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篇1
【关键词】和谐氛围 情境自主 学习开放 形态
以生为本,重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育人的课程,毫无疑问,更应注重以生为本,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新的课程标准已实施了几年,但传统教学的思想依然影响着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沉闷、机械化和模式化,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弊端依然存在,要彻底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消极的影响,必须重新认识和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思想品德课堂。下面就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重构思想品德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最佳和谐的学习氛围
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营造和谐氛围,给学生和谐发展的心理境界,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张扬个性,培育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和信念,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教师的主宰地位,使学生的尊严和人格不得不屈服于教师的权威和意志。学生在教师面前普遍存在着畏惧、紧张、自卑心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改变“紧张”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敢于质疑,不怕出错和失败,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就是要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奋和愉。
二、创设有趣情境,给学生以快乐的学习体验
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学习过程不可避免会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觉得有趣,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因此,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种魅力,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兴趣盎然地学,以从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增强课堂教学的情境和乐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利用多样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保持学生的兴趣。如漫画、小品、故事、录像、多媒体课件展示逼真的景观,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兴趣大增。第二,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第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如在讲“情绪”时,我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将纷乱如麻的细线团理顺。开始时,学生个个非常自信,几分钟后,有人开始不耐烦了,有人仍专心致志,有人就已经不干了。于是我立即让学生谈谈自己现在的情绪,以及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把书本的知识迁移到情境之中,既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又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使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
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自主学习权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便明确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切实做到以生为本,改变学生观念,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上,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精心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凸显出米,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拓展开放形态,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
“为学生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我们要在思想品德课中优化各种教学要素,使全体学生获得广阔的学习时空和充分展示生命活力的平台,就必须将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在这里,课堂形态的“开放性”,应该是全方位的拓展,例如:
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材也不再是课堂的唯一材料,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学生记住、背会了书本多少知识,而是以教材为载体,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冲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使用教材,又要求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如时事热点、社会焦点、影视传媒、网络信息等,引进必需的素材和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
二是教学结构的开放。即不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程序的严密和教学结构的完整,而关注教学过程的实效,注重学生多方面的收获与素质的提高。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安排教学程序,适时地调整教学环节,不墨守成规。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从来没有固定的教学设计,只有最合适的教学设计。
三是学生思维的开放。传统教学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富有生命力的思想品德课应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特征,不去追求某种标准化的、狭隘的、唯一的方法和答案,强调多元价值取向,答案不求统一,允许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大胆发表个人见解,鼓励创新,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
四是教学评价的开放。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机的组成部分,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仅局限在教师,如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等等。而新课程改革则进一步提出了“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自主学习、与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和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以及发现、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既关注教师的行为,更强调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是怎样学习的,这更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2]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为了学生成长可以适应社会发展,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订课程标准。”可见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课首先要求以学生为核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需要革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有部分不适合当今的教学,最后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学习到的知识,做到学有所用。
一、以学生为核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这意味着师生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师生关系也需要随之改变。古语有云:“石本无火,相击而出现灵光。”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时刻保持激情昂扬的精神状态,以强烈的事业心与社会责任感来激发学生对道德的向往与思想境界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做到角色上的转变,由传统的授课者转变为课堂的参与者与引导者,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变为动态的知识研究者;同学生经常交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思想问题,对道德问题提出疑问,做出选择。一旦这样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我们便可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即让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完成,让学生敢于提问,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
在讲解八年级上册《诚信做人到永远》这一章节中,让学生自主讨论自己身边有哪些诚信的事例,自己做过哪些诚信的事情,新闻媒体有报道过哪些诚信的典型事件,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这些经验。同时让学生提出看到过哪些失信行为,并在教师的带领下对这类行为进行反省,即什么样的动机会产生失信行为,这样师生一起沟通讨论,诚信内容不知不觉深入学生心中。
二、以学生为主体,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
