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媒体篇1
>> 调动广播资源 提升媒体传播力 从北京交通广播看广播媒体的应急传播力 区域性国际广播媒体对外传播力的提升路径 以超常规手段提升县级广播媒体的传播力 如何增强广播传播力 提高媒体传播力的因素研究 应急广播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 以创新来确保城市广播媒体的传播优势 广播与网络媒体的交融传播 新媒体传播力的创新以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2015“两会”报道创新实践为例 广播“借力”新媒体 论提升地市广播媒体的竞争力 浅谈提高广播媒体民生影响力的措施 从广播微博传播力看广播未来发展 广播新媒体传播与营销策略 媒体传播力建设调研 大众媒体传播力分析 攻略:谁是家电下乡最具传播力的媒体(二) 传播力来自媒体的文化软实力 如何提高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3年11月20日。
③参照Randall Collins.“Changing Concep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the Professions.”In R. Torstendahl and M. Burrage, eds. 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s: Knowledge, State and Strategy. London: Sage. 1990。
④本文中的“娱乐内容”泛指非新闻、教育、记录类等内容之外的,为大众提供快乐、缓解生存压力的节目内容,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参见百度百科“娱乐”词条。
⑤⑧Guy Starkey 《媒体多平台化发展趋势下广播的弹性生存思考》,载《中国广播》2013年第8期。
⑥张莉 张君昌主编《中国广播名栏目》,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页。
⑦马瑞峰《是如何热播全国的》,载《中国广播》2005年第9期。
⑨陈昌凤 石英杰《平台化与社会化:欧美媒体的新潮流》,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8期。
⑩引自2013年11月8日广西私家车频率郑葵总监的访问。
[11]引自2013年11月8日广西女主播频率黄海总监的访问。
广播媒体篇2
[摘要]:
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使音频文件在网络媒体中的顺利传播成为现实,从而使网络媒体对于广播媒体的直接竞争开始突现。本文以“流媒体时代”下的广播媒体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流媒体带给网络媒体的新变化、广播媒体所面临的挑战、生存机会,并提出了广播媒体的生存对策。
当我们在网络上尽情享受美妙的*** 音乐 、欣赏精彩的flash动画、观看感人的***电影的时候,“流媒体”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广告、网络广播、网上直播等流媒体形式以其直观、互动、实时等特点,超越传统的文字、***片等静态信息载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网络用户的注意。数据表明,无论是接触频度和范围,还是市场的前期投资反响,都毫无例外地显示,未来属于流媒体。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等it业界的重量级人物,也都对流媒体的未来非常乐观。
2006年,流媒体的 发展 更是来势汹涌,一日千里。直播点播、internettv、p2p流媒体、iptv,视频监控、可视电话、视频会议、音乐视频网站、网络游戏,流媒体几乎在音视频应用领域中遍地开花。广播一向被视作四大媒体中的弱势媒体,流媒体时代带给广播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给广播以前所未有的机会。“流媒体时代”的春天会不会是传统广播的冬天?还是随着流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广播即将迎来自己的第二个春天?
一、流媒体带来的变化
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是指的是在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即在因特网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音、视频多媒体内容的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或者其他形式的多媒体文件都属于流媒体之列。流媒体是在流媒体技术支持下,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浏览者一边***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到整个多媒体文件***完成就可以即时观看的多媒体文件。
流媒体技术的出现,音频、视频文件得以在网络媒体中顺利、实时地播出,人们不仅可以在网络上顺畅地收听广播、观看影视节目,还可以直接收看赛事实况直播。以前需要通过收音机、cd机、电视机来收听、观看节目,现在只需要一台 计算 机就可以全方位覆盖需求。网络媒体也由以前单纯地静态的文字和***片,发展为对动态的音频、视频的传播,这是对网络媒体功能的拓展和传播价值的整合。流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大大节省网络用户的***时间,而且使网络媒体与传统的广电媒体在互动、实时、直观等传播特征上,开始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流媒体技术使网络用户不再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时间,就可以实现在网络上收看、收听影音文件,这一模式与传统的广播、电视播出极为相似。同时也意味着,网络媒体对传统广电媒体的冲击真正开始了。
自从1995年4月,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市的progressive networks公司(即后来的realnetwork公司),在美国全国广播者联合会上推出了一种名为realaudio的软件,实现音频在因特网上的实时传送以来,以流媒体形式出现的网络音频、视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一组来自国际权威机构的调查,2000年在网上访问流媒体的人数增加65%,西方网络发达国家访问流媒体的人数已达到1.1亿人,约占网民的1/3,在亚洲也迅速增加到2500万人,将近网民的1/9。
二、传统广播面临挑战
自1920年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正式播音以来,广播在一段时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广播作为宣传战的最锐利武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自从电视出现之后,广播作为媒体的地位开始衰落。由于广播稍纵即逝、形象性差等劣势,在电视蓬勃发展、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广播更是难以在日趋激烈的媒体大战中找到本应属于自己的位置。
“大霹雳的前十秒种——刹那间,眼前诸象皆改观。”贝若斯如此形容网络的骤然降生。网络媒体的优势不需多说,除了公认的互动即时、开放性、信息海量等特点之外,网络媒体还有一个突出的独有特征,即高度的整合性,也可以称其为多媒体性。从技术手段上来看,网络媒体几乎将所有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悉数囊括:文字、***片、音频、视频……,互联网被称为“媒介大融炉”并不过分。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初期,由于带宽等因素的制约,网络媒体仍然以文字和***片信息的为主,而要顺畅、实时地收听、收看影音文件则在技术条件的限制下还有一定的困难,但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出现,边***边收听、收看的实时传播成为可能,人们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来收听和收看。而且,众所周知,宽带是网络发展的主流,随着网络带宽建设的不断发展,网络广播和网上电视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事实上,目前在网络媒体中,流媒体已经被大量地运用,而且深受网民欢迎。
目前网上广播主要有两种形式:直播——即时播音(live)和点播——随选播音(audio-on-demand)。前者的形式与目前的广播相类似,即按照固定的节目播出表的节目时间播出广播节目,只不过听众收听节目的硬件设备是计算机网络,这种形式只是在接收载体上与传统广播有所区别;而后者则是在网站中存放广播节目,听众可以在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时点播收听自己喜欢的节目。与传统广播相比,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上广播具有很多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范围大。网上广播不受传统广播覆盖范围的限制,可以超越更广大的地理空间,进行全球化传播,各种功率的电台获取听众的机会更加平等而广泛;
2、多媒体性。传统广播传播信息的载体相当单一的,即仅通过声音,这也是传统广播被视为四大媒体中的相对弱势媒体的一大原因,而且其稍纵即逝、过时不候的信息传播特性也使其在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但网上广播则大大弥补了传统广播的这一先天不足,结合文字、***片、声音等多种传播载体,可使信息传播的丰度和厚度大为增强;
3、互动性。互动是网络媒体的一个天然优势,双向交流使得网上广播突破了传统广播“我播你听”的被动模式,使听众可以随时按照自己的意愿调整收听过程,网上点播是对听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的最好佐证;
4、可检索性。网上广播的技术优势使得广播电台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资源库成为可能,同时也为听众对广播节目资源的搜寻检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广播节目成为可查询、可检索的信息资料;
5、全新经营模式。传统广播电台基本依靠广告作为其收入来源,网上广播则为广播电台的这种经营模式提供了新的角度,即对节目内容资源的经营上的转变,付费收听节目可以成为广播电台生存的新方式。
