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第1篇
本文基于对现阶段普通高校中信息工程专业发展趋势的分析,揭示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从专业特色,加强实践环节和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来体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建设的意义。从新开课建设对本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高水平的优秀教学效果的影响突显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实施的作用。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意义;作用
在吉首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1997年开始招生至今,近20年的建设与执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日趋成熟。随着电子信息新技术和半导体新产品的出现,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培养[1,2]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建设[3-5]和课程建设[6-8],人才的培养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从2012年开始至今吉首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开设了多门新开课。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突出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程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建设的意义
(一)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现阶段,因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已成为大部分理科考生的首选专业。在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突出专业特色,曾对该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等各方面进行了多次不同程度的修改,添加了一些与该专业相关和相近专业课程,如计算机、通信、电气、自动控制等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而不专的现象,专业学习迷茫,不能突出专业特色,不能把握专业重点和核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新开课程建设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为了适应技术更新和发展的需要,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加和设置新的专业课程,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专业体系。新开设的专业课程为了特别彰显本专业特色,并辐射其他学科基础课及专业方向课,从而带动其它专业的课程建设以及学科群建设。
(二)有利于强化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对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是学习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创造发明和实践能力是培养的最终目的。创新是基于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知识与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以上的能力。因此,大力发展这些技能不仅需要合理的课程设置,开展教学和创造必要的实验课程,还需要在实践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自主教育,这是创新意识和培训团队合作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的途径。首先,我们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项目,它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把电子工艺实践、EDA、ASIC电路、计算机应用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性环节加入教学活动之中。其中,在电子工艺实践中,学生在了解电子设备生产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对安装和调试电子设备的能力训练。在EDA和ASIC电路设计中,通过熟练使用计算机,培养学生对电子电路设计与分析的能力。在计算机应用设计中,则对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训练。以上教学内容是整个大学四年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并辅以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高频电子电路,微机原理与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等。结合新技术的发展,开设了《射频技术》及实验,将所学的专业课程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和通信原理等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及运用。其次,加强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通过电子电路课程设计,信号与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电子信息系统一体化设计,毕业设计教学内容,完成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中,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安排在数字、模拟、高频电子技术课程之后,本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电子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本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主题,使用电子CAD工具***完成设计。信号设计和信息技术课程则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给定的信号采样策略和信号采集系统,并使用计算机来完成对信号的分析和处理,这一环节注重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电子信息系统设计集成是在电子电路设计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课程设计训练进行了两个链接后,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全面的电子信息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毕业设计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测试。在毕业设计阶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工作,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单位的工作,毕业设计的主题多是结合单位工作内容并决定,也有一部分是基于教师科研课题的内容,或是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改革的一部分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基本能力,在大三下学期,特开设了《电子设计竞赛基础》这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和提高学生制作电子设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强化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大学教育中,需要体现和落实到每一教学环节上。针对这方面的训练,我们进一步开放实验室,并在实验室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鼓励学生自拟题目,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把电子信息系统的集成设计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设计类似的组织形式运用到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中来,在给定一个目标系统(或学生自拟一个目标系统),由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完成总体设计到系统实现的整个过程,提交设计原型和设计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系统的整体思想,技术创新和团队精神的分工与合作,在毕业设计阶段侧重于信息检索,国内外发展状况分析、技术路线、创新的培训和考试。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建设的作用
