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篇1
关键词:非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学;教学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成功的加入WTO,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国际贸易正是中国融入世界的纽带,正因为如此,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的十七大确定了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也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了新时期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为了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上即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又兼具实践性。也因此,作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国际贸易学》,一些相关的专业,如商务英语、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广告学等也开设了《国际贸易学》。与国际贸易专业不同的是,“非国贸”专业并没有先修《西方经济学》、《***治经济学》、《世界经济学》、《高等数学》等相关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该与国贸专业有所不同。在非国贸专业讲授《国际贸易学》的过程中,如果依然采用传统国贸专业相同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不能提高非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也不会理想;另一方面,学生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学》是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是为培养学生掌握、理解和应用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而设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认识国际贸易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了解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方针***策以及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各种贸易做法,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和在毕业后做好经济管理或对外贸易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国内高校在安排该课程时,更多的采用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很多学校的《国际贸易学》教学大纲对非国际贸易专业与国际贸易专业的设置基本一致,这于非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会显得课堂枯燥,难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同时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而传统《国际贸易学》授课模式,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一)教学内容上,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国际贸易学》教材,主要包括:薛荣久版《国际贸易学》,出版时间是2008年,参考文献都是2007年之前的数据、案例。陈春宝、焦***普版《国际贸易学》,出版时间是1999年,高成兴等版《国际贸易教程》,出版时间是2004年。当今国际贸易瞬息万变,国际贸易理论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国际贸易***策更是屡屡更新的,但是我们使用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这就使得教材与现实脱节,不能对新时期的新现象进行分析。有些数据、案例已经严重过时,其解释和说服力都显不足。
(二)教学方法上,对“非国贸”专业的学生讲授《国际贸易学》,课堂上基本呈现的形式是重讲授,轻实践。这种“填鸭式”的上课模式并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和***策,忽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国际贸易学》课程本身就偏向于理论和***策,如果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对于非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会让他们怀疑这门课程的有用性,这与我们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三)考核方式上,这门课程一般设置的是3个学分,一般高校都会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传统的闭卷考试通常是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闭卷考试的题型设计以客观题居多,案例分析题、论述题所占比重小。学生主要采取应试考试的方法,通过考前的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该门课程的考核。其结果是,一旦通过了考试,学生就将这门课程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传统的考试方法,无法真正的综合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更无法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尽管高校要求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流于形式,很多高校教师更多的集中在平时的到课率的考核上,不能完成对学生的综合考核。
二、“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对于非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国际贸易知识,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全方位的进行,教师不能一味的遵循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教学进程,特别该课程往往涉及到《西方经济学》等课程的知识,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不能将这些知识非常清楚的在课题上讲解,因此需要教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手段,全面实施课程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学篇2
一、国际贸易实务的特点要求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1、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性很强,要提升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国际贸易实务涉及到货、证、运、款等诸多环节。对于“货”应当具体掌握合同标的规定方法,商品的具体规定如品名、数量、品质、包装、价格等具体的规定;“证”是指单证,就是要求掌握相关单据的制作,如必须掌握合同、发票、信用证、装箱单、保单、提单、汇票、检验证书、产地证、受益人证明、装运通知、报关单等填制知识,还要掌握结汇单证的制作方法;在国际贸易中,运输也是重要一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运费的计算方法、托运的程序,以及各种运输单据的性质和特点及制作的方法,此外,还应掌握国际贸易运输保险的险别和投保实务等相关知识和规定;“款”则是指国际贸易的结算环节。在这一环节,应当使学生掌握主要结算工具支票、本票和汇票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汇票的制作和汇付、托收,还要对信用证业务操作流程与特点,还有新型结算方式掌握和熟悉。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定位
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学生熟悉职业环境、了解实际知识、培训职业能力的重要渠道。可以说,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重要一环,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过程了解和熟悉,还能使其对已学知识在实践中加深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巩固,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进行国际贸易操作实践过程中,能够很快对国际贸易中的业务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运作方式深入理解,并切实体会到国际贸易中不同工作的相互关系,以及当事人所处地位不同的工作原则,学会怎样使外贸公司成本得到控制,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些在课堂理论基础课上是学不到的,只有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进而对课堂上学得的知识有效吸收和利用,才能真正为将来可能参与的国际贸易工作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中的常见方式
1、结合课堂内容列举实际案例教学
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国际贸易实务》的结构体系有其独特性。如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贸易运输等内容,特别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有非常多的国际贸易实务领域案例可供选择。教师如果选用案例得当,必然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更加扎实的实际知识。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必须牢记“重质量不重数量”的原则,因为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可以说俯仰皆是,只有选择与课堂内容能够紧密结合,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才能取得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习
前面提到的实践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但是,如果要让学生真正走上***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工作岗位,只依靠对案例的掌握与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高等院校必须不断扩大大与校外企业的合作范围,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带有实战味道的实践基地。也就是说,院校与外贸企业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走进企业切实感觉和实践从事国际贸易的真实情境。一方面,学生在外贸企业中对国际贸易的感觉和学习更加接迟现实,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交流,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有极大裨益的;另一方面,外贸企业在短期内能够得到廉价甚至是免费的劳动力,还可能为企业储备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这无疑可以达到合作的“双赢”局面。
三、进一步提升《国际贸易实务》
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措施分析
1、提升实践教学地位,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国际贸易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以社会、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为目的,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指导方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才能切实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具体地说,一是课程设置时提高实践教学的学分与课时量;二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合理分布实践教学环节,使之贯穿于实践教学整个过程。
2、注重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在《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环节,相应的基础设施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物质保障,所以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做好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高等院校应重视并投入相应的资源,力求建设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实验室,为学生营造一个仿真度高的实践环境,提供实践环节所需要的各种模拟实践软件及各票据等资料。
3、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优秀的教师是开展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果从未从事过国际贸易实务,没有相关实务经验,是难以把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讲解清楚、明白的。所以,高等院校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投入必要资金,提升师资队伍实务经验,这样通过教师队伍的提升,才为实践教学的高水平、高质量提供保障。
国际贸易学篇3
