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扶贫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山区生态环境,促进边远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生态扶贫移民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府引导、部门联动、乡镇为主、群众自愿、***策帮扶。通过***府引导和***策帮扶,充分调动农户搬迁的积极性,妥善处理好安置地迁入群众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不搞行***命令。
生态扶贫移民搬迁的基本原则是:自愿搬迁,科学安置,整合资源,有序推进。对需要实施生态扶贫移民的地方,坚持以自然村或聚居点为单位,引导整体搬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安置方式采用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有条件的乡镇规划建设移民新村或移民公寓,实施集中安置;鼓励有条件的山区农民自行购房或投靠亲友,向城镇转移;“三无人员”可由乡镇安排到敬老院。
三、范围和对象
生态扶贫移民实施范围包括北山、福临、开慧、白沙、金井、双江、高桥等7个乡镇。主要对象是:自然环境恶劣、生产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生活水平低和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群众。
(一)水库周边地区,生产资料匮乏或发展生产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利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及水源涵养的农户;
(二)居住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子女就学难,通讯、供电等基本生活条件恶劣的农户;
(三)***府列入自然生态保护(无人)区规划范围内的农户。
具体对象由县人民***府审定。
四、资金补助
县人民***府对生态扶贫移民按5万元/人的标准进行补助,各乡镇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等具体情况确定不同安置方式,可集中用于移民新村或移民公寓建设,也可根据移民意愿补助到户。对于建房特困户,可由民***部门另外给予扶助。
五、组织领导
县***府成立县生态扶贫移民工作领导小组,主管全县生态扶贫移民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办,具体负责全县生态扶贫移民工程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有关乡镇人民***府负责本行***区域内的生态扶贫移民工作;根据任务大小,或设立专门机构;乡镇人民***府是生态扶贫移民工作的实施主体,要根据全县生态扶贫移民规划制定本区域生态扶贫移民工作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确保生态扶贫移民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六、有关要求
(1)规范操作程序。要切实做好生态扶贫移民的宣传发动工作,严格把好移民对象的申报关、审核关,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选定安置点。实施生态扶贫移民的农户,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并提供全户的户籍证明和户主身份证复印件,经所在村村委会、乡镇***府和县农办逐级审核,张榜公示后报县人民***府审批。县***府批准后,农户再与乡镇签订退宅还耕(还林)、经济补助等有关协议。生态扶贫农户搬迁后户口可以迁入安置地,也可办理农转非;不再保留原有房屋和宅基地,实施退宅还耕(还林)。
生态扶贫第2篇
(一)指导思想
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的精神,深刻领会和认真落实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家、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采取超常规举措,立足我镇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创新生态扶贫方式,切实加大对贫困乡村、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推动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二)基本原则
坚持***府引导、主体多元。创新体制机制,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生态扶贫工作,拓宽社会力量扶贫渠道,形成社会合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保护修复家乡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扬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精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协调好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融入生态扶贫工作全过程。结合贫困地区实际,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禀赋、承载能力、地方特色、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生态扶贫工作思路,统筹推进脱贫攻圣与绿色发展。
坚持精准施策、重点突破。注重减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坚持市县抓落实、镇村抓管理的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生态扶贫***策措施,精确瞄准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对我镇1个贫困村重点扶持,确保生态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二、生态扶贫工作目标
到2020年,贫困人口通过参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发展生态产业,收入水平明显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增强,生态保护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探索组建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劳动贫困人口增收。
三、通过多种途径助力贫困人口脱贫
(一)通过参与工程建设获取劳务报酬。推广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村民自建等模式,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府投资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吸纳一定比例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二程建设,支付贫困人口合理的劳务报酬,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二)通过生态公益性岗位得到稳定的工资性收入。文持设立护林员等工作岗位,让能胜任岗位要求的贫困人口参加生态管护工作,实现家门口脱贫,在贫困区域万的自然保护区等,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服务和管理。在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的同时,精准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
(三)通过生态产业发展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月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优势,结合现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林产业、特色种养业等生态产业,通过二地流转、入股分红、合作经营、劳动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收益分配制度,增加资产收益,招宽贫困人口
增收渠道,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
(四)通过生态保护补偿等***策增加转移性收入。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等补助资金,优先支持有需求、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使贫困人口获得补助收入。
四、各项任务措施