首先,高校教学建设是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建设,包括专业和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包括教材、师资队伍)、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学风建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新开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之一。根据多年的新开课程建设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新的电子信息工程课程建设涉及到相关课程教学及其相关链接的方方面面,是许多因素的集合,包括教师、条件、效果等等,这些工作通常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会遇到。因而有效解决这些环节是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的建设,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促进这些链接的建设,如能使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促进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内容更新、改进课程与教学管理水平的影响,使其标准化和科学化,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电子信息工程的新课程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甚至是已建成的高质量课程也面临更新与发展。在教材建设,例如,一部成熟的教材在内容方面,虽然相对稳定,但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具有知识的滞后性,所以改革旧的内容,补充成熟的技术前沿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教材建设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教学条件建设,几年不发展,不变换,将落后于科技的发展。同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是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对高校来说,课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等教育质量高低。高校是通过实施教学计划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是构成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单元,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须常抓不懈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相关改革是有其自身规律的,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相关改革最终目标是如何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一旦违背了这条规律,就相当于违背了高校的根本任务,也就意味着改革失败。所以,高校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一切改革应顺应其自身规律,围绕教学改革来进行。新开课程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归宿和落脚点。教学改革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不是单一的,但教学改革的核心不会变,即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这也是新开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对高校的技术要求较高。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本质,因此,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同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能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化投资渠道。长期以来,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中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高等教育系统的有限资源和实现高效益教育目标的矛盾。主要反映在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建设上的资金投入不足与创新素质课程的矛盾。二是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如何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减少浪费,是教育管理必须考虑的问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理论提出后,使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能与本专业内的相关事情分清主次,在较短的时间内,人们找到了该专业合理的投资渠道,即合理配置人力、财力、物力,优化投资渠道,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程建设上的投资是一种战略性的投资,具有远见卓识。许多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建设是分期分批进行,尤其在重点课程的高级人才引进、教学设备更新、教材的编写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次,对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程建设可以创造出该专业高水平的教学成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内涵清晰、投资明确,使其相比于其它课程来说有更清晰的方向、更严格的组织、更多有利的条件、更高的热情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且容易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新开课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对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新开课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开设的课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是否能真正促进学生掌握新技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特别是在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
参考文献
[1]李如春,沈永增,贾立新.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2,1(101):150-152.
[2]李国龙.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戏体系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24(3):30-33.
[3]谢勇,胡学龙,蔡钧,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4):20-22.
[4]郭宝增.电气信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高等理科教,2011,5(99):133-137.
[5]林训超.浅谈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改革特色[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28-30.
[6]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2):139-140.
[7]周萍,刘锦高.构建新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4(1):81-85.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第2篇
>> 浅谈高职电子专业的C语言教学 信息类专业C/C++语言教学规划 电子信息类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探讨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探讨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EDA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刍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中Proteus软件的应用 浅谈电子信息专业中的教学模式 数学专业C语言教学浅谈 面向工程教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 项目教学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教学初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c语言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简单案例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在沿海大城市,电子信息类工作中DSP最有前途,接下来就是C底层开发和ARM单片机,本科毕业5年后平均工资都有1万元左右。可见,现在不再是“学好数理化,走到哪里都不怕”的时代了,而是“学好C语言,走到哪里都不怕”!
2 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的C语言分布情况
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C语言分布主要体现在《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专业必修课,以及《DSP技术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等专业选修课中的实验以及课程设计中,毕业设计中也广泛体现。这些专业课涉及到的处理器,如单片机、DSP处理芯片等,内部都有核心MCU,因此对MCU编程选用C语言进行编程,如《信号与系统》采用的是Borland C,《〈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要求的是C51,《DSP技术与应用》采用的是CCS2.0软件,《嵌入式系统及应用》采用的是标准C。以《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为例,共开设6个实验,其中1个演示性实验、1个验证性实验(软件)、3个设计性实验(分别为2个硬件实验,1个软件实验),以及1个综合性实验(硬软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占实验总数的50%。《信号与系统》课程开设了三次实验,要求进行信号的合成与分解,采用C语言实现。《DSP技术与应用》开设四次实验,全都用C语言实现。将这些课程的实验或课程设计做了一个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占实验总数(含课程设计)的64.7%。可以看出C语言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实验和课程设计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高的。