一、情景项目教学法概述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做到人人参与,把自己变为情景任务中的主体,最终结果是重要的,但也必须注重完成项目的过程,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和技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景任务的教学中不断地提高技能水平,提高综合素质。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核心专业课教学中推行项目情景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职业能力,确保高职毕业生按就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就业的有效途径,其应用已为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二、项目情景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分析《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它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实验和综合实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及法律知识,熟练掌握各个业务环节,熟练掌握进出易的程序和方法,并对交易磋商及合同签订有感性认识、且初步具备进行进出易的实际能力。(二)实践教学模式——项目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可以利用“理论教学示范项目”、“实验项目”、“综合实训项目”三级项目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情景项目作为教学对象,以实际工作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1.理论教学示范首先,我们把《国际贸易实务》理论教学部分分为多个示范项目:出口贸易项目、进口贸易项目及来料加工/进料加工、技术进出口等其他贸易方式项目。例如,我们以“黄大豆出口”案例导入,将其分为三个模块:出易磋商和合同签订、出口合同条款及出口合同履行,每一个模块分为若干个单元,并确定每一个单元的工作任务。这样直接引导学生进入“项目情景”,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学习过程变成在模拟情境中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当所有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既掌握了出易磋商和合同签订、出口合同条款及出口合同履行等内容,又具备了一定出易实际工作能力。进口贸易项目及其他贸易方式项目做法与出口贸易项目类似,这里不再赘述。2.实验项目提高完成理论教学示范项目学习后,学生可通过实验项目巩固提高。老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各组在组长的组织下,研究确定本组的练习项目,拟定项目任务,针对本组练习项目开展研究讨论、制订计划、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国际贸易各项目。进出口成本核算、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等工作任务。教师通过教师操作软件的操作界面对每一组学生操作过程进行监督及检查,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实现实践指导。同时,也分设不同的贸易方式小组(如:L/C支付方式、FOB贸易术语下的进出口贸易项目;L/C支付方式、CIF贸易术语条件下的进出口贸易项目;D/P(或D/A)支付方式、CFR贸易术语下的进出口贸易项目),进行实践演练。使学生学习体会在不同交易条件下的贸易过程,及完成这个过程的各细节及风险。迅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教学效果经过向学生反馈调查,学生普遍认为该方法教学形象生动,课程理论教学部分容易理解,达到了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本课程在国际贸易及国际商务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项目情景教学的练习及综合实训项目的开发实践,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整个教学过程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四)项目情景教学法实践要注意的几点1.编制项目情景教学的补充教材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较高要求情景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也大大地加重了教师的职责和工作量。如何把抽象的概念和诸多的理论知识融合在情景中,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教师角色的转换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换角色:由“传授”转为“引导”,由“执行”转为“督导”,充当项目实施的管理者;由“打分”转为小组“评估”。3.师生、校企的互动项目情景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加强校企互动合作,将实战经验丰富的高级经贸师请进学校,指导情景项目的教学,对提高项目质量提供重要保证。
作者:姚哲士 单位:大连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学篇4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它给中小型企业提供了平等竞争的环境,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加贸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增强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除此之外,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使网络贸易不仅无时间、地域的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小,而且便捷而廉价,可以频繁地接触国内外的潜在客户,向他们介绍自己的产品、服务和企业文化,从而发现更多的潜在目标顾客群,获得新的商业机会,甚至获得开拓国际市场的机会。贸易中实用电子商务,取消了以前交易的前期准备、磋商、签合同、公正及履行合同时的纸质签证环节,完成了多边、远程及自动达成交易的目的,简化了贸易流程,另外电子商务减少了数据的重复录入,降低了人工操作误差,节省了时间,提高了交易效率。而且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间的门槛,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甚至个人均可以通过网络搭建的商务平台进行相互交易,促使了国际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电子商务引起国际贸易向着网络化和无纸化转变,促使***府改变传统的监管模式在进出口通关、外汇核查、出口退税、进出口检验检***、申领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海关方面的统计及商品额度等方面完成了电子化,使得监管效率大大提高。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拥有者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廉价的劳动力带来的是相对廉价的商品,而正好凭借这一优势以极强的性价比占领和开拓市场。廉价的劳动力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优势。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国逐渐建立了***企分开、明确分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力,而且在***策法规方面也没有对科技方面的创新提供足够的保护和重视。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并由此造成了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也在根本上制约着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增长能力和效益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使得各个产业间的发展也呈现出畸形状况,更重要的是产业间的发展不平衡也严重影响到了生态环境,使得生态环境遭受到了许多破坏。
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外贸人才。选择与学校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大中型公司和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伙伴,扩大订单培养规模,双方一同进行人才培养,增加学生在公司、企业接受现场教学的比例,安排学生参加企业实际生产、营销、出口具体工作任务。让学生尽早介入企业公司实际工作,融入公司企业文化,提高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综合素质,与公司企业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这样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着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有着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这样当他们离开学校,走上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之后,很快就能适应新环境。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校教学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学生正确履行外贸业务的能力,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现代化的国际贸易环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应根据市场变化,积极探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法,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作者:于洪丽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学篇5
依据上海电力学院的“优基础、强能力、重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依托学校电力、能源学科的优势,上海电力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坚持“宽口径、国际化、实用性、行业化”的电力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专业基础扎实、行业特色明显、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有电力、能源知识背景的对外经贸专门人才。经过这几年的探索与发展,目前上海电力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有以下特色。
1.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
突出强化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近几年来,为了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对国际化人才的大量需求,我们加强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技能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的同时,更加突出强化学生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除了基础英语外,我们还开设双语课程,并聘请外教上专业课,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交流能力。
2.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
更加突出强化贸易实务和金融证券业务等实践操作能力。在考察、学习国内外各层次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上海电力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和服务面向,我们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宽口径、国际化、实用性、行业化”,基于这一定位,我们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突出强化贸易实务和金融证券业务等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设计上,我们利用学院较为完善的各类实验设施,开设了综合性的大型作业“会计模拟操作”、“国际市场营销”,还开设了“进出口贸易实务”、“进出口单证及结算”等国际贸易实践类课程,同时还开设了股票、期货、外汇等金融交易的模拟操作课程。
3.依托上海电力学院电力、能源的行业学科优势
突出体现电力、能源贸易人才培养特色。作为电力、能源行业高校,学校要求从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电力能源行业经验,不少教师都会安排专门时间在电力行业与电力企业挂职或兼职,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本专业学生每学期至少可以听到6~8学时的具有电力、能源行业背景的专家讲座。他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电力能源经济理论、电力国际化与电力行业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策,也提供了来自一线的电力能源贸易实践案例。在课程设置上,本专业开设了多门“触电”课程,比如电力发展概论、电力生产概论、电力金融市场、电力系统优化与决策、国际电力市场、电力国际贸易等。在实践课程环节,安排和组织学生到电厂及电力公司等实习单位实习。通过以上途径使本专业学生在学好国际经济与贸易共性专业知识的同时,接触、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电力、能源特色知识,从而提升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升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学生走出校门、适应社会、迎接挑战、开创辉煌事业的基因。本专业从大一新生抓起,要求本专业学生必须踊跃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参与各课外兴趣小组,参与教师科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在课程设计上,开设了大型实践课程《创业之星》,让同学们进行创业模拟实践。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自2011年以来,每年至少有3个团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全国性的学科竞赛活动。自2011年以来,共有15项涵盖校级、市级以及部级的创新和创业项目立项。
二、实施特色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
