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名句篇1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5、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9、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1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1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1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1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15、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1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1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18、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19、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20、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2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22、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4、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2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2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2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2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29、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古诗词名句篇2
关键词:古代;诗词;名句;妙用
中国古代诗词名句,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在教学中,如能恰当、巧妙地引用,效果将如何呢?前日,我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为《范进中举》,这堂课的学习重点是走进范进,感受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课堂上,我注意了诗词名言的引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以此为例浅说。
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现代社会,有些人靠买一夜暴富,改写命运而在封建社会,人们要想一夜之间由不名一文,摇身一变为身价百倍,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中的当然不是,而是“中举”。在“学而优则仕”的扯会里,读书是知识分子唯一通达“黄金屋”“干钟粟”“颜如玉”的独木桥!真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引用这句名言导-新课,揭开“范进中举”的幕布,很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代诗人孟郊两次落第,46岁那年进士及第,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他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的诗句。这登科后的欣喜得意,怎能不令人心动?怎能不让读书人万般羡慕?又怎能不让五十多岁的老童生范进痴心向往?清朝初年,长达千年的科考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全社会几乎沉浸在“科考热”中,中举的毒瘤漫及各个阶层,成为不治顽症。难怪范进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虽说只是两句诗,可学生透过这两句诗,能初步了解范进一心向功名,如痴如醉,死不改悔的心理。
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科举就是横在古代读书人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着实令人神往,无怪乎有些人要用一生做赌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几句话写得多么现实呀!人的高贵,只是因为身份、地位、还有权势发生了改变。学生诵读了这样的诗句之后,眼前一定哙出现一个穷困潦倒、懦弱无能而又醉心科举的腐儒形象,范进简直就是“科场的乞丐”。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做基础,学生对范进这个人物形象的探讨自然就会走向深入,对他神魂颠倒、亦痴亦狂、喜极而疯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范进发疯的原因也就显山露水了。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学生还会发现:在封建社会中,汲汲于名利富贵的,又何止范进一个?热衷功名利禄,人格扭曲变形的比比皆是。在科举制度的压迫下,他们已经失去了读书人最本质最崇高的灵魂。范进只不过是科举制度的一个“殉道者”。封建科举制度毒化的是整个社会!那么,吴敬梓先生借助文字无情鞭挞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的情感也就浮出了水面。至此,学生对科举制度的罪恶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抽象的毫无感觉的冷冰冰的文字上,而是有了一个具体的形象的深刻的理解。这个理解,不是老师生搬硬套的说教所能企及的,而是内蕴丰富的古诗名言传达出来的。
四、“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三十多年的痴心追求,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社会地位陡然上升,进入了特权阶层,拥有了荣华富贵。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中举就意味着做官,做官就有权,有权就可以发财。范进中举后,房子,田产,金钱,奴仆,不招自来。但可悲的是,范进一生的努力,换来的却是僵化的思想,肮脏的举止,泯灭的人格。他的心已经破窝蚀,他不再是一个人,而只是一个“吃人”的工具。诗词名言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在封建社会中,人人争着“攀登”科举的阶梯,一旦爬上去,就不断地中饱私囊,各为己利。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暴露无疑。
古诗词名句篇3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新添声杨柳枝词》
4、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5、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7、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佚名《上邪》