开展辩论比赛。在大学的辩论赛上,有很多关于思想道德的辩题,可以锻炼正反双方的思维与辩论能力,这点实际上在中学也适用,特别是思想品德学科。通过课堂辩论,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应变能力,更可以通过辩论比赛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精神与观点阐述的能力。通过对一个道德热点话题的辩论,让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问题,揭示问题的本质原因。例如,对于最近网上热议的《老年人倒地扶不扶》的问题,同学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正方阐述应该扶,这是道德底线;反方阐述初中生不应该去扶,而是应该打电话报警。通过这样的辩论,增强学生对道德问题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教学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靠团队协作取胜的社会,对于思想品德课上的学生来说,想要平稳地融合到社会当中,就需要具备合作的能力与素质。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由重点培养竞争转向重点培养合作的教育。组织小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实际上也就掌握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四、在生活中实践理论知识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意义很强的学科,学习到的知识都值得学生在生活中应用,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笔者曾到北京一所特色办学模范校参观学习,我们在主人的陪同下参观校园,由于是上课时间,所以走廊没有学生,当我听着主人的介绍时,迎面的拐角处突然出现一名快速走路的学生,当她发现我们一行人后,把脚步放慢下来,走到我们面前微微鞠躬说“客人好,老师好”,之后又缓步离开,当走了稍远时才恢复快速的脚步。这一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想这名学生应该是去帮教师拿什么东西才显得这么匆忙,但是在见到客人的时候并没有呼啸奔跑而过,而是微微鞠躬,这一举动更是让我们对这所模范校刮目相看。后来经校方介绍得知这是学校特色礼仪的一部分,因为学校主办月季花文化,因此在敬礼的时候要像月季一样微微颔首,学校结合月季文化,制订了一些相应礼仪要求,这些内容都在思想品德课上由教师教给学生,正好结合《友好交往礼为先》单元的内容,做到了理论同实际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治教育是灵活的、丰富的教学,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社会实践、学校实践、家庭实践来施展学习到的思想品德知识,让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真正地融入学生的个人品质当中。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篇3
一、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彰显发展性
从整体上看,“2011版”吸收并传承了“实验稿”的精神和内容,基本尊重原有的结构体系,基本保持原有的内容设计,基本保留原有的目标定位和实施建议。因此,可以说,“2011版”与“实验稿”是一脉相承的。
具体来看,标准内容从21页增加到23页;对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义;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化了课程的核心要求;课程目标不再区分总目标与分类目标;课程内容由原来的“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三大板块进行了重新整合;活动建议都有编号,直接与课程内容一一对应;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略作调整。这些变化都是基于当今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新问题、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初中学生成长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课改实践中遇到的新困惑等实际进行的。比如,“2011版”在“认识自我”中增强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在“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增加了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以及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独特价值等内容。
笔者认为,“2011版”体现了课程建设、课程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课程改革纵深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重要举措。本次修订适当强调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教育三部分教育内容,注意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和确立全球化视野,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强调情感发展对品德培养的重要性,提出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二、优化重组,删繁就简,凸显逻辑性
“2011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特别是重新划分了三大板块内容,把原来“实验稿”中的“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和“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修订为“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和“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样更符合逻辑要求,因为“实验稿”中的“我与他人的关系”与“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存在着交叉和重叠,“我与他人的关系”这一部分中就包含着“集体”部分的内容,所以把“集体”前移到“我与他人的关系”中更符合生活实际。原来第三板块“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秩序”“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四部分调整为“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社会秩序”三部分。“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整合到“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之中,这主要是从体例上的一致性、内容上的有序性来进行整体优化和统筹设计的。删除了有关“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内容,因为这一要求本质上属于国家专门机关和专职人员的专门工作,不属于青少年的义务和职责。删除了“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等不良诱惑”。因为这些课程内容表述不够规范,离学生生活相对较远,在教学上也很难实施。
同时,”2011版”对课程基本理念进行了修改和调整,主要是按课程的核心、基础和教学观三个方面依次对“实验稿”内容进行了调整。比如,把课程的基本理念“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加以修订后进一步明确和界定为“课程的核心”,并把它置于第一位。明确课程核心,围绕课程基础,坚持课程原则,建构课程体系,更符合从宏观到微观的方***要求。
三、注重过程,关注应用,强化操作性
本次修订力求具体,不泛泛而谈,为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教材编写提供具体的、可行的方法。
如,对第四部分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指明了教学实施的五大原则为课标定位、回归生活、灵活使用(教材)、价值引领和学生主体,评价方式强调过程化、多元化、证据化、特色化和人文化,对教材编写提出了依据课标、遵循规律、贴近生活、因地制宜等要求,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出了课程资源服务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资源要立体呈现,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中不可忽视的群体,要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优势和独特价值。
四、整体着眼,局部调整,突出针对性
“2011版”的修订通盘考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需求和生活经验等实际情况。它既强调初中与小学两个学段的区别和不同,又强调内在的衔接和联系;既强调课程体系上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又强调课程内容的递进性和上升性,从而避免出现初中与小学课程内容的错位、重叠和交叉。
把“实验稿”中的“实施建议”改为“实施要求与建议”。其目的是强调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和指令性,以期在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学业评价中能够充分贯彻课程标准精神,避免弱化或者背离课标的方向和精神。
“2011版”是在全国范围各地区的教学反馈、问卷调查、征求意见和座谈研讨等充分调研基础上修订的,对相关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增补和删减、重组和优化。本次修订既有理论上的缜密性,又有实践上的可行性;既有广泛的参与性,又有专业的权威性;既有整体的系统性,又有具体的针对性。
五、把握核心,丰富内涵,增强指导性
在课程性质中的“思想性”中增加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内容,使思想性的内涵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对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程实施都具有很明确的指导性。
对“内容标准”中的第二部分“我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第三部分“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两部分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丰富和补充,从而使“内容标准”更具有指导性。比如,课程内容第二部分中“在集体中成长”增加了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等内容。
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增加了简单明了的指导语,明确了教学工作和评价工作的基本立场,直接指明了其功能定位、教学组织和实施的具体要求。比如,在“教学建议”中明确给出了要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的联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等很强的指导性要求。又如,在“评价建议”中强调指出: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六、关注细节,表述严密,坚持科学性
“实验稿”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表述过于宽泛,没有指明学科的特点,学科本质属性界定不够清楚,对学科教师造成了一些困扰。比如,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课只有这一门吗?本课程与其他也起到类似作用的课程的区别在哪里?除此以外,也有一些模糊的认识给教学实践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比如,有些人就以为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是课程并列的四大内容,把有机统一的课程内容人为地分割开来。而“2011版”对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严密、准确和科学,明确界定了课程的基础、目的和类型:课程的基础是初中学生的生活;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课程的类型是综合性课程。明确了课程性质,就为课程内容的安排和选择确定了指导思想,也为教学实践明确了方向。无论课程的哪一部分内容都要承担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任务,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要围绕课程的根本目的进行创造性教学。