1.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还缺乏本专业领域学术造诣深、知名度高的教学名师。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和科研水平是衡量教师业务素质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同等重要。教学是立足的根本,科研是保证。教学和科研应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本专业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科研方面,表现为高质量的论文偏少,部级、省级的科研项目还比较少。尤其是还缺乏本专业领域学术造诣深、专家级的专业带头人。这种状况的出现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在于教师普遍缺乏科研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使得他们很难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并从事科研,科研精力不够。在教学方面,本专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够高,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够充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教学团队,还没有知名度较高的教学名师。这种状况的出现也是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教师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教师敬业、爱岗、乐教的思想觉悟有所降低;客观上,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大学教师的收入相对较低,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校企合作缺乏深度。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宽口径、国际化、实用性、行业化”的定位,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已经给予了高度重视,但由于主客观原因,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仍需进一步加强。主观上,本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国内名牌重点高校,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依然偏好理论教学,致使教学中自然而然偏重理论教学,而淡化实践操作教学。客观上,一方面课时总量有限制,扣除各类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留给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场地、教学软件、实习基地等条件有限,尤其是校企合作,目前大都流于形式,仅限于实地考察、听报告,还没有真正将合作融入专业实践教学。
3.在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仍缺乏经验
“高分低能”是当前中国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核心症结就在于培养的学生缺乏***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由于大学的教学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比较被动地在接受教育,缺乏积极主动性,教和学是相分离的,同时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在进行理论教学时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同样存在这些共性问题,如何发挥教师教的指引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在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今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4.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不是很充足
分配不均衡,使用不尽合理。目前普遍的看法依然是,社会科学类专业建设和发展不需要太多的经费投入就可以建好,尤其是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社会科学类专业会更加遭受建设经费投入的“歧视”。本专业作为上海电力学院中为数不多几个文科类专业,在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上还不是很充足,教师的办公备课条件还不是很好。同时,有限的专业建设经费在使用上还不尽合理,体现在重硬件设施投入轻软件投入,一方面,因为这是可以用定量化指标进行评价和考核的。另一方面,实验室引进的部分教学软件,与现实管理存在差距且需要进行二次开发研究。
三、解决特色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对策措施
国际贸易学篇6
1.从传授知识到教授职业技能。其实说起跟单员这个职位,很多人了解,但是不知道具体做什么,因为一个客观原因,即许多单位对跟单员岗位有着不同的要求。但是,有个共同的地方,跟单员的工作是从接到订单那一刻开始。所有工作围绕着“订单”展开,跟单员必须了解订单,对于产品数量、交货时间、价格条款、客户信息、出口信息等情况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准确地安排生产且保证生产能按照订单的要求严格进行。跟单员根据客户订单的要求来安排、催进生产部门或者工厂的生产。跟客户进行沟通。提品的品名、数量、单价、储运港口、客户名以及付款条件报给企业的单证科,以备报关。与此同时,跟单员在接到订单的同时还得对产品的成本进行核算,如果业务员报价低于成本价时,就要指出业务员的测算错误。“这样就能在第一时间避免公司的损失。”而另一方面,如果跟单员提供的产品的数据不准确的话,就会影响到产品是否能够顺利通关,从而对公司造成大的损失。跟单员可以说是企业和客户之间的桥梁。如果一个公司的业务员在客户面前代表了公司最初的形象,那么跟单员就起到了把这个形象贯穿始终的作用。只有跟单员按照客户的要求把产品按时、准确地送到客户指定的港口,客户才能对公司的信誉形成良好的印象,从而达成与企业的长期合作。用跟单员自己的话说,“我们做的是基础的工作,但是很关键”。与其他国际贸易细分出的岗位不同的是,跟单员这个岗位的门槛不高,但是工作细致,杂乱。就目前来讲,国内有跟单员资格认证考试,但是许多企业,更看重的是跟单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实践操作中,教学应着眼于跟单员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许多人对跟单员这项工作具有误区的是,既然企业对跟单员没有具体的要求,因此跟单员是一项非常简单的工作,只要具备了跟单员从业资格证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事实上,跟单员工作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很多跟单员就回忆说自己的电子邮箱是一直开着,因为在工作过程中,随时有突况。他们经常说,干了几年外贸跟单工作,培养了他们应对突况的处理能力。因此,外贸跟单实务教学也亟需我们教授此课程的老师从观念上改变,改革传统的传授知识方法,传授学生的实际技能。以我院为例,泸州地处川、滇、黔、渝四大经济结合枢纽地带,有四川省第一大港口和第三大航空港,是四川省南向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白酒产业基地,是成渝经济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有着数家大中小型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对外贸易资格。作为地方高职院校,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秉承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宗旨,因此开设的国际贸易跟单课程也应尽量与地方经济建设接轨。2.基于工作过程,建构课程内容体系。由于外贸跟单教学工作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在授课前,在分析不同岗位的跟单员的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实际跟单过程的关键环节,设计出教学项目,教学项目反映跟单过程的步骤,每个教学项目又分解为有具体目标的任务。再将真实的工作任务转化为能力训练项目中的学习任务。将学习过程整合成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子情境,即教学模块、教学项目和教学训练任务。如在生产企业的跟单训练模块中分离出需要再学完本章节达到的目标的项目,项目里又含若干个训练任务;每个训练任务刚好是一个教学单元,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地方经济特色,选择一定的课时来完成。通过这样的教学项目设计来完成每个跟单岗位的职业能力的训练。每个教学项目的划分具有科学性,是在辨别了工作特点和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知识内容进行合理剪裁设定的,反映工作过程的关键环节,这个设计过程充分体现教学设计上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从职业领域的分析,进入到行动领域,进而完成学习领域的设计。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外贸跟单实务需以服务地方为目标,教师们可以尝试让学生逐步深入泸州市重点外贸出口企业,如泸州的白酒产品企业,化工企业,机械产业企业等,让学生在掌握跟单实务步骤的理论基础上,逐步接受一些主要行业外贸跟单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本门课程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变成为社会服务的培训课程。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比前几年有了较大提高,双师型教师也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但是从单纯的外贸跟单员人才培养需求来看,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跟单课程师资来看,这些远远达不到要求。另外,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承担着培养川南地区外语人才的重任,外贸岗位中,许多具有实践经验的外贸从业者们如跟单员,有许多并未接受专业的培训和考证训练。因此,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们也可以对本地区外贸从业者们进行理论知识的夯实。如举办一些短期培训班,强化班,考证班等,旨在提高从业者们的理论基础,为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做出贡献。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1.在能力训练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外贸跟单实务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行动导向的教学目标并不排斥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实践只有在学生正确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才可能更好的开展。课程改革后,学习过程体现了“工作过程完整”性,而不是“学科完整”性。教学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实现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统一,建立起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更高的目标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工作中形成学习型思考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迁移能力”“设计能力”的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对职业素质的要求,而这些都离开不开知识体系。《外贸跟单实务》是实践性课程,需打破传统的知识型、要素型的教学体系,理论知识的学习采用以商品为载体、从具体的工作任务入手,提出能力训练任务,再通过教学案例的引入,交代和实际跟单工作一致任务背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边讲边做、边学边练,教、学、做同时进行,教学内容就是跟单员的工作内容,教学过程就是能力训练过程,所有学习项目都不仅让学生学得知识,更是让学生习得能力。2.基于网络开放式的职业教育课程。外贸跟单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可以借鉴省内外和国内众多兄弟院校的经验。建立教学网站,建成融教、学、做于一体的,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式的课程教学设计、教案、课件、视频、课堂讨论、成果报告、辅助训练、习题、案例、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技术标准等为一体的课程网络支撑系统,提供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本课程可以实现网上授课、网上作业提交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网上课程设计提交系统、网上答疑、网上学习、网上互动等现代教学方式。这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使《外贸跟单实务》课成为开放式的职业教育训练课程,可以为在校学生、企业从事跟单业务的工作人员、参加跟单员考试的社会人员等广泛的对象提供服务。3.创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课程的实践教学表现为以工学结合的方式贯穿教学全过程,课程教学以任务为驱动,依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明确了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也就明确了职业能力,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我们充分认识到细节在职业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价值。避免选择宏观的、原理性的知识,简单的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重组原有的学科知识,而是尽量落实到真实的工作细节中去,设计真实工作情境完成一件件具体任务。采用商品为载体的课程设计就是将宏观的、原理性的知识赋予具体的工作细节内容,每个小小的细节决定了整个实践活动的成败。以商品作为设计教学情境的载体,用不同种类的商品的跟单任务的执行,重复工作过程,使学生在重复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出职业习惯,在实践的过程中抽象总结出规律,在每种载体的学习情境的差异性比较过程中,激发出学生拓展创新能力,从而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工学结合的课堂实践教学分为阶段性的任务和综合型任务,阶段性学习之后设置了综合性实践操作练习,将整个工作过程连起来。课程学习之后还有为期三周的外贸顶岗实习,巩固学习成果;毕业实习可以接驳就业,多数同学可以找到对口的跟单工作。
三、结语
国际贸易学篇7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已经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商务英语专业、金融管理与实务等经管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分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两大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的***策与措施,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等内容;实务部分主要包括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包装、价格和贸易术语、货物的运输与保险、货款的结算、商检、索赔、不可抗力与仲裁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非国贸专业的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陈旧且不能针对不同专业重新整合
