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篇1
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人文性强调的是课程的思想性,而工具性强调的是课程的知识性,这二者都需要学生借助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去分析归纳,去探究生活、社会、文化乃至哲学层面的问题,从而形成核心素养。简而言之,学生的语文思维素养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尽管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时代性、生长性、表现性等特质,但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存在,发展学生的思维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
一、重视思维情境创设,生成语文思维
心理学家库尔德・勒温认为:“每一门科学都必须考虑整个情境,即个体和环境两者的状态。”思维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生存环境变化的结果,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产生强烈的内驱力。语文思维情境,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促使思维发生、发展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外显环境和内隐环境两个维度。学生思维就活跃在外显环境和内隐环境的共同作用之间。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的情感体验过程, 它包含想象、审美、冶情等心理体验。情绪体验的特性使课堂教学情境一定程度上“不外露”, 但它对语文思维生成的影响却是外显的。新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师不再局限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是体现为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特别是思维力的生成。学生学习也不再限于还原教师教授或灌输的知识,而主要体现为通过积极参与课堂呈现出的思维素养提升。创设优良思维情境的方式、路径千变万化、多种多样,但对语文思维生成而言,触感是关键。
思维情境创设应建立在教师思维素养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教师思维素养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自主教学。自主教学就是教师能根据自己的特长与人生阅历,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独到理解,巧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遵循规律,博采众长,特别是能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实际,发挥个人特色,积极创新,主动形成极具思维素养的教学风格。
二、关注思维多向联系,拓展思维广度
思维生成对于高中生而言并非难事,绝大多数高中学生都具备了自主思维能力,但彼此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广度方面。思维广度是指在同一思维层面上,对影响、制约问题的各种可能因素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往往体现为对知识的整合和拓展能力。语文思维广度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的思想视野。思维广度狭窄是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主要障碍之一。思维广度与思维的多向性密不可分,思维的多向性在高中语文学习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它既包括多种思维指向,又指多种思维起点,也包括多种逻辑规则及其评价标准,还指多种思维结果。思维多向性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考命题中。
如:(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择一种加以分析。(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一种,作具体分析。这两道诗歌鉴赏题都是典型的_放性试题,在限制中有开放,鼓励个性化、自主性的鉴赏。这种思维多向指向的题型设计非常吻合新课标、新教材、新考纲,有利于真实地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评价、创造的思维水平。
常见的多向思维方法有类比生疑法、联想生疑法等,如在分析祥林嫂性格的时候,既要看到其勤劳善良、淳朴顽强、敢于反抗的正面性格,也应该看到其愚昧落后、麻木守旧、屈服命运的负面性格。还可以用借果推因生疑法,凡事多问些为什么,这样的学习有助于拓宽学生思维广度。如学习《肖邦故园》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作者描写肖邦故园独具匠心,你认为哪些词语具有典型性?落实后,可以继续追问,既然肖邦故园如此萧条,为什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会闻名于世呢?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有哪些影响?不少文本由于行文的需要留果舍因,我们组织教学时,就可以借果推因,多问些“为什么”,这样学习就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事物的多样性、内部的矛盾性与事物间复杂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必须多向思考。
三、善于捕捉思维源点,发掘思维深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求中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较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养成***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具备理性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在课堂上所萌发的思维千变万化、林林总总,我们重点培育的当然是有效思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萌发语文思维,更要注重发掘学生的思维深度。思维深度即思考的深入程度。
语文思维发展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上教师传授的是一个个“知识点”和“技能点”,这一个个“知识点”“技能点”就是思维源点。要全面理解《氓》这首诗,关键就是要捕捉思维源点,女主人公缘何被抛弃这个问题无疑是关键。以此源点统领课堂,不仅能让学生聆听两千多年前先民的吟唱,更能让学生去思索、触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以及千百年来劳动妇女的宿命。
思维源点在课堂上呈现的主要方式往往就是问题,发掘思维深度的有力途径便是让学生学会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学生语文思维活动得以开掘的重要体现。我们理应在文本开发的基础上,有效设问,做到强化问题意识、规化问题结构、细化问题环节,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深化的源点。
文本的意义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文本语言和意象的生发性的特点所决定的。特别是文学作品,其意蕴的生发性更为明显。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点”,如表意蕴藉、含义深刻、语意双关的句子,或者是一些不起眼的文本细节,这些往往能引发思考,深化思维发展。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 林黛玉与贾宝玉在贾府初次见面时为什么就感觉似曾相识?文中为什么浓墨重彩写王熙凤的笑声?这些思维源点,能有效促使学生深层次探究文本,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中文核心篇2
于我而言,我的核心价值观是文明。讲文明可以使社会风气变好,使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它能放映一个人,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的道德修养。就如我的成长座右铭‘‘文明是我们交往的金钥匙。’’所言。它影响到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等方面,因此,我们应该牢记文明,讲文明,心存文明。
在我的家中有一枚文明之星的胸章,那是我三年级时得到的,每次看到它,总会想起一些往事。那时,校园里有许多人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校长在每次大会上都会强调这些事,同学们都觉得厌烦了,但有些同学还是这样做。而我因为总是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并且一次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被校长看到了,所以就被选上了文明之星。虽然已是往事,但它使我受益匪浅,让我认识到文明的重要性,让文明伴我成长!