3 C语言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的支撑作用
4 C语言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不足分析
C语言最大的优点是用户不需要了解控制系统的指令系统,以单片机为例,用户仅要求对单片机的存储器系统结构有初步了解。同时C51编译器对寄存器分配、不同存储器的寻址及数据类型处理等细节自动管理;程序可读性好,移植容易。用C语言来编写目标系统软件,会大大缩短开发周期,且明显地增加软件的可读性,便于改进和扩充,从而研制出规模更大、性能更完备的系统。缺点是占用资源较多,执行效率没有汇编高。例如:对于目前普遍使用的RISC架构的8bitMCU来说,其内部ROM、RAM、STACK等资源都有限,如果使用C语言编写,一条C语言指令编译后,会变成很多条机器码,很容易出现ROM空间不够、堆栈溢出等问题。而且一些单片机厂家也不一定能提供C编译器。
而汇编语言是一种用文字助记符来表示机器指令的符号语言,是最接近机器码的一种语言。其主要优点是占用资源少、程序执行效率高。
因此,使用C语言开发单片机系统或者其他控制系统,则有助于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实现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有利于学生编程思想的培养,而汇编语言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控制器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例如在学习单片机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的一章时,运用汇编语言就比较好,特别是CPU内部专用寄存器的讲解。而在定时器与中断系统这一部分的介绍时,利用C语言比较好,程序简单明了。
5 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C语言的特点、发展及分类,并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对单片机、DSP、嵌入式等课程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进行了统计,并举例说明了C语言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的影响及支撑作用,表明C语言教学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然后,分析了C语言目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将C语言与汇编语言进行融合教学的思想,以期作为参考。
【参考文献】
[1]龚丽.浅谈高职学院的C语言教学[J].广西轻工业,2010,12:99-100.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第3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课程设置;能力培养
本文将结合我们多年的教学改革,介绍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实践。
一、加强基础,“宽”、“特”结合,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使毕业生适应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存贮、显示和控制及总体设计等工作领域的需求,我们认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从电子信息系统需求基础出发,以信息源为起点,执行器为终点:信息源-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识别-控制执行。我们认为,宽口径专业不等于无特色,各学校应反映专业的特色,突出优势,真正实现交融互补,基于此,结合我院仪器科学与技术、检测与信息处理技术的教学科研特色,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定位在信息检测与处理特色上,突出信息处理基础和工程实现,将课程分为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和工程实现两类主干课程。系统设计课程主要有:信息论基础、信号与系统、随机信号处理、传感器技术、通信原理、电磁场与波、微波技术与天线、数字信号处理、***像处理、模式识别、自动控制原理等;工程实现课程有: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DSP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等。为了加强系统概念,设置了电子信息系统课程(例如电视原理及应用或电子仪器与设备等)进行综合。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多种小学时的概论、专题讲座课程,并根据社会需求组织教学,这样既发扬了专业特色,又使教学组织灵活,教师将当今的许多新理论新技术引入教学,缩短了学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距离。
二、提取课程共性,建设系统化实验室
1.电子技术实验中心
本中心主要开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电子工艺实践、电子CAD基础等硬件基础课程实验,承担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和部分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部分任务,属电子线路内容的毕业设计,并面向全院电子类基础课程实验。
2.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综合实验室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综合实验中心室建设同样也是从电子信息系统的概念出发规划的。本实验中心的主要以计算机为基本单元、设备全部联网、完成的课程本科生实验有:传感器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像处理、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数据库与数据结构、电子CAD、ASIC电路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同时承担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设计部分信息分析、采集处理等部分任务和信息分析处理内容的毕业设计。
3.专业实验室
专业实验室是将本专业课程殊实验综合而成的,同样是从电子信息系统的概念规划的。主要包括:电磁场与天线、微波技术、电视原理、电子仪器与设备等,并承担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中部分内容和属电子仪器类内容的毕业设计。
三、强化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在1999年6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为高等院校的办学指明了方向,在办学中要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创造发明的能力,是学生工作能力培养的目标。上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合理地设置课程和教学安排、开设必要的实验课程等,而且还需将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
1.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性环节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在教学环节中,我们加大了实践性环节,这些环节包括:电子工艺实践、金工生产实践、EDA、ASIC电路、计算机应用设计等。电子工艺实践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电子设备安装、调试的能力和电子设备生产过程的概念,包括元件识别、制板工艺、焊接工艺、安装调试实验等。
2.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培养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电子线路课程设计、信号与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完成。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本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电子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在完成数字、模拟、高频电子技术课程之后进行的。要求学生利用电子CAD工具,根据教师给定的课题进行***设计。信号与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本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求学生对于给定的信号完成采样策略设计、信号采集系统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完成信号分析与处理。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电子线路课程综合设计和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两个环节训练后,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电子信息知识的能力,本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系统总体能力。