8、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9、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古诗词名句篇4
可提取唯美字:江,可取男孩名字江蓝或取单名江。
2、唯美古诗词《春夜喜雨》中的句子:“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可提取唯美字:晓,可取男孩名字晓城或去单名晓。
3、唯美古诗词《嫦娥》中的句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可提取唯美字:星,可取男孩名字长星或取单名星。
4、唯美古诗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的句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可提取唯美字:涛,可取男孩名字云涛或单名涛。
5、唯美古诗词《渔翁》中的句子:“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可提取唯美字:湘,可取男孩名字翁湘或单名湘。
6、唯美古诗词《西江月·顷在黄州》中的句子:“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可提取唯美字:宇,可取男孩名字宇桥或单名宇。
7、唯美古诗词《花影》中的句子“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可提取唯美字:瑶,可取名女孩名字瑶瑶或单名瑶。
8、唯美古诗词《诗经·周南·关雎》中的句子:“关关雎***,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可提取唯美字:窈,可取名窈君或单名窈。
9、唯美古诗词《桃源人间》中的句子:“燕子湖水绕桃源,南山种豆有良田。”可提取唯美字:南,可取女孩名字子南或单名南。
古诗词名句篇5
一、搭建诵读古诗词平台,提高诗词积累有效性
新课标重视古诗词的积累,明确提出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新课标所推荐的这75首古诗词,都是我国古诗词中的精华所在,每一首是古诗词都具有很强的经典型、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学生在小学阶段这个记忆的黄金时段,诵读这些古诗词,积累这些古诗词,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有效的夯实,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学底蕴。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古诗词的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的情况,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搭建参与诵读古诗词的良好学习平台,促使学生有效进行古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了如下学习平台。
1.巧妙利用时间搭建古诗词诵读平台,进行古诗词诵读比赛。(1)充分利用预备铃响到上课铃之间几分钟,让学生在带读同学的组织下,轮流上台诵读两首古诗词。(2)完善诵读机制:每一周周一由学习委员推荐八首古诗词,让学生从中选择两首古诗词进行认真准备,然后在规定时间里轮流上台参加诵读比赛;每周周五再由全班同学进行投票选出10名古诗词诵读特别突出的“古诗词诵读金星”,同时也选出10名在古诗词诵读进步较快的“古诗词诵读亮星”,并把他们的名字分别公布在班级的黑板报的学习专栏中。这样,学生诵读古诗词具有针对性,知道要求诵读那些古诗词,而且学生在通过参与古诗词诵读的比赛中兴趣高涨,大家都争取被评为“古诗词诵读金星”或“古诗词诵读亮星”,诵读的效果特别好。通过一段时间的诵读古诗词竞赛,学生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而且对古诗词产生了喜爱之情,班级中诵读古诗词的氛围特别浓厚。
2.开辟诵读古诗词专门时间,确保古诗词积累落到实处。在六年级一学年,我采取每周五早读课诵读四句经典名句,每句都有作者和诗题,让学生利用时间周末自己找原诗,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首背下来,周一早读课请四名学生分别背诵四首诗,周一到周四每天读四句名句和其中一首古诗词,坚持一学年,积累百来首诗词不成问题。再加上六年来课本里学习的诗词,小学阶段积累的诗词总量超过200首。这样,学生在家中诵读古诗词,一到学校,也融入诵读古诗词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
二、优化古诗词教学策略,提高诗词感悟独特性
古诗词语言凝练,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体现诗人的情感,表现诗人所要创设的诗境。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要用心来理解、感悟诗意、诗情、诗境,这样学生才能穿越时空,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在理解、感悟诗词方面,可以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逐步做到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改写诗词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意,感悟诗人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改写古诗词,通过改写来更加深刻理解、感悟诗意、诗情、诗境。例如,教学张籍的《秋思》,我让学生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通过刻画诗人寄家书时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从而理解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通过想象诗人创作过程理解诗文。又如,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时,抓住诗人此诗“绿”字的锤炼被人称道,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利用课后资料袋的材料,再加上教师适当介绍背景和搜集的材料,想象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过程,既领悟了“绿”字的妙处,也感受诗人创作的严谨,帮助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含的意思。另外,归类学习也可以帮助理解、感悟古诗词,在常见的诗词中“诗仙”李白的诗占了很大的篇幅,把李白诗中家喻户晓的名句整理在一块学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庐山瀑布色彩绚丽,气势雄壮;“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长江的浩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黄河的不凡……通过朗读欣赏这些诗句,领悟李白用神奇的比喻,夸张来表达平常语言不足以表达的激情,纵情歌颂祖国壮丽山河,产生强烈心灵震撼,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和伟大现实意义所在。
三、创设古诗词学习拓展点,感受古诗词艺术魅力