过马路闯红灯,不走斑马线也是不文明的行为。前不久,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正走到斑马线边上等红灯。忽然,我的身边闪过两个人影。一个妈妈拉着她的儿子要过马路,安然地说:‘‘走吧,管它什么红灯!’’这时那个小孩把手往后拉了一下,停下来,说:‘‘妈妈,等等,等红灯。’’可那个妈妈倒有点生气地说:‘‘快点,我有急事,走。’’那个小孩也没办法,只好跟着走。还边问:‘‘妈妈,老师说不能闯红灯,为什么我们要走啊,为什么??’’那个妈妈只是不理不睬的向前走去······这时我心里只想问那个妈妈,要是出了事,您怎么办啊?连个小孩都懂的道理,您怎么能不懂呢?我想人人都应讲文明,文明出行。
现如今,我们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时的素质,真的不是很好!有乱扔垃圾,有刻‘某某某到此一游’的,有······的。这不是有辱我国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称号吗?
中文核心篇3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书馆朱强馆长等任主编,北京多所高校***书馆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书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书馆等28个相关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和期刊工作者参加了研究。全书约2170千字,16开本,精装,每册定价410.00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ISBN978-7-301-26189-7。
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几点讨论
其一,《总览》的出版,确实令我们期刊工作者受到鞭策与鼓舞,它的科学评估,令我们心悦诚服。但《总览》在第二版前言中写道:“认真听取学科专家意见,使高质量的学报类刊物名次提前”,因此,某某两份学报从一版中的第三名和最末一名,提升到二版中的第一、第二。我们意见是筛选只能依赋予权重后计算出的值的大小而排名,至于被筛选出的核心刊的名序,对具体刊物言,它可以认同,也可以保留不认同,这不能勉强。然《总览》也不宜因为被评选的核心刊因排名在后不能接受而曲意照顾求得认同,这样做就令人有削足适履之感。如地质学类的某某学报等刊,《总览》及其他评著都将它们列人核心刊,且排名在前列,但直至1999年第三季度在这些刊物的封面、封底或内页目录上都未印注它们是核心刊。认同不认同可以各行其是。
其二,《总览》二版前言中又写道:“如何使用核心期刊表,不同部门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对核心期刊作出一定的增删,……”我们觉得科学研究的评断只能依据一个标准,只能定于惟一,即以量化的数据为准则,至于认同不认同《总览》是另一回事。核心的概念是明确的、公认的,如果不同部门的研究并没有超出《总览》的水平,为了需要而调整增删,发展下去,其结果必然是降低核心的水平而满足需要,则核心刊必定会失去评估的标准和核心的意义。现今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宣扬、标明它是名优品牌,不值得深思吗?各部门另立标准筛选评定核心刊,或增或删,必然造成混乱。
中文核心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实质内涵
高中语文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培养其核心素养是需要我们考虑的。同时,对于核心素养的建设而言,要对学科基础和相应的学科类别进行区别培养。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发展素养部分被称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后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十分重要,它对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语言的运用和构建。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进行语言的运用和构建。通过转变学生在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自我表达能力和语言构建能力在随后的应用过程中得到改善,使学生语言自我表达能力和语言构建能力在随后的应用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二)提升和发展自我思维。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极为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相应的思维表达,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将自己所要说的内容表达出来,也是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在表达时需要相应的表达方法。这时我们需要相应的思考来进行一定的分析,以便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的构建能力和表达方法得到全面的提升,使思维更加清晰。(三)实现美的创造和建设。对于汉语教学活动而言,它不仅是一种自我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思维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应的学习和某些分析手段,在整体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学习,使自身的美学素养得到提升。对于语言的核心素养,在建构的过程中,对美的欣赏和对美的分析以及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美的创造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的核心素养组成中进行美的创造和鉴赏,也是一个重要的核心素养。
二、各种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在整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得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得到体现,对于学生素养的培养极为重要。而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和相应的发展进行一定的优势创建。(一)语言表达的培养路径。语言的表达在整体的培养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使学生在整体的知识和语言素养上有一定的积累,而对于其中的语言表达就能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二个方面就是练,所谓练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将这些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语言表达的练习,主要包括书面和口头的练习。书面的练习主要靠写作进行体现,而对于口头的练习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地互动,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思维的发展提升路径。思维的发展和相应的培养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思维决定着相应的表达方式以及思考的特点。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而言,主要依靠他们对事情的表达和自己在整体的学习过程中想要表达的方式。因此对于思维的培养而言,在培养过程中主要依靠实际运用,也就是在课堂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这些事情形成自己的处理方法,从而达到提升思维的目的。同时,除了思维的方法,在思维品质的培养中教师应当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使学生建立起一种健康的品质。也就是在对事情的看法中进行合理的引导,从而建立他们的思维品质。(三)对美的鉴赏的路径。美的鉴赏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式,因此在进行培养的时候,应当给学生一定的审美实践,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到更多的美。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进行一种创造,使得自我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统一提升。而在对美进行审视和创造的时候,要使学生养成一个特点,就是从一个客观理性的角度对美学进行相应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美的接触,通过自己的表达方法,创造出相应的美。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于美的鉴赏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