1995年8月,美国abc广播网首先利用网际网路进行全球播音。如今,已有约85%的美国区域性或全国性广播电台都开始了网上播音。dataquest的数据显示,1998年时,因特网上已经有2,500互联网广播电台,这一数量在1999年时增长到了2,700万。据统计,目前因特网上每周约有45000小时的广播节目,58个美国电视台提供web广播,34个电视台提供点播服务[1]。有近半数的跨国 企业 公司在内部使用流媒体实现web广播。据英国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在《新媒体变革对bbc的影响》一文中所提到的,12岁以上的全部美国人中有22%,即5,000万美国人曾经访问过一个广播电台的网站,在广播网站的访问者中,46%的人停留长达20分钟以上[2]。
据统计,到1999年初为止,世界各国建起网络广播电台1500多家,其中从1995年到1997年两年间,美国已经有85%的广播电台建设了网络广播,到1998年上网的电台超过了2000家。1996年12月15日,广东的珠江 经济 广播电台首创我国广播电台上网的先例,到2000年5月底,我国的网络广播已经达到100多家[3]。《世界广播电视 参考 》的资料显示: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听到100多个国家的1550多个网上电台的广播。截止到2000年7月,著名的yahoo中文在“电台”的检索字串下,已编入了15个类目和347个网站。荷兰电台的节目总监马克思说“现在有超过6000个电台在互联网上各种形式的流式音频。”[4]
三、广播的生存机会
流媒体技术给网上广播带来的全新气象固然势不可挡,但这并不意味着广播媒体就此失去了生存机会。历次传播***给了我们这样的认识,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始终呈叠加性状态发展,也就是说,新媒体的诞生并不会使旧媒体消亡,而是新旧媒体共进共荣;而叠加性状态又导致了整合性状态,即新的媒体会以整合了旧媒体传播优点的特征出现。
流媒体技术在技术上的进步,也遵循了人类传播***发展的 规律 。传统的广播媒体在新技术的促进下,并不会消亡,而是会对其功能与价值进行整合,以自身的调整来适应技术变化带来的冲击。
在流媒体时代,传统广播依然具有自己的生存机会,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广播媒体已经建立起自己独有的、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优势,这种优势将转化为流媒体时代下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上广播在实现上还面临着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在网上广播从技术到内容的全面完善过程中,传统广播必将找到与因特网结合的最优化模式,从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事实上,如果洞悉广播媒体的固有优势,就不会对广播的发展前途悲观失望。因为广播的某些独有的优势,可以成为“流媒体时代”广播生存的新契机,迎来传统广播媒体的“第二个春天”。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广播的固有优势所带来的发展新机会:
1、伴随性。广播媒体伴随性的优势是其他任何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收听广播节目只占用了听众的听觉器官,并不影响眼、手、口等器官的正常活动,听众可以在从事其他活动时(如做饭、散步、旅行、锻炼等)兼顾广播节目的收听,大大提高了广播媒体的使用率。伴随性的优势在网上广播中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因为网络用户在上网浏览网页、收发邮件、聊天的过程中,占用的只是视觉,其听觉处于闲置状态,而广播伴随性的特征使其在不妨碍网络用户视觉运用的同时,可以顺利完成依赖于听觉的信息传播。网上广播可以顺利避开视觉层面的激烈抢夺战,并转入后台工作,作为背景声音完成对用户听觉的占用。
2、低成本。与电视相比,广播节目的运行成本相对低得多。无论从规模、数量上来讲,广播媒体要完成一个节目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要小得多。相对电视节目的上网,广播节目上网只需调动音频资源,从技术角度看广播上网比电视上网简单便利,从成本角度看广播上网也比电视上网成本更低。
3、高普及率。广播是普及率最高的传统媒体,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相比,广播由于通俗易懂,不受文化程度限制,只要是听觉正常的人都可以接收;与电视媒体相比,广播体积小、携带方便,流动状态也能接收,而且接收装置价格低廉,尤其在
3、努力借鉴国内外网上广播的先进经验。
由于起步较早,国外广播界的 发展 经验对我国广播业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广播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就开始摸索广播电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成功,而现在我国广播界也已经开始在专业特色和个性化战略方面进行了尝试。同理,在广播与 网络 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国内外有一些广播电台已经做得相当成功。借鉴一些成功的例子,对于更好地认识广播在“流媒体时代”的生存不无裨益。
英国bbc的网上广播。2001年3月,英国bbc首次实现了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网上直播采访。这次访问既有声音,也有***像,并进行 英语 和俄语的同声翻译。在电脑屏幕底端还有显示向普京总统提问的机会的比例,并编辑了有关普京总统执***第一年的资料。在bbc的网站上,网民们可以浏览此次采访的全部内容,包括普京先生的所有讲话和向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通过网上直播,全世界公众都获得了向普京总统提问的机会。这次网上直播采访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对普京总统采访时,bbc网站收到了大量的关于此次采访的e-mail提问和评论,共计24000件,且来自世界各地。
日本的网上广播。日本的网上广播大致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把无线电广播里的节目原封不动地通过因特网广播;二是广播与因特网的互动节目;三是专门在因特网上播出的节目。自1999年4月开始,日本七家较大的商业广播电台就开始通过与微软公司合作,播出具有个性且具有因特网广播特点的网上广播节目。如“tokyo-fm”电台于1999年7月开始的《tfm即时剧场》,最早使用了活动的画面,用了5分钟的电影画面剪辑介绍最新的电影;被称为开发了因特网上的“广播新娱乐方法”的《山田的有限弧度》属于第二种形式的网上广播节目,当地面广播节目播出时,网上的节目主页就会出现主持人和节目小宠物主人公的网上漫画,而漫画中主持人和小狗的变化是根据用户听众的反馈意见来左右的,深受日本听众、网络用户和广告商的欢迎;而“文化广播”的《望世界》和《因特网广播·在网里相见》则属于第三种形式的网上广播节目,这是专门针对卡通电玩迷们编排的因特网节目,由卡通片的配音演员与特定的因特网听众相互交换电邮地址,向传统广播本体进行挑战,希望把很少收听广播的电脑一族——年轻一代吸引到广播里来。
香港电台的网上广播。1994年12月香港电台率先进行“香港电台联网版”的网上实验服务,以提供新闻演示文稿及少量电视及电台节目为主。1995年9月17日上午7时起,香港电台运用同步直播科通过互联网36小时向全球直播电台选举新闻和节目,成为世界上首个应用同步直播科技进行36小时直播的电台。1997年6月,香港电台在互联网上进行连续48小时视像直播报道有关香港回归的各项庆祝活动,吸引了全球25万人次的收看和收听,到访其网站的人次高达900万。2000年4月,香港电台全面拓展网上广播服务,每天直播全部6个电台频道、所有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节目(每周共7小时视像节目)、提供中文新闻文本。
中国 国际广播电台。1998年12月26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正式推出了自己的网站( )。1999年底,国际台网站已初步形成了华语(包括普通话、粤语、繁体字)、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共九种语言的广播节目文字和声音上网。在国际台的网页中目前已经链接了实时收听和节目回放,在节目回放中还会放上文字稿,以满足用户收听和学习需要。
自1995年推出第一个互联网流媒体播放器以来,流媒体的应用呈爆炸性增长。到2004年,流媒体市场有着巨大的收入潜能,其中为消费者服务创收90亿美元,内容提供商创收28亿美元;全球将有1000多个流媒体网站,2亿多小时视频流。去年在网上访问流媒体的人数增加65%。亚洲访问流媒体的人数迅速增加到3500万人,将近网民的1/6。到2007年,流媒体发展的重点将从以“流”应用为中心转移到以“媒体”为中心,随着iptv以新媒体的身份出场,将流媒体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6]。
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根据资料整理显示,移动流媒体作为移动多媒体业务的一部分正逐步受到重视,市场将不断扩大。预计到2007年,日本的移动流媒体用户数量将达到2144万人,其次是德国和韩国,而预计中国将有超过190万的用户数[7]。
***表引用自艾瑞资讯网站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流媒体的时代已经来临。事实上,从技术角度、网民数量的增长,以及宽带的逐步普及等角度来看,流媒体的应用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策因素、版权等各种相关问题的制约,流媒体的长足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环境催化。传统广播媒体要想在“流媒体时代”下生存并得到不断发展,就必须懂得与网络媒体进行正确有效的合作和功能、价值的整合,从而实现双赢。对我们传统广播媒体而言,必须利用这个时间差,跟上发展的潮流。
“流媒体时代”的到来并不可怕,反而是传统广播焕发“第二春”的绝好契机。由于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传统广播在传播特征上的不足得到弥补,传统广播转瞬即逝、选择性差、直观性差的弱点得以修正。通过流媒体技术,人们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段落,反复多次地收听,同时可以配合文字、***片等各种其他载体,丰富广播内容的传播形式。