目前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材的内容跟不上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随着国际经济发展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国际贸易中的服务贸易及国际投资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现行教材中对这些内容的阐述甚少,很多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并没有将新的内容在课堂上予以补充。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教师教授不同专业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却仅使用同一本教材,同样的教案。并没有注重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这门课和自己的专业有什么关系,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
2.以教师讲授为主互动性不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即便有互动,也仅仅是简单的问答形式。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无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则容易表现出厌学、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的现象。
3.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没有外贸企业的工作经历,不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因此并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这就导致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
4.考核方式单一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该课程的考核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并结合学生的出勤及课堂问答等平时成绩给出最后的总评成绩。闭卷考试内容缺乏新意,大多数题型只能考核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不能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如何才能规避以上教学弊端,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教改心得:
1.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且注意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调整
世界经济贸易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新的国际贸易惯例、***策、措施也不断出台,而这些新的内容往往要滞后一段时间才能在教材上有所体现,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经常更换最新修订或编写的教材外,还要及时的将没有纳入教材的新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补充,以做到与时俱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潜移默化的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与其所学专业的关系,还要针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关专业课与本课程的关系,调整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可适当增加国际贸易***策与措施部分的学时,让其意识到国家颁布的不同国际贸易***策及措施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则要侧重国际贸易实务部分的讲授,因为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国际贸易术语等内容与该专业商务英语函电等专业课程密切相关。对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学生,在国际货款的结算部分则要多分配学时。
2.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与互动
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教学要结合国际贸易环境及当前国际贸易重大事件开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专题研究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讲到国际贸易措施中的反倾销措施时,可以引入中国光伏产品遭欧盟反倾销调查的案例来分析;在讲到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部分,可以提出小组讨论题目:希腊债务危机对欧盟乃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鼓励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专题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部分,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建立自己的公司,模拟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等活动,在实操演练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教案、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料到课程网站上,方便学生课下复习。同时还可以教学案例资料,课下先由同学们进行阅读与思考,课上组织小组讨论或专题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也可以在网站留言,询问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者和老师就课上的专题讨论进行课下更深入的交流,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课下互动平台。
3.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应按期选派任课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设计实践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实训室,安装国际贸易操作软件,由于非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本课程的学时分配并不多,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选择重点模块进行模拟操作实训。
4.改革考核方式
除了通过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外,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考核上,加大平时过程考核的力度。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我重点观察并记录学生在以下方面的表现:第一是小组讨论中发言的次数与质量;第二是课堂案例分析与专题讨论中能否认真研读老师课前布置的案例并且积极参与课堂交流;第三是在实训室运用国际贸易软件进行模拟操作时的综合表现;第四是考勤和作业完成情况。只有将过程考核的比重加大才能改变学生考前突击复习,考完就忘的弊端。
国际贸易学篇8
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国内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在比较和借鉴美国kas、德国“双元制”和澳大利亚taee实训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国内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对策。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教育大背景下,推进“素质教育”是国内外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所共同面临的主题。国外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与专业教育相对应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指引下,国外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结构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教学任务由培养“认知能力”为主向培养“专业综合能力”为主转变;教学内容由“基础理论”为主向“专业技能和实训课程”为主转变;教学体系由“学科知识中心型”向“能力实践本位型”转变;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实践”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理论教学”向“实训教学”转变。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专业“素质教育”的这种转变,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在不遗余力的推动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发展。
一、国内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现状、问题
中国国内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已有30多年的历史,国内很多高校都已经对国际贸易专业开设了实训课程,但现有的实训课程和内容仍存在一定的缺憾。即没有迎合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知识结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课程,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缺乏实训能力,要么缺乏理论基础,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外贸行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要。国内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操作方法过于简单
目前国际贸易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方式主要以模拟实训为主,由教师针对每一环节一一进行指导。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的依赖性较强,不能***完成各个交易环节的内容,实践能力提高较慢。且教师通常只注重培养学生交易磋商和填制单证的能力,而对于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则很少涉及。因此,学生对国际贸易的认识始终停留于理论认识时期,不会真正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
(二)单项性实训多,综合性实训少
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多分散在各门课程当中,以单项型实训为主,实训内容简单、难度小、不规范。即使有一些***设置的以实训为主的实训课程,也是以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训练为主,而综合技能训练内容较少,实训存在不系统、层次低等问题。能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工作过程知识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等融合为一体的综合型实训课程和实战课程被严重忽视。
(三)静态性实训多,动态性实训少
在已有的实训内容中,多以静态型的机械式实训为主,灵活性的、博弈式的、动态型的训练则相对缺少。并且在实训过程中,存在“三多”现象(教师讲的多、布置多、规定多),学生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自我发挥空间小。另外,在整个专业培养体系中,不同实训课程和技能实训之间不连贯,不同课程间的实训内容被割裂成不同部分,不能形成一个专业实训体系,学生如果离开了老师的主导,还是什么也做不了。这就造成了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以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独自从事相关工作,而这与企业对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是不相符的。
(四)学生实训意识薄弱,对实训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近年来实训基地以及各实验室都制定了各自的关于实验室的管理办法,但缺乏系统性,而且相应的激励机制也不是很完善,使得学生在模拟实习和实训教学环节中没有严格的、系统的、科学的考核办法。很多学生没有压力,从而放松了对实训课的学习。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其实训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二、发达国家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的实训教学起步最早,发展也最成熟。特别是在“二战”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战后经济重建的需要,实训教学受到各国重视,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kas实训教学、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教学和澳大利亚的taee实训教学。
(一)美国的ka5实训教学
美国kas实训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人才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k( knowledge,指知识),a( 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 skill,指职业技能)三个要素。这里的k(知识)指广义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等;a(一般能力)可理解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s(职业技能)是指国际经贸人才应具备的专业操作能力,包括商务英语运用能力、国际营销能力、金融业务能力、业务磋商能力、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单证处理能力。