比如,原“学法用法”中对法律的表述不够严密,“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制定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原文只讲制定,没有提及认可;把“实验稿”“交往与沟通”内容标准中的“克服逆反心理”修改为“调适逆反心理”,意在改变过去那种子女绝对服从父母的权威和要求的做法,而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平等对话,有效沟通,共同成长。“实验稿”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块内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这样,“2011版”能够使初中与小学两个学段保持统一,也能够使这部分内容涵盖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篇4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 思品 教育 策略
1.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这种矛盾越来越为明显,已经严重制约了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成效,严重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必须对教育方式、教学策略进行改革,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下面,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就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改进策略进行简要的探讨。
2.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的特点
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实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标在继承和发扬旧教学大纲优点的基础上,作出了很多创新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文性。在老版本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更多的是强调这门课程的***治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似乎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是讲生冷机械的***治,而缺少实际生活相关的人文内涵。相反,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初中思想***治教育却很好的将***治与人文结合起来,实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新课程标准在人文性方面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思想性”上增强了“人文性”,以培养学生的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关注于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重视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熏隗。
2.2 德育性。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关键时期,但老版本思想品德教育在对学生的德育方面还有所不足,真正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指导思想更完全不够,新课程标准在这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加强。以为初中生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作为根本任务,充实了公德教育内容,将中小学习想品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教会学生与人为善、平待待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2.3 生活性。“学会过美好生活”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初中思想品德应用于生活才是其真正的任务,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必须切入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能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拓展到生活实际之中,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能有用,可用。而老版思想品德课程,普遍存在着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一方面使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另一方面使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不切实际。
3.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改进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分析现有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
3.1 充分运用多媒体拉近生活距离。生活性是新课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对教学策略的根本要求之一。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收集相关***文资料辅助教学,包括如电影、音乐、***片等,这样既可以减少板书讲解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建立起更为直观的认识,通过与生活实际更为相接近的情景塑造,拉近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如在《防患于未然》一课中,我们就可以收集关于犯罪危害的影片、相关歌曲、音乐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营造出一个学生可以直接感知的情境,让学生能从空洞的讲解中脱离出来,产生身临其境,情入其中的感觉。
3.2 改变思想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极容易固化学生思维,影响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在新课程标准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其德育性、人文性,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起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能完成自我思想素质的升化,完成自我道德的提高。比如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并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所知的进行发言探讨,然后再演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方法,让学生针对自己所知的事件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
3.3 紧跟时代步伐展开教育。应用于实际生活,与生活实践相接轨,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了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因此增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时代性,有着重要意义,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紧抓特殊事件展开教育。比如近期南海冲突、冲突、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等等,都可以极好的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4.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体现出明显的生活性、人文性、德育性的特点,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方法,势必不能真正达到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新课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分析时展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要求,以此为基础采用合适的方法展开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乃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探讨[J]
[2]陆安好.初中思想品德自主探究学习之我见[J]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篇5
关键词:新课标;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有效策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治文明的进程加快,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条件和孩子的学习方式都在变,在这些变化中,有好的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初中思想品德课仍然面对应试的压力,学生的负担比较重,教学方法需要创新,教学评价需要改革,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思想品德老师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中。
一、明确课程教育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性质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老师只有明确课程教育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
二、走进学生生活,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生活中进行教育。脱离生活的问题是无源之水,没有生活的思想品德课将会失去应有的活力。学生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最后回归于学生生活。新课标要求教师会善于挖掘生活中事件隐藏的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对生活进行反思,并形成理性认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延伸与继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超越教材的精彩
从“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如何取舍、增删,理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并且做出富于针对性的设计,不能盲目地照搬统一的课程计划,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大量的插***,这些都是经过精心重构的,是活动的指引与提示,隐含着成人对学生的指导方法和原则。在思想品德新教材中,***片、照片等是教材重要的“语言”形式,包含着教材所要表达的很多“言外之意”。