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广播媒体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冲击,重要的是要在这种发展中学会变化和调整。正如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所说,“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8]对广播媒体而言,重要的是应该学会怎样更好地改变。
[注释]
[1]《宽带网络的发展将使流媒体成为未来的主流技术》, ,2003/9/26,19:56。
[2][英]克里斯•韦斯科特,《新媒体变革对bbc的影响》,选自邓炘炘、李兴国主编《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75页。
[3]张潇潇、郑一卉《中美两国网络广播现状的比较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3期。
[4]杨叶青《论网络广播——网络广播现状和经营理念》, academic.mediachina.net/ ,传媒学术网,2003/11/22,21:30。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7年1月23日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6]《流媒体应用全面开花》 顾荣强 计算 机世界网
广播媒体篇3
传统的媒体机构主要是以单一介质的面貌出现的。上个世纪末,美国学者提出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它的提出主要基于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文字、***像和声音都可以被转化为数字信息,媒介之间的传播障碍被彻底打破,而潜在的联系被大大扩展,信息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之间自由交换流动。于是国内一些学者基于“媒介融合”的概念提出了“融媒体”的说法。所谓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换言之,融媒体不是某一个媒体,而是体现出共融互通特质的所有媒体。比如,广播会在节目中播发网络中的新闻、评论,甚至音频播客;网络上也可以刊发报纸、杂志的版面;电视台可以引入读报、手机短信参与节目互动等。我们把所有利用了新的信息技术、兼容互通的这种形态称为融媒体。融媒体有四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资源通融。就是合理整合新老媒体的人力物力资源,变各自服务为共同服务。几乎所有部级媒体和相当数量的省级媒体都已经实现了融媒体机构上的更新,央视有自己的网站、移动电视,新华社自办新华网,入驻开心网,推出手机报,各家媒体都有自己的所属网站,就连一些资源比较好的地市级媒体也有了自己的网站。记者外出采访时,同时携带录音笔和数码相机两种采访设备,为广播和报纸、网络同时供稿,既保证了新闻稿源,降低了人力成本,又提升了网站新闻稿件的权威性和原创能力。
二、内容兼融。传统媒体是“有限时间、有限空间、有限作者、有限受众”,而新媒体如网络等是“无限时间、无限空间、无限作者、无限受众”。二者融合之后,稍纵即逝的广播电视节目,可在网上保留数月,人们通过网络,可获得更多对广播、电视节目在听、在视时间和内容上的选择权,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将广播、电视中因时间、空间限制无法“深入”的重要栏目和重要播出内容进行后续、互动,帮助传统媒体解决深度、广度的问题。2008北京奥运会被称为历史上“首届WEB2.0版的奥运会”,首次将新媒体列为***转播机构,赋予新媒体奥运赛事转播权。国际奥委会在全球77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网上视频,手机电视在全球范围内可以接收。而在奥运新闻报道的内容采集上,为了在奥运新闻大战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更有效的整合资源,“报网互动”“台网互动”等跨媒介、跨媒体的合作形式被广泛运用。
三、宣传互融。这是指建立一种新型和谐互补互信的媒体关系。打造“融媒体”,就是摆正新老媒体关系,分析新老媒体的利弊,以优势互补、扬优去劣,达到1+1>2的效果。比如,广播的迅疾、便捷,电视的直观、立体,互联网的“四个无限”(无限空间、无限时间、无限作者、无限受众)。各媒体对“我无他有”的东西不妒忌、不害怕,对“他无我有”的不排异、不拒绝,都把“他”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兼收并蓄,追求“水桶定率”。按照这个理念,我们在媒体自身宣传上相互“架势”而不是相互拆台,相互“捧场”而不是相互贬损。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宣传上的强势,营造氛围,达到效果。
四、利益共融。发展融媒体的最终目的,要有利于效益这个根本。而效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更多的是依靠宣传实现的,这里主要谈经济效益。作为媒体融合的产物,一般都会组织当地媒体策划、组织各种大型活动。如房、车展销,各种节庆,企业促销,产品展,各种大赛等。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报名、展示、投票点评,然后同步直录播,不但可以集中力量办好活动,还可以增加活动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最终实现共赢。集团里给融媒体共同下达创收任务,共同洽谈大型活动项目,“一揽子”谈价,共同组织、策划、实施,利益共享。融媒体对外是一个单位、一个声音、一个价格。广播、电视、网络同时变为共同为一个项目活动服务的三种形式、手段和方法,价格上也会比任何一个单媒体要高得多,客户对这种活动的认可度也大大提高。融媒体成为利益上的“共同体”。
同央视、省级台比,地市级广播电台有规模但形不成气候——二三百人,二三个频率,制作几档新闻或专题,在划定的所属范围内播放。无论从资源还是产业,从眼前还是长远看,都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难成气候。有基础但难适应需求——城市台一般都有几十年历史,无论在技术、宣传、节目生产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但受客观因素限制,不可能跟得上广播、电视日趋分众化、专业化、微内容的发展趋势和人们日益丰富、日益提高、日益挑剔的生活、娱乐需求。但现有的规模、基础给建设融媒体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通过融媒体实现突破,广播电台可以通过建立网站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拓展、覆盖范围的无限扩大和创收能力的提高。
以大庆广播为例。目前,大庆人民广播电台的网站已开通了新闻、游戏、房产、企业、财经、汽车、音乐、生活、教育、美容、女性、男人、美食、家居等39个频道,广播对这些频道进行导视性宣传,栏目的所有内容全部在网站呈现,把网站作为广播资源的延伸,突破了传统媒体资源的有限性。不但全省网民可以访问,全国乃至全世界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收听大庆广播,这样就突破了空间界限,无限地扩大了广播的传播面。现在,经常有南方的听众,甚至海外同胞通过网站来了解家乡情况,回乡省亲、观光或考察投资。国内各地也有不少听众听了大庆台的节目,来信来函来电咨询、建议或索要光盘。
广播媒体篇4
从Twitter到新浪微博,一场“微博力”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大范围蔓延,“碎碎念”式的“语录体”开始浸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博的兴起以其独有的传播优势以及强大的信息资源凝聚力对广播等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但微博对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不仅仅是挑战,也是发展的重要契机。广播电台如何在微博时挥自身优势,创新传播形式,从而达到与微博共生共荣的状态,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借力微博,广播电台应有的媒体意识
微博平台是放大了的公共场合,每一条微博可以说都是公开演讲。在这个平台上,广播人有着广阔的借鉴和融合的空间。
1.广播电台记者可以利用微博丰富的消息源,从微博中甄选新闻
在微博平台上,一方能提供有价值的即时信息,另一方能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这是微博得以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微博信息来源类似于“新闻线人”的角色,我们需要对其信息的真实性加以判断,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入采访,追问和还原真相,不能简移微博内容,一旦成为微博的“批发商”,就会失去听众。
2.广播人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对微博信息加工整合
突发新闻由公民报道出来,媒体的核心优势在哪里?“核实”和“甄筛”将是未来媒体新闻的核心概念。广播电台可以利用并筛选微博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将其延伸为独特的视角和解读,同时借鉴微博的新鲜体验,更加注重所传播内容形态的包装,更加注重情感营销,以此聚拢更多的受众,特别是年轻的受众。
3.广播电台可以借力新媒体,创新,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融合之路
在新闻业务拓展方面,可以与平面、网络等媒体形成互动,互为彼此的“记者站”,在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形成合力,搭建起第一时间获取和求证信息的便捷平台,提升品牌影响力。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微博前端关注,广播媒体随即跟进,这一模式无疑是广播媒体与微博媒体融合发展的共识。
二、微博与广播电台的应用结合
现代任何媒介都有传统广播的影子,可以说都是在传统广播的基础上与科技创新应用结合衍生出来的。便捷的微博与传统广播究竟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徽博与广播的应用结合在相互替代的同时也是相互整合、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在新时代,微博与传统广播相结合,扬长避短,为人们的生活交流提供了更便捷的新模式。
1.走平民化路线是微博对传统广播的继承与应用