学习古诗词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的学习,应当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巧妙的方式在课外学习古诗词,让古诗词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古诗词的学习在课外得到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例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我利用诏安书画之乡这一优势,在每个周末布置学生把本周背诵的诗词用毛笔书写一遍,这样既巩固了诗词又练习了书法。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写景的诗词之后,我鼓励有绘画基础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诗句意思想象画面,然后用***画表达出诗意,再把***画贴在教室,引导学生欣赏讨论,品评优劣,找出优点,分析不足之处,学生既理解了诗句,还锻炼了理解力分析力。再如演唱古诗词谱写而成的歌曲。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将20首优秀的古诗词谱成歌曲,易于孩子们在优游的唱歌中既学到知识又培养了乐感。利用班队活动课,以古典诗词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诵比赛或知识竞赛。在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让学生搜集整理诗词,以诗集或手抄报的形式交流学习。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学生便更加深入地学习古诗词,充分感悟古诗词所蕴含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饶有兴趣之中夯实了文学素养。
古诗词名句篇6
关键词:文学 古代诗词 语言 模糊论
中国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而蜚声海内外,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诗词更是深受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繁荣,***治环境昌明,文化氛围自由,中国古代诗词发展亦达到鼎盛时期。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的生活与***治文化状况。由于中国古代诗词内容丰富,形式简洁,诗人喜欢描绘典型的行为和特殊的事物来创造诗词中经典的形象。创造诗词中经典形象的一个重要方法便是诗中色彩词语的使用。在中文中,色彩词语常含有特别的内涵,这使得外国读者很难理解中国古代诗词,因此对这些色彩词语的翻译也就成了一项艰难的工作。
一、古代诗词特点
中国古代诗词每句都字数相等,两句一组,其中常常嵌入对仗的组句。对仗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大形式特征,上下两句对应的字或词在意义、词性和结构上都严格对称。对仗不仅使句子看起来更加平衡,也让诗词更加朗朗上口,并能上下呼应,起到强调的作用。比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诗中的一、二句,五、六句分别对仗。一、二句名词“青山”对“白水”,其中“青”又对“白”,修饰其后名词,“山”对“水”;动词“横”对“绕”;名词“北郭”对“东城”,同样“北”对“东”,修饰其后名词,“郭”对“城”。诗中还有另一组对仗,即五、六句“浮云游子意,落日古人情”。
我国古代诗词中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感受性语义特征都具有模糊性,具有“主观的”感受性语义特征。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带来了无限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提供了联想想象的充分条件,提供了审美的广阔空间。模糊语言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了精确美、含蓄美、幽默美以及形象美,价值无限。不同的人对这些词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诠释或感受。比如,英文home表示一个人的“家”,但不同的人对它却有不同的“个别的”和“内涵的”感受,大多数人看到这个词都有安全舒适的感觉。可见,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感受性语义特征方面同样具有较强的模糊性。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诗词具有极强的文学模糊性,主要体现在意象模糊、句法模糊和语用模糊。下面根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进行分析:
(一)《天净沙·秋思》的原文分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小令中的杰作,脍炙人口,历代传诵,但凡受过教育的人都能不费力地背诵,可见其影响之广,作品之精,含义之深远。该曲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被历代文人誉为“秋思之祖”,不拘于语法,仅用名词建构意象,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使得英译本繁多,差异巨大。已有学者对其英译本进行了有益的分析与探讨。试***使用语言的模糊性理论对《天净沙·秋思》原文及其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讨在中国古代诗词的英译中如何较好地保持模糊美,传达最近的意境。
下面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原文: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曲总共五句28个字,前三句共18个字,由9个名词短语铺排而成,这9个名词词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结构一致,都是“修饰语”+“中心名词”的结构铺列了9种景物,后两句共10个字,由两个相当于短语的短句构成,是全曲的点睛之笔,语言简洁凝炼,句法独特,节奏明快,琅琅上口,勾画出一幅简洁明快的秋天傍晚的景象。
该曲不仅句法特征独特,具有很强的表达力,还体现了语言表达的模糊性,使全曲传达出意境的模糊美。前三句中9个名词短语列举了9种景物,没有一个动词,稍微动一点的就是“流水”在整个氛围中,人也被静化了,种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则没有一个字眼来说明,一切皆在于读者的理解,美景天成,意境自出另外,枯的藤,老的树,黄昏的乌鸦,古老的道路,瘦瘦的马儿,这些形容词和名词组成的词组给人的感受性语义都具有模糊性,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人经历的读者读来感受都是不尽相同的,曲作者并不确定的词组表达给了读者以不同解读的自由,可以说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典型代表之一,《天净沙·秋思》体现出无尽的模糊美。
三、经典译文分析
诗词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就在于更注重读者的理解、意象的传递,在此要特别提出模糊理论中的“感受性语义特征的模糊性”。
Autumn Thought
To the Tune of Sky——Clear Sand
Withered vine old tree,a raven at dusk crows,
Tiny bridge,thatched cottages,the stream flan,
Ancient road bleak wind,a bony steed slaws,
The sun’s setting in the West,
A heart- broken man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sorrows.