中文核心篇5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人文素质;修养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42-02
一、问题的提出
“核心竞争力”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德与哈默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中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的,该文精辟地论述了特定企业或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取决于其核心竞争力。此概念提出后,西方一大批学者紧随其后,特别是美国麦卡锡公司的研究结论――核心竞争力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使核心竞争力研究成为显学,并被引入经济、管理以外的众多领域。
近年来,核心竞争力被引入高职教育的研究领域,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德国:首提“关键能力”;英国:构建了完善的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府重视,成果显著。从20纪80年代起,英国在国家NVQ体系中实施六项核心能力(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的培训和认证;美国:***府重视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测评认证体系完善,推进有力。澳大利亚:1990年开始,澳洲进行即以“核心能力取向的教育”(Key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简称“KC教育”),新加坡:2003年,新加坡人力资源部(MOM)成立了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WDA),以引导并推动新加坡的劳动力发展;香港特别行***区:借鉴英、澳经验,推出资历架构,制定课程结构,强调职业核心能力,引导培训。台湾地区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称为“软技能”;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训具有鲜明的共识:职业的核心能力是就业需求的必备技能。
二、核心竞争力与人文素质两者关系
人文素质:它是相对于“科学主义”,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协同学(Synergetics)是由赫尔曼・哈肯(Harmann-Haken)创建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研究开放系统通过内部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有序结构机理和规律的学科。而核心能力与人文素质的关系就是交叉协同的关系。
“人的一种可感觉的综合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高,则核心竞争力就强,成正比例。核心能力在的人本主义的引导下,会朝着人的健康与幸福的方向发展。人文素质则是贯穿在核心能力中的主题与实质之中。以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训具有鲜明的共识:职业的核心能力是就业需求的必备技能。通过重视和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培训,使劳动者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计算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人文素质)能力等,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
20世纪90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望21世纪,提出了“四个学会”的教育理念:“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处”,这四者形成教育目标的整体,成为了教育发展的四个支柱,也成为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描述“学会做事”这一支柱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理解学会做事的含义就是为了培养某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不能再被看做是单纯的传授多少有些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知识和信息对生产系统起着支配作用,专业资格的概念变得有些过时,雇主们越来越注重能力方面的要求,能力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精神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未来的劳动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个在就业市场上提出来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一个组织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然而,根据1998年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银行在17个国家的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和培训在适应企业和劳动者的就业需要上却总是令人失望。针对这个问题,世界发达国家的***府和企业都十分关注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寻求改革举措,以期建立一支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的劳动队伍。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富有远见的目标:“开发劳动者的核心能力”。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而,核心能力又推动了人文素质的提高。他们互为影响,共同推动向前发展。
三、高职院校如何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增强人的核心竞争力
1.强调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的开设的科学性。就是自由成长的需要,使教育教学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人类也同样如此,人无完人,突出自己的优势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生存的空间。个体是存在差异的。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尤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突出学生的个性知识的挖掘和个体能力特色的培养,这就为培养专长打下基础,为特殊技能成为专家打下基础。注重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的开设,注重特色与创新性,规模化与竞争力,文化性与社会性,教育与经济的兼容性与双赢性。