(一)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在各类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因地区倾斜。组织动员贫困人口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高贫困人口受益程度。
1.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调整本镇25度以上陡坡耕地基本农田保有指标,积极争取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策支持,优先扶持有需求的村,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贫团人口。在树种、草种选择上,指导贫困户发展具有较好经济效益且适应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林种、草种,促使贫困户得到长期稳定收益,巩固脱贫成果。确保2020年底前,贫困村符合现行退耕***策且有退耕意愿的耕地全部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镇林业站、镇国土所)
2.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加大黑土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对纳入相关规划的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因村屯,积极争取国家***策和项目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侵蚀沟综合治理,通过修筑谷坊、沟头防护、载排水沟及营造水土保持防护林等水土保持措施,初步遏制侵蚀沟道下切扩张,防治水土流失,逐步减少入河泥沙,保护现有土地资源,使农业生产条件和区域生态环境趋向改善。(镇水利所)
(二)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
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态补偿收益程度。
不断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机制。建立健全各级财***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调动森林保护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国家、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攻策,推动补偿标准更加科学合理。(镇林业站、镇财***所)
(三)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依托和发挥贫困地区生态资源票成优势,在相关规划的引领下,选择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市场相对稳定的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支持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争项部级特优区评定时,对脱贫攻坚任务重、带动农民增收效吴突出的村适当倾斜。拓宽我镇投融资渠道,落实资金整合***策,强化金融保险服务,着力提高特色产业抗风险能力。培育壮大生态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入股分红、订单帮扶、合作经营、劳动就业等多种形式,建立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三体与贫困人口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
1.发展生态旅游业。健全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衔接机制,加大生态旅游扶贫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依法加强自然保护区、公园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生态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
下,积极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乡村旅游产业,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生态观光园、生态公园、休闲度假村、健康养生、居家养老、文化创意、农耕体验、采摘园等,扩大与生态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增收。(镇林业站、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镇扶贫办)
2.发展特色林产业、林下养殖业。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积极培育草食养殖业和特色水户养殖业,推进种养结合、农林复合经营,促进生态循环发展。全县林业生态产业重点推进优质水果、林下资源与山珍食品三大产业标准化基地创建。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参与特色种养业、特色林业的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镇林业站、镇畜牧站、镇扶贫办)
(四)创新对贫困地区的支持方式
1.创新资源利用方式。推进森林资源有序流转,推广经济林太所有权、林地经管权等新型权权抵甲贷款改革,拓宽贫因人口增收渠道。推进贫困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将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农村土地资源、集体所有森林资源,通过多种方式转变为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推动贫因村资户股份化、土地使用权反双化,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镇林业站、镇扶贫办、镇农经站)
2.推广生态脱贫成功样板。积吸探索通过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乡村建设带动贫因人口精准脱贫增收的模式,研究生态脱贫组织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多业增收等措施和***策,及时总结提炼好的经验模式,打造生态脱贫样板,积极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在脱贫攻坚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镇扶贫办、镇林业站、镇农科站)
3.规范管理生态管护岗位。研究制定生态管护员制度,规范生态管护员的选聘程序、管护范围、工作职责、权利义务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生态资源管护能力。加强生态管护员选聘工作落实,扎实开展生态管护员申报材料、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审核评定,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生态管护员管护能力和专业水平。优先招聘贫困人员为生态资源管护员,使贫困人口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回报,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镇林业局、镇农经站)
五、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一)层层落实责任
按照国家要求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村、各站所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统筹做好推进生态扶贫各项工作。(各村、各站办所)
(二)加大投入力度
各站办所要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县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和省级资金向贫困人口的倾斜***策,统筹整合各渠道资金,切实把生态扶贫作为优先保障的重点,资金投向贫困衬倾斜。加强扶贫项目组织申报实施的指导和服务,严格选,及时报送或审批。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谟划项目,做好前期工作,规范运用***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撬动更多资源投向生态扶贫。要优先安排深度贫困地区的生态扶贫任务,在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惠民项目、涉农资金整合、财***转移支付、金融投入、资本市场、保险机构、建设用地指标等方面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镇财***所、镇国土所、镇林业站、镇水利所、镇扶贫办)
(三)加强技术培训
