内部业务流程层面指标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完善的业务流程可以提高内审部门的工作效率、保证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的质量。怎样正确地定位内部审计是其重点,同时坚持监督与服务并举的原则,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而为确保能够对内部审计进行定位,必须先制定正确的内审模式,这样才能保证内审部门在工作过程中的***性与有效性,同时需要努力从传统单一的查错纠弊提升为为企业增加价值、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来做到监督与服务并举。因此可以选用内部业务流程改进的次数、节约额占全审计费的比例和出具审计报告所需时间为主要指标。同时还应监控后续的审计工作来进行监督。由于整个内部业务流程是由内审人员制定的,所以决定内部业务流程好坏的就是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与创新能力。1.4学习与成长层面评价指标。在平衡计分卡的质量评价指标中,学习与成长层面评价的使是内部审计部门的潜力,也就是关注内部审计部门的创新、提高以及学习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部门的价值。在学习与成长层面,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创新和学习能力反映了其素质高低,而人员素质高低则体现出了内部审计部门对部门人员的培养程度,这是内部审计部门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不断督促内部审计人员学习,加强对其的培训,才能使其快速成长,才能使内部审计部门管理水平得到质的提升,进而推动内部审计部门的发展。可以选用内部审计人员的教育水平、引进先进的审计理论以及方法的管理费用增长率来作为评价指标。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构建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2.使用平衡计分卡应注意的问题。在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时应充分注意各类指标之间的平衡关系,首先是财务指标于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非财务指标能够较好地改善财务指标传统的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缺点。第二则应该平衡滞后指标与先导指标,先导指标可以推动滞后指标的完成,并且滞后指标能够显示先导指标的效果。最后是长期指标与短期指标的平衡,长期指标可以完美地弥补短期指标“短视”的缺陷。
四、结语
文章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构建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帮助内部审计部门增强对自身职能的认识、优化内部审计程序、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帮助企业增加价值。但文章只是提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和建议,而在实际中还应注意对平衡计分卡的灵活应用,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的选取关键指标,完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喜云,基于平衡计分卡企业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2012(1).
[2]张庆龙,企业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1(6).
[3]刘红梅,内部审计部门平衡计分卡考评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0(34).
[4]阎银泉,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视角[J],财会通讯,2012(33).
[5]曹若霈,基于平衡计分卡评价法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新体系构建[J],中国内部审计,2014(1).
内部审计质量篇9
关键词:内部控制 审计 会计 信息质量
调查发现,百分之七十的公司破产是因为内部控制不利引起的,例如曾经叱咤一时的银广夏、巴林银行、中航油等。这些巨头的轰然倒塌给我敲醒了警钟:内部控制审计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至关重要,对于公司财产安全至关重要,对于公司风险防范至关重要。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建立有效的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对激励上市公司完善内部体制,减少市场投资者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健全资本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反,如果内部控制审计的缺失则会导致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不完整,造成企业与市场信息不对称,从而加剧投资者的风险,使公司的信誉降低。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予以实施是会计质量的重要保证,而会计信息质量也反向促进了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改善。
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内部控制审计对策
(一)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理论研究
哲学表明,实践与理论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因此,对于内部控制审计,我们应该给予其理论高度重视,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研究,提升自身内部控制审计理论水平,从而反过来指导实践,最后使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水平上升到新的台阶。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理论的研究,一方面要从公司实际情况入手,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借鉴国际上现有的经验和理论,从而建设适合我国自身国情的内部控制审计理论。与此同时,应该大力宣传和推介相关的内部控制审计成果,使企业能够充分理解认识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企业的管理层真正认识到位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含义,才能有效的落实并促进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实施。
(二)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建设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建立。这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的建设,而且影响到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建设。对于内部牵制,其主要组成包括: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责任分工、凭证记录、接近控制、***检查等。内部牵制既有上下级间的牵制,也存在相关部门的相互制约。对于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其主要包括:关键岗位员工、关键财务程序、关键物件等。在牵制制度和财务制度建立的基础上,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应予以重点加强。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尽可能的设立审计委员会,聘请较高职业素养的内部审计人员,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立性,使其真正起到监督和保护企业资产的作用。总而言之,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完善是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实施的重要保障,只有基础扎实,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才不会变成一纸空文。
(三)优化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环境
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适合自己的制度。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套适合自身需求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从而达到权责分明、相互牵制、协调控制的效果。此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其关键是对集权与分权的把握,使其形成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良好内部控制机制。与此同时,企业应该重视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企业经营理念与风险意识深入每位管理人员的心中,此外,对于基层企业员工,其道德思想教育也不应该忽略。只有通过这些基础性教育,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使企业内部环境得到显著优化,那么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才能得到有效推广,顺利实施。