2.探索核心能力与人文素质教育在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方面,提高就业和人才培养质量。围绕教育与就业质量,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质量观,人文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理应被视为整个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单纯的岗位教育。
3.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通过学分互认,学分替换,发展学生能力。通过重视和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培训,使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计算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等。
4.加强对职业核心能力与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探讨融合性;探索高职职业核心能力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吸引力:特色与创新性,规模化与竞争力,文化性与社会性,强调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意志品质培养与训练。面对教育实际,树立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独特性、价值性、系统性、稀缺性、发展性。20世纪末出现的一场波及全球的新技术***,一方面有力地冲击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并构建着新的行业,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人们新的需求及其消费方式。在这两个互为因果条件的推动下,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市场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推动了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组,改变了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和速度。这种巨大的变革必然会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首先,大批新职业以超出人们想象的形式和速度显现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这些新职业工作岗位的技术更新快、技术复合性强、智能化程度高,工作的完成更多地依靠劳动者的善于学习,会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其次,现代职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产品、服务和管理更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工作的完成更多地依靠每一个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此外,人们发现不再有终身职业,工作流动加快,人们在职业生涯中要不断改变职业,不管你现在掌握了什么技术,都不能保证你能成功地应对明天的工作,社会最需要的是能不断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能力。
5.探索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以人文素质建设为平台,大力开展学生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职业方法能力”(含“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三个模块)和“职业社会能力”(含“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三个模块)组合培训;可以全部模块系统培训,也可以按需选择模块培训。职业院校开展各项学生活动,与企业一道举办各种竞赛,提供学生拟就业和创业平台,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府、行业组织和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良青.核心竞争力视阈下的示范院校建设[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中文核心篇6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
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初中语文学科的使命所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开采语文课程中的核心价值观“矿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价值观教育,实现“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体化的和谐发展。我们要适时利用教材的价值观资源,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进行适度渗透。小说和戏剧教学,要注重人物形象分析,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如讲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更要学习他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散文和其他文体教学,要引导学生体悟其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精髓。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先秦散文”为专题,选编了《公输》《孟子两章》《鱼我所欲》等名篇,教师应对其进行归类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名篇中“反对战争”“主张仁***”“舍生取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在读写训练中渗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
1. 在阅读赏析中陶冶情操
初中语文教材弥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气息,课文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他们所体现出的人性美及高尚情操,值得学生反复品读感悟。通过与这些闪动着人性光辉的人物的心灵对话,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与共鸣,进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名著,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浸透着优秀的人文精神基因,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启迪人的智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通过对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布局谋篇、形象塑造和表现技巧等方面的赏析,品味作品所蕴含的价值意蕴,为行色匆匆的青少年学生找到此心安处的价值情感坐标和精神思想家园,真正实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
2. 在生活写作中抒情言志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焦点、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进行点评,对地球、对环境、对人生进行关注和思考,唤起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的情感体验,逐步养成了辨别美丑、关心时***、心系民生、胸怀社会的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观。