积极组织技术专家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精准帮扶活动,加大对生态产业经营大户、合作社和企业的技术指导,培养一批活跃在贫困人口身边的“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和技术能手。加大对基层生态扶贫工作人员和贫困户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生态扶贫工作人员的能耐,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市场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镇扶贫办、镇林业局)
生态扶贫第3篇
一、目标任务及完成情况
(一)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牵头单位:环林局责任单位:环林局)
1.目标任务。11个贫困村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总面积115142.2亩,按每亩14.75元,总投资169.83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385.13亩,按每亩155元,总投资36.96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385.13亩,按每亩155元,总投资36.96万元。
2.序时进度。1-12为常规管护,12月底完成资金兑现工作。10月前完成农户考核;11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全面完成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完成率100%。
3.完成情况。已于9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的方式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超前完成兑现工作。
(二)草原生态保护(牵头单位:环林局责任单位:农牧科技局)
1.目标任务。11个贫困村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策,其中享受禁牧补助2.5799万亩,按每亩7.5元,总投资19.34万元;草畜平衡奖励9.5265万亩,按每亩2.5元,总投资23.81万元。
2.序时进度。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和退牧还草工程。1-3月,收集年度补奖基础数据资料;4-6月,完成年度草补实施方案的编制报批;7-9月,开展草原巡查、生态监测,启动牧户考核;10-12月,完成牧户考核,将2017年度草原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补奖资金兑现到户,完成率100%。
3.完成情况。已于10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超前完成兑现工作。
(三)地质灾害治理(牵头单位:环境保护和林业局,责任单位:国土资源局)
1.目标任务。
2.序时进度。
3.完成情况。已于10月底全面完工,超前完成。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积极上下对接到位。为确保2017生态扶贫专项目标任务尽早实施,个各相关单位理清扶贫工作发展思路,认真梳理扶贫建设项目,积极主动地与州级主管部门就2017年度生态扶贫工作进行了多次衔接,与县发改、县扶贫、县财***等生态建设扶贫专项责任部门积极联系和沟通,并组织工作人员就生态扶贫专项工作与各乡镇逐一、逐项对接,确认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需求,核实生态扶贫项目清单,明确工作责任主体。在充分对接的基础上制定了目标任务,梳理出工作计划和资金投入情况,明确了时序进度和工作责任主体。
(二)制定方案,层层细化落实到位。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定了《生态建设扶贫专项2017年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生态建设扶贫的年度目标任务,成立了生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细化了工作措施,制定了时序进度,落实专人专班负责工作推进,并重强调了年度重点工作和对工作进度作了详细安排,确保生态扶贫项目落到实处。
(三)积极筹措,确保项目资金到位。2017年,退耕还林工程落实资金754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7.9万亩,完善退耕还林***策补助面积2.9万亩,(其中涉及2017年“摘帽”贫困村16个、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面积3426.53万亩,9月底通过“一折通”兑现资金53.11万元);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落实资金2120.2万元,继续依法有效管护全县集体公益林143.73万亩(其涉及16个“摘帽”贫困村4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管护集体公益44212.70亩。9月底将兑现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65.21万元);落实11个贫困村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策资金19.34万元,草畜平衡奖励资金23.81万元,已于10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落实梭坡乡共布村1处排位除险工程资金46.13万元,并于10月底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四)强化保障措施
1.加强生态用地用途管制。根据我县自然资源差异、现有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重点保护的生态功能,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生态红线管理办法,严格生态资源监管,坚决打击破坏生态红线行为。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指导下,结合本县实际,科学制定生态用地项目禁限目录,控制城乡建设使用生态用地,限制工矿开发占用生态用地,确保全县生态资源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2.加大生态治理投入。根据我县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实际,谋划一批生态保护与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州财***的支持,加大地方公共财***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优惠***策,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入我县生态治理,积极落实各级财***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维护补助制度,确保生态项目的落地实施。
3.增加农牧民生态收入。以《农牧民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和管护暂行办法》为指导,制定出台全县支持农牧民直接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地方性***策,鼓励农牧民组建管护队、造林队、防治队,参与***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增加农牧民生态建设管护收入。鼓励农牧民有偿转让生态景观资源使用权,参与旅游企业经营等,增加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收入。
4.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和禁牧休牧巡查制度,加快推进农牧区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建立庄园式生态牧场或联户经营模式,鼓励支持发展庭院经济;深入推进以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经济林木(果)权证、村级农民互助担保合作社为主的林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盘活森林资源资产。
5.构建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以生态扶贫工作为契机,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各类技术人员;加大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机构,按工作需求配备人员和设施设备。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人员队伍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建设,使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加强优良林(草)种快繁、森林高效培育。加强林业、草原科技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林业、草原科技标准体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利用、提升我县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利用水平和效益。