广播电台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受众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微博在路线上继承了广播电台的平民化线路。微博微在了一百四十字的限制上,这一百四十字的限制使得微博变得极其亲民化。它像广播一样,为文化素养不高的受众打开大门。不用精准的语言,不用华丽的辞藻,就是极其口语化的方式便可以参与媒介其中。在平民化路线这个方面上,微博是传统广播的继承与应用,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2.便携方便
传统广播的便携方便性使人津津乐道,微博与手机的结合完全继承了这种优势,现在小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有手机,手机的普及率远远高出于电脑的普及率。微博客可以通过手机发出,手机还有照相功能使得微博不仅有字还有***,***文并茂。在视觉上易于让人们接受.手机也可以收听广播,获得新的信息资源,并到微博上面,在这个方面上微博与传统广播是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的。微博继承于传统广播的便携方便的优势,使自己传播更为迅速和便捷。
3.传播交旌
在沟通这个层面上,微博结合了传统广播的意见交换性,并大大延伸了传统广播的交流性。微博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的频繁与密集,在这个“快餐”式的社会里,这样的沟通是不易的。传统广播的不足之处在于,信息传播过程中只有声音,然而声音转瞬即逝,广播单向传播,听众参与性不强。微博在这些方面上都弥孙了广播传播性能的不足,使得微博的传播交流功能变得十分突出。
4.受众的分散性与易于接受性
传统广播和微博最显著的共同特点是受众的分散性与易于接受性,由于传统广播和微博的便携方便性,就注定了这两种嫘介的受众分散性。传统广播的受众人群可以是学生、老人、家庭主妇等等的各类人群,他们在不同的地方收听广播,可能正从事着家务劳动,可能正在从事于其他活动。微博的便携性也使得微博的受众分散性的特点明显,微博的受众可能是工人、是白领阶层、学生,他们可能在工作、在闲暇时闻、在吃饭,在他们认为有时问的时间之内他们都可以在微博上发表、获取公共信息。
“围观改变世界”——自由进入、自由评论、自由关注、自由浏览、自由转发的“广场效应”,决定了微博的围观氛围和传播特性。“微内容、微表达、微动作、微成本”等特征,又使得微博参与门槛低,参与热度高,容易形成“粉丝效应”。广播从业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性发挥创意:一是可以进行内容推广,包括节目内容预告、对重大事件的实时直播报道等;二是可以展开形象推广,对媒体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前期预热、中期直播和后期回顾等;三是可以实施营销推广,通过微博与听众、粉丝进行互动,聚集人气,提升用户“黏性”,为广播媒体带来稳定的受众群。由此,微博平台的以下功能可以为广播媒体所用。
微电台。广播媒体通过“微电台”不仅能够扩大收听范围,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网络收听,同时还能与真实的目标听众实现互动,为节目定期举办的线上互动直播和线下大型推广活动积累人气。
微直播。“微直播”既可以实现在微博上培养听众收听习惯,形成黏性较强的固定收听群,还能充分利用微博的即时沟通性,满足听众与主持人、节目之间的互动需求。采用“微直播”的方式,还很方便进行收听数据分析,用户信息、收听习惯、节目内容建议的收集,有助于对节目的进一步调整和改进。
微访谈。“微访谈”可实现被访者与目标听众的互动交流,做到对目标受众的精准推送。
广播媒体篇5
【关键词】全媒体;广播;媒体价值
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使得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因此“全媒体”的概念开始广泛适用。“全媒体”体现的不是“跨媒体”时代的媒体间的简单连接,而是全方位融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乃至通讯的全面互动、网络媒体之间的全面互补、网络媒体的自身的全面互溶,总之“全媒体”的覆盖面最全、技术手段最全、媒介载体最全、受众传播面最全。
广播的出现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在广播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受到报纸、电视、新媒体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冲击。虽然目前广播媒体的发展相对稳定,但是,如何应对媒介融合的冲击,把握全媒体时代的各种机遇,进而提升自身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发扬优质音频特色
广播电台作为音频内容生产和播出机构,体现其自身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是音频内容制作。全媒体时代的互联网以技术为先导,虽然已开始重视内容生产和版权购买,但在内容制作上与传统媒体相比仍有差距,不少以技术见长的音频网站或APP,仍集成大量传统媒体的音频内容作支撑。广播的音频内容会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向新媒体转化,但音频内容仍然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
因此,优质内容的音频是推动广播发展的生产力。传统广播应当从策划、制作、包装、推广、营销等各个环节入手,搭建生产链,制作出适应全媒体时展的优质音频内容。
二、打造新型移动终端应用
城市汽车保有量的激增,使便于移动收听的广播媒体进入了驾车人士的主流生活。汽车的广泛应用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快了社会活动节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发展趋势。具有移动伴随性特征的广播媒体在这一汽车时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汽车一族营造了良好的驾驶氛围、提供了各种及时的资讯信息。就车联网产业链而言,无论是汽车厂家和汽车通信设备制造商,还是互联网巨头,都已经开始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推进从内容到渠道到再硬件终端的布局。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车上人群会有更多的媒介选择,广播媒体必须重点打造针对移动终端和车载系统的应用,捍卫移动市场。
三、加大市场化运作
互联网时代的市场竞争,主要是对用户、对人的争夺,经营者更希望了解用户的思想、习惯、行为甚至隐私,这导致传统媒体的广告模式遭到冲击,越来越多的广告主认识到互联网广告在精准投放方面的优势。
广播的产业经营应进行企业化管理,引入职业经理人及专业团队,通过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运营,投资相对成熟的产品和项目。目前广播的产业布局面临着很大的行业机遇,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出现文化领域的投资机会;二是优质音频内容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应加大版权投资,建设音频互联网平台等;三是车联网的巨大发展潜力,语音入口竞争激烈,相关技术值得投资;四是拓展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依靠品牌力量开展区域服务。广播媒体的各个频率、各个栏目都有对应的可进行市场运作的行业领域。
四、大力发展“粉丝经济”
所谓“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通俗讲就是名人或其团队“利用”粉丝赚钱。对传统广播来讲,真正的互联网***是要彻底颠覆只靠广告创收的盈利模式,开辟新的盈利渠道,做好自己的产品,直接让用户为产品买单,创造自己的“粉丝经济”。
广播要让粉丝认同、有归属感并成为铁杆粉丝,首先主持人要有凝聚价值观的能力,价值观能得到更多粉丝的认同和追随;其次节目内容和形式要行成闭环的产业链,以获得经济效益。
话题和活动是广播媒体经营粉丝的主要手段,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要不断制造话题、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甚至让粉丝参与到节目内容制作当中,吸引粉丝的注意力,引起粉丝围观,创造更多与粉丝互动的机会。
五、扩展广告表现形式
传统收听受众和新兴收听方式的受众对资讯的筛选比较类似,都倾向选择医药养生、金融理财知识和美食餐饮介绍为首要关注的内容。全媒体时代的广播互动传播平台多样化,加上互联网的发展,使广播初具整合传播优势。先前的广播广告大多数属于插播广告,和电台本身节目内容是断裂的,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硬广告”,如果“硬广告”时段过长,就会面临广告时段因受众转台而大量流失的危险。
广播媒体应当为广告客户“量身定做”。整合传播中的公关、促销等元素,通过让广播的优势和特点最充分地层示出来的现场直播、多点直播和访谈类节目,利用直播成本较低的无线电信号,只需要几个不同现场的播报或主持,通过电波即可实时多点播报传达。
各个省市电台可以抓住宏观***策和日益发展的产业环境改进制播管理机制,创新发展方式和思路,开辟适合新时期广播广告经营的发展模式,同时提升广播品牌形象,通过创意营销、整合营销、绿色营销等一系列营销策略提升广播广告的价值和创意。
广播媒体篇6
关键词:媒介生态 危机 网络广播 产业化经营
2008年的雪灾和地震,让消沉已久的广播再次显示出它的独特优势,这一年,也被学者欢呼为中国的“广播年”。而广告量的增加,频率的增多,似乎也在向我们证明,在这个互联网称霸的时代,广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然,也有冷静的学者对此保持谨慎的乐观,他们从更广阔的传媒生态视野来思考广播的生存危机和对策。这一视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它跳出了从广播节目、人才、管理、技术设备和资源频率等狭窄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广播媒体目前面临的生存困境,把广播媒体放在一个宏大的媒介生态系统当中去研究广播与其他媒体、广播与传播制度、广播与受众、广播与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有些学者提出“广播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就能将已经失衡的生态系统转向新的平衡状态。”希望通过***府和市场手段建立有效的媒介制约机制,加强媒介的自律,完善媒介制度和***策环境,以达到平衡媒介生态的目的。
现在有一个问题是:即使我们能够认识到媒介生态恶化的规律性问题,可我们能够通过调节外部环境来解决吗?如果媒介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广播媒体路在何方?