作文是学生心声的表达,写作过程则是对学生进行心灵教育的过程。我国在经历了历史沧桑巨变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变革之后,对精神信仰、社会伦理、道德风尚等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也尤其强烈。例如,对“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国人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虑;而对教育公平、司法公正等的聚焦讨论,反映出国人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因此,我们日常训练的作文很有必要以向学生有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为出发点命题,加强训练与指导,借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入心”。
近年来,中考作文更加关注命题的人文性和现实性。2013年广东中考作文命题材料立意为“和谐、友善”等;2014年广东中考作文命题材料立意为“勇气、热情、执着、自信”等。中考作文的这一命题走向是与当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律动一脉相承的。
三、在实践活动中渗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行”
中文核心篇7
注重考察入***积极分子的思想信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入***积极分子进行指导。教育引导入***积极分子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首先到思想上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学生团支部入***推优工作。推优工作是保证***员组织发展质量的基础。注意校前衔接,自评互评相结合,在自我评价和同学测评的基础上,递交入***申请书的学生经过半年考察,了解他们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方面思想动态,培养人及时找入***积极分子谈话,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最后经团支部推优成为入***积极分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入***积极分子的现实表现的考察。教育引导入***积极分子做到行动上入***,开展符合学校实际、体现时代特征的实践活动和文化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弘扬平等精神,践行公正精神,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自身的行为规范,让入***积极分子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不断实践,内化为入***积极分子的品道德自觉。
二、加强***员组织发展对核心价值的考察比例
发展新***员的道德标准必须坚决执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标准。要能够将真正德才兼备、品学双优的好学生吸引到***组织中来。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向新***员宣传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新***员从根本上弄清楚精神实质和理论内涵,提升新***员的理论水平,坚定新***员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要让新***员坚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个人的价值准则,坚持密切联系实际和密切联系群众,体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使新***员坚持严于律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自身的实践,发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新***员的发展程序必须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要从学生递交入***申请书开始,贯穿整个写思想汇报、团支部推优、入***积极分子***校培训、培养人谈话和考察等每个环节,使每个新***员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在思想成长的每个阶段和进步的每个过程都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实质的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每一个步骤,不断实现理论上的成熟和***治上的坚定。在每一个组织发展环节上终提高组织发展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严格把握新***员的发展程序。
三、加强***员教育培训
高校***员教育培训方式要灵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员教育培训要不断改进传统的教育培训形式,努力提高综合性高校***员的参与率与互动率。高校作为传播新知识,运用现代化新技术的主要阵地,要充分运用数字网络、移动通信等新兴媒体技术提供教育信息服务,如***员手机报、***支部QQ群、***支部博客等。高校还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手段,尤其是利用好网络阵地和自媒体工具,充分加强自媒体公众平台管理的建设,借助公众平台的运用与关注群体的扩展,加强***组织与预备***员的联系与交流,加快***的知识传播速度,达到更好的***员教育培养效果。高校***员教育培训载体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功能,社会主义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展现我国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我们要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实质,让高校大学生***员在活动中自然地接受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践行者。
四、结论
中文核心篇8
1、版面费没有固定的,根据刊物级别不同,稿件质量不同,每千字的钱数也不一样,版面费一般指正式学术期刊刊用作者的文章后其期刊编辑部向作者收取的现金费用。
2、从版面费自身形成的构件和程序看,版面费是两方的自觉自愿的合约行为,是两个巴掌拍出的响,无违法违纪可言;从版面费遭来的骂声、挨的板子看,不该挨板子的版面费挨得好疼,因而版面费是冤枉和委屈的,无端地指责实属过分;从版面费的现实状况和人们对它的取舍态度看,版面费是期刊办刊中很普通的正常的自然现象,版面费退场与否都是平常事,不必横加干涉,重要的是全面有效地净化和规范学术环境,整体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3、版面费是在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兴盛的环境下产生的,它的出场并非偶然,无须大惊小怪。
4、作者人数特别是高校的研究生和教师人数逐年增加,要求发学术论文的数量随之增加。一般硕士、博士生发表有需要“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两篇”的硬指标,论文发得不够就拿不到学位。教师评职称也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正是高校师生获得学位、职称的需要,使得他们对学术期刊趋之若骛,付版面费成了在所不惜的自觉行为。如广州部分高校的学报都有论文版面费的收取规定。接收学术论文通常分为内稿和外稿,一般只对外稿依版面数额收费。
5、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是有成本费的,且因有关商品和劳动力的涨价而使其成本费不断上涨。尽管有很多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很有名望的学术期刊从来不收版面费,给作者的稿酬甚至奖励也不少。但是只要它是学术期刊,其编辑部都要对论文稿件进行审改、编校、出版等,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成本。笔者认为,论文的成本费除出版费、编辑费(包括稿费、审稿费、编校费)外,还应算上两项:编辑人员的工资报酬和维持编辑部正常运转的办公费。
6、中文核心期刊版面费多少钱?