四、知行合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实现知行合一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而要实现这一最终目标,不是靠简单的课堂传授和精讲,更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老师既要深刻领悟道德规范的普遍价值,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道德经验水平,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创设相应的道德情境,引发学生自主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可以把教材内容拟成小课题,让学生借助网络、***书、报刊等收集和组织材料,讨论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得出结论,提高认识。可以让学生去研究教材、去发现问题,甚至是组织授课,通过学生的理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在讲“顺境与逆境哪个更有利于成才”时,展开课堂辩论,正反双方唇***舌剑,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领悟了深刻的道理。
参考文献:
[1]艾四林.思想***治理论课新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3.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篇6
思想***治(品德)课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府历来十分重视思想***治(品德)课的建设。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原国家教委分别于1996年6月7日和1997年4月1日印发了《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治课课程标准(试行)》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并决定依据《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一套示范性试验教材。高中教材1997年秋季起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二省一市试用,修订后自1998年秋季起供全国高中学生使用;初中教材因贯彻***的十五大精神的需要,经报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同意,采取特殊的“审读”方式,提前一年于今年秋季起在全国试用。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将于1999年秋季起在全国试用。同时,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用)》、《全日制中学思想***治课教学大纲(试用)》以及依据该大纲编写的教材停止使用。
这次中小学思想***治课、思想品德课的改革,是本世纪末重要的一次***治课改革。
一、这次思想品德课、思想***治课改革的原因和思路
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治课教学内容是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的教学大纲确定的,至今已使用了6年。教学内容和教材相对稳定,教师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积累了经验,改进了教学方法,促进了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治课的建设。那么,为什么还要修订现行两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一)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当前,思想品德和思想***治课面临的形势与90年代初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1992年10月召开了***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要求“全***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的十五大进一步确定了***理论在全***的指导地位。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学习和了解***理论的基本精神,是思想品德课特别是思想***治课的重要任务。国际上,苏联东欧剧变以后,两极对峙瓦解,冷战结束,多极的世界格局已基本形成。中国经受住了90年代初期西方敌对势力妄想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颠覆的考验,广大青少年增强了对中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同时,世界经济正在发生一次深刻的变革。一场新的技术***和产业***已经在世界兴起,一种全新的经济——知识经济正在形成和发展,它对现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教育都提出了新的挑战。1992年以来,国内外***治、经济、科技形势发展变化在实践和理论上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编的教材中都需要正确反映。这样,我们的课程在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才不会脱离实际,才能具有活力。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1993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用马列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同年,国家教委颁发《小学德育纲要》。1994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抓紧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治教育”。同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接着又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学习和贯彻这两个重要文件的通知。《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以***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要求两课教学要“根据当代中国社会***治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变化以及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编写出相对稳定、具有规范性的教材”。1995年,国家教委颁发《中学德育大纲》,下达《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对课程建设全面提出要求。1996年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中央和国家教委制订和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向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治课和整个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所有这些要求,必须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得到贯彻落实。
(三)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深化改革,也向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治课提出了重要的新课题。一要研究和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十分鲜明地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并且尖锐地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以德育人乃大根本,实施素质教育,如果忽视了德育,则是丢了根本。因此,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治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素质教育的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处理好两课自身基础知识与育人功能的关系。二要考虑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将初中学段与小学学段联系,统一考虑教育要求、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这是体制上的一个重大改革,要求统一安排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治课。三要研究实行五日工作制、减少学时以后的新情况。由于总学时减少,思想品德、思想***治课的教学要求、实践活动等方面均需作相应调整,进一步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四)思想品德课、思想***治课自身深化改革的需要
1992年以来,按照中央和国家教委的要求,思想品德课、思想***治课改革取得较大进展,积累了不少新鲜经验。特别是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方面,许多好的、比较成功的经验都需要在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中得到反映。总之,为适应面向21世纪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制订思想品德和思想***治课程标准,并按照新制订的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是必要的。这是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治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
这次修订两课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呢?
根据中央《若干意见》,这次修订两课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是:整体规划,分层要求;总体目标,一以贯之。《若干意见》指出,学生的“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这里,既提出了德育的总目标(同样是***治课的总目标),又明确实现总目标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若干意见》还指出:“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说,既要整体规划小学、初中和高中两课的课程体系,又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及学习阶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划分层次,具体确定这种教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逐步提高。因此,小学、初中、高中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阶段,需要将整体规划与分层次要求科学地结合起来,保证两课的总体目标一以贯之。