媒介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概念。而要探讨广播媒介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就必须从传媒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这三个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出发,去研究与广播媒体密切相关的受众生态环境、行业生态环境、广告资源环境以及媒介制度与***策环境的复杂互动关系。
通过调节和改善外部生态环境,特别是改进传播制度,加强法规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广播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是这种强调和谐共生的理念,消灭不了现实竞争的残酷,而在现代传媒形态之下,商业化生存和利润导向更加剧了这种残酷性。
广播媒体存在的必然性及其竞争优势
数字技术的出现和互联网的产生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致命性的,它对传统媒体生存空间的挤压已经实实在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样的形势下,广播是否还能继续长期生存?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就要回到广播媒体的自身特性和比较优势上来。汶川“5・12”地震发生后,首先发挥作用的是什么媒体?是广播,而后才是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的参与。回顾“5・12”地震媒体的参与,大致是这样一个过程:
(1)发生了什么?广播来回答,因为它设备运用灵活,传播最迅速。
(2)现场状况如何?电视来回答,因为声画兼备,现场感强,此时单纯的广播报道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的信息欲望。
(3)如何发生的?有哪些故事?报纸来回答。因为报纸解释性强、信息量大。
(4)除了***报道,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互联网来回答。因为它最开放,信息来源更广泛。
广播为何能独占先机?因为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广播具有传播速度快、指向专业、穿透力强、覆盖面广、使用和收听灵活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广播在地震这类突发事件中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也决定了广播的不可或缺性。
受众为王――营销学视野下的广播受众
与其他媒体相比,广播媒体的受众研究相当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媒介竞争优势不强(与电视互联网相比),在几大媒体中,广播广告投放占比较小,缺少商业推动力;第二,“内容为王,质量为本”的传统广播理念根深蒂固,重节目研究,轻受众研究。
麦奎尔认为,受众研究有三种类型:(1)结构性受众研究。侧重受众规模、媒介接触、到达率、流动情况等方面的量化研究。(2)行为性受众研究。侧重受众的媒介选择、使用、意见和态度研究。(3)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它不再遵从媒介文本或媒介讯息万能的观点,认为受众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从麦奎尔的划分来看,传统的广播媒体受众研究,偏重的是结构性研究。而在媒介产业化运作的大背景下,受众结构和需求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媒介对受众的了解必须跳出简单的量化分析模式,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研究受众。而现代营销学恰好提供了这样的视野。
在美国,“受众为王”的广播理念,就是在现代营销学发展的背景下被提出并确立起来的。在营销学的视野下,任何一个组织都是在某一个观念的指导下从事其(营销)活动的,这些观念包括: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和全面营销观念。而目前在广播行业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观念,就是“内容为王,质量为本”。这事实上是一种产品观念,它认为听众喜欢高质量、有内涵并且具有创新特色的节目,媒介只要提供优质节目,就能赢得听众。但是在媒介竞争激烈、听众结构和需求日益变化的情况下,仅靠优质节目是很难赢得听众的。而从营销观念角度来看,媒介不再是为节目寻找合适的听众,而是为听众设计适合的节目,强调“受众为王”。
当然,强调“受众为王”的理念,不意味着一定要迎合受众的口味而去降低节目的品质和档次,它强调广播媒体应当研究受众需求,了解受众变化,制作适合受众需求的广播节目。
“受众为王”理念的核心,是受众需求。而受众具有差异性、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广播媒体要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就必须针对有差异的受众群体进行节目定位。拿交通广播节目来说,私家车车主的需求和出租车司机的需求是不同的;同样是私家车车主,广州和河源的需求又是有差异的。而当前广播行业中节目同质化的现象泛滥,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内容为王,质量为本”的传统广播理念作怪,忽视了受众需求的差异性,从而导致行业内缺乏创新精神,产生恶性竞争。
从营销学的视野去考察受众和广播媒体的互动关系,就是要确立受众的中心地位,广播媒体必须要从受众需求出发,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节目定位,再根据节目定位,制作适合受众需求的广播节目。
产业延伸――媒介生态危机下的广播经营
传统的广播经营,核心就是通过制作和传播优质广播节目吸引受众,然后将受众资源转卖给广告主(或广告商),获得广告收入。在这样的模式下,广播媒体对广告的依赖性极强(这事实上也是当前“坐台节目”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但是在广播媒体生态恶化的背景下,对广播媒体的经营管理,必须要具备更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专业频率的激烈竞争,内容和节目的高度同质化,广告市场狭小,人才匮乏……这些都是广播媒体长期固守经营的恶果。广播媒体要想求得危机下生存,就必须从战略上转变观念――把广播当做一个发展的平台,而不是一个固守的阵地。
事实上,北京交通广播电台在拓展广播媒体的生存空间方面已经作出了有意义的尝试和突破。
2006年3月,北京交通广播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影响力,创立了1039汽车俱乐部,后来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北京交广股份有限公司,迈出了拓展广播生存空间的关键一步。它以1039汽车俱乐部为经营载体,深入汽车、交通服务市场,拓展了多种业务,形成了产业化经营格局,把经营领域扩大到与交通相关的其他行业。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拓展了生存空间,创造了新的赢利来源;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它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力。而利润的增加、形象的提升也有利于其引进人才、创新节目、改善广告环境,从而使广播的生存获得更好的条件。
交通广播因其受众群体相对明确、受众消费力较强、投入和产出比高等原因而率先起步,事实上其他的专业频率同样可以进行产业拓展。音乐电台可以向音乐娱乐方向拓展,如出CD、举办音乐会等;少儿节目可以向儿童教育和儿童用品方向拓展,如出有声少儿故事读物、举办教育讲座等。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专业频率拓展生存空间,一方面可以自建平台,另一方面可以与其他行业进行产业联合,借助平台获得发展。
数字化生存――网络和新媒体时代的广播转型
互联网进入中国十多年来的迅猛发展,已经显示出了它强大的整合力量。传统媒体要拓展生存领域都将不可避免地要与互联网结合,发展新的传播方式。而传播方式的转变,对广播媒体的经营管理、节目和内容传播、广告和赢利模式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将会出现一个移动便携的终端智能设备,它融合了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手机、收音机、电视机、电脑的所有功能,并依托无线互联网络这一平台运行。