6.建立健全生态扶贫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生态扶贫考核评价制度,将生态扶贫作为***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增减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始终坚持贯彻环保“三同时”制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建立和实施******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严肃追责。
三、下一步工作
生态扶贫第4篇
较大。
为了打破“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发展困局,贵州省将扶贫开发列为“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了猛攻。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州)是贵州的南大门,苗岭横贯,“两江”流经,肩负着“保生态”和“促发展”的双重使命。在贵州省这场声势浩大的扶贫攻坚战中,黔南州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有效地将“生态”与“扶贫”紧密结合起来,用生态的“长腿”,迈出了脱贫致富的大步。
巧用***策红利,保生态促扶贫
黔南喀斯特发育的独特性,孕育出峡谷风光和高原风貌交相辉映,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但同时也带来了守住生态底线的压力。在挑战面前,黔南州充分利用选聘生态护林员、定点帮扶扶贫、生态补偿等林业***策,破解了群众坐拥绿色银行而饱受贫穷之苦的难题。
夏季的黔南州山峦叠翠,骄阳下,荔波县小七孔镇的护林员何可彪正巡护着自己负责的那片林区。在他管辖的林区内,他需要协助***机构调查涉林案件,遏制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和火灾事故的发生,宣传护林防火、保护生态……“我每周需要巡护自己的责任林区三次以上,在防火期,只要是太阳天,我必须确保一天巡视一次。”
在黔南州,像何可彪这样的护林员还有数千名。护林员的设立不仅保障了黔南州的林业生态安全,更成为消除经济贫困的重要手段。“我们选聘的护林员全部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每年能得到近万元的补助,直接增加了参与者的家庭经济收入。”黔南州林业局副局长向其红告诉记者。
据统计,2016年,黔南州通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实现0.72万户2.8万余人精准脱贫,在黔南脱贫攻坚行动中,护林员这个岗位已被赋予新的
意义。
山区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也是我国贫困人口的聚集区。据国家林业局调查显示,我国6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山区。为推进“生态补偿脱贫,富穷山破穷局”,自“八七扶贫攻坚”开始,按照***扶贫办部署,国家林业局主抓黔桂九万大山地区19个县的定点扶贫。
2016年,黔南州独山、荔波两县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定点帮扶,共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扶贫资金16.03亿元,新一轮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项目资金1.53亿元以及国家公益林、地方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3700余
万元。
黔南州及时、准确、足额地兑现这些补助资金,2016年完成10554.5万元国家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兑现,惠及贫困户48022户175256人,贫困户从中获得补偿资金1867.16万元;完成9061.2万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兑现,惠及贫困户28379户101239人,贫困户从中获得补助资金1537.6万元。
“定点帮扶期间,我们加强与群众脱贫致富有密切联系的林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极大地改变了基础设施落后的F状,增加了林农的***策性收入。”向其红欣喜地说。
黔南州将***策扶贫作用发挥最大化,既让贫困群众收入了真金白银,又让呵护绿色、守护生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实现双赢。
“‘生态治州,幸福黔南’是我们工作的目标,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到2016年底,我州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9万人,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贫困面广、程度深,是多年扶贫攻坚未啃下的硬骨头,这些地区山高坡陡、土壤瘠薄、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他们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山,其他扶贫措施难以覆盖。因此,生态扶贫攻坚任务极其艰巨。”黔南州***府副州长黎燕萍坦言。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补偿脱贫,富穷山破穷局”,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多***策扶贫红利,发出生态补偿脱贫最强音。黔南州将继续争取国家生态护林员资金投入,让更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积极争取退耕还林任务,及时帮助贫困户将所有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坡耕地全部种上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大力争取工程项目投入,统筹考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今后增收打好基础,并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参与建设,促进贫困农户就业增收。
培育金山银山,助推脱贫增收
“好花红、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长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花季,从贵阳机场到黔南州贵定县,从山脚到山顶,粉红色的刺梨花漫山遍野地绽放着,繁花似锦,灿若云霞。
望着自家地里开得正艳的刺梨花,贵定县昌明镇火炬村村民彭吉英乐得合不拢嘴。“我以前是个贫困户,家里有两个孩子,负担重。为了贴补家用,抱着试试的心态,2011年我开始种植刺梨。到2015年,我那3.7亩刺梨光卖鲜果就能收入4.3万元,没想到这小小刺梨的效益居然是传统农业种植的10倍。”
彭吉英所在的火炬村,原属一类贫困村,2010年,火炬村全村农户开始种植刺梨,现全村种有刺梨3000余亩,每户种植刺梨均在3亩以上,2015年全村刺梨鲜果销售收入就达1000余万元,加上刺梨苗木销售,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刺梨种植专业村,通过刺梨种植实现了产业脱贫、生态脱贫。
在黔南州,像火炬村这样,通过种植刺梨脱贫致富的示范村比比皆是。黔南的“人工种植刺梨”,已成为山区老百姓“点绿成金”的经典案例。
贵州是民间利用刺梨资源最早的省份,黔南是贵州刺梨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刺梨资源,拥有响亮的民族文化品牌,刺梨产业成为黔南践行“生态美、百姓富”发展理念的首选生态扶贫产业。
向其红介绍,近几年,黔南州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等项目,大规模发展刺梨产业,黔南州有刺梨种植农户约20万户,其中一半以上为贫困农户种植。在林业脱贫人口中,通过刺梨产业实现脱贫的就达到10万人。
小刺梨在林业扶贫中发挥了大作用,谱写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
茶产业是黔南州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的重大成果,也是黔南农业“接二连三”的典范,为黔南打赢脱贫攻坚战找到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比翼双飞。
在贵定县云雾镇营上村,一坡坡油绿的茶树长势喜人,满山青绿中隐约可见穿着民族服装的苗族村民正背着竹篓,弯着腰采茶。
“从前这里可都是荒山哪,我们这些村民也都穷得叮当响。现在好了,都种上了茶树,我已经在这种茶五六年了,现在光靠采摘茶叶,一天就能挣100多元。”陈大娘高兴地说。
贵定茶叶产业化管理办公室主任杨芹介绍,云雾贡茶是贵定县的一张生态名片,全县人均茶园面积有1亩以上,目前可采茶园面积达到13.58万亩。茶园从种植管护到采摘加工,各环节都能带动农户增收。“这满山的茶叶可都是‘绿色金子’啊,就拿采茶来说,熟练采茶工一天能采80斤,每斤4元,一天就有三百多元收入,目前我们这种茶的茶农都脱贫了。茶园按每亩900 株茶,每公斤干茶按600元计算,一年就有2.7 万元的收入。”