3.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意识之中的内容,需在每一教学环节中体现和落实。我们从管理上实现了实验室开放,在实验室课程教学上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鼓励学生自拟课题。在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中采用了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要求设计相似的组织形式,在给定一个目标系统(或学生自拟一个目标系统)后,要求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完成从总体设计到系统实现的全过程内容,最终提交的成果形式为设计样机和设计报告。在本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系统总体思想、技术创新思想和团队的分工、合作精神,在毕业设计阶段重点强调了信息检索、国内外发展状况分析、技术路线、创新点等环节的培养和考核。
四、结论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的实践,我们认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是一系统工程,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根据自己的特色结合社会需求,从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落实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实验室建设计划,加强工程实践环节和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湘晋.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5):25.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第4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课程群建设;课程体系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对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建设,更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群以及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建设。由单一课程建设向综合优化的课程群及课程体系建设方向转化,是专业课程建设由微观向宏观发展必由之路。文中讨论了课程群及课程体系的内涵,分析和设计了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课程群,为新的教学计划的改革和修订奠定了基础。
1.课程建设与课程群建设
高校每年都在进行着一些重点课程的建设,并且有很多教学研究都是针对某一门课程来展开的,对高校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来说,这当然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重点课程建设,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可更加有效地保障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但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每一门课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知识结构中仅仅是部分而不是全部。
为了更加全面的构建能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群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关于课程群的内涵有多种讨论[1],概括起来,课程群是指在教学计划中,内容上有关联、性质上相接近,满足同一专业的多门课程或不同专业的系列课程所构成的课程群体。
在针对某一专业的课程群建设中,需要将相关的课程组合起来进行整合,删去陈旧内容和课程间的重复内容,注重各门课程的相互衔接,统一协调处理各门课程对某一相同知识点阐述上的差别,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程建设所达不到的规模效益。
课程体系建设以整个课程体系为对象,主要针对课程的结构、比例、模块等进行宏观的指导,实现专业教学的目的和培养目标。课程群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在培养目标层面的具体化,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基础[2]。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应用宽泛的专业,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局限于石油行业。毕业后应具备设计、开发、应用电子设备和电子信息系统能力,并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开发软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因而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专业特色,也应建立“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3]。课程群建设应该在已有的重点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综合考虑,调整好课程群中各门课程间的关系,并且把重心放在课程间的内容协调整合上,进而实现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效应。
为此,针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了课程群的设计。在专业课程群中,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群的课程均为必修或指定选修课,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主专业方向;而信息处理课程群和测控技术课程群为学生辅助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在二者之间选择其一。
(1)专业基础课程群――数理基础课程群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和英语基础,此处所谓的数理基础课程群,不是指工科学生通识性的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外语,而是指为学习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在通识性基础课之后进行的相应数学物理基础课程。
具体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学物理方法等。通过课程群建设,协调开课时间和开课内容,使得这些课程与专业结合得更加紧密。
(2)专业基础课程群――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群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群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侧重学生对电工、电子、通信经典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各门课程间衔接比较紧密,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作为一个课程群,各主讲教师需要在每学年结束前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讨论各门课程下一学年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实现课程群的整体效应,使得教学效果最优化。
(3)专业课程群――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群
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群主要包括电子线路CAD、单片机原理及应用、EDA技术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系统设计、电子系统设计等。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群侧重培养学生电子技术应用及电子设计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以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获奖者的事迹激励学生,鼓励学生进入创新实验基地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将来从事电子技术设计及应用打下良好能力基础。
(4)专业课程群――信息处理课程群
信息处理课程群主要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像处理及应用、DSP技术及应用、语音信号处理等。信息处理课程群侧重培养学生进行信号与信息处理的能力。在课程群建设中,从教与学两个角度研究并更新各门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协调处理好各门课间的关系,在课程教学中引入适当的应用案例,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兴趣,还能带给学生明晰的处理过程,进而掌握原理知识及概念。
(5)专业课程群――测控技术课程群
测控技术课程群主要包括测控电路、电子测量技术、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控制论导论、虚拟测试技术及应用等。测控技术课程群侧重加强学生在测量控制和信号检测技术方面知识修养,引导学生在测量控制技术上取得初步的基本知识,开阔知识视野,拓宽学生就业领域。在课程群建设中,合理分配各门课的学时,安排好课程的先后顺序,协调处理好各门课程内容上的相互衔接关系,力***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课程建设与课程群建设的关系,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给出了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为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慧仙.论高校课程建设[J].江苏高教,2006(6):73-5.