网络广播的优势。1995年4月网络广播诞生,从那一刻起,它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其自身的优势,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内容资源丰富,可信度高;(2)突破地域限制,传输质量好;(3)节目可以保存,选择性收听;(4)实时反馈,互动性更强;(5)突破声音局限,文字画面相辅。
网络广播的现状。我国网络广播自1997年出现至今,其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它是传统广播在互联网胁迫之下的产物,是简单的嫁接,而不是完美的融合。(1)从内容上看,目前的网络广播只是把传统广播的内容放到了互联网上,没有根据网络受众的特点进行内容上的调整和创新;(2)从受众构成上看,互联网受众具有年轻化、知识化等特点,与传统广播受众在构成上存在很大的差异;(3)从赢利模式上看,现在的广播收入仍然是靠传统广播的广告收入,尚未创造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网络广播赢利模式;(4)从技术条件来看,实现终端设备的便携移动还需要时间,无线互联网覆盖范围有限,现阶段的技术水平限制了网络广播的进一步发展。
网络广播的走向。在数字化的背景下,手机广播、车载广播等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广播形式也获得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在可预见的将来,它们都将被整合到一个移动终端设备上来,所以它们的存在是过渡性的,本文不作详细探讨。未来的网络广播将会基于无线互联网络平台运行,专业频道丰富,市场更加细化,其受众群体更趋年轻化和小众化。
广播媒体的前景展望
广播媒体的生态危机已经出现,展望广播前景,有人认为美国目前所走的汽车广播之路将是广播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笔者个人看来,汽车广播也许是中国广播的未来,但不会是广播的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广播媒体在利润的驱动下会向汽车广播转变,但是决定广播媒体未来的,不是汽车,而是科技水平。
综合目前条件,大概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
(1)广告收入仍是未来广播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广播媒体通过产业链的拓展,赢利点会增加;
(2)移动便携终端设备会取代收音机,电台仍将存在,但电台、受众都将移动化;
(3)传统广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会继续存在,受众进一步被细分,专业频率继续增加,内容向资讯化、娱乐化方向发展;
(4)基于无线互联网络的网络广播将是未来广播的主要形式,传受双方的互动性更强。
对于广播媒介的未来,如果悲观地看,网络将吞并广播(使广播成为其一部分);如果乐观地看,广播将借助互联网平台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申启武:《广播媒介生态论》,《学术界》,2007(1)。
2.詹成大:《媒介经营管理》,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12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侯迎忠:《数字化背景下广播受众接触行为的实证分析》,《传媒》,2008(5)。
广播媒体篇7
在新媒体的种种优势和咄咄逼人的态势面前,我们广播人应该如何应对传播环境改变带来的挑战?笔者认为,融合新媒体,打造个性化广播产品,在创新中实现广播的转型是我们每个广播人必须思考的题中要义。
必然选择:融合新媒体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广播频率专业化、类型化是广播的一次***,那么,融合新媒体则是广播的又一次更为深刻的***。
实际上,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起,广播即已开始意识到新媒体的魅力,因而采取了融合战略,比较普遍的是开办网上广播、网络电台。当然,这绝不仅仅是随便做个网站把自己广播上播放的内容直接放到网站上。这种简单的移花接木是没有出息的做法。要考虑在发声音的同时发视频到自己的网站,要利用网站的论坛等功能实现台网互动,办“看得见的广播”。我们要借助新媒体的新技术和新的传播方式,弥补自己的短板,达到跃升的目的。
如今,国家提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通信网要实现“三网合一”,这无疑将为广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新机遇。从2001年开始,中国广播网即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会报道的组成部分之一。经过几年来的改进和完善,在2007年的两会报道中,中国广播网更好地挖掘了网络多媒体的优势。在此期间,他们不光开设了40个栏目,还首次推出试验性的手机广播电视,重新整台文字、***片、音频、视频等不同传播形态的节目,圆满地完成了宣传报道任务。中国广播网的这次成功尝试,不但证明了三网合一在技术方面的可行性,也为广播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其次,我们还要尽快介入和发展手机广播。如今,手机技术越来越向着掌上电脑的方向发展。不过,目前手机所带的收音机功能还只是传统的通过中波或调频接收节目的方式,信号不够稳定,所能接收到的电台也很有限。随着3G等网络化手机技术的发展,相信手机***收听广播节目会非常方便,届时能真正发挥广播“随时随地想听就听”的传播优势。
新媒体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就要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在不断加强广播自身优势的同时,要善于和新媒体谈恋爱,而不是把它看成可怕的对手,拒之于门外。
成功关键:为听众提供个性化广播产品
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江湖中,内容依然重要,内容继续为王。无论我们使用的终端是电脑、手机还是MP4,我们希望看到、听到的永远都是真正有价值、有灵魂的娱乐和资讯。
新媒体的优势在于技术手段和传播特点;而内容产业则是其弱项,因此对传统媒体有明显的依赖性。可以说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几乎是传统媒体的信息汇总。特别是在我国,在现有***策条件下,传统媒体握有原创性新闻的采访权、权,网络扮演的只不过是“二次传播”的角色。与新媒体相比,内容恰恰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比如品牌优势、可信度、权威性、重要性和受众的忠诚度等。
然而,在事实信息提供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多元化参与的今天,媒体的更多发展机遇开始集中在个性化、分众化内容资源的利用和攫取方面。打一个比方,如果想要了解国际国内的大事,其实在哪张报纸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服务,但是人们之所以买这个报纸,或者选择这个媒介而不选择那个媒介,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他们在重大内容方面的区别,而在于一些个性化内容的选择、加工、制作方面的特点。也就是说媒体的价值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一种眼光、标准、态度和方法。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2009年全新改版的中国之声就一直忙着建立并扩充“智库”,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让新闻变得更犀利。目前,数十位各界顶级专家、学者已签约成为其“特约观察员”。
种种趋势表明,现在的媒体竞争已由信息竞争进入观点竞争的阶段。广播人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笔者认为,我们在提供广播产品服务时,必须十分注重对信息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广度和深度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开掘、整合、优化、利用,使广播传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社会信息需要。在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方面,要按照大众媒介传播的规律,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类处理,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有指向性的传播,以减少信息传播的盲目性,促使信息资源的整体增值。比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媒体广场”和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在信息内容上利用报刊媒体的资源,但并不是报刊媒体内容的简单翻版,而是集报摘和评论于一体,不仅信息来源广、容量大,而且实现了即报即评、资讯与言论并重,使报刊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扩展。