美国的kas实训教学将国际贸易人才岗位职业能力分解为k,a,s三块,其中k是基础,a是核心,s是落脚点。美国的国际贸易人才实训教学以巩固k为出发点,加强a为关键,提高s为目标,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上,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国际贸易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是通识性教育;对国际贸易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是延展性教育;而对国际贸易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是专业性教育。
按照kas实训教学的要求,美国高校制定了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计划,通过理论和实训的教学,让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k),这样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就有了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应用的能力(a);这些能力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最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就有了一技之长,具备谋生的能力,也就是最后要达到的课程设置的目标:培养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s)。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来讲,其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故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教学应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
(二)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教学
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教学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教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组织实训教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开展基础性的文化理论教学;另一元是指企业,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所以,这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又叫“双重实训制”。
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比例为3;7左右。同时,理论教学注重实用性,并紧密与实践相联系,服从实践需要。企业的实训场所包括工作岗位、实训车间和跨企业的训练场。在实训车间,可以把那些在课堂无法讲解或训练的技能传授给学生,实训的工件不形成产品,纯属消耗。此外,很多德国的高校也设有教学车间,补充企业里无法完成的实训,为理论教学提供形象直观的演示手段和教学方法。
(三)澳大利亚的taee实训教学
澳大利亚的taee实训教学是一种在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府、行业和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人才实训教学模式。澳大利亚的taee模式注重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推行统一的国际贸易人才职业能力资格证书制度。通过分析与国际贸易人才有关的职业能力确定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建立了相应的国际贸易课程标准,并根据学生实际所获知识能力评定其技术能力等级。
澳大利亚的高校一般都具有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由于澳大利亚***府的投资和企业的赞助,各高校不仅实训设备数量充足、设施完善,且技术先进,从而为实训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过程中,采取国际上先进的开放式情景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模式,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充分发挥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的教室就是实验室,教室里摆满了教学用品及实训设备,边讲边练,学习环境与实训环境融为一体。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都在实训车间进行,课外时间也对学生开放。这种开放式的实训教学模式,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训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和效率。
(四)借鉴
通过对美国的kas实训教学、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教学和澳大利亚的taee实训教学的剖析,对国内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有相当重要的借鉴:
1.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府、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校企合作广泛展开,并有***府的财***支持和国家的法律保障。
2.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围绕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展开,以国际贸易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目的,满足国际贸易部门大量一线岗位的用人需求。
3.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或场地)建设中,***府、社会和企业的投资踊跃,实训基地(或场地)的技术、设备先进,与企业生产经营水平相近,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4.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师资力量雄厚,所有担任实训教学的教师都经过专门的教学培训,准人和考核制度严格,使得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实训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
三、加强国内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对策
(一)积极探索产学合作办学模式
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国际高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许多国家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实施方针与措施。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同样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实行“定单式”培养模式。在合作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定期请经贸公司相关的一线人员来校举办各类讲座,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同时,合作办学单位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提供上岗实训条件,并为优秀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合作办学的建设还切实提高了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素质的提高,保证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这样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二)技能考核与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主要内容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持证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策规定和实施办法。
实施“双证”制度,即学校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毕业时能拿到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有利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在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过程中,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加强了系统的技术操作训练和相应的文化知识学习。这种实战演习性的操作有利于激发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实训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三)加强模拟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对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进行实训教学的根本保障,是学校实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实训教学效果的质量和水平。国际贸易专业作为文科类专业,在技能实训上一直以来都是个难点。因此我们更要加强探索、实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针对性强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基地。
我们可以在校内建立仿真模拟实验基地,在这个基地可以分别建设外贸英语口语及语音实验室、外贸业务电子模拟实验室、国际商务实训中心等。通过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学生就可以模拟在外贸环境下作为外贸业务人员进行从合同的磋商到制单结汇整个交易过程的实训操作。
在建设校内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强校外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对于校外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我们认为可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府的一些职能部门,如海关、检验检***局、外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建立稳定的校外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可以让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也便于外贸企业发现和选择人才,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和外贸企业驾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
(四)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搞好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建立一支完整的、具有一定实力的实训教学的师资队伍。如何切实建设好一支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师资队伍,如何在全体教师中提高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认识和提高实训教师的水平,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师资建设方面,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教师除应具备各类教育教师都要具有的素质外,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国际贸易学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治;国际***治经济学
在国际***治经济学中,与贸易相关的各种理论比其他问题的理论更加众说纷纭,每种理论深受各自支持者对效率、公平、自治和安全等不同价值观念孰轻孰重的看法的影响,对实际情况的解释反映了不同学说对假设情况的阐述。与此同时,在贸易问题上的大多数理论似乎与事实更加脱节,因为在世界经济中,贸易关系的实际变化与各种理论假设有很大的差异:国际贸易的交换不只受市场力量和供求关系的影响,还是一部分经济谈判和一部分***治谈判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这些谈判不仅涉及各国在安全利益和商业利益上的交易,还涉及贸易各方获取资金和技术的机会不平等、国内***治上关于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磋商以及公司关于获得可靠和有利可***的供应来源的决策[1](P172)。在这种相互交织的讨价还价关系中,经济与***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因此,笔者认为,必须注意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充分考虑国际贸易中的***治性因素。
一、传统贸易理论与现实的背离
国家之间为什么要进行贸易以及何时进行贸易?这个带有两面性的问题使经济学家们困惑了几个世纪。直到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专门从事于它的出口部门的生产而进口那些其他国家以较低成本生产的产品,则该国的国民收入即能得到最大化。如果能比其他国家更廉价地生产某种商品,这个国家对该商品的生产就有绝对利益。一个国家应该专门从事于它有绝对利益商品的生产,然后将其剩余产品出口。如果一国在生产所有的产品方面都有绝对利益,那它就根本不用进行贸易。
1817年,斯密的上述理论受到大卫李嘉***(David Ricardo)及其比较利益学说的挑战。后者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产品方面均有绝对成本优势,贸易动因仍然存在。李嘉***以后的经济学家通常接受比较利益的思想并把自由贸易视为是有根据的。例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指出,缔约各国***府认为,在处理他们的贸易和经济事务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促进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为了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就要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cher)和俄林(Ohlin)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在他们的模型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的技术条件及规模报酬仍然不变。要素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是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