[2]郭必裕.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对比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4):78-81.
[3]龙胜春,沈永增,何通能.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0(1):45-48.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第5篇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导论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中***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中学毕业考入大学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许多方面将发生质变。学生在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学校生活的安排、学习方法的改变,具体课程的学习,对专业的了解、大学生涯的规划等诸多方面需要有效的指导,以便顺利有效地进行大学阶段的学习。在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自2010级开始已经将专业导论列入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导论课程是针对入校新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学科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主要介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主要研究方向和就业领域,以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各类课程和对后续的专业学习有初步的全面认识,为新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提供认知和心理上的准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引领学生步入该专业的大学学习阶段。
1 教学内容的选取
作为“导论”,它的任务不是具体地为学生讲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某些概念和知识,而是要高瞻远瞩地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它的基本知识结构是什么?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与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关系是什么?信息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什么作用?它的未来发展前景是什么?怎样才能学好信息科学技术?这些正是信息类专业大学新生首先面临的问题,也是他们离开中学进入大学之后最为关切的问题。
由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知识体系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体系,各院校常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主要介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各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电子信息技术各领域的应用和辉煌成就,让新生了解该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主要研究方向和就业领域,为新生的专业发展提供认知和心理上的准备。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上主要考虑:注意介绍应用;着重介绍基本概念、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和今后的发展走向,通俗易懂;注意介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中的重大发明、发明的背景和发明者的相关资料。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课程概述(介绍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等,帮助学生学好本门课程)、消息数字化及应用(了解文字、语音和***像的数字化技术,知道这些技术在通信、计算机、家用电子设备和电视系统中的应用)、电磁波及应用(了解电磁波的概念和应用领域,以及与相关大学课程和电子设备系统的联系)、信息与通信工程(了解通信技术与通信网,建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后续课程学习的针对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整体的初步了解,为后续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基础)、互联网与物联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及特点,物联网的概念和基本构成)、自动化与控制科学(了解自动控制的应用领域,学习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自动控制发展过程和自动控制系统分类)、光电信息技术(了解光电信息技术中的激光技术、光纤通信、自由空间光通信、激光雷达和光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专业培养计划介绍及讨论(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在了解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之间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订专业学习规划等)。
2 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
2010、2011、2012年作者分别为10级、11级、12级三个年级8个班讲授了专业导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感到专业导论是一门非常必要且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许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之甚少,入学后很是迷茫。如何讲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这门课,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是逐渐摸索和体会的。在授课中采用教师讲授、指导学生自学、学生分组学习之后在全班做PPT报告、教师课堂讲评补充、课堂讨论、播放视频短片等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了解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各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内涵和外延,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通过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学生也了解了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等内容,有利于学生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学生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做好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情况的记录,期末考核采取撰写学习报告的形式,教师给出学习报告的基本要求: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学科领域;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同产业及社会的联系;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简述本课程中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提出一个本课程中你目前还不懂但想弄懂的问题;谈谈学习本课程的收获和体会;简单规划4年的专业学习计划。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2000字;提前准备,最后一次课上手写提交。
这样,初步让学生感受到大学的多种教学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近三年的期末学习报告来看,有不少题目拟得非常好。
3 教学建议