周方珠先生在《翻译多元论》一书中谈到文学模糊与翻译时说,作为译作作者,“译者应该为其译作的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所以在翻译《天净沙·秋思》时,特别注意了语义模糊和意象模糊的保留与传达。
此译文共五行,与原文保持了一致,前三句包含了九个偏正式名词短语和三个动词,后两句由一个完整的短句和一个介词短语修饰的名词词组构成,结构上与原文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三个动词的使用是为了押韵的需要)九种景物与原文一一对应,枯藤依旧是枯藤,老树依旧是老树,枯藤是否绕老树,人家在流水的什么位置都是模糊的,一切都在读者想象中,事物呈现出静态,好似一幅古老的水墨山水画,意境无限,兼顾了诗词的语言美、语言的模糊美,以及意象的模糊美。
四、结语
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诗词语言的模糊性、意象的模糊性,具有无限的模糊美。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客观属性,但由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习俗的不同,各种语言的模糊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中英文诗词形式差别巨大,因而诗词翻译时模糊性的处理、模糊美的传达有相当的难度,文学翻译特别是诗词翻译应十分注意模糊美的表达。通过《天净沙·秋思》原文和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能保证语义表达和句法规则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模糊对等翻译,即用一种语言的模糊词去翻译另一种语言的模糊词;也可采用变异译法,即一种语言中用一个词表达模糊概念,在翻译时用另一语言的非对等词来表达相同的模糊概念,这样能够较好地转达我国古代文学原作的模糊之美。语
参考文献
古诗词名句篇7
任何一项学生喜爱的事情没有做不好的。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应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去喜爱古典诗词。
一、以点带面,激发兴趣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了解大多仅限于“诗眼”。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句,在古典诗词中不胜枚举。将每句所在的完整诗词抄写给学生,加以分析、讲解,将会加深他们的印象和理解。同时,让学生背诵这些诗词,扩充对古典诗词的记忆容量。记得多了,也就有了学习兴趣;记得多了,就会触类旁通,也就具备了赏析其他诗词的基础和能力。
二、由少到多,拓展兴趣
“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杜甫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诗人,从两位诗人流传下来的名句入手,请学生到课外去查找出处并抄写出完整的诗篇。这样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在查找的同时,也进行大量的阅读,对古代诗词就会产生浓郁的兴趣。如李白的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让学生从这些作家的名句、名篇入手,大量接触古诗词,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对某一作家的诗作进行整理,如整理苏轼大气磅礴的豪放词,整理李清照婉约含蓄的诗作,也可整理不同作家歌咏同一事物的词,如咏雪诗、咏梅诗等等。
三、由今知古,加深兴趣
学生对于三毛、琼瑶的作品都很喜欢,为揭开这些作品神秘的面纱,让学生看到这些作家深厚的文学底蕴,将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介绍给学生,作品的题目正出自《采桑》的典故,“春日起每早,采桑惊啼鸟,风过扑鼻香,花开落,知多少”和孟浩然《春晓》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琼瑶的作品《在水一方》的主题歌“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寻找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中央”。这段歌词正是《诗经》中《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来”的白话译文
一代伟人的诗作,以及反映***战争生活的影视作品也是学生喜爱的。如《中国命运的大决战》的主题曲的创作正是受到了的词《沁园春・雪》的影响。老师将这些词语名句的意蕴和背景讲给学生,再联系作品,便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古诗词名句篇8
一、背诵名句名段名篇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的背诵之外,还要在准确无误的默写上多下工夫,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新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初中阶段背诵的古诗文总量在2万字左右,并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如前所说,针对古诗文我们应该熟读成诵,烂熟于胸,针对近年中考,命题相对集中在30余篇名作上。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要求同学们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如《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彩,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二、反复诵读渐入意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三、积累实词,熟悉句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的实词积累在150个左右;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学生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文言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由于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认读时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词义差别,决不能用今义去释古义。古汉语中,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学习文言文时,也要重视这类通假现象的认读。
在句的认读方面,除了要通过多读熟悉文言常见句式,如表判断的“……者……也”;表疑问的“何……有”,还应重视词性活用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词性活用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关键词词性的改变,句义也就跟着变化,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根据这个词原来的词性去理解了,如《黄生借书说》中“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的“汗牛”就不能解释为“出汗的牛”,应解释为“使牛出汗”。平时学习中要对这种词性活用的现象勤加总结。