原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确定了在现行两课教学大纲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按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分别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总体思路,并具体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再划分为一、二年级,三至五年级,六年级三段;七至九年级(即六三学制初中一至三年级)一段;共四个教育教学阶段。整体规划教学内容体系,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内容分别是以下几点。
1.小学重点进行以“五爱”为中心内容的公民道德品质教育。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确定小学思想品德课一、二年级和三至五年级的章节题目,以清晰地反映“五爱”教育在两个年级段中的循环上升、逐步提高的过程和教学的内在联系,解决现行品德课教学中内在体系不清的问题。六年级从个人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和国家民族生活等方面,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五爱”为基本要求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典型事例具体指导学生分辨社会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道德现象的是与非,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小学阶段的“爱社会主义教育”是与“爱祖国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小学阶段的“热爱***”的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它是通过讲述老一代无产阶级***家和优秀***员的故事进行的。
2.初中重点进行公民的健康心理品质和正确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法律常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教育和我国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他们对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能够有正确的认识,逐步树立起社会责任感。
3.高中重点以***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为他们成为具有良好***治思想素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这次中小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治课改革的意义和特点
当前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治课的调整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改革。建国以来,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治课大约每隔五六年调整一次。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治课教学内容之所以更新较快,是由这两门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即由这两门课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这两门课更直接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性质,需要更直接地更及时地贯彻***和国家的意志与要求。
回顾历史,两课适应形势变化,更新较快的特点比较明显。建国初期,***1950年颁布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确定,全国中学各年级按老***区的经验均设置***治科目的课程。1957年正式规定了各年级的课程设置以及初中一二年级和高中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要点。这以后又按照***先后颁发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不断地调整课程设置方案。截至“”前,中学思想***治课共设了22种课名。“”后,***总结了我国开设思想***治课20年的情况,提出了改革和加强中学***治课的意见,把思想***治课的课程基本稳定在《青少年修养》《社会发展简史》《法律常识》《***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等5种课程。1986年,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原国家教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课和***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精神,决定再增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和《***治常识》两门课。《法律常识》不再单独设课,而是采取相对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在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中有机渗透法律常识内容。为适应这个变化,特将初一的课程改名为《公民》。同时,高中一年级在保留原《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中有关方***的内容的情况下,增加了人生观的教育内容,并将课名改为《科学人生观》。1992年,国家教委分析研究了多年来思想***治课分列课名设置课程的利弊以及实际教学情况,决定今后各年级不再分列课名,统称《思想***治》,以利于综合考虑教学内容。
从1995年开始的这次调整,是改革开放以来多次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一次。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它是回答历史新课题的一次尝试。这次改革是在新形势下,中央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更明确的意见之后进行的。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了《若干意见》。这个《若干意见》总结了以往的德育经验,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纲领性的意见。指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面临的“五个如何”的历史新课题,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包括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治课要研究和回答的重大问题。因此,这次“两课”的调整对在课程内容中渗透“五个如何”的教育作了积极的探索,是一次回答德育历史新课题的尝试。
2.它是一个跨世纪的工程。这次调整恰逢世纪之交,历史赋予它跨世纪的意义。《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要编写相对稳定、具有规范性的教材。现在编写的教材,按进度到全国铺开使用时,实际上已是下世纪。它是为下一世纪初的中小学生编写的,是要把他们培养成适应21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治(品德)课的调整和教授承担着跨世纪的重任。
原国家教委十分重视思想***治(品德)课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工作。根据中共中央《若干意见》确定的“新时期思想***治(品德)课要重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任务”,1995年3月国家教委正式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协助基础教育司开展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治课的调整工作。同年4月成立了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治课课程标准的编写工作小组,拉开了这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治课改革的序幕。1995年12月20日,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教基[1995]23号),把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治课课程标准》与《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治课课程标准》作为落实《若干意见》的一项重要措施。当时课程标准编写组有19人,集中了各方面的专家。工作程序大致分三步:先整体确定教学内容结构;然后拟定各年级教学内容要点;最后将要点转化为课程标准。工作中,编订小组多次直接听取原国家教委领导和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治学科审查委员的意见,广泛征求了各省、市、区教育行***部门、思想***治课教师、教研员的意见,并专门听取了各省、市、区***宣传部和人大、***协的意见。
原国家教委领导对“两课”的调整工作都十分关心,给予指导。从原教委领导对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治课教学内容要点的批示中,可以领会到一些重要精神。朱开轩同志有以下四点批示。1.这项工作十分重要,拟抓紧,但又需仔细沉着。2.主要是把体系先理顺,力求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大学、高中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相互衔接好。总的讲应当少而精,有些要深入(高年级),有些不强调深入(低年级)。3.义务教育阶段的大纲内容标题一样,可能会重复,希望由浅入深。4.教师要培训好,课程观点要靠他们把关。柳斌同志的批示,讲了具体意见:劳动观点、爱惜劳动成果及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等内容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要有所安排,爱护公共财物也要有所体现;公民的义务要加强。周远清同志批示两点意见:1.小学的思想品德课要寓教于故事中,高年级可多讲史实;2.要有实践观点,日本的中小学都有学***学农。原教委领导就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治课教学内容批示的意见,对做好这次“两课”调整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次思想***治(品德)课改革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这次改革的基本原则非常明确,突出了***理论的指导。这次改革的原则是:根据中央《若干意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符合***和国家对中小学生教育要求、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为目标,以两课教学大纲和多年教学实践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公民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2.这项改革采用了课程标准。以往课程都用教学大纲,这次采用课程标准,对指导教学和教材编写更加具体、明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都是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但现行教学大纲不能对教学内容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不能对每个教学内容要点讲授到什么程度提出具体标准;课程标准则是从确定教学内容讲什么和讲到什么程度的要求上规范教学的,因此优于现行教学大纲。世界上多数国家使用课程标准。目前中小学其它各科都沿用教学大纲,但同意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治课采用课程标准。因为思想***治课课程标准体现了和教学大纲的区别,这是给思想***治(品德)课的一个特殊***策。