除了贵定县,黔南州都匀市同样将荒山变成了美丽的茶园。
史料记载,都匀的“鱼钩茶”在明清时期曾经作为皇家贡茶。1915年,“鱼钩茶”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获得优胜奖。1983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56年被***亲笔赐名为“都匀毛尖茶”。“都匀毛尖”被赋予了“引领黔茶出山”的使命,成为贵州绿茶的领***品牌。
2002年以来,都匀市充分发挥都匀毛尖茶的品牌优势,将发展茶产业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把茶园打造成“茶旅一体化”的旅游区,带动了3万多户10余万群众投身种茶大***,全市近90%的行***村种上了
茶叶。
“2005年,我获得退耕还茶项目支持种植茶叶24.17亩。如今,我合作社茶园的面积已从当初的400亩发展到5000多亩,入股社员发展到346人。2016年,我们社的毛收入达到2500万元,每个社员能分红近4万元呢。你看到的这满山的茶树,可都是一棵棵‘摇钱树’啊!”都匀螺丝壳河头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光辉激动地说。
截至2015年,都蚴胁柙懊***达到33.15万亩,总产量4310吨,综合产值12亿元。全市规模茶叶企业5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遍布全市所有产茶乡镇办事处。产业从业人数达到10余万人,茶农年人均收入达1万余元。发展茶产业以来,全市1万余户贫困农户通过茶叶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
茶产业让山区群众走上了一条稳定的致富路。通过发展企业精深加工,拉长了茶的产业链,提高了茶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同时,利用茶园片区旖旎秀丽的风光,开发以茶为载体的高端休闲养生产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茶树属于深根性树种,能较好地固定土壤,种植密集成片,还能有效拦截地表径流,保持水土。茶产业已经成为贵定、都匀乃至黔南的一大支柱产业,为黔南州维护‘两江’生态屏障和脱贫攻坚立下了汗马功劳。
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是黔南州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重点和亮点。以“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为指导,黔南州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刺梨、茶叶、特色经果林、木本中药材、木本油料林等产业,2016年共计完成特色经济林种植40余万亩,可覆盖贫困户5万余户20余万贫困人口。
在荔波县驾欧乡联山湾村,村民蒙利磊正忙着招呼客人。这十年,通过旅游带动,他经营的农家乐越办越红火,每到旺季一天可接待10多桌游客,最多的一天能收入6万元,从前靠着一头老黄牛和一把犁,一年辛苦到头生产的粮食只够吃半年的生活早已大变样。
“我们村原来只是个紧靠着大、小七孔旅游线路的普通布依山寨。10年前村民自发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经过发展,如今的村子已经成了休闲度假旅游区。” 蒙利磊说,“来大、小七孔旅游的人,说我们村也是一道风景,得来看看。”
近年来,黔南州主动适应旅游发展新常态,以改革举措打造旅游升级版,发展全域旅游引领脱贫、推进共富,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林地、林木等森林资源是山区老百姓的重要生产资料。“实践证明,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林业,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可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改善生态状况,促进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协调发展。”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说。
2016年,黔南州林业产值增加到了203.56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407.5%,林业在脱贫攻坚中的贡献率达40%左右。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黔南州走出了一条生态美、民众富的山区特色产业化扶贫之路。
实施易地搬迁,走上致富道路
40多岁的谢永光有三个家,第一个是原始的“山顶”,第二个是贫苦的“山脚”,第三个是让他发家致富的拉片移民新村。
“以打猎为生,挣不到钱,生活没奔头……这就是我在前两个家的生活。”回想起过去艰难的日子,谢永光的脸上仍会露出苦相。“现在好了,我搬到拉片移民新村后,不仅住上了楼房,钱也越挣越多,生活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啊!”谢永光笑得很灿烂。
瑶山瑶族乡是贵州省极度贫困的“三山”地区之一,***前,世代生活在这片神奇美丽土地上的白裤瑶先民,一直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原始社会生活,以狩猎为生,居无定所,大多数人住的是山洞。
为嚼碎瑶山瑶族乡这块扶贫脱贫工作难啃的“硬骨头”,2012年以来,以实施国家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工程为契机,瑶山乡先后实施了四期生态移民。生态移民后,村民用上了电磁炉、电饭锅等电气设备,并享受了退耕还林补助金。
如今的谢永光算得上是瑶山乡拉片移民新村年收入最高的人家,已成为瑶族同胞中通过生态移民发家致富的典型代表。但“独富不如众富”,作为村支部书记,谢永光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拉片村紧邻大小七孔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又是一个以瑶族为主体,布依族、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青山绿水、民族风情一应俱全,于是谢永光将目光放在了开发民族旅游、乡村旅游上。
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拉片村不断挖掘和打造瑶族文化,逐步将移民村打造成了著名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在谢永光的带领下,拉片村还鼓励并扶持有条件的瑶族农户创办农家旅馆、农家乐接待等旅游服务业,通过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让一、二产业为旅游餐桌经济服务,同时为“千户瑶寨”提供就业支持。
目前,瑶山乡已有1600人左右的瑶族青壮年劳力从传统农业中分流出来,一部分人事旅游服务业(含表演、农家接待、旅游商品加工和销售等),一部分从事特色种养业(蔬菜种植、瑶山鸡养殖、瑶山猪养殖等),一部分外出务工。
同时,谢永光还带领群众制作销售瑶族花腰带、陀螺、瑶族服饰、草凳、沙箩等瑶族旅游工艺品(特色旅游商品)。目前在瑶山古寨景区从事工艺品制作或销售的有30多家,年收入均达5万元。
瑶山乡的变迁,是黔南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百姓搬出穷窝,让生态得到静养的一个缩影。在黔南,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像瑶山乡村民一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拔掉了“穷根”,实现了他们的致富梦。
“我们结合小城镇建设、扶贫项目、移民搬迁项目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对居住在深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发展潜力不大,并且会对天然林生态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的群众,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搬迁,以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黎燕萍告诉记者。
“十三五”期间,黔南州规划搬迁23.66万人,其中,搬迁贫困人口18.58万人,占全州贫困人口的30%;整组整寨搬迁2.15万户8.91万人,占全州搬迁总人口的40%;麻山、山、月亮山“三山”地区搬迁3.6万人,占三山地区贫困人口的50%。
生态扶贫第5篇
联动机制
――全市31个市级牵头及配合部门、38个区县***府及万盛经开区管委会全力参与,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统筹联动机制
2013年8月,市委、市***府要办好22件民生实事――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赫然居首。
新一轮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市级牵头部门达五个,参与区县更是密布“一圈两翼”。
如此浩大工程,如何协同推进?