从句的角度说,把握基本含义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初三学生认读文言语句,不必拘泥于语法句式等知识,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实,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句子的基本内容即可。
四、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我们学习文言诗文要重在理解诗文内容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诗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诗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原来的中考语文,文言文与现代文都是互不相干的,自2002年试卷有意将两者打通,在文言文中渗入了现代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考查后;越来越多的现代文阅读分析的测试方式被糅进了文言文试题中。比如,有一年中考的第14题“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既是对文言阅读能力的考查,也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试题在适度限制下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创造宽泛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河床上流淌,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见解。
古诗词名句篇9
一、品析字词
古人写诗作词,非常讲究“炼字”。所谓“炼字”,即诗人经过反复推敲,挑选出最贴切、最传神、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因此,诗词中那些形象生动、内涵丰富、表达效果显著的字词,自然成了考查的重点之一。品析字词,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分析其作用或表达效果。常见的命题形式有“诗词中的某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说说它的妙处”“诗词中某字用得好不好,能否改用其他字词,为什么”“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是哪个字”“某个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等等。品析字词,应从古诗词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三个方面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感受诗词在写人绘景中营造出来的情态美、画面美、色彩美和动态美等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品析时不能就字论字,架空分析,而应坚持字词不离句的原则,将该字词还原到作品之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2012年陕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唐]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
答: 。
[解析]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屋子里因为焙茶烧菜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山农的繁忙与喜悦。
[答案示例]“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
二、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就是读完诗词后,要明白诗词所叙的是什么事、所绘的是什么景、所咏的是什么物、所抒的是什么情,同时能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正确的判断、概括、分析和探究。此类题常见的题设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或是什么意思”或“写出某(几)句诗的大意”等。解答此类题目,可从四个方面入手:1.审视标题。标题是了解诗句思想内容的钥匙,往往对诗歌内容起重要的提示作用。2.联系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有助于把握诗歌内容。3.借助注释与提示。为降低理解难度,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些注释或提示等相关资料,它们对理解诗歌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4.字斟句酌。这是理解诗词内容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环。答题时,一定要沉下心来,字斟句酌,推敲每个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2012年江西卷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片是写青山为浮云所遮盖,下片写重睹青山。
B.上片后两句是写执著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
C.下片的前两句写浮云散尽青山重见的自然景观。
D.这首词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过程。
[解析]通读全词,纵观四个选项,就不难发现B项对上片后两句的内容理解有误,上片后两句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其实是寻而未果的。所以B项“上片后两句是写执著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是不正确的。
三、体味情感
诗歌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样式,它们或抒游子逐客之悲、怀乡思亲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或写离别之愁,怀古之思,仕途之苦、闺中之怨等,无不感人至深。体味情感,就是要体味诗词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藏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此类题型,考查的是考生“批文入情”的能力,即透过文字进而感悟、领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或诗词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抒发(表达、蕴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心情)”等。答题时,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1.明确诗歌题材。古诗词的题材大体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闺怨诗等,不同题材的诗词中蕴涵的情感往往不同。2.分析诗中意象。古诗词中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比较固定,如杨柳、孤篷、浮云等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等表示思乡怀人。抓住这个特点,可迅速而准确地把握诗中感情。3.分析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情境氛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诗词中的景物特征,可以体悟其中蕴涵的感情。4.抓住关键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中,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答题时,要善于借助这类词语,把握诗中情感。另外,为了概述流畅、表达精确,还应记住一些专业性词语,如“乐观旷达、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离愁别绪、孤寂惆怅、恬淡闲适、清高孤傲、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分析古诗词情感时会经常用到。