(四)加强企业外部***府社会监督
促进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完善不仅关系到企业的业绩成就,还关系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利益。因此,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单单是企业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国家和其他社会各界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在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设计与实施时,通常会遇到各种相关利益者的阻力,单凭企业自身的力量往往无法克服。所以***府和有关各界应该大力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实施。***府及其有关部分应该在企业外制定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通过立法手段,加强企业外部的监管力量,对企业施加压力,迫使企业落实内部管理控制审计制度,但是***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法律以及规章制度时应该站在内部管理控制的角度,保证其各条各款的衔接性及务实性,使其为有效实施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审计制度发挥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内部控制审议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然产物。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内部控制审计不但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促使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对企业产生一定的约束力,对企业外其他利益相关者而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信息的传递机制,它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加强企业内部审议制度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作为表现,是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黎金定.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
内部审计质量篇10
关键词:内部审计特征;内部控制质量;影响
一、对内部审计特征的解释
(一)内部审计服务具有内向性
内部审计一般是在本企业、本部门、本单位下进行工作,旨在促进内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提高。内部审计服务的范围局限于内部,只向内部领导负责。
(二)内部审计工作具有相对***性
内部进行审计过程中,必须是建立在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之下,对内部的财务状况及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的审查与评价,保证企业或单位部门的合法经营。同时,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挝唤行负责,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来自于本单位,这易导致内部审计的***性收到制约。
(三)内部审计的程序相对简化
内部审计经历规划、实施、终结、后续审计等四个阶段。内部审计的主体是本企业或单位,审计工作的程序较简化。一是在规划阶段的工作,往往是可以结合日常进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审计的工作量,缩短了审计的时间;二是审计过程效率高,针对性强。工作人员收集数据信息速度快,了解部门内部经济活动且平常都有收集积累,收集的信息针对性强;三是内部审计提出审计报告后,通常是由所在的部门直接出具意见进行调整,经历的周期短,耗时少,效率高,且被审计的部门如有意见也可直接提出,不用进行复杂的请示。
(四)审计实施的及时性
内部审计可在短时间内对部门的财务进行审计,可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将要萌芽的问题,从而向有关部门进行反应,以便管理者及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及防御措施。
二、内部审计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财务的核查,对内部控制的质量及经营管理过程的审查,可快速找出其中的不足及与其他部门或企业、单位的不足之处,积极改革管理方案,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与内部控制的质量息息相关
一是内部审计部门规模庞大,则意味着审计部门可吸纳了许多具有财务的专业知识,就有审计的的能力与经验及兼具管理性的综合人才。在当今,人才的竞争即是企业的竞争。审计部门具有许多专业型人才,不仅可以提高审计部门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为监督及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企业的管理积累丰富的经验;二是内部审计的人员多,代表着其关注度越高。这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度越高,企业内部长期存在的管理问题更容易暴露,有利于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内部存在的问题,如是否规范了经济活动,是否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效益,有没有将事情的管理办法复杂化,可帮助管理人员及时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这大大加强了内部控制管理的监督,提高了执行力度,真正为企业、单位的发展着想。
(二)内部审计负责人专业能力是内部控制管理成功的重要保证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起步晚,其具有的经验与技术远不如国外,就必须具有专业的人才对其进行改革实施,而内部审计负责人专业能力是内部控制管理成功的重要保证。内部审计负责人是审计部门的核心,其具有的专业能力及审计的丰富经验、审计的素养直接决定了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及审计部门是否起到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质量。内部审计负责人能力的高低是由其接受的教育水平,丰富的工作经验及其善于改革创新的理念所决定的。负责人不断接受新的事物,不断完善固有的管理办法及相应的制度,以促进企业的进步与发展。审计负责人的能力愈高,其发现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愈快,内部控制管理的进程也会加快,为内部控制的管理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大大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质量。
(三)内部审计的好与坏是评价内部控制管理质量的重要办法
一是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审计办法,用于确定审计的重点、范围、方法。内部审计人员在其进行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内部的控制管理系统进行核查,识别出内部控制点是否与收益成正相关,控制点与项目审计的关系等,同时评价及暴露出内部控制管理的不足,以加强对其的管理;二是内部审计评价的本身就是审计的项目,内部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及内部控制的管理流程进行逐一的检查,有效的审计,以强化内部控制的流程,并制定标准的规则对其实行规范化的管理,逐步完善内部控制管理的系统,提高经营管理者的水平。
三、总结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内部审计的质量是内部控制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的实施流程短、高效率、大规模、高素质人才可以快速找出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同时为内部控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提高监督内部控制管理的执行力度,督促其不断完善制度,管理流程,是内部控制管理的方案与实际的生产活动相符合。这有利于企业积累内部控制的管理经验,加快企业经济的发展,适应现代化激烈的竞争。
参考文献:
[1]王兵,张丽琴.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01.
[2]徐虹,林钟高,余婷,何亚伟.内部控制有效性、会计稳健性与商业信用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