顶层设计“集团***”
2013年年初的一天,市国土房管局。
一上班,干部董秘的目光就被办公桌吸引住了。
桌面上,放着一份文件――《重庆市人民***府关于加快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
“2013―2017年,全市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50万人……”董秘翻开文件,心潮有些澎湃。
“这可是场硬仗。”她说,“生态扶贫搬迁牵扯面广、涉及群体庞大,如果大家各自为***,不仅影响效率,甚至可能好心办坏事。”
这样的忧虑不无道理。
“大型扶贫工程由相关职能部门分散牵头,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一位扶贫干部这样总结――
一是容易造成补助标准不一。
二是容易导致部门间“踢皮球”。
三是各部门进度不一,影响全盘。
新一轮搬迁,如何克服以上问题?
2013年6月,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开了一次会。
针对统筹协同问题,这次会议连下“猛药”――
市级战略层面,建立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片联系制度,直接负责所联系区县的督查、协调和指导。
区县战术层面,建立参与区县领导和部门“分点(片)包干”工作责任制度。
***令畅通层面,相关计划由市有关部门会同市***下达,由有关区县统一组织实施。
很快,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集团***”建制成形。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大环节,“集团***”很快就战力凸显。
资金打捆助“搬出”
2013年年初的一天,城口县岚天乡。
“农户搬家,***府还有补贴?”听人谈起搬迁***策,贫困户李成林心里一热。
他赶紧向村干部打听。
“自己也要出一些――我没钱。”李成林心又凉了。
在“搬得出”环节,“没钱”成为一大瓶颈。
据测算,农村搬迁成本主要有三项――新建或新购房屋以及获取宅基权费用,水、电、气等入户费,搬迁产生的运输、人工等费用。
三项成本相加,让不少贫困农户望而却步。
“如不突破这个困境,就可能导致‘搬富不搬贫’。”
如此难题,如何解决?
“让农民‘搬得出’,不能单纯靠***府投钱。”市***主任沈晓钟说。
针对这个问题,五个市级牵头部门突破行***壁垒,整合各自掌握的***策资金,推出了差异化补助体系――
一是大幅提高专项扶贫搬迁补助标准,根据农户个体经济状况进行差异化补助。
二是将国土整治、危旧房改造、基础建设等资金打捆使用。
三是创新农村宅基地复垦地票制度,弥补贫困农户资金缺口。
很快,李成林就从中受益。
2013年9月下旬,李成林搬进了新家――在大洪坝生态移民安置点,他拥有了一套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新房。
“通过地票交易、贫困补助、费用减免……房屋总价约15万元,我只出了5万元。”李成林笑出了声。
协同建设助“稳住”
“安置点有没有公路?”
“***府管不管‘三通’?”
“电话线哪个来装?”
听到乡里要搞生态扶贫搬迁,胡秀英脑中冒出一串问号。
胡秀英老家位于酉阳县木叶乡梨耳村六组,由于不通公路,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当生态扶贫搬迁的消息传来,她立即决定参与。
可搬迁安置点的硬件条件,却成了胡秀英的“心结”。
“如果安置点基础设施跟不上,那我还搬下去干啥子?”她说。
胡秀英的“心结”,凸显出“稳得住”环节的一个悬念――安置区硬件环境,能否达到搬迁户预期?