3.在高一课程中突破了传统***治经济学的框架,改成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写,使经济常识的内容与现实社会的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这是一个从实际出发的改革。
4.教学的内容结构作了重大调整,强化了心理品质、法律意识教育。初中《思想***治课教学大纲》没有规定心理品质的教育要求,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教育则分散在各年级进行。课程标准根据客观形势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强化了心理品质和法律意识教育。初中一年级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初中二年级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社会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法律知识的教育相对集中地安排,比教学大纲的规定充实得多。
5.编写示范性试验教材,小学、初中、高中都组织编写。原国家教委关于成立教材编写领导小组的文件中明确要求编写一套高水平的示范性教材。在思想品德、思想***治学科,国家应有一套高质量的示范性教材,准确而充分地体现***和国家的意志和要求。
三、为什么当前要统一编写和使用“两课”新教材
为了加强“两课”教材编写的领导,原国家教委决定成立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治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从历史上看,原***对***治课教材编写也是十分重视的,“”前,***治课教材编写由副部长任主编。1985年原国家教委设立了***治课教学研究中心,领导***治课教学实验。1991年编写教材,原国家教委***组决定成立以吴铎同志任组长的编写领导小组。这次编写教材,原国家教委于1996年3月15日正式发文,宣布成立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治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五位同志组成,由吴铎任组长。这个文件明确了领导小组的任务是:依据国家教委制定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治课课程标准以及高中思想***治课课程标准,结合中小学生思想实际,组织编写出一整套高质量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治课教材,从1997年秋季起陆续供各地中小学使用。
关于当前统一编写和使用新教材的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编写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治课示范性教材
第一,这是中央和国家的要求。中央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编写稳定的规范性教材的任务。原国家教委关于教材编写领导小组成立的文件中明确要求要编写一整套高水平的示范性教材。在思想品德、思想***治学科,国家应当有一套高质量的示范性教材,准确而充分地体现***和国家的意志和要求。
第二,是执行中小学思想***治(品德)课课程标准的需要。课程标准是一个新的尝试,如何按照课程标准编写教材,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需要国家统筹组织力量,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示范性教材。课程标准与大纲有区别,以前的教材是按大纲编写的,如何按照课程标准编写教材,需要作出示范。
第三,是指导地方编写思想***治、品德课教材的需要。从当前看,地方中小学思想***治、品德课教材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材编得很厚,有些内容不适当。从今后发展看,地方上不论编写课本还是乡土教材,都需要借鉴示范教材的经验。
(二)关于中小学思想***治品德课示范课本的特点
编写领导小组关于示范性教材提出五个要求或者说要有五个特点,从内容到形式作了规定:1.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2.基本上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3.较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有比较完善的学科理论知识,又有比较明确的思想和行为要求;4.基本上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发展规律,内容、分量和难易程度适度;5.语言文字规范,力求生动活泼,版式新颖,印刷装祯质量要高。
(三)示范性教材与“一纲多本”的关系
“一纲多本”是教材建设的重要方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在教材建设中提出的“一纲多本”,应当说是一个突破。这个方针推动了教材建设,繁荣了教材建设。“一纲多本”的“多本”是指编写具有地方特色和高质量的“多本”,而不是不同形式上的“多本”;如果许多教材内容大体相同,没有更多的地方特色,不是真正的“多本”。根据“一纲多本”的方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编写思想***治(品德)课教材。但从实际运作看,在国家示范性教材推出后,各地都可能在一个阶段使用示范性教材,了解示范性教材是怎样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了解国家对两课教材的质量标准要求,这有利于地方编出质量更高的教材。
总之,地方编出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和质量高的教材,应当允许地方使用。这将由国家教材审查制度宏观调控。国家教委关于教材编写、审查、使用制度规定,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教材,在地方初审的基础上,要报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使用。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治课都属于国家必修课,即使是地方使用的教材,也要报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规范审定制度,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可以更好地实行“一纲多本”,更有利于推动思想***治、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建设和发展。
四、“两课”教学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当前,思想***治课教学要着重强调两点:一是坚定信心,二是避免片面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篇7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新课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高要求应该如何实施和落实,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比如,新课标强调思想品德课要增强学生的人文性教育。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提出的新要求,进行了新定位。这是继承和发扬了旧课程标准提出的“思想性”要求之外,增强了人文性教育的高要求。这些要求告诉我们,落实新课程标准就要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让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标准,自觉养成并规范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这样,初中思想品德课才能成为更富有情趣,更融入学生生活,更受到学生的喜爱。此外,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新课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学生的校园生活逐步扩展延伸到从生活实际出发,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要求教师切实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做会学习、会生活、会生存、心理健康、思想高尚的小主人。在传统的思想***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为照本宣科,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思想***治课的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大多反映不喜欢上思想***治课的原因是认为课程内容远离了他们的生活。为了改变思想品德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状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这是新课程标准将社会生活引入该课程建构的基础。教师只有理解掌握了新课标的精神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把握好新的教学思路和措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学生欢迎的课程。
二、实施新课标,改进教学方法
1.营造情景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需要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不断潜心研究,大胆实践,开创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来,不断提升情景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中的分量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将学生置于特定、形象的教学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积极思维,使其参与其中感悟和体验,提高教学实效。在情景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不同的实验情境,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切身感受,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增长知识才干,提高思想觉悟,培养创新能力,成为课堂的主人。
2.加强兴趣培养。学习思想品德课培养兴趣非常重要。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驾驭课堂,不断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吸引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程。课始的开场白和第一堂课特别重要,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关键。因为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学生会有好奇心和期待感,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动机,精心设计导言课,教师讲授有滋有味,学生感到有理有趣,就能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这就为学生以后喜欢你的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此外,在日常的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平时讲课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重在表扬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学习小组研究讨论,展开竞赛。还让他们做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情,辅导他们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历史和现实的重大活动进行辩论和课堂表演。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篇8