广播媒体篇8
关键词:广播电台;播音主持;主持风格;技巧
在文化传媒行业高速发展中,网络媒体凭借信息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以及声画方面的特质,被受众所认可和喜爱。对于广播电台来讲,给受众提供获得信息渠道与娱乐身心的途径时,在功能方面略显不足,受众的关注热度也有所降温。针对这一问题,当前,提升广播播音主持技巧,培养个性化的主持风格,已经成为提升广播节目收视率的一个重要方式。
一、新媒体时代广播播音主持存在的不足
(一)主持人话语随意,情绪掌控不到位
目前有诸多广播播音主持人属于半路出家,通过短期培训就上岗工作,专业能力较低,基本功不扎实,科班出身的主持人过少。他们源自社会的各个行业,在素质方面参差不齐,话语过于随意,时常会出现用词不当的状况。并且,诸多主持人都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情绪,较易出现情绪波动。听众在收听节目时,较易受到主持人负面情绪的影响,这对社会风尚的积极引导极其不利。或许在短期内,主持人任意说话以及不够稳定的情绪会吸引到听众的关注,可是长此以往,则无法培养坚实的粉丝。
(二)主持人播音腔调扭曲,过于阴柔
广播播音主持人最普遍的组合为男女形式,将浑厚低沉且富有磁性的男声与清澈悦耳且柔美动听的女声相结合。可是近些年来,由于受港台广播影响,广播播音主持人已经扭曲了自身的播音腔调,大部分男声变成了“娘娘腔”,而应当柔美的女声也变成嗲声嗲气,让听众难以接受。这一太过阴柔的方式,令扭曲成风,对广播引导社会风尚极为不利,还会令广播电台节目过于低俗,不利于广播电台的有效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广播播音主持技巧
(一)掌握情感技巧
广播播音员应当对新闻事件给予全面的掌握,融合本身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会,综合新闻播报的内容,站在客观的角度对新闻的利和弊进行分析,掌握好自身的情绪,并使用情感技巧播报新闻事件。比如,在播报目前社会大众关心的热门事件时,应当与观众进行积极的互动。耐心听取受众对于新闻的观点,把所有看法分类归纳,同时对听众的反应给予分析。对于较为极端的观点,可以通过情感劝解以及道德引导的方法,富有耐性地劝告受众,协助他们将内心的不解解开,提升受众对于广播的关注度。通过与受众的情感沟通,将受众心中的共鸣激发出来,从而建立大量的忠诚听众。而这些做法均需要广播播音员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生活阅历,不断推敲、分析并归纳热门问题,在实践中产生新的体会,将播音主持工作做好。在实际主持当中,会遇到诸多不同类别的新闻稿,这需要广播播音主持人依照材料的实际状况,判断播报时的语气、语调以及音腔。在实际播报中,广播播音主持人应当通过总结经验、加强训练、吸取教训等方式,持续提高自己的播音主持技巧,恰到好处地为听众播报各大新闻事件。
(二)烘托氛围的技巧
为确保电台节目的吸引力,广播播音主持人应当进行适当的氛围烘托。新媒体时代的广播播音主持人必须具有烘托氛围的能力,在具备专业播音知识与才能后,应当尽量通过音量、语调、语气等方面为听众在大脑中勾勒出对应的景象,依照播报主题与内容的差异而影响听众,引起听众的关注。比如在播报一则悼念***的新闻时,应当播放适宜的音乐,营造出肃穆、哀伤、沉痛的氛围,调动听众的情绪,将听众的思绪带进悼念英雄的氛围当中。再比如,在播报与百姓紧密相连的新***策时,应当通过轻松愉悦的语气进行播报,从而让听众在收听内容时能够一同分享***策红利带来的喜悦。
(三)把控律动的技巧
广播播报并非一马平川式的朗读,而需要依据新闻稿的类型与内容,调整播报的语速以及节奏,选择恰当的播报方式进行播送。此外,最关键的一点是把控好播报的律动感,何时应当快,何时应当舒缓,都应有所区分。比如当播报关于国家或地方***府的方针***策时,应当认真分析***策内容,通过严谨规范的语言对新闻进行播报,语速应当较为均衡,快慢适中,注意严谨性,从而让听众能够真正掌握***策内容,提高***策性新闻内容的有效到达率,实现对***策方针的良好宣传。
三、提高播音主持技巧的建议
(一)提高文化素养
吐字清晰、发音标准是播音员应当具有的基本素养,如何建立个性化的主持风格以及提升播音水平和质量,是所有主持人都应当极为重视及思索的问题。为了符合听众与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主持人应当通过自身的持续奋斗与不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持续巩固自身的专业根基,从而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在生活中,应当持续学习,从而强化播音理论知识,保障本身的基本功可以符合标准,加强播音练习,使吐字更加清楚,并学会正确运用播音语言。可以在每天的清晨练习发声,提升自身在发音方面的基础能力。在节目录制时,主持人应当对自身发音与吐字的细节进行严格掌握,保障声音的辨识度,确保声音具备一定的穿透力,令听众可以在收听节目时将主持人的声音记牢,可以通过声音对主持人进行辨识,从而吸引更多的听众。
(二)丰富播音主持经历
对于主持人而言,个性化主持风格的形成无法脱离各类主持活动的磨练。在工作中,主持人应当通过主持各种不同类别的节目而加强练习,以加快提升自身在主持方面的能力。只有通过主持各种风格与类别的节目,才能发掘并良好地掌握自己在节目类别与主持领域中的特长,才能对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定位,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建立自己特有的风格,吸引更多的受众,逐步提升节目的收听率。主持人假如无法很快定位自己的主持风格,则可以参考和模仿其他优秀主持人的特征,从而探寻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主持风格。为了实现职业的长期发展,主持人应当基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对自己的主持风格进行改革,积累充足的经验,并把个性化的主持风格融入到节目当中,保障节目具备趣味性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通过不同方式提升听众对节目的热情,保障节目的品质,提升节目的收听率。
(三)培养独特的语言风格
优秀的广播主持人应当具备适宜的语言表达以及运用的能力。听众在选择广播电台时,会参照主持人在表达事件方面的能力以及普通话的使用能力而有选择性地收听节目。对于以声音作为媒介的广播而言,主持人的表达能力极其关键。所以,在培养自身主持风格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1.幽默类。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如果具备极强的幽默感,可以让听众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可以更为迅速地让听众接受主持人的风格。2.活泼类。假如主持人的语言较为活泼大方,则会为听众带来新鲜感以及喜悦感。3.恬静类。此类主持人适合主持一些具有文学气息的节目,能够在语言中体现出温暖与恬静之感,可以为人们带来一种轻松的氛围,彻底让内心的压力抛之脑后。4.尖锐类。这一类主持人的话语极为犀利,言辞激烈,适合主持具有较高评论感的新闻。对于主持人及其主持的节目而言,只有依照节目所需,形成自身独特的语言特点和主持风格,才可以获得更好的收听率。
四、结语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广播电台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进行革新。对于广播播音主持人来说,只有认真分析稿件的内容,细致编辑播报的文字,不断学习播音理论知识,夯实播音主持基础,不断提升播音主持技巧,形成独特的播音风格,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听众,从而提升广播的收听率和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鲁景超.关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写给“纪念人民广播播音七十年”[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4):126-129.