为此,各牵头部门会同教育、水利、交通、卫生等部门及相关区县,进行了一连串探索――
首先,结合区县具体安置点实际,将生态扶贫搬迁和其他一些大型基建项目结合,整合资金,实现妥善配套。
其次,整合国土、城建、农业、水利等部门建设资源,集中用于安置区道路、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建设。
再次,针对不同安置点情况,通过区县次级协调和整合,推出个性化建设方案。
这样的协同作战,让胡秀英看到了希望。
木叶乡生态扶贫搬迁启动之初,乡***、***府宣布了配套***策――整合扶贫***策,给予每个搬迁户1.2万元的硬件补助;同时,水、电、闭路电视、绿化等设施,也全部由相关部门配套解决。
听到这个消息,胡秀英心里的“结”被解开了。
资源合力助“致富”
19岁那年,唐云顺走出位于秀山县梅江镇兴隆坳村的家,加入打工大***。
其间,他结了婚,有了两个孩子。
迫于生计,唐云顺夫妇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继续外出谋生。
从此,“一家团圆”和“回乡创业”成了他的两个梦想。
“市里在搞生态扶贫搬迁――符合条件就可以申请!”2013年,唐云顺夫妇回乡探亲,听说了这个消息。
唐云顺顿时忐忑起来。
“我想搬家。”他挠着头琢磨,“但下山后一家人如何生活――难不成继续出去打工?”
唐云顺的犹豫,凸显出生态扶贫搬迁的第三个难关――如何能致富?
针对这个问题,“集团作战”再一次显示威力――
一是提前规划,在安置区的选址上,以城郊、产业园和旅游景区周边等地区为重点,搬迁户可就近务工或发展乡村旅游等。
二是鼓励自愿进城的搬迁户,向旅游景区周边、工业园区附近、中心镇延伸地区集中,同时提供稳定的就业配套服务和公共基础服务。
三是鼓励愿意继续务农的搬迁户,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和乡村服务业,同时引导其加入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获得财产性收入。
与此同时,各区县又结合区域实际,力争“让每户搬迁户都有一个就业机会或致富项目”。
瞧着帮扶***策一波波出台,唐云顺不再犹豫。
生态扶贫第6篇
一、工作部署情况
为切实做好生态建设扶贫工作,我县特成立了以林草局为责任单位,局长为责任人的县生态建设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了对生态建设扶贫工作的组织部署。
二、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生态建设扶贫工作在县委***府的领导下,积极响应,主动应对,落实专班、专人负责,加强项目规划编研工作,排定工作进度,为生态建设扶贫工作提前做好要素准备;进入生产季节后抓住时机、精心组织实施,主要领导到点到位加强指导,推动生态工程按时进场开工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后,成立工作队加强跟踪督导,确保了各项目按序时、保质保量、有序推进,主要完成了:
(一)集体公益林管护。指导全县林农完成72.09万亩集体公益林自主管护,按照每亩14.75元的标准,兑现管护资金1063.3万元,目前已完成管护合同、责任书的签订,锁定了管护主体和责任,现正在进行面积核对工作,以及进行实施方案编制的前期工作。
(二)聘用生态护林员、生态草管员。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500名生态护林员、458名生态草管员,以劳务形式推进增收,已完成合同签订,并兑现完成第一、二、三季度服务费,现准备拨付第四季度劳务费,958名生态公益性岗位人员已全部充实到林区、草原网格中,开展巡护工作。
(三)退耕还林补助。兑现退耕还林补助0.15万亩。已完成苗木栽植工作,正在进行后期管护。
(四)实施草原奖补***策。全年计划实施草原禁牧139万亩,按照7.5元每亩的补助标准,发放禁牧补助1042.5万元,整体推进422万亩草畜平衡建设,以2.5元每亩的奖励标准,发放草畜平衡奖励资金1055万元,两项直补资金共计2097.5万元,涉及全县22个乡镇,158个行***村,10545户牧户。当前已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及备案等相关工作,现正在进行打卡信息核对及拨款前期准备工作。
(五)地质灾害排危除险。今年完成1处地质灾害排危除险,现已完成排危除险项目工程总量的75%。
(六)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选聘。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公益岗位11个。已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选聘和管护合同的签订工作,监测员已投入工作。
生态扶贫第7篇
——生态扶贫攻坚战纪实
【解说】东西两山常绿,一川湫水常流,青山碧水交融,蓝天白云相伴。这样一幅美好而生动的画面是临县65万人民群众长久以来的夙愿。临县是贫困大县,也是生态极度脆弱大县,是全市和全省脱贫攻坚和生态修复的主战场。进入“十三五”,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临县全县上下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积极探索破解生态脱贫新路子,举全县之力打好生态扶贫攻坚战。
2017年,临县造林任务33.1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任务29.65万亩,生态脆弱区造林1.96万亩,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造林9000亩,天保工程造林2000亩,特色经济林4000亩),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28万亩,造林绿化任务十分繁重。截止目前,全县已投入造林专业合作社258个,投入劳力9154人,其中,贫困劳力5673人,完成造林任务23万亩,完成造林栽植任务14.3万亩;完成省县乡通道绿化156公里,栽植苗木55万余株。如今的临州大地,春季造林如火如荼,重点工程成效初显,“六个到位”推动全县生态扶贫工作有序推进。
【字幕】思想认识到位