作者根据近三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的教学实践,感到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考核要求等诸多方面还是有许多有待完善、改进和提高的。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采用最新版本的相关教材,并及时补充最新的科技成果、更新最新的数据,如给学生介绍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每年讲授时这项科技成果都有新的进展,都发射了新的卫星;同时可以给学生多介绍推荐一些参考书,甚至一些好的网站、文章、视频,也动员学生搜集共享;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加强教学互动,可以带一些电子器件,如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集成电路等实物到课堂上,并适当带领学生到相关实验室参观,认识示波器、电源、万用表、频谱分析仪等常用电子仪器,以提高学生的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在考核上,应加强平时对学生的要求,可以让学生预习下一章内容,写出主要内容提纲,或提出一些问题,完成情况课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期末考查也可以结合学习报告让学生分组做PPT来介绍一些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指导学生。
4 结论
专业导论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内容要不断更新,且内容宽泛,要求教师具有本学科专业扎实的基础、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具有把握学科专业的核心、跟踪学科专业的发展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科研基础,才有可能讲授好本课程,虽然课时不多,但容量大,教师每年都要花大量时间备课。此外,讲好本门课,需要本课程的教学积累,通过上一届的教学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生在专业方面的需求、学生在哪些章节的学习上感到困难、学生的主要兴趣点在哪里、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本专业的学习等等,为提高下一届的教学效果提供必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载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钟义信.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0.
[3] 李哲英.电子信息工程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 杨杰,张中洲.电子信息工程概论[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5] 史东承,梁超.信息与通信技术学科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 张文生,唐庆菊.浅谈机械专业导论课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坛,2012(33).
[7] 谢文,滕平.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家,2012(14).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第6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压缩学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10-02
近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等学校的改革正向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方向发展。建立以学生本身为主体,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深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的能力成为高校的培养目标,为实现此目标,高校普遍出现了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的做法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专业毕业学分为180,浙江大学相关专业毕业学分为168,其他高校大部分都已压缩到180分以下。但是如果学时减少,简单粗暴的砍掉内容的办法是不可取的,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必须在压缩总学时、整总学分的过程中,协调各们课程要素之间的关系,力求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有机结合,为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要做到在压缩学时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毕业生,就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实践体系的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
一、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教学模式的选择是以增强教学效果为目的,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因学生、因课程内容等的不同来进行选择。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要使教学的过程具有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这样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从而使教学目标快速高效的实现。在通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国家精品课程的教案,利用国家资源共享课的资源,以及采用翻转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有些课程还可以采用慕课的教学形式。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所教课程的需要来选择具体采用哪一种模式,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缓解学时压缩与知识扩增的矛盾,达到学时压缩,但教学效果无压缩的目的。如电路基础可以采用清华大学的慕课教学模式,这门课程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意义重大,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兴趣,这门课程如果采用慕课模式,学生可以用较高的效率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学习过程更依赖于网络和群体的慕课模式中,学生主动研究探索的能力更能得到锻炼。
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
课程建设总体思路为:以省级精品课和校级精品课为基础,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指引,进行核心课程群的整合与优化,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学和学习为课程资源建设的依据,以课程教学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充分开放共享为目标,做好课程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和生成资源建设。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努力实现各门课程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打破以单一课程为主导的局面,进一步加大课程模块的建设,实现相关课程的重组和整合力度,理顺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优化课程衔接。打破课程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程的分类方式,对本专业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能力和知识点进行梳理,将课程分为工程数学、电路、数字系统和微处理器、信号与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信息获取与信息传输等几大模块,对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设置如C语言与软件技术基础、电路分析与模拟电子线路、信号系统与数字信号处理、数字电路与EDA基础,微机原理与单片机原理等融合性课程,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每个课程需要设置专门的配套实验课程,实验内容与理论紧密。