2012年河南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
[解析]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以来谁能不死呢?既然是死,那就不如留下一片丹心照耀史册吧。”这就表达出文天祥不怕牺牲、甘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
四、描摹画面
“诗中有画”是写景类古诗词的最高境界。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句子,都刻画了美丽动人的画面。描摹画面,就是要求考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所刻画的画面。它要求考生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常见的设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答题时,可分三步进行: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弄清诗句描绘了哪些景物,把握画面的构成;2.借助联想和想象,调动各种感官,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方面感知画面的特点;3.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合理的再创造。
2012年陕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唐]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答: 。
[解析]诗的前两句构成各自***又紧相承接的一幅***画。前一幅“板桥人渡泉声”,画的是山农家近旁的一座板桥,桥下有潺潺的山泉流过,人行桥上,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声。后一幅,写在温煦的阳光下,茅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
[答案示例]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五、感知形象
古诗词中的形象,主要有自然形象和人物形象两类,其中人物形象又包括诗人的自我形象和诗中的人物形象。感知形象,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把握诗词中的景物或人物形象的特点。这类题的常见命题方式是“这首诗(或某一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目,需从以下方面思考:1.了解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超凡脱俗、清正高洁的形象等。2.结合诗词内容,联系诗人经历和生活时代及写作背景,进行具体分析。同一时代的人物形象往往带有某些共性,如晚唐诗歌多表达对国家衰亡的忧伤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南宋诗歌多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苟安的不满。3.从描写方法入手,把握形象特点。诗词中往往通过描写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借助景物、环境等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抓住这些,便能迅速、准确地感知诗中的人物形象,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2年连云港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答: 。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层次要明晰,语言要精炼、准确。
[答案示例]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六、欣赏意境
古代诗人在写诗作词时,非常重视“意”与“境”的有机融合。这里的“意”,即作者的主观情感,是整个作品的灵魂;而“境”,即作者所以创设的生活***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赏析意境,其内容主要包括描述意境、概括意境氛围和选择与某种意境相近的诗句等。该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某一首诗或某一句的意境”“某一句或几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下列与某一句意境最接近的是哪一句”等。同学们在答题时,首先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感悟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然后再通过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中的画面。值得注意的是,描述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有通过合理想象加以再创造的内容,表述语言力求简洁生动有诗意,能与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相契合。为了表达准确,平时还应掌握一些用来概括意境的常见术语,如宁静、清幽、深邃、清凉、壮阔、雄奇等等。
2012年临沂卷 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答: 。
[解析]回答这道题可根据景物及其特点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首先找到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落”“空”“出”“惊”等动词点明了景物的特点,构成了“静谧”“优美”“空寂”的意境。
[答案示例]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
七、鉴赏名句
名句是古诗词的精华所在,它们或情真意挚,感人至深;或幽默风趣,妙趣横生;或形象生动,诗意盎然;或蕴涵哲理,发人深省等等。诗词名句之所以千古传诵,正是由于它们在景、情、理、趣等方面有值得称道之处。鉴赏名句,就是对古诗词名句的精妙之处进行品评分析。对诗词中的名句进行鉴赏,能培养学生感受美、咀嚼美和表达美的能力。这类题目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解答时,要根据名句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赏析,如果是写景名句,则从它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景致等角度进行赏析;如果是抒情名句,则从它的抒情方式,情感的色彩与倾向等角度进行赏析;如果是说理名句,则从它的说理方式及其哲理带给人们的启示等角度进行赏析;如果是修辞名句,则从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赏析。