一、思想***治课是一门特殊的德育课程
(一)思想***治课是一门德育课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德育目标、德育任务,起到德育的作用,但是为什么将思想***治课理解为德育课程。这是由他的专门性决定的。“判断一门课程是不是德育课,不仅要看它在德育中发挥作用的多少,更主要是看它是否在自觉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育德活动”[1]。在学校里,思想***治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们良好思想品德,它通过一定的知识教育,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其中,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基础,良好品德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才是最终目的,即以“育德”为根本任务。而其他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专门的科学知识和培养专门的能力,与思想***治课相比,在育德方面不具有专门性和根本任务之说。
(二)思想***治课是一种特殊的德育课
1、思想***治课是一种显性德育。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学校德育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显性德育也叫专门性德育,包括专门性学科德育和专门性活动德育;隐性德育也叫渗透性德育,包括学科性渗透德育、活动性渗透德育和校园文化渗透德育。渗透性德育的特点是偶然性、零碎性、综合性、全面性;相对应,显性德育的特点是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专门性。思想***治课作为一种专门的德育,它具有专门的内容和形式。如专门的德育目的,专门的德育内容,专门的教师、专门的德育方法以及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教材、课程表、教学活动方式等,它自觉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目的是帮组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因此思想***治课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专门性,是一种显性德育。
2、思想***治课是一种理论性德育。从德育的实施方式来看,学校德育可以采取“实践形态”的形式和理论形态的形式。实践形态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行为实践,以直接经验为主,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行为活动的方式来达到育德的目的,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工作、社会实践等;对应的理论性德育,其主要特点是理论说教,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理服人,以间接经验为主,以课堂授受为主。《高中思想思想***治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2],这里可以看出思想***治课德育内容主要是公民品德常识和马克思主义常识。而这两部分都是由一系列抽象的概念、原理和观点构成的知识体系,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实施。思想***治课德育就是***治老师在课堂中进行的德育知识理论教育,通过让学生掌握和应用系统的理论知识,为学生自身品德健康发展的奠定基础条件,也为学生改造人生观、世界观、解决自身道德问题的提供依据和手段。因此,思想***治课德育内容的思想性和德育实施方式的单一性表征了思想***治课是一种说理教育,其特征就是以理服人。
3、思想***治课是一种认知性德育。从学生品德发展的逻辑过程来看,学生品德发展的逻辑过程是从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进而到道德意志,最后到道德行为的过程。任何形式的德育都是通过学生知情意行各因素和各环节来内化和外化品德教育因素,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品德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德育形式有不同的侧重。例如班主任工作,学校环境文化、师生关系、艺术课程等所实施的德育侧重于情感方面,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社会实践等教育侧重于学生的行为方面,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劳动体育等课程所实施的德育侧重于意志方面,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而思想***治课德育则重于认知方面,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行为规范方面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是认知层面上要求,而不是要求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要立即或全部落实到情感、意志和行为上。可以说思想***治课所要历经的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的基础阶段,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到奠基和导向作用。
4、思想***治课是一种课堂德育。从德育实施的地点来看,我国学校所实施的德育既可以采取课外活动、娱乐和社会交往的方式来进行,也可以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与其他形式相比,思想***治课由于教学内容主要为理论体系,是一种理论形态的德育,因而它的实施方式主要为课堂教学,也正因为思想***治课育的课堂教学实施方式,使得思想***治课与其他德育方式相比,具有科学性、组织性、计划性。
通过以上四点,可知思想***治课具有思想性的特点,即思想***治课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武装学生,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奠定基础,在理解思想***治课实效性时应体现思想性的特点,避免要求思想***治课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要立即或全部落实到行为上,要求思想***治课对学生的全部行为负责任等的做法。
二、思想***治课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
学校课程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其中按照知识内容的性质和所涉及门类的多少,可以分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单一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单一性的课程往往只涉及一门科学知识的内容,例如语文只研究语言文字的规律;数学只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综合性的课程涉及到多门科学知识的内容体系。思想***治课教学内容包括哲学、经济学、***治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心理学、历史学等,是这些多门科学知识和多种社会生活经验的高度综合。因此思想***治课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其综合程度和形式表现为两种,一种是“整合性综合”,一种是“分科性综合”。目前小学、初中的思想***治课是一种整合性综合课,而高中、大学的思想***治课是一种分科性综合课。
可以看出,思想***治课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人文性,一是综合性。在考虑思想***治课实效性的时候,应该以此为基点。既要考虑到思想***治课教学目标是否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并在这个原则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以人文社会科学常识为主要内容。又要考虑到思想***治课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果、课程功能的综合性。以效益、效果、效率等来判断思想***治课实效性,甚至越演越烈的功利主义的做法是对思想***治课人文性的漠视,同时思想***治课的综合性也要求我们来综合评价其实效性,对思想***治课实效性的片面理解是对思想***治课综合性的忽视。
三、思想***治课既是一种学科课程又是一种经验课程
按照知识来源和学习方式,学校课程有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两种形式。“学科课程”以间接经验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经验课程”以直接经验为主,以学生活动为主。思想***治课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来源于中学***治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和发展。同时思想***治课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总是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其目的是为学生的生活实践服务。思想***治课既是以间接经验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系统的知识体系,又是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直接经验,对此《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3]。
可见思想***治课既是一种学科课程,又是一种经验课程,实践性是其重要特征。在对思想***治课实效性加以考察时,应该考虑到这个特征。一方面要考虑中学生的学习的方式,不仅以间接经验为主,还要进行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思想***治课实践性的实现主要体现为其预见性,即思想***治课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从宏观上为人们的行为实践指引方向,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而不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多少,或是要求思想***治课结果要对中学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将思想***治课的实践性理解为思想***治课中实践活动的多少或是教学结果的立竿见影作用的看法是不对的,以思想***治课是否认认真真开展实践活动或实践活动的减少就判断思想***治课实效性低的做法不可取。
四、思想***治课是一种完整的正规的显性课程
从表现形态来看,学校课程可以分为完整的、正规的“显性课程”和不完整的、非正规的“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有较完整的内容和形式,如特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以及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教材、课程表、教学活动方式等。显性课程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够全面的地方。隐性课程主要有三种形式:各科教学中的教育因素;学校环境中的物质文化影响与精神文化影响;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式与为人师表的品德表现等。在中学的各种课程中,思想***治课具有完整的内容和形式,如思想***治课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课程表等,因此思想***治课是一门完整的、正规的显性课程。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篇9