所有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围绕一个整体的电子信息系统、通信系统或计算机网络系统而构建,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当完成所有课程模块后,通过综合项目设计环节,将各课程模块实验内容加以整合,使每个学生达到可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电子信息、通信或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水平。为了体现核心课程少而精、专业选修课选课灵活的原则,培养计划中减少必修课程数,增加选修课程数,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今后职业发展需要,灵活地选择专业课程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三、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有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围绕一个整体的电子信息系统而构建,实践教学比重作战比例增加,体现在实验中学习的理念。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加强实验课内容;在学科基础课结束后,进行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教学实习;实践教学内容注意根据学科发展情况,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当完成相关课程模块后,通过难度逐渐增加的课程设计环节,将各课程模块内容加以整合,使每个学生通过完成这种递进式的课程设计,达到可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电子信息系统的水平。本专业的课程设计递进顺序为C语言课程设计、软件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电子应用软件训练、数字电路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内容环环相扣,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确保学生完成这一系列课程设计之后能完成具备电子系统的设计与调试的能力。在生产实习方面坚持发挥企业具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工艺、密切联系工程的专业技术、具有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行业标准等的特长,将部分专业内容放到企业去学习,生动、有效的理论联系实践,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使学生体验企业实际环境和基本要求,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学院与学生实习的企业共同确定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具体实习计划、培养标准和考核要求,共同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在企业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工程伦理与道德、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学生应该掌握相关知识、清楚相关要求。实践环节结束后,企业应向学院提交学生实践环节的证明和评价,根据学生的实践环节内容和完成情况,学院决定是否给予相应课程学分。本专业加强了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航工业吉林航空维修有限公司、深圳市鹰之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沈阳航达机载公司、沈阳西子航空有限公司、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及电子产品生产工厂、公司的联系及合作办学,及时了解和掌握航空电子及民用电子发展动向,有针对性的掌握一些实用性技术。学生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鼓励学生到企业中进行毕业设计,按学校对毕业设计的要求,与企业实际研发与生产相结合,确定题目与内容,与企业合作指导学生,按照企业需求来做毕业设计,让学生获得综合训练。按学院对毕业设计的规定,采取企业导师指导、校内导师监管的原则,企业导师应该是工程师及以上的技术人员,校内导师参与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学生需要回学校进行开题报告和毕业设计答辩。
四、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
压缩学时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学院奉行“创新人才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性实践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的教育新理念。学校专门设立课外活动学分,举办学生科技竞赛来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结合我校的实习实践教学活动以及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学院设立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部级和省级的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近些年学院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参与的学生人数占总学生人数的50%以上,使学生从中受益。
五、质量保障体系
针对学时压缩后学生的培养建立了一整套质量保障体系,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实施、课程教学的进行、实验实践教学的开展等环节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文档,并针对质量要求建立质量监控点,开展包括督导评价、学生评价、教师互评等在内的评估机制和反馈机制,保证压缩学时后教学的顺利实施。
六、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注重以老带新,采用灵活多样的师资培养模式,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科研梯队,使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从而加强教师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使教师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建设出一支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充满活力、富有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在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选派青年教师到工厂或研究单位学习,近几年学校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选派了多名教师去国外进行中短期学习、参加工程实践锻炼,切实提高实际工程实践能力;发挥从沈阳飞机制造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外聘兼职教授的作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做专业前沿学术报告等;定期派遣青年教师到国外和国内重点院校进修和学术访问,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各类高等院校专业学术会议、教材与课程建设等学术活动,以提高学术与科研水平;发挥本专业教师的科研优势,吸收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学术研究能力。同时,引导全体专业教师积极申报高水平科研项目,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强调通过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建立递进式的课程设计,加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从而达到在压缩学时情况下,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笑峰,唐志***,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7):67-70.