广播媒体篇9
关键词 新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冲击;对策
中***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01-0097-02
1 新媒体及其优势概述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传播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而现今社会所兴起的新媒体技术则是指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以及数字电视等。从广义上讲,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借助互联网、局域网以及无线通信网或者是卫星等渠道,将电脑以及手机作为终端设备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进一步来说,新媒体应该被称为数字化新媒体。目前,人们在生活经常使用,同时也是对人们影响最大的新媒体基本可以概括为:QQ、微信、微波以及各种新媒体之所以一经问世就迅速得到了普及,是因为其与传播媒体相比而言,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这些优势具体表现为储存零巨大,信息实现了即时分享,具有鲜明的个性化与社群化特征。另外,新媒体之所以能够称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因为其传播的内容极为多元化,传播途径更宽,传播速度更快,新媒体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非常巨大,它以高效率的信息传播速度,为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提供着便利,同时也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更多渠道,国家能够通过新媒体了解其他国家的奇闻异事以及新闻信息,新媒体的优势是不可否定的,但与此同时,它对我国传统媒体的冲击也是不可避
免的。
2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冲击
2.1 新媒体的产生使主流舆论和主流思想的影响力得到削弱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的流通速度加快,同时传播途径也在不断拓宽,而传播方式也从以往的单一形式发展成为了现在的多对多互动传播方式,信息流通量不断增加,使得舆论更加多元化,主流舆论以及主流思想的影响力进而被大大削弱,人们对于事物对与错的辨别难度增加,好与坏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多负面消息以及思想,及其容易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并误导人们的行为。
2.2 新媒体的产生方便了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
在新媒体不断壮大的形势下,其开放性也逐渐增强,当今的国际形式一超多强,和平表象下,蕴含着很多危机,新媒体为国外敌对势力提供了路径和机会,网络不存在国界,开放性极大,国外很多敌对实力利用***的影响、言论和思想,通过互联网进行散布,侵蚀并影响着我国人们的思想,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严重阻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2.3 新媒体的产生方便了不良的视听节目的传播
新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实现了各种信息的及时传播与分享,内容积极、健康、正面的思想得以有效传播。同样的很多内容不良的视听节目也提供了更为方便的传播渠道,一些虚假、消极、暴力的不健康节目得以传播,从而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更加不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建设培养。
2.4 新媒体的产生会造成过度的民主
我国的***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人们民主的空间,但是国家的稳定发展,必然要靠相对而言的强制行为,否则人们的行为得不到约束,所有的规范与法律也会荡然无存。而新媒体的出现,导致了民主过渡的现象,表面上来看,人们好像拥有了更加自由的言论权利,行为也不会被约束,但是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的民主,这样的行为不加以控制,必然会严重阻碍我国社会注意和谐社会的构建。
3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冲击的应对策略
3.1 提高广播电视媒体自身的能力,大力整合内部资源
在应对新媒体带来冲击的过程中,广播电视媒体应该适当增加其互动性,尤其是在各种视听节目中,互动策划显得更为重要。同时,针对其他媒体活动,提升其广告形象也很必要。
基于这些要求,电视媒体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水平必然需要不断完善提高,这样才能实现广播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要重视各方信息的分享与整合,在新闻信息的编写创作上采用创新方法表达问题,借助现金的技术手段,提升媒体表现力,拓宽媒体影响范围,增强广播电视的竞争力。
3.2 将区域壁垒打破,实现不同的区域之间的
联合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电视媒体应该积极建立区域之间的联合,实现传统媒体的发展壮大,这是传统媒体发展的有效方式。另外针对市场消费以及营销方面,各城市台所构成的媒介市场潜力巨大,实现城市台之间的联合,是信息共享的必然趋势,在提高电视广播信息传播效率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各城市台自身的发展。
3.3 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将新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融为一体
新媒体虽然具有众多优势,但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势也不可忽视,看到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势,采用多元化的合作方式,扬长避短,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建立稳定、长久的战略伙伴关系,非常重要。比如:广播电视媒体建立专门的网站,实现信息的二次传播,借助新媒体的即时性以及互动性,实现共赢。
3.4 广播电视媒体应该在其内部努力形成“全媒体”记者队伍
新闻事件必须要在有效的传播前提下,才能够发挥作用,那么针对广播电视媒体而言,其传播的范围与新媒体相比较为狭窄,观看人群少,为了增加其传播范围,实现媒体之间的联合,进行联合报道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新媒体与广播电视媒体各自发挥不同的领导能力以及协调能力,新媒体过于开放的特性可以被很好的制约,同时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也实现了信息传播范围的增加,更为关键的是,建立综合素质较强的“全媒体”记者,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可以实现同时向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发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哲夫.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如何突出重围[J].当代电视,2012(02).
广播媒体篇10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多媒体 广播体操 对照实验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教学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运用,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全新的境界。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它以***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加深学生对过程的理解。
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改变了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来直观逼真地反映技术动作的动态变化过程,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学。同时多媒体技术以其方便的交互性和共享性促进讲解、示范、演示、作业、考核、反馈等体育教学环节的优化,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实际上在学校里较早运用电化手段进行教学的正是体育课广播体操的教学。广播体操及体育课中播放音乐做的一些活动,是用电化教学手段中的“声音”进行教学,只是多媒体手段的初级阶段,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我们现在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利用电脑、投影、录像等有声有形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了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尽快正确掌握广播体操动作,有必要对这一教学方法在体育课广播体操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体育课上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学习广播体操。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更乐于接受直观教学,这为多媒体教学实施奠定实验的基础。为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实用性和高效性,我采用对照实验法,选择两个人数相同的班级开展对比研究。实验前所了解的情况表明,两班的差异不大,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班教学中每堂课皆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合理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而对照班则按照以往常规的体育广播体操教学程序和方法落实教学内容。
实验题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习广播体操《青春的活力》。
实验目的: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广播体操的效率。
实验时间:三周6节体育课。
受试对象:诸暨市店口一中七年级,任意抽取两个班。七(2)班为实验班,七(5)班为对照班,每班各54人、52人。
实验方法:(1)实验前对两个班级(受试对象)进行情况摸底;(2)实验期间按实验要求给予施加因素;(3)实验结束时进行测试;(4)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分析。
实验测试指标:
实验班与对照班有关情况比较表
实验结果分析:体育教学中的广播体操教学对场地要求不是很高,完全可以在室内教室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广播体操教学中的运用很成功,对照的结果清晰地显示出实验班的教学效果在各方面皆优于对照班。
在实验班广播体操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视听光盘把整个技术动作完整地向学生示范一遍,让学生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了解动作的结构、顺序、形象及要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模仿,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再结合教师的示范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教学视听光盘里有讲解、有示范、有音乐、有影像,使学生眼睛看、耳朵听、手脚跟着做,多感官教学刺激使得学生在练习时不断加深对正确动作的理解并把它很好地演示出来,这样对新动作掌握的速度加快,动作完成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在难度动作上还可以利用电脑软件降低动作速度,用慢镜头逐一播放,在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甚至可以采用定格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就把复杂的动作简单、清晰化,这是一般课堂教学中教师示范无法做到的。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每个正确动作技术的完成,都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才能掌握的。他其实知道动作怎么做,但他空间定向感觉能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可以通过与示范动作的不断对比,找到自身的差距,纠正自己的错误。
我们还可以用DV把学生的动作拍下来,再放给他看,在看的过程中大脑不断地加深印象和提高学习的兴趣。然后再练习时,就会有意识地改变错误动作。这样学生不但学得快而且在练习中会明白自己在哪个环节上出现问题,从而及时解决问题。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把教师***出来。此时教师就可以腾出空来培优补差,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地做到事半功倍。
传统教法教师一般进行完整的示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然后边讲解边示范,逐一将整节操传授给学生,并且提出“动作到位、有力度”等诸如此类的要求,教学方式相对比较陈旧缺乏吸引力。学生往往感觉提不起劲,不感兴趣,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正可以改变这难题。
此外,我运用多媒体又让学生学习另一套操《时代在召唤》,让我意外的是学生一改以往学广播体操厌学态度,表现出很高的兴趣。通常体育课中广播体操部分的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比如球类、技巧等比较,其本身就枯燥一些。这就更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组织教法满足学生兴趣转换的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某个运动项目比较突出,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的钦佩,他就会产生优越感,同时花更多时间钻研学习。
多媒体技术在体育课教学中适时应用,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培养他们的主动思维,观察学习的能力,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同时也减轻教师的负担。但应注意的是多媒体技术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是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为教师操作不熟练等自身因素,也会使多媒体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延误教程,所以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同时正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实用价值,才能合理、正确地使用它,从而真正进入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教学时代。
参考文献:
[1]傅春道.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教育司编.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教师参考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