【关键词】新课标;思想品德;教学中 常见 问题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这样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主动适合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反思新课标下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一、新课标下思想品德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名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素质,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要求。经过反思,我认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与情感素质。
1、知识素质
有一个比喻:“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有可能很好地传授知识。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有比较系统、全面的思想品德知识,而且还应当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靠思想品德教师自身的努力,那就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教师。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还应关心时事***治,谈古论今,以古鉴今,使思想品德课更富有时代气息,能更好的发挥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
2、能力素质
首先是备课能力。在教师的备课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不只是教学大纲,还包括对学生的深刻了解,以及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修养。教师要把教学大纲对教学的要求溶解在讲课中,靠的是思想品德教师的日积月累起来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说得准确些,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其次是组织教学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二者的协调统一。教师要牢牢掌握课堂的主动权,采用多种行之有效、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思想品德故事、成语典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思想品德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不仅可以以身改变“思想品德教育枯燥无味”的缺陷,而且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想象力。
3、情感素质
教育是一个需要激情的职业,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更需要充满激情,三尺讲台,要融入思想品德教师自己的情感。思想品德教师的情感道德表现在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热爱以及对学生传授思想品德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感上。这份爱只有融入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而真切地流露出来,才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同时教师应具有的情感,就是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所思所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就事论事,以学生周围发生的典型事例分析,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事业。真诚的关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会更加信任和爱戴老师,会因为对老师的爱戴而喜爱上老师所教的这门课。
因此,我认为思想品德教师应是集知识、能力、情感于一身的人。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
二、新课标下思想品德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 》明确要求,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可见,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从传统的中心地位退出,让位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思想品德教师的角色转化。
1、从“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
教育的意义,本来就是建立在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之上的。而“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只见分数不见人”,只看重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把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异化为“以分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过程中充满了人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到着眼学生整体发展,立足每一个学生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包括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平台,获得最大最好的发展。
2、从“师道尊严”到“师生互动”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全面主宰学生的学习,是思想品德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思想品德知识的唯一来源。而现在教改要求培养学生的***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所以师生之间要互教互学,互惠互助,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知识结构的互动就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教学,是知识与知识、师生与知识、现实与思想品德的交流与对话,表现为课堂内容上加强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如史地、史***、史文等的综合。
3、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篇10
关键词: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构建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呈现过程,是师生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这一过程中,不仅要体现知识技能的习得,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理解生命的意义,积累生命的体验,实现人生的价值。”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的主渠道,要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基。课堂中学生有活力、有动力、在成长,教师在点拨、在参与、在体验,师生共度生命的历程。打造生命课堂、高效课堂是其必然要求。然而,目前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智力的培养,忽视感情、态度、价值观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等问题,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个性受压抑,能力受到制约,课堂效率低下。显然,这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研究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一、研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全国也有多种版本,但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没有大的差异,都是在同一体例的基础上对原“课程标准”的解释。教材内容均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各年级进行的教学内容在标准中也均有作出相同的规定,即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据此,教材必然可以成为教学与考试的依据,教师只要将教材吃透,就没有必要再去研究课程标准。而新“课程标准”首次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简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二、引导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达成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所在,教师要善于捕捉国内外重大时事和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特别是贴近学生身边的事情,将其与课文理论挂钩,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产生兴趣,从而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抽象的课文知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内容具有抽象性,教师只说教材,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亲切感。比如在教学《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我要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挫折,而且给几钟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亲历来理解“人生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人们都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这样的理解比老师的说教更深刻,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被“灌输”的知识缺乏感性认识。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特点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以生动的画面和悦耳的声音创设其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比如,在讲“忠实履行义务”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说句心里话》,并配有画面,让学生一起跟着哼唱,看着那动人的画面,听着那优美的旋律,学生会犹如身临其境,很自然地感受到:我们能幸福安宁的生活,与广大战士忠实履行保家卫国的义务是分不开的,这种效果是传统的模式无法企及的。
五、加强实践活动,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