根据上述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的自由贸易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全世界的福利,而一国的单边贸易自由化也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其自身的福利。然而,真实世界与纯理论之间总是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实际上,建立在自由贸易理想之上的基于效率的原则并没有成为引导***府进行贸易***策制定的既定方针,相反,在国际贸易发展史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此起彼伏,贸易保护的手段层出不穷。贸易自由化从未得到真正广泛地实施。在贸易***策的选择上,各国总是采取关税、非关税等贸易壁垒来维护其既得利益。而各国的单边措施又往往使国际贸易关系处于紧张状态,致使国际贸易领域的摩擦现象频频发生。从特定部门的双边贸易争端到多边贸易问题,国际贸易关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冲突。
现实与理论的背离促使经济学家开始寻找贸易限制措施和贸易保护的合理性。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引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创立了“新贸易理论”。在此基础上,1981年,两位加拿大经济学家布兰德(JBrander)和斯彭斯(B.Spencer)在《潜在进入条件下的关税问题及垄断租金的抽取》的着名论文中提出以下论点:在面临外国寡头垄断的情况下,进口国***府可以利用征收关税从国外出口寡头那里抽取部分垄断租金。这个观点的提出引起贸易经济学家的极大关注,从而拉开了战略性贸易***策理论论争的帷幕。在布兰德和斯彭斯论点的启发下,伴随着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的发展,西方一批经济学家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等理论纳入规范的贸易理论分析之中,建立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模型,创立了所谓“战略性贸易***策理论”。
建立在新贸易理论基础上的战略性贸易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否定了自由放任的贸易***策。战略性贸易理论家们认为,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决定了***府在对外贸易***策上会根据市场结构的不同而采取不同贸易***策。借助不同的***策行为,***府改变或支持本国企业的战略行为,并影响外国不完全竞争企业的战略行为,使对外贸易朝着有利于本国获得最大限度利润的方向转变。
布兰德和斯彭斯进一步指出,所谓“战略性贸易***策”是在不完全竞争(尤其是在寡头垄断)的条件下一国通过***府行为改变企业战略行为的***策。在这里,***府是企业博弈的前提并影响企业在博弈中的行为,获得本国***府支持的一方可以采取更具进攻性的***策,使竞争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移。***府和企业的特定目标在贸易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战略性贸易理论从市场结构的不完全竞争出发,否定了自由贸易***策的现实意义。只要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府就要干预对外贸易,干预的目标不再是贸易收支的顺差,而是本国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或利润。在这种利润动机的驱动下,***府可能支持少出口(对出口征税)而采取多进口(采取抽取垄断租金而不是将外国厂商挤出市场)的战略。因此,战略性贸易***策不是单纯的贸易保护***策,而是一个使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策。该***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是一个针对不同产业或行业所实施的贸易***策,而不是一个宏观性的总体贸易***策。这与幼稚产业保护***策有类似之处,而与凯恩斯主义的贸易***策有明显差异。
在贸易手段方面,布兰德和斯彭斯认为,国家总是把他们自己置身于有理可循的国际市场之中,出口补贴被视为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手段。因为从国家角度说,出口补贴能够改善一国的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帮助其扩展国外市场。补贴能够改善一个企业竞争的初始条件,虽然贸易转移出补贴国家,但其福利增加了。国际贸易的不平衡就表现为出口国维持次优局面而执行的这种补贴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规模经济和市场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战略性贸易理论家正是以此为基础,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府和国家可以依据自身的战略目的来制定各项贸易***策,而不是古典理论所倡导的自由贸易,这就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基础。
转贴于 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还有其***治动力。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及建立区域贸易集团的压力(特别是在欧洲和北美),使得经济学家和***治家不断寻求解决办法,并为他们拟采取的***策寻找借口(P100 138)。例如,1988年,美国与加拿大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根据该协定,到1998年差不多所有的贸易限制都将被消除。1985年,欧洲共同体各国***府通过欧洲统一法案。根据该法案,到1992年所有的内部壁垒将被完全取消。但就在这一时期,要求保护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的呼声却哄然而起。发展达到饱和的产业继续进行游说以寻求更多的贸易保护。在通常情况下可以自由贸易的公司如半导体公司、电信通讯公司以及飞机制造公司等,也正在积极寻求***府帮助。
许多国家如日本、美国、欧盟、韩国和印度等国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战略性贸易***策,并取得积极成效。其中日本、美国和印度较为典型。日本是最明显成功实施战略性贸易***策的工业国家。***府的经济战略思想使日本否定了比较优势理论关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张而吸取了“动态的国际分工理论”,选择了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含量高和吸收就业人口能力大的重化工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路线,以及后来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点的经济发展道路。美国向来都是自由市场的积极倡导者。虽没有明确的战略性贸易***策,但美国***府在一些领域中,如对农业技术进步、国防和国家安全导向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对产业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建立与发展中,确实发挥着主导作用。美国超级“301”条款作为改变贸易战略预期的战略性贸易***策手段,称得上是这一***策最为出色的运用。在战略性贸易***策的指导下,美国实施其国家出口战略:(1)建立贸易促进与协作委员会(TPCC);(2)放宽出口限制标准;(3)建立“出口援助中心”;(4)强化***府的商贸信息服务功能;(5)加强***府的金融服务功能;(6)推进对重要市场的支持和关键产业的出口。通过这些战略***策的实施,美国的出口及其竞争力取得巨大成效。印度可能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成功利用战略性贸易***策的典范。在战略性贸易***策的指导下,***府通过对其软件产业实施一系列***策,使印度软件的产业化和国际化得到迅猛的发展。最近6年来,印度软件产业均以50%的年综合增长率增长,比世界软件业平均20%的增长速度高出一倍多。
另一方面,上述做法预示着一个战略性贸易摩擦时代的到来。因为对于“战略性贸易***策”来说,一国***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凭借种种***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该***策理论突破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学说,强调了***府适度干预贸易对于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这些***策蕴含着这样一个理论逻辑和***策导向:某国的某一产业即使处于比较劣势或没有比较优势,通过***府干预,仍可实现国际分工并取得贸易利益。这不失为一种聪明的见识。但实施战略性贸易***策毕竟有悖于自由贸易学说的经典结论。由于贸易限制、贸易干预等贸易的单边措施,它们要么成为国家间贸易摩擦的导火索,要么与贸易摩擦紧密相连,因而可以运用国际***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贸易摩擦的成因、动态演进过程及相关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二、国际贸易中的***治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贸易摩擦产生于内生***治过程,这表明经济学家对贸易摩擦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已从传统贸易理论拓展到贸易的***治经济学领域。贸易的***治经济学起源于对纯贸易理论无力解释现实贸易干预中的***策存在性的困惑。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大量现象表明:无论是传统的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没有为解释现实中的贸易干预***策存在性提供一般坚实的“科学”依据,而且根据这些规范分析方法得出的逻辑结论往往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无法解释现实中的贸易现象。第一,从国家利益出发,幼稚产业理论主张只保护一国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但一些发达国家所保护的往往是已经衰退、更无比较优势可言的夕阳产业。第二,考虑到国家福利,如果某些产业必须保护,应当选择那些保护成本较低的国内***策,而不是选择会造成国内价格和贸易条件双重扭曲的贸易***策。但在现实中,***府在实施保护时,贸易***策工具特别是保护成本很高的非关税壁垒会成为通常的首选。第三,李嘉***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贸易的“非零和竞争结局”的解释,一国的贸易所得并非以另一国之所失为条件,贸易各方均可从贸易中得到贸易利益,甚至是处于贸易劣势的一方同样可以通过贸易获得利益,也即贸易具有一种互利性质。然而,贸易利益在各国间的分配并不是均等的,结果是一国从贸易中所获得的贸易利益(通常改进该国的福利水平)并非以与世界福利增加的比率相同的比率增加的。
贸易***策的国际***治经济学者认为,各国都有其国家整体利益,而各国***府则是这种利益的保证。***府像理性的个人按自身利益行事一样,按国家利益行事。在贸易活动中,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来自***治方面的影响。这方面的主要有:雷达(2002)以国际钢铁贸易摩擦为例分析了贸易摩擦背后的***治博弈。朱启荣(2004)的研究认为当美国取消中国纺织品的配额限制后,美国纺织行业的相关厂商利益受到冲击,因此美国纺织品生产商协会作为他们利益的代表向相关***府部门提出贸易保护的要求。李丽(2005)认为美国的对外贸易不仅是美国的经济手段,更是美国外交和国家安全的手段。她以美国的劳联产联通过强调中国的****问题和劳工待遇问题来阻挠中国入世谈判为例,分析了利益集团对贸易***策的影响。樊勇明、贺平(2006)认为,日美经济战和中美经贸摩擦都证明新兴大国在崛起过程中,往往同现有国际体系和现有大国在经贸领域发生冲突。王亚飞(2006)认为,在国际***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边缘地区经济的起飞、新老核心区在市场、原材料以及投资等方面的冲突(Gilpin,1975)、国际***治经济霸权的周期变化(KatzenstEin,1978)、落后的贸易伙伴进步超过了某一临界状态(Gomory and Baumol,2000)等都将引发贸易摩擦。在贸易***策的***治经济学中,既关注一般选民的利益,又重视来自特殊利益集团利益的国内***治决定了***府的保护行为(Grossman and Helpman,1994),贸易保护、自由化及报复的过程是外国寻求保护的***治市场与本国决定报复以应对外国保护的***治市场之间的互动过程(Gould and Woodbridge,1998)。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用经济模型证明,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如果超过GDP的1.5%,两国之间就会发生“激烈摩擦”;要是超过2%,就会引起报复措施;如果对一国的贸易顺差超过该国贸易额的25%~30%,就会演变成***治问题。例如,近年来中美贸易贸易逆差已从2002年的42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633.2亿美元,增长了3.8倍多。中美双方的矛盾更加突出和尖锐,***治因素在中美贸易摩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见表1)。
配额(尤其是纺织品)和反倾销(主要是工业品)上。1989年以后,***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在中美经贸摩擦和争端中并存。例如:1991年和1993年的两次所谓“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售导弹”事件、1998年的华裔科学家“核间谍案”等,美国一次次制造各种事端,对中国实施单方面的技术出口管制。特别是1999年5月,美国众议院提出了“考克斯报告”(Cox Report),毫无根据地指责中国窃取美国技术机密,使美国***府再度加强了对我国高技术出口的监督和限制,致使1994年以来逐步扩大的中美技术贸易再次遭受重大挫折。2001年,美国批准对华出口许可证990个,涉及金额仅2.27亿美元,占美国批准出口总金额的2.8%。2002年1月,在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许多***界要员和学者都表示应通过对中国管制,使中国的科技和经济水平与美国保持50年的距离。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有多达几千页的清单。这些“大棒”时常会视美国的需要打到相关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身上。