核心期刊的版面费是多少?很多作者这样问,这个问题很难说,因为学术期刊的版免费收费标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价。只能说,不同的学术期刊,不同的价格。只能根据内容推荐刊物,确定价格。如果你问哪个这样的问题。
7、一般刊物我价格跟刊物的级别、页码、发行周期等因素都有关系,自从国家不再向杂志社拨付办刊经费,而学术期刊不象商业期刊,可以靠广告和发行赢利,所以只能向作者收取发表费用以弥补编辑出版经费。
中文核心篇9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水文人社会主义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921年7月,中国***在上海成立,至2012年已走过91个年头。91年的沧桑岁月,见证了中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战争四个历史阶段的洗礼;91年的峥嵘岁月,见证了中国***带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促进了民族的大繁荣;91年的复兴岁月,见证了中国***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自主的外交***策,体现了伟大民族的崛起。而如今,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国内外矛盾突出,文化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因此必须有一个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自觉接受、认同并用来约束、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核心理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为践行核心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水文人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们来说,是一盏指路明灯。2014年国家统计局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代青年人价值观模糊化现象严重,选择“无所谓”“不清楚”选项的比例占24.1%,说明在当今青年人的价值选择中是非、善恶边界模糊的情况较为普遍。此外,知行脱节问题依然普遍。“值得提倡,但我做不到”选项比例高达64.9%,这说明存在着大量的认识和实践脱节现象。绝大多数人能够认识到应该文明和谐、爱国敬业,但实际行动上却相去甚远。
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硬钻进去的,这便是螺丝钉的“钉子”精神,也是我们所要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精髓。当年,我们水文人的老祖宗大禹治水十年,穿着草鞋到处奔波,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治水连新婚的妻子都顾不上。为什么大禹能够治水成功,创中国纵横万里之基业,开华夏绵延五千年文明之先河?我认为这可以归功于两点:一是他创新方法改堵为疏,二是他身先士卒为民表率。而如今我们所要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精神,其实是与我们水文传统一脉相承的。
我们水文人没有太阳那样热烈,也没有白云那样高远,看水位、测水量、报水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青山绿水为伍,与大河洪峰为伴,水尺是日夜相伴的知音,小舟是抗击洪流的战友,选择了水文就意味着选择了平凡,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为水文人,应以核心价值观为标尺,充分认识岗位之重要,珍惜岗位之不易,安心定志,躬身做事,恪尽职守,把工作尽心尽力地办好,事事讲质量、项项能落实、件件有回音。水文工作虽然平凡,但是并不平庸,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坚忍不拔,是我们水文人必须要做到的基本要求。
我们水文人不娇贵、不势利,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在建设现代化的大潮中创业、创新、创优,在为人民服务的奉献里争先、领先、率先!近几年,国家对水利水文事业高度重视,其中水文测报系统技术也在不断地飞速发展和更新改进中,测报方式的日新月异和水文工作环境的改善鞭策我们时时关注新事物的发展,更要勇于创新,接收新事物,改造新事物,创造新事物。我们水文战线长期坚守在水利事业的最前沿,对此感触最为强烈。以前,我们是“一船一浆一览绳,一架仪器三人行,一撑一读一计算,一河流水一生情”,生产生活条件差,科学技术发展滞后。现如今,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整套水文信息自动测报系统,可以随时通过计算机网络监控各地的水情状况。
三、水文人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水文工作是防汛抗旱的耳目和参谋,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工作。特別是在防汛防旱工作中,我们所报的每个水文情报,所测的每份水文数据,都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在暴雨逞凶,洪水肆虐的危难之际,水文职工都是把测报岗位作为坚守的阵地,把测报工作当作没有硝烟的战场,无私无畏坚持及时准确地将一个个人命关天的水情数据,一份份一字千金的水文预报传向各级防汛指挥部。09年11月长江高港区段油轮破裂漏油、10年2月江都市盐邵河浓硫酸槽罐船沉没,受命于危难之际,我们水文人率先挺身而出,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开展水质、流量、流速等监测,为事件处理和水源地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青年工作者来说践行“爱国、敬业”这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关键是要落实到日常工作生活中。以我为例,办公室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有平平淡淡的忙碌。但我想能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作为一名办公室人员,要能甘于平凡,甘于清苦,甘于奉献,首先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二是自觉服从大局,无怨无悔工作。识大体,顾大局。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得舍小家顾大家。追求做人诚实、作风踏实、干事务实的价值导向,我想办公室工作再怎么辛苦总是甜的,再怎么付出总是美的。三是敢于负责担当,兢兢业业履职。无论早出晚归,无论加班加点,都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好“三服务”职责。
中文核心篇10
一、“文化”的涵义