[2]胡晓,秦剑,刘长红.基于课程群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创新导报,2010,(10):175-176.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第7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息息相关。与此同时,企业及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加大,且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能够融会贯通,实践及动手能力优秀的应用型、复合型及创新型人才越来越能得到企业的青睐和社会的认可。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往往对大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大学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这种传统的培养方式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对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开设的重要本科专业,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电子信息领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兼顾软硬件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在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获取与检测等领域从事设计与开发的能力。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教学的惯性,毕业生大部分都是理论有余,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工程应用能力欠缺,企业所需人才的素质培养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成和实现。现阶段,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教育教学理念陈旧,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的落实,还是教学过程的开展,都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对相应课程的实践教学重视不足。2.专业知识内容更新较慢,与企业需求脱节。当今,电子信息行业正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步伐也在加快。然而教学过程中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陈旧,讲授内容更新较慢,且相关课程教师与业界企业联系较少,对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认知不足,导致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能做到多课程知识内容相融合。由于硬件平台更新速度和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不匹配,导致在实践内容的设置上应用性不强,与企业所需技术及技能相脱离。
三、课程设计环节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强化
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现状,不同的高校也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教学、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力争人才培养最大可能地满足企业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不同高校也都在改进、优化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期取得最好的人才培养效果。结合本校的发展定位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工程实训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以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特点,并汲取和爱尔兰塔拉理工学院合作办学的经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课程设计环节进行了强化,加强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升其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进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课程设计共包括四个,分别在第四至七学期进行,具体每个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侧重点、涉及课程等分别如下。1.课程设计I面向人群: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题目:(a)音响放大器的设计;(b)增益可自动变换的放大器设计。本课程设计题目及功能要求可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适当做调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本课程设计在第四学期开设,要求学生运用分立元件及集成芯片实现设计题目所要求的功能,其主要侧重于对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进行资料查阅、电路设计、电路调试及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2.课程设计II面向人群: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题目:(a)温度湿度检测系统设计。(b)高效率DC-DC开关电源设计;(c)四旋翼飞行器设计。同课程设计I一样,题目及功能要求可根据指导老师的要求适当调整,两个题目学生二选一来完成。本设计是在学生学习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之后开设的,主要是侧重于带控制器(单片机)的小型电子系统的设计、仿真以及系统功能实现,旨在强化学生对控制器硬件资源的应用及辅助电路的设计,并加强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以及软硬件系统的协同调试能力的训练。3.课程设计III面向人群: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题目:(a)基于Hi3516C的运动目标检测系统设计;(b)基于单片机的六自由度机械臂控制系统设计;(c)基于WIFI模块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d)电动汽车的控制系统设计。本课程设计是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及EDA技术等课程均讲授完后,在第六学期开设,设计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行选择所应用的控制器(单片机、DSP或FPGA)。课程设计题目朝多样化和趣味化演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选择设计题目,同时对某些难度大且功能多的设计题目允许学生组成团队来完成设计工作,这可有效促进学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互助进步,并有效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及团队协作能力。4.课程设计IV面向人群: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课程设计是在完成所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及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后在第7学期所开设的,该阶段不再采用统一布置设计题目集中指导的方式,而是把每位学生都分配给一位专业指导老师,设计题目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协商确定,并要求其有一定的难度和综合性。该阶段的课程设计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整体掌握能力、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完成系统设计的工作能力的培养。从选题、设计方案确定到具体软硬件功能实现等环节,都需要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进行学习、验证和设计来完成。以上四个课程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递阶,由专业基础课知识的运用逐步过渡到专业课知识的综合运用,由基于分离元件的简单系统设计逐步过渡到基于控制器的片上系统设计,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效优化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总结
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将专业理论授课与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且将不同课程知识的应用串联起来,做到了课内多知识点融合,跨课程知识综合,并逐渐构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层次与结构,为专业知识的综合掌握及应用创造了条件,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逐渐完善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越来越得到用人企业及社会的认可。
作者:李义丰 褚御芝 朱晓梅 包亚萍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潘宇,李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28(5):25-27.
[2]宋跃,杨雷,杨杰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实践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4,21(1):95-98.
[3]鲍玉***,黄文生,钱显毅等.适应“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探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4,27(6):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