临县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任务如此繁重,省市领导高度关注,多次调研督查指导。临县成立了造林绿化工程领导组,3月12日举行了全县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春季造林启动仪式,召开了全县春季造林安排动员大会,全面安排部署造林绿化工作,对目标任务、责任落实、操作要领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县***府出台了《临县生态脱贫工程行动计划》。全县自上而下,层层传导压力,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了统筹治山治水、协调增绿增收的总基调,为春季造林绿化提供了坚强保障。
县四大班子领导亲力亲为,干部群众全民皆兵,临县漫山遍野摆战场,报纸电视网站立体宣传,营造了植树造林强大声势,形成全县上下积极支持、共同参与的浓厚氛围。
【字幕】科学谋划到位
生态建设,规划先行。为了做到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建设,临县邀请山西大手园林绿化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承担全县造林规划设计,由省造林局督导人员牵头,利用最新研发的山西造林信息管理系统,保证了首批16万亩退耕还林任务于3月底完成了作业设计,确保了清明前后全县造林大面积开工。目前全县已完成造林作业设计25万亩,保证了任务及时落地,造林行动全面铺开。
结合全年绿化任务,临县规划了生态造林“123456”重点工程,全力实施“2833”工程任务,重点工程即核心美化一座城,突出绿化两条线,综合治理三个点,提档升级四大片,景观建设五个口,提质增效六个园;全面完成28万亩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和33万亩造林绿化工程。
【同期】临县林业局局长冯清照:科学美化一座城,指县城绿化美化;打造森林县城;突出绿化两条线,对县域境内132公里第一山脊线进行造林绿化,打造绿色通道、景观大道;综合治理三个村,将白文镇曜头、城庄镇城庄、林家坪镇南圪垛三个山体、村庄进行造林绿化;为全县森林村庄建设做出示范;提档升级四大片,建设白文李家湾、庙坪、县城东山、城南玉露香水果经济林生态修复、经济型林业四大片区,打造精品样板;景观建设五个口,高标准绿化县域境内的五个高速出入口;科学规划六个园,指三个红枣精品示范园、两个核桃精品示范园、一个仁用杏精品示范园,为全县经济林标准化管理提供示范。
【字幕】机制创新到位
今年临县各类造林任务达33.11万亩,造林任务之大前所未有。工程实施过程中,临县将造林任务全部安排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实施。共办理造林合作社286家,入社成员13000人,贫困劳力11400人,占80%以上,居全省之首。为加强造林合作社管理,我们出台了《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造林项目议标办法》《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2017年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方案》等。在工程实施中,合作社贫困人员参加工程达到了入社成员的60%以上。对合作社参加造林施工的贫困劳力实行“日记录、旬汇总”报告制度,推行“施工管理台账”,保证了贫困劳力造林施工精准管理;对贫困劳力的劳务收入采取“一卡通”支付,依据施工台账,保证贫困劳力劳务收入精准兑现,让贫困户真正通过参与生态绿化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通过全年造林绿化建设,通过全年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参与造林的贫困劳力年平均收入达7000元以上。
【同期】:专业造林合作社负责人:“一个三口之家的贫困户,家庭中1名劳力参与造林,年人均收入可达4200元。通过生态扶贫,可增加群众六方面的收入,一是增加了育苗收入,二是增加了栽树劳务收入,三是获得了国家生态补偿,四是增加了林地管护收入,五是可以参与造林合作社利润分红,六是还可获得退耕还林、林权流转等其他不同类型的收入。”
【字幕】工程管理到位。
按照“面积做实、密度做够、质量做优”的总体要求,工程建设全部实行了监理制,聘请8 家造林绿化监理公司划片对全县工程进行监理为保证工程质量,实行了县、乡(镇)、社三级管理,县林业局领导包片包重点工程,林业局技术人员全部包乡镇,各乡镇明确一名分管领导负责造林绿化,每个合作社都安排一名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技术指导。三月上旬优先启动了东山生态绿化、李家湾生态修复、曜头、城庄、南圪垛三个重点村山体、村庄绿化工程和太佳东段、岢临高速临县段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高压推动,初见成效。县***府办发出通知,要求对春季植树造林进度每日一报。通过工程监理、层层监管、报告通报,有效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全县造林绿化工作做到了重点工程精细指导、模式引领、点上出彩,全局工作科学布局、典型示范、面上开花。
【字幕】融资配套到位
为了保证重点工程建设水平,除上级项目资金外,全县今年用于造林绿化的融资、财***涉农资金整合已达2000万元,用于白文镇杨家崖、李家湾、曜头和城庄镇贫困村片区绿化、移民点绿化和车赶乡张家山、克虎镇薛家圪垛、临泉镇郭家岔等贫困村资产性收益试点示范工程。其余部分正在通过“临县生态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积极融资。
【字幕】***策兑现到位。
退耕还林***策兑现,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府诚信,事关新退耕任务落地。临县首批下达任务16万亩,***策补偿资金8000万元。目前全县完成资金兑现面积15.1万亩,兑现资金7549.85万元,占到计划的94.4%。涉及全县19个乡镇202个村庄30482农户100119口人,其中贫困户10845户28890口人,贫困户户均补偿2989元,人均补偿1122元,资金兑现位于全省前列,为第二批退耕造林任务落地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