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要治理国家,运用武力是不能使众人信服的,如果文化没有改变,之后会被别人以同样的方式压倒。我们生活成长在文化之中,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民族的品格。我们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由我们体现和创造。那么,我们首先有必要分析一下什么是文化。“文()”,是个象形字,绘画的像一个正面的“大人”,特别放大了胸部,并在胸部画了“心”,其意义是“外界客观事物在心里面的整体影像”。在甲骨文中,“文”的本义是指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化()”,是个会意字,甲骨文中,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化”的本义为变化,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等。“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观察天道的变化,从中看出要发生的变化;注重人的文化发展规律,来治理好天下。”中国古代的“文化”二字,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既有***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多年来,许多学者专家有关“文化”的定义数以百计,但笔者认为,文化是人所独有的,时时处处体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方式,它是人类在探索阶段的创造过程,也是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有形成果。。
二、文化产生的原因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有文化呢?因为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这对任何民族都是一样的。但是如何生存、如何发展,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是不一样的。《礼记•王制》说:“高山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其义是说在深山中的制度和百姓中风俗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庞朴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事例,即喝咖啡发现杯中有一只苍蝇。首先是英国人发现杯中的苍蝇,虽然愤怒,但英国人讲究绅士风度,他就一声不响掏出钱包,把钱放在咖啡杯下面,默默离开,算是无声的抗议。第二个是日本人,一看咖啡里面有苍蝇,“八格呀噜”,一顿臭骂。第三个是美国人,端起杯子一看,往那椅子上一靠,手指头一勾,把服务员叫过来:“亲爱的小姐,在我们美国咖啡不是这样上的。在美国喝咖啡,边上有一小罐牛奶,一小碟方糖,还有一小碟苍蝇。顾客自己决定放不放,想放多少放多少。”我们通过庞先生讲的小故事,可以看出,咖啡杯里有苍蝇这个事实是任何民族都会感到愤怒的,但是表达愤怒的方式却不一样。正是这种不同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构成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的积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演变,在不断传承、发展、摒弃和弘扬中,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质,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会体现民族特性。
三、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
(一)什么是思想内核
1.思想。思想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对外在客观事物的一种判断和认识,“思”()者,上为“田”,下为“心”,“心之田”;“想”()者,上为“相”,下为“心”,“心之相”。不同的外在环境、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可能不同。比如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将三位词人的三首词中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便构成了人生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晏殊《蝶恋花》)。第一境界,从人生的角度理解,一个“凋”字渲染了当时的环境,一个“独”字,表明作者的失意彷徨,整个诗句讲环境的凄清萧瑟,人的孤独寂寞,诗人独自在西风萧瑟时节登上高楼向下张望,一条一条的人生路,到底那条才是自己的归属。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选择”。“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柳永《凤栖梧》)。第二境界,我们可以思考,诗人为什么“衣带渐宽”,在失意彷徨之际,选择了一条道路作为奋斗的目标,为此,尽管遇到各种困难,还要坚持到底,继续前进。还是两个字概括,即“勤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辛弃疾《青玉案》)。第三境界,本身可以理解为撰写爱情,而从人生的角度理解,是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通过勤奋努力,最终实现,站到了最辉煌的顶点,当然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可以概括为“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2.内核。如果说“思想”是人的内在心理活动,那么“内核”应该是在人的思想最深处的思想,是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一种量化,是一种灵魂。“内()”,为会意字。从冂入,冂(jiōng)表示蒙盖,入表示进入之物,意思是事物被蒙盖在里面。“核()”,形声字,从木,亥声。本义为果核。因此,“内核”是相对外在表面现象而言,是认识成果的心理体现。比如近两年比较流行的“中国达人秀”,外在的表现是丰富的舞台艺术,而内在的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是中国人励志精神的体现。
(二)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
“中国达人秀”的思想内核是追逐梦想与奇迹,传达温情与力量。它更多的承载了中国人自强不息,执着的励志精神,承载着中国人大爱的情感力量,而这些无不在某一个层面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即“群体意识”。“群()”,《说文》中:“群,辈也。从羊,君声。”又言:“辈,若***发车,百辆为一辈。从车,非声。”这里,《说文》指出了关键所在:群本义是指人类团体,而非指兽类团体。“体()”,《广雅》中:“体,身也”,引申为人的根本。人的意识本身就是群体意识,是人在交流、传播、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共同认识。
1.爱国主义的弘扬。中国古代的文学范畴内,几乎都缺乏个性丰满的个人主义英雄形象,始终贯穿着一股强烈的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这突出地表现在对作品人物的人格取向上。主人公的“义”、“智”、“忠”、“勇”等人格因素基本都被高度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比如《三国演义》,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物出场性格定型化,曹操的“奸”、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这不自觉中形成了人们追求依赖、求同的心理,重视集体的精神。《水浒传》的文化特质主要是“绿林文化”,逼上梁山、替天行道、以贤为能、接受招安,它几乎是所有聚啸山林的绿林好汉的共同特征和心愿。《管子•牧民》中“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也就是说要把别人的家当做自己的家来爱护,把所有故乡都当做自己的故乡来热爱,把别的国家当做自己的国家来治理,把整个世界当做自己的世界来理事。