转贴于 近几年来,美国舆论先是夸大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实力,制造“中国经济奇迹论”,预言中国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中国将重新成为世界的中心等,然后,又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如纷纷报道中国如何削弱和损害了美国的制造业,造成大量美国工人的失业,如何威胁到美国全球供应链的安全,如何抢走了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和贸易等。“中国威胁论”引起一些西方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不安和恐惧,纷纷附和美国的观点。这样,美国完成了遏制中国经济增长的国际舆论准备。接下来,美国开始采取经济和***治手段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遏制,如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越来越多地使用反倾销调查和贸易配额限制[10]。据相关统计资料,1979年至2005年6月,国外对中国启动反倾销调查案件共713起,发起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有112起。2007年6月,美参议员舒默又提出新议案,为回避美国***国际汇率报告中中国未被认定操纵汇率这一事实,在新的议案中将“汇率操纵”改为“汇率偏离基本面”。根据新议案,一旦美国***府认定某个国家的货币有“偏离基本面”的情况,即可视为相关国家在双边贸易中存在“倾销”的行为,这样就把汇率问题直接和商品倾销联系在一起了[11]。
2007年5月,在全美高智商组织主办的一场“中国繁荣会给美国带来麻烦吗?”的辩论会上,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说:“对美国来说,最好的情形是在国际体系中保持最强大国家的地位。别的国家与你的差距越大,你就越安全。如果未来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还像过去20年那么快……如果中国崛起了,美国的麻烦就来了。”显然,由于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重大差异,美国的保守主义者不愿看到中国强大和崛起,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必须从战略上对中国进行遏制。而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方向是最理想的方法[12]。美国的意***是要中国承担其调整全球经济失衡的代价,使中国未来仍旧是一个廉价商品的提供者,而不会像日本崛起那样对美国构成全面挑战,从而一步一步地掌控中国未来。
国际***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IPE)一直认为,贸易***策是由***治市场决定的,而不是所谓“仁慈的***府”为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产物。在***治市场上,选民和利益集团是需求者,***治家和官员是供给者,他们之间交易的对象是公共产品——贸易***策。作为研究经济和***治互动机制的专门学科,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治经济学-直努力将国际/国内、***治/经济(社会)结合起来,以增加我们对世界***治经济现象的理解。而对国内制度的深入研究无疑为沟通***治、经济过程以及联系国内、国际要素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国内制度对于理解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在于,国内制度能够改变国内不同***治力量关系的均衡,改变行为体组织集体行动的成本与收益,从而能够促进***策的转变。制度也决定公共***策的排他性,如果一项***策能够对特定集团产生排他性收益,那么该集团就有克服集体行动难题的动力,从而推动有利于自身的***策的通过。1935年,沙特施奈德(EESchattschnEider)在《***治学、压力和关税》一书中通过对《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的分析指出,美国高关税是因为寻求进口保护的特殊利益集团控制了整个立法过程[13]。在关税法案立法过程中,关税保护的收益集中于进口竞争部门,而自由贸易的收益分散于从其中获益的普通消费者。因此,支持自由贸易的消费者没有组织起来参与***治过程的动力,从而使得进口竞争行业能够游说成功。沙特施奈德最后悲观地认为,保护主义的压力在***治上是不可战胜的。曼库尔奥尔森(Mancur Olson)强化了这一观点,认为进口竞争产业组成了相对的小集团,它们能从保护主义***策中集中获益;而能够从自由贸易中提高福利水平的消费者却面临不可避免的集体行动问题,以至难以采取***治行动[14](P41)。
三、贸易的国际***治经济学阐释
***治学家对贸易***策的***治经济分析要大大早于经济学研究,他们一般把一国的贸易***策放在“国际***治经济关系”的框架中考察。由于***治科学的主题是研究***府或国家的活动或行为(包括权力、权威和冲突),以及***治系统的“替社会作权威性的价值分配”的功能,所以国际***治经济学家更多将国家或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即将人的行为抽象化,倾向于强调功能上的关系,这与经济学完全从个人理性出发推导出集体理性的方式大相径庭。国际***治经济学主要探讨各种国内和国际***治因素对国际经济关系各个领域的影响,尤其是围绕***府和霸权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所忽视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根据这些理论所研究的不同领域,可将其划分为国际贸易的***治经济学、国际金融的***治经济学、经济全球化的***治经济学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治经济学。国际贸易的***治经济学主要分析各国在贸易***策制定中经济与***治的互动影响以及国际贸易体系的安排。
在实践中,贸易***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治过程。不论贸易***策的结果是支持或反对贸易自由化,实际上都是代表不同利益集团与贸易***策制定者或立法者多重博弈的结果。国家通过制定贸易***策来规制国内或国际上的贸易活动。J.A.熊彼特曾认为“***策就是***治。”[15]任何***策的制定过程都是各种***治力量多次反复博弈的过程。一国在其国内贸易***策的制定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或其他原因,往往会产生支持和反对贸易***策的两个对立的利益集团,哪一方能够在规则制定过程中俘获决策者,哪一方就能够赢得对自己有利的***策。有时还存在***策制定者主动被俘获的情形,这时的***治博弈结果可能是双赢,利益集团和***策制定者都从***策制定中获利。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外交部门、***门、中央银行、***门和每个产业的管理部门都有其管理范畴,而在国际贸易***策的制定过程中,由于利益表达者对不同部门的接近程度不同、影响程度不同,***府部门卷入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和利益选择程度也不同,从而使***策制定者产生实现利益的冲动,其结果是加剧了贸易***策制定过程中的***治化趋势[16]。
在许多国家,对外贸易***策的制订始终为***治利益服务,贸易***策实际上是由受到贸易***策影响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权衡的结果。这方面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前面提到的20世纪30年代沙特施奈德的《***治学、压力和关税》[13]。在这本书中,沙特施奈德对利益集团在1929年~1930年的美国《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开创了研究美国利益集团在贸易***策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先河。50年代,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发表《集团行为与国际贸易》[17](P30 46)。他提出,在某些情况下,对国际贸易的分析可以从国家层次上的集团行为中找到有用的工具。沙特施奈德和金德尔伯格对利益集团影响贸易***策形成的分析都主要借鉴了***治学的研究方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以后,有学者对利益集团影响贸易***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戈登塔洛克(Gordon Tulock)明确提出了关税是利益集团游说结果的观点。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研究了贸易保护的内生形成过程,提出了不同的***治经济学模型。这些模型建立在经济学自利方法之上,即选民、利益集团和***策制定者都追求自身福利最大化。学者将贸易保护的***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大致分为如下三类:直接投票分析方法、竞选分析方法及***治支持函数分析方法。
例如,依据***治支持函数分析方法,现任***府总是力***从公众那里获得最大的支持,而***治支持由净社会福利水平、***治献金[注:***治献金可以作为为赢得更多选民的***治支持而开展活动的经费。]以及对贸易保护的***治抵制决定。具体而言,***治支持函数G可以由如下的函数给出:
G=(W-C,C,B)
=(W-C)+a1C+a2B
=W+(a1-1)C+a2B
其中,a1l,a20,W表示用传统方法度量的社会福利,C表示来自国内企业的***治献金,B表示“对贸易保护的***治抵制”。由于(W-C)代表净社会福利,这意味着***治献金对社会来说是一种损耗,它被***客在***治竞选中用于争取选民的选票。另一方面,参数a2代表***治反对给***府支持带来的负面影响。参数a1表示相对于社会福利,***府对***治献金的估价(或***治献金的“价值”),a1>1意味着***府对一美元***治献金的估价大于其对公众手中一美元的估价。a1-1则表示***府由接受一美元的***治献金而得到的净收益[18](P6 7)。
显然,贸易保护通常不仅减少了国民的福利水平,还将收入从公众或消费者手中再分配给受保护的部门。然而一般公众通常并不知情。即使公众真正意识到贸易保护的成本,他们通常也不能在***治上有效地组织起来。因为尽管总报酬不低,但对于每个个人而言,其从中获得的利益实在太小。在***治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理性的无知”。另一方面,特殊利益集团则被组织起来施加其***治压力,或者游说***府与***客去实施某项有益于其自身利益集团的***策。在竞选分析方法中,这些行动由来自特殊利益集团的竞选献金体现[19](P48 49)。例如,2006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和2008年大选,使美国***治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贸易***策上,这种变化使不同利益集团的分歧更加突出。民主***和共和***在贸易***策上的立场,可谓泾渭分明。就贸易问题在国会投票结果来看,民主***对自由贸易的支持率一般不超过50%,而共和***的支持率则超过75%。显然,民主***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而共和***则奉行自由贸易原则。从本质上说,两***在贸易问题上的态度无疑反映了其代表的利益集团的立场。为取得劳工组织支持,在制造业衰退的中西部竞选活动中,奥巴马的演讲极力反对自由贸易。因为这些地区工会势力强大,不断向国会民主***议员以及奥巴马施加压力,反对当时布什***府的自由贸易***策,并要求保护劳工权益。劳工组织和多数民主***议员指责,布什***府利用贸易促进授权所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造成收入差距扩大、制造业工作机会流失以及巨额贸易赤字难以平衡[20]。2007年3月,美国工商业委员会和劳工-产业联合会等组织竭力阻止对布什总统贸易促进授权的延期和推迟所有的自由贸易协议。为赢得劳工利益集团的支持,奥巴马在竞选中不时提出从劳工、环境、安全等标准出发,审查美国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21]。
与此同时,国际***治经济学通过对国际贸易体系的分析认为,不同国家的人民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参与程度是非常不平等的[1](P179)。在国际多边贸易体系的确立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摆脱国际***治和国际关系的阴影。国际***治经济学创立者之一的苏珊斯特兰奇(Susan Strange)认为,国际社会主要存在两种权力:一是联系性权力,二是结构性权力。联系性权力指甲迫使乙去做其原本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权力,结构性权力则指“形成和决定全球各种***治经济机构的权力”,世界各国及其***治机构、经济企业、科学家和专业人员都不得不在这个结构中活动。通俗地讲,结构性权力是决定办事方法的权力,是构造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权力,是决定***府与人民、国家与市场之间相互关系框架的权力。
联系性权力和结构性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哪个更重要?在苏珊斯特兰奇看来,结构性权力更为重要。其一,***治权力和经济权力越来越难以区分。一个人或一个国家有了金钱就可以购买或垄断一种商品。一个人或一个国家控制了权力就可以迫使别人或其他国家来顺从他或他的偏好。其二,结构性权力是分散和隐含的,是由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四个各不相同但互有联系的结构组成。权力就是通过这四种结构对特定关系产生影响的。斯特兰奇认为,结构性权力是不太容易看出来的,权力拥有者能够扩大或缩小其他人面临的选择范围。与联系性权力事事要通过运用***事***治的强制手段迫使别国就范相比,结构性权力是在强制性力量尚未发挥作用之前已经由对方做出了符合自己需要的选择[22](P115)。
在国际贸易体制中同样也存在着这种结构性权力,结构性权力充分体现了贸易体系中强国权力的影响力。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在阐述贸易问题时,往往从有关的国际组织开始谈起,这给人们一种虚假的印象:贸易关系实际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似乎就是贸易“体制”——各国***府同意的规则和安排,但实际上,贸易体制反映的是最强大国家的利益和讨价还价的力量。国际贸易组织的目标是由集团中最强大的国家或者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强国之间的磋商来确定的。这些国家或国家集团将规定他们通过组织进行合作的范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目标是美国确定的,因此,这些目标要受到美国国会规定的***府权力范围的制约。GATT及其继承者世界贸易组织(WTO)事实上都扮演着成员方特别是发达国家成员方调整国际关系的杠杆角色。比如,加入WTO的谈判过程就是国际外交的***治较量过程,美国主动提出将支持中东国家加入WTO,就是出于***治和战略的考虑。而美国与中国就中国加入WTO长达14年的谈判过程更不仅仅是一个入世的程序,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治较量[23]。
以上的分析说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或观点对国际贸易的阐释存在着误区,需要一种新的解释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国际***治经济学家转而以***治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去研究贸易***策问题。这种分析吸收了***治学的思想和研究成果,从中提出关于国际贸易的国际***治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较好地解释了现实中的贸易现象。
文献:
[1][英]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王亚飞.贸易摩擦理论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2).