2012年株洲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答: 。
[解析]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是:住了这么久,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以平静。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写得生动有趣。题目没有限定赏析的角度,一般可以从修辞、用典、词语、写法特点、抒感等方面去考虑。
[答案示例]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八、表达赏析
表达赏析,即对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其内容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衬托、反衬)、对比、用典、铺垫、象征、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复、双关、对偶、互文等。古诗词的语言特色,通常可用形象生动、简练传神、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婉约细腻、沉郁慷慨、雄浑豪放等词语进行概括。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达技巧往往并非单一使用,而是综合运用。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等。答题时,要辨明技巧,分析效果,能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词语,指出其中运用了何种手法或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取得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012年河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节选),回答问题。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请对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答: 。
古诗词名句篇10
每学期开学第一节课上,我都会从新发的课本上找一首比较容易背诵的古诗或古词,先让学生试着默读,再找一名学生读给全班听,师生一起评议他朗读的情况:字音读得准不准,节奏划分得正确不正确,等等。然后我就带领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大意,画出名句,体味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明确朗诵的语言技巧:停连、重音、节奏、语气等。学生掌握这些后,顺便提出诵读要求:明天课前检查背诵。一首古诗或古词,就那么几句话,又进行了诵读指导,学生很快就能背诵,第二天检查时,纷纷举起手来。我先指名三四位同学背诵,见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都能背诵了,再提议全班齐背,点面结合,共同进步,增强学生背诵的信心。这样学生会认为古诗词背诵并不枯燥乏味,而是产生一种成就感,渐渐的就培养出背诵的兴趣了。我接着布置了第二首的背诵任务……
语文课大都是一天一节。就这样,容易背诵的,第一天布置,第二天就可以完成了;较难一些的,第三天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全册包括“课外古诗词(十首)诵读”的古诗词只是二十多首,每周背诵二――四首,六七个叫教学周就能背完了。
全册古诗词背完之后,下一步开始复习巩固。巩固基本上是一天一首,多是第一天布置,第二天检查背诵、理解、名句默写完成后,接着布置第二天要坚持的内容。课堂上采取教师指名和学生自由发言相结合的形式,先指名同学背诵,进一步说出诗词大意、名句内涵等,然后师生自由评议,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个环节至多四个教学周。
余下来的时间里怎么办呢?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背诵。找出思想内容、行文技巧相似、或同一诗人、同一时代、或相同题目等等的诗词,两天或三四天一首,先是由学科代表或喜爱书法的同学抄在后黑板上,我给点拨一下诗词大意和表达技巧,每节课前三分钟内,或课余时间,学生有意无意地朗读。一学期下来,也积累不少,不仅拓展了诗词学习内容,还掌握了一些理解、欣赏的规律技巧,培养了学生的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距期末考试还有两三周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有计划地复习,主要复习课本上二十多首。每节课采取指名上台默写和其余在台下默写的方式,或默写整首诗词,或默写其中的名言警句,让每个学生检查各自的不足和疏漏,增强所背诵的诗歌的运用能力,包括应试能力。
就这样,全册诗歌学习整零推进,情趣引领,学生丝毫感觉不到学习古诗词的压力。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了审美情趣,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无论是期末考试还是中考,我所带的班级语文成绩,在全校全镇乃至全区都是名列前茅,其中,试卷上考查古诗词的题目学生极少失分。腹有诗书气自华,平日学生说话和作文不自觉引用古诗词,渐渐文雅起来。
学生背诵古诗词不仅丰富了自己,还有不少同学仿写古诗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副产品,例如:学生养成了每课必读的习惯,及早进入上课状态,提高了语文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词背诵指导有切身的体会。
一、采取整零进行的策略
中学语文每册选作课文的和附录中编辑的古诗词大都是二十篇左右,集中在几天内或一两周内学习,学生要理解、背诵、默写、巩固等,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把全文的古诗词化整为零,一两天一首,化整为零,不集中突击,让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读读背背,在诵读中一步步理解,学生就会感到轻松愉快,越背劲头越大。
二、运用激趣的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强大的内驱力。 古诗词浩如烟海,理解其语句、结构等更是有一定的难度。要把握诗的丰富内涵,感受诗的瑰丽语言,培养对古诗的阅读兴趣,一定要多读。机械地读不行,敷衍地读不行,必须有学习古典诗词的情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朗诵情趣呢? 每天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日读成趣:每天与古诗见一面,读一读、背一背、品一品、议一议。 “朝夕相处”,“日久生情”, 定会收到令人惊喜的的学习效果 。
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每学期第一节课,我都是选择学生容易记背、琅琅上口的一首,让学生觉得背诵古诗并不难。接着选取比较容易的一首,这样有易而难,循序渐进,每天自读自悟,教师及时检查,反馈和补救。学生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和诗歌鉴赏力。