2.忧患意识的渗透。早在《周易》中,就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之说。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人在忧患中是不能***生存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警句就说明中国人依赖群体生活的重要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些名句的共同点就是从内心、从灵魂深处饱含着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才能先忧国忧民,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忧患,这是对人民的责任,对祖国的热爱,是群体意识的表现。
3.从众心理的影响。中国人的群体意识表现在“趋同”现象。中国人爱热闹,爱围观,爱围攻。有一幅漫画,说大街上一个人盯住地上看,其实地上什么也没有,可过了一会儿,就会聚过许多人盯住地下看,反映出中国人爱凑热闹的现象。从众心理从一定程度上讲具有积极意义,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这也是一个个体适应社会、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是一种庞大的力量。少数服从多数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围绕在周围人群的多少,从众有利于新兴事物的产生,会激发人们的兴趣,吸引力越大,受众的人群会越多,反过来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再如陆游《君子非好异》的“君子非好异,本意亦从众”,王恽《如梦令》的“半世随波从众”、王安石《河势》的“无灾等难必,从众在吾君”等等。笔者认为,从众心理能够在最大化的前提下集中优势,能够增强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在交流互补中,同心协力,共同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三)中国文化思想内核的要义
几千年的修炼与沉淀,几百年的碰撞与融合,中国文化最精髓的部分依然故我,有着西方文化无可替代的另类之美。
1.中国人说“天下”。“天下”(),是中国对世界的专有认识。字面上的意思为“普天之下”,没有地理和空间的限制。庄子言:“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大宗师》)庄子所谈的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将船藏在山沟里,将渔具藏在湖泽中,可以说是十分安全了。然而夜半时分,有个大力士把它们连同山谷和河泽一块儿背着跑了,睡梦中的人们还一点儿也没有察觉。将小东在大东西里是适宜的,不过还是会有丢失。如果把天下藏在天下之中,那么显然就无地可失之,这就是事物固有的根本道理所在。从庄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眼中的世界,实际上就是将天地人统一起来,从而展现出一种不同的新的更高境界。“天下”广义上是指“普天之下”,笔者认为,“天下”体现出了“出世间于世间,藏天下于天下。”的观念,正如释正觉《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藏天下于天下兮一性自然平等,出世间于世间兮万像谁敢相谩”的观点。最终形成了“中国”和“夷蛮戎狄”五方之民共为“天下”、同居“九州”的整体格局。
2.中国人思“家族”。中国人的关系是靠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中国人是不能够脱离群体而生存的,而“家”是中国社会最小的、最基本的、最不可再分割的单位。中国的“家”()字为会意字,上面是“宀”,作为房屋的象形,具体指代一个聚居的血缘单位;“下面是一个“豕”,本意指猪,在六畜中繁殖能力最强,取其象征之义,则是指希望家族人丁旺盛。“家”是中国文化中独特而重要的概念,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体现在中国人内在思想、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对家的依赖和向往是中国人最永久的情感体验之一。在古代诗歌中,往往借助羁旅诗、思乡诗、游子诗来表达对家的思念。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怀远》)、“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等等。
3.中国人重“孝悌”。“百善孝为先”,“孝”(),从金文形式看,上半部分是一个弓背的老年妇女,下半部分是一个孩子,我们可以从字形上分析,“孝”字是指母亲对孩子的抚养,是孩子的感情避湾,而当母亲年迈时,孩子是母亲的拐杖,是母亲的感情依赖。《论语•为***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能别?”意思是子游问老师怎么做才是尽孝。孔子说:“今天很多人认为的孝,是能养活父母。而知道赡养却不懂得尊重,那么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在历史中,父亲去世要守孝三年,母亲去世要守孝一年,即使你是官员,也要回家守孝。孟子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即恭恭敬敬地办好学校的教育;要孝敬父母、尊重师长,这样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东西在道路上行走。毕淑敏先生在《孝心无价》一文中举了两个关于“孝”的例子,一个求学的苦孩子,一个离家的游子,毕淑敏并不认可他们的“孝”,她认为天下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但作者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时间的流逝,将会带走行孝的机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四)中国文化思想内核的精神
1.唯物精神。中国哲学上讲求“天人合一”,把人和天、地并列,而更突显人所能达到的境界。中国人注重统筹安排,注重万物和谐发展。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与社会、自然息息相关。《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界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不因为尧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为桀的灭亡而灭亡。《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新的事物势必会取代旧的事物。张载在《正蒙》中说:“爱必兼爱。”指的是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中国人更喜欢“称兄道弟”,坦言五百年前是一家。比如受到邀请,在宴会上,我们习惯说:“兄弟承蒙厚爱”之词,“兄弟”二字瞬间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为下一步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