余道先,刘 威.战略性贸易***策理论的产生、发展及研究展望[J].当代经济研究,2009,(4).
佟家栋,王 艳.国际贸易***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J].南开学报,2002,(5).
李 伟.战略性贸易理论研究述评[J].决策与信息,2008,(12).
David B.Yoffie.American Trade Policy:An Obsolete Bargain?[M]// John E.Chubb,Paule E.Peterson.Can the Government Gover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89.
李 琼,宗 刚.战略性贸易***策中的产业***策及其绩效[J].中国软科学,2003,(8).
唐宜红,徐世腾.***府对利益集团收入的关注与贸易摩擦的形成——基于贸易***策的***治经济学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6).
邹小宇,朱 宇.中美贸易摩擦历史、原因和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9,(3).
[10]牛向东.美国迫人民币升值采取的手段和我们的对策[J].金融研究,2004,(3).
[11]成 洁.对美国试***用反倾销方法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7).
[12]孙希良.美国施压人民币汇率的***治因素[J].******干部论坛,2007,(11).
[13]曲 博.国际经济合作的国内制度分析[J].世界经济与***治,2007,(1).
[14][美]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5][美]JA熊彼特.《***宣言》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地位[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3).
[16]戴佳倩.贸易与***治的互动及其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7]CPKindlebergerGroup Behavior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1,(1)
[18][美]G.M.格罗斯曼,[美]E.赫尔普曼.利益集团与贸易***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9]丘东晓,等.国际贸易与投资前沿[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0]I.M.Destler.American Trade Politics in 2007:Building Bipartisan Compromise [J].Policy Brief,2007,(May).
[21]孙洪波.利益集团、***治分歧与贸易***策[J].拉丁美洲研究,2008,(6).
国际贸易学篇10
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带动了国际商事活动蓬勃迅猛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国高校培养既懂国际商事活动又能运用国际商事法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符合这一要求的国际商法课程日益受到重视,在法学专业、国贸专业都相继开设,甚至发展成为国贸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然而,作为非法学专业开设的一门法律课程,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与法学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要根据国贸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明确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任何教学活动均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①教学目标应该和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型的法律人才。既包括适合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法律服务和企业法律实务等工作所需要的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又包括从事法学教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因此,《国际商法》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只是一门学科而已,学习只是为了以后面对国际商事活动时,能够较快的进行法律事务的处理。但是国贸专业不同,国贸专业培养的结合贸易、法律、外语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那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商法是为了使他们懂得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加强他们法律意识的培养,为工作中订立外贸合同、预防和解决国际商事贸易活动出现的纠纷奠定基础,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的主要教学内容:
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商法》是让他们了解掌握规范国际商事主体及国际商事交往过程的各类法律。因此,只要是与国际商事主体、国际商事交往有关的的法律似乎尽可囊括,而不必拘于其法学部门的归属。从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国际商法教材看来通常包括商事主体法、合同法、买卖法、产品责任法、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法、国际贸易结算与支付法律、国际商事仲裁法。不过,国际商法内容很多,但往往课时有限,在各类高校32-74个学时不等。如何使得学时和学习内容平衡,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实用性。国贸专业中专门开设有国贸实务、运输、保险、国际结算等等课程,这些课程的一些内容和国际商法的内容是相重合的,这时候我们应该突出国际商法独有应用和实用性强的内容进行讲授。如《商事组织法》、《合同法》、《法》、《产品责任法》等等。
三、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方法的使用:
(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和交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教育情况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式。1②法律课程的学习,有很大一个作用是为了解决纠纷。案例教学法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能使得案例教学法成功呢?第一,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选典型性和时效性近的案例---在有限的可是和浩瀚的国际商法内容中选取符合具有典型性的综合性案例,激起学生参与、讨论、调查、解决问题的兴趣。社会在不停的发展,我们要注意选取新案例,不能选取早已经过时的案例。第二,案例准备阶段有的国际商法案例较为复杂,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当事人、标的、经济贸易关系,可能相关的知识面太广,为了不耽误课时,加大学生的参与面,在课前可以讲案例的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查找案例的相关资料、课前讨论和思考。第三,课堂教学阶段,注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做好引导工作。在学生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突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直接讲授法。国际商法课程中,依然还是有一些涉及概念、原则的理论性内容。我们不可能所有的课程内容都能找到具体适用的案例。所以传统的直接讲授法依然有它存在的必要。例如国际商法的概念,发展历史,这些采用直接讲授的方法更能理解和掌握。只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参与和理解,在讲授时要采用比较生活化的语言,适当的结合一些小的例子和习题加深以便学生掌握。
(三)情境教学法。现在国家支持人们创业,国贸专业要培养创业应用型人才。国际商法课程要注重法律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应充分使用情景教学法。如何使得学生对国际商法的内容不觉得枯燥,不是死板的条文,在内容传授上引入情景教学法。比如在商事组织法中对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公司的注册内容的讲授上,我会带领他们实际模拟操作注册程序。在学习合同法时,我会将学生分为买卖双方,谈判和签订正式的外贸合同,让他们去解决谈判中的纠纷。在讲产品责任法的时候,会引导他们如何进行产品商标的注册,自身权利的保护等等。通过这些情景教学法的使用,使得学生实践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也使得国际商法的书面知识牢牢掌握。
(四)模拟法庭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法学专业教育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在国贸专业学生授课过程中使用也是非常适合的。通过学生对法庭审判、仲裁案件的全过程全真模拟,能够形象、直白的了解法律程序的相关知识。在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学生以扮演法官、仲裁员、人、原告、被告的方式,对不同群体的自我权利保护有深刻的认知与体会。通过国际贸易交易过程的模拟,学生通过对进出口企业外贸合同谈判和订立的,处理外贸的纠纷的谈判的演练,能够对国际商法中合同法和国际货物买卖法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比较学习法。国际商法涉及到世界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为了更好的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比较学习法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如在两大法系知识的传授时,可以结合中国大陆法系的法律现象和中国香港的法律现象进行比较,能够使得学生对两大法系的异同有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在对公司法、合同法知识的讲授时,可以列举一个小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同一案例在中国、英美、国际条约等的法律规定是否相同,分析各自体系法律制度的特性和优劣。在使用比较学习的教学方式时,要注重学生用该种方式归纳、思考总结知识点。
(六)现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大学城、微课等校园现代化的管理平台,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案例、作业等教学资源上网,方便学生查阅、学习、检测,同时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实现开放性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解决了传统黑板粉笔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美观性、实用性等特点。在上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内容是教师备课时已经写好的内容,不需要像传统的黑板写字,学生在课堂内可以吸取更多的知识,同时,音乐、***案等多种因素的穿插,使得学生在观看多媒体学习时兴趣高昂,参与度更好。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